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能训练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6 14:55:16

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1篇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专业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为配合本专题,作者将竞技体育领域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化,以期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服务于普通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为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提供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希望广大教师以此系列专题为基点,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原理,领悟案例设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并设计出更多有效提升学生体质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按照最佳运动能力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和逐级进阶模式,较好地将功能动作筛查、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恢复与再生等内容实现了无缝链接,充分体现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体训练已从重视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高端要素转变。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2-0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的功能康复训练,兴盛于职业体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等内容,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本文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定义、内容体系作为系列专题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续的文章中将逐一介绍上述系列专题,以期让广大读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整合资源,做好损伤预防,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维、多关节、运动的无轨迹、无序,而且在运动场上的动作模式要与功能性训练相一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之所以强调动作模式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运动场上的动作效率,但动作模式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运动场上得到有效的展现。而传统的体能训练理念则是进行单方向、单关节、实效性较低、有序的训练过程。但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需要一个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支撑,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名体能教练员身兼多职的训练模式。因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把训练视为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并提出运动员的成绩是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因此,它在各训练系统内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协调,并将哲学、方法学、战术训练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将功能训练运用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他们把功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膝关节的损伤治疗方面,内容是针对士兵的受伤膝关节采用动态练习来恢复其灵活性。随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专门性适应(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训练动作的一项专门活动,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则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在不同运动面的加速、减速及稳定性训练。美国著名学者Boyle M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括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训练。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训练的路径》《功能性模式》《力量与功能》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关节、多运动面、多方位、强调本体感觉的运动,包括减速、加速以及稳定性能力、对不稳定状态下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Santana J.C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系列活动。Steven P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各种人群完成任务相关的、目标确定的、环境合适的、身体的多个系统与组织参与的任何运动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2001年,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学专家Mark Verstegen提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动作”。他认为身体动作承载着运动素质和技术,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和发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和转移。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负荷和速度的动作模式训练基础上整合多关节来加强动力链作用。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是大多数体育动作的原动力,通过提高身体的躯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证更为经济有效的动作过程。

由此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其核心内容包括:FMS测试、软组织唤醒、肌肉—神经系统激活、动作准备(含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动作技能、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线就是以FMS测试作为切入点,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以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为核心,以提高或改进运动员在场上竞技表现能力为目标。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它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是一般身体训练理论的延伸和细化,促使一般身体训练朝着指向性和针对性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专项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提升专项训练的有效性,缩短一般身体训练效果向专项技能需求转化的时间。2003年,Gray Cook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运动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图1和图2)。

从图中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到,Gray Cook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所有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将运动功能训练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完善其训练模式,不仅能够保持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障专项训练。最优化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强调训练要以人体基本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稳定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升级到第二阶段的有效动作模式。

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动力链传递效能又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训练尤为强调完整动作的整合和动力链的高效传递效能,以上两个方面才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所在,即运动员在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够有效发挥专项技战术水平,最后达到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展示。

我国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刘爱杰博士首次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2007年他在《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写到起源于康复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训练正向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渗透,并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专项化的桥梁。2008年,他又在《我国运动过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体的所有复杂动作都是由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并且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袁守龙博士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稳定性等练习在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训练;强调将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加入训练当中,强调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稳定。在传统结构性力量、耐力和素质等训练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对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动力链效应明显,丰富了传统的体能训练体系。笔者在《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传递效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的本质差异在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通过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提高的是完成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专门动作质量和竞技表现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从一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的内容来看,它的顺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伤病预防练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每堂训练课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内容,而是根据当天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内容。其中,伤病预防、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等属于功能动作,以徒手练习为主;快速伸缩复合力量、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等则属于身体运动能力,以抗阻力练习为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板块及其功能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MS测试,评估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经的激活等方面的动作准备活动,使得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3)技术动作活动的准备,此阶段与专项的结合更加紧密;(4)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5)与专项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统的发展;(6)恢复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这些训练都是在营养保证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科学基础与实施过程来看,它是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技能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练员团队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体现出明显的整合集成特征(图3)。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拥有一个团队来保障,职业体育的教练员团队通常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转化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短时间内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所要求的教练员。

而传统的体能训练则是高度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高度重视肌肉力量的增长。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少,训练也基本上是由专门(或兼职)的体能教练员负责实施。这种训练模式有其优点,但也同时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尽管身体素质发展的很好,而且身体外型也很强壮,就是在场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转不动,比赛场上所需的专门动作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能训练仅重视了肌肉训练,而没有重视动作训练。因为肌肉训练未必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而动作训练才能把专项动作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从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一个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项培训,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队伍,而且他们已成为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骨干。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单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2篇

摘 要 青少年球员的训练效果决定着其成年后的竞技能力,在落后训练理念指导下成长的青少年球员,成年后的比赛理念也必是一种落后的理念。今天中国足球的落后源于几十年来青少年训练的落后,源于中国足球训练理念的落后,使得中国足球的水平现状成为一种必然。从训练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进行综合评述,试图理清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中的弊端,为人们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中国足球水平抛砖引玉。

关键词 足球 青少年 训练理念 构建

一、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的概念

康德说过:“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

我们对于“理念”的普遍认识是: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认知、观念)见之于客观(规律、存在)的科学反映,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简言之,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核心,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体能、心理、比赛能力指明了方向。正确的训练理念,保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各项能力随着训练不断地提高,并最终促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球员;错误的训练理念,阻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成才,甚至会导致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失去成才的机会,最终被埋没。

