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美育课程现状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03-03 10:11:41

关键词: 高校  美育课程  优化策略 

摘要:高校美育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美育实践的践行者。面对美育工作的新形势和学生群体对于美育课程的新要求,唯有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美育师资团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美育课程优化的任务。

高校美育课程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1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确立了构建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的总体任务,通过修订《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逐步落实“教会、勤练、常展”美育教学改革目标。[1]这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改革和美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引和方向。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成就,但就美育事业总体而言,仍有不少有待提升的方面,其中以美育课程建设问题最为突出,出现了诸如未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未能形成规范化的美育课程体系、未能与艺术教育区分开来等实际难题。所以,只有充分认识高校美育课程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持续加强对美育课程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结合时代背景和大学生实际进行美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分析,多角度提出优化策略,才能真正推动高校美育事业实现发展。

一、加强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美育,亦称作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2]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3]高校美育工作发展到今天,已不单具有培育学生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它已然成为真正检验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现。美育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美育课程作为高校美育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所代表的却是最根本的问题,是美育理念最直观的展现,对大学生也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高校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把美育工作贯穿到教育的始终,不断立足大学生实际着力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在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课程育人的真正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绩,但面对新背景和新环境,大学生对课程质量、课程内容和美育资源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当前高校美育事业尤其是美育教学环节和美育课程建设不能够及时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或与新时代下的育人体系不能及时匹配,那么高校美育工作必然不会取得实际层面的育人实效。当前,只有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形式和课程效果等角度充分开展美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和以美树人。另一方面,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发生巨大转变,学习目的功利化趋势明显,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美育无用的错误认知,导致自身对于美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关注度直线下降。而产生上述不良倾向的缘由,除去学生自身不够重视的原因,高校美育课程在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才是导致高校美育工作未能取得突破的首要因素,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加强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美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

进入新时代,国家颁布了诸多与推进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但多数偏向宏观引导,且高校之间存在实际发展不均衡的客观情形,导致部分高校在尚未完全掌握政策核心要义的情况下就简单化开展美育课程,出现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美育课程在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得不到与专业课程建设同等的支持,直接打击了美育授课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积极性,这归根结底是对美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而导致的。同时,社会层面对高校美育课程的关注力度也是微乎其微。尽管有先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要加紧推进高校美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但是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际就业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呼声很难被听到、被理解、被认同。学生家长群体对美育的忽视也是阻碍美育工作发展的因素之一,美育课程在家长眼中成为“无意义”和“浪费时间”的存在,这种忽视美育的观念也导致大学生对美育课程的认可度不高、参与意愿不强,如此很难真正达到美育课程的预期效果。

(二)美育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决定课程内容能否能够对学生产生实际育人效果的主观因素。但各大高校间的美育师资配置呈现不均衡发展的趋势,对于艺术类高校,美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整体较高,学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和美育资源。但对于综合类高校来讲,多年来呈现美育师资力量整体偏少偏弱和美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的尴尬境地,这一方面是由艺术学院在综合类高校中的地位和体量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综合类高校对于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的缺失和不足而导致的。引进高水平的美育师资和美育团队成为综合类高校亟待解决的客观问题,加强对于美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成为综合类高校面临的客观现实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美育工作的需求和期待,进而真正地发挥美育教师在高校美育工作之中的作用。

(三)美育教学资源不丰富

教学资源是美育课程开展的必要载体,直接影响了课程形式开拓和课程开展条件。但就当前高校的美育资源质量、种类和涵盖面来看,尤其是综合类高校,美育资源相对匮乏已是常态。美育课程在综合类高校中,多以通识类课程为主,更多集中于线上美育视频赏析,尽管不少高校设置了线下美育实践的内容,但从教学过程和实际效果来看,都未能真正将美育资源有效利用。在综合类高校中,艺术类学院原本是一处重要的美育资源,可实际情况却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都没有走进一次艺术学院的展馆展厅,甚至部分学生对艺术学院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招生宣传片的层面。以音乐美育课程为例,对于相关乐器的学习本是美育课程的重要一项实践内容,但以实际层面来看,钢琴室在某种程度上讲仅仅是音乐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场域,相对于进行高校美育课程学习的莘莘学子来讲,美育实践场所未能充分发挥它该有的作为美育资源的效果。

