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文地理学重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2 14:50:40

人文地理学重点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5

地理属于高中文科专业,在高考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地理平均得分是最低的,有很多文科生,都是被数学和地理拉低了分数,所以提高数学和地理成绩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们来讲讲如何提高地理成绩,高中地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很多人认为自然地理是难点,的确在学习上自然地理是难点,但是在考试中人文地理反而是最大的失分点,那么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有利于整个地理成绩的提高。那么人文地理在学习和考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人文地理知识学习容易,活学活用难。人文地理知识都是一些易懂的知识点,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都能听懂,但是在考试中会给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或事物让同学们去用人文地理知识作答,很多同学都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地理知识点,所以往往在考试时,人文地理都会失掉很多分数。

2.人文地理知识点繁多,难以准确记忆。人文地理是地理中最需要记忆的地方,一个小的人文知识点往往就有许多记忆的地方,所有的人文地理知识相加起来就是特别多的知识点,导致同学们在记忆时,很难将知识点记忆完整,这样在考试时就只有一个印象,很难将知识点答全,导致考试失分。

3.人文地理中有重叠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在不同的知识点里却有相重叠的部分,同学们就会感到很疑惑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却有知识点重叠,这让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从而导致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

4.选择题中,迷惑选项难以排除。在高考地理中有12道选择题,其中人文地理选择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同学都无法选出正确选项。迷惑选项和正确选项非常相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答案,选择题失分会对总体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

5.在综合题中,同学们普遍得分都很低。综合题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结合,多数是简答题,同学们在做综合题时无法正确地去分析题目,在回答时经常答一些无用之话,很难准确精炼的作答。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地理成绩呢?

1.多做练习,将知识点在不同的题里运用,锻炼学生能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同学们才会在遇到新问题时,将所学知识运用正确。当然老师在选题时应该注意所选题目的代表性,没有必要去练一些没有用的题,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练习作用。

2.形成知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攻克知识点繁多的难题。由于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准确记忆,这就要求学生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来帮助记忆,同时将知识点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记忆牢固。

3.对于知识重叠,学生们应该将有重叠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学习其相同和有区别的地方,用对比方法进行记忆。当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将知识点有重叠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对比教学,解决同学们的疑惑。

4.选择题得分方法。首先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这样在进行判断时才能有正确的知识依据。其次,学生在作答时应该对题目和选项进行仔细分析,不能粗心大意,因为题目和选项中有很多的迷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的答案。最后,老师应给学生做一些典型选择题并进行分析讲解,把题目中容易出现的陷阱都进行讲解。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划出来,对题目中的“绝对”、“错误”、“部分”等关键词进行分析,不能被这些迷惑词所迷惑,这样才能将地理成绩提高。

5.综合题得分低,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是地理成绩是否优秀的关键之一。综合题同样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作答时,使用正确的知识点。综合题对题目的分析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十分认真仔细,抓住的题目的关键词,细心推敲,思考应该运用哪一部分的知识点来作答。其实综合题作答有一定的答题模版,学生应该背熟答题模版,同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综合题的练习,直到学生能正确运用答题模版到对应的题目。学生在答题综合题时,应该认真分析该题目属于哪种综合体模板,从而选对模板进行作答。

在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同学和老师应该不断合作,老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重点,把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繁多的知识点更有条理。老师在对人文地理讲解时尽量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建立知识结构,背熟知识点。在综合题答题模板运用时,切记不可乱用,一定要用到与之相对应的题目上去。老师让学生练题时尽量找一些典型题,并进行讲解,学生在练题和老师讲解时不断反思总结,争取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准确地运用到考试中。

学生在考试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审题,在做题中注意不要受干扰项干扰,使本应该做对的题目失分。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应认真学习知识点,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及时复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马上去问老师,不要让自己有疑问;练题时认真对待,做错的题目在老师讲解时认真听讲,不断反思自己;在考试时仔细分析题目,选择题谨防迷惑选项,做综合题时不要答废话要用准确的知识去作答。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2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开放型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116-02

一、人文地理学概论的定位及功能

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地理学科中一门专业基础性和导论性的课程,它在人文地理学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具有综合性强、涵盖范围广的特点,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特点。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它在学生地理专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储备功能。人文地理学承担着除自然地理之外的人文基础知识、技能培养任务。让学生掌握地理学各种人文事象的时空特点,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与认识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第二,人文素质的培养育化功能。现代人文地理研究涉及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需要从综合性、空间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具体区域实例对上述问题的讲授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知、培养他们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形成生态环境伦理和对永续和谐发展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高尚品德,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放型教学系统开发的基本理念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来处理人文地理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关系,并实践现代教育创新理念,在突出广度的同时兼顾深度,既要保证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要突出前沿、热点,参与创新,并导向实践,是一个难题。我们提出了开放型教学系统的思路,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这一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主要体现为以下理念:

