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糖尿病医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7 04:35:50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1篇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步,参考文献也是有标准格式的,我们引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就应该在文中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列在论文的末尾出。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邹丽,姚平,陈剑锋,等.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4(5):291-292,295.

[2]何柳,谢雯雯,唐咸玉,等.从痰瘀论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95-96.

[3]施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7):97-98.

[4]蔡晟宇,马建,冯兴中.祛胰抵方治疗2型糖尿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15(6):161-165.

[5]乔林波,王抗战.参芪降糖经验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107-109.

[6]崔明明,刘紫凝.不同镇痛抗炎方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1(12):30-32,35.

[7]余瓊.糖尿病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10):93-94.

[8]彭彩金.循证护理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4(11):141-142.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96-1097.

[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5-96.

[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105-108.

[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48.

[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1(11):1054.

[2]胡辉,李岩,吴波.连续随访强化教育对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预防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0):69-70.

[3]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2.

[5]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6]陈琼芳.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2-294.

[7]马小艳,童奥,张妲,等.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5(10):CD001488.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2篇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中医证型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在糖尿患者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2010年3月《新英格兰杂志》公布糖尿病患病率9.7%。宁光教授2010年统计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我国2型糖尿病占93.7%[1],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有效治疗[1],知晓率仅有1/3。

1 糖尿病中医证型概况

1.1糖尿病"消渴"病机认识

1.1.1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消渴"的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景岳全书》也做了进一步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明确提出了肥胖、饮食高热量食品过度的病因,这是现代糖尿病最大的一个致病因素之一。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1.1.2消渴病历代被医家认为是阴液亏损、燥热内生所致,治疗主用养阴生津润燥为主法。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基本病机共识是阴虚内热。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传统的"三消理论"受到挑战,尤其对糖尿病患者的初期阶段,患者无任何体征多由体检发现, "湿热致消"学说愈来愈受到重视。李明哲[2]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症状如神疲乏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爽、脘闷腹胀、苔腻等均可因湿热蕴结所致。张晓阳[3]等有调查显示湿热证型已成为当今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基本证型。肾虚学者常壮其等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归为肾虚,继而出现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随病情迁延进而累及各脏腑。又有"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理论。刘仁昌教授认为消渴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虚。肝郁学说者倪海祥等认为:肝属木为厥阴之脏,肝主疏泄,调情志,在临床上除了治脾、治肾、治肺,也不可忽视疏肝。彭欣[4]等研究显示血瘀可发生于消渴病早期甚至前期,并贯穿消渴病始终,在糖尿病发生和并发症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谭倩[5]等研究认为临床上血瘀证除作为主证出现外,常作为兼夹证,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这些证候分布数据印证了许多强调"血瘀"病机学者的学术观点。仝小林教授[6]对比今古糖尿病的异同,提出:阴虚燥热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由于降糖西药的出现,阴虚燥热已不是现代糖尿病初发阶段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要突破三消辨证,按现代糖尿病的实际证型去辨证治疗。

1.2糖尿病各家中医辨证分型

1.2.1林兰[7]教授遵循中医四诊八纲理论,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气血辨证为目,对糖尿病进行系统宏观辨证,微观监测,显示糖尿病患者具有热盛、阴虚、气虚、阳虚四大基本证侯,"痰湿""血瘀"两大兼证,组合而成三大证型即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1.2.2[8]《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候诊断标准: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五型。

2 糖尿病中西医诊治情况

2.1西医治疗糖尿病 ①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并加快肝糖原的合成速度;②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增加其生物活性;③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接受了西药降糖治疗,然而多数血糖控制不佳,且临床症状改善并不理想,而中医治疗糖尿病通过辨证施治能明显改善症状,疗效肯定,作用持久,且能减少西药用量,提高临床疗效[9]。观察胰岛素释放水平与证型之间的关系也是证型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2.2中医治疗糖尿病 中医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主;虽然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运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已成为医学上的研究热点。在天然药物中筛选降糖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成份或化合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3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在临床上,对中型患者多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给患者尽可能采用中药治疗(汤剂或丸、散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对病程较长、血糖较高的中、重型患者,多以中药辅助西药控制血糖,可减少西药用量及并发症,采用中西医联合分阶段治疗方案具有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治疗费用等优点。糖尿病不同证型的血糖水平是否有差别是共同关注的问题。"证"标准的规范化是一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辩证与辨病有机结合,辩证,辨病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

