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闻传媒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7 10:45:36

新闻传媒研究

新闻传媒研究第1篇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B

第十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2010年底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本届年会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的来稿118篇,最终入选宣讲论文30篇。

2010年无疑是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一年,借着2010上海世博会的契机,报网互动、博客、微博、SNS、手机媒体、车载移动电视、移动互联等蓬勃发展。在这样一个媒体行业激烈的变革与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本次年会以“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为主题,特设学界和业界专家组成的高峰论坛,旨在推动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对于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相关研究的关注,为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供启发和思路。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受众研究

在全媒体的新闻传播环境中,参会的嘉宾和入选的论文首先关注的都是理论部分的新闻生产与受众研究。

台湾传播管理研究协会理事长、原台湾铭传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杨志弘博士认为,数字信息传播的融合趋势包括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在人人都是导演、记者、专家的时代,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已经模糊,媒体已经走向公共理性,即由“中心控制”走向“协同服务”,由“同质竞争”走向“异质竞争”,由“利润最大化”走向“价值最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王云娜把关注点着眼于符号学原理及叙事系统上,通过《新闻调查》中的“网瘾之戒”的例子,进行微观样本分析。

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傅盛裕则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的历史分期为时间规制,将深度报道作为分析对象,透过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野对深度报道由“启蒙”到“监督”再到“记录”的功能转型进行了宏观研究。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生郑恩重点关注借由新媒体造势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在研究中提出,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媒体互补的媒介渠道,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首先提升“公共性空间”,强化“言论平台”。

同济大学传播学硕士生陈慧琳认为公民媒介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传媒业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公民科学正确地使用传媒,由此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有关媒介素养测量指标的测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其正确性。

山东大学传播学硕士生张夕从媒介环境入手,分析阐述了全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受众研究的核心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而得出了“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最大成果,可能是颠覆‘受众’这个词本身”的结论。

二、全媒体时代:媒介报道与社会责任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使媒介报道与社会责任达到和谐统一,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全媒体时代中的媒介报道因其影响力增大,应当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阐释。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阐释了公民新闻的几种形式:新闻评论、另类编辑、事实核查、草根报道,并总结了公民新闻在“政治责任”“信息政治”“抗争政治”和“象征政治”等方面的独特创造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董晨宇、黄彪文将关注点集中在了大众媒体在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叙事逻辑,并且试图利用叙事学视角解剖这一逻辑特点。他们发现,在新闻故事的叙述中,新闻文本偏爱寻求事件背后的“母题”,将某一社会冲突事件与公众熟悉的民生、民权、民族等故事母题相结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刘烨鑫和吴薇通过研究对比上海世博会的报道,看到了党性统一原则下不同媒体,由于地域不同、特色各异以及媒体级别的高低,地方媒体在报道中也会灵活处理,各有侧重,关注程度和新闻着眼点都有不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周豪从分析历史语境的角度,在还原提出“政治家办报”背景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思想脉络和主要所指,沿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轨迹,赋予其时代创新元素和不同政治承载。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士生王建磊运用框架理论对收集的公民视频新闻样本展开了试验设计,通过各种假设及实验,最终证明了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结构引起了受众信息接受量(认知层面)的变化;公民视频新闻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传播的价值观点能够引起受众态度和看法(心理层面)的改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硕士生庄孜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交易成本、囚徒困境等理论框架,对新闻腐败现象原因及对策的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寻租方与新闻从业者间存在一种“合理”的交易成本,这种个人或集体的历史寻租的错误元行为,成为后期行为的依赖路径与行为惯性,并最终成为一种无效的锁定状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硕士生卢江南把关注点放在了传媒与中国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上,认为根据社会的新变化,及时调整经营体制,熟悉市场运作法则,更新报道理念,方能重塑党报在传播市场中的主流地位。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樊中华对知识分子在《南方周末》评论版上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考察了知识分子对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利用,发现了新媒体对知识分子独立性言论的扩散及影响力建设,以此呈现全媒体时代知识分子影响力的全生态景观。

三、全媒体时代:媒介发展与媒介变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的发展是全媒体时代不变的规则,媒介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的媒介变革是全媒体时代的常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刘兆明认为传统报业在数字化方面的种种探索,基本上都是以“报”为核心、为基础形态来展开的。他通过研究传统报业应对新媒体冲击下的不同数字化转型模式选择及其得失,探寻到了建立适应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的报业运作模式:以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为依托,反周期出版、受众中心与个性化定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马海燕认为中国社会应当构建弱势群体话语权有效表达的诉求和保障机制,对特权阶层的话语权要进行必要限制以及扩大知识阶层的表达权,这样才能使媒体话语权做到更好地再分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单颖文从全媒体化情境下手机媒体所展示的特性出发,分析了手机媒体在全媒体中所承担的功能,主要包括了与传统媒体更有效融合以及使传者与受者间迅速进行了角色转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常惠惠、刘烨鑫、吴微、方兆玉选择了“世纪佳缘”这一交友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卡兹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得出这类的交友网站主要是因其网络相亲特性、网站品牌服务、方便有针对性等优势吸引着单身男女,越来越成为婚恋市场上的主流。但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隐私信息的泄露、信息审核不够严密等。

