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档案管理的分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0 16:57:10

档案管理的分类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1篇

档案的分类问题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它是各单位档案管理中重要的首要问题之一。由于现代各单位的归档材料同过去相比无论是在数量、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仍采用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的编号方法来管理和固定案卷的位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需要了,也不利于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为此,人们必须创新档案管理方式,该文为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并浅述增强档案管理的措施。

1 学校档案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学校档案管理中,一般把档案划分为文书档案和教学档案,并由两个部门分开保管。随着学校里各类型文件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实际要进行归档的材料文件越来越多,事实上有很多不属于文书档案和教学档案的其它材料,由于缺乏足够的分类管理理论指导,以全宗管理的方法很难将这些专业档案管理妥善,因此,各学校在档案划分标准和管理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1]。有的学校将全部关于某个专题的材料不分载体和来源全部归档至一起;有的则根据载体形式的不同将同一专题材料分开存储等,这种情况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非常不利,影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以及信息化发展,也影响了档案库的建设。

2 增强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管理建议

2.1 提高档案管理的重视度

为提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学校应该重视宣传和教育我国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档案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要加强有关档案的价值、作用以及利用效果的宣传,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收集保管好档案资料,并转变档案管理的思想观念,将被动服务的观念价值转变为主动服务的观念价值。

2.2 判断档案价值,增强档案管理

在档案管理中的每个管理单元,对同一个目标常常是直接或间接地开始工作。虽然档案划分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都有所不同,但是,有多种类型的文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确定归档档案时,要全面掌握文件之间的链接价值,并从文件特征的所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源文件、内容、时间、文本、形状等方面进行价值考虑,全面预测社会对档案的需要。因此,鉴定档案价值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也要考虑长远的需要[2]。在判断档案的价值时,要从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效益指的是档案发挥出的作用高于保存成本时具有的保存作用。所以在档案保存时一定要考虑到档案的这种收支比,只有确定其价值高于保存成本时,才能进行保存,并努力平衡财力和义务。

2.3 增强档案保管工作和利用效率

在考虑如何进行档案分类时,不能忽视档案的保管和利用问题。大多数学校中一般都只有一个立档单位,一个全宗档案库,因此在考虑档案实体分类问题时,要全方位的考虑档案保管和利用问题:第一,对于不同载体和形式的档案,其保管要求是不同的,虽然其内容上可能会有所关联,但为了延长实体档案的寿命,必须分别妥善保管,将相同载体或同一形式的档案集中保管在一起,将其视为一种组合档案。第二,要尽量节省档案库房存储箱柜,减少倒架,提高管理效率。对专业类档案进行分类时,其类目设置不宜过细,一定要控制层次,并能够通过检索工具来揭示和反映档案主题。第三,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和需求,所以在分类档案时,一定要尽可能的方便用户,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3 增强学校档案管理的方法

3.1 应用计算机信息档案管理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档案的分类和管理方法提供了更科学,更先进的使用条件。计算机的分类搜索工具,允许档案馆在进行档案实体分类时,能够更加注重档案的保管因素,提高管理水平,使其稳定有序。简化套装档案的数量,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参考编号,并通过检索系统,将归档的同一主题的档案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文件信息提供给用户,这样更易保管载体不同的一组文件。

3.2 灵活进行实体档案管理

学校在进行档案实体分类时可以使用“年度-部门”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减少归档整理档案时的工作内耗,以提高工作效率。它形成档案库将如实的、客观的反映出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历史,维护了归档文件来源的真实性,是遵循文件形成规律的。由于近些年各个学校规模的扩大,其职能部门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学校档案管理能够跟的上学校的发展速度,在设置“部门”分类时,可以按组织机构的类别进行划分,比如将党务组织、各群体团队性部门等统一划分为党群类;将学校行政各职能部门划分为行政类;将学校各二级院系统一划分为院系类,这样的分类号可以由“部门分类+部门代号(通常为三位数)”组成,如“XQ017”“HZ331”等[3]。而若是有关党务工作或行政管理的临时机构,可以按其挂靠部门进行分类,若是单独行使职能的临时部门,则应该单独进行分类。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2篇

[关键词]合同档案;风电企业;管理分类

合同档案详细记录了风电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制定年度预算、评估和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对合同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合同档案管理存在分散、混乱等问题,给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风电企业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办法,实现合同档案的科学分类和优化管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

对风电企业来说,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档案种类主要有技术合同、劳动合同、工程合同等,这些档案虽然在具体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法律性

法律性是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企业其他档案的标志之一。合同档案的内容主体是合同,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企业合同档案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合同档案的保存、管理还是销毁,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除此之外,合同作为记录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维护企业法律权益的文件,也只有在具备法律特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凭证性

