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3 17:45:00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盈利预测 统计检验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余年, 盈利预测不仅是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关键因素, 而且作为重要的招股信息, 对投资者投资新股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欧阳爱平、周群,2006)。而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已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会计及其他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谢诗芬, 2003)。斯科特(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基于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在某些情况下是通过某些数学模型所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概括表达。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符合投资者利益。因为公允价值提供了预测公司未来业绩最好的指示器。玛丽.E.巴斯(2007) 认为根据现行准则,今天的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几乎所有金额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对未来的估计。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以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反映了对未来的估计。将对未来的更多估计包含在今天财务报表中的一个后果是,会计收益不太具有预测性。葛家澍、杜兴强(2004)认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作为过去的市场价格所包含的风险和报酬已被固定为一个已知数,因此具有最为信赖的可靠性。但在反映不确定性和风险方面,历史成本则不如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含有不确定性的预计数,预计当然不可能精确,所以人们必然担心他的可靠性(特别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包含的变数太多)。但即使预计一个不甚可靠的现行价值或未来价值,总比没有预计或完全依靠已知的历史成本去预测要好。公允价值盈利预测能力,理论界结论并不一致。斯科特(2006),葛家澍、杜兴强(2004)认为公允价值面向未来,具有盈利预测价值,而玛丽.E.巴斯(2007)认为公允价值由于反映了未来的估计,因此会计收益不太具有预测性。

二、研究设计

(一)盈利指标的选择企业涉及公允价值变动的科目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资产减值损失”。企业交易性金融工具、套期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营业外收入”、“营业为支出”;企业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基于稳健原则而并不是基于公允价值计量;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业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受到严格限制,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应用。公允价值主要指向的是金融工具,企业公允价值变动在利润表上主要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徐晓庆(2000)分析了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是总体采用范围有限,在具体应用上比较谨慎,主要是因为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运用。二是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运用公允价值突出。本文通过模型来预测盈利,比较预测误差的差异即比较预测准确性来决定预测能力, 通过比较含公允价值变动的企业盈利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企业盈利预测能力大小评价公允价值盈利预测能力。如果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高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则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反之则不具有盈利预测能力。为便于比较含公允价值变动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本文盈利预测指标选择含(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公允价值变动选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内容。

(二)研究假设 目前理论界一直认为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则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即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能力占优。因此本文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利用以前年度盈利预测年度盈利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年度预测)

假设2:利用以前季度盈利预测季度盈利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季度预测)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用样本以沪深A股公司为基础,在选取样本时,选取的是2007年至2009年4季度每个季度均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符合标准的上市公司共计116家。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网易财金数据库和CSMAR深圳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库。

(四)模型建立 盈利预测通常有三种模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师模型、管理层模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只包括一个变量:过去的盈余。后两者分别指分析师或公司的管理层做预测所依据的模型,通常是综合性的,包含了公司内外部的许多因素。本文选用一元时间序列模型。

(1)年度盈利预测。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年度盈利可由随机游走过程很好地予以表述,国内许多研究也都采用随机游走模型来预测年度盈利。由于年度盈利数据有限,建立年度盈利时间序列模型存在困难,因此本文年度盈利预测也采用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模型(年度):Model 1:F(Qt)=Qt-1

下标t 表示时间(年度),Qt 表示实际盈利,F(Qt)表示预测盈利。

(2)季度盈利预测。在季度盈利预测中,从实证角度分析,盈利Box―Jenkins模型的预测能力普遍比随机模型等简单模型表现优秀。但进行时间序列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否则对样本的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就会受到数据的限制。因此本文舍弃了建立复杂的ARIMA 模型,采用简单模型,模型直接选用徐跃(2007)在其博士论文《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中使用的三个季度盈利预测模型。

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为:Model 2: F(Xt)=Xt-1 ;Model 3: F(Xt)=Xt-4 ;Model 4: F(Xt)=Xt-4 +(Xt-1- Xt-5)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五)检验方法 一般情况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这种误差是个绝对数,不利于不同样本值的比较,本文选用百分比误差的绝对值(简称绝对百分比误差或APE)来评价预测准确性。绝对百分比误差(APE)计算公式为: APE=|(At-Yt)/Yt|*100%。其中:At为t年度(季度)的预测值;Yt为t年度(季度)的实际值。 本文首先通过APE均值、标准差、累积频率及Friedman检验进行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之间预测能力的比较,在3个模型中选取预测能力最好的一个模型作为季度盈利预测模型;然后通过APE均值、标准差、累积频率、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及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比较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年度盈利预测能力和季度盈利预测能力差异。在进行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前首先对样本进行K―S检验以确定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果样本符合正态分布均值t检验、Wilcoxon检验采用均值t检验,如果样本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on检验。本文Friedman检验、K―S检验、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显著性水平均设定为软件系统的默认值0.05,如果Friedman检验、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概率P值小于或等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则认为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反之,认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本文使用MS Excel 2003软件整理数据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检验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之间预测能力的比较 (表1)提供了3个季度盈利预测模型在2008年2季度至2009年4季度共7个季度盈利预测误差APE均值、标准差及累积频率在100%内的分布情况。从APE均值、标准差及累积频率看,无论是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还是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3个模型中Model 4的APE 均值、标准差在3个模型中最大,而累积频率最小,其预测准确性最差。Model 2与Model 3各有优势,Model 2的APE均值小于Model 3,累积频率在20%、100%内大于Model 3;Model 2的APE标准差大于Model 3,累积频率在5%、10%、50%内小于Model 3。从预测误差APEFriedman检验结果看,如(表2)所示,无论是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还是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3个模型Friedman检验结果显示预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3个模型两两配对Friedman检验结果显示Model 3与Model 4、 Model 2与Model 4盈利预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Model 2与Model 3在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择Model 3为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一是在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Model 2与Model 3盈利预测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尽管Model 2在APE均值方面小于Model 3,但Model 3在APE标准差及累积频率方面占有优势。况且Model 2与Model 3APE 均值相差较小,同时均值易受某个或几个异常值的影响,而累积频率计算是通过比较样本中公司数在总体样本的分布情况,不涉及具体APE值,不受APE异常值的影响。二是这与国外理论界研究结论――季度盈利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相符,也与徐跃(2007)进行季度盈利序列自相关分析的结论一致,即季度盈利预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但没有显著的相邻季度特征。

(二)年度盈利预测分析年度盈利预测分析结果见(表3)。(1)均值及标准差比较分析。预测期2008年、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均小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因此从均值和标准差看,2008年、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2)累积频率比较分析:(表3)显示了累积频率在100%内的分布情况。预测期2008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10%、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内二者相等,因此2008年、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3)统计检验分析。首先通过K―S检验检验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预测期2008年、2009年样本K―S检验概率P值均为0.00,因此样本不符合正态分析,统计检验采用Wilcoxon检验。如(表3)所示,预测期2008年、2009年Wilcoxon检验结果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以上分析显示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公允价值降低了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能力。

(三)季度盈利预测 季度盈利预测分析结果见(表4)。(1)均值及标准差比较分析。如(表4)所示:预测期2008年1季度、2季度,2009年2季度、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小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2008年3季度、4季度,2009年1季度、4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大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因此从均值和标准差看,2008年1季度、2季度,2009年2季度、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2008年3季度、4季度,2009年1季度、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从均值标准差比较结果看,二者盈利预测能力相当。(2)累积频率比较分析。(表4)显示了累积频率在100%内的分布情况。预测期2008年1季度、2009年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 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内大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因此2008年1季度、2009年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能力占优;预测期2008年2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8年3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8年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9年2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累计频率;2009年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累积频率在20%、5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在5%、10%、100%内二者相当,因此预测期2008年2季度、3季度、4季度,2009年2季度、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 2009年1季度二者累计频率各有优势,其预测能力相当。从累积频率看,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3)统计检验分析。首先通过K―S检验检验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预测期8个季度样本K―S检验概率P值均为0.00,因此样本不符合正态分析,统计检验采用Wilcoxon检验。如(表4)所示,预测期Wilcoxon检验结果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相当,公允价值在预测期没有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以上分析显示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的盈利预测能力相当,公允价值没有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能力造成显著影响。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运用统计方法比较了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年度和季度盈利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比较预测的准确性判定公允价值的盈利预测能力。实证分析发现,年度盈利预测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的盈利预测能力占优;季度盈利预测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的盈利预测能力相当。因此无论是年度盈利预测还是季度盈利预测,公允价值均不具有盈利预测能力。 本文存在如下不足: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数据有限,因此本文没有通过时间序列推导盈利预测模型,而是直接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些模型是否适用于公允价值的盈利预测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我国企业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变动对金融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公允价值在金融保险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徐晓庆(2009)。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本文没有分行业对对其预测能力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岩:《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预测价值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基本程序》,《财会通讯》2004年第1期。

[3]玛丽.E.巴斯:《将对未来的估计包含在今天的财务报表中》,《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2篇

盈余质量一词,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提出,即在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确定之后盈余质量观念就形成了,随后得到了学者们的不断扩展。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都做了诸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盈余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结果观重点关注利润实现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结果。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下一个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持续性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公司能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盈余,即当前的盈余对未来的盈余提供了很好的指示。未来持续性越强的公司,盈余质量越高。张新民(2003)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反之,低质量的利润,则表现为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企业的主观操纵性或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差的支付能力、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二)真实观关注会计盈余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情况。周浪波(2002)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中立性和适当性;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杨功敏(2003)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会计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业绩,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好:反之,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不好。李琳(2006)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

