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4 10:03:46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1篇

关键词:和谐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1502

1 和谐老龄化概述

1.1 和谐老龄化的基本含义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加,老年维权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龄工作的重点,搞好《老年法》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组织,为老年维权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发挥部门职能,搞好老年维权工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社会氛围(曹馨仪,2005)。和谐老龄化是指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与社会阶层、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定发展、匀称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和谐老龄化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内容可概括为:社会尊重,待遇公平,“五有”实现,共享发展,代际融洽,邻里和睦,家庭幸福,社会环境优雅,健康快乐,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秦普德,2006)。

和谐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是构建全面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构建和谐老龄化。

1.2 和谐老龄化理念的由来

1990年9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就意味着要用健康老龄化的战略来解决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个体、老年群体、老年家庭和老年社会都是健康的,是大多数的老年个体、老年群体和老年家庭同科学文明、健康幸福、经济发展、秩序稳定、有保障的老龄化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它重在强调老年内部的全面健康以达到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近些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在这一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内涵,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是人类老龄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进一步扩展,不只是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提高。

在全国第八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我国专家提出了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成功老龄化是对过去消极对待老龄化的反驳。对生物学家来说,身体健康、功能自主及长寿是成功老龄化的指标。心理学家以经验研究成功老龄化时,普遍将生活满足感、高士气或良好感作为主观评价。新的老化观把老年幸福扩展到了主观领域,发现个人生活意义是老年人主要的发展任务。

穆光宗撰文指出,在迄今为止有关老龄化的政策应对中,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被屡屡提及的两大命题(穆光宗,2007)。健康老龄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不是终极目标,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职能等方面好的状态。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老龄化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成功老龄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贡献,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成功老龄化。而和谐老龄化是为了迎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而提出的概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或者群体的角度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但是“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和谐老龄化”要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老龄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和成功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2 我国构建和谐老龄化的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老龄化更是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新概念。和谐老龄化社会重在构建,包括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我国的老龄化状况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有很大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起来有较大难度,具有严重性持久性特殊性的特点。构建全面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老龄化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福利的日益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日益延长。老年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建设者。21世纪我国显著的社会状态是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人,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这就意味着届时全球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而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2007)。这样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4,如果和谐老龄化的建设搞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面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一些老年学专家和教授提出了关于”和谐老龄化“的命题,针对老年人自身及与其亲属、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做了一些研究,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代际冲突及如何应对的探讨;“孝”这种道德资源在和谐老龄化构建中作用的强调;提倡老年大学以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中应不断努力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建议;通过创建和谐社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老龄服务;提出营造和谐老龄化环境。以上对和谐老龄化的研究是针对如何处理好老年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这为和谐老龄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一是各级领导要把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放在应有的位置,充分认识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二是老年人或老年群体自身要为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三是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和谐。

3.1 老年人自身的努力

家庭代际关系不和谐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代际之间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敬老、生育、幸福等观念。老年人通过参与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活动,可以提高自我认识,进一步促进行动的自觉性。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学府,应对当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老年大学应充分发挥教育老年人的功能,引导老年学员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上增强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的自觉性,这应是当前老年大学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为适应形势发展,根据老年人独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活动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也是建立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都是为了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协调关系中,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关系的和谐正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自身观念的改变,需老年大学、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帮助和引导,是解决代际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关键所在,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环境。

3.2 政府的角色定位

(1)服务提供。人到老年,生理能力的衰退,心理观念的改变,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福利服务的出发点,这要求提供给他们更加周到细致、更人性化的服务。然而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使社区成为了主要的养老场所,社区养老需要建立满足老年人生活居住和具备精神慰藉的福利服务设施,这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以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充分加以重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福利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居;集聚社会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的加入,给老年人以心理引导和精神上的慰藉;社区也要动员当地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和建设,创建更高层次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需多方支持才能达到更好更优的效果。良好的福利服务设施,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安顿和心理健康,处理好老年人群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2)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是否应该停止实施或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放松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有限资源与人口剧增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其说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倒不如面对老龄化时代的现实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如“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或适当地调整政策(适应老龄化趋势,政策稍倾向于老年群体),据《老年人权益法》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处理好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使老龄化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和谐并存。

(3)经济引导。未来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状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愈来愈重视老年人的需求,将加大在老年产业的投入。然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其间必然存在矛盾,这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还需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扶持(如因老年人购买能力的减弱,对老年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如借鉴日本针对老年人行走不变开发的“助走机”等老年产品以适应老年市场需求,鼓励商业者开发老年产品并针对老年购买和消费的特点对产品的提供者给予政策或税收优惠。政府需把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老年产业开发纳入计划,加大改革以适应老龄化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不把当时的主要消费者老年人作为满足对象,必然影响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中国现实经济还不发达的状况下,“边富边老”关怀老年、财富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主张也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不仅有利于经济与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养老保险迎合。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必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转向自存自用的个人账户制,并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这一转轨进程。现收现付制将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养老金,不足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在人口老年化的压力下,令财政不堪重负,让在职者丧失信心。而个人账户强调个人贡献,由“个人账户”这个单一支柱承载个人养老负荷(如美国养老金储蓄计划),结合社会统筹,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中国独创的统账结合制度既符合我国的国情――老龄化的现实,也体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迎合。

3.3 社会的支持

老龄化的到来给我国的传统“孝”文化带来了挑战,当今社会青年人在外忙于工作生活,不再是过去子女在父母膝下养老的状况,农村空巢家庭现象严重。由于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有“创意”的人还花钱去买“孝”,认为也算是尽孝了,但是这种行为只是寻求到了心理安慰,没有考虑会给社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职责与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强调要尊老敬老,子女要把父母长辈视为自己终身尽孝的对象,赡养父母、遵从父母;如果不赡养父母,则是不孝,要受到道德或法律的惩罚。“孝”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表面上的做作或演示,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真实的感情回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崇尚老年至上的文化,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不可分割的和谐的表现。“孝道”不可丢,要把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永远延续下去,老龄化与孝文化的结合,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论“和谐老龄化”[J].老龄问题研究,2007,(5).

[2]赵淑英.对成功老龄化本质的理解[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31332.

[3]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26(6).

