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5 13:42: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闻专题制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把一个客观事实“加工”成故事,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一条捷径。这里所说的“加工”,绝不是凭空编造,而是一种“修辞”,是记者和编辑把原来零散的事实按照观众的需要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使其更美观,更有看头。那么,当一个客观事实出现,怎样把它“串”成一个好看的故事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好”的人物、“好”的结构、“好”的悬念、“好”的细节。
“‘好’的人物”,在新闻专题节目中就是新闻当事人、相关的人。在新闻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有时候是先有立意,然后选择人物和事件来传达,有时是先有事件,再来立意。无论如何,电视的形象化要求,总是要选择个别来代表一般,所以在事件中所选定的人物要有承载力、有代表性、有“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节目的意图。2005年助残日的时候,台里要做一档关于残疾人的节目,在人物的选择上,笔者和同事们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择了一个双下肢瘫痪的正在创业的男青年。因为,凭着对他的了解,这个青年比较有思想、能讲,而且他从修钟表起家,一路拼搏,到2004年底拥有7家家电连锁超市,而且正在准备投资板材加工业。我们认为,这个人物很有代表性,他身上不仅有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而且他的创业之路也与当前倡导的全民创业的号召非常一致。后来这期题为《轮椅下的路》的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致电本台,畅谈看过片子的感受,表达对残疾青年的敬意,后来这个节目还获得徐州市市级政府奖。节目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人物的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好’的结构”。一个成功的剧作一开始总有一段说明性的片断,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经复杂情节的曲折变化进入,最后在剧情最紧张处落入尾声,尾声叙述危机得到解决,新的情况产生。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新闻专题也应把新闻事件组织成相似的结构。具体的结构方式应该根据内容的简单与否、思想性的强弱等因素来具体安排,大致以下四种最容易运用。比如说直叙型的结构适合故事完整、情节清晰的内容;辫子型的结构适合矛盾性、论争性的节目;组合型的结构适合内容较散、几个故事叠加的节目;主题型的结构适合思想性很强、层次很多的节目。我曾多次看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的专题节目《梁祝》,就是典型的直叙型的结构。片子一开头就是典型的讲故事:
期末的时候,礼堂是同学们的考场。40年前,就在这个地方,两名青年学生,就站在这个舞台上,向全校师生献出了他们刚刚写完的年轻的乐曲。
然后,作者借用《梁祝》创作者之口,点明了节目的主题。整片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追忆了《梁祝》创作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梁祝》布局是传统的线性的讲故事,但写作手法并不陈旧,片中大量的节目人物自白和对白,加上字幕和优美的旋律,使整个节目十分流畅动人。
“‘好’的悬念”。悬念犹如瀑布,必须在材料方面准备落差,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以一档15分钟的专题来说,至少要设置3处悬念,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最终是否得到解决、人物的命运究竟如何,从而吸引他们始终停留在节目里,不按手中的遥控器。还以上面提到的专题《轮椅下的路》为例,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在片中设置了3处悬念:一是男青年两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到了上学的时候,邻家的孩子都上学了,而他却与学校无缘,一句“难道这孩子以后的路就毁了吗”将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二是他学修钟表时,正当生意很好的时候,又一个悬念出现――“这次,他以为困难真的离他而去了,然而……”为下面的困难作铺垫;三是其初次创业,进军家电业的时候,解说词:“可是,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后就交代他找厂商谈家电的时候,遭遇厂家冷眼的事。整片在男青年人生的3个关键时期设置了3处悬念,将男青年愈挫愈奋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也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里要说的是,悬念的设置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基于大量的采访,根据情节发展、矛盾冲突而巧设的“坎”。这“坎”,可能是矛盾得到解决的前奏,可能是新矛盾出现的伏笔,也可能是事情向别处发展的信号。总之,有悬念,专题节目才会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好’的细节”。许多新闻学方面的专家,都谈到细节在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增强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方面的作用。的确如此,如果说结构是专题片的骨骼,那么细节便是专题片的血肉。在新闻专题节目中,事实细节和形象细节如果运用得当,整档节目就会显得生动、感性、逼真,为节目增色不少。笔者曾看过专题片《中华之剑》,片中一个细节牢牢地刻在了脑海中:一位缉毒战士在抓捕贩毒分子的搏斗中牺牲了。入殓的时候,他的老母亲闻讯赶来,老人拨开人群,挤到跟前,看到棺材里的儿子,她没有哭诉,而是出人意料地伸出颤抖的手朝儿子的脸上打了一巴掌。老母亲这超乎寻常的反应,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她爱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她生命的希望和支撑;她怨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没有实现为她养老送终的承诺,撇下了白发亲娘。烈士母亲这种有别常理的举动,正是她痛苦的自然伸张。从母亲特有的典型动作,从长镜头的叙述,使人感到现实生活真挚、感人的力量,领悟到烈士义无反顾地赴死的崇高和辉煌。在专题片制作中,细节可以通过画面、解说、叙述、画面与解说结合、画面与音乐结合、字幕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只要运用得当,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 电视新闻制作; 素材编辑
