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04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1篇

一、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力度,夯实学科基础

新的历史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无论初高中课标,都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注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念和概念,体现时代性特点,增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以及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内容标准中,对历史知识的内容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提出能力要求。而在高考实践中,识记、理解和运用的分数权重一般是按70%、20%、10%来分配的。这就是说,无论你怎么考,识记的分量都是最大的。所以,在教学上,我们首先应该把重心内容放在识记内容上,而不是理解和运用内容上,否则就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了。识记内容如何分辨?看课标说明就一目了然。识记内容如何教?那就各有各法了,因人而异。拿中国古代史来说,应以精讲为主,然后给学生自学互考(学生在快速复习的基础上,以一桌两人,或左右两人,或前后两人,利用自习或晚自习时间口头上互相提问、考查,很多考生反映这个方法效果很好)。针对这样的识记内容,教师只需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就行,要求是:时间要紧凑(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内容复习一遍)。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一定要精确识记,不能含糊,特别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年份和人物。

二、对历史概念或结论,要善于求事实摆事例,不能人云亦云,囫囵吞枣

在以前的历史教材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多是概念式、结论式的叙述,缺少具体的事例或细节的支撑,结果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稍微考得具体一些的,不仅学生傻眼了,甚至连教师也傻眼了,因为对于诸如此类的题目,连教师都解答不了。

例1:(2008年全国卷Ⅰ·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学生一看这题目,全傻了,大部丢分。为什么呢?原来教材里“洋务运动”自然是重点介绍的内容,学生也重点复习了,也知道在这期间,企业有几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如“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但往往只给出结论,却缺乏具体事例,学生也就无法对号入座。如果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史实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材也提供了一定的事例,相信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如(2008年全国卷Ⅰ·23)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摸头抓脑,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认真审题,再仔细看看四个答案中的表述就可以知道,前三个跟抗日有关,后一个与西方列强在我国享有特权有关。正是因为这些特权的存在,才导致我们与西方列强不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只有废除了这些特权,我们与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和平相处,才能开辟或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明白了这些,答案不点自明。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在讲述有关史实、概念或结论的时候一定不能照本宣科,一笔带过,让学生也跟着囫囵吞枣。一定要对这些概念、结论等,能找事实找事实,能找事例找事例,只有这样才能披沙拣金,避免自以为是。

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培养论从史出历史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特别是对那些大面积的历史基础知识喜欢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当然对很多基础知识死记硬背并不是不好,但只知死记不知活用就不好。

(2009年全国卷Ⅰ·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要准确作答本题,必须对这四大战役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A.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最后上海沦陷。此战应属防御战。B.百团大战。1940年秋,在八路军总部的指挥下,我八路军及地方武装组织近100个团的力量在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对正太线为主的交通线及沿线据点等进行大范围的破袭。这应该属于破袭战。D.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中旬,在山西平型关,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的指挥下,对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此三战役显然不符合题义要求。那“C.台儿庄战役”符不符合呢?有人认为:“游击战,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经常使用的战略,答案怎能是台儿庄战役?”应该说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游击战”概念理解太过机械。片面认为,游击战只是弱势一方游走在山野间的一种机动灵活的战术,像台儿庄战役类的综合性战役是不会运用的。二是没有认真研究台儿庄战役的具体情况和有关文献。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记载:第五战区制定的台儿庄作战计划为:一、命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师沿运河布防,并固守台儿庄;二、命汤恩伯第二十军团三个军让开津浦正面,诱敌深入,待日军主力进到台儿庄时,即潜进南下拊敌之背,协同孙连仲集团军将日军包围并歼灭之。在此作战计划的指导下,李宗仁让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二十军团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因此,尽管日军进攻台儿庄是主动进攻的大规模军事行为,但中国军队方面也采取了对日军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并不是消极防御。在进攻日军过程中,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式,与阵地防御战相结合,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另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亦有类似的作战指导思想记载。由此可见,台儿庄战役存在“引敌深入”的作战计划。既然有如此这般的作战计划与作战行动,我们就不难判断,选择C答案是有根据的。

所以,在历史学习、备考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在熟读熟记的基础上,要善于整合教材知识,强化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培养论从史出历史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历史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发散性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努力拓展学习渠道,全面提高学习和应试能力