[4]赵华夏.和谐老龄化力倡孝道[N].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年报.2008,(1).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2篇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6〕6号)、国家老龄办等10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市政发〔2009〕80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我区老龄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老龄事业面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困难,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有利于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于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4.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3%;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9.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链,是拓展服务新领域、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关爱老年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随着我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籍、康复护理、紧急救助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但是,我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当前工作要求,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机构养老床位数量不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居家养老的覆盖面窄,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破解我区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

二、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我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出发,坚持老龄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相适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老龄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五)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社会各界力量、融合各种社会资源、全社会共同关注老龄事业的原则;坚持老龄事业政府主导,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的原则;坚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原则。

(六)总体目标:力争用3到5年时间,逐步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教的目标。继续保持我区老龄工作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力争在今年迈进全国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七)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区民政局和区老龄办要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契机,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我区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区发改委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把建设社会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为老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推动全区老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八)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市对老龄工作的要求,把老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保证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落到实处。区老龄委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要有1名领导、1名联络员和1名专干负责老龄工作,各社区要成立老年协会,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老龄工作网络。

(九)建立老龄事业正常投入机制。把老龄事业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按全区老年人每人每年2元标准按时足额拨付,并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逐步增长。从2010年起,每年从本级财政和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一定的养老服务事业专项经费,用于高龄老人保健金发放、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爱心护理床位补贴和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困难老人救助等。区财政局要根据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十)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区人社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政策,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要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要协助区老龄办对全区未纳入社会养老统筹的60岁以上老人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研摸底,积极探索城镇未参加养老统筹老年人养老保障机制。区卫生局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服务延伸到养老机构,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做好老年病防治、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逐步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十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局要积极宣传有关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和爱心护理院,力争每年培育建设1个养老机构,到2015年使全区机构养老总床位达到1000张。要切实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形成专业护理员队伍,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养老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十二)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区民政局和区老龄办要结合我区实际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网络,力争今年年底前建成居家养老呼叫信息管理平台并开始运行。继续做好享受政府援助服务老人的扩面工作,2010年底前达到500户,力争到2015达到1000户。全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工作站创建工作,2010年底前完成10个,力争到2015年使示范站总数达到30个,依托示范站开展老年日托、老年餐桌、文体活动、法律维权等各项为老服务,形成覆盖全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继续扩大助老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各项助老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需求。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要按照我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有关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十三)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辖区离退休人员管理部门、各类老年社会团体要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符合实际需要的广播、电视、网络和函授教育,要充分发挥区老年大学的平台作用,规范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和谐建设。区文体局要加强老年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60%的社区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要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全区大型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老年人社区各类文体活动参与率达到75%以上。通过各类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十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市政发〔2009〕80号)精神,各部门要落实下列优惠政策。

1.区财政局落实下列资助政策:

(1)对在我区范围内经各级老龄办审批新建的爱心护理院,按半护理、全护理床位每月分别补助60元和80元的标准,区级财政承担50%。

(2)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经由市、区老龄办和民政局进行综合评比,按实际开展的养老服务项目,设定不同等次,给予不超过4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贴。同时,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按照固定服务50户以上老年人家庭,每年给予5000元的运营补贴。以上一次性奖励补贴和运营补贴,区级财政承担50%。

(3)90岁以上老年人和10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每月享受80元和210元的高龄保健补贴,区级财政承担40%。

2.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在编制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统筹安排社区老年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福利设施建设用地,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用行政划拨方式或优惠有偿方式供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建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

3.经市、区民政、老龄部门审批的社会福利机构,相关部门可减免有关费用。税务部门按国家现行优惠税收规定执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免征营业税,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人防部门要减半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免收城市人防建设资金;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4.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吸纳持有《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区人社局要免费提供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可申请享受社会公益性岗位政策。

5.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可按社会福利机构规定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对受赠款物要全部用于改善收(寄)养对象的生活和设施,并接受捐赠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捐赠支持养老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凭受捐赠单位出具的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组织保障

(十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有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充分认清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强对老龄工作领导,把发展老龄事业、做好为老服务作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人员、经费和工作责任,切实解决好老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老龄事业快速发展。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3篇

为更好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龄事业发展,8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司委主任委员__*带领调研组对全市老龄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市老龄事业服务中心及周村区有关社区养老机构进行了实地查看,分别听取了市老龄办、__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人大代表、老龄委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于1987年即进入老龄化城市之列。截至20__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1%,高于全国、全省老年人口比例。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老龄事业,维护老年人权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度重视,工作协调有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两次听取老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老龄问题。自20__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六年为全市老龄工作会议发贺信,每年老人节当天,专门在我市主流媒体刊发慰问信。近几年,市委书记分别对市老龄办提出的“百岁老人”、“老年公寓”、“老龄化问题”三个调研报告作出专门批示。各区县、高新区有关领导同志也定期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参加有关会议和活动,重大节日带队走访慰问老年人,并将老龄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将老龄工作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有的区县还把老龄工作重点项目列入为民所办实事中。各级坚持“大老龄”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了政府领导、老龄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老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尊老敬老观念,形成了共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老年法实施营造了良好环境。

我市历年来一直将老年法规的宣传作为加强老龄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并将老年法规列入全市普法规划和普法宣传主题。近几年,我市先后印制《老年法》读本60余万册,免费发放给老年人,让《老年法》进入每个老年人家庭。同时,还在社会上聘请了120名老年法规政策义务宣传员,随时随处向社会宣传老年法规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在新闻媒体联办老年专栏、专题、专版等固定宣传栏目,建立老龄工作网站,发敬老短信,设置户外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老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各区县、各单位也都高度重视老龄宣传工作,加强了阵地建设,加大了工作力度,扩大了宣传声势,各项宣传活动蓬勃开展,富有成效。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养老保障能力。

一是全面建立并逐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市在原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又先后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所有人群,保证了基本的老有所养。目前,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水平由1988年的人均86.7元提高到现在的1636元。全市新农保覆盖率达到100%,参保农民达127.3万人,共为49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3.77亿元。二是全面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城镇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__年,我市立足老工业城市的现状,多方面筹集资金5亿元,解决了全市3万名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三是建立了全市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全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__年以来共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救助贫困老人1万余人次,有力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全市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两种供养方式,年人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2200元、1400元,集中供养率86.3%,居全省前列。全市347名城镇“三无”老人按照月人均600-700元标准全部纳入财政供养。

