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闻专题制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15 13:42:04

新闻专题制作

新闻专题制作第1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内容比较详实,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引发社会大众的共鸣和思考。这种节目类型主要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进行调查、记录、分析、评论和解释,可以使大众较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并了解事件产生的影响。新闻专题的性质对这种节目类型的制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创新新闻专题制作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新闻专题制作的特点

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具有以下一系列基本特点:

1.强调时效性

从某种角度而言,电视新闻专题的时效性低于消息类新闻节目,但是它对时效性中的适宜性依旧具备较高的要求。新闻专题报道的内容通常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或者适宜当前形势报道的题材。必须指出的是,新闻专题节目报道的深度要比消息类新闻节目有更高的要求。

2.注重专题性

业内人士经常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做消息类新闻节目的延伸与拓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制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各层次地展现相关新闻事实,对其背景资料进行分析,使受众得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从而从节目中得到新的启示。另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时长也高于消息类新闻节目,这就需要在制作时要有足够的容量与篇幅。

3.兼顾艺术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在表现手法应用方面追求更高的品质。不管是字幕、特效,还是动画或配乐,都要为提升节目信息量的感染力而服务。在坚持新闻专题节目真实性的基础上,应该适当追求节目的艺术表现力,以此更加鲜明生动地表达新闻主题。

三、新闻专题制作的技巧

从上文分析可知,电视新闻专题制作有着鲜明的特点,这就要求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需要采取一些技巧,这样才能为观众呈现一档富有深度的新闻专题节目。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技巧:

1.重视结构设计

毋庸置疑,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素材,提炼出更具深度的主题,还必须有适宜的叙事结构,这样才能使受众快速掌握新闻专题的重点,投入到专题节目情境中。面对不同的题材时,制作人员也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叙事结构方法,但不管选择哪种方法,关键是要使节目内容条理有序,叙述流畅。从目前来看,制作人员可以采取逻辑推理式、时间顺序式和版块式结构设计方式。在选择具体的结构设计方式时,编辑人员要与记者、设计师一起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磨合后明确专题结构形式。

2.整合传播符号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符号非常丰富,具体包括同期声、背景音乐和解说等听觉要素,也有字幕、画面、图形、图片、图表等视觉要素。新闻专题节目制作人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将这些传播符号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其之间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2008年6月14日,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档《成都:亲历5・12》专题节目,由于缺少现场实录画面,所以制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批素材片段,然后加上对当事人的采访,将感动人心的一幕幕有机衔接在一起,使受众感受到了大地震后成都市民的各种感人行为。这种做法是值得业内人士大力借鉴的。

3.凸显细节体现

细节是可以彰显新闻价值的各种符号,包括具有震撼力的图像、画面和现场同期声等。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必须凸显细节,以此深化节目主题。再以《成都:亲历5・12》为例,采访成都出租车司机赵国成时,他说:"我们是自发去都江堰救援的,所有人打起应急灯,来了有近千辆出租车吧,看到头,也看不到尾,说实话,很感人。"说话时,赵国成多次停顿,数次哽咽,制作人员在制作时非常准确地抓住赵国成流眼泪等细节,真实体现了当时那种舍小我、顾大我的团结精神,也使受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凸显细节,能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

4.抓准传播节奏

明确主题、安排好结构设计后,新闻专题制作人员还要从宏观角度抓准节目的传播节奏,不仅要对情节高潮点的呼应进行慎重处理,还要对由同期声、解说词和其他音响元素构成的声画节奏进行认真处理,这样才能强化专题节目的情绪感染力,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思考。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大众需要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对新近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以此从中获得启发。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坚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重视结构设计、整合传播符号、凸显细节体现、抓准传播节奏,从多个方面入手,编辑制作出更加完美、更加理想的专题节目。

参考文献:

[1] 吴晓蕾.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新闻专题制作中的应用[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14)

[2] 王文雨.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 2012(06)

[3] 叶青,吴诚达,项晨予.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6)

[4] 许宁. 地市台新闻专题的生存策略[J]. 青年记者. 2011(18)

[5] 邱博. 谈电视新闻专题栏目[J]. 新闻传播. 2011(06)

[6] 徐爱玲. 论电视专题类节目的叙事模式[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1(05)

新闻专题制作第2篇

关键词:新闻专题片; 选题; 重要性; 原则

电视新闻专题片策划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选好题材。好的选题,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要选好题材,策划者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要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实际情况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判断重大题材的价值去向,确定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中心突出,主题鲜明,才能制定出最有冲击力、最有希望达到预期目标的报道方案。

1 电视新闻专题片选题策划的重要性

1.1 利于反映政府思想

电视新闻是政府部门的宣传方式,应当主动承担宣传政府的政策、文化精神并做实际报道。新闻工作者应遵循为政治做贡献,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策划新闻专题的选题,明确选题的范围,要求。选题策划,首先要围绕社会中发生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明确事件的性质,是否符合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然后组织选题策划人员。选题策划人员应当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将众人的意见整理成选题内容,然后逐步调整、修改、补充直到确定选题为止,这样就可以避免内部闭门造车的困扰[3]。

