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文化的需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7 10:45:33

精神文化的需求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调查

精神文化需求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行为规范、价值判断和建构思维模式的观念形式、意识要素,以及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希望获得精神文化成果的需要。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基础型精神文化需求,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和发展型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基础型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求知需求、归属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的需求。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文化娱乐状况,发展型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发展需求、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其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受到影响,呈现出时代特点。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本研究

使用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问卷对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以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共6所高校的100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基础型精神文化需求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的基础型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求知需求、归属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的需求,本研究主要从这四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基础型精神文化需求。大学生的求知需求状况分析。在本研究中主要从大学生最希望获取的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两方面进行考察。关于“在上大学期间,你最希望获得以下哪方面的知识”的回答中,31.2%的大学生选择专业技能知识,32.9%的大学生人选择社会交往知识,32.0%的学生选择综合能力素质,说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比较多元化,已不再仅限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社会交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你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的回答中,51.2%的大学生选择教师的课堂教学,23.5%的学生选择同学们的交流学习,19.7%的学生选择通过书籍自学,而5.7%的学生选择网络自学,说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习更加方便、自由和灵活,部分学生开始选择网络自学。大学生归属需求状况分析。本研究主要从交往对象为大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两方面来考察。

在“你最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哪方面的支持”的回答中,38.6%的大学生选择了精神方面,16.4%的大学生选择了经济方面;在“他人为你提供帮助的主要方式”的回答中,80.17%的学生选择心理帮助,19.2%的学生选择物质帮助,这两题说明了大学生更希望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在“你认为他人提供的帮助,是否满足了你的实际需求”的回答中,18.9%的大学生选择了很好地满足了需求,70.7%的学生选择了满足了一些,只有10.5%的学生选择没感觉和没满足,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归属的需要从自己的交往中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归属需要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需求状况分析。本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现状、对人际关系是否满意等方面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状况。在当前新媒体发达的时代,电话、网络在人们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极大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53.8%的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28.3%的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网络交流,体现出大学生的交流方式虽然具有一定传统性,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在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满意度进行调查时发现,14.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满意,50.2%的大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而30.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调查结果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是特别满意。尊重的需求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渴望交往对象对个体认同的一种精神需求,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在家庭、朋友和学校受尊重的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家中非常受尊重,36.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朋友中非常受尊重,29.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中非常受尊重,可见,大学生在家庭、朋友、学校的“非常受尊重”的程度依次递减,在家庭中的受尊重程度较高,但在学校的受尊重程度较低,反映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尊重需求没有得到较好满足,需要高校的教育者在教育中注意方式方法,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二)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现状与分析

在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本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行调查,包括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上网的主要目的、学校的文化娱乐质量以及愿意参加学校的哪类活动。在文化娱乐活动方面,44.3%的大学生选择看电视,70.5%的学生选择看电影,70.8%的学生选择上网,45%的学生选择看书。而选择唱歌、运动健身和旅游观光的人较少,可见,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和看书,娱乐活动较丰富。在上网的目的方面,16.4%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于学习和查阅资料,54.4%的学生选择用于玩游戏和看电影,说明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娱乐。在学校的文化娱乐质量方面,5.7%的学生选择非常好,36.1%的学生选择比较好,47.7%的学生选择一般,8.5%的学生选择不好。可见,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满意度不高。在愿意参加学校的哪类活动的调查中,27.5%的大学生选择各类比赛,43.2%的学生选择公益活动,24.9%的学生选择知识讲座。这一结果表明比起纯粹的知识传授类活动,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实践类活动。

(三)大学生的发展型精神文化需求现状与分析

在发展型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方面进行调查。在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方面。关于“上大学的首要理由”的调查中,63.3%的大学生选择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说明当前的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期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的调查中,55.1%的大学生认为应努力学习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也有28.1%的学生选择不必非常努力,只要考试通过就行,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认真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关于“在大学期间,你认为最应该做的事”的调查中,15.8%的学生选择获取知识,72.2%的学生选择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说明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较高,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大学生的理想方面。关于“进入大学后是否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调查中,39.0%的学生选择有近期目标,48.5%的学生选择有远期目标,而12.5%的学生选择没有目标。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部分学生缺乏目标。关于“激励大学生奋斗的原因”的调查中,62.1%的学生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23.6%的学生选择早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关于“追求的价值目标”的调查中,77.6%的学生选择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生的信念方面,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希望入党,对共产主义有较强的信念,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想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但也有部分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比较功利。

三、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在基础型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知识的渴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方面,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小部分同学会选择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社会交往方面,大学生除日常的交流外,更多地使用网络进行交流,人际关系总体较好。在享受型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电影、上网和看书,娱乐活动内容较丰富,但多数的娱乐文化活动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且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大学生对学校当前的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不高,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大学生的发展型需求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期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较为消极,缺乏学习目标。针对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高校应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通过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创新课外活动模式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走向。

参考文献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2篇

关键词: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36-03

城市困难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不仅处于明显的经济弱势、政治弱势、心理弱势,而且还处于明显的文化弱势。如何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他们相应的文化关怀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在倡导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从漳州市区在职职工中的困难人员、失业人员、三无人员、6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中的困难人员中选取200个作为访问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实地走访社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社区群众文化事业情况,梳理出这一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基本概况、突出特点及当前该群体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现状分析

