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21 14:42:21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1篇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状态检修;优化检修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格局局面的逐步形成,电力行业正走向市场化,发电企业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统计显示,2010年,国家五大发电集团运行的所有火电企业中,亏损企业占一半以上,火电亏损额合计达到137.19亿元。其中主要原因是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而电价基本变化不大引起,统计表明,在火力发电厂中燃料成本要占去全部企业发电成本的70%左右,剩余的30%中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就是设备的检修和维护方面的费用。

成本决定企业的兴衰、电价决定竞争的强弱、检修的模型决定发展,发电企业要想科学、合理的发展,要想在国家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未形成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采用最有效地方法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和可靠性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火力发电企业设备实行的以经验为导向的定期计划检修和故障检修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发电行业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电力科技的发展,发电设备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检修模式不论从可靠性还是经济性方面都难以适应发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严重阻碍了发电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其问题主要表现在:频发性故障多、不必要的或保守的预防性检修多、检修目的不明确和对设备供货方的过度依赖。因此,发电企业设备维修模式革新已是各发电企业一项紧迫的任务。

1检修模式的发展

设备检修模式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发电企业设备检修模式而言,可归纳为事后检修模式和预防性定期检修模式和状态检修模式。

2事后检修模式

事后检修模式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所以也称之为故障检修模式,是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主要实施的检修方式。这种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的检修模式显然只适用于小规模的生产或生产力较低的情况,并且这种应急补救式维修需付出很大的人力和财力,不但存在对人身和设备的严重安全隐患,而且易导致维修不足。在现代设备管理模式实行以后,事后维修仅仅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以及有冗余配置的设备,或者用于采用其他检修方式更为不经济的情况下的设备维修。

3预防性定期检修模式

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事后检修模式已难以满足生产力的需求,预防性定期检修应运而生。这种检修模式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检修方式,又称为计划检修,它是根据发电企业设备使用率以及磨损情况的统计规律,事先确定检修类别、检修周期、检修内容和所需配件以及材料储备等,适用于磨损统计规律明确且难以临时进行停机检修的流程工业或自动化生产线等发电设备。

4状态检修模式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提出把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改为以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即所谓的“状态基准维修”,简称“状态维修”或“状态检修”。这种检修模式利用先进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获得设备的“健康”状态信息,然后从统计学的角度对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状态检修是通过对设备实际工作状态的历史数据的综合以达到对未来工作状态的预测,由此可实现对设备的故障趋势进行预判,并根据设备使用和故障的统计分析,可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前进行维修。相比于传统的故障检修更为可靠,能尽可能的避免故障的发生;相比于以时间为周期的计划检修更为科学,能尽可能的减少维修的次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状态检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状态检修模式一经提出,发达工业国家纷纷效仿,日本于1973年开始推行状态维修,尤其在电力工业进行速度很快,特别是在80年代后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测试技术、仪器信号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以设备状态监测与机组故障诊断技术为基础的状态检修。2002年,我国国家电力公司在《火力发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指导意见》中对设备状态检修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即设备状态检修是根据先进的状态监视和诊断技术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进行检修的方式,这种检修模式实质是通过统计预测设备的健康状态并基于此来安排检修计划,实施设备检修。

6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火力发电机组各部件的功能情况本身或因各种外因的影响而存在极大的差异。首先,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本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就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厂商生产的相同功能设备也会因技术工艺与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就算是同一厂商的同批次产品,也会因为现场环境的不同和安装技术的差异使得该产品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其次,设备所处的环境和机组运行管理工作的好坏也将间接影响设备的功能。设备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日照长短、雨雪风霜天气所占比例等都将和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间接的联系。同时,发电设备是否长期保持在额定工况下运行也将对设备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发电机是否频繁超负荷、铁芯和线圈是否长期超温工作、励磁机是否频繁过励磁、氢气纯度是否长期偏低、内冷水是否合格、变压器油杂质是否超标等。

另一方面是现行定期计划检修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随着如今发电设备向大容量、高参数、复杂化方向的发展,传统的定期计划检修必将进一步增加发电机组的营运成本,降低发电企业在竞价上网市场体系中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其次,定期计划检修模式因未考虑统计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健康状况”,而是根据经验对设备实施大小修计划,这必将使得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在停运、拆卸、检修和回装的过程中出现新的故障或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使得部分设备在检修后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某些状态良好设备的性能。

7状态检修的可行性

一方面,根据状态检修的定义,对火力发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一是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对发电机组实施状态检修可尽早地识别机器运行所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从而及时制定检修计划以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由于对机组实施了状态检修,相对于定期的计划检修,可有效减少机组的检修次数,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能有效减少维修时间和维修费用,通过状态检修模式的实现,可延长主要设备大修的间隔周期,降低维修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四是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状态检修由于能有效减少检修次数,就避免了对集成设备的频繁拆装,从而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电设备也将向着智能化、集成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检修模式难以适应技术的革新。同时,在线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也将日趋完善,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和智能的统计综合分析手段也将初步发展,这都会为发电企业设备的状态检修模式的实现提高可靠的保障。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发电设备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实施状态检修所必备的技术手段在现阶段还不够完善,国内一些发电企业实践的结果也表明,火力发电企业要实施状态检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8优化检修模式