(四)加强权益保障,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老 年法规执法力度。设立了市老年法律联络处,在全市聘请了400多名老年法执法协调监察员,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老年人法规政策执法协调监督网络。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老年人法律咨询会,组织法律服务单位和法律服务人员,现场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集中受理老年人投诉。开通了老年维权热线电话,加大了涉老投诉的调处力度,涉老投诉处结率达到99%以上。二是加大投入,成立养老专项基金。20__年10月份,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自20__年起,全市建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每年按每位老年人10元的标准投入,专门用于老龄事业发展。三是探索开展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活动。从20__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为全市837名困难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四是深入开展社区志愿养老服务活动。组织近万名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送餐、做饭、清理卫生、陪同就医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助老服务队400余支,志愿者与社区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2万余对。五是坚持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各级累计投入社会养老服务经费超过3亿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资金1.12亿元)。20__年以来,投入484万元扶持了62家基层养老机构。六是加强老年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为老服务平台。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__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市老年大学教学综合楼;投资1.57亿元完成了对88处敬老院的改扩建;资助1100余万元兴建了100 处“星光老年之家”。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建有养老设施202个、床位总数21789张,挂牌成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日间照料站400余处,老年文体活动场所3300余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老龄事业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老龄事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区县和单位对老龄事业发展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够,对《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个别优待条款落实不够到位,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社会事业,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的人尊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老年人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区与农村之间,区县之间,部门之间在工作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养老保障存在城乡不平衡等问题。目前,仍有个别企业职工未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城市“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国办养老机构日益饱和,民办养老机构尚存在许多不成熟因素,养老服务供不应求。农村的老人既缺乏必要的养老保障,又缺乏基本的养老服务。

(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缓慢。城市建设中对养老服务用地和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不够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不足,发展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匮乏;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有待稳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几点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级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老龄工作。

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01.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2.5%左右;到2045年,全市老年人口比率将达到全市总人口的1/3左右。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各种矛盾和问题将逐步显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树立“积极老龄化”意识,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谋划老龄工作。要从社会保障、就业形势、产业结构、医疗卫生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多方面,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制定实施10至30年的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布局。要进一步加强老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大力强化社会养老保障。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基本保障惠及全体老年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各类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障模式合理衔接的办法,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投入,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生活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低保特别是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的支付力度。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放宽年龄标准。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4篇

关键词:老龄社会;危机;政府作用

近年来,老龄社会危机日益凸显,老龄社会已成为中国发展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现如今,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老龄危机的出现无疑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在解决和应对此危机上是责无旁贷的,政府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关系到老龄危机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一、当前中国老龄社会危机的特点

(一)人口总量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压力并存。联合国新标准的定义中指出,一个地区只要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就可以视这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2014年的人口普查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1%,超过10%。由此可看出,中国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这样的老龄危机若不得到有效控制也将愈演愈烈。人口总量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压力并存这样的危机而产生的双重压力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独有的特征,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我国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国情。因为这两种压力在同一时间同时存在,所以想要通过提高生育率来应对危机可改善的空间相对较小。

(二)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未富先老”严重。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同时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也由此而产生,即我国目前人均寿命的增加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据预测,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①未变富先变老的趋势愈演愈烈,也成为了我国老龄危机与发达国家老龄危机的一大区别。

二、中国老龄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失衡的人口战略及政策。从理论上说,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正确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压力成为缓解人口规模压力的代价。②从1980年开始,我国的生育率就成迅速下降的趋势,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当时来说是符合时展的需求的,也是缓解我国庞大的人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年龄结构开始从底部老龄化。生育率水平逐年降低,我国老龄化的危机也开始在世界面前凸显,政府开始重视这个危机。从本质上说,中国老龄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策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人口战略的失衡已不符合当代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危机,就要从人口战略和政策上着手,彻底改变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年轻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二)我国政府养老服务职能存在缺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化养老方面的差别并不是简单的不相干的事情,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的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及其实践的过程。③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代际关系迅速变化,政府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而改变。每个人都希望老年生活能够得以保障,可是在我国政府养老服务职能上还是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责任界定不清,我们现在的社会养老制度改革,引入了政府、用人单位和职工三方来承担,这样的模式并无问题也是符合时展趋势的,但是在责任划分的比重方面,仍未受到重视,界定不清三方谁的责任应占主要地位,这就削弱了各方参与养老保障的积极性。还有,政府在养老保障方面的覆盖面太小,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政策以及落实程度都是有极大保障也广泛受到群众监督,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或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辐射力就无法得到覆盖。

三、政府在老龄社会危机中的作用

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可预见的未来,老龄社会是不可逆的,也是未来人类发展长时段的社会常态。④

(一)矫正人口战略,实行适度老龄化。人口发展战略――在稳定现行的生育率政策的同时,重视人口老龄化高峰前各个阶段的人口问题。⑤在制定人口战略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都需要被重点考虑,生育率也是要稳定在一定数值内。我国现如今实行开放二胎的政策,这在解决我国生育率低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这对于老龄危机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的前提下,日趋灵活的人口政策有助于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而“适度老龄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有学者认为中国老龄化危机的根本是少子化。分析这个概念,其实不无合理之处。80年代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一批青年夫妇想要二胎的愿望,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巨大改变,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丁克家庭”(DINKS)也越来越多,他们崇尚自由,不愿养育小孩,这使得中国的年轻人口越来越少,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年轻人口会更加少。所以,实行适度老龄化是政府需要考虑的一个选择。

