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6:02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1篇

开题报告

1.毕业论文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研究背景

八十年代以利润和产值为主要的盈利分析,评价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考虑的因素较少;九十年代以后综合性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开始应用,它对复杂的市场分析更加客观和真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良好的盈利能力来吸引股东投资,很多公司每年都会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而且国外的企业的产品也进入到中国国内,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企业能够盈利,持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盈利能力,是企业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公司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是通过企业利润率来体现的。不管对经营者还是投资者来讲,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管理经营和投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策,促进利润率的提高,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不管是企业的债权人还是股东,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防止投资失败的出现,从而实现投资资本的回收及增值。因此,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是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研究意义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盈利能力问题是一个企业管理重要核心之一。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较早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对于盈利能力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

K.

Krausa(2017)在《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一实证调查》中出现了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即投资报酬率。他通过分析美国30多家跨国大型公司的业绩状况,总结出了企业绩效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1]。

Jun

Ye(2017)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即给可持续增长率下的定义为“公司销售在不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该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2]。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不少学者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盈利能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孙语诺(2018)提出了“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3]。每一个评价内容由若干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最终反映的经营成果体现在“超额利润增长率”上。

李明明(2018)选出4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利用主成分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4]。

王海林(2018)中提出:将企业周期与盈利能力结合起来,以中小企业(奇瑞)、房地产行业、资产重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对象盈利能力及生命周期判断有关的不同指标,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5]。通过财务、非财务指标最终能够判断企业处于哪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老化期。

俞旭芬(2018)从电力上市公司的市场背景和盈利现状出发,依据盈利能力分析基础理论,设计了一套适合电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利润水平、现金流量和成长性三方面[6]。

王玉伦(2018)认为,“在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中,盈利能力是核心。盈利分析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重要内容[7]。”由此可见,盈利能力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具有关键重要的地位。

易文学(2018)认为盈利能力分析主要目的有三:从企业的角度看,经理人员可以利用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投资者可以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从股东的角度看,股息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盈利能力提升使股东们获得更多的资本回报[8]。

李慧玲(2018)阐述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不论是所有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的经营者,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利润是所有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来源[9]。

苏欣(2018)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率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0]。

田宇(2018)采用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为公司业绩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负债水平越高,但其与行业并无明显的关系

[11]。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盈利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中小型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分析盈利能力的形成原因,从而制定有利于改善这一现象的制度,有利于公司对盈利能力这一环节的科学管理,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际经营利润,以此来稳定甚至扩大公司自身的市场份额。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杜邦分析体系理论和盈利能力理论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对盈利能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而对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改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的主要对策。

(2)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

文献资料法: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有关资料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总结归纳法:根据论文的整体资料,提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对应的对策。

(3)进度安排

2018年11月25日前:师生见面、确定论文选题;

2018年11月26日—2018年12月05日: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8年12月06日—2018年12月25日:文献资料查阅,提交开题报告;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03月31日:毕业论文初稿撰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2019年04月01日—2016年09月10日:毕业论文修改、定稿;

2019年05月11日—2016年09月01日: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毕业生答辩资格审核;

20196年06月04日:毕业论文答辩;

2019年06月05日—2016年06月10日: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选,根据答辩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形成终稿,完善相关资料、存档。

3.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课题的重点:

1.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3.格力电器盈利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4.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研究难点:对格力电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形成“杜邦分析体系下的盈利能力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的论文。

4.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5.所在院(系部)审查意见

院(系部)主管领导: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资本结构 盈利能力 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行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与东西部发展相差悬殊及传统文化等因素,致使我国房地产行业倍受关注。金文辉、张维(2009)统计分析上交所提供的41家上市房地产公司2005年至2008年连续四年的财务报表指出,我国房地产公司包括内地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尤其是金融性负债率较高,房地产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比较强。房地产行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过分依赖,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近年来,我国限制发展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并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严重影响着房地产行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企业调整筹资渠道及优化资本结构也随之而越显重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体制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我国所特有的因素,如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经济法律不健全、债务融资软约束、政府的间接盲目干预等,这些都会阻碍上市公司高速、健康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较其他国家发展状况不发达、不完善,其资本负债率过高,需适当调整,以促使产业发展升级和完善。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证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较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可检验国外文献研究得出的同样结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Masulis(1983)检验资本结构变化对公司市场价值影响表明:普通股的股票价格与公司的财务杠杆呈正相关;公司绩效与公司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为0.23-0.45。Wiwattanakantang从资本结构决定因素角度对泰国1996年224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率呈正相关。

(二)国内文献 高国伟(2009)选用2007年全体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行业差异影响,即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与其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不同。黄贤玲(2006)以广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至2004年公开的年报,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公司资本结构的代表变量,并以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变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赵选民、张晓阳(2009)从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公司风险、公司治理结构、营运效率和成长性多个方面,选取了可能影响盈利能力的多个指标变量,以上海和深圳交易所3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较慢的总资产周转率抑制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股权性质与股权集中度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大。通过观察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国外多以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为结论,而国内多以两者呈负相关为研究结论。国内众多实证文献多以盈利能力作为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即解释变量之一来进行研究,少以资本结构作为盈利能力的解释变量来进行研究。然而,资本结构同样给予了盈利能力反作用力,即资本结构也同样可以影响盈利能力。同时,赵选民、张晓阳(2009)的研究表明以往国内文献对于资本结构影响盈利能力的研究中,缺少对盈利能力其他影响因素的排除。本文试着将作为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总资产周转率加以控制,来研究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负债可以节税获得利益,然而在其之后的最优融资结构理论在节税理论基础上指出,要着重考虑负债带来的各种费用以及财务风险。成本理论指出,随着企业债权资本的增加,监督成本会随之增加。同时,财务风险会加大,甚至会有破产风险。根据啄食顺序理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越容易优先考虑内部融资,此时资产负债率较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不成熟,盈利能力差的企业获得资金能力较差,内部筹资的可能性越小,对于外部的股权融资企业可能考虑到不能发挥杠杆作用,且股东权益不易被稀释等原因,偏向于债券融资,从而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差.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样本为近几年间持续经营的沪深两市A股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对样本进行下列处理:剔除被ST/PT的公司,主营业务增长为负的公司,排除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应用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2010年财务报表数据及指标。样本所选取的时间为2010年的数据,一是因为房地产上市公司样本量比较少,二是此时间前后发展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期间则是盈利能力比较好的研究对象。上市公司具有房地产业代表性,本文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代表性,尝试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营业利润率、每股现金流量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对于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每股现金流量,先将其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出反映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再将此综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再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以研究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文中的数据处理运用的是spss17.0专业统计软件。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研究模型:F=α+?茁1DA+?茁2TAT+?着,F: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指标;β1、β2:回归系数;α:常数项;ε:随机误差项;DA:资产负债率;TAT:总资产周转率。相关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所选取的反映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中,每股收益均值最高,达0.6831,而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均值只有5.84%,离散程度最小的是总资产收益率,为0.033。除此之外,样本指标差异相对较小。