1.延伸教学空间,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由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走向现代网络教学空间,并实现真实的课堂教学与虚拟空间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空间的延伸,可以相对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有更充裕的时间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同时发挥传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以引导为主,对部分专题进行深入介绍,点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拓展教学内容,由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层面学习导向更深层次。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具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学知识。通过在网站、微信、QQ群等平台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如人文地理教学资源、社会经济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等资料,通过网站和手机APP等供学生实时学习及讨论,实现有选择、自主灵活的学习;也可以开拓学生视野、积累和增长知识,把教学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层面等导向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学习。

3.集成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可以把传统优秀的课堂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使得教学手段更能人性化、多样化和丰富化。

4.注重实践技能,导向社会实践。通过在虚拟空间平台上展示一些人文实例资料,如当前人类社会、世界或国家正在经历的一些重大人文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将其展示到虚拟空间上,供学生进行讨论;在网站、APP上链接人文地理研究机构或规划管理机构、实习基地、生产企业、政府决策机构等网页,让学生参与或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获取实践真知。

三、开放型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实践

1.开放型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式。人文地理学开放型教学系统由课堂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组成。体现了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由传统的教室扩展到了虚拟空间;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由教材扩展到了现实的社会;指导教师的开放性,虚拟空间教学可由人文地理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图1)。课堂教学和虚拟空间教学的关系可概括为“精讲核心,适当拓展,完成于课堂;实时指导,开阔视野,导向实践,提高于课外。”把课堂和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既能很好地完成本科层次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把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延伸和深化。

2.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分割。在课堂和虚拟(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按照人文地理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本科教学要求、知识的重要程度、必要性以及难易程度,对知识点进行了筛选、整合,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地分割,明确课堂和虚拟空间教学的具体内容和任务。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重点介绍人文地理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等专题。教学中精讲,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技能。

虚拟空间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收集和展示人文地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实例、人文地理课程资料等。以供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深化学习,并通过虚拟平台的讨论和答疑等方式实现实时教学的互动。

3.教学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本教学系统由课堂教学系统、课外虚拟自学系统和课程资料库三个模块组成(图2)。课堂教学课件系统,在内容设计上重点突出、重在精讲、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維和基本技能。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发挥传统面对面、有组织教学的优点。课外虚拟自学系统,以人文地理教学网站和手机等通讯终端作为平台,远程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批阅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定时间、自定步调、自定内容进行学习,发挥远程虚拟空间教学的优点。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其知识深化和应用能力。课程资料库则是人文地理课程资料、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事等集成,按专题组织数据,集成到网站或虚拟终端上,在教学中服务于以上两个模块,并用于学生资料文献的查阅与学习。

因此,本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自学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把现代知识传播及教育的各种手段综合集成到教学中来。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中一些句子的含义或是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重点、难点,是教师很难讲清、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一旦把握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避重就轻、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一些学生也是看到需要理解和思考的难点题目就放弃,只是了解了课文的生字词和写作背景、大概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说明对象特征或是知道了论点论据就以为学完了,对记叙文中的句子含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等没有深入探究,只学到了表面,没有深入到课文的内涵,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改变这一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和时间去了解、解决重点问题,促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文本,进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一、善于设疑,抓住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疑提问,在启发学生思维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教师要把握作者所运用的个性化语言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和通过对“奥楚蔑洛夫”的分析,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作者契诃夫是怎样通过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狗咬人’事件的几个判断变化,描绘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呢?”这样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学习和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分析与探究时,教师可以提出“文中狗的主人是谁?”“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变来变去?”“文中对警官穿、脱大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是什么原因造就奥楚蔑洛夫的善变?”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达到突破文章重点的目的。

二、深入分析,突出重点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还应利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从时代背景、作者心理特征、叙述顺序等方面分析文章,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看云识天气”的方法。教师在讲到“方法”时,应适当地做深入分析,从云的形态上看:比较轻、薄的云,说明天气是晴朗的,低而厚的云,说明是阴天;从光彩角度上分析:“晕”、“华”、“虹”、“霞”代表是晴天。这样在进行简单概述和深入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并掌握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要避轻就重,抓住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避轻就重,抓住文章的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外,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量,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教师要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了解重点、难点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部分进行分层次地讲解,如在“山野对歌”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唱歌人”,在“山路漫歌”中主要描写了“唱歌的环境”,在“村寨传歌”中重点描写的是“唱歌的场面”,这样把文章归纳为三部分,让学生清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分层次的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进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恰当启发,紧扣难点

教师还可以紧扣课本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在分析文章重、难点:分析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作用。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从而理解“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特点。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学习启发和点拨,如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形态造就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这样适当地启发学生,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涵义,进而促使其突破学习难点。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4篇

