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能训练的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3 15:06:17

体能训练的要求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1篇

2009年,新的跆拳道竞赛规则颁布施行。其中,新规则对跆拳道得分分值进行了较大改动,由以前的击头得2分、击躯干得1分、重击致对手倒地加1分的分值,变化为现今的击头得3分、旋转性技术击躯干得2分、一般性技术击躯干得1分。同年,在跆拳道世界杯比赛中开始使用电子护具计分。在采用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的情况下,跆拳道的技战术应用出现了变化。首先,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使3分击头技术的得分次数、得分种类增加,创新击头技术大量涌现;其次,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使横踢的得分比例下降,前横踢技术的得分比例略有上升,2分技术中的旋转踢得分比例没受到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影响;再次,肋部失分次数最多,头部失分次数排第二位。但由于新规则规定击头得3分,因此,实际上头部失分要高于肋部失分。

显然,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是关键。但是,要提高这些技术,则必须首先加强相关的体能训练。因此,本研究计划根据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情况下的技战术变化特征,结合国内外常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设计相应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对象

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和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主要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网上检索相关跆拳道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情况下的技战术变化特征及国内外常用提高技战术水平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2访谈法:通过对高水平的教练员访谈,结合国内外常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设计、筛选一些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3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结合专项理论知识进行逻辑分析,为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提供专业理论依据。

3.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跆拳道运动的基本特征

跆拳道运动属搏击类运动项目,通过同场对抗,利用拳和脚进行搏击的一种运动形式。跆拳道运动项目中的“跆(TA)”指用下肢踩、踏、踢;“拳(KWON)”意为用拳击打;“道(DO)”是指方法与道理。跆拳道所有的技术,均是以自我防卫的本能为基础,并逐渐发展成为在防卫的前提下向对手发起攻击的技术。运动中无论进攻与防守、主动与被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道”在对抗中自始至终主导着搏击者的行为与意念。跆拳道的运动方式、运动竞赛的规则、裁判方法、习练中的要求和各种礼仪规定,等等,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充分体现出该套拳道运动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儒雅的东方文化魅力,使跆拳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地普及与快速地发展。

3.1.1跆拳道运动项目特征

跆拳道在比赛中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比赛会有不同的体重级别设置,例如,奥运会和全运会的体重级别设置包括:男子:58公斤以下、58公斤~68公斤、68公斤~80公斤、80公斤以上,共4个级别;女子:49公斤以下、49公斤~57公斤、57公斤~67公斤、67公斤以上,共4个级别。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竞赛双方在12米×12米的垫子上,主要通过腿部各种踢摆技术并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分,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方。跆拳道比赛的基本规则是:每一赛次均为3局,每局比赛时间为2分钟,局间休息l分钟。若终局仍是平分时,则进行加时赛,并以先得分者为胜方。得分的关键是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及步法的配合,因此,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要求都很高的运动项目。

从跆拳道运动比赛中的供能情况来分析,跆拳道运动主要是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作为优秀跆拳道的运动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ATP-CP系统和糖酵解功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以保证在比赛中具备优异的击打速度和力量,以及连续攻防的能力。其次,跆拳道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训练也不容忽视,它不仅能促使运动员在短暂的l分钟局间休息时间内尽可能地恢复体能,而且在一局比赛中能延缓运动员乳酸积累的速度和强度。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也是运动员赛后和训练后迅速恢复的基础。

3.1.2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特征

根据目前对体能论述材料来看,体能一般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心理几个方面。但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变化最明显的是身体素质。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是: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机体运动系统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的活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基本素质,还包括灵敏、协调、平衡等复合素质。由于跆拳道运动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和对抗性,因此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具有反应速度灵敏、动作速度敏捷,快速击打力量大,弹跳力强,站立时启动速度快,运动系统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好等主要特征。

3.2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3.2.1针对提高击头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3.2.1.1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种击头技术

多掌握一种击头技术,就多一种得分手段。因此,在训练中应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种击头技术。在横踢、后横踢、后踢、后旋踢、下劈、摆踢、双飞踢、旋风踢、推踢、侧踢等各种击头技术练习中,不仅力求多掌握几种击头技术,而且要掌握分前后腿的踢击技术和旋转击头技术。在体能达到一定训练水平的情况下,还应掌握技术相近的击头技术之间的空中变换技术(比如,下劈改摆踢、横踢改下劈等)。

3.2.1.2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

通过某一种击头技术1-3次的反应、计时练习,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必要时可将提膝、踢击或下劈进行动作分解,对分解动作进行1-3次的反应、计时练习。

3.2.1.3将击头技术作为体能训练的一种手段

通过某一种击头技术5-10次的反应、计时,进行连续的踢击练习,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和速度耐力。必要时可将提膝、踢击或下劈进行动作分解,对分解动作进行5-10次的反应、计时练习。这种练习不仅能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和速度耐力,而且能提高相应部位的肌肉力量。

3.2.1.4加强核心力量训练

击头技术的主要用力肌群是股四头肌、髂腰肌、腹肌和股二头肌,另外,旋转击头技术还要有较强的腰背力量和快速转体能力。因此,要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重复次数较少的大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绝对力量;重复次数较少的轻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快速力量;重复次数较多的轻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力量耐力。

另外,可通过原地或上步的转体练习、以旋转击头技术为练习手段的反应、计时练习,提高运动员的旋转动作速度。

3.2.2针对提高前横踢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提高前横踢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主要有:前腿重复提膝、单个或多次重复的前横踢练习。根据提高动作速度或提高动作速度耐力等不同训练目的,可采用1-3次或5-10次的空踢、踢脚靶、踢护具等不同练习方法。除把这些专项练习手段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也应加强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

3.2.3针对提高头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针对提高头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时,除了把步法躲闪、头部及上体躲闪、上格挡、内格挡、外格挡等专项技术动作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还应加强踝关节力量和上体的躲闪练习。建议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多采用单摇和双摇得跳绳练习;多进行“拍背”游戏(即:两队员相对站立,用手拍击对方背部一次得1分,尽量不让对方拍击到自己的背部。在一定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3.2.4针对提高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针对提高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时,除了把前后侧移动的步法防守、下格挡、外格挡、内格挡等专项技术动作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还应加强踝关节力量。建议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多采用单摇和双摇得跳绳练习。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2篇