(三)现金流量观认为盈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与现金流量的匹配度。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能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高。储一昀、王安武(2000)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意义,其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盈利质量越高。艾健明(2001)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郦玉敏(2005)认为,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量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

(四)决策有用观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会计盈余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程度。余新培(1998)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程小可(2002)认为,盈余质量就是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对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佟岩、王化成(2007)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解释与预测市场回报的能力。曾祥飞(2009)认为盈余质量就是指盈余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五)综合观认为盈余质量涵盖以上真实性、稳定性和收现性的各个方面。齐飞(2002)认为,利润质量主要包括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利润质量的基础,现金保障水平是利润质量的核心。费明群、干胜道(2003)认为收益质量既要反映会计收益和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又要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苏龙(2004)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收益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综上,对于盈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比较赞同综合观,认为盈余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收现性,而且表现在利润的稳定性及真实性方面。

二、盈余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由于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不同,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从大类上来分,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一)定量分析 定量的方法是选择财务报表中的某些指标来测定盈余质量,并加以定义在何种情况下代表价高的盈余质量,在何种情况下代表较低的盈余质量。例如,艾健明(2001)认为应从自由现金流量和收益稳定性两方面分析盈余质量的高低,提出主要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收现比、投资收现比、净利润现金比率等。齐飞(2002)主要从利润真实性、稳定性、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提出分析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是收益现金比率(即净利润现金比率),分析利润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是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分析现金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是销售收现比率、购货付现比率、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净利润营运指数、净利润现金比率。陈丽萍、郑磊(2002)认为指标分析可能是相比之下最有效的分析工具,提出几个比较有效的指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主营业务收现率、非主营业务收现率、现金毛利率。

(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侧重于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客观因素中的风险、会计环境、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杨功敏,2003)。此外,周斌(2003)认为评估公司的盈余质量应分析公司的审计报告、分析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公司的收入来源、关注敏感账户、分析公司的会计政策。很多学者也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袁淳、王平,2005)、公司的治理结构、股权结构都会对盈余质量有影响。

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和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大体可归类为上列的两个方面,特别是指标方面,大多数都是集中于稳定性、收现性和真实性几个方面。总体而言,国内对于盈余质量的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

三、盈余质量与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

理论界直接论述盈余质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文献较少,主要是集中在对会计盈余的披露,会计盈余的构成、会计盈余的变化等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由于会计盈余相关的信息也就决定了其盈余质量,因此,对盈余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的研究,可以借鉴会计盈余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

(一)国外研究在国外相关文献中,对于会计盈余与股价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领域。Ball和Brown(1968)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61家上市公司从1946年~1965年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披露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通过运用符号检验的方法,发现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相关性,从而为收益信息的有用性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第一次证实了披露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验证了盈余变化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显着正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继续研究,Beaver、Clarke和Wright(1979)等也通过研究证明了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的确向市场传递了有用的信息。Lev(1989)汇整了自1968年以来有关研究盈余与股价报酬关联性的文献,发现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虽显示盈余与股价间确实存有关联性,但其相关程度却无预期高。Easton和Harris(1991)在分析了基于账面价值的计价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的计价模型之后,分别比较研究了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对这些样本股票报酬的解释能力,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股票报酬与盈余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股票报酬与盈余变化存在更强的相关关系。

随后,研究人员又转向于研究市场对会计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即盈余反应系数(ERC)的研究。Kormendi和Lipe(1987)的研究表明,非期望的当期盈利变动的持续性越强,ERC值越高。Lev(1993)根据财务分析人员评估盈余质量的12条基本原则,给每个样本公司的原则分别赋值1分或0分,以其分数总和来衡量盈余质量,并将样本公司分为五组,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给每个样本组估计一个平均ERC值,发现盈余质量越高的样本组,其ERC值也越高。

(二)国内研究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相对不完善,而且对盈余质量的研究还未深入的情况下,国内学者对盈余质量与股票价格相关性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在国内相关文献中,最早运对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是赵宇龙(1998),他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股票不能对其区别定价,对会计盈余数字的反应仅锁定在名义的盈余数字上,而对会计盈余的质量缺乏应有的关注,功能锁定障碍对提高市场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消极影响。

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以沪深两市261家上市公司1994年~1997年年报的764个公告数据,在交易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盈余数字的有用性进行了大样本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的反应,从而证实了我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市场中,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公司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提供了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吴世农、李常青和陈碧华(2001)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在其信息公布前后的市场反应,探讨了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在会计盈余信息的基础上提供增量信息。

柳木华(2003)仿用Lev(1993)的研究方法,利用沪深股市1995年~1999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相关数据对盈余质量计量与市场反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ERC值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ERC值大。

袁淳、王平(2005)以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为核心,研究会计盈余与股票的价格相关性的影响。以深市上市公司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共计1452家公司为样本,选择盈余资本化模型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深交所进行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了交易所信息披露考评的有用性。结果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影响。即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反映股票价格对每股利润的变动越敏感。

陈炳辉、黄文锋(2005)从理论上通过对计价观与信息观、会计盈余与经济盈余、永久盈余与暂时盈余、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等会计范畴的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之间具有非线性的、互动的、结构性的、实证的关系。并特别提出,非持续性的盈余不应该对股价产生影响,若股价因非持续性的盈余而上升了,是市场传递的虚假的信号。建议在资本市场上,不仅要披露盈余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披露不同盈余的性质,或者可以把非持续盈余直接驱逐在会计报表中的会计盈余之外。

王庆文(2005)以沪深两市1999年~200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以经过总资产标准化过的应计项目作为公司会计盈余的质量标准,研究样本股票在第t年度的会计盈余质量是否会影响第t+1年度的会计盈余,同时是否会对接下来两年内的股票收益产生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会高估那些会计盈余高而经营现金流量低的股票,而低估那些会计盈余低而经营现金流量高的股票。

王菊仙(2009)以非正常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分析了盈余质量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会计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当把盈余质量作为交叉项代入收益模型时,得出盈余质量好的公司比盈余质量差的公司盈余反应系数大,投资者更依赖于盈余质量好的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盈余水平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要强于盈余变化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且盈余质量好的公司盈余水平的解释能力要高于盈余质量差的公司盈余水平解释能力。

以上研究都是基于会计盈余的变化或者是盈余质量的某一方面与股价的关系的研究,而直接研究盈余质量与股价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林敏(2004)通过设计影响盈余质量的指标设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直接探讨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呈现非理性,还不能够充分理解和利用有关信息来评估证券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证券市场的“功能锁定”现象依然存在。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较小,年报的解释力度稍强于中报的解释力度。林敏的研究相对于以前的突破是,设计了具体的影响盈余质量的指标,将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具体化,更为明确。

四、评述与展望

通过对盈余质量的相关概念的回顾可以发现,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主要是集中于盈余的可持续性、盈余的收现性以及盈余的真实性这三个方面,对于盈余质量与股价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验证会计盈余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关系,即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持续性、以及披露程度与股价的相关关系。但是会计盈余的质量对于股价的波动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学者们的观点还是有较大分歧的。另外,学者们大多是从整个市场的层面来考察会计盈余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并没有将研究对象细分,并没有区分该公司当年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没有区分公司是正常的公司还是被ST的公司,可以预计,不同性质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压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其盈余的质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若是将这些公司区别开来,可能会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已有文献的回顾也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会计盈余这一大概念来分析,很少直接用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的指标来直接分析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若是从盈余质量的定义出发,根据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设计相应的指标和模型,直接研究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应该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3篇

关键词:盈余质量;评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盈余质量的定义

盈余质量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被提出,即在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确定之后盈余质量观念就形成了,随后得到了学者们的不断扩展。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价值投资理念以及决策有用观的兴起,强调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理性分析,盈余质量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知名刊物对美国境内的股票做出盈余质量评价并定期公布,对投资者及证券市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998年美国SEC开始强烈呼吁关注证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财务报表质量问题,使得盈余质量得到会计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盈余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会计理论界以及证券市场上的实务运用也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外的定义。迄今为止,由于定义角度的不同导致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仍未达到统一。国外的主要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的持续性相关(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下一个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持续性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公司能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盈余,也就是说当前的盈余对未来的盈余提供了很好的指示。以安东尼、斯普特老和亨德里克森为代表的决策有用论者认为,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现金流动信息、经营业绩以及资源变动信息等;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对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准确陈述(即对企业业绩的如实表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前主席Katherine(2003)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公司报告盈余忠实于经济学盈余定义的程度,经济学盈余定义是指在企业期初、期末同样良好的情况下当期可供消费的数量。按照同样的思路,Schipper,Vincent,Chan和Hodge定义盈余质量是净收益与真实盈余的差别程度。如实表述这个术语表达了在方法上或描述上与它所代表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或一致性;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反应系数(ERC)相关。Collins和Salatka认为盈余反应系数是盈余质量的一个变量。