通过对各种检修模式的分析,结合发电机组的复杂性和现有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水平,状态检修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火力发电企业的设备检修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某种特定的检修模式来完成。因此建立一种融合状态检修、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为一体的综合的优化检修模式,从而达到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检修成本以增强发电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目前,对于优化检修国际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设备检修技术发展不同步,设备管理理念存在差异使得设备检修的侧重点也不同。美国的设备检修模式主要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日本更重视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德国则以发挥设备潜力和延长设备寿命为目标,以状态检修等计划性检修为主,故障检修为辅。瑞典的检修模式综合性较强,以先进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采用优化的检修模式,以追求设备可靠性、可用率和运行检修费用最小为目标。

我国火力发电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传统定期检修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现行定期检修为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状态检修设备的比重。首先,发电企业必须加强对设备的综合管理,充分研究统计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之间的联系,掌握系统或设备故障规律。其次,对于新建的发电企业或新上的大容量机组应加速推进在线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适当加大对状态检修的投资,尽快推动状态检修的实施。而对于发电设备陈旧、人员知识老化的老的发电企业,应综合考虑安全和稳定因素,在一般辅助设备上尝试进行状态检修,为新建发电企业积累经验。

总之,实施优化检修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状态检修的实施将有利于缩短电厂大小维周期,提高设备可靠性和技术性能,从而增加发电量、延长设备寿命、降低发电企业的运行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结语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管理工作一直是各个发电企业的重要工作,设备检修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改革传统的检修体制是大势所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火力发电企业都将对设备检修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以及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一种结合状态检修、定期计划检修和故障检修的优化检修模式是当前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项慈.我国发电企业设备检修管理的现状与分析[J].全国发电企业设备优化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2012,139-141.

[2]刘飞龙.发电机组状态检修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6-117.

[3]陈晓红,秦金磊,李整.发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4-5.

[4]姜晟.发电设备检修策略分析[J].发电设备,2012,26(1):70-73.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2篇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专业 现状 教学问题

【分类号】G712.4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mechatronics major have in ideology,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ditions 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mechatronics maj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problems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我们日常所需的电脑,手机等电子类产品,都需要用到机械设备、机械手、 数控机床等设备的加工,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的技术人才,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创造着新的经济秩序和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正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从高精度、快速性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械手和机器人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传统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为依据。然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都会从事一些机床加工、数控设备的操作,机车调试,故障查找和排除等一些技术强,实践性强的工作,使得学生不能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理解能力不强、有些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工友之间的团队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工作缺乏积极性。怎能才能让这些学生学有所成,通过分析调查,总结了以下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师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高等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理解,实践操作少,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听不懂,吃不透。教师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重,往往应付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2、课程设计不合理。机电一体化专业信息量大,包含机械、电气、计算机等,难度较深,理论课时多,实践技能课时少,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专业而言,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系统的掌握机械和电气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导致学生“机”没学好,“电”也不通[1]。在管理技能方面,理论教学缺少管理学方面的授课,在实践中也缺少团队的活动,使学生没有团队意识,缺乏领导能力。

3、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很多课程都枯燥乏味,教师又照着书本进行讲解,有些知识没有实物很难理解,让学生难上加难。在教学过程又缺少一些教学辅助道具:比如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虽然各学校都有微机房,但多数学校都没有充分的利用。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特别是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数量不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

5、教学条件不完善。实践操作条件差,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验设备都是演示性实验,老师在做,学生观望。机床设备都是老式设备,加工零件也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实验实践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很多实验过于形式,仅凭实验报告来完成,缺少实际操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点及企业的需求情况,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7-28.

[2]吴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1).

[3]张敬贤,贾丽丽,王丽荣.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75-76.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3篇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以及自动调节功能的实现。本文通过对传感器的常见类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检测技术;应用

传感器的应用能够清楚的展现对象的状态和相关特征,并且给予待测对象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能够起到放大电信号的作用,并且可以对标度进行加工处理,将一些物理量变成对其相对应的电信号的一种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人们通过引进传感器和传感检测技术的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目的。

1传感器类型及传感器技术分析

1.1传感器的类型分析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信息并且将这种信息通过独特的方式转换为了输入信号的电器装置。这种装置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与作业环境的基本状态,进而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在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中,测量模块是系统结构组成的核心部分,组成测量模块的除了变换电路之外就是传感器最为重要。传感器的输入数能够确定机械结构模块的整体性能,由此可知,传感器是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首。它的作用就等同于系统的感受器官,如果缺少传感器,系统信息处理和控制决策的功能将难以实现。传感器具有多种类别,按照其测量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传感器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内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用来检测机电一体化内部的状态,包括系统内部位置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以及异常变化等;另外一种是外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检测外部环境的状态,外部信息传感器当中有接触式的触觉传感器以及非接触式的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仪以及激光测距仪。

1.2传感器技术分析

在基地那一体化过程中,监测技术的基础内件就是传感器,所以说,传感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监测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操作的对象进行监测,并且对系统运行的环境以及系统本身的状况进行监测,为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监测技术能够为系统提供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逐渐产生,电子信息呈现爆炸式的状态,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播速度已经赶不上时展的脚步,需要对传感技术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才能够满足时代对信息传播发展的要求。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中主要是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产品当中,例如,工业机器人以及汽车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传感器都有应用,以下就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2.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准确无误,是因为机器人身上安装的传感器能够感受其自身的状态,同时还能够感受操作对象以及工作环境的状态,通过内部传感器能够获取其自身的位置、位移、速度等信息,通过外部传感器能够完成操作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感知,内外部传感装置同时为机器人提供反馈信息,协助它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此外,机器人的每一个关节上都有安装微动开关、光电开关等各种形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帮助机器人进行零位和极限位置的检测,零位检测能够保证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轨迹精度,极限位置检测能够保护机器人的安全动作。不仅如此,机器人的关节上还有安装位移传感器,对于机器人的位置移动和位置控制起到很大的作用。机器人的手腕位置以及抓手位置有安装触觉传感器,通过触觉可以让机器人准确的确定对象的位置,通过手抓传感器就可以使机器人抓住对象物体。