1.2 利于围绕社会热点

选题要策划要抓住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热点,包括时事政治,经济动态,社会人情;这些内容要建立在具有深度影响力的新闻或公众视线中的焦点问题,如果有必要可以对近期报道的新闻事件做连续反复的性的报道,直到事件得到解决。

1.3 利于突出新闻专题

专题报道就是要对新闻事件的本身的某个点做一个专门的解读,以此来配合中心工作的选题,这些选题通常采取战役性报道,此方式以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为主。这些报道分为动态必发消息和动态可发不发的消息。对国家政府开展的大型活动,如每年开展的“两会”,属于必发的及时信息,讲究一次不漏。另一方面,对可发可不发的动态消息,如某个行业的新动态,新政策等,则应严而灵活。

1.4 利于贯彻落实专题制作

当新闻专题的选题确定后,要针对选题做一个针对性的计划,如某个时间段,某个具体细节。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选题计划的贯彻落实了。一个好的选题只是一纸空文,如果不按照计划执行永远也只是一个选题,最终不能变成屏幕上的精彩成果。所以新闻选题策划有利于贯彻落实新闻制作。在贯彻落实选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执行者是否透切理解新闻选题的主体思想,以免主题思想与内容不符;二是选题是否有合适的人选去执行此任务,避免接受此任务的记者因不感兴趣而造成的新闻作品不合格。综合以上两种情况来说,第二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较大。有些新闻工作者善于一些特定题材的报道,有些新闻工作者适合一些挑战性的工作,如果工作分配不合理很容易产生专题报道的不乐观。但对一些重大选题或创新创优的选题,新闻中心领导要善于调兵遣将,根据记者的特长来安排任务。因此,只有根据记者的专长来下达、布置和落实选题计划,才能落实到位,使好的选题最终变成好的新闻。

2 电视新闻专题片选题的原则性

2.1 宏观性原则

好的新闻作品,都是通过事例或新闻事件来展现作者的观点。但广大的群众看待现实的事例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究其事件内在的联系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在专题选题时要具有宏观性,不仅仅来源于对类事件本身的报道,而是要透过事件的表像,看到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见微知著,小事件显大道理。

电视新闻专题的选题要做到具有宏观性,必须做到如下三点。其一,选题立意高远,新闻工作者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社会洞悉力,站在高于大众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新闻事件;其二,选题具有社会普遍性,就是社会广泛关注并在大众范围内经常讨论的社会事件;其三,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深刻见解,给人启示[1]。

2.2 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就是新闻报道事件的发展进行超前预测。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评价和判断选题的意义,判断是否具有实效性、是否是社会今后关注的焦点,是否会引导社会舆论、顺应时间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从眼前看将来,学会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普通新闻线索、看待各种新闻事件、分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而选择恰当的报道角度、方式[2]。

2.3 启示性原则

启示性是要求新闻专题的制作中,通过对事件的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层层深入阐述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和引导广大群众进行思索,探讨解决的方案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好的新闻专题报道,具有很高思想深度、具备启示性、能够影响和引导社会进步和完善。电视新闻专题选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对选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这样的新闻报道才具有独到见解,才能达到让人发人深省、茅塞顿开的启示性效果。

2.4 贴近性原则

贴近性就是我们的新闻取材应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实现“贴近性”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也是能否得到人民群众关注、认可,从而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2.5 互动性原则

现在的传播模式更突出媒体与广大群众的互动,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入基层,听取广大群众的呼声并相互交流其观点,综合其意见及时反映事件的真想,使新闻事具有互动性、广泛性,同时产生共鸣的效果。

互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专题制作过程中与采访对象的互动,二是作品内容和观众的互动。首先,一旦确定新闻专题的内容,新闻工作者要深入调查事情的详细背景、缘由以及各方意见;其次,选题必须能和群众能产生一定的共鸣,引发深思;同时新闻专题的表现形式也必须能和受众形成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杰. 论电视新闻专题选题的五性原则. 东南传播,2011(10):87-88..