3 糖尿病防治现状

3.1西医糖尿病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基于B细胞受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我国以2型糖尿病为主,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将引起2型糖尿病的病因归结为遗传缺陷、生活习惯和后天的器官功能障碍三大因素,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或加重了胰岛素的抵抗。所以2型糖尿病的防治需要综合多因素考虑。

3.2糖尿病防治任务的艰巨性 据统计仅2011年全球糖尿病费用高达465亿美元,相当全球总医疗费用的11%。上海某社区开展的老年2型糖尿病现状调查[10]显示全面达标率仅为3.89%。某省做的糖尿病基层现状调查[11]显示:全省糖尿病疾病负担加重,经济发达或不发达都面临着同一问题。近年,上海探讨建立有街道办事处(政府机构)、二级医院(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预防机构)、居民委员会(社区基层组织)组成一体的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管理。糖尿病基层社区已开展有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也开展全科医疗工作慢性病规范管理防治,糖尿病防治原则一般按IDF推荐的"五架马车"原则即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准则,但始终没有达到满意的、理想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纵向分布证型是病程发展的产物,而横向分布证型则是由人群中不同的体质类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疾病的不同脏腑属性、不同疾病的亚型等所决定。区分了证型的纵、横向分布,则证的研究显得脉络清楚,对纵向的证的特异性指标可以用代表病程不同的机体状态来表示,而横向者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诊断标准的判别式,这无疑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对糖尿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总结和研究,对发挥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的优势有较为重要的意义[12]。

糖尿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不断上升,单纯的西医治疗是远远不足以有效防治糖尿病的需求。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中医药[13]。美国的全科医师也早有认识到并有研究认可祖国传统医学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大作用。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辩证论治,历代医家依据糖尿病的证候进行三消辨证,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易饥多食为中消、小便频数,尿如脂膏为下消。随着大量临床证型的研究显示,目前的糖尿病中医症候已发生变化,开展社区中医证型调查研究,了解证型分布情况及流行现状,结合西医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可以更有效的采取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为发展糖尿病的全面规范防治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序.

[2]张晓阳,郭赛珊,张孟仁,等.308例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型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6):420.

[3]彭欣,银浩强,徐蓉娟.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股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0):930-933.

[4]谭倩,景录先,王文霞.2型糖尿病常见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389-1391.

[5]仝小林,胡洁,赵昱.突破"三消",大胆创新,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J].庆祝中国中医研究研究院成立50周年论文集(上册),2005年.

[6]林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5.

[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

[8]徐佩英,陆灏,姚政.丁学屏治疗糖尿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4):5.

[9]纪立农.大力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促进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落实,努力实现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糖尿病防治10年规划[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3.

[10]樊爱青,曾艺鹏,付丽云,等.上海远郊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现状调查[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4):221.

[11]陈先献,苏军英,刘海燕,等.山东省基层糖尿病防治工作现状及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83.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证型;中医疗法

目前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其慢性并发症更是导致患者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有六成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眼病这三大慢性并发症,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00%。本文主要从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角度,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理解

中国古代医学著述中关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最早记录是唐宋时期,到近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论述较多。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超出通过症状定病名的治疗范畴,而是各证型糖尿病、各分期糖尿病均已消渴症论治,整体认识,综合调理。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症总的发病机制为血瘀论、肾虚论、脾虚论及肝郁论四种提法,且因个人体质不同,标本虚实各异,如大多数青少年患Ⅰ型、Ⅱ型糖尿病,病情较严重,为实证,而老年人患糖尿病,发病缓慢,为虚证,中医讲“久病必虚”,长期患有糖尿病者可发展为气阴两虚,并有轻重不等的血瘀病机,到糖尿病中晚期则出现阴阳两虚,伴有胸痹、水肿、厥逆等证候,进而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分型中多为脾肾阳虚,兼有血虚血涩、脉络不畅症候,患者大多在患病十年之久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糖尿病肾病具有隐匿性、进展缓慢等特点,患者血糖多较难控制,甚至因调整降糖药物不及时而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白、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下肢浮肿、阴囊水肿、脉沉而细涩,舌红、胖大、有齿痕等症状。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在久病不愈,即气阴两虚阶段后发生,其发病机制多为气阴两虚和血瘀痹阻,长期血虚血涩,瘀血阻络,经脉失养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需严格做好血糖控制基础治疗,若血糖控制不稳会导致病情迅速发展,晚期不可逆。