2.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汽车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随着传感技术以及一些新型技术的发展,将现代汽车工业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汽车机电一体化的实现由自动化控制系统取代了原有的机械式控制部件,不仅仅是汽车的发动机上应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汽车身体的其他很多部位也应用了检测和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上使用的传感器是整个汽车传感器的核心部分,应用了多种类别的传感器装置,通过这些传感器的检测,能够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提供发动机的工作状况信息,方便ECU对发动机工作状态进行精确的控制,对于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汽车的重点控制部位使用了曲轴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汽车的性能,实现人性化服务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增强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例如,现代的汽车都有导航系统,通过汽车导航的开启就能够让驾驶员清楚的知道前方的建筑物以及车辆的状态,该系统中不仅仅应用了GPRS定位技术,同时还应用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通过传感器能够感知到一定距离以外的物质运动状态,然后给予驾驶人员准确的提示,帮助他们了解车辆行使的轨迹和阻碍物,从而为车辆行使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结束语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自动检测系统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传感器检测的分析,研究出一种能够用于连续检测和瞬时检测的传感器,促使自动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在工业系统运行中不断开发新型传感器之外,要需要对已经使用的传感器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从而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促进机电一体化更加顺利的进行运行和操作。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获取准确的信息,还需要引进传感器监测技术,利用其独特的功能实现信息获取和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峥.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71-72.

[2]解观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机械,2014(09):23-24.

[3]薛令甲.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1621-1621.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4篇

工业企业多为高负荷用电用户,为了确保自身享受到稳定的供电,就必须积极改善企业的功率因数,首先必须掌握不同类型功率因数科学的计算模式,这其中包括瞬间功率因数,通常能够从计量仪器中明显读数,也可以借助于其他电能计量设备的数值来综合分析、计算,通过分析瞬间功率因数,能够科学预测工业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运转时对应的无功功率状况,对应选择补偿方法。月均功率因数的计算,则应该参照企业的有功、无功电度表等来科学衡量与计算。从工业企业大量的用电实践得出,对于企业用电来说,其无功消耗主要和两大设备有关,它们分别为感应电动机、变压器,二者对企业无功消耗占据了80%~90%。因此,要想控制无功损耗,就必须设法做到两点:(1)提升功率因数;(2)正确运用无功补偿技术。前者就是要极力控制用电装置自身的无功功率损耗,正确的方法就是科学、正确地优选合格的电气设备,优化其运行方式,并加强其维修与维护。后者的补偿技术则分为人工补偿技术与动态补偿技术,其中人工补偿技术的重要思想就是额外配备补偿装置,从而来满足企业的无功功率需求,保证其功率因数。

2工业企业用电无功补偿技术

2.1科学优选电动机

正确选择电动机的规格、类型以及容量等,确保其具备满载工作能力。参照具体的生产环境特征,不同的电动机内部配置不同,其性能也有所差异,实际采购中必须密切关注其机械性能、电气指标等。同容量的电动机,要优选高转速电动机。同封闭式电动机相比,感应式电动机的电气指标更高,且转速更高,因此,要尽量避开封闭式电动机,优选感应式电动机,因为其空载状态下,电流不会发生变化。相反,倘若使用大容量电动机,就有可能使其走向低负荷工作状态,从而耗费了功率因数,也浪费了电能,所以也要使用容量合适的感应电动机。处于运转状态的电动机,倘若长时间处于低负荷状态,则有必要考虑调换电动机,调换好的电动机在实际使用前也要做好技术性能测试与检查,确保其各项功能都处于稳定状态,从而提高自然功率因数,控制电能的浪费。

2.2控制定子绕组电压

参照电机学的基础理论可以知道,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同附和到定子绕组电压的平方为正比例关系,所以为了控制励磁电流,可以先控制定子绕组电压,以此来提升功率因数,具体的控制策略为:调整原来的接线的定子绕组,使其变成Y接线,这样电动机的各个项路的电压就得到了有效控制,电动机的转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控制定子绕组电压的方法的使用需要电动机处于特殊启动状态,那就是空载、轻载的状态,而且也要提前对电动机进行检查、验证,确保其能够正常启动、安全运行等。

2.3优选变压器容量、数量以及运行模式

经过实践的运用与分析得出:变压器的无功功率因数耗费量较高,且其空载无功功率所占比例也较大,这就使得变压器的容量、安装数量以及运行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一旦选择不当,就容易造成企业功率因数过低。所以,实际的变压器选型过程中,一定要把企业功率因数的大小纳入考虑范围,也要确保变压器本身的高效、经济运转,确保这两方面都达标。

2.4正确检查、维修电动机

感应电动机的检修、维护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功率因数。要想提高检修质量,就必须切实根据所维修电动机的技术标准、规定参数等来有规则、有秩序地检修,要维护电动机的性质、功能、数据等的准确合理。相反,倘若维修水平不合格,维修质量不达标,就可能加剧对无功功率的需求,从而对功率因数带来负面影响,在实际的维修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不能随意调整定子、转子间气隙的初始大小,也要维护气隙的均匀度,如果气隙一旦改变,就可能加剧磁阻,从而浪费更多的功率因数。

