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与建设探讨

时间:2022-12-02 12:01:45

关键词: 高职汽车  专业课程  思政 

摘要:汽车专业发展史与中国现代史一脉相承,每一个技术的突破和成就,都凝聚着广大仁人志士、劳动人民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钻研和奉献,他们舍家为国夙兴夜寐,赤胆忠心不计得失,他们所表现的勤劳、善良、坚韧、无私等优良品格,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饱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凝练成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与建设探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生力军,是新生事物和社会思潮前沿的开拓者,在其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阶段,正处在高校学习和成长期间,学校作为引领思想政治意识的先锋阵地,建立科学的思政协作育人体系,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内容,是熔炼大学生优良品格和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是弘扬和坚守高校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措施,这对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技能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意义深远[1]。

1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1.1汽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够深

“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展开需要一个过程。汽车专业课程技术性较强,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强调在汽车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有些牵强附会,对融入德育思想不够重视,阐述思政理念不够深入人心,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制度制定和管理机制等工作还不够系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汽车专业教师政治意识和德育能力没有跟进新时代人才培育的要求,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淡薄,教研教改和创新能力有限,课程教学只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教学运行中,高职三年中顶岗实习占半年时间,汽车专业课程门数较多,因此大多数专业课程课时较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因此思政教育常常在专业课堂被忽略。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素材的教学准备较少,也较难根据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和教育内容,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需求联系得不够充分。

1.2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系不够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较明显的独立性,课程性质不同、课程开设方式不同;汽车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也分属不同的教学类别,教学交集不多。高职对技能培养目标的高度重视,使得思政课程在一段时间里有被边缘化的现象,思政被看作“非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认为是辅导员或思政教师的职责,学生思政应该是属于思政课程教育主攻内容的思想一直存在。在专业教学中,汽车专业在课时安排等方面,优先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惯例一直存在。汽车专业课教师认为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重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或能力,未将思政课程的“显性思政”和汽车专业

课程的“隐性思政”结合起来,思政课程和汽车专业课程没有很好有机结合以形成大思政格局[2]。1.3思政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不强

高职大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因其生源大多来自中专、职校、技校和普高单独招生、中高职衔接生或响应国家号召的社会扩招生,基础知识储备相对而言较少,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态度有待端正,行为习惯需要规范引导和管理,职业能力需要培养和挖掘。面对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和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汽车专业教师普遍从自身专业的角度专注于把握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课程思政带给学生的影响。学生也认为到学校是单纯为了学习汽车技能技术的,尤其是本身对汽车知识很有兴趣的同学,更容易忽视自身多方面成长的需求,甚至对纯粹的思政课程比较反感,也就是对“直白”或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比较抵触,反映出思政教育方法的吸引力不够强,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对比近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和中国汽车发展现状,汽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较为容易受到外国汽车先进技术的影响,学生自觉或无意识地感到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领先于世界的优越感,虽然中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但理念一旦形成,就很难动摇,他信而不自信,盲从则不自立,无法从心底产生民族品牌自豪感。鉴于诸多高职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在课堂上也经常接触的是欧美等国家的汽车品牌案例,在遇到问题或面临困惑时多肯定其他国家的技术和信息,这一现象值课任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方式以解答困惑。融入到高职专业课程的思政,以“润物无声”方式、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达到“潜移默化”效果等方面,变得迫在眉睫、尤为重要。

2新时期汽车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是专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充分发挥专业课堂教书育人的作用,对人才的全面培养意义非常重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将课程思政建设归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有效贯彻到所有汽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即以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通过结合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综合教育理念。

2.1立德树人教育内在要求

《大学》中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理解为“博学之人”还是“大人之学(大学)”,其规律、原则和教育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并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均强调了品德教育对品性修养的重要性。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理念得到广泛推崇,说明教师责任和使命是既要“传道”,同时也要“受业”和“解惑”,教师的职责中“传授圣贤之道”应放在首要位置。大学教师传授学业,解答困惑,更要“垂世立教”,担负起学生的人生导师职责,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引导,塑造学生良好品格,成为思想健康向上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青年学生意识形态主要的引导和指导阵地,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民族振兴接班人的重大使命[2-3]。

