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2 15:43:50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1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工程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作为一个有多年发展基础的新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但在国内院校进行该专业的进一步建设时却发现其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组织、实践环节控制、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做好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成为影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问题。

一、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作用和类型

(一)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的是通过学校、企业两者各部门间的合作,实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这种模式是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研发和人才培养效率需求加大、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实现的,是一种“双赢”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更为精确、培养效率和质量逐步提高、企业研发和人才培养成本下降等。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实验实践需求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借助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优势将能大幅度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类型

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的类型较多。从学校参与方角度可以分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个人与企业、实验室等机构与企业等;从合作内容角度可以分为科研型合作、人才培养型合作、资源信息共享型合作等;从参与者角度可以分为教师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个人等。

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为师生提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习、实践场所;二是为建筑业企业定向培训人才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三是进行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建筑业企业的实践场所、资金,以及学校的人才储备、科研软硬件资源等,实现多方间的优势资源共享和成本控制。结合这三个主要目的,可以将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类型划分为以下四种。

1.服务学校型

工程管理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很多基础条件和实践环境的支撑,建筑业企业作为实践环境的主角可以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服务场所和服务内容。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主要是提供学生实习实践场所、教师实践场所、资源及信息支持等。

2.服务企业型

学校服务企业就是利用学校本身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源、信息和环境等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建筑业企业的各类需求中,最关键的是技术服务和人才服务,技术服务是对建筑业企业提供先进、稳定、适用的技术支撑;人才服务包含对建筑业企业自身人员的知识能力培训,以及建筑业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3.科研合作型

科研合作是以前两种类型为基础,依循既定目标,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开展科研合作。该类型与前两种类型的区别在于合作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服务对方,而是包含了理论创新、技术升级、工艺改造等。

4.成本分担型

建筑业企业的发展是以自身资本和市场资本为源动力的,组织、管理、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理论和实践功底深厚的人才资源,还利用专项拨款、科研投入等多种非自身盈利渠道建设有先进的实验平台和资源信息数据库。建筑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巨大的人才与环境,学校的发展也需要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践环境支持,双方以成本分担为核心的合作将大大减少发展成本,降低发展风险。

在上述主要四种类型下,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共建科研实验室、科研平台、实习实践基地、专业技能培训班、人才技能定向培养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在开设之初就确立了其工程项目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受建筑市场发展及就业形势影响,在专业定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专业间的冲突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立足土木工程技术,兼具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开设该专业前基本都开设有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类似的技术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也基本来自这些技术型专业。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技术型专业在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上也有很大交叉。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正式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与技术型专业在课程体系、实习实践环节、就业方向上的雷同,使得该专业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上认可度较低。体现在校企合作上,就表现为企业更乐于接受技术型专业的合作;工程管理专业难以介入技术型专业先期的校企合作项目;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经济、法务能力仍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次要位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陈旧,未跟上当前建筑企业的最新需求(如BIM建造、信息化管理、成本风险的技术型分析等),导致校企合作空间受限等。

(二)合作上的障碍

在具体合作上,学校的合作意图首先是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然后才是师资培养和科研合作。企业的合作意图首先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获取高素质人才,对于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工艺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双方在合作目标上的分歧就导致合作实施上的一系列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几项如下。

1.合作观念不统一

双方的合作意图较为单一,合作的达成经常是基于个人或组织在原有合作基础上的延续,缺乏为对方解决发展问题的思考和行动,使得合作经常处于有协议无行动或不能持续开展的状态。

2.经费缺乏保障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受到政策、空间、资金、技术、人才的影响,不能系统地设计并实施校企合作;企业在没有短期明显效益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合作项目持续投入资金。

3.实践环节实施难

在服务学校上主要体现在企业受安全等因素影响,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实习实践场所;在服务企业上主要体现在学校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和软硬件资源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科研合作上主要体现为人员变动和持续资金投入缺失而导致的项目停顿等。

(三)环节上的失控

在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要合理地设置合作内容和计划,还要注意加强环节上的控制。在实际合作实施过程中,环节失控已经成为影响合作效果的重要问题。例如,在实习实践环节,仅重视实习实践场所的提供,忽略了实习实践过程的设计和指导;在企业人才培训环节,仅提供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企业实际运行问题的掌握、分析和总结;在科研合作环节,仅解决合作之初的既定目标,缺乏对建筑市场发展过程中新要求、新技术的关注和研究。类似这样在合作环节上的失控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相关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要紧跟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步伐来确立合作的形式,还要合理设计合作的内容和具体安排,将过程控制和合作效果作为校企合作实施的关键。

