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25 19:10:40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1篇

【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虑、恐惧、悲观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

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

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3.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如控制良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影响不大,从而增强信心,有助于药物治疗;②告知患者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也不在治疗中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3.3.1给予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剂量、时间、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对上述患者应耐心教育,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疑虑,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3.3.2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引导和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包括静养片刻,深呼吸,小睡几分钟,聊天等活动。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国外Turner等[3]报道,使用治疗性接触,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改善,还可加强免疫功能。

3.3.3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谈,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有一个平和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3:548.

[2]贾芸,王君俏,周佳雯.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护理研究,2005,19(2B):306.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2篇

出院随访是护士和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是医院走向社会积极有效地延伸服务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近年来,患者及其家庭对自我调理、病情观察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需求逐渐增加。但医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保健服务现状及社会需求的调查,探索医院对出院患者的服务向家庭延伸的有效途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选择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将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男132例,女93例,年龄16~70岁,平均(43±8)岁,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务组:男136例,女8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7)岁,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接诊,进行床边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讲课,出院时行出院指导;延伸服务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导外,出院后1周内电话或上门随访,以后每2周一次,1个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随访档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状况、是否执行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是否遇到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征询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两组患者均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血糖检测。血糖控制标准及疗效判断: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间为控制佳,8.0mmol/L以上为控制不佳。医院从保健服务中心和病区责任护士中选定资深护师6人组成保健服务小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职,她们临床经验丰富,态度和蔼,富有爱心,沟通能力强,具有人文关怀理念,随访工作,由病区责任护士具体执行,护士长全面监督,建立专册登记随访方式、次数、和基本情况。

2结果

对照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务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例,血糖控制率88.00%。两组比较,χ2=3.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除遗传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种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已是公认的事实,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缺乏依从性……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务,是医院临床整体护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3.1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务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医护服务。实施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其职责、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家庭对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3.2对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务可提高健康指导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医瞩、指导的服从或遵守[2],表现在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患者的依从是治疗有效的基础。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患者的较普遍现象和保健重点,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对医生护士的嘱咐会逐步淡忘,依从性降低。延伸服务能监督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维持其依从性,继续认真遵守医嘱。有报道约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随访和健康教育[4]。患者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联系,不仅增加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也给患者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平时电话随访中可以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的干预,及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为。

3.3延伸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患者满意延伸服务的这种形式和内容,说明这种护理工作的扩展形式,将服务延伸到院外,避免了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的脱节,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5],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状态,且不断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护理工作,它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张缨,洪水玲,裘佳清,等.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99.

2刘琳,岳淑英,李金丽,等.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制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30~332.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3篇

1.1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扩血管、降颅压、改善循环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①血糖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由于其脑梗死的发生,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会使血糖急剧升高。

②饮食护理:控制饮食可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需长期对患者进行饮食的指导和护理。

③药物护理:定期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①病情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多不稳定,需及时了解患者病请,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②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对病情不了解而引发的恐惧、恐惧心理。

③加强基础防护: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恢复是一个长久过程,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加强患者基础防护,做好每日对患者身体的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恢复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标准:显效:护理后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有效:护理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护理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自制有关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在护理结束后发放给患者进行回答,不能回答者由家属进行。满分100分,分为满意:≥90分;一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问卷回收率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82.35%,观察组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满意度

两组患者护理后,回收问卷统计发现,观察组满意度为100%,远高于对照组满意度的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胰腺癌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是外科护理中经常遇到的内分泌系统合并症,在胰腺癌患者中更为常见。随着临床上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两病并存使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增加了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我科近两年来为此60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52~75岁,平均58.3岁,住院时间11~60天,平均28天,39例为入院前有2型糖尿病病史,21例为入院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本组患者均为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胰腺癌。

2手术方法

3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Child术式重建消化道。16例行125I粒子胰腺肿瘤内植入胆管-空肠胃-空肠吻合术,12例行5-FU凝胶胰腺肿瘤内植入胆管-空肠胃-空肠吻合术。

