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2 22:47:08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1篇

论文关键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防治

地球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大气层大量排放各种各样有害气体而造成的。在这些有害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氟、氯化碳、臭氧、甲烷、氢氧化物、氯化物等40多种微量气体。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让太阳辐射热顺利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且它们能够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地面辐射热无法散发到外层空间去,像温室的作用一样,从而导致地面和低层大气温度逐渐升高。这就是地球温室效应。因气温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效应气体。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迅速

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每人每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值。

2、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在迅速的发展,燃烧大量的煤和碳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迅速积累。氟氯烃、甲烷等气体的排放也大量增加,这些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3、毁林严重

由于社会进步,对土地的需求增大,占用了大多的林地。同时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毁林伐木的现象日益频繁。

(二)自然因素

主要由于太阳的活动,黑子,黑洞等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二、温室效应可能造成结果

(一)从数字看全球气候变化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山溶化,林草减少,沙漠扩大;沙尘暴严重,凝冻灾害和旱灾严重,特大洪涝,大风暴雪,连连发生。城市温室效应显著,低氧环境影响市民免疫力,亚健康人群增加。

1、全球平均气温在未来50年内将升高2到3摄氏度,但是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气温将上升在升高几度。

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适当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由气候变暖在成的洪水或干旱将使大约2亿人流离失所。

2、与100年前相比,非洲大陆的气温上升了0.5摄氏度。

3、气候变暖导致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盖在过去80多年里消失了82%。

第二高峰肯尼亚山的冰盖在过去100年里消失了92%。

4、2005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成分)的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比2004年的377.1ppm增加了0.53%。

5、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也就是100多万物种在未来50年里灭绝。

(二)温室效应,瘟疫的招魂使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的升高。特别是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易感动物更容易发生感染,进而诱发养殖业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流行。专家强调指出,温度升高导致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前必然先经过DNA复制,而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因此,温度升高的结果必然会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变率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在突变后其一些生理生化特点也将发生改变,如病原体的存活变异、抗药性变异等。发生变异后,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进行扩散,形成新的传染病。

三、防治措施

(一)交通业防治措施

在地球CO2排放总量中,交通业因化石燃料消耗占24%,仅次于能源业。现在,交通业被认为是全球人为产生温室气体的最快增长源。为避免全球变暖现象越过危险边缘,需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将CO2,浓度保持在450ppm以下,这样才能把温度提升控制在4cc之内。想达此目标,必须将CO2排放量减半,使用多种更清洁能源,确保能源安全供应。

IPCC确定降低CO2排放的5种方法是:

(1)减少能源消耗

(2)使用含碳量低的代替燃料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增加天然落水洞

(5)CO2的捕集和封存

(二)森林防治措施

森林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将碳贮存于树木体内,并向大气中释放氧气。

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讲,“森林每生产10t干物质,可吸收16t二氧化碳,释放12tt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年净光合吸收碳:热带林为4.5t~16t,温带林为2.7t~11.25t,寒带林为1.8t~9t,耕地为0.45t~2.0t,草地约为1.3t。据测算,树木的碳含量可达43~58%。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00×108t~8300×108t,其中90%的碳自然存储于森林之中,森林是一座巨大的碳储库。

因此,要大力保护现有森林,特别是保护天然林。天然林树木种类多,生物量大,与生境相对协调,生态效益高。除禁止砍伐天然林外,特别要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以保证森林的正常发育与生长。

积极发展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保护已有森林的基础,科学造林,发展林业。

1、封山育林

有天然林分布的区域要定期封山,利用天然林种源,通过天然更新使疏林地、灌丛地和荒山荒地演替为天然林。封山育林要分区、分期、有计划地进行,对有望近期成林的荒山、灌丛地可先期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区要由林业部门及当地政府与农民协商后确定,并划界立桩。制订封山育林实施条例,做好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防止山火、放牧、开荒、樵采等有碍封山育林的人为活动。此外,必要时可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如补播、补植等。

2、科学经营森林

对已有森林要在认真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生态为主的综合效益。

(1)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森林的立地条件,将已有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分别经营。生态公益林遵照“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经营;商品林根据“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社会效益”的原则经营。

(2)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与技术经营森林

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下,森林经营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禁止砍伐天然林的方针。森林抚育间伐要不影响森林郁闭度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生长。森林采伐要抛弃皆伐作业方式,公益成熟林必须采用渐伐、择伐的作业方式进行采伐更新;用材林成熟采伐时也要按照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地避免大面积皆伐,采用择伐方式作业。通过森林经营使林地的生产力和更新能力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并稳定持续地发展。

(三)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的碳基肥料

1、开发复合型碳基钾肥、碳基氮肥、碳基磷肥

一般碳基可溶性化肥都能作为养分被植物吸收,肥料利用率高于非碳基化肥。碳基钾肥有碳酸钾、碳酸氢钾、钾碳铵等无机钾肥以及乙酰丙酸钾、柠檬酸钾、腐殖酸钾等有机(酸)钾肥。碳基钾肥除了供应钾元素以外,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营养,它的成品最后是白色的结晶体,可以替代我国农民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钾——氯化钾。不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作物营养需要,碳基钾肥应是钾肥丁业发展的方向。

2、开发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肥料

在阳光强烈、无风时喷施或滴灌、渗灌均可,如果将此水溶液加入适量的钾、镁元素,可以进一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效果更好。滴灌、渗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进入土壤以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更为丰富的营养溶液,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3、直接使用二氧化碳

就是将二氧化碳收集、储藏于钢瓶或大型气柜内,直接供给温室大棚。

4、将气体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肥料深埋

如果碳基肥料能取代传统化肥,不仅能避免使用传统化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四)水土保持减缓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