四、全媒体时代:媒介呈现与大众文化

在全媒体时代,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媒介图景,进而影响到不同的大众文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教授认为,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介对应的社会空间分别的个人的、家庭的,而大屏幕将对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她以纽约时代广场、香港旺角商业区、上海五角场等拥有大屏幕的区域为例,归纳了大屏幕的私人表达、集体消费等功能,并尝试探索“新媒体技术对物理空间的重塑折射出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权力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这一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邱悦通过分析《斗牛士》和《色,戒》这两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当代心理学对片中人物与情节设定进行初步的心理分析,力图探讨西方与东方视角下的这一共同主题的内涵及其异同点。对这两部成功先例的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李想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比较《淹没》与《沿江而上》,从主题、视角、导演情感表达和镜头运用四个方面阐述两部影片的异同,考察中西方镜头里的中国样貌,并进一步探讨两位导演的拍摄动机、立场和身份意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生罗雪晴以《成都商报》、《湖南日报》、《羊城晚报》自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的所有报纸为样本框研究,认为媒体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议题呈现中的偏向以及一系列的媒体排斥行为,最终造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在媒体的视野内被代言、被边缘化的社会处境。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刘金丽以《人民日报》对于政府形象的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十六大大以来的政府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考察在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的转型期,我国主流媒体如何构建政府形象,并揭示在宏大叙事和简单概括的理论背后,政府形象再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阴良以“使用与满足”为理论背景,以“人人网”为例,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得出孤独感和SNS使用之间是有正向相关关系,社会认同的某些方面和SNS的使用也是有关系的,而和“娱乐”、“搜集信息”等相比,“孤独”、“社会认同”能否被确定为网络使用动机的一种,还有待验证。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硕士生陆国静对准了在网络发展下不断壮大的同人女群体与耽美文化,运用了内斯特•鲍曼(Ernest Bormann)的“幻想主题修辞批评”方法,对网络场域中的耽美文化进行观察和诠释。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许静波通过三十年代中期香港的《工商日报》,文本中存在着大量对于上海都市文明的描绘和想象,呈现出两个不同的趋向,指出一方面来自于《工商日报》管理层和编辑层自身对于上海文化的观感,另一方面则更深反映了香港社会凝聚过程中的“无根”状态及对都市化及其所引发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附加影响的复杂心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硕士生毕琳选取《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认为不仅要关注媒体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还要探究媒介塑造出此种女性形象的影响和深层原因,论证大众传媒在两性平衡发展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做到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创造积极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五、全媒体时代:人际传播与健康传播

除了大众传播以外,人际传播和健康传播也是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的热点,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论文的入围作者也把关注点投向了它们。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何睿、任德举认为寝室空间作为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等综合区间,对大学生人际传播以及心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董依明从人际传播学角度出发,以“人人网”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在Web2.0时代,中国SNS社交网络之所以能吸引用户眼球,不断提升用户对社交网络的粘着度与忠诚度,主要是因为它确保了虚拟交友网络的真实性,更新加强了人际互动,满足用户情感与心理需求以及其高效率的传播信息渠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李怡认为人际传播是在培养与维持目标受众关系时,一种可控性强且双向对称的、利于达到树立组织形象以及危机管理目的的公共关系手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陈思认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传者机构进行自身的调整,引入全新的媒介组合方式和信息的渠道,需要一个能包含数字化特质的研究模式。她采用AISAS模型,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传播效果进行了一个评估,并对以高学历和较高社会地位人群为对象的战略传播策略提出了建议。

新闻传媒研究第2篇

一、体育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区别

(一)旧媒体、新媒体的概念

任何新与旧的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互换,新旧媒体也不例外。例如报纸刚出来的时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来说报纸就是新媒体。但是广播出现之后,报纸就成为了旧媒体。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旧媒体。

(二)新旧媒体的区别

新旧媒体组成不同:就当下时代来看,旧媒体是指以报纸(第一大媒体)、广播(第二大媒体)、电视(第三大媒体)为突出代表的三大媒体。当然,它也有所外延,比如书籍、户外广告牌、杂志等都属于旧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演变产生,既继承了旧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和交互性。新媒体在美国连线杂志中被这样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充分说明了新媒体传播的主体不在仅仅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普通大众也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新旧媒体优劣势不同:首先,新媒体将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融合于一体,它自然继承了这些技术的优势。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具有时效性,能够让受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去,普通大众也能够制造新闻,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但是由于网络的交互性,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传统媒体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传统媒体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以南非世界杯为例,仅仅派出的一线记者就高达400多名,这就为世界杯的转播与记录创造了良好条件,严格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也让新闻信息较为真实,可信度较高。

二、新旧媒体融合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大众参与到体育新闻传播

借助微博、博客、空间等互联网平台,观众可以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和感受,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给观众造成一种双向交流的感觉。同时,随着新媒体的推广,更多的体育明星和体育教练也开始在新媒体上分享自己比赛的感受,把最为直接的、最为真实的感受传达给观众,而观众进行评论和转发,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身临在这场体育赛事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媒体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观众能够对赛场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这也被社会戏称为“草根记者”,正是由于草根记者的出现,观众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赛事情况。

(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娱乐化

新媒体出现后,体育新闻变得更具娱乐性。娱乐化是体育新闻传播的趋势所在,娱乐化的赛事新闻不仅增强了大众对体育新闻的兴趣,也会让一些原本不关注体育新闻的人喜欢上体育新闻。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大多集中于赛事情况的分析,赛况结果的反思,严肃的报道形式使报道缺乏趣味性。但是新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已经远远不满足与此,在报道赛事的同时也会关注体育明星的花边新闻、绯闻女友等,这大大增强了体育新闻的可读性,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

(三)有助于媒体体育产业的发展

21世纪的体育产业被称之为朝阳产业,体育产业与十几个产业密切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传媒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推动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同理,体育产业的发展又增加了体育新闻的可读性,这将大大提升媒体行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出现后,体育新闻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体育,这也带给了媒体体育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传媒巨头都纷纷引进多媒体进行新闻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单一视听传播新闻模式,让多媒体的网络传播被大范围的推广开来。

