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4:11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1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 科研素养 本科生 生命科学

科研素养(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素质,是构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其核心是创新能力。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造就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学科竞赛是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特殊环节,是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意识、竞争意识、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特别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科竞赛已成为学生成长为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所需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各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十分重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学科竞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学科竞赛在学生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为推动教育管理和提高人才培养效应提供经验与参考。

1.学科竞赛概述

学科竞赛是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院级学科竞赛、校级学科竞赛、省级学科竞赛、部级学科竞赛和国际级学科竞赛等。学科竞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笔者带队参加了多次省级生命科学学科竞赛,在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综述撰写和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指导,获得一、二等奖多项,竞赛成绩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2.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中的作用

科研素养是合格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竞赛的磨练,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强化,学生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并且对后续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2.1培养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是科研素养的四大要素,科研意识是对科研活动的自觉反应,是培养科研素养的前提。学科竞赛在提高学生科研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均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存在不足,通过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及教师的指导,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比如学生决定以“抗病相关基因BoDFN的克隆及功能验证”为题申报竞赛,在实验设计和详细技术路线制订时碰到了很多问题,在以往的课堂实验中,实验项目相对较小而且独立,通常为验证性实验,而这一课题综合性强,涉及到大量的在以住实验中没有涉及的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和磨合,最终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一课题,对课题如何分解,预期结果是什么等关键科学问题。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培养的科研意识,在后来的毕业实验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均能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技术路线设计合理,实验方法可行性好,预期的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2丰富科研知识

科研知识包括一般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是培养科研素养的基础。本科生的知识面通常相对狭窄,对科学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课本,对课外及前沿性的知识知之甚少。如在“天台铁线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课题中,学生对该物种的了解极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后才逐渐认识,并对天台铁线莲及其近缘种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同样,他们对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均缺乏了解,通过基础知识讲解和文献评述,基于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参赛队最终选择ISSR作为主要实验方法,之后还主动查阅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献。经过6个月的强化训练,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知识的积累让他们受益匪浅,为后续的“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小研究生项目”和“校立项目”的成功申请起到了积极作用。

2.3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利用科学方法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是培养科研素养的关键。实践证明,学科竞赛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动手能力方面,能独立完成引物设计、试剂配制、仪器的简单调试及故障排除;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加样方法准确,仪器使用规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酶活性测定中,由于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参照,在实验条件的摸索阶段出现了多次失败,通过文献查阅,进行了近百次的尝试,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经历学科竞赛的学生,在综述写作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能熟练查找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并加以提炼和引用,写作较为规范,文章质量较高;近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多篇文章还获得校学生科研奖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和考上研究生后,能迅速找准自己的科研方向,利用单位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科研。

2.4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身认识形成的从事科研工作的品质,是培养科研素养的保证。通过学科竞赛,不怕苦累、不怕寂寞、严谨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均能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在“天台铁线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课题中,由于植物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中,而且数量什么稀少,在寻找这一物种时,每隔1-2天就要徒步15-25公里的山路,不少学生能够坚持到最后,在他们的带动下,另外的学生在后来的采样工作中主动要求参加。省生命科学学科竞赛历时5-6个月,整个暑假需要在实验室或者野外度过,虽然最初个别学生不理解,但最后都能留下来完成所有的采样、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另外,经过学科竞赛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很大提高,在后续的项目申请和科研活动中,能积极组队共同完成课题的所有环节。

3.讨论

学科竞赛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载体之一,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高校的“质量工程”。Tian等[2]认为提高科研素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网络教学和基础医学BBS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新颖的学习方式能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通过实施STARS(Scientific Training by Assignment for Research Students)项目,能培养学生学会多种与科研相关的技能,大大提高大学生课题设计和科研动手能力[3];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他们的阅读文献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参与科研项目后,对学生的职业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4]。

张开洪等[5]就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管理体系不健全、指导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差及学生参与面小等因素,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蔡苇和符春林[6]在阐述本科生科研素养内涵和培养基础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基于项目的材料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并在相关专业中得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问题已受人们重视,其培养途径有待深入探讨。占梅英[7]通过实施“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科研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提升了学生整体科研素质。

严薇等[8]从教学改革、教学水平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学科竞赛功能,指出了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的辩证关系,提出确保学科竞赛功能实现的保障机制。.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可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在科研素养培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受2013年度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GZ13006)资助。

参考文献:

[1]Barnard CJ, Gilbert F, McGregor P. Asking questions in Biology: A guide to hypothesis test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presentation in practical work and research projects [M]. Harlow: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7

[2]Tian YP, Xiao WG, Xiao L, Li CR, Liu YL, Qin ML, Wu Y, Li HL. Improvement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in histology learning using interactive web-based programs [J].CORD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1,1:684-688

[3]Finn JA, Crook AC. Research skills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the pedagogical approach of the STARS project [J].Bioscience Education E-journal, 2003, 2: 1-7