目前,国内对于“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等方面的研究不多;并且,相关文献都没有明确提出“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的具体概念,对于其内涵的解释更是模棱两可。通过专家访谈、并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参考欧美足球强国对于“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的描述,提出了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的概念:中国的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体能、心理、比赛能力等进行训练时,应该秉持的,适合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身的发展特点的,先进的信条(观念)的综合。

二、青少年足球的实战性训练理念的构建与完善

训练理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竞技运动发展方向与成效。因此,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项目的本质,比赛特征和规律来指导运动训练,训练必须符合实战。对训练中长期存在的脱离实战问题应产生清醒的认识,为彻底告别传统训练理念而痛下决心,既敢于大胆否定自己,又要自觉全身心致力于现代足球训练理念的落实工作。

(一)注重结合实战的基本技术训练

中国足球历来重视青少年基本功训练,认为技术是第一位的,“狠抓基本功”,“勤学苦练基本功”是多年来青少年训练的指导思想;但是在中国的足球训练场上,大量的分解、分项训练形式却是青少年训练的主体。这种训练方式忽略了对抗性这一足球技术本身所固有特性,使得我国很多小球员的基本技术虽然练得如同杂技般熟练,但在比赛中却显得“ 技不如人”,“不会比赛”。因此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青少年足球基本技术的训练我们更应强调对抗性、实战性,同时要简单、精确、实用。

(二)注重足球思维能力的训练

现代足球运动的趋势是快速、整体的对抗,而决定这种能力主要因素是我们的思维,是在高速中观察判断的能力,是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快速做出决策的能力,“肌肉是大脑的奴隶”,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我们应注意智力的开发。青少年训练要提倡尝试新动作,给予孩子创造性思维支持;而非机械的模仿,单调的重复,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抹煞了孩子的个性,约束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足球比赛是在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足球运动员需要的是在高速、复杂情况下的决策能力,即应变能力,即使一个运动员有着很好的基本功但应变能力差,在比赛中也将毫无作为。这种能力依赖固定的套路是无法练就的,可以通过形式多变的局部对抗,让小队员体会在各种位置、各种接应队员队形、各种防守阵势的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三、结语

训练理念是人类进行训练实践的指南,没有正确、先进的训练理念,其训练实践便是一种低级、落后的重复活动。在人类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落后的竞技项目中,无数事例反复重申着这样一个命题:竞技成绩的落后必然伴有训练理念的落后。因此,剔除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中的落后成分,更新和完善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是竞技体育不断创新、发展、提高的前提,也是提高中国足球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足球落后局面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 刘丹.球类项目训练理念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庆春.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52-55.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形体训练;概念;本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形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形体美的认识不断加深。在大众体育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塑造形体为目的的活动,如广场舞、大众健身舞、有氧舞蹈、形体塑身等等。虽然,对“形体训练”的理论研究有十年之久,但是,在体育理论界却没有明确的有关“形体训练”的概述,因此,形体训练的理论滞后于实践。

目前,“形体训练”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的发展仍是迟缓,面对大众对“形体训练”的诉求,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形体美训练”的理论知识体系,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理清有关“形体训练”概念。

1.“形体训练”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还可以是主观精神领域的,任何对象都具有一定的属性。所谓属性,就是对象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如大小、美丑、冷热、善恶)和对象与对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如高于、红于、在前、在后、反对、支持)。体育就是体育这一学科的一级概念,只要是研究任何有关体育的问题,就必须清楚体育这一概念。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对“体育”这一概念,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引用张洪潭对体育这一概念。体育的定义是:旨在强化体质的一切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

在对象的属性中有些属性是特有属性,有些属性是非特有属性。所谓特有属性,是指某类或某个对象所具有的,而他类或他个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在对象的特有属性中,有些属性是本质属性,而有些属性则是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指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里面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反映的是什么样的对象?概念是反映对象的,对象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象的质反映在概念里面,就是概念的内涵。[1]因此,人体美是“形体训练”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就是塑造人体美的教育,这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是“形体训练”这一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反映在概念里面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就是下属于该概念的那些种概念的总和。单独概念的外延就是它本身。概念的外延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反映的是哪些对象?对象的量反映在概念里面,就是概念的外延。由于形体训练没有形成系统的一套体系,其训练内容页不明确,形体训练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任何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达到塑造形体的功能,但是,这些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本源,也就是产生的意义,如田径类、球类运动项目的没有达到人体美的目的,就像文字一样,数学、物理学科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文字,但文字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形体训练的外延可以使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或是肢体活动。

2.“形体训练”概念的术语

在形体训练中,最关键的就是“形体美”的塑造,我国古代也早有研究,形体指人体或人体形态体质。《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这里说的形体美是指人的身体表面令人悦目的形态。形体美的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健康,即体格健全,肌肉发达,发育正常,只有健康的身体才充满活力。其次身体各部位要符合美学中形式美的原则,即各部分的比例要均匀对称,这样才能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然而,决定人的形体美的因素不止一个,最主要的包括三个方面:体型因素,体型是人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它包括骨骼比例,脂肪和肌肉的发育情况,但是,体型受遗传的影响很大,环境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通过营养、劳动或运动进行自控调节,使不美的体型变成美的体型;骨骼因素,骨骼是形体美的生物学基础,骨骼决定人的身高以及四肢各部分的比例,骨骼以脊柱为中轴,左右对称,脊柱的生理弯曲应该正好体现人的躯体的曲线,骨骼构成人体的整体构架,肌肉依附于骨骼,从而支撑人体并使人直立以保持平衡,可见,骨骼在形体美中具有决定意义;线条因素,人体的线条是由骨骼和附着其上的肌肉构成的,美的人体应该是轮廓线自然、流畅、柔和而且富有变化,形体美的男子的线条应该是肩宽呈水平,使人感到宽阔,身体纵轴应是直线延伸,一横一纵会使人感到挺拔有力,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形体美的女性,曲线则应该呈一起一伏的波动变化,以给人柔和秀美之感,才能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2]