1 非线性编辑系统节目素材的收集
1.1 视频部分
非线性编辑系统以硬盘和磁带的复合方式较为常见,电视节目的制作首先要对所取用的素材进行磁带和硬盘之间的转移,通过素材上传使得磁带以文件集合的形式存在,视频收集要进行素材的解压缩比例设置,素材数据率取决于解压缩比例,对硬盘空间的占用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图像质量和解压缩比例呈现反向相关关系,同磁盘占用比率则是正向相关。非线性编辑系统采用模拟分量、数字SDI以及模拟复合进行输出入设定,因此接口兼容性良好,配合使用其他设备较为便捷,通常以录像机的输出模式进行系统输入状态确定,素材筛选过程则保证了录入时间的精简,而分镜头导向的素材段落剪切方便了专题制作的查找和抓取速度[1]。
1.2 音频部分
对于高质量的数字音频处理硬件的选取是基于配音工作站模式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工作特色,因此方便优质音频功能的提供和发挥,栏目的素材内容在配音工作站状态就可以被配音员录入[2],实现了实时视频内容查阅和节目回放搜索,相应的入点预卷和覆盖功能伴随实现,此外,相应的素材以提词器的形式进行调取,无纸化办公特色明显,浏览、配音以及提词工作在同一界面中就可以完成,效率成倍提高。
2 非线性编辑系统节目素材的制作
电视节目编辑的各个环节是非线性编辑系统发挥特点的舞台,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素材浏览过程中可以随意进行素材段抓取,快、慢以及正常速度的播放得以实现,实时定位的效果在编辑点定位工作时显示出色,时码定位以时间线为出发,使得编辑工作直观快速,素材修正以非线性编辑系统对于长度和速度的控制进行定义,追加慢动作选项和时间线长度段的随意截取也极具特色。
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素材二次编辑工作,素材段落的二次组合模式实现随意调增,优势资源被保护,废片段落能够被删除,以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不同内容的跨段落素材整合的组合和插入编辑实现二次利用,素材以数字格式储存的特点也方便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对于相同素材在不同专题中交叉混合利用的特点和偏好,图像质量得以控制,对于特殊技巧编辑功能的颠倒式整合甚至全部取代了传统的线性编辑特级平台,色彩、遮罩和DVE等转换运动方式在模板中被有效的提供出来[3]。
3 非线性编辑系统节目的素材输出和系统管理
特定的新闻专题节目在加工编辑工作完成之后,下一个环节就是对于节目输出的调试,计算机文件内容开始向录影机的磁带内容转换,这个环节也就是专题节目的下载,系统的输出状态是根据录影机不同格式的输出入模式进行确定划分的,以模拟分量和数字方式较为常见,一般输出之前的检查过程要求精细,一旦节目输出工作完毕,将不能进行重复修改,节目输出格式与计算机输出接口路径相同[4]。值得注意的是,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对节目专题进行随意、便捷的编辑的同时,编辑时间得以压缩,然而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一些相关程度较低的工作量伴随增加,例如对于节目制作完成后的特殊效果编辑生成、数据整理与删除以及素材的硬盘录入等工作,为此,仅仅依靠一个强大的系统来对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是不能满足需要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也不可或缺。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的维持要依靠软硬件的日常维护以及对于硬盘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例行的无效数据删除、素材筛选以及硬盘碎片整理、软件升级都是系统可持续、高效工作的必要条件,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运转效率贡献度还取决于硬盘有效转速,硬盘空间与素材输出入次数成反比,与存储效率正相关,定期的硬盘碎片整理就很有必要。
4 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电视新闻专题的优势和不足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工作平台是计算机的硬盘部分,因此对于声音和影像编辑、镜头顺序切换、画面增减加持以及节目的素材修改等工作而言,在编辑实现方面较之传统的磁带式加工具有便捷优势,能够复制高质量的视频信号,并且视频信号的复制效果不随复制次数的增多而衰减;多重特技效果编辑方面则避免了相位畸形变异和信号劣化现象,多代制图质量与母带具有相同效果;对于数字信号而言,避免了场或行的时间变异、群延时以及微分相位增益的积累失真,信号完整性的环境适应性大大增强,制作方法也便于掌握。在具有以上优点的同时,非线性编辑系统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在实践使用和操作方面上的缺点和不足,例如对于磁带素材和成品编辑的下载、上载耗费时间过多,合理控制同期声的字幕处理效果差,设备的全状态利用率较低[5],系统运行的稳定程度不如传统设备好,一些突发性的系统故障常常对于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针对以上问题,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更新和改进工作还要进行加强,进而满足电视节目制作的高标准要求。
总之,作为电视节目制作技术领域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性质的飞跃,非线性编辑系统较好的体现了目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制作行业对于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的迫切需要,作为电视节目制作手法而方兴未艾,具有巨大的技术发展和改进空间,生命力十分旺盛,可以想象到的是,随着网络电视节目传播的新时代到来,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越性以及数字技术的便捷性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非线性编辑系统对于电视新闻制作的应用潜力还有待继续发掘。
参考文献
[1] 于聚义. 试谈新闻电视节目拍摄中的组织. 当代传播,2009(4):81-83.