高中学生光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不管是从拓展知识层面、开阔视野,还是从应试能力培养上都是不够的,有局限的。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著名的栏目叫“百家讲坛”,聘请了很多知名学者、专家对包括历史在内的很多专题作讲座。他们那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风趣的语言都给观众以高级的精神文化享受。教师不妨把一些优秀的内容和节目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看看、听听,这对于扩展学生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甚至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参加高考应试都是有好处的。其他如新浪的“读书文史”也是值得阅读的。

总之,高考中的历史学科命题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转换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对学生在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提高历史素养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开创出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2篇

关键词:高考;文科综合;命题趋势;科学备考;优化复习

2011年考生复习应坚持“以纲(《考试大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

一、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1.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

2.坚持以能力和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3.图文兼顾,材料量减少,设计简洁,呈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4.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命题的特点。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现实,“以人为本”,重建核心价值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二、高考历史复习值得重视的十个趋向

1.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在客观试题中如此,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

3.命题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综合性增强。加大了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交叉与综合的力度。

4.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也就是先确定区域,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考查。

6.突出周年问题考查。

7.突出重大工程问题(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科技工程等)考查。

8.突出重大时政问题显性化考查。

9.突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化考查。

10.突出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十二点备考对策

1.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

2.要回归基础、抓住三个“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线索的清理、基本结论的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文明意识。

4.正确认识国际关系问题,重视大国崛起及联合国的改革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关注课改和课标,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

6.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和答题技巧,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

7.正确对待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正确的对策。

8.正确处理“大小字”关系。特别要注意新中国建国后和二战后的小字知识。

9.关注新增考点,最好把新增考点的具体知识归纳印发给学生,落实到位。

10.关注时政与社会热点。如:

(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上的盛世、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物价、腐败、医疗和住房等问题)。

(2)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唐代对外开放、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4)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如:中非、中印、中俄、中日关系)。

(5)关注重点工程及能源、环保问题(如:丝绸之路、大运河、铁路;石油、电力、核能,可持续发展)。

(6)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东部发展、中部崛起、地区、环渤海地区、北京)。

(7)关注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如:台湾和问题)。台湾和是当今的热点问题。

(8)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周年和次周年。

(9)关注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精神。

(10)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12)高频考点的备考建议。突出重点、热点和主干知识。

(13)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如水灾、雪灾、地震等。

11.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搜集工作。

12.调整心态,科学备考。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3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命题趋势;高中历史;历史材料

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经过对全国高考历史卷大量试题的分析与研究,高考历史题目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历史发散性思维的考查,要求学生以高中教材陈述的理论知识点为根基进行独立自主的综合分析与问题解答,具体表现为“虽然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包含在教材中,但题目的形式、内容、题材却与学生频繁接触的教材大不相同(也就是所谓的‘观点在书中,题目在书外’)”。

在此情形下,我们高中教师在展开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时,应当改变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等陈旧的教育方式,及时摒弃单纯要求学生背诵所谓教材历史知识点的落后理念,改为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地促进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真正理解历史教材的基础之上,学会独立自主思考、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此,方能在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自身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教材只简单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国家经济、贸易中心、生产关系等的影响,却并未详细讲解新航路开辟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此,在教学了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在一定成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封闭及孤立状态,这同样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已学的历史知识,从经济、外交、文化三个方面尝试分析新航路开辟带给中国的巨大影响。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收集整理资料、发挥集体的聪明与才智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性学习。

如此,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独立自主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透过教材的表面挖掘出更多教材之外的实质性历史内容。

新航路开辟之后,交通带来的便利使得一些原本不属于我国的农作物不断传入,在丰富了我国粮食品种及产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从而为当时中国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前提。

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强国开始了对我国长时期的侵略。面对侵略,中国人民顽强抵抗,誓死捍卫国家完整;但也致使眼界狭窄的封建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错误外交政策,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文化、经济的长远性发展。

……

上述都是学生独立自主分析、总结的看法,虽不十分切贴,但却表明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创造性学习思维以及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等都获得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而这些都将为他们日后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发散性较强的历史试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引进大量丰富的史料素材

今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另一大命题特点就是:给出一定的历史材料,要求学生在对该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该材料下的特定历史题目。高考的这一命题趋势实质上对高中学生获取、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相关能力。

