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0:08:08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97-03

一、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某一标准年龄结构比例上升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按国际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大于7%时,标志着老龄化时期的到来。从老龄化的过程来看,发达国家是自然老龄化,而中国则是政策性老龄化,在1999年中国已成为老龄化的国家。同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达到10.96%,此后安徽省老龄化程度以不同的幅度上升,这预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在1999年正式到来。安徽省老龄化的特征包括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发展速度快、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显著以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1.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2003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3.22%;2005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4.57%;2008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5.96%,达到979.15万,绝对数字十分巨大。2008年安徽省有9个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该市人口的15%。据历年统计资料预测,该比例将继续扩大。此外,老龄人口高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1999年到2008年,安徽省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呈总体上升状态(见图1),1999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7.38%,2005年达到了10.09%,2008年则达到了11.15%,绝对数字达112.6万人。

2.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是指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一方面,统计数据表明,从1999―2008年,虽然个别年份出现老龄人口的扶养比下降,但总体走势仍为逐年上升(见下页图2)。2008年,老龄人口的扶养比达到16.65%。另一方面,安徽省省老龄人口生活来源还是以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2005年全省各市老龄人口靠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大多数,分别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38.34%和45.10%。其次是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占到老龄人口的11.91%。而依靠国家保障救助所占比例较低,只占到2.16%。

3.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008年,安徽省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5.96%。安徽省内不同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如合肥、芜湖等由于人口输入带来大批年轻人口导致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全省水平。省内流向合肥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占省内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44.7%,芜湖市居第二位,达到12.43%。经济正在转型,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淮北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经济正在向其他产业转型,所以外出人口不多。2008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仅为8.57%,而其人口出生率相对高于全省水平。所以在2008年的统计中,老龄化程度为12.26%,成为安徽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城市。黄山市、六安市、安庆市、池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再加上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外来流动人口较少,造成该地区人们竞争意识小,生存压力不大,无形中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导致其经济比较发达但老龄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全省老龄化水平的地区,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而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巢湖在2008年的统计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2.34 %,成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4.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安徽省从1973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一举措使安徽省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安徽省2005年统计年鉴,靠家庭供养的60岁以上老人有36 853人,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59.71%。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

二、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老龄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综合的产业,是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用、医疗、娱、学、保险、通讯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的用品、设施和场所提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3]。老龄产业不仅为老龄人群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益,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老龄产业占GDP比重不大、老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老龄产品供给不足。

1.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快,但老龄产业比重不大。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2005―2009年,每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26.5%。虽然经济一直取得较为稳定的增长,但是老龄产业增加的幅度并不很大,几乎不变。老龄产业与环保产业都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未来必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经济全面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2.老龄产品种类少,发展层次较低。随着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老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西方老龄产业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的老龄产品市场已经相当发达,企业在开发产品时除了着重质量优异、方便、实用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符合老龄人特点的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老龄住宅市场、老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国外商家对老龄产品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创新研发出符合老龄人特点的特种消费品。而目前中国老龄产品主要以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龄专用品开发很少。从芜湖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了解到,老龄用品主要分为老龄生活助用品轮椅、拐杖、升降设备及其他交通和助走器材,专用通讯设备、视听读写用品用具等;老龄营养保健品:营养滋补品、养容保健食品、保健酒类、保健茶、土特产等;老龄生活用品:老龄服装、鞋帽、生活用品、用具、保健用品、绿色环保建材、包装、原材料、半制品等。而大商场中的老龄产品大部分有省外厂商生产,如老龄助用品和保健器材多为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生产;老龄保健营养品主要由上海市、江苏、广西等省生产,只有富硒康是由安徽省界首市生产,而富硒康也不是由安徽省自主研发的;老龄服装多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生产。由此可见,安徽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年产品太少,各行各业对老龄产品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老龄产品生产处于初级层次,对老龄人的精神需求产品开发欠缺。

3.老龄产业市场需求大,供给出现不足。张纯元是比较早关注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关系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中国人口的急剧老化,会给未来消费带来重大的变化,尤其老年人口需求构成市场的变化是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快的必然结果[4]。随着中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居民消费能量逐渐释放,老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目前中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大约为7 000亿元~8 000亿元,而实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不到1 000亿元 [3]。从安徽省目前情况来看,老龄物质产品多由外省生产,本身开发创新的老龄产品极少;此外,中国老年教育市场将孕育着无限商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了能让自己融入现代生活,而加入到书画、养生、保健、英语、计算机、理论研讨等学习行列[5]。安徽省的17个地市虽都有老年大学,但师资力量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受益的老龄群体狭小,而各地市的老年活动中心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也很少。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徽省老龄产业的供给远远跟不上老龄群体的消费需求,一些公共老年服务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

三、安徽省发展老龄产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出台政策,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老龄扶养比的上升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积极发展,为扶养老龄群体创造经济基础。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目前,中国城市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老龄人的退休金标准也不断增加,2010年2月,养老保险金又不同幅度上调了一些。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龄人的实际购买力;其次,结合皖江城镇带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引进资本,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给予一些税收或补贴,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加以辅助与支持,促使老龄企业产业化。

