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56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1篇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2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政治学科 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高中教育改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发生新的变化,这就对高中政治学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当前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树立“问题导向”思路,着力弥补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推动高中政治学科教育取得成效。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制约因素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所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政治学科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及政治素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观点,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强化自身的政治品质,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尽管从总体上看,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政治学科教育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越来越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方面,教学理念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很多高中教师没有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仍然采取传统的理念教育方式,因而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智力及健壮体能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老师模式缺乏创新。当前某些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缺乏有效的途径,比如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重点,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教育大于实践教育,从而制约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是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这就需要在高中政治教学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大力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政治敏锐性的培养,除了要做好课本教学之外,还必须进行延伸教学,比如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和积累各类政治类的信息,不断完善学生的政治知识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至关重要。此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高度培养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着力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就要积极发挥教学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比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深度”与“温度”紧密结合起来,本着由浅入深、由外及里的方式实施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思考模式得到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学会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强化人文精神。

3.着力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基础。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公民教育,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及根本目标,通过加强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教育,学生不断地树立政治精神、强化政治品质,公正正义、自由平等及法治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总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广大高中生树立强烈的公民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得以提升,这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要求。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尤为重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能够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教育模式,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突出教育的引领作用、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以更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3篇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世界潮流 

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后天的修习涵养,形成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过程与结果,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化形态。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关键、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一种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上的具体化,即学生学习了某一门课程以后,形成带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报告,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旨在将教育的“工具性目标”转变为“人本性目标”。 

1997年12月,国际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二、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三、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该框架对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 

2002年美国制定了《“21世纪素养”框架》,指标体系为三方面十一个指标:一、学习与创新素养(创造力与创新、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交流沟通与合作);二、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三、生活与职业素养(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会与跨文化素养、工作效率与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欧盟在2006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是: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和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业意识、艺术素养。 

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21世纪素养框架》,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为三个维度和若干个一级指标:一、价值观(尊重、责任、正义、关怀、适应力、和谐),二、社交与情绪素养(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性意识、人际关系、自我决策),三、21世纪的特殊素养(公民能力、全球意识、跨文化素养,批判与创造思考,信息沟通技能)。 

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进行了专题研究,项目组专家提出其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通过核心素养的研究,旨在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这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具体化,使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落实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抓手。核心素养的提出实质上是在回答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各学科都提出了本学科核心素养。 

以下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送审稿及相关表述(用表格呈现)。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为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够完成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课标修订思路1: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分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精简知识内容,强化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关的内容;精简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由四门整合为三门:“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与之对应地设置选修Ⅰ五门,选修Ⅱ三门。课标修订思路2: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体现核心素养水平分级;明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提供样题,学业质量标准和测试与高考紧密衔接;新编教学与评价建议等。修订后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不仅是一个内容标准,也是一个质量标准。 

二、以江苏“小高考”题为例看素养考查 

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怎么教,怎么考,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我们不必紧张茫然,新一轮的课程深化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与提升。 

实际上,我们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考试评价,都是在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其实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现以2015年江苏思想政治“小高考”试卷为例,从“素养”的视角,梳理一下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及对教学的引领,以实例来体悟和认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下例题均出自2015年江苏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卷)。 

政治认同——第30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意义;第36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42题: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实现小康。 

理性精神——第24题:创客的创意与实践; 第27题:思辨漫画《凡事走在分寸之前即为过》;第43题:在国际社会中“同舟共济”与“同舟共挤”之思辨。 

法治意识——第1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议;第10题:税收的性质;第14题:“民告官”;第18题:人大对“经济宪法”表决;第20题:向宪法宣誓;第26题: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公共参与——第15题:公民网络评议政府工作;第16题:发展基层民主;第19题:政协委员提出“中国大脑计划”,共商国是;第21题: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履行国际责任。 

回头看我们去年的小高考试卷,体悟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并不神秘,但我们在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意识、科学性、方式方法等方面还有待认真地思考探索与学习研究。 

三、向PISA学习素养立意的命题思路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是国际经合组织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该项目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它不以各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为基础,也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它研究的是义务教育末期的学生(初三与高一为主的15岁学生),即未来社会公民,在个人、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态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PISA将测评内容定义为“素养”,其根本宗旨是评价学生应用知识与技能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关注学生是否具有自我总结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PISA题例1:“在市场” 