“外教”具有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一种科学的训练方式和科学手段为训练保驾护航。他们通过测脉搏、量血压、称体重,心律、脉搏恢复、血乳酸、尿蛋白、免疫系统血睾、血色素的测试等,通过人体生化指标来指导训练。除此之外,“外教”还特别增加了一些篮球项目的测试,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了运动员训练的状况。

测试项目是从形态学、生理学、运动学三方面进行测试。它包含了有标准身高、触摸身高、体重、身体成份、无氧能力、有氧能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耐力、灵敏、爆发力、篮球体能、总体身体爆发力等。

把所有数据收集完毕后,教练员根据测试项目的相对重要性,对测试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再进行总成绩排名。具体项目内容有:篮球体能测试、T-灵敏、3/4场地快冲、体脂百分数。其中重要性指标为:1步助跑纵跳摸高,总体身体爆发力,1.5公里跑。低重要性指标为:400米跑,坐位体前屈,卧推。把十项成绩输入应用公式对总体成绩进行计算与分析。

总成绩和排名系统=(1步助跑纵跳摸高×2)+(总体身体爆发力×2)+(1.5公里跑×2)+(篮球体能测试×3)+(400米跑×1)+(坐位体前屈×1)+(卧推×1)+(T-灵敏×3)+(3/4场地快冲×3)+(体脂百分数×3)。

“外教”根据运动员体能测试的结果,制定出因人而异的训练计划。科学化训练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合理,更重要的是要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发挥运动员自身的潜能。运动员进行科学化的训练,就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地扩展自身的极限并追求突破极限,来提高运动能力。

2、在力量和体能训练方面科学地进行调整训练计划

“外教”特别重视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根据运动员体能测试的结果,制定出因人而异的训练计划,尤其重视腰腹肌、关节周围的小肌肉群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的训练。

训练的强度以循环的方式增加和减少。通常,强度在经过1-2周接近最大负荷的练习后就增加2个星期练习。随后,在最大负荷之后和一个强度增加之前,安排一个星期的恢复训练,以避免受伤和过度训练综合症。每次训练前要求运动员必须绑脚包扎固定,否则不能训练。外教执教后,队员的身体素质和对抗能力已有明显提高,伤病大大减少,保证了训练的正常进行。外教还非常重视训练后的恢复,把恢复作为训练的一个部分。一是注意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拉伸练习;二是注意每堂课之间的间歇时间。男篮训练时间是上午9:30至11:30,下午4:30至7:00,每堂课之间休息必须是5小时,以确保训练课的质量;三是训练后要求队员即刻进行伤病处的冰敷,并要求队员下午训练结束后必须到训练局的康复中心进行水疗恢复,确保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训练。

3、“外教”从严是训练严格要求,特别强调完成的质量和细节

在技战术环节的教学别强调完成的质量和细节,如掩护的角度、时机、位置、姿态,无球队员的位置调整,观察对手攻防变化的方法,甚至在训练中的自我保护,准备活动的质量等,都要求到位,要求不只是“做了就行”,而是“做好了,做对了才行”。只要有“问题”就抓住不放,直至改进为止。

注重训练质量的训练保障。通常我们强调的对训练的衡量标准有密度、强度,而外教在训练中的最主要标准就是――质量。而体现强度和密度的需要则是以“比赛状态”作为标准。

效果+效率=质量:宁愿要30分钟之内让球员理解并掌握一项技术或战术,不能在2小时内练10样内容,却忘记5样,甚至因此形成错误概念和技术的定型和习惯。所以训练计划都会由主教练指导,由助理教练书面完成较为细致的日、周、月、期、年的计划,特别是每堂训练课都安排让球员可消化的内容量,而且尽量不要拖延训练时间,以免球员出现下意识的排斥心理,影响对训练内容的吸收。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3篇

近几年兴起了一项以改善人的形体为指向的健身运动――芭蕾形体训练,受到人们,特别是女性的追求和喜爱。以往人们提到芭蕾,都认为“有条件的”人才能练芭蕾,因为芭蕾对人的身体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不是一般人都能练的。也确实如此,完美的体态是成为芭蕾舞者的首要条件,芭蕾舞者要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技术技巧能力,以及较强的表现力。但是为什么芭蕾形体训练会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呢?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本文通过围绕芭蕾两种不同训练方式展开论述,阐述了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与目的。

一、芭蕾基础训练的意义

它主要以培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技术技巧能力、较好的表现力的芭蕾舞演员为目的。专业芭蕾的训练方法也是非常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目标是把专业的学生打造成拥有完美体态的芭蕾舞者。

芭蕾训练一般在专业的院校和团体被称之为基训课,是芭蕾专业的学习者和演员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门课程。芭蕾训练课是芭蕾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主课,它决定着学生和演员的技术素养。一堂完整的芭蕾训练课是由把杆、中间、跳,女生还包括足尖,这几个训练部分组成的。首先从把杆开始,逐渐移到中间,这些动作都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来完成的。主要是训练腿、膝盖、脚的力度、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使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全面锻炼。

中间训练跟把杆的顺序基本一致,只是在组合的编排上难度要加大,加上头、手、身体和脚的配合,还有训练一些高难的技术技巧,这就更要求身体的高度协调性和稳定性。

跳的训练一般分为三类:小跳、中跳、大跳。跳跃主要依靠并运用腿部的肌肉力量,完成空中完美的舞姿形态。跳跃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从把杆训练到中间训练,都是为了跳做准备。跳跃完成的好坏很大部分取决于腿部肌肉能力的强弱。这需要在前面的把杆和中间的训练中来解决。

女生在完成了跳的练习后,还有足尖的练习。足尖动作使得表演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是女子在芭蕾训练中必须掌握的技巧形式。足尖的训练主要是把半脚尖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做,把一些小的跳跃动作变成富有脚尖特点的跳,把各种转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完成。这些动作对重心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前面的训练中一定要为脚尖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芭蕾形体训练的意义

芭蕾形体训练与芭蕾基础训练有所不同,它是由芭蕾基础训练延伸而来的,而不是真正的芭蕾训练。芭蕾形体训练是以健身为目的的,着重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并调整人的形体姿态。芭蕾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对健美体形的指向,其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直指形体的健美,所以其动作设计主要是为健美体形服务的。因此,芭蕾形体训练对人的形体修塑有很大的帮助。