2.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开发老龄产品。老龄产品利润空间仅为10%,而其他产品的利润空间则会大得多,如流行服装的而利润空间则在60%左右[3]。因此,企业不愿意专门生产针对老龄人群的特殊产品。以2008年为例,全省三人户家庭规模的比例最多,占到29.5%;家庭规模在五人户和六人及六人以上户所占比重最少,仅为8.39%和4.73%。由此可见,三世同堂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因此物质生活在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应的老龄产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老龄产品的研发,根据自身企业产品生产出特色的老龄产品,该老龄产品又可带来相应互补品的消费。如,开发老龄房地产不仅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对小户型房屋的需求,而且又节约了资源,同时老年人入住后又会带来老年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3.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搭建老龄产业平台。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老龄产业协会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制定老龄产业“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参与制定国家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有关产业政策、经济立法等建议;建立老龄产业信息网络,按照规定编发行业刊物;组织会员研发老年产品,引进、推介国外优质同类产品;开展从业单位、社会组织间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考察、借鉴先进经营模式及管理经验;根据需要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等;受政府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委托,承办与老龄产业有关的工作。因此,安徽省应尽快成立安徽省老龄产业协会,将“银发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等。各地市也应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在省行业协会的带动下,共同促进老龄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4.各地市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老龄产业。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中,要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的老龄企业,依托这些地区较为成熟老龄产业基础,开拓创新本省的品牌。如合肥、芜湖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今后发展老龄产业的时候要注意差异化发展不同的老龄实体产业,在有条件研发老龄产品的企业开发本企业的老龄产品,做到产品专门化、特色化,减少省内不良竞争,而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以采矿业为主的城市,如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这些正在或可能变成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在各自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立专门的开发区,发展专门的老龄产品生产基地。安徽省内风景名胜地众多,如黄山(黄山市)、九华山(池州市)、天柱山(安庆市),这类城市在推进老龄产业时应结合自身特色,以开发老龄房地产与老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为主,积极研发出适合老龄人群的养老房屋及方便舒适的旅游产品。各地市旅行社可针对老龄群体推出省内银色旅游,既不耗费太多体力,又能给老龄人带来享受。就芜湖市来看,除一家旅行社推出夕阳红的路线,其他旅行社都没有特别推出银色旅游。

5.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老龄产业科技含量。安徽省内科技机构的数目已从2000年的984个增加到2008年的1 533个,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0年的490.06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 545.40亿元;专利申请授权量从2000年的1 482件增加到2008年的4 346件。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安徽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足,在这其中,老龄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更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科技投资,积极研发生产出功能齐全,样式新颖的老龄产品。

关注老龄化社会,加速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可以充分满足亿万老龄人的消费需求,提高老龄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老龄人的生活,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发展老龄产业,可以有力地扩大内需,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强抗御经济周期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应及时抓住老龄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步伐,将安徽省建成中部城市中重要老龄产业基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

[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

[3]杨宏,谭博.西方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11):65-75.

[4]张纯元.老龄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14-16.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资本市场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0至14岁人口占16.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最高峰约14.15亿,之后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将持续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联合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加速的人口老龄化将给财政、金融等国民经济各方面带来压力。

(一)不断上升的退休成本带来严峻的财政挑战

从1997年全国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新增财政补贴高达2272亿,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不断上升,到2050年,当年的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相比,到2050年养老金的缺口现值将达到目前GDP的75%。

(二)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与人口老龄化息息相关的人口规模变化是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变化。目前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国。而联合国预测数据显示,如果生育率继续维持在1.8左右,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将增加到10.1亿的高峰,其后将出现负增长,但在2028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将保持在70%以上。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呈现减少趋势。15-64岁人口会在2014年达到9.97亿的峰值。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5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

(三)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劳动参与率下降及其带来的劳动供给减少,以及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低增长,这些因素将共同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在总要素生产率保持每年3%的增长速度前提下,人口老龄化将使得2010年到2020年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比本世纪的头十年下降2.4个百分点,本世纪中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到目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中国如何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通过改革措施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长期来看,今后提高人均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主要来自就业结构转换、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渠道。

(四)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资产贬值和国际资本流动等金融挑战

虽然退休人群的遗产动机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抛售资产的动机,当进入退休高峰的人群开始兑现资产时,人口老龄化预示着更加动荡的世界金融市场时代的到来。同时,发达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在21世纪30年代将积欠足够数额的赤字,以至于消费掉发达世界的储蓄,债务累累的西方政府借款为退休保险金筹措资金,可能使信用遭到更严重破坏。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可能因为资本收益下降,而大规模流向人口年轻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引发全球资本流动的大规模变动和金融市场的巨幅动荡。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稳定的机构投资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日趋扩大,成为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资本市场。大规模民营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业重组、科技产业的兴起,特别是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大趋势都有力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计划经济制度遗留的行政手段作用下,资本收益率却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随着改革的深入,管理层和理论界都清醒地意识到:完善的资本市场对改善投资效率、提高生产率及维持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完善资本市场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资本市场配置功能。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的措施之一就是增加机构投资者比例。

历史证明发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改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促进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推动了理财市场和各类理财产品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和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推动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机构投资者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民财富的积累,为机构投资者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需要机构投资者发挥更大作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将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但是,相对于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不仅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高,而且养老保险基金的入市比例相对偏小。在欧洲股市里,养老基金占比达70%,而且欧洲国家性质的公共基金有税收优惠;美国的养老基金占比也有50%。我国社保基金作为养老保险三大支柱之一,是入市的先行者,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取得了良好收益。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间,社保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9.8%,远高于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和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很好地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

基于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将为各方带来好处的预期;特别是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成功投资的历史,也增加了各界对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的期望。但是业界和理论界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一定能给养老保险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吗?