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如果可以做好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工程的结合工作,可以有效地通过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保持土壤养分,丰富物种的多样性,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能够更好地给养森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同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让碳固定于林木的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更多的土壤为“肥沃土”,避免在开发时,进一步占用林地和有限的耕地,从而更好地保护林木和农田。

土地沙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现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受沙化的威胁或将要面临沙化的处境,这也急需水土保持工程的治理。对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土地沙化,可以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从一定程度进行治理,减缓侵蚀的速度,尽可能保证土地的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2篇

关键词:植树造林;气候变暖;作用;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1.1土地荒漠化

大家对土地荒漠的了解很少,一般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2种。一种是植被破坏造成的,而另外一种就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雨分布图发生改变,使各个地区降雨分布不均,有的地区会发洪水,而有的地区则会出现土地干旱。在干旱的地区,植物因缺少水分而死亡,而植物死亡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加速蒸发,空气中的水少,降雨就会更困难,如此反复,就导致土地荒漠化。我国就有一片很大的沙漠化地区,且其面积还在逐年增加,所以,我国必须要坚持植树造林,缓解土地荒漠化。

1.2海平上升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各个地区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南北极也不例外,气温的上升,使南北極的冰川出现了融化的现象。融化的冰川水就会流入到海洋中,这样就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当然全球气候变暖,不仅是南北极的冰川会融化,还有一些雪山的也会融化,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多出很多河水的源头,也会使一些河流改变原有的路线,并且极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地区存在积水,一部分地区出现河流断流的现象。水是生命之源,一些河流的消失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些河水最终会汇集到一起流入海洋,海平面同样也会上升。即使海水退却,也会对我们的土地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海水会使土地盐碱化,并不是所有的盐碱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变回良田,也会有一部分土地恢复不到原来的地貌。就这样周而复始,温度上升,海平面就会上升,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沿海地区的城市和国家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例如图卢瓦就面临这个危险。

1.3物种遭到破坏

大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息息相关的,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跟海水中的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碳酸会导致海水中的微生物大量死亡。还会使一些不适应高温的珊瑚死亡,这就导致了主要以珊瑚为食的生物的食物链发生断裂。食物链断裂的速度是非常快,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很快就会蔓延到陆地上的生物。由于没有食物,海洋的中的生物会出现大面积死亡,海洋生物的尸体就会污染海洋,这会使其他生物也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同时,海洋生物的尸体还会释放温室气体,从而使全球气温变暖更加恶化。

2植树造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及措施

2.1森林有很好的蓄水作用

树林对缓解全球变暖有很好的作用,并且具有阻挡风沙、保持水土、改变低空气流的功能。我们可以把树林当做是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它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树和水联系在一起,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降雨时,树冠可以截流一部分雨水,树木的根部会吸收和储存一部分雨水为自身的生长提供水源,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还会蒸发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会储存在土壤中。而树林越多,蓄水能力就越强,可以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保证这个地区的动植物可以很好地生长。树林储存的地下水,可以使这个地区的气候湿润,冬暖夏凉,从而达到调节气候的作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2.2树林可以有效地调节气候

树林之所以可以调节气候,是因为树木的树冠在太阳光照射的时候当掉一部分光源,从而降低地表的温度,减少水分流失。由于树冠可以阻挡掉一部分太阳能,使树林里的温度也要比外面的温度低很多。大量的植树造林,会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当有风吹过的时候,树林里的风速明显就比较慢,风速慢就会使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得慢,这样就起到了保湿的作用。调节气候,也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2.3为生物创造栖息地

树林是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还有人们的过度砍伐,都使动物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这也会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从而这也使全球气候变暖变得更加严重。因此,植树造林可以为动物提供新的家园,并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3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3篇

内容提要: 当前,日本已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日本的成功立法经验,尽快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再一次向世人昭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应对这场重大挑战,国际社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相关公约和议定书,从法律上对气候系统的保护进行了回应。为落实《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以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形式,明确国家相关部门职责,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危害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英国于2008年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明确规定,到2050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须削减60%;国家须制定减少碳排放量的5年预算,分阶段的实现其减排义务。美国自2007年以来,在地方立法的基础上,已提出了《气候责任和创新法案》、《全球变暖污染控制法案》、《气候责任和创新法》、《减缓全球变化法案》、《安全气候法案》、《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气候安全法案》等一系列国家议案,昭示着美国正在迈向气候变化的联邦立法。[1]日本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并不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国家,但是,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我国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而且还积极制定与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2]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立法相比,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中,尚存在如下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尚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亟待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明确规定了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的任务,因此,研究起草有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科学建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二是,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我国虽已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注释1: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发〔2007〕18号)。)但因“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个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不清,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因此,通过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设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专门机构,确定其职责也成为必要。三是,我国确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是一项政策性规定(注释2: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为保障该行动目标得到落实,还须由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及公民个人的具体职责、义务,因此,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已迫在眉睫。

之所以选择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作为研究与借鉴对象,是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立法方面,其成绩最为显著。一是,日本制定了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通过该法,日本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提供了蓝本。长期以来,日本作为亚洲环境立法发达国家,其应对气候变法立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依然有重要借鉴意义。二是,日本已构建了较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早在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中,就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并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新能源利用促进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内容的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既为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各国构建低碳社会提供了立法榜样。日本的这种立法体系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所初步搭建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比较而言,日本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而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尚存在缺乏专门法律,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缺陷。因此,对国内法学界尚未系统而全面对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问题展开考察的重要立法领域进行研究,探究其对我国立法的有益借鉴经验及启示,则尤为重要。

二、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建构

日本观测点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日本气温最近100年间约上升1. 1℃。在不能完全实现削减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情况下,至21世纪末,日本平均气温将上升2~4℃。气候变化将给日本带来巨大灾害。一方面,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洪水、土砂灾害、橡胶林生存地丧失、砂滨丧失、西日本的高潮损害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将达到每年17兆日元。[3]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是世界上单位面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46%的人口、47%的工业产值、77%的商业销售额均集中于沿海地带,因此,受气候变化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日本经济、国土等损失。[4]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巨大灾害,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在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应对措施,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一)通过《环境基本法》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