糖尿病性腹泻,中医中多为脾肾阳虚证候、阴阳两虚证候,属中医泄泻范畴,临床多为神疲、消瘦、泄泻水样便,或脱肛、晕厥等症。

糖尿病性胃轻瘫,为中医痞满证,病情具有隐匿性,并日渐加重,患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

长期患糖尿病并发眼病患者较多,这是由于血糖控制水平对眼底病变有重要影响,使眼底发生渐进性或急进性病变,导致眼底大面积出血,最常见为糖尿病眼底病变,其次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致残、致死率较高。糖尿病眼病需与眼科协作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辨证治疗效果显著,晚期不可逆。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眼病主要为以下几个证型:阴血虚损型,此证型多为中老年患者,病情缓慢,临床上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心悸盗汗、失眠烦躁、脉沉弦细、舌质红等症状;淤血阻络型,此型多发于糖尿病二期患者,由于病情长、血糖波动较大,患者会在近期出现明显视力减退,出现严重的慢性合并症。临床上有头晕、心悸、泄泻、水肿、手足麻痹疼痛、腰膝酸软、脉沉细涩、舌红降有瘀斑;燥热内盛型,此证型患者多为实证,虚证较少,由于患者病程长,且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易发生眼底急性出血患者,一般病情发展迅速且较严重。临床上有多食多饮却乏力消瘦,头晕目胀,兼有痈肿疮毒、盗汗、胸痛、干咳、咯血等肺痨症状,脉沉无力,舌质红。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这是由患者糖代谢紊乱引发脂肪代谢紊乱造成,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危害较重,此并发症因长期患病,血瘀痰凝、肾气不足,引发阻络蒙心而出现眩晕、胸痹,甚至中风。

3 中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肾病在治疗中以温补脾肾为主,兼顾益气通络,养血化瘀。可用白术、黄芪、赤芍、附子、茯苓、牛膝、大黄、血竭、黄连、生地组方治疗,若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可加泽兰、半夏、砂仁、佩兰。

糖尿病神经病变在治疗中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行气止痛为主,可用鸡血藤、西洋参、牛膝、川芎、莶草、赤芍、丹参、沙参、地龙、生地组方治疗,若患者病情较重,可加全蝎、蜈蚣等虫类搜风止痛药。

糖尿病性腹泻在治疗中当以化瘀通络、温补脾肾为主,兼顾益气养阴。可用白术、人参、川芎、当归、丹参、附子、熟地、香附、炮姜、大黄组方治疗。

糖尿病性胃轻瘫在治疗中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行气导滞为主,可用半夏、川芎、人参、赤芍、茯苓、香附、生地、榔片、木香、大黄组方治疗。

中医分型治疗糖尿病眼病,对于阴血虚损型,中医治疗以滋阴补肾,养血明目为主,可用枸杞子、西洋参、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丹参、当归、川芎、熟地、首乌组方治疗;对于淤血阻络型,应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采用石决明、、丹参、熟地、茜草、槐花、三七、首乌、丹皮、生地组方治疗;对于燥热内盛型,治疗以清热凉血为主,辅以益气养阴,可用白茅根、石斛、丹皮、二蓟、赤芍、沙参、生地、黄精、三七组方治疗。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以主要临床症状为依据,并结合总病机,采用补肾、益气、化瘀、豁痰等原则适时治疗。

在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存在一定困惑的情况下,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潜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了长足进步,但仍需投入更多研究,以期推进中医药学教育工作和中医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彩萍.中医治疗糖尿病伴有黎明现象2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03):139-140.

[2] 赵卫红,张觉人.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0(05):253-254.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9-0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仍处于不断上升趋势,西医治疗下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血糖控制效果,但西医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并发症及药物依赖现象不容忽视[1]。此症属中医“消渴”范畴,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2],中医临床主张辨证施治,且在近年来的连续研究与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当完善的诊疗体系。

1中医药辨证施治

1.1痰湿论治痰湿证类糖尿病患者临床需通过健脾和胃、化痰燥湿控制和消除病情,近年来中医临床多用平胃散合二陈汤治疗;若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痰热现象,则考虑痰热内扰而发病、加重病情,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以清热、化痰、解毒、养阴,宣痹通阳[3];若患者为阴虚夹湿,则以甘露饮适当增减以解毒、养阴、祛湿、清热;若患者痰湿同时有气虚现象,则要利尿、消肿、理气、温阳以缓解症状。