除了外在的形体美之外,还有一种通过外在形体表现出来的体态美。体态是指人身体动作的状态。体态美是按美的规律改变人的体态使之符合审美的要求。人体在空间的姿态有爬、滚、翻、走、跑、跳等,构成动态美;站、立、坐、卧、蹲等,则构成静态美。动和静是相对的,构成人体活动的流程。在人的所有的体态中以动态美最能显示出身体的美,体育活动就是最高层次的动态美。人体轮廓线条的起伏变化,能突出人体动作的节奏和旋律,显现出人体的生命力。除此之外,人的体态还是人的心灵美丑的折射,能够表达真挚、健康而又文明的思想感情的体态是美的,而体现腐朽的和低级下流思想的体态是丑陋的,这说明人的体态还包括社会意识和精神因素在内,当然,人的体态表现出来的不一定能够判断心灵的美丑,如谦谦君子的外表体态下可能是做作虚假的内心,不能直接通过体态来评断内在的美与丑。[2]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狭义的审美教育,主要指品质教育。由于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品质教育,因此狭义的审美教育可以等同于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许多教育家都将美育落实为艺术教育。比如,在蔡元培构想的美育中,艺术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美育是德育、哲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共同的教育任务,美育其中包括艺术美、道德美、自然美、现实美、人性美、体魄美等综合教育的审美教育,它以培养人的正确高尚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塑造完善人格为最终目的。美育中有包含“体魄美”,但在整个体育教育的系统中,缺乏关于“体魄美”的内容,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相结合的形体训练当中,应该重视“体魄美”的教育,以使整个美育系统完善。[3]

笔者认为,“以人体科学为基础”是形体训练的理论基础,不应放在概念里面,而且,人体科学可以说是整个体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学者的概念中有“通过徒手和器械训练”,徒手和器械不就是包含所有形式的训练吗,还有“通过舞蹈、艺术体操等形式”也是形体训练的方式方法部分的内容,不应出现在概念里;几乎在所有学者的概念里都出现了对形体训练目的的概括,这的确是可以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部分,但是,有些属于形体训练的本质属性,有些则不是,这样就导致概念不清晰;最后,对这一概念的外延,大部分认为是一个“训练过程”,笔者很认同这一观点。

3.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形体训练概念应确定为以形态练习、体态练习、美学知识学习为内容的、以促进人体美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格局人体生理学原理、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形体训练应从小开始培养,并长期坚持,方位上策。

参考文献:

[1]陈克守,刘金文主编.逻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0

[2]方彰林,讲世正.人体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6

[3]康尔.艺术与艺术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认知复杂性;体操运动水平;生活建构;学习建构;自我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10-0069-04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gnition Complexity of GymnasticsAthletes with Different

Athletic Ability, Age and Gender

GU Chang-jiang1,LIANG Cheng-mou2,WANG Chang-sheng2,LI U Gai-cheng2

(1 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 317000,Zhejiang China;2.Beiji 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ymnastics athletes from provincial professional teams, provincial PE s chools, andPE schools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s, this paper uses BTL -RG cognition questionnaire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ognition compl exity of the gymnastics athletes with different athletic ability, age and genderThe research results on life, study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ath letes indicate that: 1)there is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ymnasts wit h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non-gymnasts in the life, study and self-constructi on; 2)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gnition difference among the players at differ ent athletic levels.3)The cognition complexity between genders is not rema rkable and it is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athletic cognition ability and theathletic level

Key words: cognition complexity; gymnastic level; life construction; stu dy construction; self-construction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A•凯利(1905-1967)创建了利用认知结构来解释个体行为差异的 理论[1],提出个体的人在认识任何一件事物中都有相应的结构,揭示了个体信 息 加工的内 在机制(思维的二重性 ),并得出对于同样一个情境的认知时,由于个体之间认知复杂性 高低的不同,形成人们在解释和预测事件的结构上存在差异。认知复杂性是指一个人其自身 系统在对事件的解释和预测中所建构概念的精述或简化程度,其最直接的指标是一个人的自 身系统中建构概念的数量。1955至今凯利认知复杂性理论[3] 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 的研究 和应用,在体育领域中以认知复杂性理论研究运动员认知训练方面也应引起重视和应用。

影响认知复杂性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由表象开始沿着两条思维 (形象和抽象)途径向前发展的过程。如果失去或不能合理运用抽象思维调解行动的人,他 们的行为是不准确的、盲目的,很少有创造性[2]。在访谈和现场调研中了解到 的体操训 练方法上多以表象为主,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训练的意图不明确,使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认 知结构不完整,制约体操运动员的认知水平与运动技能水平的协调发展。提高认知复杂性训 练意义是:掌握其运动的规律,使训练手段更加合理;弥补运动员依靠本体感受器提供的经 验建立的主体动作概念不足;利用外周感受器提供的信息,使掌握的知识和策略运用于实战 。