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根据该法第15条关于政府制定环境保全基本计划的规定,日本于1994年制定的《环境基本计划》就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置于重要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应在国际协作下,以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目标为宗旨,并考虑“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然,这一时期的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尚停留于依托有关省厅的各种措施,而真正采取法律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则始于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后。

(二)制定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

作为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步对策,是1998年10月9日通过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显示了日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姿态。在内容安排上,共包括总则、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抑制温室效果其他排出的政策、保全森林等的吸收作用、分配数量账户等、杂则、罚则等8章共50条。该法具有如下显著特色:

第一,立法目的明确。其立法目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全体的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在对气候圈保持着不致达到危险的人为干涉的情况下,促使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浓度予以安定,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鉴于所有人均自主且积极地参与这一课题将至关重要,因此,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制定达成京都议定书目标计划措施的同时,通过制定有关促进抑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所排出的温室效果的措施等,实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之目的,在确保现在及未来之国民的健康与文化的生活的同时,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第二,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国民应对温室气体的基本职责。关于国家的基本职责,该法第3条规定,国家在为掌握大气温室效应气体浓度变化状况及相关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状况而进行观测与监测的同时,综合且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国家在推进旨在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的同时,对于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措施,应谋求该措施达成目的之调和,以顺利执行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国家就其自身事务及事业,在采取措施强化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量及吸收作用保全的同时,应支援地方公共团体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以及为促进事业者、国民或者由其组织的民间团体开展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活动,应该努力采取技术建议及其他措施。关于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该法第4条规定,地方公共团体应配合区域之自然的社会的条件,推动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地方公共团体在对其自身事务及事业采取措施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保全吸收作用及有关强化措施的同时,为促进该区域的事业者或者居民开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活动,应努力提供前款所定措施的相关信息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关于事业者的职责,该法第5条规定,事业者就其相关的事业活动,应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作出的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关于国民的职责,该法第6条规定,国民,就其日常生活,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实施的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

第三,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落实政府机构职责。该法第3章第11条明确规定,为综合且有计划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内阁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具体管理的事务包括:其一,制定京都议定书目标实现计划方案,以及推进实施该方案;其二,综合调整有关推进实施长期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此外,根据该法第12条至第19条的规定,在组织机构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设立推进本部长、副本部长及本部部员。本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全面负责本部事务及指挥监督;副本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担任,职责是协助本部长工作;本部部员由其他国务大臣担任。此外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若干名干事担任具体工作。除法律已经确定的事项外,有关推进中的措施由政府的政令规定。

第四,规定了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基本措施。一是,实行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报告、公布制度。即一定数量以上的温室效应气体排出者负有算定温室气体排出量并向国家报告义务,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予以公布的制度。根据该法第21条第2款的规定,伴随着事业活动而在相当程度上排出较多温室效应气体、并由政令规定的排出者(称为“特定排出者”),每年度必须由各事业所分别就温室气体的排出量向事业所管大臣进行报告。事业所管大臣,将报告事项及集中计算的结果向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予以通知,与此同时,要适当保护特定排出者的权利利益,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公布。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在采用文档记录事业所管大臣等通知的报告事项等的同时,集中计算、公布该记录内容,以便任何人均能够请求公开该记录文档。为增加对公布、公开的资料的理解,特定事业者可以提供排出量增减状况相关的资料及其他资料。二是设立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即根据地域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都道府县知事等有权挑选并委任旨在通过开展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加快促进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活动的热心与有识之士为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的制度(第23条)。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主要向居民进行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进行有关咨询、提供信息等活动。三是,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为积极推进有关启发普及与广泛宣传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有效开展座谈、培训推进员、对日常生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的调查研究、提供日常生活使用产品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信息的提供等活动,该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的制度。

第五,构建了保全森林等吸收作用制度。该法第28条规定,政府及地方公共团体,为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所规定的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量相关的目标,以1964年《森林·林业基本法》第11条第1款规定的森林、林业基本计划以及其他完善及保全森林或者保全绿地、绿化推进计划为基础,应保全及强化森林对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作用。

第六,实行分配数量账户簿制度。该法第29条规定,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以《京都议定书》第7条第4款为基础,根据计算分配数量的方式的有关国际性决定,制定分配数量账户簿,开设可以进行取得、保有及移转算定分配数量的账户。

(三)明确环境省“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职责

日本《环境省设置法》(1999年通过,2001年1月6日施行)第2章明确规定了环境省的任务及所管理事务。其中,第4条第22款明确规定,从环境保全观点出发,环境省的职责之一便是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宜相关的标准、指示、方针、计划以及其他与此类似政策;并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业相关法律规范以及其他类似规制。为实施《环境省设置法》与《环境省组织令》,日本制定了《环境省组织规则》(2001年1月6日),其第3章明确规定在环境省设置地球环境局,地球环境局由总务课、环境保全对策课、全球气候变暖対策课组成,负责推进实施政府有关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保护等地球环境保全的政策。此外,还负责与环境省对口的国际机构、外国政府等进行协商和协调,向发展中地区提供环保合作。

(四)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除《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之外,日本还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立法,初步形成了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法律体系。

首先,为有效推动《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的施行,日本于1999年制定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细则》,具体就温室效应气体总排出量相关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出量算定方法、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排出量的报告、分配数量账户簿等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次,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日本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法律:

