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专业课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09:40:38

音乐专业课培训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1篇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鄂州市音乐教学现状调查,总结鄂州市音乐教学现状及师资需求。 二、调查对象:鄂州市336所中小学、2所音乐培训学校、6所音乐培训琴行三、调查内容:音乐教材,教学设备,师资等。四、调查方式:采用调查调研和访问。五、正文: (一)、鄂州市中小学目前教学状况。 1、音乐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1)学校鄂州市城区中小学音乐课上课时间基本正常;在农村中小学中音乐课形同虚设:按课程计划要求音乐课应该是每周2节,可实际上音乐课时间通常在上其他课程,使学生们整月都没能上音乐课,因为老师们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2)培训机构鄂州市有音乐培训学校2所:馨雅艺术培训学校、高新艺术培训学校,培训对象是音乐高考学生,其教师来源于鄂州职业大学艺术系和各高中专业音乐教师;带培训的琴行6个:银可可、浪屿、博士、惠珍等,培训对象是中小学生、教师主要来源于鄂大艺术系学生。这些机构中的音乐课可以得到保障,但它们涉及面不广,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学到相关音乐知识,要提高中学生的全面音乐素质还必须通过学校教育。 2、音乐课教材和参考资料情况 经调查,鄂州市农村中小学所用的音乐教材,是采用轮换方式使用。教材由音乐老师保管,上课发放,下课回收。这种教材使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问题:①、学生认为这门课无关紧要,学不学也无所谓。②、这是技能课,由于课本回收,学生课后无法练习,也就无法很好掌握课程的要求。 3、师资力量 鄂州市有中小学336所,其中高中10所、初中49所、九年一贯制2所、小学27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共有学生16万人、教师10933人,其中音乐教师193人——小学106人(音乐专科以上0人)、初中66人(音乐专科以上0人)、高中21人(音乐专科以上10人)。4、音乐教学设备状况据调查统计,城区中小学都有一间音乐教室,多半都有电钢一台,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音乐教室。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 1、对学生进行“教材适用度”的调查:60%学生认为,现在所用教材的知识太深听不懂;30%的学生勉强能接受;有1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适量,难度适中。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从小接触音乐少,音乐课的教学又不是很正规,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对所用教材并不感兴趣,到高中后,虽然有少数专业教师,但因为老师太少,学生学习又过于紧张,除准备参加艺考的同学外,其他同学对音乐课的内容根本就不关心。 2、对教师进行“是否开设音乐课”的调查:70%的老师认为音乐课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益,应该开设;20%的老师认为音乐课不用考试,开不开设无所谓;10%的老师认为,开设音乐课耽误学生的正课学习,没必要开设。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老师都觉得要上音乐课,而实际上音乐课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占用,可见在老师们的思想中根本就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 (三)鄂州市学校音乐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专业教师太少。解决办法: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将现有的兼职教师送入音乐高校短期培训,便可提高音乐教师的水平。 2、学生用书不适用。解决办法:教材是学生能否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教材难度要适中,农村小学最好用教师自编,并让学生留用,从而更好配合学生进行音乐教学。 3、硬件设施不够。解决办法:配备一间音乐教室、一台钢琴,以维持正常音乐教学。 4、没有保证规定的教学时间。解决办法:保证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各种音乐课外兴趣小组,以提高学生的全面音乐素质。 (四)调查结果分析结果显示: 1、鄂州市音乐培训机构中,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专业过关率很高,但培训机构学生涉及面不广; 2、鄂州市中小学学校音乐教学设备简陋,教材量少而且内容、难度都不适合学生要求,音乐教师比例失调,且专业水平很低; 3、鄂州市中小学没有按照音乐课程改革方案进行教学。结果分析:我国音乐教育蓬勃发展,音乐学院大量扩招,综合类院校中音乐专业也不断增多,因此能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已经为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储备了大量的师资力量。目前只要鄂州市教育管理者们改变观念,重视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按师生比例引进音乐专业教育人才,再增加部分音乐课必备的教学硬件设施和适量的教材,就可以改变鄂州市目前的音乐教育的非正常现状。 总结: 1、鄂州市音乐教育的现状:音乐培训机构硬件设施齐全,教学时间有保障,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获奖率和高考专业过关率很高,但培训机构学生涉及面不广;农村中小学教学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弱小。农村学校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专职的专业音乐教师和专门的教学用琴;城区虽部分有专职音乐教师,但音乐专科以上的只有10名。 2、师资需求:鄂州市有中小学336所、学生16万人、教师10933人。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全民素质,根据学校和师生比例,鄂州市中小学共需要专科以上音乐教师300余名。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3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新课标”;音乐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标准;教师培训;教材教法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在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即将开始推广与实施之际,各地适时地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办了规模各异的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或“青年教师培训班”。在这些培训中,大都安排了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和课例分析等内容。专家报告以“义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解读为重点。专题研讨由学科专家针对“新课标”作专题讲座;课例分析则选择了资深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修订情况进行了介绍、示范和分析,同时,还就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程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拓展与辅导。