可见,近年来,国内中医临床对痰湿型糖尿病有了更为具体的分型,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诊治方式。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朱丽华在治疗研究中发现[4],痰湿可作为糖尿病发病与进展的一项独立病因而存在,可适当选用佩兰、苍术等药增强化湿效果,以免损耗阴液、痰郁化火,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1.2瘀血论治瘀血型的糖尿病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诊治中应明确患者是否阴虚、是否火旺、是否气虚、是否阳虚、是否痰湿[5],根据上述病情实际予以相应的药物灵活治疗。

1.3湿热论治湿热患者临床主张清热祛湿,可根据病情实际自拟降糖方剂,以气阴两虚为治疗之本,首先要清热利湿,湿邪尽除后,养阴润燥。中医临床使用降糖饮治疗湿热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原本气阴两虚的状况,若能根据具体的湿热证候祛湿养阴,便可健脾、生津,稳定病情[11]。

1.4火热论治中医临床有不同火热之症,可根据病情实际灵活选择消脂、清胃、解郁等方式泻火、散火、消火,结合临床疗效活血、润肺、滋肾以增强疗效。

1.5温阳论治阳虚引起的糖尿病以补益脾肾阳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肾气丸补益脾阳、加用黄芪、党参等益气滋阴,最终消除烦渴之症[9]。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多用温阳法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证实只要根据患者脾、肾健康状况灵活辨证用药施治,便可有效恢复体内阳气、滋养阴津,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稳定血糖的目的[10]。

1.6肝脏论治肝失疏泄是糖尿病的一大病因,此症易引发气机失调,伤及阴津,从而导致血瘀,并引发肺、脾、肾、胃等多脏器功能异常,若患者肝脾不和,以疏肝清热类药物调理肝脾功能,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参苓白术散等[6];桃红化瘀饮常被用作疏肝、化瘀临床治疗;六味地黄丸调理肝肾阴虚。

1.7脾脏论治脾虚可直接引发糖尿病,中医临床主张健脾祛病,常以甘淡之药拟方治疗。药方以白术、参苓等药健脾、养阴,根据病情实际加用黄精、麦冬等药[7],薏苡仁等可辅助祛湿、健脾;水蛭、桑枝、丹参等药联合使用散瘀[8]。

2中医辅助治疗

2.1饮食辅助疗法中医临床研究结果及理论知识均认为,阴虚为糖尿病之本,燥热为病症之标,益阴润燥是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途径,而单纯用药临床治疗还需要调整饮食以巩固疗效,主要选用枸杞、魔芋、苦瓜、大蒜等食物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年龄及血糖、血脂控制情况适当增加日常饮食中绿豆、莲子、黑芝麻、海带、香菇、黑木耳等食物摄入量。中医临床还提倡猪胰、赤小豆等研粉、火炒以强化病情控制效果。

2.2运动辅助疗法辨证用药、辨证调整饮食方案都是通过摄入药物、食物的方式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新陈代谢及系列生理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进展、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糖尿病的控制与康复离不开适当的运动锻炼。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状况制定运动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一般鼓励患者联系柔和、运动强度较小、舒展的太极拳以改善整体身体素质、调节情绪[12]。

3小结

总之,中医对于糖尿病均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临床实践经验与理论积累,已经在长期的糖尿病临床实践与治疗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而独立的一套临床诊疗体系,传统中医临床理论认为糖尿病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糖尿病病因研究、诊断研究与治疗时间工作越来越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加之近年来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纯中药治疗糖尿病综合效果不断提升,毒副作用越来越少,对调整患者阴阳平衡、提升综合免疫力、控制血糖有良好效果,尽管相比传统西医疗法,中医药治疗途径尚不能达到同等强度和同等速度的血糖控制效果,但在合理的血糖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避免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疗效稳定、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应着重利用中医诊治理论辨证施治、辅助食疗与运动疗法,提升糖尿病诊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怡,沈涛,马晖,等.熟地黄及其不同配伍药对治疗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药效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8:249-251.

[2]魏军平,刘恒亮,吴瑞,等.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下的糖尿病辨证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97-1699.

[3]倪青,张效科,崔娜,等.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28-1631.

[4]王洪武,郑纺,梁永利,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糖尿病足外治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5-8.

[5]夏城东.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思路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1309-1310.