一是,修订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强化节能与能源效率。该法又称《节约能源法》,是日本能源的核心法律,在体系结构上包括总则、基本方针等、工厂的相关措施等、运输相关的措施、建筑物相关的措施、机械器具相关的措施、杂则、罚则和附则等8章,共99个条文。该法明确了“从综合推进工厂、运输、建筑物以及机械器具等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思想出发,经济产业大臣制定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的基本方针”的同时,强化了企业计划性和自主性的能源管理,规范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用能管理关系和节能行为。该法分别对工厂、运输、建筑物、机械器具等相关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法通过严格规定能源标准,提高了建筑、汽车、家电、电子等产品的节能标准,不达标产品禁止上市。同时,该法对国家应在财政上、金融上以及税制上采取相关措施,以推进普及能源合理化使用。通过教育、广告活动等加强国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的同时,对国民的参与等义务进行了规定,并对地方公共团体关于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增进地方居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等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一般消费者关于提供相关促进合理化使用能源信息的义务等。该法的施行,一方面使工厂、事业场所的能源使用得到了彻底合理化,另一方面强化了有关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联、并由政令规定的汽车、家电产品等11个种类产品的燃料费标准、节能标准等目标值,使相关企业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大幅增加。目前日本节能法已从原来的生产领域延伸到运输部门和生活领域。

二是,制定《氟利昂回收破坏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该法将氟利昂类冷媒CFC(氟氯烷烃)、HFCs(氢氟碳化物)、HCFC(含氢氯氟烃)纳入其法定义务范围,以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该法在明确事业者、制造业者、地方公共团体、国民与国家各主体职责的基础上,对第一种类特定产品产生的氟利昂的回收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规定从事第一类氟利昂回收业、第二种特定产品交付业以及第二种氟利昂回收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都道府县知事的登记;从事特定产品氟利昂类破坏事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经济产业大臣及环境大臣的许可;在回收、搬运、破坏过程中,必须遵守主管省令规定的标准。对于违反交付、领回义务者,给予指导、建议、劝告、命令;对于违反规定标准者,由传告改为命令。[5]由于该法以排放高浓度温室效应气体的氟利昂类的3种物质的回收、破坏为目的,对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制定了新能源发电法,促进新能源利用。为保障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能源稳定和适当供给,完善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于2002年制定了《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该法第4条明确规定,“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的6月1日前,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将该年度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一年期间预计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基准利用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向经济产业大臣备案”,并且,“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度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利用超过基准利用量的新能源电力”(第5条)。电力事业者和接受了第9条第1款规定的其他人,应当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置备账簿,记载其利用和生产新能源的电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并予以保存(第11条)。对于违反第8条规定,当电力事业者所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数量未达到基准利用量,经济产业大臣认为该电力事业者未达到基准利用量没有正当理由并给予劝告、命令后,依然不履行法定义务者,本法规定了“处以1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的处罚措施,以保障法律措施得到正常实施。

四是,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法,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应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安定作出贡献”之目的,日本于1997年4月18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此后,该法于1999年、2001年、2002年、2009年等先后进行了修订。该法明确了其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等进行了规定。为贯彻实施《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1997年6月20日又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令》,并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经过多次修订,具体规定了新能源利用的内容、中小企业者的范围。

五是,制定能源基本法,确定国家合作方针。日本于2002年6月14日制定并施行了《能源政策基本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立法目的、基本制定思想、具体措施、市场机制的利用、国家义务、地方公共团体义务、事业者的义务、国民的义务、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和国民的相关协助、法制措施等、政府的报告义务、能源基本计划、国际合作的推进和能源相关知识的普及等内容。为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温室效应气体产生,该法第13条明确规定,“为有助能源于稳定世界能源供需,防止伴随能源利用而产生的地球温室化等,国家应努力改善为推进与国际能源机构及环境保护机构的合作而进行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参加国际研究开发活动、国际共同行动的提案、两国间和多国间能源开发合作及其他国际合作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为日本参与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实行税制改革,探讨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

作为日本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削减温室效应气体6%的减排目标的手段之一,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税收改革,探讨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又称“环境税”),拟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进口、开采及精炼环节等方面课税,除征收煤和汽油等矿物燃料的税额外,居民也需要缴纳环境税,并将这些税款用于执行《京都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日本环境省自2004年11月5日公布《环境税具体方案》以来,每年均公布该年度环境省相关税制改革方案。2009年公布的《2010年度税制改革要求,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具体法案》,将原油、石油产品、气体状碳化氢(天然气、LPG等)、煤为对象,对输入者、提取者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石油煤炭的纳税制度)。关于汽油,在前述基础上,对汽油制造者等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挥发油税的纳税制度)。[6]报道说,一旦2010年开征环境税,其税收预计可达2万亿日元。这些收入将优先用于开发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以及推广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7]鉴于开征环境税不仅将增加产业界的成本,煤油、电费的涨价也将影响国民生活,首相鸠山由纪夫对2010年4月起开征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预定计划持谨慎态度。因此,日本政府于2009年12月14日做出决定,放弃从2010年4月起对煤炭、煤油、汽油等所有石化燃料开征全球变暖对策税,将在对该制度设定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力争2011年度以后开征。[8]

(六)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

时至今日,日本确立了到202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25%的水平(中期目标);到205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80%的水平(长期目标)。因此,为明确相关政策的地位、基本方向,日本已着手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并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提交于2010年1月18日至6月16日期间召开第174回国会审议。该草案包括总则、中长期目标、气候变化对策基本计划、基本措施、完善推进气候变化对策目的的体制等5章共52条。[9]

三、日本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已构建较为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为日本政府有效推进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积累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完善与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其一,科学定位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地位,及早完善环境法体系。就传统的环境法体系而言,并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相关法律规范。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展开,世界各国开始注重通过国内立法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实施。日本非常注重加强国内立法,明确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及国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职责,并在1993年《环境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不仅为日本制定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还有利于从整体上完善其环境法体系。有鉴于此,我国在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时,也应该明确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以便从整体上理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规范与其他环境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环境法体系奠定基础。

