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42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1篇

关键词:东中西部 东北地区 老龄化 现状

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养老问题将是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最重要挑战。中国的“人口红利”是由区域人口的共同发展所创造的,而其产生的人口负债也将由区域共同承担。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一、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老龄化现状

(一)四大区域老龄化进程加快,西部及东北地区程度加重

自2000年只有东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高于全国水平0.89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比重均在7%以下,但是在2010年,四个区域65岁以上人口比重均在8%以上,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达到9%,东北地区达到了9.12%,超过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超过2000年水平2.51个百分点。可见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这四个区域的老龄化程度在日益加重。

(二)四区总体及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抚养负担最重

从总体来看,2000年到2010年这四个区域的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都呈下降趋势。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归因于0—14岁人口比例下降的程度大于65岁以上人口上升的比例。例如,东部地区的0—14岁人口比重在十年间下降了6.19个百分点,但是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十年间则上升了1.07%。此外,西部地区的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以及老年抚养比均为四个区域最高,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的每一百个适龄劳动力要抚养26.25个儿童和12.5个老年人,这比全国水平分别多抚养3.95个儿童和0.52个老人。

这四个区域的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预示着潜在的后继劳动力的减少和适龄劳动人口负担比重的增加,这都会不可避免的使老龄化程度日益恶化,而且在2000年到2010年间,西部区域的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的增加比例仅为2.96%,远远低于其他三个区域与全国水平。

二、老龄化危害

(一)加重适龄劳动人口负担,使养老金财务状况恶化

人口老化也就是60岁或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加,根据我国的现行退休制度,这必然会使退休人口比重增加,加重劳动人口供养退休人口的平均负担。Rosa Aísa,Fernando Pueyo和Marcos Sanso(2012)认为出生率的减少和预期寿命的增加逐步增加了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率,也使关于公共养老金系统的财政增加。[1]养老更多的要靠社会,但是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

(二)家庭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根据六普资料显示,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全部生活来源的分别为48.3%、52.15%、50.14%和35.95%,其余的生活来源则来自于劳动收入,离退休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性收入和其他收入。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老年人口除了接受家庭养老外,离退休养老金是生活第二来源,但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口的第二生活来源则为劳动收入,可见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

(三)人口老龄化将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竞争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活力。胡鞍钢等(2012)利用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索洛增长理论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2]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威胁,这将影响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三、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建议

(一)养老应社会统筹与个人积累并进,家庭与社区养老结合

社会统筹要与个人积累齐头并进,为包括各类职业养老金和私人储蓄的个人积累建立私人账户,保证养老基金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开发与逐步健全老年产品和服务专业人员市场,提升老年服务的多样化与高质化。建立并完善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二)探索弹性退休制度,缓解养老压力

柳清瑞,苗红军(2004),孙玄(2005)等以养老保险收支平衡为出发点,覃福晓(2002)以妇女比男性早退休5—10年的政策的不合理性探索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的可行性。[3][4][5]在欧洲,政府也在努力说服选民延迟退休,以缓解养老压力和劳动力人口不足。Eric French, John Jones(2012)认为鼓励推迟退休的退休金改革应该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群的工作年龄,从而增加老年人群的劳动参与率,增加了对未来养老金的贡献。[6]Rosa Aísa,Fernando Pueyo和 Marcos Sanso(2012)也认为退休年龄的延迟增加了对养老利得的贡献率,同时有利于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支撑。[7]而根据我国的国情,随着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为了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应该探索实行弹性的退休制度。

(三)走地域特色的“产出性老龄化”之路

1982年由美国学者巴特勒提出的“产出性老龄化”(也称“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强调老年人的市场价值。我们要倡导地域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确保人们进入老年阶段后仍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同时引导老年消费群体需求与地域特性相结合,比如西部地区要将民俗文化考虑其中。各区应该加快开发老龄产业,使“银发经济”将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们要通过积极探索地区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积极应对老龄化,抑制人口老龄化的负面效应,激发出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化挑战为机遇, 寻求“老龄时代”的“人口红利”。

注释:

①中国的四大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西),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参考文献:

[1]Rosa Aísa,Fernando Pueyo,Marcos Sanso. Life expectancy and labor supply of the elderly[J],J Popul Econ (2012) 25:545—568

[2]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 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 人口研究,2012(3):15—24

[3]柳清瑞,苗红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 人口学刊,2004(4):3—7

[4]孙玄. 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J]. 人口与经济,2005(3):67—71

