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09:40:34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规划;整体规划;内涵;意义;任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03-04

课程规划通常是指制定课程计划的过程或结果。〔1〕任何正式的、制度化的教育机构的课程,都应是经过精心计划和组织的,以对受教育者产生系统的、累积性的影响,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幼儿园的课程也不例外。幼儿园课程的规划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规划经历了一个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到幼儿园自主的过程。初期,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幼儿园几乎没有课程规划的自。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鼓励幼儿园自主规划自己的课程,①以因地、因园制宜开展教育活动。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幼儿园的自主规划课程。但从实践效果看,暴露出了较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大量“碎片式”的课程规划,如在“特色课程建设”“品牌创建”的名义下,随意放大五个领域中的某个领域或某部分内容进行课程规划,盲目引进其他园所所谓的新颖做法,甚至只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朝令夕改,频繁更换课程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导致幼儿园课程的平衡性被破坏,课程膨胀而无组织,教师负担加重,从而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切与忽视幼儿园课程规划的整体性、未树立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意识、缺乏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等不无关系。本文基于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关切,尝试提出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概念,并就其内涵、意义及任务逐一加以说明,以期为幼儿园课程规划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内涵

与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相对的概念,是对幼儿园特定年龄段、某一领域课程的个别规划。具体而言,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以幼儿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幼儿园为课程规划主体,保教人员全员参与的,以国家、地方幼儿园课程政策为指南,根据幼儿园自身实际条件,着眼于幼儿园不同类型课程的纵横架构,对幼儿园课程作出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整体”表现为目标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主体的整体性――全员参与,内容的整体性――课程的纵横架构和各要素集合。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每一个儿童都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力量融汇一体的整体。”〔2〕服务于儿童成长的幼儿园课程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相应地,幼儿园课程应为幼儿提供其整体发展所需的各种经验,并使之协同发挥作用。零星的、碎片化的幼儿园课程规划不仅难以满足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割裂幼儿人格、削减幼儿生命整体性的风险。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需要多元主体的整体参与。幼涸翱纬陶体规划是对整个幼儿园课程所做的顶层设计,规划者不能仅限于幼儿园的“顶层”,即少数管理者,而是要由园长、保教人员、家长、幼儿、社区人士等组成课程规划共同体,通过愿景共享和民主决策,协力推进课程规划工作。全员参与课程规划有助于关照多元价值的诉求,增强各主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整合不同视角和园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提高课程质量,因而既是课程民主的要求,也是课程效能提高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对幼儿园课程各要素及其结构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按照全教协会(NAEYC)的解释,幼儿园课程是指“一种有组织的框架,它描述了儿童学习的内容、儿童达到规定课程目标的过程和为帮助儿童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教与学所发生的环境”。〔3〕按Scott(2008)的说法,课程至少应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目标或结果的描述,内容、领域或学科知识,方法或程序,评价和评估。〔4〕可见,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需要对其所包含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一系列要素进行组织计划。这种组织计划既包括横向的课程结构搭建,也包括纵向的课程内容衔接。

二、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意义

作为幼儿园层面甚为繁复的专业工作,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做好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加速推进,国家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性文件,为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意愿能否产生实效,关键看幼儿园层面的课程实施情况。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为幼儿园层面的课程实施绘制蓝图,本质上是将国家的政策要求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将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构想向幼儿园层面的课程活动实践转化,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二,做好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课程具有整体性。任何一个课程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并不包含于部分中,但最终却界定着它们”,并且“关系从来都不固定,它是动态的、过程中的,它在参与者彼此的协商与互动中转化和改变”。〔5〕因此,只有着眼于课程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才能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

第三,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上,幼儿园一直是课程研究与建设的重要主体。无论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幼儿园课程中国化进程的课程试验,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的体现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的课程试验,大多是以幼儿园为主体完成的。课程整体规划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着力点,不仅对促进幼儿园自身的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有益,而且有可能通过其创新探索,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寻找到更多的突破口。

三、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任务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一项系统、繁复的专业工作,涉及的人员、要素众多。若要有效推进,必须先厘清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究竟要做什么,即要完成哪些任务。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6,7〕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规划主要包括四项任务,分别是构筑课程愿景、编制课程方案、建立支持系统以及制订行动计划。

1.构筑课程愿景

愿景,通常被认为代表一个组织的成员对于他们所要追求的价值的一种选择和共识。因此,幼儿园课程愿景的构筑代表着幼儿园在整体规划课程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具有根本性意义,决定着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方向和质量。如果我们把课程视为“学生要走过的将给学生带来益处的教育路程”的话,那么课程愿景便是我们为所有幼儿构想的“一趟美妙的教育旅程”。〔8〕一趟课程之旅何以美妙?又通向哪里?这便是课程愿景要回答的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要综合考虑理论层面、政策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的因素。

在理论层面,Schiro(2008)提出过四种塑造课程实践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知识型(the scholar academic)、社会效率型(the social efficiency)、学习者中心型(the learner-centred)、社会重构型(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9〕这可为我们思考课程愿景提供理论参照。在政策层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体现了当代幼儿园课程应当追求的价值,除了坚持全面和谐的发展观、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外,还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特殊性,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等。这种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具有核心指导意义,理应成为幼儿园构筑课程愿景的精神指引。在实践层面,幼儿园需要考虑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历史传统、师资条件、社会期望、家长素质、幼儿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课程应体现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对于我们的课程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试图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状态(我们的课程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具有什么拥奶刂剩ㄎ颐堑目纬逃Ω檬鞘裁囱的课程)等问题。

2.编制课程方案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策划与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10〕换言之,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根据幼儿园所确立的课程愿景,结合对本园课程发展的强项、弱项、机遇等的分析进行的对未来课程的构想和安排,构想和安排的结果将成为接下来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蓝图和依据。如果说课程愿景是对一趟“美妙教育旅程”的勾勒,那么在课程方案中,我们将能够看到更为详细的景点和线路设计,包括我们将去哪些地方,参观什么内容,如何安排时间等。一份完整的课程方案通常应包括课程的背景条件分析、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的评估修订等内容。其中,课程的背景条件分析是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重要基础。做好背景条件分析需要全面总结幼儿园前期课程改革发展的经验,摸清当前课程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愿景要求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确定进一步规划课程所需改善的重点。总之,课程方案的编制绝非另起炉灶,而是对照愿景要求对幼儿园现有课程加以调整、改进并使其系统化。这当中,课程的内外部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外部一致性”,指的是所规划的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政策的一致性。“内部一致性”指的是所规划课程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一致性。两者结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方案。