其二,科学设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机构,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从日本完善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的经验来看,日本通过1999年的《环境省设置法》、2000年的《环境省组织令》、2001年的《环境省组织规则》等,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职责、权限,从立法上确立各政府机构的职责,避免部门之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方面因职责、权限不清所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与此相对,为切实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我国于2007年6月由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目前,“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组长,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戴秉国任副组长,由22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为组成成员。“领导小组”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审议重大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作为“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各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并不明确,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等,并没有涉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工作。而有关应对全球变暖,节能减排的终极目标实际上是保全地球环境,有关规制节能减排的法律规范属于环境法体系,应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立法、管理工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主导地位,主管全国相关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政策、法规制定、管理工作。

其三,加强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制定,尽快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从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立法动态来看,一旦日本通过正在审议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则日本将形成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完善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体系。

就我国而言,如前所述,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电力法》、《森林法》等。这些法律的贯彻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法律规范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相关配套法规,而从实质上而言,我国尚未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专门法律,不利于从整体上规范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者、公民个人等在应对温室效应气体方面的职责,也不利于国家从整体上明确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方针与基本制度,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因此,为保证国家减排目标等积极应对措施的真正落实,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相关责任,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主管机构及其职责,构建有利于推进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具体制度。

总之,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社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并以现有相关配套立法为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

注释:

[1]邓梁春.美国气候变化相关立法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8,(2).

[2]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2009-12-19(2).

[3][日]文部科学省,等.日本气候变动及其影响[EB/OL]. http:// nies. go. jp/escience/ondanka/ondanka03/lib/f_03. htm,l 2010-01-06.

[4][日]国立环境研究所.温室化的新证据和可预料的严重影响[M].日本环境省印发,2001:10.

[5][日]大塚直.环境法[M].日本东京:有斐阁,2002:123-170.

[6][日]环境省.税制的绿色化[DB/OL]http:// env. go. jp/policy/tax/kento. htm,l 2009-11-02.

[7]钱铮.日探讨征环境税可行性[DB/OL].新华每日电讯,2009-10-31. http://news. xin-huane.t com/mrdx/2009 - 10/31/content _12364925. htm,2009-11-02.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4篇

一、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与世界上的美伊战争,朝鲜核危机等等相比而言,全球变暖更是一个值得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他已经唤起了全世界人们的重视和思考。而且在2008年5月和6月的“贸易与气候”国际研讨会上,人们也越来越不难发现国际贸易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全球变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全球变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十分的显著,他是一把双刃剑对国际贸易体系既有利的方面同时也有弊的方面。这对我们在世界的贸易交易中应该既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是一种威胁和竞争。

1、可以改变国际贸易的模式。全球变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十分的显著,它与气候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关系。而气候变化对国际贸易主要的影响在于,气候变化导致原来纬度地区的气温异常升高,高维度地区的气温也比同纬度时期要高出很多,从而使得各国原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一些产业会不得不因为来自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国家的贸易结构模式,比如原来以海洋,珊瑚,海洋渔业等等的一些资源会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而消失。这种影响也不仅仅是商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同时对于服务业也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旅游行业。海平面上升后将淹没沿海的部分沙滩使得原来以海滩,海岸风光为主要休憩地发展的旅游行业将会逐渐冷淡。当然全球变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仅仅是消极的,他同时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会使得原来不适合在该地种植的一些作物和资源凸显出来。形成新的自然资源和新的服务行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这个同时也需要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准备和时间去发掘调整。不然将白白耗费所有的新资源。

2、增加了国际贸易的脆弱性。全球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比如说飓风,暴雪,冰冻等等恶劣气候他将会导致该地区的国际贸易线路终止。尤其是突发的,没有任何防范的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将会使得国际贸易的机场港口,码头等等交通场所关闭,从而延误了国际贸易交易的时间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双方信誉度的降低。海上的飓风等有可能还会导致海上货轮的被损干扰海运,对货物造成一定的损伤。这样一来,全球变暖就会给在国家贸易中,进行供给,运输销售的行业带来损失。从而增加了国际贸易的脆弱性。

(二)国际贸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双向关系。由于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步,大大减少了世界范围内的运输和成本,扩大了各种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易。其次,投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和开放使得许多国家都已经实现了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同时也让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的生产分工更加容易,一件商品的生产可能来自世界很多个国家的不同零件所组成。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使用发达国家的零售件,发大国家也开始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市场优势发展经济。而贸易开放又严重影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上。而这种规模效应是指随着国际贸易范围和和合作的不断扩大,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对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原先的规模包括能源使用,资本,劳动力的扩大。从而影响到更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运用国际贸易体系应对全球变暖的举措

从全球变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焦点,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势在必行。因此如何运用国际贸易体系去应对全球变暖的举措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识。但是从近几年以来的世界各国会议上我们不难发现京都议定书后全球变暖没有任何进展,哥本哈根大会原本是为了制定京都时代减排政策的会议失败,这些严重的阻碍了我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

(一)采取边界措施应对全球变暖

目前烟尘排放税已经在各国得到了实施,但是具体的对这些烟尘中含有碳石化燃料的消费税具体怎么去征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确定这个边界税。因此只能对全球变暖中的影响因素出发大力调整烟尘排放税或者能源税的边界税;其次还应该对与排放权交易体系有关的因素进行边界调整。当然,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除了以上两种措施以外还有可以有鼓励其他国家减少排放量的方式或者说对于一些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交通运输工具适当的征收一定的税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高的交通工具,以此目的来达到更好的为社会和环境服务,对谁污染谁治理进行支付的措施进行整治。

