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监理专业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B18-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00-03
从教学体系的设计角度看,学校开设的每一个门课程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工业工程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新设专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虽然各高校层次不同,但都在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寻找适合高校自身水平和特点的专业定位,培养合格的工业工程人才。青岛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已经培养了十余界毕业生,在培养中不断探索,寻求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经过几轮的培养方案调整,确定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业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以介绍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特点及体能特征为出发点,研究如何使人―机器―环境系统协调统一,并形成有机的联系,以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从而达到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目的。[1]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有必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特点,从内容上进行取舍,辅以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人因工程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课程需要为培养人才服务,对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仅考虑有限学时内的课堂教学,而不把培养能力放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必然有所缺失。经过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调查,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将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课程内容涵盖多,课时不足
人因工程学本身是吸取了“人体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思想、原理、准则、数据和方法。人因工程学中的基础性教学模块原理性强,但是略显枯燥,在整个教学内容中计划约占60%。[2]主要以教材为主进行单一的课堂讲授,偏重理论,学生对现场实践的东西知之甚少,课程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以笔者所在教研组选用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郭伏、钱省三主编的教材《人因工程学》为例,全书共有15章。一方面,由于多次培养计划修订,压缩专业课学时,在48学时内要完成理论内容的讲授和相应的实验,相当紧张。而另一方面,其中的部分内容与工业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又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和直接的关联,如基础工业工程提倡采用的低级别动作,就和人因工程所说的体力符合相关,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的搬运系统布置,就与人因工程的人体测量和工作空间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讲授内容的重复。
(二)学生认知不足,理论枯燥
人因工程学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和生理、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性原理,而这些内容以往学生接触少,单讲授这些基础性原理,往往很枯燥。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人因工程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来自经验科学,学生很难在实际中看到应用成果,使其缺乏对人因工程在工业工程专业学习中的认知。
(三)实验内容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过多
实验项目的设立需要必要的实验设备做保证。而在人因工程领域,所需要的多数实验设备价格昂贵,由于学校整体投入的问题,不能全部负担,因此在实验设备的采购上,往往从基本的单个实验设备入手。课程实验也围绕着仪器设备开设,项目多而杂,主要都是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差,缺乏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一方面,演示性实验过多,导致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缺乏主动性,进而渐渐失去对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课程实验是针对该门课程的某一知识点设计的,仅限于课程内,缺乏和其他专业课实验、实训的联系,不能整体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设计主动性不足,缺乏反馈
按照教育部工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需要开设必要的专业课课程设计。一直以来,笔者所在教研组也为学生开设了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某产品进行人因评价,或者对指定的教室和寝室家具等开展初步的设计。由于题目有限,学生选择余地小。同时,以往对于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指导教师往往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报告评定成绩。对于上交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学生往往并不清楚,缺乏反馈,这使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五)工程实践机会少
人因工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理论方法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对于这样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就不会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实习实践等环节缺少企业参与,一直以来都是众多二本院校面临的困难之一。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造成学生不认识、不了解企业实际,更谈不上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人因工程课程改革