(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在我国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时,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多年来,政府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设置了相关的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尽力使他们能安度晚年,但是,仅仅依靠政府个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物力上仍有所欠缺。养老不仅是要在物质上能有所保证,更重要的是,在服务上也要同步跟进。而养老服务要如何进行,政府需在这方面加大功夫,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政府在养老服务上的投入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兴建养老院等机构来保障老人老有所靠,还有如配备相关的人员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等等。但是,政府从本质上讲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其覆盖面和参与度仍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形成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共同管理的模式。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发展养老服务,竞争性也使得养老服务的模式更多样化,更能进一步紧靠老年人的需求。所以,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上,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引入市场机制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模式。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老龄人口生活。中国的老龄化是在我们尚未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按照规律和现在情况的发展它会经历加速升上和高速增长的情况,但是现如今老龄人口无论是在医疗保障还是在其他方面的保障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比如卫生资源的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医疗环境和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仍是一个大难题。老年人各种生理机能减退,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且易患慢性疾病。⑥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社会保障的范畴内,医疗保障对于他们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如今,在医疗保障方面,老年人看病仍需要自己支付大部分现金,这对于一些退休工资微薄或者没有固定退休金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就要逐步建立一个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保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在建立和完善体系方面需投入比以往更多的资金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合理的分配,在这个体系中,积极鼓励民间组织加入,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养老的模式,不断增强政府投入的责任。比如在医疗保障上,改革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完善老年人救助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也在增强政府责任方面发挥极大作用。

(四)建立适应老龄社会发展的长远文化战略。通过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使他们能够在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的基础上生活得更加愉快和充满意义。所以,首先在倡导建立老年文化的氛围上,政府要加大力度,形成全社会一致的共识,创造浓厚的氛围,建设和发展老年文化;其次,在老年文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老年人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再者,覆盖面要更加广泛,城市的老年文化建设固然是比较齐全的,但是不应忽略农村地区的老年文化建设,不难发现,在我国很多偏远山区,老年文化建设仍然十分匮乏,诸如此类的情况政府应给予更多重视,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保障各个地区老蔫文化的建设。

政府作用发挥的有效与否关系到老龄社会危机能否得到缓解,政府树立应对老龄危机的新理念和新思维决定了政府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危机。理想老龄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⑦政府在应对老龄危机的同时,更要积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这些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正确的应对老龄危机。(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注解:

① 叶紫.2013年老龄人口将达2.02亿,未富先老日益凸显.[EB/OL]http:///20130228/n367422552.shtml

② 党俊武.中国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5页

③ 姜向群.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J].人口研究.2007.7 第59页

④ 党俊武.应对老龄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议程[J].老龄科学研究.2015.1 第5页

⑤ 姚冬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将面临银发贫困状态[N].中国经济周刊 2015,2

⑥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J].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8 第27页

⑦ 党俊武.应对老龄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议程[J].老龄科学研究.2015.1 第10页

参考文献:

[1] 党俊武.应对老龄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议程[J].老龄科学研究.2015,1

[2] 党俊武.中国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

[3]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J].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8年

[4] 穆光宗、胡哲豪.适度老龄化:应对危机的第一战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5] 李萌.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责任的国际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3.10

[6] 王洵.刘毅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选择[J].青海师专学报.1997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5篇

老年立法的重大研究意义

(1)我国将步入快速老龄化社会,老龄法制建设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加强老龄法制建设对于老龄人口有很强的地方特点,若要有效实施对老龄人口问题的处理,应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法律框架与完善的对策(2)保障基本人权,强化和谐社会加强老龄法制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存权等基本人权。我国已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实现从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全国人民的根本意志,实现了对人权价值和地位的新提升,是人权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老龄法制建设的根本宗旨就要求以人权保障作为立法基础,实现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强化和谐社会,应对老龄人口不同诉讼案件和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统一的法律原则和制度规范十分必要(3)实现代际平等,体现代际公正加强老龄法制建设,就是要以社会公正理念设计一套维系代际平等的法律制度。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通过建立、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保障体系,在代际之间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代际平等,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4)实现国际接轨,体现辽宁省的责任联合国有关老年人问题的决议要求各国通过立法,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早在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1996年,就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一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全面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体现了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努力,另外,中国在一国之内使用包括法制建设等手段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努力,这也是中国体现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我国老年立法的经济因素

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这一阶段的劳动力人口比例进一步下降,至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30%。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的老龄高龄化。一方面,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1年到2050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此外,据李京文院士预测,预计2030-2050年我国劳动力数量逐步下降,2030年后,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将不到一半,2043年前后非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8.21亿,占当时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并且在非劳动力人口中,老人将占大部分,这种人口结构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在正确处理老龄人口诉讼案件中,即便有完整的法律依据,要达到好的处理效果,还需要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机制,才能最终达到社会和谐。

本文作者:车流畅工作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6篇

第二次全省老龄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的重要时候,在党的*即将胜利召开之际,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第一次全省老龄工作会议以来我省老龄事业发展情况,分析研究我省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省老龄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过去六年我省老龄工作的主要成绩与基本经验

自*年省政府召开第一次全省老龄工作会议以来,全省老龄工作在党的*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深刻背景下全面推进,不断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先后制定了《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计划纲要》、《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并通过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先后七次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安排有关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以来,我省加大了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力度。在城镇,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全省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已达19287万人,其中参保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5402万人,基本养老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的标准逐年提高。涵盖广大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613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到社会医疗保险。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万元城市低保金投入,*年全省用于城市低保的资金已达516亿,包含贫困老年人在内的52万人享受到城市低保待遇,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社会扶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农村老年人以家庭养老为主,并鼓励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参加适当生产劳动,提高其自养能力。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村集体互助互济改为财政转移支付,使供养资金落实有了稳定渠道,全省1121万名农村五保对象得到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正在全省全面实施,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农村困难群众就医得到了优惠和救助。在我省十多个县(市、区)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试点的基础上,今年7月份开始,全省农村已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共有256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了低保待遇,其中贫困老年人占了较大比重。

二是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地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扶持为老服务机构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目前,全省建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63所;敬老院862所,其中乡镇(街道)办732所,村办111所,民办19所。省及7个市(州、地)建立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8个,县(市、区)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8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了老年活动站1208个,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开设了老年活动室5692个。通过三年集中实施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星光计划”,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星光计划”项目394个,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加大了为老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以街道、社区为主的为老服务格局。目前在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开展的居家养老试点工作,正在探索适合我省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老龄化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子。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为老服务专项行动,民间为老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发展,拓宽了为老服务领域,丰富了为老服务内容。

