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1 10:37:44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1篇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 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 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 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 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 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 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 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 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 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 、“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 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 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 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 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 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 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 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 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 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 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 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以历史学上讲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而此题参 考答案的成文模式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演绎思维形式,从历史学上看是一个史论结合的格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所谓点睛式概括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 思的哲理、规律(杨子坤先生称此种概括为“综合式概括”、“高度概括”)。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 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3年新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 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1995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995年高考39题“陈启沅题”第二问“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由上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集中于1993、1994、1995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 “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 、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点睛式概括是在归纳式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考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顶点,这是最高要求的概括。所 答内容已不是对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作出的认定;抽象出的“哲理”、“规律”、“认识” 已超出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但其“精神”、“灵魂”与历史事物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是吻 合的、一脉相承的。因此,准确、全面、深刻地找出并理解“从中”、“据此”的所有内涵,是准确提炼“哲 理”、“规律”、“认识”的前提;否则,所得“规律”、“哲理”、“认识”也只是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从简单扼要的方式方面说,概括又可分为概述式概括和概要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概述式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 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7年高考47题“结合有关社会 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1998年高考48题“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 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由上可知,概述式概括主要适用于问答题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基本线索和兴衰过程的概述式概括,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线”;另一种模式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 “面”——某个历史阶段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个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种历史现象的方方 面面或几个方面(如上述1998年高考48题)。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或面广,系统性强,答案全面完整 ,重点突出,语言文字精要,言简意赅。

    (二)所谓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这 也是一种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概括类型。此种概括大体又分为三种情形:①从历史材料中抽取有关内容 的大概。如1997年高考44题,从四段材料中,抽取李biàn@①治国方针、措施、后果的大概内容,并要求 表达成文,还限定字数。这一题的出现,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致肯定此乃成功之作,并列进了98年《考试 说明》之“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部分。1998年高考45题“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 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主要目标、经过、结果、评价)”就属此种情形。另外98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生产资 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也属此种情形的概括。②从历史材料或教 科书中概括出有关问题、有关内容的若干个基本要点来。近几年高考对这种概括考查的力度很大。1997年高考 46题第一问“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那些主要论点?”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进运 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结果。”③概括历史材料的核心思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 核心内容。如1995年高考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 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概要式概括主要适用于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概要式概括需 要考生具备非常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需考生对文字进行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 象的改造和润色,需要非常深的文字表达功底。

    上面介绍了四种概括类型。从上面所举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 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 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题问中要 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答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 。

    二、概括能力的培养

    明确了概括的类型和特点,便于我们探寻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10条学科能力,由于其划分标准不一,致使各项学科能力之间呈现出并列、包 含、交叉等复杂关系。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 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 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其中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 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 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 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 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 。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 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 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 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 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 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 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 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 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199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 实归纳抽象出的“论”。1993年新高考52题得出的“基本道理”是对“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有关帝国主义 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的史实提炼升华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 。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基本结论是对整 个民主革命历史的点睛式概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民主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的点睛式概括;生 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点睛式概括出的“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 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后高度概括出的“论”。到 底“论”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由史实的内容决定的;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特别是遇到点睛式概括,千 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基本结论当作教条,生搬硬套,到处乱贴。平时要重视历史理论的 教学。一方面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 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2篇

【关键词】历史复习 知识整合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2

对历史发展的线索的掌握、历史规律的归纳、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就会不够精确。以至于历史现象不能对应相应的历史评价,同类历史现象无法上升到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往往发生了一定偏差,那么在高考历史中极易形成错误认识,这是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强化知识体系,才能羸在高考。

一、知识整合,强化体系

学习过程充实、漫长,要步步为营,学生在对教材熟练掌握的基础,必须学会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对零碎的知识进行类化、固化,不断的巩固知识体系。

(一)抓住线索、提纲挈领

历史基础知识穿越古今、横跨中外,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整合,首先就要找历史发展的线索、抓v史发展的主线,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1.梳理时间发展脉络,明确历史发展时序。历史发展是岁月的累积,在悠久的岁月里学生首先要明确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而不“张飞打岳飞”。学生只有明确历史发展时序,才能把众多的历史事件按时序发展进行掌握。

2.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提炼历史发展规律,做到提纲挈领。中国近代史曲折反复,学生比较头痛。其实你只要掌握几条线索即可:一是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史;三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史。

3.归纳历史的阶段发展特征。归纳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就等实现了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宏观掌握。再如中国近代史,主要特征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二)化难为简,轻松掌握