对于课程教学的改革,笔者所在教研组一直强调,要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要考虑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或实践环节的相互关系。青岛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着眼点,力争使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现实需要,能够快速适应基层工业工程部门的工作,并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有鉴于此,按照递进式的能力培养过程,从“理论课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生产、毕业实习的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加以锻炼,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人因工程实践能力的初级工业工程从业人员;逐步把单门课程的教学融入整个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一)在理论课堂环节:人因工程课程由于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存在课程章节多的情况,以往为了全面地介绍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教师都尽量把所有和人因工程相关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在笔者所在课题组进行的工业工程职业能力调查中,对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其他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协调,最后确定人因工程课程大纲,确定所要讲授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以使理论课教学充分利用现有学时,并且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展开。另外,在原有采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视听资料的引入,提升学生对人因工程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课堂一直采用的主要方式,随着视频信息和教师科研项目的增加,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视频资料库。通过视频,向学生全面展示人因工程课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和成果,让学生真正看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在课内实验环节:立足现有人因实验设备,结合改建的模拟流水装配线进行重新设计。保留部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如噪声环境测量实验、微气候测量实验、照明实验、注意力分配实验、疲劳测量实验等,但要压缩相应的实验学时,增设更多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如扩展原有的工作空间与工作效率测量实验,设置为不同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测定实验,增加实验复杂性,进一步贴近工作实际。开放人因工程实验室,以便于有兴趣的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形成基本的面向实践的人因工程实践体系,包括:①基础性实验:环境照明实验、环境噪声实验、粉尘及微气候测量实验、注意力分配实验和人体测量实验;②研究型和综合性实验: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测定实验[3]、产品工效评价实验、模拟流水线各装配岗位劳动强度测量与分级实验、流水线常用管理看板的人机界面评价实验;③开放性自拟实验[4]:实验教师审定的自拟综合性试验项目。
(三)在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环节:深入细化原有的课程设计,改变原有简单的大论文方式,从生活和生产实践入手,划分成不同的专题,如人体尺寸测量与应用专题,操纵―显示人机系统专题,手持工具专题,使用行为分析专题,“以人为本”的综合思维与设计专题。[5]开展人因工程的改善实践和评价活动。改变以往课程设计仅通过事后评价课程设计报告给成绩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还要求学生对所改善的实例进行PPT展示。在课程设计周的最后一天,要求每组学生在有限的5分钟时间内,考虑PPT的配色、背景、信息量以及多媒体教室的照明等环境因素,全面地展示所完成的实例。成绩评定采用教师打分和同学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按照课程设计报告进行打分,占70%;学生按照PPT展示环节效果进行打分,占30%。课程设计的成绩形成综合的考核方式。
(四)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环节[6]:增加装配作业中的人因工程改善和物料搬运中的人因改善课题,在整个装配线作业过程中,模拟实际生产,通过人因工程视角来审视流水装配作业的优化,弥补工程实践机会的不足。把人因工程和基础工业工程的内容有机结合,在流水装配作业中,设计工作空间、工序工装;同时对整个模拟装配的人工作业进行适应性评价,锻炼学生应用人因工程知识的能力。
(五)在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生产和毕业实习指导书中设定人因工程的相应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学习企业中真实的人因工程应用内容,并进行初步实践,充分利用实习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在毕业设计环节,对于有兴趣从人因工程实践应用方面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教师应确立人因工程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专门进行指导,使其深入研究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
三、总结
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验设备的改造运行,实验大纲的修订,实验的辅导,课程设计的讲评,工业工程综合实训的指导等都需要教师参与。通过改革,也使得缺乏企业实践的年轻教师在有限的实验实训条件下,增强了指导实践的能力,分担了实践教学工作,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实验教辅人员不足的问题。
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重点,运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实施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原理、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其对人因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工业工程的系统和科学思维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
[ 注 释 ]
[1] 段天宏,李乃梁,任海滨.Web环境下《人因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建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2).
[2] 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
[3] 宋维宾,陈冰,李发权,等.面向应用的人因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5):206-208.
[4] 赵林,耿雷,季旭.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81-82.
[5] 周鼎.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
[6] 万鹏,原丕业,赵金先,等.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收稿时间]2014-12-30
Abstrac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ations. It is the basic basis for organizing teaching process, arranging teaching tasks,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Tak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xia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mak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six module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rogram after three years' operation.