2.5电磁开关无电压工作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其电力低压系统通常运用多种电磁开关,且其控制线圈具有良好的感性性能,开关闭合后,走向供电状态,控制线圈也进入电源连接状态,这其中伴随着对电能的使用,对应的也出现了相对落后的无功电流,从而不利于大型工业企业功率因数的提高,对于这一问题,相关企业已经有所意识,并对应采取了解决对策,那就是一方面控制电能,另一方面来优化调整开关系统,将机械闭锁设备配在开关中,这样即使电磁开关闭合,在电气链接点的支持下,能够断开控制线圈,这样就会让电磁开关进入无压运转模式,从而优化功率因数,控制电能的不合理使用,达到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2.6人工无功补偿技术

采用同步电动机补偿,这一补偿模式的优势为:功率因数超前时,同步电动机也能够工作,可以输出无功功率来实现对工业企业用电的无功补偿,从而全面提升其功率因数。这其中低速电动机同生产机械有效配合在一起,就不必使用减速箱,如果电网频率平稳时,对应的电动机也处于匀速运行状态,有效提高了供电效率,而且同步电动机的运转也不会受到变化电压的影响。同时,选择强行励磁,能够有效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转。正是因为同步电动机体现出以上多方面的优势,适合引入到大型工业企业中,将其运用到水泵、通风机等机械设备中,实现各项机械设备的高效拖动与运转。同步电动机的使用成本较高且不方便维修,但是其所创造的无功补偿效果却十分显著。与之相对应的并联电容器则较为经济实惠,方便维修与维护,而且其故障问题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也可以尝试用在大型工业企业用电系统中,然而,其缺陷为并联电容器只具有有级调节功能,当无功功率发生变化时,无法实施无级调节。

2.7动态无功补偿模式

2.7.1全补偿。这一模式状态下,是要让功率因数为1,在供电系统中仅仅选择有功功率,全补偿状态下,无功装置的容量和负载的感性无功变化量保持一致。

2.7.2部分补偿。这种补偿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体现在可以维护母线电压的安全、稳定,使其有效抵御负载的袭击,同时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中,如:T1~T6的时间范围内,QS>0,此时会对母线电压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波动,功率因数<0,然而,从总体来看,平均功率因数还是处于相对高的水平。

3结语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5篇

关键词 电气工程;电气管理;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3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对于电能的生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电能的合理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在大型企业电气管理使用方面,电能的不合理应用,以及对电能管理技术的不高,都导致了我国企业电气能耗过高,相较于国外能耗水平,我国十分有必要开展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为此,本论文重点对大型企业的电气管理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一些先进的电气节能技术在企业管理和电气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适有效可靠的节能技术,以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能源的合理应用。

1 我国企业电气节能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是很依赖高消耗的能源增长方式,我国企业工业生产的能耗值太高,相比于国外较为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我国的企业实现节能主要存在体制及技术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

l)我国工业生产集中度偏低,造成了我国企业生产能耗消耗过高,企业生产成本较高,这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大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使得我国企业的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足;二是由于电气能耗过高,造成我国能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的事实,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行业的做大做强的目标。

2)落后和低水平工业装备仍然是工业节能减排的难点。我国很多企业大是大在规模大,但是其工艺水平、装备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落后的设备运行过程中就消耗了大量的电气能源,同时落后的设备装备也导致了相应的设备检修体质的落后,这更加剧了企业电气能耗的偏高,为此,十分有必要开展企业电气管理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 企业电气节能先进技术应用探讨

2.1 生产电机的节能启动控制

我国生产企业的能耗主要消耗在电机控制方面,因此要实现企业电气能耗的节能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机设备的节能控制的实现。传统的电机软启动,只是依靠电机接线方式的改变,减小电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进而实现减小对电机部件的冲击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软启动是从保护电机内部元件的角度出发的,并没有真正实现电机的节能减排。

电机的起动电流近似的与定子的电压成正比,因此要采用降低定子电压的办法来限制起动电流,即为降压起动。对于因直接起动冲击电流过大而无法承受的场合,通常采用减压起动,此时,起动转矩下降,起动电流也下降,只适合必须减小起动电流,又对起动转矩要求不高的场合。常见降压起动方法:定子串电阻降压起动、Y/Δ起动控制线路、延边三角起动、软启动及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当负载对电动机启动力矩无严格要求又要限制电动机启动电流且电机满足380V/Δ接线条件才能采用降压启动。该方法是:在电机启动时将电机接成星型接线,当电机启动成功后再将电机改接成三角型接线;因电机启动电流与电源电压成正比,此时电网提供的启动电流只有全电压启动电流的1/3,但启动力矩也只有全电压启动力矩的1/3,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电气能源的消耗。

2.2 控制变压器负载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变压器是仅次于电机的使用频率最高的电气设备,对于变压器的使用,关键是要控制变压器的负载,要实现对变压器负载的控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实施:

1)提高负载的负荷率

所谓变压器负载率是特指负载最大时对应的负载率,而不是指随负载变化而变化的变压器实际负载率。所谓经济负载率是指负载最大时、能使变压器有功损耗率最低、即效率最高所对应的变压器负载率。为了安全生产,减少电能损耗,合理支付电费,降低设备投资,正确选用变压器台数、容量,采取合理的运行方式和不断地调整用电负荷,是用电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2)削峰填谷节能