然而,如何从实际出发进行“新课标”的研读与培训,使一线教师真正了解“新课标”精神,并将“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新的教学中得到落实?如何使师范教学中的音乐教材教法与“新课标”内容相匹配,从而使“准教师”的培养更符合一线教学的新要求?这些都是面临的新问题。

一、“新标准”研读中遇到的师资问题

作为学科专家,笔者在暑期应邀到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所开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和“青年教师培训班”做“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从参训人员的来源可见,有些地区和学校选派的并非音乐教师,而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研组长或负责人,有些教师则是非音乐专业的代课教师。据参训人员在讨论中反映,有些教师对音乐知之甚少,在音乐课堂上只是为学生播放一些课件或音乐。第二,在各地讲学中发现,大部分参训人员手中非但没有“新课标”,还有很多教师虽在音乐教学岗位上积累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此前并未研读或学习过原有的实验版的“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因此,当授课人就“新课标”与“实验版课标”进行对比解读时,有些教师则反映出茫然与无措。至此,对由“实验版课标”修订而来的“新课标”进行解析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据此,配齐专业音乐教师应作为各地的首要任务。作为新一代的一线音乐教师不仅要符合音乐教育必须的专业技术与知识要求,还要在此基础上潜心研修与学习音乐教育思想、观念与方法,更要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思想,为理解“新课标”并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运用“新课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依据“新课标”补充“新教材”

通常,从中央到地方均有针对“新课标”开发的配套教材。江苏省也有适合于省内中小学的音乐教材。然而,好的音乐教师不仅应具有熟练运用教材内容的能力,还应具备依据学生情况和当地文化环境有效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能力。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和教师培训中,应该选择补充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就师范生的培养而言,高师音乐院校应使学生树立音乐基础教学的专业思想,确立从事音乐教育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要性。“音乐教学论”或“音乐教材教法”的学科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熟悉、研究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尝试“如何使用教材,如何整合教学内容”。还要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教材的特点、结构、体系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明确和掌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准教师”或“新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做到用好、用活教材,并在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来源、学生能力、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有的放矢地为教学有效补充教材。

就岗前培训和各种相关的培训而言,应从源头上解决参训人员的专业性问题。应避免不懂音乐的人士占用音乐培训的资源和名额,既减少音乐培训的资源浪费,又为日后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培训机构不仅应对师范教育的应届毕业生适时开办岗前培训,还应对具有3—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安排各种音乐教学的培训课程。培训机构不仅应引导参训者研究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还要研究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与课堂环境等的客观变化,更要在培训中学习把握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和教师传授,探究性学习方法与接受性学习方法,合作学习与个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规定教材与补充教材的关系等等。可以与参训者,就教材的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探讨,以使教师能够在吸收和研究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依据“新课标”中教材编写建议的原则为课堂教学创造性地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

三、针对育人方向培养“准教师”

针对育人方向,高师教学以及教师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准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施教和影响。

1.关注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音乐教师应能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思考音乐课程的改革思路,做到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努力在教学中凸显音乐学科的特点,全面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在自身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 职后培训 问题与思考

