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0 14:55:58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 粮食安全生产;问题;对策;云南红河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19-03

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世界上仍有8%以上的人口受到饥饿威胁,有些国家面临严重缺粮,每年有百万人口因缺粮而饥荒死亡。中国需要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但当前有些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其中粮食自给率已下降90%左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民手里(粮仓)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红河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边疆、贫穷”为一体的部级贫困农业县,在加快推进发展城乡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口总量的增长、有限耕地的减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用水资源的紧缺、农业面源的污染等因素的呈现,使粮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要清醒和提高认识绝不放松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念[1-6]。

1 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1 社会基本组织情况

全县辖12个乡1个镇,88个村委会3个社区,824个自然村,1 08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户数7.528 8万户,总人口31.907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0.123 1户、0.324 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46 4万人,非农业人口1.660 6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有16.948 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8.111 1万人,占47.86%。哈尼族人口25.095 9万人,占总人口的78.65%。

1.2 经济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66 500万元,比2010年增加29 873万元,增长21.86%,其中,第一产业70 610万元,第二产业32 050万元(其中,工业9 490万元,建筑业22 560万元),第三产业63 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554元,比2010年增加371元,增长16.99%。

2 红河县粮食生产现状

2.1 自然条件

红河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面,国土面积2 028.5 km2,2011年末耕地面积15 579 hm2,其中水田6 314 hm2,旱地9 265 hm2,人均耕地520 m2。境内最低海拔259 m,最高海拔2 745.8 m。除了部分狭小的河谷冲积盆地外,97%以上的面积均为山高坡陡的山地,但县区域内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资源条件相对丰富,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如粮作水稻、玉米、小麦,经作甘蔗、香蕉、茶叶,冬早蔬菜茄子、黄瓜、辣椒等优质农产品,且远销省内外。

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近年来,红河县委、县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理清发展思路,推进发展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扩大绿色经济产业,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规模是甘蔗种植面积3 931 hm2,木薯3 225 hm2,茶园5 806 hm2,正在还规划实施开发药用“三七”、“葛根”等产业结构,长期种粮面积仅有19 011 hm2,且还会压缩减少。

2.3 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农民自产粮价低廉不稳定,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物价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出现种粮田地放荒,粮食自给自足下降,粮播面积逐年减少。目前,种粮面积仅有19 011 hm2。2011年粮播面积19 677.3 hm2,粮豆总产量9.467 1万t;比2010年增加0.361 9万t,增长3.9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7 610 hm2,产粮5.643 9万t;包谷3 791.7 hm2,产粮1.906 5万t;小麦2 334.7 hm2,产粮0.488 4万t。农民人均所得粮300 kg,与2010年持平。

3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长期以来,边疆山区农民依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在家庭生活中煮饭烧水靠柴火,夜幕降临用柴火明亮,寒冷的天气用柴火温暖身体,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的现象时有发生,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毁于一旦。由于生态环境长年累月破坏,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失去平衡恶化,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旱灾、作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总产量减产,农民种粮减收,直接影响了粮食安全生产。

3.2 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3.2.1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种粮面积被大量占用。近年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了甘蔗、木薯、茶园等作物产业,面积近52 275 hm2,还有正在规划实施的药用“三七”、“葛根”等产业,还有农民自调自种的水果(香蕉、梨等)、蔬菜等农作物面积近4 984 hm2,而种粮面积仅有19 011 hm2,种粮面积与产业调整面积比例失衡。

3.2.2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减少种粮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如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劳动力素质技能提高、思想观念转变、服务于城乡村公益事业建设、劳工粮食自购自足等。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留守老人、儿童农户或空心户(空心村)、种粮田地(承包土地)闲置放荒、退耕植树造林等新情况、新问题,虽然国家实施加大“粮食、农资综合直补”政策,但农民自产粮食在地方市场上价格低廉,加之农业投入品(种子、化肥、农药等)物价上涨,导致农民种粮增产而不增收等,造成农民在思想上形成种粮不如进城打工抓“钱袋子”的观念,致使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而撂荒田地和种粮积极性不高。

3.2.3 非农建设用地减少种粮面积。近年来,城乡建设规划实施,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田间公路建设、地质灾害、新建水库水利工程和农村建房等非农建设用地逐年增加,每年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占用许多耕地及减少粮播面积。

3.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开展了水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立项新建了一批小型水库,原有病险水库的出险加固改造,主干水沟的修复建设,兴修水利,改善了部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现状,但由于县域地理条件、水资源、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有的乡村主干水沟未修善带来部分水田难于有效排灌的现象,而且旱地主要靠天雨吃饭,严重影响了旱粮生产,造成粮食减产。