所谓削峰填谷,就是通过发电侧或用电侧的调度,将尖峰负荷时段内的部分负荷安排到低谷负荷时段内,以便削减系统的尖峰负荷、增加系统的低谷负荷,提高负荷率。因电厂是全天候持续发电的,如果发出来的电不用掉,用于发电的能源也就浪费掉了。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通常是固定的不轻易改变的,但是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造成白天电不够用,晚上则是低谷,有多余用不掉发的电都浪费了,针对此现象,电力系统就把一部分高峰负荷挪到晚上低谷期,从而就利用了晚上多余的电力,也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2.3 改善企业电机设备的检修计划

企业的电气能量管理系统主要是根据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内各种电气设备进行调度优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节能降耗。

对电机实施状态监测,就是对电机的输出特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如电机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转矩等特征参数,通过设置合理的传感器将这些参数监测并采集出来,纳入负反馈环节实现对电机的闭环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机的运行特性和运行效益,真正实现电机能耗的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电机运行时间以及服役时间的增加,电机的各部分功能部件势必会发生老化、变旧等现象,造成电机能耗的迅速增高,为此,还需要为电机制定合理的维修机制。过去我国对机电设备的维修普遍都采取事后维修的策略,这样的维修策略普遍造成了维修过剩、维修不足和盲目维修的状态,人为的造成了电机运行状态提早下滑甚至恶化,造成电机能耗过高,电机未到服役期便宣告报废,因此,需要对电机运行实施状态维修策略。状态维修策略就是指定期对电机实施“体检”,通过一系列体检参数来确定电机的运行状态,并建立电机的运行状态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有可能发生的电机故障提早发现,有针对性的进行维修,进而实现控制电机能耗、节能减排的目标。

3 结论

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大型企业,均是电气能耗大户,要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的大型生产企业实施和应用节能的先进技术,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电气能耗过高、节能措施应用不足的现状,节能管理水平低,配电网电能损失严重。本论文结合大型企业电气管理节能的若干先进技术的应用,详细探讨了大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电气管理节能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占荣.供电企业电能质量管理与节能降耗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2]周志强.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8(6):9-10.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6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状;趋势;建设

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仅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且是促进我国工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而作为现代工业企业必须意识到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应用的必要性,认真分析和总结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论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结晶,在促进我国工业事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工作强度,还能强化工作效率,提高检测精度,确保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提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安全性,确保工业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由此可见,在现代工业事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1]。

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就必须对其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集成化

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目前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已经实现集成化。尤其在管理上正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企业浏览器对人力资源和财务核算等信息数据及时的进行存取,并对生产全程的画面实施动态的监控,能及时地获取企业在生产方面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同时在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机器等方面实现了横向拓展,这些设备与系统软件的应用和通讯技术的支持,实现了集成化的组态环境。

2.2 维护更加简便,应用更广泛

就电气自动化工程而言,其发展的主流主要以人机交互的界面为主,并在PC系统的支持下,使得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更加灵活,集成的特点更加显著,加上其标准系统语言的应用,在便于维护的同时提高了其应用效率。

2.3 替代传统的DCS系统

随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不断应用,DSC系统的弊端正在不断的体现出来,不仅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还在便于互动基础上降低了维护的价格,因此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使得其应用更加广泛。

2.4 处理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采取的集中控制的方式,因而必须将全部功能录入处理器之中,这就会使得系统的处理速度较慢,最终导致机器难以高效的运行,加上电子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多,极大的增加监控的数量,使得主机的空间不断的下降,不仅提高了投资的费用,还加大了查线的难度[2]。

3.发展趋势

通过多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状的分析,我们对其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不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必须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展望,以确保其应用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

3.1 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实现统一化

这里的统一化主要是指管理的统一化。具体来说,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下生产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不仅能进行周期性的设计以及测试和运行,还能对其进行统一化的调试、维护和运行,从而降低一项产品从设计到制成成品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通过统一化管理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实现开发系统与运行系统的分离。因此,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必须确保所采取的设施有助于现场设备的控制,并结合企业和计算机的监管体系,在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保持数据的畅通,达到统一化的管理。

3.2 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实现标准化

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实现统一化的基础上,还能在微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程序的标准化。并在微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降低工程成本和缩短工程时间,达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与办公室系统的资源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所以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科学策划就显得十分必要,并在相同PC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程序接口的标准化,从而更好地与生产厂家进行软硬件的数据交换,从而彻底的解决通讯困难[3]。

3.3 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实现产业化

为了促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工业企业,必须切实加强自身体制的改革,着力实现结构的产业化,并在科学技术和保障体系的支持下,推动工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市场产业化形成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当技术开发和集成系统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较多时,可以采取外包分工的方式,切实加强与分包单位的合作,实现零部件生产的配套化和市场生产化,确保所有的大型装备的技术开发研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从而更好地配置资源,利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各项生产。

3.4 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下制造的成品安全化水平更高

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生产技术奖变得更加安全,有效的实现安全和非安全系统一体化的集成空中,从而在非安全系统进行控制的原则下,确保开发费用降到最低,同时还能满足产品设计的需要,尤其是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下生产的成品的安全化水平将变得更高,从而更好地将其性能发挥出来,服务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3.5 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安装和设计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时,往往不注重对设备控制人员的培训,当安装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之后,才注重对设备操作和维护人员的培训,使得其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因而为了确保其应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必须在安装过程中要求设备操作人员参与,以更好地掌握其安装流程,同时深刻的认识到系统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其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更好地掌握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装方式以及安装的必要性,同时更好地处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所在,及时的判断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最大化的确保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始终出于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由此可见,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必将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人才[4]。

