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1 11:29:25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1篇

关键词:柔韧适能;训练方法;田径运动

柔韧适能是现代体育运动中十分重要的身体运动素质,它不同于以往的运动素质,像力量或是速度,不能直接参与并引起运动,但是柔韧适能可以决定运动过程中其他运动素质的效率。柔韧适能是田径体育运动中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元素,首先要了解柔韧适能的特点及其相适应的体育训练方法,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到田径体育运动中,从而提高科学体育训练的训练结果。

一、柔韧适能的主要特点

(一)柔韧适能的概念

柔韧适能是指身体关节处的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的适度伸展能力及适度的弹性,也是指身体关节的最大活动幅度和最大的活动范围。人类身体的关节解剖结构都是由先天自然形成而决定的,但是关节处的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程度是可以在后天发生变化的,并且其主要是通过肌肉和韧带软组织的特征和受到的反射活动来产生影响的。

(二)柔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

柔韧适能是需要建立在人体生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人体关节所能活动的幅度大小是与人体关节解剖结构的特点、关节处相关组织的体积大小、以及关节相连处的韧带和肌腱的可伸展性密切相关,这些也都是人体自身的生理状况。人体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肉的调解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神经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因为对抗肌紧张而产生的运动阻力,有利于加大人体的运动幅度。神经系统通过对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相互协调关系的改善,控制肌肉收缩并提高放松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扩大人体动作幅度,提高了人体运动的柔韧性。

二、柔韧适能的训练方法

(一)静态柔韧适能训练

静态柔韧适能训练方法是比较常见的柔韧适能训练方法,主要是在人体肌肉或四肢上不断施加拉力,逐步稳定地加大人体动作范围,当拉力到达一定的程度时,保持一段时间的静止状态。例如在平时体育训练中的“拉韧带”和“压腿”就属于柔韧适能的静态训练方法,通常是在做好准备活动之后,让人体关节的韧带和肌肉一点一点拉长,到一定程度时保持8秒到10秒的静止状态,最后再进行还原。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运动中的损伤,还可以使人体肌肉得到放松,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

(二)动态柔韧适能训练

动态柔韧适能训练方法是指身体肌肉进入到一种被牵拉的运动状态,然后再复原。例如像游泳运动一样,主动地控制手臂或是腿部的动作进行适度拉伸,拉伸的速度可快可慢。像“摆腿”和“踢腿”这种拉伸练习,虽然会有一定的疼痛感,但随着训练的进行,不仅可以发展人体自身的柔韧性,还能提高身体的张力。

(三)PNF法

在现阶段的体育训练中,有一种方法是PNF法。PNF是指身体肌肉在拉伸之前,先进行一定的肌肉收缩,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放松,即“收缩-放松-收缩”。因为神经系统的原因,身体肌肉在全力收缩之后,会有一种想要立即放松的趋势,像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对抗性的等长收缩。

三、柔韧适能训练方法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

(一)柔韧适能训练方法对田径运动的重要作用

1、柔韧适能训练可以加大人体关节的灵活性

人体关节的灵活性好坏对田径运动员能否取得良好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的柔韧适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身体各处关节的灵活性,使运动员更好的利用自身的力量和速度,增加他们的运动潜力。例如通过柔韧适能训练,可以提升田径运动员髋关节的灵活性,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跑步运动中加大跑步的步幅,从而提高运动成绩。还有跳跃运动员要想做出更好的摆动动作,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关节灵活性,通过柔韧适能训练,可以让他们以较快的速度和身体力量来完成动作。所以说,通过柔韧适能训练来发展人体关节的灵活性,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2、柔韧适能训练可以有效防止运动中的损伤

田径运动中因为大量的运动量和高强度的素质训练,很容易导致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造成关节处的损伤。而柔韧适能训练是通过对人体韧带和肌腱等周围结缔组织的一定拉伸,从而产生抗拉伸能力。如果田径运动员的身体柔韧素质越好,就代表他身体关节处的结缔组织抗拉伸力越大。所以通过一定的柔韧适能训练可以提高田径运动员的身体柔韧度,有效预防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损伤。

(二)柔韧适能训练方法在田径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1、柔韧适能训练应与其他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柔韧适能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在身体肌肉力量的增长下发展,力量和速度的训练可以激发肌肉的收缩能力和速度,而柔韧适能的训练可以发展身体肌肉的拉伸能力。所以在实际训练中,应将力量、速度和柔韧这几种身体素质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2、不同田径项目对身体部位要有不同要求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为了扩大身体关节的运动幅度,是需要去发展身体关节处相关结缔组织的对抗肌,使他们主动受到牵拉和伸展,逐步的增加伸展度。具体发展某一处关节的柔韧度时,主要是发展其控制关节屈、伸肌的最大伸展性和相关的协调能力。例如在跳远运动中,想要发展运动员膝关节的伸膝能力,主要是发展身体大小腿前部位肌肉群的可伸展性。

结语:

柔韧适能训练因其有自身的训练特点,发展较快而且成果见效明显,但是停止训练一段时间,其效果就会消失,所以柔韧适能训练要保持持久性。要想更好的提高运动员身体的柔韧性,需要将柔韧适能训练系统化和科学化,坚持训练,对不同的练习者区别对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综合提高田径运动员身体的柔韧素质,有效避免损伤的发生,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吴海霞.柔韧适能的训练方法及其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17).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2篇