4 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增加粮食生产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和粮食流通工作,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目标考核责任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县财力物力的实际,因地制宜,给予粮农政策、资金和物资的倾斜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提升配套相关政策,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4.2.1 继续增加“良种、农资综合直补”。针对当前良种、农资价格上涨情况,找出价格涨幅差距因素,认真分析对策,合理增加“良种、农资综合直补”的补贴。

4.2.2 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国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解决了种粮大户卖粮难的问题,但在农村市场上,种粮农户粮价低廉而波动大不稳价,导致粮农出现种粮不如外出务工的念头。按照市场价格规律,国家制定合理的粮食最低价格收购价,实行保护价收购粮食,增加农民种粮效益,以提高其种粮的积极性。

4.2.3 高度重视支持粮农贷款。根据种粮农户购买良种、农机具、农资、引水灌溉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需要,确有资金困难的农户,因地制宜,给予支农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农业信贷投放制度。

4.3 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项目,在解决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基础上,调查摸清水资源,解决好农村传统“水源私有”观念及农田水利纠纷,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兴修主干水沟水渠畅通,全面展开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升旱涝保收排灌条件,提高田地的综合效益。

4.4 提高田地复种指数

全县种粮水田、旱地一年只种一熟粮作,一年多熟很少,多数良田地闲置放荒。因此,应全面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农技实施方案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发一年多熟制生产,提高种粮田地利用率,提高田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益。

4.5 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根据全县茶园、果园面积大的实情,套种粮食作物,扩大套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4.6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技兴粮步伐

4.6.1 抓好新品种的引进,加大实验示范力度。在历年推广应用两杂——杂交稻、杂交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在不同海拔不同区域的田地,每年引进适宜该县种植的高产、优质、安全的各类粮食主栽品种2~3个,搭配适宜红河县常年栽种的各类粮食品种1~2个,进行各品种类型试验示范,淘汰低产、多病、劣质品种,精选高产、抗病、优质品种。

4.6.2 推进科学化栽培管理。边疆山区农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加大力度抓好推广水稻、玉米、小麦条栽、薄膜育秧、玉米地膜覆盖、田地化学除草等栽培技术,实行科学施肥、科学管水、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产量。

4.6.3 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工作起步晚,为科学施肥技术提供依据,积极争取项目,应在原有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扩大采样测土范围,推进科学施肥的入户率、覆盖率、贡献率和肥料应用效益,减少成本,提高产量。

4.6.4 抓好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减少产量损失。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作物病虫为害,造成粮食的减产,农技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病虫情,做好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预警信息工作,建立统防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农村农户现场指导科学用药,对症下药,科学防治,减少农药污染,把作物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

4.7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加强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各地要引导农户知法守法护法,把进城务工就业或发展其他产业、无劳动力生产的农户放荒的承包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或推动地方产业开发发展。

4.8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

红河县是部级贫困农业县,集成农技工作特别是乡(镇)办公条件差、工作经费短缺、农业信息化设备不全、农技人员缺少、每年招录人才少、农技人才选拔调用频繁、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村委会(社区)无农技员等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培育现代化农业人才,充分调动农技人才的职能作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4.9 实行新型农业机械化生产

边疆山区山高坡陡,田地为梯形条带狭窄,田间公路不畅,主要是人畜(牛)耕种、人背马驮为主,为降低人畜物力等生产成本,因地制宜,实行推广应用新型机耕、机耙、免耕技术,提高种粮效益。

5 参考文献

[1] 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8(9):7.

[2] 刘振伟.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8-12.

[3] 谭少华,倪绍祥.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05-309.

[4] 鲁靖,许成安.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4(8):29-32.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粮食;检测;问题;对策

不安全的粮食进入到市场后,会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检测是粮食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是检验加工设备性能、生产工艺是否达到设计效果和采用各项技术措施是否得当,以及了解原料搭配是否合理,最终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的重要措施。近些年,结合我国粮食收购的实际,在宏观、微观方面不断地涌现出一些粮食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不利于我国粮食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粮食购销关系的稳定等。因此要结合当前实际,对粮食检验工作予以重视,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确保粮食检验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粮食检验中的问题分析

(一)粮食检验在取样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国家关于储备粮食轮换的时间规定非常的明确,导致不断扩张粮食生产区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运输成本。此种情况下,导致了农户在销售粮食时更加倾向的方式为散装运输,经常出现粮食堆积的高度达到几米,粮食检验部门在取样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即使目前粮食取样中推广了最为先进的工具——电动取样器,也难以从粮堆的最底层进行取样,而且也增加了取样环节的复杂程度,而且对劳动力需求较高,取样只能沿着纵向进行,故难以清晰地界定出内部粮堆的质量情况[1]。