(二)国内的定义。从国内来说,对于盈余质量,又称为收益质量、盈利质量的观点。主要有几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从盈余本身定义出发,强调盈余质量为利润形成过程以及实现的结果质量。张新民(2003)在《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一文中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交纳税金、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反之,低质量的利润,则表现为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企业的主观操纵性或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差的支付能力(推迟交纳税金、无力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第二类观点,从真实性角度出发。齐飞(2002)在《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中认为,利润质量主要包括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利润质量的基础,现金保障水平是利润质量的核心。周浪波 (2002)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1)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中立性和适当性;(2)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

第三类观点,从现金流角度出发,强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储一昀、王安武(2000)在《会计研究》上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一文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意义,其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盈利质量越高。盈利质量的含义中包括了应计制和现金制的内容,具有很大优点。艾健明(2001)在《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秦志敏(2003)在《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是在盈利能力评价的水准上,以收付实现制为计算基础,以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本依据,通过一系列现金流量指标的计算,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与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从而反映公司获取的利润品质如何的一种评价结果。郦玉敏(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中认为,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量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

第四类观点,从财务报表角度来看。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杨功敏(2003)在《会计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会计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业绩,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好:反之,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不好。苏龙(2004)在《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收益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李琳(2006)在《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中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此类观点强调了企业财务报表对于企业自身的重要性,但几个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如周斌(2003)和李琳(2006)的观点只注重于财务报表对企业经济价值的可靠性,强调可靠性而忽视了相关性,而杨功敏(2003)和苏龙(2004)则注重于财务报表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而忽略了可靠性。

第五类观点,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余新培(1998)在《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一文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程小可(2002)在《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一书中认为,盈余质量就是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对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佟岩、王化成(2007)在《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解释与预测市场回报的能力。余新培(1998)侧重于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可靠性,而程小可(2002)和佟言、王化成(2007)则注重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相关性及市场的反应。

(三)笔者的观点。上述五类观点,前三类站在企业角度主要从盈利能力、真实性、变现性三方面进行定义,后两类以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盘余与公司业绩、投资者可靠相关性等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定义。笔者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表的盈余信息含量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分析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测股票市场股价波动,是各界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盈余质量就是指盈余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二、盈余质量实证研究

对盈余质量核心要素进行评价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上市公司会出现盈余质量低下的情况?如何从源头上找到克服盈余质量低下的药方?这就必须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造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公司治理不完善而造成的管理层盈余管理之外,公认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监管措施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盈余质量。因此,这些影响因素与公司盈余质量关系之间的实证研究也成为目前学术界的另一个热点。

(一)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赵景文(2006)选取了2002年100家代表高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和100家代表低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治理质量高低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通过检验代表治理质量高低的哑变量与盈余水平及其变化的乘积项的系数是否显著,即可判断治理质量高低是否影响了盈余反应系数。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的信息含量相当高。高治理质量上市公司的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显著高于低治理质量上市公司。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越大,说明外部投资者对高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长持肯定态度,因而相应地调高了对公司的估值水平,而对一低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加却持怀疑态度,并未因这些公司盈余增加而变更其估值水平。王化成、佟岩(2006)选取了深、沪两市1999~2002年间除金融行业外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涉及12个行业的样本公司3,509个。假设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盈余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研究结论显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负相关;当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比其他性质的股东更具有恶化盈余质量的趋势;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正相关。

(二)考察会计准则变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认为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相应地实现会计信息高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完善,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直接推动了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自1993年起,我国对国民经济加强宏观调控,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受宏观经济不利的影响,1993~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上程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稍有提升,但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可谓困难重重,加之中国证监会对配股条件的管制又越来越苛刻,它们为了保牌和配股,只有在会计报表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1998年、1999年会计准则的变革和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正好给上市公司创造账面利润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和可能。1998年后,我国开始引入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利润的范围开始扩大,企业开始计提减值准备(四项,但比例可以自行确定),这些规定放宽了企业自行选择的空间。从1997年后我国对《证券法》、《合同法》、《公司法》、《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情况来看,法制环境在逐渐地规范化,惩罚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但是,有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因提供虚假陈述的法律成本仍然很低。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如果盈余操纵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上市公司就会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2001年后我国宏观经济好转,加入WTO也使得市场经济完善程度有较大提高。会计准则的改革措施更强调盈余的真实性和稳健性,如计提减值准备的项目从四项扩展为八项;取消公允价值计价改为用调整的账面价值记账;对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一律不确认为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非货币交易原则上也不再确认损益;正常商品销售的利润设定了上限。这些规定都缩小了企业选择的空间,降低了操作的可能。从监管方面看,2001年银广夏事件后,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解散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两个公告,让注册会计师意识到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所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体系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朱茶芬(2006)通过对1997~2003年的较长时间内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Basu(1997)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来量化盈余质量,比较2001年前后年度里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发现2001年会计管制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准则的变革)有效提升了盈余的及时性和稳健性,尤其是加速了盈余对经济损失的反应,说明会计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管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三)考察会计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袁淳、王平(2005)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反映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对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共计1,534家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交易所的信息质量考评是否会带来增量信息含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是否会对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在加入净资产变量后,这一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加入考评结果亚变量的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能够给会计盈余带来24.51%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同时,还发现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

三、结论和建议

从盈余质量研究的成果看,国内盈余质量研究仍相对较少,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的广度、深度仍需扩展。另外,对盈余质量的关注不应该只限于学术范围。首先,要把盈余质量的教育纳入现有的会计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专业人员对盈余质量的关注程度,提高对盈余质量的识别能力,可培训相应的盈余质量评估人员。其次,要加大投资者教育,从单纯关注每股盈余提高到关注其盈余质量上来,这将更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促进公司自身关注盈余质量,可清楚认识自身财务状况,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损失。最后,建立专门公布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级的专门机构或公司,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调整行为。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也将进一步发展,必将为推动会计改革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J].会计研究,2003.9.

[2]齐飞.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J].广西会计,2002.11.

[3]周浪波.收益质量及其评价探徽[J].财会月刊,2002.10.

[4]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5]艾健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经济师,2001.7.

[6]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7.

[7]郦玉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J].商业研究,2005.15.

[8]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9]杨功敏.会计收益质量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0]苏龙.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1]李琳.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会计,2006.6.

[12]余新培.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J].四川会计,1998.5.

[13]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2002.

[14]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07.2.

[15]赵景文.公司治理质量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治理指数的初步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

[16]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4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持续性;真实性

一、盈余质量定义

目前,对盈余质量尚无统一的定义。Lev(1989)认为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信息在资本估价市场上的决策有用性,后续大量研究采用了此概念;也有的研究者从应计盈余真实性、持续性的角度研究盈余质量(Sloan,1996;Scott Richardson,Richard G.Sloan,Mark Soliman and Irem Tuna,2004)。Patricia,Weili Ge和Catherine Schrand(2009)认为盈余质量是如实反映企业盈余产生过程的程度,以及盈余信息和各类决策者决策的相关程度,即如实反映和决策相关性。程小可(2004)认为“盈余质量指盈余信息的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盈余的预测性” ,同时他认为盈余的预测性受盈余的结构性、持续性和及时性的影响。本文以辽宁省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的持续性和真实性两方面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二、辽宁省上市公司现状

截至2009年10月31日,辽宁省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共有52家,但东北证券(原锦州六陆)属于借壳上市,注册地在长春,已不属于辽宁省上市公司,故将其排除,则辽宁省实际上市公司为51①家,占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3.14%,居全国第12位。51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制造业(29),房地产业(5),批发和零售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3),交通运输、仓储业(3),建筑业(2)和传播与文化产业(1),信息技术业(1),社会服务业(1),农、林、牧、渔业(1),金融保险类(1)。制造业类公司是辽宁省上市公司的主力军。

截至2009年10月30日,辽宁省上市公司总股本为395.92亿元,总市值近3 234.34亿元,占A股市场总市值的1.6%;流通股本为216.80亿元,流通市值为1 441.56亿元;国有股股本为119.78亿元,法人股股本为31亿元。平均市盈率为66倍,高于沪深两市当天平均市盈率(深市:39.58,沪市:25.98),平均市净率为4倍,5家公司被特别处理(ST)。2008年末,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2 483亿元,占全省GDP的18.4%;实现净利润70.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净利润总额的19.19%。辽宁省上市公司的发展对筹集社会资本、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盈余质量评价

盈余质量的研究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如基本面分析法、基于应计盈余质量研究法、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分析法、具体项目法、盈余与现金流的关系分析法以及其他方法。因为辽宁省上市公司只有51家,其中机器人(300024)2009年上市,没有可具体分析的数据,实际分析的只有50家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一些公司上市时间较短,不适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所以采用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和盈余与现金流关系法,评价盈余的持续性和盈余的近现金性即真实性质量特征。

(一)盈余的持续性分析

盈余的持续性越强,投资者利用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就越强,盈余信息和投资者决策的相关程度就越大,盈余质量就越高。基于此理念,将利润表按持续性大致作如下划分:

非常项目前的的净收益(核心收益,持续性强)××

特殊和偶发项目(持续性低) ××

持续经营收益 ××

非常项目(无持续性)××

总收益(中性)××

净收益(中性)