[6]陈筑红,夏城东,魏子孝,等.降糖消脂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7:910-913.

[7]何方敏,孟繁洁,靳英辉,等.中医食疗治疗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1:1-3.

[8]伊春花,王艳霞,张霞,等.补阳还五汤治疗2型糖尿病8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59-4761.

[9]张立国,李晓哲,周潮,等.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6:117-119.

[10]葛海燕,沈明勤,李娟,等.中医益气健脾与养阴和胃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和胃血流的作用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238-242.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5篇

参考文献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就是引用参考他人的学术研究,我们参考了他人的作品就应该列出参考文献,这是每一个作者应有的基本品德和素养。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做个借鉴。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3]向红丁.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M].知识出版社,1999.1

[4]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5]胡鹏,陶静,徐蓉.饮食体验卡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9):233-234.

[6]刘桂英,杨桂云,李琦.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5):186-187.

[7]袁丽,杜军艳,吴伯鹏,等.糖尿病患者应用简明饮食处方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1(1):199-201.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张灵秀,阿依努尔·买买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7):163-164

[2]吴莉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12(9):382-383

[3]杨黎,乔玉环,刘伟靓.血糖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16(7):101-102.

[4]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2):1939-1941.

[5]万金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1,46(11):1034-1036.

[6]刘晰岚.人性化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23(6):48-50.

[7]文笑.饮食指导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巨大儿出生率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78.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关玲.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1,25(2):102-103.

[2]范岩峰,王宏,蔡李倩,等.糖耐量试验结果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饮食调理效果的预测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380-5383.

[3]景小凡,乔蓉,李鸣,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妇饮食及生活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J].卫生研究,2010,39(2):209-211.

[4]董蔷,崔丹,李秋洁,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0,18(1B):31-33.

[5]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7,22(5C):1334—1335

[6]富爱.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4C):1058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6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87-0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发展为严重的肾功能衰竭[1]。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就近3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

中国古代医书中并无明确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长期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水肿”、“溺毒”、“消瘅”、“尿浊”、“关格”等范畴。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各有其看法。黎晶晶等[2]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内虚,导致血瘀痰浊,并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扈丽萍[3]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肾是病位所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是糖尿病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久病及肾。正虚邪实,虚实相兼,交互为患,损伤肾络,耗伤肾气,肾之气化、固摄功能失常,导致肾关开阖失度,引发糖尿病肾病。杨芳等[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指为标瘀血阻络,根源是脾肾亏虚,肾虚和血瘀关系密切,肾虚导致血瘀,同时瘀血又会加重肾虚。牛丽娜等[5]根据李建民教授的“肾络瘀痹”理论,认为消渴病病程过长引发肾络损伤,肾脏虚损,肾用失职,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瘀,导致致肾络痹阻不通,引发糖尿病肾病。于晓辉等[6]从浊毒学说论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是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关键脏腑,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失封藏,精微泄露,导致尿检出现蛋白尿;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虚丧失化气行水的机能,同时久病瘀血阻络,引发水肿。

2辨证分型

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分型比较复杂,尚无统一标准,临床医家各有侧重。吴国庆等[7]总结皮持衡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糖尿病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可以辨证分为四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表现为体倦乏力,面浮肢肿,小便频数混浊,畏寒肢冷,面色微黄,舌暗胖、有齿痕,脉沉细;阴阳两虚型表现为神倦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畏寒肢冷,口干不欲饮,舌质黯淡,苔薄黄,脉沉细;气阴两虚型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舌暗淡,苔薄白,脉细弱;肝肾阴虚型表现为体倦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目涩视昏,舌质暗红,脉沉弦细。沙鑫等[8]总结孙伟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糖尿病肾病可以根据病程的3个阶段分为3个证型,3个阶段分别为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期、肾功能不全期,3个证型分别为肾阴亏虚、湿热内蕴证,脾肾亏虚、湿瘀内滞证,脾肾亏虚、浊毒内阻证。肾阴亏虚、湿热内蕴证表现为小便频数混浊,烦渴多饮,多食善饥,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脾肾亏虚、湿瘀内滞证表现为小便频数混浊,湿热水肿,舌苔黄腻,脉弦滑;脾肾亏虚、浊毒内阻证表现为小便不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下肢水肿,苔黄腻或灰腻,有齿痕,脉濡或滑。张亮等[9]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和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面色少华,阳痿,月经失调,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阴虚热盛型表现为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干结,尿色混黄,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滑数;阴阳两虚型表现为腰膝酸软,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口干不欲多饮,畏寒肢冷,下肢水肿,面色萎黄,阳痿,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3中医治疗

