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民教育价值探析

时间:2022-10-17 20:37:33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民教育  民族复兴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民德育提供思想养料、为国民美育提供创新素材、为国民智育提供智思源泉。

国民教育价值探析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置于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高度来对待,其地位之高,足以见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意义发生的机制正是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教育与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民德育提供思想养料

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方能树人。中华美德,源远流长,无论是孔子,还是历代大儒,无不对道德律令推崇备至。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中华传统道德积淀在今天的继承与延续、发展与创新,贯穿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要发挥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传统美德优势,为国民德育提供思想给养。

1.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公德

早在2000多年前,墨子就建立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公德伦理体系,倡导无私的没有等差的爱,引领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孔子思想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公德思想。中国古代很早也有环境保护意识,《田律》、《管子》中都有要求人民共守社会规矩,遵守农时,在特定的时间,采取了不进山砍伐林木,不准诱捕鸟兽等环境保护措施。可见,社会的公德意识古已有之。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沉淀,那些古老的道德风尚,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了价值,却对今天的社会公德培育有着重要作用。在今天,要加强对古代的社会公德转化创新,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国民内心遵循的新的公德准则,作为法律的补充,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地发展。

1.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职业道德

《史记·循吏列传》中有“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之说,追求和谐美好的社会,无论在任何年代都是人民心中所期望的。国民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和谐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优秀资源,可滋养今天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职业道德规范。比如,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无私于物”、“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廉洁爱人者厚其禄”等警句中包含的智慧,对于今天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的养成,就提供了传统智慧。职业是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其成为涵养新时代职业道德的源泉,育人心智,养人情操,使国民在职场中各司其职,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平等竞争,使整个社会养成良好的职业风尚。

1.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家庭美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中华家风的勤俭;“事亲为大”、“事亲以敬”,是中华家风的孝道;“谦受益”、“满招损”是中华家风的谦让;“积土而山,积水为海”是中华家风的勤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箴言在岁月流转中有了创新转化的新表达,但其保藏的治家兴业的思想大德,却始终不曾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家风养育是关系孩子成长、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大事。家风、家教、家训、家规等,这些听起来似乎很陈旧的名词,却是老祖宗治家兴业的最大智慧。在新的时代,应注重探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美德孕育的基础性价值,使中华家风发扬光大。

1.4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品德

2000多年前,《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将个人修身放在首位。如果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种道德是一种外显的道德,那么,个人品德则是内敛的、隐形的道德素养,是居于根本地位的品德。传统文化中孕育了博大宏富的高尚品德,对于今天我们提升个人修养,是一座挖不尽的富矿。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无数箴言警句都蕴含了中华民族最顶级的个人品德修养,实是今天人们修身养性的源泉。近年来,“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孝心少年”等评选与表彰的人物,他们身上集中地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自律、爱国奉献、勤劳善良等优秀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每位中华儿女都应该学习传统道德,以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民美育提供创新素材

朱光潜说:“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天然的美育资源,它不仅奠定了我们今天对美的认识的原初意识,并为我们今天创造美、欣赏美提供了灵感和养料,构成了国民美育的创新素材,使传统文化之美在新时代中旧貌换新颜、绽放流光溢彩。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艺术之美的传统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无尽的美育资源,是我们今天艺术创新的沃土和根基。当我们今天以新的技术和时代元素赋予了这些艺术以新的内涵和形式之美时,依然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美育细胞。牟宗三先生在儒学的发展问题上提出“返本开新”的理念,这同样适用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传承的音乐、舞蹈、诗词、绘画等艺术之所以会流传深远,其美育功能是重要因素。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守住根,固住本,开拓创新,发掘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比如近年来,《唐宫盛宴》《中秋奇妙夜》《水下洛神》的屡次出圈,就是对古典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艺术的改造、创新与弘扬的体现,其美妙程度,令人赞不绝口,这说明人们愿意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愿意了解和探索中国古代的奇妙之作。时代在发展,但传统的力量是一股古老的清泉,悠长博远,历久弥新,始终是中华民族美育教育的沃土。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自然之美的传统意蕴

自然美主要体现在田园、山川、河流等自然形态之美,也包括人自身的自然状态。3000年前的《诗经·旱麓》,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生机盎然之景的喜爱。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尊崇、对自由的向往。唐诗宋词不乏田园山水佳作,同样是自然美的讴歌。而对人的尊崇,倡导“天人合一”,则构成了这种自然美追求的最高层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这种顺其自然之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淡泊的田园情怀,宁静的山水之志。这种自然美的思维传承,无论对于个人审美观念的养成,还是处理国内外事务,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一体化形成,国家竞争激烈、军事战争频仍、贸易、科技战争激烈,人类价值观混乱,发展方向迷失,早已违背了宇宙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传统文化对自然之美的推崇,是一种意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一股清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因此,国民教育应积极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自然、美好的人类世界。

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社会之美的传统养料

社会是人们从事现实生产、生活的世界,社会美以人类社会活动为中心,着重体现社会生活之美。通常来说,自然美是倾向于静态的美,而社会美则更加注重于动态的美。例如,我国古代《诗经》中所记载的农事、宴飨、爱情、婚恋、祭祀等,反映的就是富有生活气息的现实生活,而这就是社会美的体现。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讲述了他们的生活实践,描述了动人的劳作场景,抒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历朝历代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这种社会美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5]“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因此,新时代的国民教育,应引导人民进行向上、向善的创作,彰显新时代的社会之美。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民智育提供智思源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举国之力的智慧,形成智力的合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无论是古代的哲学、历史、政治的智思大道,还是古代的算术、天文、地理的发现发明,都对提高国民智育具有重要的源泉价值。

3.1中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构成当今时代国民智思的传统底蕴

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丰富精妙,儒释道墨法等主要流派,在代际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派别。《楚辞》浪漫、《论语》雍和、《庄子》洒脱……传统文化奠定了我们今天思想发展的根基,对后人的教育意义重大。比如,在儒家、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中,就可以得出依法治国、德法共治的思想启示;在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治乱的历史中,可以汲取治国的智慧;在对古代战争的研究中获得克敌制胜的智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今天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传统的底蕴和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7]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引导并教育国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创新发展更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3.2中国古代自然科技成就构成当今时代国民智思的传统积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丰富多彩的历史启迪,还包括了古代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技术虽更多属于物质层面的传统,但其反映着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们的智思路径,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我们熟悉的古代四大发明,比欧洲国家领先了上百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成就的代表,对人类历史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祖冲之、张衡、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等人,他们在数学、地理、医药、天文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求知,为后世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应该说,我国古代科学家对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都有探索,不仅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成就斐然,这些发明创造,对后人的探索精神也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古人的智思路径、研究方法等,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为当今时代提倡科学技术现代化,倡导新发展理念,提供了传统智慧的积淀。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培育高素质国民得天独厚的内在优势,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连接传统与当代,努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55.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1.

[3]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2.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7.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作者:兰美丽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