近年来,风电行业蓬勃发展,风电企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部分企业为了谋求私利,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带来许多经济纠纷。合同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企业应尽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说明,在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凭证作用,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1.3规范性

规范性是企业合同发挥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合同档案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合同档案内容的规范性。一份完整的合同档案,应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内容、当事人的亲笔签名、合同的数量以及书写形式等,只有这些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才能确保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是合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合同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损坏或缺失,都会影响其法律效力的发挥。因此,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合同档案的完整性。

1.4繁杂性

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合同,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企业合同档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合同签订前的洽谈、招投标等;合同签订后的招标书、评标报告、会议记录等。要想确保合同档案应用价值的发挥,相关工作人员就要收集、整理和保存好这些合同档案。

2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优化措施

2.1强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机制,能够为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机制应当包含合同档案的收集、汇编、整理、保存等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风电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以确保合同档案的管理能够与企业发展向适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说,只有在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下,才能借助于合同档案,帮助企业减少市场竞争风险,进而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推动风电企业实现健康和持续发展。

2.2加强合同档案之间的联系

企业合同档案数量较多,如果采用单独整编和单独管理,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剧增。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在进行合同档案的整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重点的寻找合同档案间的内在联系,而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单立类目、分类组卷,这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当然,企业管理者也要为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可指派独立部门负责合同档案管理的相关事宜。

2.3实施合同档案的统一编号

为了便于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风电企业在开展分类管理时,可以将不同的合同进行统一编号。这样一来,今后在查找某一份合同档案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翻找,而是直接查找编号,极大的提高了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合同档案的编号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例如可以根据合同档案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物资类、工程类等;还可以根据合同档案的生成时间进行分类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形式,都需要在档案袋上进行标注,避免混淆。

2.4定期进行档案材料的整理

合同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动态的工作,随着企业各项业务的不断开展,也源源不断的产生了许多新的合同档案。因此,风电企业在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分类时,也要注重对新生产合同档案的整理和保存。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进行档案检查,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要保持合同档案储存室的整洁干燥,避免因空气潮湿导致档案发霉、变潮。在合同档案移交时,也要提前清点好合同档案的数量、种类,对于失效的合同档案要按照法律流程进行销毁。对合同文件变化情况都要进行及时的掌握,由于有些合同文件资料的不确定性,不能一次性终结,因而不主张将刚签订的合同归入档案室,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关注合同的变化情况,将完结的合同档案统一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这会使合同档案分类管理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3优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方法

3.1集分式归类原则为核心的合同档案分类管理

企业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要重点对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科技档案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科研内容以及建设项目的文件资料,具有技术性和保密性较强的特点。文书档案的分类整理包括企业行政事务的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管理内容,这些档案内容不利于查找和统计,在进行分类、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因而,需要依循集分式归类的原则,进行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还要依照《合同法》中的无名合同和有名合同的不同种类,进行重新拟定和分类,从而增强合同档案分类管理的有效性。

3.2集分式分类表

我国企业的有名合同主要涵盖了9种不同的合同形式,又称为典型合同,是具有规则和名称的合同形式;而无名合同又称为非典型合同,是没有规则和名称的合同形式。这9种不同形式的合同要以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为前提,拟定规范且科学的集分式分类表,并要在集分式分类表中,对合同档案进行分类归档,进行统一的编号和整理。实践证明,集分式分类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效率,与传统的分类方式相比,无论是在管理工作强度还是人力资源需求上都更具优势,这也是集分式分类方法在企业合同档案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的主要原因。

3.3分类表的使用方法

集分式分类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合同档案管理办法,具有提升合同档案管理效率、减轻档案管理工作压力等优点,但考虑到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应用集分式分类管理时,仍然需要使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以确保其应用优势得到完美的体现。首先,要明确合同档案的分类标准及其所包含的基本信息,例如合同档案的生成年份、分类号、合同数量等,这些信息都需要记录在分类表中,以便于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参考。其次,科学区分合同档案的年号、分类号和流水号,这三个要素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在合同档案分类管理和后期档案查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中,合同档案成为关系到企业经营业务开展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规范化、科学化的合同档案管理,能够确保合同档案的保存安全和其应有价值的发挥。作为风电企业的管理者,应当重视合同档案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顺利开展;对于合同档案的管理人员来说,其也要强化岗位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确保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工作的顺利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1]蓝玉超.新时期国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5(z3).

[2]蒋怡琴.解除待履行合同的溯及力研究——以完善《企业破产法》第十八条为切入点[J].特区法坛,2016(5).