本研究对体操运动员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三个方面所建构的概念情况进行研究: 1)以体操运动员对一般问题的认知复杂性为目标,自创测量手段(BTL-RG认知问卷)测量 运动员在对事件的解释和预测中,自身建构概念的数量情况(设对照组),判读体操运动员 对问题的认知程度;2)发展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对体操运动员文化学习环境 ,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方法进行考量,分析讨论其对培养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中的影响,制 定出在训练或比赛中克服认知不足的措施,完善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训练的理论和训练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浙江省各训练级别体操队的运动 员90人为实验组,并随机抽取浙江省不同地域学校同年级、同年龄段的普通学生作对照组90 人(表1)。

投稿日期:2009-11-05

作者简介:谷长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一览

体操运 动员训练级别性别组男 女年龄(段)男女相同/岁训练时间

a省专业运动员151514~158~9省体校运动员151512~137~8业余体操运动员151510~116~5非体操训练水平运动员(对照组)3×153×15同三个组别运动员人数及年龄相 匹配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北京体育大学梁承谋教授创编设计的认知复杂性测量问卷(BTL-RG) 进行测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回收率95.5%。该问卷设计依据凯利的个 人建构理论,以被测试者在生活、学习、自身构念三方面问题建构概念系统,将测试对象所 使用的概念的数量作为评价依据,对生活、学习、自身构念三个方面问题的解释和预测来判 读对问题的复杂认知情况。

1.2.2 口语报告法深入各级别运动队与一些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的管理者进行访谈,在了解运动员 的文化学习和体操训练情况的基础上,初拟访谈问题条目。在运动员问卷调查完后,有针对 性进行口语报告。

1.2.3 数据处理1)依据本研究内容设计需要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表3、4、5)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6、7、8)的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运用SPSS软件12.0统计分析;2)本研究在设计采用专 业年龄组(4)×年龄组(3)×性别组(2)混合准实验设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2发现:三个级别的体操运动员分别在得分平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方面均明显低 于非体操训练水平的对照组。同年龄的体操运动员和同年龄非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认知机能发 展不同步的情况非常突出。

表2 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描述性统计结果

运动员训练

级别生活建构概念数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数学习建构概念数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数自我建构概念数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数专业队运动员1337.11137.81117.6非水平运动员175121831322 1015.6省体校运动员1106.21237.31127.4非水平运动员22513.723413.420413.1业余校运动员1316.21726.91316.4非水平运动员15410.61639.61549.6体操三个级别运动员由低到高分别使用建构概念数的平均值是6.5个、7个、7.5个(即生 活建构+学习建构+自我建构/3),而相应的对照组平均使用建构概念数量平均值是9.9个、 13个、14个,说明年龄越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距越大,运动员15岁使用建构概念数量达不 到对照组10岁使用建构概念的数量,同时还反映省体校和省专业队的运动员使用建构概念数 量平均值均没有达到各自对照组的基本水平,这一数字反映了三个体操专业水平运动员在使 用建构概念来解释和理解问题的现状。

由于一个建构概念数量有限的人是会影响其怎样看待世界的,运动员所拥有使用建构概 念的能力情况,对教练员给予练习内容的理解和其对自己接受信息内容后的解释,直至控制 动作的目的性和比赛的发挥,以及教练员用什么样的方式传授信息,传授什么样的信息对运 动员在训练中的认知影响应当引起教练们重视。

2.2 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比较因素分析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生活、学习、自我构念等三方面对比发现,专业体操运动员 与非体操运动员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等三方面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表3)。接着分 别对专业体操运动员、省体校体操运动员和业余体校体操运动员与相应的对照组进行t检验 ,也发现三个训练级别的体操运动员与其各自对照组比较在认知复杂性上差异均具有高度显 著性(数据略)。这一结果同表3的统计结论相一致。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可能是多方面因 素造成的,对此应引起有关的各个方面重视。

表3 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比较

生活学习自我设计体操运动员6.54±2.571*7.38±2.498*7.17±2.33*非体操运动12.13±3.614*12.16±3.917*12.80±4.368*注:*表示t检验p

2.3 不同运动水平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多重比较因素分析 对不同运动水平体操运动认知复杂性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表4),两组间差异均达到 非常显著结果。

表4 不同训练级别运动员在生活、学习和自我构念上的

单因素方差 分析

平方和自由度均值F Sig.生活组间差异1 423.0283474.34348.1650.000组内差异1 733.3001769.848学习组间差异1 035.5393345.18031.8380.000组内差异1 908.12217610.842自我构念组间差异1 452.5173484.17239.4800.000组内差异2 158.43317612.264表5是四个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生活方面的认知复杂性测试结果进行多重比较统计结 果。体操运 动员三个级别中的任意两个水平相互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而无水平级别与三个 不同级别运动员任何一个级别的比较中,其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结果。

表5 不同训练级别运动员在生活构念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I) 运动水平(J)运动水平均值比较(I-J)标准误Sig.生活业余运动员省体校水平0.0 0000.72 1381.000专业运动员-0.9 3330.65 1730.644非水平-5.9 000*0.65 8820.000省体校水平业余运动员0.0 0000.72 1381.000专业运动员-0.9 3330.60 6040.564非水平-5.9 000*0.613 6600.000专业运动员业余运动员0.9 3330.65 1730.644省体校水平0.9 3330.60 6040.564非水平-4.9 667*0.53 0040.000非水平学生业余运动员5.9 000*0.65 8820.000 省体校水平5.9 000*0.61 3660.000专业运动员4.9 667*0.53 0040.000*p

