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7 10:43:5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1篇

关键词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冬病夏治 药饼灸

我们自1956年起开展冬病夏治,用药饼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阳虚易感等,疗效满意。现对近5年来临床所治的105例观察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门诊治疗3年及以上者,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44.2岁。属慢性支气管炎46例,支气管哮喘46例,阳虚易感4例,过敏性鼻炎5例,慢性咽炎4例。

2 治疗方法

药饼制作:取延胡索、细辛、甘遂、白芥子各12g(为一成人患者3次的量,儿童药量减少1/3),研末后用适量的新鲜姜汁调匀,制成直径2cm、厚0.5cm左右的药饼,取0.1g左右的麝香置于药饼的表面作为药引。取穴:天突、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敷贴方法:于每年伏天的头伏、二伏、三伏11点前贴敷。准确定位后取药饼放于穴位表面,用医用胶布固定,嘱患者于午后1时取下敷贴膏,如热辣感不强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如热辣刺痛感太强难以忍受则提早取下,以免皮肤起泡。注意事项:贴敷期间忌辛辣、冷饮。防止大量出汗以免药饼脱落。如有皮肤红肿起泡,消毒后用针灸针刺破水泡后用棉签挤干液体,再涂龙胆紫,避免摩擦水泡。皮损恢复前不要洗澡。连续3年为1疗程,疗程满后可继续治疗仍有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主要症状及

体征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未明显改善或恶化。

3.2 治疗结果:105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20例,好转7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62%。具体分病种观察情况见表1。

4 体会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2篇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9%,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8-01

康复医学已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脑病康复、骨病康复来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并未被广泛认知,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本身存在各器官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而言,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1]。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65岁以上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65-82岁,平均71.6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止咳祛痰及茶碱类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主动康复。教会患者进行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法。同时结合我国古代养生保健操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这些保健操可以带动胸背的呼吸肌运动,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可增强下肢肌力及下肢的灵活性[2]。

1.2.2营养康复支持。肺康复患者病程较长,消耗大,患者体质虚弱,故应加强营养,尤其注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3]。我科室根据辨证施膳总结出一系列利于肺病康复的餐饮处方,同时嘱患者三餐定时定量,以餐后不感到腹胀为度,忌饮食过量,忌食用不卫生、不新鲜或生、冷食物。

1.2.3合理氧疗。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到损害,加之肺部感染,进一步阻碍了肺泡气体的正常交换,结果引起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氧气又不能顺利地进入血液,因此大多数患者处在缺氧状态,要向患者介绍吸氧的好处,使其配合治疗。

1.2.4帮助排痰。支气管扩张、COPD、肺心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感染时,均可出现痰液增多的现象,应告知患者原因,使其消除恐惧心理,使用药物后或推拿、拍背、引流等手法帮助患者将痰液尽快排出体外。

1.3疗效判定。疗效判定:显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无咳嗽,无喘息、呼吸困难。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肺病康复的诊疗方案也已成熟,在国内很多医院已将肺病康复作为康复科的一个项目进行临床科研,通过药物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进行肺康复,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具体到本次研究,我们首先向患者普及疾病原、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措施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知识,并且加强治疗期间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使患者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合理氧疗、食疗、呼吸功能锻炼结合机体锻炼等。

我们为患者安排的主动康复主要着眼于呼吸功能的锻炼。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呼吸操练习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其次,由于此类疾病的慢性进程,患者能量消耗大,容易引发营养不良而使病情加重,及时补充营养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极为重要。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力受到患者全身营养状态的制约。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将有利于提升其呼吸肌的肌力,改善疾病预后。

另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多存在长期慢性低氧,可引发肺血管广泛收缩及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对此应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氧疗。长期氧疗能显著提高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消除组织低氧状态,防止甚至逆转低氧所引发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显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掌握肺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青,余海滨,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8(5):642-645

[2]封玉琴,胡冰.营养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5):67-68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3篇

对慢性呼吸疾病关注不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一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相较于其他三大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这5个指标上都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12.32%,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5.75%。