3.建立支持系统

有了好的课程方案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得到好的实施,这已为课程改革的历史反复证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课程变革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等特点,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诸多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取得应有成效。因此,编制课程方案仅仅是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的其中一步,所规划的课程若想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课程支持系统,并使其中的相关要素能够协同变化,以保证课程方案的顺利编制和实施。一般而言,支持系统分专业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两类。专业支持系统指与课程方案编制与实施有关的各类专业活动,如在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课程决策与设计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研机制等方面所需的支持,其中以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为核心。因为课程实施的最终承担者是教师,教师是将幼儿园规划课程转变为幼儿经验的最重要中介。社会支持系统则是指与幼儿园课程改革有关的各种社会组织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涉及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家庭、社区和通讯传媒等。〔11〕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儿童发展处于与其有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大系统以及长期系统的交互影响之下。〔12〕因此,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的课程规划虽以幼儿园为主体,但必须考虑所处系统的影响。例如,幼儿园课程方案若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其实施必将面临很大压力。又如,幼儿园课程规划若与国家或地方的文化差距过大,也会很难被公众接受。

4.制订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由特定的行动计划小组,在支持系统所提供的条件下,协调各种资源实现课程愿景、方案的具体步骤和过程,因此,它不只出现在课程规划的早期,而是贯穿于课程规划的整个过程,并且直接决定了整个课程规划最终能否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行动计划小组是基础。行动计划小组应包括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不能只由某些方面的人员,如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行动计划小组中要有教师和家长代表,还应包括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专长的人员,如团体工作促进者、课程专家等。团体工作促进者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推动不同角色和背景的小组成员充分、平等地发表意见,以避免各方因相互之间存在等级关系或专业背景差异导致某些人主导讨论而使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得不到表达或重视。课程专家则可以提供课程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方面的支持。此外,行动计划小组的建立可采取嵌入式结构,如在幼儿园整体层面和各年龄段层面分别建立行动计划小组,负责制订不同层面的行动计划,而各年龄段的行动计划小组又有成员参与全园层面的行动计划制订。这种不同层面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嵌入有助于保持计划制订在各层面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另外,连续的课程评估应成为行动计划制订和修订的重要基础。在行动计划制订前和实施中,都应在对相关信息资料作搜集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自身、课程运作及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行动计划制订和修订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斌华.课程规划导论(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7,(6):53-58.

〔2〕张静静,安桂清.学校场域中儿童整体人格的建构:第三代活动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7-21.

〔3〕李云淑.关于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62-82.

〔4〕SCOTT D.Critical essays on major curriculum theorists〔M〕.London:Routledge,2008:19-20.

〔5〕安桂清.整体课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6,(6):85-89.

〔6〕徐高虹.课程规划: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76-79.

〔7〕CARR J F, HARRIS D E. Succeeding with standards:Linking curriculum,assessment,and action planning〔M〕.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1:3.

〔8〕亨德森,凯森.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夏惠贤,严加平,王维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21.

〔9〕SCHIRO M S.Curriculum theory: Conflicting visions and enduring concerns〔M〕.Los Angeles:Sage,2008:4-7.

〔10〕阎水金.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55(1):22-26.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2篇

一、主题统整形式的园本课程

H幼儿园是一所省级示范公办园,有着20多年的办园历史,非常重视园本课程的建设,一直在探索适宜的课程模式。走进幼儿园不论是观察环境还是教育、游戏活动等,处处都能看到园本课程探索建设的痕迹。

通过与园长访谈了解到,目前幼儿园还没有提炼出自己的课程理念,但其教育实践也借鉴一定的教育理论,有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及建构主义的课程思想。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H园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园本课程的生成性。

H幼儿园能够根据幼儿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生成课程内容,这点是园本课程本质要求的体现。但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中班某周进行了三次阅读活动,老师没能在主题下很好地把握五大领域内容的平衡和融合。由于生成教育内容对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幼儿园目前的师资水平还不能很好地胜任,因此容易造成主题确定的随意和内容的零散。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素质在园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H园的园本课程探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课程内容,但在课程理念、目标体系、内容、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的缺乏、某级目标在实施中的缺失以及教师反思不足等。这些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学科拼盘形式的园本课程

L幼儿园是一所企业办园性质的中大型幼儿园,园所硬件设施条件良好。幼儿园目前还没有专职的负责教学的园长或保教主任,教师队伍比较年青。L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方案内容都是关于教学活动的,可以简单表述为:主题教育活动(两套教材的主题活动同时进行)、阅读、音乐素养、数学、美术、体能训练、科学、外教英语、TPR英语等。

L园所谓的“园本课程”就是以上内容的拼盘,幼儿园没有明确的课程(或教育)理念及总的课程目标来整合所有的课程方案的内容,因此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设置了各类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却缺乏联系和融合。

教师需要把上述如此多的教育内容安排在幼儿每周在园时间内完成,因此除去生活活动所需的时间,以及每天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余都是各种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不仅区域活动形同虚设,访谈中老师也分析说因为课程内容过多,主题开展的也不深入,没有充分的时间挖掘和延伸主题中的内容。

L园很重视家长工作,调查期间,L园正在组织一个“沐浴书香读书活动”。虽然幼儿园只是把这些活动当作家长工作的一部分,想要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可度,但实质上这些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园对课程资源一种自发状态的挖掘和利用。

三、“特色”形式的园本课程

J幼儿园是一所以著名教育体系――瑞吉欧教育命名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园建筑物的墙上赫然写着瑞吉欧教育体系代表人马拉古基的教育名言。但考察中发现除了幼儿园的名字,其他方面都没有体现出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痕迹。而从小班到大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识字和算术教学,也背离了J园自己提出的“健康、快乐,自主、自然”的教育理念。

J园园长明确的表述说,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包含三部分,即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园本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是指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特色课程有外教英语、经典成语、感统训练和跆拳道,园本课程是指思维游戏、专业舞蹈、专业美术和英语(本园教师教授)。实质上,这里所谓的园本课程与其特色课程性质相同,幼儿园将园本课程当作一种特色来增加幼儿园课程的亮点。各类课程之间没有联系,相互独立。

J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没有总的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和月目标等,各级课程目标基本属于空缺状态。只是在每学期开始前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计划和进度安排,月计划和周计划就是对学期教学计划的分解和细化。

J幼儿园既没有实质的区域活动也没有相应的区域环境设置和材料投放,幼儿的学习活动以老师的集中教学为主。中大班每天安排的集中教学活动达3-4节。幼儿园硬件设施达标,但却缺乏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设置,教室内外只是简单的装饰美化性的布置。惟一经常更换的是教室外的幼儿的美工作品,因为这是显性的学习成果,可以向家长展示。