[2] 李秀生. 浅谈电视新闻专题报道. 新闻知识,2009(12): 65-66.
[3] 张先志. 浅析非新闻规律对新闻运作的影响. 郑州大学,2007(5).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包;实施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08-02
新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而基于专科层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更是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怎样使学生成为会编会导会操作的新闻应用型人才呢?只有为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内外实践体系,使学生在每一个动手环节都能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更多的人着眼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习活动,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各类专业课程时所应有的大量课内实践活动,而课内实践活动却正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也是技能训练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课内实践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整个实践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正是基于此点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课内实践教学中,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侧重于理论的学习与讲授,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承袭文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有的学校在理论教学上安排了相当多的内容,却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理论不能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成为面对工作最为茫然失措的一批。这种状况正在为人们所重视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片面重视实践内容的学习。针对理论内容过多的情况,有些学校矫枉过正,又把理论的学习贬到了无用论的论调上,恨不能把所有的理论课和素质课都删掉,凡看到新闻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等字样的课程一律砍去,片面强调实践,仅盯住几个基本的电脑软件和操作技能,这种做法虽然一开始看上去学生的学习极富实践性,但实际上是使学生成为了只会操作没有思想的熟练工人,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这也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3.重视实践教学,但轻视课内实践环节。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无论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还是开办专业集中营,或是专业顶岗实习,都是和课堂教学分开进行的。不可否认,这些环节在学生的实践训练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无法从课堂教学直接跨越过来,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轻视这个中间环节,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巨大浪费:一是理论学习的浪费。学生无法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理论教学的成果被浪费了;二是课外实训环节的浪费。学生只能从头开始学起,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被浪费了。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内实践教学,那么学生就可以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又很容易就进入到实践工作中了。
二、课内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知易行难。虽然我们了解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将之开展和完善起来,却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各门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实践的方法多样,决定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只能是在摸清各类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试着把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类,分别进行探索。
1.基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各校设置不同,不过基本上都会有《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道德与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正是课内实践活动最少也最难设置的一类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甚至不设置实践教学部分。这类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正是新生入校后开始系统接触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只讲理论没有实践,会让学生感觉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情景创设、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把理论融于实践中,使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就会对所学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以笔者所讲授的《大众传播学》为例,在讲授人际传播时,开展“客观负责,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学生依次上台,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然后同学们会用小纸条的形式把自己对这位同学的认识与评价写在上面,最后这位学生可以收到全班同学们的小纸条,从这些客观善意的评价中,他可以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子,和他自己感觉的有何不同,说明他在人际传播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极为欢迎,有学生说这些纸条是他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这样就使得学生不仅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够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理论。
2.基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如《新闻摄影》、《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电视摄像》等,一类是电脑专业软件类课程,如《电子排版》、《Photoshop应用》、《影视后期制作》等。这些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特别突出,学生以掌握一门实际技能为标准,要做到拿过设备来就会用,所以大量的实践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课程不必担心它们的课内实践内容不够,相反倒要强调一下理论性的传授。尤其在专业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直接一步步地教操作,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缺少高屋建瓴的理论性指导,学生很茫然,不懂得要根据作品的创意和内涵进行操作,做出来的作品也就缺少了精气神。所以即使是以课内实践为主的课程,也要在每次实践前创设情景,明确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针对学生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评,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专业素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主要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如《艺术批评》、《中国语言文化》、《影视美学》等。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尝一尝梨子是什么味道,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在讲授《影视美学》时,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与经典赏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视审美的特质、电影叙事结构、蒙太奇手法、影片的剪辑、影视审美心理等基本理论,穿插结合三到五部经典影视作品的鉴赏,初步进入影视审美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条分缕析阶段,即学生从前面的经典作品中选取最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精彩片断做成课件,从内容的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进行评析,阐释自己对于这个片断中视听语言的运用、蒙太奇手法、内涵的表达、故事的讲述等深层次的理解。第三个阶段为亲自动手阶段,指导学生分组分工,拍摄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使学生在创意中学习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在拍摄中去真正掌握镜头语言,在后期制作中理解剪辑的艺术。然后利用最后两周进行放映,剧组人员全体上台,介绍自己的影片和拍摄感受与心得,台下学生可以自由提问,相互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就从抽象到具体,理论指导实践,真正理解了影视审美的精髓。
4.基于综合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是把所学同类媒体中的各类技能综合运用的贯通性课程。比如《新闻调查》,是学生在第四学期综合所学的所有内容,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和对新闻内涵的把握,运用新闻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与报道,形成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的课程。学生在这类综合性技能课程中可以受到近似于职业新闻工作者的锻炼,使之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真实的工作,也为进入实习工作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学生的节奏和进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和监控,即使安排学生外出采访或拍摄,也要全程追踪,布置学生上交采访大纲、采访笔录、拍摄素材等原始材料,确保课程的有效有序进行。