在市场你可以按重量(2.75zeds/kg)或按箱(22zeds/箱10kg)购买番茄。 

问题一:箱装的番茄比散装番茄价格更实惠。请给出一个理由来支持该观点。 

问题二:对某些人来说,买一箱番茄可能不是个明智的财务决策,请解释为什么。 

这道PISA试题考查了学生在市场上对价格问题的全面认识,并通过对购买箱装番茄利弊得失的分析从而做到理性消费的行为能力。属于“财经素养”(2012年PISA财经素养测试第4题)。 

PISA题例2:“银行的失误” 

戴维在Zed银行存钱,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 

问题: 

对戴维来说,以下哪个观点可能是好建议? 

在每个观点后圈“是”或“否”。 

这道PISA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妥善处理金融诈骗邮件信息方面的安全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行为能力;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财经素养,也考查了网络信息素养(2012年PISA“财经素养”测试第6题)。 

PISA试题的考察对象虽是15岁左右的学生,对我国的考试评价改革和高考命题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它以“素养”立意,以各种错综复杂、真实再现的问题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测试更广泛灵活地运用知识的情况,强调学生对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价值取向、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4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学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也预示着中学地理教学“话语体系”的整体转换。所谓的“深化”建立于第八次地理课程改革以来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是继承性的深化;所谓的“转换”,并不意味着“转向”,而是在继承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直面课程改革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的调整与提升,是发展性的转换。可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有继承与保留,也有发展与创新。如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热门词汇,教研评课中如果不说出“核心素养”这个词,似乎就意味着跟不上潮流。透过“核心素养”词汇本身,澄清其背后的深层理论结构与意义,避免其沦为“皇帝的新衣”,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前提。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性质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广大地理教师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C合性

回顾我国地理课程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 “双基”到 “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三维目标”取代“双基”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传统,力图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维度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提出在过程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认知心理学提出的,由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结果等组成的目标陈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受到广大地理教师好评,已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得到普及。但是“三维目标”有其局限性,缺乏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内在性、整体性、关键性素养的刻画与描述,无法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下综合应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它具有综合性,换言之,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为一体的整体表现。它描述了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能力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品格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描述中采用地理主题+核心素养+表现水平+问题情境等几个维度进行综合呈现,相较于三维目标的陈述方式,核心素养陈述更为综合与完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展现了地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与作用,又体现了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地理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学科价值回归。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品格的关系。纯粹的地理知识灌输与训练是无益于核心素养形成的,只有将地理知识融入地理实践中,成为地理探究过程的对象,才能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因此,探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等注重地理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依然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大概念”

目前确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可以看出,这些组成要素都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即学科的“大概念”(big ideas)。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理知识更新与发展也随之加快,掌握所有的地理知识变得不可能,也不必需。学生已经通过媒体、家庭以及社会生活获得了大量地理信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超越生活常识的、具有结构性的地理知识,是关于地方与环境的强有力知识,缺乏这些知识的学生将被视为未接受过地理教育[1]。2014年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就曾提出将地方、空间、环境以及地理工具作为地理课程的“大概念”,并依此统领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如果用语言学习来比喻地理学习,学习单词就像学习地理的事实性知识,而学习语法就像学习地理的“大概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大概念”,就是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透视镜”与“语法”,去审视与串联整个地理学科内容,并以这些概念为逻辑起点,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内在结构与关联,从而梳理出地理教学逻辑结构,再以教学逻辑结构为指引,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从作为“大概念”的核心素养出发,梳理教学逻辑,再指导教学实践,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可避免由核心素养直接到教学实践,导致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无从下手的局面。理解核心素养的“大概念”,能够帮助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统领全局,进而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相对性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相对性,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既有各自的内涵,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要素两两之间都存在交集,不能绝对分开。从类型上看,“人地协调观”是基本价值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基本活动经验,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独有的内涵与作用。从相互关系看,“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利用地理学特有的学科视角去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用联系与区域的视角观察、解释世界。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使用地理技能与方法,动用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通过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发展。至于“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两个要素更是联系紧密。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就曾提出“作为地球表面区域科学的地理学”观点,主要强调两个层面,一是“地点和地点之间的差异”以及“毗邻存在事物的空间联系,即地理组合体和地理体系的存在”;二是“结合在同一个地点上的各个不同自然界和各种不同现象的因果联系”,他强调“地理学的本质在于运用这两种观点”[2]。可见,在认识地理问题的过程中,“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向概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向概念”,具体而言是指核心素养可以分级,具有阶段性、连续性。首先,核心素养可以分级。根据核心素养的维度、表现水平和问题情境,目前为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分为五级水平,随着水平层次的上升,问题的情境越复杂,对核心素养具体维度的表现水平要求也越高。从课程结构看,水平1~2级对应必修模块,水平3~4级对应选修模块Ⅰ,水平4~5级对应选修模块Ⅱ。从评价层次看,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达到2级水平,高考则要求达到4级水平。其次,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学习能力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这就意味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阶段性是指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接受与其学习能力相匹配的素养教育,具体到地理学科,从高一到高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要求是逐渐递进的,如高一第一个学期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要求是学生能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随着地理学习的深入,则要求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并能结合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连续性是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段上是一个整体,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核心素养的层次性、阶段性与连续性,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以及核心素养的前后衔接,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后天性