总收益和净收益的持续性是中性的,主要根据前面项目的比重来判断。据此分析,我国现行利润表中营业利润是核心收益,持续性强。结合以往经验,总结评价标准如下: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80%以上(含80%)为盈余质量上乘的企业;比例在60%~80%(含60%)之间为盈余质量及格的企业;低于60%的,则盈余质量较差。与现行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一样,笔者将营业利润作如下定义: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

笔者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应属于特殊和偶发项目,持续性低,故将其排除在核心收益之外。表1为辽宁省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统计②。

从表1统计可知,2007年30家、2008年28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为及格以上,分别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0%和56%;2007年17家、2008年12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差,分别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4%和24%。亏损的企业由2007年的3家增至2008年的10家。预计,2008年10家亏损的公司为避免被特别处理(ST)或摘牌,在2009年很有可能进行盈余操纵。通过两年的比较分析,发现辽宁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有下降趋势。

(二)盈余与现金流关系分析

采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的比值来衡量盈余与现金流关系。营业利润仍采用(1)式计算方法。之所以采用此比值,主要基于如下考虑:这两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核心收益;从计算过程看,它们之间应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两指标反映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基础不同:营业利润反映了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利润和应计利润两部分,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只反映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但是该现金流不但包含本期产生的,还包含上期和下期的应计利润在本期实现的现金流入。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不但包含本期营业活动收到的现金,还包含上期赊销而本期收到现金和预收下期的现金,所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和营业利润的比值应在数值1附近,过于低,营业利润的质量没有保障。结合以往经验,总结评价标准如下:比值大于0.8(含0.8)为盈余质量优良的公司;比值在0.6至0.8(含0.6)之间的为盈余质量及格的公司;低于0.6的为盈余质量较差公司。

*比值为负号,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符号不一致,说明他们之间差异较大,盈余质量较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和营业利润均为负号,暂时无法以正常标准比较。

从表2可知,2007年有30家、2008年有23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为及格以上,分别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0%和46%;2007年16家、2008年22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差,分别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2%和44%。

(三)总体分析评价

为更好地说明辽宁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将前两种方法结合,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具体分析见表3:

A表示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例;B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比值。

从表3可知,辽宁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不高,综合评价2007年及格以上只有21家,占总数的42%;2008年则只有20家,占总数的40%,盈余质量有下滑的趋势。综合评价两年盈余质量同时为及格以上的只有7家,只占总数的14%。

四、结论

采用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的比值来评价盈余的持续性和真实性,是评估公司盈余质量较为简单但却很实用的方法,它帮助我们对辽宁省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区分,若要具体分析辽宁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下降的原因,以及同全部上市公司和行业上市公司比较所处地位如何,还要使用其他盈余质量评价方法,这正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Dechow,Weili Ge,Cathrine Schrand. Understanding earning quality:A review of the proxies,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省略 working paper.

[2] Baruch Lev and S.Ramu Thiagaragan.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ol 31 No.2 Autumn 1993:190-216.

[3] Scott Richardson,Richard G.Sloan,Mark Soliman and Irem Tuna.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bout the Quality of Earning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2001.

[4] Scott Richardson,Richard G.Sloan,Mark Soliman and Irem Tuna. Accrual Reliability,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Stock Price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2004.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5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信息含量实证研究结论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背景

对现金流量信息能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一论断,人们一直停留在观念上。人们在观念上认为现金流量是有用信息,是重要信息。然而,在我国尚未有经验性证据证明现金流量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内容。本文将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1986年前的关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研究都失败了,这是因为:

(1)现金流量的定义不准确。daley(1986)认为,在先前研究中采用的传统现金流量指标与会计盈余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这些传统现金流量指标不太可能给投资者提供会计盈余以外的信息。而且从统计技术分析上看,传统的现金流量与盈余的相关性程度很高,在同一个回归方程中易引起同线性问题。

(2)资金定义不够准确。不同公司定义的资金基础不同造成报表的不可比,由此进行统计分析必然误差很大。

1986年后,许多西方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g. poter wilson(1986)研究指出:在控制了wcfo之后,非流动性应计项目和证券报酬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他在1987年继续研究得出结论:现金流量是和包含了证券价格的信息总是一致的,并含有超越单一的应计项目的增量解释能力,但没有发现wcfo具有超越盈余的增量信息内容。judy rayburn(1986)的研究结论是:对非正常报酬,营运现金流量及合计应计项目都具有信息内容。robert m. bowen, david burgstahler和lane a. daley(1986)认为:传统现金流量指标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要远远高于传统现金流量与修正现金流量的相关性以及修正现金流量指标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说明会计盈余和修正现金流量指标能够传递不同的信息,board和day(1986)得出结论:通过证据和事实检验,现金流量或资金流拥有超过盈余的增量信息之间是不一致的。freeman和tse(1989)认为:wcfo和现金流量没有增量信息。ashiq ali(1994)的研究结果是:现金流量不具有增量信息。ohlson与shroff(1992)认为:当盈余估价结论被限制在暂时性项目时,经营现金流量的披露就会作为一个额外的估价信号而发挥相当大的作用。ashiq ali和peter f. pope(1995)显示,就经营现金流量而言,会计盈余数据拥有的信息含量超过了现金流量。c. s. agnes cheng , chao-shin liut和thomas f. schaefer(1996)使用线性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盈余和现金流量变化的系数均很显著,说明两者都有超过对方的增量消息。stalwart mcleay, john kassab和mahmoud helan(1997)认为:非流动性、流动性应计项目含有收益中的增量信息内容,论文提供了现金流中增量信息内容的更多证据,并认为大多数公司应将重点放在对过去现金流量的指数加权平均预测上,而不是对当前值的观察。收益和资金流水平的权重随公司的不同而不同。

从上述国外文献中可知,对现金流量是否含有增量信息内容,国外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莫衷一是。但对于现金流量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结论则是完全一致,正如catherine a . finger(1994), j. peter green(1999),mary e. barth等(2001)都认为: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会计盈余。

(三)国内文献综述

在我国关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研究尚很少,赵宇龙(1998)找到了会计盈余数据具有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不过对1994和1995年会计盈余披露的单独检验中,没有发现未预期盈余与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统计关系。赵宇龙(1999)在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只是机械地对名义eps做出价格上的反应,不能辨别eps中永久性成分的经济含义。陈晓、陈小悦等(1999)在对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证实在中国a股市场上盈余数字同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陈建煌(2000)敢为天下先,其博士论文题为“现金流量的经验性评估——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证据”。他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通过对1994年到1998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和股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当期单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未来单位营业利润的相关性高于当期单位应计营业利润。(2)现金流量在会计盈余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其未来的超额投资收益率越高。(3)与未预期应计利润相比,未预期现金流量与未来的超额投资收益率更具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ball和brown(1968)对信息含量的定义是:“如果我们观察到股票价格随收益报告的公布而调整,就说明反映在收益数字中的信息是有用的。”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如果会计报告拥有信息含量,就会使市场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期做出调整,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这就是我们设计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良好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在本文中,将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力图提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

(一)假设设计

我国对现金流量增量信息的实证研究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为寻找我国证券市场关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和增量信息的经验性证据,本文将设定如下假设:

h1:经营现金流量和非正常报酬之间没有联系。

本假设是证伪假设,旨在验证经营现金流量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也就是说,在控制利润与非正常报酬之间的联系后,进一步验证经营现金流量与股价的相关性。这一假设是本假设组的基石。

h2:经营现金流量含有超过同期盈余数据的增量信息内容。

该假设用于比较会计报告中现金流量和盈余数据的增量信息,旨在解决谁的增量信息更多,对投资者决策更有用的问题。

h3:应计项目在盈余中所占的比重高,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就会增加。

国外有研究证明,在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是不同的。应计项目多,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盈余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者就越需要运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股票购买、持有和出售决策,此时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就会增加。本文拟用中国的数据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以使投资者能更有效地利用现金流量指标。

h4: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现金流量具有超过盈余数据更强的作用。

本假设用于验证现金流量的一个重要应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是否具有经验上的证据。fasb认为,当期盈余要比当期现金流量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很多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也拟用中国的数据对此进行验证。

(二)变量及指标计算

1.盈余(e)

在国外同类研究中,度量盈余的指标通常包括每股收益(eps)、收益、净利润、投资报酬率和管理层预测等,其中以每股收益较为常见。在国内研究中,陈晓、陈小悦(1999)采用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赵宇龙(1998)采用净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指标;陈建煌采用“营业利润”作为盈余的替代。本文借鉴陈建煌的方法,选取营业利润作为反映盈余的指标,理由是:营业利润消除了非正常损益的投资收益,表现为企业持续经营活动创造的收益,它能更好地与经营现金流量相配比。

2.预期盈余(ee)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对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作出经验性评估。因此我们仍然采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随机游走的模型来描述公司的预期盈余,即:

e1=et-1+εt

预期盈余eet=et-1

3.非预期盈余(ue)

该指标定义为实际盈余与预期盈余之差。即

uet=et-eet

4.非正常报酬率(ar)

股票的非正常报酬是实际报酬与正常期望报酬之间的差异。计算正常报酬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均值调整法(mean-adjusted)、市场调整法(market adjusted)和风险调整法(risk adjusted)。(均值调整法计算过程简单,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其中,陈晓、陈小悦(1999)等采用了风险调整模型;陈建煌的方法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的市场调整法来计算非正常报酬率,即以全部样本在研究时窗内的实际投资收益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市场收益率,再以单个股票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减去市场收益率得该股票的非正常收益率。