精神文化需求是一种超越物质需要和功利需要的人类需要,主要表现在精神状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当前,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现状总体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不足亟待改善。

(一)能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精神状态总体健康向上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漳州城市困难群体在精神状态上虽然注重现实,但并不唯物质、金钱为上,更看重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处世德行,从主流上说其精神状态是健康向上的。调查显示,在人生价值方面,有72%的被访者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最主要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而认为应该用“占有的财富”、“拥有的权力”和“名气的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分别仅占18%、1.5%、1%,另有7.5%的被访者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大部分被访者具有比较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衡量标准。在人生意义方面,有81%的被访者认为“身心健康最重要”,有63%认为人生意义在于“家庭美满和谐”,44.5%认为在于“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而认为在于“物质富裕”和“事业成功”的分别仅占10.5%、10%。在他们心目中,富裕暂时还不可及,因此更珍惜自己可以把握的幸福要素,如健康、家庭、为人处世的德行等。这说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困难群体日趋务实,物质财富的追求似乎并没有被大多数被访者视为最重要的人生追求。

(二)既有存在精神寄托,又能正确认识命运

在被访的200个调查对象中,在信仰取向方面,有76%的被访者有,且信仰多样化;不信教的只占24%。在信教的最主要原因方面,有61.8%的被访者认为是“告知做人道理,与人为善”;有19.1%认为,可以“保佑顺利”、“精神充实”、“消除灾祸”,“宗教文化感人”,“感兴趣”等。由此可见,是困难群体寻求精神安慰、调节心态、提升安全感、克服消极心理的重要途径。对于命运的认识,被访者认为影响命运的前五位要素(30%以上)均基于比较现实的判断,这五个要素是个人努力、个人能力、家庭背景、机遇、教育。说明城市困难群体人生态度还是比较积极正面的。

(三)社会交往空间较为狭窄,精神压力来自多方面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社会交往是人获得精神满足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社会交往,人在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实现了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漳州城市困难群体社会交往范围和遇到困难求助对象选择都较为狭窄。调查显示,有50.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最主要交流对象是“亲戚或亲属”,选择“朋友”占22%,选择“邻里”、“同学”、“有共同爱好的人”、“同事”、“网友”加总仅占23.5%,另有4%的人选择“无交流对象”。影响社会交往方面,有52%的被访者表明自身的经济能力制约着社会交往,有18.5%的是因“疾病”,有15.5%的是因“个人性格原因”,有14%的是因“时间限制”及其他制约因素。在精神压力方面,被访者反映他们的精神压力来自于经济困难、疾病、下岗失业、子女受教育、工作压力、人情世故等多方面,其中56.5%的人提到“经济困难”是他们的主要压力。

二、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特点

(一)对精神文化需求相当重视,文化生活参与意愿增强

城市困难群体对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还是很重视的,多数人把精神文化需求看成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及“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时,回答“非常重要,很看重”、“比较重要”的共占56%,回答“一般”的占27.5%,回答“不重要、无所谓”的仅占6.5%,“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占10%。在过去的一年里,多数被访者参加过元宵灯会、游园活动,看过戏曲、电影、体育比赛。问到“如果举办的周末广场公益性晚会,您是否愿意去观看和参加”,96%的人表示会去参加。可见,漳州困难群众还是有较高的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意愿。

(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文化生活单调性突出

当前,困难群众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评价表示“非常满意”的占2.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22%,满意度仅为24.5%;认为“一般”的比例高达占67.5%;“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7.5%和0.5%,以百分制计算相当于63.7分。改善和提升的空间还相当大。从前面对文化娱乐需求状况所作的分析来看,城市困难群体休闲活动的内容不太丰富,比较单调,偏向娱乐休闲型,其文化娱乐方式多集中在看电视等接触大众传媒等活动中度过。由于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具有低质性的特点,商业性文化消费能力弱,同个性发展相关的创造性强的休闲方式少。

(三)精神文化生活依赖传媒,新兴媒体使用频率不高

调查显示,传统的大众传媒完全渗入到城市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占据着这类群体文化生活的主要位置。对于网络、手机等新型互动传媒认知度不高,使用率极低。在回答“目前您最常接触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什么”的问题时,有88%的被访者选择“电视节目”,41.5%的被访者选择“报刊杂志”,26%的被访者选择“书籍”;另有15%的被访者选择“地方戏剧”,9%的被访者选择“电影”,8%的被访者选择“流行歌曲”。而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网络音乐”、 “网络游戏”、 “手机报纸”和“电子书刊”等,被困难群众选择的比重较低,分别只占3.5%、0.5%、6.5%和0.5%。可见,他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停留在电视、报刊杂志的单一、低水平的层次上,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还未有显现。

三、不断满足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能否满足困难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各级政府应把满足困难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动。

(一)加强思想引导,努力促进困难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取向

城市困难群体的精神状态虽然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他们大部分都有,且又很注重经济现实。为此,要加强思想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帮助他们树立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开展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坚定信心的教育,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现实,去追求幸福。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多注入健康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科学理论知识产品,方便广大困难群众借阅,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要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开辟关注困难群体的栏目,多宣传困难群众事迹典型案例,引起他们共鸣,培育和谐社会风尚。要在社区教育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科学理论知识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