“素养”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学习环境下获得的,具有后天性,并非先天具备的心理特征,而且素养的习得过程持续终身。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非“天生”,并且不是“全面”的地理素养,而是地理素养中作为“关键少数”的、最为“核心”的素养。这些后天习得的素养能使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下,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与行动[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后天性是核心素养可教育、可习得的基础,认识这一基础对核心素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核心素养的后天性要求教师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特别是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地理实践活动的M织,规避直接的、灌输式的“知识倾销”带给学生素养的损伤。其次,核心素养的后天性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某种程度上,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更容易被认同,是因为素质教育包括先天遗传性与非教育的因素,素养完全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学生的地理素养都能靠有利的地理教育获得,学生个体间不存在先天性地理素养的差异。但同时,学生的素养习得水平却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在平等基础上,考虑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

总之,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出推动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素养本位”时代,是在十多年地理课程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话语的转换,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升级。最为重要的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理论”走向“实践”,由“应然”走向“实然”需要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Lambert D. Reviewing the case for geography, and the ‘knowledge turn’ in the English National Curriculum[J]. Curriculum Journal, 2011, 22(2): 243-264.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转化思想

翻阅百度文库和中国知网上有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文章,学者们大多把小学核心素养的讨论限定在数学学科之内,这种只针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讨论,无疑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但也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讨论,最好是置于2016年9月18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之下,从宏观上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讨论。笔者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以依托,以转化思想为例,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原则和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理解有两种:一是基于数学学科的思考,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数学这门学科所需要的诸多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当前,哪些素养处于数学素养的核心地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这几个素养在数学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基于学生发展的思考,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一个中心、三大方面、六个要素、十八个重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二、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原则

1.综合培养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着手,把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具体到涵养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把培养自主发展具体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把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具体到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中。把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个要素”体现在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圆课本内容正是按照“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来编排的。圆的认识从感官上对圆的形状等进行了认识,然后通过对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学习,达到对圆的理性的认识,这个过程体现了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方面的对科学精神的培B,同时在练习题中有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这体现了社会参与方面的相关要求,而“欣赏与设计”一节更是贯穿着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的要求,“圆周率的历史”则是对文化基础中文化底蕴的涵养。可见在内容的编排上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转化了其他版本的课本编排的传统思想,遵循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培养的原则,同样的,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也要遵循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

2.突出重点原则

每一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有的素养,这个学科的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某个方面关系比较密切,对培养核心素养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小学数学学科就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势,因此,在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下,要采用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小学数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1.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既要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对新近国家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在数学上体现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阅读相关的文件,正确理解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深入地研究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核心素养理念,从而更加有效地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把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生核心素养》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推进教育改革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我们要把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它是各学科学习的最终归宿,当然也是数学的教学归宿。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转化传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备课时老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体系,特别是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更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再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圆中“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把这一节课不纳入教学计划,不进行课堂学习。但是,这节内容的学习恰恰能对学生文化素养起到涵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思想,根据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本节课给予相应的重视。