[5]覃福晓. 男女退休年龄的法理思考[J].学术论坛, 2005(5):142—146

[6]Eric French, John Jones. Public pensions and labor supply over the life cycle[J],Int TaxPublic Finance (2012) 19:268—287

[7]Rosa Aísa, Fernando Pue-

yo, Marcos Sanso.Life expectancy and labor supply of the elderly[J], J Popul Econ (2012)25:545—568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1前言

在国外,老年体育产业曾一度被称为“银色产业”,相对国内而言,他们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发展模式。〔1〕另有一份资料表明:我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1??37亿人,基本上占到了我国总人口的10%左右,且每年还在以3??37%的速度迅猛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增加到2??8亿,届时将占总人口的19??2%。〔2〕但不论这份数据的准确与否,至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将发展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

当然,目前国内的社会各界对老龄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老年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相关企业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曾指出,这个快速增长的庞大的老年群体,将孕育着一个巨大的老年体育产业的生机。然而,仔细分析我国老年体育的现状发现,我国老年人口的体育商品和社会体育服务需求长期受到冷落、老年体育用品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品种单一,专门的老年体育用品商店更是凤毛麟角。可见,当前我国老年体育产业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体育消费者的需要,也开拓不了老年体育市场新领域,更别提产生什么经济效益了。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分析和探讨。

2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

2??1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使得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其主旨思想就是少生优生,更让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事实上,正是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见表1)。〔3〕

不论这份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度有多高,我们从中至少可以看出,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迅猛,甚至在以可怕的发展形势向前发展。再者,我们还可以看出,2020-203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我国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阶段。

2??2老龄化体质现状分析

虽然表2只是调查了女性的身体素质情况,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各年龄段老龄化人群的器官都发生了一系列退化。事实上,不通过这份表,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一点。一般60岁以上的人的身体素质已经开始逐渐下降,尤其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而且发病率比较高。要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加强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同时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引导。当然,还需要相关的政府和卫生工作人员协同配合,要在增强老年人体质的同时,普及他们的卫生保健意识。

3 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体育对策研究

3??1发挥政府的主体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曾指出:“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4〕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政府负责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此有所认识,特别是重点做好“三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要从思想上和观念上关注老龄化现象,要意识到它可能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要工作到位,所谓工作到位就是要付诸行动,如有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领导各省、市的体育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工作目标;要组织到位,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增加支持的力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投入,如结合本地特点和老年人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老年体育活动中来。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和老年人体育相关的法律体系,要保障老年人参与体育的权利,一旦发现对侵害老年人体育权利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关于这一点,可以把农村老年人体育事业列入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老龄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3??2把握老年人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要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除了政府引导,还要有针对性的展开,要把握好老年人的心理以及他们所喜爱的活动。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而且项目也众多。通常而言,老年人喜爱的体育运动有跑步、散步、太极拳类、气功、健身操、舞蹈类、球类、类等。与此同时,日本的长寿社会开发中心调查显示:日本老年人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名依次是:步行、简单体操、高尔夫、跑步、游泳、保龄球等。〔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选择进行锻炼的项目多是以慢跑、散步这些轻体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人也认为这些就是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

就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的整体思路而言,需要把握好老年体育的心理,因为只有适合他们的口味,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的活动激情,即要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来。我们经常可以在城市的夜晚看到广场上有一些中老年人在跳舞,而且十分有规律性,这就是很好的体育活动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从老年人体力的评估方法来看,老年人体力可分为防卫体力和行动体力两个方面。防卫体力主要是指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能力;行动体力则指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考虑到老龄化对社会资源及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大体上可以从防卫体力和行动体力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老年体育研究的新方向。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长效机制

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针对人口老龄化主题的研究不断深化,老龄事业的发展也正获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作为一个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一些既有经验的借鉴并不能因地制宜地解决中国的养老困境。

一、吴江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吴江区现共有8个镇(区),249个行政村,62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14年底,全区户籍总人口81.4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0.81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5.55%,较2013年增长1%,远超联合国定义的10%标准。目前,吴江区的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约5%的速度增长,按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可见,吴江区不仅已步入老年型社会①,且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未来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二)特点和趋势

1、深度老龄化

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20%则进入超老龄化。当各地65岁以上人口突破性超过7%时,吴江区截至2014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比例达17.36%,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且按照当前快速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即将进入超老龄化的行列。