(四)美育课程形式不多样

学习兴趣是决定课程能否被学生真正接受的第一道关卡,若想要建立学生与课堂的有效联动,课程形式无疑是最佳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实际来看,多数高校的美育教师还是采用以展示美育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尽管能够最大化地保证课程的覆盖范围,但不能激发00后大学生学习美育知识的兴趣。探索适合新时代教学规律的课程形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疫情常态化管理制度之下,线上美育课程方便快捷,课程开展受限程度较低,基本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能保证课程有效准时开展。线下美育课程能够真正激发学生进行美育实践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唯有以“理论+实践”为改革主线,真正推行“线上+线下”的课程模式,不断探索和追求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才能满足学生对美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的新要求。

三、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组建专业的美育师资队伍

高校美育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美育实践的践行者。[4]面对美育工作的新形势和学生群体对于美育课程的新要求,唯有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美育师资团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美育课程优化的任务。美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不可完全与艺术教育等同,这就对美育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显现出高校美育事业对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出台更加丰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提高人才引进力度。以美育高层次人才为依托,建立高校美育工作教研室或美育名师工作室等,逐步去实现立足于本校美育工作实际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确保美育专业人才梯队朝着合理化、完善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美育师资系统化培训机制和教师评价机制,通过定期举办校内美育工作研讨会,及时总结分析当前存在问题并制定完善措施。搭建高水平交流研讨平台,邀请校外知名专家,通过专题报告和座谈会等实现美育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提升,及时了解最新美育工作趋势。建立新型教师评价体系,通过扩展和丰富评价主体范围、评价内容和评价渠道等,真正实现教师评价制度在美育课程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二)构建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高校美育课程应是一门重塑“感性教育”的课程,美育课程的开展不能盲目坚持固定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譬如单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和口述教材等模式是不可取的,它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上课、学生打卡、学分为主”的表层形式,更应该深度挖掘不同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内在潜力,带领学生追求精神世界,增进学生对“美”和“艺”的感悟能力。理论层面,对于美育相关内容的普及性介绍环节不应单一采用陈述概念和课件展示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作为学生进行美育课程的第一道必修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或者纪录片等方式,配以实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美育对于个人发展切实的作用。实践层面,美育教师应主动谋划开展线下美育实践,譬如参观博物馆、参观画展、参加音乐会、进行工艺品设计制作等,让学生充分获得课程体验感,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操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育人实效,将美育课堂拓展到教室之外,在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欣赏艺术品之美,体会艺术创造之魅力,品味美育思想之内涵。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保留一定课时量用以学生撰写美育实践活动心得和开展美育课程研习交流等,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创造持续深化升华,引导学生将知识和道德内化为精神营养。

(三)增强美育课程的多学科融合

高校美育课程不能简单等同于艺术课程,还应融合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将课程所表达的美育理念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提升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这是美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新美育”的内核所在。作为综合类高校,文科课程所蕴藏的浪漫性、哲学性,理科课程所特有的严谨性、逻辑性,都应该与倡导审美性和全人教育的美育课程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美育课程尽管自身偏向文科课程,但其承担的育人任务某种程度上也是成为文理科课程当中的一座桥梁和纽带,将美育课程成分融于公共艺术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中,最终实现“大美育”的体系建构。

(四)开拓校内外美育课程资源

高校美育课程若是单纯以规定课件当中的普及性美育内容为支撑,必然不会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当前,高校内外的美育资源具有十足的发掘潜力,以校内美育资源来讲,除了课程本身的教材内容和课件内容,校园环境作为高校特有的美育资源尚未被充分重视,譬如校史馆、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等校内场所,其本身具有独具一格的设计感,其背后也蕴藏了高校发展的历史文化属性和精神特质,彰显了高校本身特有的气韵和风度。借助校内景观和建筑,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提升审美力和感知力,无疑是丰富美育资源的好方法,亦是一种便捷高效的美育方式。同时,通过学校官微、公众号、微博等官方账号加大美育工作宣传力度,加强校园美育文化氛围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所属地区不同,但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文化精神属性,这就为拓展校外美育资源提供了天然条件。高校美育课程应立足地域文化,设置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美育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名人纪念馆、名胜古迹等去充分体悟区域文化特色,譬如当中涵盖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活动,如戏曲、剪纸、木雕、民间绘画等非遗文化就集中反映了当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学生可利用课程作业、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入实地进行了解,通过游览鉴赏、采访调研、总结分析、内化创造等实现美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体验。

结语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推进美育课程建设不单是高校美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美育实践中积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美育课程模式,在美育课程建设、美育师资培养和美育资源发掘等方面推陈出新,充分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所具有的审美特性,不断增强美育的学科融合,多样化开展美育课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美育工作质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4月.

[2]郑蕾.美育与学生素质的提高[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6):15-17.

[3]李小平.数学文化中的美育渗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0):52-53.

[4]彭陈.民国时期美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当代启示[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作者:高群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