(二)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由于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到文化建设的费用有限,直接影响到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与服务的跟进,满足不了广大社区困难群体的需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应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资金投入为主、民营企业和致富居民支持为辅的资金投入体系。二是把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支出,加大社区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户、宣传栏、露天戏台、 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三是免费向社区困难群体开放各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减免有线电视及宽带费、看电影等各种费用。四是发动社区企业支持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三)丰富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困难群体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

要充分运用社区文体场所,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的生动局面,从而不断满足困难群体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汇演、朗诵演讲、知识竞赛、书画展览、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引导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二是积极开展道德、法律、文体、卫生、科教、治安“六进社区”活动。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传播先进文化,普及法律知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推动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三是举办“和睦邻里”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邻里厨艺展、趣味赛及好邻居评比等活动,拓宽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面,让他们与邻里熟悉起来、亲近起来,增进与邻里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大家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四)开展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充分利用社区大学等各类教育资源的特有作用,建设完善社区教育的服务中心、教学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为困难群体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和机会。要重点抓好各类短期教育培训,积极开展以科学文化、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环境保护、健康保健、人口教育、社会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体的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需求。要努力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要根据形势发展和社区困难群体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培训课程和教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升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五)强化机制保障,努力确保各项具体措施的有效推进

要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工作联动机制,整合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满足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合力。要制定资金投入比例浮动机制,资金的投入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随着困难群众的增多而增长,切实提供经费保障。要加强宣传推动,尤其是要加强宣传困难群体中的道德模范等典型案例,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弱势群体,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在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织中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考核目标,并且把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订有关《考核细则》,把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区、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兑现奖惩,从制度上保障满足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各项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漳州市统计局.漳州统计年鉴,2011.

[2] 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钱光培.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现状、特点、规律与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3篇

关键词:精神需求;银潮;活动管理

1 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银潮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文化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因为离退休人员由其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离退休人员,相对生活上的经济压力不高,因为这些离退休人员更加注重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然而现实问题是这些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自发组织的活动多,且往往为民间组织,其内容较为单调,多属于自娱自乐,基本处在无组织无目的的状态下,这样不利于改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和状态,更不会提高其文化生活的质量,因此研究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离退休人员的文化需求进而提高其活动管理水平,是目前所有企事业单位都应当面对的问题。

2 离退休人员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要研究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应了解其生活中主要面对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目前离退休人员所面对的生活问题有:

(一)数量不断增加。我国老龄化问题在近几年不断突出,其主要的标志就是进入离退休队伍的人员不断增加,因为我国在20世纪的中期迎来了一个出生高峰,所以在近几年离退休的人员呈现增长趋势,即通常所说的集中退休,退休人员在三四年间呈现出大幅度增长,加之医疗生活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年龄也随之延长,这样就导致了离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给社会带来养老问题。

(二)适合老年人活动场所少。虽然城市建设中越来越注重对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公园和俱乐部等随之增加,但是适合老年人从事文化活动与交流的场所建设与扩充缓慢,这与不断增加的离退休人员数量相比反差较大。从而导致多少老人除了散步、棋牌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更不要说参与到老年大学、旅游、演出等活动中。高学历群体的离退休人员,更需要文化生活来作为排解生活压力的方式,而文化活动场所的减少显然导致老年人的精神压力增加。

(三)与社会脱轨情况严重。老年人对新事物接受的能力本来就弱,加之在离退休后老人对社会的了解与接触更多的是依靠电视和报纸等,所以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知之甚少,虽然有一些老人能够利用先进的科技产品了解社会发展的情况,但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老人不能依靠先进的媒体技术获得更加广阔的精神生活空间,所知所想与当前的社会形势脱轨,从而导致老人不能在离退休后融入到社区后者社会生活中,容易产生精神生活空虚。

(四)空巢老人增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一代的就业生活压力增加,多少离退休人员的子女都忙于工作,从而形成了“空巢”现象。此种情况对老人的精神和生活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离退休人员没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就只能独守空巢,使其容易导致精神与生活进入恶性循环。

(五)文化活动管理滞后。企业单位,如工会因为管理力量较弱或资金匮乏等,往往缺乏对离退休人员的持续管理能力,而当前的老年人状况只是依靠简单的嘘寒问暖显然是不能解决其真正的生活问题的。进而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离退休人员进行有组织、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然而现实中这样的管理还不能完全满足离退休人员的需求。

3 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所谓“老有所学”是离退休人员的普遍共识,离退休人员虽然年龄较大,但是其学习新鲜事物的期望并没有减退,尤其是学历水平较高的离退休人员,因此他们更愿意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尤其是以社会环境相接轨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更可以使其有能力参与更加多样的文化活动。

(二)愉悦身心的需求。愉悦身心是离退休人员的另一个重要精神需求,主要是通过适合其自身的活动来放松心态,如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以此达到促进交流放松心情的目的,这样可以让老人获得幸福感从而健康愉悦。从某些方面看,这也是继老有所养之后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注重离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的调节和放松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是满足其生活温饱后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老人们需要精神文化生活使其精神放松,促进其思维与交流能力提高。所以因地制宜的组织离退休人员走出家门参加到适合自身特征的活动中,如健步走、打太极拳、打球、演出等,可以让老人们体会到在集体中的快乐,并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他们颐养天年。