大多数资本市场研究都采用市场模型(market model)来估计或预测正常条件下企业的报酬率。即:

rij=α1+βirmj+εiε-n(0,б2)

这里,rij是第i家股票第j月的收益率,rmj是a股第j月的综合市场收益率。

其中,rij=(pij-pi,j-1)/ pi,j-1,pij是考虑了公司i分红送配因素经过复权处理后的第j月的收盘价。

rmj=(ij-ij-1)/ij-1,ij是a股第j月收盘指数。

为了估算盈利公布日前后各两个月的非正常报酬率,本文以4月30日(上年度财务报告公告截止日)为基准,向前和往后各推移两个月即每年的3,4,5,6月份为模型的测试期,把测试期前推8个月即从上年度的7月份至本年度的2月份为模型的估计期。测试期各个月份的非正常报酬率用实际报酬率和估计模型得出的预期报酬率之差计量。

arij=rij-erij=rij-αi , -βi ,rmj

其中,αi ,,βi ,是用来估计期数据估算出的市场模型参数。

这里,用预测误差而不是用市场模型回归方程中得出的估计误差作为非正常报酬率的计量指标。其原因在于,估计误差计算过程会使估计系数αi ,和βi ,包含一部分非正常报酬率,而这些非正常报酬率本应包含在非正常报酬率的计量里,结果可能导致用估计误差计算的非正常报酬率绝对值偏小。这也就是本文把每一会计年度分为模型估计期和模型测试期的理由。

5.累计非正常报酬率(car)

若以4月为零月,则测试期4个月份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为:

gari=σarij(j从-1-2)

6.现金流量

对未公布现金流量表的年份,具体的计算经营现金流量的方法是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间接法,即从净利润为起点,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减:收益)+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存贷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预期经营现金流量运用随机游走模型计算,用上一年度的经营现金流量作为本期的期望现金流量。

7.应计项目(aa)

应计项目是指那些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那些收入或费用(或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部分),比如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应收帐款增加额等。很多国外会计文献将:会计盈余=经营现金流量+应计项目作为变量定义的出发点,并进一步将应计项目分成流动性应计项目和非流动性应计项目。本文按惯例也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应计项目:

应计项目=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流量

(三)模型设计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本文拟采用通用的线性模型研究现金流量、盈余和非正常报酬之间的相关性。

在假设1的检验中,本文采用

回归模型(1):cart=β0+β2uoept+εt(1)

来检验未预期单位经营现金流量和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联系。

在假设2的检验中,本文采用

回归模型(2):cart=β0+β1uoept+εt(2)

来检验未预期单位营业利润和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联系,并通过比较模型(1),(2)来检验假设2,即经营现金流量是否含有超过同期盈余数据的增量信息内容。

在假设3的检验中,一文采用模型(1)对分组数据进行检验。

在假设4的检验中,本文采用

回归模型(3):cfpt+1=r0+ r 1cfpt+εt(3)

来检验单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未来单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采用:

回归模型(4):cfpt+1=r0+ r 2oept+εt (4)

来检验单位营业利润对未来单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

(四)样本选择

1.样本空间

本文的研究样本同样取自深沪股市相关数据。我们数据来源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会计与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1年8月出版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 database)中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市场交易数据库。

本文从深沪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选择1996年已经上市并且在上述数据库中能取得的对外公布了相应的1995-1999年连续5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剔除pt类公司和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共计选择了172家上市公司。

2.样本时间

陈晓和陈小悦(1999)研究a股盈余信息有用性的样本时间范围为1993-1998年;陈建煌研究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样本范围是1994-1998年;然而根据赵宇龙(1998,1999)提供的经验证据,现金流量的增量信息在1998年以前是很难存在的;(1)1996年以前证券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所在不存在研究现金流量增量信息的前提。(2)“功能锁定”直接影响了现金流量信息含量。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的“功能锁定”意味着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可以通过操纵公司账面利润达到蒙蔽市场的目的。也就是说,投资者不能通过相对真实、客观的现金流量指标识别公司的利润操纵,现金流量没有在公司估价上发挥作用。但是,鉴于陈建煌等研究与其结论并不相同而且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样本期间均从1994年开始的。同时由于1995年的财务报表作为期初数用于1996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计算中,实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和应计项目数据从1996年开始。

3.样本优化

为增强样本合理性,减少统计误差,本文采用资产总额平减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目的办法来消除资产规模差异对模型的影响,分别得到单位营业利润(oep)、单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p)和单位应计项目(aap)。

4.时间窗口

由于我国股市基本呈弱式有效的特征,同时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本文选取年报公布截止日4月30日前后共两个月共计4个月为时间窗口。

三、研究结果分析

我们的分析将基于三组不同的样本体系对四个假设分别进行检验。这三个样本体系分别为随机样本组、选定样本组和st公司样本组。这种分类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样本特征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同时,我们还根据各年横截面回归的结果进行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趋势分析,以使我们对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对随机样本的检验结果

我们共随机选取了172家样本公司,688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利用随机样本检验假设1,没有找到经营现金流量与非正常报酬之间联系的经验证据。同时假设2,也未通过检验,即并不能证明经营现金流量具有超过同期盈余数据的增量信息的内容。对假设3,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其现金流量信息含量不同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对假设4的检验发现了经验性证据,现金流量具有超过盈余数据更强的作用。由此,本文用中国股市的数据同样否定了fasb的假设:当期盈余要比当期现金流量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由于未来现金流量是公司价值评估的基础,在进行会计计量时,fasb在第七号会计准则中要求对部分资产也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价;经营现金流量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具有超过盈余数据的预测能力显示经营现金流量信息将公司价值评估和资产计价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没有找到经营现金流量与非正常报酬联系的经验证据时,能不肯定经营现金流量不具有信息含量,因而对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影响呢?笔者认为,造成随机样本中经营现金流量与非正常报酬之间不具有关联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1.样本的选择。在随机样本的选择上,没有去除离异值数据;也没有考虑排除一些与业绩无关,被刻意炒作的股票。将大量的被各种概念炒作的非正常股票与一些正常股票一起进入样本组合,难免鱼龙混杂,不能反映正常股票应当包含的规律性。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脱离业绩炒个股”的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返,为了把握股价变动的内在规律性,我们有必要重新选择样本,增加正常公司的比重,本文还将用选定样本替代随机样本进行进一步检验。

2.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表现在庄家肆意横行,暴炒概念屡见不鲜,股份的大幅度波动更多的是由于庄家的进入或离场,而非公司利润或现金流量的波动。从1998年的“资产重组年”到“暴炒st”,到1999年炒高科技概念,2000年炒网络概念,无不留下了市场不规范的烙印。应当说,在市场总体层面上,现金流量与非正常报酬缺乏相关性是与市场的现实特征相符的。应当指出的是,在上述随机样本模型分析中,会计盈余同样没有信息含量,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关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描述是正确的。

3.现金流量信息没有被投资者充分利用。我国的现金流量会计准则到1998年才正式颁布。投资者尚未充分认识到现金流量表的作用或没有掌握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技巧,不能有效地利用现金流量信息,这也是股份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波动不敏感的一个原因。

(二)对选定样本的检验结果

选定样本的原则是:在随机样本中(1)剔除离异值数据。(2)剔除“资产重组股”。(3)剔除各种“概念股”。在剩余的公司中,再使用随机原则选取263个样本数据。

利用选定样本检验的结果是对假设1的检验,经营现金流量与非正常报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假设2也行到了验证,即经营现金流量具有超过同期盈余数据的增值信息内容。对假设3分组检验的结果表明,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现金流量信息含量也不同,而且当应计项目在盈余中所占比重高,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就会增加。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对假设4的检验再次发现了经验性证据,现金流量具有超过盈余数据更强的作用。不同样本证明了同一个假设。这就进一步增强了解释力度。

本次检验剔除了非正常公司和离异值数据,虽然这种处理减少了样本量,但是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非正常报酬的相关性分析却提供了更合理的分析基础。假设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正常公司样本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具有信息含量,即投资者部分依据了现金流量的波动作出投资决策。假设2中将现金流量具有超过盈余的增量信息内容,从而使现金流量信息独立性凸现。假设3中进一步考察了应计项目在盈余中所占比重对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较好地验证了假设3,从而使我们研究应计项目、盈余、现金流量和非正常报酬之间的关系入木三分。同时它也对证券市场有指导作用,当上市公司的应计项目比重较高时,我们必须更多的依靠现金流量表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进行股票购售决策。

四、st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功能分析

(一)对假设的检验结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随机地选取了21家st公司进行上述四个假设的检验,其结果如下:st公司样本组的现金流量与非正常报酬之间没有相关性,说明投资者在对st公司作投资分析时,并没有考虑到公司现金流量信息。同时会计盈余与非正常报酬之间存在负相关,即股价随会计利润反方向变动,这突出地显示了st公司样本组股份操纵的严重程度。同时实证结果也符合中国股市曾流行的荒诞逻辑:亏损越严重,重组可能性就越大;重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未来前景就越看好,公司股价就越高。这种现象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性扭曲,导致宝贵的社会资源无效配置,这是我们发展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尽管st公司样本组检验中没有发现经营现金流量的波动对本公司股份的显著影响,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说明现金流量信息分析对st样本组是一无用处的。在研究中,我们开创性地设计了st公司平均样本,并据以考察公司被st前各年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结果发现st公司中的现金流量对公司的财务失败具有明显的预警作用,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现金流量的、分析对公司价值分析中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投资者的素质逐渐提高,现金流量信息将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现金流量变动对股价的影响或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将会与日俱增。