三、保障课内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
有效地进行课内实践教学,不仅要挖掘和掌握各类课程的内部规律,同时还要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外部条件直接决定着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能否开展、开展的效果等。要想达成良好的课内实践效果,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尤为重要:
1.完善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的山东女子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每个年级的课程体系都是反复修改,力求能够做到最符合人才培养目的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形成了“明确职责,划分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明确职责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职责明确。一个成功的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什么样的课程能够提供和培养这样的能力和素养,那就开设什么课程。每一门课程在确定设置的时候就明确了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教师职责明确。每个教师在承担一门课程的时候要非常明确自己所讲授的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具体要教会学生哪些技能或提高哪方面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交互辅助关系,不能出现内容重复或漏讲的地方。划分模块是指根据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从业岗位进行课程的设置。学生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所面对的不外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新媒体三大类。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划分为三大模块,大致为第二学期为平面媒体课程,第三学期为电子媒体课程,第四学期为网络新媒体课程。每个模块的各门课程按照该种媒体所需要的能力分环节进行,最后又有一门该模块综合性的技能实践课,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把所学模块各个环节的技能融会贯通。而每个学期的假期则可以针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媒体布置和安排假期实践,进一步强化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哪怕最完善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配合才能得以实施。新闻专业一般都是从中文衍生而来,任课教师也大多是由中文类教师转型而来的,所以会存在诸如专业能力不足、对新闻行业不够了解、缺少职业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这就要求各个学校要加强对新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教学设备与场地。这一点对于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设备没有场地,那么设计得再好的实践活动也是镜花水月。新闻专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需学会使用多种传媒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不可缺少的,决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培养笔杆子就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大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投入,办专业就要专业地办,真正认识到设备和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供足够的设备和场地,让教师和学生无后顾之忧,才能放心大胆地设计和开展各项课内实践教学活动。
4.灵活的教学管理。大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和学哪方面来看都不应该是个固定的模式化的过程。专业和专业不同,课程和课程不同,一刀切的制度化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的分散性,你采访一个人总不能许多人对着一个人进行采访,也不能把许多采访对象集中到一块进行采访,你抓新闻的时候新闻的发生总不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方,你安排实习的时候总不会只一家报社或电视台接受你大批的学生。同样,同是新闻专业内的课程有的比如《新闻编辑》、《影视后期制作》、《电子排版》等可能适合集中在教室内或实验室内进行讨论切磋或情景演习,但有的课程比如《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电视节目制作》、《新闻调查》等就必须走出去,不走出去就无法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东西。这些不同肯定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但我们认为这种付出是必要的和值得的。学校行政部门的定位不应该是管老师、管学生,而应该是配合老师,服务学生,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才是学校之为学校而不是行政机关的关键之所在。
总而言之,新闻采编与制作作为一个专科层次的新兴专业,无论在教学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想要达成使学生成为合格新闻从业者的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完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和完善保障这种教学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各项条件,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有理论深度和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 专利文献 增值性专利信息 汇编作品 著作权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73
Abstract In general, the patent information is retrieved from the database built by the relative public authorities. So it is in the public areas and free for all. Whi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PR service industry renders the emergence of th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which could be called "the guidance of patent route chart" or "the early warning device for technology risks". As th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could bring economic benefits for a specific industry or enterprises, it should be protected by the wa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t the same tim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publicity of th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by which it could be made full use.
Key words patent literatur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compilation; copyright
1 增值性专利信息的概念由来
知识产权信息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而产生,主要包括专利信息、商标信息、著作权信息、技术合同信息等。①将知识产权信息范围进行法律意义上的明确界定,能够理顺知识产权信息的创造、传播、运用诸环节,从而有效激励创新。专利信息是知识产权信息的典型代表,其原始形态专利文献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按照法定程序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和公告的授权专利文件,包括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在法定程序中予以公布或公告而产生的各种文献。②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首先通过专利信息文献反映出来,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所体现的技术信息,不仅能提高研发起点,而且能节约至少40%的研发费用和60%的研发时间。③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专利信息服务始于1985年,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一份专利公报为标志。专利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商事活动的需求是企业知识产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导向,④ 互联网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则进一步为专利信息在全世界的交流与汇聚提供了便利条件。⑤进入新世纪,国家知识产权局开通了互联网专利信息数据检索,并不断加以升级完善,丰富其内容、增加其功能,并且不收取任何信息服务费用,这为我国专利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的专利信息服务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较为初级的专利文献信息服务,也就是专利信息的检索服务,该项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包括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等,内容主要包括专利查新、专利法律状态判定等;第二种是另一类是专利信息深度服务,即对于专利信息不再限于简单的汇编整理,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进行检索和分析后,形成具有独特思想和逻辑关系的专利数据信息分析报告,甚至为行业或企业构建动态专利信息特色数据库,以满足客户对于知识产权的深层次需求,助力企业更全面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传统专利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之外,个性化的统计分析与深度挖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⑥由此就产生了“增值性专利信息”的概念。