三、新旧媒体融合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闻传播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体育新闻传播要实现时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就需要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数字化技术为体育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存储库,可以使海量的体育新闻能够被实时传播。现代通讯技术提升了体育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可以使各类体育新闻能够被迅速。网络技术可以使新闻真正实现一个人对其他人的传播,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能够评论和新闻。

(二)观众成为主体,转变了单向传播模式

要想让体育新闻有更多的观众,促进体育新闻的发展,就要积极转变原来传统的单一传播新闻模式,让大众也能够参与到新闻讨论中来,利用多种平台,让大众能够对体育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让大众也有权利发表新闻,关注受众的精神需求。让消费者满意,这是任何一个商业社会都不能违背的真理,体育事业也如此,要满足大众的需要,让观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转变单向传播模式。

(三)体育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

新闻传媒研究第3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9.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方面而言,手机信息传播经历了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手机的通话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这也是手机最早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业务的兴起使手机开始向大众传播媒介迈进,当前手机媒体已经成了新闻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但同时,它本身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为此,本文就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特点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实时性

手机的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再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全世界的一体化,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在最大的程度上与他人沟通与交流。同时,凭借手机的“移动”随意性,使得手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主流通讯工具,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机场,无论是居家,还是旅行,处处都有手机的身影。此外,与传统媒介新闻相比,手机媒体在使用上的方便性更为明显。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新闻,省去了买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站的步骤。可见,手机新闻选择的或然率与传统媒介新闻比较而言,具有一定优势,更为快捷方便。

(二)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

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手机也在逐渐的开发自己功能来替代传统媒体的一些记录传播方式,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大多数手机媒体用户选择手机报或手机电视作为获取新闻的渠道,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便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方面的考虑,他们把手机媒体当作忙碌生活的调味品,利用在公交车、地铁、电梯中的小段时间来完成对信息的获取。此外,手机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使传播与接受。那些具有突发性且时效性强的事件的传播,都能体会到手机媒体的优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必上网,也不必看电视,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了解到最新的情况。

(三)新闻信息互动效果明显

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与受众的有效、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多听听受众的心声,从而留住受众。近年来,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短信平台”、“短信参与”的字眼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手机短信在运用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暗示了手机媒体在提高受众参与、加强传受双方互动方面的巨大潜力。手机媒体自身在新闻信息的同时,通过鼓励受众以短信方式参与评论、答题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新闻传者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加之手机媒体新闻信息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新颖的形式帮助手机媒体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二、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途径

(一)加大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当前,由于手机体裁短小、语言简洁等特点所造成的手机媒体新闻信息内容的简略,已经成为制约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要了解新闻事实的详细信息,单纯依靠手机媒体提供的浮光掠影般的“概况”,显然是行不通的。为此,对于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而言,要以内容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不同的受众制定不同的信息服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有利于手机媒体争取受众。手机媒体只有在内容上下功夫,使自己的信息短、新、深,用有限的篇幅提供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量,才不会在新闻信息传播的战场上输给其他媒体。

(二)改善管理,发掘受众潜力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手机媒体只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发展思路和运作模式,才能更好地使自身的内部环境得以优化,整合自身资源,求得独立发展。为此,应该切实加强对手机媒体传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传播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同时,吸引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短信评论,可以提高受众对所订阅的信息的关注程度,完善传播链条;鼓励受众发送自己拍的手机图片参与新闻图片的选登,既加强了传受双方的联系,也为手机媒体拓展了新闻来源的渠道。由此可见,每一种新闻媒体,只有充分地重视受众,切实地为受众服务,真诚地欢迎受众的参与,才能使其自身发展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与其他媒体进行良性互动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其业务开拓与普及仍处于起步阶段。手机媒体同样没有完全脱离其他媒体而成为独立自主的新闻信息传播载体。在信息来源方面,手机媒体离不开其他媒体的“信息支持”。因此,手机媒体需要与其他媒体的良性互动,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才是其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的互动空间很大,但是,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它们之间互动合作所带来的好处都是毋庸置疑的。例如:报纸开设短信平台、广播电台在节目中设置短信互动话题、电视台开辟专门的短信通道供观众交流与互动等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的良好开端。

三、总 结

总之,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热点之一。手机媒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它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里的作用也有待加强。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想要求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生存空间,就应该直面存在的问题,弥补不足,发挥优势,优化管理和经营方式,争取更多的自,这样才能够帮助手机媒体开拓市场,增强其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陆云红,手机报的传播特点[J].当代传播,2011年第2期

新闻传媒研究第4篇

在全体会议上,与会者讨论了“媒体整合”(Media Convergence)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媒体整合?“整合”究竟是什么意思?来自学界的声音认为,教师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媒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美国有些新闻传播院系正在本科生中间推行“多媒体新闻学教育”(multi-media journalism curriculum)的实验,让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联合起来,共同创建一个每天更新的多媒体新闻网页。对新闻传播院系来说,建立一个多媒体新闻编辑室是容易的,但拥有充足、合格的师资是不容易的,因此,这种尝试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关于“媒体整合”,业界的实践更加前沿。《今日美国》媒体实验室的多媒体技术经理Scott Cunningham介绍了正在开发的一份新型《今日美国》――网络是它的载体,但完全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纸质报纸的网络版。例如,网页的上半部分分为左右两大块,左上方是即时新闻播报(《今日美国》有自己的主持人),右上方是航空信息查询,网页的下半部分则是相关的广告。读者可以专心收看新闻,也可以边看新闻边查询航空信息、用信用卡购买机票。另一个新颖的设计是,他们创建了一个世界地图的页面,读者想看哪里的新闻,就点击哪个地方,关于那个地方的即时新闻播报的窗口就会自动弹出来。《今日美国》正在做相关的实验与研究,以期有朝一日正式推出。

