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主体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9 10:26:04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第1篇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实录

教师: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把这样一种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其特征:由因导果,下面给出一道命题。

教师:这种方法非常巧妙,意犹未尽。当要证的不等式较复杂,两端差异难以消除或者已知条件信息量太少,已知与待证明的联系不明显时,一般可采用分析法,分析法是步步寻求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实际操作时往往是先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再考虑这个必要条件是否充分。

分析法的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的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其特征:执果索因。

教师:利用分析法证明能培养大家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思考方法。学生6将(a-c) 变换为(a-b)+(b-c) 看似平常,却为神来之笔。

案例评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公平竞争的观念,自我教育的意识,组织活动的能力,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案例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问题让学生自己提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自己发现。

课堂主体教学第2篇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到渠成。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呈现,主张学生个体思维的生长、发散。教学定位于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借助学习媒介、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运用教学策略、凝聚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认识、确立并达成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能力、素养、知识自我增值的专业活动。预测而不预设,指导而不引导,暗示而不指示,自主而不他主,特别突显学生学习中个体生成的价值。荀子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学生而言,自己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从教师的一桶水里倒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开掘下,自然喷涌的一汪清泉。有的教师长辔远驭,牢牢控制着学生思维之缰,一个接着一个把预设好的任务或问题抛出来,当学生答不对、说不好、解不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的时候,就立即打住,进行一步一步诱导,甚至自己揭示谜底,预设问题全都按程序“解决”,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欲擒故纵,课堂学习控制的痕迹虽然不那么明显、不那么,但他们安排学生课堂上自学、讨论、互评……安排学生完成事先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主导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讨论方向,追求预设的自学和讨论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篱笆之囿,生成以教师划定的区域为界,学习成果以教师个人的定制为衡量目标。

知彼知己。先说“知彼”,这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或者叫“知学”。“知学”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二是知道学生怎样学,三是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意义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且往往以测试、作业检验的形式量化地、直观地、片面地定性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学情分析处于课堂的前位,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依据,比起对学生不管不问、目中无生的教学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学情相对于课堂是静态的,课前有学生、课上无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过程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教师所教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怨愤:真是对“牛”弹琴;学生感叹:其实“牛”在弹琴。强调“知彼”,就是突出教学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在主体课堂上,学生参照学习指导书独立自学,进行开放研讨,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即时的、动态的、多元的、真实的学情。老师不断观察、调整、自省,最终达到讲有所依、讲有所对、讲有所值。再说“知己”,教师的“知己”包含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这一点,对于“优秀教师”似乎不是问题,他们明晰课标考纲、清楚重点难点、熟知模式题型,但是在这样的学科知识“理解”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主体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放到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哪些是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或合作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哪些必须由老师讲清讲透。主体课堂的“精讲原则”(不讲、略讲、详讲),就是让教师心中不仅有学问,还要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是从“教”的角度对“主体”的保证。学生的“知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与“钱学森之问”对应的现象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者无力把疑惑表述成问题。其实,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知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从知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已知是探索未知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意义是理解的起点。从学习策略层面,知道自己怎样想才会建构图式,完成自己的目标。主体课堂的学习指导书同时还发挥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开放式的研讨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曲径通幽。人们往往喜欢走坦途以便直奔目标,不过,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曲径比直道更有味道。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教学也是如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错误而手足无措、心急火燎、恼羞成怒,这里除对课堂的高度控制思想在作祟外,还有对学习的片面理解使然。他们把学习目标窄化为知识问题的正确解答,忽视思维过程、新旧知识冲突、成功与失败体验在学习中的重大价值,片面地相信对了就是会了,不去反思学生在讲了许多遍的内容上依然犯错的深层原因。他们是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优秀的导游,优秀的导游宁可绕弯路也要让游客感受三步一景的旖旎风光,旅游的收获首先在旅途。还看到一些老师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或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采用避而不谈、生拉硬扯、当头棒喝的办法,且不说学科功底扎实与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不懂得学生课堂生成的重要价值而造成的。从教的角度,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学习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的角度,大胆质疑、错误观点、混沌思维、异想天开恰是真正理解学习发生的征兆。主体课堂的教师鼓励生成、欢迎生成、期待生成,借生成而生发,由生发而升华,从升华而生长。