关键词: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六模块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six module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49-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1]。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主要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介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一种方法[2],其如何实现有待探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文章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为例,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六模块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运行效果。
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准确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精神,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业务目标培养要求,开设专业的主要课程,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
1.2 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坚持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注意课程间的衔接,精简课程门数,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1.3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实验课内容,适当精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对实验内容较多的课程应单独设置实验课。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4 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和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统一的教学要求,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5 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3],积极寻求并培养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差别竞争力。目前我国许多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着培养目标同质的问题,即不同层次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缺乏特色,因此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避免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的正面冲撞与同质竞争[4]。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六模块结构设计
依据以上原则,确定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六模块知识结构,具体如下:
2.1 理论教学模块:理论教学目的是构建学生本科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其中所含的实践、实验、上机学时或独立设置的实验课计入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67%,该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方向主要为工程项目管理,并涵盖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课程,并将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列入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不断剔旧补新,反映科技进展,突出工程需要,注重实践应用,加强综合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的原则[4],将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并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
2.2 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招投标实习、施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集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等。此部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2%(超过了理工科类专业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30%的要求)。
2.3 个性发展模块:包括学生课外选修的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内容课程,即由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选修课。为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需求,专门设置了报考研究生课程模块等,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以及工程项目管理、运筹学等专业课程,以期落实“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该模块要求应至少修满6学分,其中报考研究生课程模块学分可替代部分人文社科学分(最多4学分)。
2.4 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模块:包括各类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该模块要求至少修满4学分方可毕业,其考核与认定办法按《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执行。根据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特点和实际,设置的内容有数学建模、标书设计、CAD制图大赛、工程算量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课外读书,人文艺术活动,文体竞赛等文化活动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2.5 职业技能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必修的职业技能证书及专业选修的技能(从业资格)证书。专业必修的职业技能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多证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保证;推荐选修的技能证书学生可根据本人实际进行选择。该模块至少应修满3学分,其中必修项目应修1学分及以上,必修项目学分可代替选修项目学分。本专业的专业推荐必修的认证项目主要有造价员、施工员、质检员等专业证书,推荐选修的认证项目主要有广联达工程造价系列软件应用资质认证(简称GSAA)、CET-4/6合格成绩单、机动车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考试2、3、4级、普通话等。
2.6 综合教育模块:包括军事训练(含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含专业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日常教育(周末晚点名、班级活动)、创业教育、毕业教育等,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成才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关课程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其余由学工处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该模块总计15学分。
以上各模块学分分配如表1。
3 实施效果
该校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2013年招生规模113人。自2010年始实施基于六模块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运行了3年,从往届毕业生情况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好,累计有5人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学生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强,取得专业技术技能证书的人数达100%,获得省、部级(或全国性)的各类竞赛奖9人次,部分学生顺利学生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等院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就业生评价较好。从实施效果上来看,六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既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又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项喜章,付晓灵.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分析[J].化学高等教育,2002(2):26-29.
[2]董忠敏.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301,317.
关键词 专业认证 专业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12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WANG Ruijun, LI Xiaona, REN Jie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Xi'an, Shaanxi 710048)
Abstrac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basi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wo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ne i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ditions, two is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docu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course. In this paper, the idea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a reference value for other engineering majo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基础,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②③专业建设水平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④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2006年5月,⑤其目的是保证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⑥⑦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或本专业)于2013年通过了有效期6年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文根据专业认证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此次专业认证为契机,研究提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1 专业认证以前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起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至今已有78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拥有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优秀教学团队,以“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在水利水电及相近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截至2012年底,本专业教学实验室总面积已达6000余平方米,开设课程实验11门,其中设计性实验30余项,核心专业课程均开设有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本专业长期坚持以学生为本,顺应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努力奋斗。