早餐会的主题是“媒介在中东的合法性与避免政治混乱”(Media Legitimacy&Averting Political Chaos in the Middle East)。几位来自业界的主讲者都认为,美国人民了解美国士兵在中东情况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媒体。但他们还是表达了一些忧虑:美国的记者怎么变成了美国的军队?把记者嵌入军队是否合适?国际新闻多来自于同一个新闻源,如果换一个角度,报道就会完全不同。那么,新闻究竟应该如何报道?美国新闻从业人员这种自我检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思考的同时,新闻是还要做的。为了让受众对即将到来的美伊战争有所了解,科罗拉多的地方报纸《落基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在4天里,每天随报夹送一张战争情况介绍(Priming for war),内容涉及伊拉克的历史、地理、经济情况、打击目标、萨达姆其人其事等,还有对美国最先进的武器的介绍,包括各种型号的战机、航母,以及如何在伊拉克进行巷战的演示图、对付伊拉克生化武器的设备、美国军备与伊拉克军备的对照等。运用了大量图表,让读者一目了然。

新闻传媒研究第5篇

关键词:新闻传媒;企业;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创新

一、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既是财务预测实现的条件,又是对过去活动的总结。通过财务管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新闻媒体企业的运营和偿还、盈利等能力,以此来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促进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面对体制革新、机制的变化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活力,是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企业加强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的新闻传媒企业领域,它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杂性、综合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也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复杂性。我国的新闻媒体企业大多属于事业单位,但是走企业化管理道路。由于财务管理的基础较弱,企业在改制之后,需要运用到财务的统计、分析、预测、决策以及控制等手段,以此来帮助企业完成价值链的创造,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产业链主要包括了信息的提供商、运营商以及终端生产商这几个方面,生产经营的方式与以往的传统媒体多有不一,其营销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使得在新形势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

2.投融资管理常态化

投资和融资作为新闻传媒企业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种形态,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实力,以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投融资管理将走向常态化。从投资活动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已经有诸多新闻媒体企业走向了跨媒体、跨区域以及跨所有制的优化重组。新闻媒体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从融资活动来说,新闻传媒行业的融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融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条件成熟新闻媒体,尤其是跨地区的新闻传媒,将成为上市融资的主要途径。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之上,新闻媒体的内部与外部融资的方式也在不断丰富。

3.风险管理日益紧迫

随着企业的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改革以及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新闻传媒行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其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新兴的媒体形态的出现,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竞争更加剧烈。但是,企业长期存在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盈利空间较小,数字媒体的盈利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在壮大,各式各样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为财务人员技能水平低、企业筹资门路的欠缺以及人才运转机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财务设备也没有充足的科技含量,不能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进而会影响到财务风险的发展态势。总的来说,企业不仅面临着外部的压力,也面临着内部管理的挑战。所以,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控制,这将是新闻传媒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传媒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财务管理的创新对于新闻传媒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集团化运营模式,其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方面是支出功能,另一方面是收益功能。支出功能主要是处理好内部人员的工资待遇,而收益功能主要是处理好企业的资本收益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新闻媒体企业管理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创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契合市场的需求,减少支出与资本增值的方式,实现新闻传媒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1.明确工作人员的权利与职责

在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及时摒弃以往的财务管理方法,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去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责、权利,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广泛吸收和听取各项意见,择优录取。与此同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出现反财务条例的行为,要确保财务人员的工作做到权责统一,将制度真正地落实到实处。

2.完善考核方式

在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时,其中员工的行为就决定了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它不仅是企业与社会接触的媒介,同时也是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纽带。所以员工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道路。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责任心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当下我们进行的监督,大多都是事后处理,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做好事前的控制,仍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问题。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更有助于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助于帮助传媒企业去检查所有遗漏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开程度。企业管理者主要充分地落实这些要求,帮助财务管理工作运行得更加正常、科学、有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对当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做必要的分析和评估,以此来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财务工作人员应掌握传媒技术在市场当中的运行情况,根据现实情况,实现对企业资金流向的合理调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媒企业的财务工作应该不断创新,走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企业的先导力量。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新闻媒体企业也应该认识到,企业的运营与财务管理的本质区别,财务工作人员需要遵循企业的财务制度,做到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依据,并不能直接地参与到企业决策当中,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4.树立风险防控意识

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的识别系统,以此作为明确风险的基础,找出主要的风险因素。其次,要建立风险的衡量系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程度范围进行评估、衡量,建立风险的控制目标,收集有关的数据,通过数学模型来度量风险的可控点,以此来测定风险的临界点。再次,通过建立风险应急系统,针对不同的模型、规模以及概率的企业实行内部、外部的风险管理,采取对应的措施与方法,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损失,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影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影响。最后,通过提升企业内部的控制能力,避免风险发生,以此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基于此,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完善。第一,要在新闻传媒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实现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与制衡,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第二,要优化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建立上通下达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最新资料,以此提升企业的财务决策效率。通过这些规定,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大有裨益。

结束语

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集团化的新闻传媒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它也成为传媒公司上上下下员工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集团化的传媒行业来说,开创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式,遵循管理者的规定,改变落后的资本控制方式,优化财务操作方法,这是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具体的运营中,还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2]冯君.新媒体时代的期刊财务管理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3)