当今社会,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早在上个世纪、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多次改革,在音乐教育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我国,音乐教育应该源自于1898的维新变法开始,但由于中国政府的懦弱和腐败,我国音乐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人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办教育,社会上腐败风气盛行,人们的思想腐朽,更不用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了。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教师教育可以说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府把重点放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上,教育方面虽然有所发展,但却未能有所突破。在这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我国的教育体制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经历了10年的空白期,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这期间大多数知识份子失去了宝贵的学习积累的时间,这使得我国在这一时期里流失了大量专业音乐人才,并且大大降低了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准,音乐教师队伍层次不齐。如何合理设置音乐课程、并结合海南本地音乐文化,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培训机构的重中之重。但通过笔者到培训机构调查研究,以及观察职后培训的音乐教师的音乐课程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违背基础音乐教育规律,导致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以海南地区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机构主要为专科、本科的音乐学院或大学音乐系。此类培训机构老师多以从事大学本科教育的老师为主。在培训过程中,过多注重音乐理论课程和技能的培训。课程设置和大学本科课程几乎相同,如和声、音乐基本理论、作曲、技能训练等。内容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也超出小学生在音乐发展的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受培训的小学音乐教师也许从音乐自身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之后回到小学音乐课程时,教学质量依然没有多大改善。只是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课程中,需要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而教师只是生硬的将这些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在音乐课堂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好,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什么是音程、什么是调式、什么是和弦。这些知识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枯燥,更谈不上完成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笔者在海口某小学和多名小学生交谈时,我问他们:“你们喜欢音乐吗?爱唱歌吗?小学生答道“很喜欢!”。但笔者再问道“你们这么喜欢音乐,那你们也喜欢上音乐课吧?”很多小学生却回答说不喜欢。问其原因,他们有的说:“音乐课要记五线谱,要唱音阶、还要认识很多的符号,老师说五线谱很容易,还告诉我们怎么数,怎么认五线谱,老师说的太枯燥了,就上算数一样。而且黑板上一下子出现那么多音符,根本记不住,节拍也跟不上,所以我们不喜欢上音乐课”。可见,现在的培训机构在如何培养小学音乐老师还需要对小学音乐课程的宗旨和方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不能只单单从音乐自身的内容出发,更多的是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与小学生心理、小学生音乐课堂相结合。众所周知,小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以兴趣为中心,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学生带着兴趣去音乐课堂,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创造力和对生过的热情。与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大班授课制为主,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法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培训老师经常以教大学生的思路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小学老师,很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些知识可能很好理解,可是用同样的方式传授给小学生时,由于理论知识本身就很枯燥,再加上单一的讲授法,只会让小学生爱音乐,讨厌音乐课的思想进一步加深。

3、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一般海南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利用节假时间在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与培训。培训机构在对小学音乐老师进行培训时,只是单纯从音乐自身出发,只注重音乐的外在价值,对受培训的老师制定很多专业的音乐课程,过分强调音乐的表现作用、创作音乐的技法等等。而在授课过程中,忽视小学音乐课的内在价值,及忽视小学音乐课对开发学生智力、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审美体验。因此对小学音乐课程目标、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法的课程相对较少。导致培训结束后,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可能会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但是回到课堂,无法将这些知识形象生动的搬到课堂,音乐课的质量没有多大改善。因此培训目标不光光只注重教师自身音乐水平的提高,更应该注重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小学生音乐课堂想结合,如何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度过每一节音乐课,如何体现音乐基础教育的审美功能和内在价值。

4、忽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标准》在其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1培训教师在进行培训时,只注重音乐本身发展的规律与体验,很少结合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教学,违背了音乐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说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学科的整合是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的趋势所在。培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专业的音乐知识,比如配器学、和声学、器乐的专业技能培训的等。而不注重在讲授过程中音乐知识与其他文学艺术的关联,既超出小学生音乐接受能力的范围,同时也不符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 理念与宗旨。

5、不注重多元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的结合

现今,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在音乐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几乎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荐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一些发达城市,小学音乐课程也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民乐与西方音乐及其文化的融会贯通。而在美丽的海南岛,作为海南本土最具有特色的黎族音乐文化却正濒临失传。许多黎族古老而动听的歌曲、黎族器乐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弘扬黎族音乐文化、让小学生在音乐课程中如何愉悦的感受来自故乡的黎族民歌,体验黎族乐器所带来的魅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也并不注重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欣赏,导致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以鉴赏西方音乐为主,黎族音乐的传承性面临严重威胁。

6、没有全面了解学员的情况

海南音乐基础教育相对于全国来说起步还要晚,在海南某些县下城市的小学,有许多音乐老师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音乐训练,甚至有些音乐老师甚至是主科的代课老师。而培训机构在制定培养方案没有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开设课程与本科教学大致相同,比如和声、配器、乐理等等。让学员一下无法吸收。

众所周知,改善小学音乐基础教育,教师是关键。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可以作为提高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发挥小学音乐课程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更好的完善培训机制、让参加培训的小学音乐老师除了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与专业知识以外,并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小学生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目标等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探讨的焦点话题。作为培训机构,应当随时关注国内外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更深层次的了解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走访海南城市与农村的小学,了解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况,制定多层次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才能有效的发挥培训机构的功效,让受到培训的老师从音乐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陶春晓,张民中,惠中等编著.音乐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本社,2010