表6是四个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学习方面的认知复杂性测试结果进行多重比较统 计结果。三个体操训练级别中的任意两个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具显著性;无水平级别与三个 不同级别运动员任何一个级别的比较其差异均非常显著。

表7是四个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自我构念方面的认知复杂性测试结果进行多重比 较统计结果。三个体操训练级别中的任意两个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显著,而无水平级别与 三个不同级别运动员任何一个级别的比较中,其差异均非常显著。

表6 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学习构念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I) 运动水平(J)运动水平均值比较(I-J)标准误 Sig.学习业余运动员省体校水平-0.4 3330.6 9340.990专业运动员-0.9 3330.69 0940.702非水平-5.2 222*0.71 1330.000省体校水平业余运动员0.4 3330.69 3840.990专业运动员-0.5 0000.53 6520.928非水平-4.7 889*0.56 2540.000专业运动员业余运动员0.9 3330.69 0940.702省体校水平0.5 0000.53 6520.928非水平-4.2 889*0.55 8950.000非水平学生业余运动员5.2 222*0.71 1330.000省体校水平4.7 889*0.56 2540.000专业运动员4.2 889*.55 8950.000表7 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自我构念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I)运动水平(J)运动水平均值比较(I-J)标准误 Sig.自我构念业余运动员非专业水平5.2 000*0.73 8280.000省体校水平-1.0 3330.60 1560.437专业运动员-1.1 6670.62 1980.335省体校水平非专业水平-6.3 667*0.65 7260.000业余运动员1.0 3330.60 1560.437专业运动员-0.1 3330.555 7110.000专业运动员非专业水平-5.3 333*0.59 4940.000 业余运动员1.1 6670.62 1980.335省体校水平0.1 3330.555 7110.000非水平学生非水平-5.2 000*0.615570.000业余运动员6.3 667*0.65 7260.000省体校水平5.3 333*0.59 4940.000专业运动员5.2 000*0.61 5570.000以上结果反映出受体操训练的影响,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发展受到制约:从描述性统 计结果可以说明,从县、市体校到体工队三个水平的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几乎没提高;在 方差统计结果上已反映出三个年龄段差异均不显著,进一步证明这一结果。出现了对事件的 认知能力与自身的运动实践要求不协同,表现出其知能获智的作用不能提高,建构起的概念 不完整、接收和预测事件盲目、动作的目的性受到影响等。

2.4 不同性别体操运动员对认知复杂性的因素分析 表8是男、女性别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性别对生活、学 习、自我构念影响的统计结论是: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三个方面显示出差异均不显著( Sig.分为0.196、0.206、0.108)。

表8 性别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均方和 自由度均方FSig.生活组间差异29.606129.6061.6850.196组内差异3 126.7217817.566学习组间差异26.450126.4501.6140.206组内差异2 917.2117816.389自我设计组间差异52.272152.2722.615.108组内差异3 558.6817819.993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在10~15岁之间的男、女儿童少年。他 们几乎都有相同的学龄时间、生活经历,相似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语言描 述问题的共同特点等[4],所以出现了性别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中使用建构概 念程度差异不具显著性的结果。

3 讨 论

3.1 文化教育环境制约着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发展体操运动员所建构概念反映出其对一般事物的认知情况,建构概念取决于对问题的分析 和理解,而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基础是文化知识,文化素质影响着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情 景中对问题的认知能力。从体操运动员对概念的建构到调查访谈中获得的情况反映出,体操 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矛盾突出,体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环境制约其对认知一般事物能力的发展 。主要有:1)各级别的体操运动训练学校,对体操运动员文化教育爱莫能助,只能让运 动员任其发展,事实上形成了只对训练负责没能尽到对文化素质培养兼管的义务。2)来 自教练员训练理论和方法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没有意识到把体操动作训练工作做为一种教 育手段,来培养运动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培养运动员认知能力与提高运动技 能同步发展的重要性。3)家长方面的影响:把取得运动成绩作为是一种资本的不正确想 法,忽略文化素质对其未来发展的必要性。4)体操运动员的角色变化的影响:从以学习 为主转移到以训练为主,经过体操训练的10~15岁运动员文化水平没有差异。忽视文化教育 因素,不但影响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到退役后运动员的生存发展,同时也制约 着竞技体操运动事业的发展。

3.2 提高其认知复杂性尚需完善以人为本的训练体制以人为本是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根本出发点,由体育训练管理体制决定的,体 操比赛成绩关系着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利益甚至项目的发展,进而形成体操训练工作在各级组 织管理、训练保障上都为争取金牌服务,运动员因此失去了较多接受文化知识学习精力和时 间,种种原因等于放弃了孩子们未来发展所必须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 制实施的出发点是将参加比赛作为为国家争光的一种手段。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精神实质是 :使参与者自我发展和完善人格为目的,是以人的自我意志和努力达到满足个体自我发展需 要的一种教育活动。两种体育思想指导下,导致体操运动训练的价值取向不同。以人为本是 个人的自我意志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应是以组织保障和为其提供服务 为己任。影响体操运动员认知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体操各级培养目标与社会 需要以及未来发展不符造成的,而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有待于国家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不断完 善。

3.3 体操训练和比赛中克服运动员认知不足影响的措施作为优秀教练员的标准之一,能够洞察一个运动员的理解水平,然后选择适合这种水 平的表达方式顺利的与其沟通,用其所能理解的方式实施体操训练。具体表现在体操的训练 中、比赛前、比赛后三个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以克服认知不足对体操训练效果和比赛发挥 带来的不良影响。

