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15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1篇

一、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列的联立方程模型共包括有4个方程,分别为3个行为方程,1个定义方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支出法GDP核算恒等式,并把等式中的涉及到的统计指标作为联立方程的内生变量,分成了消费模块、投资模块及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并从其他核算账户中引入外生变量,具体如下:

其中,C(1)~C(7)为待估参数,Y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R为利率、M为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水平,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消费方程的最后选定来自凯恩斯所提的绝对收入假说,而投资方程则依据凯恩斯和克拉克分别重视利率和收入因素而提出,真正的货币供应量是受产出和利率作用。

二、模型估计与解释

联立方程的估计首先要对模型进行识别,通过内生变量个数及外生变量个数对比,方程个数的多少等因素来确定模型是否可识别,通过检验发现本文模型为过度识别,故可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对整体模型进行估计前,对每个行为方程进行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得出相应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行为方程的设置具有合理性,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对具体结果进行展示。在联立方程模型的整体估计上,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参数。3SLS方法的思路为:第一阶段中,首先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简易形式。之后,采用所有内生变量的拟合值得到联立方程系统中全部方程的2SLS估计。计算出2SLS的参数后,各个方程的残差值就能够估计方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类似于SUR的估计过程。第三阶段,将会得出OLS的参数估计量。本文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由上述消费方程可见,各系数显著,估计效果较好。我国居民平均自发消费为1166.7元,消费额对产出的斜率为0.45,每增加1元的社会产出,就会有0.45元用于消费。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来说,最终消费由当期产出水平决定,而在支出法核算的GDP恒等式中产出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决定,因此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由上述投资模块方程可见,投资额与产出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产出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一期具有正向的作用,滞后二期具有负向的作用,同时,投资额同样受市场利率的影响。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看,与消费方程同样,投资额与产出水平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同时外生变量利率的影响则体现了经济总体账户间的互相影响,投资来自收入分配与支出账户,利率来自金融账户,两者之间长期的协整关系体现两个相关账户间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

由上述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方程可见,货币供应量由当期产出水平和利率共同决定,并且与产出水平正相关,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上述结论符合经济学原理,属经济学常识范畴,但带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中就会发现不同账户间的联系,产出水平处在核算的生产账户,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则在金融账户,从而发现两账户间的联动作用。

当我们得到了联立方程模型后,十分重要的应用就是对模型进行模拟,本文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行模拟,同时更好的体现我国宏观经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下文利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假设情景1:从2008年开始,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在此假设下,带入到已建立的联立方程模型中,得到利率变化后的各经济变量对应的变化值,表中计算公式为:(模拟结果-拟合结果)/拟合结果*100,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GDP、居民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紧缩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对控制多度投资可以起到较有效的作用,从而说明适当升高存款利率能够显著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各指标处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从这种联动机制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正是利用不同账户指标间的作用传导机制,达到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 结论说明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2篇

    社会主义国民才|经济管理学,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适应社会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在总结国民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来适应人们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人们要进行种种的经济活动。为了使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有效地进行,人们就要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要求,去组织和协调这些活动。人们对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局部到全社会的过程,总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国民经济管理学是适应国民经济管理的霜要产生的,随着国民经济管理的产生,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学。作为组织和协调国民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它产生的必然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为实现人们共同劳动目标的客观要求,必须统一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当生产者使用的生产工具稂落后,生产力永平很低的时候,生产者只是从事分散的个体生产活动,没有产生对管理的需要。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髙,生产过程出现了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形成了共同劳动。即众多的生产者个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共同目标而进行共同劳动。国民经济管理就是为了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把所有劳动者的活动都统一于共同劳动目标之下,以保证有效地进行劳动达到预期目的。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一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人们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越需要有协调一致的活动,为此必须借助于管理系统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以便达到一定的目标。没有管理,共同劳动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第二,社会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必须统一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

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的出现,表明生产过程已经具有了社会化的性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对统一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更加迫切。马克思指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和工厂的内部结构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社会也有它的分工,如果我们以现代工厂中的分工为典型,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为了生产财富而组织得最完善的社会,毫无疑问只应当有一个主要的企业主按照预先制定的条规将工作分配给社会集体的各个成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65〜160页)。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再生产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也日益深化,在它们之间便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了实现结构体系内部的合理发展,必须由指挥者通过"予先制定的条规”。