2 传统意义专利文献与增值性专利信息文献的著作权属性分析
一般来讲,由政府专利管理部门公布的专利文献,属于政府文件的一种,相当于在公有领域之中的公共产品,任何人都能够免费加以利用,只不过要求注明所使用的文献信息的出处罢了。⑦这一点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得到了印证,即“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和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也是一致的。
理论界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不具有著作权,主要出于以下四点理由:第一,专利文献不存在发表权,因为专利文献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按照专利审查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的,属于不特定社会公众均可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相关的写作者没有决定是否公开的权利。第二,专利文献不存在署名权。虽然我国《专利法》第10条规定了署名权,即发明人有权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但是此项权利的意义是为了表明发明人创造出了所申请专利的客体,与专利文献是否是其所写关联度不大。第三,专利文献不存在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文献在申请人提交专利审查机关之后,只能在法律限制的范围、方式和期限内申请进行修改,否则专利权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专利文献不存在著作财产权。专利具有保护专有技术以及消除技术垄断的双重功能,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公开创新,推动社会整体技术进步,专利文献是公开技术发明的最直接手段,定位为体现专利制度最终目的的媒介,国家立法及行政管理措施均强调了专利文献的流通性,并在最大限度内弱化了其经济价值。⑧
增值性专利信息与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不同。增值性专利信息是专利数据深入挖掘处理之后,形成的深度文献,主要包含了与知识成果有关的术语。⑨增值性专利信息的组合可以形成数据集群,这就脱离了简单的信息汇编范畴,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有着更高的知识含量和更丰富的内涵,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更具启发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增值性专利信息和传统意义上的专利信息相比,有必要确认具备著作权的属性,并加以妥善保护。
3 我国增值性专利信息著作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第一,我国的著作权制度并不承认增值性专利信息的受保护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国的专利信息服务水平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逐渐缩小,某些行业的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质量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增值性专利信息这一新事物并没有及时作出界定,《著作权法》等与版权保护有关的法律规范过于原则化,出现了立法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现象。
第二,增值性专利信息的组合性特征,使得著作权保护形式在实践中较难具有操作性。专利信息服务业由于其自身特点,为用户提供的增值性专利信息包括了经软件处理的数据、图标、文字报告等内容,有的还附加了行业或企业专利情报专项咨询服务,对一个区域内的产业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促进作用如何,相关的考核评价标准较难形成,这也就影响了高水平的专利信息服务的扩展,致使相关服务产品的著作权保护在实践中较难操作。
第三,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生产者的权利意识普遍不强。一方面,我国相当数量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具有政府支持的背景,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所以对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进行保护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限,进而影响了专利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专利信息服务机构的业务以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为主,在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开发、交易和利用方面缺乏组织协调与规范管理。
第四,增值性专利信息受到当前信息传递方式的影响,对其加以著作权保护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增值性专利信息基于联网专业数据库整理而成,并能够通过互联网得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复制和传播,因而具有高度流动性,一旦传播出去,几乎是完全透明化和公开化的,很难准确找到最初未经授权的侵权行为人,这就使得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者的责任存在难度。
4 加强增值性专利信息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针对增值性专利信息,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了其在知识产权服务业、乃至整个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鼓励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基于此,笔者从著作权法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以下保护增值性专利信息的建议。
第一,应明确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著作权法律属性。通过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与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对比,笔者认为,考虑到增值性专利信息是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创造的信息产品,应将增值性专利信息明确界定为“汇编作品”,在民事单行法中明确经过深入挖掘整理的知识产权信息的著作权客体地位,是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获得周全保护的前提。
第二,建立增值性专利信息汇编的出版及交流机制。产业集聚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趋势之一,考虑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集聚的需要,推进专利信息服务业发展一个较为现实可行的措施就是,区域所在的行业协会组织协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在同行业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增值性专利信息汇编的行业内部交流机制,并拟定相关的专利信息产品利用权限、流转规则及流转范围。公益性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则可以将本地区特色行业及产业集聚区拥有的专利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具有中观及宏观参考意义的增值性专利信息汇编作品,并通过公开渠道出版发行。
第三,严格保护营利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著作权。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专业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研发和服务的公司,如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恒和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这类公司与政府支持建立的各级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公益性专利信息检索服务不同,具有为企业进行个性化知识产权信息高端服务的能力,为增值性专利信息的传播与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类公司提供的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应由《著作权法》等相关加以特别保护,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在从事专利保护行政执法过程中,也应切实维护其产品的著作权权益。
注释
① 马海群.知识产权信息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功能[J].图书情报工作,1998(3):1-3.
②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著录项目标准(试行)》(ZC 0009-2006)
③ M., Reitzig.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4.45(3):35-40.
④ Blaxill Mark, Eckardt Ralph. The invisible edge: taking your strategy to the next level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9[Chapter 6].
⑤ Yo Takagi, Andrew Czajkowski.WIPO services for access to patent information - Building paten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capacity in LDC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34.2012:30-36.
⑥ 岑咏华,王曰芬,王晓蓉.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专利数据挖掘研究综述(上)[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125-128.
⑦ 江镇华,邱平济.关于专利文献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探讨[J].知识产权,1991(5):46-48.