[2]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嘉毅主编.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升主编.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5篇

一、 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和项目组对某市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调研,发现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调研中,中小学在完成音乐校本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目前基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教研组内教师自学自研、新老教师结对、公开课研讨、优秀骨干教师讲座等,这些形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而确定。从校本培训的发展来看,这种已显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年轻一批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如果还继续按照传统的校本培训内容和手段来培训,必然会造成“供需不足”的局面。再次,同校或者同地区教师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性质,必然是以实践课为日常主要工作,对于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有实践或缺少理论深度的实践,从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

2.校本培训过程缺乏学术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无论是本校内的,还是校际间的,通常的交流和培训都是就课论课,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前沿发展,虽然有些学校会涉及,但大多是表面的、肤浅的。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要有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专家、学科专家、培训专家的指导,使培训更具学术化、科学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把握和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需要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高师教师合作完成。因此,传统的校本培训过程虽然重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但在培训的学术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校本培训考核的片面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考核多数是以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的:对于自学式培训的考核,大多数学校规定一学期或者一周完成多少数量的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以篇数来衡量完成的质量。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很机械,另一方面必然会造成质量的缺失,并随着时间流于一种形式和过场。许多学校只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出勤率和到场率进行评价,还有一些中小学只把培训停留在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上,对于培训效果的考核体现不充分。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不妨邀请高师音乐专业的专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整理的案例等引导、提炼,并对最终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考核。对于研讨小组的考核,同样可以由高校音乐专业的专家辅助,申报成课题,并对成果予以考核,这样能大大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小学音乐教科研的发展。

二、 加强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策略

以教科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基于本校开展的“自培自研”,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种形式的培训对于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校本培训的相关专家认为: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向纵深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而校本培训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构建一种在高师引领、支持下的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就很有必要。

1.进行“一对一”的研讨

这里的“一对一”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校本培训中新老教师结对、与优秀教师结对有所差别,主体不再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音乐教师,也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音乐教师,这里特指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中的某个人或者一个研究小组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对一”。在形成“一对一”的模式后,不管高师音乐教师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探讨目标,达成共识后,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提供的不只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也不是口传心授去教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师音乐教师一同来设计教学过程。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将设计的内容付诸课堂教学时,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记录问题。在课程结束后,中小学音乐教师从自身上课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高师教师从听课角度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双方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将两种理论和实践操作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提升了高师音乐教师的课堂实践性,又加深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认知性。在这种形式下,双方既是实践者又是反思者。

2.共同组成课题研讨小组进行课题式研修

以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组成有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题组。高师音乐教师在课题组里担任组织、管理、协调的工作,对问题进行提炼并设计出相应的方案,最后共同执行。就如同普通的课题模式,课题是从中小学音乐课实践中提取,目的是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学更加优化和完善。高师音乐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角色,管理设计、督促监控每个阶段具体的实施状况,同时又和中学教师一起参与实施。课题研修模式一般具有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收尾四个阶段。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所选的每一个课题都是本学校音乐课堂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研究的成果很快就能应用并产生效果,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法、专业技术甚至教材编排都会带来变革,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共同参与网络学习

这种形式要求要有网络的技术支持,所以一般由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和技术支持。通过网络,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共同参与。在网络学习中,二者不存在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都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学生”,同时“老师”的担当者,不只局限于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聘请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这一领域的专家来担任。在网上获取了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之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可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及时地反馈到网络上,形成良性循环。高师音乐教师根据提供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分析报告,对于研究和总结教学环节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网上就某一专题可以形成特别的讨论小组,专家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在组内展开深入的探讨。这种模式有助于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屏障,促进专业发展。

4.积极开展互助互学

高师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互助互学建立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课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设计教学的任务,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参与和支持教学设计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边听边分析,采取录像和记笔记的手段。在课后的讨论与分析案例中,做到分析全面、透彻、有深度,切实有效地帮助授课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教学上的双赢。互助互学不仅在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也可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不同的是课后一同分析讨论后,互换角色上同一课,这就是互助互学的特色所在。互助互学实际上搭起了教学合作及增进教师深度交流的桥梁,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丁钢.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建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1).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钢琴教学