3术后护理

3.1血糖的控制和护理应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术前所有患者均停用口服降糖药,改胰岛素静脉或皮下注射治疗,遵循小剂量开始个性化调整原则。我们常规长效胰岛素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同时采用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仪进行监测,每日三餐前及睡前进行指尖血糖监测并依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控制血糖值空腹小于8mmol/L,并以此胰岛素剂量为参考指导术后胰岛素用量,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状态。术后血糖不宜降得太低或波动过大,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本组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术后患者禁食水期间主要为静脉滴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采用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

仪于每晨晚监测血糖,并依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时注意匀速输入,防止因输液速度影响血糖水平。

3.2胃肠道症状观察与护理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慢,糖尿病是影响胃肠动力的基础疾病[1],加上手术导致解剖关系改变,部分神经支配被阻断及维持神经激素调节紊乱等是造成持续性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2]。125I粒子及5-FU凝胶植入也可影响胃肠功能。本组大部分患者出现食欲差、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严重影响患者精神及营养状态。本组2例患者因频繁呕吐不得不再次禁食行胃肠减压,消化道功能紊乱造成营养状态差影响切口及胃肠等吻合口愈合。本组患者术后均观察肠鸣音变化,每日早晚各一次并记录,每2h翻身1次,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常规给予胃复安静推增加胃动力,术后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进食后鼓励患者进食,消除患者精神紧张因素,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

3.3引流管观察与护理胰腺癌手术后往往有多种多个引流管,包括:胃肠减压管、尿管、胰管和多个腹腔引流管等。正确护理和观察这些引流管非常重要:(1)为减少尿路感染,应尽早拔除尿管,本组患者常规术后第一天拔除尿管,均能自行正常排尿,无一例出现尿潴留;(2)胃肠减压器应保持持续负压状态并每隔4~6h用生理盐水定时冲管,以保证胃管通畅;(3)正确识别腹腔每条引流管并用标签注明,妥善固定好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每周2次更换各种引流袋,更换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详细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出现异常及时通知主管医师,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3.4醋酸奥曲肽的治疗护理醋酸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人生长抑素类似物,其药理作用与天然激素相似,可减少胰液分泌防止胰瘘的发生,治疗剂量为0.1mg/次,每8h1次皮下注射,应严格掌握醋酸奥曲肽的注射间隔时间及剂量,保持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水平,保证疗效。

3.5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组成为: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应强调“少食多餐、忌甜食”,这样既可避免因一次饮食过多引起胃肠道饱胀不适,又可避免因饮食数量超过胰腺负担使血糖升得过高,还可避免低血糖的出现,尤其对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术后患者应当每天进食5~6餐。

4讨论

胰腺癌与糖尿病均为全身性疾病,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这也就对外科护士及术后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由于胰腺癌发病率的提高,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亦明显增多,临床工作中由于外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认识的相对不足,容易造成对此类患者术后护理的特殊性重视不够,严重者可影响术后康复。全面了解胰腺癌合并糖尿病与手术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对此类患者术后行全面观察,为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从而积极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全面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糖尿病持续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乃至生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 10 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90 例,其中男 43例,女37 例,平均年龄 56.5 岁,平均病程 4.5 年。排除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碍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中国论文网。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则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诱因、血糖控制方法、运动疗法、糖尿病的并发症、每日进食量的计算方法、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自我检测血糖和尿糖、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教育。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达标

百分比(%)

观察组

45

42

93.3

对照组

45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6篇

1.1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2统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7篇

2005年4月——2009年3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糖尿病患者320例,其中男性155例,女性16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6岁,平均48.7岁,病程6个月——12年。患者常出现焦虑、失望,从心理上给患者耐心疏导,并指导患者做好自我护理,使患者能够及时做到自我调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护理

2.1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教育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相关的基本知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自我护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糖、消除症状、延缓或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2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