人口老龄化和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

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未来的资本市场问题,可以通过财富积累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得到部分答案。该理论假定:个体在工作年限内储蓄,目的是为了在退休后利用之前积累的财富。进而可以推论: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老年人大量销售资产,进而使股票和债券资产的供给大于需求。一些学者因此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将会导致资本市场“崩盘”。另外有学者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国际资本流动将偏好流入老龄化问题不严重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本文试图回顾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来评估上述假定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虽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是结论性的,而且关于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绩效表现的影响的研究也没有完全一致的发现;但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口老龄化将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但影响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其原因可能是资本市场已经消化和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信息,预期因素发挥了作用。因此,除非存在急剧的和超出目前预期范围内的人口变动,持续的人口老龄化只会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温和、中性的影响。

Poterba(2001)提出了一个建立资本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关系的模型。该模型假定存在“年轻”和“退休”两类人群;年轻人群的数量为Ny,年轻人群在特定期间工作并获得正常的工资收入,储蓄率为s。资本的供给假定为K。而单位资本的价格p不断调整,以满足资本需求。

p*K=Ny*s

当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处于工作年龄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当生育高峰人群进入退休年龄时段,资产价格就会下跌。虽然模型得出的结论和一般的“崩盘”推测是一致的,Poterba指出该模型并没有考虑若干重要条件:不同人群储蓄率的差异,资本的供给率不是固定的,生产率的提高也可能抵消人口老龄化对资产收益率的负面影响等。

Abel(2001)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理论框架,以解决Poterba模型的缺陷。Abel认为,即使老龄人口的资产需求不下降,资本供给的变化也会导致资本价格的下降。Abel构建的二代交叠模型包括了可变的资本供应和遗产动机变量;假定工作人群能从将资产遗传给下一代而获得效用;同时将资本供应和上一期的资本价格联系在一起。Abel的模型意味着,在假设资本价格存在长期无条件的均值时,资本价格的动态行为遵循自回归过程。这个模型预测,美国生育高峰一代进入工作年龄后,首先导致了资本价格的上涨,然后回归到长期无条件均值附近。Abel进一步得出结论:即使引入资本供给变量,遗产动机的存在并不能阻止资本价格的下跌。

Brooks(2002)提出了一个复杂的世代交叠模型,这个模型使用了四代模型以确定美国生育高峰一代对股票和债券收益率的定量影响。Brooks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假定这些随着被研究对象人群的老龄化,他们可以将持有的股票资产转换为债券;退休人群相对于工作年龄段的人群而言,面临更多消费风险,所以退休人群更倾向于持有无风险资产。这个模型包含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而且假定生育高峰出生的一代进入退休年龄后,会将资本传给之后出生的一代。Brooks的模型预测,资本-劳工比率将在2020年时高于长期均值15%以上,因此拉低了资本收益率;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导致2000-2020年美国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下跌92个基点和82个基点。这个模型还预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美国生育高峰一代出生的人比之前一代人的资产收益率少100个基点。

Geanakoplos,Magill and Quinzii(2002)提出一个更复杂的代际交叠模型。该模型包括了资本供给、遗产、年轻和退休人员的赡养,以及由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系统等变量。他们指出,美国股票市场经历了1945-1964年的牛市、1970年代的熊市,以及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早期的牛市,这三个牛熊交替的20年与生育高峰、低谷一致:大萧条时期、1950年代生育高峰、1970年代的生育低谷。根据这个模型,个体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中年和退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个体都可以投资股票和债券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当较小人群(生育低谷出生的人群)进入中年时,股票价格将会下降;相反,当较大人群(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进入中年后,股票价格将会上涨两倍以上;而随后当较大人群进入退休年龄,需要将股票卖给较小人群,从而推低了股票价格。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偏好的世代效应”:就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流而言,较小人群会比较大人群得到的效用更多。虽然在这个模型中引入遗产动机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但没有完全消除)当较大人群进入退休年龄后导致的股票价格下跌影响。他们还指出,相对于其它因变量,人口周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股票市场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振幅。

Brooks(2006)提出的模型强调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该模型模拟了在国际化背景下,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资本收益率的平均化,从而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Brooks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储蓄会超过投资,进而带来资本收益率的下跌;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会成为资本流出国,向人口年轻化国家输出资本,以追求更高的资本收益率;所以人口老龄化的开放经济体的资本收益率不会大幅下降。Siegel(2005)也认为国际资本流动会减弱股票市场收益率下降的趋势。他据此提出了“全球解决方案”:人口老龄化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以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服务。Siegel利用联合国的人口数据预测,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6%,就足以使老龄化国家的退休年龄只需稍微延迟两年,就可以支持老龄化国家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将导致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延长到76岁。Siegel还提出了其他建议:比如提高征税率和放松移民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建议还需要政治考量。这些发现和Geanakoplos,Magill and Quinzii(2004)的发现非常类似。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

许多探讨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都是以美国数据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并不存人口老龄化国家面临的大规模人口变迁的历史数据,样本数据充分性都还需要论证。

Poterba(2001,2004)的两项实证研究探讨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和美国股票、债券和国库券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使用了美联储的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数据,这个调查是定期对美国资产所有权的横断面调查。Poterba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从而确定不同年龄和时代对资产持有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股票资产的持有确实展现了年龄模式。55-59岁美国人持有的权益资产达到最高的32500美元,然后到75岁时,下跌到25000美元;金融资产的持有高峰期是65-69岁,之后老龄人持有的金融资产几乎没有变化,一直保持稳定直到75岁以上。Poterba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美国生育高峰一代接近退休年龄时,不会急于出售金融资产。换句话说,2020-2030年不存在金融市场崩盘的可能性。Poterba还在回归模型中测试了人口统计变量和资本收益率变量之间的联系。他使用了两个资本收益指标:资产收益率R和价格红利比率(P/D)。

(1)

(2)

Poterba的研究测试了几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大于20岁的人口数量、40-64岁之间的的人口比例和两者之间的比率。结果表明,没有证据显示大部分人口统计变量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公式(2)里,价格红利比率只是与部分人口统计变量有关,但是当区分时间模式后,这些变量与价格红利比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变得不显著。Poterba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英国和加拿大的数据,结果也是一致的。