四、讨论与建议

1、正确理解“园本课程”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幼教工作者需要正确理解“园本课程”的含义和实质,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正如我国课程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践行……有了科学的观念,就有可能避免课程建设中很多反科学的问题和现象,也有可能更有效地利用幼儿园和教师的各种内在、外在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增进课程的实施成效。”

2、明确办园思想和课程理念,逐渐完善课程体系

幼儿园需要明确自己的办园思想和课程理念,在此指导下制定能够体现这种思想和理念的课程目标体系、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这样,课程结构的各要素之间才能够在理念的指导下彼此联系和支撑,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才能够融合形成合力。

3、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园本课程的形成建立在对内盘点自身资源、对外挖掘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不论是班级幼儿的一日生活,还是教师、家长群体及社区等各类组织,都应该是园本课程资源辐射的范围。立足于本班、本园和社区环境特点的园本课程,既能形成特色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更广阔的课程资源。

4、在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园本课程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幼儿园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 还是课程的决策者和设计者, 当然也必然是课程的研究者, 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3篇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建设体系;整合性原则

幼儿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第一站,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否合理、科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用积极的态度,依据原则进行策略的创新研究。

一、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随波逐流,缺乏自己的特色

流行什么就学什么,一些幼儿园在盲目追逐新潮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特色,在课程建设上囫囵吞枣,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发展,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拾起一样又丢了另一样。一些幼儿园看到其他幼儿园的方式的方法好,不考虑自身条件就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注意变通,丢掉自我。

2.教师缺乏理性科学的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较低,教师的素质比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通常是在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而非考虑学生,致使学生缺乏交流、研究的能力。一些幼儿园还容易对资源产生忽视,如,社区资源、物质资源。

二、对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的策略研究

1.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下一代,是未来的建设者,在遵循儿童心理和生理客观的自然变化基础之上,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等方面的特点为幼儿提供发展性的课程。任何时候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幼儿课程的建设是以幼儿为起点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需求。要在充分尊重幼儿需求的原则之下,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课程安排,以达到幼儿在学习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课程的建设要充分有效

课程的有效建设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践课与理论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带动幼儿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塑造,在课程建设产生成效的时候,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也在同时进行,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以幼儿心理的发展为理念,进行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系统的构建。

3.课程建设要遵循整合性的原则

各个课程的建设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整合性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知识之间的串联和迁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课程建设应该树立科学的整合观念,进行各方面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构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

4.课程建设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

幼儿尚处于各个方面都不太成熟的方面,在这个时期,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切不能急于求成,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获得对现实事物本质的认识,构建幼儿健康有价值的认识观体系。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幼儿园在自身的发展和实践当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符合幼儿在各个时期不断变化的客观规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环境,遵循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要切实考虑自身条件,进行灵活的改变,使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4篇

【要害词】优质幼儿园;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幼儿文化

近年来,在学前教导改革过程中,幼儿园课程作为实现幼儿园教导目标的核心手段,在教导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课程文化作为影响优质幼儿园建造的要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幼儿园课程文化与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文化是利用幼儿园主体性文化资源以实现其特有的教导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各种育人性资源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幼儿园教导领域中的一种创生。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幼儿园独特的底蕴和品质,是幼儿园的精神内核,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标志。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幼儿园课程文化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课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程付诸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如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环境设施等。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导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旨在为幼儿园课程的科学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执行规范。课程行为文化包括幼儿园中以教导、保育为中央的各种行为和业余生活方式。课程精神文化则是指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幼儿园课程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群体文化整体,进而营造出幼儿园独有的育人氛围。

优质幼儿园是以先进的学前教导理念为指导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导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导。优质幼儿园具有独特性。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既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幼儿园的课程物质文化,并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性体现在园风、班风、教风、学风、人际交往、对外关系等幼儿园的群体行为和个体活动之中,反映了幼儿园的课程行为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必须以课程行为文化为核心,并用课程制度文化来予以保证。优质幼儿园应在各级教导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构建幼儿园课程制度文化。

文化的本质作用在于以人文精神教化大众。幼儿园的优质办园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在园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优质幼儿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园风貌是幼儿园文化的本质,是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的反映,其核心在于形成稳定的课程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优质幼儿园独特、优质、稳定的内涵实际上是对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的要求,即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应以建造幼儿园课程文化为发展重点。

二、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

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造适合优质幼儿园发展的课程文化,需要在认真审视社会大环境及幼儿园内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幼儿园教导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价值观和教导理念的变革为核心,以幼儿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即幼儿的社会化和文化化为落脚点,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1.构建园本课程文化

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是幼儿园形成自身办园特色的基石,是幼儿园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建造和积淀所形成的内化的、独特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品质和风貌。归根结底,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在教导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格。

文化的发展以继承性,即以文化的过去状态和随后状态的联系为前提。〔1〕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幼儿成长记录与评价的课程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幼儿园在建造优质课程文化时,首先要认清本园的课程文化实际,了解本园的历史文化,审视本园的课程历史,在继承、利用已经积累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分析和创造性地改造这些文化,以形成符合优质幼儿园需要的课程文化。其次,幼儿园要结合本园的当下文化,创新园本课程文化。幼儿园的当下文化融合了自身历史文化、周围文化资源和当代学前教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个性化特征。幼儿园课程文化作为优质幼儿园的核心,始终受到教导任务变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基础教导改革、学前教导改革以及家长对幼儿培养的要求均会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实施上有所反映。幼儿园治理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根据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幼儿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以及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不断调动、充实与完善园本课程文化。

2.统整幼儿园课程文化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幼儿园均以一套教材作为幼儿园教导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托,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社区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有诸多发展需要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幼儿园教材只是课程文化的一个载体。优质幼儿园要进一步拓展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依托优质文化资源,丰富教材的文化意蕴,从而体现优质幼儿园的优质性。

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不应也不能脱离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当地健康的民俗文化为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创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前教导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引导幼儿了解书法、绘画、建筑、文学作品等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品性和心理素质。优质幼儿园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其课程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无法脱离民俗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民俗文化往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充分利用健康的民俗文化,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的内核之一。