专业认证以前,我们通过与兄弟院校相同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本专业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实验室陈旧老化、实验项目不够完备等。(2)教学文件与认证标准不相适应。
2 专业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2年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参加并顺利通过有效期6年的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前后近3年时间里,我们以此次专业认证为契机,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实际,以认证标准为准绳,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文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改和提升,为有力促进本专业的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主要思路有:(1)为提升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实施专业7实验室的更新改造项目。(2)为系统提升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
3 专业建设的实施内容与过程
针对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专业建设的对策与思路,我们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文件进行全面整改和提升,主要内容有:
3.1 专业认证前,积极实施专业实验室的更新改造项目
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经过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我们研究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更新改造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水工实验室改造实施计划》。全部项目于专业认证前按计划圆满实施完成。
专业实验室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如下:(1)调整地下洞室结构模型实验室的整体布局,并进行恢复重建;(2)扩充土坝渗流实验室的使用面积;(3)将原压力管道非恒定流实验室进行搬迁后异地重建;(4)在原压力管道非恒定流实验室新建水电站厂房拆装实验室;(5)对水工专业教学模型室中原老旧及残损的教学模型进行全面更换;(6)对本专业全部实验室进行内外环境整治。
3.2 专业认证后,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
专业认证后,针对专业教学文件与认证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突出问题,从2013年底至2015年4月,我们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4版),并针对水利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在本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和不足,扎实推进了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其中包括: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部分教学管理文件进行补充和更新。通过上述整改,系统提升了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本次教学文件的主要整改情况如下:
(1)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相对于现行的2012版培养方案,本次培养方案的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①根据本专业发展实际,并结合认证标准要求,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
②修订完善了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使其能实质覆盖认证通用标准的毕业要求;
③按照认证标准要求,在培养方案中补充了关于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描述(毕业生发展预期);
④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水利类专业《补充标准》关于经济、环境、法律(规)及管理等四类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教学计划中的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了如下调整:(i)将“工程经济学”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基础课;(ii)取消原“工程合同”、“工程招投标”和“水政与水法”三门院级选修课,将其相关内容整合以后新开设“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必修专业基础课;(iii)将“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课;(iv)将“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课;(v)新增“特种坝工技术”院级选修课。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教学大纲修订。按照上述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能实质覆盖相应的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并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新或调整。
(3)专业教学管理文件修订。在全面总结以往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认证标准的有关要求,主要对下列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更新和完善: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期评价制度(试行);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持续改进的社会评价制度(试行);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暂行规定。
4 结语
专业建设水平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如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与思路,是值得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2013年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在专业认证前后三年时间里,通过与兄弟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对比分析,对本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在提升本专业教学条件的同时,还为本专业获得6年有效的优秀认证结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并为有效提高本专业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系统提升了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了本专业的建设水平。本文提出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方法,在工科类专业建设中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陕西高等学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黎骅,倪福全,甘露萍.农业水利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24-225.
② 刘传林,李继中,钱武.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39-40.
③ 周建超.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7-11.
④ 冯建刚,朱成立,王为木.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1:72-77.
⑤ 毕颖,刘桂萍,李文秀,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化工专业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4.2:57-58.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基金项目】本成果为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提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66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9-02
一、引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水利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其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学院的发展。多年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教育模式传统,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日益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不能致用,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步下降,从而影响专业和学院的发展。因此,探索出一个能适应当今社会和高职学生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办学层次、形式、模式堪称丰富,而每个层次的教育模式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区域需求,一直在不断探索着符合职教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合作育人机制
1.深化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管理细则,校企共同研讨论证专业定位(含服务面向定位、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
(2)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建本专业兼职教师团队,与专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参与教学活动。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发挥企业优势,接纳在校学生开展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并依托企业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平台。四川都成泽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共同建设水利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实习实训项目开发和实习实训文件编制等工作。
2.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相关制度