把各方面的客现联系组织协询起来。社会分工越细,社会专业化程度越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方面联系就越加强,因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统一管理的要求也就越迫切。但不否认这是社会化生产的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同要求,然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客观要求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统一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玢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领导全体人民按照客观规律要求,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为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所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活动,是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的髙度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而产生,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发展,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引起人们对国民经济管理科学的重视,并且将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和深化,国民经济管理学的内容也将日趋完善和成熟。

(二)

    正确埤确定国民经疥管理学的对象,是加速发展这门科学的重要条件。

如前所述,理论来源于实践,奄无疑问,没有国民经济管理的实践,也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管理学。国民经济管理的实践表明,国民经济管理是根据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以及反映这一要求的党在一定时期_内规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对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因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埤区、各层次、各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发展,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通过这些管理职能并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使社佘经济活动达到有组织和协调发展,以保证提髙社会经济效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管理一经产生,就以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要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各企业等诸方面为对象: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则构成协调国民经济管理活动的职能:而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等则是实现这些职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管理的客体是经济过程,所以说,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经济科学。

一切科学研究的任务都是掲添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当然经济科学是揭示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人们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性,并运用它去指导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但是,这并不说明各门经济科学都是一个对象。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具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4页。)那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以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里,首先,“组织和协调,即是指國民经济有组织和协调发展以取得最隹的社会经济效果,体现了管理的目的f也包含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组织和协调活动,发挥管理功能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国民经济管理职能作用的计划、决策、指挥、监督、控制等也包括在组织和协调之中。其次,“社会经济活动是指对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诸要素,环节、领域、方面的组织和协调活动。最后,“规律”是指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国民经济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要求去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保证国民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拿握、运用和生产力发展的有关自然规律和调节生产关系过程的经济规律,而且要探索、研究和运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本身的规律性,只有这样,国民经济管理才能成为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较,都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过程的,都和社会主义苒生产过程及其发雇规律相联系。但是,它们又是以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方面和特殊矛盾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主要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它对于指导国民经济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国民经济管理学,要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社会经济生活的诸方面为对象,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充分发挥各种管理职能的作用,具体组织和协调国民经济活动和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最佳结合,达到预定的目标,部门经济管理学和企业经济管理学,它们的研究对象虽然也可以概栝为研究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及其规律性,但在对象范围上不大相同。部门和企业经济管理学的内容虽然联系到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和企业,但它们主要是研究部门和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它们属于微观经济管理学。而国民经济管理学属于宏观经济学,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筹管理。有的同志提出,国民经济计划学可否代替国民经济管理学,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虽然这两个学科都是宏观经济学,都以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为对象,但是,在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是不同的。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要是研究未来国民经济丨发展的概貌>国民经济管理学不仅要研究未来,而且还要研究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计划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其中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调节)》而国民经济管理学不仅要研究计划职能的作用,而且还要研究组织、决策、指挥、监督、控制等职能的作用。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关系国计民生全局性的经济活动》而国民经济管理学要研究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要研究运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而囯民经济管理学要研究各类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等等。由此可见,国民经济计划学不能代替国民经济管理学,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H益复杂,需要加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学必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科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学和其它经济学比较,具有明显的琮合性特点。由于整个国民经济是个纷繁复杂的有机体,影响这个有机体内部各“器官运行的因素很多。它不仅涉及到生产力诸因素,生产关系诸方面而且还涉及到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它不仅涉及到社会科学,经济科学,法学和教育学^而且还涉及到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因此,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应用科学。

     (三)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学,因为刚刚开始研究,所以从内容到理论体系都不很成熟,如果从国民经济管理的实践看,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管理目标、过程、对象、方法和效果五个方面.国民经济管理目标是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国民经济管理过程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发挥职能作用的过程;国民经济管理对象是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客体;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是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途径或方式;社会经济效果是衡量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质量尺度,此五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国民经济管理内容的科学体系.同时,这些内容又各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下边着重分析国民经济管理学的内容体系.