[4]Gonzalez-Espada EJ, LaDue DS.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NWC REU Program Compared with oth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J].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2006,54(5): 541-549

[5]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58(2):214-216

[6]蔡苇、符春林.项目材料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研究[J].学术探索,2012,9:138-185

[7]占梅英.探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关于实施“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46-150

[8]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2): 107-109

作者简介: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2篇

14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化学竞赛共获奖162个,其中省级一等奖81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22个;部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1个,特别是从1993年至1997年5年中,共有6人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金牌4块,银牌2块。我校成为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奖牌最多的学校之一。

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我校在培训化学竞赛选手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显示了我校化学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毕业的一位同学,曾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年级英语通过了四级,二年级英语通过了六级,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决定他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总分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

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湖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

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3篇

14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化学竞赛共获奖162个,其中省级一等奖81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22个;部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1个,特别是从1993年至1997年5年中,共有6人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金牌4块,银牌2块。我校成为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奖牌最多的学校之一。

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我校在培训化学竞赛选手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显示了我校化学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毕业的一位同学,曾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年级英语通过了四级,二年级英语通过了六级,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决定他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总分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

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湖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

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能力,吸引了广大中学生参加,因而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4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56-04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技能却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高等院校要注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简称“四种能力”)的培养。这一决定精准概括了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努力方向。迄今,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四种能力”培养机制,对高等教育而言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一、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作用

“四种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就目前而言,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一种相对更直接、可行、有效的方式。对此,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充分肯定了学科竞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与创造能力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科竞赛本质上就是新方法、新思维、新技术的竞争。学科竞赛以问题或课题为导向,从竞赛准备到作品呈现都需要发挥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巩固既有理论的同时,针对竞赛涉及领域进行拓展学习,形成求异思维。在作品设计、制作、分析到最后的实验调试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创新热情。

(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可达30%左右,但实践性教学主要针对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有程式化、封闭性特征。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内容和形式优势明显,它要求团队成员通过思想交流和工作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新命题的构思、实施、分析,这一过程多次循环直至答辩,使学生创新所需的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训练,是一种宝贵的创新实践体验。

(三)引导树立正确价值理念

人文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渠道,学科竞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整体氛围[1]。学科竞赛一般准备时间较长,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独立钻研,也需要群策群力。参加学科竞争不仅能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集体协作意识,而且能促使学生将目光投向社会,感受社会的需求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推进教学体制改革

完善人材培养体制,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学科竞赛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有效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改革,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整合创新实践资源,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重视四种能力培养过程化。经过学科竞赛的全面考验,可以较好地展现学校在四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根本上推动教学体制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制约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 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四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本身应不限于知识本身,更应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付诸实践创新应用的能力。但应试教育模式下,知识的传授以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奉行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主义,形式和内容过于定势、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机械而被动,只关注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和深层次探索,缺少实践机会和创造平台。大学生所学难以致用,进而缺乏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的能力和信心。

(二) 资源配置与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预期不匹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往往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过程同质化倾向。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导向,固化资源配置,现实中只按既定程式向大学生集体式传递知识,搞批量化培养,而缺少对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关注和投入。由此,也导致高校缺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的主动意识和有效反馈机制。因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被极大压制,“四种”能力培养成为空谈。

(三)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表现在:好高骛远,不能吃苦耐劳,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薄弱;虽有一定的实践创新热情,但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易束手无策、灰心丧气;情绪化严重,缺乏持久积极的心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就业导向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明显,很多大学生舍本逐末,热衷于跑关系和自我包装,试图以此增加就业筹码,短视化、功利性色彩浓重。

三、 依托学科竞赛,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保障“四种能力”培育有效开展

针对学科竞赛建章立制,使学科竞赛常态化、规范化,从而保障“四种能力”培育有效有序开展。(1)建立健全学科竞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组织机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课堂、学校网站、广播等多种途径宣传和倡导竞赛活动[2]。(2)实行导师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保证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3],落实教师指导及培训工作量计算及奖金奖励政策。(3)设立创新学分认定及与竞赛成绩挂勾的相关学科免试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4)建立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完善学科竞赛体系,形成以学科竞赛促“四种能力”培育的良性循环:大一新生主要是了解各类学科竞赛,学习基础知识,进入备赛状态;大二、大三学生作为主力参加省级和部级竞赛活动,充实完善实践基地软件和硬件储备;大四学生则侧重于经验传承,通过传、帮、带,促进新生快速成长。对大学生而言,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每一件竞赛作品都是大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具体而细微的创新成果。借助学科竞赛,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提供精神保障。

(二)以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为载体,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