课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世界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综合体现,是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土认同和适应。优质幼儿园同样需要面对课程文化本土化的问题,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课程实践以及瑞吉欧课程、蒙台梭利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等国外优秀学前教导理念进行提炼与转化,使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多种感官学习的可能性。优质幼儿园的治理者要表现出一定的课程文化理性,在真实的布满实践智慧的课程情境中去思索和判定,不唯上,不唯外,具有冷静的辨别与选择能力。〔2〕详细而言,在设计幼儿园教导活动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幼儿园治理者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应鼓励教师编写、采用和实施乡土教材、地方教材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有效实现幼儿园课程体系对世界先进文化、本民族和本地区优秀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课程文化统整不是各类优质文化的拼盘式的简朴叠加,而是要在统整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园本文化认同,内化为优质幼儿园自身的课程文化体系。

3.培育幼儿园课程文化的领导者与实践者

长期以来,部分学前教导工作者肤浅地将课程文化视为幼儿园教材等实在的形态,不善于从文化层面提升和推进课程建造,处于一种课程文化无意识状态。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建造应从观念形态上还原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将课程自身视作一种文化形态,即课程文化。这样,课程就不再是一种无自主性文化品质的文化传承工具,而是一种具有自律、自主及自为性文化品质的建构性文化。〔3〕从文化学视角,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实践进行深入观察与思索,在各自独特的文化层面上沟通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努力培育出一支极具文化敏感性、洞察力与创新精神的文化建造队伍,尤其是发挥园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与教师的实践作用,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的任务之一。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5篇

关键词:瑞吉欧;幼儿教育;学前课程

1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主要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吉欧幼儿教育逐渐走向国际社会,其教育理念非常丰富,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1科学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瑞吉欧看来,儿童是社会成员之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继承者、参与者与创造者,儿童拥有自己的文化与权利。他们能广泛运用、创造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马拉古齐形象地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如语言、绘画、雕刻、泥工、建造、肢体动作等等。”[1]26瑞吉欧人认为教育要在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实施,应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经验出发,让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重“教”之时,更应重“学”,以学定教。根据幼儿的行为反应决定主题进行的时间与空间。幼儿教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权威者、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儿童也不是被教育者,儿童的行为引领着教师的教育,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

1.2注重关系的建立

在瑞吉欧学校,教育者与儿童、家庭、社区公民在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世界中对话,民主参与与合作是他们实施幼儿教育的砝码。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关注、关心每一个儿童,但并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儿童。关系是幼儿教育长远发展的枢纽,促使幼儿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及时、有效、良好的互动,是幼儿完成教育目标、走向世界的基石。幼儿与教师即使有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的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社区人员建立起沟通、合作、共同管理学校的关系。意大利人坚信,个人———“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之间建立集体协作的关系,通过认知冲突的发生与解决来共同进步。

1.3教学记录的影响力

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教学记录是其重要的教育精髓之一。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幼儿,与幼儿耐心地交流,通过幼儿作品、文字、声像资料等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资料收集与记录。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使用多种符号表征世界的方式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与诠释,不断反思与总结幼儿的优缺点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自己及幼儿的发展做出评价与展望,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幼儿,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拓宽教学思路。记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而且可以促使师幼互动,促进家园共育。

1.4生成课程和方案探究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强调团体中心、关系与互动中心,构建孩子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工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模式;强调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文化。瑞吉欧幼儿教育取向认为,“与幼儿共事,是由三分之一的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构成的。”[2]方案课程在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以“课程就是所发生”的为课程观,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3]190。其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是在即时的情境、突发的事件中生成,是教师与幼儿对话、探究、合作的结果。方案课程在横向上将认知、情感、技能等多种领域加以组织和整合,纵向上不断地生成新的主题与方案。

1.5工作坊是儿童成长的乐园

瑞吉欧教育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环境创设以家庭社区、文化折射、年龄发展、时间与空间、尊重使用者、评估更新为原则;坚持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环境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是最佳的“记录”方式之一的价值取向。瑞吉欧的工作坊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收集了幼儿的各种学习作品,而且收集、记录着老师及家长们研究学习的各种成果。马拉古奇说:“工作坊是幼儿双手和心智探索的空间,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更多,所以‘工作坊是激发幼儿的地方’。”[4]137-140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互相接近,一起游戏、对话,享受童年的乐趣。

2瑞吉欧教育理念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启示我们,要在中国文化的视角下,在我国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势的学习并吸收其教育精髓,从中获取灵感,得到感悟。

2.1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我国幼儿园教育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秉持“以教定学”的主旨,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设计目标化、成人化、知识化;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实施机械、死板、非游戏化;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搬用工”,儿童对教师更多的是害怕与服从。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与关注儿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实现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5]。课程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将计划性与生成性结合;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同时具有兴趣性、启蒙性、安全性、适宜性、可探究性、整合性;教学活动生动、有序、以学定教。

2.2注重关系的建立,构建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在瑞吉欧,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对话、合作、共同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瑞吉欧学校的课堂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是儿童和教师发表各种不同观点的场所。在我国,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及幼儿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关系”的建立及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及社区公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其社区及社会文化建设带来的相关益处;家园及社区关系的建立被功利化;社区发展的重心只在文化建设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共同管理的关系;提高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儿童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使其在成员合作中找到平衡点,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和睦,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发展,逐渐壮大;将自身文化渗透到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及社会文化中,为孩子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园。

2.3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在我国,教师的记录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队伍发展缓慢,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幼儿园班额较大,教师难以记录幼儿的成长经历;教育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学记录流于形式;家长的参与度低,其记录的效度难以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模糊。由此可见,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教师教学记录的意义难以显性。因此,我们应通过记录及观察的方法去研究教师与儿童的成长及发展。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加快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实践-反思精神。其次,缩小幼儿园班额,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再次,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再者,让更多的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最后,规范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给教师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工作及学习环境。

2.4以方案课程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瑞吉欧教育之所以创造出自己的国际之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教育者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及体系,他们可以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可以不遵循任何国家预设的课程内容框架。其课程的主要运行形式是方案活动,主题的开展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对生成性的方案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预制性与生成性把握不准,找不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同化、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构建弹性课堂,促进幼儿智慧的成长。鼓励教师学习生成课程理论,处理好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提高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驾驭生成性与预设性关系的能力;鼓励家长及社区人员为生成课程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完善教师培养及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保障幼儿园、家长、社区及专家、骨干教师的协作机制。

2.5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儿童是环境的产物,瑞吉欧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是儿童周围的环境,来自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6]。“工作坊”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精髓,代表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文化特色及人文情怀,代表着人类基础生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特质。在我国,活动室就是工作坊的缩影,记录着教师与幼儿的成长经历,记载着我们的文化精髓,寄托着国家及民族的希望。然而,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及家长的参与;以视觉刺激为“美与教育”的象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没;重视物质环境创设,忽视精神环境创设,对环境的理解片面;追求昂贵、时尚的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被边缘化。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为本、归还幼儿、家长、社会人员的主动权、参与权、自。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幼儿园课程思路,进行地域课程资源开发,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7]。既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又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活动室的建设避免“唯美的误区”“文字的误区”和“结构的误区”[8]。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教育性、环保性、适宜性的幼儿园文化,使园内环境自然化、多元化、民族化、生态化、生活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埃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5]郑益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8):138.