深入阅读教材、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在高度统率教材的基础上,将史实重点化,将难点简单化。找出史实之间的联系,把史实高度整合起来,做到轻松掌握。

1.抓关键词句,精简知识。学生要学会做历史学习的“小裁缝”,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剪裁,做到由多变少、由粗变精。如斯大林模式,核心就掌握关键词:高度集中,就能了解斯大林模式。

2.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简单概括,便于轻松掌握历史事件。如新航路的开辟,是近代史上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们就将之总结为 “四个四”:即四个原因,四个条件,四次探险,四点影响。就这样把一个难于把握的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做选择题也不容易将原因混淆。

(三)学会归纳,简单掌握

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有基本的要素: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同类事件的在发展上也有其必然的规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将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去分析历史事件在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方面的共性,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更有利于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

1.归纳历史事件发展原因的共性,做到触类旁通。如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其原因可归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思想的转变和主观因素,再将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可以得出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

2.归纳同类历史事件纵向整理。如党的一大二大直至十八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各国的思想巨人;重要的战役;或以第一、较早等作为依托进行归纳。

3.中外同时期的横向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比较。

二、温故知新、掌握理论,升级体系

(一)学思结合、学习理论

1.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对历史要进行反思,思考历史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思考历史与现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新知,服务于当下,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准备,这正是历史的教育功能之所在,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从历史发展得到启示。

2.熟悉历史的基本理论,思考历史的基本理论。将历史知识放在理论下思考,从历史知识中求证历史规律,从理论高度去驾驭历史,必然使学习历史进入更高的境界。

(二)强化学科的基本素养

对于历史一词的概念理解,对于史料、史论、史学基本观点等有所认识,对于塑造知识体系是锦上添花。

(三)学习新史观、刷新历史知识

随着新史观的提出,对于历史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原有评价渐趋不合时宜。学习全新七大史观,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更新和重组,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历史知识更好、更全面的掌握。

(四)联系热点、回归社会现实

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回顾过去,这样的历史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学习历史是让我们学会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对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既然如此,历史知识必须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你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历史知识也就有了时代意义、时代价值和生命,从而深化历史知识。

1.联系热点,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近几年来的三农问题、反腐败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思考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来突破这些问题。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3篇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 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 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 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 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 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 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 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 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 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 、“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 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 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 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 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 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 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 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 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 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 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 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以历史学上讲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而此题参 考答案的成文模式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演绎思维形式,从历史学上看是一个史论结合的格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所谓点睛式概括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 思的哲理、规律(杨子坤先生称此种概括为“综合式概括”、“高度概括”)。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 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3年新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 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1995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995年高考39题“陈启沅题”第二问“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由上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集中于1993、1994、1995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 “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 、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点睛式概括是在归纳式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考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顶点,这是最高要求的概括。所 答内容已不是对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作出的认定;抽象出的“哲理”、“规律”、“认识” 已超出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但其“精神”、“灵魂”与历史事物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是吻 合的、一脉相承的。因此,准确、全面、深刻地找出并理解“从中”、“据此”的所有内涵,是准确提炼“哲 理”、“规律”、“认识”的前提;否则,所得“规律”、“哲理”、“认识”也只是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从简单扼要的方式方面说,概括又可分为概述式概括和概要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概述式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 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7年高考47题“结合有关社会 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1998年高考48题“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 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由上可知,概述式概括主要适用于问答题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基本线索和兴衰过程的概述式概括,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线”;另一种模式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 “面”——某个历史阶段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个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种历史现象的方方 面面或几个方面(如上述1998年高考48题)。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或面广,系统性强,答案全面完整 ,重点突出,语言文字精要,言简意赅。

(二)所谓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这 也是一种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概括类型。此种概括大体又分为三种情形:①从历史材料中抽取有关内容 的大概。如1997年高考44题,从四段材料中,抽取李biàn@①治国方针、措施、后果的大概内容,并要求 表达成文,还限定字数。这一题的出现,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致肯定此乃成功之作,并列进了98年《考试 说明》之“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部分。1998年高考45题“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 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主要目标、经过、结果、评价)”就属此种情形。另外98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生产资 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也属此种情形的概括。②从历史材料或教 科书中概括出有关问题、有关内容的若干个基本要点来。近几年高考对这种概括考查的力度很大。1997年高考 46题第一问“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那些主要论点?”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进运 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结果。”③概括历史材料的核心思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 核心内容。如1995年高考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 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概要式概括主要适用于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概要式概括需 要考生具备非常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需考生对文字进行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 象的改造和润色,需要非常深的文字表达功底。