一、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正处于转型和逐步建立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比较模糊,大都是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几乎雷同于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把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的学制。再次,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大多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本,目前仍没有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的钢琴教材。此外,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调整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但多是以工科类专业的研究为主。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把钢琴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钢琴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但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区别于本科专业艺术院校,它培养的是普及型、实用型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具体职业紧密相连。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积极面向钢琴产业的培训市场,掌握实用的钢琴弹奏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新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钢琴课程的应用包括钢琴课程建设方案的开发以及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两部分。开发流程为: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高职钢琴教学岗位定位——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

1.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职钢琴教学岗位的定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钢琴已从过去“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1990年12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了全国的钢琴考级工作。由此,钢琴考级的培训开始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钢琴考级主要分为三大类:全国钢琴考级(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和各省级的地方钢琴考级。截止到2009年,仅中国音协钢琴考级在全国已有23个,190多个考点,考生每年达28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2000年的1.26架,2007年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据近期音乐周报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学琴的琴童已高达4300万人。仅在上海,钢琴考级人数每年就稳定在两万多人,“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20年来至今,全国钢琴考级考生总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但目前,钢琴培训教学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培训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直接面向钢琴培训市场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还佷罕见。因此,面对巨大的钢琴考级培训市场需求,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根据钢琴考级市场的培训要求,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认真严格地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钢琴培训教师。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市场定位应是合格的陪练老师,学琴儿童的启蒙教师,幼儿园、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私立艺术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琴行等培训的钢琴老师等。

转贴于

2.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通过2~3年的学习,应具备弹奏艺术质量优化的车尔尼849以上技术能力,并能够弹奏钢琴考级5 级以上程度的钢琴作品,能胜任相应的钢琴教学活动。学会自弹自唱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上,既要加强学生的钢琴基础训练,又要提高学生钢琴综合素养。钢琴应作为学生综合学习音乐必备的一个学习工具,是学琴、练声、练视唱练耳、练钢编、做乐理、和声和作曲的一个有效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钢琴,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弹奏技能,而且学会综合分析和应用音乐的能力。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弹奏能力。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素质、耐心细致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弹奏和教学水平。

3.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这一环节包括众多的具体方面,笔者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在教学理念上,钢琴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多能一专”的“能师型”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强调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用一致。在强调学生钢琴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善于结合钢琴培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钢琴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钢琴考级证书。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学生的积极模仿弹奏能力,逐渐形成会听、会看—会模仿—懂弹—会教的学习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听、会看老师正确示范,并能自己独立快速识谱,然后学习模仿老师弹奏,学会理性分析弹琴,提高练琴效率,并为今后钢琴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钢琴弹奏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弹奏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把弹奏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体会音乐理论、实践弹奏技能;在实践中学到实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经验,感受一体化的综合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中片面强调弹奏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把钢琴作为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结合的有效手段。突出音乐职业化,反复强调学生实用的弹奏能力和钢琴综合素养的培养。钢琴教学与市场要紧密结合,形成钢琴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以有声的钢琴音乐形式,将音乐理论、钢琴技能等综合音乐知识浓缩再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准确弹奏而且真正明白其中的音乐内涵,以提高学生整体弹奏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钢琴教、学、做、用一体化。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89—03

一、引言

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继续教育在教师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继续教育指的是对已经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员,作出的后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这一系统的构成部分,在提升自我知识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社会对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来认识和了解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的水平,储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缺失

生物学上的“适应性”指的是,生物单体或者群体对所生存的外界环境变化,而使得自身改变的特性和适应能力。教育学领域的适应性指的是,国家的教育者或教育部门,按照社会和国家的长远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行为等,以更好地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适应性,要求高校教育的主体,按照社会教育改革的方向、国家和社会人才的需求等,及时、主动地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作出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

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到现在,高校音乐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高校音乐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教育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等因素,使得高校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失。例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速度加快,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向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更好地适应这些新的环境变化。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 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够得到保证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现有个性、有综合素养的人才教育。教育作为根据一定的教育计划,借助各种主客观的教育教学因素,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发展的实践行为。教育实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是一个多种智能的集合体,但是每个人又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智能有效地组合起来,获得与别人有区别的智能组合。因为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其各自的需要也是有差异的。《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所学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不满意。因为高校音乐教育多年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急需对高校音乐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2 缺乏对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创新的把握

随着高校音乐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高校音乐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越来越突出。就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高校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中,较少对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造成了教师在这音乐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迷茫。

从中小学等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分析得出,高校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部分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很多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单一,自身的综合能力较弱,不能够很快地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发现在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等不能学以致用。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培养机制、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导致的。所以,需要我们加强对继续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以更好地提升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