[3]陈雪萍.重视合同档案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如何做好企业合同档案管理的探讨[J].祖国,2013(6).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3篇

[关键词]中学档案分类

中学学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也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工作应是学校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分类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确定。中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各校结合国家相关法规,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实施的,加强在档案分类工作的自主性和规范性。因此客观上需要通过增强分类工作的规范性来强化中学学校档案工作。

一、确保分类体系具有思想性

档案分类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档案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异同点,对档案进行有层次的区分,并形成相应的体系。档案分类体现了人们对档案的基本认识,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反映。

首先,要充分体现依法治档的理念,中学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的体系结构、类目设置、序列编排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标准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突出教学、学籍等档案在中学学校档案中的中心地位,强化行政、管理、安全、思政等各类型档案的管理,使档案工作科学、真实地反映学校管理工作全貌,全面系统反映新时期中学职能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

其次,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别是面向中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分类体系,涉及面广,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实施细则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要将档案基础标准、业务工作组织标准、管理工作程序标准和现代化设施技术标准准确应用到实践中,使之符合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

再次,要确保具有操作性。我国档案工作已经形成了以《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核心,各行业档案管理规定为主干的法律体系,成为档案工作的宏观、原则、概括的导向,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目标。对于中学学校档案工作来说,除了宏观的导向外,还必须根据学校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工作规范,为中学学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微观、具体、量化的保证。对于档案分类来说,就是要在《中国档案分类法》的指导下,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有序性、开放性的原则,拟定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方法。

二、增强分类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实事求是,符合学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要遵循档案基础理论和形式逻辑原则。两个方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包容性,力争实现分类表的全覆盖。

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采用“学校档案”这一具有综合性的概念,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均属学校档案。中学学校档案以中学全部档案为对象,按照不同类型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以及特点,将形成于同一活动领域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归入相同的类别。

其次要把握档案的形成规律和内容、特点,确定统一的实体分类体系,把同一门类档案的管理性和业务性材料集中在一起,适度注意与《中国档案分类法――教育档案分类表》(即信息分类)体系的协调。再次,确立科学的类目体系。类目设置必须有相对稳定性。不受偶然因素、短期行为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不随意改变,在类目名称、档号模式、标识符号等方面,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好记。

最后,类目排列,档号结构的确定须符合逻辑原则。要充分考虑到中学学校档案记述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不同,严格按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划分。做到各类之间,各类相同级位之间的划分标准一致。下位类目的外延之和,等于上位类目的外延。同位类目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和包容。

三、提高分类体系的适用性

首先,要具有适度的灵活性。中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分初级和高级中学,还分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等。因此,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在强调宏观和总体原则统一的同时,采用多元、灵活的处理方法,照顾不同类型、规模、层次院校的特点。各校可以在总的分类体系基础上,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给各校在类目设置、序列编排、上架检索等方面以较多的自由度,留有较大的余地。

其次,要具有较好的包容度。根据中学学校档案产生的领域范畴,结合档案记述的内容性质,可以初步将学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管理、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10大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档案进行二级分类,根据档案的数量确定分类的层次。

再次,要妥善处理档案内容的交叉。各门类档案关系密切的管理文件,除涉及全校,全局的外,一般归入相应门类档案保存;各门类档案中,除密不可分配套的声像材料外,其余均归入声像档案单独保存,在编号上用参见号的方式相互呼应,以方便查找利用。这样一来,行政管理类档案中,除综合性的外,教学(包括教务、研究生、成人教育)、科研、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方面管理工作的文件材料就归入了相应各类,保持各类的相对的完整、准确、系统,显得更加科学,更便于管理和查找利用。对不设分室而对部分门类档案实行二级管理问题,尚需实践,宜慎重处理。

从总体上来说,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应当在《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的相关规定指导下展开,通过系统分析和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指导下,形成分类标准。这样确定的分类表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把中学学校档案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起来。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4篇

一、确保分类体系具有思想性

档案分类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档案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异同点,对档案进行有层次的区分,并形成相应的体系。档案分类体现了人们对档案的基本认识,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反映。

首先,要充分体现依法治档的理念,中学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的体系结构、类目设置、序列编排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标准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突出教学、学籍等档案在中学学校档案中的中心地位,强化行政、管理、安全、思政等各类型档案的管理,使档案工作科学、真实地反映学校管理工作全貌,全面系统反映新时期中学职能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

其次,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别是面向中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分类体系,涉及面广,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实施细则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要将档案基础标准、业务工作组织标准、管理工作程序标准和现代化设施技术标准准确应用到实践中,使之符合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

再次,要确保具有操作性。我国档案工作已经形成了以《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核心,各行业档案管理规定为主干的法律体系,成为档案工作的宏观、原则、概括的导向,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目标。对于中学学校档案工作来说,除了宏观的导向外,还必须根据学校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工作规范,为中学学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微观、具体、量化的保证。对于档案分类来说,就是要在《中国档案分类法》的指导下,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有序性、开放性的原则,拟定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方法。