上面介绍了四种概括类型。从上面所举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 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 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题问中要 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答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 。 转贴于

二、概括能力的培养

明确了概括的类型和特点,便于我们探寻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10条学科能力,由于其划分标准不一,致使各项学科能力之间呈现出并列、包 含、交叉等复杂关系。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 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 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其中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 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 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 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 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 。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 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 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 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 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 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 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 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 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199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 实归纳抽象出的“论”。1993年新高考52题得出的“基本道理”是对“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有关帝国主义 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的史实提炼升华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 。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基本结论是对整 个民主革命历史的点睛式概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民主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的点睛式概括;生 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点睛式概括出的“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 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后高度概括出的“论”。到 底“论”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由史实的内容决定的;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特别是遇到点睛式概括,千 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基本结论当作教条,生搬硬套,到处乱贴。平时要重视历史理论的 教学。一方面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 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

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不仅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 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 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 ;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 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 点时写道“在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 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 ,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 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 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 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 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 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 “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 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 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 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 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 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4篇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 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 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 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 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 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 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 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 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 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 、“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 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 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 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 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 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 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 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 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 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 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 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以历史学上讲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而此题参 考答案的成文模式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演绎思维形式,从历史学上看是一个史论结合的格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所谓点睛式概括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 思的哲理、规律(杨子坤先生称此种概括为“综合式概括”、“高度概括”)。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 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3年新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 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1995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995年高考39题“陈启沅题”第二问“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由上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集中于1993、1994、1995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 “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 、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点睛式概括是在归纳式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考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顶点,这是最高要求的概括。所 答内容已不是对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作出的认定;抽象出的“哲理”、“规律”、“认识” 已超出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但其“精神”、“灵魂”与历史事物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是吻 合的、一脉相承的。因此,准确、全面、深刻地找出并理解“从中”、“据此”的所有内涵,是准确提炼“哲 理”、“规律”、“认识”的前提;否则,所得“规律”、“哲理”、“认识”也只是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从简单扼要的方式方面说,概括又可分为概述式概括和概要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概述式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 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7年高考47题“结合有关社会 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1998年高考48题“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 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由上可知,概述式概括主要适用于问答题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基本线索和兴衰过程的概述式概括,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线”;另一种模式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 “面”——某个历史阶段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个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种历史现象的方方 面面或几个方面(如上述1998年高考48题)。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或面广,系统性强,答案全面完整 ,重点突出,语言文字精要,言简意赅。

(二)所谓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这 也是一种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概括类型。此种概括大体又分为三种情形:①从历史材料中抽取有关内容 的大概。如1997年高考44题,从四段材料中,抽取李biàn@①治国方针、措施、后果的大概内容,并要求 表达成文,还限定字数。这一题的出现,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致肯定此乃成功之作,并列进了98年《考试 说明》之“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部分。1998年高考45题“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 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主要目标、经过、结果、评价)”就属此种情形。另外98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生产资 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也属此种情形的概括。②从历史材料或教 科

书中概括出有关问题、有关内容的若干个基本要点来。近几年高考对这种概括考查的力度很大。1997年高考 46题第一问“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那些主要论点?”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进运 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结果。”③概括历史材料的核心思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 核心内容。如1995年高考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 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概要式概括主要适用于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概要式概括需 要考生具备非常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需考生对文字进行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 象的改造和润色,需要非常深的文字表达功底。

上面介绍了四种概括类型。从上面所举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 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 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题问中要 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答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 。

二、概括能力的培养

明确了概括的类型和特点,便于我们探寻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10条学科能力,由于其划分标准不一,致使各项学科能力之间呈现出并列、包 含、交叉等复杂关系。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 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 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其中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 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 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 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 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 。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 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 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 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 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 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 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 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 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199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 实归纳抽象出的“论”。1993年新高考52题得出的“基本道理”是对“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有关帝国主义 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的史实提炼升华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 。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基本结论是对整 个民主革命历史的点睛式概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民主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的点睛式概括;生 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点睛式概括出的“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 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后高度概括出的“论”。到 底“论”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由史实的内容决定的;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特别是遇到点睛式概括,千 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基本结论当作教条,生搬硬套,到处乱贴。平时要重视历史理论的 教学。一方面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 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

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不仅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 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 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 ;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 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 点时写道“在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 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 ,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 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 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 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 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 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 “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 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 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 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 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 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 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概括;类型;训练;方法