[6]李从军.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J].教育论坛,2015(320):297.

[7]朱从琴.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17.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6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幼儿园课程 家长参与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On Parents Involved in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ssues Discussion

LIU Yuanyua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 of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each of the parents of the kindergarten has been gradu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For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parents partn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acher; it is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majority of parents were not conscious of this aspec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grams do not have much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and therefore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s not big. In this paper, parental involvement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lated issues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kindergarten parents, hoping to play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course reform; kindergarten course; parents involve; interest

0 引言

幼儿园建立较为有效的课程不仅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激发家长的兴趣,因而对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可以依据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来定夺,然而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对这方面的意识就不到位,自然也没有多大兴趣和积极性去参与到幼儿园课程中。

1 家长是孩子们的基本教育者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社会上对家长跟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开始密切关注了,然而在具体的关注中,只是片面地关注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参与度,而在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教育的意识以及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话语权等等方面没有予以重视。

在我们看来,对幼儿的教育不单单要靠幼儿园,家长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外界的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其中,家长是幼儿最基本的教育者,他与老师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他们共同的责任。 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并不是自此在教育上不再有责任,而是自己寻求到了与自己共同教育孩子的专业合作人,而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在课后并不是要安排家长们做什么,而是要询问家长希望跟自己一起合作什么,家长与老师之间那种互不来往、不知所以的关系应该要得到改善,两者应该发展成为合作的关系。

2 当前家长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家长对课程的理解不到位

当前幼儿园的家长一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或是八十年代初中期出生的,因而他们在受教育的水平上相对来说会比较高,然而尽管如此,在他们的思想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教育观以及课程观,因而在他们看来,幼儿园的课程也同样就是上课,他们也是更加关注孩子们在幼儿学到了什么,自然也就将认字、绘画、算术等等作为幼儿园的主要课程。

2.2 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对我国大多的幼儿家长来说,他们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中,关心的只是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生活情况以及学习情况,而且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幼儿园老师们应该尽的责任,自己最多只是配合完成老师们安排的一些任务。绝大多数家长对于自己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一份子的身份并不认同,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参与积极性,往往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待幼儿园课程建设,当然也就不能设身处地对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做出有效的评价,更加不能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3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家长处于被动的地位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的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一般都是通过幼儿园墙报上公布的每月和每周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家园互动的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有的家长直接是通过孩子回家的讲述得知的。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也大多是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并没有让家长充分地参与到其中,而是将家长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家长只需要辅助完成就可以了,因而这也是造成家长和老师之间没有形成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地位需要得到提高。

2.4 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就目前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来讲,一般是通过老师们的安排,家长帮助老师监督孩子们课后作业的完成以及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里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完成老师交代准备的材料,还有就是有时幼儿园安排家长前来参与开放日以及节庆活动等,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了家长与幼儿园的所有来往,从这些也都可以看出家长们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参与者以及评价者的身份并没有被真正运用起来,所谓的家园互动也就局限于一般的沟通、了解情况上,而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以及评价工作中,家长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

3 促进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3.1 通过时常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

对于大多的幼儿家长而言,对课程的认识大都是停留在小学化的基础上,并没有充分地理解,因而要将家长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更为深入化,幼儿园就可以将传统的家长开放日改为主题互动式家长开放活动,以这样的活动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当中来,通过感受主题墙上的相关课程信息、参与活动区的亲子活动以及观看孩子们吃饭、盥洗等良好的习惯,让家长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真实变化,以这样的方式让家长们明白在孩子幼儿时期对其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接受幼儿园课程安排的意义,这样一来他们日后也就更有积极性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当中了。

3.2 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兴趣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让孩子们有参与其中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孩子们的参与把对课程的兴趣延伸到家中,能够跟家长一同去研究探讨,这样的课程设计才是最有效的。因而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多加考虑怎样才能保持并且发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对此在给孩子们进行活动或游戏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太过尽兴,这样他们回到家后才有兴趣去跟家长继续做下去,这样一来也就带动了家长们对幼儿园课程活动的兴趣。另外就是可以通过给孩子们布置一些家庭作业,通过这些家庭作业让家长们也参与进来,然后进行辅助完成。针对不同的家长,老师们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才能确保让家长充分地参与进来。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家长们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兴趣。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家长参与制度,从而使家长养成参与的习惯

对于家长参与制度的建立也要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因而首先要召集幼儿家长代表、老师,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具体制度要结合家长们的参与情况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意见定夺。在此基础上将初稿交由各班的家长来进行修改,最后形成家长参与制度定稿。制度的大体内容应该包括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间以及方法等等,这样就使得家长参与课程变得有章可循,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并且掌握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通过家长参与制度的制定,让家长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参与课程建设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养成参与的习惯,这样他们潜意识中就会自觉地去关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等等情况,自然也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来了。

3.4 家园互动评价,彼此共同进步提高

通过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提高家长们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积极性。一方面幼儿教师作为更专业的教育者,可以针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存在的、亟待解决的教育子女问题、家庭教育措施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水平,同时也增加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为家长和教师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充分调动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参与和评价。例如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可以进行参与式培训、经验交流会以及辨析会等等活动,以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家长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提出自己对幼儿园课程的具体理解,对于一些较为有用的经验幼儿园可以加以推广,供其他家长学习借鉴。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也能带动家长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7篇

2005—2007年发展规划

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在2004年的9月彻底转型为幼儿园,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要进行转型。新楼的建成使我园的硬件建设以逐步完善,,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但我园现在的软件建设还相当薄弱。

首先,我们在目标管理、计划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幼儿园的管理体系,在保教工作方面存在着轻游戏重上课,轻德重智等倾向,忽视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忽视对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幼儿社会性发展较差,在课程改革上还刚刚起步。我们的教师队伍在不断的学习中精神面貌已有所转变,但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消极因素,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还很陈旧,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另外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还没有经验,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我园现在的大环境以初步完善,但内部环境如走廊文化、家园联系、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为了使我园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在较短时间内能走向正规,成为市级、省级一流的示范园,特制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总目标:

沿着一条主线:实现科学规范的幼儿园管理,争创省级示范园;

创建两大特色:课程生活化、管理特色化;

遵行三个第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健康第一

瞄准四个目标: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以全面实施和谐教育为主线,努力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注重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三年内达到市内创示范、地区争排头、省内有影响的一流幼儿园水平。

分步实施目标与计划:

2005年3月—2005年7月

阶段目标:全面的实施和谐教育,完善生活课程建设,进一步完成新楼的内部环境布置,提高教师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幼儿园的管理体系,建立起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

措施与计划:

一、搞好生活课程建设,生活课程是幼儿园基础中的基础,所以要放在首位.