(二)因子分析 由(表3)可得出,每股收益与总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334,Sig.值为0.059,表明相关性显著。数据说明盈利能力的4个指标当中,两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3左右,所以取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表示盈利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全面表示盈利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运用因子得分法分析并综合评出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1) 提取主成分。根据(表4)可以看出,Bartlett检验P(Sig.)< 0.05,则拒绝零假设,且KMO值>0.6,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从(表6)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只包括一个成分,又根据方差贡献率为45.062%,较大,因此可以选取第一主成分来代表原变量的信息见(表4)、(表5)、(表6)。(2)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分析法分析其得分系数与原变量的标注化的值,可以计算出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数,具体计算系数得分见(表7),然后将综合得分后的盈利能力设为F。由(表8)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对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四者的因子载荷矩阵均较大。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新变量为F,得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可以得出一下公式:F=0.41EPS+0.206CFPS+0.386ROA+0.441PM。

(三)相关性分析 用由因子分析法得出的代表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F为因变量,资产负债率为自变量,总资产报酬率为控制变量:F=α+?茁1DA+?茁2TAT+?着,其中,F: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指标;β1、β2:回归系数;α:常数项;ε:随机误差项;DA:资产负债率;TAT:总资产周转率。经过相关性分析,由(表9)可知,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12,即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较低。

(四)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从数量关系上导出资产负债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首先,以盈利能力综合能力指标F作为被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10)、(表11)、(表12)所示。由(表10)可知R值在(0,1)范围内,(表10)可知Sig.值

五、结论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盈利能力指标,实证分析法分析了上市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得出结论与假设相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相关性并不显著。一定的债务资本可以提高企业价值,但过高的债务资本会给企业带来过重负担,承受较大的财务风险。企业举债超过一定限度时,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较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引起的,即过高的贷款比率导致了资本均处于一种高负债的结构,在过高的负债率情况下,随着负债的增加更会导致财务风险加大,企业不断的以借款来维持生存发展,可见盈利能力较低。当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的债务到期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甚至有破产风险。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之时应该明确自身的筹资动机,将自己的筹资做到有规划。同时,在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之间,企业要做到尽量使两者比例合理,长期负债成本会高于短期负债成本,然而短期负债过多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短期负债不能过多,但也不能缺少,因为短期负债的合理安排会降低负债的筹资成本。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层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对企业的债务资本进行一个清晰的规划,从而保障以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来高速有效的运行整个企业。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政府、法律、金融机构以及各个监管部分建立健全的机制,促使上市公司债券市场大力发展,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例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债券融资比例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过高举债会使财务风险增加。政府要减少对上市公司的干预,给予企业市场利率一定的灵活性,让企业市场利率尽快市场化。市场化可以使企业各个方面都比较公平、公正的竞争。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根据企业的信用级别和市场导向让银行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从而使贷款更有效率。另外,可以引入机构投资者,使机构投资者代替个人或集体投资,从而使得投资项目更加具有可行性,会促进治理机制的完善。总之,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大力发展,不仅要从其本身的资本结构出发,还要使我国的经济环境更加健康,金融机构更加完善,法律、政策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方面也要做出一定的贡献,各个方面共同进步才可以完善、健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环境,以至于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 “企业投融资价值评估与风险规避研究”(项目编号:HB10EYJ176)及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项目编号:20100205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金文辉、张维:《我国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其风险特征研究》,《求索》2010年第10期。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3篇

【关键词】 财务报表; 指标; 主成分分析; 盈余持续性

一、引言

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是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衡量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盈余持续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些学者从盈余的时间序列角度定义盈余持续性,认为盈余持续性是当期盈余成为盈余时间序列永久性部分的程度。还有学者从盈余自相关或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预测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盈余持续性,认为它反应了本期盈余与未来盈余间的关系。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方法随着时间和对概念的理解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可主要概括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使用时间序列模型,从时间序列中估算盈余持续性。这种方法主要在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以过去的盈余(包括季度盈余和年度)为研究基础,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确定合适的模型并估计相应序列的参数。比较受关注的模型有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这一方法的影响较大,学术成果颇丰,但会计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利用过去的盈余序列来预测未来盈余,利用的信息量太少,直接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第二种是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该法主要考察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通过回归系数判断盈余持续性的强弱。该方法由Sloan(1996)的研究推动,并成为目前国际主流的方法。他将盈余划分为现金流量和应计盈余,利用此方法发现盈余中的现金流量成分比应计成分具有更高的持续性,这一方法的拓展研究有很多,如Xie(2001),Dechow(2008)均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分解盈余继而研究分解部分的持续性。这种方法使用的未来盈余是下一年限的盈余,包含的信息含量有限,短期内有限,长期效果有待鉴定。且对于企业间的盈余持续性的比较作用较弱,投资者很难直观的比较多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第三种是基本面分析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它将大量的财务信息综合起来,利用这些综合信息推断企业的盈余持续性。该方法可以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能够直观的比较企业间盈利能力。但近年来通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从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基本面(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这些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盈余的持续性能力。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盈余持续性内涵及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第二部分阐述了已有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选取并论证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变量;第四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企业盈余持续性的综合评价并验证其有效性;第五部分为文章结语。

二、文献回顾

会计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于Ball and Brown(1968),他们首次实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和市场反应模型,发现盈余公告后一个月内超额股票回报与当年盈余相对上年盈余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运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开始与19世纪80年代末期,Ou and Penman(1989)通过统计分析从财务报表科目中选择了68个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通过综合这些科目预测未来盈余。而后Lev and Thiagarajan(1993)在阅读大量的证券分析师报告和媒体报道后,确定出12个基本面变量,即存货、应收账款、资本支出或研发支出、毛利润、销售和行政管理费用、坏账准备、实际税金、订单、劳动力、后进先出法计算盈余以及审计意见。将这些基本面信息与盈余持续性、反应系数的关系作了梳理研究。并比较了基本面表征持续性能力与时间序列表征持续性能力,发现由基本面质量评分反应的基本面信号比时间序列持续性指标更能反映投资者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Abarbanell and Bushee(1997)基于Lev and Thiagarajan(1993)的研究,选取九种基本面信号变量,发现存货、毛利率、有效税率、盈余质量及劳动力和一年后的盈余显著相关。还有部分学者使用少量的基本面信息考察其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如Schmidt(2006)利用单个基本面信息,研究了盈余的组成部分税收变动对未来盈余的持续性和预测能力的关系。

我国对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盈余持续性的。他们利用主营业务利润率做永久性盈余表征变量,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持续性不同的公司股票不能区别定价。而后的研究多效仿sloan(1996),集中于盈余分解的持续性研究,方法采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法。而利用财务指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张兰萍(2006)、胡文献(2010)理论分析了影响或度量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钱爱民(2009)选取以利润表为基础选取财务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盈余结构质量评价体系,验证其对盈余持续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陈金龙等(2011)从企业的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余潜力方面选取财务指标构建出综合指标体系度量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采用的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验证有效性。通过我国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利用基本面文献多见于理论分析,或使用盈利企业的数据或利用单一行业的样本,因此利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空间很大,本文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2008—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数据进行验证,综合分析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

三、财务指标变量的选取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resent studies about the profit pattern of enterprise and listed companies.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ck of depth and systematic and so on.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profit pattern;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26-03