二、增强分类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实事求是,符合学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要遵循档案基础理论和形式逻辑原则。两个方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包容性,力争实现分类表的全覆盖。

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采用“学校档案”这一具有综合性的概念,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均属学校档案。中学学校档案以中学全部档案为对象,按照不同类型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以及特点,将形成于同一活动领域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归入相同的类别。

其次要把握档案的形成规律和内容、特点,确定统一的实体分类体系,把同一门类档案的管理性和业务性材料集中在一起,适度注意与《中国档案分类法――教育档案分类表》(即信息分类)体系的协调。再次,确立科学的类目体系。类目设置必须有相对稳定性。不受偶然因素、短期行为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不随意改变,在类目名称、档号模式、标识符号等方面,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好记。

最后,类目排列,档号结构的确定须符合逻辑原则。要充分考虑到中学学校档案记述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不同,严格按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划分。做到各类之间,各类相同级位之间的划分标准一致。下位类目的外延之和,等于上位类目的外延。同位类目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和包容。

三、提高分类体系的适用性

首先,要具有适度的灵活性。中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分初级和高级中学,还分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等。因此,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在强调宏观和总体原则统一的同时,采用多元、灵活的处理方法,照顾不同类型、规模、层次院校的特点。各校可以在总的分类体系基础上,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给各校在类目设置、序列编排、上架检索等方面以较多的自由度,留有较大的余地。

其次,要具有较好的包容度。根据中学学校档案产生的领域范畴,结合档案记述的内容性质,可以初步将学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管理、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10大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档案进行二级分类,根据档案的数量确定分类的层次。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5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 教学档案 分类管理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高校的主要信息和材料,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步累积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揭示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虽然教学档案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没有单独设立项目,但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大多数指标和观测点都是以教学档案为依据的,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试卷、成绩、毕业论文等都是评估材料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教学评估与教学档案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同时教学评估又能促进教学档案建设,提升教学档案的价值和地位,教学评估工作为提升教学档案建设水平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教学档案材料具有内容丰富、类别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学档案的详细分类十分困难。如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档案分类标准是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与高校教学档案。

(一)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与高校教学档案的关系。

在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一级指标有七项,其中与教学档案明显相关的指标占了三项,分别是:

1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包括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这部分内容广泛,是评估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主要反映专业的总体布局与结构是否合理。专业的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效果: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取得的效果等。

2 教学管理。包括管理队伍与质量监控两个二级指标。管理队伍的情况可以从人事档案中收集。质量监控部分主要就是观测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3 教学效果。包括基本理论、技能、毕业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七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学生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实际水平、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论文质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毕业生就业率等。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多个档案体系,教学档案是其中主要一个材料来源。

(二)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下教学档案的细化。

对照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关于教学档案的指标,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院系教学档案细化为如下四个方面。

1 基本教学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的教学管理指标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部分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具体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安排、教师授课计划书、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及考勤表、课表等。

2 日常工作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的教学管理指标和教学效果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具体包括学籍管理、调课管理、学期各类教学总结、各类考试管理和其他日常文件。

3 主要教学环节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专业建设与家偶尔改革的部分指标和教学效果两个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包括理论课程排课管理、教学改革、教材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管理。

4 教学质量管理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专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两个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包括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各类成绩管理。

二、本科教学评估下的“高校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一)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原则。

1 真实性原则。教学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必须真实、客观、可信,因此,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进行分类,科学选择分类方法,合理设置分类项目,从而使教学档案能够系统的反映出教学活动的本来面目。这是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首要原则。

2 系统性原则。由于教学档案是在处理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成分较多,纵横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进行教学档案分类的时候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尤其要注意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纵横关系的明确性。如我们在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时纵向可以根据学年进行分类,横向可以按照档案职能进行分类,一旦确定分类方法以后,每次分类就都遵循同一标准进行,而不能第一次以学年纵向、职能横向分类,第二次以职能纵向、学年横向分类。这是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根本性原则。

3 实用性原则。也是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学档案是为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它能够提供详尽完备的原始材料,发挥档案的查考和凭证作用,所以在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时就必须考虑其实用性。如根据学年进行教学档案分类时,我们不能忽视档案本身的职能特点而生搬硬套进行分类,而要注意档案的可用性。

(二)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原则指引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

1 按教学档案的职能进行分类。教学档案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种教学档案的内容、性质、成分、形式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据此,笔者根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具体分析教学档案的构成,针对不同档案的特点,提出了按照教学档案的职能进行分类的方法。按照教学档案职能进行分类就是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体系下教学档案细化的四个方面。

