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育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5:14

语文教育专业

语文教育专业第1篇

每年的部级或者省级竞赛多是由系部推荐参加人员,往往是班里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而多数的学生则没有机会参与。如果技能大赛纳入到校级层面进行管理,形成常态化的运作,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公平竞争,优中选优,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解决了由于机会不均而导致的师生矛盾。建立校级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首先要组建的专门机构并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从学校制度层面加以保障。”由学校成立学生技能竞赛委员会,或责成相关系部组成。负责组织校级的常态化的学生技能竞赛和部级省级比赛的选拔工作。例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大赛即可由中文系成立竞赛组委会,学校统一监督管理。其次,要保障学生技能竞赛有充足的运行资金和完善的奖励制度。学校应设立学生技能竞赛专项资金,用于比赛的材料、器具、教师指导、评委费、学生奖励等方面。教师和学生参加学生技能大赛往往利用的都是课余时间,这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对获得奖项的学生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

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实践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针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竞赛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力。在竞赛中将教与学结合,将学与练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只能等到学生工作后才得以检验。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体系的构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举办了首届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有粉楷、钢楷、简笔画、朗读、说课等。赛后,某些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马上根据比赛的内容修改了教学计划。例如伊春职业学院,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添了“三笔字”课、“简笔画”课、“普通话训练”课等等。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而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学生的技能竞赛也得到很好的检验。并且能过比赛,教师会发现学生在某些技能方面的弱点,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针对性。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练、以练赢赛的良性循环,达到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学生要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另一面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职业竞赛体系实施后,教师们也都在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例如伊春职业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会定期到小学去听课,与小学一线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与新的教学方法;对每年举办的伊春市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进行观摩,总结经验与体会,丰富与拓展自我知识层面。在授课过程中,将所学所感渗透给学生。

2.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相衔接,要加强与劳动部门和鉴定机构的联系沟通,将职业竞赛项目和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结合。”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分为笔试与试讲两部分,而且还要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得到一级乙等的成绩。师范类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说课、教学设计与朗读等项目正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相符合。通过竞赛环节的培训,为学生将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下了很好的基础。既增强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自信心。

语文教育专业第2篇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46-01

1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失误

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素质进行培养,也就是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要想将学生的能力予以快速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进行语言的教学。但是中专老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总是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把阅读课作为文章分析课进行讲解,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文章结构框架的分析。在全套的语文教材中,“语体”知识在里面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但是并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对于相关的知识短文,语文老师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讲解的内容只趋于表面化。就语体知识而言,老师应该把课文中语体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的练习题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后予以完成,并在之后进行课题的讲解以及答案的公布。总之,在中专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只是一种“点缀”,不能成为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时,也只是单纯的从文章结构进行讲解,对于语句的连贯性、词语的合理性训练的时间非常的缺乏。在学生写作的文章中,频繁的出现错别字和病句,语段中语句的顺序也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性,老师在进行作业的修改时,也只是单纯的标注错误之处,并不进行适当的修改。

1.2教学过程轻视操作训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课文的分析,老师在课堂上演唱独角戏,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其少,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对于说和写来说,老师只重视训练的形势和次数,对于学生的训练结果和训练质量都不予以检测,导致学生的训练不踏实、不深入。人的基本素质是在不断的操作和训练之下形成的,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之下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要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必须加大训练的强度和力度,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之下才能进行有效地培养。但是在教学中,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写和说的训练上,开展的训练课程也非常的少,学生的写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在作文派发下来之后,学生也不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弃之一边,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提高。

2针对问题探讨出的解决对策

2.1加强理论教学,钻研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学校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从1998年开始,中专学生都是在学校的安排之下进行工作,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中专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中专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站在老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老师应该加强理论的教学,钻研教学规律,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识水平予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尽可能多的阅读中外教育学家的教学论著,对教改专家的经验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站在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学校应经常性的邀请专家进行教改动态的讲解,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教学的第一信息,以此来开阔语文教师的视野;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开展观摩课,在一定的时间段举行教学技能的比赛、课堂研究以及教改实验,不断补充老师的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老师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2.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强化操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进行巧妙的组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现在的中专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在众多的教材中,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如“国家教委司职教组织编写的《语文》,该教材一共分为四册,该教材的具有明显的中专特色,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文体知识和文章知识的编排上,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分序编排,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内容都明显的表现出来,推动老师的正确教学。