三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贵州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省人大和省政府先后颁布了《贵州省法律援助条例》和《贵州省优待老年人试行办法》,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优待、救助老年人的政策规章,初步形成以《宪法》为基础,《老年法》为主体,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为重要内容的老龄法制框架,基本实现了老年维权有法可依。各地和各有关部门把《老年法》列入“四五”、“五五”普法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强化了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许多地方的司法部门和老龄工作部门建立了老年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站和维权岗,广泛实施了老年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切实维护老年人的被赡养权,一些地方通过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使老年人的被赡养权得到有力保护。近年来,各地还广泛开展了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树立了一大批敬老助老先进典型,全省117人被评为“孝亲敬老之星”,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关爱老年人和重视老龄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睦,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

四是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以来,全省大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各地各有关部门注重加强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组织老年人开展科学、文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经常性地举办老年文艺汇演、老年人体育运动会、老年书画摄影展等活动,老年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老年人已经成为基层群众文化的主力军。老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省老年大学(学校)达到589所,在校学员63129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面向广大老年人开辟了丰富多彩的栏目。星罗棋布的社区健身设施为老年人强身健体提供了方便。城乡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在提供科技文化咨询、关心下一代、开展传统教育、维护社区治安、调解邻里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基本理顺和健全了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年,省委、省政府调整了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主任和常务副主任,23家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任委员,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机构规格为正厅级,内设机构由三个处增加到四个处,增加了人员编制。参照省里的模式,各地加大理顺和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力度,目前全省9个市(州、地)和88个县(市、区)都已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154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1437个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全省老龄工作机构网络基本形成,对开展老龄工作,发展我省老龄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

过去六年来全省老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老龄办加强指导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老龄工作战线同志们共同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积极参与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部门和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真挚的感谢!同时,也向受到表彰的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全省敬老助老先进个人,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过去六年老龄工作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一是要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规划。老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认识老龄问题,把握老龄问题的规律和特点,从战略高度研究应对措施,将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才能确保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全社会全面进步。我省以省政府文件下发了老龄事业“*”和“*”两个规划,对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老龄事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老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公益性,各级党委政府有责任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规划,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老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把老龄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老龄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老龄工作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老龄事业才能得到较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做好老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老年人的所思所想,必须带着深厚的感情,必须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花架子。要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根本利益,把为广大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老年人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得到实惠,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

四是必须坚持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老年人生活在基层,要把党和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为老年人排忧解难,老龄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基层。时刻抓住基层这个工作重点,发展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加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以城乡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仅能使广大老年人受益,而且增强了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老龄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政府不可能完全包办,必须广泛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各方面的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广大老年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作用,努力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老龄工作,积极促进资源整合,共同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当前,我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老龄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老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做好老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要清醒认识我省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问题是公认的21世纪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25%。据预测,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达534万左右,占总人口的1381%,到2020年将达到665万左右,占总人口的1614%。我省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特殊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老龄化速度较快。*年至*年,我省老年人口由353万增加到481万,平均年增速近6%,远远高于全国老龄化平均速度。二是高龄化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由于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我省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已达3521万,预计2020年将达到5939万。三是农村老龄化超前于城镇。随着农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入城镇,加快了农村老龄化的步伐,这一点我省尤为突出。四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我省是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社会保障机制还比较薄弱,尚未进入小康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悄然来临。

人口老龄化给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全面、深刻和长远的,它促使社会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对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策研究,加快发展老龄事业。

(二)要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面临的问题。“*”以来,全省老龄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龄事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一是我省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目前,我省虽然建立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总体经济欠发达,资金投入不够,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滞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口仍处于社会保障制度边缘。二是为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对各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加快为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已刻不容缓。三是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要求。随着企业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在这方面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四是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地方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舆论氛围尚未形成。五是农村老龄工作还比较薄弱。我省72%左右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他们中的大部份人生活还比较困难,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缺乏保障,老龄工作的开展在农村许多地方还处于空白状态。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解决老龄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三)进一步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老龄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也是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小康社会的共享者。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包括全体老年人同步进入的小康社会,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社会背景下的和谐社会。老年人的生活是否有保障,他们的疾病是否得到及时治疗,他们在社会中是否得到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否得到共享,老年人群体是否感到幸福,这一切都是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一种新考验,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挑战,也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老龄工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维护家庭和睦、促进代际和谐;确保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和作用,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总之,老龄工作直接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服务大局,心系老年群众,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扎扎实实好做好这项工作。

三、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老龄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统筹加强城乡老龄工作,认真落实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着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为构建“和谐贵州”、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城镇,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度。要确保参保企业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要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要扩大老年人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保健知识教育,使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80%。要适时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对城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救助。

在农村,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赡养责任,巩固家庭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推进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奖励扶助制度。要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老年人缺医少药问题,重点解决好农村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疾病负担问题。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政策完善、标准合理、资金落实、管理规范、有效保障全省包括广大老年人的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把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二)加大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期间,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和权益维护等服务。各级政府要加大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一是建设好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并充分利用好现有设施(场所)为老年人服务。“*”期间,市(州、地)、县(市、区)至少要建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到位的老年活动中心,每个社区建一处老年活动场所,力争50%的村老年协会有老年活动场所。公园、展览馆、博物馆及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娱乐场所,要增加面向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并免费或优惠对老年人开放。二是加强养老福利机构建设。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老年公寓、养老院和综合福利院,缓解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的矛盾,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到“*”末,力争全省80%以上的乡镇建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0%。三是要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养老服务设施,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予以扶持,要积极探索“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经营的行业规范及质量标准,促进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保证养老服务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四是要积极培育为老年人服务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和社工队伍。

(三)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把老龄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投资等各种政策,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要鼓励和扶持开发老年产品,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用品。要充分利用各地旅游资源,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方便老年人出游。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老年卫生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保健等服务。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服务项目。要培育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四)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合法权益较容易受到侵害。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保护老年人在家庭赡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打击和制止勒索、诈骗、侮辱、虐待、伤害、遗弃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宣扬歪理邪说,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组织和迷信活动;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使老年人就地、就近、及时得到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权益的保障,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巩固完善“家庭赡养协议书”的签订和落实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优待老年人试行办法》,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充实老年人优待的内容。要加强《老年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增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要广泛培育和树立新时代敬老助老先进典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推进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我省目前情况看,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神文化产品、设施和服务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各级宣传、文化、出版、广电等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为老年人创造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占领老年人的思想文化阵地。要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因地制宜地办好老年大学(学校),丰富办学形式和内容,提高办学质量,完善省、市(州、地)、县(市、区)、乡镇(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各地要根据实际,建立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要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有益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才艺展演和老年体育健身运动会,充分展示广大老年人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四、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全省老龄工作的整体水平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7篇