2、高龄老龄化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吴江老年人口结构还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一般,我们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定义为高龄老年人,当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进入高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吴江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24万,占老年人口的15.57%,进入高龄化社会。可见,吴江区的老年人口除了规模和速度的激增外,群体内部的老龄化趋势也很明显。

3、未富老龄化

一方面,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老龄化成本逐渐上升,加上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很好的解决历史欠账,个人账户空账,基金保增值问题,未富老龄化现状未有改观。另一方面,从养老金替代率②来看,吴江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城乡养老保险待遇,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为1492.52元/月,相较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081.17元/月,养老金的替代率仅为29.37%,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最低替代率标准。可见,由于种种因素,当前吴江区的各项养老制度仍滞后于老龄化发展进程。

4、空巢老龄化

家庭小型化带来的空巢危机已是十分严峻,吴江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剧了空巢老龄化的速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口流向城镇,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城乡并轨后,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原本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转变为相对封闭独立的公寓文化,大部分老年人无法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导致老年生活质量不高。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其必然会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具体到人口老龄化对吴江区的影响,总体而言,挑战与机遇并行,压力与动力共存。

1、经济层面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高,而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之越低。直观而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最直接影响便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改变,导致劳动力成本和社会养老成本飙升,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间接来看,人口红利的消失也给当前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老龄产业的兴起提供契机。基于此,吴江区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若置之不理,未来劳工慌可能会变成家常便饭。

2、社会层面

由于老年人口绝对规模的迅速增长,吴江区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逐年上升,以2014年为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4.64亿,较上年度增长23.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支出12.4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2.89%,在缴费人数下降,待遇享受人数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缺乏有效保增值途径的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对社会化服务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家庭保障模式中,由家庭承担了所有服务;单位保障模式中,则由单位代替家庭实现福利保障。现在社会保障模式下,老年人除了日常生理需求外,兴趣点已扩展至教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领域,在此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

3、文化层面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传统大家庭日渐小型化,传统孝道文化渐渐流于形式,社会呈现尊老不够,爱幼有余的怪状,老人无用论的观点导致歧视、冷漠老年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冲击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内部也在分化。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访谈中可见,尽管大部分人的诉求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是会有部分老人的关注点是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享受生活、老有所乐,提出这些诉求的基本是养老待遇水平偏高,退休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退休人员,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的现象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综上,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家庭伦理道德遭受冲击,老年教育文化事业迎来朝阳。

二、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人口老龄化是吴江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应对的客观趋势,因此,在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立足吴江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共享的原则,结合吴江区区情,从舆情重塑、法制保障、制度框架、队伍建设等视角出发,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一)尊老敬老,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传统家庭养老这一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基础势在必行。在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歧视和漠视老年群体的个案采取因势利导,推广和倡导模范典型,同时抨击指责不孝行为,借助传统孝文化实现每一个个体在代际内角色的平稳过渡,为整个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和谐安康的养老社会氛围。

当然,要重拾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还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需要完善,除了填补漏洞,将相关条款具体化外,还需要明确执法主体,设立常规管理机构,同时,因地制宜,将保障老年人权益列入地区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中,建立为老服务专项资金。只有将道德约束结合法律规范,以道德约束为基础,法律约束为手段,才能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切实为老年人群体撑起保护伞,助其安度晚年。

(二)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1、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在传统家庭养老基础上,居家养老服务需丰富化,应当依托信息平台,设立老年服务24小时热线,采取“有偿”加“无偿”的方式,为社区内每一位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多样化,便捷化的日常居家服务;加大对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和投入,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群体,需加大财政投入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变有偿服务为无偿或低偿,为老服务重心放在解决该群体的养老金低、看病难、生活照料需求上;此外,未来还应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质量为中心,开展精神慰籍,心理疏导等服务。

2、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首先需要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在财政为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将宽泛的社会养老通过社区平台具体化,如老年人日间照料、法律维权、医疗卫生服务、中介服务等,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方便老年人;其次,强大服务功能的背后必须拥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继续加强社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在岗人员的职业化培训,通过宣传为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提升全社会对老年服务业的参与热情;另外,政府除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外,需做好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组织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对社区的为老服务进行评估,及时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老服务的质量效果和社区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3、发挥机构养老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吴江区机构养老服务总体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公办机构资源闲置、民办机构发展缓慢的现状,当务之急是理顺养老机构的性质、与政府间的关系、具备的权利和义务,变政府统包统管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创造有利的老龄投资环境,加大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力度,通过税收、融资、土地等优惠配套政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同时,通过解决不同层次老年人集体供养,集中居住,长期照料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机构养老模式,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多管齐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