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为载体,将创新意识与科学研究融入教学全过程,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1)将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纳入到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设计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考查内容,在赛题设计、可行性分析、加工实施、调试验证等各环节中注重启发引导。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借助结构设计大赛建立了土建类专业学生力学综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大一学生针对大赛题目负责模型设计及制作;针对实体模型数据,大二学生负责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大三学生负责加载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结果做对比分析及方案改进建议,形成整体研究报告,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2) 依照竞赛层次及科技活动规模,建立如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团队工作室、实验示范中心等形式的创新实践基地作为竞赛创新活动场所及学生创意孵化载体,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定基地建设规划,组建由学术带头人、专兼职教师、研究生助教构成开放式的师资指导队伍[4]。此外,各实践基地还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招生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3)借助导师制促进科创竞赛项目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建立科研创新平台,设立科技活动专项基金,以立项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科技创新活动。(4)引导鼓励学生组建学术性社团组织,举办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节,组织竞赛交流论坛等,营造实践创新的文化氛围,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四种能力”成长的内在动力

改变传递式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将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创新实践中来,通过实践验证、强化基础理论。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土木类专业建立了专业认知层次、技能训练层次、综合能力培养三层次和课内模拟、课外实践两模块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验教学改革,凝练材料性能测试及工程应用技能训练两大类型实验项目,设立了综合实验训练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鉴于学科竞赛往往涉及多知识领域,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学校可有针对性地淡化专业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或增设不同种类的通选课程,帮助大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在交叉学科中产生新思维,新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完善竞赛成果转化机制,提供“四种能力”培育支撑动力

加强学科竞赛在学科建设和科技产业方面的成果转化。在学科建设方面,将学科竞赛经验和成果形成实践教学案例和教改立项,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为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提供支撑;在科技产业方面,在探索学科竞赛时,许多领域会出现新的知识、新的成果和方法,通过撰写论文、申报专利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将成果转化为知识权。此外,还需加强推广宣传,使行业企业对学科竞赛给予关注和赞助,及时将实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移植,将书本知识直接“落地生根”。该举措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并产生实效。

(五)与学科竞赛形成互动机制促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取决多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素质。而学科竞赛是个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标志性意义。因此,学校可建立相应机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对参与者给予激励(包括授予荣誉,宣传报道、向企业推介等),进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与此同时,学科竞赛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某一专业学科建设水平的反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很大。可在学校层面针对学科竞赛建立反馈机制,通过竞赛来客观评估教学和备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升学科建设的同时,间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向创业之路的窗口,尝试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孵化体系。一方面,对学科竞赛中表现优秀、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实现创业梦想;另一方面,对学科竞赛中形成的有市场价值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和创业灵感帮助大学生孕育孵化,形成创业资本。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除具备创业素质外,还特别需要创业意志。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存在盲目性和冲动性,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科竞赛集智慧、意志和团队精神于一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系统锻炼。因此,应针对学科竞赛,加强总结和反思,及时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四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提升。

四、注重处理好学科竞赛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

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学科竞赛常态化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短视化、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专业学习的拓展与深入,反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对此,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第一,明确学科竞赛定位。要明确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辅助地位,服从服务于基础教学,其功能是强化而非替代基础教学成果。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只抓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针对学科竞赛,高校还应在理念、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正确导向,给出合理安排,回归能力培养的本源,不能本末倒置。第二,加强人文关怀,寓教于竞赛全过程。要重视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在创新过程的乐趣,

将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寓教于赛,不单纯以成绩论“成败”。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科竞赛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不盲动、不偏废,避免“为赛而学”“以赛代学”。

五、结语

学科竞赛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其示范和导向效应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带动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红梅,耿葵花.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四种能力[J].高教论坛,2013(8):47-50.

[2]王一华,杨琼.论科技竞赛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4-26.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46-03

技能竞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技艺展示舞台,是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随着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竞赛的范围越来越广,竞赛的项目越来越细,竞赛的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技能竞赛的开展,引导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促进了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技能教学质量。

技能竞赛是观念、技术、人才、经济的竞争,由于各个参赛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办学条件的悬殊不均、专业师资队伍技能水平的差距等,在技能竞赛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对竞赛的组织和训练带来了负面影响,是技能竞赛中的不利因素。基于多年参与技能竞赛的实践,笔者现分析和梳理竞赛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现状分析

(一)常规教学与竞赛训练的“双轨制”现象

技能竞赛的宗旨是参赛学校之间的“参与、交流、竞技、提高”,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当前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很多学校的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是分割管理,实行“双轨制”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能竞赛项目及要求与国家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相比有偏差;二是技能竞赛项目及要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相比有偏差;三是技能竞赛要求与常规教学的要求不完全一致,技能竞赛的标准高于常规教学的标准。

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训练都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工作,尽管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三者具体的实施要求不同,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工作,必然会采取不同教学策略。于是,许多学校为了突出技能竞赛训练、提高竞赛成绩,购置竞赛专用设备,对参赛选手另起炉灶,进行专项训练,并将竞赛训练内容、竞赛人员安排、竞赛训练设备与常规教学内容、常规教学人员、常规教学设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割管理。这就必然使得竞赛训练与技能教学形成“双轨制”,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也加重了参赛学校的负担。