[3]陈志伟.试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以新闻媒体为例[J].中国商论,2016(30)

新闻传媒研究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儿童新闻;媒介;发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正在经历新一轮革命。儿童作为新闻的重要受众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信息环境。我国学者卜卫在《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一文中把儿童的媒介需要分为6种:学习需要、新闻需要、交往需要、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和消磨时间需要。[1]但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儿童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却常常被媒介忽略。

一、儿童新闻的界定

儿童新闻这一概念在学界并没有明确概念和定性,儿童新闻涉及的范围也不完全清晰。本文所研究的儿童新闻,是指“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闻”。儿童新闻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它必须具备新闻性;第二,它所传播的新闻还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2]后者将儿童新闻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划清了界限。

二、互联网时代儿童的信息环境和新闻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的信息环境更为复杂1.儿童触网低龄化日益明显随着移动互联网覆盖率的提高,我国网民数量不断扩大,儿童触网低龄化日益显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19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占比23.2%,其中10-19岁占比19.3%,约1.74亿人,10岁以下占比3.9%,超3500万人。[3]如今我国儿童触网年龄低龄化日益明显,儿童的成长历程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密不可分,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势必会对儿童生活成长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2.网络新闻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侵害儿童身心健康新媒体时代下,众多非专业人员不断参与到新闻信息的生产与编辑中来。各类假新闻、煽情性新闻层出不穷。部分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存在价值导向上的错误,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对新闻信息的需要美国学者施拉姆认为,儿童不是孤立被动的个体,而是主动的信息寻求者。[4]对于儿童来说,主动寻求信息、接收信息、接受信息、反馈信息是其成长道路上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因此信息媒介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前传统媒体发展滞缓,新媒体技术优势突出,我国的儿童新闻的主要载体正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目前仍属于过渡阶段。新媒体环境下,儿童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主体之一经常被信息媒介市场严重忽略。联合国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儿童在媒介使用方面拥有媒介接近、有益信息知晓、媒介参与等权利。[5]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找到最适合儿童新闻发展的内容与形式,保障儿童在媒介使用方面的权利,以满足儿童信息媒介的需求。

三、国内外儿童新闻发展对比

(一)儿童新闻研究的主要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开始了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新闻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在讨论儿童新闻在传统媒介的发展及其如何突出重围。例如赵熙敏的《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突围》,张超的《融媒体时代少儿新闻如何创新出彩》。梳理国外学者的研究路径可以发现,最迟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一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儿童对媒介的使用探索。20世纪下半叶,“新闻”作为主题被引入儿童的媒介研究中,以探讨新闻对儿童的影响居多,如EDCairns在《Impactoftelevisionnewsexposureonchildren'sperceptionsofviolenceinNorthernIreland》对来自爱尔兰高风险、低风险和零风险地区的52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地区、性别、年龄、新闻接触程度四个因素与儿童对周围环境中暴力因素的感知的关系。进入21世纪,更多侧重于新闻自身话语的研究出现,MariskaKleemans等人在《Children'sResponsestoNegativeNews:TheEffectsofConstructiveReportinginNewspaperStoriesforChildren》中探讨了负面新闻如何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避免儿童产生极端负面情绪,以达到建设性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逐渐有研究者将目光投向新媒体,RozaneDeCock等人在《Children'sNewsOnline:WebsiteAnalysisandUsabilityStudyResults(theUnitedKingdom,Belgium,andtheNetherlands)》中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新闻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但类似研究仍然很少。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要坚持为现实服务的方向,要注重理论的“超前性”,使理论研究不断走在时代前列,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健康发展。[6]理论研究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有效地反哺实践。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关于新闻媒介和儿童相关关系的研究早已开始,但研究的步伐并未紧跟媒介发展的速度。绝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仍停留在以电视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

(二)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新闻的具体实践在传统媒体时期,我国关于儿童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实际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在电视节目制作上更为突出,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少儿新闻》,浙江少儿频道的《浙江少儿新闻》等,这些电视儿童新闻节目的制作是我国儿童新闻实践的重要表现。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但儿童新闻利用网络传播媒介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实际应用屈指可数,目前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新闻的尝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涉及儿童新闻的网站内容大多是关于儿童的资讯及大量儿童广告,而开设儿童新闻专栏的网站少之又少,在移动终端中,更是缺少为儿童新闻专门研发的APP。目前,国内在新媒体技术下关于儿童新闻最突出的实际运用是腾讯新闻儿童版的开创,这是我国儿童新闻在新媒体技术下的重大实践。腾讯新闻儿童版是腾讯公司专门为儿童用户定制的一款拥有7x24小时全方位儿童新闻报道的新闻产品,目标用户为0-12岁儿童。由于儿童受到其自身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成人的新闻很难被他们接受与理解,因此腾讯新闻针对这一类特殊用户群体,腾讯新闻儿童版在内容生产中对选题策划、内容编辑、界面设计、内容审核和优化等环节均采用定制化设计,为儿童新闻的内容生产提供了精准优质的保障。为了与儿童用户群体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佳化,腾讯新闻儿童版在传播策略上主要着力于从情景化传播、社会化传播和矩阵式传播三个方面进行精准传播、互动传播和品牌传播。[7]然而,腾讯新闻儿童版在应用设计上还存有一定缺陷,比如该应用的目标受众数据库是通过技术部门主动拉取数据包中的0—12岁用户,部分目标受众如果在应用中填写的年龄大于12岁时,就无法主动获取儿童新闻版面,即使更改到12岁以下,应用版面因为其更换不够及时,而错失部分目标受众。与国内相比,国外儿童新闻的新媒体实践相对丰富,网站和应用程序皆有布局。总体呈现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多元。以儿童新闻类APPNews-O-Matic为例,该应用程序提供关于世界各地的时事文章,内容涵盖生物、科学、运动、时尚等各方面。TweenTribune是一个由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Institution)主持创办的资讯类网站。它的新闻资讯全都来源于美联社,而在时事资讯之外,网站还涵盖了自然、经济、科技、历史、地理、文学等主题的内容。2、形式活泼生动,趣味性强。News-O-Matic文章后面配有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在帮助孩子巩固文章内容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儿童在阅读完毕后,还可以以文字或绘画形式展开互动。他们可以向主编提问,还会与宇航员、运动员、国会议员和艺术家交谈。3、采用分级制度,适应儿童接受能力,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应用程序Newsela抓取来自《彭博社》《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内容,由专人改写为难度系数不同的版本,供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读者使用。新闻报道按时间顺序列出,更新及时,同时支持按类别、主题、关键词查看。4、专业化、细分化趋势凸显。ScienceNewsforStudents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科学新闻媒体集团(SocietyforSciencethePublic),是一家以提供专题式科学新闻见长的资讯网站。网站会不定期邀请各领域各行业的世界级顶尖人物,如著名科学家、宇航员、运动员参与头版访谈,分享他们独特的经历和故事。