二、搞好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为我园的发展释放能量。

三、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各种规章制度上墙的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还要把规章制度牢记在心,用它时刻的约束自己。并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四、完善园内内部环境,如走廊文化、家园联系、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五、走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把主题活动全面的引进来,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六、组织教师进行“纲要”培训,深入学习《纲要》解读的第三章、第四章理论部分。吃透“纲要”精神,转变教育观念。用自己培训自己的方法,用各种交流活动或每月一文、案例分析、教育随笔等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七、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设计好每月一次的“家长园地”栏目,包括教师承诺、家长须知、育儿知识、各种计划、安排等,做到家园教育相互配合。

八、带领教师深刻领会其和谐教育实质、掌握其和谐教育内涵,让全体教师都尽快把和谐教育引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学会独立思考、自由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快乐的获取知识,结合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我们的“和谐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化,以实现我们的办园宗旨。

2005年8月—2006年7月

阶段目标:提高保教质量,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注重挖掘幼儿的多元智力潜能,进行多项课题的试验与研究,完善内部环境,健全、修改完善各项制度,抓好园风建设和教师自身的提高,扩大我园教师在省、市的知名度,争创省级示范园。

措施与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修改完善各项制度,尤其是教师和幼儿的评价制度,把各项监督机制落实得更细更实。

二、提高保教质量

1、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全面开展,以"科研为突破口"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研究,创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特色。学期末召开主题探究活动的汇报会、总结会。

2、根据我园幼儿的特点按小、中、大制定不同班次幼儿教育目标。从各个方面注重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把我园建立成全语言幼儿园。

3、加强班级管理扩展特色课程的实施,争取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色。特色课程增设微机课,并加大英语课的比重。

4、注重挖掘幼儿的特长,开展英语、美术、钢琴、舞蹈各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双语教学,创办、舞蹈、美术、英语特色班,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5、坚持保教结合,抓好膳食管理、园内清洁、班级卫生、环境创设、餐眠护理、健康检查、病幼照顾、放学候接等工作,做到分工名确人人有岗、人人有职、奖优罚劣,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6、认真做好预防、接种、体检等卫生工作,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幼儿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安全,无事故发生。

7、抓好园风建设,重教师和自身道德行为的示范性,不断完善各个中心的职责,要求人人明确规范,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的氛围,增加教育和发展自身活力。

五、继续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做到课程“绿色”化、生活“绿色化”、环境“绿色”化,并在年底开展“绿色教育”的展示活动。

六、做好教师培训计划,重点放在“纲要”第三章、第四章的实践部分。

七、加强家园合作,在提高自身建设的同时用多种手段来转变我们身边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搞好我们的主题探究活动的研究。

八、从不同方面为我园争创省级示范园做充分的准备,争取在本学期达到省级示范园的标准。

2006年8月-2007年7月

阶段目标:形成我园系统的管理体系,继续进行我园的课程改革,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挖掘幼儿的潜力,开发幼造力,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的档案材料信息化,建立我园自己的网站,不断创设一流的办园条件,推进幼儿园的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措施与计划:

一、加强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并形成系统的幼儿园管理体系。

二、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三阶段,具有我园自己特色的主题探究活动逐渐形成,完成生活课程、特色课程及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三、运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档案材料信息化,进一步管理、加工、利用、建立适宜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起我们幼儿园自己的网站,扩大我园的知名度。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内生活和社会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完善园本课程。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六、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的联系,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相互发挥积极影响的“一体化”教育思想。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 影响因素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05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改革就是要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起一种新的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幼儿园课程改革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中,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持。因此,如何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便成为重中之重。

那么,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何去何从?基础教育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于每一个幼儿园来说,究竟怎样做才能保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呢?有学者认为[1],基础教育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即强调根基性――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定位;强调综合性――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组织的基本原理;注意提升理念――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这种看法将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向导。但不能为幼儿园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内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

1 对于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实施课程改革的幼儿园来说,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幼儿园园长

幼儿园园长是幼儿园的最高行政首长,对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等负有完全责任。她代表整个幼儿园的形象,对外进行交流与合作,又全面领导和主持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是整个幼儿园的决策和指挥中心。在整个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幼儿园园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园长可以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所有工作都指手画脚,或者任意的发表意见,而是说,幼儿园园长应主动承担起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成为整个改革工作的决策者和指导者,成为整个课程改革工作的支持者和保卫者。

事实上,在整个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幼儿园园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程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方向的把握上。作为整个幼儿园课程改革工作的决策者和指导者,幼儿园园长应首先转变自己的课程理念,确立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信念,即明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改革应从儿童出发;认识到一切为了儿童发展的课程就是良好课程;要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启蒙性、独特性、生活性等特点,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尤其注重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儿童生活的连接,使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内容根植于儿童生活,使课程改革本身成为儿童生活中的有益经验;幼儿园园长应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承担者是园长领导下的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但是,幼儿家长与社区其他人员的参与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体系,他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背景的各种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为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幼儿园园长应摈弃“家长制”和“一言堂”的管理作风,将园长的有效指导和包括教师在内的其他教职员工的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幼儿园园长要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对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要做到赏罚分明,以维持其积极性;当课程改革遭遇家长责难或阻挠时,幼儿园园长也应承担起说服和劝导的职责,以保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1.2 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体。这也就是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课程的实际决策权就在幼儿园教师的手中。因此,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中的教育智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改革能否从理念落实到实践、能否从设计理想变为教育事实、能否对幼儿真正产生作用。

在课程改革中,幼儿园教师应明确从儿童出发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思想,使课程内容符合儿童的生活世界;幼儿园教师应能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件和现象,能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一切具有教育学意义的生活情景转变为课程内容,挖掘出潜在的教育价值。

1.3 幼儿园文化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自身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积累下来的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幼儿园的显著形象。我们经常发现,每个幼儿园都有着不同于别家的设计和建设,显示出该幼儿园独特的艺术品位和教育追求。事实上,幼儿园文化既包括幼儿园的环境设施,也包括幼儿园的精神氛围;既包括幼儿园的人力资源,也包括幼儿园的物力资源。一般来讲,幼儿园文化的显著标志是幼儿园的环境设施、规章制度以及园风、园貌等。而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最直接发生作用的是后两者。

