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1 09:00:13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双语教学与跨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教师应熟悉西方文化知识,学生要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2篇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3篇

一、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切工作都只能是试探性的。为了真正弄清楚我校教与学的实际,必须进行调查分析。本文采用“教学情况调查反馈表”来摸清实际情况,然后据此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针对学生现状和要求,相机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以此为基础,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笔者调查的对象是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的大四第一学期的三本学生,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50份,调查是在课程进行一半时进行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方法都很清楚了。所以,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一般地方高校政治类双语课开课的基础不牢固。所谓开课基础,是指开课的必要性、开课时间选择、教材准备程度、学生接受程度以及师资条件等。这些方面,一般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高校的双语课开课基础还不牢固,这个结论可以从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态度上看出来。例如,关于《比较政治制度》双语课是否有必要开设的问题,有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下同)。认为“有必要”,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21人(42%)认为“无必要”,可以说这部分人对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学习态度也难以端正,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学习效果,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正反映该课程的开课的条件尚不是很充分,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调查分析中得到佐证:一是本课程是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压力,他们或急于找工作就业,或抓紧时间准备考研,或热衷于准备考公务员,或忙于参加其他培训,心思难以用在学习上。如果放在其他学期,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许会高些。参与调查学生中有19人(38%)主张第五学期开课,还有的学生或主张在学完大学英语后开,或主张在学完专业英语后开课。这说明开课时间的选择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材准备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的降低。目前中国还未有自己专门编写的《比较政治制度》课程的双语教材,使用的是美国教材(笔者使用的是美国学者bernard e.brown主编的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学生普遍认为太难或较难,感到学习相当吃力。有22人(44%)的学生认为,“太难了,不适合我们”,认为“较难”,也有15人(30%),认为“难度一般,可以使用”的只有10人(20%)。本教材与大二时的《大学英语》教材的难度相比,17人(34%)认为“难度大”,26人(52%)认为“难度较大”,认为“难度较小”的只有1人(2%)。还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更好的建议:要求使用中英文对照、知识更具系统性、行文简洁的教材。这当然也反映了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扎实的问题。三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这一点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他们对本课程的评价。三本的学生英语技能普遍不太娴熟,对使用原版教材的双语课不太适应,有很强的畏难情绪。通过调查分析看出,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的学生只占一半,六级通过者只有6人占12%,还有26%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学生外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使他们在双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与教师形成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双语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四是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育的关键。开展双语教学,是运用两种语言来传授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通过外语来学习某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教师来说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专业知识。麦凯(w.emackey)和西格恩(m.siguan)在《双语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在双语教育系统中期望学生能在学习终了时在任何场合都能使用两种语言,该系统最终应该造就出能够这样做的教师。”这是双语教育教师的远期目标。然而,双语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已成为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中国的双语师资人才还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均衡。对于地方一半的普通高校,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英语水平与专业水平都相当好的师资特别缺乏。32人(6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目前最应当做的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因此,盲目地使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将对双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中国高校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减少应景的成分,杜绝双语教学大跃进式的发展。在尊重学科适应性的基础上,扎实地推进双语教学。

2.教学过程有待优化。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调查,学生虽然还是比较认可精讲法,但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都比较喜欢,有的学生要求增加专业词汇量,专业单词要有音标、解释,有实例分析,这反映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有依赖教师的倾向;较多学生主张看英文电影等视频材料;增加由学生组织的诸如英语交谈、英语相声等活动。对于讲课方式,认为英语、汉语各半的学生有27人(54%),表明学生还是很认可双语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关于考核方式,45人(90%)要求开卷考试,没有学生愿意实行闭卷考试,这种情况也是上述问题导致的结果。

二、改善政治类双语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系统建构

要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类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双语课进行系统设计。系统论的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bertalanfy)认为,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是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人类思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或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的角度,把事物看做是一个系统去进行研究。比如一个教学系统,至少要有教与学两个要素,教与学两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形成教学活动,“教”这一要素包括教师、学科内容、媒体、方法等子要素,而“学”这一要素则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及认知程度等子要素。