3 单一的专业培养影响学生的社会生存空间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发生变化,高校音乐教师要在深入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合力来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于受到重艺、重技的影响,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但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狭小。单一的专业能力也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面临着多重的困境。

三、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策略

1 改变教学模式,发展学生个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在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彻底摒弃原来以教师为主的教育观念,在课堂中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原来教师自己的课堂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重在如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应以审美作为主要核心,合理地安排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合理的音乐学习评价体系在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起着不可忽略的关键作用,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所以,高校音乐教师需要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工作得到充分的落实。

2 针对培训对象,设置合理科学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为了较好地开展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必须设置合理科学的教材内容,体现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内容应以高校教师当前的水平为主要依据,达到增强音乐教师薄弱性的培训目的,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科研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

抓好高校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仅可能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与音乐修养,还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他们树立不断发展自己的理念。高校的音乐教师处于不同的层次,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培训教师的年龄阶段以及教学水平与经验为主要依据,由此体现继续教育工作的差异性与针对性。比如,假设培训教师是比较年轻的音乐教师,他们熟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较少,教学水平相对较差,因此,对他们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的重点应该是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设计,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等;假设培训对象是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老教师,由于他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拓展他们的知识范围,使他们了解当前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提高课堂设计的能力,提高他们编写音乐教材的能力。高校音乐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民族风俗以及音乐特色,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在对高校音乐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提高他们编写音乐乡土教材的能力,而由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应鼓励经验比较丰富的音乐教师来担当这一重任。

3 采取开放性的培训模式

根据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所有学科都应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继续教育培训的课堂中,仍应调动受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但是这一点在培训中往往被忽略。

为了提高音乐教师的培训效果,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模式,尽可能地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提高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将受培训的音乐教师处于培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此调动受培训教师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所以,在具体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向国外借鉴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方法,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受培训教师的现状,提高培训教育的成效。继续教育课堂中的教师与受培训的音乐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只有两者和谐相处,才能建立和谐的培训课堂,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使所有受培训的音乐教师积极地参与继续教育课堂,通过开放式课堂中的相互交流,与相关问题的讨论,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参与度。比如,在培训课堂中,可以播放音乐教师的教学视频,并将受培训教师分成若干小组,使他们对教学视频中的教学过程进行交流讨论,由此提高他们对新教学理念的理解水平。

4 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教会学生会唱歌就可以,而是重视学生音乐专业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音乐的帮助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既要教给学生各种音乐专业知识,也要交给学生音乐练习的方法和技巧。从各个角度来实现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音乐教师只有在具备了丰富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实现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按照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来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继续教育,要加强对音乐教师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来设计和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下的高校音乐课堂。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借助这一机遇,不断更新高等音乐教育的理念,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断学习。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8篇

【关键词】艺术学院 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2-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全面修订与实施,现行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无疑是当今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面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高校又将如何迎接这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拟就广西艺术学院如何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实践型音乐教育人才进行探究。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学习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郁,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成为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教学研究和音乐普及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先博后深、多能一专、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一、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学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与调整。在课程结构上重点围绕“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三大板块,提出以“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教育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八门必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形成了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主线的既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又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通识教育课程板块。本板块可由以下课程组成:“两课”、政治经济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艺术概论、文学与写作等主干课程。

第二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本板块可分为两大类主干课程:一是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乐理、和声、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概论、配器等主干课程。二是音乐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开设声乐、器乐、舞蹈、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主干课程。

第三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主要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要求,本板块课程结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主干课程:一是现代教育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等主干课程。二是学科教育类课程。主要开设:音乐教学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材教法导论等主干课程。三是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开设微格教学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主干课程。四是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书法与板书设计、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主干课程。

调整后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繁重、内容陈旧、知识重叠的结构,既加强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渗透,又提升了学生未来从教技能。

二、加强实训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未来的教师市场所需的是既有现代教育思想文化素质,又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既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又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些素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文化并重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教学理论修养的培养与技能的训练,提倡职前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并在学习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自弹自唱以及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给予认真的指导和提供实训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熟练掌握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

(一)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提升从教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师范生如能在职前接受严格而有系统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将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提高从师任教的能力,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顺利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传统的高师教育注重学科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教师所要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纳入课堂教学训练,收到较好效果。一是依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法、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开展“说课、评课”、“微格模拟教学”、“我是小老师”等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二是借助“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全国高师五项全能大赛”活动,提高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意识,为今后走上讲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从教热情。三是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保障。

(二)注重教学实习,掌握过硬本领。教学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是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其四年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因此,高师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