大智若愚。主体课堂的教师要学会让出舞台、留下缺憾。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规定学生积累知识,也不是展示教师学识水平。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高,海阔天高需要教师后退一步。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学了多少;不是解决自己安排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知识本位,是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本位?教师的站位很重要。教师把身段放低一点、权威弱化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要自己酣畅淋漓,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应,有所不应。当留白处且留白,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滴水不漏,不要密不透风。该出手时则出手,出手则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一言概之,就是教师聪明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教师的聪明表现在能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探究的体验,培养出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聪明起来。从教书匠转变为智慧教师,就像鹰的重生。据说,鹰的寿命可达70年,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喙、指甲、羽毛都成了累赘。它飞到绝壁上,敲掉喙,拔掉指甲和羽毛,3个月后,新的喙、指甲和羽毛长出来了,鹰就可以再翱翔30年。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改革,都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重生。

课堂主体教学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00-02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

1.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1.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学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后进生提供当堂达标的辅助台阶。

1.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学生单独个体的观念表达,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4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1.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1.6拓展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2.1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情告白",不少学生为做准备,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更近。

2.2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利用表演教学,第一是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能更直接地使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这种情节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狼的凶恶和羊的可怜,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做狼和小羊的头饰,然后在课堂戴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时,提示学生将狼凶恶的样子和羊可怜的样子表演出来。学生们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细节表演上更是一组胜过一组。实践证明,表演使孩子们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学习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活动。

2.3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放低沉的哀乐,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然后老师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其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意境中,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参与,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接着放映课文插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片,形成初步印象,再细看各个部分,从人物的服饰、仪表联想他们的身份、爱好;从人物的举止、风度联想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最后结合课文讲读,使学生对人物的品格、精神风貌获得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教师所起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是引导者和学生的朋友。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是否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更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胜于生活。

参考文献:

课堂主体教学第4篇

关键词:完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最大特征是让学生自主化,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要求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做出调整。作为教师来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放权,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空间;作为学生来说,也要改变之前被动学习的状况,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方方面面做出改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法,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推进。作为数学教师来说,需要接受新理念,主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一)遵循教育规律,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了成绩和分数上,关注结果而往往忽视过程。但是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是由过程到结果的流程,没有过程中的体验和积累,便难以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牢固构建新知,这也是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中强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缘由所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发现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下往往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才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质疑、探究、总结,进而收获新知识。所以,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在教学思想上必须要接受新理念,学习新要求,进而遵循教育规律,调整教学方法。

(二)深刻认识教学的联动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但是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说的太多、包办的也多,是课堂的“主宰”,这样的模式下一方面学生学习被动,另一方面学情难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这样会导致教和学之间的脱节,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我们一定要清楚,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者的真正呈现。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和调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会确立,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非常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三)重视教学活动,提升实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知识积累的欠缺和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最好的学习过程还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升华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生活动来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的基础上,把感性直观的学生活动融入其中,最好是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会主动去参与、讨论、分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现新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主动、和谐、民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此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再次强调,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师生关系的僵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万不要把“分数”当成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对于每一名学生都要公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积极地引导,理性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够积极、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的成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氛围、周围环境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面对这样的差异,教师要学会尊重,耐心包容,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其可塑性,只要我们耐心等待,用心引导,学生一定会学有所得。

(二)差异性引导,成就自我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统一要求每一名学生,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成全学生,成就自我。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层次要求的差异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等生生,可以额外提供一些学习建议,推动其拔高提升;对于中等生,要求其做好当前,巩固提升;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寻找自己数学学科中的增长点在哪里,然后提供助力,辅助提升。这样学生都会有目标,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成就自我。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要想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我们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参与的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但是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有些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提高,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给学生具体情境的引导,把看似有难度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之中,这无形中会减轻学生畏难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乐于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收获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有效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受新课改潮流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开始重视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的关注点是课堂的外在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但是实际学习效率不高;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教师不敢交给学生去探究,导致学生活动实效性不高。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平行与垂直”的教学案例: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无限性”的数学活动。即让学生拿着一张纸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把手中的白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不断地变大、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是怎样的,并在白纸平面上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想象也十分丰富,画出了各种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更让人惊喜的是有一些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延长后重合的情况,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

课堂主体教学第5篇

[关键词]课堂 教学 主体

几年来,我始终冲在课改的第一线,并试探着在数学课上从重视情感知识,注重学法知道,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行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现将我的一点点教学经验介绍给大家,敬请提出宝贵建议。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富于活力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天月寒。”由此可知一句话对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每小节知识的学习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哪怕是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激励,时刻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还经常改变教师用语,如“这个想法不错”、“真聪明,连老师还没考虑好呢!”、“再说完整一点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对学生回答错了的问题我一般都不给予正面否定,而是因势利导。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愉悦地气氛中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得到提高。这样学既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法指导,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1.学会学习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让学生学会自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点。怎样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比如:利用问题自学,联系旧知识自学,同桌或小组合作讨论自学,尝试操作自学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实践自学后,能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对教师的讲解就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满足其表现的欲望。