芭蕾形体训练的课堂组成和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基本一样,也是从把杆训练开始,然后是中间练习,最后是跳的练习。但是芭蕾形体训练课的组合动作都比较容易,运动量不会很大,一般的人都能够接受。课堂中不要求动作做得多么规范,只是通过在自己身体条件能达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完成好动作,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芭蕾形体训练强调的不是大的体力消耗,而是通过训练加强肌肉的能力、身体的柔韧性,塑造肌肉的线条等,来达到完美的塑形效果。

芭蕾形体训练也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的,是通过从简单到难的动作学习训练来达到塑形的目的。芭蕾形体训练也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它不会马上就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坚持训练的话,不论是在体态还是气质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芭蕾形体训练不是以培养专业的演员为目的的,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芭蕾的训练对人的形体和气质进行修塑,使身体均匀和谐,身体轮廓线条清晰,从而塑造出美的体形。

三、两者训练的区别

芭蕾形体训练是以帮助人们拥有一个完美的体形为目的,从目的上看两者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因为它们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所以从一开始的选材,到训练方法、训练时间、训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1.从选材看两者的区别

芭蕾对演员的身体要求很高,所以选材非常严格。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招收9至11岁的孩子入学,要求他们身体均匀、细长、头小、颈长,软开度好,外开性好,四肢长,脚形漂亮,臀部小,外貌漂亮等。不论是从年龄还是身体的条件上专业的芭蕾学校选材的要求都是近乎苛刻的。

芭蕾形体训练在选材中对年龄和身体条件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了,只要学习者自己对芭蕾形体训练感兴趣,能够承受芭蕾形体训练的运动量,而且想通过芭蕾形体训练来改变自己的身体形态,使自己的体形更加完美,就可以学习芭蕾形体。

2.从训练方法看两者的区别

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都有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通过6至7年的时间来完成芭蕾所要学习的动作。每个年级的教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每个动作都要反复地练习,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芭蕾形体训练则是在学习者自身条件可以达到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芭蕾动作。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和学习的目的变换教材。训练的内容会把单一的形体训练和带有表演性的舞蹈训练结合起来,使训练不枯燥乏味。

3.从训练时间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一堂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分钟,90分钟的训练课是每天都要完成的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有时训练课的时间会增加到每天120分钟。

芭蕾形体训练一堂课的时间大约在60分钟左右,而且不是每天都要练习,一个星期大约1到3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需要来制定学习的时间。

4.从训练要求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对学习者的每个动作完成的好坏要求非常严格。腿、脚、手、身体的角度都必须严格按照动作的要求完成。不论学习者的自身条件如何,都要严格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完成。

芭蕾形体训练则不同,在训练时学习者动作不一定做到完全规范,只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达到动作的要求,就能达到锻炼形体的目的就可以。

从以上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和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形体芭蕾是从芭蕾基础训练延伸而来的。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是难度较高并且很艰难的,而芭蕾形体训练则以健身为目的,难度较低,不要求动作做得多么规范,只是通过掌握芭蕾的简单基本的动作使身体各部位发展均衡,达到塑造完美形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5,(第一版).

[2]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5.

[3]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4篇

编写体系

北师大本

听说读写训练材料的选择,指导文字和思考练习题的编写,均兼顾语文训练的价值和思想教育的价值。听、说、读、写训练,根据各自的规律,自成系列。各单元按听、说、读、写的次序排列,几项内容互相照应,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语文训练。四个年级分成三个阶段,六个层次。初中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该段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中三年级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扩充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初中四年级为第三阶段,使初中三年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到系统整理,综合运用,发展语文能力。以语文训练为主线,语文知识为辅线,根据语文训练的需要安排语文知识。注意加强开发学生智力的训练内容。

北京市本

依据总的思路设计编写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阅读。和写作训练程序基本一致,有明确的阶段性和系统性。阶段性主要体现为初中三个年级各自的教学重点明确,各自是一个较完整的子系统。系列性主要体现为读、写、听、说训练和汉语知识教学各自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纵向系列。这个系列不仅体现于年级之间的梯度,而且体现于单元内容的逐步加深。

上海H本

听、说、读、写,读是基础。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都应该有一定的训练序列,以求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突出训练的主线,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不求系统,务求实用”,不要求系统学习语法知识,不写知识短文,而将有关知识编写在训练题中;表达教材自成系列,加强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阅读教材与表达教材相辅相成;在每册课本中安排一个“视听单元”,形成视听体系,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课本中只出现训练提示,另有音像制品作为教材。

上海S本

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质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训练为途径,因此,这套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以能力训练为基本线索。为了使训练序列清晰而又便于操作,将每册教材分编为“阅读”与“表达”两部分。

辽宁本

编写体系基本上由如下三部分构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形成四条训练线平行展开(听、说两线较短,读、写两线较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把课本编为两套,一是以培养理解能力为主线的(阅读)教程,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另一是以培养表达能力为主线的(写作)教程,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全套教材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分解为训练点,把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编排为专题,以能力训练为经线,以知识传授为纬线,形成教学训练的单元。

江苏本

努力按着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系列性和整体性统一的要求,建立“单元合成,整体训练”新体系;全套六册书,内部包含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知识系统力求简化,范文系统力求优化,作业系统力求精化,助读系统力求强化。语文知识采取“单元小集中”的方法,编写若干系列知识点,并从相关课文中提取出语言材料。第一至第四册的文言课文,分散与现代文混合组元,并采取原文与译文相对照的形式编写,第五、六册的文言课文集中两个单元,适当编入最基本的文言常识;贯穿全套教材的是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线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心理发展线)。

广东本

读、写、听、说与思维能力全面训练。在重视读和写的同时,在每一册中,为听说训练独立设一单元。把思维能力看作是听、说、读、写的基础,除了在课文的分析和练习中加强思维训练外,还专设了“观察与感受”“联想与现象”“分析与综合”等单元。每一册都设有听说、阅读方法、文艺作品的理解、思维方法以文章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分析,文言文阅读等不同中心,使各种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高。