新闻传媒研究第7篇

摘 要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文章通过阐述新媒体与体育新闻涵义,分析新媒体传播特征,对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研究体育新闻传播有序健康发展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 体育新闻 传播 发展趋势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凭借其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优势逐步渗透进社会生活、生活组织的各个领域中,进而使得体育由过去的业余行为不断朝商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1]。由此可见,对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与体育新闻概述

(一)新媒体

新媒体指的是基于现代技术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主要涵盖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数字报纸杂志、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还具备互动性强、精准度高、覆盖面广、媒体渠道广泛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新媒体在当代传媒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积极促进着全面媒体行业的发展。

(二)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指的是对体育运动中时下发生的事实进行相应的报道,涵盖体育竞技、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校园体育等诸多领域各式各样新发生的事实。其中并以体育竞技为体育新闻报道主要内容,体育新闻传播以体育为主要对象,体育新闻是服务于大众开展新闻报道解答,传播竞赛的过程、结果[2]。

二、新媒体传播特征

(一)传播方式双向化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受众仅仅是信息被动接受者,为新媒体下受众获取了一定的主动性,受众可一方面可通过电脑、手机对相关赛事直播进行收看,一方面受众可凭自身爱好,与他人开展实时互动,去发表自身的观点看法。自该层面而言,新媒体使受众转变成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二)传播行为个性化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方式,使人们转变成信息者,可对自身观点进行自由表达,传播自身关注的信息。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等完全是由自己一手掌控。传播行为个性化,一方面使人们感受到表达自身观点,彰显自身个性的,一方面也使得个人隐私遭受极大威胁,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不仅加大了管理难度,还对受众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三)传播速度实时化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使新媒体实时传播成为可能,无需再开展一系列繁冗复杂的剪辑制作,技术高效快捷确保信息可于全球范围内达成实时传播。该项新媒体传播特征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如今各式各样门户网站、手机应用等均已实现了声音、视频的实时传播,时空距离得以进一步缩小。

三、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新闻不断朝交互式传播方向发展

作为新媒体所特有的的一种发展形式,交互式传播可使体育新闻获取源自不同受众的提问信息、反馈信息,通过对新闻传播方式予以调整再回过头来反馈给受众。在新媒体传播期间,受众可基于体育新闻传播平台,有序地开展信息反馈,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为信息反馈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交互式发展在体育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同样属于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发展形式。

(二)体育新闻不断与手机App开展融合

新媒体发展,为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继而App的推出使体育新闻逐步走进人们视野,人们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了解体育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进步使体育信息即时传播成为现实,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快捷,体育新闻依托手机客户端,对一系列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确保受众可及时了解体育新闻。

(三)新媒体下体育新闻受众地位逐步转变

新媒体下,体育新闻不断与其开展融合,使受众地位不断发展转变。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地位由如今的信息层面逐步取代了以往的新闻接受层面,受众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均可对新闻展开、评论等,而不再是单方面被动地接收信息,体育新闻一方面被受众接受,一方面被受众传播,新媒体下体育新闻受众地位逐步发生转变。

(四)新媒体下体育新闻传播速度逐步提升

新媒体发展以自身传播速度为重要依据,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下体育新闻传播速度逐步提升,使受众可于第一时间获取到体育新闻,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与新媒体实现了发展融合,依托新媒体发展力量,提升了自身传播速度,实现了自身传播形式的转变[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发展推进了体育新闻传播的转变,推进了体育新闻不断朝交互式传播方向发展,推进了体育新闻不断与手机App开展融合,推进了体育新闻受众地位的逐步转变,推进了体育新闻传播速度的逐步提升。基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新媒体与体育新闻涵义,全面分析新媒体传播特征,强化对新媒体的科学应用,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研究体育新闻传播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晓楠.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02):47-49.

[2] 杨剑锋,雷海平.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01):127-130.

[3] 孙斌.新的媒介生态环境背景下视体育新闻传播格局的改变――体育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发展[J].才智.2013,(15):163-164.