因此,由于教学是一个系统,而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不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取决于学生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取决于学校的重视与投入程度。如果只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革,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体系改革,应该包括教学原则的创新、学时设置、开课学期、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法指导、素质涵养、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工具)的改革与创新、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师资力量的培训与提高、学校的保障机制等。总体改革目标是:系统构建旨在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英语学习和素质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为目标的双语教学课程模式;改革和创新符合“双语教学”特点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功能完善、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站,努力实现形成教师精讲、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特色。限于篇幅,本文就双语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成绩评价、教材改革与学校的配套改革等主要问题加以探讨。

1.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用外语讲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以及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进行方法调整。在综合运用精讲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同时,拓展自学指导法、课题讨论法、阅读理解法、小测验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着眼于不同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自求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标新立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听说等自学能力的主体地位。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更易吸收和理解。双语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十分重要,同时还要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而合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用英文回答和展开必要讨论。

2.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由于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英文思考,具备综合运用英文的能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发了完整系统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和双语教学网站,把反映时代特征的、规范的比较政治理论知识,通过以web 页为表现形式辅之以图片、音像资料,形象,生动地在网上展示;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网上授课,实现课堂和远程互动,实现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和批改作业等,方便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外复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赋予课程的教与学以鲜活的生命力,弥补了教学软件的不足。

3.学生最终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当前考核中闭卷考试分值比例过大的弊端。灵活运用笔试、自测试题、记笔记、口试、闭卷、开卷、读书笔记等多元考核方式,在考试中增加了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以及学生的上网次数、参加在线讨论的次数和获得优秀作品的次数等也被计入平时成绩。重点考核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

4.教材建设与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确实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双语教学是外语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延伸与发展,是运用外语工具传授学科知识的新途径。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学科英语教材,使学校课程形成动态平衡,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双语教学不是基础英语教学,也不是专业英语教学,教学时量的限制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花大量时间为学生逐一讲解翻译;并且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多局限于日常英语范围,而对专业词汇掌握甚少。因此,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固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原汁原味的风味,但是由于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很容易使学生知难而退,影响学生兴趣,并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对于一般地方高校来说,我们应走积极引进国外经典教材与我校自编教材相结合的路子。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双语课程教材建设,组织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教材评估指标体系,使中国高校双语教材建设尽早尽快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以确保中国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为双语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5.学校其他配套的改革措施。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探索,双语教学的调研、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资料选购、教学设备和工具的引进以及双语教师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在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办公条件、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

学校应注重双语教师的培养。师资要以培养为主,比如有的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采用了国内强化和出国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高校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然后挑选优秀教师赴英语国家作长期学习或短期进修,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以获取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第一手经验与资料。由于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同时还可聘请优秀的双语教学老师或者直接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这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师资紧张的问题,具有极好的时效性。具体途径可以是: (1)对现有双语课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高其双语课教学水平和能力。例如,可以举办校级、省部级双语课教师培训班或对现有双语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外语水平培训。(2)注重双语课后备师资力量的培养,要有专门的措施培养专门的双语课教师。例如,可以通过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将一些外语专业生培养为双语课教师。(3)举办各种形式的双语课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经验交流的方式提高双语课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双语教学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均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实用的教材和成熟的经验可用。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切工作都只能是试探性的。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政治类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及教材建设进行系统的改革,对全面提高一般本科院校政治类双语课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玉乔.高校双语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现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陈晶瑛.新办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改革[j].经济师,2009,(1).

[3]许国玉.试论双语互动教学与助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4篇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国际化办学特色成为众多高校的不二选择,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办学指标,虽然双语教学仅仅是微观层面的教学手段,但是却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的必由之路,教育制度在高校的发展定位与规划中,悄然发生变化,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就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并且建议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2007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2]号)》中,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同时支持和鼓励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指标,随着地位的提升,逐步实现了现代教育制度国际化的接轨。