新闻专题制作第3篇

为考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课程开设情况,本课题组通过互联网搜素、实地调研等途径,将江西省内普通高校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情况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江西省开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高校主要有:九江学院、新余学院、萍乡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城市学院、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南昌职业学院等。

关于课程模块:由于网上信息不全,加上具体课程门数太多,不作一一列举。这里列举新余学院、九江学院、萍乡学院、江西司法警官学院四所高校做一对比。新余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实验实训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萍乡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14门)、系列讲座课程。以上四所高校中存在课程模块划分不清楚、相互交叉。如萍乡学院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重复。

关于专业方向:总体来看,开设细分方向的高校不多。在细分的专业方向中,新媒体方向为多数,如全媒体方向、网络媒体方向。景德镇学院的全媒体方向、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法制新闻方向、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媒体方向(2013年后不设方向)、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的新闻采访方向和新闻编辑方向。其余学校,如九江学院、新余学院等不设方向。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与职业能力培养挂钩。据报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媒体的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成比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在实际中供大于求。

(二)培养目标定位太高。现在专科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在文字驾驭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比本科段专业学生弱。不少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参照了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应该定位在为县级及以下单位、部门、机构培养新闻采编类人才。

(三)对应具体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不够清晰。现有课程体系中,也提到了几大类别的就业方向,但在实际课程上,却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有些仅仅是一门课就代表一个专业方向,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够。

(四)专科课程“本科化”。一是表现在课程名称上,与本科段的课程没有区别。二是课程教学内容本科化。同一门课程应针对专科生、本科生作不同要求,要分层教学。三是教材使用本科化。新闻传播类本科段教材将对完善,而专科段的教材建设较少,不少高校专科学生使用本科段的教材。

三、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进路径

(一)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大三适量开设专业方向,每个方向设置一个课程模块,2-3门课程。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站等媒体机构在实际采编工作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同,本科段是一个专业对应于一类媒体,比如新闻学对应于报社、广播电视新闻学对应于广播电视台等。而专科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却要对应于所有的媒体。专科学生基础原本较弱,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练习上,不能适量侧重,更不具备竞争力。

(二)加大实践类课程设置,加大实习量的要求。改革现在执行的一个月实习的管理,设立小实习、大实习环节。探索并建立“248”实习制度,即大一实习2周、大二实习4周,大三集中实习8周。对不同阶段的实习有不同的要求,大一实习2周主要目的为认知媒体;大二实习4周主要目的为开始上手,跟着实习老师进行采访和写稿;大三实习8周主要以能独立完成采访和新闻稿件撰写为目的。

(三)调整能力培养结构和就业方向。笔者对比分析了地市级媒体招聘要求,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多要求本科学历。二是非常重视实践实习经历,且有新闻作品者优先。三是没有严格专业要求,中文、新闻等相关专业都可以。对应媒体招聘条件,考虑到实际情况,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培养方案应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在就业层次上降低门槛。重点针对乡镇新闻采编,培养县级报社、电视台采编人员为主,兼顾市级行业刊物采编,特别优秀者,在取得本科学历后,可以力争进入地市级媒体从业。

新闻专题制作第4篇

关键词 新闻专题;栏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7-0022-01 

对电视台来说,新闻专题栏目的重要程度非同一般。新闻专题栏目是电视台立足的根本,是电视台宣传的喉舌,是电视台繁荣的前提。相对而言地,各个电视台制作的新闻专题栏目之间你追我赶,在电视媒体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然而,由于观众群体的特定性,以及新闻视点的想接近,创新则是电视台制作新闻专题栏目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从业多年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期为今后的新闻专题栏目创新献计献策。 

1 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专题栏目制作也迈上了新台阶,表现在节目分类多样化,定位精确化,技术专业化等等。许多现代化制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节目在声音、图像上不断推陈出新,将新闻专题栏目在结构上更加完善和新颖,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新闻专题栏目的展现形式也吸收了更多元素,让观众在接收新闻讯息的同时,增加新的体验。从央视新闻频道各年度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图1)来看,新闻专题栏目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相对于众多的新闻栏目来说,新闻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相互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而节目对象在同一时段接收同样的讯息,也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总体来说,目前新闻专题栏目中有以下不足。 

第一,视角存在一致性。以专家评论形式的专题栏目为例,在这类节目中,对新闻话题的描述占很小部分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主要在于评论,也正是在评论环节中,帮观众建立信任感。但是很多栏目中主持人和专家没有从多个视角来评论,而是对同一观点进行论述,没有了思想的碰撞,那么新闻评论的意义与课堂也没有分别了,很难留住观众的视线。 

第二,选题缺乏连续性。新闻专题栏目面向观众播放,因此研究观众的兴趣所在无可厚非,而重大新闻和身边新闻往往是他们关心的热点,那么有些新闻专题栏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加入了这些内容。问题是这些新闻的跳跃性强,无法形成连续的有深度的专题,这与新闻专题栏目的初衷不符。以间断的动态新闻为选题制作出来的节目除了让观众了解一则新闻,并不能发掘深层次的问题。 

2 新闻专题栏目的创新与发展建议 

2.1 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对一个新闻专题栏目来说,选题和视角的确定奠定了整个节目的定位和基调,也是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和关注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故而在新闻专题栏目的前期策划阶段,一方面要学习研究当前的方针政策,坚持走正确的舆论道路,另一方面要捕捉时代元素,将新事物、新理念通过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呈现给观众。地方电视台在选题时,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地方特色的表现和渗透,争取来自观众的共鸣和响应。新闻专题栏目的策划则围绕选题逐步开展。 