2 按学年――学期进行分类。在高校实行学年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2--13世纪大学的初建阶段,就实行学年制的分科教学制度。我国高校经历了学分制―学年制一学年学分制这样一个过程。目前高校多数实行学年学分制这样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保留了学年制的整齐划一等特点,为教学档案按照年度进行分类提供了依据。按学年分类即意味着按学期分类,按学期分类其实是按学年分类的细化。现在高校分为春季和秋季两类招生,然而无论哪一类别的招生,一个学年都要分为两个学期,相应的教学档案就可以在学年之下再根据不同的学期进行分类。

(三)本科教学评估下的“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在理清了本科教学评估与教学档案的关系后,秉着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笔者建立了如下的“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体系”。

首先,根据笔者提出的职能分工的要求,将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体系下教学档案细化的四个方面作为分类体系第一级别,分别予以编号,为1(基本教学文件)、2(日常工作文件)、3(主要教学环节文件)、4(教学质量管理文件)。

其次,将四大职能具体的分工作为分类体系的第二级别,分别予以编号,为1-1(教学计划),……,1-7(课表);2-1(上级文件),……,2-5(各类考试管理);3-1(理论课程排课管理),……,3-5(毕业论文管理);4--1(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管理),4-2(各类成绩管理)。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6篇

[关键词]学校;档案;调查;问题;思考

学校档案不仅记录学生在此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具有保存、参考、利用价值的文字、声像等原始载体材料,而且还有学校各部门的教研工作、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成果、教师集体或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等,都是历史的、真实的、有效的凭据。所以加强中小学校各类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确保学校管理与建设、改革与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办学能力,促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而且能为学校优

一、着力观察研究,分析中小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结合“两基”工作验收督查,就云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档案意识不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还是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校档案管理严重滞后于其它各项工作,学校领导大多对学生档案不够重视,总认为学生档案在学校工作中无足轻重,学生只要学习上出类拔萃,分数令人满意就行。所以必然就会出现学生档案工作没安排、没要求的纰漏。而广大教师档案意识也较为淡薄,误认为资料收集、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往往把它排斥在个人工作之外,忽视学生档案管理对学校工作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基本情况,也只仅限于自己任教期间,一旦自己换岗或离开,就统统丢弃,有时学校想找点班级资料都成问题,查找不到也询问不到,而领导对此做法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2、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档案管理分工不明

一般中小学的档案管理人员是教师兼职或临时配备的,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材料的分类、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不了解,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被动的将材料放入档案盒,有的资料干脆就随便堆放在一边,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临到用时才慌慌忙忙胡乱翻找,而且把学校行政内务、上级下发文件文案、教师集体或个人档案、学生类别档案统统归于一处,毫无头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3、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考分和社会效应,对档案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学校领导班子大多也只是注重抓眼前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对学校长远发展有利的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学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档案利用率不高的局面。中小学校在档案资料收集管理上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学生档案资料杂乱无章,尤其对优秀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等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没有归档;磁盘、光盘、照片、实物贫乏。二是档案室只负责把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整理保存而忽略其他,从而造成找资料、调信息难度较大。有时想找点学生的成长记录或获奖资料,还得到处打电话、捎口信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而有的学生已经毕业)。三是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造成资料收集不及时、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等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因工作人员工作调动,使之原本残缺不全的材料更不知去向,真正的“人走茶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和规范性,使得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根本就谈不上有效利用。

二、增强时代感,改进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1、加强领导,增强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要把档案管理纳入学校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中小学校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不但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督查,使这项工作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而且还要大力宣传学校档案管理的意义,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学习,使之成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加强档案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各中小学不管规模大小,均应提高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选拔德才兼备、责任心强的同志负责档案管理工作。要有计划地安排档案管理员参加档案管理部门举办的有关培训班,逐步做到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固定化。另外要专门设立档案室,对学校文书档案、教学档案、业务考核档案、学生档案、基础设备档案、声像档案、财会档案、人事档案进行分别设橱,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管理规范、利用方便。

综上所述,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紧紧联系时展要求,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努力探索档案现代管理模式,建立档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力求体现档案管理与时俱进,做到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高效化,档案工作标准化,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档案价值观,使档案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朱继荣《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7篇

