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文献量:1986

影响因子:6.21

复合影响因子:3.0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内刊号:11-1912/N

创刊时间:1986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发行周期:月刊

国际刊号:1000-3037

邮发代号:82-322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杂志订阅:全年订价:¥ 1360.00 起订时间:

学术咨询: 预计审稿时间: 1-3个月     影响因子:3.02

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

自然资源学报 2019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自然资源学报杂志资源与战略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1569-1580

作者:席建超; 刘孟浩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100049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仅仅从产业视角来研究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新考量。本文以"旅游三体说"为逻辑起点,加入了假日制度变量约束,构建旅游国情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表现为"超级国家"的"超级旅游"和旅游业发展的"巨国效应",这种国情同步要求假日制度设计时间的充分保障和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才能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价值。中国旅游国情分析为认识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和国家旅游业宏观战略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同时对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这要求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从传统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研究向以国土游憩空间选择优化方向进行拓展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重新定位思考不同空间维度"旅游地域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系统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与机理、政策制度设计和配套保障措施,完善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以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等,进而全面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提升其学科价值和社会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杂志资源经济
协调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1581-1592

作者:范擎宇; 杨山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210023;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210023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以城市群为主体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空间优化的本质旨在促进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在测度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镇化协调水平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识别城镇化协调关系及其空间结构和内在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协调水平提高,城市群内部的高协调城市逐渐显现出以上海为核心的"Z型"分布态势,低协调城市则稳定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范围;(2)根据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关联强度划分长三角城市群的凝聚子群,凝聚子群的加权平均中心度和联系密度增大后,上海极化效应更加明显;(3)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从在空间距离影响下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变形为在时间距离影响下的"核心-边缘"结构;(4)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三者协调水平的变化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相较人口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城镇化协调关系的加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协调视角剖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提出优化政策,有助于中国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593-1605

作者:张国俊; 邓毛颖; 姚洋洋; 李雄英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510320; 增城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州511300;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广州510320; 广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广州510320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产业绿色发展对构建高效低耗、绿色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产业绿色增长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策支撑力三个维度构建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5-2015年广东省及各市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剖析了广东省各市产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对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从总体水平看,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基本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其总体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核心-边缘”状,高水平主要集聚在珠三角,而中低水平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3)从空间演化看,2005-2015年广东省各市的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略有扩大,但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4)从空间关联特征看,广东省各市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集聚格局基本稳定,珠三角城市处于高值集聚的热点地区,地区的东翼和北部山区部分城市处于低值集聚的冷点地区;(5)空间误差模型结果显示全球化、市场化、居民收入水平、政府调控和科技水平均对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镇化对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汾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1606-1619

作者:付扬军; 师学义; 和娟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100083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以1990年、2000年、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分别采取标准法和移动窗口法获取最佳分析尺度;在此基础上探索各景观指数空间分异特征,揭示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过程;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随着粒度和幅度的改变,部分景观指数呈现一定规律性,90 m栅格大小、900 m方形窗口尺寸为研究区最佳分析尺度;斑块密度、蔓延度、有效网格大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在三个时期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且空间集聚类型分布形态具有较强的相似性;1990-2015年汾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破碎化集聚区域呈现碎斑化;坡度、高程、距建设用地距离是影响三个时期流域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及响应机制1620-1632

作者:周宏浩; 陈晓红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哈尔滨150025;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长春130024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以2003-2015年的中国资源型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对中国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机制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地区间差异有所减弱;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各地区间差异在波动中有所增加。(2)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待提升,耦合协调度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成长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熟型。(3)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精明发展与环境质量均有自我增强和惯性增长趋势。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对环境质量呈现先正后负的作用机制,成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提升对环境质量具有正向增强机制,而衰退型资源城市环境质量对精明发展、再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对环境质量均呈现先负后正的交替作用机制。未来15期,成熟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将会促进环境质量提升。针对不同类型资源城市提出了差异化的对策与转型发展建议。