(二)现金流量信息的预警功能研究

本部分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现金流量信息是否能够对公司财务失败提前预警,从而说明现金流量信息的实际有用性。这部分研究应当被理解为上述实证研究的必要补充。在研究中,本文首先构造了st公司时间序列,以公司被st年为基准,各时间点分别设定为“st-1”年,“st-2”年等;然后本文设计了“单位平均st公司”模型,即将资产总额平减后的st公司样本的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按照各时间点进行平均计算。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st公司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变动的总体特征的其中的规律性。

在样本选择中,本文剔除了离异值数据,同时考虑到资料的局限,最后选择了21个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图1-1可知,在公司被st的年度前,已连续出现两年亏损,但从首次出现亏损前三年现金流量已开始出现显著的下滑,而此时净利润仍维持在原水平上。因此,现金流量具有较好的预警功能,我们甚至可以把现金流量的急剧下滑看作公司净利润急剧下滑以致可能出现负值的先兆,本文的研究认为,这种先兆至少会提前两年出现。

本文采用随机样本、选定样本和st公司样本的数据分别验证四个假设,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一定不规范因素,在这种市场中,随机样本和st公司样本无法验证本文的假设,而在剔除离异值、“资产重组股”、“概念股”等因素影响之后,选定样本公司的数据都能验证四个假设,说明现金流量具有超过盈余以外的信息含量的内容。另外,本文所做的st公司的现金流量预警研究,说明现金流量有较强的财务失败预警功能。因此,笔者建议在制定有关会计政策时,政策制定者应对现金流量信息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例如:对于当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将现金流量信息提高到与盈余信息同样重要的地位。将现金流量作为另一个核心指标,以便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质量和财务状况。对于财务管理者、财务分析家及投资者也应当充分重视现金流量信息,以致管理和分析不失偏颇,确保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避免投资失误。

五、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局限性

1.数据库缺陷。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经验研究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库。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本文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从多种渠道加工而成,数据是否标准有待验证;而且笔者所选数据库中数据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使本文在选择样本时遇到较大困难。

2.样本数量缺陷。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使本文研究可选取样本数据数量较少,时间跨度较短,不可能像国外学者那样选取较长时期的大量样本来进行统计检验,因此研究结论可能存在误差。

3.模型设计。本文采用最为简单的单变量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国外文献证明了单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在解释样本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变量定义。本文采用的经营现金流量某些年度的数据部分采用调整法完成,由于我国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颁布时间较晚,且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披露的固有局限,我们无法运用调整法得到这部分经营现金流量的精确数据,从而给以后的模型分析中造成偏差。

(二)今后研究方向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6篇

关键词:市盈率;新会计准则

中国股市从2005年6月3日1000点不到的低谷一路上冲,在2007年4月23日一举站上3700点大关。一些分析人士越来越担心股市价格太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已经达到39.7倍的水平,市场风险大。而另一些机构通过业绩预测得到动态市盈率为28.19倍,与上证指数最低点时15.83倍的市盈率相比上升了78.08%,仅为平均股价涨幅的一半左右,市场并无“泡沫化”。两派针锋相对的同时,把“市盈率”这一概念推到了浪尖。暂且不论市盈率是不是能正确反映市场的合理估值区间,单就市盈率的计算而言,上述两派就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理解市盈率的确切含义,不考虑其他因素而机械地计算市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股市是否泡沫化,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文章旨在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开始实施的初始阶段,其对市盈率的影响是多层次的,运用市盈率作分析时应予以谨慎。

一、市盈率的含义和计算

(一)市盈率的含义

“市盈率”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934)提出,它指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对每股收益的倍数。市盈率经济意义为购买公司1元税后利润支付的价格,或者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回收投资需要的年份。随着对市盈率的进一步研究,与市盈率相关的一些理论模型相继出现,这包括戈登固定股利模型(Gordon Model,1962)和NPVGO模型(Net Present Value of Growth Opportunity)。按照戈登固定股利模型, ,市盈率是股利支付率b、要求收益率R和股利增长率g的函数;进一步推导,近似地认为留存利润再投资的回报率r等于已投资项目报收率,即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得到市盈率与股利支付率b、要求收益率R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相关;特别地,当利润全部发放即b=1时,市盈率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要求收益率R的倒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通常将银行一年期利率的倒数视为合理市盈率水平。而按照NPVGO模型,则有 。这里NPVGO是一个公司前景的反应。所以一般来说如果预期一个公司会有较多的增长机会,那么该公司的市盈率就会比较高,反之则低。概括来说,对市盈率的分析主要运用于以下几方面:从行业来看,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市盈率普遍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从企业来看,市盈率较高反映出股票市场对公司未来成长前景看好;从投资者来看,市盈率表示投入收益比,较高的企业表明投入成本高,投资风险大;从市场来看,若其市盈率普遍高于周边其他市场,说明该市场投机气氛重,可能已被炒作而偏离了合理估值区间。

(二)市盈率的分类及计算

市盈率虽然只是每股价格P和每股收益E的比值,但它的计算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实务界对于P的取值比较一致,普遍采用计算期末的收盘价,但是对于每股收益E的取值就有多种,因而也形成了多种市盈率。根据E取历史收益还是预测收益,分为“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国外研究也有分成“追溯市盈率”(Trailing PE)和“预计市盈率”(Leading/Forwarding PE)的提法,概念类似。

1、“静态市盈率”/“追溯市盈率”(Trailing PE)。“静态市盈率”的每股价格P是现在股票的价格,而每股收益E则是前一年甚至再前一年的年度收益。在收益逐年上涨的情况下,采用静态市盈率法计算出的PE值较大。“静态市盈率”最大的缺陷在于,投资者关心的是取得企业未来的收益所花费的成本,静态市盈率并不能反映这一关系。于是“动态市盈率”被引入。

2、“动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的每股价格P仍是现在股票的价格,而每股收益E则要将去年(或更以前)的收益乘以个增长率,即 = 其中增长率i可以用最近一次中报中的每股收益与去年同期相比而得,因而更具时效性。n表示该增长可持续的年限。例如,中华企业(600675)在2007年4月26日收盘价为14.19元,2006年度每股收益0.616元,则静态市盈率为14.19/0.616=23倍;如果按照2006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123元和2007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146元计算增长率得18.7%,并且认为该增长率可维持2年,那么中华企业2007年动态市盈率为19.4倍,2008年为16.3倍。“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差别如此之大,难怪市场上有两派人士要争论不休了。

3、“预计市盈率”(Leading/Forwarding PE)。“预计市盈率”也考虑到了每股价格P和每股收益E的配比问题,同样对E做了修正。它采用分析师对企业未来经营预测后得到的盈利,更好地避免了历史会计数据人为操纵带来的影响。但是经营预测包含对收入、费用等的一系列的估计,主观性强,较难操作。因此,综合来说,“动态市盈率”采用企业未来收益更加科学,同时引入增长率来修正历史会计收益简单易行。“动态市盈率”也愈发受到市场追捧。但是在当前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刚开始实施阶段,采用“动态市盈率”很可能被假象所迷惑。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市盈率的影响

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企业实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对于收入、费用和利得的确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商誉、无形资产不再摊销,研发费用、一般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大大降低了企业当期的费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引入、债务重组收益和收购折价予以确认,又大大提升了企业当期的收益。最后造成相当多的企业07年利润相比06年同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收入、费用和利得这些复杂的升升降降中,哪些是一次性的、企业比较容易操控的,哪些是具有持续性的、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需要仔细辨别。如果一股脑全部作为稳定增长(或缩减),以此来计算增长率,再得出动态市盈率,无疑是无意义的。举例来说,股改停牌达4月之久的*ST长控(600137),2007年4月13日解禁后连续上涨,从股改停牌前的7.18元上涨到68.16元,盘中最高涨幅达1083%。出现如此之大的涨幅,原因就在于*ST长控日前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公司当期损益,导致今年一季度将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如果按照目前6071.13万股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高达4.67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756.34%。*ST长控2006年的每股收益为0.14元,按照上述增长率计算其动态市盈率,则*ST长控2007年动态市盈率=7.18/[0.14*(1+6756.3%)]=0.8倍。同比A股市场整体28倍的市盈率,0.8倍何其之“低”,于是*ST长控变成了难得的“价值洼地”,众多投资者前赴后继地追了进去,将价格一举拉到68元多。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除去债务重组收益,*ST长控的净利润仅为1350万元,每股收益仅0.02元,何以出现0.8倍的动态市盈率呢?又何以认为其存在巨大的升值潜力呢?所以,在运用动态市盈率作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对增长率i的计算。公式里i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如果将其引申到全年度的利润上,则要保证这种增长在全年都是可持续的。鉴于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刚开始实施,很多重新计量确认发生在第一季,还有一些公司集中在第一季进行债务重组、资本注入等非经常易,导致第一季度的利润增长并不都具有可持续性,并不都会类似地在后面三个季度重复发生。因此,需要对增长的性质仔细辨别。

二、新准则实施中的影响

根据新旧会计准则中与每股收益相关的主要变化,列出对照表(见表1),并在最后一列标出其对每股收益影响的持续性。这里的持续性是指2007年度第一季度的利润变化是否会在以后三个季度内发生。

从表1中可以看到,新准则的实施会给利润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有的对全年有影响,有的只在首次确认时有影响,还有的一些和非经常项目相关,影响也是一次性的。对这些影响要加以区分,正确计算动态市盈率中的增长率,得出合理的动态市盈率值。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价、投资风险、行业状况等等。

本文分析了市盈率的含义、分类和计算,指出动态市盈率相比其他市盈率更具科学性。但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初始阶段,要特别注意区别不同利润变化的可持续性,正确计算增长率i,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的动态市盈率值。否则,机械地计算动态市盈率,得出类似*ST长控是巨大“价值洼地”的结论,将无益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价、投资风险的分析,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郎国鹏,汪卫芳,柴武斌.市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2).