第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毕业生实习手册》,使实习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大纲”的指导下,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确保教学实习质量。

第二,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机会,根据课程需要,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实习基地观摩、听课、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他们实地了解和考察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流程,明确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为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敢于创新,勇于进取,对那些传统的、刻板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说“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情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与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紧密联系,为学生配备校内一名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和校外一名实训指导教师,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为首的实习领导小组,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师生要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加强实习的监督与检查。

第六,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优质服务。

三、开发本土资源,彰显办学特色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注重充分利用本土艺术资源,坚持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努力彰显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第一,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唱家乡的歌、本土音乐教学设计与评析等。

第二,努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如钢琴课引入了广西各民族音乐素材和根据广西本土民族民间音调等创作《Do Sol Re――白裤瑶印象》《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等,声乐排练课运用了大量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歌和表演形式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如大新壮族民歌《夜了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歌《仫佬情歌》、苗族民歌《敬酒歌》等。

第三,每年三月份组织音乐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到区内开展为期十天的音乐采风活动,学生把搜集回来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和美术素材,在《歌曲写作》课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创编并演出原创音乐舞蹈《田野音乐风》――采风音乐、舞蹈汇报晚会,极富专业特色。

因此,将本土音乐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历史、经济与发展,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能有效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广西艺术学院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如何进一步凝练优势,理顺关系,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艺术类师资课程体系,仍然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职前教育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大,需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展学生的就业平台;师资力量仍需不断加强,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后教育方面,应增强地方培训覆盖面,在地域和培训对象方面予以拓展,使更多的艺术教师获得培训机会,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艺术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给予重视,使农村艺术教育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学院需要出版一套实用性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本土教材。

【参考文献】

[1]钟宏桃.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音乐专业课培训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 策略

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特别是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教育策略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音乐音乐教学活动中,除了需要教师具有基本乐理知识,歌唱、律动、节奏等相关知识级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音乐欣赏知识和音乐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可以称之为“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应是一种综合的素养,不仅有音乐技能( 包括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等) ,还应具备音乐知识、音乐审美、音乐教育等要求。根据理论、技能、教育三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音乐素养构成划分为: 音乐理论与欣赏、音乐技能与表演、音乐审美与教育三个方面。①它是新世纪高素质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恰恰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目前普遍欠缺的方面。学生音乐素养及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音乐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较差的局面的存在。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学生音乐鉴赏、分析的能力不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要求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提供机会,并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

幼儿园音乐活动从来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活动,常常与舞蹈、律动等元素为一体,相互作用而进行。然而在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及活动的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感受。进而造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出现了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局面。这既与学前教育师资在职前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认识有关,更在于该专业学生职前音乐鉴赏、分析音乐能力等音乐美学素养方面的能力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

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主要注重的是音乐理论、技能与表演的培养教育,却忽略了音乐欣赏与音乐审美及音乐综合表现的教育培养。其实,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理解,进而够通过协调的动作、优美的嗓音歌唱以及精彩的动作表现来完整地展示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音乐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幼儿园音乐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歌唱、律动、音乐游戏、舞蹈四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幼儿园教学迫切需要的钢琴与儿歌弹唱,伴奏和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特别关注,形成具有幼儿歌曲弹唱、表演及创编的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

然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收,单单只是凭高考成绩进行录取,没有进行过艺术素养的选拔,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学生音乐技能基础比较薄弱,甚至为零的局面。加之授课教师对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出现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枯燥呆板的训练方式以及不胜全面的评价手段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该专业学生在本身就没有太多音乐素养的状况下,又失去了音乐学习的情趣及动力。这就加大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难度,带来了学生音乐素养及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缺失的问题,成为了多年来该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个瓶颈。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源头抓起,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培养思路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加以研究调整,以达到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且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所要求的能够顺利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工作所必须的音乐素养及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

该专业教师职前音乐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师范性、普及性、引导性的应用型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特色,注重落实该专业教师音乐综合应用能力的初衷与归属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明确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诚然,在该专业学生音乐、舞蹈素养培养目标得到合理明确的基础上,首要要完成的就是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应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合理设置和相互作用,使得课程结构即科学合理又体现多元性的特色。

(二)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同样应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要求,方能突出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理念。