当前,正值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推进,我们应当借助入户调查数据,针对不同类别的未参保对象采取相应的扩面措施。对企业应保未保人员,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相关用人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宣传,引导和帮助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同时,在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引导有条件的参保人员转向可获得更好权益保障的制度。

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在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方面:首先,基于社区平台优化医疗资源,由定位不同的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医疗服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其次,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扶持,在医疗资源配置、基础医疗设备供给、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做好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实现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过渡。

3、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体系

秉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扩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覆盖范围,统一企业退休人员和居保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鼓励和扶持老年服务市场的发展,开发生产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起适合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多层次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推进各省市社保网络平台的联通和共享、建立全国社保信息网络系统,既方便退休人员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有助于异地生存认证的实现,防止退休金冒领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及时修改和更新退休人员的个人信息,保障老年服务的精准性。

4、提高老年居民福利水平

根据地区经济承受能力,完善高龄老人尊老金制度,实现老年福利从传统补漏式向适度普惠式发展,并建立尊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全体老年居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尊严地安度晚年;针对失能老人、特困老人,建立补贴倾斜制度,确保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统筹高龄津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纯福利型制度,依托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确保同一对象在不同制度间无障碍流动;充分发挥福利对老年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将福利重心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福利事业的投入;明晰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职能,避免多头交叉管理的格局。

(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延长人口红利

1、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在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法定退休年龄到达时,大部分人并未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女性。基于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延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等多因素,从理性角度思考,延迟退休年龄一举数得。当然,延迟退休年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综合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制定和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和弹性退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当前,不妨从促进制度间的公平出发,优先推行延迟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

2、利用老年人智力库,鼓励再就业

从老人退休前的职业和身份来看,文化程度越高,职务职称越高的,其社会参与率则相应越高,而社会参与率高的群体,其知识、经验和技能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反而伴随岁月的沉淀日积月累。因此,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和调动老年人的智力库作用。一方面,尊重老人意愿,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和平台,鼓励社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或创造再就业工作岗位,维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探索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重点放在基层公益事业、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青少年教育、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等领域上。

3、发挥低龄老人社会价值,倡导银龄服务

针对未来银龄服务的发展,首先,依托基层社区党组织平台,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凝聚社区低龄老人组成服务队,与社区内高龄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其次,广泛宣传老有所为,鼓励低龄老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纳入社会参与网络;最后,总结基层经验,探讨银龄服务新形式。如时间银行的做法,纪录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未来可用于支付自己的服务需求,该形式促进了整个老年群体内部资源的良性循环,大大激励了低龄老人的服务热情,值得推广。(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人社局)

注解:

①“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8%,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时,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信出版社,2014

②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李通屏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持久性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2).

[2]罗伯特・特霍尔茨曼 理查德・欣茨.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伍小兰 曲嘉瑶.台湾老年人的长期照护[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秦谱德 谭克俭 王进龙 丁润萍.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周广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对策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根源,其一,老年人口基数大。根据中国统计局相关资料并参照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年人数量占据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快;其三,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不合理。中国家庭典型421结构和不匹配的养老模式给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并完善养老模式,将成为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和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社保专家指出,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来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也就成为进一步破解养老难题的不二选择。

二、居家养老现状研究

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采取法律、财政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如下:

(一)法律保障。为了应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政部加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201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我国家庭小型化和养老功能相对弱化的角度增加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等内容,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更是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二)社会保障。国务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规划要求,到2015年“十二五”末,养老床位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而去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是390万张,每千名老人20.6张。同时,社区为老服务的覆盖率,城市要达到百分之百,农村要达到50%。

但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居家养老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

其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但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二,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居家养老模式的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城乡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的现状尚未改善,这也加大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难度。

三、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现在存有的弊端,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改进,

(一)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应顶层设计,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级依据本省实际需求,补充相应的基础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福利”和“市场福利”,防止“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调节走偏”两大弊端。

(二)企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另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措施,对养老服务业予以大力发展和扶持,落实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向养老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家庭层面。鼓励421型家庭多生一胎和倡导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并在家庭成员的早期教育上形成孝道的思想观念,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协作,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同时,通过家庭财富的共同积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个人层面。物质上,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倡全民参与养老、医疗等保险,并倡导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就业;精神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09:70-72.