(2)进行扎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的训练,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写作之前,老师应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理顺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在写作之后,老师应把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将存在的问题标注出来,并为学生编写出修改的思路,在写作作品派发到学生手中之后,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作品的修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写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从“半成品”转变为一个“成品”。

参考文献

[1]郭敬.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神州(上旬刊),2011,(11):29.

[2]亢华.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206.

语文教育专业第3篇

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一方面,如上文述及,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表示,高职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却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较高成就。从社会市场的角度看,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较快,其对于英语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具体地说,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它进入社会和市场后快速学习,根据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这就需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市场与社会并不同于学校,其不具备高职院校中和谐稳定的环境。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但要能够承受来自于社会和市场的压力,还要能够在市场的压力下快速调节自己的心态,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职场中。因此,高职专业英语必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角色转变,成为真正掌握专业英语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1.是时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更进一步说,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没有针对各个职业领域进行划分。这就导致我国虽然拥有较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无法快速胜任相应的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其专业的本领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需要具有相应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要能够在相应的职业领域里发挥职能,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高职英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并且培养具有能够针对某个职业领域的专业英语人才。

2.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角度来说,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这一理念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办学的规模,也涵盖了更多的职业领域,为市场和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时展的趋势为基础,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在此基础上,高职职业院校必须为市场培养专业英语人才。因此,建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由于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决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其他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还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还无法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开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由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只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才能够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英语类人才,才能够胜任多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而培养更多能够迎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三、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

要论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国家的政策方针就是对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最大保障。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师资力量等多种手段,培养优秀的市场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市场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优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该项工作的开展迎合了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前提下,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得到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为其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2.师资力量的成熟

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其已经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能力。进一步说,这些人才已经能够胜任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而保证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3.教材的供应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面上已经开始流通多种专业英语的教材。这就表示,高职专业英语能够使用的教材已经具备,对于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的大力支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能够使用的教材进一步增多,其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大出版社能够及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编,保证教材的质量,为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语文教育专业第4篇

求学网为您提供“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解决您在写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中的难题

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语文教育专业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素质继续教育

如果说语文是一门艺术,教师则是艺术家。语文的艺术令人赏心悦目,思想丰富。同时,它也是一门实用的工具。如何把艺术的精髓传达给学生,把工具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职责。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变化,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新课程、新课标的的实施,要求教师们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

一、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1.1时代的要求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犯“重教法轻学法”的错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总觉得多多益善,在课堂上传输知识得越多,越是对学生负责。结果造成“老师说,学生写”的单调教学模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缺乏,难以学以致用。张志公先生曾说:“无论读的能力,写的能力,还是听和说的能力等等,在应付日常生活时常常捉襟见肘”,由此可见,语文的素质教育已经十分紧迫,要求我们老师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和方式,进而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进行再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1.2学生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学生的生活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老师在黑板上讲解和板书课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远没有MP3、手机、电脑对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甚至觉得枯燥厌烦。同时,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学生获得信息量的途径增多,知识量那个扩大,眼界更宽广,语文单纯的字词句等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仅限于传授课本知识势必于现在的学生产生“代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语文课本涉及许多人文、地理、科技方面的文章,学生一般会对这些更汗兴趣,会提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果老师因为不懂这方面的知识,一味的讲解课文段落大意,行文结构,字词句等势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较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把语文课上“活”,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知识和信息。“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及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1.3知识的更新

一个人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和退化,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我们老师不但要传承人类文明更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提高“战斗力”。继续教育,为教师的学习创造难得的机会和条件,值得我们重视和珍视。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教育追求,它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性和原则性。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符合时展要求、与时俱进的。这种教学观的形成是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形成的。曾有论者大胆指出,语文教育之所以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的因素之一就是韵文教师的理论修养不够。理论指导人们行为自由的有力工具。故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当然,教学的新理念由新的内容来支撑和体现。光打雷不下雨,如竹篮打水一场空,仅仅留在理念而不实施,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