(二)划分减排的标准应对全球变暖

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在如何划分减排标准上各国之间发生了分歧。因为对于各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各个国家对于国家集团之间的利益的争论,利益的不同对于各个集团之间减排的责任就不同。比如可以划分减排责任的标准有碳等价物标准,人均排放标准和历史累计标准等等。历史累计标准中主要采取的减排措施主要是烟尘排放税和贸易交通税等等

(三)实行贸易开放政策应对全球变暖

贸易的开放可以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能够使得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的小途径是加大产品技术的贸易开放以及气候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以使得的气候变化在技术的升级和转化中得到缓解。尤其是采取在环境技术上更新快和价值高的产品,来降低公司的排放成本。同时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也将通过国际贸易来更好的实现。

(四)加大对农业部门贸易开放应对全球变暖

气候的变暖将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没有国际贸易各国地产的粮食将无法满足国内的人口需求和农产品的需求,这个时候必须通过贸易合作伙伴来供应来满足国内对某一农产品的需求。国际贸易在这个过程中就减轻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量经济学家对于研究如何帮助或者减少降低气候变化在农产品中或者食品或者原材料中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今各国都在实行农业补贴,其实就是对农业的开放尤其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力度的加大更好的为在贸易中受损的国家提供资金带来利益。其次农业本身作为绿色的东西就可以起到一个改善气候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暖;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思维;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袭来,而且这个想象中的悲剧极可能变成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现实。”①这是作者在美国上世纪60年出的关于滥用化学制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引申出我们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用绿色经济思维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未来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

在谈到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概念中已经谈到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后果产生?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产生不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来自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气候变化异常。人为因素则来自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下垫面的变化等。②

自从有了气候变暖,它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资源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灾害加剧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台风)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气候变暖也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病菌的繁殖率和传播速度将更大更快。气候变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所产生以及带来的后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牵一而发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影响的领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到我们的地球。意识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么我们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社会有必要为此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二、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为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首先,欧盟和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欧盟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而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资源,在生产末期注重清洁排污,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曾经深受环境危害而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致力于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空气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实施一定的减排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十三亿人口的生存我们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的污染中艰难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一道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各国与联合国一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从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绿色经济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中采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是今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三、采取绿色经济思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遍开展,绿色经济思维是一个新出现的潮流,对于运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首先要解释绿色经济思维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内容,如何运用绿色经济思维去改善具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其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所起到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第一,绿色经济倾向于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主张将发展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这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气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结构向健康合理、清洁能源生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绿色经济提倡缩小经济规模,反对“恐龙式”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越大,资源消耗越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多,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部分来自燃烧能源矿产或者城市生产建设、汽车尾气排放等等,与大型的生产建设项目息息相关,那么产生的气候变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绿色经济要求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毕竟,奢侈的生活消费需要以牺牲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气候上升。从目前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来看,不少国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费高耗电高污染的生活习惯,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从源头,从根本的意识去树立人们拥有绿色经济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让绿色经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经济不是从来就有,作为生态主义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渐影响人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改变关键到个人的意识改变,如果每个人内心树立绿色经济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改善气候变暖,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中国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是最早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的缔约国和推动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1)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我国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政治思想体系中,成为学习和传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观。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战略已经明显接轨并施行良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进而引发的全球生态的改变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解决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新能源开发,发展绿色经济上有了许多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间的各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承诺减排协议,做出实际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合理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积极针对本国的国情而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对策,致力于改善这一全球大问题,是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寂静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写道:“我们现在正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③归根结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始终认为,不断改革和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正义与邪恶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国随着科技和大众知识的影响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措施,达成何种协议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将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见不统一。选择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然要解决气候变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科学的系统的提出一套解决思路,人类必定能够重获地球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2]刘云、季铸.《绿色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1. 

[5]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 

[6]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6篇

关键词植树造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作用;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长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例如,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m。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20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m3,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0~2.6m的速度上升。

1.1海平面上升

过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热膨胀作用,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作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其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例如,扬子鳄只能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等地,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

1.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只比现在低1~2℃,造成了挪威50%的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1.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影响22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对22世纪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困扰,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2森林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的作用

针对导致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正在采取2项战略措施:一是直接减排。即通过工业、能源领域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已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固定下来,以达到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目的[1]。在2项战略措施中,直接减排十分重要,必须长期坚持;而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2.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特殊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着大量的碳,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2]。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2000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发表报告指出,森林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例为57%。

2.2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t,放出氧气1.62t。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国内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种植1hm2森林,每储存1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这与非碳汇措施减排每1t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形成了鲜明反差。据专家测算:一个20万kW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t二氧化碳,可与3.2万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驾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h,1d进行1个来回,1年约排放28032t二氧化碳,可与1000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t,可与0.7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经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减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0年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在实行森林间接减排。如,日本承诺减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间接减排,2.1%由工业直接减排。围绕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以进一步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国传统植树造林的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为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并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国对营造人工林十分重视,目前全国人工林的面积大约有4139万hm2,其中大多数是用材林,防护林只占很少部分。总结我国几十年来营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显的特点: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全国人工林针叶树占68%、阔叶树占32%,而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连片,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南方一些杉木产区县,杉木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有些平原地区还存在着单一无性系连片造林的状况。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换同一树种,造成多代连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工林的营造方法显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外,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这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内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45m3/hm2。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如贵州梵净山的栲树林,参与构成乔木层的就有182种,整个森林有4个层次构成,维管束植物有407种。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现在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

4科学植树造林的措施

4.1营造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转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科学地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采用多树种营造各种方式的混交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3]。因经济建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经济林同样不能搞单一品种,其不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树造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不能认为造林是简单的挖坑栽树,高标准的造林工程,从前期规划到选种育苗、培育养护,每个环节都要有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做支撑[4]。另外,还应改进人工林的育林方法。目前采用的高强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要逐渐推广不炼山或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抚育和割草抚育,以减少水土流失。人工林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这样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种功能的发挥,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稳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我国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着许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强的次生阔叶林,这些次生阔叶林树种组成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保护物种资源有重要价值。要营造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护或封山育林措施,营林效果将会很好。

5参考文献

[1]张玲.试谈林业经济发展前景及植树造林相关技术[J].科技信息,2007(11):390.