1 科研院所设备档案分类方法现状

科研院所随着自身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对高水平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会不断地购置科技含量更高、质量更高的科研设备以满足这一需求。根据各科研院所研究方向和科研实力的不同,这些科研院所拥有的设备数量也有着很大差异,少则上百,多则数千。然而在如何管理这些随设备产生的数量庞大的设备档案的问题上,科研院所内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往往没有足够重视,尽管大体上遵循了国家相关标准,但实际上并未根据自身设备数量及类型等特点对其设备档案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所”)整理档案的过程中,设备档案在归档整理结束后,由资产管理处的兼职档案人员填写资产入库单及卷内备考表。在完成这两项工作后,工作人员则会把设备档案送入档案室上架,上架过程中设备档案的分类和排序是按照“购置时间―设备名称―型号”分类法进行的,然后再根据《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建档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编目。如:分析仪器为01类,物理性能测试仪器为02类,计量仪器为03类等。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向相关部门提交审批购置设备的申请之后,相关负责部门往往同一天一次批准几台设备的购置申请,而这些同一天通过审批的设备的排序就仅仅依据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而没有充分考虑这些设备各方面的特性对其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排序和管理。例如,2013年4月24日,动物所向国家财政部办公厅提交了便携式高频B型超声波影像系统以及64通道神经元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等多台设备的购置申请,并于2013年7月25日收到了财政部办公厅下发的通过审批的复函。申请通过之后,动物所完成了设备购置,但在后期整理设备档案的工作中,动物所则将这两台设备随机编号为60号及61号,即动物所购置的第60台及61台设备,并按照此编号顺序将两本档案进行排序。而事实上,这两台设备归属于动物所不同的两个实验室存放平台,但是在其设备档案的分类上,并未根据设备的这一特点进行分类。

2 科研院所设备档案分类方法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设备档案不同于一般的文书档案,一方面,设备档案的保存期限一般都遵循与设备共存的原则,不需要考虑文书档案的永久、长期或短期的不同的保存期限。另一方面,由于设备用途的专业性、科技性十分明显,就导致了设备档案大多数都存在于医疗单位、生产机构及科研院所这些研发机构中,而由于科研院所是进行科学实验、解剖分析等工作的研究性单位,因此,购进和使用的设备数量就多,形成的设备档案的内容也较多,既有购进时的随机材料,也有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材料。但是,不同于生产机构的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设备,科研院所内同类别同型号的设备并不多,所以按“购置时间―设备名称―型号”进行分类,既可以避免大量相同材料的重复归档,也便于科学管理和查找利用。但是,当设备出现名称类似但功能完全不同的情况时,一些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科研素质的管理人员在后期的查找和利用时,就会经常发现查找到的档案是相似的错误的。

正是由于科研院所中同类别同型号的设备数量不多,大部分设备会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存放在不同类型的使用平台上,这就形成了用功能对设备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按功能进行存放的分类方法能够使不具备较高专业科研素质的工作人员够迅速区分各种名称复杂的设备,并且改善了仅通过设备名称来进行设备档案的查找和利用的做法。在动物所,设备的存放地点和使用地点仅仅在资产入库单上有所记录,并未在设备档案分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购置时间―设备名称―型号”这种分类法中没有将设备的存放地点与实际管理操作中的分类结合起来。同时,由于这种分类法主要依据设备开始购置的时间来进行,那么编目也仅仅只是依据设备开始购置的时间先后来排序。这就导致了不同科研平台存放的设备与其应该对应的档案序号并不对应,不能准确地反应出各个存放地点分别存放了多少台相应类型的设备,也不能在相关负责部门审批设备购置申请时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3 科研院所设备档案分类方法的措施建议

科研院所的设备大多数都属于不同实验室或科研平台的专用设备,这样就可以将“存放地点―型号”分类法与“购置时间―设备名称―型号”这两种分类法进行适当的结合,通过区分设备使用地点或存放地点的不同,来完善各个科研院所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设备档案分类标准。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8篇

一、分类原则定性不当,与一级类目设置反差太大

《规则》第三条称,“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是以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企业管理职能”是《规则》规定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依据即标准。对分类依据的这一定性,与一级类目的设置大相径庭。在一级类目中,只有“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四类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而“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设备仪器类”和“基本建设类”四类是按档案种类(科技档案一门中的四种)设置的,“会计档案”和“干部职工档案”则是按档案门类设置的。这就是说,一级类目是将三部分档案分别按三种依据分类设置的,其中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类目只占一级类目的40%,按档案门类和种类设置的类目却占一级类目的60%。抛开同一次分类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依据不说,只就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类目比按其他依据设置类目少得多而言,《规则》对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以“企业管理职能”为依据的定性是不准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级类目后六类中的档案是在企业的一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尽管类名并不似企业管理职能,也可视作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但后六类档案是分别在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形成的档案的一部分,怎能在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之后又设立与之并列的其他六类呢?一级类目都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说显然不通。一级类目可否按《规则》设置可以商榷,但其分类依据定性不准毋庸置疑。