3.1辨证治疗仝小林等[10]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应当以补虚补气为主,因此采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在根据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分型加用其他方剂。气阴两虚证加用参芪地黄汤,肝肾阴虚证加用杞菊地黄丸,气血两虚证加用当归补血汤,脾肾阳虚证加用真武汤。元胡、枳壳、川芎行气活血,地龙、水蛭、大黄活血通络,三棱、莪术、[XCB7.TIF]虫破血逐瘀,制附子、泽泻、大黄、牛膝温阳利水,桂枝、茯苓、猪苓行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刘玉宁[11]从中医络积辨治探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将糖尿病肾病分为肾阴亏虚、脉络失养证,气阴两虚、肾络不荣证,气阳两虚、肾络失煦证,湿热伤肾、络脉阻滞证等证型。肾阴亏虚、脉络失养证,表现为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方药由北沙参、生地、山药、知母、山茱萸、黄柏、紫草、僵蚕、地龙、丹皮、龟板等组成。气阴两虚、肾络不荣证,表现为头晕耳鸣,胸闷气短,口干咽燥,体倦乏力,下肢水肿,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药由生黄芪、丹参、茯苓、山药、西洋参、山茱萸、地龙、生地黄、僵蚕、枸杞子等组成。气阳两虚、肾络失煦证,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周身水肿,小便短急,舌质淡,苔薄或腻,脉沉细微,治疗以温肾通络,化气行水为主,采用济生肾气汤加减,方药由山药、制附子、茯苓、泽泻、山茱萸、白术、干姜、僵蚕、车前子、地龙等组成。湿热伤肾、络脉阻滞证,表现为尿末增多,腰膝酸软,肢体重滞,口干而不欲多饮,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治疗以清热利湿、泄浊通络为主,采用三仁汤加减,方药由厚朴、白豆蔻、炙杏仁、茵陈、法夏、黄芩、薏苡仁、络石藤、僵蚕、土茯苓、滑石、地龙等组成。刘苏[12]等总结龚丽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对应气阴亏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3种证型。气阴亏虚证以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采用实脾饮加减,方药由白术、茯苓、厚朴、陈皮、木瓜、木香、大腹皮、甘草等组成。脾肾阳虚证以温补脾肾、扶阳利水为主,采用真武汤加减,方药由白芍、炙黄芪、白术、茯苓、山茱萸、生姜、熟地、山药等组成。阴阳两虚证以清利湿浊、化瘀解毒为主,采用五皮汤加减,陈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蒲公英、白头翁、白花蛇舌草、茯苓皮、冬瓜皮、生大黄、三棱、莪术等组成。姚芳[13]总结方水林名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蛋白尿的产生是脾肾亏虚、脉络瘀之、精气下泄导致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采用扶正祛浊方,方药由当归、黄芪、石莲子、麦冬、白花蛇舌草、太子参、茯苓、地骨皮、红花、桃仁、制大黄组成。同时需辨证论治,气阴两虚证,表现为体倦身乏,头眩耳鸣,舌淡红,少苔,脉濡细,加用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阴虚热盛证,表现为潮热盗汗,纳呆恶心,舌红,苔黄而腻,脉细数,加用知母、生地黄、生石膏;阴阳两虚证,表现为畏寒肢冷,阳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迟,加用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肉桂、龟甲、制附子;血瘀脉络证,表现为胸痹心痛,肢体麻痛,舌紫暗,苔薄,脉涩不利,加用赤芍、地龙、川芎。

3.2中药专方孔令新[14]等观察活血护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将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活血护肾汤(方药由茯苓、党参、炒白术、生地黄、山萸肉、枳壳、川芎、丹参、水蛭、黄芪、当归、山药、制大黄组成),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治疗8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3.3单味中药及提取物治疗杨宏山[17]等研究红景天最细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红景天具有补气养血、扶正固本、清热润肺的功效,可以抗衰老、抗疲劳,对心、肝、肾等脏器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调节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保护细胞损伤,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障碍,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延缓糖尿病肾病向肾功能衰竭的发展。

程h[18]等观察姜黄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姜黄素可以促进组织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度,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对大鼠的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陈丹[19]等探讨山茱萸颗粒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认为山茱萸颗粒可以抑制DN复杂细胞因子网络中的核心引资TGF-β1,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减轻对肾组织的损伤。

4小结与展望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早期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贯穿病程始终。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延缓病情发展、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辨证分型尚不统一、无统一疗效判定标准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中医药物作用机制上的研究,以提高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水平。参考文献:

[1]李惠秀,曹文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21):2545-2547,2568.