“当很多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出现下降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五个指标同时急剧上升的情况非常罕见。”在王辰看来,我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偏低是导致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直呼吁对各类疾病都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但是大家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始终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为例对此进行解释,“由于大家缺乏对慢阻肺的认知,所以人们通常是在咳嗽得很厉害,出现严重气喘等症状后才去医院就医,而这个时候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了接近50%,治疗难度也大了很多。”

钟南山告诉本刊记者,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慢阻肺患者会主动去医院诊断,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

除了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之外,王辰认为,政府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投入与关注也存在不足。“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都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呼吸系统疾病却始终未能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王辰说,“目前老百姓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都知道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和血糖来关注相关指数,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阻肺应被纳入大病医保

为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状况,近日国际非营利性健康培训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携手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共同宣布成立中国呼吸疾病联盟。

世界健康基金会全球执行副总裁琳达・海兹曼(Linda Heitzman)对本刊记者表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上的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

早在15年前,欧美国家就开始加大对于相关疾病的防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则相对欠缺。钟南山介绍,“我们必须把医学医护专家,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专家p公共卫生政策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和生产企业团结在一起,从研究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p普及肺功能检测等方面入手,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对以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王辰表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对慢阻肺、哮喘等相关疾病缺乏科学的诊断与治疗,且医保体系也未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最重要的覆盖范围。

“以慢阻肺为例,政府在医保政策上也应该对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用药给予一定保障。我几年前就大力呼吁慢阻肺应该纳入到大病保障里面来,这种高发疾病如果没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是很难承担的。”王辰说。

吸烟与污染也是祸因

除了在预防和保健体系上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管理之外,在社会环境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区别。

王辰表示,对于吸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

“我国不但吸烟率极高,而且在吸烟的行为方式上也有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抽烟会造成大量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另外我们在无烟区的设置上也有一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是只要建筑里有人抽烟就是有烟区,而我们只是简单划一个有烟区或无烟区的范围。”王辰指出,要想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就必须对控烟加以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表示,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作过香烟与疾病对国家收支状况的计算,结果发现,尽管香烟会为国家带来一定收入,但是吸烟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是高于这项收入的。“我们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作过一项研究,由于我国的烟草消费量巨大,所以一包烟在当时每增加一毛钱的税,这笔钱就可以建立起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办法现在仍然适用。”

除了吸烟问题之外,在钟南山看来,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4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预防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0-01

1 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分析

呼吸系统慢阻肺疾病的病发,与患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烟尘以及化学物质微粒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慢阻肺疾病病发的过程中,患者通过呼吸向机体内部带入大量的刺激性物质,会直接导致肺泡炎症。在肺泡炎症的影响下,机体内部的白细胞会大量聚集到肺部炎症区域,并对导致肺部炎症的抗原释放大量蛋白酶。而蛋白酶在作用于抗原的同时,也会对机体肺泡壁的结缔组织构成威胁,结缔组织中细胞壁的损坏,使得患者呼吸吸入的有害物质直接渗透到纤毛细胞中,从而导致肺部防御功能的严重损伤,患者的慢阻肺病症也会进一步加重。此外,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病理特征还表现在机体抗胰蛋白酶的作用中。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因遗传因子表达不完全而无法产生抗胰蛋白酶,从而导致其在中年时期患有慢阻肺呼吸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慢阻肺症状表现分析

患有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作为该病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慢性咳嗽通常在清晨较为严重,夜间表现则相对不明显。随着咳嗽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在整日都有咳嗽症状,少数患慢阻肺疾病但不发生咳嗽的患者,其肺呼吸过程中也会感到气流明显受限。患者长期的慢性咳嗽,会逐渐导致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患病早期,这类病症的表现尚不明显,而到了后期,病症会明显加重,甚至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状。