同样的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及看法,故此新闻专题栏目中独特的视角可以突破新闻事实的局限。比如县级电视台,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的老百姓,那么在制作新闻专题栏目时,选题不能大、空,而是要细、真,只有与栏目观众生活相贴近的新闻事件,才能博得观众的目光;视角不能单一、平常,而是要多元、深入,只有以与众不同的视角分析新闻事件,才能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引发社会思考,提高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2 结构与编排的创新 

一个新闻专题栏目的包装结构、编排呈现如果做得好,就一定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过于类似的栏目结构和编排方式,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倦怠感。诚然新闻专题栏目要围绕选题和内容设计结构并进行编排,创新和进步也是必须考虑的。如新闻专题栏目中的叙事环节,就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和策略来进行,从而不着痕迹的烘托主题,同时形成本栏目的特色,树立起栏目品牌。无论是现场报道,还是记者调查、记者访谈,都要突破传统,不拘一格,与时俱进。《深度105》在电视界首次将深度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纪录片3种节目类型嫁接到一个栏目中,打造出一个新闻、观点、旧闻“三合一”独创性结构组合,将电视杂志栏目的优势得以发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牌标识。而再如《城市建设大家谈》这档节目,采取多机位现场拍摄,现场实时切换制作,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现场做客的形式,拍摄场景选在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主持人与新闻当事人面对面交流,使观众能感受到新闻栏目营造的积极氛围。 

新闻专题制作第5篇

关键词:新闻图像; 处理; 优化

新闻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有机的过程。从新闻的采集,调查、整理、录制到最终的播出,都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设备的支持。有了专业的人才,若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也是同样无法更好的完成新闻的制作的。那么也就无法创造和实现新闻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新闻制作特别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县级电视台,由于资金和设备的原因,设备技术的障碍和阻力仍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包括很多图像、信息和通讯技术,要想提出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办法和措施来改进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就需要实际性的对新闻图像处理现存的问题做出一定的分析。

目前县级电视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专业性欠佳

县级电视台在进行新闻工作中,最直接和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所需技术不够先进,跟不上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发展的步伐。传统的新闻图像处理和优化技术如今已近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今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要求。因为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将会直接影响新闻工作的画面的质量,这将会是新闻工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画面是新闻媒体与广大观众沟通与交流的窗口,是新闻工作体现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平台,是连接现代科技发展技术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的欠佳,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县级电视台。这个问题的改进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专业设备因素

专业设备因素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设备因素是核心因素,它制约着人才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在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中发展。在县级电视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设备因素问题主要体现在设备的陈旧、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设备维护缓慢、设备电子化和信息化程度不够高、设备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等等这些要素都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中专业设备因素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大的影响了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以及通讯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将会是县级电视台发展中很大的壁垒和阻碍。

3 专业人才因素

人才需求是行业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与中心,专业性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专业人才是事物发展的核心加速器,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发展,实质就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人才的发展。县级电视台,若要不断加强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就要不断的,高效的引进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专业性人才。专业人才的欠缺并不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唯一人才因素,对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深造也是问题所在,很多县级电视台缺少对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和组织性的学习。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县级电视台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的质量。

4 不断学习和加强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技术

下面就以实例来分析,众所周知,龟纹防伪技术在图像好制作和处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优势。龟纹防伪技术是将图像背景在专色通道上的处理和优化。在外面进行加网的时候,新闻图像处理专业工作者通过设置不同于角色的参数,是从视觉的角度合一和叫色中四色中的某一个色版形成龟纹,从而形成新的胶片。通过专业设置网目角度数值来调节新闻图像的差异和变化。可见,专业技术的应用在新闻图像的处理与优化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因此,县级电视台要是想打造更高品质的新闻节目,为广大电视观众带来新闻视觉上的享受,发挥新闻媒介的优势与良好影响力和创造力,那么,从技术的角度来进行改进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手段。此外,对于传统技术的改良也是一个十分行之有效的办法。县级电视台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与具体实际工作多年经验的总结,创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技术办法。

5 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

设备技术在专业领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和影响力。新闻工作中,设备的先进性将会直接影响电视新闻工作的质量,在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中则体现的更加明显。县级电视台对于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做的还不够好,因此大大的影响的新闻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原因是购买新闻工作专业设备的资金巨大,维护费用成本高,先进设备对专业人才的技术要求高,县级电视台自身资金不足以及电视台决策层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意识不够。如何让能够更好的实现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地方财政和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县级电视台领导层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不断引进高精尖设备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作为人才的储备和管理。

6 专业人才的培育

县级电视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专业人才的引进。可以为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通过有效的选拔机制,为县级电视台引进更多的先进和核心人才。这就要求县级电视台对于人才招聘做好工作,把好质量关,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新人才引进管理机制,为专业人才的引进做好准备。

其实是现有专业人才的培训。县级电视台只有在组织好、培养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才是有意义的,有计划性的工作。对于现有人才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派遣深造、分时期和批次的组织学习等形式来对现有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人才做好培育工作。为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和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发展提供人才发展的策略。为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的发展提供人才发展的动力。

7 最后是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与交流是县级电视台不断加强学习和创新的最佳形式。尤其是有专业性,有针对性的开展交流与合作,更是县级电视台发展中的必要环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组织新闻图像处理和优化的专业研讨会,邀请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专家来为全体人员进行讲解和宣传。和有先进工作经验的行业同事一起分享工作的良好经验和技术优势。一起分析和研究在新闻图像处理和优化方面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这样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处理和协调县级电视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乔天富. 数字新闻图像真实性的标准——浅谈新闻照片PS处理的“度”. 青年记者,2011(4).