广西本

课文把初中作为一个学习整体,与小学衔接,以分解训练为主,以综合训练为主,以整理巩固为主的四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结构分为章单元课文(例文)三个层次。章是总体纲要,发挥宏观导向作用;单元是纲上的目,是教学的具体单位;课文是进行单元训练的例子,在本书中不再是具有独立性的选文。这种序列体系为教学提供了纲举目张有例证的整体优化条件。

四川本

教材将语文学习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起来,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架构起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训练体系。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分段要求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合理分布;编排的项目标志鲜明,虽是综合组元,但疏朗清晰,达到了分之则序列清楚,合之则相互为用的要求。基础知识内容简化,突出实用,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提出不同要求进行训练;基本能力训练以读写听说能力为主,相互有机配合,循序渐进,训练落实。

浙江本

注意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一改过去的课文型,而成为以课文为凭借的训练型。这部教材的纵横联结,形成一张科学的、系统的训练网络。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主线,做到寓知识教学于能力训练之中。训练序列清晰,要求明确、具体。

编写体例

北师大本

听说读写各有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步骤、方法。听话训练和说话训练设;“训练要求”、“听话(说话)指导”、“训练材料”、“思考练习题”等项。阅读训练设:“训练要求”、“阅读指导”、“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等项,并附“课外阅读”。教读课文之前有“初读指导”,之后有“巩固、运用、扩展”练习题,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指导”,课外阅读后有“自测试题”。写作训练设:“训练要求”、“写作指导”、“写作例文”、“练习题目”。练习题目分“片断练习”和“作文练习”两项。智力训练分布在全套课本之中,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始终。

北京市本

每册课文约30篇,分别构成7或8个单元。单元开头是“单元提要”,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纲要。然后是一组课文。每篇教材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提示”、“预习”(自读)、“课文”“课堂讨论”和“练习”,然后是“单元综合性知识与练习”(这部分要在计划出版的修订本才有,现行教材未印)。文言文独立组成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对古代汉语知识不提出系统要求。 每册有附录。

上海H本

各册课本中编入一个“课外阅读指导”单元,系统地介绍阅读知识,指导阅读方法;各册教材每个单元之后附有“每周一诗”,选用历代著名诗歌,提供注释,让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陶冶情操;各册和各单元的要求明确集中,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文不分文体、语体编排。阅读教材的单元教学要求明确集中,便于教和学的操作。单元的设立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又适当反复。

上海S本

每册教材,“阅读”与“表达”都安排7个单元。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书面作业;在写作过程中,在构思、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从课文中得到一些启示或进行直接的借鉴、模仿。共有4条语文知识序列。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标点符号知识,编写在“阅读”这一训练系统之中;文章知识,则分散编写在“阅读”和“表达”两个训练系统之中。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5篇

关键词:体育健美操;高校;训练方法

1 高校体育健美操的功能和价值

1.1 强身健体

健美操是一项对力度和动作幅度要求非常高的运动,经常开展健美操训练,能够强身健体。

1.2 塑造体型

健美操训练过程中,很多训练姿势和动作变化幅度比较大,运动负荷也是比较大,能够消耗身体的多余脂肪,改变身体的线条,塑造良好的体型,同时健美操训练还能够纠正日常不良姿势,对于培养优雅和良好的形态具有促进作用。

1.3 增强学生的协作和协调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很多学生一起开展健美操训练,而健美操要求所有练习人员动作协调一致,使得练习者通过团队合作和协作训练,全面提升他们的协调和协作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致力于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原因之一。

2 高校体育健美操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

2.1 操化训练

操化训练主要适应于训练的准备期,主要训练内容将健美操的基本动作、基本步伐和身体姿态,然后过渡到小组合练习和基本步法的变形练习,通过这个训练能够提升运动员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还可以通过变节奏的训练方式来练习运动员的操化手型来练习运动员在不同位置的本体感觉,还可以通过跑跳小组练习来增强运动员的身体平衡控制能力。

2.2 难度动作训练

高校体育健美操开展过程中,教练员必须懂得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学生掌握各种难度动作,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按照健美操动作标准去完成每一个动作,这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以采用降低动作难度来学习各个动作,然后向标准动作过渡。练习中还要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减少学生学习较大难度动作的畏惧心理,促使运动员能够尽快掌握准确动作标准。

2.3 基本姿态训练

健美操练习要求练习者在锻炼自己形体的同时,通过成套的动作展现出艺术表现力,这就要求练习者必须进行形体、和舞蹈动作等基本姿态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练习者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用心去感受音乐,将动作和音乐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出练习者的动作表现力和感染力。

2.4 柔韧性训练

练习者可以在热身之后采用主动发展柔韧性或者被动发展柔韧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训练身体的柔韧性,例如两人互相压腿、扳腿练习;转肩;踢腿;大跨跳;屈体分腿;交换腿跳等,需要注意的是练习身体柔韧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腿部的弹跳力训练和身体平衡性的控制练习。

2.5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主要包含下肢力量、上肢力量和腹背力量等三个主要内容,其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上肢力量练习可以采用器械练习和静力支撑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肩带和上肢力量,例如俯卧撑、斜身引体、曲臂垂悬等;腹背力量练习可以采用悬垂举腿、俯卧两头起、仰卧起坐等双人和单人练习方式;下肢力量练习有很多方法,例如原地蛙跳、负重深蹲等,在进行力量练习的同时还提升了身体的柔韧性。

2.6 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运动员动作练习的克服能力和比赛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由于高校学生参与比赛的机会比较少,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例如安排学生在公开场所训练和模拟比赛环境中训练,这样能够快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能够在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

3 高校体育健美操的训练注意事项

3.1 适当增加专项训练时间

所有运动都有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体育健美操的运动损伤和专项训练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从事专项训练时间较长,能够降低运动损伤,虽然短期强化训练能够取得一定练习效果,但是会增加运动损伤的几率,因此要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适当增加专项训练时间。

3.2 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和计划

训练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的任务以及目的,将训练内容划分几个阶段,然后分阶段制定训练任务和具体目标,夯实基础,不能够一味的求快和求高,尽量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3.3 合理制定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高校体育健美操的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必须结合学生是接受能力和身体素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之前必须做好准备热身活动,禁止在学生疲劳状态下练习高难度和大负荷动作,这会增加学生运动损伤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马亚军.健美操教学的方法及步骤[J].辽宁体育科技,2006,(1):33―34.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6篇