(三)发挥余热的需求。离退休人员从年龄和身体上看,并没有失去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尤其是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人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往往都可以为集体作出更多的贡献。因此更多的离退休人员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更愿意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经验等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调查表明存在此种愿望的离退休人员占多数,成为了当前社会的广泛共识。通常理解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其生活必须要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同右灿Φ庇欣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人员可以在新的岗位上从事工作,如:活动室管理、门球场管理,戏迷协会管理等,这些都可以实现其老有所为的目标。

4 离退休人员文化活动管理措施

(一)增加对文化活动的投入。针对离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工会应促进企业为退休职工的文化活动增加投入,此种投入不仅仅来自企业当然也可以来自政府,然而工会在促进投入的同时也应当制定良好的活动规划与设计,即为适应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职工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划,让投入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以此制定长期的管理制度。因此所为的增加文化活动投入不仅仅是资金更是管理精力与人力的投入。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4篇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吸引农民走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家书屋中农民的阅读状态是衡量农家建设实际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阅读状态调查有助于今后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和完善。

为了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更好地适应农村文化生活,了解农民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需求、意见和利用情况。东海县图书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先后走访了苏北17个行政村,调查方式是直接走访农民群众和农家书屋,说明来意和目的,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调查表。整个调查基本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从回收率来看群众参与度不高,调查结果将与其他调查报告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分析。

一、基本调查情况

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以农民群体,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兼职从事过建筑、家政、餐饮、手工艺品加工、美容美发、出国劳务等职业。从年龄看,以青壮年居多,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年龄集中在20―40岁(88.7%);从学历来看,京津沪和苏南地区农民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占被调查人数的73.6%,苏北乡村农民文化素质高中以上占被调查人数的26.1%,文化素质相差很多。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被调查者中大学本科18人、专科43人、高中(中专)136人、初中生189人、小学57人、文盲7人,初中以上学历占85.8%。为此,统计时把农民读者分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群体、初中文化程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三个层次来分析。

1.农村读者对文献类型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投资知识分别位居农民读者最需要信息的前四位。高中以上农民读者以娱乐信息、投资信息、卫生知识、致富为主;初中文化农民读者以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卫生知识为主;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读者以农业知识、致富信息、娱乐休闲、法律知识为主。总体来说农民读者还是以娱乐休闲为主,但是,致富愿望强烈,法律、投资理财意识增强。

2.农村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

农民群体获取文献信息的主渠道目前还是以电视媒体和报刊为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体则以电视媒体和上网为主;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体主要以电视媒体为主;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体更注重通过电视和亲友交流获取信息资源。此外,村委会宣传橱窗也是农民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宣传橱窗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文献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政策指导性比较强,占被调查农民群体的21.2%,占被调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1.3%。

3.农民群体的阅读习惯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群体的读书看报的愿望还是比较高的。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看书阅报的愿望更为强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体有良好看书习惯的高达53.4%;没有看书阅读习惯的仅有1.3%。整体来看,有良好阅读习惯农民群体占被调查的31.0%;有阅读愿望的占被调查农民群体的84.4%;没有阅读习惯的大部分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农民群体。

4.农民群体对文献信息获取渠道的分析

农民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电视、报刊、上网及亲友交流。由于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农民茶前饭后主要是看电视和听广播,信息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得。也有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自购报刊获取有关信息,充实业余文化生活。网络的普及带来新的信息获取渠道。目前,我国大多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宽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37.8%通过网络获取文献信息,有的农民种植专业户就是通过网络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农民群体中亲友交流也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一是农民亲朋好友中外出打工、出国劳务带回大量的信息,亲友交流中无意识地传播相关信息;二是部分农民群体文化素质较低,其它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调查中还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有26.9%通过亲友交流获取所需信息。

二、农家书屋提供服务与农民群众需求的矛盾

尽快缩小城乡间的信息获取差别,使农民通过读书脱贫致富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目的,也是考量其功能成效的标准之一。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图书目录推荐中可以看出,农业科学技术文献占30%,想让农民通过这些农业科技图书信息,成为种植、养殖的专家里手,这个愿望和动机也是好的。但是农业科技信息图书与文学著作不同,时效性极强,许多科技图书从编辑到付印出书需要数月和1年以上的时间,科技信息的半衰期只有区区3到5年,如此配送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客观的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主要是为了化解农民看书难的矛盾,通过一段时间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这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而不是要将农民培养成农业技术员。

另一方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编制了农家书屋推荐书目,通过专家评审和征求各方意见,制定了两期农家书屋出版物推荐目录,各省新闻出版部门也依据本省情况制定了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图书文献的品种也大多为几千种。按照国家财政下拨经费和省级财政下拨采购经费的使用办法,一般是必须购买推荐书目以内的图书文献,原本推荐书目执行时便成为必备书目。我们暂时不考虑推荐图书文献的可读性、实用性、科学性等因素,就图书文献品种来讲,一共万余种图书文献,每家500种,采购招标中普遍是复本率高,在某个区域内一次采购招标几百种图书,几千册副本,使得图书“货到地头死”,进了书屋就不用流动了。检查一个农家书屋的图书就知道这个地区大多农家书屋的图书配供情况。事实上,全国每年要出版30万种以上的新书,5年之内出版的新书百万多种,如此配供限制了农村农民的阅读范围。管理出版传媒的主管部门实际上是用财政经费养活了文化产业,而忽视了文化事业的真正目的。