[2]胡钟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2:204.

[3]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52-55.

[4]王文静.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10-17.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5篇

摘 要

>>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湖南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鞍山市老年体育组织建设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后老年人体育发展研究及对策 老龄化下的公共体育现状的研究 从“积极老龄化”视域解读老年频率 人口老龄化下的中医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株潭地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现行老年体育政策的优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的研究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研究 保定市人口老龄化与社区老年体育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 健康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女性养老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S].2016.8.26.

[3] 国发[1995]14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1995.6.24.

[4] 赵荣莉.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63-64.

[5] 尚书庆.重庆主城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6] 内府发[2016]5号.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S].2016-02-23.

[7] 朱传宝.杭州市城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8]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185.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6篇

关键词: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购买决策

一、 引言

世界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状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1%,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可能突破8 000万人。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总需求量将超过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市场需求的10%。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老龄人口消费决策行为进行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中国老龄人消费自我概念特点与购买决策风格的关系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的服务老龄市场。

我国关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始于最近一段时期。刘凤娥和黄希庭(2001)将大学生消费者自我概念分为四种类型,即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心灵自我。杨晓燕(2002) 研究了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的相关性。她将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分为五个维度,即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曾智(2004)通过研究自我概念的四个结构成分表现自我、情感自我、发展自我、心灵自我与大学生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他们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陈玉国 (2005)探讨了消费者决策风格与不同世代的相关关系。赵恒(2007)研究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手机消费中品牌的关系,结果发现,消费者自我概念同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在不同消费者人群中具有差异。陈延斌(2007)使用购物决策量表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决策间的关系。李晓蕾(2008)研究了中国女大学生消费自我概念特点与购买决策风格相关关系。张旺芝(2008)以石家庄市为例,对城区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以老年消费者为对象,引入自我概念理论,并考虑到老年人的性别、健康状况等相关特性,以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家庭自我四个维度研究自我概念与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相关关系。

二、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本文对老龄人消费自我概念特点的研究综合选取了杨晓燕(2002)等的结构成分研究思路,确立老龄人消费自我概念的四个维度,即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家庭自我,并基于这四个维度,从整体的视角来分析老龄人的自我概念特点。情感自我展示的是个体对待环境中各种事物的感受方面;表现自我的特点是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心灵自我展示的是自己对内心世界方面的关注,注重内心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家庭自我是消费者在家庭物质生活方面的观念和形象特征。并且,不同性别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龄人口消费自我概念都会呈现不同的差异性特点。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

H1: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老龄消费者在消费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H1a:不同性别的老龄消费者在自我概念的四个维度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H1b:不同健康状况的老龄消费者在自我概念的四个维度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老龄人进入到一定时期之后,身体健康状况会逐渐成为制约或促成他们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性别作为人口统计中非常重要的变量,也会对老龄人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男性购物时表现得会更加果断,而女性可能在选取物品或服务时考虑的因素会更多一些,女性对于距离远近、是否是名牌产品、是否有折扣等可能会给予较多关注。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

H2: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老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H2a:不同性别的老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存在差异。

H2b:不同健康状况的老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存在差异。

消费行为是人们对自我认知的外在体现。对自我的认知不同,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购买决策。自我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是由个体所拥有的某些物品,如汽车、住宅等所界定和展示的。然而,不同的个体对这些物品的注重程度是有差异的。老龄人的消费自我概念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三个假设:

H3: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对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a:情感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b:表现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c:心灵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d:家庭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老龄人的购买决策服从其内心对自我的认知。性别作为人口统计变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关系之间也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老龄人由于健康状况的不同,自我认知对购买决策的影响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此,提出本研究第四个假设:

H4: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会调节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