摘要:军事体育训练是海军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本研究在对海军院校学员军事训练存在问题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实战牵引、遵循规律、准确定位及分类指导的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建议,以期为海军院校提高军事体育训练整体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为海军院校学员军事体育训练实战化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改革

为打牢海军院校学员军事体能技能和海军职业素质基础,培养军人血性和战斗精神,2015年7月海军下发了《关于深化海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员军事基础训练改革的实施意见》(后统称《意见》)。较往年相比,《意见》充分体现实战化改革精神,不仅延长了学员军事体育训练总时间,并且对部分课目的训练时间、训练标准进行了调整。然而,由于今年是《意见》制定和实施的初始之年,所以训练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训练效果如何都有待实践检验,各院校在落实《意见》施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开展海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员军事体育基础训练改革问题研究,广泛收集今年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实际情况,统计训练考核数据,对训练理念、训练时间、课目安排、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将有助于各院校组训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贯彻《意见》的精神实质。

1.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基本要求

1.1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需要

用“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概括新一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样子。这就要求全军院校及训练机构在制定各类训练法规、组织军事训练时充分体现“四有”新要求。对海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员来讲,军事体育训练是成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第一关”。因此,系统研究该阶段训练的特点、要求与组训模式,将“四有”新要求融军事体育训练的各个方面,对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

1.2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改革的需要

“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是中央军委对当前院校教育存在问题开出的一剂“良药”,落实到军事体育训练中,就是要在训练内容上与部队实现无缝对接,在训练环境上紧贴实战。随着军事训练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实践中破解军事体育训练内容、方法、形式、要求与实战化存在的差距,有利于理清组训思路、把握训练重点,促进军事体育训练按照体系作战能力生成要求稳步推进。

2.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2.1.1部分官兵对体能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缺乏深刻认识,一些人认为海军属于高技术兵种,战斗力的表现主要是技术的先进与否,体能影响不大。

2.1.2实际组训中,部分领导和组训者消极保安全的思想严重,原因并不是对训练安全和训练质量标准辩证关系的认识不清,根本原因是军人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说到底就是怕安全问题影响了自己的乌纱帽和饭碗。

2.2军事体育训练系统性不强

现有研究资料大多从军事体育训练某一具体环节(如考核),或某一特定角度(心理素质),亦或某一特定领域开展研究,缺乏针对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顶层设计、宏观把握和系统研究。

2.3缺乏海军特色

海军有其特定作战职能和作战领域,现有文献资料基本都是以海军院校学员陆上训练课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海军特色、拓展海上训练的研究不多。

2.4法规制度不够健全

2.4.1军事体育考核标准制定不够科学合理,部分专家机构对受训学员基础、课目特点规律不加调查,制定出的考核标准不切实际,例如60米跑8秒合格经过实践检验,90%的学员训练后根本无法达标。

2.4.2考核评价缺乏刚性约束,计划管理、组织实施、训练考评、训练激励和人才建设等配套法规制度缺失。

2.5训练条件建设滞后

在训练条件保障方面,军事体育训练缺乏统一标准,投入力度不足,基本训练器材、训练场地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军事体育训练整体水平偏低、体能素质失衡、运动技能和特殊环境适应能力较弱、训练伤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军事体育训练的质量效果。

3.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建议

3.1实战牵引

树立以实战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的军事体育训练新理念,深入研究分析不同专业学员未来岗位对身心素质的需求,以任职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设计训练的内容、条件、标准和方法手段,坚持从难从严训练,促进人与武器装备、作战环境的有机结合,促进学员基础体能训练与军事技能训练的高度融合。

3.2遵循规律

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必须紧跟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军事体育训练最新发展,加强运动人体、运动训练等科学研究,运用现代体育教育和军事训练理论指导训练实践,准确把握海军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切实解决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军事体育训练的科学性,降低训练伤病发生率,提高训练质量效率。

3.3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就是要在深入调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基础上,结合军事体育训练实际效果,遵循体、技能生成规律,实事求是的制定军事体育训练的目标、内容、标准。首先明确定位军事体育训练的性质为军政基础训练,其次清醒认识受训对象的身心基础与过去相比的优劣,最后实事求是的制定考核标准。

3.4分类指导

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应当充分考虑信息化战争对各类人员身心素质需求,依据战斗力生成规律,在坚持通用基础统一的前提下,区分不同不同军兵种(专业)、不同人员类别、不同地域环境等,紧密结合学员未来任职岗位特点,提出训练目标要求,提高军事体育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4.结语

总之,为深入贯彻关于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着眼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应该紧盯当今世界军事强国和潜在均是对手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研究,通过优化训练模式,丰富训练内容,加大训练难度,提升训练强度,营造实战氛围,严格考核淘汰,培塑学员使命意识、战备观念、战斗作风、打仗本事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员真正实现由地方高中毕业生到军校大学生的转变,切实做走好军队人才建设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侠文强军校合训学员军政基础强化训练阶段体能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2008.08.

[2]李丹松在《军校学员新训期间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D],2008.05.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7篇

Jia Jinlun;Han Xuemin

(①Ya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an 716000,China;②Puyang No.3 Middle School,Puyang 457100,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作用,在把握篮球运动员体能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以期为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经济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player, based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ketball player, the paper in-depth studied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means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athlete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level of Chinese basketball.