关键词:军校学员 军事训练损伤 成因 对策

学员刻苦训练基础上的科学组训,是尽快提高其军事训练成绩的基本途径。然而学员在军事训练中产生的各种损伤,已成为制约其军事素质提高和任职能力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为有效避免和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员的军事训练损伤状况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有效预防训练损伤,降低训练风险,进一步促进学员军事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1.学员军事训练伤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某所学历教育院校的毕业学员,均为男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制定的《学员军事训练损伤情况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以队为单位,由教员、队干部共同组织实施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5. 0 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毕业学员中,曾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比例高达91.5%,仅有8.5%的学员从未受过伤。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曾有损伤经历的学员中,轻度损伤占总受伤人数的82.6%,则其他中度以上损伤学员占被调查学员总人数的17.4%,从军事训练损伤发生的时间看,中度以上损伤发生的比例为,大一5.2%,大二6%、大三6.8,大四为11.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员在大四时,各种损伤程度发生的比例明显上升,达到35.4%,明显高于其它年级的受伤比例(大一:18.2%,大二21.6%,大三20.8%)这和学员为迎接“任职院校军事素质联考”加大运动训练强度和负荷有密切关系。因为损伤而不能参加或推迟毕业军事基础考核的占总人数的0.9%,且每年都有个别学员因损伤严重失去培养价值遭到退学处理 。

按学员受伤部位比例高低排序:踝关节55.7%,小腿35.1%,膝关节26.1%,腰部19.2%,手腕14.2%,肩关节12.6%,大腿9.0%,大臂5.0%,髋关节4.5%,前臂2.6%,头部2.6%。可见,学员运动损伤的部位比较主要分布在腰部及下肢,其中以踝关节损伤最为突出。按学员损伤的症状来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关节扭伤41.8%,骨膜炎33.5%,肌肉拉伤31.6%,关节脱臼4.3%,骨折2.8%。

从学员受伤的训练科目分布看,体能占74.7%,单兵战术33.2%,队列0.9%,其它13.5%。表明体能和战术训练是造成损伤的主要科目。其它受伤情况主要有,意外伤(0.7%)是指日常生活中由于疏忽而形成的损伤,如上下楼梯时摔伤、搬运重物时的磕碰伤,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的损伤(0.3%)。

2.学员军事训练致伤因素

为详细了解学员受伤成因,问卷将学员受伤因素分为6大类,即身体形态与机能因素、身体素质因素、训练组织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自我管理因素进行分析。[1]每一类因素下面,又列出若干个子因素供学员选择,以便对学员运动损伤的致伤风险进行测定和评估。从表1所列举的致伤因素看,虽然军事训练过程中致伤因素多成因复杂,但不外乎内在和外在因素两类。

内在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和身体素质因素。后 两者与身体形态是体能基本的构成要素,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一方面变化,必然伴随着其它两个方面的改变。在损伤成因中,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导致运动损伤的风险水平最高。身体状态机能因素又和身体素质、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素质越好抗疲劳能力就越强,在训练过程中身体机能下降低,因而利于提高军事训练成绩。积极的心理因素,对提高训练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心理因素,在训练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外在因素主要是教学管理因素,包括训练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从表1所示的导致运动损伤的成因来看,训练因素是主导因素,如果教学管理的缺失,则会导致训练过程各种致伤风险的增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应当说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训练组织周密,可以保证训练要素良性运转,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损伤的危险。

从内外因素与运动损伤的交互主体关系来看,导致损伤的主体因素是训练因素和身体状态与机能因素之间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其中训练因素是诱因,身体状态的变化是训练导致的结果,从本文调查的结果来看,训练因素与身体状态的协调匹配与否是运动损伤诱发的最重要因素。其它因素则是潜在致伤因素。而对于不同的学员,导致损伤的主体因素又有所差异。因而在训练中,对于各种可能导致的损伤风险要区别对待。

3.降低学员军事训练损伤率的对策

3.1教学部门应加强对学员军事训练组织方法的指导

学员由于训练方法掌握不够,因此在训练组织过程中,各训练要素往往处理不科学。主要有:一是量与强度关系处理不当。二是不重视准备与整理活动。三是运动技术动作错误。此外学员受伤后,应注意受伤部位的休养与治疗,不鼓励带病坚持训练。教学部门应坚持经常与学员队联系,监督和指导其科学安排训练负荷,处理好训练要素的关系,并提高起科学训练的意识和组训能力。

3.2军事训练应重视发展学员综合身体能力,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

军事训练过程中,学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贯彻不够应引起重视。大部分学员抱着应试的态度,即考什么练什么,没有按照军事训练科目对身体素质的综合要求,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打牢身体综合能力基础,而是对同一项目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加强学员身体综合能力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应科学处理训练与疲劳的关系,按照不同训练课目对身体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加强身体各部位的抗疲劳能力训练,从而提高抗损伤能力。