最后,Poterba从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数据推导出了影射(预计)的资产需求变量,将其作为资产汇报和价格红利比率模型的解释变量(自变量)。

(3)

(4)

结果也仅显示了资产收益与影射(预计)资产需求的微弱关系。Poterba最终得出这样的推论:因为退休人员不会变现和消费掉一生积累的财富;随着生育高峰一代的人群进入退休年龄,资产的价格不会显著下降。

Geanakoplos,Magill and Quinzii(2002)开展了另一项研究,他们构建了一个MY变量(将中年人群对年轻人群的比率作为测量人口结构的指标),然后将其与市盈率建立回归模型:

(5)

利用美国市场的数据,这项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MY比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因此预测,与MY比例下降一致,股票价格在2020年前将下跌。他们同时假定权益收益率受到资本损益的影响,而资本损益将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将权益收益率与不同的MY比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公式:

(6)

研究发现,差分化的MY比率与权益收益率正相关,能解释14%的权益收益率的变异。而MY比率与权益的风险补偿成负相关关系,与利率不存在相关关系。他们对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股票市场指数与MY比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了如下公式:

虽然日本的数据表明了股票价格与MY比率的强正相关关系,而其它国家的数据只显示了MY和股票价格的弱相关关系。即使在这个模型中引入移民变量,上述发现也是一致的。

总之,已有的证据显示,随着生育高峰一代的人群进入退休年龄,且将资产销售给生育低谷出生的人群,权益(股票)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下跌。但另一方面,遗产动机能缓解这种影响,而国际资本流动会在更大程度上中和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的压力。相关研究主要利用了美国数据,而且只表明了人口老龄化与股票价格以及收益率的弱相关关系。

结论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基金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养老基金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长期稳定的机构投资者的缺失是我国资本市场重要制度缺陷之一,资本市场需要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这样能缓和市场波动的投资者。但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股票价格及其收益率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投资,并不一定会给其带来保值增值的预期效果。虽然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来确保养老基金的增值保值;然而,根据有效市场假定理论,从长期来看,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可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收益。基于本文讨论,笔者认为,管理层在作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决策前,需要做进一步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支持政策,才能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保值增值的同时,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者。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学海,2005(6)

2.穆光宗.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

3.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4.Brooks,Robin.Demographic Change and Asset Prices.Presented at the G20 Workshop on Demography and Financial Markets,Sydney,2006,July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3篇

2012年7月11日,全世界将迎来第23届“世界人口日”。全球人口的列车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飞奔,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目前有将近7亿人口的年龄在60岁以上,这一数字预计到2025年将翻一番,并在2050年达到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危机与商机并存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还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到25年的时间便进入欧洲用了近一个世纪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为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记者探访了北京石景山区北重西厂小区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据社区居委会主任介绍,作为一个较早的社区,该社区目前总人口数为3600人左右,而6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则为600多人,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6.7%左右。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现实。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指出: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是“未备先老、未富先老”,国家必须在经济、社会制度方面做好准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然而,人口老龄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国家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对众多的企业来讲,更是一座藏金蕴银的大矿藏,无限的商机正等待着企业的开发和利用。由于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于是美其名曰“银发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2012年世界卫生日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真的需要改变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看法,过去形成的那些观念已不再适用。当一个百岁老人去年成功跑完马拉松时,我们就明白,必须改变对‘老年’这一概念的定义了。”银发老人在向社会贡献其青春年华之后,不但成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而且引发和推动了银发市场的大发展。

据《中国(含全球)银发族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与前景分析报告》一书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不少于8000万人。民政部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陈勇鸣教授认为,“银发产业是中国经济新的内需增长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推进,在老年人人口数量及其收入同时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果能合理、有效开发,“银发市场”必将大放异彩。

银发市场蕴藏巨大发展空间

岁月催人老,老人需关爱。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一生沧桑之后,老年人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从家人、社会获得较多的关爱;在时间、精力及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寻找机会弥补过去因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尽量给自己安排一个满意的晚年生活。因此,从内容来看,银发市场所涉及到的,并不局限于专属老年人使用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浴盆、手杖、按摩器、治疗仪、测量器、轮椅、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商品。随着老年人市场需求的日渐强烈,银发市场领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可观的商机,如老年社会服务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家庭服务业、老年保险业、老年金融服务业、老年职业培训、老年旅游业等。可以说,银发市场是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需求而生,不仅涉及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康复保健,还包括老年人学习、娱乐、休闲、理财、保险和婚姻等。银发市场成为众多商家瞄准的一块大蛋糕。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四二一”模式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作为唯一的养老责任主体,在稀缺的养老资源支持下,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的影响下,子女对家中老人的日常护理常常力不从心,因此催生了老年护理家政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养老机构的巨大需求。各大城市的家政服务公司都开设了老人护理服务,并且经常季节性地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一位73岁高龄的退休老人吴老太太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她家所在的那栋楼里,已经有三位常年需要家庭护理的老人,“退休工资基本上都用来支付护理工资了”,“最怕遇到不勤快、手脚不干净的家庭护理员了。” 吴老太太说,她家隔壁楼上有位75岁的老伯在一年中连续换了三个护理人员后,半年前搬去了一家养老院,“那里有他的表妹,只要交钱,吃、住有专人管,还能有伴一起玩,也算不错了。”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4篇

关键字:银发产业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市场广阔

正文: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购买能力总和也相当可观。目前我国老龄产业每年市场潜在消费能力高达3000亿元。“银发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目前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这将使老年市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需求量为4000亿元(每年仅老年人的服饰穿着消费潜力至少也有1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离市场需求差距很大。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也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表示,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4.37亿,之后将一直维持在三四亿的规模。到2100年总量仍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我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劳动力黄金时期,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而去年5月,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此外,许多学者也认为,老龄化问题将从多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老龄化社会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也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老年人群消费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银发产业”也成为市场的宠儿,有人认为“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人”。我国的“银发产业”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专家甚至指出,“银发产业”将与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共同构成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行业”。