关键词: 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 竞技水平

Key words: physical training; basketball; level of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308-02

0引言

通过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顽强的表现,我国的篮球运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爱,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篮球运动竞技水平始终没有质的突破(没有突破第八名)。究其原因,就像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胡加时副主任谈到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国球员的体能储备不足”。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差到底是教练员不行,还是运动员不行,伴随着每一次失败,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诘问。但有一个至关重要事实可以说清楚,中国队员的体能是可以练出来的,如:姚明当初去NBA时体能也不怎样,可如今呢?姚明的崛起的基础就在于他体能上去了。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篮球体能教练的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能力,对运动员的体能全面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1],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能够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1篮球体能训练的作用

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体能的优劣对其竞技能力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良好的体能是提高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2]。

1.1 篮球体能是篮球技、战术的基础体能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据专项本质规律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对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机地整合与协调,使其具备从事专项运动的能力。不同位置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有不同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仅靠专项技、战术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使运动员具备掌握复杂、先进技战术的基础。

1.2 篮球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现代篮球场上的比赛越来越激烈,球队要取得胜利,除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技术、战术素养外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由于现代篮球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建立在运动员良好体能基础上的[3]。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果敢、坚韧、自信、好强、忍耐力等意志品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1.3 篮球体能训练有利于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不仅会持续提高,或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且还可以延缓疲劳与衰退,从而使专项技术、战术的发挥和保持更长的时间。许多优秀的运动员所创造的优异运动成绩正是体能训练水平高度发展的结果。

2提高体能训练的措施

2.1 用辩证的方法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正确认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体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比赛中夺取胜利,而要胜利,就必须遵循制胜规律。所谓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遵循的客观规律[4]。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动之中,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同样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员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篮球运动的新特点、新趋势、新变化,在动态之中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从而能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训练观念,变更训练计划,创新训练方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灵活处理赛、练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2.2 正确认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由专项速度、整体力量、耐力和心理机能构成[5]。我国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外在表现主要是:过分注重下肢力量训练,而忽视上肢,特别是对肩背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十分薄弱;忽视小肌肉群的训练,不注重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单一、枯燥,没有新意不灵活,如速度和耐力都在田径场跑,这大大影响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2.2.1 对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需要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速度具有应变性、节奏性和突然性的专项性特点,起动速度及加速跑的速度是篮球运动专项速度的核心。篮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主要包括:起动、反应、动作、进攻、防守、防守反击速度和攻守转换速度。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必须符合比赛强对抗、高速度的要求,才能保证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对于身体直接对抗的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应在尽可能模拟比赛、满足比赛需求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不论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基本原则是:用最大强度的重复完成练习,要打破以往“速度障碍”的模式化训练,即速度耐力训练所建立的慢速的动力定型;动作速度上力求“快”主要体现在摆脱对手快、半场突破快、出手投篮快、传球快、战术变化快、回防退守快等,尤其在比赛的僵持阶段,各队的攻防转换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篮球比赛。在发展速度时,既要提高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又要专门提高反应速度。

2.2.2 加强整体力量的训练,重视核心稳定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国内力量训练主要有负重抗阻练习p客服弹性物体的练习p客服外部环境阻力等,这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运动肌的力量有着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训练却存在着两点弊端:第一,篮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衡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我们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独立了作用的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的发挥;第二,这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却是难以实现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弥补这些弊端,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p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6]。核心稳定力量与传统的腰腹力量训练有很大的不同,在练习方式上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由于核心稳定力量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增强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我国运动员基本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中缺少了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所以应重视核心稳定性理论的研究。

2.2.3 重视有氧耐力和速度的结合速度是训练的核心,有氧耐力训练是速度训练的基础,它们有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特征,专项耐力训练后必须有一组或多组速度训练,刺激肌肉保持兴奋,耐力训练中要注重肌群力量和技术。

2.2.4 重视柔韧p灵敏和协调性训练国内教练员通常把协调训练设为灵敏性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方法有一定区别。国外柔韧性和灵敏性的篮球专项训练也十分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每天坚持柔韧p拉伸练习之外,灵敏性练习甚至放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之中。此外对协调性的训练有许多独到之处,比较注重实战性和比赛的需求来从事训练。而国内篮球运动员的上述训练比较传统,往往将身体灵敏p柔韧性训练和技术训练分开进行。这也许是为什么外国的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状态都是一样,练什么,比赛就出什么。而国内队员练的在好,一到比赛就变形,这确实是因为国内外练习方法和真对性的不同,而显出较大的差距。

2.3 篮球体能训练要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现在很多教练员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对篮球运动员体能“最好的训练形式是竞赛”,因此,合理的比赛制度已经成为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正是为达到训练目的,运动队参加比赛越来越频繁,并提出了体能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体能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主要体现在: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增强体能,提高运动员的观察与交流能力;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不可分割;注重力量与速度的相互转换,专项肌群与技术的结合,加大力量训练的比重[7];篮球体能训练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以提高无氧爆发力为核心;高强度、高速度、高对抗,紧密联系实际是篮球体能训练的核心;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强调针对性;攻守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心智训练的贯穿性;1对1的攻守训练是篮球体能训练的基础。

2.4 在训练过程中要对运动员体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运动员在攀登运动高峰的艰苦训练和激烈竞争中,困难、矛盾和挫折无处不在,需要教练员及时给予多方面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包括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运动员实施激励、信任、批评、鞭策很督促。所谓“人文关怀”,即是对运动员训练意外的生活作息制度,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解决实际训练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中国的体能训练往往过于强调训练的时间,但美国的训练方式则是正常的训练之外,留出更多的时间让队员们学习其他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保持对篮球运动持久的激情。

2.5 重视训练的细节和个性化

2.5.1 重视训练的细节在目前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不可能再有什么秘密的训练方法或手段别人不知道,也就是说,大家几乎都互相知道各自在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方法。从我们对国外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和安排的了解来看,在绝大多数方面与我们是非常相似的,因此许多人就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现代的或者是先进的训练方法或手段,但其中非常重的一点被他们忽视了,这就是大家都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获得的训练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时甚至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如练习下蹲,以往中国教练要求屈膝角度为90度,而国外则要求双脚与肩同宽,成自然八字站立,下蹲至70度即可,这样不但能练到位,而且能更好的保护膝盖。中国的上肢训练只重视练卧推向外伸的力量,然而恰恰是收的力量才有利于抢篮板球。

2.5.2 重视个性化训练个性化训练是指教练员针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和成功参赛不同任务需求,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训练目标,全面的、整体的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负荷、方法和安排的训练行为。个性化训练要求教练员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运动员甚至同一运动员不同的身体状态等,制定出不同的训练计划,安排不同的训练负荷,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使训练目的明确,训练内容更有针对性,训练效果更显著。训练成功经验证明,运动训练只有强调个性化过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国外教练体能训练针对性极强,他们多是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后,为队员量身打造体能训练计划,甚至对队员的每块肌肉练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很值的国内教练借鉴学习。