4.关于如何建设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几点浅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确保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成效更好地提升,为工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具体来说,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将地球数字化技术融入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之中

在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将其与地球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是使其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而且也是促进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自身技术含量提升的重要举措。将地球数字化技术融入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之中,主要是将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动态表现以及多维空间的且与地球有关的大量的信息数据整理成坐标,从而形成电气自动化的数字地球,并将所有的信息录入计算机之中,并在网络的辅助下,就能随时随地的对地球的地理坐标进行整理,从而对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电气自动化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有效的掌握。

4.2 将现场总线技术与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

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基于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在系统的长期运行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并在这些条件作用下,使得很多网络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实现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现场总线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其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不仅为企业的各种电气设备提供通信的同时将其与生产信息和顶层信息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企业的管理部门就能对自动化部门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存取,达到网络服务工业发展的目的。尤其是与传统的DCS系统相比,不管是在安装成本还是在材料成本以及可靠性方面等均具有较强的优势,并节约了大量的通信和控制电缆,在节约成本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出来。因此,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将其与总线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的提升。因此,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使用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5]。

4.3 加强多方的合作,着力推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水平的提升

一是工业企业应切实加强与电气自动化专业学校的合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厂区和车间,对现有的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并接纳学校的学生进行实习,着力打造多功能的生产试验和培训基地,深入企业开展教学,加强校外培训基地的建设,实现实践能力与岗位实习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应不断的拓展,采取订单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培训,使得学校严格按照企业的职业要求进行专业人员的培训,从而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从而在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下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水平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

二是在加强与学校合作的基础上,还应对企业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应用方面的改进,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着力打造符合企业发展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管理模式,明确系统运行过程中各项责任的主体,在促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有效应用的同时确保企业的各项生产运营安全高效的进行。

4.4 改革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体系

第一,在教学专业团队的协调组织下,对市场需求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岗位群体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这些岗位群体需要具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学校组织优秀专业的教师根据这些岗位群体反应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关的教学课程,这就是以工作岗位为基础形成了更加专业化的课程模式。第二,将教授、学习、实践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真实的生产任务当作对象,重点强调实践的能力,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专业学习中至少一半的学习内容要在实训企业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行动组织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将来的工作程序。第三,加强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实施定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及时的引进现代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在高校人力自愿的支持下,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对企业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不断的培训和实践,并设置具有激励和约束职能的奖惩体系,以全面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从而更加主动全面的占领市场的领导地位,快速的提高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尤其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6]。

5.结语

综上所述,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工业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充分意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应用的必要性,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总结,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将地球数字化技术融入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之中,将现场总线技术与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加强多方的合作,着力推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水平的提升,改革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体系,全面深化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技术性,着力提高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为整个工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红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115-117.

[2]刘惠彦.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125.

[3]余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4:248.

[4]张礼崇,郜祥,王焱,李兴.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2,01:127-128.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7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管理措施;电力供应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11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52

企业若要保证电网安全平稳运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设备检修与维护,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应得到提高,各种家电设备配备齐全,比如常见的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等家用设备,家庭用电量增加,对电力企业的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因此电力企业务必要做好变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检修,保障变电设备长期运行稳定,提高供电可靠性。

1 电力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电力系统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保证电力变电设备稳定运行显得十分重要。在城市居民与工业生产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输电线路规模不断扩大,电力供应相比之前更加繁忙且技术要求更严,变电设备在电力系统中主要起着调节与维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企业的供电紧张的压力。电力变电设备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对变电设备的技术资料、操作方法、维护与维修等方面了解与掌握,对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地予以解决,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变电设备在其投入使用过程中必会存在缺陷与不足,这将给电力输送带来安全隐患。电力企业在对变电设备日常维护与检测时,需要重点关注设备薄弱环节,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予以监控,及时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出现故障采取有效措施检修,保障电网安全,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2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

在电力日常维护与检修的工作中,当电力变电设备出现故障时,通常采用的检修技术主要有以下种类:故障诊断技术、状态监测技术、状态预测技术、检修技术结构等。

2.1 状态监测技术

在电网日常运行中,电力企业需要防范电力系统出现突况,利用先进的状态监测技术对变电设备进行实时检测,在检测中经常会采用在线监测技术,所谓在线监测技术是指利用相关的监测设备对变电设备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分散控制系统进行监测。将监测得到的数据与设备参数、技术指标等相对照,了解变电设备的日常运行状况,实现全面监控的目的,同时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还会使用定期解体的方法进行监测,保证监测结果更加准确,定期解体监测是指变电设备停止使用或者处于维修状态,维修人员根据设备的检修指南与工艺需要,将设备拆卸、解体后,对比运行状况,查找设备出现异常的原因。

2.2 状态预测技术

电力变电设备出现技术故障前,可以通过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前预测,然后采用有效措施及时修护。状态预测是指电力技术人员根据自身实际经验,结合设备运行状况,并对设备特征向量进行预报,设置报警阀值,当预测值超过设定的数值时,报警器就会启动,提前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预测。

常用的状态预测模型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搭载在BP神经网上;第二种是植入灰色理论体系中。BP神经网预测模型准确度高、使用范围广、泛化水平强,具有较强的信息挖掘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而且容错能力高,电力变电设备状态预测多使用该模型。而后者主要适用于短期预测,不会给机械造成不必要的磨损,该方法适用较少。