关键词: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
随着当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文精神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文素质教育已经由单一学科变成了医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综合教育模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能够磨炼学生坚定的意志品格,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职业情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人格特征的和谐发展,为其今后护理职业生涯的开启创造必要条件。我院尝试对教学思路进行调整,适当改革护理专业人才素质教育模式,探索该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其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全体学生
2.抽样方法:用普查的方法调查三年制大专班级的全部大一学生。
3.分组方法:将抽中的调查对象按照班级分为实验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对照组(常规教学)两组。
4.调查工具:在李秋萍《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共包含两个部分。
(1)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主要用于人群心理健康检测。标准化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
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录入,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实验组4个班,共206名学生,平均年龄(17.25±3.56)岁,男性6人(占2.9%),女性200人(占97.1%)。对照组4个班,共198名学生,平均年龄(17.65±2.41)岁,男性4人(占2.0%),女性194人(占98.0%)。
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心理素质前测、后测的比较。实验组前测SCL-90得分(63.21±5.63),后测(89.32±6.89),前后比较得分差异显著(t=18.56,P=0.00)。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t=2.13,P=0.68)。
3.学生SCL-90得分提高的比较:实验前后心理素质得分的比较,实验组得分提高(25.26±3.56),对照组得分提高(2.15±1.45)。两组得分提高程度差异显著(t=25.68,P=0.00)。
三、讨论
医护人员担负着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是一门富有人文关怀的职业。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突出人文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才能培养出适应医学模式发展变化需要的护理人员。我校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和学科,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较强的社交能力、亲和力、协作精神、心理调适能力等人格品质的护理人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护理专业学习的过程更具有人性化、艺术化、道德化。
参考文献:
[1]连斌,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12,9(6):587-588.
[2] Aufseeser Weiss MR,Ondeck DA.Medication use risk manage
ment:Hospital meets home care[J].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2011,15(2):50-57.
[3]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3,10(1):94-95.
[4]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39(12):918-920.
关键词: 新媒体 职业中专语文 课外阅读
培养职业中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培养职业中专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语文阅读教学单单依靠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与网络阅读的兴起,为职专学生课外阅读开辟崭新的天地,但是网络阅读存在不足。下面我结合对新媒体阅读特点和职专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分析,谈谈新媒体阅读在职专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和优势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和依托,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互动式数字化媒体,给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新媒体阅读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借助电脑、手机等阅读平台,使读者获取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和知识的一种超文本阅读形式,主要包括电脑网络、手机网络、手机短信等阅读形式。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1.信息丰富和搜索便捷。互联网具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网络阅读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其信息容量之大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同时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能够加快职专学生查询资料和搜索信息的速度,搜索便利,节省时间,大大方便职专学生的阅读。
2.信息传递和更新的高速性和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如潮水涌来,可以说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仅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作支撑,还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互联网更新速度快,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程度高,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有利于职专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知识,极大地扩展阅读知识面,提高阅读效率。
3.阅读过程的交互性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最具标志性的特点之一,是区别于以往媒体的重要标志。新媒体阅读是读者、作者和虚拟程序之间都进行直接的交流阅读方式,通过这种互联网方式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有效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4.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自由。新媒体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在查找和检索资料时隐匿其身份的功能,消除他们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使他们的阅读变得更自由。
5.新媒体具有多种媒介有机整合的特点。新媒体不仅能够提供文本,还能够配上动态的图像、声音及视频等,不受时空的限制,符合职专学生追求时尚、个性的特点,是一种充满个性化和乐趣的新型阅读方式,备受广大职专学生的喜爱。
二、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现状分析
1.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接触程度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职业中专学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学得到普及。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得知,有近八成学生家里能用电脑上网,有九成多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对他们平时通过新媒体进行阅读情况的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新媒体阅读。从职专学生每周新媒体阅读的次数和时间看,有近六成学生每周阅读的次数在十次以上,阅读时间在6小时以上。从这些可以看出,新媒体阅读已经深入职专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2.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目的
就职业中专学生阅读目的看,他们的新媒体阅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娱乐、放松心情,希望通过阅读缓解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二是获得信息、交流,通过阅读新媒体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另外职专学生善于结交朋友,他们通过交流还可以获取其他学生的信息;三是辅助学习的需要,职专学生通过新媒体的帮助,查找、搜索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和提高。