(二)教学资源使用的不均衡现象

中职学校教学资源使用不均衡主要因为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采取了分割管理,使得许多学校受资金、设备和师资资源的限制,将最先进教学设备用于竞赛训练,用最优秀的专业教师专门指导参赛学生。这就必然导致少数参赛学生占用了学校的最优质资源(设备和专业教师),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只能用少部分资源完成教学任务,造成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使用不匹配、不均衡。

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情况更为严重,专业教师和教学设备总量本身就不足,根本不能同时满足竞赛训练与技能教学的需要。但是为了参加竞赛,学校只能将仅有的教学资源给少部分参赛学生使用,这就严重影响了常规教学,使得大部分学生技能教学的训练工位不够、教学时数不足。另外,有些用于竞赛的设备并不适用于常规教学的技能训练,为了保证连续参赛,每年的竞赛设备更新都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这样必然会导致参赛设备的使用率和利用率降低。

(三)易导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技能偏才

当前,有些中职学校在技能竞赛获奖的荣誉驱动下,育人模式出现了“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学校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专门用于技能竞赛选手的训练,从入校开始就选拔和培养参赛“苗子”,开设“技能竞赛奥赛班”、“应赛班”和“竞赛训练班”等,即采用“技能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以技能竞赛为目标,以技能水平的高低来检测教育结果。由于训练内容单一、针对性强,仅局限于技能竞赛项目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这种做法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如限制了选手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选手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这种做法也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技能偏才、怪才”。“技能偏才”尽管技能水平较高,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面窄,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这类学生面对的就业岗位少、就业面狭窄,难以应对日后职业岗位的流动和变化,也即影响了竞赛选手未来的职业生涯,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对称”现象影响了竞赛的公平性

公正、公平是技能竞赛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所有参赛人员平等参加竞赛的集中体现。公正、公平体现在技能竞赛的方方面面,贯串于技能竞赛的全过程,是举办和谐竞赛的前提条件。

由于参赛学校覆盖面大、参赛人员多、参赛项目广,在组织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对称”现象并影响着竞赛的公平、公正性。一是由于竞赛设备通常是大赛指定商家、指定品牌、指定型号,采用“一口价”的形式,价格普遍较高,在设备采购中只能采用单一来源的设备。这就为学校低价购置设备增添了很多困难,同时为商家高价出售增加了砝码,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无疑是一种负担。有的学校常常由于资金缺乏,购买设备困难,无法参加竞赛,使得选手失去了参赛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参赛学校是不公平的,对参赛选手也是不公平的。二是在竞赛中,有的学校既是承办学校又是参赛学校,比其他参赛学校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比赛前获取了竞赛设备、竞赛场地、竞赛备料等与竞赛相关的信息,使得承办学校与其他参赛学校在信息上出现严重“不对称”现象。特别是连续承办多届竞赛的学校,其竞赛选手对于竞赛设备、竞赛场地、竞赛环境的熟悉程度及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必然会导致竞赛的不公平性。还有个别承办学校利用竞赛中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出了不规范行为,这就直接影响了竞赛的公平性,影响了其他参赛单位的积极性。

建议

(一)建立“教赛”常态管理和选手选拔机制

要解决教学与训练的“双轨制”现象,必须建立“教赛”常态管理和选手选拔机制,即赛学结合,学练一体,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空间共同完成竞赛和教学训练任务,使得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共存共融,不分彼此,促进教学质量和技能竞赛成绩的双丰收。

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延续,是教学成果的综合展示。离开常规教学谈技能竞赛缺乏系统性,离开技能竞赛谈常规教学又缺乏竞争性,竞赛成绩的背后需要良好的常规教学做基础,需要不懈的日常努力。应通过建立教学与竞赛常态管理机制,将竞赛的选拔机制融入学校教学改革中,将竞赛的标准融入到学校专业建设中,将竞赛的项目融入到教学训练中,将竞赛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技能竞赛调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转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推动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真正体现技能竞赛所倡导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知、以赛促建”的宗旨。同时,通过专业建设为技能竞赛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通过课程改革为技能竞赛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的优秀选手,将竞赛机制引入到常规教学中,使竞争意识融入到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在教学中包含竞赛,在竞赛中体现教学,形成名副其实的“教赛一体化”。

(二)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解决教学资源使用“不均衡”现象,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教赛一体化”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缓解教学资源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企业或社会各种资源为中职生技能训练提供支持和服务。

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中职学校技能竞赛是一个成就人才、发现人才的过程,应通过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为校企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目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职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发挥企业的设备和人才优势,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其也是中职学校和生产企业合作的桥梁和有效载体。