虽然“银发”市场有潜力,但市场大不等于回报高,商家自然不会忽视行业的风险。除了回收期长的问题外,投资老年市场也要考虑到竞争,从环境竞争到服务竞争,再到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发展中国家的老年公寓要达到完全成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要解决。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养老金制度也相对不如发达国家成熟,因此发展中国家老年服务市场的风险大于老年商品市场。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如为欧美国家提供家政和护理人员服务等。

目前,我国“银发产业”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老年人消费能力较弱。因为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靠子女赡养,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消费自由。对于现阶段的城市老年人来说,工作时期处于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没有充裕的积蓄,基本上是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而目前我国的退休金标准偏低,在大部分地区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消费能力有限。可是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老年人的退休金也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将显著增强。预测表明,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时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储蓄额也会不断增加,例如日本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储蓄存款额却占其储蓄总量的55%。

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大多经历过历史上的困难时期,生活十分节俭,不愿意在生活必需品之外消费。而随着新一代人口的老龄化,他们的独立消费能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不再固守“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消费观念,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费用,老年市场的服饰、保健、娱乐、休闲产品需求量也将随之不断增大。

应该看到,老年人的消费品位将不断提高。现在社会较高收入的中年群体具有与上一代不同的消费特点,他们的消费更追求生活品位和质量,汽车、旅游、住宅、健身等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他们在支撑。随着这部分人群的逐步老龄化,将整体提高中国老年人的消费品位,提升“银发产业”内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档次,也必将推动“银发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然,“银发产业”不应当仅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产业,也应当发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功能。特别是对于其中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却难以盈利和吸引投资的行业,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的进入,借助产业发展缓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进步,中国对智能化、人性化、对象化的涉老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开发一些适应“银发族”的事业,是大有前景的。当前,可开发的有8种产业。

一、老年人自费安养机构。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促使家庭功能缩小,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发生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情况较以前为佳,老年人自费的安养机构,已成为老年人的新宠。

二、中老年人百货公司。当前老人购买自己生活及医疗用品,总是要跑上好几家商店,市面上很需要一些老人专用购物中心,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衣、食、住、行、乐、医疗保健等器材与用品,这些东西需要一些特殊材料设计与制作,为符合中、老年人身心之需要。

三、老年人疗养机构(康复机构)。针对瘫痪、卧床及其他慢性病者的需要,兴建合乎现代化设施、小型疗养设施(康复设施),也是目前老年人社会的需要。这类机构需要医师、护士、服务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提供生活、医疗、护理及社区服务,养生、送葬均需俱全。

四、中老年餐厅。由于老年人一般味觉不好,对饮食品味与消化均不如青年,中老年的食物配方均需针对其生理配方有所调整,如能针对这些因素提供餐饮服务,想必会受到“银发族”的喜爱。

五、中老年服务机构。如中老年人咨询顾问公司、健康及康复中心、交友服务、文娱康乐及旅游服务、职业训练及再就业服务。

六、老人专用辅助器材产业。例如,老人专用床、浴缸、淋浴器、马桶、尿壶、保温电瓶、书桌、电话、电动轮椅、按摩器材等等。

七、金融、保险服务业。退休之后,完全依赖退休金养老,日子可能会过得较清苦,不如在中年时期买一些终身保险单,等老年后可定期领到一些保险金额补贴老年生活的不足。保险公司可开展多项保险业务,如医疗、意外伤亡以及老年投资、资产管理、生活融资等等。

八、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公司。此类公司所提供的为老人服务,正迎合老人家庭中子女上学、上班人手不足情况的需求,一般来说如老人生活上所需的清洁、淋浴、购物、煮炊、医药、护送看病、读书(读报)、写信、聊天等等的家事服务,以及卧病者(老年人)的护理和紧急事件的处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目前我国老龄商品主要以老年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年人专用品开发得很少。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老年人用品市场的开发。厂商为了迎合老年人的需要,千方百计发展老龄商品和服务市场,从药品到宠物食品、家居防盗安全系统、适合老年人假牙咀嚼的口香糖、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等都很受老年人的青睐。

老龄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取决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因此专家认为,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至关重要,贫困不会有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增加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消费基础。

据了解,目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盯上了养老保险这一商机,开发了多种适合老年人的保险品种。在北京召开的“2005年中国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专家年会”上,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曾冬漉认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国人在年青时即要着手有节奏地储蓄投资,以保障自身晚年的财富安享,从而协助国家政府建立健全的个人经济保障体系。

曾冬漉认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严重的“421”家庭问题(即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一个孩子的家庭负担问题),解决方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地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国内保险企业也要开展互的活动,提供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长寿社会的保险化生存”解决方案。曾冬漉认为,“保险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保障、投资产品,但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则是要强化人们对‘长期储蓄投资’观念和意义的理解。”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如何解决中国“未富先老”的问题,保证中国未来长寿社会的和谐发展,商业保险尤其是那些倡导长期理财观念的保障和投资的保险产品,无疑将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据了解,瑞泰人寿自2004年1月成立以来,就一直倡导建立个人经济保障体系的长期理财观念,而瑞泰的外资方——瑞典斯堪的亚保险集团在全球所倡导的“长期储蓄投资”的理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帮助人们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经济保障体系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商家有诱惑力的消费市场,而且老龄产业是面对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的,某些方面带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初期阶段,国家和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市场准入制度、业务范围约定、对口管理方面等内部统一的行业评估标准。