0引言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见表1)。

国内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具体企业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文献检索,可以看到与“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如图1)。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开展研究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最早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0年7月,徐锋在《互联网周刊》上发表《慧聪――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叙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加快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对宽带、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通过研究探索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借鉴。对宽带、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仍然较多。2003年的相关研究较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专家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004年至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和广播电视行业盈利模式等相关方面。

2006年,国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数量又创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数量多一倍,研究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房地产企业、出版企业、连锁企业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行业。2007年至今,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涉及到新兴时尚产业盈利模式(如动漫产业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如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还有对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行业盈利的模式探寻。

2国内外盈利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2.1 盈利模式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其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关注于企业如何获得利润。麦考尔・罗帕(Michael Rappa)[3]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部分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区分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他们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相关学者的论述虽是对商业模式的描述,但都明显地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如Hawkins(2001)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盈利模式必须把握住几个要点。首先,盈利模式是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展开设计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第四,盈利模式是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始终的。Linder,Cantrell(2001)[5]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琼・玛格丽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的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周永亮(2001)[7]在《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2003)[8]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五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潘永涛(2004)[9]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即让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且这种盈利状态能够保持持久性。盈利体现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达:企业盈利=产品价值-生产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的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设计制度安排等作为保障。

2.2 盈利模式创新和策略研究西方学术界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种具体的盈利模式最适用。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 J Morrison)[11]出版《利润模式》(Profit Patterns,1999)一书。书中通过分析众多知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竞争对策,提出了30 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指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2002)[12]在《赢利艺术》(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够实现高额利润的 23 种模式。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2002)[13]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盈利模式的组成元素。他认为,盈利模式应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及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进行了众多分析研究。饶红兵(2003)[14]对中国的经销商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类经销盈利模式是当前阶段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最优选择。黄长征(2004)[15]分析了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及零边际成本等特征,认为这些特征既对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一定影响,更对企业实现利益回报的方式有重大影响。提出产业链横向扩张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传统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余伟萍等(2004)[16]通过分析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性,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提出各种盈利模式设计。芮明杰(2005)指出创新的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②增值服务;③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分销能力;④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作等,并说明了盈利模式转变的途径。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17]。吴晓求(2004)[18]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产品、利润结构、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何诚颖、陈东胜(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经营业务时发现,亏损企业通常存在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而且过于依赖经纪业务等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时期,传统的旧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须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针对证券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不同建议策略,力求构建新的利润模式。一般认为要创新券商的盈利模式,应包括盈利方式的转变、盈利结构的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以及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滨2005[22])。李连三(2002)[23]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和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提出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郭良勤(2002)[24]运用历史数据分别对股票发行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度进行测定,总结了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我国券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吴志峰(2004)[25]认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和业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强资金能力,强化业务创新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等。黄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应包括资金实力、人才优势、销售能力、投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从业务收入角度与美国投行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优化通道模式、投行业务创新模式、技术优势模式、集团化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精英化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模式。徐丽梅(2005)[28]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比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机制等。黎水龙、丙学飞(2005)[29]认为券商业务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是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2.3 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看到,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MBO有渐成盈利模式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使我国股市能够健康发展。范军环(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它B2B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产业互动盈利模式,以皮宝制药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为代表的品牌创新盈利模式等。通过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为更多潮商企业获得商业的成功提供经验借鉴。

3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3.1 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07月国内以“盈利模式”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的研究数量也只有个位数。2009年达到最多,也不过153篇。而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献资料。

3.2 深层次研究文献少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733篇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622篇。而博士论文为0篇;硕士论文95篇。可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3.3 系统性研究文献少目前,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等。通过对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部门,其中分析较多的如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以及互联网盈利模式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论探讨。真正全面、系统阐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这类特殊企业形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具有代表性,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3.4 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量化分析。这也将是我国企业盈利模式在未来研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2]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3]Rappa,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siness models on the Web.Http:///t/page/105888.

[4]Osterwalder, Alexander and Pigneur, Yves.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2002).BLED 2002,Proceedings:Paper 2.

[5]Linder, J. C. 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e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Institute for strategic Accenture,2001.

[6]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0-53.

[7]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9]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10]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J].新闻界,2006,3.

[11]Adrian J Slywotzky,David J Morrison.Profit Patterns[M].Warner Books Press,1999.

[12]Adrian J Slywotzky.The Art of Profitability[M].Times Books Press,2002.

[13]加里・哈默尔(美),卫新等译.领导企业变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3-166.

[14]饶红兵.建立新型赢利模式[J].销售与市场,2003(07):36-96.

[15]黄长征.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市场特征与赢利模式创新[J].商业研究,2004,15.

[1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2(26):20-23.

[17]王开国等.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吴晓求.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p27.

[19]何诚颖,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获奖成果,2004,(2).

[20]王如富.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战略取向[N].国际金融报,2003.10.21.

[21]林娜.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J].中国经贸,2004,5.

[22]王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当代经济,2005,05.

[23]李连三.中美证券业券商业务收入对比[J].资本市场杂志,2002,12.

[24]郭良勤.证券业务集中度分析[J].资本市场,2002,7.

[25]吴志峰.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内涵拓展与创新[J].上海金融,2004,4.

[26]黄建.着力产品服务创新重构券商盈利模式[J].证券时报,2005-4-2.

[27]傅佳琳.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28]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29]黎水龙,丙学飞.多元化业务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J].国际金融报,2005-3-30.

[30]丁秀斌,王占武.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5篇

关键词:信号传递理论;现金股利;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46

1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层和企业投资人之间存在着关系,真正的企业拥有者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所以必须依靠财务数据来了解投资收益情况。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人可以通过资本利得和股利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对于长期投资人而言,股利政策的信息指引作用就至关重要了,最常见的股利类型就是现金股利。企业的净利润可以作为股利支付给股东,也可以作为留存收益在企业内部再投资。较低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合理避税,免去股利所得的税收支付;同时可以减少发行新股的筹资成本,留存的自有资金免去了股权筹资的发行费用。相对的高股利政策能够满足一般投资人对当前收益的渴望。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股票市场数据越来越透明,股利高低的信号传递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不同偏爱的投资人,股利传递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分析这一信号的效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指导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针对酒业行业在产业转型期的特殊性,来思考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信号传递理论的回顾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2.1信号传递理论研究

股利政策理论在1961年,由米勒和莫迪格莱尼首次提出了股利政策无关论。MM理论假设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价值与企业的股利政策无关。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存在管理层和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性,新型关系中,必然存在冲突。为了更好地传递公司的经营状况,管理者会选择多种方式吸引投资,其中股利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股利研究的学者Lintner最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了股利支付率的传递作用。Aharony and Swary通过分析1963到1976年的149家公司数据,研究股利发放政策和信号传递作用,得出结论表明,股利政策与企业盈余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经营情况良好,预测未来盈利将有提升,则会加大股利支付率,向投资人传递积极的信息;如果企业经营惨淡,对未来盈利预测较为暗淡,则会减少股利支付,向投资人传递消极的经营信息。对于信号传递理论关于股利和盈余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是其中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王静,张天西和郝东洋于2014年论述了现金股利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2005至2010年沪深两市场的A股公司现金股利数据,结果表明,发放现金股利金额和股利支付比率较高的企业有更好的持续盈余能力,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现金股利的信号作用很明显,能够向投资人传递准确的经营效果的重要信息。李大颖和伦墨华通过研究2000到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股利数据,于2016年得出结论,现金股利支付率较高的公司,不仅有本期盈余的支持,还能够显示未来一期的盈余质量良好。这种现金股利的传递效果在我国A股市场中关系显著,更够让投资人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有迹可循。