政府应给予企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和吸纳中职学校竞赛选手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增强选手对生产过程的感知,提高选手对技能竞赛项目的认知。中职学校要积极关注行业发展动向,主动与地方企业联系加强合作,广泛听取企业对实训基地提出的建议,与企业共建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吸纳地方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技能竞赛方案的制定、选手的选拔、训练的指导、竞赛对策的研究,共同分享技能竞赛的成果。要通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精心传授和指导,不断提升参赛选手技能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推动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建立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总理在湖北思远信息技术培训学院考察时勉励学生们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技能;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既要学会生存,又要懂得做人。在对技能竞赛选手的选拔和训练过程中,应全面体现温总理的讲话精神。从参赛角度来看,选手的成绩不仅受技能操作水平的影响,更多的还受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素质、个人心理素质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影响。因此,建立中职学校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重视选手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掌握技能的操作与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技能操作的掌握是以一定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技能操作的深度掌握,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技能竞赛选手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注重选手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这充分说明国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内容。针对技能竞赛的参赛选手,更有必要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解压,应针对不同的选手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引导和心理互动,以缓解、减轻选手的心理压力,消除选手的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增强竞赛选手的勇气和自信心,确保选手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使得参赛选手在竞赛中控制好比赛节奏,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序而沉稳地完成每一个项目和动作,不到竞赛结束,绝不轻言放弃,培养选手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培养选手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团队中成员之间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团队协作不仅要强调个人的成果,更多的是突出团队的整体业绩。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技能竞赛的开展,在近几年中,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在项目设置上越来越体现企业的生产实践,反映现代大工业、大企业的发展,并更加着重于装配制造、设备安装等行业的发展,设置了团体竞赛项目,突出了团队合作的理念。中职学校应将企业文化、团队意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和竞赛训练中,努力培养选手独当一面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选手的职业素质和“三创”能力 职业素质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中职学校要重视参赛选手的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将创新、创业、创优教育纳入竞赛训练中,激发选手的创新能力,关注选手的个性发展,培育选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按照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培养参赛选手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加大对选手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规范等素质的教育,使竞赛选手不仅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还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革,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技能竞赛的赛点承办轮换或第三方承办机制

建立技能竞赛的赛点承办轮换或第三方承办机制,可以为中职学校提供均等的承办竞赛的机会,从而调动所有中职学校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减少竞赛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规范现象,改变承办学校的选手对于场地、设备和环境的客观存在的优越性,避免或者减少技能竞赛中的“不对称”现象,最大限度地确保技能竞赛的公平与公正,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技氛围。

竞赛的轮流承办能够为更多中职学校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成为承办竞赛,或者成功承办技能竞赛是学校的一种荣誉,更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能够争取专项资金,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校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学校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可以说,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竞技“奥运会”,是选手之间技能的大比拼。竞赛承办的轮流制能够增加中职学校和选手对技能竞赛在精神层面的深度理解,弘扬大练技能和勇于拼搏的比拼精神,有利于中职学校展示风采和树立形象,有利于选手展示最佳竞技状态和发挥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22).

[2]吴承霞,马哲.以技能竞赛引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教育(下旬),2010(4).

[3]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03.

[4]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87-88.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6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文章希望通过研究商科院校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使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调研等多种方法,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例,探索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途径,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根据竞赛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改建校内实训室,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wa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business schools, 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taking Shandong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explore new ways and mean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Update the concept of teacher educ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vocational skill contest fo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raining plan revision professionals according to competition requirements, adjust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project, rebuilding the training room, improving teachers' double qua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teaching reform; empirical study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

职业技能竞赛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检阅,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有很好地推动作用,在全国形成了“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院校有竞赛”的良好氛围。如何将少数精英参加的职业竞技项目,转化成学生人人可以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项目是各职业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是一个以商科专业为主的职业院校,自2008年起组队参加了各种全国和山东省的职业技能竞赛,并于2011年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外贸职业技能大赛。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对职业技能大赛非常重视,并将大赛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推出了“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目前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注重对参赛选手的重点培养,忽视对普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工作;重视竞赛的结果,忽视对技能培养的过程;重视技能,忽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对参加竞赛选手强化训练,变成应赛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导致大赛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竞赛背后的利益博弈;竞赛的功能被夸大或者被减弱,没有对专业建设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没有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挂钩。重视竞赛的选拔性,缺乏雄厚的基础,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没有体现教育的普及性。

2 通过教学改革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2.1 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本质上就是以任务驱动的一个教学项目,可以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具有一定的选拔作用,是检验和激励的一种手段,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准备和投入竞赛的过程中更快成长。要扩大技能竞赛规模,增加技能中学生的参与度,变竞技项目为全民项目。

2.2 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是通过校企合作的竞赛途径,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对照技能竞赛的构成要素和教学基本建设的构成要素,结合技能竞赛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各种问题,系统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商科的专业提出“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竞赛指导思想。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培养具有开拓、责任、合作、敬业、诚信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和商务英语等基础知识、具备外贸单证操作、外贸跟单操作和外贸业务操作等技能,能从事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加快培养适应外经贸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题,以外贸技能和商务英语口语技能竞赛为载体,为各院校师生提供交流借鉴的平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学生外贸操作能力和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深化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实习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技能竞赛的宗旨非常切合,所以可以将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进行融合,通过专业建设方案,将竞赛项目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2)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配合。对照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在修订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包括开设的课程,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的内容、使用的教材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作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观(如表1所示)。