三、针对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对策与建议

1.改进配供形式

配供农民喜爱阅读的出版物是农家书屋建设的目的,但是,如何才能让农民喜爱的出版物送到农民手中,则是农家书屋建设机制中需要研究的。现在农家书屋出版物主要有三类,即图书、报刊、光盘。农家书屋建设是公共投入,一般依据资金的来源采取政府招标形式购买,然后发到村里。从过程上来看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从具体配供上分析则需要再思考。正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提出的全国出版物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出版物可以在购买时选择,且复本太多。而这种选择又给下一步农民阅读和农家书屋功能发挥带来了困扰。农民需要的出版物选择空间太小,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农民不需要的则占相当一部分,削弱了书屋的影响力和农民的阅读兴趣。配送的图书文献资源应该尽可能做到品种多、副本少、区域性图书文献资源占有量最全,这样才能使得农民可最大限度地免费地享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2.增加读物范围

出版物是未来农民阅读的基础,也是农家书屋生命力所在。按照《建设管理办法》书屋图书配供时,原则是要按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型和通俗性的原则选配,内容要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艺、文化教育、少儿等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配送出版物可以是图书、报刊和光盘。出版部门在为农家书屋编辑出版物和配送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出版物是不是适应当前我国农村农民阅读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拓展阅读内容涉及范围,增加阅读品种,特别是适应现展的阅读内容和出版物。在图书类出版物中,可以增加儿童类、老人类、娱乐类的品种和数量;可以大力提高报刊和电子出版物进入农家书屋的比例,这些出版物涉及内容宽阔,知识更新迅速,阅读方式灵活,可以按照年度调整,非常适合现代浅阅读人群;此外,还可以通过邮政系统及时配供到村级农家书屋,增强了阅读时效性和阅读效果。

3.改进出版样式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5篇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民; 精神文化; 需求

中图分类号: D422.7;G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126-03

Analysis of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GUO Wen-qiang , ZHUANG Tian-hui , ZHANG Zhuang-li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Abstract: Human beings are social, not only material needs, but also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farmers’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 are increasingly strong.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reate new productive way of life,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 besides,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lso stands out over other things. From government,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easants’ levels, what is essential is to meet and enhance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农民是三农中最核心问题,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农民问题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专门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

一、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意义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反映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农村文明开放程度,是农民精神状态的展示,也是农民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农村要实现小康目标,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实现,又包涵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可谓任重道远。目前,以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为特色的生产方式的生成,以新的理念和新的行动为特色的生活方式的生成,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与农民紧跟社会前进步伐,不断接受新文化、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有关。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成,离不开集现代科技、教育、卫生以及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新文化这个大背景,以及以它为内容的文明成果的支撑。[2]因此,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否能够完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不但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小农”意识的消除,而且关乎封建主义残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移除及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有些基层干部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搞文化建设,不注重听取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声,导致部分农民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理念动摇等。要想使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摒弃乡村陋习,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必须要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唯有如此,方可实现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双向现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贫乏不可能孕育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会造成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容易犯方向性的错误[3],只有用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装广大农民,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活得有尊严,过得舒心,满足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保证使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和谐新农村构建的保障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而新型农民是重中之重。他们是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繁荣昌盛、保证农村安定有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多样性,只有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科技、市场、法律水平和综合素养,减少其精神空虚、麻木、堕落,文化自卑感,使得乡风更加文明,村规更加合理化,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特征

不同地区、收入、理念的农民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因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互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需求差异性、需求无限性、需求可指导性、需求多元化等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由不同时代具体的社会环境唤起的,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和相应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现实性。但是,由于地区不同、收入差别、理念各异、教育程度不一导致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内容及实现形式的异质性和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村落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年收入、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思想理念较崇高的农民更加注重提升精神文化需求,这也刺激着另一部分农民向着更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出发。

(二)需求无限性

与物质需求相比,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无限制性的特性。物质需求由于受到个人的物质状况制约,物质条件对人们的需求又具有一种恒定的有效性,从而不能无穷无尽或者永远使用。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制性发展是由“思维的至上性”所决定的。因此,从理论上、思维视觉上讲,任何人的精神文化追求都不会得到限制,人具有想什么、不想什么的思想自由和需求无限制性。同时,精神文化需求又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社会阶层中属于基层状况,在通过货币购买力来满足某些需求时会受到牵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泛宣传和建设,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已经深深感染了新时期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现状,正逐渐向城市化水平迈进,而且他们始终拥有一种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需求。

(三)需求多元性

就同一需求主体而言,在同一时期或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拥有众多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对同一个需求客体而言,不同的主体从中所体会和感受到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当前农民不仅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思想道德的需求,追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需求,还有扩充文化知识和交往范围的需求,增加日常消遣娱乐的需求,以及掌握先进农业科技和加强自我发展的需求等等。文化娱乐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明显,有从高雅到普及和通俗等不同等级层次,高雅文化不仅仅是少数上流社会人专有,而是日益呈现大众化。对娱乐文化需求有些农民是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科学合理,个别农民当然也会产生一些低品位、低层次、低趣味、不健康、不合理的文化娱乐需求。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信仰需求、人际交往、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现象,不再是单一化的。不同收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在同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所带来的感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四)需求可诱导性