2.2研究假设

从上述研究来看,信号传递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有显著显示。特别是对我国股利发放方式中最常见的现金股利,其与过去盈余质量和未来盈余预测之间都普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对于我国酒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信号传递研究,还未有显著研究结论。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特殊类型―白酒类上市公司,属于食品饮料行业中的高额纳税企业。我国的白酒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保护和发展了一大批悠久的白酒企业,它象征着我国的烈酒文化传承与传播。随着近年来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变化,白酒企业纷纷面临行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走结构性产能过剩调整的重要步骤。这期间的现金股利和盈余数据有其产业的特殊性,故而更具有研究意义。本期的盈利能力较强,企业管理层更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给股东,传递出本期经营良好的信息;如果预期未来盈利状况有所提高,为了吸引投资人继续投资,内部管理者会利用股利数据,增加支付率来传递积极地财务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假设:现金股利支付率高的企业本期和未来都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3研究设计

3.1分析样本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2011-2015年沪深两市A股酒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是考虑到酒业的黄金十年结束后,转型期的酒业企业股利政策的特殊性。截止2015年共有19家酒业上市公司,其中*ST皇台酒业和AB股的古井贡酒相关数据具有特殊经营阶段和市场宏观环境,在分析中剔除。本文数据主要来自Resset数据库。

3.2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假设中现金股利和盈利能力之g的关系,选取的财务数据包括现金股利发放情况,股利支付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及其增长率。由于酒业企业的股利支付呈现以现金股利为主的显著特征。具体分析模型如下:

若本期现金股利的支付与否与盈利能力强弱正相关,本期股利支付率的高低与未来盈利强弱的预测正相关,则假设成立;否则,该假设不成立。现金分红情况用名义变量CashDividendFlg表示,若公司本期有现金股利,则该值为1,若无现金股利,则该变量为0值。股利的支付率则用变量Divprt表示,该变量显示企业净收益中股利所占的比重。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选取综合性较强的资产收益率ROA和资产收益率(摊薄)增长率(%)ROAgrrt变量来表示,其中ROA选取当期数据,显示资产创造净利润的能力,ROAgrrt选取未来一期相对于本期的增长率,显示盈利能力的未来增减情况。

4实证分析与结果

4.1描述性相关分析

4.1.1酒业行业2011-2015年样本企业的股利分配概况

从表1近五年酒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来看,总体的股利支付情况较强,其股利支付形式总共有三种:现金股利,送股和资本公积转增。由于后两种分配形式出现情况很少,并且只是作为此类企业现金股利的一种补充形式,故而现金股利的支付数据代表了主要的股利政策导向。近五年的现金股利支付企业都超过了60%,是上市公司中股利支付较多的行业。究其原因,可以看出酒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高,有能力满足投资者的股利需求。这是其获利能力强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特点决定的,选择支付股利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股利发放企业的比率仅在2013年出现下跌,这和酒业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相关。2012-2013年酒类企业不仅遭受到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性影响,还受到塑化剂等负面舆论带来的行业压力,使得酒业结束了黄金的十年发展期,开始经受市场的考验和淘汰。企业普遍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2013年出现了唯一的下跌现象。2014年支付股利的企业又开始上升,表明已经有企业找到了转型的道路,积极改变营销模式,开拓新的市场和盈利。

4.1.2企业主要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表2的统计结果,是酒类企业股利支付数据和盈利能力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其中每股股利说明了企业的股利政策,酒业企业的股利支付波动较小,多采用固定和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这是较为稳健的股利政策,而鲜少采用每股股利波动会较大的剩余股利政策。能够通过稳定的股利传递给投资人积极地信息,企业的财务波动微弱,经营状况稳定,投资风险较小。每股实际的收益是股利支付的财务保障,每股收益受到净利润的影响必然波动较大,标准差大于每股股利,但是由于并非是剩余股利政策,为了传递稳定的盈利信号,企业每股股利波动较小,以减少对投资人传递的消极信号。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杜邦分析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表现较为良好,同时,受到净利润的影响,ROE的偏离程度是最大的。它受到行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五年的样本期内,经历了酒业的行业低谷,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中,重新调整盈利模式,企业转型期波动较大。从杜邦恒等式的分解,可以看出,ROE的波动受到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权益乘数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权益乘数的均值是180,标准差是0.76的最低值,说明酒业行业普遍财务风险较小,主要筹资方式是权益筹资,资产负债率偏离程度很小。所以引起ROE变动的就主要是ROA的波动造成的,企业的总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差别较大,波动程度较为明显,这正是我们要分析的重要变量。

4.2相关分析结果

表3分析了2011-2015年A股酒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和ROA相关性水平。从SPSS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本期现金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18,显著性为0.045水平。本期的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现金股利的支付需要有盈利能力的支持。相应的股利支付率的指标也和ROA正相关。说明了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的支付,在酒业上市公司中,具有显著地信号传递效应,经营状况好的企业,会通过现金股利来传递给投资人积极地财务信息,相反的,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则会通过股利的减少或者不支付股利,来传递本期经营不善的消极信息。这证实了在酒业企业中现金股利的支付政策能够传递当期盈利能力的信息,这一部分假设。

但是对于现金股利的支付和未来盈利能力――ROA增长率的相关系数-0.323,显著性0.007的水平分析,表明现金股利的支付和未来盈利能力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我国A股市场中的普遍情况有所不同,说明了行业的特殊性。未来的盈利能力越强,本期的现金股利支付可能性越低。这同样体现在股利支付率和ROA增长率的显著负相关结论中。未来的盈利增长性越差,本期的股利支付率越高。这一结论否认了原正相P假设。原因主要是酒业企业的负债比率较低,平均资产负债率在40%左右,并且大多数企业都以股权筹资为主要方式。若未来的盈利预测较好,将需要管理层选择筹资方式,融资更加倾向于股权而非扩大财务杠杆。故而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管理层对本期的利润分配方式更加保守,多选择作为留存收益,以备下期盈利增长的资金筹资需求,股利支付率在这种情况下,反向的降低,避免了财务风险的扩大。因此,本期的股利支付的下跌,传递的信息并非未来发展趋势暗淡,而是未来投资机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有更好的增值机会。若未来盈利能力将变弱,本期则不需要储备资金,净利润不需要用于新的投资,企业有更多的闲散资金,自有资金放在企业内部还不如发放给股东,增加投资者的回报率。所以这种未来发展情况下,本期的股利支付率反向增长。因此,本期的股利支付率增加,并不表示未来的盈利预测乐观,而是资金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种股利传递的信息与未来盈利负相关的结论,显示了酒业行业的特殊性,也了本文信号传递的正先关假设。

5结论和启示

股利政策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它受到企业自身盈利状况的约束,但是又并不仅仅取决于盈利水平,股利的支付受到经理人管理哲学和风格的主管影响。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下信息的不对称性,股利政策必然会传递出相应的信号。但是从现有研究来看,信号的内容及其影响,未能有一致的结论。本文在上市公司股利信号的传递中,选取了处于行业转型期的酒业企业进行研究,针对股利,特别是普遍出现的现金股利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从经典的信号传递理论出发,得出了如下的研究结论:第一,我国酒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高,现金股利的支付能力较强,并且呈现正相关性,更好地利润增长,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股利收益,增加股利能够传递本期经营业绩的积极信号;第二,我国就业行业的负债率较低,主要的筹资方式是股权筹资,本期股利支付率和未来盈利能力呈负相关,降低的股利支付率表明企业未来会有更高的利润增长率,增加股利支付传递的是未来投资较少的消极信号。

从以上的结论中,可以看出我国酒业上市公司的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具有多向性,为理解这一股利理论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证据。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制定相应的股利政策达到信号传递的效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我国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中,这一信号传递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静,张天西,郝东洋.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盈余质量吗?――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新视角的检验[J].管理评论,2014,26(4):5060.