2.重视动后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内容实施了整合。淡化了学科界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首先就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用手摸等方式去感知这些物体的多部特征,再通过组内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些物体特征。这样,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他们自身操作感悟,突破教学难点,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落实了学生学习主体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材也相应做了调整,删除了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适当增加了现代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新教材,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不同程度处理。

1.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

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实行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新知,从中提示规律。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时,我一开始让学生从0、1、2、3、4、5、6、7、8、9任选三个数组成三位数,看看组成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经过学生自主思考后,来回答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数,四人一组合作讨论:“能被2、3、5整除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经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很快说出能被2、3、5整除的特征。

2.设计开放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课堂上,如果上课采用一种方法,评价一个标准,练习一种形式,就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造成优生不够“吃”,学困生“吃不完”现象。因此,我一般在学生学好基础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一些形式的题目,以次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了不曾有过的思维方式。

四、改变教法,强化学生主体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己的教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讲课,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营造宽松环境,注重学生交流等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进而落实其学习的主体性。

1.让学生参与讲课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如果改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教师“听”。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还能提高学习质量。如在教学生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提出有的长方体表面积不是6个面。结果学生就能利用粉刷教师举例验证。有的学生说教师地面不用刷,所以是5个面,有的学生还说出门窗和黑板不用刷,也应除去,还有的同学说四面墙有的地方刷油,也不用粉刷。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思维得到了很好发展。

2.营造宽松环境,注重学生间交流

当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态度必须有过去的居高临下式转变为平等融洽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合作气氛中感受新知,积累新知,运用新知。教学重视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如在教学“基本性质”一节时,我从“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到“为什么零除外”的讨论,展示了学生依靠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逐步获得新知,得出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主体教学第6篇

[关键词]:主体性 能动性 主体性意识 学习品质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小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能动性:首先表现在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其次,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更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选择性:突出表现在对学习对象(客体)、学习方式、互助学习伙伴、评价方式的选择上。

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他们非常渴望老师像父母一样爱他们,关心他们;也非常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们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听他的课,就喜欢听他的话。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我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这时学生们笑得非常甜,师生情感浓浓,学生学的非常轻松,认真倾听,这个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有了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我的课堂就成了和学生共有的课堂,我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分子,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样给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一片沃土。

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对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相关问题上,才能从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会主动地去研究和讨论课本上的问题。

3、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提供参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数学课堂更多地呈献出开放与生成的精彩。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4、激励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首先出示一道即可以用分数计算也可以用小数计算的计算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练习完毕,就可以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自由提问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既用分数计算,又用小数计算,该怎么办?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发现这种题只可以将小数转化成分数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地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和课堂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课堂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并使他们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新理念》,主编袁振国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课堂主体教学第7篇

关键词:课堂主体性;体现;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93-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体现教育民主思想,把学生真正摆到课堂主人的位置上,由教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方法上,以及其他方面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四个不同的层面探讨分析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

一、体现课堂教学民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二、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

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其次,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在学习内容上,给学生留有探索的余地。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最容易上成“闷课”,就是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昏昏然”情绪处于低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大量的问题还要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教师做到“举一”精神,引导学生“反三”自学、自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把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就不可能昏昏欲睡,既学到了应有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主体教学第8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情境,往往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在情境中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选用学生熟悉的迎面走情境,学生非常喜欢,也观察的很投入。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思维,在情境中领会了相遇的概念,真可谓“学欲至浓,求异拓展,课堂气氛活跃。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二、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新教材的编写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教材合理取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抽象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获得。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可以是师生的交流,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和竞争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在合作中,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环境,让他们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帮助他人的喜悦;中等生则在他们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习。先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并作好记录;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讨论,从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焕发出生机生机勃勃的活力。

四、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课堂主体教学第9篇

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个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时至至今,在大部分中小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受听不懂,跟不上和陪坐之苦,导致了中等学生的无效劳动和“优等生”的重复劳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极大盲目性和随从性,使课堂效果差。为了打破“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这一陈规旧习,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学习方法的利与弊、长与短,让学生领悟到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必须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与教师积极配合进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单词的记忆,课文的背诵,语法的获得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去操作。因此从上第一堂英语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对初中学生来讲感情支配力量胜于理智控制能力,学生的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因此,在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兴的记忆永远不忘。如果学生对其一学科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寻求,刻苦钻研,不畏艰难,似乎很轻松就能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一般来说,学生不擅长的学科往往也是不感兴趣的学科,学习兴趣也往往由于喜欢上每位老师开始的。教师要努力上好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要以真诚的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学生,从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过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