组织教师通过研究、探讨竞赛文件,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最新的工艺方法,同时也避免了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实践业务经验,对学生的培训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和过时的问题。按照技能竞赛的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合理设计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很多技能竞赛裁判员来自企业,其评判标准来自实际业务,这样就可以将竞赛的评判标准、考核要点作为教学、实训项目的考核标准。例如外贸技能竞赛中的通过电子商务网上找客户,以及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竞赛中的货物ABC分级,叉车和堆高机的使用安全要求等内容都作为课程或者实训项目加入到教学中。

通过设计与竞赛接轨、与实际业务切合的综合训练题库,例如:外贸单证训练题库、报关竞赛题库、储配题库等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组织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新的校本教材,内容应包括最新的操作工艺、安全知识、环保概念、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及企业文化的内容等。

(3)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对接。职业技能大赛基本上是团队参赛,突出强调合作的理念。技能的复合性要求选手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知识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比赛的过程出现很多与专业知识以外的问题,例如有的选手不认真遵守竞赛规则提交了两遍答案,也有选手提交了空白的文档导致没有成绩;当比赛的现场出现了突发事件时,部分选手不能快速反应,寻找解决办法,选手之间会相互埋怨,缺乏责任心和负责的意识。

学生通过赛前培训和完成比赛的过程,是对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敬业精神等也得到加强。通过将竞赛方法引入课程和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引进竞赛使用的软件,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竞赛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技能竞赛的受益面。

(4)竞赛环境实训设备与实训基地建设对接。通过竞赛,竞赛环境和采用的实训设备,可以紧密地与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将行业中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引入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竞赛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结对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和竞赛的辅导工作。

原本作为高职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可以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就可以了,所以在实训室的建设中以软件模拟为主,大多数学校的立体仓库和实训室也以学生的认知实习为主。但是通过技能竞赛,要求学生不仅仅可以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方案,通过软件模拟方案的实施,同时还要求团队合作完成整个方案。这样对实训室硬件的要求更高,要有足够大的场地、要有不同规格包装的货物、还要有堆高机等。

(5)竞赛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对竞赛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一般院校的竞赛指导教师都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特别是来自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家。指导团队全程参与赛前准备、训练、考核和组织参赛。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切磋。职业技能竞赛考核专业核心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安全、节能意识的培养,对团队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都带来很大的冲击。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指导教师主动了解行业中的最新动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个人职业技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

3 技能竞赛教学的促进结果

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学院基本形成每个专业都参与了职业技能测试和职业技能竞赛。在每个学期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各种职业技能测试,并择优举行职业技能竞赛。

例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的职业技能测试(竞赛)包括:英文打字测试、价格核算技能测试、制单技能测试、外贸综合技能测试、英语函电技能测试等。有一些课程可以采用以赛代考的方式,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办成人人参与的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对参加POCIB竞赛的60名学生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72.72%的学生认为在外贸从业技能中最擅长的是单据的缮制,59.09%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擅长与客户沟通交流。因为参加比赛的学生是大二的学生,外贸英语函电没有开设,3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函电书写有问题,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价格核算不擅长。所有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对他们的帮助最大,其次是制单知识和国际金融知识。通过竞赛86.36%的同学提高了价格核算能力、单据缮制能力,63.64%的同学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50%的同学网上找客户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40%同学的英语函电书写能力和中英文打字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竞赛同学们一致认为自己的外贸相关能力得到提升,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锻炼了胆子和积累了参赛经验,并且获得了一些将来学业的继续发展和找工作的有含金量的证明,通过竞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颇有收获。他们普遍感到通过技能竞赛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收获非常大。集中的竞赛,不仅仅是比赛技能,同时对于与人沟通交流,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一个全面的考核。竞赛指导教师通过竞赛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建议,同时引进了POCIB的网络课程,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竞赛获益。

通过与参加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竞赛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的座谈,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增加了《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引入物流员职业资格标准,根据竞赛场地和设备的情况,制定了学院仓储实训室建设方案。为了解决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对学生实训项目的考核要点和参考竞赛的考核要点,不断按照企业的实际进行修订。在实训项目分组中,参照竞赛中的3人一组,并要求学生应该对小组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轮训,组长也是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设置多种突发事件,模拟业务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教育;改革;影响;建议

一、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是指根据相关教学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由教育部或相关行业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职业竞赛的对象是职业院校的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职业竞赛的目的是对参赛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进行综合考查。适当的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将会对参加比赛的师生精神风貌进行充分展示,使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得到强化,对师生的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影响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成果的重要检阅,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引职业教育专业构建的方向

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院校发展层面来说,专业构建是基础也是核心。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密切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从项目设置及考评标准都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依据。职业院校通过观摩或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就能够更加明确专业的市场需求,把握院校专业构建的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促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