新闻专题制作第6篇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 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 年7 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国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注重独特的设计,风格多样,评选标准多元,特别突出个性特征。钟瑛对此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网络作品具有较明显的同质性,缺乏明显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在统一的评选标准之下,获奖作品更会显得一定程度的雷同。”针对新闻奖网络作品评选标准,她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评奖标准多元化,在基本的标准之上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评选活动注重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鼓励网络作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三是网民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可适当考量网友的意见;四是目前对网络作品设置分类,类目过于宽泛,可细化设置的类目;五是评选标准注意与时俱进,与当下网络作品的发展匹配。

 

网络媒体现在承担着引导主流舆论的责任,詹新惠认为应该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来设计网络新闻奖,比如增加网络新闻原创奖,让网站摒弃简单的拷贝和粘贴,更加注重原创新闻,在原创的过程中体现出网站的思想与态度。比如增加网络新闻策划、整合类的奖项,鼓励网站精编新闻,精确传送新闻;比如增加网络新闻互动类奖项,让网站更多考虑网民的体验,策划更好的与网民互动的活动等。

新闻专题制作第7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 专题节目 特点 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以深度报道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按周期、按专栏播出的新闻节目类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常见是采用专稿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可分为新闻调查型、新闻评论型、新闻评述型等,受众、内容、形式相对稳定,每一期只对一个内容进行专题报道,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大都在后期制作上尽力做到充分完整,调用多种体裁、表现手段来表现细节和情节,使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而利用现代剪辑技术的不断创新,打造精品节目成为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新闻专题节目实效性、现场感的相对弱势。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近十余年,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理念、制作和传播上,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新闻专题节目将音、画、文字等视听手段融为一体,通过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新闻事件,使信息广泛地抵达受众,在充分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节目形态、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交错融合的集合体。

1 新闻评论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以揭示事物本质、提供本看法、引导观众的判断和认知为特点,节目不断变换新闻评论的方式和视角,包托同期声评论、解说词评论、主持人评论、现场点评、采访评论等,评论的展开以主持人的思辨逻辑为核心,使信息的采集和选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由于这些评论是在详实的事实基础上阐发,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 新闻调查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通过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把记者的调查经过和事件的扑胡迷离以悬念形式展开。通过叙事和调查,充分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水到渠成地对事件进行分析或解决。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在叙事中隐含观点的倾向性和引导力,通过对所追踪事件的内容、角度和重点的选择,对叙事结构、叙事材料的编排,使整个的调查即为一个分析、探讨的节目过程。

3 新闻评述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是目前具体操作最丰富的节目类型。多样的新闻评论被适时运用在新闻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力求深度化,并与叙事互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避免形式单一所造成的节目冗长感。

二、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报道的思考

1 时效性不强

时效是新闻的永恒诉求,新闻节目的叙事时态都强调当下性,为了吸引注意力稀缺的受众,新闻节目需要极高的“保鲜度”。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的进行时态得以不断强化,使观众置身于随时变化的动态中。但由于新闻专题节目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时间,而一个优秀的选题必然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经历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确定和实施。一些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记者在事件发生后或是获得新闻线索后,赶赴实地调查取证、深入事件,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时间跨度上就加大。新鲜度就可能会有所折扣。

2 个性化不突出

电视新闻节目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借助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记录报道,营造出现场感,同时也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对新闻事件深入调查,详实梳理,进行一针见血的评论。新闻专题节目对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声音的处理、情节的编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一个节目的风格,即个性。随着新闻专题节目品牌栏目的日益成熟和优化,似乎节目在操作上固化了一套叙事技巧,在一些情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有着统一标签的痕迹,属于栏目的个性和风格有所缺失。

3 选材偶有雷同

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出现了一些选题倾向。认为轰动、凶杀、稀奇古怪、有违常理的热点事件和恶性事件,就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应该关注的新闻。很多节目大都取材阴暗面,将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恶性事件昭然于世。使受众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只在结尾象征性地加上评论。一些品牌节目的选题很多时候是有亮点、有锐气、有新意,但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轰动性新闻的处理上,仍会有选题重复和雷同。这就需要新闻人在新闻同质化泛滥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奇”的方式去挖掘题材,另辟蹊径,另寻角度。