新闻传媒研究第8篇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00-00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虚拟空间上,越来越多的“个人媒体平台”逐渐搭起,没有入门条件,只要你想加入,便可以在自己的社会身份之外增加另一个身份――“网民”。在这个消息实时分享的时代,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接受媒体灌输各种思想感情、意识形态或动机的“枪弹论”已经成为了陈年旧物,受众甚至可以通过自媒体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新闻制作中。

纵观新闻媒介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在带来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都必然会给原有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引起整个传播学领域传播方式和媒介构架方面的变革与创新。而传统的主流媒体也一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1 自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新闻传播

1.1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

自媒体环境下的主流媒体开始了传播理念的变化。广播、报纸、电视,都有了网络版。主流传媒的法人微博、官方微博逐步建立。例如:人民网转企改制,进而上市。实践证明,只要与时俱进,牢记主流媒体的神圣使命,主流媒体进军新兴媒体是大有作为的。

1.2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内容的变化

今日的主流媒体逐渐开放,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等多个层面,都会参考自媒体平台上所的消息。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原始场景,会适当加入自媒体平台所的原始新闻素材,甚至会与自媒体平台主动联手合作,征集“草根记者”的“新闻”作品。如何参考自媒体平台的新闻消息,让“草根记者”的作品符合社会的主流舆论,就需要主流媒体进行有目的的把握和考察自媒体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因为“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1.3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呈现方式的变化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是新闻框架的重要表现之一,新闻评论更是新闻节目的重点版块,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新闻评论往往是直截了当的一语点破新闻媒体的立场、态度。而在今天,自媒体环境下,一个普通的信息人和传统媒体站到了一个起跑线上。许多新闻节目在叙述一件新闻事件后,常会在结尾处增加一句经典的连接语:“有网友评论说”,随后,网友们的态度便会在新闻节目中展现。从语态到内容,都十分的草根以及原生态。这些评论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通常可以借“网友评论”来巧妙的影响受众心理,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引导舆论。

而究其是否为真实的“网友发言”已经无伤大雅,在新闻事件描述后加入网友评论的新闻播报方式也已经渐成模式。这种新闻节目制作模式不仅仅是自媒体给主流媒体新闻制作所带来的形式上的创新改变,更给整个社会关心时政和民生的人们提供了参与新闻制作的良好时机。

1.4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中传播渠道的变化

主流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的消息传播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拥有主流报纸、电视、广播及大部分网站的绝对控制权。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渠道广为人知且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近年,当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个人平台逐渐搭起时,主流媒体原有的传统消息传播渠道也不免变得失色许多。于是主流媒体在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立刻做出了改变――在保证自已已有的消息传播平台的正常运作的同时,也来到了自媒体平台上开辟一块领地,开通微博、微信。

1.5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反馈的变化

传播实践证明,传播过程往往是交互的,传授双方是一种双向传递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反馈是对传播效果的检验,所以,为反馈提供更多的流通渠道,是传播者的责任。传播者只有合理利用受传者的反馈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从而使新闻传播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曾经通讯欠发达的时代,由于受到通讯设备与技术的限制,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极少的。时至今日,通讯极其发达,网络留言、短信、微信无处不在使用着,通讯设备的发展也促进了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的交流与互动。现在在电视上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就是微信了,在许多新闻节目画面的右下角都会有一个二维码,希望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到节目的微信讨论中。

2 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变化的影响

2.1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曾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正是因为这些难得的特点,使得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事发现场的当事人通过电脑、手机提供鲜活的第一手细节描述, 也经常会成为媒体报道该事件时最好、最可靠的素材,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受众”者,此时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新闻源”,而这个新闻源发出的新闻又被许多主流媒体转载应用着,使之更广泛地传播。

这个交互式的变化使普通大众重新认识了主流媒体的新闻:原来新闻的制作并不是很神秘,甚至自己也可以亲身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新闻制作中的。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受众与传者之间心理距离,使大众在情感上更加信任主流媒体。

2.2自媒体环境下主流新闻传播对媒体自身的影响

自媒体有别于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方式概念。

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的概念被扩大。自媒体时代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自媒体是一个属于平民大众的交流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晴雨表,自媒体中的信息和网民的言行,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社会的舆情与舆论。自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也往往可以真实准确的体现民意。主流媒体选取在自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作为自己新闻栏目的选题,为百姓说话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新闻节目获得了社会主流民众的支持,也会获得更多的观众。可以说,“议程设置理论”不仅可以适用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自媒体上的声音也同样设置着主流媒体新闻的选择。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中的意见领袖都是引导舆论的主流。

专业媒体机构若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就要充分吸收非专业新闻传播者带来的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接收民众爆料,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接收受众的想法。甚至一些电视节目把普通受众请进演播室,与主持人一同品评新闻事件。从传媒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新型媒体的诞生都是对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因此,自媒体是对传统主流媒体有益补充,而不是用来替代主流媒体的。主流媒体不应该主动失语,把自己的宣传阵地拱手让出。一旦自媒体成为广大公民获取资讯的主流,自媒体本身弊端造成的危害就会级度放大。假作真时真亦假,主流媒体再想收复失地,估计只能望洋兴叹了。

2.3自媒体环境下主流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据统计,以一种传播媒介普及到5000万户为例,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仅仅用了14个月。微博以其平民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网民的关注并使用,成为了当今越来越多网民了解民意、传播新闻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有一个形容自媒体的段子说道:“当你的粉丝超过1万个,你就是一本杂志”,“当你的粉丝超过10万个,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当你的粉丝超过1000万个,你就是省级电视台”,“当你的粉丝超过1亿个,你就是中央电视台了”。这足以说明自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主流传播媒介主要有四个社会功能,分别为信息功能、协调管理功能、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就像上文所说,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扩大、新闻传播的呈现形式多样,这些都扩充了今天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信息功能,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可看性。其实,主流媒体还有一个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那就是舆论正确引导的功能。面对流言,肩负引导正确舆论观念的主流媒体在很多时候承担起了“辟谣”的角色,主流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不得不把自己的新闻内容在第一时间选定为从科学角度从事实出发,向民众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2.4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对国家的影响