职业院校在人才教育中比较注重实践操作能力、高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目前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相吻合,以最前卫的企业标准作为评判依据。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就能够把课程设置与企业标准紧密联系在一起,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教学理念的转换,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把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带进课堂,使职业院校的教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3、促进职业院校实训条件改善

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开展的如何,体现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的高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实训基地为依托。职业院校要想成功的参与职业技能竞赛,首先应对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进行有效完善,从而使实训基地达到职业竞赛活动的要求。尤其是技能竞赛的承办院校,能够借机完善学校的实践基地和设备设施,提高院校实训条件。

4、提高学生素养和就业质量

职业综合素质是职业技能竞赛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判准则的核心,参赛者不仅需要娴熟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才能达到竞赛考核的标准。因此,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开拓参赛者的眼界,丰富理论知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职业素养。此外,职业竞赛活动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某些岗位的实际需要。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是对学校的教学实力、学生扎实的技能的展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企业可以发现人才,可以对人才进行储备和引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三、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建议

1、正确认识职业技能竞赛的本质

职业技能竞赛的本质是文化交流,也就是说各参赛院校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为交流平台,进一步探讨企业人才需求,研究职业技能标准,运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职业人员的综合素养。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不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参赛学生都会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所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重点不在于考核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学习新技能、新规范的拓展应用。尤其是教师在技能竞赛之后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将新技能、新工艺、新标准反馈到实际教学中来。

2、以技能竞赛营造校园育人文化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都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在赛前通过平时的学习表现及简单选拔后对少数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只为所涉及专业的各别学生提供了学习及展示的平台。所以,为了提高整体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院校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营造技能竞赛的校园文化,在各系部、各专业适当开展院级技能竞赛,让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带动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的选拔提供了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娴熟的职业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合理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此,职业院校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安排教师们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了解市场新需求,明白职业新动向,增加教师们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

4、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学习培养的基地,要对学生起到真正的职业教育的效果,光靠书本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练习,练习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当然,学校不可能对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设置实训基地,在资源配置短缺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机制,带领学生到实体单位观摩学习,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体验技能的实体操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总之,职业院校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促使学校的发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职业院校应该正确认识职业技能竞赛的本质,积极参与到职业技能竞赛中来,把职业技能竞赛的精神传递到日常的职业教育中。

【参考文献】

[1]石学云.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4).

[2]刘存明.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3).

[3]陈炳和.学生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8篇

以素质教育为动力,我校化学竞赛活动正在健康地、稳定地发展着。

14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化学竞赛共获奖162个,其中省级一等奖81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22个;部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1个,特别是从1993年至1997年5年中,共有6人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金牌4块,银牌2块。我校成为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奖牌最多的学校之一。

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我校在培训化学竞赛选手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显示了我校化学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毕业的一位同学,曾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年级英语通过了四级,二年级英语通过了六级,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决定他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总分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

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湖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

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能力,吸引了广大中学生参加,因而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G4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和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有关文件都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已是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展开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讨论,其中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得到了广泛的共识[1G3].我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各类学科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早期对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以立项方式,委托专门的学院(或中心)具体实施.近几年来根据我校教改形势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又增加了一批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前立项赛事已达34项,在大学生创新设计及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本文在总结我校多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经验、成效基础上,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就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4G5].

1学科竞赛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学科竞赛是一种群众性学科活动,主要以学生所在学科为背景,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完成作品设计任务.它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能简单等同,因其独有的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G8].

1.1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科竞赛是以项目的形式组织与实施的,申报时要求负责单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具体措施,强调培训的主体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在“知识点”教与学过程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为此,我们要求整合相关实验课程,调整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数,并按照竞赛训练知识点,对主要实验课程设计2个左右的创新型实验.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大学生科研等计划外教学活动引入学科竞赛训练.目前每年参与电子类设计竞赛训练的学生400余人,主要来自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约15个不同专业的学生.

1.2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创新精神是指个体敢于求异、勇于求异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善于创立新思维、新事物的精神面貌.学科竞赛无论在形式或内容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创新教育新理念,很多的赛题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些知识点超出了教材内容要求,显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在实施竞赛培训计划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跨专业进行自主创新设计,跨专业参与电子类学科竞赛,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为提高.目前,代表我校参加全国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学生50%以上都有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获学校创新学分数占全校总数25%左右,参与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蔚然成风.

1.3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学科竞赛多半是一种团队组合形式参加,在学习、训练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在竞赛训练、学习过程中,参赛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协作意识,懂得了它们的重要性,较长时期的共同学习,加深了师生情、同学情.无论是训练或是竞赛阶段,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无不在理论课堂、工程实践、文书表达、交流互动、协作创新等环节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大为提高,目前,在参赛的15个专业中,都有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有9个专业的学生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全国一等奖总数40余项.