H4a:性别差异会调节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

H4b:健康状况的差异会调节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涉及到老龄人口统计变量, 如籍贯、性别、健康状况,也包含与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家庭自我相关的题项。我们选取长春市6个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宽城区、绿园区、双阳区老龄人口为样本对象。首先,通过查阅2009年资料得出这6个区的人口比例,算出每个区所要发放的样本量。然后,分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选取样本4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2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0.25%。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得到样本特征如下:女性占51.8%,男性占48.2%,男女比例基本均衡;从健康状况的分布来看,身体状况一般的居多,达到54.9%,而很差和较差的分别为4.5%和15.3%,健康状况较好的占20.9%,很好的仅为4.4%。经检验我们发现,自我概念量表及购买决策的Cronbach's 系数均超过0.70。同时,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量表KMO值为0.638,巴特利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KMO值为0.618,巴特利球的显著性概率0.000,均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表1是对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性别和健康状况所进行的方差分析。从表中的统计分析可知,性别对心灵自我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对总自我概念也有显著影响,对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家庭自我影响则不显著;健康状况对总自我概念及其四个结构成分都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交互作用对总自我概念的影响极其显著,并且对情感自我和心灵自我的影响显著,对表现自我和家庭自我的影响不显著。表2是对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的性别差异和健康状况差异所进行的多元方差分析。通过多元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受性别差异影响的显著性为5%,而受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显著性为1%。性别与健康状况的交互作用对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通过检验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关系,我们发现感情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从而我们进一步选用分组回归分析来检验性别和健康状况对老龄人消费的调节效应。计算结果在表3中给出。由分组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女性消费者中情感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未通过检验;两组中表现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均通过检验,标准系数分别是0.216和0.369,这说明女性消费者中表现自我的影响力显著强于男性消费者;两组中心灵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均通过检验,标准系数分别是0.173和0.206,也这说明女性消费者心灵自我的影响力显著强于男性消费者;两组中家庭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均通过检验,标准系数分别为0.273和0.300这说明女性消费者中家庭自我的影响力也略强于男性消费者。

由表4中可见,在健康状况较差的老龄消费者中,情感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未能通过检验。健康状况很差时表现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未能通过检验。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各自我概念维度对购买决策影响的作用渐进性并不明显。例如很好与较好相比较,心灵自我的标准系数分别为0.185和0.211,可见,健康状况较好的心灵自我影响力比很好的心灵自我影响力显著。然而,通过较好与一般的比较, 又会发现心灵自我的标准系数分别为0.211和0.173,健康状况较好的心灵自我影响力又比健康状况一般的心灵自我影响力显著。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由于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的增加,以及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和回馈,老龄人的购买能力在逐渐增强。通过本文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老龄人出于对自我概念的满足从而做出不同的消费决策,老龄消费者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方面存在显著的消费差异,针对老龄人的上述消费特征,企业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展开他们的营销策略。

1. 针对老龄人的特定情感需求,设计富有人文关怀的产品。目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阶段,各个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但据统计,我国的主流产品市场并没有重视这一逐渐庞大人群的需求,针对老龄人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保健品领域,或是仅处在边缘产品形态上。虽然现代的老年人越来越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认知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但是,普遍来说,他们对产品的要求更注重效能性和可操作性。如今的城乡二元化化社会,造成很多年轻人和老年人相隔两地,子女在外打拼事业,老人晚年难免会有孤单寂寞的感觉,所以我们认为,适合现代老年人的产品更应该彰显人文关怀,无论在产品设计上还是服务管理上都应该照顾到老年人所特有的情感需求,才能成为市场的赢家。

2. 从物有所值型出发,加强符合老龄人消费习惯的定价策略。企业可以根据老龄人性别等方面不同实行差别定价。对于女性老年人,产品应更多考虑情感诉求。而针对男性老年人,则更多地考虑产品的功能,选取相对较高定价,以彰显产品的价值。同时,对于老龄人这样的特殊群体,需要运用特殊的广告运作方式来进行市场开发,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老龄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和从前相比都发生很大的改变。如今的老龄人的消费心态正朝着年轻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能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应该适当把握新颖时尚元素,注重情感自我,对一些注重时尚的老龄人提供相应的时尚服务。一些老龄人还可能更愿意花一些钱来补偿年轻时候的消费缺憾。因此,企业也可以针对老龄人的这些特点,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时尚性。

参考文献:

1. 陈延斌. 大学生服装消费决策风格量表编制及其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 陈玉国.消费者决策风格与不同世代之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3. 李晓蕾.中国女大学生消费自我概念特点与购买决策风格相关关系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 刘凤娥,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心理学动态,2001,(2).

5. 杨晓燕. 中国女性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 南方经济,2002,(11).