1.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在必修课中,主要开设《基础乐理与视唱》、《琴法》、《幼儿歌曲弹唱》、《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等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训练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识读乐谱、钢琴弹奏、歌唱及舞蹈基础等领域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而在选修课中主要开设《幼儿舞蹈创编》、《即兴伴奏》、《唱游律动》、《音乐鉴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基础素质的课程,学生应该尽量修满这些课程,方能够具有适应幼儿园音乐、舞蹈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质及技能。

当然,所有师生都应该明,要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本科阶段音乐、舞蹈课程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具有音乐、舞蹈综合应用能力,达到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那么就要充分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确的是:必修课程为学生音乐舞蹈的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而选修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深化学生音乐舞蹈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清楚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并在教学实践中竭力体现。其中,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自觉实施,是其中的关键。

2.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该专业音乐舞蹈课程的开设与音乐(或舞蹈)专业学生课程的开设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其一,是前者在短短368课时中要完成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训练内容,达到具有弹、唱、跳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后者不论在哪一个方面的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均有较多的课时作为保障。其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考不参加专业考试,入学前音乐舞蹈的基础基本为零,而音乐(或舞蹈)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却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鉴于以上两方面的致命因素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在深入提高学生技能方面开设钢琴活动、舞蹈活动、声乐活动等特色活动课程,将某一方面潜力特别突出的学生进行更深、更精的训练。另一方面,可考虑围绕主题活动,开设以实现主题活动为目标的活动课程,更直接地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业与将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对接起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将来的幼儿园工作。(如:庆“六一”幼儿综艺活动的策划、组织,亲子活动(音乐类)创设等)。当然,此类活动如果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呈现,学生将只能获得一些对活动创设的原理性知识,停留在认知层面;而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存在,将使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3.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有限的课程和教学时间内,要形成学生较为成熟的音乐、舞蹈素养,且具有综合应用的能力,仅靠明确安排的必修课及选修课程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五四文化月”、“风采之星大赛”、“儿童歌舞展”、“五月流韵器乐大赛”、“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学前教育专业汇演”等演校园文艺演出,营造生动、浓郁的学习、训练氛围,也是提升该专业学生音乐舞蹈技能综合应用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班级氛围、专业个性的塑造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学生感性、表现欲的培养。特别是以音乐形式进行叙事、情感表达的习惯培养,更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丰富教学、训练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适切性与互补性结合,②精选、梳理学生熟悉的音乐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音乐元素,将其合理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也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合理融入该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中。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注重学生所具有的生本资源,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歌舞、戏曲等音乐元素,以更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融入或创新学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元素,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加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完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的及综合能力的顺利实现。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加强实践教学,重视骨干培养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为熟练的音乐类综合应用的技能水平,紧靠课堂将近368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还是不够的。这需要有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强化,这种强化显然也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系统进行。形成课堂教学为引导、课后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与实践模式。

但是,与音乐专业院、系办学条件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众多、基础较弱且音乐师资的缺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音乐学科教学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达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的要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骨干,则成为该专业授课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绝对不能忽略的必要任务。一方面,学生骨干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对众多学生形成极大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可以缓解教师指导难以及时顾忌每个学生的问题。

2.创设平台,营造氛围,提高学习训练动力

音乐、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展示性、表演性,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指导该专业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校内外各类演出、学生才艺展示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这也是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舞蹈综合表现力、创造力等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实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类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必、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儿童歌曲弹唱以及幼儿舞蹈创编、表演的综合应用技能。对于该专业的学生的考核,应与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考核要求有科学的区分。方能摆脱学生理论知识学了就忘,且无法迁移到实践操作中,进而出现实践操作质量不高的局面。

对此,应特别重视区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考核方式的不同:对学科课程,以考核知识的掌握、观念的形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活动课程,则注重考核过程、学习状态、现场表现。一句话:以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要评价目标。例如,可以将《基础乐理》中关于音高、节奏、常用记号、装饰音、调式、调性、音程、和弦等知识合理迁移到试唱、声乐演唱、舞蹈基础、及键盘弹奏等考核中进行检测;而将音乐风格、流派、特征等等知识迁移到《儿童舞蹈创编》、《儿童歌曲弹唱》、《即兴伴奏》等操作性考核中进行检测;也可将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展示、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核算到相应课程的考核成绩中形成网络化的多元化考核评价。这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形式将起到显著的助推作用。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落实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着力在调整课程结构上下功夫,以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理念的实现要求为核心策略,从该专业学生职前培养的思路与目标、课程教学及训练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合理深入的改革调整,方能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要求,达到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川.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J].北方音乐,2013,(10).

[2]马山雪.高师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2012,(01).

[3]施红星.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