2.4.1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对国家事务的监督与反腐

在自媒体极其发达的今天,在照片或者采访中的蛛丝马迹都逃不出网友们的慧眼,他们见微知著,善于收集相关素材,挖掘现象背后的秘密,并在自己的“媒体”上与网友们品评发现,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话题,引发社会舆论,进而影响媒体态度,给媒体施加压力,使其履行好舆论监督的职能。

在自媒体平台上,公众对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公务人员,又多了一个监督的渠道。在传统主流媒体信息搜索能力的缺陷的情况下,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使公众对国家事物的的监督更加便利,完善了媒体的监督功能。

2.4.2促进国家健全立法监督媒体平台环境

无论主流媒体对网上上热炒的时间表示的支持态度还是反对态度,都不能排除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的媒体责任缺失,为一些不良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网络红人网络热点事件,虽然发源于网络,但是其红到发紫的结果却是自媒体与主流媒体共同打造的结果。

面对迅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国家立法机关应积极展开思考,补充法律空白,以清洁网络舆论环境、保障网民言论自由和人身不受威胁。如网络的实名制等规定都可以成为有效规范新媒体健康成长的有效选择。

在现阶段的我国,主流媒体是巩固、深化发展改革成果、创造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营造良好的主流舆论环境的捍卫者。在自媒体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网络的管理者、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能,来保证新媒体文化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3结论

新闻传媒研究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输入与输出;新闻传媒;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Krashen, Long, Swain等名家都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指出语言学习的过程然最重要的是将两者平衡,做到输入、吸收、输出全面兼顾,平衡发展。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不论对哪一种认知风格的学习者教学时,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保证有效的输入,促进最大限度的输出,已达到对语言的正确掌握。新闻传媒是一种新的媒介手段,它在教学当中,尤其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当中发挥出的作用日益显现。当下,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了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是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改进。

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闻传媒的作用

1.1 新闻传媒的广泛性作用

新闻传媒自身机具广泛性,不仅涵盖了我们的文化,也涵盖了我们的经济以及政治,甚至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介来进行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这里所采用的媒介可以是电视、报纸,或者是广播以及网络媒介

1.2 新闻传媒的及时性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地利用新闻传媒的及时性特性,对英语教育的政策给予深读研究,并在课堂上为大学生进行详实地分析和解读。在解读中,应该积极地将各种传播媒介充分地给予利用,及时能够对相关的教育事件、英语新闻和新闻事件给予注意,积极地通过微信和微博来为大学生传递讯息,进而从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给予革命性地打破。

1.3 新闻传媒的交互性作用

我们应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跟大学英语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以往特别依赖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状况,让英语走向生活,让生活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比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对英语新闻报道的观看,可以达到对大学生的听力和口语不同程度地强化作用。

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闻传媒的深远影响

2.1 思想层面

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特别单一,常常只是限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之中。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必然不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必然反过来又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情绪,消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且逐步产生一种抵触。而在新闻传媒中,我们的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网页、微信,以及微博这些方式展开英语教学,促使大学生英语的进行学习活动。另外,英语教师在进行新闻传媒的以后,一些先进思想理念会在教师的脑海驻扎。

2.2 在英语教学模式层面

在实际英语的教学里,教师教育教学的模式是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权威的中心,一支粉笔盒一本教材就是他们的教学工具。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严重地阻碍就英语知识的有效扩展,抑制了学生的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展开。而在新闻传媒作用下,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传媒实现信息化的教学,可以让计算机传媒界面充分地代替黑板工具,可以有效地将一些英语知识信息,有效地运用新闻传媒积极地传播给大学生。我们还可以借助于新闻传媒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类传播媒介,积极运用讨论式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地让大学生在新闻传媒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被激发。另一方面,我们的英语教师在充分运用网络的交互性,搭建聊天类型的英语交流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在聊天类型的英交流的空间里,进行无距离的沟通和交流活动,在充分运用新闻传媒的作用,进行英语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2.3 学习层面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其学习活动是被动的,是机械的,学生的自主无法体现出来。故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甚至抵制。像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新闻传媒重新的认识,在课堂上真正将新闻传媒运用。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在班级里组织一些英语大赛,其目的吸引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另外,英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观看关于英语的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新闻报道和英语的视频。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加的积极性,达到对学生听力训练之目标。

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闻传媒的可行性

3.1 创建英语语言环境,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

环境造影响人,也造就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创建一种适宜于英语的学习环境,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传媒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去。

3.2 在传媒下,大学英语语言信息容量得到增大

在大学英语学习活动中,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书籍,即课本。而课本的信息容量毕竟有限,且教本的信息更新速度根本跟不上时展的脉搏。相反,大学英语教学如果在新闻传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英语的信息含量更加大。

3.3 在传媒下,语言信息有很高的准确率

就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英语的准确率不是很高。而造成成这一影响因素在教材的本身和教师的本身。毕竟英语教材是有限的,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着相对的差距。有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导致大学所有的英语教师不能够保证英语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在充分地利用新闻传媒进行教学活动,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让学生在学习、练习、朗读过程中都很准确。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新闻媒体的引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同样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寻一些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行性的路径。即创建英语语言环境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在传媒下大学英语语言信息容量逐步增大等方面去努力,相信一定会促进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J].外语教学,2003(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