二、双语教学促进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方式的接轨

医学双语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随着对外交流及国际间往来的增加,医疗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涉外医院、外资医院在我国相继出现,护理职业的国际化趋势,影像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新的临床医术的传播,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医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的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基本英语素质较低,专业英语的词汇贫乏,口语表达能力较低,与患者或医生进行英语沟通和交流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成为医学院教育方式的改革的重要尝试,许多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师针对特定的医学专业开展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对医学专业双语教学进行多方位探讨,对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双语教学推动世界医学交流合作的接轨

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国际医学领域,英语逐渐成为第一语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医学会议,都以英语进行交流,。据统计,全世界有关医学、生命科学的文献、专著中使用英文的占86%,权威性的医学期刊大多使用英文出版,国际医学会议大多使用英语交流。要促进我国的医疗事业向着国际化迈进,就必须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查阅最新外文资料,了解国际动态和信息的能力,更直接快捷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引进新学术思想、了解学科动态和学术方法的能力,而且随着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将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拥有丰富双语知识的人才,才能实现与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接轨,更快到达医学学科前沿,从而提高我国医学学术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四、双语教学促进中国医学传播中的海内外的接轨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文化,逐渐为世人所了解与接受,世界交流的高度融合为中医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医文化和中国医学在国际传播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双语教学不仅为医学院的学生接近现代医学提供契机,从职业生涯来说,也要为以后的传播中国医学提供基础,在将来的国际交往和医学交流中,要通过学术交流,弘扬和传播中医诊治手段,加强中西医交流,丰富临床诊治水平,提升中医的世界地位,双语教学在开拓中医传播方面既是一个难题,又是一大创举,它的实践探索将有效的推进中国医学海内外的接轨。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5篇

摘要: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双语教学在计算机本科生教学中四年不断线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了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怀疑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实施计算机双语教学不断线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科学导论;国际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近年来,双语教学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有些学校对双语教学的效果产生怀疑。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构建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构建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想。

2目前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严武军将双语教学划分为简单渗透型、穿插型和全外语讲授型三种模式,但他并未研究教材和授课语言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实现最佳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根据教材和授课语言,将目前高校中的双语教学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中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授课。这种模式类似于上述的简单渗透型。国内培养的教师容易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他们用英语和PowerPoint等软件做出课件,在讲课时注重概念的解释。但这种教学很难将目前国际上的学科进展和知识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英文混合授课。这种模式类似于上述的穿插型模式。在英语国家有一定工作和学习经历的教师往往采用这种形式,使学生一步进入英语和汉语混合的教学环境,也弥补了现实中全英语授课学生听不懂的缺陷。但这种双语教学不利于学生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能力的有效提高。

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授课。这种模式类似于上述的全外语讲授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英语国家学习和工作多年然后回国的学者容易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他们甚至将自己在国外使用的英文教材和讲稿直接应用到国内的双语教学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步到位进入英语的教学环境,但由于中文在大学校园里占统治地位,学生遇到一点学习困难,听不懂、学不会,便会开始抱怨。这可能也是双语教学在有些高校难以为继的一个原因。

应该指出,不管是严武军的双语教学模式还是我们提出的模式都忽略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对双语教学的影响。实际上,在“导论”的双语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来制作英文课件,将国际上“导论”的有关最新进展有机地加入到课件和双语教学中,并深深体会到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将真正缩短我们在教学上与英语国家的差距。

3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及探讨

首先,学生听不懂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学生必须听下去。实际上,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求教师更多地投入,对学生也有同样的要求。这种投入首先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大一属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一般所开课程相对较少,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宽裕;同时这一时期学生考级、考研、就业的压力较小,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投入到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之中。

另一突出的问题是双语教学因人而设,教学计划制定时并没有把双语教学纳入统一的系统发展中,虽然丁学钧等研究了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系统模式,并做了一定的实践。因此,在这种因人而设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系统地用双语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的相关知识,高校也不能真正有效地建立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正是如此,近两年双语教学正在我们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申请中逐渐消失,这也可看作人们对双语教学效果怀疑的直接后果。同时,这也可看作是没有建立计算机双语教学体系的直接后果。