第一,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它是国民经济管理过程的起点,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一切经济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它进行。国民经济管理目标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要素,国民羟济各部门各地区所要达到的综合发展程度,它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指明了方向,所以国民经济管理的头等重要问题是确定最优的管理目标,并且必须使各类目标之间保持协调和一致。为此,首先必须协调好总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全局性的总目标是确定部门地区企业的局部性分目标的指导,而分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基础。国家全局性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国家全局性总目标的实现,又为分目标的完成创造和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其二还必须协调好长期战略性目标和短期战术性目标的关系,长期战略性目标是制定短期战术性目标的依据,它为整个国民舒济管理指明了方向》短期战术性目标是实现长期战略性目标的手段,这是因为,长期战略性目标要由具有连续性的短期任奋来把它iw以具体化才能实规。从上述.可见,各类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构成了®民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国民经济脊_就是要研究如何把全局性的总0标和局部性的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长期战略性目标和短期战术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一般的说,全局性的总目标和长期战略性目标只规定质的要求,没有量的规定;而局部性的分目标和短期战术性目标则必须要有量的规定,国民经济的目标管理,躭是要通过分目标和烜期百标的具体数量规定,来实现总目标和长期目标质的要求。

第二,国民经济管理过程。管迪过程是由各种管理职能按照一定程序构成的。实现管理过程的职能可以归纳为计划、组织、控制三类,这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管理过程体系。

计划职能可以包括预测和决策。科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依据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才能选择出最隹的计划方案。计划是国民经济管理过程的核心职能,这是因为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和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预测与决策,都要通过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分阶段的具体安排,使其分期有步*地加以实现。没有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一切经济目标、预测和决策都会落空。国民经疥管理的重要要求,应当是把国家的统一计划同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计划协调起来s把长期规划同中短期计划协调起来<把社会各部门的计划协调起来,使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方面都能协调一致的发展,以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是计划管理的目的所在。组织职能主要表现为按照百标和已定的计划,在国民经挤各部门各地区合理地配置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控制职能可以包括指挥、监督和信息的反馈。总之,国民经济管理过程,是以目标为基点,对国民经济进行预蠲和决策的选优,计划的制订和协调、侑息的传输过程,也是发挥国民经济管理的各种职能作用的过程,这是国民经济管理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二。

第三,国民经济管理对象。它是管理过程的各种职飽所作用的客体,主要包括对社会经济诸环节、因衆、部门、地区、企业等它们之间的组织和协调。管理对象具有动态和静态两个特征,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看表现为动态特怔》从部门地区企业以及人物财之间的构成看则表现为餘态特粧。国民经济管理的对象体系,一般是从静态特征方面着眼并贯穿着动态因素,组织和协调国民经济各种关系,例如,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组织和协调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建立合理的产供销联系来达到。国民经济管理的对象体系,除了研究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各种资锻开发利用的合理化,还要研究经济管理体制的合理化。因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挤体制下运行的,体制是否合理,对于经济结构和资媒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有重大影响,而且整个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有效的管理,都和体制有一定关系,它和部门地区企业、人财物一样厲于管理的客体,所以它也是管理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国民经济管理方法。国民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按照一定的目标,执行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的客体,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或途径。简言之,就是调节国民经济各种关系和发展的手段。国民经济管理方法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复杂而乂灵活的因素,它具有多样性,按照我国目前管理方法的内容和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的性质和方法说,主要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等。这四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方法体系。各种调节手段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例如,行政方法、经济方法的某些调节内容有时形成法令法规,于是就转化为法律方法,法律方法的某些内容往往要通过法制教育来实现,于是i就渗透在教育方法之中,诸如此类的转化和渗透说明各种调节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国民经济管理学对这些方法既要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作用,也要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便于综合运用,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的合理发展。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3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包容性价值;ESSE综合框架;世界模型Ⅱ;情景模拟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增长的认识仅限于量的增加,但事实上增长是质和量的统一、是长期和短期的统一。质、量、长、短四方面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增长的一个重要实践应用即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如何客观、系统和全面地评价国民经济的增长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方法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但现实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作为侧重总量指标变化的GDP,对于构成经济发展的本质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使得GDP对现实经济发展反映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积极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拓展,并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绿色GDP和GNP+SCC等改进指标。但这些改进指标只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复杂性特征而没有反映其长期性特征。

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市率先放弃GDP增长速度,代之以一个政策体系描述规划,但任何从理论和方法上给予规划的这种转变以理论与方法支撑,是实证界和理论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进行客观、系统和全面地评价。