2.6 加快体能教练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各行各业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的前提下,从教练员个体到教练员群体的发展过程是教练员综合能力要求逐渐增高,原来的教练员训练模式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教练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也将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能教练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应运而生的队伍,体能训练是走向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必由之路,我国要加快建立专业体能教练队伍,这是竞技体育教练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的总结中,篮协总结各方的意见,决定在新赛季的CBA联赛中,规定每一个俱乐部都将配备一名体能教练。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用一名助理教练兼体能教练,并且这些“体能教练”大都是具有经验的运动员担任,知识比较单一,以“师带徒”的形式执教,很难达到互补的效果。国外的高水平运动队大都配备专业的体能教练,甚至有的明星队员有自己的专门体能教练。很多国家有自己的专门体能训练组织结构,美国就有专门体能训练的组织机构:美国国家体能协会和美国运动医学学院。而美国的专职体能教练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有许多是研究生和博士生)、运动实践的经历和持有NSCA的CSCS资格证书这三个条件[8]。

2.7 注重训练后的恢复和运动损伤的预防现代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必将更加注重疲劳的恢复,只有疲劳恢复的越快,才能增加训练的量和强度,训练才有更好的效果。加大训练的强度和量,才能提高运动的成绩,达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训练中要避免损伤,一次损伤不但影响训练进度,还会影响原先技术的发挥,甚至错过大型赛事。现代竞技体育要在提高训练的科学化上多下功夫,特别要注意训练后的疲劳恢复和预防,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化训练,才有可能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9]。

2.8 加强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近年来,通过各种派出去p请进来等技术培训,我国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然而,学习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固然重要,一味的效仿p学习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学习新的理论,了解我国运动员的特点而进行篮球体能训练手段p方法的创新就变的更为重要了。许多成功的战例告诉我们,训练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新的训练方法是万万不行的。所以需要教练员、科研人员协调配合,因人而异的注重运动员不同的特点p不同位置加强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3结论

①用辩证的方法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把握篮球体能训练本质和发展趋势;②篮球体能训练要与实用、实战相结合;②因人而异,建立符合个人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④加快体能教练的职业化和专业化;⑤提高恢复手段、预防损伤;⑥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谭朕斌.篮球训练计划精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80.

[2]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35.

[3]杨桦,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54-57.

[4]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20.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47.

[6]中国篮球协会.篮球[J].北京: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7,05,21.

[7]刘志伟.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15-16.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8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建设都需要以人才为基础,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不仅要身体健康,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体育作为群体性、广泛性的社会活动,既能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素质,又有助于人们形成坚强、勇敢的坚毅性格。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管理能力训练、人格训练等。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模式,并依据所处环境与资源条件,科学安排训练项目,充分挖掘学生的深层潜力。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现实意义

1.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营造了全新的课堂环境,生动了课程内容,丰富了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施拓展训练,实现了训练项目的多样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始终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升。

2.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拓展训练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激发出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之前,教师处于主导位置,以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为载体引导学生训练。但是,实施拓展训练后,主张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3.利于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加强身体锻炼,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拓展训练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强化其心理素质。在参加拓展训练时,学生会不断挑战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形成勇敢坚强的特性,提高心理承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1]

4.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现代化社会要求人才应是复合型的,即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一要求,直接为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实施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这是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其与学生专项素质和全面发展息息相关,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现阶段,拓展训练在各行各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也比较显著。[2]5.与体育教学的目的一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以体育课的形式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机能,增强心理素质,使其实现全方面发展。而拓展训练主要是以训练的形式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身心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所以说,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实现两者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3]

二、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硬件不完善,经费不足

现阶段,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经费投入上明显不足,导致大多数拓展训练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难以顺利进行。比如,射箭和攀岩等训练项目对器材与场所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因为经费不足、投入不够,使得这些拓展训练项目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教学效果不显著。

2.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全面

一些拓展训练导师尚未接受过专业的教育与培训,专业素质相对较差,且没有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拓展训练项目无法有序开展。

3.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在进行拓展训练时,最关键的就是安全,大学生对于拓展训练的兴趣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危险性却缺乏一定的认识,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否则将会直接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必须全面强化安全管理。

4.课程设计不科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问题。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充足、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各高校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不一,因此侧重点也不同。现阶段,高校尚未构建统一规范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也正因如此,教师只能自行设计教学环节,因此,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该能力直接影响着拓展训练的教学水平与质量。[4]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模式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理念太过落后,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变教学理念,尝试汲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以自身教学特点为基础,全面更新和创新教学理念。另外,高校要有效强化拓展训练的意识,切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展拓展训练选修课

由于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差异,拓展训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要求也很高。对此,实行拓展训练时,需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注意个性化差异,合理设置训练项目。首先,在体育拓展训练的实施过程中,应直接引进部分相对简单的、透明化的、开放性高的项目,以必修课的形式强制学生积极参与。其次,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高校应适当引进高难度项目。而难度较高的项目应该以选修课形式安排,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差异化、针对性选择合适自己的训练项目。在进行项目设计时,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适当增添拓展训练个性化项目,督促学生以自身需求和兴趣为条件,自主选择训练项目和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在实现综合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个性化发展。

3.培养专业拓展训练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创造一支专业的拓展训练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训练能力与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各种交流学习和培训不断优化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高校应创造轻松、自由的训练氛围与校园文化,以定期比赛、校际比赛、娱乐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拓展训练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和优化训练方法,最大程度地保证拓展训练的效果。

4.优化拓展训练器材与场地

一般的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对场地和设施设备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主要场地足够宽敞便可以开展。所以,高校应为拓展训练配置合适的场所与器材。而团队合作训练项目对场地和器材设施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对此,就需要全面优化器材设施,适当缩减项目成本,提高拓展训练水平与质量。在开展体育拓展训练时,应不断改善器材的组合,实现器材利用率最大化,特别是难以定向使用的体育器材,可以循环利用,这样在确保训练有序开展的基础上尽量节约成本。

5.引进俱乐部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拓展训练,可以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拓展训练项目为中心,以学生兴趣爱好、身心素质为基础,制订个性化、针对性的优质服务。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并吸取校外俱乐部模式的精华,不断优化和完善拓展训练俱乐部,并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积极开展拓展训练。[5]

6.加强拓展训练教学组织多元化管理

教学组织多元化管理主要分为三方面,即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管理机构。其中,在经费投入上,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各式各样的器材。而为了保证场地和器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在安全管理上,应全方位落实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全程监管,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提高教学实效性。[6]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