第三个突出的问题是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的关系。既然是双语,那么就应该合理地同时使用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使二者互为辅助和补充。例如,在“导论”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以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作为选择英文教材和通过互联网选取国际上最新的教学资源的基础,参考了10本原版或影印版英文教材和1本中文教材。实际上,目前我国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部分课程的教材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证明,没有完整的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我国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也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构建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业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但也不得不承认,计算机的技术和知识基本上来自以英文为载体的媒介(含书籍),我们的教材基本上是对这些媒介内容的加工和处理。同时,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学学英语时,很少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例如,我们的一些一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不知道“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虽然他们已学了C++ 程序设计语言。而且,大部分编程软件都是用英语编写的,这给学生更好的利用软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及时实施计算机双语教学,以便让学生直接学习当代以英文为载体的计算机技术和知识是必要的。

英语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渐进过程,学生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就能达到“能够阅读本课程所涉及的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英语文献资料,而且能够用英语口语和书面的形式,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处理和交流与本课程有关的专业事务和信息”。从这一点来看,有必要建立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将双语教学课程从一入学开始安排,然后每个学期逐渐展开,以形成一个初期打基础、间接动力推动到后期高层次、直接兴趣推动的连贯的、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

张萍等老师对生物系和物理系实施的双语教学的调查表明,连续两个学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学生的进步显著。赵艳红和邵定宏在探讨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时也注意到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应具有连贯性,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并建议“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学期开设一到两门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低年级双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英文教材的使用上,逐步实行课堂中英文讲授。专业课鼓励教师学生采用英文教材,双语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英文讲授比例”。他们也建议程序的开发环境应是英文的操作界面,尽可能不使用汉化后的开发工具。

5建设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想

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双语教学和培养“面向世界”人才的根本保障,也是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必要条件,它还是建设双语教学教材完整体系的必要前提。因此,讨论如何科学合理的建设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双语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一般来讲,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其与计算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和衔接性,同时又要避免学科内容的无效重复,不能像计算机专业外语那样。具体来说,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应贯彻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双语教学的精神。这一文件颁布已七年了,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课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10%。这意味着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至少包含4门计算机课程的双语教学,如果在计算机本科生的四年的教学计划中,每年能够至少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的双语教学,就基本上实现了“双语教学不断线”的思想。

目前大多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因此,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应涵盖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而且,双语教学课程应覆盖本科生大学四年的每个学年,我们的计算机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至少应包括在一年级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在二年级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例如“Java 程序设计”,在三年级开设的“软件工程”和在四年级开设的“人工智能”。其中两门是必修课,两门是选修课。

选择上述课程作为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吸收了国内同行的双语教学经验,而且基于下列考虑:

(1) 凡是国内教材与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具有较高内容一致性的课程;或者,课程所用的国内教材基本上是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的子集,均可较容易地用于双语教学。“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属于这种情况。

(2)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本科生一年级的入门性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应从这里开始。如果说计算机的学习应该“从娃娃开始”,那么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应该从“导论”开始。

(3) 我们已成功地实施了“计算机科学导论”和“Java程序设计”的双语教学。本文的第一作者曾实施“人工智能”的双语教学。

我们还将实施“软件工程”的双语教学,因为“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成功将有利于学生提高他们用双语直接了解掌握最新软件工程的原理、思想、技术和方法的能力,改善他们在软件开发中的合作和团队精神,促进我国软件工业的国际化。

同时,我们的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还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原理”两门课程,使之达到“用双语授课课程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 因此,我们的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就包括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15门核心课程中的6门课程。

最后,我们将在本科生的四年级开设三门双语教学选修课程“电子商务”、“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和“Web智能和工程”,学生可选修其中一门。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必须阅读和引用1~2本英文著作,2~3篇英文期刊论文,3~5篇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这可看作是为学生将来用英语发表研究成果所做的必要训练。

6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目前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讨论与构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有关的若干问题,研究构建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建设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困难的教育目标,也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还有无数的问题等待解决。我们应加大引进所需原版教材的种类,更需建立一支能够实施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7致谢

本文得到河北师范大学校第八批教学改革项目的部分支持。作者衷心感谢河北师范大学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双语教学就不能在河北师范大学顺利实施。本文中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策略就不可能浮现。

参考文献

[1] 胡立源,卜荣欣. 计算机基础双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 计算机教育,2007,(23):73-74.