概括既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认知规律,历史教学应十分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概括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归纳式概括。

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两翼,从逻辑学上讲是分析与推理的过程。在历史学上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

(二)点睛式概括。

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思的哲理、规律,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有:2008年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2009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由此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思想”、“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三)概要式概括。

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概要式概括能使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

二、概括能力训练与培养方法

(一)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史论结合法的运用。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200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实归纳抽象出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主要形式。不仅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如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三)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方法进行训练。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6篇

一、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导,史论结合。其中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二、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又是历史高考、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1.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基本结论是对整个民主革命历史的点睛式概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民主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的点睛式概括;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请记住我站域名/

2.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不仅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而且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词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琢,有抽象但不深奥。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

(1)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7篇

【关键词】设问方法 主观题类型 审题 答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12-01

一 主观题设问方法

我总结了两种设问方法:(1)历史事件主要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组成,依据此特点进行设问时,先问现象,发生的是什么事件,然后对事件进行归纳和比较;其次问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什么发生,根本原因是什么;最后问本质、规律、特征和认识,联系现实,这个事件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2)以小见大,材料往往是学生较陌生的领域,或者是小人物或者是历史上不出名的人物,切入的却是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要求学生从古人故事或外国历史中发现可以借鉴之处。

二 主观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主观题的设问方法主要有五种类型:(1)问事件发生的原因;(2)问历史事件的影响或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3)问事件因果关系或是经验的归纳;(4)比较不同时代类似事件的异同点;(5)问启示,主要是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和启发。

解题方法:(1)原因题又分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具体到每个问题时,一般应回答较主要原因或材料提供的原因,不需要面面俱到。(2)历史事件的影响题,一般要一分为二,抓两点论,又要抓重点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分清人物事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人物事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存在哪些局限性,又要分清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哪个是主要的。(3)归纳题,首先要了解材料的安排,命题人在命主观材料题时,或是从正反两方面出材料,或是把相似材料放在一起对比归纳,或把同一时间前后过程放在一起归纳,此类归纳题就像语文写作文一样,需要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用的方法都一样。(4)比较异同点题,此类题是首先选准角度,看从哪个角度对比,有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思想角度、背景角度、过程角度、结果角度等,找准不同的角度,然后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启示教训题,此类题是在经过前面对事物的原因、特点和本质、结果和影响及评价有了整体了解后,才具备的整体能力的升华。另外,回答规律特点时用不完全归纳法,抓大放小,谈古论今,用来指导今天行动,以达到学史的目的。

三 审题方法

第一,要认真阅读材料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弄明白史料的意思。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耐心。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泛读,整体阅读,疏通文字,把握史料基本内容。阅读的过程中,画出中心句和关键词,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对似懂非懂的内容要联系上下文,再把它和课本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达到了正确理解史料的目的。第二遍阅读是针对文后的题目,有选择的阅读是精读。这次阅读实际上是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的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特别是要挖掘材料间隐性的联系。

第二,读材料出处。除了阅读正文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是提示我们将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有助于我们联想相关历史知识,正确答题。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第三,读懂问法。看看是依据材料回答,还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亦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尤其是依据材料回答时,理论上最容易得分,但遗憾的是很多考生不能从材料里完整归纳出全部答案,总是漏掉部分要点。这是问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

第四,重视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最近几年高考出题重视侧重于社会生活、民生,但考生回答时总是缺乏针对性,往往在回答时面面俱到,惟恐漏掉要点,实际上只需回答社会生活和民生即可。

四 答题要规范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问题回答,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概括。表达时做到语言准确,层次清楚。现在高考试卷采用网上阅卷方式,在卷面上大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写要规范。认真书写,卷面整洁,保证阅卷老师能够看清所写内容。坚决杜绝潦草,书写潦草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8篇

所谓归纳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领下,学生立足于个别事实,化整为零,引出一般概念,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其作用一是便于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为立足点,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运用归纳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横向归纳

历史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某一历史线索发展编排的。在讲授历史新知识时,最大限度地按某一线索归纳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课知识点,了解课程基础知识,更快捷地记忆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在每一课教学中,我对每一历史事件都以人物或时间为线索去归纳。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文中有四个小标题:(一)晋阳起兵,(二)玄武门之变,(三)贞观之治,(四)女皇武则天。这四个标题讲了四个事件、三个人物,如果教师不去归纳而是直接讲的话,学生听起来就会糊糊涂涂,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为此,在上课时我以人物为线索进行归纳概括,直观地展现本课的内容,在提问学生时,我也进行归纳性的提问,引起学生去读、去想、去回答。第一问是:本课讲了多少个皇帝?第二问是:每一个皇帝做了些什么?这两问学生阅读课文后不难回答,也答出了本课的基础知识,我再通过归纳性的板书,把三个皇帝的四件事情展现在黑板。如此的设计和板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二、纵向归纳