(一)工程建设领域发展的时代特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居民生活需求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同时,当前科技更新换代加速、信息数据急剧膨胀、竞争日益加剧,这都使得工程建设领域在市场、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多个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从市场上来说,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整个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标准在逐步提高,但项目利润率却仍旧保持低位运行。从技术上来看,以工业化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建筑、BIM建造、全过程控制、信息化管理等为代表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从管理上来看,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正逐渐推行。从人员上来看,工程建设领域各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时代特征也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师资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二)针对学校方的建议

从院校层面来看,要大力支持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从硬件设施、组织配合、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加以扶持。从专业层面来看,要认真做好调研,一要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趋势,二要了解企业发展的管理和技术需求,三要了解专业培养的质量。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形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精确的培养定位和系统的培养体系设计、组织、实施。

(三)针对企业方的建议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要从简单的人才培养、资质支持等方面走出来,充分利用学校在实验室、高素质人才、既有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挖掘自身的发展需求,将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行深化设计。这就要求企业在合作观念上发生转变,将服务学校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序开放实践环境,投入必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资金,扩展合作内容。

当前以实习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及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类似校企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学校与企业也要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了解对方的能力和需求,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结语

校企合作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建立稳定实习实践环境、提高师生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存在观念和内容上的不足,影响了实施的效果。随着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必然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彬.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

[2]强跃,李莉,莫丽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2).

[3]王佳惠,赵金辉.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03).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2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74-02

一、工程管理专业与其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覆盖范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划分

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1.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2.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3.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4.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了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2.课时分配过少。中国现行的土建类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与德育课、公共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基础课;限选课为主辅修课群组课程;任选课为专业方向性课程或兴趣课程。在课程总体结构上,必修课程占据核心位置,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明显少于理论教学。

3.培养目标弱化,缺乏专业特色。由于多数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参照土木工程进行,实践大纲的制定偏向专业技术训练,实践的安排缺少工程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如计价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标与合同谈判、采购管理等。另外,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通常在一年以上,而学生生产实践安排仅几周,只能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部分专业技术内容,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认识。

4.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由于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过高,加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需要支付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学生在实习期间只带来麻烦不能带来效益,而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又严重不足,不能给予企业一定的责任风险补偿,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使部分项目接收了学生实践,但实际上也没有给学生分配任务,不能为学生做好现场专业指导,不能使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5.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价缺乏柔性。多数院校对学生生产实践效果主要通过实践日记、实践报告、专题作业、实践单位评价意见、实践单位考勤记录、实践答辩几个方面评价,这其中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实践效果的主要是实践答辩,其他几方面指标缺乏柔性,从而不易体现“软管理”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分散组织实践时,由于缺乏教师与学生实践场所的有效沟通,缺乏对学生实践全程的持续监督,容易出现学生抄袭或造假的情况,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6.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缺乏交流和总结。多数院校在生产实践结束后,没有适时对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或组织答疑会。生产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实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或答疑会,认真听取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7.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水平不高、待遇较差的现象,甚至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教学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实验项目及要求往往由他们自己确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得不到落实,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考虑不多,实验室开放的要求更是难以实现。同时,实践教学人员中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部分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四、对策

1.明确学科定位。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定位准确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国工程管理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应走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用性的道路。培养单位应“突出工程领域特色”不动摇,在充分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管工结合、工为基础、管为主干”的办学特色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2.调整教学内容结构,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协调与平衡,要协调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方面,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应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强化工程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总之在课程结构上,要注意充实有关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压缩与工程管理无关的泛泛而谈的一般管理课程。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另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4.建立客观科学的生产实践考核方式。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好坏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以及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的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在任务书中设计若干单项与综合训练任务,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需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要求,从而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即通过答辩及相关材料印证,若发现提交资料存在造假情况,判定其实习成绩不及格。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考核模式,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5.组织必要的生产实践交流与总结。实习结束后,工程人员与教师联合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答疑会。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通过实习反映的意见和工程人员对课堂教学或实习提出的意见,甚至可以邀请工程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制定的优化,使其贴近工程实践,以实习促进教学。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为相关课程的案例教学建立典型案例素材库,加强对实践教学经验的储备与共享。