有关专家提出,今后不仅要加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而且要扩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范围,积极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不断扩大老年消费市场在总市场的份额。此外,引入市场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比如老年家政和护理服务、老年用品、老年公寓建设等都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

参考: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5篇

关键词:成都;老年住宅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自1999年以来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行特困老人的低保救助和社会救助等。但中国未来老年人的绝对数量是如此之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21世纪我国的老龄化将更加迅速地、大规模地、高龄化地到来,据预测,到20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临困境,但是换另一种角度分析,如何把“银色浪潮”好好利用起来,充分合理地开发“银发资源”,就可以化负担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但它决不是延迟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使社会对老年产品及劳务需求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并由此刺激老年住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老龄化问题现状分析

1、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但它决不是延迟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使社会对老年产品及劳务需求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并由此刺激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老年产业得到发展,那么也就增加了相关商品的种类,扩展了服务的领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扩大了就业的渠道,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老年服务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关联和连锁效应,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

2、老年人需求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

据一家权威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年需求达到8000亿元。但在目前市场上,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尚不足1000亿元。老年人需求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3、社会老龄化需求老年住宅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打造安居体系已刻不容缓。

老年住宅,有的称“银发住宅”、“养生住宅”、“长寿住宅”、“乐龄住宅”或“关怀住宅”,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用住宅,是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结合,不仅需要在楼层、医院、交通、服务设施等方面符合老人的身体特点,更要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照顾老人的心理需要。

在北京、上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大多数老人出于各方面原因不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他们的收入及消费行为开始围绕着自身需要来进行,他们将可能是银发住宅潜在的最大的客户群。另外,中国人传统的“尽孝”思想,使很多子女愿意为父母购买一套银色住宅,让自己的父母得到充分的照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人住宅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老年人住宅是对老人的终极关怀。

4、家庭因素催生老年人住宅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国70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以来,“三口之家”现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家庭结构。许多独生子女成家之后,所面临的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加大,每对中青年夫妇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生活无规律和精力严重不足,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住宅呼声高涨,呼之欲出。

二、老年住宅发展分析

1、老年住宅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老年住宅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产业链,而且这个产业链很长,涉及的相关行业和环节很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突出。随着老年住宅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为老人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住宅的发展,需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医疗、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装饰装修、家用电器、以及家政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就业,引发商机。

2、老年住宅的发展,间接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如今老年人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已开始挑选环境好、功能全、服务质量佳的地方颐养天年,对老年住宅的规模、环境、服务、功能需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老年住宅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老年住宅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说老年住宅社区中要搞老年服务就需要有服务机构,要搞老年教育需要有教育机构,要搞老年娱乐需要有娱乐实体,要搞老年医疗需要有医疗卫生机构等等。这样,无形中就刺激了市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给经营生产资料的厂商带来了商机,给市场注入了活力。

3、老年住宅打开就业之门

老年住宅的发展建设,是通过关怀老年人的人文理念和一系列关怀老年人的服务体系,体现社区的养老功能。如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部门,可以为老年人进行室内看护,聘请运动学专家、医学专家、营养学专家为老人建立系统的健康指数跟踪服务;在社区里成立各种不同的老年俱乐部,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图书馆等。这些以老年住宅为依托的相关服务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招募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进行再培训、再就业,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压力。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了更好的就业平台。

老年住宅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老龄社会的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调节就业人口多和岗位短缺的矛盾。随着老年住宅的渐渐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开发出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安排更多人员上岗就业。

三、成都老年人住房现状分析

1、老年人住宅明显不足

2010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1404.7万人,目前,成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7.27%,比全国高出近5个百分点,而且以每年增加约10万人、增长0.7个百分点左右增速攀升。据统计,从1951年至1965年,我市出生人口数为245.97万人,未来1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猛增200万人。

2009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06所,床位数31917张,其中,国办养老服务机构7所,床位数2252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3所,床位数7605张。农村敬老院166所,床位数22060张。只能满足约2%的老年人进住,98%的老年人都要生活在社区,依托社区家庭养老。

2、户型设计不合理、功能相对单一

现有的养老院户型面积大小不等,主要为单人间、双人间和多人间,房屋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不能满足老年人住宅特殊功能要求,更不能从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

3、住宅区规模小、配套设施不足

目前成都市的养老公寓以中小型为主,多属传统的养老院、福利院,拥有300个床位以上规模的还比较少。整体规划设计落后,生活设施不完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单一,医疗护理、保健不配套,服务水平低下,缺乏人性化,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新一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4、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成都市现有的养老院中,绝大部坐落在偏远地区或老城内,噪音和空气污染大,且多数的养老院用房是经翻新过的民宅和企事业单位用房,房屋简陋,内部安全隐患突出,绿化植被缺乏,更谈不上养身、休闲的绿化景观环境了,总体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四、成都老年人住宅市场发展趋势

1、“老年人住宅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通过调查,2010年,中国退休劳动者一生的积蓄总和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另据中国老龄人协会统计,2010年中国老年人消费约5000亿人民币,而且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其消费数额还将得到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老年人市场”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老年人产业,尤其是老年人住宅产业是一个极待开发的产业。

2、老年人住宅将逐步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

老年人进入养老院等福利机构的目的就是安享晚年和健康长寿,因此对环境质量要求较多,而现有的养老院、福利院因历史原因,大多选址于主城区内,噪音和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相信随着老年人对养老质量要求的提高,其老年人住宅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将成必然之势,且唯有城郊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3、老年人住宅的开发以中档为主、辅之中低档和中高档产品

对老年人公寓的档次之分,现尚无明确界定,但可以肯定成都市现有养老院中绝大多数应界定为低档产品,而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中档产品严重不足。高档产品市场稀缺,有效需求相对较大。低档产品仍有市场,但需要升级换代。总之中档老年住宅产品的开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开发的主流,而高档产品、低档产品也将占有一席之地。