自然资源学报杂志资源生态
气候舒适度的体感分级:季节锚点法与中国案例1633-1653

作者:蔚丹丹; 李山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200241;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241; 崇明生态研究院; 上海200062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气候舒适度对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远影响,相关的评价模型/指数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体感分级标准作为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模型效度有着重要的裁量权,也是实践应用中最终的度量衡工具。目前体感分级标准研究和应用中异地套用和局地实测的传统做法,在制定国家尺度普适性标准时遇到较大瓶颈。本文试图提出包含"定级-定名-定点-定宽"等基本环节的"季节锚点法"这一新的体感分级思路,并基于中国1981-2010年间814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的日值气象数据,以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给出了"暑-热-暖-温-凉-冷-寒"这一针对中国区域的7级体感划分标准,并具体给出了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在各体感等级上的阈值区间,进而在此基础计算评价了中国气候舒适期和不舒适期的时间长短、空间格局及其历时变化,得到一些有益发现。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就细分人群、测试模型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的体感分级标准开展更多深入探索。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京津冀城市群湿地主导服务功能研究1654-1665

作者:荔琢; 蒋卫国; 王文杰; 吕金霞; 邓越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12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基于1990-2015年6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和计算湿地价值的内外部贡献率,利用GIS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及各个城市25年间不同湿地类型、不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基于此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2015年湿地价值较1990年上升了29.3亿元,主要是由于河渠、水库坑塘价值的增加,以及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价值的增加;(2)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城市中,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且东部沿海区域湿地价值有增加趋势,南部内陆城市不仅湿地面积少且价值逐年下降;(3)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湿地的主导功能,而河渠、水库坑塘、滩地则是提供服务功能的主要湿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与增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地价值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明确湿地的功能定位,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未来京津冀地区湿地的修复、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前进冰川遥感监测1666-1681

作者:高永鹏; 姚晓军; 刘时银; 祁苗苗; 段红玉; 刘娟; 张大弘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73007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730000;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昆明650500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基于空间聚类的中国东北气候分区及其气象干旱时间变化特征1682-1693

作者:李明; 王贵文; 柴旭荣; 胡炜霞; 张莲芝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临汾041000;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临汾041000; 山西师范大学遥感与气候信息实验室; 临汾041000;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临汾041000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近50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干旱化趋势明显,越来越频繁的干旱事件对该区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降水和气温月值0.5°×0.5°格点数据,利用空间系统聚类方法对中国东北进行气候分区,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探讨了中国东北各亚区气象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并结合小波功率谱和小波全谱分析了各亚区干旱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上,可将东北地区分为8个气候亚区,即西辽河平原半干旱农牧区、吉辽东部山地湿润农林区、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牧业区、东北中部半湿润-半干旱农牧区、黑吉东部山地湿润农林区、大兴安岭北部湿润林业区、呼伦贝尔-黑河湿润-半湿润农林区、三江平原湿润农业区;(2)不同亚区的干旱事件时间演变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大致都经历了3个干旱时期:1960s后期、1970s中后期至1980s前期、1990s后期至2000s;2000-2010年间东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最大,尤其是中、西部;(3)不同亚区干旱变化主要存在11年和3~8年的显著周期,第一主周期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对于弄清楚中国东北各亚区特有的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制定气候均质区域干旱监测计划和水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城市圈湿地受损程度识别及驱动因素分析1694-1707

作者:彭凯锋; 蒋卫国; 邓越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学学部;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基于1995-2015年的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连续时间序列的水体数据集,探究武汉城市圈湿地受损程度及其对应的水体变化特征,并使用Logistic模型进一步揭示湿地受损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湿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面积减少了665.15 km^2。湿地受损区域大多分布在武汉市、黄陂县、仙桃市等,主要是由建设用地、旱地侵占湿地引起的;湿地恢复区域大多分布在仙桃市、武汉市,主要表现为由水田向功能湿地转变。(2)20年来,湿地的变化与其水体的退化或增长变化特征相似,即湿地受损区的水体面积减少,湿地恢复区的水体面积增加。(3)Logistic回归表明,建设用地、降雨、GDP是影响湿地受损风险的主要因子,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受损的主要因素。

生猪规模养殖粪污治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意愿转化行为视角1708-1719

作者:赵俊伟; 姜昊; 陈永福; 尹昌斌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100081;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83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为促进养殖户积极参与粪污治理,基于意愿转化行为视角,利用吉林、辽宁2省25县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调研数据,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无意愿无行为、有意愿无行为、有意愿有行为),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有无意愿”“有无行为”“意愿转化行为”三个维度综合分析生猪规模养殖粪污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养殖户的粪污治理意愿与治理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比率达26.8%。影响养殖户粪污治理意愿转化行为的因素主要与养殖规模、粪污消纳地面积、养殖净收益、周边群众舆论、粪污处理技术、粪污处理经济条件、粪污处理相关培训、政府补贴和政府监管等相关性较大,并且对意愿向行为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养殖年限成为养殖户粪污治理意愿转化行为的阻碍因素。