依托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和水利职教大校园,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引领下,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水利工程系主任担任部长和委员会主任,实训教研室主任担任副部长,下设行业单位合作室和企业单位合作室两个机构,分别负责与行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络。在组织完善的基础上,制订了《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顺利推进,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以后,校企共同研讨和创新了本专业“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进阶入岗。其模式构架见图1。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以此为导向,校企合作,广泛调研,专家论证,依据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按照各专业能力的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从而明确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确定相关课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的特点:
1.以项目化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第五学期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分列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和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利用真实的典型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体现学生认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训练过程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到典型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实现认岗;利用第一、二学年暑假集中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实现跟岗;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工作实践能力,实现顶岗。
3.课程排序符合职业能力递进规律
《水利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和《水工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等课程完成对学生制图能力、测量能力和检测能力等通用能力的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实现对学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培养;《重力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双证融通”体现职业成长规律
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我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技能训练后考取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钢筋工等工种的中级工证书,在四川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考取施工员等管理岗位证书。
5.职业素养养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将法律法规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系统思维等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
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见图3。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分别选择了一个试点班用于践行“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8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75%,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团队意识等均明显强于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和层次的教育目标,研讨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具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的结束,我们会紧跟社会和专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甚至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它能更地好适应社会和岗位新的需求,同时,我们认识到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仅仅有一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内涵建设,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纯义,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刘军号,毕守一,潘孝兵.基于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剖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2)
作者简介: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室内设计;高职高专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关键词:协同创新;安全工程;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洪杰(1982-),女,辽宁铁岭人,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梅丹(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安全工程创新型人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X94)、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本科毕业实训体系建设”(项目编号:2011s0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60-02
安全工程学科是由管理、技术、设备、经济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促进的综合交叉边缘科学。[1]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现,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2]但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等因素阻碍了其发展。就目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已有资源,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安全人才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学科资源优势,进行跨学科协作,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全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国家也相应加大了对安全工程的投入,使得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得到了发展。[3]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限制,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知识结构单一
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带有行业特点:煤矿、金属、非金属类矿山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矿山安全,冶金类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冶金安全,化工类院校主要侧重于化工安全等。由于各院校自身专业定位及学生培养目标不同,造成开设课程的侧重点不同,缺乏共性核心课程,进而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这些不仅会导致安全工程学科中人才结构不合理,而且对安全工程学科的长远发展也极为不利。[4]
2.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安全工程的课程设置难以统一,[3]大部分高校中所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反映安全科学的学科本质。各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基本上按照工科专业的模式安排,包括机械、物理、化学、数学和力学等学科课程,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则比较混乱,由于受行业的限制,专业课程的安排对行业过于侧重,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如安全管理与安全系统工程、防火防爆与消防工程学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中,各门专业课程基本上反映的是某一具体的安全生产知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对整个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无基本规律可循,总觉得所学知识支离破碎。[5]
3.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性不强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很快,快速发展的教育导致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毕业生的质量并没有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分析利用不足,导致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各校只着眼于安全工程专业目前好就业的特点,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学生数量的增加,但教学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并没有增加,导致老师疲于应对教学。要培养出适应现展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整合现有教师、教学资源,根据专业课程特色,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做到统筹安排。[6]