3 呼吸系统慢阻肺预防方法探究

3.1控制生活节律

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形成是患者生活劳累过度的表现。生活中因工作劳心,劳力过度或大量吸烟,都会直接对呼吸系统构成损害,进而引发慢肺阻。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发生,必须强调生活与工作的节律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使机体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适当休息,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运动量,从而增强体制,并实现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3.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慢肺阻的直接致病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在疾病预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慢阻肺疾病患者的抵抗力普遍较低,因此在一旦受到寒冷环境的影响,其上呼吸道中的结缔粘膜组织和血管就会迅速收缩,血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呼吸道供血不足,从而降低了上呼吸道的抵抗力,患者呼吸所携带的大量病菌便会侵入粘膜组织中,进而产生毒素引发上呼吸道疾病。为了更为有效的防止慢阻肺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时刻防止其受凉,避免受凉引起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在气温低或雨雪天气不应外出,并尽量避免到人流量较大的公用场合,从而防止病菌的感染。

3.3增强呼吸锻炼并接种疫苗

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锻炼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方法。在呼吸锻炼中,患者要保持仰卧姿势,在吸气的同时提肛收腹,通过增大腹腔内部压力,使腹腔血管阻力逐渐增大,从而实现胸腔的有效减压。坚持呼吸锻炼,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增强肺部支气管中动脉的供血能力,从而促进肺部呼吸动力的增强,在治疗慢肺阻疾病的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呼吸调节作用。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慢肺阻疾病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多数呼吸系统慢肺阻是由于感冒诱发的,因此在感冒患者中接种卡接菌多糖核酸或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疫苗,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机体内部的抗体活性,使机体能够在并病菌入侵的同时,释放充足的抗体杀灭病菌,保持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和免疫性,此外,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以和流感疫苗同时接种,使患者在治疗感冒的同时提高呼吸系统免疫性,从而更为有效的增强机体对于呼吸系统病菌的抵抗力,实现呼吸系统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结语:在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的研究中,由于该病症病情的发展与肺部吸入空气质量直接相关,因此为了实现对慢阻肺病症的有效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管理,患者也要注重对呼吸环境的要求,并在不同的呼吸环境中开展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不良烟气或粉尘引发慢阻肺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明敏,刘浩.浅析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预防与保障[J].贵州都市报数字报.2012(11):17-30

[2] 钟丽秀.预防慢阻肺记性加重如何从基础做起[J].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11(10)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5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训练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它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往往给患者身心造成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40例,进行6个月的呼吸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肺功能改善的结果。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1.4~83.6岁。根据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结果,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规给予抗炎和平喘,及一系列对症治疗,并自愿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1.2 呼吸功能训练方法 我院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坚持呼吸训练6个月,6个月后复查肺功能。主要的呼吸训练分为以下几种方式,缩唇呼吸[3]:患者闭口,通过鼻吸气,然后以缩唇动作的方式,慢慢呼气。吸气与呼气对时间比(1∶2)或者(1∶3);腹式呼吸:患者以卧、坐、立等进行练习,一手置于腹部,一手置于胸前。呼气时,稍微用力按压腹部,吸气时,将对抗手的压力,鼓起腹部,要注意用鼻深吸气,缩唇慢慢呼气。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1至2倍,每次大约5分钟;坐式呼吸:患者双腿盘起,两手掌心置于膝盖,慢慢深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屏气大约8 s,然后慢慢呼气,连续重复15次左右;立式呼吸:患者双腿并拢,两臂上举进行吸气,并且同时放下呼气,连续重复15次左右。

1.3 肺功能检测指标 在训练前及呼吸训练6个月后,采用MDiffusion型肺功能仪(购自德国耶格公司)检测肺功能。检测指标:最大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的计量数据显著性分析。P