4、民办产权式老年公寓将成为未来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趋势

纵观成都市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现状,各养老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都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许多老年人既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孤单又恐在养老院无法满足宁静、舒适生活的要求,民办产权式老年公寓的出现将打消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顾虑,在北京、广州等地该类型的养老住宅深受老年人喜爱。民办养老机构的优势表现在,体制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经营策略上更多思考;管理手段上多样,市场化运作;负责程度上责任心强,全年无休,以院为家,是事业型;运作成本上更经济、有效。

5、“环境度假型老年公寓”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6篇

说起老龄化社会,许多人会想到日本。

日本学者近藤大介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因为周围年轻人多,他这个50多岁的人会被当作老年人来照顾,乘坐地铁时,会有人让座。

等他习惯了这样的“待遇”,回到日本后,却发现自己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错位。在他想买二手房去看房时,中介总会礼貌地说:“真希望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能多买房呀。”被重新划分进“年轻人”的行列,这让近藤大介惊奇不已。原来,眼下日本买房的客户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相比之下,他还真算年轻。

对日本来说,寄希望于近藤这样的“年轻人”迸发活力,以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日本总务省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数字为2898万,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增加了0.6%,达到22.7%。也就是说,老人现在已经几乎占到日本总人口的1/4,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的水平。

几十年来,日本一直努力延缓城市变老的进程,但收效并不明显。老龄城市正缓缓走来。 老龄化社会对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的要求出现了改变。

而在城市变老的过程中,人们熟悉的一些“常识”正被改写。 老年犯罪为什么增加了

老龄化社会对城市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出现了改变。比如,老年人增多,会导致医疗保险的需求上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考虑建设更多的医院而非体育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成功申办了2020年的奥运会,东京大兴土木建设奥运场馆遭到了不少社会团体的批评。批评人士认为,将这些经费花在一些老年健康问题上,会更有效地提高居民福祉。

日本总务省消防厅的统计显示,和2014年相比,2015年全国急救出动次数增加1.1%,达到605万次,连续6年刷新纪录。日本总务省消防厅认为,这是受到了社会老龄化的影响,因为需要急救的老人增多了。

老年性痴呆症,也称为“阿尔茨海默氏病”,更是随着老龄化社会临近而成为社会挑战。

2015年7月,BBC播发了阿尔茨海默症协会的一组数据,称全球共有4400万例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3500万例,治疗费用需耗费6000亿美元。

阿尔茨海默氏病国际组织公布的研究报告称,老年痴呆症是本世纪最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在全球财政负担继续加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研究人员警告说,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该病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以及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将会有显著上升。

报告称,到2030年,全球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将翻一番,而到2050年将增加3倍以上。专家们说,未来为看护老年痴呆症病人的开支将迅速上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老龄化对城市的影响,不仅发生在体育场和医院里,甚至监狱这样相对阴暗的角落也被波及。

日本最新犯罪数据显示,大约35%的入店行窃罪是由60岁以上的人所犯的。在60岁以上的惯犯中,40%的人会犯同样罪行的次数超过6次。

相关报告得出的结论让人啼笑皆非,简直是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现实版:不少老年人为了进监狱而故意犯罪,因为监狱里能提供免费食物、住宿以及医疗服务。

在这种省钱的“养老方式”诱导下,日本老年犯罪案件高发趋势正在加速。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3年间,重复犯相同罪行超过6次,且正在服刑的老年罪犯人数攀升了460%。

虽然日本没有明确提过“养老不能靠政府”,但“老人变坏”和“变老的坏人”都在用实际行动给政府敲响警钟。 亚洲地区韶华易逝吗

联合国人口基金发表报告,警告世界各国为人口迅速老化做好准备。报告指出,全球60岁以上老人总数将在十年内突破10亿大关。报告预言,到2050年,全球老人的数量将超过15岁以下儿童的数量。

该报告预测,亚洲老龄化速度尤其需要注意,因为到2030年,65岁和65岁以上的亚洲人将达到5.65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9亿,约为亚洲人口的1/6。而80岁及以上人口将占亚洲总人口的4.3%,是如今的3倍多。

而就在几年前,亚洲还被普遍认为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地区,这一转变不禁让人感叹韶华易逝。

香港汇丰银行亚洲经济研究联合主管弗雷德里克・诺伊曼说,“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人口结构变化到来的速度之快。”他说,亚洲的“人口红利”(即凭借大量年轻劳动力推动快速发展的现象)即将终结。

对亚洲不少城市来说,不得不面对“未富先老”的挑战,而在欧美国家,虽然已经富了几个世纪,但在应对老龄化时仍感力不从心。

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在上升。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2000至2010年之间,美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从35.5岁升至39.3岁。而同期欧洲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从37.5岁升至39岁,预计到2050年将升至49.5岁。

全球的老龄化趋势对世界经济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劳动力萎缩上,也会在金融市场变现出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警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少子老龄化,将妨碍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要求各方早日应对。

拉加德指出,如果少子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长的能力会下降。

她还表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养老金成本会大幅上升,导致企业和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从而使金融市场趋于不稳定,令人担忧。 受益者:从便利店到纸尿裤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老年城市的图景并非只有伤感。虽然老龄化带来了经济风险,但同时也为城市创造出“银发经济”的大把机会。

金融机构瑞信的数据显示,来自退休老人的需求提振了日本服务业的就业情况,因为退休老人将大把的积蓄花在跟团游、方便食品和医疗等项目上,而支撑起日本消费的,正是这群人。