鉴于此,我们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适应命题的这一变化趋势,即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尽可能地将丰富且科学的历史材料运用到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来。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入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整体时,针对不同的层面我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社会领域人士对该体制的看法:在讲到“英国君王不掌握实权,权利真正掌握在议会手中”这一知识点时,我向学生展示了某一英国宪法权威人士的言论:“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在讲到英国议会拥有无限权力时,又引用了“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一略带夸张的表述。此外,更是引用了伏尔泰关于英国政体的评价“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

随后,便鼓励学生尝试结合这些历史材料对英国政体的先进性进行分析与论证。如此,既借助这些史料的补充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范围,使得“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形式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实现对其的更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掌握,从而为其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材料性题目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时刻紧盯试卷命题趋势,并在明确其特点的基础之上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契合高考特点的教学模式。如此,方能在改善历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同时,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应对历史高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应试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

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避免“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广,更加重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2.重视综合知识

考察最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既具有原始联系又具有可联想性的知识内容。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近几年来,许多历史试题通过文学、绘画等,拓宽命题思路。

3.历史高考命题趋向“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为了历史教学理念的提高和教材、参考书表达阐释的丰富性,历史课程的思考创新能力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应试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使学生在运用材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二,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模型化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结构化知识的熟练程度。试卷讲评课作用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从应试心理、运用知识和方法上纠正考试中存在的普遍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弥补”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是“讲”,更是“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讲解题的思路,还要讲答题方法。“评”,既需评“缺点”评“失算”,又需评“优点”,需评出信心、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兴趣地学习。

2.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会组织答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词语,确定历史书中的相关章目。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件和问题寻找线索、选择材料。最后,依据问题及所领会的材料思考、总结出重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由此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答题要规范。首先是格式标准,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完整结构,使阅卷老师对所答重点一清二楚。其次是语言标准,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可以模仿使用历史教材中的语言,特别是要注重教材中总结性的表述以及概括性表述。尽量避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不能把历史答题写成语文答题。最后就是汉字书写要规范,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整体卷面整洁干净。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观试题正常下思考每题大概十五分钟,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题、审题、选材、分析、打草稿,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完成答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历史高考答题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更是需要依据具体的试题题目的难易程度、材料阅读水平进行每道题目之间的恰当措施,沉着冷静,以平和、有序、严谨的考试策略完成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冰玉.三十年历史高考试卷内容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5篇

一、浓厚的史学气息

很多考生表示,今年历史试卷大玩“古风”,“选择题那么多文言文,看不懂。”2015年江苏卷历史试题注重以史料为情境进行创设,每一道试题的设计无不以文本史料为依托和抓手进行呈现,史料在这份试卷的试题创设中可谓“淋漓尽致”。既有文本材料、学者评价,还有历史图像、历史地图、表格等多元的素材,使试题呈现形式新颖,且更加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展现了历史学科史料丰富多彩的特点,又引导和培养学生把史料读“活”,进而提高学生处理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仔细品读,江苏卷选择题文本设计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原始文献史料或著作为依据:如选择题第1题是文献史料《礼记》的言论;第4题是引用古代的诗歌作为史料考查唐朝水利设施管理;第5题是利用《吴江县志》作为文本史料考查古代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第6题以某学者言论作为史料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第10题以著作《论联合政府》为依据,以及材料题21-25题都是以著作言论为引用史料。

2.以原始文献(没标出处)作为史料命题:如选择题14、15、17、19以及20题。

3.以图片、地图以及表格创设情境:如选择题第8题出示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表格);第9题展示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地图);选择题第11题展示了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以及18题出示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江苏高考卷命制者是想以史料作为载体对学生的史学素养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的素养能力进行全面考查,既体现了“重视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并完整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又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以及历史研究的学术化特色。纵观近几年高考“史料”入题越来越多,对学生史料的解读、知识运用、分析问题以及说明观点等综合能力考查逐渐成为高考的重头戏。

二、凸显时代性

2015年江苏卷既具有历史感,又注重体现时代风貌,不回避热点问题。历史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服务现实、服务人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优秀的高考试题,不仅应具备科学的选拔功能,而且还应关注现实,具有较好的人文导向功能。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2015年江苏卷也不例外,如选择题第4题以农业水利设施兴修为切入点体现了当今“三农”的热点;选择题第7题考查外交近代化以外交热点为切入点进行命制;选择题第10题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题材命题;第12题以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为题材命制;材料题21题考查选官制度与当今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有关;儒家思想与当今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选修人物考查唐太宗与当今社会倡导“廉政建设”“依法执政”“关注民生”的热点相联系。