2 结果

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个月呼吸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最大肺活量(3.14±0.70 vs 2.64±0.37)、一秒钟用力呼气量(2.31±0.59 vs 1.68±0.61)、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78.22±9.87 vs 67.10±7.15)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常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进行性肺功能降低。呼吸肌功能失调,导致过多肺内气体残留,从而降低肺和胸廓的顺应性,并且如果肺膨胀过度,横膈受压形成低平状,从而减少了横膈的活动范围,降低肺通气量,主要表现在最大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的下降[4]。这些指标都是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敏感参数,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腹式呼吸训练也称之为膈式呼吸训练,这是最常用的呼吸训练模式。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过度膨胀,挤压膈肌,膈面平坦,收缩效率下降,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胸腹矛盾性吸气运动[5]。对于腹式呼吸训练,在呼吸运动中最关键的是协调膈肌和腹肌的活动。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负荷从耐受的低负荷开始,循序渐进的增加;强度从匀速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强对锻炼强度的耐受能力;医护人员随时进行耐心的宣教及指导,使患者正确掌握训练的要领[6]。本研究中,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个月呼吸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最大肺活量(3.14±0.70 vs 2.64±0.37)、一秒钟用力呼气量(2.31±0.59 vs 1.68±0.61)、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78.22±9.87 vs 67.10±7.15)有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 曾群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护理杂志,2006,23(7):19-20.

[2] 邢西迁.如何提高COPD患者肺康复的训练效果.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58.

[3] 刘丽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护理杂志,2007,24(1):43-44.

[4] 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6.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6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血清磷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2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十分常见多发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肺气肿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多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且有较高的并发症的发生率[1]。本文选取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清磷变化情况,并分析血清磷水平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各项检查结果,按照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或者呼吸衰竭是否被纠正分为三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组、已纠正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组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组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患者年龄58~84岁,平均年龄(71.2±2.2)岁。病程5~12年,平均病程为(7.6±1.1)年。经查,患者的PaO2 水平均在8kPa以下,合并或不合并PaCO2>6.67kPa的情况。其平均PaO2 值为(6.11±1.63)kPa,平均PaCO2值为(9.01±1.69)kPa。已纠正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组患者中,男41例,女9例,患者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69.9±2.4)岁。病程5~12年之间,平均病程(7.4±1.2)年。其平均PaO2 值为(10.45±1.78)kPa,平均PaCO2值为(4.22±1.43)kPa。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患者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0.8±2.4)岁。病程5~13年,平均病程(7.3±1.2)年。其平均PaO2 值为(9.98±1.72)kPa,平均PaCO2值为(4.47±1.45)kPa。选取同期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受检者的性别分布为:男40例,女10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为(69.1±2.5)岁。四组受检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病程比较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中制定的COPD相关诊断标准,且经病史询查、肺功能检查、X线胸片检查、常规查体、心电图检查或者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气分析等多种手段诊断并确诊。排除因其他气管支气管疾病引起相似症状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肿瘤、精神障碍等的患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抗感染药物、支气管扩张剂以及痰药物等治疗,同时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患者均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清晨,于空腹条件下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磷浓度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同时抽取不吸氧动脉血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分别对其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进行测定。肺功能检查要求分别对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等进行测定。

健康志愿者同样行血清磷水平的检测,分别比较三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清磷检查水平。同时记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相关指标,并将其与血清磷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正常成人的血磷浓度在0.97~1.62mmol/L之间,其中血磷浓度在0.8~0.96mmol/L之间为轻度低磷血症,血磷浓度在0.3~0.8mmol/L之间为中度低磷血症,血磷浓度低于0.3mmol/L为重度低磷血症[3]。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减标准差 (x±s)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四组血清磷水平比较 分别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组、已纠正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受检者的血清磷检测水平,可见后三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组血磷浓度与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组患者的血磷浓度分组,轻度低磷血症、中度低磷血症和重度低磷血症的患者各有31例、15例和4例,将其分别与肺功能各项指标(FVC、FEV1)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可见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1和0.813,P

3讨论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病时会出现不可逆性的气流受限,并导致肺功能降低,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而一旦患者伴发呼吸衰竭,造成组织缺氧,进而导致机体出现糖代谢紊乱等情况,对人体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4]。磷是机体多种重要物质的中间代谢产物(如葡萄糖、磷蛋白质、磷脂)或者组成部分(如核酸),特别在糖代谢中,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呼吸衰竭引起糖代谢异常时,磷因无法参与代谢而出现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障碍情况,进一步造成组织缺氧(2、3-二磷酸甘油酸及含磷ATP都直接参与组织供氧)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微血管代偿性扩张与血管通透性的增大则会引起肾排磷量增多,尿液中的磷浓度升高,而血清中的磷水平下降[5]。