科学、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科学、合理饮食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护胰岛功能,改善血糖值,使之达到或接近正常值;摄入平衡膳食,维持正常体重,以保持身体健康,从事各种正常活动。糖尿病饮食要坚持四低二高一平衡。四低即: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二高:高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一平衡:即适量的蛋白质。生活习惯有规律,应少吃多餐,即每餐不多于2两,每日不少于3餐,不吃甜食,忌烟酒。饮食控制要注意:定时定量定餐,并且一定要与注射胰岛素,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时间配合好;饮食量,劳动强度,用药量三者间的关系要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灵活调节;根据个人情况将每日饮食量分多次食用,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糖尿病饮食控制应长期坚持,终生坚持。

2.3适当运动

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尤其是对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适当运动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降低;增强体质,提高记忆力;增强自信心以及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运动锻炼的方式、地点、运动量应因人而异,要求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氧运动的原则,以安全为前提;选择非接触性、非竞赛性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爬山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中应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若要从事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且持续时间较长,应采取下列措施以防低血糖发生;适当减少运动前的药物剂量,可在运动前及运动中间适当加餐;有条件的话,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测一次毛细血管血糖;较大运动量的运动结束后,进食量要适当增加。

2.4规范药物治疗

教育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原则为“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根据空腹、餐后血糖升高情况以胰岛素抵抗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单一药物未能达到良好血糖控制时,迅速加用其他口服药物,如果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药疗效欠佳时,尽快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注射胰岛素应注意:①注射部位:脐周3cm以外的部位,大腿外侧,三角肌外下缘等。每次注射间距应在2.5cm以上。②注射方法:75%酒精消毒,45º、90º进针,推完药效停留10秒。③注射时间,与进餐相配合一致。超短效人胰岛素建议餐前即刻注射。短效或预混胰岛素餐前15-30mm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一般餐前1小时给药。④自行混合胰岛素时是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不与人胰岛素混合;不同厂家生产的胰岛素不相互混合。⑤胰岛素的储存,不使用的胰岛素应贮存在2ºc-8ºc的低温环境中。避免任何形式冷冻,笔式胰岛素在被装入胰岛素笔中使用后,可使用或携带1个月以上,无需再将其储存在冷藏室中。

2.5病情检测

要使糖尿病得到理想控制,监测是关键,是指导治疗的根据。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用药方法的不同,监测频次不定。血糖监测应定期检查,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病情稳定后,1个月至少检查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不舒服应随时检查血糖,使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40—180mg/d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一次。尿微量蛋白:肾功能、血脂及眼底,每年1-2次。观察血压、体重的变化。做好家庭记录,定期专科门诊复查,作为医生指导用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使之治疗达标。

2.6并发症的自我护理

(1)低血糖的自我护理。

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低血糖的表现和救治方法。当发生低血糖时应积极进行自我救治。如可以饮一杯糖水或一杯果汁或饼干2块,如果在院,立即告之医护人员,给予口服50%葡萄糖和推注高糖。外出时,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2)足部的自我护理。

洗脚时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每日用温水和中性肥皂洗脚,注意洗净趾缝;把趾甲剪短,但不要过短,轻轻磨平边缘;穿合脚清洁柔软的鞋和袜子,线袜透气性好;冬季注意脚的保温和防裂。

(3)皮肤自我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对于足趾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应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如有皮肤病应及时治疗皮肤疾病。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8篇

1.1方法

两组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均选取充盈、粗犷开静脉部位上端血管,选取留置针(江西华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穿刺,确保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并采用3M带透明贴(3M医疗产品企业部生产)进行固定,并将留置时间控制在4d内。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首先应向患者说明相关操作步骤,以及在治疗期间要注意的内容,确保患者输液以及穿刺部位高于心脏部位,进行输液操作后采用含量为50μ/mL肝素液药物进行封管正压操作,并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红肿、出血等症状。

1.2.2研究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留置针护理,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药物前将其加热到37~35℃,并在穿刺前期采用温度适宜的毛巾敷在穿刺部位上端5~10cm处,敷置时间约30min。患者睡觉前期应合理饮水,并按照季节变化合理调整饮水量,常规饮水量通常为300~500mL,每次进行肝素钠封管操作前采用含量为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对管道进行冲洗,然后再对患者进行输液,液体输入结束后采用绷带把外部套管、留置针两者轻轻环绕并进行内部固定,避免因习惯性摩擦致使内部留置针脱落。