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街老龄工作日常化

我街有38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2万人,其中老年人口 人,占总人数的 ,做好老年人的工作,使老年人过上一个开心、幸福、丰富的晚年,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在区老龄委的领导下,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下,我街老龄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加大对老龄工作的宣传力度,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我街老龄工作再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敬老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敬老氛围

我街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一是将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纳入到文明城市建设规划中,与各项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老年人和老龄事业;二是充分利用广播、专栏、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在村、社区掀起了学习宣传《老年法》的高潮,让《老年法》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社会树立尊老、助老、爱老的良好风尚。街党工委、办事处每年还充分利用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集中开展为老年人做好事,送温暖”等活动。在社区、村开展评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尊老敬老文明户,并对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家庭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宣传典型,鞭笞后进,进一步增强了全街的老龄意识,广大群众敬老、养老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基层干部做好老龄工作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在全街形成了一股尊老敬老,关心老龄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

做好老龄工作,首先要统一认识,我们从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管理机制着手,真正让每一位老人都保持革命本色,做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一是专门成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干部,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好老龄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将老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定期开展座谈会,向老同志通报街近段的工作情况,并认真听取老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健全老龄工作管理机制,配备了专业人员5名,确立了专项经费,并建立了制度,注重在老龄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坚持在职领导联系老龄人制度,建立了一对一联系制度,坚持节日慰问制度,为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基层老龄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我街的38个行政村中,有20余村都建立了老年协会组织,其它村也正在逐步建设当中,老龄协会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的老龄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治组织,为基层的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年来,村老年协会在街老龄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发展势头良好,每逢年过节,街老龄小组都会抽出资金,购买礼品送给各会员,遇到老人生病,各村老人协会都会购买慰问品,组织慰问,并对一些特困老人,帮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去年在街党委的重视下,有38名三无老人进街福利院进行集中供养,通过这些努力,在我街普遍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主,街、村集体经济补充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帮助适龄、特困老人办理“优待证”,使老人在生活中得到方便,让老人得到了更多的关心的照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加强老年文化工作,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我街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把组织老龄人开展各种文化文体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计划、组织、落实。组建了街老年学校,由街党工委书记蔡怀春,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关心和支持老年教育工作,促进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安排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进行授课,除坚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外,还组织学员深入村、社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老年法》,积极支持街党委、办事处的各项工作。另外在学员当中定期举办戏曲,书画比赛等文艺活动,与区老年大学对接,对表现突出学员送到区老年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从而丰富了老龄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街老年学校也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加强老龄工作调查研究,关爱老年人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8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事业;老年人幸福感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的概念包含了两个层次――个体老龄化与人口老龄化。个体老龄化即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弱化或者个体与社会主导领域脱离。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现象,是指人类群体老化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挑战。欧洲发达国家最先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冲击。其模式是有机老龄化,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自觉自愿地减少生育,形成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少儿越来越少的人口发展态势。这是自然的老龄化过程。我国则是机械老龄化,即在寿命快速延长的同时,迫于人口规模压力,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老人增多和少儿减少的人口发展态势,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前到来。那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如何呢?

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目前,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50后”相继进入老年期,直到2022年以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22年起到2035年,由于1962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育高峰的出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超快发展阶段。从2035年到205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重度平台,之后一直到21世纪末,进入高位稳态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始终在30%以上。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两大背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是“边富边老”,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是指在1999~20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社会发展。未富先老体现为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未备先老,首先指我国人民还没有做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心理准备;其次在物质上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是与未富先老相一致的;再次是在制度安排上还未做好准备,我国从家庭、就业、教育、退休以及养老、医疗和长期照护等相关制度安排来说,要么刚刚起步,要么存在空白;最后是在体制机制上未做好准备,政府、经济、市场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位置依然模糊不清,不能有机结合,形成体系。在这两大背景下,总体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老化速度快。衡量人口老龄化速度,国际社会目前普遍采用老龄化倍增时间进行比较,如果按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10% 翻一番的标准计算,中国将用25年实现老龄人口倍增,属于较快水平。

少子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特殊的人口与社会经济背景。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4-2-1”结构的家庭大量出现,我国的老龄化为少子老龄化,其主要后果有赡养老人负担加重、“失独”家庭老无所依等。

失衡老龄化。从城乡差异上看,大量农村青壮年因打工、求学等原因向城市流动,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从地域差异上看,东部沿海地区最早成为老年型地区,中部地区居于中等水平,西北、西南及边陲地区老龄化较缓慢。

高龄老人、患病老人、失能老人数量显著。与此同时,伴随的是不同老年群体的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候鸟老人等。

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领域的“新常态”,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直面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关乎老年人群体,更是与我国的劳动力构成、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的论述重点是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探讨在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下如何切实保障老年人群体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呢?

2.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老龄事业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亦已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老龄事业。多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文化传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2001―2005)计划纲要》,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和市场积极介入老龄事业,我国老龄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老龄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以下将结合老年社会工作的知识,探讨如何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进一步发展老龄事业,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都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群体同样如此,并且由于老年人自身处于衰老阶段以及社会上歧视老年人等现象的存在,老年人的很多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和满足。老龄事业的发展应当是以服务为导向的,首要的是要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这是其发展的方向。

(1)生理物质需求――完善两个保障,创新养老服务。良好的老年生活,需要物质的保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制度,是中国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和优先领域。我们需要解决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困境,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安排,进行利益引导,将更多的老年人纳入养老保险,实现“人人有份”;实现养老保险并轨,体制外与体制内并轨、城乡并轨,提高公平程度,尤其在这个过程中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群体、农民工等流动群体切实获利,可以安度晚年;提高养老保险水平,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物价变动等因素,实现养老金的合理稳定增长;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鼓励社会、个人的参与,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有步骤地逐渐推迟领取养老金,等等。