1.国内外研究综述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很早意识到传统的数字没有捕捉到日益崛起的知识经济,现有以GDP为代表的官方数据已不能代表经济增长的全部动因。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1989年,Daly和Cobb提出ISEW作为测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准,而后Pedro Beea等对ISEW进行了修正,克服了ISEW存在的指标问题,但是仍存在计算的规范化和与多指标相结合的问题。由于国民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国外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GDP与能源、就业的单因素关系方面。相关文献充分证明了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福祉的提高等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因素中得到重视,然而GDP无法全面地反映这些问题。2014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主张的“安倍经济学”引起各界的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在于其主张的政策是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为代价,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外在拓宽国民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范围上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相同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主要用GDP来评价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期间对GDP进行两次补充,但仍然存在不足。唐雪松等指出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势必导致GDP的增长,但这种投资最终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范洲平从经济增长的来源视角提出经济增长不仅依赖大量的传统投入,同时还要依赖于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说明投入创造的价值与投入量的多少不对等。这些都解释了GDP指标的高低与经济是否良性发展无直接关系,如果一味地迷信GDP,将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工作失真。

针对GDP存在的不足,学者们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破坏成本纳入到GDP中,引入绿色GDP的概念。国内不少学者参与到绿色GDP的核算和完善工作中。王红梅针对GDP和绿色GDP存在的问题,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综合资产”指标,但是该指标在以后的评价工作中由于自身局限性和缺乏实用性没有得到应用。诸大建等将我国的发展阶段分为政治主导阶段、经济主导阶段、民生主导阶段,而民生主导阶段正是强调了经济发展要以民生、生态、资源的综合发展为前提。

基于以上的文献研究,GDP无论作为计量方法,还是作为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指标都无法满足时下的发展主题,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其他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但以上评价方法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因和后果缺乏长期和动态观察;二是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系统性分析;三是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延迟效应考虑不足。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以避免以上不足。

2.包容性价值

2.1概念提出的渊源

经济增长不仅源自经济本身,同样也受到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1972年德内拉・梅多斯发表《增长的极限》一书,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她指出社会仅从存量的可获得性而不是从再生率的角度捕捉相应的信号,那么系统将会步入过冲,若不及时对系统进行调整,最终走向崩溃,而WoAdⅢ模型非常直观地说明世界系统具有过冲和崩溃的倾向;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也意识到这一点,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全新概念,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同,“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内涵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2013年吴敬琏在第四届财新峰会上再一次提到“包容性”,他认为中国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经济政治体制;2014年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上指出“包容性增长”已成为世界普遍认同的发展概念;2014年年末,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上中美双方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国乃至世界已不再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追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包容性价值。

2.2涵义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4篇

关键词:共同纲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中图分类号:F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81-04

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指建国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目标模式选择。如果单从时间跨度上讲,这两个时期前后加在一起也不过八年左右,但这个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经济进程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极为重大的。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是在“共同纲领”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确立和发展的。“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指引经济航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所指明的经济任务与目标是通过变革与调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独立自主的带有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系。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共同纲领规定的奋斗目标完成以后,根据新的形势发展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制定并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一五计划”中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并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民经济走上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早期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值得我们深思、总结与借鉴。

一、“共同纲领”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确立与反思

新中国早期经济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在共同纲领指导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变。这次转变是在“共同纲领”的指导下完成的。《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所规定的主要经济政策是: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有步骤地进行,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它的财政金融政策是:在财政方面,建立国家的财政预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厉行精简节约,平衡财政收支,努力积累国家的生产资金。税收应以保证革命战争的供给和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做到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在金融方面,强调国家对货币金融的严格管理,货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禁止外币在国内的流通,外汇外币金融买卖应由国家银行统一办理。凡依法经营的私人金融业,应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对社会的金融投机予以严厉打击。

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在“共同纲领”指导下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之点是:彻底否定和清除三座大山所代表的经济基础,使之转化为公有制的经济成分,铲除这个长期以来压榨、掠夺中国人民,使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根源。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成分、加强公有制主导地位的同时,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从制度上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同时,建立维护并加强广大农民和城乡手工业者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劳动者在经济上的民利通过产权和经营自充分体现出来。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权与合法经营权,发挥其在国家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惟利是图的错误倾向,等等。以上内容构成了建国初期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内涵。它的贯彻落实,使新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新中国经济的第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跨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5篇