(二)所取的样品没有很强的代表性

样品的代表性即为所取的样品是否能够反映出粮堆的实际品质,通过从粮堆中抽取样品来进行粮食品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与粮食品质的综合判断联系比较紧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的收购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为如何对粮食品质进行有效的判断,此方面必须加大解决的力度。目前在粮食收购时,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抽检时按照相关标准判断符合要求,而入库之后的检测却存在问题。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未全面地开展抽检取样工作,取样时未结合样品的实际情况做好层次性、多用性分析,导致将过于片面的样品送去检测,此种取样方式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来应付粮食安全抽样检测的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与粮食实际质量标准不一致[2];抽样检测具有一定的概率,虽然多数样品经过检测可以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但是还是可能有些不符合标准的未及时检测出来,增大了粮库中粮食安全储藏的难度。

(三)粮食流通环节的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粮食市场自从改革之后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逐渐趋向于市场化、多元化,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被吸引到粮食市场中来。这种趋势带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导致了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经营人员之间的素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粮食检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标准、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粮食检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的检验人员中有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非常稀缺,在领导未对粮食检测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无法保证粮食的安全。此外,粮食入库前检测符合标准、入库后存在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3]。

(四)质检机构检测水平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逐渐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极大程度地影响到了粮食质检结构的发展,在撤销、归并等现状下,粮食质检机构的数量日趋减少,检测的质量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过于老化未及时更新、维护管理不够、经费缺乏等,影响了检测水平,不利于技术人员的发展,导致大量有能力的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粮食质检水平,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5]。而一些新成立的质检机构,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但受到技术人员经验、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效开展粮食检测工作,在操作流程不科学、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检测设备的结果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多样性,准确性及精准性难以保证[6]。

二、进一步优化粮食检验工作的对策

(一)对粮食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规范

粮食的安全生产涉及到多个环节,需要建立起严格、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为各环节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针对多个环节,监管上可采取分段式,并辅助品种监管等方式来有效地推动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7]。例如,可将粮食生产过程分隔开来,每个环节有不同的部门承担责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监管,各自履行职责。此种监管体系下,后期出现问题后可进行快速追踪,找到出问题的环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就对各环节涉及到的部门、人员产生约束力,确保其真正发挥出责任主体的作用,提高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效率。例如,在粮食的收购、存储、运输等环节中,结合其与粮食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划分粮食部门负责检测、监管工作,之后的销售环节划分到工商管理部门开展监管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管理的体系现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对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明确将职责落实到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专门负责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检测的水平

要使我国粮食质量、卫生情况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加强监督管理,这就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粮食质量检测机构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此类机构的建设,不断促进其发展,为各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很好的保障作用。一是在检测机构、网点等方面加强建设,使检测力度从根源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粮食质量检测人员的监测水平、责任意识,需要对其开展全面的培训工作,确保其对粮食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心中。二是对现有的检测设备、办公条件等进行改善,积极引进国内外粮食检测方面的先进技术、设备等,尽可能提高粮食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加大对粮食检测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使我国粮食检测能力有所提高。

(三)推动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当前我国各级粮油检测部门主要负责本级粮食流通管理,市场上也有一些第三方粮食检测检验机构补充到粮食检测队伍中来,此类第三方机构检验的设备更加完善,粮食检测人员队伍也更加专业、年轻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粮食检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粮食检测部门存在设备老化、资金及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应该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积极地发挥出来,以不断健全我国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8]。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四)对各地粮食检测的标准实施统一化管理

结合当前我国粮食检测实际,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检测方法的整理、完善,就粮食安全检测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以免各类不同标准在市场上推广后导致粮食质量检测的结果出现多样化。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此外,结合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就粮食交易方面建议进一步提高标准,要求粮食经营主体在粮食交易时统一按照规定实施。统一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检测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

三、结语

粮食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各级部门加大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管理。这就需要对当前粮食质量检测中的问题开展深入的剖析,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玉杰.探讨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20.

[2]廉晓.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0):95-96.

[3]隋燚.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研,2015(29):297.

[4]杨一鸣,门柳.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8):69.

[5]孙慧叶.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0(21):60.

[6]赖丽琼.我国粮油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61.