[2] 严武军. 师范院校计算机人工智能双语双语教学的方案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7,(23):93-95.

[3] 何明霞. 高校双语教学“羊群行为”分析与发展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7,(9):59-60.

[4] 张萍,陈继荭,何丽平. 以学生为本稳妥推进双语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6-38.

[5] 赵艳红,邵定宏.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7,(8):25-26.

[6] 滕小瑛. 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32.

[7] 翟中. 计算机科学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 王斌华. 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9] 林永成. 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

[10] 江爱华. 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表象与对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

[11] 陈肖慧等. 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看双语教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2] 董宇欣. 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3] 杨儒贵. 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4] 刘坤起,赵致琢著. 计算科学导论教学辅导[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环境科学导论 创新能力本位教育 教学改革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 “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3.5“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构建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是唯一的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还有待更多的教育者进行实践和探讨。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淮海工学院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实施《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通过更多教育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一套规范的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考核方式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宋艳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5,17(189):115-117.

[2]黄云凤.《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12-214.

[3]黄月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29-132.

[4]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2-84.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02-104.

[6]艾凌艳,刘冬,田丽媛.高校双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2):8-9,48.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职课程 问题驱动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国际化,不断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双语教学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措施。良好的双语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迎接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能力。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入,进一步要求高职课程的双语教学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高职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注入式”或“讲授式”教学法不能满足高职双语教学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作为一种集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分析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优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在高职课程中高效地开展双语教学,而且又能培养高职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一 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常需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教学上,对英文教材中的重要单词、词汇和语法进行讲解,以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知识要点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在双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英语专业词汇常常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很难跟上课程的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刚开始时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往往产生了畏惧甚至厌学。因此,当前高职双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和语言教学(以提升语言能力为主)如何统一协调、两者兼顾。高职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在同一个授课行政班级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有的则还没通过英语三级,这就造成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比较感兴趣,而英语基础差的则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是一种较新的双语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对于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解决什么双语教学的问题、在何种地点提出等,目前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高职课程进行问题驱动教学,问题设置过难和过深,并不会起到预想中启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的作用;然而有时简单的问题又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也往往仅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由于课堂容量的现实,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 问题驱动双语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本专业同一年级有3个平行班,可参与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双语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为3人,可同时提供双语教学班和中文平行班教学。学校具有完善的课程选修制度和程序,学生进行课程选修方便可行。本课程已开发中文教材和自编双语教材,满足本专业的高职学生顺利学习双语课程,完善自编双语教材的工作正在开展当中。本课程设有网络课堂,学生很容易在课前思考问题并开展小组讨论,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方便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PPT解答,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以下,也方便开展课堂讨论。学校教务系统设有形成性考核成绩输入功能,极易对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的多样化形成性考核进行客观评价。

1.提供双语教学和中文教学的平行班选修

授课前对学生的外语基础进行充分了解,以选修的形式让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双语教学学习,中途可给双语学习较为吃力的少部分同学提供退出双语教学并参加中文教学平行班的机会。此外,教师本人要认真备课并开展双语教学,以达到本项目双语教学课堂改革的目的。

2.开展循序渐进式的问题驱动双语课堂教学

提出教学问题前,教师本人先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根据授课计划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并考虑双语问题能否涵盖课堂双语教学授课的主要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课前合作完成问题的动力。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完成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自编教材资料、图书馆、互联网和在生产实践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以学习组为单位团队完成问题。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在双语课堂中的应用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分批次针对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简明扼要的双语PPT讲解,教师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不偏离问题本身。在此基础上,整个授课学期长期坚持并重复运用问题驱动双语教学,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合作解决双语教学问题的习惯,达到双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3.实施双语课程的多元化形成性考核方案

双语教学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在考核学生课堂到课率和上课参与度的同时,考核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堂问题讨论。根据学生课堂PPT问题讲解的好坏给予作业考核得分,激发学生课外解决双语问题的动力和热情。双语教学作业鼓励学生以研究综述、研究报告或实践报告的双语小论文形式完成课程的期中考核。