[2]田书忠.开发闲散荒废土地资源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工程[J].中国林业,2003(10B):32-33.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7篇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发展中国家 政策 经济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1气候变暖的原因

以前地球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基本保持恒定,生物得已生存。地球适宜生物生存这是由于大气层和地球表面这一系统就像是一个“玻璃温室”,这“玻璃温室”让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肆无忌惮的使用石油、煤等还有乱砍滥伐造成树木数量的减少,使得原来的绿洲变成了荒漠,一系列的人为因素造成气温提高,在21世纪的今天越发明显。人类的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打破了这个“玻璃温室”的内部平衡,促使地球升温,以至于生态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发生了改变,人类的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其含量比之前提高25%。大量的砍伐让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数量也随之减少,造成二氧化碳量的吸收量降低。人类的无节制索取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已变成刻不容缓的事情。

2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气候变暖让冰川融化,比如美国蒙大拿州冰川国家公园博尔德冰川是美国30年代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现在冰雪所剩无几,同样中国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在下降,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1/4的冰川将消失。南极和北极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气候的变暖使得这两个地方的冰雪也在融化而且速度一直在加快。冰川的融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淡水资源减少、冰川动物的生态环境改变等。众所周知,冰川还有地球70%的淡水资源,冰川的融化会造成淡水资源的流失,这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其次气候变暖造成炎热,近20、30年来地球表面温度增长趋势,尤其几年来气候开始持续飙升。比如欧洲2003年的夏天遭受了一股强大的热浪,35000人因此丧生,现在的非洲也正面临着严重的炎热带来的干旱。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的升高。海平面的升高可能会导致一些岛屿国家消失以及沿海地区受到洪水、海水入侵、海水侵蚀海岸线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数以万计甚至跟多的人没有家园。最后气候变暖造成珊瑚白化、干旱、洪涝、疾病的传播、生物锐减等等。

3应对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

3.1积极参与国际组织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关于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中国一直以来以高要求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直承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与义务。无论是古代所说的天人合一,还是现在主席提出的“APEC蓝”,都是我国出于对自然的尊重,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气候变暖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给予很大的重视,并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2年批准《京都议定书》这两项决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有两条基本的核心原则:其一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考虑谋求发展也是合理的,发达国家在工业时代用环境换取经济应该主动地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两者都为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只是要区别对待。其二为减排义务应遵循分担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截然不同,因此在减排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缺乏,一直以来依靠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和资金合作等手段,以达到节能减排的任务。

3.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2007年中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暖的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此方案回顾了我国气候变暖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措施,《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颁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方案。气候变暖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洪涝使得农业经济下降。突然的降温使得牛羊等动物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我国政府针对气候变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善,其中包括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自然,尽最大可能改善气候变暖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加强对各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方案中的措施与解决方案,不断提高与改善应对气候变暖的能力。以此同时加强对气候变暖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中国一直坚持在气候变暖方面有五大原则:一是一切坚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三是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四是坚持综合治理。五是坚持广泛合作。气候变化无国界,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问题,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

3.3中国在气候变暖的努力与成就

中国一直在气候变暖问题上面努力尽自己的责任,近些年来,中国政府积极认真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条约,在气候变暖上加大支持力度。国家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其贯穿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型的技术,形成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国在面对气候变暖这一国际问题上,强制企业进行改革,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第二产业,使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上来,政府的过强硬态度,使得重污染的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否则将面临破产、关门等这能行,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自己的技术避免关门整改。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资金大量的投入,加强了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等方面提高利用率以及后续的治理。中国政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事业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与此同时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随着中国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政府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这方面取得巨大成效。除这些政府还积极主动的保护原始森林等天然林、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沙漠改造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了林业。与此同时,城市绿化方面政府也加大投入,公路两侧的数目,小区的绿化也加大要求还有就是增加公园的数量,这使得城市绿化也越来越好

4结语

缓解气候变暖不是只单靠一个护着几个国家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国家一直在各方面进行减排,并且是第一个主动提出减排的国家,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缓解气候变暖是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机遇,中国及时抓住这个机会。为解决气候变暖、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政府不断进行尝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中国一直坚守着自己作为大国的责任,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主要节能减排,这既是对大自然的一个解释,同时也是为一些发转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做一个表率。根据“十三五”制定的减排计划,是对我国技术的一个重要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始终坚信天人合一,用自然换取经济实物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也受到的相应的惩罚,为了地球的更好发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8.120-158.

[2]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挑战[R].北京:国情报告,2007.493-511.

[3] 骆高远,冯利华.气候变化以及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8篇

1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度量标志是气温较往常的气温有所升高。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气温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和时令的气温也有差别。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报道,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57.9华氏度(约为摄氏17度),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第14个高温年,比20世纪平均气温高0.9华氏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揭示新的资料分析显示,2014年地球表面温度比20世纪中期的平均值高0.52℃。2009年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提出控制温度升高幅度低于2℃为目标,也就是说,近期全球变暖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具体表现为日常气温比往年同期的高,极端最高温的日数比往年的多,应该指出的是,全球变暖是大趋势。

目前,对气候极端变化所能依据解释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甚至对因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过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的科学论证都还不能确定。但是,全球变暖现象对海水鱼养殖的影响是明显的。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山消融,北极冰山变矮,冰山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是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1.7毫米/年的速率。可以预见,海平面上升,影响着海水鱼塘的养殖面积,养殖面积减少。甚至普遍认为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

其次,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暖水性的养殖种类将有机会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转移迁徙,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如颇具经济价值的大黄鱼由福建沿海扩增至江苏、山东沿海实施人工养殖将成为可能。