2.3 故障诊断技术

电力变电设备出现故障时,使用的诊断技术可分为综合法与比较法两种。若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检修人员一般会采取综合诊断法,在对变电设备施行诊断前,需要采集相关数据,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可以借助在线检测方法来收集有效数据,同时还要对变压器的绝缘、负荷情况、运行温度以及油色谱等实时收集,有时还会收集设备开关的检测数据与离线数据等。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判断。数据收集完成后,紧接着就是对数据实行整理,利用已有的专家论证系统匹配,确定设备故障。

对于各种不同的电力设备,诊断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发电设备或者是机电设备出现故障,一般会采取人工神经互联网诊断系统实施诊断;对于变电设备则是利用智能系统实行诊断。另外,比较诊断法的使用原理为通过对震动、污染、射线、噪声等诊断技术,获得需要的结果,将诊断后的数据与之前的诊断后的数据进行比较,若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则说明设备运正常,不存在故障。反之,设备存在故障需要及时的维修或者更换。

2.4 检修技术结构

电力变电设备状态检测技术的结构一般可分为感知层、应用层、网络层等结构。当变电设备处在检修状态时,应该了解电气的相关数据信息,同时还需要结合状态检修技术对设备结构实施感知,利用传感设备与先进的计算机连接,将有效数据储存起来,这就是感知层。网络层主要由光端、光缆等组成,可以实现分级控制,计算机主机不同,处理信息方法不同。主站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相比传统数据的传统,可以实现多样化。因为网络层具有存储、提取数据的功能,对设备检修具有重要的意义。检修技术的应用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可以配合检测装置与传感器等装备,获取变电设备检修需要的数据,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最后编制检修对策。(2)在操作环境不稳定情况下,外部接线出现松动,影响到变电设备的传感器失去作用,这时可使用其他设备振动的情况来判断设备运行状况。(3)用传感器对设备实行检测时,如果变电设备周围温度变化幅度较大,传感器就会受到干扰,需要进行多次取值,并且还要反复比较与分析,传感器需要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防止一种传感器出现偏差,造成收集的数据不准确。技术维修人员应用人工神经互联网智能体系诊断分析,还要结合过去的数据参数,与之比较,从而可以获得有效的检测成果。(4)若变电设备某区域出现漏油或者放电时,其油面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扩大,同时气体也会挥发出来,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与液面、流量的传感设备比较,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加强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管理

3.1 提高对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认识

在对变电设备状态维修时,其检修的过程是相当麻烦的,状态检测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久性等特征,所以在对变电设备检修时需要全面掌握检修技术,熟练地应对设备各种检修原因,在设备检修状态中体现检修技术的优越性。若电力企业检修人员缺乏知识理论经验,自以为延长检修周期就可以减少机械故障工作时间、缩短停电次数,保证电力系统输送电安全,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做法,不符合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长时间不检测就无法发现问题,最终会给设备运行带来更大的破坏,进而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以上原因由于检修人员自身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对变电设备检测技术了解,更没有认识到检修技术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定时对检修人员实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检修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应制定一套健全的管理体制,强化监管,责任到人,不定期地对检修人员进行考核,保证检修工作的有效性。

3.2 收集变电设备信息

变电设备在实施维修时,首先需要对变电设备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变电设备需要维修的位置,便于维修人员及时予以修理与维护。通常变电设备信息收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设备运行前的数据收集,需要对设备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结构以及运行原理,比如变电设备的机型、相关运行参数、型式、各零部件的规格、出厂参数以及具体工作过程等。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收集对变电设备日常维护与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在设备运行时收集信息。当变电设备运行时,相关电力技术人员需要收集设备运行的参数,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将收集到的数据与设备说明书进行比较,可以准确地发现设备的故障所在。当前,在线检测技术在电力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收集设备运行中的电流、电压、压力、温度等数据,从而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况、隐患情况等有了全面的了解。

3.3 严格执行设备检修准则

电力企业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精益化的检修准则。在遇到检修问题时,应当按照设备说明书科学检修,保证电网正常运行。企业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性化的操作流程。同时还要加强安全意识,电力专业作为高危险的专业,要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提高维修中的安全性,电力企业应引进先进的传感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变更新的变电设备检测手段,根据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检修策略。

3.4 加强检修工具的管理

若变电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此时检修工具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所以电力企业需要认识到检修工具的重要性,加强检修工具的“5S”管理,为应对应急情况提供保障。例如,电力企业可以制定工具管理制度,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看管,实行登记制度,对于部分工具出现损坏及时报告,通知采购人员进行补充,尽量规范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工具管理混乱情况,加强对检修工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维修效率。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电力相关技术的进步,但是沿用传统的检修技术已无法适应现代电力的发展需要,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加强电力检修技术研究,保证电网安全可靠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吴晓晖,甘德刚,王红梅,刘平,陈洪波.四川省电力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体系建设与应用[J].四川电力技术,2012,(5).

[2] 王佳明,刘文颖,魏帆,杜培,汪隆臻.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5).

[3] 葛维春,王芝茗,顾洪群,路光辉,梁经宛,牛强.一、二次设备状态监测信息融合及在PMS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21).

[4] 房继朋,李巍,佟月珍.浅谈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电子制作,2013,(23).

[5] 周华,俞培祥,许飞,姚峰.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标准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比较[J].智能电网,2015,(3).