[7]周婷婷.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食品,2016(01):46-47.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 粮食 安全 问题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81-01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管理尤为重要。以前人们是为了吃饱肚子,而现在人们更重视的是吃的安全,有质量。粮食是否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粮食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粮食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发生过许多因为食用不合格的粮食生产产品和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受害者成千上万。因此,加强粮食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摆在粮食质量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粮食安全问题:

一、生产过程中的粮食安全

粮食从种到收需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适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除草剂;废水、污水排放;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病虫害的污染给收获的粮食带来不安定因数。要减少这些不安定因素,首先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既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多积农家肥。提倡农民使用农家肥种植粮食,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除草剂的数量和次数。其次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治理,使污水和废气尽量少的排放在大气中。以保证收获的粮食质量尽可能成为绿色食品。

二、储存过程中的粮食安全

收获后的粮食要科学储存防止坏粮现象发生。1、农户储粮。农户要把收获的粮食储存好需要玉米仓,用老式玉米仓储粮不能装的过满,上仓前要先降掉部分水分,同事使粮仓要通风好,不然粮食装的过满,水分过大容易发热生霉,造成坏粮,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使用国家惠农政策制作的小粮仓通风好,只要放在通风好的地方,农民收获的粮食不用降水就可以直接进仓,既能减少劳动用时,又能使粮食储存安全。所以要在农户中积极推广科学储粮,使用推广的小粮仓储粮。2、企业储粮。粮食收储企业对收购的粮食要安全储存,一旦坏粮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粮食的食用价值。粮食入库前首先进行整理,水分超过国家标准规定要进行晾晒或烘干,达到标准规定的方可入仓(库),在入仓(库)过程中要进行过筛除杂处理。在储存过程中要科学保粮,要按装配套的电子检温技术,随时掌握粮食温度变化,同事要定期扦样化验粮食质量变化,根据温度和质量变化情况采取机械通风或其他措施,防止粮食发热、生虫、生霉等现象发生。尽可能少用化学药剂防虫、防鼠,提倡绿色储粮,科学储粮。保证储存过程中的粮食质量和安全。

三、加工过程中的粮食安全

粮食加工是粮食流通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粮食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不得违反操作规程。为保证加工后的粮食质量,要先将粮食进行除杂处理,化验员要跟班检验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厂。坚决禁止使用漂白剂和防腐剂等各类添加剂,防止外部环境污染加工产品,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安全。

四、粮食在销售过程中的安全

粮食加工后就是为了销售,获取利润。在销售过程中就要通过运输来完成,运输时要将运输车辆或包装物要消毒清理,避免污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用苫布或其他物盖好,防止漏雨或其他污染;运输途中要迅速及时到达指定地点,防止中途耽搁坏粮。销售过程中要搞好环境卫生,质检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参杂是假等假冒伪劣商品流通,保证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有大的波动,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充分证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萌.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4篇

尤其近年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加剧和土壤逐步退化,粮食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如此背景之下,掌控一国粮食大权的官员自然会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

3月29日,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重庆举行。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出席会议,当天下午举行的“重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授牌仪式上,他还与重庆市副市长刘学普共同为交易中心授牌。这是任正晓首次以国家粮食局局长身份出席活动。

担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10年

此次履新之前,任正晓担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已长达10年。据中国经济网的报道显示,3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家粮食局共同主办中国(郑州)主食产业化峰会, 出席会议的国家粮食局局长是聂振邦。

任正晓现年52岁,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来自湖南的他,曾经在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工作了近30年,且一直在和粮食打交道,堪称“资深的粮食人”。

从1981年7月参加工作开始,任正晓历任湖南省粮食局科长、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湖南省衡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助理;1994年4月,他任湖南省粮食企业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湖南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98年3月任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1年5月,任正晓从湖南进入国家粮食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始了“国字号”的粮食管理工作。从2003年9月开始,他同时兼任国家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任正晓在副局长位子上的10年里,他的顶头上司如今也是他的前任- -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

聂振邦现年60岁,从工作履历来看,在进入国家粮食局之前,他的工作一度以农林、农村经济和土地为主。

关注粮食著作颇丰

干了一辈子粮食工作,任正晓深有体会和感悟。他喜欢思考,也很善于总结和探索,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专门出版了不少著作,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论述粮食问题。

2006年1月,中国经济出版社推出了他写的《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这本288页的著作关注了近十年来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的很多方面,包括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关于农村经济发展与政策支持问题、关于粮食宏观调控与市场化改革问题、关于农产品标准与质量问题、关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任正晓坦言,“《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所归集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来自我学习中的思考和工作中的体会。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爱读书肯学习的人,也是一个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做好工作的人。因而,在上述这些我十多年逐步积累的研究成果中,无疑也体现了当时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

而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粮食库存检查实务》则完全从工作实例入手,内容非常具体和务实,而且通俗易懂。这本长达 516页的厚书在系统总结近年来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规定和具体案例,对粮食库存检查的基础知识、内容、程序、方法、工作要求以及检查数据的填表和汇总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当时有评价说,这是全国各地的粮食库存检查人员的必备教材,也是企业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