【关键字】语文学习 阅读 阅读能力 重点词句

一、初次朗读,巧抓重点词句

1.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2.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例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与最后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两句前后照应,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最深的词句。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愚不可及”后引导生深入学习课文的。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二、研读重点词句,理解感悟

理解重点词句是悟情的保证,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到:“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里我们就需在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因为小女孩是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换句话说只要活着就有寒冷、饥饿、痛苦。

2.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这一环节,通过将文中两个重点句子进行比较,学生结合上下文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对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这也是为点出文章中心作铺垫。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白纸”一张,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在理解语句、课文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去体会、感受。

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品读重点词句,积累语言

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重点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品赏个性化的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精心辅导学生“应该怎样读好课文”,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5篇

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南京大学目前设25个学院、71个系,共有全日制学生28000余名。学校设本科专业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并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共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11个门类,有30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126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40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39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41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

西南财经大学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

建校初期学校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8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部级重点学科,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学校现设25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5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及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90多年历史,现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

学校目前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部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部级基地;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11个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2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

辽宁大学发端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文、史、哲、经、法、外、艺、理、工、管等多学科的辽宁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05人,其中教授208人,副教授426人,博士生导师7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4人;现有62个本科专业;109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3个,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32个省重点学科。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99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9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33人,博士生导师327人。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88

对于学生而言,高一这一年最难办,所学科目又多,还必须尽量地学好,好知道一年后分科是学“文”还是学“理”。而地理兼跨自然与人文两大学习领域,兼有文理特点,学习地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起来特别困难。下面就高中地理的学习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一、抓“概念”重“消化”

首先,学生要注重概念的理解,经常总结,掌握学习地理的规律。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对概念的理解,要对所有地理概念深度理解、吸收。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问题才会正确无误。要把那些极其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并不是独立的,要不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过“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够举一反三,找寻同类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学习地理的规律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技能,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会看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技能,平时的习题,考试的试卷中都有“读图回答”类的题目。同学们可以先看课本上的一些原理图、示意图,仔细观察,把课本知识落实在图上,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变异。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使用归类法记忆,比较法学习

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把概念归类,很显然,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比较法。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这样我们在以后复习时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7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重点学科建设 服务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在高校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理应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和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

一、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

(一)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依赖图书馆

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大理大学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高校中成立最早且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36年的本科办学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药学、教育学和生物学为优势,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学校。大理大学图书馆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努力把大理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滇西文献信息中心。

(二)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为重点学科服务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依赖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大理大学图书馆要围绕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博士点建设,围绕一山一水一民族一历史,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服务于学校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建设的特色资源。图书馆要以医学、药学、民族学、生物学、教育学为收藏重点,围绕大理大学药学学科被确定为云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需要,认真在民族医药文献资源建设上做文章建特色。图书馆南诏大理文献开发与利用研究室,要根据学校博士点的建设,围绕“药用特种昆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的需要,跟随药学学科博士点建设的不断推进的步伐,努力为开发利用云南尤其是滇西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挖掘与保护地方民族医药文化的文献资源建设,为学校药学博士点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把大理大学图书馆建设为“昆虫蟑螂开发与利于”特色文献资料中心。图书馆要结合学校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于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白族历史文化研究,承担着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教育厅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建设任务为侧重点,结合云南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认真做好南诏大理特色资源的建设。确确实实的把大理大学图书馆打造为南诏大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资料中心。

二、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一)掌握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高校重点学科是教学重心,也是科学研究中心。大理大学图书馆要紧紧围绕大理大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认真做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图书馆要抓住把大理大学建成省内一流大学及博士点建设的契机,认真规划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并全面系统、长期稳定地收集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料,做到重点学科文献收藏全面系统,相关学科文献收藏有所选择,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文献保障体系。

(二)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收藏管理

大理大学图书馆要以建设省内一流大学和博士点为新起点,在经费分配,文献采购人员配备、重点学科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给予倾斜,认真围绕学校博士点建设,做好重点学科及博士点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三)满足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需要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认真研究文献资源的学科分布与文献内容的覆盖面,按照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确立购置经费等现状,加大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文献购置的倾斜度,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数、专业数、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及各个等级科研成果等作为经费分配的重要参数,建立分配指标体系分层次并给予保障。

三、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拥有一个图书资料丰富、功能健全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作保障,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深化信息服务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加强文献信息深层次的开发、加工和利用,使信息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

(一)建设重点学科数字化资源

第一,丰富的馆藏是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图书馆除了加强传统纸质文献建设外、更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第二,网络中也分布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分散、无序,很难利用,图书馆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重组,提供给用户使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要把学校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相关网络文献加以整合提取。凝练出和学校重点学科及博士点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