3.3加强心理调整及军事训练管理

军事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员克服急于求成、厌烦急躁、麻痹大意等不良心理,对一些训练成绩较差,考试压力大、过度紧张的学员应加强疏导。训练中加强管理,普及运动损伤知识,提高学员的自我防范风险意识;训练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材、服装,安排人员保护,场地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管理部门应提供一些有利于学员疲劳恢复的便利条件,如适时改善伙食、增加营养,改善住宿条件、医疗条件和训练条件, 创造和谐氛围,使学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3.4按训练周期调整好身体状态与机能,避免突击式的强化训练

克服“考前突击猛练,考后彻底休息” 的应试心态。因为考前一味的增加训练负荷,而不考虑学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及疲劳的恢复,在身体机能对某一强度刺激还没有适应的情况下,突然大幅度增加训练的负荷,造成短时间内学员身体疲劳,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身体条件差的学员疲劳程度最深,也是受伤的高发人群。而且“突击式”训练效果有限,短期内对学员训练成绩很难有质的提高。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把军事训练作为常态化的制度,消除突击式训练的错误做法。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3篇

关键词 科学理念 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提速以及生存压力的严酷,对体质水平的要求愈渐提高,强化身体素质亦越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对少年儿童言,同样不例外。开展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强化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自然成为关注热点。然而,少年儿童作为一特殊群体,其身体素质训练与成人身体素质训练相比既有共性可借鉴之处又有特性亟待探索之处。总得而言,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需足够重视亦应区别对待。本文创新性地将科学理念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两大概念相融合,在详尽剖析科学训练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基于科学理念的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原则以及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要点。

一、科学训练内涵

概括而言,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且不违背少年儿童生理变化规律,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或方式方法开展身体素质训练,即为科学训练的内涵。具体来说,第一,掌控并合理施加运动负荷量。由于少年儿童的身体机能尚处于发展变化中,难以适应“承受负荷疲劳超量恢复”的恶性循环模式,为此掌控并合理施加运动负荷量尤为关键,这对于少年儿童后期成长以及延续运动生涯将起到深远影响。第二,因材施教。虽然训练过程对于少年儿童而言完全相同,但训练计划却差别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状况存有差异。针对于此,在制定身体素质训练计划前,须充分考虑少年儿童个体的先天身体条件,并以此作为核心前提,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及训练内容。考虑到少年儿童以学习为第一要务,以身体素质训练为辅,后者为前者服务。在安排训练内容方面,应准确把握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确保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得以完成,且可收获预期成效。并且科学分配训练时间,妥善处理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实现二者两不误。

二、科学训练原则

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是一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艰巨且意义非凡。为保障训练收获实效,首要且最为关键的是严格遵循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客观规律并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其次采取科学组合方式或方法控制好各项身体素质机能间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的矛盾性关系,再者针对性穿插开展专项训练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一)优先发展先天运动优势。研究表明,人运动能力的彰显是外在环境因素与内在遗传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遗传基因的影响程度越甚,运动潜能的可挖掘性越大。对少年儿童来说,这一定论同样适用。有鉴于此,依照这一科学依据,在开展身体素质训练中,优先发展少年儿童所展现出的先天运动优势,并最大限度挖掘个体运动潜能,为后天开展系统性训练创造先决前提和利好条件。

(二)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对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提升训练负荷量尤为关键。尽管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可能存有一定差异,对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的适应性不尽相同,但这一训练要点可以说近乎通用。为确保收获良好效果,在具体实施逐步增加训练强度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视速度训练与力量训练同等重要;2.合理兼顾并同时控制好不同性质力量训练的组合、比重以及次序;3.控制好力量训练各影响因素间的转换与衔接关系4.重视并抓好专项力量训练,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增加训练负荷量。

(三)系统训练与专项训练交互融合。系统训练即训练过程所涉及的方法、训练强度、训练负荷及训练水平的系统性。结合上文所述,由于训练系统性对循序渐进训练效果起着决定性制约作用,因而更加凸显出系统训练的重要性。为此,对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应以系统训练为主要基调,并借助科学手段控制并优化总体训练过程,同时针对性穿插融合专项训练内容,以实现专项需要的平衡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

(四)训练共性与训练个性统一。鉴于少年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其身体素质训练计划的制定,既要体现出项目特征的训练共性(涵盖训练方式、训练强度等),又应体现出训练个性(涵盖身体形态特征、生理机能特点和训练效果制约因素等),只有实现共性与个性二者的科学融合统一,才能为收获良好训练效果作铺垫。

三、科学训练要点

因少年时代正值身体机能与器官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由此赋予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自然增长且不平衡的特性。所以科学理念在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体现不同于在成人身体素质训练的体现。具体来说,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科学训练的要点主要可归结为三点:

(一)清晰早期改造与后期训练的本质区别。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即为早期改造)的主要任务是为后期训练打基础、做铺垫,二者无论从性质方面抑或形式方面,均有本质差别。鉴于此,早期改造应立足于熟知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针对性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涵盖训练强度、训练内容等)。

(二)重视放松能力与恢复能力的培养。放松能力被视为发展技能的基础前提,应引起足够重视。少年儿童只有具备良好放松能力,才能最大限度节省机体能量,充分展示运动潜能。恢复能力也同样应着力培养,其在“训练恢复增负荷超量恢复”良性循环模式形成过程中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功用。