海洋出版社还出版过任正晓的《有关粮油业务会计核算讲解》,该书讲解结束旧账建立新账的处理方法,新旧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上存在的差异等,还结合粮食业务特点和相关财务政策规定,对粮油有关特殊性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详细讲解。

除了紧扣粮食相关的各类问题,任正晓对农业经济也颇有研究。2007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农业循环经济概论》,这本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内涵、主要特征、评价原则与发展方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任正晓在书中深入论述了循环经济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初步探索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他还通过自己掌握的农村实践,具体阐述了循环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粮食安全重数量更重质量

戴着眼镜的任正晓看起来既像官员,也像学者,他还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粮食经济》等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分别论述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农村金融改革设想、粮食财会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等不同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正是这些多年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让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粮食观。

总的来说,任正晓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几个必须:粮食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国内;必须扶持和补贴好粮食主产区;必须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

2011年9月,他在《中国经济周刊》上以署名文章论述说,粮食是国家自强、民族自立、民生保障的基本战略物资,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粮食主产区是提供商品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事关国计民生,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他在文章中提到,从社会和民生的角度看,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粮食生产是一种带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为;从产品生产效率的角度考察,粮食是一种自然与市场风险大、供给与需求弹性小、投入回报率低的产品。

任正晓认为,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保护粮食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的补偿政策,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他很切实地论述说,将粮食主产区纳入限制开发区,只是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上,解决了粮食主产区“有地可种粮”的问题;将粮食主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的扶持范围,则可以从政策引导上解决粮食主产区“有地会种粮”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任正晓在文章中强调,不让粮食主产区政府背着“产粮越多、亏损挂账越多”的历史包袱来发展粮食生产;依法确定粮食生产区域,划定粮食生产区耕地红线,确保全国16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用地,国家按实际粮食种植面积实行生产补贴,按当年粮食外调数量实行商品粮调出挂钩补贴,“谁种粮谁得补贴,谁调出粮食谁得实惠。”

在粮食管理领域有着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任正晓,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国家的粮食安全既要有数量安全,更要有质量安全”。

2011年7月,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的任正晓在发言中表示,保证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食品,同时它也是生产加工的重要基本问题。因此,粮食安全是整个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保障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粮食安全既要有数量的安全,更要有质量的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确保我国的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任正晓说。

他坦言:“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奇迹般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而且我们让全体人民吃得越来越营养,越来越安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近年来,国家粮食局从制度把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和完善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了粮油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推进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同时坚持开展收获粮食安全的检测。

据任正晓公布的数据,国家粮食局“十一五”期间累计采集和监测新收获粮食的样品达到16万份,取得研究数据近150万个,及时掌握了收获粮食的情况。

与此同时,粮食部门积极帮助指导农户开展科学储粮,并由此收到了成效。在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全国性粮食库存清查中,全国库存粮食的质量达标率为97. 3%,主要卫生安全指标合格率达到96. 9%。

任正晓也承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大战役”中,还有不少挑战,比如说加强粮食质量监管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建设,改善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尽快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等等。

未来10年全球粮食敲响警钟

在任正晓和他领衔的国家粮食局致力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粮食部门也都在各自出招,确保粮食战略的实施。

不容忽视的是,全球粮食形势很不容乐观。

2011年10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同了《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

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粮食价格总体仍将居高不下,同时粮价波动的局面会继续存在并可能加剧,这将严重威胁全球的粮食安全,使贫困的农民、消费者和依靠粮食进口的小国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这份报告说,未来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多,消费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生物燃料的开发也将给粮食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区域的自然资源日益稀少,粮食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农产品与能源市场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这些因素将导致粮食价格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波动性增加,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更大威胁。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也警告说,粮价飙升有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1亿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减贫成果出现转折。

更严峻的是,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非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海地因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一度出现了骚乱。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粮食检验;必要性;影响因素

现如今粮食安全是国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发展中,粮食资源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粮食检验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实现高效的粮食资源利用。

1粮食检验的必要性

现如今粮食问题在国家、社会中十分突出,粮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人们对粮食问题逐渐提高重视,粮食检验是极为重要的。粮食流通需要将粮食的质量检验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如今粮食流通逐渐市场化,要认真落实执行国家出台的各种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的检验工作,使得粮食流通更加顺畅,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1]实现粮食产业的创新发展,优化粮食产业结构,使得粮食的生产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放心的粮食。近些年来,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全社会都在关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和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我国的规章制度中提出要强化食品、药品以及餐饮等方面的卫生监督管理,使得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全得以保障。食物链中,粮食是处于首要位置的,粮食的质量对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与国家社会安全也密切联系。