1) 在体操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对信息接收、加工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动员的训练质量 和效果,其取决于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理想的作用方式是:交流 ――理解――沟通相结合的方式。使运动员明确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的动作习得过程 ,以达到运动员建构动作概念的系统性和正确性,实现以模仿为主的动作练习,转向以模仿 与建构概念实施自我控制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使体操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主训练能力 得到培养,达到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的目的。

2) 在体操比赛前因运动员面对意向不明的情境或无法预期的比赛压力时,即克服想赢怕 输心理,教练员及时帮助其调整赛前状态,一般所采取的措施是:压力来源――问题表征― ―应对策略。面对复杂的认知环境首先确认压力来源,明确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与比赛情 景要求。然后分析比赛对手和比赛内容,并对建构概念系统的复杂性来加以表征和描述,共 同建构比赛概念系统,引导运动员正确认知自身的实力定位,并设置出挑战目标。针对挑战 目标采取有效的训练措施进行应对,设计比赛场景,操守比赛程序,实践挑战目标,在问题 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变比赛压力为比赛动力。

3) 在比赛后因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或动作久练不成等造成运动员习得无助时 应采取的措施:解释诊断――预测目标――控制自我。自我认知能力有限的个体在经历了比 赛失败或动作久练不成易出现一蹶不振,而导致习得无助感,可能引伸到不可控制的新的情 景中去。教练员通过归因分析帮助运动员对无法达到的结果做出解释和诊断;依据存在的问 题,重竖运动员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新的预测目标;在实施新的体操动作训练过程中,训练 措施的选择以恢复训练和比赛的信心为主,摆脱习得无助的影响,化消极自我,为积极自我 ,使体操动作训练向运动员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不同运动水平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的认知复杂性差异均具高度显著性,并且随 着运动水平提高差距加大,限制了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发展。

2)体操运动员三个运动水平之间认知复杂性多重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而与非体操 水平的多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会影响体操运动员发展竞争力。

3)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在10~15岁龄段中,男、女性别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在运动水 平、年龄、性别三个变量中运动水平决定了体操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4.2 建议 1)提高体操运动员的认知能力,应落实以人为本的训练思想,保障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 、内容和质量,完善体教结合训练体制,是我国竞技体操事业发展的基础。

2)体操训练工作要做到认知经验与发展理性相结合,直至经验与理替循环发展,实施 认知―情感―价值变量共同作用的训练策略,使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认知结构合理发展。

3)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培养要融入到体操训练与比赛的全过程中,发挥运动员主体性 作用,才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切实提高体操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认知的综合能力。

4)体操训练与文化学习矛盾乃至影响体操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体操各级别训练单位培养目 标与社会和家庭需要不符造成的,需要改革现行的训练体制缓解现存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A•凯利.郑希付译.个人结构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 出版社,1998.

[2] 曲宗湖.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1.

[3] 〔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0.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邓远龙.认识经验训练.发展理性训练[J].体育科学,2004,(9):41-47.

[9] 邵斌,黄玉斌.中国体操队大赛前压力控制的原则及方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4,(6):15-19.

[10] 刘晓茹,段再复.情绪影响认知研究新视点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沈阳 体育学院学报,2009,28(5):36-38.

[11]梁承谋.运动学习的分类层次及心理模式[J].体育学刊,2001(5):38-40.

[12]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刘改成.体育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及其归因训练程序[J].西安体育学报,2004, 21(4):102-104.

[14] 赵青山,崔铁成,王卓,等.竞赛的胜负比率与运动员心理自信心的建立[J].沈阳体 育学院学报,2008,27(6):71-73

[15]Martha shumway ,Tetine sentell George unick, Winifred Bamberg. Cognitiv e C omplexity of self-administered depression measures[J].Jourmel of affective Di sorders,2004,83:191-198.

[16]Travis Hinze, Joseph Doster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ervatism and Cogni tive Complexity[J].SO191-8869(96)00171-7.

[17]Glend Andrews and Graeme S.Halford.A Cognitive complexity Metric appli ed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 [J]. Cognitive Psychology,200245:153-219.

[18]Joseph A.Buckhalt, david F. Oates. Sensationseeking and performanceon D ivided Attention tasks varying in Cognitive Complexity[J].Personality and Ind ividual Differences,2002,32:67-78.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5篇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三、在深化概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是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了“比”的概念后,可设计下表引导学生弄清“比”、“除法”、“分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名称举例相互关系区别

比2:3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个数的关系除法2÷3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2/3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个数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表象训练法 排球正面垫球 教学

表象训练法就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技术动作图像在大脑中反复描述,不断强化,使正确、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形成表象,来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和速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2009级排球选修课学生共70人,分为实验班35人和对照班35人。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教学进度、上课时数等条件均一致。在一学期内,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班采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教学。

2.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资料法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情况,为本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问卷回收率100%。

(3)实验对照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师示范讲解正面垫球技术学生分组模仿练习教师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学生强化练习动作技术定型。实验组采用表象训练法教学。表象训练法教学实验步骤:①开始正面垫球技术教学时,教师按教学进度进行讲解、示范正确的垫球技术,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技术口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初步掌握正确的技术概念及表象。②在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垫球技术概念及表象后,暂缓安排学生进行垫球技术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做闭目深呼吸,自然站立并自我放松,排除杂念。接着让学生借助垫球技术的动作要领口诀,回忆垫球技术动作形象。如垫球手臂动作的要领是:插、夹、压、抬。让牢记口诀后运用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演示,表象多遍。③结合技术动作口诀由慢速动作练习、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技术反复进行多次,先陆上后水上,先分解后完整,在反复交替练习中帮助学生完成视觉表象向动作表象的过渡。④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使学生初步掌握垫球技术。选择一些典型错误动作,由教师示范、讲解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然后让学生观察错误动作,纠正技术动作表象,建立正确技术表象,多加练习,进一步完善垫球技术。