这类试题以现实问题为试题命制的切入点,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基本理念,考查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历史中学会思考,从历史中体会民族情感等。

三、注重基础,能力立意

江苏省自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一直秉承“注重基础,能力立意”的特点。纵观2015年高考试题,这个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客观题中,古代史部分的分封制、农业水利、罗马法,近现代史部分的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经济危机、两极格局等,都是教材和考纲中重点强调的考点,学生非常熟悉。从主观题部分来看,今年的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儒家思想、甲午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和唐太宗,历史大题考查的全是课本中的重点,但题目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

总之,今年的历史卷布题均衡,梯度明显,构思精巧,设计新颖,立意深远,是一套质量较高的高考试卷。

高考像一面镜子,以考为镜,可知教学之不足和教改之动向。建议我们高中教师认真研究今年的高考卷,关注我省高考动态,准确把握现代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好备考工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2016届考生在备考中提几点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夯实基础,最好能构建框架,形成体系。

2.后期复习可采用编年体通史的体例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做到横竖结合。

3.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挖掘历史知识和时政热点或周年大事的隐性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6篇

关键词:专业化倾向;高中历史教学;高考试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发展,高中历史教材的张力明显,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极大的思考探究的空间。

一、高考历史命题的专业化倾向

面对“一标多本”“一纲多本”的教学实际,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命题的专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历史高考试题的学科专业性增强,针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凸显出来。高考试题的总体难度逐年增加。表现为:(1)试卷长度增加,材料的阅读量加大。有文字的也有图片的,所含的历史信息隐蔽性较强。(2)考查知识进一步细化,所提供的试题背景材料及答案与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关系。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为实现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有机统一,对高考历史命题的专业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高考历史命题专业化倾向的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新材料、新情景”成为命题的基本思路。几乎是无题不材料,无材料不出题。包括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绝不拘泥于教材(或者说教材知识已在考试中背景化了)。

2.历史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反映新史观和史学的新视野,隐性考查新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试题出现。

3.历史高考试题向精品化方向发展,承载高考的选拔性作用增强。试题的梯度明显反映出来。

4.高考阅卷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化。这一转化将成为非主观性试题阅卷评分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对策及建议

面对高考试题的专业化倾向,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对,需及时转变更新教学观念。

1.深入研究课标、考纲、考题之间内在的关系。对于“一标多本”“一纲多本”的教学实际,教材课本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高考以考试大纲为准,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是不变的重点和考点。

2.重视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学科思维。随着历史学科命题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就必须加强史料教学。培养学科意识学科思维,反复研读高考试题,打破错误的思维定式。

3.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应相互补充渗透。命题中有必修与选修内容综合的趋势。

4.加大对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力度。试题难度加大,近几年都反应在思想文化史模块中。

5.复习教学中应重视质量与效果。首先,注重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规律、学科热点。其次,具有适应性:模拟考练要与高考试题的命题形式、角度、难度基本一致。再次,要注重适量性:训练总量不宜过多,做到有的放矢。对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要精练精讲,重在讲透,让学生理解到位。