规章制度是幼儿园教学和管理工作支持进行的依据。真正有利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支持和鼓励创新、给教师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制度的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完美结合等特征。园风体现了一个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和总体状况,只有民主、开放、宽容的幼儿园才能给课程改革以强大的推动力,而专制、压抑、封闭的幼儿园则必定会给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障碍。

可见,幼儿园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受到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2 对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建议

以上分析,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与操作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2.1 实施园本课程建设,加强幼儿园课程决策

课程决策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环节,其实质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幼儿园课程决策是幼儿园所拥有的对课程做出决定的权限和控制力,它是使幼儿园课程改革从《纲要》走向幼儿,走向幼儿园的关键步骤。

课程决策从内容或形式上分,主要包括:“关于课程目标的决策,即确定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教育活动的意图是什么;关于课程内容的决策,即确定为了达到或实现课程目标要选择什么教材;关于学习体验和教学策略的决策,即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将要做些什么,教师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关于课程媒介或资料的决策,即要确定运用什么性质的材料作为媒介,把课程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关于课程评价的决策,即对正在进行中的学习的进展情况或程度以及类型等做出判断评价,并确定进行评价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2]幼儿园课程决策不仅包括所有的这些方面,从层次上来分,幼儿园课程决策还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层次,即最高层次的国家课程决策、省、市、自治区的课程决策和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最高层次的国家课程决策就是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省、市、自治区的课程决策是指各类幼儿园所属的省、市、自治区对幼儿园课程的规范和控制;本文所讲的课程决策主要指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

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在课程改革中,要进行园本课程建设,即要依托本幼儿园所属的周围环境和社区,使幼儿园课程本土化,适应当地条件;要了解本园实际,了解每位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使幼儿园课程本园化。这种从本园、本班的现状与需要出发的课程,就称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给了幼儿园课程决策的自和主动权,使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对幼儿的发展来说,这种植根于幼儿园和幼儿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课程。事实证明,加强对幼儿园课程决策的理性分析和实践检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儿园课程决策有效实施的关键。

另一方面,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也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即“生成”课程的实施。“生成”课程是随着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深入而逐渐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成”的意义主要在于课程目标的随即生成和对幼儿主体性的强调。从目标上来讲,生成课程强调目标在活动中形成,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组织和转变目标,把目标与儿童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目标与儿童的经验联系起来;在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活动中,儿童始终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儿童的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决定课程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2.2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幼儿园课程实施

当课程决策从幼儿园落实到幼儿园教师的身上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讨论的问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是近年来人们关注比较多,但一直很难得到人们认同的话题,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看孩子”的;认为幼儿教育没有多少学问,幼儿教师的劳动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智慧,一般人都可以胜任这个工作等。这种对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质疑和偏见也影响到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行,部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怀疑和担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为了保障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关于什么是“教师专业化”,专家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比较认同的是对“专业”的看法。专家们认为,一个职业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核心指标,即职业活动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通过长期的训练所获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一个强大的职业联合会;实践中的权威和自治;为公众服务的导向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观点中,最被认可的是美国幼儿教育专家凯茨的比喻,她曾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形象的比喻为: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把它丢回去,使孩子有继续玩的兴趣,且会不断创造新的花样。全教协会(NAEYC)则更加详细的列举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表现,该协会认为[3]: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设计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

可见,幼儿教师并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也不是只要会唱歌跳舞就能够胜任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课程实施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专业水准,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主动参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主动参与到有而课程改革中来;另一方面,则是说幼儿园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将自己有关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加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来。

实现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是指幼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复地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仔细推敲和判断教学的具体过程,以反思性的态度进行批判性教学的过程。对幼儿园教师来捉,反思性教学就是要立足于批判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行动和情境的适应性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园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和自身的经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教学;从多种角度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实际上,幼儿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它更多的应该是态度和观念的问题。

具有教育智慧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达到成熟的标志,它是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以自己的不断反思和探索所获得的心血的结晶;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生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4]

可见,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来说,就是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化程度。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教师应结合幼儿园实际,创造性地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和教师个人特色的教育智慧。促进课程改革在幼儿园的进一步实施。

2.3 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改进幼儿园课程评价

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等在其《理解课程》一书中认为,关于课程评价的概念,最为“影响广泛”的应该是拉尔夫・泰勒的定义,即“评价的过程本质上是考察课程与教学的方案在多大的程度上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5]而“质性方法甚至在课程评价领域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6]可见,课程评价做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从最终目的上,它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性的,一类是奖惩性的。

奖惩性的课程评价制度是一终结性的课程评价,它旨在表明课程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类似于“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之类的评语就是这种评价的范例。这种评价制度在短期范围内可以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但是,从长期的效果来看,由于它只能引起少数的能达到奖励目标的人的共鸣,只能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局部产生作用,如某次活动的设计如何?某位教师的表现如何等问题,因此,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说,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旨在促进幼儿和教师成长的评价制度。它以发展和改进幼儿园课程为目标。通过长期有效的课程评价来交流和沟通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优缺点,并为下一轮课程改革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奖惩性课程评价制度相比,发展性评价制度具有由于没有了评优或评劣的担忧,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常常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课程改革中的难点与困惑进行探究与协商。

幼儿园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核心在课堂听课,也叫做课堂观察。课堂听课是课程评价者收集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课堂听课,还可以评价幼儿园教师的课堂表现,达到肯定优点,改正缺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听课,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幼儿园的“课堂”与中小学的“课堂”是不一样的,这里的“课堂”是指幼儿园教学进行的任何场地,可以是班级活动室、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也可以是幼儿园外面的公园或儿童图书馆等。幼儿园课堂反映出教学中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等。它也能为评价双方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为评价双方提供了探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因此,它也是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重要渠道。

2.4 联系幼儿家庭与社会,形成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和资源库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不同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来看,没有了家长与社区其他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幼儿园课程的效能将会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效能相互抵消。尤其是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因此,强调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和通力合作,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又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幼儿园教育的良性循环,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幼儿园应充分掌握所属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典型特征,将这些特征糅合到课程设计中,如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介绍当地的民风民俗,欣赏当地的民间艺术等。兰州市许多幼儿园就开展了以“黄河母亲”、“黄河铁桥”、“兰州小吃”等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开发了一系列以此为题的活动设计,如“我心目中的黄河(绘画)”、“黄河母亲(泥工)”、“我去五泉山(语言讲述)”、“美丽的中山桥(科学)”等。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及时与幼儿家长沟通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进程,尤其是要把幼儿家长也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资源库中去。一方面,幼儿园应邀请家长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共同商议课程改革的每一次教育活动,甚至每一个细节。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可以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发挥家长的职业特征,为孩子们介绍一些相关的主题,如“警察抓小偷”、“奶奶的剪纸”、“听妈妈讲故事”、“功夫爸爸”、“医生爸爸”等。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更能增进家长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坚定幼儿园和家长对课程改革的信心,加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的联系,真可谓“一举三得”。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必将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实现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而对幼儿园来说这是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跋涉。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新课程[J].早期教育,2002,(8):2.