实验后,由3名讲师以上专业老师组成评定小组,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技术评定,评定成绩进行分析法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分析

(1)表象训练法对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只有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需要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其中包括运动思维和运动知觉,运动思维形成动作概念,运动知觉形成完整表象。表象训练就是在教师对技术动作讲解示范后,通过回忆使视觉表象和动作表象在学生大脑中反复重现,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分析与记忆。从而加快学生对正确技术要领和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2)表象训练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运用表象训练法,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料,进行正确技术动作定型训练。研究证明,练习者在头脑中反复演练动作的过程中,其相应的肌肉群也会产生与之相应变化,有益于掌握正确技术动作,从而在自觉练习阶段里使学生能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地探索。

(3)表象训练法加速了动作形成的分化和信息反馈,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通过心理表象训练,使动作形象在大脑中反复进行,促使学生思考、分析、记忆,加快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学习与智能开发紧密结合,达到想与练、调心与练身协调统一,加速了动作形成的分化和信息的反馈,促进了正确动作概念的建立。

在排球教学过程中,表象训练使学生通过感知的各种事物在回忆时多数都以表象的形式出现。学生能够保持过去事物的形象,进行抽象的概括,形成思维在脑中将过去事物和当前事物作对比,通过想象过渡到思维,掌握正确动作概念和技术原理促进排球技术的掌握。

结论

1.表象训练运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2.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使学生较快地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加深动作理解

3.在正面垫球技术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7篇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全文刊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期)时指出,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构建道德课堂。在课堂上,每一次启迪生命的道德之旅,都要追问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即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即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怎样优化学习过程。(3)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了?即怎样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针对三个追问,他分别提出对策:(1)向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开战,分解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2)向教学设计要落实,建构教学框架,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3)向评价要证据,借助课堂观察,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

概念教学应“通畅”和“完整”

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教师施凤在《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通”,更要“全”。“通”即通畅,指概念教学的过程要通畅,教师要为新概念的教学做必要的知识准备,要让学生在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认识概念的不同特征和不同侧面,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改变认识角度;“全”即完整,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它的理由,知道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要站在概念系统观的高度构建概念网络。“通”和“完”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1)概念双重解构,理清脉络。(2)概念多元表征,训练转换。(3)概念精致浓缩,抓住精要。(4)概念准确对比,深化应用。(5)概念关联统整,纲举目张。同时还指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常常需要几节课甚至一个阶段才能完成,需要教师打通关联、布构全局。

义务教育阶段

作文教学的科学序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文教学研究专家吴立岗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新体系,探索作文教学的科学序列,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中小学语言课本作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读写兼顾,有分有合”,课本中的作文教材表现为“基本能力专题训练”“文体(或表现方式)训练”“随课文练笔”三种形式;二是作文训练采用“先放后收”策略,即小学一至三年级说写放胆文,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循序渐进地学写规范文;三是作文训练采用“先一般,后特殊”“三种文体的训练齐头并进”的训练程序,即以一般作文能力训练为主,文体训练为辅,再以文体训练为主,相机巩固一般作文能力。具体地说,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可表述为:第一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放胆文训练阶段;第二阶段(小学四至六年级),作文基本能力训练阶段;第三阶段(初中一至三年级)作文特殊能力(运用文章体裁能力)训练阶段。各阶段的训练要求和内容各有侧重。

生命教育课程化的五条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曹专在《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落实在于其课程化,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有合理的内容、课时和授课教师,有研究、管理和评价的保障。生命教育课程化的五条策略:(1)精心设计课程目标。在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总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拓展自己的社会生命、充实和完善个人的精神生命。(2)系统选择课程内容。内容选择和编排遵循经典性、系统性和地方适应性原则。(3)全面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各类有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使其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4)灵活进行课程教学,强调生命自身的主动体验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5)重视培养师资,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知识武装教师,提升教育者的教育素养和幸福指数,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径。

教师不当课堂评价的矫正方法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8篇

关键词:设计过程 系统设计方法 设计概念提炼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8号文件的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增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其中“设计学”由于跨学科边缘交叉,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由此,艺术学单独成为一个学科门类,而设计学也升级为一级学科。这对于设计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设计”应该如何教授?设计师应该如何培养?在设计教育最初我们曾经深思的问题重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设计教师的重大考验。

我们认为,设计教育的本质即是对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在设计思维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反向聚合思维的训练也是设计思维重要组成部分。而设计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 。因此,对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那么,在设计过程当中,为了做出更新更好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运用一种更为系统、更为有效的设计方法,即系统设计方法。

一、系统设计方法的概念与作用

系统设计方法更多的运用是在理工科范畴内,而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探讨它,就要赋予其新的定义:即将观察、思考、创造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过程综合起来,使它们在一个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

系统设计方法的重点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完成设计造型的训练,而设计造型训练要完成三大任务:对眼的训练、对脑的训练以及对手的训练。对眼的训练体现在要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达到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判断信息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会不同的观察方法培养创造性的观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对大脑的训练,是要学会思考,确定思维目标,进行主动的思考,学会思维方法,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对手的训练体现在学会创造的方法,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设计基础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表达创造性想法的能力。这也就是要进行观察、思考、创造三个过程的必要性。

二、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

为了详细论述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我们以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为例。室内设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项目――资料调查分析――功能分析――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制作――设计评价。确定项目、资料调查分析属于观察范畴;功能分析、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属于思考范畴;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制作则属于创造范畴。而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却是观察、思考、创造三过程交汇的关键步骤,它是一个方案的心脏。那么,观察、思考、创造这三个过程是如何结合于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过程中呢?