关键词:流通产业;国民经济;协同效应

一.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效应

正相关协同效应。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消费和出口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地位,并且,对于生产、消费和出口来说,流通产业皆为三者关键的承接环节。从这方面来看,流通产业可以对生产与消费进行连接,更可促进出口增长,所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与消费、出口等环节中,可以起到引领市场和促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作用,由此可见,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运转中发挥着正相关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其产生很强劲的带动作用,并且,随着国民经济在发展与结构上的不断变强,流通产业的独立性日渐增强,不但推动着流通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更推动着流通产业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由此可见,国民经济与流通产业在协同效应上充分体现出正相关协同效应。交叉协同效应。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的交叉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内部。比如,当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贡献时,随着流通产业价值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持续加快,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就业状况等方面也会产生明显促进作用。因为,流通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决定了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并能在就业增长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促进社会稳定。由此可见,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内部具有明显交叉协同效应。并且,流通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上,其一般属于前向部门,提供的大部分产品均为生产服务型资料,而其他各产业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与产业竞争力增强方面,多是通过对这些生产服务型资料也就是通过流通产业而实现的。多层次协同效应。受到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主体层次性影响,其在协同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效应,并依次存在于企业与产业的各层级上。因此,从企业层次看,流通产业整体发展以各类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依托,而国民经济增长同样也会以这些流通企业的贡献为依托。从产业层次看,不仅各区域内产业结构会促使流通产业产生不同需求,主导产业集群构成也会促使流通产业产生不同需求,进而对流通产业内部构成产生影响,深化流通产业规模变化。与此同时,不同区域的流通产业在整体发展中,也会给区域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程度不一的各类层次。其中,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在其多层次协同效应的形成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流通产业中人才与资源配置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不同层次的效应,一般前者体现了国民经济在价值追求上的资本性要素,后者体现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二.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度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对于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间的协同度,也就成为两者间相互协调与配合的状态或程度。而协同度的评价,则可通过模型的构建得以完成。对子系统进行划分。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组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可定义为A(A1,A2),其中A1指流通产业子系统,A2指国民经济子系统。对序参量进行选择。序参量指各子系统在相变前后产生的质的飞跃,在测算指标上为Ai(Ai1,Ai2,Ai3,……,Ain) j∈(1,n),用aij表示,在对应数值上为ci(ci1,ci2,ci3,……,cin),并且有bij≤cij≤αij,bij为cij的下限,αij为cij的上限。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刻画的指标主要为两类:一类为正向指标,一类为逆向指标。正向指标数值与系统有序程度呈正比,逆向指标数值与系统有序程度呈反比,所以需要实施预处理。在正向指标方面预处理值为:mij=(cij-bij)/(αij-bij)(1)在逆向指标方面预处理值为:mij=(αij-cij)/(αij-bij) (2)mij∈(0,1),当该数字越大时,代表cij在系统有序方面“贡献”越大。子系统有序度测算模型。在子系统Ai的有序度Pi上,其主要由各指标取值加以反映,各指标在子系统序参量上表现出不同作用,通过线性加权平均法进行求和。 (3)各指标权重wj的确定,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法进行。并且,在该环节中,对公式(3)可作如下定义:即子系统i序参量cij系统有序度。据此可知Pi∈(0,1),数值大小与子系统有序度高低呈正比。测算模型。根据以上模型,P1表示流通产业子系统有序度,P2表示国民经济系统有序度。当处于某个初始时刻t0时,在子系统有序度上为Pi0;当处于其后某时刻t1时,在子系统有序度上为Pi1。若P11≥P10和P21≥P20同时成立,则可认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子系统达到了协同效应,且可将协同成熟度给予以下定义:,当P11≥P10且P21≥P20时,sig结果为1,否则其结果为-1。