2搞好学科竞赛的几点要素

大学生学科竞赛既包含了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具备“所有竞赛”赛事的特殊性.与“所有”的课程一样,有知识点的教与学,同时需要像“竞赛”赛事一样有训与练.总结多年来电子类学科竞赛,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应注重几点要素.

2.1各级层面的关心支持以及科学管理

学科竞赛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很多高校将它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紧密相连,因此势必涉及到人、财、物.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责任学院、中心制定完整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还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这里面有大量的计划外工作量要予以认可;参与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将年终考核与其挂钩予以肯定;学生大量的课外学习、训练学时应和他们的课程相联系;学生的免修、免考、保研等政策的制定;训练和竞赛期间的耗材费、元器件费等,都需要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给予高度的关怀、支持,并协调解决.同时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科学管理[9G10].

2.2“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

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实质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作品设计中从而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行大量实践活动,而这种时间很多是课余时间,还有很多是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如果按照正常的实验室管理将无法满足学生入室进行自主式学习和创新设计.因此建设一个“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对于学生学科竞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稳定的教师队伍

竞赛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竞赛因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不仅如此,这支队伍还应相对稳定,应包含较多专业在内.竞赛每两年一次,赛题也变化无穷,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紧扣理论课程知识点,对赛题不断总结和提炼,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特长和习性,并在日常的训练中及时给予指导.

2.4一批有兴趣能坚持的学生参与

电子类设计竞赛从专业培养方案来讲是计划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有着紧密联系,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一批有兴趣、有更高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参与的学生除了要有兴趣外,还需要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批有兴趣、有目标追求且能够坚持的优秀学生是取得竞赛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3我们的主要经验

电子类学科竞赛主要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技术邀请赛、模拟电子技术作品设计竞赛、SOPC片上系统专题竞赛等,我们通过对各项竞赛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我校相关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大学生学科竞赛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实践.

3.1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努力构建电子类学科竞赛培训新机制

电子类学科竞赛与所有的竞赛一样,要想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在“技能技巧”和“强度”方面加强训练.我们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体系,将涉及竞赛的几门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提炼,结合工程实际制订了包含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专项训练、专题讲座的竞赛培养方案.同时,我们还根据竞赛的时间节点和本科教学计划,将一些课程在内容方面进行精简,在时间方面提前.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该课程在大三才上,从竞赛角度来说显然太晚.另外长期跟踪分析竞赛题型的基本特征和不同变化,将它们归类总结,并设计成既包含了理论课程知识点,又概括了赛题特点的实验项目,应用在竞赛培训中.

3.2加强开放式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科学管理

实验室是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创新设计的重要平台,实验室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1G12].竞赛涉及内容多、学生来源广,造成实验室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开放则尤显重要,它关系到竞赛培养计划的实施和落实,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在建设开放实验室平台过程中,我们专门规划400m2专用于电子类学科竞赛,其他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按照竞赛培训计划接纳学生,同时力争学校设备处、教务处、相关学院等给予人力、财力及其他资源的支持,相对电子类学科竞赛涉及的实验室,目前完成了50%的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对于学科竞赛也至关重要.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除执行学校、学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外,还专门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开放实验室元器件、耗材管理办法”、“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入室规范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基本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日常实验教学和竞赛培训任务完成.另外,我们还吸引一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与,采取“研究生助教、本科生助管”的实验室辅助管理模式,弥补了因实验室开放力度大造成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3.3将学科竞赛与年终绩效考核、质量评估检查及学生利益相结合

目前我校将各类学科竞赛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在年终绩效评定、本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过程中对培训计划实施、学生参与程度、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考核.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认可竞赛培训中产生的计划外工作量;竞赛工作与项目责任单位年终效益挂钩;对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发放工作劳酬等.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如:训练时的相关内容和实验课程挂钩,给予免修、免考;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取得标志性成果;在奖学金评定、保研方面给予加分优惠、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直接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等.

4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就电子类大学生学科竞赛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归根到底是一个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的现象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在某些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考评体系,涉及到工作量计核、教师晋职考核等,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关政策缺乏权威性、统一性,以致影响了学科竞赛;三是部分教师重学轻术的思想较为严重,对竞赛工作敷衍塞责,没有将育人职责放在首位,因此缺乏一批有专业知识、有竞赛经验,同时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工作,师资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5结语

多年来我们通过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作为研究重点,努力探索学科竞赛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学科竞赛的普遍规律来重新审视我们培养计划中不足之处,以此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不断研究与探索,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盾,姚缨英,范承志.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3G30.

[2]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

3]吴旭,陈仁安,魏德志,等.论高校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2,15(1):5G8.

[4]马传峰.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G3.

[5]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07G108.

[6]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5(8):37G38.

[7]姜风国,王东兴,马国清.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2):1G14.

[8]周家伦.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9G10.

[9]和雅君,周宇,韩英,等.建立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23G25.

[10]钟秉林,董奇,葛岳静.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学报,2009(11):22G24.

[11]王海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29G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