4.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环节设置方面,缺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实践教学独立性不强,多被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物;在教学方法上,多为教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学科建设经费少,实验设备更新较慢,一个教师负责全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情况时常出现,实验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学生方面,独立工作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意识等。[7]因此,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二、运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依托国内外优势的教学理念,借助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一是合作办学。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寻找合适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二是学生互换。通过学生互换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人士的视野。三是师资进修。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办学优秀的机构考察深造,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座谈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四是教师引进。高度重视在学术领域具有引导性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断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五是校企共建。调查分析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一是更新课程知识,将学术前沿成果引入教学,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二是注重能力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管理、科学和健康身心等素养。
3.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一是促进大学内部的学科交叉。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融合安全、机械、化工、采矿、环境等学科资源,实现多学科融合和协作。二是与企业建立双向型合作,建立定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征求企业的意见。学校为企业提高技术服务、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师资和奖学金等支持。三是教学资源共享。共享教师、教学资源,推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
4.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发展需要实践创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8]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师科研融入实验教学。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三是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鼓励本科生课外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四是工程实践。学校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三、结论
建立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要聚合资源,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辉,王新颖,王凯全,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7(2):84-86.
[2]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样性人才培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Z):17-19.
[3]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36-39.
[4]丁厚成.高校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6):101-104.
[5]蒋培玉,李列平,沈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2,9(2):47-49.
[6]魏雅莉.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会展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77):49-50.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装饰企业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得知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应该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能力;探析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看,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本科或四批一专科层次培养的人才相比,高职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以技能强、能吃苦、要求低的形象涌入就业大军,成为就业率比普通院校较高的就业群体。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基础和建筑装饰基础,能够从事建筑环境及室内装修设计、施工、管理和经济核算等工作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笔者通过对黄冈市建筑装饰行业、企业的调查发现,建筑装饰企业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能力培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建筑学院在进行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安排学生到建筑装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让教师到建筑企业兼职、短期培训等方式,深入企业一线积累实践操作经验。但在进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过程中,使笔者深深感受到,我们培养的学生离建筑装饰企业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可知,他们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是:学生在毕业上岗时应能独立做出一套符合基本要求的装饰设计方案;能正确地领会和执行主管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方案,并用电脑或手工绘制工程图、效果图;能根据方案图绘制出设计图和平面、立面、剖面施工图;能进行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及概预算;熟悉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技能且能反馈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加以改进。笔者将企业需求与我院学生的能力素质相比较,认为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加强如下几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1专业技能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能力可以细分为手绘表现能力、电脑绘图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装饰预、决算能力。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多半是建筑装饰企业,83%的学生选择以设计为主的工作岗位,因此,手绘表现能力和电脑绘图能力就成了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
1.1手绘表现能力
手绘表现技能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核心能力,它表达设计意图和设计效果图时具有快速、简便、一目了然的特点。手绘表现图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在与客户沟通时,可以灵活地随着客户的需求,简易、灵动、直观地表达,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手绘表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手绘图表现效果的好坏直接反应出设计师美术基本功和设计能力的强弱。手绘表现能力必须通过严格的美术基本功的训练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就的。
就目前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生源来看,文、理、艺兼收。导致本专业中90%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经过美术基本功训练,很多学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时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也不知道本专业主要专业技能会是绘画能力,所以进校后专业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些课程既要承担着传授学生基本造型知识和技能,又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性,学起来才会不怕困难。但是,现实状况是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乏味且单调的,必须通过大量的作品训练才能提高表现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才能快速地提高鉴赏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
我院教师不断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增强课后训练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方法,使学生经过专业基础课、手绘课程的学习后,一般能掌握基本的室内效果图表现和室外效果图的表现,形体造型能力较强,色彩造型能力较弱;临摹能力较强,创造能力很弱;能够完成效果图的临摹,但不能自主设计效果图,不能根据需求灵活地现场表现。手绘表现能力不强,在与客户交流设计意图和设计效果时缺乏沟通优势。
1.2电脑绘图能力
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都开设有《建筑装饰CAD》、《建筑装饰 3D max》、《建筑装饰photoshop》,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模、渲染、后期调整等技法。
《建筑装饰CAD》课程是基础的设计软件,只要认真听讲,记住各条命令,多练习就能掌握基本的建模方法,能出色地完成设计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建筑装饰 3D max》、《建筑装饰photoshop》这两门课程不仅需要软件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较强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设计中色彩渲染和色彩搭配方面,更需要很强的色彩修养,才能使整套设计效果既美观又协调。但是我院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弱。从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后期制作的设计作品来看,学生能根据设计方案绘制出设计图和平面、立面、剖面施工图;但是在完成电脑效果图时,因为色彩配置能力不够,造成材质的选择、灯光渲染、色彩搭配不够协调,不能设计出效果很好的设计作品。
1.3施工管理能力
虽然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建筑装饰企业从事的主要是设计方面的工作,但是仍需要具备施工管理能力。
从我院学生的整体能力来看,学生对书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对于真实项目工程的管理还是缺乏管理经验,只能从零开始慢慢摸索,不能独当一面地承担施工管理的工作任务。因此,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多安排企业师傅数量,减少师傅与所带学生比例,通过师傅现场经验传授,加强学生施工管理方面的能力。
2协作、沟通能力
“高质量的高职学生不仅具有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会学习、能做事、懂生活、善协作的能力。”①专业知识、技能是显而易见的能力,也是学生很重视的方面,而协作、沟通能力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部分,所以显得格外重要。