以上是结合2012、2013、2014年的高三教学及阅卷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愿与各位教师一并“寻找阳光”,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共同的探讨研究,终将会有“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7篇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高考命题的重大转变一方面给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实时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解读者、传递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许多中学一线教师,在急速的转变面前,惯性使然,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以本为本”,因循守旧、面面俱到;注重现成结论、死记硬背,坚持以题海战术提升历史成绩。可往往高考过后,发现付出的艰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什么样的高中历史教育,才是符合时展需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新高考考察方向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承担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全会提出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新时期中国的强国梦能否真正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既是一个关键因素,又会是一个艰难的进程。伴随时代的发展,对国民素质、合格公民的要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合格公民应是既具有良好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能理性地行使公民权利、承担公民义务,又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感的人;应是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规则,既能从市场经济体制中合法获得红利,又能承担、规避风险的人。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理性精神,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公德意识,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良性发展的人。而高中历史课中有大量有助于公民教育的内容。黄牧航教授认为,新课标历史学科“完全区别于传统历史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充分发挥历史学在塑造合格现代公民的功能”,高考的考察也会进入“立足于公民价值观考查的阶段”。因此,和公民教育相关的内容,应是高中历史课堂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关注中国目前历史学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学研究呈现出意识形态色彩淡化趋势,注重史学研究为时展、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服务。遵循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注意运用多种史观,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关注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关注人类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及相互间的碰撞、借鉴、融合。史学研究获得长足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日新月异的活跃状态,从而使历史学成为既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又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一门社会科学。这种变化始于高校的历史学专家、学者,也必然传导到高中历史教育及高考中来。史学研究的新发展、新动态不可能及时通过高中历史教材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这种传导要很大程度上依靠以高校学者为主的高考命题组一年一次的高考命题来完成。因此,研究高考历史试题所传递的史学研究新动态、新趋势,及时调整、校正高中历史教育内容,是高中历史教师不能懈怠的功课。

三、研究高考所要考察的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能力要求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纲,了解高考所要考察的能力要求包括哪些方面及所要达到的程度。2013年高考考纲(新课标)中列出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能力考查目标及比重为: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约占48%。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约占40%。③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约占5%。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约占7%。

综上,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中历史教育主要承担三方面的重任,第一,高中毕业生具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层次作为考生人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第二,高中历史学习要与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保持趋同的方向,在发挥学史明智功能的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为我国以后史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人才储备。第三,高中历史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育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应对考试的层面,还要站在历史科学本身发展趋势的角度、站在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对高中历史教育提出什么样需求的角度去思考教与学。高屋建瓴、放宽视野,传递大历史观,关注历史发展的趋势,关注历史和现实间的联系,用宽广的历史视野审视社会现实,放眼未来,这也是一个公民未来立足于社会,在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时应具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因此,在高考试题命制中,我们看到,命题者青睐于对那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顺应潮流,并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主干知识)进行考察,尤其是主干知识中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借鉴意义,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问题更是高频考点。例如,2008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宁夏卷)第40题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为切入口,与2007年以来逐步席卷整个世界,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造成重大打击的金融危机相联系,对比思考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解决之道,专业性强、思维含量较高,难度系数也相对偏高。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40题以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史这一小角度切入,主要考察工业(科技)革命这一世界史主干知识,透露出的却是命题者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即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业爆炸性发展,人类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交通拥堵现象实行的一项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极具启发性。2013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40题以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出现的爱因斯坦热为切入点,考察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人对以西方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态度变化,引导考生以文明史观和生态史观等不同的视角思考科学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双重影响。新课改之下的高考命题专家通过高考试题的命制,一方面在传递史学研究的新动态、趋势,引领高中历史教育的不断变革;另一方面引导高中历史教育向着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8篇

一、了解福建省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和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具体要求。

从2009年福建省高考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历史高考命题呈现平稳推进、稳中有新的发展趋势。试题特点:第一,反映历史思维的特征,即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第二,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境组织考试的内容。从试题选材来看,试卷遵守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总原则,按照以史为鉴的角度从时政热点、地方特色、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选择历史素材。第三,试题设计符合史学特点,既尊重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又注重历史认识的多元性。第四,试卷材料呈现形式以文字陈述为主,辅之图、表和其他方式对历史概念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近几年来,福建历史高考不断呈现出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理性的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发展趋势。

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历史高考命题要实现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高考命题将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在试卷创设的新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依据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考生历史素养的考查要求,对历史复习策略进行调整,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结合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从“史实、史观、史识、史述”四个角度对考生历史素养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复习策略。

1.史实。也就是《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历史高考的考试范围及要求。历史的主干知识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是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包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考生系统掌握历史主干知识是体现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针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复习策略对历史主干基础知识进行“清点联网”式复习。“清点”就是对重要主干知识点、重要历史概念内涵的把握。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梳理考点,全面把握教材主干知识,特别注意理解教材结论和历史概念。“联网”,就是按照一定逻辑线索从不同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近年来福建高考非选择题都是在一个鲜明主题下整合古今中外史实的综合性题目。因此,考生要按通史的形式整合所学知识,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考试说明》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编排历史知识范围,这就要求我们按通史体例整合教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阶段特征,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这里,尤其强调的是虽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按照通史体例构建知识网络,但在实践教学中还要组织选择具体的小专题内容进行复习。通过小专题复习方式把握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