6. 曾智.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7. 张旺芝.城区老年人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8. 赵恒.基于自我概念的品牌态度实证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09YJA790081)、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号:3620940705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11YJC790158)资助。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7篇

关键词:老龄化聚类分析分类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而国际上对老龄化标准则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这就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将对我国这样出口大量依靠制造业的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并随之对其他领域如政治、卫生、公共服务等也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我国的老龄化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计划生育造成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二胎”等政策,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开放二胎已经成为了现实。随着“二胎”的来临,是否会出现“婴儿潮”也是一个问题,即使该政策能对老龄化的状况起到重要抑制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目前来看我国的面临的可能老龄化问题依然突出。文章通过SPSS软件对31个省,地区以及直辖市的老龄化状况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分类,给不同类别的省市的社会政策包括公共服务,医疗等政策的制定一定的参考。

文献综述:使用聚类分析来分析人口老龄的国内文献并不多,林琳,马飞的《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1]和李津的《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2]都只是关注了地区性的老龄化问题.谭姝琳和贾向丹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3]衡量老龄化的指标过少并且数据时使用2008年的。杜肖俏和王连峰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聚类分析》[4]也存在数据的过时问题,使用的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其中一个衡量老龄化指标“过去十年平均老年人口增长量”不十分适合。本文试图选取比较合理的聚类变量和聚类方法[5],对我国各省,地区和直辖市老龄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希望能对全国老龄化水平进行一个相对科学的区域划分和整体分析。

变量设计:样本的选取来自全国31个省,地区和直辖市,本文选取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老龄化指标分别为:1.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少儿人口(14岁以下)占总人口的比重3.老年抚养比4.少年抚养比5.老少比6.年龄中位数分别设为x1~x6。数据来源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其中能反映老龄化指标的“过去十年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由于统计年鉴上的统计断档一年所以无法得出,给予剔除处理。

X1: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2: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3:老年抚养比;X4:少年抚养比;X5:老少比;X6:年龄中位数。

聚类结果及分析:为了消除不同的计量单位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Z分位数,然后运用ward最小方差法对已经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如下的分类结果,当d取7时分为3类。

第1类地区为:吉林、黑龙江、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西、福建、内蒙古、辽宁、江苏、北京、天津、上海,规模为14。

第2类地区为:重庆、四川、山东、湖南、安徽,规模为14。

第3类地区为:江西、河南、海南、甘肃、云南、广西、贵州、宁夏、新疆、青海、广东、,规模为12。

根据分类的结果在下面表1中对比衡量老龄化的指标的均值

第一类地区的65岁老年人口比例为8.195%属于第二高,但是老少比则是最高的并且年龄中位数也是最高的,老年抚养比和少年抚养比处于中等地位,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而这类地区基本包括了例如北京、天津、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通常都比较严峻。由于经济发达使人们生活、医疗水平提高所以老年人口寿命增长也是造成老龄化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宽裕,所以这些地区应该加大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并且这类地区的少儿比和少年抚养比是最低的,表明在这类地区急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来减轻老龄化。

第二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502%是三类中的最高比例,老年抚养比也是最高的,说明当地劳动力赡养老年人的负担重,年龄中位数达到33.05接近最高的34岁,少年抚养比也明显高于第一类地区,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应该是最严重的。观察到这类地区属于人口基数大,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这类地区的少儿比例也是比较高的,有点类似与中间小两头大的状况,当地的青壮年负担重。所以这类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水平应及时跟上去。

第三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最小,达到7.4%。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也最小,其中年龄中位数更是只有24.97,低于30岁。而少儿比例和少年抚养比则最大,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状况最轻。并且这类省市绝大部分都是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可以加大对少儿的经济投入。而且,这一类地区的总和抚养比是三类地区中最高的,因而对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和财政的压力也是相对较大的。

P值也就是显著性都接近于0,说明类别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老龄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均比较严峻。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大致可分成3类,政府应根据3类地区的不同状况来制定不同的政策。

本文的不足有:年龄中位数的计算。本文根据的公式是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中位数组的人口数}×组距

这个公式算出来的,而实际上现在对于年龄中位数的算法有学者提出了可能更精确的算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深究。

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采取加入医疗投入,耕地和人口流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加入可能更加能反映我国特殊国情下的老龄化。(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2] 李津.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3

[3] 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8篇

>>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 浅析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探讨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西部城市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13-15.

[3]刘玉芝.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9(5):36-37.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第9篇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及所占比例较高,这给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及文化带来很大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结合经济基础相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充裕,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相对轻松。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恶化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得不到足够保障,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需要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一系列老龄化问题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1.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2.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晚年的生活能力和早年状态息息相关,必须让青年一代重视健康,改变生活作息,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