三.实证分析

(一)对序参量实证指标进行选取

根据《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研究》,依托于规模性与结构性以及效率性对三级指标进行设计,用来反映流通产业能力。其中,规模指标下包括四大序参量:其一为流通产业增加值(亿元),其二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其三为流通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其四为货运总量(万吨),该类指标主要对流通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反映;结构指标下包括两大序参量:其一为流通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其二为流通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该类指标主要对流通产业发展健康程度进行反映;效率指标的一个序参量,即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主要是对物流产业在资源配置状况上的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反映。根据国内外学者在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评价指标,依托于总量性与结构性和效益性对三级指标进行设计,通过其测算国民经济子系统序参量。其中,总量指标下包括四大序参量:其一为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其二为资本形成总额(亿元),其三为进出口总额(亿元),其四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该类指标主要对国民经济总体规模与发展进行反映;结构指标下包括两大序参量:其一为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其二为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该类指标主要对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情况进行反映;效益指标的序参量则为人均GDP,对国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衡量。

(二)结果分析

样本时间范围选择为1983-2016年的30多年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流通业统计年鉴》对流通产业子系统相关数据与国民经济子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整理。然后通过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两大子系统数据实施预处理,测算子系统序参量分量有序度,同时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协同度加以测算,得出表1和表2的结果。协同成熟度在变化范围上为[-1,1],当协同成熟度<0时,表明两个系统未达到协同发展;当其>0时表明其处于协同发展过程中,且数值越趋向于1,表明协同成熟度越高。同时,根据模型评价结果来看,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方面可分为四个阶段,处于一个动态与不断完善的过程:1984-1990年为其协同发展初始阶段。该阶段是我国流通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在协同演进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第一个领域为农业,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下大增,使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改革日益迫切,市场化流通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市场调节力量开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被初步利用,此时的流通产业与我国国民经济所处阶段为粗放型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初期在市场化程度等局限性影响下,还没有步入正轨,流通产业发展程度也较低,两者的协同程度也较低。1991-2001年为其协同发展震荡调整阶段,该阶段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度上波动较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自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首个问题,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中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也作了相应的战略调整,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该阶段中处于主导力量。同时,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对流通渠道进行疏通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国流通体制开始转变,由以往统购统销体制,逐步转变为“三多一少”流通体制,减少了多余的流通环节。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该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在组织化程度上还较低,无法实现优势资源的集中与规模效益,制约了规模扩张,流通产业与我国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上进入震荡调整阶段,协同程度时高时低。2002-2008年为协同发展低速扩张阶段,协同度保持在0.01左右。该阶段我国开始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推动流通产业发展各要素中,服务投入成为根本原因。这一阶段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在第三产业上的需求档次与领域也日益多元化,连锁经营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流通企业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经营组织方式,并且随着连锁商业的不断壮大,我国国民经济同样实现了稳步提升。与初期阶段与调整阶段相比,该阶段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推动其协同演进的因素不断增加,阻碍其协同演进的因素日益减少。2009-2016年为其协同发展急速扩张阶段,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度上开始急速上升。随着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开始全面开放,外资流通企业日益深入我国流通产业中,在我国流通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给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新挑战,促使我国流通产业不断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虽然给我国流通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但由于政府积极干预和转化危机,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演进上进入了急速扩张阶段,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与日俱增,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又给流通产业的快速稳定提供了支撑。

四.结论与建议

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明确。政府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且政府角色难以被其他市场主体所取代。因此,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引领,还应通过对协同发展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各项机制顺利实施。这不但要求政府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明确,对协同发展制度体制加以构建,而且还要增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约束与管理,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打造良好社会环境。流通市场环境持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确保流通产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才能通过市场对资金流、商品流和劳动力等进行优化,才能做到流通网络全面覆盖,推动物流配送渠道更加畅通,进而有效衔接各种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建成现代化流通体系。因此,应该通过流通市场环境的持续完善,建立流通信息综合搜集、公布和分享平台,全程追溯流通产业各个环节。并对流通产业中破坏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搭建失信企业数据库,全面完善流通产业市场环境,推动流通产业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加强流通产业投资力度。在国民经济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同时,应该对流通产业加强政府投资,同时通过放宽流通产业准入条件与领域,将社会资本引入流通产业,进而使得流通产业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激发全社会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活力,使流通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投资回报产业,以达到对国民经济中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的巩固,促使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上的持续趋同。流通国际化步伐有序加快。我国经济正处于国际化浪潮中,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重要地位。而流通产业要想提升自身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度,也必须要加快流通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实施流通产业国际化战略,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在国际中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对于国际流通产业而言,可加强对知名跨国流通产业的吸引,引导其在我国设立国际化采购分拨配送中心,鼓励国际著名流通企业落户我国,使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对于我国流通产业而言,应积极与国际市场对接,对我国流通产业海外营销渠道进行拓展,鼓励我国流通产业将贸易链延伸到上游生产供应商领域,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国际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度。