2影响粮食检验的因素

2.1粮食质量问题

生产粮食时,由于技术、气候以及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粮食会产生一定的质量问题,使得粮食安全受到影响。粮食流通过程中,由于流通过程中环节比较复杂,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使得粮食流通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粮食质量和安全出现问题,后期加工过程中,无法保障粮食的安全与质量。一些粮食加工企业没有严格控制粮食的质量与安全,甚至存在非法经营的情况,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影响,进而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所以必须要对粮食进行检验。

2.2粮食检测体系问题

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基础,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粮食加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粮食质量,完善粮食检测体系和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粮食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机构中缺乏完善的检测体系,[2]使得粮食检测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城市化水平不断推进,粮食质量和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优化粮食管理机构,使得粮食检验更加顺利。粮食检验设备日渐老化,缺少更新维护的资金,粮食检验的效果并不理想。粮食检验体系不够完善,人员水平不高,无法保证粮食检验的整体水平。

3强化粮食检验的建议

要进一步优化粮食检验效果,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服务,就需要进一步强化粮食的质量调查,做好粮食品质测报工作,使得粮食的质量情况信息被全面的掌握,这在如今的粮食检验中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与相关政策,使得粮食的宏观调控顺利推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使得粮食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促使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粮食质量的调查、测报,实现标准化的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质量,满足人们的食用需要。做好政策性的粮食检验,更好地开展粮食监管工作。当前粮食流通市场改革不断推进,要强化政策性的粮食质量检验,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粮食的整体质量,使得粮食市场更加稳定,满足军民粮食需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粮食卫生指标进行检验,把好粮食的质量关,对粮食的生产、加工以及储存等进行卫生检验,明确原有的粮食卫生情况,科学的评价粮食质量,了解到粮食中是否有添加剂或者是违禁的药品,明确粮食中是否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粮食加工之后有害物质还有多少残留,成品粮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是怎么变化的。对粮食进行抽样检查,并将检测的数量公布出来,[3]对粮食生产和流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使得粮食卫生监督有科学的保障,让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粮食。将粮食的质量检验工作与粮食的储存技术相结合,实现绿色的粮食储备。对于正规储存的粮食需要做好质量检验工作,客观的评价粮食质量检测的相关数据,对粮食的储存、应用等提供技术保障。科学研究不同地区、仓型、储存方式条件以及粮食储存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等,结合粮食的质量数据对粮食储存的技术进行科学的调整,使得粮食的储存质量达到标准,满足绿色服务需要。通过粮食质量检验更好地服务粮食储备技术。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粮食检验机构以及检验体系的建设,使得粮食检验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化粮食检验机构以及网点的建设,做好粮食质量检验人员的聘用与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水平,强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使得粮食检验的条件以及办公水平得到提升,优化管理,通过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获得社会出具的公证数据资格。在粮食检验过程中要做到快速准确,使用现代化的检验仪器设备对粮食进行检验,国家要强化自主研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快速检测的技术与方法对粮食中的有机农药、食品添加剂、黄曲霉毒素、有害重金属等进行检验,[4]使得粮食的质量检验效果以及效率得到提升。粮食质量检验部门需要对粮食的检验进行科学的对比,使得粮食检验的结果更加准确。

4结束语

现如今,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粮食检验效果并不理想,使得粮食的整体质量水平降低,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会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所以必须要做好粮食的质量检验工作,完善检验标准,使用科学的检验技术与方法,提高粮食检验的整体水平,使得我国社会实现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凤艳.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粮食检验效果———粮食检验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硅谷,2013,24:106-107.

[2]李晶波.粮食检验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05:43.

[3]何秀丽,刘文新.东北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增产途径分析———以德惠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4,35:304-309.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粮油;安全;检测;防范

一、我国粮油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主要生产粮食、油料并进行出口的国家,这为我国粮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独厚的优势。我国的粮油业发展迅猛,我国生产出的原粮、油料等粮油食品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越来越多地收到大众的认可,并逐步走向国外,出口贸易带来的利润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粮油业开始改革新工艺,生产出更多品种的粮油食品,生产技术达到了极致,这是其他发达国家都难以比拟的。随着国家对粮油业的重视,我国的粮油业的整体规模在逐步地扩大,大大地提高了粮油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说,粮油业现在是并将永远成为我国国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因为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发达多么富裕,最基本的食品保障还需依靠粮油业的发展。但粮油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粮油食品的安全问题、生产内部的矛盾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为我国的粮油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 粮油食品质量中出现的问题