物质需求是指向实体的、可见的有形的占有物满足为目标,而精神文化需求要倾向于无形的、意识层面的期望与所得,并不以实物的直接占有为目标。当前农民在精神文化需求不存在有无之别,只有程度水平之差。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受到客观条件、交往人士、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有的会向着不健康低级的需求出发。同时,有些农民面临着精神文化需求方向和方面的困惑,需要他人对其进行指导。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通过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可以发生变化。

三、满足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层面

1. 加强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不断满足与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经常性、长期性地与农民进行交流,把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引导农民进入高雅、发展型的精神文化生活。完整、准确、及时把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向广大农民做宣传,让农民切实看到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对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远大战略,实现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决心,由此可增强农民满足和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信心。

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应该提高预算总量,保证重点倾斜。按照政府层级,区分富裕和贫困农村、平原和山区、村级人口密度以及民族区域、边远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算投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村优秀节目创作演出等。

3. 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机制。坚持以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将城市的先进文化资源逐渐引向农村,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援助,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由一名副职领导主抓文化工作,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建立表彰和政绩考核机制,把干部在任期内文化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与提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农村吸引人才机制。应制定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专管和协管队伍中来[4]。加强在高校宣传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动员有一定文艺特长的青年学子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到基层录取计划中,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录取一名专职文化工作者,负责组织本乡镇开展一系列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层面

1. 扩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机构。在乡镇一级设立综合文化服务站,在村设文化活动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年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广泛开展适合农村本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和村委会,既可定期举办才艺展示、体育竞技、棋牌对战、农活手艺等成本低、易于操作的比赛活动,又可开展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快乐、幸福、充实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农民间的交流与感情;积极培养农村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生活在农村中的原生态民间工艺家、杂技人、歌舞者、表演人、摄影者等,除了在生活上资助他们外,还要帮助他们培养传承人,以保护弘扬当地的精神文化特色产品。

2.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量。在农村打造“十公里文化圈”,保证农民出门十公里范围内,能享受到文化设施。大力实施“全民读书”工程,可采取流动服务车下乡,以“车载文化”方式实现偏远山区、贫困家庭、老年人等人人都能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鼓励市级、县级和高校文艺演出团体到农村参加演出,满足农民娱乐文化需求。积极打造“专家大院”,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农民传授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满足农民科技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推进电影放映工程,保证农村居民每月集体观看一场电影,陶冶自身情操。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多形式供给文化服务,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有了内生力的驱动,农村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5]。当前农村文化自生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当下时兴“文化下乡”活动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文化低保新方式,让“送”文化变成“种”文化,如同经济扶贫方式把“输血”变成“造血”。

(三)农民自身层面

1. 培养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观。自觉增加精神文化消费时间的总量和提高利用率。每天在农活忙完后,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部分用于精神文化消费,要尽量用在高雅的而不仅是低端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用在提高思想理念、掌握先进科技、纯粹情感交往、适度消遣娱乐中;学会正确分享精神文化消费资源。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充分利用,对“三下乡”带来的一些活动要积极参与,加强与外界人员在农业、科技、艺术、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树立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一个发展型、高雅型、智力型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是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志,农民不但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要相应增加对自身的投入力度。

2. 提高农民主观思想状态。注重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自觉抵制国外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排斥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把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精神文化需求扼杀在摇篮之中,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保证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为把本地建设成“和谐、文明、整洁、团结”的新农村贡献力量;提振农民的精神状态。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6]可见精神状态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农民要主动多关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绩,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生活面貌,只有横向与纵向对比,认识到优势与不足,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加鞭策自己奋马前进,实现美好新生活和自身的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 七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1-10-18.

[2]占家礼.合肥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和思考[D].合肥:安徽大学,2007.

[3]黄向阳,王菊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以湖南省石 门县雁池乡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15.

[4]孙桂华,逄增用,曲佰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 调查与思考——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9):37.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6篇

[关键词]精神文化;和谐社会;人民群众

1、开发大众精神文化的愉悦功能,增强引导作用

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于文化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规划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现代社会,大量的文化是作为“产品”生产出来的,可以说,没有文化市场,就没有大众文化。因此,在建设大众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市场和企业的积极性,承认并发挥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动力和创新作用,发挥大众精神文化生产的愉悦功能优势,引导文化生产的市场取向。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就是要努力将这种优势嫁接到公共形态的大众精神文化及其产品和服务上去。没有愉悦,大众精神文化没有吸引力,而没有吸引力的文化,是难以产生引导作用的。因此,如何将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的价值层次和愉悦结合起来,形成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大众精神文化建设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而和谐文化需要自身的和谐,教化功能和愉悦功能的和谐,是文化自身和谐的条件和表现。

2、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

营造和谐氛围精神文化内核是在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时代精神。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精神素养,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让普能群众有能力也有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门槛必须足够低,特别是事关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事关社会整体进小的那部分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纳入政府的公共职责范围内给予保障和落实。对于困难群体,不能简单地通过单纯的许诺来维持他们的信必和认同,也要从精神需求着手,借助文化活动,实质性地改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因此,必须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降低文化消费门槛,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要重神为需求互补的不同社会群体构建互相促进的舞台,发挥社区、社团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众精神文化建设格局。