1.3护理判定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留置针部位无感染、无堵管现象,患者身体状况完全恢复;一般满意:留置针部位堵管、感染现象较轻,患者身体状况基本恢复;不满意:留置针部位堵管、感染现象较为严重,存在病情加重现象。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护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66.00%,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第9篇

关键词: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护理 糖尿病患者 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累及其他器官,引起多种并发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紊乱或人体紊乱引起的。由于该病长期存在且无法治愈,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终生治疗,以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认知等原因服药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在糖尿病用药期间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专科护士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应合理利用专科护士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1-2]。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成立流程化糖尿病小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发挥药物治疗效果,控制病情发展。本研究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糖尿病患者68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血糖控制达标率,分析了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试验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3~75岁,平均(48.01±2.41)岁;病程3~18年,平均(11.13±2.19)年;小学文化7例,初中文化20例,初中以上7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1~71岁,平均(48.67±2.21)岁;病程3~18年,平均(11.21±2.25)年;小学文化7例,初中文化19例,初中以上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遵医嘱嘱咐患者正确用药,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并合理调节病房温湿度,确保患者舒适。试验组实施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护理:⑴设立糖尿病专科小组,护理部要发挥好指导作用,组建糖尿病流程化糖尿病小组,在集团内设立一名组长和16名小组成员。通过自愿报名和考核的方式选择小组成员,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护士对糖尿病基础知识的了解、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血糖监测方法、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心理护理和用药情况等。经过糖尿病护理小组共同评估,最终确定了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成员。⑵护理职责:(1)确定护理目标,对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考核和培训;(2)掌握糖尿病护理专业发展趋势,开展糖尿病学术讲座,积极申报糖尿病科研课题;(3)定期对全院糖尿病疑难护理病例进行讨论,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后找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指导具体临床工作,全程监控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4)完善糖尿病护理专科会诊制度,解决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护理命令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5)制定糖尿病专科护理工作指南,规范护理行为,有效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⑶护理内容:(1)糖尿病专科护理会诊每周开展一次,注重个性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咨询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血糖监测、运动和饮食指导,告诉他们如何避免低血糖。此外,还应指导患者使用药物,告知患者有关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用药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此外,护士还应鼓励患者及家属定期咨询糖尿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记录,以监测和跟踪他们的血糖。(2)要深入社区开展糖尿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帮助社区患者了解糖尿病健康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3)每周开展两次糖尿病知识讲座,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家庭管理。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0~100分,越高越好)、护理满意度及血糖控制达标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而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s,分)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而对照组为73.53%。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糖控制达标率:试验组血糖控制达标率为100.00%,而对照组为76.47%。试验组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现阶段临床上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受环境、年龄、生活方式、遗传、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吃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越来越多,再加上人们运动量的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找到一种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受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疾病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差异[4]。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器官组织经常受损,使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通常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有效控制病情。

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它采用组建流程化糖尿病小组的方式,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以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小组成员还开展糖尿病患者知识培训教育,让患者熟练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控制血糖,最终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组建流程化糖尿病小组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专科护理的价值,合理利用各类护理资源,加强不同科室之间的联系。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成立后,护士积极参与糖尿病专业知识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提高了糖尿病护理水平,确保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血糖控制达标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流程化糖尿病小组可以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能力,在控制血糖、改善病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护理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更积极地参与糖尿病的治疗。该方法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临床方法,值得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健康,糖尿病因种种原因已成为我国的高发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需要终生治疗,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单纯治疗糖尿病患者已经无法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迫切需要提出更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通过流程化糖尿病小组的成立,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病,因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饮食、锻炼和用药对血糖的控制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日常护理过程中,糖尿病护理小组应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关注,引导患者正确饮食、运动、用药,通过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效控制血糖。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实施流程化糖尿病小组护理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丽君.成立糖尿病规范护理小组对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8):181-183.

[2]任娟.糖尿病护理小组与常规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316-318.

[3]陈桂林,崔勤,贾云.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1):111-112.

[4]吴靓.糖尿病护理小组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积极作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