再次,气温升高,水温也随同升高,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所需要的温度累加值的日期“积温日期”将缩短,也就是发育加快;由于水温升高,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将加快,在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有效的养殖生长时期的生长率将提高,产量随之提高;再由于水温升高,每年的冬季将推后来临,延长了养殖季节,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

最后,水温上升,会带来病害多发。海水鱼养殖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和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等,都是高温季节暴发和流行的疾病。据有关报道,日本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日本沿海巨型水母(如海蜇)数量变多了,形成的“水母潮”堵塞渔网,是渔业的一种危害。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会使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2 极端天气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灾害性天气。平常所说的风调雨顺是一种祥和宜人的天气,既有风又有雨的成份。极端天气的风指的是台风、暴风、龙卷风,雨是暴雨、连延大雨,还有严寒酷暑、雹旱暴雪,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灾害性的损失。

暴雨和连绵大雨,将会降低海水表面的盐度和养鱼塘海水淡化,造成鱼类不适盐度而死亡,甚至洪水泛滥会带来淹没鱼塘冲垮堤岸的灾害。严寒酷暑的水温超越养殖鱼类耐受水温极限,也将造成鱼类的冻死和热死。如冬季时,时有寒潮来临,夜间的水温低于白天的水温,早晨发现鱼排(塘)的鱼不明原因地死了,殊不知道这是低温冷死的。冬季,海冰的出现是另一种灾害,海冰覆盖着池塘和养殖网箱表面水层,导致水层中的养殖鱼类缺氧而死亡,或因为海冰遮住阳光,导致岩石上附生的海藻得不到阳光而枯死,造成养殖的海参、鲍鱼缺乏食物而饿死。

应该指出的是,海洋气候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是反常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不规则,大约每4年出现一次,其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且可持续两三年。有报道观察结果,“拉尼娜”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旱,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同时,使非洲西岸和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部地区异常寒冷。在中国,“拉尼娜”现象的出现,秋冬季使华南的东北季候风增强,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由于这两种海洋气候现象的出现,导致异常的降雨、干旱、寒冷的反常气候,对海水鱼养殖也会造成危害。

3 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海水鱼养殖造成的影响和招致的损失,是天灾。海水鱼养殖业在应对天然灾害时,要有以下一些举措:

举措一,要有关于防灾减灾的信息网络,迅速而准确地发出灾害预警。当能尽早收到即将来临的灾害信息,组织人们起来抗灾抗害,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将减少灾害的损失,这是抗灾以防为主的关键防线,没有信息就无从防备,让灾害突如其来,损失一定难于想象。

举措二,要有抗灾减灾的能力建设。抗击气候灾害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建设和贮备,当灾害来临时,能派得上、用得着,不出现人力荒、财力荒和救灾物资荒。因此,在能力建设上,要有划分应急预案级别的应对措施,并相应地给予建设和贮备。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第9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原因;对策

0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寻求共识和探索对策是人类的自然选择[1-4]。但是,由于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认识不足、意见不一,导致了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立场存在严重的分歧与斗争[5-6]。于是,作者近来研究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找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即随着地球质量的增加,地球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宇宙空间和人类生产的温室气体,使地球大气层逐渐增厚,被包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难以逃逸,导致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引起全球变暖[7-8]。这一研究成果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共同对策方面提供了科学基础,为人类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

1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为了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必须弄清楚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然后再找出相应对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知,能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1)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就能改变阳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季节性分布和地理性分布。地球轨道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而且与冰期和间冰期显著相关。

2)太阳辐射:自1978年以来,人们已用卫星精确地测量了太阳辐射。这些测量表明自1978年以来太阳辐射并未增加,所以在过去30年中,气候变暖不能归因于太阳辐射的增加。

3)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可释放气体和微粒到大气层中,从而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气候的变化。

4)磁场的强度和海洋的变化:一些近来的分析显示全球气候的变化还与磁场的强度和海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5)人类的影响: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在这些人类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2浓度的提高,其次是制造水泥所产生的飘尘的增多,此外还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气候变化的因素。

可见目前有些人偏向于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IPCC的第4次评估报告AR4也承认全球增温研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预测没有给出定量判断的科学依据[5]。2007年成立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就针对AR4进行了逐条反驳,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6]。针对当前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获得了一个折中的研究结果,即发现随着地球质量的增加,地球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宇宙空间和人类生产的温室气体,使地球大气层逐渐增厚,被包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难以逃逸,导致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全球气候变暖[7-8]。

2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对策

既然我们找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既包含自然的因素又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酌情处理、对症下药。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和生活措施。一种简单但不够实用的方法是把废气排放到大气层的平流层之外。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事实上,老天爷早就给我们安排了巧妙的对策。那就是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朝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背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这就会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从而使地球变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可以证明如下[9]。

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朝阳面受到来自阳光的照射,使该面的温度高于背面的温度,从而使该面蒸发起更多的水气及其他气体分子,这些气体分子被高速流动且层层叠加的平流层包裹在对流层中,逃不出去,所以两个半球的大气体积相当。由于地球上朝阳和背阳两个半球的大气参数近似地满足理想气态方程,即pV≈nRT,其中p是指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T表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而R表示理想气体常数。因此,根据计算可知,朝阳半球的大气压强通常大于背阳半球的大气压强。又因为两个半球的面积相当,所以朝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通常大于背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夏至时北半球地轴北端完全倾向太阳就是两面压力差造成的,如图1所示。另外,由于地球正常运转时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等于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因此当地球朝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背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时,就会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一些观星家就曾发现地球正在逐渐远离太阳[10]。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进一步测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每年都会增加15厘米。但关于地球逐渐远离太阳的原因,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许多解释无法令人满意。于是这里给出了一个比较科学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