2.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基本理论和新观念。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文明史观、近代史观、整体史观、生态史观等新观念在福建历史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总之,注重历史基本理论在认识历史问题过程中作用的考查,已成为福建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基本走向。针对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历史史学观念的考查,我们的复习策略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史观意识,关注史学研究新动势,对不同史观的概念内涵进行准确理解;其次,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主干知识。近几年福建历史高考试卷大多以文明史范式指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以文明史范式重构历史知识。以文明的纵向发展历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文明的横向组成部分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的视角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历史概念,理清历史线索。最后,注重对考生运用不同史观的概念内涵解析历史概念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如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会以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革命。(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这一复习实践中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史识。就是运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结合历史史实分析、阐释历史事物获得的历史认识。《考试说明》通过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分析形式阐述了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是史论结合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思考模式、史论结合的表达方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表述历史的根本方法与途径。依据学生史识素养的培养目标调整历史复习策略,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认识论角度教会考生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分析法、计量史学法、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其次,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的示例选择题表明,2015年高考选择题将突出考查材料的阅读与理解、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等学科素养,同时凸显人文素养的历史学科价值,将以新材料、新情景出现,试题设计将会在以往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考试说明的新动向选择经典、形式多样和能力全面的材料解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引导考生及时反思,对试题题型种类的反思和对自身答题过程思维的反思。考生通过揣摩体会材料与设问的关系,自己答案与评分标准之间的差距,找出适合自身水平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第9篇

长期以来就"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让高三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之后,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在知识的迁移与材料问题之间找到一座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智慧桥梁?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以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为例,谈谈教师在试题讲评这个教学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教师对命题者命题立意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明确命题者要考什么。从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材料呈现的关键词或相关材料所反映的时空内容展示中,我们可以确定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主干知识是学生答题相关要点的思考范围。

其次,教师要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史观的运用在这个部分的分析很重要。它能从宏观上发现命题者问题切入的角度以及考查的学科能力要求,从而指出解题思路。

第三,历史学科在给学生以历史启示的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方。作为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都会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意图。广东2013年文综历史卷38题,给学生以这样的启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2 教师讲评试题的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确立纠偏策略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的思维错误为讲评重点;以科学规范的历史思维导引为设计线索;以师生之间交流讨论为活动方式;以简洁明了的板书促进学生的规范表达;在评析中、迁移运用中建构历史学科的思维。

其次,明确此题的解题思路:用全球史观统领材料,抓住中心词"世界经济贸易关系",通过欧洲13、14世纪至19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地位的变化史实及对其变化原因的探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抓住学生思维障碍点进行重点分析:(1)由于相关历史观的认识与掌握不足从而导致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全面以及重大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2)审题不到位;(3)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4)答题规范性欠缺。

第四,制定教师纠偏策略:(1)加强史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认识历史的方法,建构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体系。(2)加强审题训练。注意提示语,如"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抓中心词,提限定语,明确答项语。(3)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与归纳的能力。强调忠实于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4)答题规范性指导。答案的展现要体现历史味,即必须有史实支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

3 典题答题剖析过程

2013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第(1)问"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第一小问【考点】 :与历史相关的地理知识。【思维过程】:"根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中找答案即可,由材料"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答案是"亚洲"。【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若回答在"中国、印度"。究其原因是审题不到位,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地区"而非"国家"。第二小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思维过程】: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也就是不能从材料中找答案,要从课本知识找答案,注意"分析"即要求从16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问题,卷面表述时要注意答题规范性,做好要点化和序号化。【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答案,原因是对16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参考答案】:(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第一小问【考点】: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思维过程】:历史过程的"变化",必须要把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用"从……到……"的模式表述。【思维障碍分析】:学生"变化"回答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审题和阅读材料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答题规范训练不到位。也会造成答案不全面或判断失误,如只讲欧洲或只讲中国的变化。第二小问【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 。【思维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原因需要从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组织答案。【思维障碍分析】:如果学生对19世纪的中西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答案就会出现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若答题卷面表述不清,主要是规范性做的不好,没有分中国和欧洲两个部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参考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