3.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主要内容
尽管职专学生利用互联网阅读的兴趣很高,但因为缺乏指导,调查时发现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的是那些休闲娱乐类读物,而喜欢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学生非常少。
4.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对职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新媒体阅读方式以在线阅读为主,占八成以上,从中能够看出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查询的便利性和快捷性,阅读交流的互动性是吸引职专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主要原因。再具体到职专学生网络阅读习惯上,通过调查得知,喜欢采取快速浏览或选择性阅读的职专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七成,通过网络细读精读的职专学生几乎没有。由此可以看出职专学生网络阅读还基本上处于简单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浅层次阅读的状态。
三、新媒体阅读在职业中专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中的作用
为了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市局下发了《重庆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对增值税专用发票验旧购新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国税函〔2004〕541号),对于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验旧购新环节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数据采集工作量大,影响专用发票发售速度及纳税人等候时间长等问题。市局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提出如下补充通知,请遵照执行。
一、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
(二)已开具的第一份发票记帐联复印件和最后一份发票记帐联原件。
(三)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单。
二、验旧购新程序
(一)纳税人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将上述资料如实提供给主管税务机关。
(二)主管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核对纳税人报送的记帐联(记帐联应认真核实打印在密码区内的代码和号码是否与纸质发票代码和号码一致)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等资料。同时,在新《税网》或中国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CTAIS”)验旧模块下,将已填开的发票代码、号码按起止号录入、保存,其中:金额栏是否需录入数据由各区县(市)局根据征管情况确定,作废发票可按正常填开使用处理。验旧岗位人员审核无误后在专用发票记帐联上签注“已审验”字样和盖章。
(三)发票发售岗位在发售专用发票时,必须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和新《税网》(或CTAIS)中的验旧情况,验旧处理符合以上规定并且与新《税网》(或CTAIS)中的验旧数据一致的,再按“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单”上的准购份数发售专用发票,否则一律不予发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发票管理部门。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做专辑、专栏,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深度、广度开发。网络新闻如果要对新闻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网络媒体制作的新闻专题以其超强的时效性、丰富的表现形式(集新闻稿件、照片、视频、音频、论坛互动、网上访谈等表现形式)、海量的信息内容成为网民阅读新闻的重点所在。它起到了报道最新动态,整合新闻资源,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的作用。因此网站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应该重视新闻专题的策划和制作。
聚合的优势
表现手法的式样性是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重要标志所在。其形式包括文字稿、新闻图片等形式以及FLASH、音频、视频等形式。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增加新闻专题的可读性,加强传播效果。
对于一般的报纸来说,新闻的刊登有版面的限制;对于电台和电视台,也有时段的限制。而拥有“信息海量”特点的网络,则基本上不受上述的限制,它可以在编辑的布局下,全面对相关事件的最新动态,以及前因后果等,而页面上“更多内容”的运用,则基本上可忽略版面的限制。但这并不等于将网络成为“信息垃圾站”,网络编辑在发挥此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精品意识,仔细挑选相关的稿件。
对于受众来说,他不可能轻易地找到一个月以前登载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事件,但在网络专题上,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如此地容易,就像在大型图书馆熟练地查找资料一样十分方便。
在同一角度看,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网上实现较长时间的,一个月,半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按网站的新闻价格取向,它们可以长时间地存在,并且不断地进行第一时间的更新,永远以“最新”的形象出现。
互动是网络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之一,也是网络新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BBS(论坛)、新闻跟贴等形式可以让网民在阅读了某个新闻专题后,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新闻专题编辑亦可第一时间了解到受众的喜好,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双方互动和双赢等良好的传播效果。
选题应抓热点
什么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热点?可以简单分为新闻热点和宣传热点,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作为重点新闻网站,绝不能单纯强调“新闻性”而忽视舆论引导作用。南方网近年来,对党的十六大、抗击非典、广东两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新闻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正是由于抓住和做好了这些热点,才有效地确立和提升了网站的权威性。
比如《2005广东警民心连心》专题,围绕着当前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这个热点问题,既有公安机关加强整治的力度等正面宣传内容,也有省公安厅领导与市民在网上聊天的互动访谈,还结合了原创的公安练兵图片集,使此专题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传播效果十分突出。
还要避免重复制作和无用功,改正“做专题才能显示水平”的观点。目前存在一种观点,好像不做专题就显示不出编辑的水平,此种认识并不科学,专题的选题必须精,不能过滥,如果一味单纯强调专题的数量,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专题制作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和相关资料的积累、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及对今后更新的考虑等内容,还有与相关专题的链接、制作人力的安排、工作的周期、挂出的时机、相应的推广、扩大影响的实施等内容,均需要一个通盘的考虑。其实这就是在强调策划。新闻专题一定要在事前进行策划,没有策划的专题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同时也要求网站内部要有良好的沟通机制,避免重复,集中资源,更有利于做出精品。
南方网制作的《广东2005年两会》的专题报道中,除了有最新的新闻报道,更是策划了《热点话题》的栏目,每日推出一个精品专题,针对每日的新闻热点,由编辑共同商定当天的热点,以整合其他媒体的资源和自主采访为新闻来源,相当于每日掀起一个宣传,成为颇受网民欢迎的一个热点栏目。如果没有相应的策划,仅仅是罗列当天的报道,则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和效果出现。
南方网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进行成就宣传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制作出精品。我们将广东省在外经贸、城建、基础设施、工业、开发区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动漫和FLASH等形式整合起来制作了《广东人的幸福生活》专题集,有效地进行了成就报道形式的创新,也受到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友的热烈欢迎。
新闻专题表现手法多样,但更要注意内容的提炼和分类。不能单纯罗列,让人家害怕。要注意唯美和唯实的统一。如果一个专题将所有的新闻从头到尾简单罗列摆放,读者所看到网页上仅是密布着的一条条新闻,试问谁会有兴趣和耐心仔细看下去?