第三,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除了要注意文献的专业性,还要注意它的时效性和完整性,要对浩如烟海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包括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信息咨询部要对图书馆采购的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数字资源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为重点学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要按学科、专业、项目重组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这样才能提供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服务。用Internet建立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应具有较高的图书馆专业业务水平和较高的学历与职称;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网络信息组织整理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图书馆人员要加强与“教、学、研”人员的及时沟通,积极参与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学科骨干提供特色服务。

(三)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

重点学科导航系统是高校图书馆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是了解学科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开发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非常必要。图书馆应以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为依据,根据重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学科为单元有重点、系统地搜集信息。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8篇

【关键词】班主中学地理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 渗透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提出的这个新命题,也给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和指导生态文明行为。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并影响到社会中的其他公民,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目的。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

1.1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见解。叶谦吉将其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1.2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含义的界定,陈丽鸿,孙大勇在《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出发,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重在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针对全社会各领域、各群体开展的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

2 我国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 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我国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锐减,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全世界十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六个在中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2.2 当代中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堪忧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态道德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现状十分堪忧。表现如下:

2.2.1 正确生态文明观的缺乏。在我国当代教育中,分数、升学率等是关注的焦点。学生普遍有繁重的课业,生态道德教育被忽略。此外,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是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忽视了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2.2.2 生态道德情感的缺失。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态度。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有不断自我体验的机会,并将这些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并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但是在当代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停留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教育上,往往只是以生态道德知识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

2.2.3 生态道德责任意志的薄弱。生态道德责任是指人们具有从整个自然体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自觉地担负起恢复、重建生态平衡和促进自然整体价值提高的责任。而要做到担负起这个责任,必须具有自觉、坚强的意志力。

2.2.4 生态道德的行为的缺乏。生态道德行为是人们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基础,一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为驱动力,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反应行动的社会实践,它是衡量人们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重要标志。它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节约用水,杜绝用一次性筷子等都是生态道德行为的体现。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生态教育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具有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生态情感的功能,使人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国面临严峻生态问题,加上中学生令人担忧的生态道德现状,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

3 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教学的契合点

现代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了生态道德教育所必需的背景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特别是对于环境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大了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找到许多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契合的地方。

3.1 中学地理教材蕴涵的生态道德

3.1.1 初中地理教材。我国现行的初中地理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的内容。如《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水旱灾害》等章节,揭露了人类的活动违背自然环境客观规律的后果。《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南方地区的治水与治土》等着重强调各自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围绕生态环境展开,与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合。

3.1.2 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重点,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来构建生态环境知识。其主要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自然地理从大的宇宙观来介绍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客观性。人文地理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来讲述两者的具体联系。

3.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地理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积极开展地理研究和实践活动,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

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出发,树立一种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现展观和价值观,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地理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内在要求。

4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4.1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生态文明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4.1.1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因素。中学地理教材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其主要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方面进行分解知识。自然地理阐述了人类所处自然环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它是培养学生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人文地理着重论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问题,突出了人类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因此人文地理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念;区域地理强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结合点。在保持原有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要适度拓宽,加深生态思想和生态观点的渗透,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4.1.2乡土地理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整合。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利用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寓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乡土地理真实情境中。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如家乡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现状及环境问题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地水文、地质的观测以及环境现状调查等,并就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提升环保意识。

4.1.3抓住生态时政热点,唤醒生态忧患意识。地理教学中抓住生态时政热点,适时地渗透进生态文明教育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醒其生态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如联系到北京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探寻解决方法。从而使其意识到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4.2在地理教学中树立生态道德观

树立生态道德观,就是使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特殊的环保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提升其环保意识。还可宣传植树造林的作用,有效地培养生态是非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义务感、生态参与感,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使生态道德深入人心。

4.3在地理教学中指导生态文明行为

在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自觉爱护生态系统的生态道德观后,应该把理论知识放到具体实践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并及时予以指导,形成师生共建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污水处理厂、开展废旧电池收集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生态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创建文明生态环境。如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投放等。同时批评指正学生平时不好的生活行为,如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不良道德行为,要从社会公德和生态伦理的角度予以教育,使学生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生态行为习惯的价值。

总之,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就需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因子,联系学生身边的环境,结合乡土地理,注重时政热点中的环保问题,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的观念,在地理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生态文明道德观,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8.

人文地理学重点第9篇

大学新生报到时间一般9月初开学,不过有的大学为了调整志愿录取考生,有可能推迟开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汉大学秋季2021最新开学时间,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 2021武汉大学最新开学时间新生开学时间:8月19日

老生开学时间:9月5日

二、武汉大学简介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学校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第199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351-400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08人,其中正副教授2970余人,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6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部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504人,硕士研究生19516人,博士研究生8289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830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武汉大学特色重点专业目录部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历史学、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法语、法学、新闻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口腔医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经济学、生物技术

湖北省品牌专业:信息安全、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法学、图书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物理学、口腔医学、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

湖北重点建设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