[6] 潘乐真,鲁国起,张焰,俞国勤,祝达康.基于风险综合评判的设备状态检修决策优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1).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8篇

1国内机电自动化技术研发前景展望

从上世纪自动化控制技术被工业企业广泛引入\应用之后,其日渐成为现代工业企业所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国内工业领域,在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同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发展滞后等问题。不过在党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全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之下,以及全社会对于技术革新之于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价值认同,未来国内机电自动化技术将具备广泛地发展前景,在提升国内工业产值的同时,拉动GDP的增长。

2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发展态势。自人类步入新世纪以来,智能化这一概念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地提及,工业领域亦不例外。随着机电技术实现智能化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工业生产领域将实现传统人工操控作业依赖程度的下降。2.2网络化发展态势。将互联网技术视为改变与颠覆社会公众生活模式的主导性技术毫不为过。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工业领域,将有效地提升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确保机械设备处于高速、稳定运转状态。同时,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了远程操控作业的实效性,这是其它技术所无法取代的。2.3模块化发展态势。从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整体技术架构情况来看,此种技术涵盖了多项技术类别,所涉及的技术节点也较为复杂,前述情况的存在为此种技术的研发、应用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通过对此种技术所涵盖的不同技术类别实现模块化整合,能够有效地提升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操控实效。因而可以确保企业在这些标准单元基础上,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规模。要实现如上功能,还需要制定各项原则和标准,以便符合产品的标准。2.4自动化发展态势。此种发展态势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之内,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机械设备将依托人工智能地引入,实现无需依赖人工操控作业的自动化运转。对于企业以及技术研发结构而言,其应当在推动机电技术实施自动化研发升级的同时,考虑怎样依托此种技术为公众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提供更多的便利,以便使此种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实现对人力劳动的解放。

3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

现阶段机电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包括:机械设备诊断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水泵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状况、自动操控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3.1机械设备诊断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依托此种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能够推动传统的机械设备诊断技术实现技术升级,能够实现对正处于运转状态的机械设备的工作与运转情况地实时监控,改变了以往依赖人工进行设备状况检修的繁琐性;同时,此种技术亦能够提升设备检修效率,这也是以往人工设备检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设计机械产品时:①考虑机械产品的成本,也就是机械产品的经济性。机械产品在制造的初期就要做出合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尤其是再利用的成本和污染物的处理等;②对机械产品的再利用和可拆装性进行设计与分析。而将机电自动化技术运用到设备诊断中,就可以在不拆卸设备的基础上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掌控,进而在发现故障时,实现对故障部位的快速排查,为后续的设备维修提供便利和帮助。3.2水泵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状况。水泵将原动机中的机械能传送给水泵中的液体,通过对液体加压实现液体的传输。水泵的运用非常广泛,在石油工业、化工以及冶金等产业中的运用非常多。从安装水泵设备的环境来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水泵设备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引起设备故障,如设备受潮、温度升高等情况,均会影响到水泵设备的正常运转。通过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能够在确保水泵设备发挥稳定功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工作环境对水泵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调节。3.3自动操控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通过自动化控制机械制造,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还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精确性,将机械制造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将计算机和现场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连接,就可以通过远程计算机对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计算机是通过对设备产生的一系列的数据的自动处理并且进行分析,实现对机械制造进行监控,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还可以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差错,进而影响对机械制造的控制。

作者:张振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现状第9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 A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材料、设备、技术不断涌进,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极大的推动了整个机械行业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微电子的技术和计算机的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它们不断与工业机械相摩擦,找出契合点然后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就是这样产生的。机电一体化从系统化的观点来说局势综合的运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控制和传感测控等技术,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合理的运用各个功能进行布局。实现具有多功能。高质量的功能价值极其目标。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推行机电一体化的先进技术及在生活生产当中的应用。它不仅关系到全球各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成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象征。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状况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第一阶段

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以前被称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不自觉的去利用电子技术初步的成功去补充和完善机械的性能。尤其是二战的爆发,刺激了电子和机械的结合。战后这些军用技术逐渐转化为民用技术,使战后的经济迅速的恢复。但是当时的电子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电子和机械的相结合还没有能力深入的研究和开发,而那些已经开发出来了的产品也没有办法进行大量的推广。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第二个阶段

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到八十年代被称为第二阶段,同时也是最为蓬勃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都在的不断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而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也在迅速的的发展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结实的物质基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第三个阶段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就是机电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同时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发展,进而进入了深入探索的新阶段。光学和通信的技术也融入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那些细微的加工技术也慢慢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浮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与微机电一体化两种体系。另外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是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才开始对机电一体化进行研究并且开始应用的,在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考虑到了机电一体化给各个国家带来经济上的效益和影响。许多的大专的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始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能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2.模块化趋势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制定各项标准,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网络化趋势

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是为大势所趋。

4.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

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

5.绿色化趋势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

6、系统化

系统化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关对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的运用开放和模式化的结构。整个系统可以随意灵活的组成形态,并进行任意的剪裁组合,以便于实现多子的系统控制和管理。特征之二就是通信的功能加强了,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会更加的注重产品和人之间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就是最终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对象是人,不管在怎样的赋予机电产品一体化人的情感和智能。使之人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家用的机器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实现人机一体化。而另一个含义是指模仿生物的机理,从而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的各种产品。实事也是如此。很多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到动物的启蒙而研究出来的。

三、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亦可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领域。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表现在:①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②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③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④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⑤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⑥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⑦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五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结束语:

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许多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所得出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结果。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机械工业的主角。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上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各个技术之间互相融合的的趋势也随之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和微电子的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体。成为机械工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田双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工业设计,2011,(6):217-218.

[2] 张葆青,闫石,陈爽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床与液压,2011,39(24):105-106,121.DOI:10.3969/j.issn.1001-3881.2011.24.037.

[3] 王卓.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9):28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