(三)彻底杜绝药物使用。虽然使用药物有助于获得良好运动成效,但与此同时,其顺带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样堪忧。尤其对于少年儿童,使用药物往往是造成其发育不良、训练系统性、节奏性以及循序渐进性严重破坏的根本诱因。对此,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中须彻底杜绝药物使用。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4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业余训练 现状 开展建议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使学校体育从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向“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发展观念转变。因此,体育新课程无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学体育教学不再强调动作的细节和精确程度,而是将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体育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在不影响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对部分有一定特长或爱好的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和挖掘他们的竞技能力,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储备人才是目前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亟待处理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

小学生骨骼、心肺功能的发育尚不成熟,在运动项目的教育性、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基础上,从运动的方向、形式等运动学、动力学及文化学特征方面,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确实有健身价值、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训练教材。因此,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训练的业余性。所谓的业余训练也就是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影响正常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余体育训练又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其次,训练的基础性。小学运动队的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的基础环节,加上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重点是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和基础技术训练。最后,训练的多样性。小学生活泼好学、精力旺盛、好胜心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导致小学体育业余训练注重形式与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但应试教育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在其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和学生对体能、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肺活量、体型等基本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这也是现代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建设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衡量素质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培养的人才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具备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小学开始的体育业余训练能够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一)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能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针对目前普遍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情况,业余体育训练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为提高运动能力打好基础。经过体育训练的少年儿童与未经过体育训练者相比,肺活量、心血管的机能有显著差异,其身体机能强于未经过体育训练者。业余训练既可以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和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目的,又可以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他的知识量和智力因素,而在于其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而意志力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业余训练既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不断重复练习,不停地向自身能力挑战,接受艰难困苦和身体承受能力的磨炼,又从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三)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萌芽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合理的业余训练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成熟。学校业余训练将体育成绩较好的同学集中起来,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找到自信,并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快乐。另外,在高水平的竞争中,在合理的规则下,学生从小就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在不可避免的失败中冷静地面对自己,他们的心理趋向成熟,为一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现状

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小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为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体来看,业余体育训练可以分为体委系统和教委系统两大体系,本文所指的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界定于学校教育系统的业余体育训练。

(一)小学体育业余训练构建意识淡薄。从事四肢的灵活性练习,刺激大脑,使大脑中枢更为活跃,并且在训练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智商都有良好的作用。许多学校对体育的德育功效和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造成对学校运动队的建设无法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家长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对体育训练重视不够,为增强学生体质也只是选择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短期项目的培训,如跆拳道等,无法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训练。到了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使得训练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的训练设施不能满足需求,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

(二)学校的体育设施与师资紧缺。体育场地器材是小学业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有了彻底改变,但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体育经费、场地设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许多学校由于人数与场地比例悬殊,不具备进行体育训练的基本条件,况且这些场地大都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指标。与此同时,从事体育训练的师资力量也十分欠缺。学历是表示一名体育教师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经历。系统的理论知识被创造性地运用于训练实践,将使运动训练走向科学化,大幅度地提高运动水平。小学体育训练中普遍存在专职体育教师缺乏指导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经验,而体育局和教育部又没有相应教练员培训制度,制约了训练质量的提高。有限的体育教师不仅承担全校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且兼带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量很大,很难全身心抓运动训练,难以保证训练的质量,影响训练效果。

(三)优质体育生源紧缺稀缺。优质的生源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保证。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经过长期刻苦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而当前家长同意少年儿童参加运动训练的动机是多样化的,有些是出于迎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些是为学校争得荣誉;有些为今后考大学铺设捷径等,这些都反映出儿童训练动机的局限性,势必造成运动员训练的短期行为隐患,无法真正挖掘优质体育生源。中学阶段又面临着升学对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过高,造成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流失,连带着也挫伤小学体育教师和运动员及其家长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加大了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难度。

四、小学体育业余训练有序开展的建议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需要的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提高的高素质人才。在少年儿童时期进行体育训练对身体形态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发展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关键,使心血管机能、呼吸机能显著增强,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没有系统的高质量的体育业余训练,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更不可能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一)更新观念,加强宣传,为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的体育业余训练能够满足儿童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体育训练还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发展思维能力,加强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学校、家长和社会是宣传教育的窗口,家长和学校首先要更新人才观,改变以学习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单纯的智力人才观,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可以给学校注入激情,使学校充满活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社会品质,鼓励孩子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另外,还要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宣传终身体育的益处,在提高整个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同时,扩大有品牌项目的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开创一个有利于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工作的外部环境。这样,内外因同时作用才能让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体育训练内化为经常性的行为,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促进儿童体育、智育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投入,因地制宜,改善小学体育训练的软硬件设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在体育领域加大了改革力度,增加了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由于区域间、学校间发展不平衡,体育经费短缺目前仍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政府应统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平衡财政的支出,保证学校体育经费逐年递增;学校力争多途径筹集体育经费,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逐步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针对农村等特殊地区,除增加投入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体育训练。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业余训练改革的发展之路,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小学体育业余训练还存在师资结构的短缺或不合理,这必然导致有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造成业余体育训练效益的低下。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体育教师完成从教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提高学校教练员的带队水平,扩大影响,形成规模效应。