2.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

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正确认识上建立起来的,要求对学习状态有较准确的把握。利用现成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和更换,丰富课堂内容,变换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例如,鉴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学生们的爱情观还不够成熟。在学习当代诗《致橡树》时,可以引入课堂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同学们的爱情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加入讨论,先讲讲自己青春期的感情故事,引导同学们参与进来。不但能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爱情佳偶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3大力倡导终身学习观

曾说:活到老,学到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为了号召广大人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方针。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更应坚持终身学习。目前,部分教师包括一些优秀教师,学习合格又职称,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方式,甚至认为优秀的就一定是适宜的,殊不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校引进多媒体设备,但是部分教师而特是部分老教师不会使用或者认为设备实际用处。故学校要注意这方面的培训和思想引导。语文,本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强化专业知识,拓展思维空间。

2.4为教师教学实施提供切实的支援

目前,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老师正面临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现实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广大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对教例进行研究,领导阶层应为老师提供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供大家学习或借鉴。同时,教育机制也应相应的改变,构造新的教师的评判标准机制,给教师提供选择和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学校方面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学校要重视建立对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提高培训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管理,避免考试形式和格式化。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及信息素质与课堂质量直接挂钩,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也应自我教育,用渊博的知识武装大脑,学会和使用现代化设备更能激发每天被电脑、MP3等电子产品包围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才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专业第6篇

关键词:泛语文 语文教师 专业自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16-04

作者简介:郭俊奇(1981―),甘肃秦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陇南师专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泛语文”现象的背后:语文教师专业自主的缺失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泛语文课”“伪语文课”“假语文课”等现象的流行。“放眼举国教坛,花样翻新的‘假语文’甚嚣尘上,打着改革的合法旗号,有泛滥成灾之势。”[1]李海林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2],钱梦龙称之为语文教学的“丢魂落魄”,并呼吁要“为语文教学招‘魂’”[3]。

“泛语文”指的是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不能将语文课程与非语文课程区分开来的语文教学[4];就是面对教材中的文本,教师不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而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内容展开教学[5];就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2],语文课被上成了生活常识课、道德教育课、影视欣赏课、科学探究课、历史课、经济课,或者别的什么课,但就是不是语文课。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流行,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语文教学是一项专业化的活动,虽然还没有达到像医生那样的高度专业化,但也是一种需经过系统的学习或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从事的专业活动。一项由专业人员从事的专业工作,最终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专业性,岂不怪哉?就像一位高级酿酒师酿出的酒没有酒味一样,只因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是没有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思考、做出专业决策、实施专业行为的结果,是专业自主缺失的表现。

二、语文教师专业自主缺失的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导致“泛语文”现象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自主”,语文教师没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从事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放弃,有被动的因素,也有主动的因素。

(一)新课程“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对语文教师专业自主的遮蔽

新课程改革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虽提出了“先立后破”“边实验,边推广”的原则,但教师面对这一全面的改革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越教越不会教了”是教师的一种普遍看法。频繁的培训,也未能使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有全面、准确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一些培训者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也不准确,不仅没有让新课程的理念得到有效推广,反而将一线教师引向了一些误区。面对新课程“自上而下”挟行政力量滚滚而来的改革大潮,许多教师被迫放弃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盲目地、未加批判、反思地接受,机械地模仿、照搬被标榜为“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策略等,也由此出现了很多的误区,如“假对话”“无效讨论”“无中心拓展”等。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全面改革的模式,用“新”来否定教师业已形成的教育观、教学经验等,忽视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割裂了传统与现代、过去与现在之间天然的联系。在“新理念”还未真正融入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思维的时候,在这股强大的改革力量面前,教师只能妥协,被迫以自己“一知半解”的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去实践新课程的教学,丧失了作为专业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策略等方面的决策自由,造成了对教师专业自主性的遮蔽。