纵向归纳法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纳,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从奴隶制建立的夏朝开始,一直到封建制衰落的清朝为结束,我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朝代建立与灭亡的时间、统治者、都城所在地的古今位置,并配以条理清楚的板书,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中国古代朝代兴衰的基本情况,从而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朝代前后颠倒、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

纵向归纳法还可以把同类的历史知识调整到一起进行系统归纳,或是先按章节讲完之后,再把相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一次串讲式的归纳,这样学生听起来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后,我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可以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避免孤立地去记这些知识,从而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

三、总结归纳

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后小结时运用总结归纳法,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它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能将知识加以归纳整理,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教师运用总结归纳法时,要根据课程三维目标,按难易梯度设置问题,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教师们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概念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这很容易会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新课程教学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教师关注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大力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进行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序开展。在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二、解答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困惑的对策

1.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在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的同时,也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促使其历史学习心理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排斥历史。第二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高中历史新课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史学专才。新教材的专题式研修对于有一定基础而又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初习史学方法、感受历史魅力的平台。这样能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充满活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益。历史新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容量大、史料素材庞杂,有些知识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教学任务重,那么怎样去解决呢?第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教师要尽快接受和深刻理解新课程观、新教材观,摒弃传统课程中不合时宜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例如要明确新课程观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本(课本)为本”;新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趣、史识和史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只有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解决时间与效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引。第二,研读课标,把握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史教学要执行“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教材内容庞杂,有些专题知识容量大,教师就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该删减的删减,该略讲的略讲,重点的内容重点讲,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益。第三,合理分化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适当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我们不妨把它放下来,等到学生知识储备增加、能力有所提高后再去解决。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我们也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而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搞一些不必要的假活动或运用一些不适用的新方法,因为这会浪费时间。第四,增强学生的本位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作用。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懂的或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去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授课标要求的重点问题、学生难懂的问题,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第9篇

一、专题教学模式概述

专题教学模式,就是以某一个理论知识、考试题型或社会热点为中心而开展的专项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为跨教材章节,以学生为本,是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归类、贯穿并融合,更加详细、系统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便于形成良好的整体历史观,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专题教学模式利用概述、分析、归纳、讨论及比较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重组,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回顾,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题的主线,进行专题要点的提炼和历史知识的深化;专题教学可实现历史与社会热点的密切练习,加强历史与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等的关注。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从内容、方式上呈现专题教学

(1)专题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比如,专题以人为中心,如武则天等;以事件为主题,如南京大屠杀等;以一个地区为专题,如等;以一系列事件为主题,如历史上成功的变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的独特视角。

(2)灵活呈现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是可以很灵活的,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典型成语故事中的历史事件,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列举历史上的第一个和第一次,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影视播放与欣赏,如《三国演义》等。将历史知识灵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专题意识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看书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了解基础史实,在单元标题的引领下进行内容的阅读,关注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对整体框架实现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单元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等。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近代列强发动的几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为题名,将近代中国各个阶级人们的反抗斗争以及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富强之路的历程为核心,深入了解每一场战争及运动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对各个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对这个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把握。

(2)善于总结并归纳历史问题。初中历史中专题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与考试说明的结合点等,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清晰的历史知识线索和逻辑条理。例如,以工业革命为专题,则应用列表归纳的方式将时间、事件原因、标志、重要发明、能源、技术领先国家、意义、影响及结论等实现清楚总结。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有效利用一些小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改变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增强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古代史中,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国历史上历代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古代医圣、诗圣、画圣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与治世,台湾、、新疆自古就是中古领土的证明等;近代史中,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与三位伟人,中日、中美关系变化,等等。

(3)引导学生对专题问题进行探析。专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整体、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受与认知,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所以,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析。例如,在对我国古代一些重要迁都事件进行归纳的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统治者迁都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相同?”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教师可提出问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走的弯路,你作何感想?对美苏、美日等大国关系的变化史实中,你认为这些国家关系变化的基准是什么?”等等。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问题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提高其历史思考能力,将学生的历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