总之,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首先应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转变思想,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从教师、教学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入手,从而达到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6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策略培养的实施

G633.55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转变

教育不是固定思维模式下的产物,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见表1),在此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包括学科观念、学科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简单地说,在这对关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对其做出贡献。

那么,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应该如何实施呢?本文以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为例,从地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两方面来介绍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三、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的实施

(一)地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要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

2.提升教师自身魅力。绝大数学生都喜欢语言风趣讲解幽默,和蔼可亲,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外知识的老师,这些都提示教师应该提升自身魅力,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3.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质。除了同学科老师互助结对,形成学习共同体;还可多向不同学科明星学习,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课堂实践,发现哪些是比较好的,值得借鉴的;哪些教学策略是更有效的,最终将习得的教学策略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近期观摩的本校一堂党员音乐示范课时,本人发现在八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内容有“草原情曲”、“丝路驼铃”、“村寨踏歌”等单元,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对中国四大高原的地表特征的了解,和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的内容,则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为地理教学所用。教师可给内蒙古高原景观配乐腾格尔的《天堂》体现地面平坦、一望无垠、牛羊成群的特点,青藏高原景观配乐韩红的《青藏高原》体现冰川广布、白雪皑皑的特点,云贵高原景观配乐李琼的《山路十八弯》体现崎岖不平的特点,黄土高原景观配乐胡月的《黄土高坡》体现千沟万壑的特点。

(二)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教师创设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取地理情感,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

例如,在进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教学时,本人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充分利用了本校的地势特点。本校所建位置并非一大片平坦地形,所以地势也刚巧呈三级阶梯状,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列举一些学生很熟悉的建筑场地让其分析地势,学生能以积极甚至激动的状态迫不及待小结出我校地势的三级阶梯:小卖部在第一级阶梯,升旗的彩砖广场在第二级阶梯,塑胶跑道运动场在第三级阶梯。这种贴合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逻辑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 ,教师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 ,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地理学科知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从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努力揭示学习地理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确保学生在相应学段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之一是,在自然界中,各种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在《地形和地势》这节中,一个以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思维的典型问题,就是探究我国地势对河流、交通、气候的影响。比如,地势对河流流向影响从“水往低处流”的基本常识即可分析出,而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的探究,则可借用“瀑布”在这一日常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水能丰富的地方应该是流速快,流速快则在落差大的地方易形成,落差大的地方则在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最明显,由此最终推出我国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龚琳,赵媛,刘树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J]..地理教学,2015(16).43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实践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10-03

【作者简介】庄惠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江苏常州,2130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儿童的人格发展、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样的一代人,需要让儿童具有稳定的核心素养,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要真正思考的是这些核心素养如何能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落地?如何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滋长?如何将这些文本的要求化为儿童鲜活成长的力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课程无疑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现实力量,学校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目前的学校课程的构建、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基于核心素养观照下的理性思考与系统构建。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反思,需要有上天入地的情怀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的现实反思

1.不“上天”:上不接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召唤。

目前许许多多的学校都在开发校本课程,一种是来自教师的开发方式,看教师有怎样的特长就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进行开设,这样开设或许种类很多,但是为什么要开这么多课程?这些课程到底是为学生开设,还是为教师而开设?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来开设。如果学校要成为书法特色学校,那么全校就从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开设各种门类的书法课程;如果这所学校追求的是诗意课程,那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在写诗,从没有想过到底是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课程是为儿童而存在,还是为学校而开发?以上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为什么?开什么?没有基于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视野与要求,显得随意:随教师意、随学校意。

2.不“入地”,下不连本校对于育人目标的落地。

同样,目前学校还非常普遍存在的就是都在做文化规划,有着自己的愿景、目标、哲学、体系;但是文化的系统与课程的体系却是两张皮。如此,学校的文化就停留在墙上、纸上、文本上;却没有落实为师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将儿童的需求、学校的追求变为现实,那么重要的引擎在于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在国家核心素养要求的观照下确立符合儿童生长需求和学校办学追求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目标的观照下形成学校的核心素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思考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确立怎样的课程目标、形成怎样的课程结构等等,让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得以落地生根。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学校课程的价值追寻