三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满足条件的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并在双语教学中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既调动学生深入思考课程问题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问题,并以组别的形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营造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氛围,利用问题驱动双语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兴趣

利用问题驱动解决高职开展双语教学学生普遍兴趣不浓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利用多元考核方案,提高学生双语课堂教学的热情。

4.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循序渐进地设置双语教学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双语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以双语报告完成期中考核,促进学生认真掌握双语教学专业内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07-02

“双语教学”是指教学语言除了母语以外,还应用另一种非母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教学。近年,教育部连续文件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教学模式。然而,双语教学从提出到推广的时间毕竟较短,尚未成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改善,需要不断探索。这里,笔者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谈谈对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如何认识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在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条件来强化外语的综合能力。但对于工程学科,即使是双语教学,我们也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才是对外语的学习。假如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难将双语课与一般专业开设的外语课程相区别。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专业外语课程实际上只是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专业词汇,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看懂一些相关专业的资料,工作中能看懂一些设备的说明书等。而双语教学与此不同,它是系统的用外语讲授一门课程,对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教学的重点是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才是培养学生对该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使用该语言思考、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科研打下基础。

二、《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的核心

1.双语教材的选择。实现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一本好的双语教材,它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简单的教材会让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他们会觉得所谓的双语教学和普通的英语课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从而不引起重视;而太难的教材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天天面对看不懂的教材,会让他们厌烦,没有成就感,从而放弃学习。因此,学生能否学好双语科目与教材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双语教材,这里的难度包括专业难度和外文难度。通过我多年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我推荐外文教材《Linear System Theory and Design》(Chi T.Ch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为主,同时选用郑大钟主编的《现代控制理论》作为辅助中文教材。外文教材可以让学生熟悉自己专业用语,专业名词,让学生进入外文的学习环境,中文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专业知识,在难点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等到条件成熟时再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使用两种语言编写,难点的地方稍微使用点中文,全书外文为主。

2.教师要求。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师资问题,它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外语教育素质和专业教育素质。老师不仅要对《现代控制理论》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而且重要的是能用外语很好的讲述该专业课程,并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双语教学要求老师的授课应生动有趣,授课方式要多种多样,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多与同行交流,多参加实践活动,把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课堂中。因此,双语教学的教师选拔是关键,专业的外语教师无法达到要求,他们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无法为学生讲授课程;中文专业课教师也无法达到要求,他们的外文水平有限,无法使用外语向学生表达出专业知识的精华。因此,我们要选拔留过学的,外语表达能力很强的,而且还是该专业出生的老师作为双语教学教师。

3.教学目的。双语教学要以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双语教学大纲为依据,力求课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具有前沿性。对于《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课程,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外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现代控制理论》的专业知识,为以后做控制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出大量的阅读人才、翻译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4.教学模式及手段。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外文教材作为主教科书,中文教材作为辅导书。在教学中,想办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创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大家都迫切的想学习新知识。课堂上老师可以对学生随机提问,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危机感,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就是自己了,因而能强迫自己坚持认真听课;也可以挨着顺序提问,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避免课堂气氛太过于紧张。至于老师选择怎样的授课方式,应该根据学生们的状态决定,对于太活跃的班级,老师应该严厉点,压制点超活跃的学习环境;但对于有点沉默的班级,老师一定要和蔼,让大家觉得这不是课堂,让大家放松畅谈。老师恰到好处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成效事半功倍。

对于教学手段,采用自编的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课件要求常用的专业名词给出中外文对照外,其他内容均以外文为主,这样略有难度的教学是提高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但是双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的教学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双语教学。因此,我们的考试方式应该分为笔试和口语,笔试考察专业知识,口语考察外语水平和外语思维能力。二者按什么样的比例打分,老师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再综合得到最终成绩,这样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特色,学生也能更全面的认识到双语教学的独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只是双语教学中的一个科目,双语教学处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它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双语教学的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实践,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适合我国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然后再经过逐步的改善,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成熟的中国式双语教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田佳.现代控制理论的双语教学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0).