1.内容选择

在选择训练器材时可以划分三部分:其一,需要简单器材,传球、木人梯、独木桥、橡皮筋、呼啦圈等训练项目。其二,需要复杂器材,求生墙、七巧板、电网、信任背摔等训练项目。其三,不需要器材,仰卧起坐、千斤顶、成语接龙、传递信息等训练项目。另外,还有野外基地训练,可以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如单杠、穿越、攀岩等训练项目。

2.时间安排

进行冒险式的拓展训练时,想要在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训练项目中进一步确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情感能力,教师需要先详细介绍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并明确任务,然后做好准备工作,并适当安排团队合作项目,集体进行团队建设活动以决定的更多问题,同时还可以实行责任制,安排好小组项目和任务,由学生自行挑战,开展实用性训练。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三步,即准备活动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结束部分。第一步,教师简单概述活动,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第二步,教师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心理动态等,进行详细记录,在体验分享时以便于回忆当时场景。在进行训练时,教师应对学生遇到的误区及时给予启示。第三步,分享并回顾活动,教师明确要求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学生与教师彼此之间要深入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应正确指导,并加以总结。

4.评价考核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项目时,应进行评价考核,可采取小组档案的方式,教师详细记录学生的具体表现与进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并以此鼓励学生更加认真、主动地学习。

体能训练的要求第9篇

[关键词] 军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心理素质;负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 B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92-1

心理因素对军队团体及个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调动、控制、决定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广泛重视。20世纪末以来的多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战争中军人不仅要承受强大的军事打击,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军人的心理素质对战争胜负有直接影响。在和平时期,部队面临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时,也常常会使军人面临很多的应激事件,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忧郁、沮丧、愤怒、孤独等负性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消除负性心理及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会直接影响战斗力的生成。可是说心理因素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在军人的各种训练中,不仅要锤炼身体,还需要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行为训练,把心理行为训练融入军事体育训练、军事科目演练当中,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组织和实施。

军校作为部队未来骨干军官成长的摇篮,更需要对心理行为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专门体现这方面的训练内容,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行为训练,把学员心理素质的基础打牢。这既是各类学员成长成才需要的有益训练,是学员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提升的重要内容,更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是保障打赢的要求所系。因此有必要对军校学员开展心理行为训练进行专门的探讨、深入的研究。

一、军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的定义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一门新的交叉性、融合性培训科目。它将军事体能、技能训练与心理训练、行为训练相融合,在训练中把军人置于特定的项目情境中,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受训者亲身体验典型化、游戏化、场景化的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军人的心理品质、意志和体能、技能,最终使军人面对现实困难时能控制情绪、战胜恐惧、不逃避、不放弃,纠正个体的紧张、恐惧、焦虑、对团队缺乏信任、凝聚力不强等各种负性心理。

参照以往对心理、行为、训练概念的分析,可以把军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定义为:以军校学员为训练对象,针对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针对军人职业特点和军事任务要求,充分灵活运用理论讲解、示范指导、模拟训练、表象训练、专项训练、融合训练等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员进行认知、情感、意志力、控制力、体能、耐力等心理与身体两方面的训练,对学员产生多种正性心理影响,纠正学员紧张、恐惧、焦虑、烦躁等各种负性心理,从而促进学员良好行为应对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训练过程。

二、军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军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减少、消除负性心理影响,纠正、改变不良行为,促进良好军人心理素质和军人行为的建立。通过文献查阅,对一些已经系统实施了心理行为训练的单位进行效果追踪,发现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上述目的。研究表明心理行为训练对军校学员的凝聚力、团结意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员的军人集体意识;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以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军队集体的归属感;可以培养学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受训学员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明显增强,服从意识和协作意识明显提高。大量的实证研究均表明,对军校学员进行系统的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纠正负性心理,在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增强团队精神与凝聚力,强化军人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上有明显效果。

三、军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的环节与内容

训练环节的顺利进行,是心理行为训练成功的关键。参照心理行为训练实施的基本步骤,学员的心理行为训练一般也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体验:学员成功“破冰”后,充分体验训练项目。这一环节要求训练组织者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参与性。2.分享:认真体验之后让学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求组训者鼓励每名参与学员都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3.交流:综合所有学员的感受,共同探讨。要求组训者细心聆听,仔细观察,总结学员的观点。4.提炼:共同讨论之后,从实践中升华出成熟的理论,帮助学员认清实质,方便以后应对类似情境。军校的心理行为训练除了要求组训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知识外,还需要懂得体育训练、军事训练的特点与规律,把握军事任务的实践要求和年轻学员的心理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实施训练前,要设想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检查器械,准备培训。训练结束后的总结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针对出问题的环节要认真反思,总结经验,预测后期效果,如学员这次的收获对他以后的影响有多深,这次心理行为训练对他们的干预是否有效果,是否需要追加训练,是否对一些人进行效果追踪等一些问题。

在具体的训练内容上,军校学员的心理行为训练要依据中国人民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设定的内容,依据不同培养层次学员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有区分性的心理行为训练。如本科学员心理行为训练内容主要有:适应军营训练、团队精神训练、建立自信训练、增强意志训练、抗挫能力训练和人际沟通能力训练等;研究生学员和任职培训学员心理行为训练内容可包括:团队协作训练、提升自信训练、强化意志训练、拓展思维训练、判断能力训练、和潜能开发训练等。

四、军校开展心理行为训练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1.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如只把心理训练按照设置课目的要求体验一下,或把心理训练等同于一般的政治教育和体育训练,使得训练内容异化,导致训练不落实,效果不理想。

2.训练专业化不够。由于我军的心理行为训练起步较晚,当前从事心理行为训练的专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容易导致心理行为训练不够专业,徒具其形而无其实。

3.评价标准不统一,训练效果无法准确评估。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心理学量表作为训练评估手段,更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训练考核与评估机制,因此心理行为训练的效果不容易评估。

4.训练向实战化靠拢不够。由于军校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军校的各项军事训练距离部队实际和实战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导致心理行为训练的实战化程度不高,向实战化靠拢还不够。

参考文献:

[1]杨杰,黄文砚,杨飞.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融入军事体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6).

[2]陈增辉,孟涛,杨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分析[J].政工学刊,2008,(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