《规则》除规定以“企业管理职能”为分类依据外,还规定要“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分类。“结合”说是不能成立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一种依据,使用两个以上的依据,或以一个依据为主,结合其他依据,分类就无法进行。事实上,《规则》一级类目是无形中将企业全部档案分成“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其他门类档案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三种依据分类的,而不是三种依据的结合。

二、部分二级类目设置欠科学,档案归类难

《规则》第五条规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特点设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设置二级类目,无疑只适用于“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等四个一级类目档案。但是,《规则》第六条“1”规定“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一般按问题或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管理职能”无论与问题还是组织机构都不具有同一性,不是同一个分类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第六条“1”是第五条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不仅是不应出现的,而且对一次分类提出前后两种不同依据,档案的分类其实也无法进行。

对工业企业的档案的分类工作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规则》各条款的文字规定,而是《规则》的附表——《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工业企业一般要严格按附表行事,只有部分工业企业可以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增减某些类目。但是,附表中部分二级类目设置不科学,工业企业在对档案进行分类时,一些档案无类可归,一些档案又不知道归入哪一类好,归类难的问题不可否认。

在“党群工作类”下,既设置了“党务工作”,又设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类目。“党务”是指“政党内部有关组织建设等的事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73页)。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工作都属党务工作。很明显,这些类目是不能与党务工作类目并列的。有关党务工作的档案都归到“党务工作”类目中,组织、宣传等类目就无档案可归了。用规定各类目所属档案的“基本范围”来解决类目设置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例如,党委办公室工作大量不是党务工作,其形成的档案却列入其中了。还有,明知“其他事务性工作”不是党务工作,也列入“党务工作”的“基本范围”之中,就更没有道理了。另外,“党委综合性工作”、“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委其他有关会议”形成的档案,有许多不纯粹是关于党务工作的,归人“党务工作”类不准确,不归入“党务工作”类又无类目可归,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处于两难境地。党委会和党代会的文件(如党代会上的纪检工作报告),按二级类目设置应归人“纪检工作”类(这会破坏会议文件之间的联系),按“基本范围”应归人“党务工作”类,这也是一大难题。“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下二级类目设置也存在与“党群工作类”类似的问题。

三、《规则》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理论的强烈冲击

《规则》中“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是对文书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和“设备仪器类”是对科技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规则》不使用“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无疑是经过考虑的。但因隐去了“文招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及其对两者实质上的分类事实,《规则》就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理论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规则》避免使用“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有很大的冲击。在档案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中,《规则》是一个下位规则,应当与上位法律法规、标准相符。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例如“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在《规则》发布前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这两部规章中都使用了“科学技术档案”(简称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后者还称“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其构成是以科学技术档案为主体”。《规则》竭力避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与此相悖。在《规则》发布后实施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000年12月)、《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00年12月)等规范中,仍然在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规则》并未能起到想要起的企业档案工作不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的作用。

《规则》对理论的冲击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分类逻辑原则的冲击。《规则》规定,“以全部档案为对象”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的首要内容。以企业全部档案为分类对象的,只能是一级分类,即首次分类,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任何一次分类都是以企业某一部分档案为对象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某一种标准,这是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原则。《规则》所设置的十个一级类目,分明是使用企业管理职能、档案种类、档案门类三种标准分别对部分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标准对全部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这是违反分类的逻辑规则的。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过多,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利。确有必要减少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一级类目中不出现“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两个类目,分别将其二级类目作为一级类目,也应当在《规则》的有关条款中加以特别说明。《规则》对工业企业全部档案进行一级分类违反分类规则,这毋庸置疑。

二是对档案学理论的冲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正名》)。事物的名称经过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共同认定或形成,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对“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过质疑,因是约定俗成的,一直以来仍然被大家遵守和沿用。近几年来,出现了“科技档案”“淡化”和“式微”论,可以说这是缘自《规则》的。因为“淡化”(“式微”)论者认为,“企业档案”概念的出现是“科技档案”概念“淡化”(“式微”)的主因。尽管企业档案并不都是科技档案,科技档案也不是全部产生于企业,但因《规则》提出“企业档案”这一概念而摈弃“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一些人这样认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适用《规则》的企业十分有限

《规则》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全国工业企业”,而实际只适用于形成档案多的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因分类层次多和类目设置过多,中小型工业企业和形成档案不多的大型企业均不适用。规模不大,档案不多的中小型企业如强行实施《规则》,一些类目的档案会寥寥无几,一些类目甚至会空置以待有朝一日有关档案的形成。这不是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科学分类。《规则》虽然规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增加或减少二级类目,但增减过多以致与《规则》大相径庭,就不是实施《规则》了。其实,《规则》应附《大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和《中小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使之具有广泛适用性。