[2]黎晶晶,汪悦.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449-450.

[3]扈丽萍.刘文峰教授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之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831-833.

[4]杨芳,依秋霞,生生,等.从虚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4,33(5):864-866.

[5]牛丽娜,李建民,刘秀萍,等.“肾络瘀痹”理论探讨及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514-2516.

[6]于晓辉,檀金川.从浊毒论糖尿病肾病[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3):183-185.

[7]吴国庆,胡路,范伟,等.皮持衡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13,31(1):15-17.

[8]沙鑫,孙伟.孙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4):350-352.

[9]张亮,宋鹏宇,杨文慧,等.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103-1104.

[10]仝小林,,赵林华,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44-146.

[11]刘玉宁.糖尿病肾脏病从中医络积辨治的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9):753-756.

[12]刘苏,叶丽芳.龚丽娟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3,45(8):15-17.

[13]姚芳.方水林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162-1165.

[14]孔令新,王艳云,李莉,等.活血护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8):101-103.

[15]郭家安,王红燕.益气养阴补肾活血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348-1349.

[16]张彤,盖云,杨晓萍,等.益气软坚泄浊方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30(3):71-73.

[17]杨宏山,艾国,黄正明.红景天最细粉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2):121-124.

[18]程h,陈淑娴,张雪,等.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陕西中医,2015,36(1):115-117.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也在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防治DN非常重要。中医药防治DN渊源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得到了颇佳的疗效,综述如下

1 病机分析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相应的病名及专论,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消渴”、“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水肿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称为水气病。临床表现为四肢水肿,甚则胸水、腹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畏寒怕冷、小便不利、舌质淡或暗、苔,脉沉等症。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主要是:病变初期,阴虚为本,进而发展影响到肝、肾,出现肝肾的气阴两虚,并导致络脉瘀阻;病变中期,阴虚进一步发展,损耗阳气,伤及脾、肾,出现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征象;病变晚期,阴损及阳,进而导致气血的亏虚,出现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严重受损,发为本病。

2 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宜标本兼顾,健脾补肾以治本,活血利水以治标。临床以六味地黄丸合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常用药:黄芪、生地、山萸、山药、云苓、丹皮、泽泻、女贞子、金樱子、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等,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方中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黄芪、女贞子、金樱子益气养阴以固摄;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活血化瘀通络。

3 单味药研究

诸多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黄芪可促使尿蛋白排泄减少,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高滤过状态进行有效调节,缓解低蛋白水肿,保证蛋白质合成,增强血浆蛋白水平[1]。有学者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同位素方法监测用药前后24h尿蛋白定量、Alb/Cr、GFR、RPF等变化,结果提示,大黄组治疗后患者GFR、24h尿蛋白定量、Alb/Cr明显低于对照组(P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积极应用中医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其发展。但由于目前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疗效判定标准具有差异性,促使诸多文献报道资料无可比性,且临床多为小样本研究,现代医学监测依据缺乏,故今后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采用现代医学手段明确中医药防治机制,从而彰显中医药优势。

参考文献:

[1]张乐,严美花,肖雅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治疗的研究趋向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1,24(03):278-281.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8篇

【关键词】村镇;糖尿病;医疗保健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村镇居民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简称D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糖尿病疾病常累及肾、足、眼等多个部位和器官,加上村镇糖尿病患者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差异,村镇糖尿病医疗保健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于2011年7月到10月对广西自治区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展开调查,探讨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存在的缺限,从而为决策者制定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政策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广西自治区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年龄≥20岁,均为江西镇居民;糖尿病发病时间在1年以上;均为江西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神志正常,能够自觉接受问卷调查并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