本文分别比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组、已纠正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等四组受检者血清中的磷水平,可见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血磷浓度显著降低,不在正常范围内。而按照血磷浓度降低程度对其分组并将其与FVC、FEV1、PaO2、PaCO2进行相关性分析,则可见血磷浓度与FVC、FEV1、PaO2呈正相关,与PaCO2则呈负相关,这与患者呼吸道及外间肌肉中的磷含量下降,呼吸肌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有关,也会反馈性加重呼吸衰竭。同时,PaCO2的升高具有促进肾排磷,降低血清磷水平的作用。加上患者多合并营养不良、磷吸收障碍等情况或者使用的药物中有促进肾小管磷重吸收减少的情况,也会造成血清磷水平降低[6]。

综上所述,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低磷血症,使患者血磷处于正常范围,是防治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时秀兰,杨文东.综合护理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2,32(8):121-123.

[2]Tamez H,Kalim S,Thadhani RI.Does vitamin D modulate blood pressure[J].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13,22(2):204-209.

[3]邢维聪,任兆强 ,林存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6):2628-2629.

[4]袁开芬,赵国厚,张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磷浓度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4):54-56.

[5]袁成,程际云,周琳.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血清钙磷水平的临床意义初步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6):824-826.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7篇

“北风卷地白草折”的严冬,对不少老年人而言是重大考验。呼吸道的形态和生理功能随年龄增加而衰退,鼻黏膜萎缩,气管弹性减低(骨软化),气管一支气管黏膜纤毛功能和保护性咳嗽反射减弱,细支气管腔变小或阻塞,肺弹力减弱,呼吸肌退行性变。这些改变导致分泌物及异物潴留,易发生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老年人肺活量明显减少,70岁老人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输送氧气到体内的量),仅为25岁青年人的1/2。而且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全身退行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均可使老年人抵抗力下降,不仅容易引起肺部炎症,而且炎症病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吸收。此外,化学气体、空气烟尘及其他粉尘等刺激支气管黏膜,使肺清除功能受损。因此,老年人的呼吸系统更加脆弱,易被侵害。

由于肺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相通,其他组织的细菌、肿瘤等可以沿血液或淋巴到达呼吸道,而呼吸道疾病亦可向全身播散。呼吸道疾病不仅是老年人最易发生的原发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继发病和致死原因。老年人在其他急、慢性病发病过程中合并肺部感染,是病情危重的一个重要指标。

“慢性折磨”点名册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病率在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占首位。如果患者反复咳嗽咳痰,每年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以上,就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吸烟、慢性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以及个人的过敏因素等,都是发病诱因。如不及时诊治,就会传变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天气寒冷或气温骤降时更为明显)。同时,患者常感到疲乏、纳差、体重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有桶状胸的表现,发生呼吸衰竭时常出现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表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间接引起左心肥大和右心衰竭的一种疾病。患者长期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劳累时感到胸闷、气促、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并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继而发生右心衰竭,患者心悸气促明显,甚至出现少尿、厌食、面部及下肢浮肿。

“预后凶险”点名册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8篇

而最先受到雾霾攻击的就是呼吸系统,并由此带来各种呼吸类疾病。辽宁省沈阳市2013年11月曾就雾霾对孩子咳嗽和哮喘发病率影响的研究显示,孩子咳嗽发病率从平均的3%上升到雾霾天气的7%,而哮喘发病率则会增加一倍。

除了会加剧咳嗽哮喘,雾霾还会导致呼吸类疾病加重,更会严重危害百姓生命。

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6月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慢性呼吸疾病在中国的死亡率为68/10万,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慢性病死亡原因。

空气污染会加剧慢阻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在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成立大会上告诉《t望东方周刊》,目前的疾病统计中,肺癌、肺心病、肺结核分别被纳入肿瘤、心血管和传染性疾病中,但实际上这三类疾病都是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若将这三类疾病纳入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统计,则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死亡占我国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五分之一强,占农村居民总死亡率的四分之一强,均列各系统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