2、赵天玺.解析市盈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2).

3、卢锐,魏明海.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2005(8).

4、刘勘.新会计法将影响市盈率[N].国际金融报,2005(6).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7篇

一、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透明度

(一)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提供了对未来预测的基础。信息使用者信念的更新就是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历史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它能准确地反映公司的基本情况,而未来是历史的延续,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真正了解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透明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帮助投资者形成恰当的预期,作出正确的定价和投资决策,减少由于错误定价或投资决策带来的损失。会计信息能够引起股价变动是因为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的代码,而股票是对公司资产无限分割形成的,每份股票代表了一定的未来现金流量。当公司会计信息后,投资者会根据信息修正自己的信念,这影响到对公司价值的评估。

(二)会计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透明度

会计信息披露就是把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利益相关群体,供其做出相应决策。也就是,把反映企业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传递相关利益者。会计信息讲的是什么,而会计信息披露讲的是怎么样。也就是怎样把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什么方式传递相关的利益群体。

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针对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披露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现状而提出的。透明度是对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概括。透明度不仅要求公开确认(表内)和披露(表外)所有不应当隐瞒的交易、事项及其对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不应当含糊不清,而且应对所列示的信息保证其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公允性和可理解性。有着高度透明性的财务报告,应当符合会计信息的所有质量特征。

透明度可以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把透明度视同充分披露的同义语,即只与信息披露有关,而与信息本身的可靠性、相关性等无关,而本文则把透明度作广义的理解,视同高质量的全部含义。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主要有三层涵义:一是透明度不等于披露,但包含披露;二是适当的披露就是透明度;三是披露了问题不等于做到透明。我们现在讨论的、也是本文所采用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概念,是在一个现代的、开放型的制度基础下的广义概念。在这里,会计信息透明度这一概念包含了被披露的会计信息即广义的财务报告,同时也包含了财务报告的披露行为。

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描述会计信息质量的更全面、更综合的概念,它的提出是继美国FASB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来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又一次飞跃。它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并使之为信息使用者便利的使用。

二、财务预测风险

(一)预测风险

预测风险最早是与理性预期理论相联系的。在理性预期下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测不仅根据过去的记录,而且还会搜集与预测相关的信息。穆斯在阐述理性预期概念时强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作出经济决策时不仅仅根据过去的经验,而且还根据可以得到的信息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动作出正确估计,即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相一致。这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预期都是正确的,而是总体上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其二,主观和客观预期相一致是从长期来看,并不是每个时点都是一致的。此外,个体对未来的预期与客观经济行为之间存在着确定的联系,所以理性预期对经济有实际影响。

(二)财务预测风险的会计解释

基于会计的角度预测风险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Zhang,2006),应计会计盈余仅仅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理论上的替代变量,会计盈余的不确定性包含着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基本价值的不确定性和盈余信息的噪音引起的不确定性。假定观测到公司基本价值()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股利信号为,根据信息经济学,则有,其中为噪音。信号的方差是衡量信息不确定性(或预测风险)的指标,,其中度量公司的内在不确定性,经营业务或经营环境存在着较大波动性的公司就是客观上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对它们价值的预测存在着内在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波动性,也就较大。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由披露主体发出的信号呈现噪音干扰,应计制下酌定性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得披露主体在不改变公司当前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情况下改变报告盈余。反映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其值越小,反之亦然。通常研究更多地关注于较低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引起的预测风险。

三、会计信息对财务预测风险的影响分析

(一)会计信息从会计角度对财务预测风险的直接影响

虽然非盈余会计信息也是价值相关的信息,但通常认为盈余信息是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这是因为会计盈余是一定期间内公司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投资者据以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重要指标,盈余质量的高低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要影响。因此,盈余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更大不确定性。已有研究通常使用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s,简称ERC)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或信息含量(会计信息透明度),故也将其称之为盈余质量的市场计量。ERC是单位超额收益的变动引起的证券超额市场回报,通常用报酬/盈余回归模型中的斜率系数来表示。盈余信息中的噪音是信号中没有信息含量的部分(Holthausen & Verrecchia,1988),噪音程度越高或越大,意味着越大,信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从而降低了信息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中的作用。因此,信息不确定性程度越大引起的证券价格反应越小。基于此,王化成和佟岩(2006)将ERC视为当期盈余或盈余变动对公司未来市场回报的预测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ERC也度量了会计信息的预测能力。通常情况下,ERC越大意味着会计信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越强,预测风险越小,反之亦然。

ERC受贝塔和资本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若从会计信息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会计盈余的主观计量引起的盈余信息含量不同,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报告主体披露的盈余不是连续(真实)盈余,而是观测盈余(会计盈余),盈余质量影响着ERC,进而影响预测风险。首先,盈余的持续性对预测风险有着重要影响。盈余的持续性是指盈余在未来期间重复发生的概率。根据重复发生概率的大小,可将盈余分为永久性、暂时性和价格无关盈余。永久性盈余的持续性最高,类似于永续年金,在未来会计期间持续发生。这类盈余的当期盈余增长具有持续性,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盈余将以相同的金额发生变化。暂时性盈余的持续性最低,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仅影响当期。这类盈余具有特殊性、偶发性和非经常性的特点,每期盈余增长是完全相互独立的,股价随着盈余单位增长而发生单位上升。价格无关盈余是指影响当期盈余,但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量分布,主要是由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引起的,不影响公司价值。盈余的持续性不仅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而且与公司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相关。会计政策的选择甚至是信息操纵会使得会计盈余中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的比重增加,这降低了盈余持续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盈余质量和ERC。其次,及时性对预测风险也有影响。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朱晓婷和杨世忠(2006)对2002-2004年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研究,发现年报披露越及时的公司,其市场反应比及时性差的公司更强。这表明及时性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影响投资者的预测风险。

(二)会计信息对财务预测风险的影响最终导致对企业权益资本的影响分析

CAPM假定投资者拥有关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全部信息是极端的,更为现实的情况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分布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不确定的,投资者面临着预测风险。以巴里和布朗为代表的预测风险学派认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越多,越有助于降低他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不确定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分布的离散程度降低(风险降低)。如果预测风险是不可分散的,则标准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将使用较高的折现率(权益资本成本)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测风险较低的证券,股价较高。预测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紧密相关,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简称MM)理论可以表明对它们之间关系。从MM理论可以看到,权益资本成本就是盈余反应系数(ERC)倒数的积分,或每股收益与每股市价之比(市盈率的倒数)。当ERC愈大时预测风险较低,从而权益资本成本较小,反之亦然。

上述分析是以盈余信息为例,研究盈余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并不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结论,韦雷基亚(Verrecchia,2001)提出了披露反应系数(DRC)。DRC是研究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不确定的证券价格的影响。披露引起的价格变化是披露的精度和企业价值的总精度之比与披露意外之间的乘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引起价格更大的变化,亦即DRC是信息披露质量的单调递增函数。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信息披露改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最终会引起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

这与巴里和布朗(Barry & Brown,1985)以及科尔斯等(Coles etal.,199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分别研究单一期间和多个期间预测风险对投资者预期回报的影响,发现信息较少的证券预期回报较高,信息较多的证券预期回报较低。投资者在选择证券或投资组合与确定资产均衡价格时需要估计证券未来现金流量分布,会计信息透明度低的证券,参数估计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结语

总之,会计信息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着投资者对公司或投资项目收益和风险的评价,进而影响着权益资本成本。其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使得会计盈余中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的比重增加,这降低了盈余持续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盈余质量和ERC。ERC度量了会计信息的预测能力。通常情况下,ERC越大意味着会计信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越强,预测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其二,当ERC愈大时预测风险较低,从而权益资本成本较小,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李明毅,惠晓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N].管理学报,2008(01).