2.2国家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思政课程地位的显著提升,所有专业老师都需要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养成、理想信念建立、完善人格塑造的核心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机制,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势必需要在所有课程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要求,深入开展多方位的思政教育,加大课改思政革创新力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5]。将理念落实到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就是每门课程都有思政,每个教师都肩负起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2.3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处在思想还未定型,三观还容易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过程中,正面积极地培养和教育,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特性的人才的同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承担使命的接班人。因此,为了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不仅具有知识渊博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提高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把握三尺讲台上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基本职责,既能教好书,也能育好人,以达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感知而非“说教”式方式获得的“三观”认同,因此,融入到汽车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和认可。所以,课程思政成为全面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汽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3.1从专业建设角度,规划设计思政实施,完善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汽车专业,一方面,其专业性强。汽车运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它涉及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材料、企业管理、汽车营销、汽车查勘与定损等多个领域,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组合与运用,专业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在汽车工程领域从事生产、维护维修、营销、售后服务、查勘与定损等方面工作的高等级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汽车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其实践性强。是需要学生动手并用心去实践的专业,在实践中磨炼意志、享受劳动、培养人与自然的感情,这也深刻影响汽车类专业的价值属性。同时,这个专业还兼具创新性,专业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在于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基于专业的这些培养要求与发展需要,在专业建设上设立宏观培养目标时,结合思政教育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进行探索,需要融入思政的整体规划,完善教学设计和思政融入元素及方式,建立健全的育人体系和实施规划,使高业职院校思政工作实施有的放矢。

3.2从课程设计入手,全面设计专业课“思政”要素,强化课程思政

汽车技术日趋智能化且复杂化,专业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朝着有技术、有组织管理和有能力提升的综合性创造活动方向发展。除了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培养其技术分析、故障解除的能力,更需要培养正确道德与价值判断能力,承担起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扬的能力[7],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汽车专业课程设计过程,除专业内容的设计外,如何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应成为每位任课教师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因为,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需要系统规划“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梳理思想政治理论和案例教育资源,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入手,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要素,从教学整体设计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促使汽车专业教育教学者善于运用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使汽车所有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思政课,进行有机衔接,使教学素质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同频共振价值观[8]。例如,以汽车文化等课程培养专业认同感,提出价值引领要求、构建能力本位框架;公共基础课程融入价值引领、人生规划、健康思维,培育学生辩证思考的思维能力等;汽车专业课程贯穿思想引导和实践,培养并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并激发汽车技术与科学创新精神,构建汽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和人文课程有机联系的协同育人体系。

3.3从教学内容入手,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落实“课程思政”

将思政案例和情境融入课程,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面貌。中国汽车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汽车发展史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窗口,其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创业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也是满足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中国汽车经历的探索与努力,以及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既体现着中国人民艰辛探索与不懈实践的精神风貌,也蕴含着国家盛衰和民族兴亡的奥义,更嵌刻着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元素。从完全自造国产汽车到合资合作再到出口,这部中国车企艰难困苦的成长史,体现了中国汽车人家国同构、命运与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中国汽车行业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良好愿景,这些都如同遗传基因一样,与汽车产业和专业的发展休戚相关,紧密相联。将这些内容挖掘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从中国汽车发展历史讲解中,培养自尊与励志的青年力量,激发学生对攻坚克难精神的敬佩感。汽车专业发展史与中国现代史一脉相承,每一个技术的突破和成就,都凝聚着广大仁人志士、劳动人民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钻研和奉献,他们舍家为国夙兴夜寐,赤胆忠心不计得失,他们所表现的勤劳、善良、坚韧、无私等优良品格,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饱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凝练成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学生能深切感受到工业发展之艰辛与悲壮,民族产业振兴与国家工业进步的来之不易。融合古今、贯通中外,引导青年学子认识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至今来之不易,唤起学生强烈的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奋发进取心,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迎难而上的勇气,学好汽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4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流,课程思政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发挥育人作用,让专业知识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过程需要各专业任课教师有意用心去为之的,以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底蕴、塑造良好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2]吴锡平.大学理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杨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20.24(5):81-85.

[3]梁丹.全程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J],知识文库,2021(1):130-131.

[4]本刊编辑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1.

[5]李东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同向同行和协同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7(9):69-72.

[6]杨琳.高校思政课应厘清的三个问题[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7):126-129.

作者:甘辉 郑薇芝 彭广宇 马云贵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