(三)严抓管理,合理安排,处理好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中的关系。业余训练在小学体育工作中是一个提高的部分,在训练中应遵循打好基础、长远着想、系统训练、逐年提高的思想,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同时还要处理好各主体间的关系。首先,处理好体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在业余体育训练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相互支持。其次,处理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与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关系。普及群众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也是体育业余训练的基础。先普及、后选择,有利于小学体育训练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再次,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提高运动成绩的关系。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以基础、全面训练为主,不能违背学生生理发育的规律片面强调成绩的提高。最后,处理好学校体育训练与社会培训机构训练的关系。儿童在校的训练是有序、持续、正常的运动,小学阶段在校时间较长,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使训练更具科学性。培训机构注重短期收益,难以避免会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家长应有选择地以学校体育训练为主,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其他训练。

现阶段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应该徘徊在身体运动技术、体质教育的框架内。身体运动技术的传授、身体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手段和载体,学校和教师应在实践中重视训练方法和学生学法的研究,注重课后的体育教学反思,杜绝短期行为,使体育训练更加凸显育人本质,指向对人的生命关怀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蒋昌书.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分析与发展对策[J].四川兰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3).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篮球训练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8-02

中小学体育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更好的锻炼出健康的身体,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小学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进行篮球技能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体育技能,又不伤害到学生的身体,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对其进行有效的篮球技能训练,是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篮球人才的基础,也是引导中小学学生今后能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将其运用到了中小学篮球技能教学中,分析了控制论进行篮球技能教学的基本过程:建立控制流程、分析控制因素、控制篮球训练过程。控制论进行篮球技能教学,使得青少年的体育篮球课堂更加专业化,也让篮球教学高效化。

1.建立篮球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控制流程

体育教练员与后勤、管理等分别是篮球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施控主体和协控主体,被控制的内容包括篮球的训练过程以及学生自身。其中,教练员进行训练过程的指导,协控主体进行训练过程中的设施、技术等的支持和维护,以及对训练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反馈进行处理和研究,以便为后续改进教学方案作参考。根据训练的目标、受控主体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出训练过程的整个流程。以篮球的技能训练为例子,将控制论在其训练过程中进行应用分析。首先,需要制定控制流程。篮球训练过程中,第一步,是教练员对篮球理论和训练的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并做出动作示范;第二步,将连套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安排学生分别进行学习和进行完整的训练;第三步,教练员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做出指导和分析,对于不合乎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第四步,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和反馈情况,找出此次训练方法的不足之处,并做出合理的调整,以便完善篮球训练及时,加强训练学生的准确性,并改善学生的投篮技术,达到教学目标。

2.分析青少年篮球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控制内容

控制论的控制内容,也就是篮球训练中技术的训练内容。篮球技能按照攻和防分为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其中,篮球进攻技术包括进攻移动、传球和接球、突破、投入篮筐、前场篮板、运球等等。防守技术包括移动、后场篮板、盖帽、抢断等。进攻技术要领中,移动过程的基本内容包括起、跑、跳、转身、停等。移动在训练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球和接球都可以分为单手和双手。突破,分为原地同侧和原地交叉这两个方面,转、探、蹬、跑是突破动作的关键要素。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技术规范性,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规范的示范,让学生领悟出错。抢前场篮板讲求速度和力量,在对方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及时的抓住篮球,然后移动带球。前场篮板是鼓舞士气的好方法,也是运动技术训练中的关键内容。运球技术,也可以称为带球技术,它可以是原地带球,也可以是行进中带球。身体的协调统一,以及速度和力度,在篮球的操作过程中至关重要。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大对身体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的训练,并且加大训练难度。

防守的动作要领中,要注意移动时起立的姿势、移动步子、攻击步、绕步等等。防守脚步的选择取决于对手在接球时的相对位置,应该在短时间内选择好防守的脚步姿势,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卡、挡、抢是后场篮板训练中的三个基本要求。抢断,是鼓舞士气的最佳方式,它的动作取决于运动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盖帽技术,对于防守运动员来说,是迅速起跳,将对方的球打落,对于进攻运动员来说,是上篮或者投篮技术。教练员应该根据学生的盖帽技术,做出针对性的点评,防止他们由于盖帽后的收腹动作不规范而被指犯规。

举例分析:“运球急停传球接力”的篮球技能训练中,教练员可以展开对学生的运球训练、急停训练、急停转身训练、急停转身传球的训练等。在急停训练中,可以在前方5米处画一个圈,然后学生运球到圆内就要求其停下来,并循环进行。急停转身训练是在运用上述方法,再运球之后进行转身练习。急停转身传球是将球运到5米处的圆内,然后急转并将球回传,自己跑回本队中去。在进行篮球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控球的能力和传球以及接球的动作、质量等,急停、急转的动作和方法要到位,身体要协调统一,并做到反应灵敏。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的过程中,要将训练的方法、技能以及训练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对学生做出正确而规范的引导。促进学生能提高篮球技能。在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训练中,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需要身体和心理协调平衡,并且操作迅速及时,防守并重、共同发展。每一项动作都是连贯并且相互影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3.篮球控制训练实施过程和步骤

控制论在篮球训练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生处于初级阶段时,控制方法为:收集有效的学生信息、建立规范化的技术程序、对学生的每个动作和技术做出诊断;其次,学生处于熟练阶段时,其控制方法是:调整训练方式,选择合理的训练手段、分项内容进行动作衔接、合理搭配训练内容;最后,在学生提升技能的过程中,其控制方法为:根据自身条件改变运动技巧、淡化位置感、进行实际对抗训练。