[2]菲利普· 布郎(Philip, Brown).资本市场会计研究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8篇

关键词:市盈率;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63-02

1 市盈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不难看出,所有能够影响股价和每股收益的因素都将会影响是市盈率水平的高低。有些因素影响价格,有些因素影响每股收益。而另外一些因素对二者都起作用,正以为如此,该指标才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将所有的因素综合体现出来,又使其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简化性,而这两个优点同时又是市盈率的缺点:不够精确在单因素分析上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在用市盈率分析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看清楚市盈率的高低及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而不加分析直接判定市盈率高估或低估,可信性就大打折扣。

注意影响价格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若是增长则价格上升使市盈率上升同时意味着较高的投资价值。若市盈串的陡然上升是由于盈利能力恶化每股收益骤降引起的,则这种高市盈率预示着极高的投资风险。很显然同样高水平的市盈率却有可能预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般来讲,影响一个市场整体市盈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有两个,即该市场所处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市场利率水平,新兴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利润增长率也就比较高,因此,新兴经济体证券市场的整体市盈率要比成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高。使用市盈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该指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公司的比较,成长性好的新兴行业的市盈率普遍较高,而传统行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能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其次,在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由于市价不至于降为零,公司的市盈率会很高,如此情形下的高市盈率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最后,市盈率的高低受市价的影响,而影响市价变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投机炒作等,因此观察市盈率的长期趋势很重要,由于一般的期望报酬率为5%~20%,所以通常认为正常的市盈率为5―20倍。

2 研究方法

做市盈率研究,选择样本时首先要考虑市盈率本身的诸缺陷。

(1)“当每股收益为负值时,市盈率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股市里的亏损股众多,怎么评价它们,有人计算所谓的负市盈率,从其本质意义上来看,正市盈率是静态回收期,负市盈率完全没有意义,如一些高科技公司,短期内也不可能盈利,对这些公司的评价,市盈率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样本公司时,剔除掉每股收益为负的公司。

(2)市盈率的变化是非线性的,间断性的,市盈率以每股收益作为分母,由于每股收益随着每季度的不同而改变,假设市价不变,这时市盈率的变化是非线性的。但人们在理解事物时总是线性的思维,人们总是把事物的变化当作线性的来看,而实际上它不是线性的,有时股价越涨,市盈率越低,有时股价越跌市盈率越高。上市公司随着经济周期,时而盈利,时而亏损,这使市盈率出现间断,无法进行历史比较,因此,我们在计算市盈率时,只选择某一时点的市盈率,而不考虑其后续期间市盈率的变化。

(3)市盈率的计算结果往往不一致。市盈率在计算时,分母每股收益的计算,对市盈率的影响十分大,有人在计算时采用每股税后收益;有的采用税前收益。有的在分红、配股后,每股收益进行了稀释,有的不进行稀释,有的每股收益按流通股来除,有的是除以总股本算出每股收益。有的在计算每股收益将非经常性收益扣除,有的不进行扣除,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计算出的每股收益相差很大,这使市盈率缺乏可比性。在具体计算市盈率时,我们采用权威网站披露的每股收益作为标准。而不考虑其真实性。

市盈率有多种计算方法,不同方法得出的数值差异很大,其信息含义也不同,特别是在没有明确具体计算方法时,很难对市盈率含义作出正确理解,二是市盈率是以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计算确定的,任何影响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因素都会导致市盈率的变动,而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因素相当复杂,不作具体分析很难对市盈率作出合理解释,三是市盈率的倍数同时包含了成长因素和投机因素,具体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3 市盈率的比较

忽视基础环境差异,将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和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市盈率进行简单比较,市盈率的比较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首先,从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看,不少专家学者将我国目前的市盈率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并判断一国市盈率的高低,事实上,众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不同国家经济体制、市场基础,投资与监管理念、经济发展潜力、资金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市场平均市盈率产生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市盈率要高于发展缓慢的国家;低利率水平国家要高于高利率水平国家;资金越充裕的国家市盈率越高等。因而,忽略基础环境差异进行市盈率的比较没有科学依据,

其次,即使是同一国家的资本市场,由于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同,其市盈率的可比性也值得怀疑,一般情况下,小盘股市盈率要高于大盘股,由于这种上市公司结构的差别,导致沪市市盈率远远高于香港股市,再如,纳斯达克市场的市盈率要比纽约市场的市盈率高得多,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前者上市的公司多是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高科技公司。

第三,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市盈率比较也需谨慎,处于上升周期的朝阳行业一般有较高的市盈率;即使处于同一行业的公司,市盈率也会因公司具体特征而存在差异,小股本公司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大股本公司,公司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流通股比例、无形资产比率、企业规模、控股股东等都与市盈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看,由于市场基础环境不同其比较同样需要谨慎,在比较市盈率时,不能不加分析地简单比较,要考虑宏观环境、微观特征的差异,否则得出的结论将经不起推敲。

盈利能力分析含义第9篇

关键词:市净率;市售率;投资;价值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45-01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其投资价值也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关注。投资者在面对市场风险和机会时,主要通过使用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的方法来确定其“市场”价值,但我们必须承认用“市盈率”来衡量不同证券市场的优劣和贵贱具有一些片面性和缺陷,如现金流量贴现定价法等都对风险、增长和股东权益进行了估计和预测,而市盈率法却没有对这些因素作出假设。另外,市盈率反映市场人气和看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当每股收益为负值时,市盈率是没有意义的;市盈率的变化是非线性的,间断性的;市盈率的计算结果往往不一致。所以我们进一步通过研究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和市售率(股票价格与每股销售收入之比)来验证市盈率法的结论,还包括仔细研究被投资公司的重大事项和发展前景等客观原因。

基于市盈率指标具有的这些片面性,在分析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必然要运用市净率和市售率二个指标对其进行论证,市净率反映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正常情况下,每股市价应该在每股净资产(属于账面价值)以上,所以,如果一个上市公司能够达到2-3的市净率,则说明该公司质地良好,可进行投资;公司的市场份额主要体现在市售率上,而且市售率比率越低的公司往往投资价值越高。灵活掌握这三个比率,在投资决策时有助于充分了解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市净率的含义:市净率是指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而净资产则是指股票净值,它是所有股东共同享有的权益,即公司资本金、法定公积金、未分配盈余、资本公积金、资本公益金、任意公积金等项目的合计。净资产的数值主要取决于股份公司的运营情况,如果运营业绩出色,则资产增值越快,股票净值就越高,同时也会增加股东所拥有的权益。可通过市净率进行投资分析。每股净资产代表股票的账面价值,根据成本投入来计量,证券市场交易的最终结果是每股市价,它代表现在每股净资产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市价和账面价值了解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市价超过账面价值的公司运营状态良好,投资价值较高,反之则不具有投资价值。优质股票的市价往往远远高于账面价值,正常情况下,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上市公司,其市净率一般都为3。而市价不及账面价值的股票,就相当于以低于成本加的售价赔本甩卖的“处理品”。实际上,“处理品”同样具有购买价值,但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的程度取决于该公司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能否扭转颓废的局面,提高获利能力。因此,要时刻关注该公司的市价和账面价值之间的比值,比值越小,则说明股民承担的风险就越小。

市净率的计算公式: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式中:股份公司的运营情况决定净资产的数值,运营业绩越好,资产增值越快,则该公司的股票净值就越高,同样也会增加股东拥有的权益。正常情况下,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净率越低,其投资价值就越高,反之则投资价值越低。需要注意一点,应该结合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及其运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来准确判定该公司的投资价值。

计算分析:股票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股票净值。上市公司的每股内含净资产值高而每股市价不高的股票,即市净率越低的股票,其投资价值越高。相反,其投资价值就越小,但在判断投资价值时还要考虑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因素。市净率指的是市价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着风险越低。市净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有所付出,即有回报”,它能够帮助投资者寻求哪个上市公司能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高的产出,对于大的投资机构,它能帮助其辨别投资风险。

市售率的含义:市售率=股票价格/(每股)销售收入

每股销售收入=该公司销售收入/股份总数

市售率为股票价格与每股销售收入之比,市售率高的股票相对价值较高,以市售率为评分依据,给予0到100之间的一个评分,市售率评分越高,相应的股票价值也较高。用每股价格与每股销售额计算出来的市售率可以明显反映出新兴市场公司的潜在价值,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决定公司生存能力和盈利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售率是评价公司股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市售率的基本模型:首先,指标具有可比性。虽然公司赢利可能很低或尚未盈利,但任何公司的销售收入都是正值,市售率指标不可能为负值。因而具有可比性。其次,指标具有真实性,销售收入不受折旧、存货和非经常性支出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被人为扩大。再次,指标具有持续性,一些上市公司面对季节性因素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降价来保持一定数量的销售额,销售收入的波动幅度较小。最重要的是,指标具有预测性,有助于识别那些虽然面临短期运营困难、但有很强生命力和适应力的公司。对于一些处于成长期并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虽然盈利很低、甚至为负数,但销售额增长很快,用市售率指标可以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

运用市盈率指标应该考虑公司的成长性。对于市盈率高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或有重组、资产注入类题材的上市公司,应该启用动态市盈率法来研究。股票投资价值与市盈率水平对应的影响市场整体投资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市公司业绩或业绩预期。一方面,在市盈率水平不可能大幅提升或其波动区间较窄的条件下,大盘指数的上涨只能依靠上市公司的业绩提高来推动;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的预期看好时,市场的市盈率水平相应会高些。

参考文献:

[1]姚铮.正确认识和应用市盈率.中国期货,2003,(3):2-3.

[2]陈占锋等.股票市盈率水平的决定因素――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验证[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