1.向上吸“天气”:把握国家的期待要求。

作为一线的校长,首先要明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办学愿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通过办学实践、课程课堂、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形成整体的办学行动纲领。尽管国家对于立德树人要求的表达方式在变化和深化(从三维目标,到四基四能,到核心素养),但是教育的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却是不变的。因此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成就儿童,我们需要向上吸“天气”,让学校课程建设成为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

2.向下收“地气”: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如我们学校就曾对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意见征集和需求分析,最终“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的办学愿景成了大家的价值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是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小学阶段体现为怎样的状态呢?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我们确定了星河娃培养的价值取向:端行、好学、健美、乐创。根据星河小学学生的需求、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学校价值追求的融合,将星河娃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普适目标与个性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需要有经天纬地的筹划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融合着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1.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课程体系。

学校核心素养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需求,又要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达到甚至高于国家核心素养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自我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需要界定学校课程的核心概念。应说基于核心素养观照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了灵魂,而核心素养要在学生身上落地,不仅要依托校本课程,还需要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国家、地方、校本的层层的叠加,而是基于国家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构建学校课程,达到基于国家标准、学校追求、儿童需求的共生融合,共同达成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2.把握科学合理的温度构建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的结构是基于对国家核心素养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和专家的多次指导,以活泼的儿童为中心而确定的。学校提出了“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结构。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好学”“健美”“乐创”“负责”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梳理和统整,根据课程目标,分成了核心课程群、协同课程群、支撑课程群。通过课程结构的创新实施,积极探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当代小学生,我们形象地比喻为“一身国家装,一顶创想帽”。

3.追寻统整融合的向度推进课程实施。

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精准发力在于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堂样态等关键要素上,需要对课程进行融合、契合和联合。星河小学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中寻找相同的基因进行统整。

学科内统整:我们根据学科的本质、规律展开,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如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梳理了各个年级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让教学围绕素养而展开。

学科间统整:我们将学科间有着相同基因的内容进行统整,如学科规律同质融合,整合语文与英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突出汉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再如我们设计的戏剧课程、读者剧场、大阅读课程内容等等。

跨学科统整:以主题探究樵靥澹各个学科间有机渗透,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形成相应的创想课程群落。如FSC基地课程,构建以主题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每一次活动中人格教育、智能储备、践行体验、品味收获的序列推进,都为学校教育补充了“有氧”元素。

4.基于多元素养的维度创新课程评价。

评价过程中,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年段化、序列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能差异和学习风格;根据课程的内容特征、表现形式和涉及领域,我们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评价方式:低年级采用观察记录、面谈采访、表演展示、创想小卡片、游戏闯关等形式;中年级采用问卷调查、问题解决、对话日志、自编报刊、创想档案袋等;高年级采用项目化学习汇报、模拟表演、项目活动、个人网站、课题报告、学习档案等形式。基于素养,促进素养,发展素养,学期创意素养考核让学生们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很好的立体评价,考核评价成为学生奇妙的旅程。星河小学努力将儿童培养成心灵自由、拥有无限创造力的superstar。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地,需要有顶天立地的践行

(一)看法、想法、办法、做法的实践建构

1.看法到想法的认同。

“价值自觉”的核心是形成对“核心素养”的价值认同。“核心素养”不是“提出一系列要求”那样简单,它是师生一起努力“做”出来的,刻在师生心中的东西,但也要努力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明晰化表述”与“具体化实践”。同样对于核心素养的认同、理解和落实,需要共同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几次沙龙研讨的基础上,大家的观点有了彼此的认同,我们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星河小学核心素养发展12345模式。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表达着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六年影响一生,星河小学以“创想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核心素养落地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教育改革。

2.办法到做法的践行。

首先,每个国家都在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那就是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再次,儿童的发展还需要有着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要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灵。最后,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拥有的良好的思维和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适应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们形成一个简约易懂的核心素养模型,从四个维度驱动、八个着力点培育。