[2]王宁宁.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基于房地产行业[D].南京:江苏大学,2011.

[3]牛雨.高股利政策的选择性陷阱探究―以茅台集团为例[J].会计师,2016,(4):2526.

[4]李卓,宋玉.股利政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1):7080.

[5]许婷,包文彬.股利政策与信号传递理论实证分析[J].证券投资,2005,(11):106108.

[6]王茂林,何玉润,林惠婷.管理层权利、现金股利与企业投资效率[J].南开管理评论,2004,17(2):1322.

[7]邓康林,刘名旭.环境不确定性、财务柔性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J].财经科学,2013,2(299):4656.

[8]李大颖,伦墨华.基于信号传递效应理论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行为研究[J].财会通讯,2016,(6):8587.

[9]徐寿福,邓鸣茂,陈晶萍.融资约束、现金股利与投Y―现金流敏感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2):112125.

[10]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求[J].会计研究,2007,(8):3645.

[11]丁楠.上市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动因分析―基于贵州茅台的案例研究[J].商业会计,2013,5(10):2023.

[12]李惠.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基于贵州茅台的案例研究[J].商业会计,2015,8(15):4043.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6篇

【关键词】ZW地产;杜邦模型;盈利能力;策略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盈利能力的内涵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是盈利能力分析所应包括的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在人们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往往被忽视,而只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

2.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站在各种业务利润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进行判别盈利的稳定性。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就是指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通常采用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以分析盈利的持久性。

(3)盈利水平分析A主要分析指标

评价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为相对财务指标。总体上可按照资源投入和经营特点把这些指标分为为四大类,分别是: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权益资金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股份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的计量指标

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在所有的财务比率中最广为认知和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三个指标: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权益报酬率。

(二)杜邦模型

杜邦分析是将权益报酬率分解为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部分进行分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被称为“杜邦模型”。杜邦模型表明有三类因素影响权益报酬率:运营效率,用利润率衡量;资产使用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财务杠杆,用权益乘数衡量。

杜邦恒等式:权益报酬率(ROE)=净利润/权益总额

二、ZW地产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一)ZW地产公司简介

ZW地产是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综合开发”“责任地产”“蓝筹地产”百强企业。作为根植西安本土的领导品牌,ZW地产始终以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的国企品牌责任,致力于提升城市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以来,“五优好宅”住宅生活体系得以建立,成为ZW地产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

(二)ZW地产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运用杜邦模型可以解释盈利能力指标变动原因和变动趋势,为采取措施提高盈利能力指明方向。表3-1、表3-2分别为根据ZW地产2009、2010、2011年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编制的该公司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下面就以杜邦模型为基础,结合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ZW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杜邦分析。

分析表3-1、表3-2,可计算该公司相关财务比率如下: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本文以营业净利率替代销售净利率)

2009年 0.27=0.09*2.26*1.33

2010年 0.29=0.11*2.28*1.16

2011年 0.24=0.09*2.27*1.18

该公司权益报酬率2009年为0.27,2010年上升至0.29, 2011年有所下降为0.24,这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三种盈利能力相互影响的体现。

(三)销售净利率

很显然,2011年的销售指标均比2010年和2009年差许多,虽然2011年的营业利润514983万元高于2009年的469044万元,但其成本费用控制较差,在获取同样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较为高昂。

(四)总资产周转率

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也会对权益报酬率产生影响。2009―2011三年的资产周转率情况如下表3-4所示:

从表3-4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最高,2011年比2010年略有提高。2009年的应收账款仅有33083万元,相比2010年的114033万元、2011年的104700万元少得多。而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三年基本持平,说明三年来资产的盈利能力基本相同,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不大。

三、基于盈利能力的ZW地产公司实施策略建议

(一)选准目标市场。彼得斯和沃特曼曾经合著了《追求卓越》一书,书中有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盈利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必定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是相关多元化经营,盈利水平最差的企业就是无关多元化经营了。因此,ZW地产公司实施多经营战略时,最好选择与其行业有关联的行业或产品。如果能把这些行业和产品与白酒主业结合起来,参与行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既可以把原本流向行业外的利润留在行业内,又可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且能通过主辅业配合形成的产业链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明悉目标行业,掌握核心技术,避免盲目决策。在选准目标行业以后,企业首先要对新行业诸如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竞争对手等重要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或者说要有绝对把握。其次是要掌握在该领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是关键所在。若想在新行业经营获得成功,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优势。最后是要对目标行业的经营预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明确实施步骤,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ZW地产公司来讲,可发挥其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买断目标行业有关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决胜的利器,从而为在新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领先优势,单单靠在资金上的所谓的优势,即便能够进入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也只能以低水平维持,其经营业绩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

(三)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获取“1+1 >2”的效应。企业可采用两种方式进入新行业:一是依靠内部成长,二是依赖外部成长。内部成长是指原有企业投资新建项目,随着新项目的投入运营而进入新行业:外部成长是指原企业购并一个新企业,继而进入新行业,并在新行业内精心运作,使所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哪种操作方式,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整体优势的打造,获取整合优势,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1>2"的效果。ZW地产公司若进行多元化经营,应在有限的资源内兼顾不同集团利益,通过人事安排、资源调配、文化融合等手段进行组织结构再造,树立职工整体价值观,以实现战略协同,打造整体优势。

(四)要注意控制规模,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应尽量避免规模过大造成严重后果。过大的规模,就会因组织结构错综复杂导致管理沟通困难,以至于信息失灵、对市场反应迟钝,企业运转失常。遇此情况,企业应及时取措施“精兵简政”。对所属子公司进行清查,分门别类制定精简、调整方案,通过采取分拆、剥离、缩小企业规模等手段,促使企业“瘦身强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再次,用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7篇

关键词:盈利预测;季度盈利模型;预测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2

一、引言

一般而言,企业盈利预测研究主要运用于三个重要领域:证券估价与投资决策;获得“更准确”的市场预期盈利;解释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Wattsand Zimmerman,1986)。因此,盈利预测研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许多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随机游走模型,并根据企业的历史年度盈利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年度盈利(李丽青,2012;岳衡,林小驰,2008)。随着上市公司普遍规范地季报,我们得以在时间序列模型中进一步深入地利用历史季度盈利数据,获得更为准确的年度盈利预测。基于这一考虑,笔者首先分析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能力,然后通过比较季节盈利模型估计下的年度盈利预测与随机游走模型(利用历史年度盈利数据)估计下的年度盈利预测,分析它们预测能力的差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研究人员和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盈利预测和更为合理的预测模型。