4.总结与分析

青少年篮球技能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和开展,关系到青少年体育课堂的有序和高效性。在青少年篮球技能训练过程中,体育教练员要结合青少年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实际情况,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真切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功底出发,以自身对篮球和体育的研究,不断提升教练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分析和研制出一套适合青少年篮球技能训练的方法,以便做到合理教学,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率。在今后的青少年篮球技能训练教学中,教练员要制定出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不断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6篇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要力量素质是人体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力量是一项基础身体素质,从事各种不同专项练习均需要进行一定的力量素质训练。

关键词青少年柔道训练

柔道运动是一项力量要求比较高的重竞技项目,在激烈的竞赛对抗中力量素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基层体校教练员也把力量训练看成重中之重。青少年正处于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早期的力量训练可以促进力量素质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更快提高。通过力量训练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使肌肉系统、骨骼、关节、韧带做好进一步承受大负荷专项训练准备,为全面掌握柔道专项技能,提高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力量训练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宜力量训练体系

青少年训练大多集中在基层体校,年龄结构、训练程度、训练水平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基层教练员带的学生多,年龄跨度大,男女队员一起训练,力量素质训练的安排必须根据队员的个体特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必须遵守循序渐进性和适应性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处理好负荷、强度、恢复的关系,严禁对青少年使用过大力量训练手段,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建立适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力量训练体系。

二、全面协调发展全身各肌肉群力量

青少年全身各部分肌肉的生长发育是不平衡的,大肌肉发育较早,生长速度也较快,而小肌肉发育较迟,生长速度也较慢,因此在发展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地进行小肌肉群力量和协调练习性,促进发育以利于完成更精确的动作。柔道运动技术多样、动作灵巧,除了各种大的肌肉群用力外,一些小肌肉参与必不可少。青少年肌肉中水分含量多,蛋白质较少,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力量训练一定要处理好负重重量和动作完成速度的关系,练习手段多样,方法多变,全面考虑,协调发展全身各大小肌肉组织的力量。

三、多采用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

由于青少年队员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力量练习的负荷不宜过大,发展力量素质应以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为主。具体方法:(1)各种跳跃练习:单足调、跨步跳、收腹跳、蛙跳、双足跳栏架、跳深练习、连续台阶跳、摸高跳、沙坑的各种跳跃练习等;(2)腹背力量练习:仰卧起坐、仰卧侧起、背屈伸、悬垂举腿;(3)上肢力量: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俯卧撑、俯卧击掌;(4)综合练习:推小车、鸭子步;(5)各种摆腿练习:正踢,腿、侧踢腿、外摆腿、里合腿等。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方法较多,教练员在安排上要注意全面发展、形式多样,充分调动队员练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渐增阻力原则

力量训练过程中必须逐渐地增加练习的肌肉对抗的阻力,使肌肉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青少年力量训练适宜采用轻负荷行进动力练习,负重练习多采用行进间练习,重量逐步增加,不宜太快,练习次数能够重复8―12次以上再增加负荷。具体可以采取:(1)轻负重提拉练习;(2)轻负重原地跳;(3)轻负重弓箭步交换跳;(4)轻负重快速挺举;(5)轻负重快速翻举;(6)弓箭步负重走;(7)负重半蹲和深蹲等。放下负重器械后迅速有效地结合徒手跑跳练习,以发展训练学生的快速力量。

五、专门性原则

力量训练的手段尽量与柔道专项力量的要求及柔道专项技术结构相一致,在身体姿势、动作幅度、动作方向、用力速度都要保持一致。抓拉布条、爬杆、拉橡皮带、两人对抗抓拉道服等方法都十分有效。充分考虑柔道项目对抗中的提、拉、抓、摔、抗等力量能力的需求程度,依据身体不同活动部位、不同动作结构、各肌肉的协调能力来安排相应的力量训练。

六、注意练习后的放松与恢复

力量训练后的疲劳消除,人体功能的恢复是每位教练员应该重视的环节。(1)注意活动性休息,在训练过程中组与组之间、更换练习项目时,适当做一些轻微的放松练习,缓解疲劳,促进恢复。(2)认真做好整理运动,使人体由紧张激烈的肌肉活动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促进体能恢复。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尽量缓和、放松。(3)保证充足的睡眠,青少年睡眠时间与成年人比较相应要长。睡眠时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通过充足的睡眠使精神和体能得到更好的恢复。(4)采用各种物理方法温水浴、按摩、局部负压,合理的营养补充,心理疏导与调整促进疲劳的消除。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功能和成年人尚有差距,因此在力量上和成年人有所区别。不宜采用高强度大负荷的力量练习,高强度大负荷只会带来短暂的力量提高,导致训练后期上不去,训练过早中断。青少年力量应该训练负荷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充分考虑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柔道项目竞技技术,科学分析,全面考虑,以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通过训练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以提高青少年成才率,推进柔道竞技水平的发展。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7篇

关键词:体育训练;中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43-01

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体育训练的教学工作。政府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定了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中的地位,做好体育训练工作是每个学校必须做到的。体育教育、体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严格来说也算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体育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影响谈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具体如下所示。