建筑装饰企业所承担的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多工种协调、合作完成,需要很强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任何一个项目从开始与客户谈单、看预期设计效果图到顺利签单,这只是完成了前期的签单任务。它是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业务员的语言沟通能力的成果。顺利签单只是完成了一个项目的前期任务,在装修过程中需要泥工、木工、油漆工等多种工种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多工种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设计师效果图的真实展现。这期间任何一项工种都相当重要,任何一项工程的圆满完成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但高职学生在校练期间多侧重于个人能力的训练,重点练就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走上工作岗位,在处理与同事关系、与客户关系时,显得能力不足。很多学生急切地要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甚至拒绝和别人合作,一心想自己干出成绩得到领导的赏识,团队意识薄弱,缺乏团体观念,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他人配合,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
3审美能力
设计师是建筑装饰企业的核心,设计师拿不出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就不能吸引客户。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加上合理的预决算是签单的关键因素。各种工种都是围绕设计师的设计而展开工作的,设计师审美素养的高低又决定着设计作品质量的好坏。
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过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体造型能力和色彩造型能力;通过平面、色彩、立体构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点线面构成美感、色彩搭配美感、空间混合美感;通过赏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优劣,分析色彩配置美感。但是审美修养是一种素质,是对美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仅靠几门课程的学习无法积淀到深厚的程度。再加上建筑装饰行业是与时俱进的行业,流行趋势时刻左右和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古典的、现代的、简约的、中式的、欧式的等各种设计思潮时刻在冲击着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深厚的审美积淀才能从繁杂的审美状态中将美的元素筛选、保留、采用。
由于本专业学生的生源基础薄弱、上课课时有限,尽管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上课、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学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在形体造型方面能力较强、临摹能力较强,但学生在色彩表现和色彩配置方面能力较弱,审美能力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参加工作后审美修养的不足就体现得很明显。审美修养能力低下直接导致设计的效果图在后期渲染时色彩搭配效果不好,对设计效果的影响相当大。
高职院校要想使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根据企业需求来“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不管是专业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还是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调整教学计划,将校企合作进行得更深入、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将更多更好的工作案例运用到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清楚地了解到真实工作情境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明确就业方向、了解自身的价值定位、了解将来工作必须的能力需求。目的明确,学起来才能更加用心、起劲。充分掌握企业所需的能力后,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很好地衔接起来,做到零距离的过渡,使学生顺利、满意地就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P键词 CDIO 工程教育模式 材料物理专业 人才培养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and ability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enterprise, a materials physics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was built from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and ability syllabu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security system by drawing the valuable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experience of domestic college and adopting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Keywords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materials physical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CDIO工程教育作为一套先进的教育模式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于2000年发起并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而创立,受到国内外高校广泛瞩目。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工程实践为背景,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参与到工程学习实践,获得相关知识技能[1-2]。2005年顾佩华教授首次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中国[3]。2011年中国共57 所高校开展 CDIO 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且已取得较好的成果[4]。
湖南工学院属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致力于培养“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根据信息、新能源与光电行业的发展需求,我校2015年新申请设置了材料物理专业,并将其作为CDIO工程教育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在对企业岗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知识、能力与素质大纲)、一体化课程计划、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了材料物理专业CDIO人才培养体系。
1 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依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们设计了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定专业目标为培养掌握较系统的材料物理专业知识,具备工程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工程开发与应用CDIO全过程的潜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依据CDIO大纲,从知识能力素质几个方面具体细化了专业目标。此外,在明确本专业的一般目标基础上,我们以材料物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为基础设定了三类岗位目标(系统应用工程师、材料与器件设计师、材料与器件制备/质量工程师),这三类岗位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后可能达到的不同目标,并对岗位任务做了相应规划。三种岗位涉及的知识分配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这些知识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习的,但是根据知识掌握情况与学生兴趣、特长等特点,因材施教,侧重不同,引导学生朝不同方向努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突出重点,使学生学习有兴趣,学完有特长,最终成为特色人才。
2 材料物理专业CDIO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设计
为了实现材料物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对学生、教师、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了涵括知识能力素质的详细可行的材料物理专业CDIO培养标准。制定的专业培养标准包括4个方面:(1)技术知识和推理;(2)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4)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CDIO)。这4个培养标准构成CDIO大纲的第一层内容。从第一层内容出发,进一步将标准细化、充实,我们构建了专业培养标准的第二层内容,如个人能力、职业能力与态度方面,我们细化为工程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程问题进行实验和调查、分析的能力,个人能力与态度等几个二级标准。每个二级标准下面再详细构建若干三级标准,直至在具体的课程和教学中能充分实现CDIO教学大纲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构建了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材料物理专业CDIO大纲,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物理专业CDIO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
3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达到材料物理CDIO专业培养标准,我们按照CDIO培养模式,构建了以三级团队设计项目为载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的鱼骨型一体化课程明确了材料物理专业培养的基本路线,将各学科课程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为材料物理专业设计了4个一级团队设计项目,6个二级团队设计项目,若干三级团队设计项目作为主干,以此安排课程门类、进度。其中一级项目面向角色定位与培养目标,包含本专业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持续贯穿于整个大学4年阶段。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每个团队4~6人,由教师分派或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具体的项目,从功能材料选择、材料与器件结构与性能设计、材料与器件制备工艺设计、系统设计与建造等方面出发构思、设计,直到将产品成功制造出来,完成一个完整的C-D-I-O全过程,从而达到相关能力培养要求。在“材料合成与制备工艺”、“材料结构与性能设计”、“器件制备工艺”和“器件结构与性能”等6个二级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是基于材料物理课程群的综合性设计项目,能够把各门课程中密切关联的知识点有效贯通起来,实现课程群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根据课程教学重点设立的实践项目,可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掌握,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
通过项目设计(如图1),可以有效地打通课程学习脉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学习、实践与创造能力,达到专业培养标准。