3、根据不同群众的自身特点,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

和谐社会是差异社会,从社会分化的现实出发,尊重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自身状况和需求,引导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富裕阶层有能力支付市场价格,能享受到较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文化消费方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他们关注精神需求的增长,这包括内容的拓展和层次的提升,对此,主要应引导市场来满足。工薪阶层包括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以传统精神文化需求为主,对于群众性文化活动热情很高,文化消费上对公共产品和复习包括社区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因此,立足社区,自主参与是满足他们需求的主要途径。外地来沪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社会文化资源的享有率较低,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维护困难群体的文化权利,努力使不同人群在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上,“各得其所”,既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

4、开发新方式和新手段,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7篇

关键词:京津冀;老年人;精神需求;文化需求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京津冀区域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03120414);“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02120405);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京津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区域差异及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112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京津冀区域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64576448)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京津冀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况调查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目前,城市老年群体在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因素,以唐山市为例进行实地调查,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唐山市区的路北区、路南区、丰南区、古冶区、丰润区、开平区6个市区图书馆的老年人和随机在这6个区街心公园、晨练场地休闲或锻炼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有效回收率99.33%。其中,男109人(36.58%),女189人(63.42%);年龄57~66岁者占66.44%;有配偶159人(80.3%),丧偶39人(19.7%),离异8人(4.04%),未婚6人(3.03%)。

(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实地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求知学习、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娱乐、家庭关系等)。

二、结果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学习需求。老年人进行文化学习,学习的需求是为了达到持续性社会化的目的而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学习的需求,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对学习的需求主要包括养生知识、烹饪、摄影、书画、乐器、织毛衣、电脑、外语等。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文娱类、医疗保健类、生活类、专业知识类。本次调查中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对医疗保健类知识需求量最高,占82.21%(245人);其次是文娱类63.42%(189人)。其中在文娱类知识学习中,老年人对旅游知识学习的需求占62.43%(118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学习需求最强烈的是医疗保健类知识和文娱类知识,他们对这两类知识有强烈学习需求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心理和身体健康,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身精神生活过得满意。

(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需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人际交往需求是指对构筑或维持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要求。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老年人中希望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多结交朋友的人数占85.9%(256人),其中46.1%(118人)非常希望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活动,比较希望的人数占34.8%(89人),一般的人数占17.6%(45人),只有1.5%(4人)的老年人不希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大,其外出活动次数减少,人际关系相对较狭窄,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下降。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人际交往的需求,他们也希望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文化娱乐的需求主要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兴趣爱好的需要。在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满足业余兴趣爱好者占41.6%(124人);强身健体者占45.3%(135人);结交朋友者占26.5%(79人);摆脱孤独感者占50.3%(150人)。此次调查的选项为多选项,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最大需求是通过娱乐活动摆脱孤独感,并且活动本身充满乐趣,满足自身业余兴趣爱好。

(四)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最高需求层次称为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同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对自我实现的态度:持赞成意见者占98.0%(292人),其中非常赞成者占29.1%(85人)、比较赞成者占54.5%(159人)、一般赞成者占15.4%(45人)、持反对意见者占1.0%(3人)。通过这些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有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的想法与愿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愿望。

三、讨论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家庭因素作用。我国受传统文化影,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情况较多,子女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子女除了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外,更应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子女可以通过电话、看望、聊天等方式,经常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及时了解老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并设法解决,让老人感受到天伦之乐,让他们有被尊重、受关注的感觉,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子女还可为老人提供一些书籍,满足老年人对知识需求,鼓励老年人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扩大老年人的交际圈。也可适当让老年人参与到家庭生活劳作中,如抚育子女的下一代,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老年配偶在精神上起到子女无法取代的作用,对于无配偶的老年人来说,选择再婚能够改善婚姻状况,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社会因素作用。社区是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老年人所体验到的社会关心和温暖、社会支持和援助都应从社区获得。但目前我国各地的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尤其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多数社区服务比较局限,只限于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求知学习、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和娱乐等多方面。因此,建议大力开展各地社区精神文化服务建设,完善各社区的服务功能。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知识需求可以开设老年大学。据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认可度较高,在老年大学中,老年人可以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同时也为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场所。老年大学的各项功能,可以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8亿人,老年大学学员才500多万人,不到3%,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普及老年教育的任务还很重。

通过本次调查,找到影响京津冀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因素,得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希望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丰富京津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促进文化养老协同发展。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8篇

一、继承以往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优点

图书馆在长期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吸取以往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继承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优点。图书馆进行精神文化建设需要继承的优点有: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要始终把用户放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图书馆理念,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要本着独特性、人文性和服务性原则加以实施,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等等。图书馆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充分继承这些优点,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图书馆精神文化,推进图书馆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二、图书馆领导大力支持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

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图书馆领导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样对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图书馆领导给予精神文化建设以支持,有利于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个精神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与氛围,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热情。图书馆领导对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书馆领导要为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有资金保障;第二,图书馆领导要对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及其效果发挥监督作用。第三,图书馆领导要建立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鼓励机制,鼓励创新,对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作出贡献的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全体图书馆工作者建设图书馆文化积极性,推动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