6.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可以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结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教师从事与其教学有关的社会兼职;加强师资的实践认识提高实践经验;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建立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要建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3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部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部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部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4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部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部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部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5篇

目前,通信工程建设存在诸多安全事故,同时由于施工单位对于通信设施等认识不足,导致经常出现安全事故。通信工程设备管理较为落后,很多通信工程建设材料使用中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对于通信工程建设缺乏专业了解,对于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与管理不重视,施工单位在通信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安全维护意识。通信工程建设和安全管理是基础,能够更好的促进通信工程顺利建成。

二、通信工程建设及其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通信工程安全意识低。通信工程建设人员安全意识较低,从管理者到施工人员安全意识都较低,最终使得通信建设安全事故频发。安全意识较低主要体现在通信建设中人员及材料等各方面的使用上,存在安全漏洞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清理现场,导致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较多安全问题。

2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通信工程建设对于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不管是专业技术方面,还是素质上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目前,在通信工程建设队伍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建设,就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专业问题,最终影响通信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专业的人才队伍培养是通信建设单位的弱点,同时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问题。

3通信工程建设忽略材料质量。通信工程建设材料质量是安全管理的保障,一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材料质量问题,就会造成通信工程建设停滞。通信工程建设需要专业的队伍及高质量的材料设施作为基本保障,相反,不好的材料设施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及安全管理问题。因此,作为通信工程建设单位应该注重材料的使用及安全保护,尽可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

4通信工程建设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通信工程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做综合的管理分析,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及时的额修复。而事实上很多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都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都是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做临时的安全检查,都于事无补。由此可见,在今后的通信工程建设及安全管理中需要有专业的管理队伍,对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三、通信工程建设及其安全管理问题探析

1提高施工队伍建设。施工队伍建设指的是专业素质及其工程质量方面,施工队伍专业性对于工程建设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提高施工队伍建设,凝聚团队力量,让通信工程建设更加专业化,并且不断的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建设。

2严把材料质量关。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施工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最终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通信工程建设对于材料有严格的要求,一旦材料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较大的建设负担,因此,在材料的选取和购买过程中都应该注重质量问题,出现问题时能够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总结。

3培养施工人员安全意识。通信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只有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通信工程建设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管理培训,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出现。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是通信工程建设中的有效保障,也能有效的降低施工单位及人员方面的损失。人员安全意识是通信工程建设的基础,能够不断的提高安全质量保障,同时也保障了施工队伍的安全。

4使用专业的管理人员。听信工程建设需要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针对于施工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通信工程建设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人才使用方面也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通信工程建设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管理,同时也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管理,以此来降低通信施工安全管理事故。专业的通信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于一些安全管理方面有全新的认识,并且能够不断的发展创新建设方法。

5建立有效安全管理监督机制。在通信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内部监督,对于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督处理。通信建设是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安全管理事故,同时也是对通信工程建设及其安全管理问题的有效保障。对于通信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该在内部建立监督机制,才能不断的进行创新发展,安全管理上的创新发展管理,能够更好的促进工程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 协调管理 工程技术 施工管理

现代建筑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其它建筑物的建设,都有一个专业协调的问题。要建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产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在很多建筑物建设中,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在理论上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却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各专业在施工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往往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并因此影响工期,影响建筑物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很多,牵涉到从设计到施工,从业主到项目承包人到各专业队伍、监理等多个技术工种、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带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全面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殊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各种问题。

2.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的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虽然是本专业的问题,但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并及时进行工序交接。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且非常琐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专业班主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业主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业主、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各专业施工单位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与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施工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日益更新发展,施工中协调工作的牵涉面越来越广,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欲显突出,我们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从而得到最好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 协调管理 工程技术 施工管理

现代建筑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其它建筑物的建设,都有一个专业协调的问题。要建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产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在很多建筑物建设中,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在理论上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却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各专业在施工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往往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并因此影响工期,影响建筑物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很多,牵涉到从设计到施工,从业主到项目承包人到各专业队伍、监理等多个技术工种、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带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全面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殊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各种问题。