自然资源学报杂志资源评价
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驱动机制分析1720-1734

作者:姚成胜; 殷伟; 李政通 单位: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南昌330031;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昌330031; 南昌大学旅游学院; 南昌330031;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200030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从粮食安全系统的视角出发,运用VSD的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91-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究了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暴露性指数呈现出2阶段下降特征,年均下降0.121;敏感性指数呈现出快速上升和基本稳定的两阶段变化特征;适应能力指数则一直上升,年均提高0.117。(2)1991-2015年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粮食安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其变化过程可划分为1991-1999年、2000-2003年和2004-2015年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粮食安全水平的总体提高是基于"吃饱"水平上的提高,而第三阶段是基于"吃好"水平上的提高。(3)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因子共同驱动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的变化,2000-2015年的第二阶段四因子对粮食安全脆弱性的驱动作用明显小于1991-1999的第一阶段,且第一驱动因子由第一阶段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转变为第二阶段的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评估与生计策略选择--以海螺沟景区为例1735-1747

作者:刘俊; 张恒锦; 金朦朦; 李宁馨 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成都610065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当地居民生计的可持续。以海螺沟景区为案例地,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了适用的生计资本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识别了景区农户可持续的生计方式,明确了影响两类脆弱性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六种生计方式中,采用均衡兼收型和旅游主营型策略的农户其生计资本水平最高,而传统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户生计资本水平最低。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缺乏金融资本是影响传统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户选择均衡兼收型生计策略的主要因素,而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缺乏则对他们选择旅游主营型生计策略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海拔、距公路和核心景点的距离也对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晋西南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1748-1758

作者:张文强; 孙从建; 李新功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临汾041000; 中国科学院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83001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黄土高原区面临的严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基于TM和OLI数据,分别估算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和生态恢复效果,并提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都呈现增加的趋势,FVC指数从2002年的42.69%增加至2017年的47.67%,RSEI指数由2002年的45%增加至2017年的52.5%,反映出研究区生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除研究区内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的生态质量出现严重退化外,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FVC指数和RSEI指数都呈改善趋势,因此需对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加大生态治理力度;(3)除研究区汾河谷地外,其余地区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汾河谷地由于冬小麦大面积种植,植被覆盖度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遥感生态指数并没有明显改善。

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1759-1770

作者:张宁宁; 粟晓玲; 周云哲; 牛纪苹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杨陵712100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可为有效调控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和消除水资源超载区提供依据。从水资源承载力新内涵出发,构建"量-质-域-流"的四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评价等级标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指标间存在耦合关系等特点,采用可考虑指标间耦合关系的EFAST算法计算权重,结合可处理评价不确定性问题的联系熵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为例,计算得权重与熵权法进行比较,对2015年流域61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EFAST算法计算权重比熵权法更合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Ⅰ级(极高)、Ⅱ级(较高)、Ⅲ级(中等)、Ⅳ级(较低)和Ⅴ级(极低)的地市数量占评价总地市数的比例分别为0、4.9%、18.1%、63.9%和13.1%,其中Ⅳ级和Ⅴ级分布在除青海省外的其他省区的地市。

新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与归因分析1771-1781

作者:黄蓉; 张建梅; 林依雪; 卜添荟; 王鑫; 薛紫月; 李艳忠; 马燮铫; 于志国; 白鹏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 南京21004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自然资源学报杂志综述
粮食与营养安全研究评述及展望1782-1796

作者:孙倩; 李晓云; 杨志海; 张晓娇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430070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08期
摘要: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局势堪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饥饿、营养素缺乏与营养过剩三重困境并存,实现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的双重目标任重道远。本文梳理了95篇文献,旨在理清粮食与营养安全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提出中国未来粮食与营养安全的研究重点。首先对全球粮食与营养安全的概念演变进行回顾,指出粮食安全概念由谷物供给总量安全到所有食物数量安全、再到食物质量与营养安全与可持续内涵的动态演化,由单一可供应维度向可供应、可获得性、可利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多维度不断拓展。随后,从宏观国家层面梳理中国粮食与营养需求分析及预测、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的相关研究,从微观家庭及个人层面评述收入、市场、城镇化、农户农业生产对食物消费及营养的影响。最后,基于未来城乡居民营养均衡发展目标,对中国粮食与营养安全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未来研究重点作出展望,指出未来展开对农业生产多样性、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作物营养强化,城镇化与市场建设的影响,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农村贫困人口营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