二、研究背景

在实证研究中,很多早期文献研究了企业年度盈利的时间序列性质。尽管盈利的均值回归性质具有很强的经济理论基础(Kothari,2001),但是大量实证结果却显示年度盈利遵循随机游走特征。此外,体现均值回归特征的模型并没有比随机游走(naive)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即使有些实证结果表明年度盈利遵循均值回归特征,这一结论也仍然成立。

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逐渐采用季度盈利数据研究季度盈利的性质。Kothari(2001)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一,许多行业中的企业核心经营活动具有季节性,这导致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季度盈利也具有季节性。第二,鉴于季度盈利的及时性,基于季度盈利预测的市场预期盈利有可能比基于年度盈利预测的市场预期盈利更为准确。第三,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季报时在不同季度之间合理分配费用。在此过程中,管理当局可能故意在前三个季度多分配或者少分配费用,并利用第四个季度加以冲回或者补足。这不仅导致前三个季度与第四季度之间的盈利性质的差异,而且为验证实证会计理论和资本市场研究假设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第四,季度盈利观测值的数量四倍于年度盈利观测值,因而在保持同等预测准确性的条件下,季度盈利数据比年度盈利数据更容易获取,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扩大样本公司数量和减少生存偏误;此外,将季度盈利合并为年度盈利显然还损失了部分信息。综上所述,以季度盈利预测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应该比以年度盈利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更为准确。Watts and Zimmerman(1986)也指出,若要预测年度盈利,最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季度盈利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四个季度的盈利,然后将其加总。

与有关年度盈利的实证研究结果不同,关于季度盈利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盈利数据具有均值回归性质,且体现均值回归特征的模型比随机游走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Brown and Rozeff,1978)。

三、模型与数据

本部分主要分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时间序列模型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年度盈利模型

国内许多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随机游走模型,并根据企业的历史年度盈利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年度盈利(李丽青,2012;岳衡,林小驰,2008)。本文中,这一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作为季度盈利模型的对比参照模型,其具体形式如下:

F(Xt)=Xt-1

下标t表示时间(年),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2.季度盈利模型

Watts and Zimmerman(1986)指出,对年度盈利的最佳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可能形成于对季节盈利数据的运用,而非对年度盈利数据的运用,即预测年度盈利最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季度盈利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四个季度的盈利,然后将其加总。因此,笔者采用了下列季度盈利模型:Seasonal Martingale、SeasonalSub-martingale 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

① Seasonal Martingale Model

F(Xt)=Xt-4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② Seasonal Sub-martingale Model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③ 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

F(Xt)=Xt-1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二)预测误差指标

Eijkt=(Xit-Fijkt)/|Xit|

其中i代表公司,j代表预测模型,k代表预测区间,t代表年度或者季度。Xit代表i公司t年度 (季度)实际盈利,|Xit|代表i公司t年度(季度)实际盈利的绝对值。Fijkt代表用j模型对i公司t年度 (季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Eijkt代表用j模型对i公司t年度(季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值的预测误差。预测误差取绝对值之后的指标|Eijkt|则代表预测能力。为了检验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差异,本文采用了Friedman检验(针对两个以上预测模型之间的比较)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针对两个预测模型之间的比较),因为它们较不容易受到预测误差定义和极端值的影响(Brown and Rozeff,1978)。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采用每股收益作为盈利指标,而A股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年度每股收益和季节每股收益来自Wind数据库。取得数据之后,笔者首先在“提前一个季度”的预测区间内,比较不同季度盈利模型的季度盈利预测。然后,根据季节盈利模型,按照不同的预测区间分别形成年度盈利预测,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其中,预测区间分别为:“提前四个季度”,即上一年度年报公布后,当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三个季度”,即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后,中报公布前;“提前二个季度”,即中报公布后,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一个季度”,即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后,当年年报公布前。在各个不同的预测区间,对于季度盈利模型而言,年度盈利预测是已经公布的实际季度盈利与未来季度预测盈利之和,对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而言,年度盈利预测始终是上一年实际盈利。

为构建研究样本,笔者遵循以下要求:(1)存在2002―2005年共16个季度的每股收益;(2)2003―2005年共12个季度的每股收益以及年度的每股收益不为零①;(3)2002年4月~2006年4月,未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变动总股本的事项②。据此要求,样本包括635家上市公司。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季度盈利模型之间的比较

表1分析了三种季度盈利模型的季度盈利预测能力。其中,RWB在所有季度中都显著优于SSM,在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中优于或至少不显著劣于SM,但是在一季度中明显劣于SM;而SM在所有季度中优于或至少不显著劣于SSM。因此,SSM是最差的预测模型,而SM和RWB则互有优劣。根据这一实证结果,笔者挑选SM和RWB这两个模型预测年度盈利,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

(二)季度盈利模型与年度盈利模型的比较

表2分析了三种模型的年度盈利预测能力。其中,SM在所有区间都显著优于RWA或至少与其同样准确;RWB在较远的预测区间显著劣于RWA,但在较近的预测区间显著优于后者。可见,由季度盈利模型(SM)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优于或至少不劣于由年度盈利模型(随机游走模型)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这一结论与Watts and Zimmerman(1986)和Kothari(2001)的分析也一致,即以季度盈利模型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比以年度盈利模型为基础的年度盈利预测更有效。

与此同时,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更加优于年度盈利模型。这是因为,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由季度盈利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中包含越来越多的已经公布的当年实际季度盈利,而年度盈利模型却只能利用截至上年度的盈利信息。因此,季度盈利模型预测包含了更为及时的信息,具有相当的信息优势(尤其是在预测日期日益接近年底的情况下),从而使得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优于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经研究发现,季度盈利模型之中,Seasonal Sub-martingale是最差的预测模型,而Seasonal Martingale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则互有优劣。根据这一结果,笔者挑选Seasonal Martingale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形成年度盈利预测,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Seasonal Martingale在所有预测区间都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或至少与其一样准确。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在较远的预测区间劣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和Seasonal Martingale,但在较近的预测区间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和Seasonal Martingale。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结论如下:由季度盈利模型估计的年度盈利预测优于或不劣于由年度盈利模型(随机游走模型)估计的年度盈利预测。此外,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季度盈利模型预测涵盖了更为丰富、及时的信息,信息优势逐渐增强,从而使得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得以显著改善并更加优于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上市公司普遍规范地提供季报之后,以往研究中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未来盈利的方法有待改善。如本文所述,季度盈利模型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年度盈利预测。随着广大投资者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上市公司的季报信息,投资者对未来盈利的预测必定会因季报信息而有所改善。因此,从理论上讲,较之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市场预期盈利会更接近于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综上,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和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获取更加准确的盈利预测和市场预期盈利。

注释:

①笔者以2003―2005年作为预测期,而预测期的实际盈利用于调整预测误差,因而不能为零。

②由于上市公司会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变动总股本的事项,而这导致总股本变动前后的年度及季度每股收益数据不可比,因为总股本变动前计算每股收益所依据的总股本数与总股本变动后计算每股收益所依据的总股本数不一样。因此,根据研究惯例,笔者剔除发生这些事项的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跃. 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预测准确性与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M]. 厦门:厦门大学, 2007.