[2]刘焱.课程决策――从理论到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1995,(1):2.

[3]张元.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3,(1):50.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预设课程;幼儿园生成课程;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11-02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论是幼教界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幼儿教师都对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同,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反思在实践中如何实现二者统一的问题。

一、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含义

首先对生成课程这一理念详尽阐述的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在出版的《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I}中,提出生成课程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无目的地追随儿童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儿童的需要、兴趣的观察及所做的价值判断不断生成课程活动,并不断调整课程计划的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我们认为将生成课程运用到幼儿园领域后,幼儿园生成课程是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生成能帮助幼儿获得情感、道德、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活动过程。

二、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相比较

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中,预设课程占支配地位,其思想长久不衰有着一定的社会适宜性。与生成课程不同的是,预设课程主要是指执行国家统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各省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方案,幼儿园按照这些预定的方案设计课程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课程。它与幼儿园生成课程不同之处在于:

1.课程目标的不同

幼儿园预设课程是教师依据幼儿发展水平,围绕课程大纲,预先设计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据此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可否认,这种目标具有预见性,但它更关注的是具体目标的实现。就因为有了明确的预设目标,教师就不得不控制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预设的目标。因此可以说,幼儿园预设课程是相对固定、不灵活的。

幼儿园生成课程则不是具体的目标,而是一般的、概括性的目标,教师只需在头脑中把握整体目标,即以幼儿道德、智力、情感等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对目标做出适当调整,然后转换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它较之预设课程更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

2.课程内容的不同

课程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在传统的幼儿园预设课程中,课程内容往往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设计的教科书、课件以及幼儿画报等,这些课程内容由教师掌握。虽然在传授过程中教师会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将其传递给幼儿,但教师始终处于知识拥有者的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

相比之下,幼儿园生成课程更强调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可延伸性,注重知识、经验、自然界以及生活本身之间的关联,重视家庭、社会和幼儿园之间有联系的内容,以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为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幼儿身处的一切周围环境都有可能是教学的内容。幼儿园生成课程让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生成多样的课程内容,从而培养幼儿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不同

在幼儿园预设课程中,教师事先制定教学计划,为达到预设目标设计环环相扣的步骤,这些计划是非常全面的,甚至具体到幼儿园中每一个活动的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实施方法与步骤以及通过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只需要严格按照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内容,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幼儿只要带着自己的自然状态进入到活动中就足够了。

与之相比,幼儿园生成课程中,教师并非没有设计,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粗略的框架,这种框架有可能生成各种可能的主题网络;在课程实施方面,幼儿园生成课程不拘泥于课程设计程序,而是通过教师敏锐的观察,及时捕捉幼儿兴趣和需要,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便于实施幼儿所生成的课程内容。换句话说,幼儿园生成课程的设计总是伴随着课程的实施,课程是在师幼互动中生发出来的,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协商、共同探索的过程。

4.课程评价的不同

长期以来,幼儿园预设课程评价主要参照的是泰勒的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终结性的一元评价。但由于幼儿园生成课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在一定的实际生活和游戏活动情景下进行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目标本位评价在生成课程中并不适用。幼儿园生成课程参照了布卢姆的形成性评价,即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处于发展或完善阶段所进行的评价,可以说学习中有评价、评价中有学习,评价活动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分析幼儿,进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有助于课程生成的评价。

5.师幼关系的不同

在传统预设课程的师幼关系中,教师是执行者、传授者,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幼儿园发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安排和掌握中,而幼儿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并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师幼关系是不平等的。

生成课程中,教师和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的关系,他们共同参与到感兴趣的事物中。生成课程所确立的教学模式,主动权掌握在了幼儿手中,教师仅是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这种师幼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另外,生成课程中,幼儿受到了尊重和理解,在成人为幼儿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和理解,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建立和发展。

三、反 思

通过将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生成课程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幼教界理论工作者及一线幼儿教师的眼球。它的确表达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想,但在我国现阶段师资相对匮乏的现实状况下,完全实施生成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践中反思,我们更应该注重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统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扬长避短、并存共用,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1.在课程预设的基础上,培养幼儿教师的生成意识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抛开预设谈生成。不管教师在设计预设活动前对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有多了

解,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适应幼儿的动态发展,所以说预设是相对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预设基础上,培养生成意识。其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有价值、有意义、能激起更多幼儿兴趣的生成点,并根据幼儿的生成点、兴趣与需要再预设下一个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发幼儿下一次的生成点,以此类推。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不断地循环往复,使课程预设和生成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2.在实施预设课程过程中,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教师在预设课程时,设计应考虑周到,留下弹性空间,当遇到幼儿自己生成的内容时可以从中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其中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所谓价值判断是指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或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生成的问题进行价傅判断,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若判断生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或和预设课程相关的,并且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即时兑现,甚至可以放弃原来计划即时生成活动。

(2)若判断生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条件尚不成熟,就可在生成的基础上预设下一相关的有价值的课程。

(3)若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无价值,教师不防采取暂时忽略的对策。

当然,对幼儿兴趣和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往往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教育机制,不断调整活动目标和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生成课程。

3.建立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发展生成课程能力

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成活动。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交流随时都会发生,因此在这过程中就孕育着生成课程的时机。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成课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已的角色地位,首先成为一个倾听者,以关怀、接纳的态度与每一个幼儿交往,随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进行价值判断,以便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幼儿园课程;其次教师应该成为观察者,教师应学会关注幼儿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体察幼儿的兴趣、需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心态促进生成课程的发生;另外,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用赞许、肯定、好奇的语言支持幼儿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除此之外,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以便更好地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接近、了解幼儿;最后,教师要发挥其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在观察、倾听、支持、参与的基础上,诱导幼儿生成的活动向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发展,这种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课程。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1,周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唐淑,幼儿固课程研究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春燕,对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4(8)

[5]冯晓霞,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J],早期教育,2001(8)

[6]卜湘玲,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之比较及其反思[J],重庆职业术学院学报,2005(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