[2]张梅,苏为洲,刘海明.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J].高教探索,2007,23(s1):99-100.

[3]王东云,范为福.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22-223.

[4]崔新忠,邓长辉,丁丽娜.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的实践与讨论[J].科技信息,2007,B(94):440-442.

[5]杜承南,李毓明.双语教学纵横谈[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Thoughts on University Computer Major’s Bilingual Teaching

Ma Huimin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Polytechnic,Qiqihar161000,China)

Abstract: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allows students to master calculation knowledge of professional machine,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But how to identify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iscipline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is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s bilingual education is a major issue to be solved.The author based on his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is area of work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Bilingual education;Universities;Computer courses;Teaching

effectiveness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人口大量流向沿海地区、大城市和海外,这就给现在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从社会要求来看,或是从学生的前途来看,都有必要对双语教学的成效进行探讨和思考。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高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计算机双语教学工作有些帮助。

一、高效计算机双语教学指导思想

为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思想、开拓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需在相关专业谨慎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坚持国际化、高层次的原则及指导思想。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课程变化日新月异。如对其相关课程采用英文授课,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能在东西方两个学术平台上自由转换的人才。

目前,中国的计算机研究和教学依然处于学习和追赶阶段,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前沿也主要出现在欧美。采用双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紧贴学术前沿,扩大学术视野,获得当前最新理论成果。另外,笔者以为,在最基本理论课程中还应坚持使用中文。在学生培养中,我们必须坚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应兼顾我国国情,不能盲目的“崇洋”。

二、双语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在双语教学工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双语教学后取得的成效

1.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双语学习掌握了准确系统的英语专业表达方式,提高专业英文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通过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知识,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增强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

3.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的热情,提供了学生与老师间进行专业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从学生外语能力来看,由于中学阶段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大多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较差,特定题材的英文写作能力较弱,限制了老师和学生的知识沟通,使双语教学停留在从老师语言表达较为简单、专业词汇较为基础的层面上,导致更进一步的知识传授与探讨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2.从课件准备上看,为了更好地阐述和传授英文教材中的专业知识,授课教师在课件中大多使用全英文专业词汇,部分使用了英文单词的缩写形式,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英文认知能力,部分学生对授课教师课件中的这些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导致听课效果不佳。

三、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根据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和总体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针对学生外语接受能力的问题,学校方面多增加外语授课课时来进行外语的口语强化训练。目的在于有效提高学生的英文听说能力,并为接下来的双语教学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学校可以要求每位教师在教授英文教材的理论内容的同时,逐步增加中国案例的讲述,加强将教材中英文理论知识用于中国实际问题的分析,突出理论与具体问题的结合,提高授课的针对性。

(三)在授课教师的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提高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原则出发,建议授课教师在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英文表述旁加上中文注释标注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更好地体现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以课堂教学为渠道,探索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可以使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考虑到语言的规范性,应配备素质较高,年富力强的代课教师。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纯正的外语,形成地道的外语能力。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课堂内容尽可能多给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内要求学生尽可能用外语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尽快得到提高。

(五)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的氛围。开学典礼、运动会、黑板报、手抄报,特殊的纪念活动等校内大型活动尽可能的情况下都使用外语,真正为学生听说能力提供了一个个展示的空间和熏陶的氛围。每学期在校内都进行一次学生的双语竞赛活动,并且积极参加省里组织的双语竞赛,鼓励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六)进一步更新和强化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理念和双语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需要狠抓了师资培训,普遍进行双语培训,有效提高计算机代课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利于其更好地为学生授课。另外,还可以实行双语教学观摩课。实行双语教学的高校可以组织组成的听课专家组,分别对各个院校开设的双语教学课堂,进行观摩听课。

教学观摩课后,听课组成员对课堂的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的水平、教与学双方互动、课程能够联系最新的理论前沿等方面,进行讨论评价,也可以提出以汉语标识核心词语、讲解核心原理,督促学生预习和积极提问等若干建议。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双语教学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但是如果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学生、课程的具体情况而盲目开课,则会适得其反。因此课程初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师的英语水平,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手段,综合使用评价方法,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相关信息,又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