4 CDIO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材料物理专业CDIO工程教育顺利开展并能持续改进,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我们从学校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校企合作及管理与改进机制四个方面加以配置资源及深化改革。
首先学校将在材料物理专业前期投入500万资金,重点建设三个专业实验室,两个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学校安排一名副校级领导联系、指导专业建设工作。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高校CDIO教育交流、培训,减少教师年课堂授课课时,增加CDIO实践课时与课酬;在与学生学分政策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增加实践学分,设立实践加分奖励,从而调咏淌τ胙生的参与热忱度。
其次,在师资方面,成立CDIO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及课程改革师资团队。项目团队指导教师由教授、副教授、博士担任,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个6~7名学生组成的项目组,负责一、二级项目选题设计、组织与运行。课程改革团队教师主要负责开展单门课程的CDIO大纲、教案、三级项目的设计及基于项目/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实践。此外,教师工程能力是CDIO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特别要加强教师CDIO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专业将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全国CDIO教育工作会议,到CDIO试点高校交流、访问,到企业挂职锻炼,建立高校、企业培训教师CDIO能力的双重机制。
第三,加强与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目前,学校牵头与衡阳市白沙洲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家新材料及光电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材料物理企业实践实习基地。聘请10位企业人员担任项目导师,负责指导部分学生的实践。下一步拟将企业引入校园,成立校企合作创新工作室,双方提供资金、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选派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
第四,在CDIO教育全过程的管理与改进方面,注重项目管理,每个项目组配备一名项目秘书负责项目建档与监控。在项目考核上,实行分阶段分节点考核,以加强过程管理。考核方面,由项目指导教师设计相应的考核大纲,以小组成果展示,项目汇报、答辩,项目体会与分享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降低理论考核比重、增加三级项目考核比重。项目实施过程实行阶段性教学总结与反馈,及时修订项目方案与培养方案。
5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在国内多所高校试点、推行,取得了很大成功,获得工程教育界热烈反响。我们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借鉴国内高校CDIO工程教育宝贵经验,从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素质能力大纲、一体化课程、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构建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工程教育为背景,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出发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材料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L鼙疚牡玫胶鲜〗逃萄Ц母锵钅俊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发文号:湘教通〔2005〕291 号)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8.5:69-71.
[2]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2012.3:24-40.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高校扩招带来整体生源质量下滑,对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尤甚。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原电力工业部重点专业,主要面向电力工业培养从事电力工程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忽视与工程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2007年该课题组开展了项目研究与实践,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应性,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了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传统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有实践教学内容杂散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及原有实践平台难以支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东北电力大学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生源质量下滑问题,面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性,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办学传统和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统筹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构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基础-技术-专业)课程群+技术前沿课”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既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增强了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
构建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构成及运行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元件特性认知实践项目,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实验,加强对元件工作原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此模式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5门核心课程教学。
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工程师认证考试”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实践培养,即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建设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电力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新建全国高校唯一的教学用66kV/220kV真实变电站、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力生产过程动态模型演示中心、国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认证资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平台;另外,校企共建12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结合、专兼相济、科研带动”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聘请电力企业专家17人作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成果的创新点
形成了以“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理论教学注重教对学的促进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项目的工程导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强化实践提升能力,增强人才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
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探究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既强化了知识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
构建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平台支撑的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实践环节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筹划,将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支撑平台增强了实践培养的工程导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能力展示平台。实现了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人才培养效果
该成果自2009年应用以来,受益学生3000多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表研究论文108篇,参加教研项目54项、科研课题24项,获奖273项(国家级23项、省级53项)。吸引国家(南方)电网公司、各发电集团等央企来校招聘,年均签约率79%,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读研学生占比11%,就业率94%。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并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辐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来,已有20多所高校前来学习、考察与交流。承办一次全国性教材教学研讨会议,400余人参会;8次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表教研论文19篇,出版《电机学》《300MW(直吹)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与仿真》《电网及变电站运行分析与仿真》等教材6部,应用于10多个省份高校。为国内外20多家电力企业开展业务培训1566人。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参赛,成为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品牌特色竞赛活动,被誉为国内最具有影响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
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基础扎实、物理概念清晰、实践能力强”。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张启平教授级高工评价“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生概念清晰、理论扎实、岗位适应快、不怕吃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外聘兼职教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4%提升到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