优质的老年生活,需要健康的体魄。老年人面临着生理上的衰退,如主要器官功能老化、老年期疾病的多发等。加强老年人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保护老年人健康,是提高老龄社会全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将人口老龄化的理念纳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其可以承受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推动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预防,加大对于老年人健康知识的宣传,推动老年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从源头上减轻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压力;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个人、社会、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大力开展老年医疗卫生服务, 将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与传统理念的改变,老年养老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开展老年人社区照顾,发展新型老年养老服务。首先,应当鼓励家庭承担起养老的责任,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进行家庭养老;其次,需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最后,在由社区照顾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日托养老中,社区都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予以协助,通过小型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设施,提供更贴近人们正常生活的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内照顾的机构养老,应当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的机构养老,如高、中、低档的养老服务,但是均需要以老年人的切实利益为基础,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效应,将以房养老作为补充,共同推动老年养老服务的发展。

(2)社交精神需求――激发组织活力,营造有利环境。活动理论指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能够感到生活满意,更能适应社会,老年人于活动中保持或新建社会关系,能满足精神需求,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组织活力,一方面鼓励老年群体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鼓励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老年活动,如社区内开展老年人书法大赛、棋艺比拼等,为老年群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精神境界。

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当齐心合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完善老年人活动设施,为老年人活动创造条件,如建立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在县(市、区、旗)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设立老年活动站(点),基层村(社区)开设老年活动室等。同时,国家应积极提供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精神文化产品,如老年期刊、影视作品等;重视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加大投入,积极扶持,推动老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3)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发展空间。我国老龄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就是老有所为,即提倡积极老龄化,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赢得社会的尊重,即使在人生的暮年,也应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歧视老年人的观念,正如社会建构理论指出的,“老年”或“老人”并非不证自明的特定生命阶段或生命个体,而是社会、文化和生理现象交织建构的产物,其意义是社会和文化决定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提倡尊老敬老的传统,同时应当解构“老人无用论”的观念,在社会上宣传积极老龄化、老有所为的观念,让老年人树立信心,让整个社会都能够用善意对待老人,鼓励老人发挥余热。

第二,要切实为老人的发展提供空间,应当注意的是此处的发展应为积极生产性老年,而非消极生产性老年(迫于生计而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如在城市,可以以社区为组织,积极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教育培训、技术咨询、医疗卫生、科技应用开发以及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活动,方便易行。在农村,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

3.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展望

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通常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积极寻求更高级的需求。对于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首先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建立养老的基础,尤其是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保障其生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积极满足老年人的社交精神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于不同群体的老人,老龄事业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对农村贫困老人首先应该解决其生理需求,而对城市退休老人,则应当大力满足其更高级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无论是对哪个老龄群体,都应当兼顾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在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中,政府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政府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加强对养老产业、服务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利益。同时,政府应在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中发挥兜底的作用,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社会组织是一股非常具有潜力的中坚力量,在政府的引导下,其应当积极介入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其可以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树立市场意识,摒弃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切实打造品牌,满足老年人的物品及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其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感,促进老年人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为老活动与为老服务。

社会工作者应当切实发挥作用,成为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专业力量。宏观上,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进行研究,积极为政府献言献策,积极开展老年社区社会工作;中观上,既作为社会组织的参与者、又作为倡导者,介入我国老龄事业,积极开展老年小组社会工作;微观上,切实解决老年个体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个案工作。

我们应当意识到老年人既是老龄事业发展服务的对象,也是其发展的主体之一,应该积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应当要引导社会形成重视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如引导商业资本和优秀劳动力的投入,参与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以弘扬儒家文化中尊老意识等。然而在呼吁社会关爱老年人的同时不应该一味将其塑造成弱势、无能的群体,应多宣传老年人的活跃事迹,公平地看待老年人、让老年人积极看待自身,从而加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社会融合感。

值得相信的是,在各主体协同作用下,我们定可以直面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新事业,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第9篇

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年8月17日,市老龄委组织召开了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全市老龄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光国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老龄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会议要求:各区县市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以完善养老、医疗、维权三个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县老龄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意见》,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保障制度,提升服务质量,老龄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老龄工作载体得到加强。一是建立健全了县、街镇乡、村(居委)三级联动机制和老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成立了以县分管领导为主任,县府办、县机关工委、县民政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县计经委、农办、市政局等23个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老龄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于县民政局;明确了23个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配套了工作经费,充分发挥了老龄机构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参谋助手作用。各街镇乡相应成立了老龄工作机构,抽调落实了1—2名专兼职老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村(居委)老年人协会。全县242个村50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分设了思想教育组、老年维权组、文体活动组等,丰富了老年人生活,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建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咨询服务机构。县老龄办会同县司法局于**年成立了**县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各街镇乡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站,各村、社区居委会老年人协会成立了老年维权组和法律服务点,开通了“1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保证了老年人及时、就近、就地得到优质的法律援助、咨询和服务。据统计,近3年各级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2000多人次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二是充实壮大了老龄工作队伍。采取公开招聘、从大中专学生选聘等方法进一步壮大老龄工作队伍,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提高了老龄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三是加强了老年基础设施建设。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法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老年福利设施进一步发展,全县建有敬老院24所,床位741张,社区服务网点783个,完成星光老年之家项目18个,建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1个,托老站18个,社会民办养老机构也逐步发展,基层为老服务场所短缺状况有所缓解。

(二)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镇老年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老年人以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建立完善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特困老年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是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城镇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逐步扩大,离退休老年人基本养老金能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老年人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建立完善了农村老年人五保供养制度。制发了《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意见的通知》(足府发〔2005〕40号),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五保供养经费由县、街镇乡两级负担,县财政局直接划入五保户就近就地金融机构个人帐户,五保家园集中供养方式,全县24所敬老院、20个五保家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834人,保证了全县3476名五保老人及时按月领到财政直补的117元五保供养金,改变了多年来农村五保对象由村、镇供养的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四是建立农村特困老人救助制度。对农村缺劳动能力,缺生产工具,缺医少药、住房简陋、生活特别困难的老人优先纳入农村特困救助,实施临时救济,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权益。五是建立农村老人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从2004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实施农村特困老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通过实行申请、核实、审查、审批、发放程序五公开,进一步解决了贫困群众中最困难老年人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使农村特困老人大病就医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老年人优待政策进一步落实。一是落实敬老优待项目。2001年县府办转发了县老龄委《关于认真做好**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宣传贯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足府办发〔2001〕69号),明确了7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优待服务项目。近年来,县老龄办已为5000余名7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敬老优待证,落实了老年乘座公交车,进公厕,逛公园,参观景区减免费等优惠政策。二是提高了百岁老人营养补助费标准。将街镇乡财政承担百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补助费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县老年法律援助中心设立了涉老案件公开投诉电话;街镇乡等建立了老年人接待日;县、街镇乡老龄办对老年人的来电、来信、来访做到热情接待、耐心听取、详细记录、认真处理。四是坚持了节日慰问制度。实行三个必访,即生日必访、节日必访(春节、重阳节)、大病必访。每逢春节、重阳节,县委、县政府都要带领相关部门负责走访看望百岁老人、五保老人、特困老人、优抚对象等不同层面的老年人代表,送去慰问金、慰问品,也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弘扬了敬老爱老传统美德。