(二)专家、领导等强势话语对语文教师专业自主的压制

课程改革离不开专家的学术引领,但专家也有自己的研究领域,隔行如隔山,一旦离开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像让语文教师去指导数学教师的教学一样,就变得“非专业”了。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些非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从未有过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不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专家、领导却以专家、评委、检查组成员的身份进入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检查、指导语文教学工作,从一些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如课堂教学中有没有小组合作、有没有对话探究、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发言是否积极等来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而很少从“语文”的角度去评价,如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学科特性、语文思维、语文学习方法等。这些专家、领导的评价借助专家、领导的“权威”身份而变成了“真理”,成了“好课”的标准,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签”。何况这些专家、领导等还掌握着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权力,在这种强势话语权和自身切身利益面前,语文教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思考和专业选择,按照专家的“好课”标准去实施教学,于是就出现了“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为拓展而拓展”等不良倾向,“有的地区和学校甚至规定一堂课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必须留给学生多少分钟来进行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和自我展示。一旦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相关要求,该教师的课就会被认定为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新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生命的漠视,或者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新的教学模式,依然执迷于应试教育。”[6]教师的专业自主因此被压制。

(三)学生主体对教师主体的巨大挑战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是针对过去“教师中心”、教师“满堂灌”等现象而提出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在根深蒂固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下,“以学生为主体”,便意味着“教师的非主体”,二者只能选其一。原本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的“学生主体”却对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构成了极大挑战。在“以学生为主体”这面大旗下,许多语文教师变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生怕侵犯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有教师在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让学生围绕“焦母为什么要折磨刘兰芝,赶走刘兰芝”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刘兰芝太完美了,以致焦母疑心兰芝会给焦家带来祸害”“焦母自私、胆怯,就想打发她走”“焦母心肠太善良,焦家的环境并不富裕。兰芝这么好,嫁到焦家,却要‘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焦母实在舍不得,觉得很对不起她,就想把兰芝嫁到一个更好的人家。这时便想到太守,估计太守家可能跟焦家是世交。于是她狠下心来背着儿子跟太守合计好了以后,演了一出苦肉计”。老师面对这五花八门的回答,评价道:“大家能够大胆地联想想象,确实难能可贵。……我们思考了,我们就有收获。希望大家勤学苦思。”“当然,我相信,这位老师并不同意学生的所有看法。但他要么是‘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自己对文本并没有一个独立的理解;要么是‘不敢’或‘不愿’,他担心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指出学生的错误,就破坏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违背了创造性阅读的原则。”[7]由此可看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确给教师的专业自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致使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程度不高

语文教师在高师院校的培养过程中,接受了系统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等,这些知识构成了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没有了这些知识,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无从谈起;但拥有了这些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较强的专业自主性,在知识与能力之间,还需实践这一中间环节。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他认为,PCK是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一种属于教学的知识,是最适于“可教性”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到了90年代,科克伦(Cochron)等人认为,舒尔曼的PCK概念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观,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建构和反思,其在教学实践中随着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实践生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据此,科克伦提出了动态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Kg)。[8]

以PCKg为视点来审视我国教师的培养模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发现,无论是职前的师范教育,还是职后的教学实践和培训,都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使得教师很难从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致使教师的专业自主程度不高。就语文教师而言,在职前培养中,重学科理论,轻教育实践,中文类课程比重过大,而教育类,特别是实践类课程偏少。以某师范大学为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上讫先秦,下至晚清,一般为四卷本,至少需学习4个学期,200多个学时。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每门课程动辄100多个学时。而在师范类中文专业课程中,只有代表“师范性”的《语文教学法》,也往往只有50多个学时,且地位较低,不受重视。受此影响,师范类中文专业的学生往往以“文人”“诗人”自居,对“语文教师”的身份却缺乏认同。在职后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也普遍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或者说,他们更在意自己的文学素养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发展,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