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约因素

1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着一个节目的成败,以前一些优秀栏目实行编导责任制,要求编导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负完全责任。这就要求栏目拥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达到整体栏目的发展目标,而全能编导的培养和获得很难。这就造成了节目机制存在过于依赖编导,编导能力素质高低几乎成为一个节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一些较成熟的新闻专题节目实行策划负责制,让经验丰富的编导改任策划对节目负责。策划列出图表式的详细策划方案,包括结构设计、主要采访对象选择、主要调查问题设计,并在后期制作中帮助编导对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对整个节目的质量负责。一个策划往往完成与两三组编导的合作,对一些年轻编导来说这既是雪中送炭,又是如虎添翼。编导在完成策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仍充满创作的空间。这种运作方式提高了前期运作的有效性和把握度,前线记者依据策划方案要求,以及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分析展开采访和调查,与策划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

2 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媒体的社会属性单一,教化功能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剧增,媒体的娱乐功能得到提升。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仍是媒体节目中最富潜力和最有分量的节目类型。观众对于一个新闻节目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主要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此本土化的新闻传播,针对目标受众群的新闻产品制作,能进一步促进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样既能突出本地新闻传播的特色,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新闻品牌效益和社会反响。

3 媒介生态环境对节目的影响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媒介生态环境,尤其是调查型的节目更是受制于外部环境,与舆论环境、舆论空间、舆论监督以及时政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国内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个人或利益团体从自身的利益背景出发,为舆论监督设立重重障碍,一些新闻专题节目在制作、审查时仍会遇到阻力。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后,节目无法正常播出,那种打击对新闻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必然会挫伤记者和编导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而宽松的舆论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

新闻专题节目不只是新闻的客观记录者,更应该是问题的分析者和正确舆论的引导者。针对热点新闻事件加强评论力度。勇于亮出鲜明的观点,表明正确的立场,引导主流舆论,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力争原创性

在信息重复化、资源同质化的情况下,原创性的新闻节目和产品变得越来越稀缺。独家新闻、第一时间、最先发言、最终真相,将成为媒介的争夺点和热点。揭示被掩盖的事实,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经济热点、腐败、内幕等,这些都将构成新闻专题节目的重要题材。新闻调查型的专题节目强调记者采访的原创性、独立性和纪实性,虽然费时费力,但分量重、影响大。

2 加强互动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基础的是对事实的把握和展示,最重要的是对事实真相全方面的探索和调查,最精彩的是对事实之间的关联和事件的相关背景做出实质性的分析和判断,启发受众主动思考、积极投入,以获得真正的感悟和思想。新闻评论型的专题节目将新闻单一、僵化、平面的传播特征,转化为生动、立体、交互式的传播,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知了新闻的深层价值和博大内涵。如果加强节目与受众、主持人和热心观众、调查记者和普通大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异地视频切换、热点电话、手机短信、滚动屏幕、电视直播等直接手段,以及电话采访、电话留言、网络留言等间接手段,在节目形式和节目环节,更大范围地吸引观众,那么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深度将更大。

3 谋求开发性

新闻专题制作第8篇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一)时效性性强,信息海量

网络新闻专题不但具备新闻的特点更兼有网络的特色。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通,并随时跟踪事件进展。迅速及时的对事件进行报导,因此。具有显著的实时性。

(二)广度与深度

在广度上网络新闻专题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主体思想完全展现在页面中。可以在一个空间内承载一个完整的报道过程。在深度上编辑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拓展新闻的深度,引导读者思考。纵向横向比较。同时通过页面丰富页面色彩,详细栏目划分等形式展现主题。这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的专题,都不具备的直观特点。

(三)表现手法多样

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的结合。这不仅使专题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还可以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参与感受。

(四)具有深度互动功能

网络新闻专题互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评论、调查、论坛等手段外,还可以增加其他互动方式。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第一,常规性专题。这个类型的专题主要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具备预见性的专题。例如:国内的节假,从春节到腊八都有节日,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站的性质有目的性的进行专题策划和制作。

第二,突发性类型专题。这类型往往集中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例如,2010年的一客机在伊春坠毁事件,这个专题要求编辑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宣传思想,及时将坠毁事件中人员伤亡情况,救援情等第一时间集纳成专题页面,方便网民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的消息。

第三,热点事件专题。例如:哈尔滨房价专题。热点事件专题竞争的重点本身在于资讯的权威性、独家性、原创性。独家性里面又更多包含着及时性。热点事件专题。

第四,配合网站活动的专题。在这一类专题方面更多是依靠网站方面自身的一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专题制作。例如:五大连池汽车拉力赛。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

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因此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新闻的专题强势是通过选题策划和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组合实现的。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即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专题的制作对象。网络新闻专题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者重大的新闻话题。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需要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报道侧重点。同时专题的策划根据网站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站的资源,使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贴近性,本地化,时效性的特点。