互动与沟通
网站新闻资料来源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引用其它媒体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从网站目前的编制上来说,也无法在短期内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一批遍布社会各个层面的记者队伍,但是不是说网站仅仅复制一下别人的作品就够了呢?笔者认为网站应该有重点新闻地积极进行采访,一方面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名符其实的“首发”;另一方面,第一手资料更增加了所发新闻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网站自己的编辑在现场采访新闻,亦可令到本人对新闻事件有直观的了解。网络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可以由自己的记者、编辑采访得来,也可以是由自己的通讯员投稿所得。在南方网所做的《广东首次反恐演练》专题,就是网站派出了两名编辑,直接在演习现场拍摄的,整个专题了近200张生动的现场图片,由于专题在演练结束的半个小时之内马上挂出,稿件和照片纷纷被国内外各大网站和军事论坛等多方转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闻的优势和特点除了体现在“快”上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互动性上。如果说“快”,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全天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它可对任何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对于网络新闻专题来说,互动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武器”。所以说网络不能仅要拼速度,它还要运用互动这张“王牌”。可以同时利用新闻跟贴、论坛、网民调查等方式迅速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让网民畅所欲言,从而实现双向的交流。
【关键词】资料库;检索;调取;资料共享
1前言
随着湖南气象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气象影视新闻的采集、制作、整理、检索、传播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解决气象影视新闻及专题片成品的存档、检索及质量和时效性同时兼顾的问题。达到让视频新闻出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速的目的,进行了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化平台的研制。目前我们影视中心业务人员在制作影视新闻及专题片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包装上的需求,我们研制这种支持业务化的影视新闻模板平台,可实现气象新闻视频资料的有序存储和快捷检索。使新闻、专题所需的各种素材更加规范。不仅方便业务人员制作产品,而且可提高影视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工作效力。为气象新闻的采编、专题片的制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影视新闻时效性和画面质量。使得视频新闻不仅要以高质量的内容取胜,而且要在可视性上有所突破。有了这样的平台不仅在新闻成片的管理上有新的突破,而且会使新闻更具有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气象专题片的快速制作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平台设计
2.1平台架构设计
该平台采用使用MicrosoftVisualStudio开发工具,C#开发语言,sqlserver数据库。采用B/S(浏览器/客户端)模式。
2.2平台流程设计
由开始进入主界面,在主界面中有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省级业务,气象频道等六个模块,进入所需模块后可对二级页面、三级页面选项进行所需操作。
2.3平台模块设计
平台设计首先考虑要建立影视新闻所需的各类资料库。需要充分考虑所需资料的特点,即影视新闻、专题制作等主要资料的需求。还需考虑气象新闻视频成品的存取、调取。这些素材不仅数据量大,而且内容丰富。从而设计建立如: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以及省级和国家级的业务链接模块。新闻库主要是新闻视频资料的编辑、存档、检索、调取。关键技术主要是通过软件编程调用所需数据资料库的资料,方便、快捷的可检索。根据平台需求,将平台主模块分成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省级业务,气象频道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不同的选项。各模块结构如下:
3平台功能
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平台包括一级页面六个项选项,单项选择后进入二级页面再根据二级页面不同的选项进行选择,三级页面有十二个选项,其中一级页面包括: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省际业务,气象频道。进入二级页面新闻文稿库后可根据需求进入三级页面。此项内容上含有三个选项:编稿、文稿列表与文稿统计。编稿选项有新闻标题或服务关键词栏目、具体文稿编写栏目、服务内容或飞字栏目。编稿选项还可对每日的新闻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包括:新闻名、记者、摄像、出镜、配音、约稿、自传、地市上传、新闻部上传、时间、是否采用等。还可对专题类型进行选择。完成文稿后有保存、提交选项。文稿列表选项按时间排序对所有存档新闻信息进行排序、审看。文稿统计选项可对不同的新闻类别和建库以来的历史新闻进行统计、查询、调取。音乐库对各类适合作为新闻成片、专题片的背景音乐进行归类汇总。按照成片内容将背景音乐划分成三大类别:宣传片音乐、纪录片音乐、专题片音乐。素材库将给新闻成片提供丰富专业的素材,按类别可以分为三类:视频素材、动画素材、图形素材。模板主题库有利于新闻成片更有效率的完成,其内容主要是新闻成片所需要的后期包装特效,按类别可分为三类:片头片花、导航条、职务条。省际业务选项链入给华风的上传通道,可以上传当天的气象新闻。气象频道选项能查看每天的全国气象新闻信息。
4结语
目前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平台即将投入业务运行。通过建立影视新闻模板计算机业务平台,实现了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影视新闻模板业务化。在平台上可实现影视新闻的编辑、所需素材的调用、与省级业务平台和气象频道的链接。解决气象新闻资料的存档、检索、调取等实际问题。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出片的质量和时效性。同时对气象专题片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资料从所建库中的调取起到了便捷的作用。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化平台的建立,在经济效益方面,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并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选成.基于B/S架构的气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