参考文献:

1.郭敬哲.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4)

3.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4.孙淑红.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发展中国家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950-2012年)[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6篇

[关键词]政府决策 国民生产总值(GDP) 国民幸福总值 (GNH) 国民幸福指数(NHI)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110-03

[作者简介]唐安杰(1963―),湖南永州人, 湖南省郴州市强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评标专家,中国城市研究院特邀专家,中国未来研究学会会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战略规划、城市经济和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国家将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大多数民众已经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而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上的满足,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环境的和谐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追求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开始成为多数人的一种客观需求。因此政府应逐渐把以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为目标,转变为以提高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社会宏观决策的主要依据。

一、GDP与GNH的内涵

经济学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政府以提高GDP为目标,加速地方的经济发展。但是,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以牺牲人们生活的环境为代价或者没有兼顾社会公平,以致地方GDP得到提高,却没有使居民感到幸福,甚至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还有所下降。如果政府政策没有考虑良性经济增长和社会环境和谐发展,那么单纯追求GDP则不能达到政府为民着想,为民幸福的目标。

国民幸福总值(GNH)最早由不丹王国的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于1972年提出,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人民幸福,并以实现人民的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王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项内容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强调社会经济应该是可持续的、均衡的发展。

GNH所核算的是国民幸福总值,而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一个像衡量产出水平那样的GDP指标来度量,因此可以用一种传递和替代的办法,从社会健康、福利、文化和环保的角度定义幸福,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社会指标间接计量。它反映人们的幸福,主要包括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快乐感、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河南平顶山测算居民幸福指数(NHI)①包括与民生有关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科教文卫体、生存状况、节能减排(生活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五大领域的16个指标。陕西省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包括从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

二、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

国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起步较早,侧重于微观。幸福指数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效用越大,欲望越小就越幸福。他列出影响效用的因素有:物质财富、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社会公平、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实现;影响欲望的因素有:人的个性、人生观、忍耐力、内在修养等。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幸福指数。北京大学刘伟教授认为,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6类。中国社科院邢占军教授认为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反映的是国民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个人所在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现实程度等。

从国内外学者对幸福指数的研究看来,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经济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没有一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根本谈不上国民的幸福感。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些非物质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马斯洛(Maslow)认为人的需求可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与这些需求的满足有关。当人们对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感和充裕感达到后,便开始寻求社会生活的安定感和公平感、人际交往中获得的爱与归属感、自我价值的体验与实现等,人们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安全保障以及社会公平等经济因素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另外,由于幸福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分不开,因此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不同的文化教育、也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感受。

三、政府决策的依据

政府职能是多方位的,其效果也是多方面的。政策决策是否科学,是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否形成服务型政府,其指标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还应表现为多个方面的综合。今天幸福指数已经开始进入各级决策者的视野,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国民幸福指数的上升,是考察政府决策是否科学的重要尺码。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决策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监测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是完善政府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将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纳入政府政策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方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能促使地方政府既重视发展速度,又重视发展质量,弥补了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缺陷,使政府的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四、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途径

从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幸福受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客观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人的家庭、教育、健康、职业状况等微观环境影响。因此,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政府政策要考虑到这两大方面的影响,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及“两型”社会,切实让人民对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

一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物质财富。GDP不是全面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对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GDP的增长,对于提升一国的综合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会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如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精神上的(如因中国的富强而感到自豪)富足而倍感幸福。反之,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富强,在国际中的地位卑微,那么该国国民的收入必将偏低,也将缺乏国家自豪感。因此,夯实一国的经济实力,是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必要途径。

二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最关注的是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关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加强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以提高国民的幸福感。

不论是GDP还是幸福指数,都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社会运行方向与态势在数学形式上的反映,各级政府与决策者应以务实之心,关注百姓幸福,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近期和远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让国民幸福指数真正指向百姓幸福。

[参考文献]

[1] Lyonpo jigmi Y. and Thinley.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and Human .Development-Searching for Common Ground[R].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Discussion Papers,Centre for Bhutan Studies,1999,(3):123-126.