一、体育训练对于中学生的影响

体育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无论是体能上还是素质教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学校与学生本身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笔者将体育训练对于中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体育训练具有基本的强健体魄的作用。体育训练需要学生们进行运动,身体必须活动起来,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意识不到自己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已经逐步强健起来了。体育训练中大部分的训练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耐力,例如长跑之类的运动,许多中学生平时没有注重运动,在长跑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很多时候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为了下一次能较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势必会做出许多准备,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逐步的,学生的体能就会越来越好。体育训练也可以看成是体能训练的过程,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之一。

2.体育训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2]。前面提到了体育教师会布置大量的体育训练任务,很多人完不成这一项项艰巨的任务,这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在面临这些体育训练任务时,必定会在放弃与坚持之间徘徊,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才会做出决定。只有在经过一定的考验之后,学生隐藏的内在潜力才会迸发出来,意志力才会增加,在不断地磨炼中学生才会更加自信。体育训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跑步、跳远等任务量会比较大,学生在心理面临挑战的时候,也会随之产生一种斗志,一种一定要完成的斗志,正是这种意识支持着学生继续训练。所以,体育教师适当的布置一定的训练量,可以诱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产生一种斗志,在坚持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承受失败,学生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拥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体育训练中获得的这种成果是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这是体育训练对中学生又一个重要的影响。

3.体育训练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现阶段的体育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要处理好个人的训练,还需要一定的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训练。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中,学生要想完美的完成训练必须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语言或者肢体上的接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挑战。例如在练习接力跑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了解其他人跑步的特点、习惯,还要在训练之前一起研究如何做到更好,以便于更好地完成训练。长久发展下去,学生的交际能力能够大幅的上升,还能在一定程度的培养学生们思维能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将是促进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应该注意体育训练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为将来的挑战打下基础。

4.体育训练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有调查显示身体的健康程度与智力的高低是有一定联系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体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只有在身体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实现品德、素质、智育的全面发展。身体康健,学习才会更加有精神,大脑才会更加灵活,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所以只有将体育训练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才能切实的体现体育训练的意义。以上几点都是体育训练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或者是优点,教育部门应该意识到这几种优点,切实的做好体育训练工作。

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切实的体现体育训练的意义

现阶段体育训练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有些训练计划盲目不切实际。要想将体育训练变成调节中学生学习的平衡学科,教师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仔细地调查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实际进度、身体状况、能接受的训练量是多少、学生的训练习惯、爱好的训练项目等,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再来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这样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发挥体育训练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学阶段的体育训练对于中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好处,甚至能够影响中学生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生、体育训练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对应的训练计划,中学阶段的体育训练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才能发挥以上提到的强健体魄、培养心理素质、培养交际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作用,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顺利。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8篇

一、(略)

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进行表现,也是组织和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守则。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项目中,都要严格的按照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结合运动训练原则来开展日常训练活动。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在体育运动中,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就应该严格的遵守一般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原则。其中一般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多变的身体练习方法,从而提升运动员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并综合改善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增强身体的状态,为身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技能和理论水平。在进行专项训练中,首先要根据专项训练的主要特点,并且应明确运动训练的手段和基本目的,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球类等较为繁杂的项目中,教练员应为运动员选择灵活性强、协调性好的手段来指导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主要在训练内容、手段和目标上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之间相通之处在于,一般训练是为进行转向训练打下基础;而专项训练则能创造成绩,两者在训练中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有的时候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是很难完全分开的。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会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带来影响,促使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产生相适应的联系性,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般训练中会采用多种练习和内容和手段,从而能进一步的弥补专项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身体中的器官得到综合的提高,为运动员今后创设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区别对待原则在运动训练中,区别对待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程度的运动员以及运动状态等因素下,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出相适应的训练方法,从而给予运动员相应的训练承载量。各个运动专项都有自身的决定性因素和规律性,但由于各个转向中的具体特点,能正确的反映出运动项目中存在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进行集体运动项目中,个人训练是进行集体训练中的一个关键之处,例如在排球训练中,有些队员的扣球技术还不到位,而有一些队员的接发球还不够低,于是在进行集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弱势,安排个人训练,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协调好和集体训练的程度比例。

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具有多个项目,而且训练的人数也较多,但是教练员则较少,在田赛训练中,由于各个小项都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年级和性别的运动员,所以一个教练员就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多种局面,在这种较为繁杂的训练中,教练员应采用小组形式来开展。在径赛训练过程中,由于短跑是由快速力量进而步频决定的;而中长跑则需要足够的速度和耐力;马拉松则需要耐力,所以在具体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专项,例如全程、十公里等,来进一步的确定运动员进行转向运动的重点。例如运动员要跑马拉松,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运动员长时间坚持的耐力和腿部肌肉,其次是心肺耐力,这两种耐力都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针对运动员身上存在耐力不足的情况来进行转向训练,可以要求运动员长距离的跑,并通过山地跑、越野跑等形式来综合锻炼,同时还应控制住跑的心率和呼吸,尽可能的要求运动员应跑长时间。而对于心肺功能耐力的专项训练中,还可以采用间歇跑的方式训练,在跑的过程中还应控制好速度,尽量的提升心率,总之,这两种训练方法是相互推进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进行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跑能有效的锻炼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同时也有利于腿部肌肉的锻炼。在进行不同项目的运动先练过程中,在同一个课次的前后阶段,教练员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有组织的训练,一般是在前部分注重身体训练,后期则侧重于技术训练。