五、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过于复杂

档案分类应当尽量简化、实用。然而,《规则》却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变得更加复杂了,档案归类更难了。不少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因不知一些档案该归入哪类而烦恼。档案分类不宜过细,这是因为,在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大中型企业,即使档案再多,只要进行一定的分类和整理编目,档案管理特别是检索利用已经变成易事;在尚未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的小型企业,由于档案数量少,用手工管理、检索档案也无多大困难,分类复杂,类目过多,反而会使管理和检索变得困难重重。

六、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存在弊端

档案管理的分类第9篇

[关键词] 档案信息资料分类;档案实体分类;比较;原因

【中图分类号】 G2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41-1

分类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在进行档案管理时的基本方法。档案的分类和其他文献的分类相比,具有独特的“二元主义现象”。在对一般的文献进行分类时,仅使用一种分类标准,形成一种分类体系,同时满足文献的实体有序化和信息有序化的双重需要。而在整个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分类,这两次分类在分类对象、思路和目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了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这两种分类体系。这两种分类体系在档案管理中同时存在,在不同的管理需要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档案信息分类与档案实体分类的比较

(一)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的主要区别就是两者的分类对象不同。档案信息是利用变化载体的方法从原始档案文件中提取出来的,自身属于抽象的事物,需要附属在一个新的载体来存在,实现其价值。档案实体是档案的原始文件,主要是对档案进行原始记录。档案实体只是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根据档案在来源上的历史联系进行分类,档案信息分类则是采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档案管理的使用价值就是满足人们对档案的各种使用需求,人们在使用档案时,主要是利用档案信息资料。所以要基于档案实体对相关档案信息推行信息管理,分类相关信息能够使信息有序化,更加方便我们迅速查询和使用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管理的使用价值。

(二)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从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的思路上来看,主要分为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派别。在进行档案管理时,档案实体分类主要是通过历史主义的原则,按照档案实际情况和内容界限直接认定,按照档案在其来源上的历史联系进行分类,档案馆中的所有档案被划分成若干个全宗,每个全宗又按照日期和形成档案的机构进行细微的分类,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分类体系。档案信息分类主要采用形式逻辑主义的原则,突破档案来源上的历史联系,按照社会组织的职能分工并结合档案信息内容的属性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人们可以按照职能活动或事物的属性来查找档案。

(三)信息分类号与实体分类号。从信息分类和实体分类的目的及结果来说,档案实体分类的目的是显示档案来源的历史联系,比较完整的展现出一个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新标准中档号的组成包括全宗号、时间、保管时限和件号。而信息分类的目的体现在档案内容的逻辑联系,使分散保存的不同宗卷中内容属于同一专业或职能活动的档案划分到同一类目下,给所有档案进行分类号,展现每个信息在整体信息分类体系中所在的具置,编号是由汉语拼音和数字混合在一起构成,使人们能够利用档案的特点进行查找。

(四)试题管理与信息开发。档案的管理工作,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档案内容信息开发和档案实体管理。档案的实体分类是保管、鉴定和统计的基础,在档案实体管理工作中进行。档案信息分类属于一种检索语言,实体管理完毕后,在信息的开发工作中进行。

二、档案信息分类与档案实体分类并存原因

形成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在档案管理中并存的原因:档案和其他资料都是同属于文献的范畴,是内容较为完整、历史价值较高的信息记录,目的都是帮助人们通过信息形成某种认识,所以文献的分类需要适应人们对文献的需求特点。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根据信息内容和特点进行文献的查找和使用。档案信息分类,就是按照文献的内容和特征进行逻辑分类而形成的体系。档案信息分类是人们查找需求的基本途径,也是档案的必然要求。在档案管理机构中,长期利用档案信息分类,虽然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条件,但是使同一出处的档案全部打乱,档案所记录的全部机关的历史活动内容被损坏、分解和混合,是档案失去了原有的实际价值,变成繁杂的资料。这种信息分类不能展现出档案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和独特属性,不利于档案实体的实际管理,所以还需要编辑一些工具类书籍来辅助档案的实体管理。另一方面,分类需要尊重和维护事物的本性。档案是历史社会活动的记录,能够反映出纵向上时间的连续性和历史性。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信息分类是对档案内容进行横向分类,不能显示人类社会或者历史的纵向演变、发展过程。所以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时,除了要进行档案信息分类之外,还需要实体分类对档案进行历史性记录。从档案来源的历史联系出发,有效地维护某一组织或者个人职能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

三、结束语

由于档案的根本属性不同于其它文献,使档案的分类也和其它文献有很大的不同。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二者之间,虽然不统一,却在档案管理中同时存在,各尽其职,互补互依。其产生的原因是档案的历史记录性,在档案管理实践中不断地证明,也会在日后的档案管理中,以其独特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国档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J].中国档案,20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