1.粮油食品以次充好

粮油产品的种类林林总总,这在丰富人们对粮油的选择种类的同时也会迷惑大众。很多的粮油产品在出厂之前根本没有进行过严格地检测,有的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混入了市场中。这是粮油食品中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大众没有专业的食品防范知识,所以上当受骗、买到假货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严重地侵犯了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甚至有可能对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2.粮油安全的检测疏忽

对粮油食品安全的检测疏忽,是粮油食品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有关粮油安全检测部门没有对粮油的安全问题广泛地关注,在检验过程中也是没有谨慎地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检验,认为不必要的步骤就直接省去,这是很不负责人的做法。对粮油食品安全的检测疏忽客观上纵容了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检测力度的不够才使得粮油食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很多来路不明的食品也被列入了合格品之列。

3.粮油安全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对粮油食品安全检测的不重视,造成了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不成体系,因而在科学的精确检测面前也缺乏准确的仪器和技术手段,这方面让粮油的检测问题变得有气无力。在大城市里粮油检测手段不是十分的精准,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根本不存在最基本的检测手段,相关人员在进行检测时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一些生活中的常识和直觉来判断,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肯定是不可取的。

三、对粮油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议

1.用科学的检测技术代替经验性判断

要想提高粮油食品的质量检测,应具备基本的粮油知识和检测知识,学会从科学精确性的角度严格地判断,而不能再仅仅依靠常识和经验进行粗略的判断。换言之,就是要用科学的技术检测代替经验判断,用理性的思维取代感性的认识,这是至为关键的。

2.将检测部门细化实现流水检测

检测部门的单一化是检测精确性存在的严重问题,如果只是单一的检测部门对粮油食品进行所有项目的检测,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模棱两可的。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将所有的检测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这样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检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检测时间,也能加强检测的准确性,更严格地把握好粮油食品的质量关。

四、粮油安全的防范措施

1.国家应健全粮油食品安全的法律

我国的粮油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太健全,对于粮油食品整个生产流程的惩罚措施还不太明确。有关的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地出台地方性的法规,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制约不合理粮油产品的出现,同时为粮油食品行业的文明提供可参考的法律依据。

2.严谨检测时的工作态度

粮油食品安全的质检人员务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严格地遵守检测章程,研究工作时的态度,不能减轻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切实地承担责任,做到爱岗敬业。把人们的安全问题作为第一任务,强化责任,为粮油食品安全检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增强粮油食品安全防范的意识

对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增强防范意识,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在购买粮油食品时应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此外,应多多掌握一些有关粮油的知识,提高鉴别力,选购商品时要尽量选择知名度高、有质量保证的食品。

四、结语

粮油安全检测及防范是至关重要的话题,提高粮油安全水平不仅仅是政府、社会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注的。关注粮油食品安全检测和防范,客观上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粮油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有提高检测和防范力度,才能让粮油业更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雅莲,冯厉,徐弘彦:粮油质检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6(6):46-47.

[2] 高秀贤:粮油质量检验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J].《粮食加工》.2010.(03).

[3] 李洪远,陈义飞,王代强:粮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有关问题[J].《养殖技术顾问》2011(09).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7篇

1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1.1产量情况存在很大隐患: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而言,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同时,有限耕地资源的逐年锐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其次,粮食的产量与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生产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安全。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植物病害的存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植物保护也成了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所以,以下是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3.3强化对可持续质保的教育培训:虽然大部分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所接受,但该理论体系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述民, 张宗文.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3): 325-338.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8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 和谐社会 有序流通 市场调节功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乐清市随着粮食生产、市场和价格三个放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县域粮食安全,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乐清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县市,应该认真对待粮食问题。“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乐清市存在着“人增、地减、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量外地来乐务工的人口流入,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120万人民有饭吃、吃好饭就难以保障,就会影响全市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说,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乐清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消费剧增,产需缺口扩大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乐清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比种粮的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于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城镇扩容和流动(旅游)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日益扩大,按人均日消费成品粮0.3公斤计算,净增1万人口,年净增原粮消费110万公斤。即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重视、巩固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销缺口仍逐年增大。预计“十一五”未全市粮食总产将低于15万吨,总需求为35万吨,需求缺口将达到20万吨。虽然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粮食安全仍是乐清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本地粮源缺乏,外购困难多,储备粮源不稳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地无粮收购。外购粮食,粮源紧、价位高、损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产地早籼谷价格大幅上升,乐清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购的早籼谷价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涨到95元/50公斤。同时,外购粮食不确定因素多,遇到粮食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和地区间相互封锁,会导致应急状态下粮食流通受阻,影响或加剧县域粮食供应安全。因此,乐清市的储备粮源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储备粮规模小,缺乏粮源基地,宏观调控能力偏弱