(二)底色、本色、彩色、特色的文化表达

1.底色与本色的坚守。

学校核心素养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素养结构、课程系统、实践路径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守的底色就是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国家课程的完善与丰富,进行儿童创想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构建,促进不同学段儿童课程的衔接与过渡,确保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厚实和个性张力的奠基。同时也要重视基于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思想、素养能力、专业情意都是需要坚守的本色。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8篇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所有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可以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采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2][3],并对这种模式在该培训项目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出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以“文献阅读”作为培训环节的起点,并围绕“文献阅读”延伸出“反思教学”“整理、汇编文献”“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在岗实践”,而“当堂讨论,专家引领”“整理、汇编文献”的结果也进一步引领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围绕“文献阅读”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参训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在岗实践”,在“在岗实践”中把集中培训期间所学习、认识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并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过若干个月的在岗实践和研究,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中汇报,主要采取“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参训教师将自己之前所学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展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专家进行点评、纠偏。在此基础上,参训教师把前期文献阅读、班级研讨、教学反思、在岗实践、学员展示等环节形成的认识和思考撰写成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发表,把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并将形成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剖析

下面以我们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国培计划(2016)”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为例,探讨在该项目中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培训项目采取跨年度、分阶段、混合式的形式开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中,本项目的定位在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并形成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一)文献阅读→反思教学

在本项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前,项目团队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宣传报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在培训前认真阅读项目团队所提供的文献。通过在班级QQ群里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熟悉,对此有系列学习和深入认识及理解的教师屈指可数。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就可以开始反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基于“三维目标”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与联系。很多参训教师在阅读文献以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触转变为初步认识和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二)文献阅读→整理、汇编文献→反思教学

培训班开班以后,为了帮助参训教师更为自主地收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项目团队安排专家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应用》相关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献阅读、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团队还邀请中国知网讲师为参训教师介绍中国知网“大成编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项目团队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理、汇编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集。让参训教师利用“大成编客”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参训教师应用所学文献检索的技术,阅读、下载相关的文献,并在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比如: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还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等等。在整理、汇编文献的基础上,参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反思教学

培训前的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项目团队提供,培训开始后的文献整理、汇编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参训教师利用中文数据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载。这个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精读和文献共读的方式。项目团队对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个创新。通过与授课专家进行商量,改变过去专家“传经送道”式的专题讲座形式,采用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前两天,印发了三篇最新发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给全体的参训教师。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4],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撰写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6]。要求全体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这三篇论文,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标注、写体会,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级研讨由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主持。主持专家围绕三篇论文提出了以下问题作为参训教师当堂讨论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为我国未来的公民奠定怎样的基础?怎样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和评价我国提出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堂转型?化学学科的课堂转型,要转变什么,该怎样转变?”为了使整个班级研讨氛围更加热烈,项目团队在研讨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将桌椅按10个人一圆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得益于组织形式的改变以及参训教师大多课前就认真反复地阅读和学习了三篇论文,加上主持专家列出了相当明确的研讨问题,整个班级研讨相当热烈,参训教师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参考三篇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既谈看法、观点,也谈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思考。针对参训教师的发言,主持专家做了深入的点评,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和提问,主持专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文献阅读→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

在多种形式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进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和第二次集中培训间的在岗实践研修期,该阶段有若干个月的时间。在岗实践研修期间,项目团队要求参训教师要积极地将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岗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大成编客”的文献整理、汇编任务。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建立的“国培计划”专题网络研修平台有关“核心素养”的在岗研修心得体会,其他参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心得体会进行回复和点评,项目团队聘请的专家也可以对心得体会进行点评、纠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训期间,项目团队将以“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形式为主开展总结提升活动,收集汇编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研修成果,并印发给全体参训教师。安排时间让参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在岗研修成果,同时遴选出若干参训教师作为代表,请他们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请专家对参训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起到固化成果和认识纠偏的作用。

(五)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成果发表,总结提升

在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等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应该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相当关键的是要及时地督促参训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反思、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指导参训教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论文的发表本身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及时总结提升研究的成果,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以后,可以通过班级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论文成果,让其他参训教师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进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反思

我们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阅读对于课题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献阅读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中,文献阅读是整个培训模式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引发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可以布置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任务供参训教师检索、下载、阅读、梳理、分类、归纳文献;也可以对指定的文献进行精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岗实践。当然,在岗实践研修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查阅文献,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要发挥主动性

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激活自身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来,通过文献阅读、反思教学、整理和汇编文献、班级研讨、学员展示、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作为培训主体,不能对“核心素养”的学习持排斥的态度,而要积极主动地接纳“核心素养”;并积极地反思“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

(三)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

在阅读国内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时候,很多参训教师都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在发生着变化。这其实也很正常,“核心素养”对于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直在动态发展着。很多参训教师由原来对“核心素养”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开始转变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核心素养”确实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指明了践行的方向,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作者:张贤金 吴新建 叶燕珠 汪阿恋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发展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13-16.