[2]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孙风.和谐社会主观幸福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康君.幸福含义与度量要素[J].中国统计,2006,(9):29-32.

[5]马士龙,单之卉.北京先行试算国民幸福指数[J].数据,2006,(8):19-22.

[6]蔺丰奇.新标尺――国民幸福指数[J].中国国情国力,2006,(7):27-29.

[7]林 洪,李玉萍.国民幸福总值( GNH)的启示与国民幸福研究 [J],当代财经,2007,(5):31-34 .

[8]孙风.和谐社会主观幸福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From GDP to GNH: Decision Makers’ Criteria Change

Tang Anjie

(Chen 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Qiang Wang New Metal Materials Co., Ltd. Hunan Chenzhou 423037)

Abstract: Under the interest of people first condition of the country, every decision made by government is starting and basing on the interests for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Today, with the lea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are entering into the decision maker's view, bringing more comprehensive basis for our government to making out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cision. This thesis is start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GNH, ending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e key point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he livelihood issues are people's most concerned questions when the government are making decisions for promoting the GNH index.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7篇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统计理论 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是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不断发展之中产生的价值,属于宏观经济指标,能体现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利用该指标既能对物质生产发展及价值进行反映,还能对不同服务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同劳务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反应,最终呈现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及水平。

一、生产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

针对划分我国生产及非生产领域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衡量生产与非生产领域问题主要为了判断国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创造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及不断进步的剩余物力和财力是否充足?利用这些剩余价值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及医疗等不同行业的发展完善,满足所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

对于社会主义产生劳动范围的确定要严密进行,所选取的生产劳动活动必须为国民收入创造价值,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质量,避免数据失真的现象出现。如果非生产劳动重复计入总量数值中,所得的总量指标数值就不真实。通过货币表现出生产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产量和劳务量的价值也就是反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这些产品产量和劳务量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承担者。如果对于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不真实,那么现有的建设资金就发挥不出其实际的价值,生产基础资料难以满足,随之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明显短缺,也就是说社会购买力已经不能适应物质产品产量及劳务量。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财政赤字;物价的无规律性上涨;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等。

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问题

(一)反应经济总量

我国对不同总量指标计算的范围长期是以物质生产领域确定,无论是农工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还是国民收入,都是这样确定计算范围,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非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所以在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进行重新统计时,我们添加了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全部总量,对总量指标的计算范围进行了补充。

(二)为反映和研究经济结构提供数据

在我国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之下,经济及产业的结构有了彻底的变化,越来越复杂。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就不能单一的依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趋势及相关信息决定,而是要及时获取第三产业相关动态,还有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占比关系。要注意的是在全面统计不同产业总量指标的时候,对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总量数值都要进行充分的计算,力争达到研究结构的需求。

(三)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积累状况

累计的内容反映的是国民收入总量减去消费总量之后的部分,对累计内容的反应需要考察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传统模式下对累计的核算只计算固定资产新增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费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折旧费对不同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及购置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在传统模式和实际工作中两种价值的叠加才是真实的累计状况,区别这两种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才是反应累计状况的确切指标。

(四)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核算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经济发展下市场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基本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还是多变的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都在越来越复杂。国家经济体制在不断改进完善,对不同企业的管理国家并不直接控制,而是设置一定的经济杠杆调控市场来进行制约,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另外对资金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一些价值量指标,这种方式非常重视资金的流量和对存量的核算,更加说明了国民生产总量指标的统计及计算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内的作用重大。

(五)一定程度反映国家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一种增加值,把它作为国家经济效益的体现需要把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重复计算的影响排除。我们对一个国家的评价并不能局限在考察其工农业总产值,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涉及的不同领域,对不同领域辐射面的广度和力度进行考核。

(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利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考察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任务,在不断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也逐渐说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价值之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需要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社会总产值之间做好权衡,不同的指标都具有其各自的价值,其中,对社会生产总成果反应的核心指标应该设置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考察。另外对于计划的制定以及分析问题的依据应该依靠社会最终产品,而中间产品用来确定产品的规模和结构之外,还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区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等。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调整[J].综合竞争力,2010,03:3-14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8篇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9篇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 计算 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 会计 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 科学 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 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 , 企业 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 经济 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 计算 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 会计 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