我们考察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可以参考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提出的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从中可以总结出设计概念产生的基本框架,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准备阶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和知识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酝酿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与思考,在头脑里反复酝酿思考、细心咀嚼,逐渐在思考体悟中理出思路。

豁朗阶段――这是新思想、新形象的产生阶段。当百思不得其解时,遇外部信息刺激,迅速沟通脑海里各种信息的联系,表现为豁然开朗、突然顿悟,迅速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验证阶段――这是创造新思维的最后阶段,将对思维的新成果的观念进行验证补充与修正,加以实施。

参考这样四个阶段可以将设计概念的提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概念的萌生基础;设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设计概念的实现。在设计概念的提炼过程中,(下转70页)

(上接67页)思考过程是关键。思考过程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来完成。那么,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思考过程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进而能够创造事物形态的心智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选择突破和重新构建的统一,它可以通过一种直观并饶有趣味的方式――思维导图来表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1970年代初期所创。思维导图是使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意的挖掘和选择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强、便捷有效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它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用文字和图形将头脑里的想法表达出来。

设计过程中,在确立设计目标时,对设计概念要有相应的掌握;其次,根据设计概念及设计主题特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找到可用的有创新点的设计元素;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将设计元素整合并进行合并或修改,体现其创新性;最后,将这些创新元素加入到相应的设计内容中,体现其设计概念的明确性。

三、系统设计方法的效果

运用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的表达,可以使设计者对设计项目的整体有全局统筹把握,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清楚的了解。同时,再将观察、思考、创造三过程结合起来,在系统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完成全面的设计。这样做会使得设计过程明了清晰,设计方案有理有据,并且使设计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最重要的是,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设计、创造能力,以期做出更好的设计。

本文试图通过最简洁明了的论述,阐述系统设计方法的概念、本质、作用等等。目的是通过设计教育过程中对系统设计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思路开阔,不但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同时,可以恰到好处将之聚合,找到设计概念的最佳体现,并将其发挥进行再创造,最终形成设计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翟墨.人类设计思潮.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3]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体能训练的概念第9篇

【关键词】 武术 训练 素质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77-01

在笔者最初的认识里,认为武术就是像电视里放的那样,也许那种武术技术是随意夸张、故弄玄虚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以武术技术为基础,以武侠人物为主线,反映武侠人物的功夫影视在社会上非常流行,并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慢慢对武术项目的接触,又了解到,在2004年出版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中,把武术的概念定义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笔者也跟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一样,认为武术的概念应该既能排除非武术内容,又能包涵社会上所有武术形态。如果仅仅把武术定位在人体运动技术层面的体育运动项目范畴,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价值功能和影响并不亚于武术运动本身的武术现象也是存在的。笔者也赞同“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体现人体格斗能力为核心,以套路演练、搏斗对抗、艺术反映为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和艺术项目”的概念。虽然这种概念目前还没有被正式确认,但其表述也十分具有科学性。这种武术概念,既没有改变武术应该具有的体育属性,又保持了武术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核心理念,同时还兼顾了武术存在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完善。非体育性质的武术表现形式,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力大大地超过了武术运动本身,对武术运动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宣传更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武术应该属于中华民族人民大众,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武术概念就把其他武术表现形式排斥在武术的范畴之外,这是不利于武术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的。

根据对武术概念的进一步研究,笔者认识到,武术只是一个总概念,包括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虚拟武术三个独立而又平行的分概念,其中传统武术又包括功法特技、流行拳种、地方拳种;现代武术又包括军警武术、康乐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虚拟武术又包括动漫武术、影视武术、文学武术。

所谓传统武术,是指保持了原创始人、原流传地、原生态面貌,为健身、防身、休闲、娱乐等功能服务的武术拳种。传统武术是相对现代武术而言的,只有现代武术产生之后才出现了传统武术的概念。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价值功能就是作为母体孕育了现代武术和虚拟武术。虽然,现代武术、虚拟武术与传统武术是平行的分概念,但这种关系是在以传统武术作为母体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并形成独立平行发展的状态,这也证实了万事万物是发展的,也是在变化的。现代武术是指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改编,适应社会多元化功能而出现的一个武术新品种。为了适应价值功能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原始的传统武术对自身进行了筛选和融合。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区别,时间标志只是一个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武术内容的变化。虚拟武术是指以武术内容为题材,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影视屏幕反映的一种人不能够完全身体力行的武术形态。虽说名称是叫虚拟武术,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是虚构的,很多内容是在武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夸张,既有实的部分也有虚的部分,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虽然武术有不同的名称概念、技术特征、适用对象、价值功能和衡量标准,但各种武术形式都不应该相互排斥、指责和干扰,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武术整体的合力,实现武术健身、竞赛、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

弄清了武术的概念及分类,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还应该为武术的训练总结一些方法。传统的武术训练,侧重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训练,而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传统单一的训练因素是不够的。任何一种运动项目的较量,不仅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较量,而且还是运动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