(一)可预知重大事件

可预知的重大事件指的是已经有明确的发生时间或者时间段,整个事件的大体安排和走向都已基本明确的或预知的新闻事件。可预知性事件的策划重点不是报道的事件和对象,而是报道的时机、规模和角度、手段等等。如时政类专题2010年黑龙江省两会的策划报道共分十二个栏目展现,在栏目设置时体现大而全的特点。

(二)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对于媒体品牌的塑造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重大突发事件也带给新闻网站更多的压力,因为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反应。做专题还是一般新闻、专题应该如何做、怎样才能与众不同?这些问题需要策划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应当首先强调时效性,其次是突出后续报道的跟进。事件突发时。受众最想获知的是事件必要的5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在获知这些信息之后,受众更为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诱因及事件的发展态势。

新闻专题人员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加以充分整合并及时传播出去。在追踪事件发生态势的同时,应当着手事件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突发重大事件的前期策划重点在于内容的跟进而不是版面、声像、包装的雕琢。专题策划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策划人员需要做到编辑的有序性,遇事不乱、突出主次轻重。在与同类型的专题网站竞争时,最快、最全的网站势必会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三)社会热点话题

不同于事件性报道,重要话题的专题策划更侧重于社会生活中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期发生的与百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新政策措施的出台等。

对于重要社会话题类的隐性话题的挖掘需要从编辑方针、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出发,整合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加工”。因此,策划人员的解读观点、解读思路对于网站专题的特色化极为重要,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策划是网站专题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非事件性的专题策划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报道倾向于“程式化”,重点在于对新点、热点、冰点的推陈出新,策划上趋于主动(可预知重大事件和突发重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趋于被动),其报道重点更为明确,报道效果也更为明显。

(四)网站的宣传活动

借助商业活动是网站扩大品牌知名度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此类活动网站也会推出相应的网络新闻专题。这种专题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称之为宣传而不是报道,其宣传性和针对性极为突出。此时的网站拥有双重身份――作为活动的主体和作为媒体的报道者。

宣传专题重点在于突显网站的特色。扩大品牌效益,尽可能多地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与受众的互动也是保证专题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四、一个好的网络新闻专题具有的特点

1.政治性标准:在我国,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口舌。它起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作用,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新闻专题也不例外。所以网络新闻专题首先影符合政治性标准。

新闻专题制作第9篇

近年来,XX县广电局党组提出新闻立台的理念,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提升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影响力。新闻立台的理念的提出,比较符合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实际,为办好各类新闻节目,探索新闻宣传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提高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质量的有益尝试。

一、新闻立台理念提出的背景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特别是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深刻改变了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就XX县而言,已建成了覆盖城乡80万人口,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影视网络,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覆盖水平大大提高。去年,先电视台完成了新闻播控中心的升级改造,建立了虚拟演播室和媒体资料库,初步实现了采编制播台内数字化。这为加强电视新闻宣传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XX的电视新闻宣传全面加强,社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各级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认识电视宣传的作用,重视的运用电视新闻开展工作,人民群众也十分关注电视新闻,寄予期望。这是推进新闻改革的政治优势。

总之,新闻立台是受众所需,竞争所迫,变化所驱,优势所在。

二、推进新闻立台的基本思路

所谓新闻立台,就是地方电视台面对卫星上天、网络落地和网台分离,制播分离等变化和趋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开发和利用内外资源,集中力量办好新闻类节目,在竞争和挑战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方向上,我们提出改革《XX新闻》,精办专题专栏,试办延伸新闻。在措施上,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创新机制,特别是在栏目组制、制片人制、采编筹划机制、节目反馈机制、用人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上做文章。继续推动市场化手段办社会化栏目。

我们提出,坚持新闻立台,寻求重点突破。近两年,电视台在新闻立台上进行的探索。通过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改革电视新闻报道,精办XX新闻栏目,举办《大招商》栏目、《名师讲坛》栏目,在节目采访、主持、制作包装等方面全方面实行了突破。

我们认为,推进新闻立台当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环节的问题。一是整合新闻采访力量,协调对内对外电视宣传,在质和量上求统一,改革《XX新闻》,精办主打新闻;主要是克服人力不足,改变会议和活动新闻过多,自主采编的新闻过少,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少,筹划性、强化性报道少等状况。二是利用新设备、新平台,发挥媒资库和演播室的功能,扩充延伸性新闻,办好专题和专栏。三是针对台内数字化的新变化,突出技术任用和技术保障环节,适应制播环节的系统性强、关联度紧密的特性,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新设备、新技术功能和效率的最大化。

三、加快新闻立台的推进力度

推进新闻立台的时机和条件基本具备,必须强力推进。在框架设计上,立足长远发展,做足体制和机制的文章。如目前由于总编室的功能部分缺位,造成节目缺少总体规划、统筹、包装,缺少电视台总体形象包装,展示设计缺少;过渡性的播插没有个性、陈旧等。应该在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和总编室三足鼎立的目标上努力。