[3]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15-18.

[4]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方面的改革,核心素养成为教育主题。国家在高中教学改革中提倡高中教学要以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素养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要挖掘自身潜力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将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做到统一。这其实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体现,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目标是集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为一体。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最基础的体现就是生命观念,生物观念在生物学角度来看具有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它主要传递给学生的是生物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体现了一个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多样性和稳定性。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好习惯,从而了解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理性思维

一个严谨的理性思维一定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它是形成生命观念的主要方法,理性思维是集认知、动机、行为、方式、品质为一体的一种逻辑性思维。然而生物当中的理性思维并不是简简单单对一种生物的认知过程,它是非常复杂的,且灵活多变整体性比较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尊重事实,凡事以科学为依据,求真务实,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自己解决问题。这个探究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生物学科的综合素养[2]。

(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报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任何一门学科包括生物学科都要经历从学习知识到立德树人再到最后的社会责任的这个过程,它与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生命观念息息相关,也是培养生物教学核心素养最终的社会体现。

二、高中生物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就是为了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对生物学观念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主要的是提升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素养。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这样他们以后走出社会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个人价值。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来教授学生知识,所以短时间内固化的教育模式还很难改变,而且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些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的,所以教师为了更快捷地达到教学目标就采用课堂教授法,让学生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忽略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很多教师对核心素养培养只是表面上的了解,并没有深入了解,这就导致核心素养培养在生物教学中越来越淡薄。所以教师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将培养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成绩相融合,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达到国家要求的生物教学新标准。

(三)学校教育模式固化

很多学校一味追求提升学生成绩,以高考科目的分数占比来安排学生的课时,因此给生物安排的课时也比较少,但是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学校就会要求教师以应试为主,这就大大减弱了教师采用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的积极性。像生物学科一般要求的课外活动比较多,但是为了压缩时间,很多课外活动被取消了,这就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对生物学科探究的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策略

(一)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分析方法,采用核心素养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巧妙地将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与教授的学习内容进行统一和结合[3]。首先要从教授的核心概念入手进行分析,将生物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四大内容充分融入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当中,让学生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展开学习,将生物生命观念的四大内容运用到具体概念上,然后让学生融会贯通,加深印象。这样不仅可以对所学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而且也可以结合前后课时所学的其他概念进行统一性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充分理解生物当中的每一个现象。然后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且挖掘实验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地实验和探究,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提高了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生物阅读,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生物书籍,提高学生的素养,并且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对当前高中的生物学情进行分析

现在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关注,而且国外很多学校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要把这些经验应用到我们的生物教学当中,必须要根据国内大多学校各自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取长补短。也就是说其他学校在教学当中采用核心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本土化。所以在进行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了解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的特点,然后再在生物教学当中慢慢融入核心素养,锻炼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态度,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慢慢地将传统的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三)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一堂课都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是有的教师却一味地采用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让整个课堂变得相当严肃没有活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融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学习内容当中,然后再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整个课堂既有活力又有效率。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自己的心得,从而使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相当重要的。

(四)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当中,实验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教师要采取课堂内容为主课外实验为辅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且解决问题。而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验与大自然中的现象相结合,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生物的美妙性与有趣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将大自然中的生物与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了解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

(五)善于归纳总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教师总会留出一些时间进行总结归纳,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再过一遍,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度理解,加深印象。因为生物学科是一个集理论知识和实验为一体的学科,所以教师给学生总结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包括实验探究的具体设计方法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总结归纳,以此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而且教师要观察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态度和认知。最后,教师还要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度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也是检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标准。

四、结语

随着国家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出台,很多学校也由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这个转变的过程虽然比较漫长,但是它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有着非常大的意义。高中时代正是树人立德的阶段,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当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采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对生物课程的改革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荣.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40.

[2]王剑锋.针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情境设计对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