他指出,从发病率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两周就诊率常年高居各系统疾病之首。他预计未来由于大量吸烟与二手烟暴露、严重的室内外空气污染,中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形势将更趋严峻。

2016年10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在中国主题特刊中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及团队撰写关于中国空气污染现状以及改进建议的综述。

综述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愈发显著,我国疾病谱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非传染性疾病负担逐年增高,然而目前我国仅有有限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

实际上,空气污染物水平的增高正在显著增加着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触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而且大气污染物对母体的保留甚至还会影响婴儿今后的肺功能增长以及哮喘发病风险。

以慢阻肺为例,这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点的慢性呼吸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三大病因。《柳叶刀》在2014年研究报告指出:全世界由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慢阻肺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32%;其中,慢阻肺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致死疾病,中国每年因慢阻肺而死亡的人数超过百万。

“我国近年来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治疗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在疾病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慢性呼吸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率这5大指标却始终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王辰告诉本刊记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全国平均每10名成年男性中,就会有一个慢阻肺患者。

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吸烟、生物燃料和大气污染是导致慢阻肺发生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

王辰指出,冬季尤其是慢阻肺患者发病的高危时间。“冬季空气污染严重,多雾霾天,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这些都容易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他告诉本刊记者,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空气污染一定会引起慢阻肺,但可以确定的是:空气污染会加剧慢阻肺。

钟南山在2007年发起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超过8%,其中PM2.5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医院住院率会上升3.1%;而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住院率会增加2.5%。

雾霾与肺癌发病密切相关

肺癌是目前中国头号高发癌与致命癌。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出现肺癌新发病例73.3万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占男性癌症发病率的四分之一;而在死亡率方面,中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6.1%,平均每年有60万人死于肺癌,肺癌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因的25%。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中国还没有一个长期的跟踪研究可以马上说明有多少肺癌是由雾霾引发的,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雾霾天会引起肺癌”持肯定看法,并在2013年将大气污染认定为与烟草烟雾同类的致癌物质。

钟南山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曾提到,日本、欧洲和美国分别进行过十数年的研究观察来分析对比肺癌的死亡率,结果明确表明肺癌发病率的增加与雾霾关系很密切。一般来说,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风险增加25%~30%。

在钟南山看来,虽然雾霾与中国肺癌发病和死亡的确定关系还需要一定时间来观察和证实,但这十年来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增长比其他肿瘤都要快、京津冀地区肺癌发病率增速明显、农村吸烟率更高但肺癌患病率却比城市明显偏低、很多非吸烟或二手烟接触着罹患肺癌等现象都可以间接推测雾霾极有可能是导致肺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9篇

[关键词] 呼吸道;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41-02

目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以及细胞毒性药物等被普遍运用在临床治疗当中[1]。而这些药物的使用也使得真菌感染率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呼吸道真菌的感染。鉴于此,为了对呼吸科患者呼吸道带真菌情况进行研究,并掌握其容易感染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该研究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接收的300例呼吸内科患者展开呼吸道带真菌的流行学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所接收的30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177例,女123例,年龄在12~87岁之间,平均年龄(60.5±11.5)岁,其中有211例年龄>60岁,占总数的70.3%。有92例患者存在慢性呼吸疾病,其中54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占58.7%,21例为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占22.8%,9例为支气管哮喘病,占9.9%,8例为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占8.7%。所有患者在住院之后安排专人进行调查,对患者既往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

1.2 方法

采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棉签对患者的咽腔粘膜进行擦拭,然后放入无菌试管内,并及时送咽拭子涂片找真菌,培养咽拭子真菌[2]。伴有咯痰的患者,采取无菌标本瓶来保存痰液,之后及时从痰涂片,开始培养痰真菌。检验科在接到标本之后,在30 min内将其接种在含有50 mg/mL氯霉素的葡萄糖蛋白陈琼脂培养基表面,然后放在恒温中进行真菌培养,温度控制在28 ℃,持续观察14 d,无真菌生长就是阴性[3]。