三、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可以得知,在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所有运动训练内容,远远不够达到其能代替全部体育训练内容的标准。现今的体育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方式。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方法等一系列教学顺序,虽然这与运动训练的过程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性,它能有效的反映出我国目前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只是使用了部分训练的方法,但从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只需要采用得当的体育教学能从运动训练中总结和概括出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来进行的,从狭义角度来看,竞技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但从广义层次来看,它又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所以竞技本身不仅包含娱乐的作用,还能从竞技比赛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只要人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并感受竞技活动中的整个过程就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之感。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呈现出来的高超技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引发人们内心中的崇拜心理,从而产生体验的强烈愿望。虽然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健康的体魄,而其中的德育都是它的附属,这与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进行长期性的运动训练,运动员就能掌握好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和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并为人体进行锻炼提供科学的依据。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训练体系存在缺失之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从实践过程中还是理论上来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运动训练中的内容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并有效的解决在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互补原理和前人的运动经验出发可以得知,在运动训练中其实存在许多教学的因素,所以在进行某一种运动训练过程中,它的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都存在相同之处,除此之外,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总结,在运动训练中还吸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语言法、演示法等,都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两者只是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了直观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这些原则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这些原理都存在相通之处,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从中就可以得知,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得益于运动训练中的“教育”性质。反之,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专业训练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也是相通的,这也由于体育教学中具有“竞技”性质,所以,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可以相互的借鉴,并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p#分页标题#e#

体能训练对身体的好处第9篇

【关键词】基本技术 综合素质 青少年 举重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0-02

引言:在我国未来的体育事业中,青少年则成为一支强大的志愿军,更会成为我国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主力成员。因此,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基本技术与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大大影响了我国的举重的成绩。由此可知,加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基本技术与综合素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一、基本概念的阐述

1.基于青少年的年龄段特征的分析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高突增,体重迅速增加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1)身高与体重的变化。青少年处于青春期中,身高与体重都有明显的变化。身高和体重的变化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举重的训练,根据身高的高矮和体重的高低,将运动员分成不同程度的训练,以保证运动员身体各方面机能维持正常的运作。(2)神经系统的发展。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以趋向成熟,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以趋于稳定。有助于在举重训练中维持相应的平衡与稳定。(3)第二性征的出现与性成熟。青少年无论男女在青春期中都要面临着性发育与性成熟,与此同时在心理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运动员们解决生活以及心理上的问题。

2.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综合素质

在加强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时,应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基本技术方面的训练,二是综合素质方面的训练。举重运动员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1)提起杠铃的预备姿势;(2)动作开始时的起举姿势;(3)支撑;(4)下蹲翻接铃的姿势;(5)上挺预备姿势;(6)屈膝预备动作中的姿势;(7)箭步分腿接铃姿势。接下来是举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第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稳定的身体状态,也要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强大的忍耐力与爆发力。第二,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遇到挫折要勇于面对,要有自信心。第三,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基本技术与综合素质训练存在的利弊

1.青少年举重训练的优势

在青少年举重训练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基础训练,坚实的基础训练有助于日后的力量与技术的训练。基础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他们自身能力的训练,并在训练中加强自身的体质与耐力。在青少年时期加强训练的优势在于青少年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最强,并且能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改正自身不足的地方,并加紧训练以加强自身的优点,完善自身的缺点。而且,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强,适度的练习不会给身体造成严重的负担,并能及时恢复体力,重新投入到练习中,为以后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青少年举重训练的不足之处

在青少年时期加强举重练习,既有它的有利之处,同样若不处理好训练的各个方面,也会造成一些不足之处,分别在以下三方面体现出来:

2.1 训练强度规划不合理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时期,对于高强度的训练来说,会造成青少年身体发育延缓,更有甚者,会落下严重的病痛。举重这一项运动,是一项十分需要力量的运动,力量主要分布在腰部、腿部、臂部以及脊椎处。若每日的训练强度过大,会对身体的各部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青少年身体的发育。

2.2对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举重训练过程中,主要追求更高层次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对以后的训练无法起到巩固作用,其次也会损伤青少年的身体。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增强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加强身体的训练,那么有利于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如何有效提高基本技术与综合素质

1.加强基本技术训练,打牢根基

加强基本技术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就好比地基,只有把地基打好,所建成的大楼才会安全稳固,举重的技术和能力才会更加的牢固。

2.训练中注重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发展,培养全方位人才

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只有扎实的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全面素质的发展。把每一个运动员都培养成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遇到挫折要勇于面对,自信的全方面的人才。

结论:综上所述,要根据青少年年龄段的分析,制定相应训练方法,培养运动员的基本技术与综合素质。要了解青少年训练的优势与不足,要加强改进训练中的不足与缺点,不断地改进训练方法。探索有效提高基本技术与综合素质训练的方法,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找到高效有利的方法,提升自己,训练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运动员,为祖国的运动事业更添光彩。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2-30

[2]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8-310

[3]林仲英,戴光裕.举重[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43-5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