2.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的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虽然是本专业的问题,但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并及时进行工序交接。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且非常琐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专业班主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业主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业主、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各专业施工单位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与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施工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日益更新发展,施工中协调工作的牵涉面越来越广,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欲显突出,我们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从而得到最好的建筑产品。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 协调管理 工程技术 施工管理

现代建筑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其它建筑物的建设,都有一个专业协调的问题。要建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产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在很多建筑物建设中,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在理论上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却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各专业在施工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往往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并因此影响工期,影响建筑物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很多,牵涉到从设计到施工,从业主到项目承包人到各专业队伍、监理等多个技术工种、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带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全面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殊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各种问题。

2.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的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虽然是本专业的问题,但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并及时进行工序交接。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且非常琐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专业班主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业主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业主、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各专业施工单位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与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施工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日益更新发展,施工中协调工作的牵涉面越来越广,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显突出,我们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从而得到最好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吴涛.施工项目经理手册.地震出版社,1999.

工程管理专业问题第9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协同管理 重要作用 管理重点

一、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同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因此我国人民对住房条件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数量上。近几年我国的房价急速上涨,究其原因还是我国民用建筑数量不足,特别是住房建筑的数量不够多,不能满足现下人口数量的需求。这种住房需求的缺口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刺激了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庞大的住房需求虽然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好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建筑业发展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很多质量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工作没做到位。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不仅只是影响到了建筑行业的经济利益,同时还会严重地威胁到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建筑施工过程中各项专业协同管理是目前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优化建筑业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的平衡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施工过程中各项专业协同管理能够处理好各项专业之间关系,使各专业间互相增益,促进建筑业的质量提升;建筑施工过程中各项专业协同管理能够缩短工程建设的施工时间,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建筑施工过程中各项专业协同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

二、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同管理的重点

在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各专业之间有很多的交叉点,各项专业协同管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这些问题可大可小,但是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而且,有些问题还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及早的预防或在其出现时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那么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若要将该问题彻底的解决会花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因此,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为用户负责”为基本原则,做好建筑工程建设中各项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各专业间的配合默契度。同时,做好各专业间的协调工作也是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

1.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建筑行业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是导致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各项专业协同管理工作不能到位的主要因素。比如监理单位未按质按量的对工程建设的工项目进行检查和监督,这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的疏忽和遗漏,进而导致工程事故频发,工程质量也难以过关。引起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监理单位的疏忽职守以外,还有施工人员缺乏的质量安全意识,不能按要求控制好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的质量。同时,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施工的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力度薄弱,也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有些施工单位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不在施工过程中做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甚至不惜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也要增加经济效益,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可能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导致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缩短或是资金投入减少,这就使得工程建设不能再按照原来的进度和方案继续进行,常常会因为赶工期或是为了减小成本支出,而使工程建设的质量下降。另外,有些承包单位没有按要求进行工程施工,也是引起工程质量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么说,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以及各个专业间的协同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机制。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正确分析各个专业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具体情况,明确各个专业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责任和任务,才能将各个专业统一成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协调。要做好各个专业间的协同管理工作,必须要明确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在施工开始前,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解读,对施工方案进行仔细的推敲;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同时,也要做好施工材料的检查工作,检查施工材料是否符合规格,材料的质量是否过关等。如果建筑工程有需要进行变更的情况,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及时的向上级部门申报说明。

2.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经验总结。在各个专业间的协同管理工作难免会遇到很多难题,在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要积极的吸收和总结施工经验,将这些经验逐渐积累并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施工技术。在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施工技术人员就能够信手拈来,及时有效的将问题扼杀在开始阶段。

建筑工程施工离不开各个专业间的协同管理工作,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其在专业间的协调处理上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加快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借鉴不同类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的专业协同管理的经验,通过创新和改造,将之应用到自己的工程建设中,使之能够促进自己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

3.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这里所要求的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提高是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以及质量安全意识。作为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人员,要时刻提升自己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将一些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消除在开始阶段。积极的汲取和总结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为自己所用。与此同时,技术管理人员还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质量意识,不断的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使之应用到每个施工环节中,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间的协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建设工程,其涉及到专业多且繁杂。首先,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各个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否顺利。如果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十分顺畅就会节约很多施工时间,并将其投入到下一个施工环节中。其次,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和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各专业间的协调和合作出现漏洞,则会产生施工质量问题。再者,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也和各专业间的协同配合有关。如果各专业间的配合默契,每个施工环节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就会大大地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