三、对馆员开展教育培训

通过对图书馆进行培训与教育才能使得图书馆的精神文化深入图书馆员的内心,他们才能取得对本馆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图书馆的管理理论、馆训、图书馆规章制度以及本馆所取得的成就荣誉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馆员产生荣誉感与自豪感,从而主动投身于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实践。图书馆对馆员开展培训教育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举办有关图书馆精神文化的讲座,通过讲座将精神文化进行阐释,使其变得容易被广大图书馆员所理解,使得图书馆精神文化深入图书馆员内心;在图书馆员内部开展有关图书馆精神文化讨论,也是进行图书馆精神文化培训教育的重要方式。各图书馆员聚集在一起,对图书馆的精神文化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看法,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对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增强广大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精神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图书馆精神文化,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此外,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对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参观培训等也是对图书馆员进行精神文化培训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将精神文化融入到对读者服务的各个环节

1.开展人性化服务。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要确立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开展人性化服务,这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体现。图书馆必须注重用户的需求,把用户的信息需求放在首位,全心全意服务用户,尽最大努力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文化需求。核心是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2.加强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图书馆对用户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符合其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进行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同时也使用户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定题服务、主动推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

3.提供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就是图书馆通过服务集成使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在图书馆一个站点获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每个用户可以在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定义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种服务方式,将不同的图书馆服务系统集成,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水平,使用户多样的信息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有效避免了用户在不同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效率不高的情况出现。

五、加强图书馆制度建设

精神文化的需求第9篇

关键词:京津冀;精神需求;文化需求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京津冀区域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03120414);“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02120405);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项目:“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及路径研究在”(课题编号:201601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京津冀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6日

京津冀地区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供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被忽视。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也使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面临挑战。市场经济对青年人道德观念的冲击、留守老人的增多、农村活动场所及设施的缺乏等,都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调查2016年唐山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来了解京津冀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唐山市各乡镇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为95.71%。其中,男128人(47.76%),女140人(52.23%);年龄57~66岁者196人,占70%;有配偶113人(57.65%),丧偶71人(36.23%),离异3人(1.53%),未婚9人(4.59%)。

(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家庭子女情况、健康状况、文化娱乐、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中的教育需求。从本项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愿意参加村里组织的学习活动者占31%(83人),不愿参加者占53%(142人)。其中,老年人因记忆力差不愿意参加者占13%(18人),老年人认为学习没用者占9%(13人)。在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社区中,没有老年活动室的社区占80.6%,没有老年大学的社区占83.2%。

(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中的人际交往需求。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身边有子女照顾,不在身边的子女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老人进行情感交流,但空间距离也会对老年人情感慰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中产生了人际交往需求。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老年人中希望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多结交朋友的人数占80.2%(215人),其中78.1%(168人)非常希望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活动,比较希望的人数占16.3%(35人),一般的人数占5.6%(12人),只有1.9%(5人)的老年人不希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

(三)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中的文化娱乐需求。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多集中在看电视、打牌、散步、听戏、聊天等日常生活中,所占比例为79.5%(213人),而书画、唱歌、跳舞、电影等参与率低,所占比例为21.5%(55人)。从性别看,看电视、听戏、散步是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最常见的娱乐活动,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在体育活动、打麻将等项目上,男性老年人中有57.1%经常打麻将,35.6%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而女性老年人打麻将比例是18.6%,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占25.2%。

(四)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最高需求层次称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还可以为社会和家庭作贡献,这也体现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愿望。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对自我实现的态度:持赞成意见者占97.0%(260人),其中非常成者占28.6%(74人),比较赞成者占47.6%(124人),一般赞成者占19.5%(13人);持反对意见者占1.5%(4人)。其中,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更认同此观点。

三、讨论

(一)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特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教育需求、人际交往、文化娱乐、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教育需求上,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有着较为强烈的学习需求,但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和衰老而带来的身心功能的退化,部分老年人在参与学习方面存在某些心理障碍。农村老年人有强烈的教育需求,但社会提供的相关教育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在人际交往需求上,老年人的需求一般要通过子女的孝敬、配偶的关爱和朋友的关怀来满足,其中子女能否提供精神文化赡养是关键。在文化娱乐需求上,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单调,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听广播、读书看报、打麻将、看电视等方面,男性参与率明显高于女性。在唱歌、跳舞、看电影等方面,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参与率都不高,性别差异不显著。丁士军等调查结果也表明,农村老年人的消遣活动主要是做家务、看电视,其次是串门、聊天,只有不到5%的人把读书看报作为消遣活动。在人际交往需求上,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各种信息,取得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情感宣泄机会的需求。农村老年人在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上,同样期望自己生活得很有意义,期望自己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本调查显示,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有更强的自我实现需求。目前,我国政府、社会和家庭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家庭养老对促进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足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老年人没有工作单位等正式组织可以依靠,因此家庭在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局限性。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与自身文化素质、闲暇生活、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我们的调查发现,文化程度水平限制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度。除文化程度外,农村老年人闲暇消费的知识、看电影、养生知识、电脑技能普遍缺乏。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玩牌、打麻将、看电视、发呆、休息等消遣娱乐上,而像健身、唱歌、跳舞、上老年大学等活动则参与性不强。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而对它的测量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因此社会应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从单纯的物质保障走向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的统一。政府、社会和家庭等主体在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足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子女流动性以及经济收入和设施场所的约束,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单调性、被动性、自发性和低质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生物,精神文化生活对人起着关键作用。从这个视角看,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和发展其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老年人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路径。

我们以唐山市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调查点,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多数老年人有教育、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京津冀三地城市老年人在生活习惯、文化素养方面比较相似,以此我们类推到京津冀整个地区。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了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因素,得出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共同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