[2]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J].会计研究,2008(8):40-49.

[3]李丽青. 分析师盈利预测能表征“市场预期盈利”吗[J].南开管理评,2012(15):44-50.

[4]安青松.我国上市公司影响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4 (23).

[5]Brown, L., Rozeff, M. 1978. The superiority of analyst forecasts as measures of expectations: Evidence from earnings [J]. Journal of Finance33: 1-16.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新松机器人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运用杜邦模型分析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3日

一、公司简介

新松公司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独有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的高科技上市企业。公司的机器人产品线涵盖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在高端智能装备方面已形成智能物流、自动化成套装备、洁净装备、激光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能源装备、特种装备产业群组化发展。公司以近150亿元的市值成为沈阳最大的企业,是国际上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也是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领导企业。

二、运用杜邦分析法分析新松公司盈利能力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系统是从评价企业绩效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出发,层层分解至企业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从而满足经营者、投资者、财务分析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了解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发生变动原因的需要,更能准确地反映和理解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本质。(图1)

在杜邦分析体系中,权益净利率是杜邦系统的核心,反映了公司所有者对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资产净利率反映公司全部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指标受公司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两个因素的影响。权益乘数反映公司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关系。该指标表明公司对负债经营的利用程度。权益乘数大,公司的负债程度高,公司可能获得更多的杠杆收益。(表1)

2、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新松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1~2013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12年的增幅为10.9%,2013年的增幅为3.8%,增长幅度有所减少,但是依然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3、对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分析。(表2)通过分析可以发现,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比2011年上升是因为资产周转率增长速度大于销售净利率减少速度。2013年总资产收益率比2012年有所下降是因为总资产周转率上升幅度小于销售净利率下降幅度。总资产收益率的上升促进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

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实际反映的是资产负债率对其的影响。(表3)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新松的资产负债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通过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权益乘数的增加促进了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

4、对销售净利率的分析。销售净利率反映的是企业净利润与销售净额之间的关系,等于净利润除以销售净额。

新松公司2011~2013年销售净利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小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新松公司销售净利率2011~2012年的下降并未影响总资产净利率的上升趋势,2012~2013年销售净利率的下降引起总资产收益率的下降。

5、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是用以衡量企业总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比率。(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新松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在2011~2013年的上升说明企业总资产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虽然总资产周转率在2012~2013年依然保持增加,但是增加幅度小于销售净利率的下降幅度,因而导致总资产净利率的下降。

6、对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分析。(表5)通过上面图表可以得出企业2011~2012年净利润的增长率为27.2%,2012~2013年净利润增长率为16.374%。销售收入2011~2012年的增长率为33.291%,2012~2013年的增长率为26.298%。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净利润在2011~2012年及2012~2013年的增长率均低于销售收入2011~2012年及2012~2013年的增长率,因此使销售净利率在2011~2013年呈逐年下降态势。

7、对资产总额及销售收入的分析。(表6)。从上面资料可得出企业销售收入2011~2012年的增长率为33.292%,2012~2013年的增长率为26.298%。企业资产总额2011~2012年的增长率为19.475%,2012~2013年的增长率为25.182%。因为销售收入的增长率2011~2012年及2012~2013年均大于资产总额的增长率,因而使得总资产周转率在2011~2013年呈现上升的状态。

三、新松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结论

通过杜邦分析法对新松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新松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得出如下结论:

1、公司资本实力逐渐增强。公司2011~2013年资产总额逐年上升说明企业资本实力逐渐增强。

2、公司盈利能力较好。公司2011~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逐年增加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好。

3、销售净利率逐年下降,公司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公司2011~2013年销售净利率逐年下降虽然幅度不大但是应该引起公司的注意,因为销售净利率直接影响资产净利率,最终影响净资产收益率。

四、新松公司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1、新松公司应该继续加大品牌规模效应的宣传和销售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注重创新,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2、虽然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使权益乘数增加最终使净资产收益率增加,但是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因此,新松公司应保持适当的负债水平,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3、新松公司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等途径增加销售收入,从而提高销售净利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晌辉.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3.

[2]曹冈主编.财务报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中国注开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2012.

[4]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

[5]张志先.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6]何烛竹.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分析.商业时代,2012.33.

[7]程培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商场现代化,2012.21.

[8]田天,徐志坚.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分析的评价的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6.

[9]施晓俊.我国上市公司成长、盈利能力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2.8.

[10]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11]潘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盈利能力的比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12]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3]刘锦风,袁强.杜邦分析系统在万科上市公司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1.

[14]熊楚熊.财务报表分析[M].深圳出版社,2010.

[15]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M].财政经济出版,2010.

[16]郑育淳.房地产类上市公司1999年报述评[J].全景网证券时报,2010.6.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第9篇

摘 要 盈余预测可采用统计模型预测、证券分析师预测和公司管理层预测三种途径。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这三种盈余预测方式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盈余预测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盈余预测 统计模型 证券分析师 管理层

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公司的股票价格应该能反映其内在价值。而公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盈余预测揭示的正是这个问题。盈余预测可采用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预测及公司管理层预测三种途径。目前我国学者主要是对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进行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探讨相关理论问题,并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一、统计模型盈余预测研究进展

在Ball和Brown(1968)对盈余报告的事项研究中,会计盈余时间序列特征问题就已经开始出现。受这一文章的启发,Ball和Watts(1972)专门研究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

(一)年度盈余统计模型预测理论

Little(1962)、Little和Rayner(1966)对英国公司的会计盈利增长率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年度盈余是一种随机现象,即呈现随机游走的状态。随后,Ball和Watts(1972)专门对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随机游走在预测每股盈余和资产净收益率时更为有效,而对销售的预测则采用半随机游走较为有效。而Brook和Buckmaster(1976)提出,对于一些非经常项目比重较大的公司来讲可能发生非正常盈余变动,因此他们的收益可能并不符合半随机游走模式。

Finn和Whittred(1982)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无论随即游走模型还是半随机游走模型在预测公司每股盈余时都十分准确。Taylor和Tress(1988)也研究了澳大利亚的公司,他们认为,幼稚预测模型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证基准。

(二)季度盈余统计模型预测理论

Watts(1975)、Griffin(1977)和Foster(1977)曾对季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性进行调查。他们三个人都发现,季度盈余是由毗邻季节部分和季节性部分所构成的。Foster(1977)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公司年度盈余符合半随机游走过程,但是季度盈余确并非如此,季度盈余、季度销售额和季度费用总额并不服从简化的半鞅过程。

Bernald(1990)和Batov(1992)等运用了幼稚的季度盈余时间序列模型来研究和评判市场对季度盈余的预期反应。Ball和Batov(1996)进一步研究认为,市场对于更复杂的季度盈余模型能够做出反应,大体上能正确认识季度盈余差分的系列相关系数的特征。

国内较早出现的盈利时间序列研究是黄志忠和陈龙(2000)对中国上市公司盈利成长规律所作的实证研究,他们否定了被中国学者普遍假设存在的盈利随机游走的时间性态,提出了带增量因子的成长模型。这一研究结果事实上冲击了我国许多实证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有效的统计模型可以实现对未来盈利的无偏预测。但是,统计模型预测与其他预测方法相比有一定劣势,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模型进行修改。我国现阶段的客观条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时间序列研究有较大制约,以近期的季度盈利时间序列为研究数据,以已有的简便研究方法和普遍认可的模型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时间序列进行研究是克服目前诸多障碍的现实选择。