(一)改革创新内部机制,展现生机和活力

过去,在节目的采编和运行过程中体制僵化,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比如,新闻节目采取的运行模式是:前勤新闻记者只负责摄像和写稿,后勤制作人员则负责画面编辑成片,这样做记者的思想不能贯穿工作的始终,采编处在一种分离状态,前后勤易脱节,因不熟悉采访情况,后勤往往达不到前勤的工作要求,造成节目质量水平不高。显然这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在推进新闻立台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改革。

1、在新闻、专题、专栏节目中全面推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采编一体的工作模式。记者负责承担从选题、策划、摄像、文稿到后期编辑等工作,制作人员仅负责新闻稿件的编排、字幕、串接、合成等辅助工作,使记者采访思想的主体性和作品的完整性得以实现。

2、撤消原新闻中心专题部,成立新闻中心社教部。在社教部全面推行栏目组制度和制片人制度,提倡跨部室协作,发挥栏目制片人的自主功能,制片人根据需要可以自主聘人,并在新闻中心总体调度下,负责栏目的策划、摄制、播出安排及创收等相关工作,中心视栏目的性质和工作绩效给予补助奖励。在现有《大招商》、《名师讲坛》栏目的基础上,围绕县委、县政府当前一些中心工作的宣传,拟再开设《政风行风热线》、《计生天天讲》、《阳光直播》、《民生视点》等栏目,重点在对话类和访谈类节目上寻求突破。

(二)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深入挖掘

地方台永远的服务对象就是当地群众,在实施新闻立台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贴近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找准节目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注意改革报道方式,提高报道质量,拓宽报道领域,增加信息含量,使节目更具导向性、权威性、时效性和可视性。

1、突出宣传重点,精办新闻

以时政要闻为核心,同时做足主题新闻和民生民情的动态报道和资讯含量,使其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普通观众想看、爱看、必看的新闻节目。重点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在创新报道方式,

挖掘报道深度上下功夫,对重要新闻报道配合开辟《新闻背景》、《新闻资料》、《新闻链接》、《记者感言》等子栏目来满足观众对资讯的深层次的需求。

加强对主题新闻的策划,改变等米下锅的现象。主题报道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新闻中心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制定好全年宣传计划,每月要有宣传方案,对重大事件要作出系列或连续报道安排。

坚持做好民生报道,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围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围绕老百姓希望解决的,政府考虑解决的问题,创新采编思想和采编视角,做足沟通和服务的文章,使民生新闻更具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成为我台重要的新闻增长点。

新闻编排要显得新颖,善于把不同的报道形式加以巧妙安排,灵活穿插,对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经验、突出问题,还应配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评论、编前话、编后语等,以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同时,注重节目的主持风格、片头、片花、宣传片、字幕等和谐统一,力求形成独特、鲜明的包装风格。

2、拓宽宣传领域,办深专题专栏

专题专栏节目作为延伸和补充新闻,是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另一主导形式。近两年来,我台对市场手段办社会化栏目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大招商》就是其中一档品牌栏目,该栏目紧紧围绕宣传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化三集中、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成为服务全县招商引资,营造浓厚招商氛围的最主要的宣传平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进一步拓宽专栏宣传领域。在巩固做好现有专栏节目的基础上,力争在行风政风建设、计划生育和民生宣传上全面开花结果,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栏目,使专栏报道领域更宽泛,内容更丰富,节目更精彩,成为我台推进新闻立台战略另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创新专栏节目的播出形式。随着我台三机位虚拟演播室的建成,开办访谈类和对话类的节目的条件基本具备,我台将力求在谈话类节目上有新突破,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现场交流探讨,进一步增添专栏节目的发展空间,丰富专栏节目的播出形式。

依靠社会力量办栏目。首先要加强与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合作,寻求解决办栏目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其次,要与专业人士合作,请专业人士指导帮助我们共同策划做好栏目,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节目水平。第三,要统一整合广电资源,对一些部门和乡镇的通讯员进行培训,把他们纳入广电宣传的大系统,使我们的新闻来源更加广泛。

(三)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

以人为本,新闻立台的关键也在人。在局(台)致力推进人才化战略,开展人才建设年活动,新闻中心改革机构岗位设置,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通过岗位调整,让一批能干事、肯干事的同志挑起担子,负起责任,力争达到启用一个,带动一批的效果,改变新闻队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精神姿态不佳,进取心不强,缺少使命感和危机意识的问题,让干部职工正确看待岗位调整,主动迎接挑战,以多干事,干实事,有贡献来体现自身价值。

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新闻专业技术人才。制订学习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分期分批搞好新闻采编人员业务培训;建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实行优先聘任和奖励;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从大专院校引进适用专业人才,同时,推动合同用工,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在新闻中心和专题栏目试行合同制聘用人员。

(四)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产业振兴与新闻立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