三、用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守护语文教育家园

(一)树立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积极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语文教师是系统接受了专业培训的从事专门的语文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即是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因此,语文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自信,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相信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等,在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是专业的、理性的、科学的、有效的,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这也是语文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主要表现。许多语文教师把《教参》或网络上的教案等奉为“宝典”,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结果东施效颦,画虎类犬,把语文课上成了“泛语文”课。究其原因,是教师把需要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思考、专业行为的专业工作变成了“教参搬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性。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首要的是强化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积极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二)强化语文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即是通过对“我是谁”“我教什么学科”“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我这么做的意义何在”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追问、反思和澄清,使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专业身份、专业能力、专业价值等不断得以强化和发展,促使语文教师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动力、更专业的精神去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体验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乐趣,实现作为教师的专业价值。“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对这一身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就可以守住语文教育的家园,而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别的什么课。

(三)明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

“泛语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为“泛目标化”。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也就明确了语文教师的专业使命和专业活动内容。散文讲求“形散神不散”,而“泛语文”是“神散,形自然散”,变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要明确语文的“神”是什么,即王尚文教授所说的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师的一切专业活动,都要围绕此目标展开,用专业目标引领专业活动,确保语文课的语文味。

(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g)的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将自己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再反思、再修正的动态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自主性的过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越是丰富,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就越强,越有专业自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时,才可以做出合理、科学的专业选择和安排。高师院校也需改革教师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中,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营造浓厚的教师教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彰显“师范性”,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准教师”。

(五)用批判、反思的精神面对各种新理论、新概念、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开阔了我们教育研究的视野,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但引进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甚是惊人,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这些理论、概念、模式等被冠以“国外的”“先进的”“最新的”的光环用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但关键的问题是,语文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理论、新概念、新模式时,切不可放弃自己的专业思考而盲目地全盘接受,沦为各种新理论、新概念、新模式的“俘虏”。语文教师在忙于实践各种的“新”时,已然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他者”,“泛语文”现象的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任何理论均是针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背景而形成的,这也就决定了任何理论均有其适用的背景、范围、条件、具体问题等。因此,语文教师在面对新理论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学习、借鉴、创造性地运用新理论、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4).

[2]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2005,(4).

[3]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4]李斌辉.试论《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05,(24).

[5]郑逸农.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对《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的质疑[J].语文学习,2012,(6).

[6]齐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个教学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3).

[7]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下)――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2005,(5).

语文教育专业第7篇

[论文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语文教育专业第8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因为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人文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相对广泛、社会各行业对其需求程度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就业受到限制,已成为高考冷门专业之一。究其原因,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直接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的改变。而且,随着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工作单位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高校专业细化的程度也在增加,但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却一直以人文素养为主,缺乏应用性,这给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原来的基础性优势变成了劣势。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中褪去了光环,举步维艰。

二、汉语言文学面临的就业困境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偏向知识性,缺少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它承载着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学习,其核心是关心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即是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其主要作用还在于发扬和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文的相关工作,其培养学生的特点在于对专业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

汉语言文学是基础性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不注重直接创造出可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也就决定了它不像会计学、计算机、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现实的应用性,因此难毕业生难以直接找到与专业相吻合的工作。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开始考虑就业情况,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人文传统的同时,更要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模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系统是在20世纪中叶形成的,由于时代的限制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只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只让学生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很多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各类型专业人才层出不穷,科技的进步也使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掌握基础性知识成了所有毕业生都具备的条件,而对于只掌握了基本知识的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这已然没有了竞争优势。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貌似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语文教育、文案策划、秘书等,却对这些工作都没有专业性,而这些职位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存在着专业的课程和专业的人才,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模糊的定位就会成为就业的一大阻碍。

三、如何进行就业创新教育

1.改变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在当代社会,讲求效率、注重目的性已经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培养传统的人文素养,不可能直接创造利益和价值,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彻底改革。当代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字工作者根本不能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把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综合人才上。在培养目标定位的时候,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行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重点的特色培养模式。

2.改变教学内容,增加毕业生就业优势

语文教育专业第9篇

    [论文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