二、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研究进展

(一)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

从理论上来说,分析师在盈余预测方面相对于统计模型是可能具有一定优势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一些因素会导致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相比统计模型不占优势。Brown和Rozeff(1978),Fried和Givoly(1982)都认为“价值讯息”公司分析人员的预测效率高于时间序列模型。Brown、Hagerman、Griffin和Zmijewski(1987)提出证券分析师的优势在于:(1)同时性优势,分析师能更好地选择适合某个公司的时间序列模型,同时加入自己的判断进行一定调整;(2)时机优势,分析师能利用上一次报表公布日和自己的预测公布日之间的其他信息。但是,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的准确性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Lin和McNichols(1998)发现证券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也可能妨碍证券分析师真实的公布其盈余预测结果。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相比统计模型不占优势。

对于我国而言,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否能够优于统计模型,还是一个实证问题。李丹蒙(2007)研究认为,对于透明度及披露程度较高的公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明显较低,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岳衡和林小驰(2008)的研究表明,现阶段分析师的预测和统计模型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可能不应该用分析师的预测作为整个市场盈余预期的替代变量。

(二)影响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因素研究

许多因素可能影响到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Albrecht等(1977)指出,公司上市的时间长短会影响盈余预测的准确性。相对上市较早的公司,证券分析师可能会获得更多上市较晚公司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其对上市公司的盈余做出预测。Bhushan(1989)指出,规模较大的公司,由于其股票的流动性较强,因此,相对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根据私有信息进行交易时,前者会更受投资者的青睐。证券分析师可能为了满足客户(投资者)对大公司的偏好,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对大公司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中。Kross、Ro和Schroeder(1990)认为,上市公司历史盈余的波动性越大,就越难以从历史数据中预测未来的盈余,因此,证券分析师就越有动力搜集这类公司的各种信息,力求做出准确的预测。

也有学者从证券分析师的角度考察这一问题。Brown等(1987)和Kross等(1990)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越晚,分析师预测前可能接触到的信息就越多,其预测就会越准确。国内外很多学者,如Parkash等(1995),Brown(1997),岳衡等(2007)都发现,对一家公司做出预测的分析师的数量同对该公司预测的准确性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对某公司进行预测的分析师数目会影响到关于该公司的信息多少。Schipper(1991)认为,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师的预测上的做法太狭隘,现在研究文献的重点应该研究和分析分析师的决策背景和他们所面临的决策动因结构。如Hodgkinson(2001)研究认为,分析师执业环境中的多重利益关系可能会导致他们的预测行为往往是乐观的。

国内关于分析师的文献主要围绕着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市场反应等。对于分析师利益冲突的文献大部分是一些简单理论探讨和对国外文献的回顾。原红旗、黄倩茹(2007)研究发现,在我国分析师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受投资银行业务影响,承销商分析师比非承销商分析师更乐观,而且有较大的盈利预测误差。王瑞和洪剑峭(2009)也发现承销前后,承销业务对分析师的影响不同导致其做出不同的预测行为,承销业务导致分析师的乐观预测主要表现在承销前,而承销后,承销商分析师利用承销的信息优势做出准确的盈余预测。

综上所述,相比用统计模型进行盈余预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会更准确。但是,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并不总是精准的,会有很多因素影响他们的分析。而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还在起步阶段,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能力还不够强,证券分析师对市场的信息作用还有待加强。

三、管理层盈余预测研究进展

信息使用者尤其是证券分析师在解读管理层预测信息时,预测信息的准确程度及其可能存在的偏差范围十分关键。根据计量准确性时选取的不同参照值,研究准确性的已有文献通常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将管理层预测信息和已有的证券分析师预测做比较。第二类,将管理层预测信息与实际的盈余信息做比较。

(一)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Patell(1976)的研究选取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盈余预测信息为样本,结果发现不论是好消息偏好还是乐观主义倾向都是存在的。Baginski、Hassell和Waymire(1994)的研究没有发现管理层有好消息盈余预告的倾向。同样,对管理层乐观偏好的检验也没有发现管理层倾向高于实际盈余的预测信息,如Frankel、McNichols和Wilson(1995)的研究。

Lev和Penman(1990)研究发现,虽然盈余预告的公司可能不会存在利好于已有(如分析师预测)消息的偏好,但会相对于自己的历史盈余和未预告公司利好的信息。Gift和Yohn(1997)用修正后的分析师预测作为参照,发现在管理层预告两周后,分析师预测显著准确于管理层预测。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预告制度起步较晚,国内对盈余预告的规范和实证研究还仅局限于信息含量、规范性制度建设以及制度执行情况的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如薛爽(2001)对1998和1999年两年度预亏的133个样本采用市场模型、CAPM和幼稚模型检验了预亏的信息含量。洪剑峭和皮建屏(2002)对1998~2001年业绩预亏和业绩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张维迎(2002)、赵一霏(2005)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预警)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规范性意见。

由于国外上市公司的盈余预告与我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但预告规则改变之后,我们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国外又有所差异,需要我们针对这些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出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新的研究方法。

四、我国盈余预测未来研究展望

国外研究者有关盈余预测方式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而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较晚,对资本市场问题研究的历史也很短暂,因此,我国学者大多是参照国外的经验来对我国的公司进行研究。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不同于国外的资本市场,因此,国外的研究结论不应该完全复制到我国,而是应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一)选择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环境的方法进行统计模型盈余预测

我国资本市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年度盈余只有十几年的数据,其中会计制度又是几经变迁,市场监管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年度的盈余数据在内容和质量上还具有不可比的特性,且调整的难度很大,这些都使得最后可用来进行盈余时间序列研究的数据少得可怜。然而,进行时间序列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否则对样本的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就会受到数据的限制。因此,以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近期的季度盈利时间序列为研究数据,以已有的简便研究方法和普遍认可的模型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时间序列进行研究是克服目前诸多障碍的现实选择。

(二)不应完全依赖证券分析师对盈余的预测

虽然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要优于统计模型的预测,但是分析师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正起步,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能力还较弱,因此,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并不一定优于统计模型的预测。证券分析师还应结合统计模型以弥补自身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分析师的预测和统计模型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不应该用分析师的预测作为整个市场盈余预期的替代变量。

(三)寻找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研究方法

我国管理层盈余预测的制度背景主要是强制性披露特征,我国学者在管理层盈余预测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视角较狭窄,研究成果较匮乏,这与我国的制度背景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由于自愿性盈余预测制度在成熟资本市场得到认可与普及,我国的盈余预测制度及相关法规将会逐渐与成熟资本市场相趋同,因此,学术界原有的研究结论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布朗著,杨松令等译.资本市场会计研究导论(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3-98.

[2]郭杰,洪洁瑛.中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行为有效性研究.经济研究.2009(11):55-67.

[3]胡奕明,孙聪颖.国外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实证研究综述.证券市场导报.2006(8):27-32.

[4]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会计研究.2008(8):40-4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