1.3 诊断标准

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为阴性时,表示无真菌寄生;对于痰结果显示阴性而咽拭子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必须结合其他检查以确定,例如X线片、体征以及血像等[4]。倘若支持感染者,则表现为上呼吸道真菌感染,支持寄植者则表现为上呼吸道真菌寄生。痰培养结果持续三次显示阳性,并且属于同一种菌种,则表示出现肺部真菌感染[5]。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2 结果

①菌种分布情况分析:在该次研究中,一共检查出81株真菌,其中有63例为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为77.8%,6例为光滑念珠菌,所占比例为7.4%,5例为假热带念珠菌,所占比例为6.2%,3例克柔念珠菌,所占比例为3.7%,3例放线菌,所占比例为3.7%,1例烟曲菌,所占比例为1.2%。

②真菌感染与寄生情况分析:在该次研究中,有16例患者感染了肺部真菌,感染率为5.3%;47例患者出现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真菌寄生,其寄生率为15.7%。

③真菌感染与性别、年龄等的关系:在该次研究中有男177例,女123例。其中男性出现真菌感染9例,感染率为5.1%,真菌寄生31例,寄生率为17.5%;而女性出现真菌感染7例,感染率为5.7%,真菌寄生16例,寄生率为13.0%。男性与女性的感染率、寄生率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00例呼吸道带真菌患者的年龄分布状况如下表2所示。由表可知,年龄较大的患者极易感染和寄生真菌,其中,50~59岁之间的患者,其寄生率为4.0%,感染率为1.3%,而60岁以上的寄生率与感染率分别为9.3%、3.3%。

表1 300例呼吸道带真菌患者的性别分布状况[n(%)]

表2 300例呼吸道带真菌患者的年龄分布状况[n(%)]

④呼吸道带真菌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有慢性呼吸疾病的寄生率为35.8%,感染率为14.1%,而无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寄生率与感染率分别为6.7%、1.4%,有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与寄生率明显高于无慢性呼吸疾病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300例呼吸道带真菌与慢性呼吸疾病情况[n(%)]

3 讨论

目前,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出现呼吸道真菌感染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有研究表明,在1999年到2001年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率逐年增加,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0%[6]。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与以下五点有关联:①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类时,对药物的指征掌握不够严格。②细菌培养意识不强,一些临床医生往往是在不断运用抗生素,且无效之后,才进行药敏试验或者是痰真菌培养。③激素使用不科学,特别是在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将激素作为常规性的药物使用。④预防性抗生素的运用,在治疗某种疾病的时候,临床医生为了防止发生细菌感染,进而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⑤对于一些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在进行放疗或化疗时,患者本身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此极易受到真菌的感染。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上呼吸道可能发生真菌寄植的情况,有研究者指出:住院患者粘膜部位带真菌率是49.9%,而在该次研究中5.3%,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本组研究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好、年龄较低有一定的关系[7]。另外,呼吸道真菌感染还与年龄、基础疾病有一定的感染。通常情况下,高龄患者极易寄生或感染真菌,由于高龄患者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容易感染真菌。而在该组研究中,60岁以上的患者其真菌寄生率与感染率为9.3%、3.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由此再一次证明老年患者极易感染或者是寄生真菌。另外,患有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由于长时间服用抗生素,使得自身体内的正常菌群异常,失去平衡,同样也极易感染真菌[8]。在该次研究中,原本有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其感染率与寄生率就明显高于无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

对慢性疾病患者及老年患者进行呼吸道真菌预防是极为有必要的。而合理运用抗生素,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对呼吸道感染的菌谱进行监测,是预防呼吸道真菌感染或寄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或者是有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而言,更应当加强对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一菊.不同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1):33-34.

[2] 范晓云,汪浩,武晓兰,等.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6):546-548.

[3] 邵敏,刘宝,孙耕耘,等.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0,31(5):452-454.

[4] 王丽君,刘蓬蓬,王芳芳,等.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21):10-11.

[5] 王存德,董蕙,陈曦,等.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824-3825.

[6] 李云,李忠涛,夏正武,等.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591-593.

[7] 张琳.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救治与分析[J].健康必读,2013,(9下旬刊):32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