(四)老有所医工作逐步发展。一是初步建立了县、街镇乡、村居委会三级老年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全县有二等甲级以上的医院2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站9个,基本形成了三级老年预防保健体系。二是医疗保险范围、种类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全县有8100余名离退休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推进,施行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缓解了农村三种对象的特困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三是社区健康知识教育活动更加深入。利用创国卫契机,各社区单位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了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上门宣传预防保健知识,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五)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一是搭建载体。建立健全了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200余所,成立老年歌舞队292支,老年志愿者队伍50支。二是开展了孝老、敬老和老年文体活动。依托老年学校和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站等载体,先后开展了创建敬老模范村、敬老模范社区、敬老模范单位的活动、十佳孝星评选命名表彰活动、以读敬老书,敬老文,做敬老事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和科学、文明、健康、有益的老年社区歌舞、老年健身、老年再教育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六)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一是采取多各形式,深入贯彻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形成自觉维护老年人权益意识。二是优先及时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县法院对涉老案件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农村经济有困难的老年人实施司法救助;司法行政部门,制定了律师、公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的规定,并得到较好落实;公安部门在农村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伤害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是建立了养老承诺制度。针对我县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养老意识淡化的实际状况,开展了签订农村家庭养老协议书活动,现有2万余户农村家庭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四是树立一批敬老先进典型,弘扬尊老敬老风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从总体上看,我县老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容勿视的问题:一是老龄工作基础不适应老龄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我县老龄工作发展不平衡,老龄工作机构尚不健全,老龄基础服务设施、队伍基础还很薄弱,个别镇乡对老龄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健全工作机构,保障工作人员、经费,没有承担起培育发展老年群众组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为老服务、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老年人自觉投身社区建设的社会管理职能。二是老年保障体系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县现行的城镇老年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农村老年人以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增大,覆盖面太窄。三是医疗保障制度不适应日益增长的老年医疗服务需要。我县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医疗服务需要。四是为老服务体系不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我县的为老服务体系还停留在落实老年优待政策、健全老龄组织机构,健身舞蹈等初级服务上,与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老人的多样需求有较大差距,老龄服务设施、老龄服务网点、老年服务产业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目前,我县现有老龄人口1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2.7万的12.4%,按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标准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按全国平均2.85%增长速度,到2010年末,全县老年人口将达到1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劳动力结构、人口抚养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社会养老、医疗保障、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等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龄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各街镇乡、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认真抓好全县老龄工作。

第一,做好老龄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是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必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老年群体是最值得尊敬的、爱戴的群体之一,也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维护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统筹兼顾,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处理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老年人享受发展成果的关系。因此,做好老龄工作,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保障老年人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第二,做好老龄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实现这一任务,与全国亿万老年人息息相关,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和谐。中华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传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和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他们的生活安排和权益保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在做各项工作时,都要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妥善处理涉及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三,做好老龄工作,是应对老龄群体发展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群体结构和需求情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在当代老年人中,经济收入相对比较稳定、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口不断增多,他们追求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讲究生活质量,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他们思想活跃,大多数身体较好,有继续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愿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老年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来分析、研究老年人的各种问题。目前,我县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农村老年人特别是贫困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养老逐渐增多。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老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作为更为突出的任务,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四、突出重点,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老龄工作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要求,加强城乡老龄工作,着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围绕这一总体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老龄载体基础建设,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各街镇乡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意见》(渝委发〔2000〕45号)要求,建立健全以街镇乡分管领导为主任的老龄工作委员会,明确老龄工作人员,配套工作经费。做到老年人的事有人办、老龄工作有人干。要建立完善定期会议制度、情况通报等制度。要加老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民间资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基础服务设施经费,管好用活现有老年服务资源。要充实老龄工作队伍,加大老龄工作宣传,扩大重阳节、百岁老人祝寿活动的影响,使敬老爱老工作深入人心,尊老爱老成为公民自觉意识,形成良好的老龄工作氛围。

(二)大力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保障老年基本生活。要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基本养老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正常调节机制,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巩固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特困救助制度、集中五保供养制度的成效,逐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村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疾病负担问题,要发挥家庭成员养老方式的作用,切实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保障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努力提升为老服务质量。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政府主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加快发展”的方针要求,积极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老年产业、养老机构,加大老年福利事业经费投入,用活用好老龄有关优惠政策,发展多层次全方位老年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老年服务需求。要继续开展“志愿者服务队”、“一个党员一面旗”、“老少聊天室”、“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三无老人、病残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养老服务和精神慰藉。

(四)大力推进老年权益维护工作,努力保障老年合法权益。各街镇乡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意见》,扩大敬老优待服务内容和范围,扎实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大老年权益法普法教育,大力开展敬老模范、敬老典型评选活动,完善老年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完善家庭赡养协议书的签订落实工作,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五)大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努力丰富老年精神生活。各街镇乡要把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创造条件兴办老年大学,丰富办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探索老年网络教育。要建立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要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支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有益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五、加强领导,为全县老龄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老龄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的大局,体现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各街镇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措施,把老龄工作抓紧抓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镇乡、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四个纳入”,即把老龄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布局,与任期目标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把老龄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保证老龄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把老年服务和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合理布局,最大限度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要;把发展老年产业纳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当中,使老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帮助解决老龄工作实际困难,高度重视老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保证老龄工作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