1.2方法参见Fleming等[1]、Kelly等[2]糖尿病保健质量评价作质量改进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及Suwattee等糖尿病保健质量标准,采用调查问卷或调查询问的方式,对江西镇糖尿病患者人口学特征、糖尿病患者病程及并发症情况、一年来接受医疗保健服务(包括每年因糖尿病就诊次数、每年检测HbA1c、血脂、血压、测量体重、足部检查、眼底检查、尿白蛋白检查次数)开展调查。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各国政府对于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国外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且大都以HbA1c、血脂、尿白蛋白、眼底、足部五项预防性保健服务检查作为评价依据。基本上都是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美国2007年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糖尿病患者参加HbA1c、血脂、尿白蛋白、眼底、足部检查比例分别为50%、52%、11.6%、75%、75%。

本文以每年因糖尿病就诊至少4次、HbA1c、血脂、血压、测量体重、足部、眼底、尿白蛋白检查1次以上等8项预防性医疗保健指标为依据,对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参加8项预防性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2.09%、7.77%、2.36%、54.05%、3.72%、2.03%、1.35%、8.45%。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农村患者、小学文化程度、丧偶接受预防性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户口、大专以上文化、已婚患者。黄加庆通过对闽中南地区1052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也证实了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以及婚姻状况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江西镇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人群糖尿病患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更是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相距甚远,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9篇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中西医研究认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主要心理问题、发病原因机制以及治疗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应该注重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注意中西医结合,加强中医药研究。

【关键词】 糖尿病 心理问题 中西医研究认识

与一般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现将近年来糖尿病心理问题中西医研究认识综述如下。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陈成华等[1]研究12~18岁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32.7%,而美国普通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8.3%,同时认为抑郁症在青少年和2型糖尿病中发生率更高。邓顺友[2]对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焦虑情绪障碍占35.6%。高华等[3]对1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38.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杨爱萍[4]调查11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66.1%并发焦虑、抑郁情绪。刘玉英等[5]调查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31.3%。说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发病机制

高华等[3]研究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病程长、并发症多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是其抑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张永莲[6]总结糖尿病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越差,患者心理问题越多,病情越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赵??等[7]研究在2型糖尿病合并重型抑郁症患者中,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2.6%。治疗费用昂贵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复杂的治疗手段对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一种心理负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支持及精神状态也是患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邓顺友[2]证明老年女性,新发病或病程长、有器质性并发症、血糖控制差、使用胰岛素治疗及缺乏健康教育者焦虑情绪发生率明显增高。卢莉等[8]调查山西省4个地区城乡居民,研究显示城乡糖尿病患者间的情绪障碍无差异,说明糖尿病作为一种应激原,无论对城市还是乡村的糖尿病患者均可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从而使个体产生情绪障碍。孙学礼等[9]研究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某些内分泌、免疫、神经介质以及糖代谢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较多与糖代谢调节有关的内分泌激素主要集中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调节激素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此类激素调节糖代谢的一个重要通路,明显的血糖升高或降低可刺激或抑制其分泌。中医对糖尿病的情志失调早在古代医籍中有记载。《河间六书·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乃消证大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对糖尿病患有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

研究多采用药物加心理治疗结合,黄志英等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与家庭治疗、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等),与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常规护理)比较,证明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保持血糖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成本和再住院率。高勇等[10]采用一些基本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他们建议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配合认知心理治疗,可以很好起到预防复发且达到疗效持久的目的。中医方面对糖尿病抑郁治疗也有研究报导。李红等[11]择108例患者在维持原糖尿病基础及降糖药物治疗,采用糖郁汤治疗糖尿病抑郁障碍肝郁脾虚、心神不宁,改善了糖尿病抑郁及焦虑的不良情绪,有效提高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王卫群等在给予糖尿病抑郁或焦虑患者正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西药降糖治疗同时,加用宁心汤治疗,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

讨 论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应该注重心理行为干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糖尿病心理问题的研究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比较而言,中医药研究还是不够,所以中医药关于糖尿病情志障碍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我们可以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成华,郭玉岩,赵璐杰,等.糖尿病心理障碍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6):425-426.

2 邓顺友.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情绪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1(6):501-503.

3 高华,谭卡莉,周扬,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相关因素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1):64-66.

4 杨爱萍.焦虑,抑郁情绪对血糖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3):289-291.

5 刘玉英,董建军.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3):28-29.

6 张永莲.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认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6):73-74.

7 赵??,毛红,付阿丹,等.糖尿病人群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72-275.

8 卢莉,薛云珍,梁执群,等.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和社会支持的城乡分布特点[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1):4185-4187.

9 孙学礼,刘涛生.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15-219.

10 高勇,宫玉春,郭凤丽,等.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对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