老龄化社会也改变了城市的商业布局,比如街边便利店,它们曾经被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挤压得透不过气来,如今重新迎来了扩张的时代。因为随着顾客的年纪增大,他们不会前往喧嚣的购物中心采买日常用品,而是转向小型社区便利店购物。而且,由于在那里购物的大多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便利店也因此能发挥社交场所的作用,对老年人充满了吸引力。

老年人的护理也是一个规模颇大的市场。在工业4.0时代,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开发机器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目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学家就正在研制相关机器人,能够陪伴老年人,并对其提供照顾。正在开发的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订货购物,并提醒老人服药时间;而另一种机器人,则可以帮助使用者在中风后恢复其手臂的力量。

布里斯托机器人实验室认为,护理机器人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家中独立居住更长的时间。

纸尿裤行业也意外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受益者。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7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8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性服务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第9篇

摘 要 现代社会对老龄化有着一定程度的恐惧,事实上衰老是个体生命的必经过程,在不同的社会生产背景下养老都是必须的安排,每个时期养老形式有所差别。现代社会不应将养老视为负担,而应以养老需求为中心,发展养老产业,以养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作出养老安排的同时,使养老成为推动经济的正能量。文章在分析湖北省养老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 湖北省 养老产业

引言

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国务院2011年颁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显示了中央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态度。老龄化是目前中国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合理有效地进行养老安排,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历来就有“九省通衢”的称号,贯穿东西,连接南北,既可以作为东部地区发展的经济腹地,又可以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因此,选择有效的老龄化应对措施,对发挥湖北省中部枢纽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湖北省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值得关注。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1865年法国第一个成为老龄型国家后,国外学者就展开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联合国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持续发表了多篇相关报告,以使各国了解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国内学者对老龄化问题持续关注,杨宗传(2000)对居家养老进行了探讨,朱青(2002)从财政税收的视角分析了现收现付制的可行性,王德文等(2004)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姜向群(2008)论证人口老龄化可能给养老保险带来的影响,刘昌平(2011)指出养老产业的定义,杨博维等(2013)探索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

一、湖北省老龄化及现行养老安排困局

(一)湖北省老龄化现状

总的来说,湖北省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呈现出数量上老龄人口规模大、进程上老龄化速度快、结构上区域差异化的特点。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意味着该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的统计,湖北省以5723万的常住人口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九,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1%,比全国高出0.2个百分点。从地区分布上看,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见图1)。农村老龄化较城镇更严重。

(二)湖北省养老现存问题

就全国而言,老龄化速度快、结构变化时间短、未富先老,养老安排仓促,动力不足,湖北省也不例外,湖北省现行养老安排出现困局主要表现为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社会养老资源有限和养老资源规划零散。湖北省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2.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相对于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政府的养老工作财富不足,而社会养老工作发展滞后。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2010年末参保退休人员的增长比例为10%,而年末参保职工人数增长的比例仅为7%,缺口大,政府负担重。

湖北省老龄办2013年《湖北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对策》指出:湖北省农村老龄化情况较城市而言更加严重,2010―2035年之间,农村老龄化比重始终高于城镇3―6个百分点,但是湖北省城市养老资源却远远多于农村。郭义友、沈昭才、田莹(2008)指出,根据对除武汉市以外的11个地级城市的调查发现,湖北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不均衡,88.4%处于城市地区,11.6%处于农村地区。

二、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必要性和可能性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多,老龄化的加剧和现行养老安排的困境要求湖北省在养老安排上急需进行改革,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就湖北省的情况而言,老龄人口规模大、速度快,意味着养老需求大,高龄老人对医疗护理需求增多,以护工需求为例,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湖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在院人数中,不能自理的人数占总在院人数的比重为9.86%,在湖北省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之下,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的比重增加,对护工的需求成上升趋势,概括而言,现代社会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为资金、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而这些恰恰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

养老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设施、服务和商品的综合性产业,是一个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影响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包括养老住宅市场、养老服务市场、养老用品市场三大主体,其中每个主体下又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包括养老服务市场、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老年卫生保健市场、老年日常生活用品市场、老年住宅市场、老年金融市场、老年保险市场、老年文化市场、老年教育市场和老年咨询服务市场在内的十大市场。

养老产业是从单一地以养老而养老向以养老促发展的转变,以养老需求为中心,养老产业将与养老需求有关的子市场紧密联合起来,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了市场的力量,减轻了养老事业对政府财政的依赖,为养老提供了动力,缓解了养老投入不足的问题和政府的养老压力,带动各项产业发展,使养老从社会负担转化为正动力。

实际上,湖北省养老产业中的细分市场里,有些市场早前就做出尝试,当前最活跃的是养老住宅市场,如2011年合众人寿投资蔡甸养老社区。老年保健品市场也有所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老年保健以滋补品和药酒为主,到90年代初,保健品市场非常活跃,红桃K、劲酒等品牌熟为人知。

三、政策建议

(一)发展重点领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尽管养老产业包含多种产业及细分市场,但是发展包括老年住宅、老年护理和老年保险在内的重点领域,使得老人有地可居、有钱可买、有人可照料,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老年住宅,扩大市场供给,缓解床位不足的压力;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减退,特别是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大,发展老年护理,进行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上岗,既是满足老年需求的举措,也是增加社会就业的推动力;老年保险则是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养老产业的发展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力量,如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落实对包括民办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优惠政策,减轻税费负担,减少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阻力,结合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投入,减轻政府压力。

(三)加大信息交流,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发展养老产业,需要提供完善的养老产品及服务来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但是对应于每个老人个体,其需求有着差异性,做好老人的信息整理工作,建立每个老年人的信息档案库,如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等,信息搜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整理并整合,从而节约养老机构信息成本。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针对性地对老人提出建议,满足其需求,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联合调研组.湖北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对策.湖北省老龄办.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