乐清市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基地,与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边县、市等粮食产区虽有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性,这对弥补本市粮源不足,造成被动。与此同时,纵观全市的仓储和储备粮状况,仓储条件薄弱,储备粮规模偏小。除中心粮库外,其他粮库设施陈旧,已经不很适合储藏粮食。全市县级储备粮只能保证3个月的口粮销量,根本不足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明显不适应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储备粮食均以原粮形态保管,且品种结构单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无法直接控制的粮食加工能力和供应条件,缺乏应对突发情况和自然灾害确保粮食有序供应的有效手段。

三、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强调行政领导对粮食生产负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守住淳安县17万亩耕地,依法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三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粮源。

(二)依法管粮,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扩大调控粮食供应渠道。加大粮食购销的对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产销协作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合作领域和机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思路,争取在主产区建立收购点参与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和调运,用于储备粮轮换或本县市场供应。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工商、物价、质监、粮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超前分析、科学预测、宏观调控,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规范粮食市场。

(三)奠定调控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一是加强储备粮管理。粮食收储公司是地方储备粮食的“蓄水池”,不仅需要引活粮源“收得进”,更需要保质保量“储得好”。同时,适当增加地方储备粮食规模,按照国务院“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增长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粮库扩建工作。扩建中心粮库是走“建仓引粮”之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心粮库扩建工程建设资金,抓紧上马工程,确保储备粮在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做好应急大米加工厂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乐清市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要求,评审几家资质高、信誉好的粮食经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及供应点,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周转库存。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及时监测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行情和出台一些调控举措,进一步落实应急加工,供应,运输网络。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社会危机意识。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9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 和谐社会 有序流通 市场调节功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乐清市随着粮食生产、市场和价格三个放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县域粮食安全,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乐清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县市,应该认真对待粮食问题。“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乐清市存在着“人增、地减、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量外地来乐务工的人口流入,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120万人民有饭吃、吃好饭就难以保障,就会影响全市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说,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乐清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消费剧增,产需缺口扩大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乐清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比种粮的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于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城镇扩容和流动(旅游)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日益扩大,按人均日消费成品粮0.3公斤计算,净增1万人口,年净增原粮消费110万公斤。即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重视、巩固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销缺口仍逐年增大。预计“十一五”未全市粮食总产将低于15万吨,总需求为35万吨,需求缺口将达到20万吨。虽然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粮食安全仍是乐清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本地粮源缺乏,外购困难多,储备粮源不稳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地无粮收购。外购粮食,粮源紧、价位高、损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产地早籼谷价格大幅上升,乐清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购的早籼谷价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涨到95元/50公斤。同时,外购粮食不确定因素多,遇到粮食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和地区间相互封锁,会导致应急状态下粮食流通受阻,影响或加剧县域粮食供应安全。因此,乐清市的储备粮源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储备粮规模小,缺乏粮源基地,宏观调控能力偏弱

乐清市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基地,与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边县、市等粮食产区虽有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性,这对弥补本市粮源不足,造成被动。与此同时,纵观全市的仓储和储备粮状况,仓储条件薄弱,储备粮规模偏小。除中心粮库外,其他粮库设施陈旧,已经不很适合储藏粮食。全市县级储备粮只能保证3个月的口粮销量,根本不足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明显不适应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储备粮食均以原粮形态保管,且品种结构单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无法直接控制的粮食加工能力和供应条件,缺乏应对突发情况和自然灾害确保粮食有序供应的有效手段。

三、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强调行政领导对粮食生产负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守住淳安县17万亩耕地,依法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三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粮源。

(二)依法管粮,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扩大调控粮食供应渠道。加大粮食购销的对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产销协作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合作领域和机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思路,争取在主产区建立收购点参与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和调运,用于储备粮轮换或本县市场供应。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工商、物价、质监、粮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超前分析、科学预测、宏观调控,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规范粮食市场。

(三)奠定调控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一是加强储备粮管理。粮食收储公司是地方储备粮食的“蓄水池”,不仅需要引活粮源“收得进”,更需要保质保量“储得好”。同时,适当增加地方储备粮食规模,按照国务院“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增长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粮库扩建工作。扩建中心粮库是走“建仓引粮”之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心粮库扩建工程建设资金,抓紧上马工程,确保储备粮在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做好应急大米加工厂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乐清市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要求,评审几家资质高、信誉好的粮食经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及供应点,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周转库存。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及时监测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行情和出台一些调控举措,进一步落实应急加工,供应,运输网络。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社会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