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8:11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1篇

以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例,看其编辑思想。初、高中教材总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体现和贯彻“三个方向”的精神。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力求扎实活泼有序地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力求较好地体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严整有序与灵活多样的关系。3力求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面向大多数,力求难易适度,线索简明,梯度合理,易教易学。

该社新编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 化统一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2.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适当提高程度,又要适当缩短学程;既要适当加大容量,又要适当减轻负担。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是现代语文读与训练已经初步“过关”。4.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英国是属于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国家,“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后,出现了标有“国家课程”字样的教材,《牛津英语教程》、《英语》、《新阶梯》三套教材体现了以下编辑指导思想:

1.突出英语基础知识,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3.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以上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的陈述,我们尝试着作以下的比较。

一、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各国语文教材的编辑均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影响,它是一定民族、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最集中、最系统的反映,具体体现该时期对人才诸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和课程计划的物化形态,也是社会化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三个面向”的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编辑的总思想,它能给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国的语文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比之下,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没有国家层面上的总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教材,但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意识形态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干预的加强,这方面也有加强的趋势。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我国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编辑的灵活性,另外意识形态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它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的成功,如何在教材编辑中更好地体现这方面的指导思想,以更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重视教材编辑的可操作性,而英国的教材编辑则具有效高的灵活性。我国的教材编辑思想是基于编辑和教学的实际的可行性,从知识、能力到智力和习惯,从学习规律到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方法到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阶段目标到长期目标,从教材改革到教学改革,都有比较细化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英国的编辑思想则显得空泛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思维,言语实践活动,现实和日常生活等等,更注重宏观的把握,它往往不易操作,这正是其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影响所在。这种可操作与不可操作,导致了两个国家在教材编辑中,一个较为拘泥于框框,一个则较为灵活,这同样给实际的语文教学以相类似的影响。

三、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有序”、“梯度合理”、“在初中的基础上”等随时在强调构建一个语文教材的体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材编辑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思想密不可分。英国的教科书自由制度使得其在教材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就是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的今天,也缺乏类似的体系,使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衔接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循序渐进性。即使在教科书建设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也应继承这一传统,使得我们的教材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四、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在重视教材编辑的同时,也重视在教材的实践方面给教学改革以支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成型的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灵活现的,死的东西很难适应活的教学需要,教学的变化要求教材作相应的变化。在教材的层面上重视改革,不仅是对教材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给教学提供了一个信息,即要重视实际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反过来也会给教材的改革提供实践的支持。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则没有对这方面的要求。

五、两国在教材上都重视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无论哪一个民族,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语言的共同的东西都是其基础教育阶段 所必须重视的,因为这是本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日常生活中交往的基础,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技能,在教材的编辑中给予这方面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编辑思想在教材中重视的同时,对实际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及现实和日常生活重视不够,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和实际的语言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脱节,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少了应有的灵性,很多学生因之而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教材与实际语言环境的联系,赋予教材以更大的生命力,是我们以后的教材编辑应该注意的。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使得他们的教材比较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有利于教学和现实的结合。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2篇

以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例,看其编辑思想。初、高中教材总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体现和贯彻“三个方向”的精神。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力求扎实活泼有序地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力求较好地体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严整有序与灵活多样的关系。3力求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面向大多数,力求难易适度,线索简明,梯度合理,易教易学。

该社新编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 化统一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2.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适当提高程度,又要适当缩短学程;既要适当加大容量,又要适当减轻负担。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是现代语文读与训练已经初步“过关”。4.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英国是属于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国家,“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后,出现了标有“国家课程”字样的教材,《牛津英语教程》、《英语》、《新阶梯》三套教材体现了以下编辑指导思想:

1.突出英语基础知识,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3.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以上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的陈述,我们尝试着作以下的比较。

一、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各国语文教材的编辑均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影响,它是一定民族、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最集中、最系统的反映,具体体现该时期对人才诸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和课程计划的物化形态,也是社会化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三个面向”的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编辑的总思想,它能给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国的语文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比之下,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没有国家层面上的总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教材,但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意识形态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干预的加强,这方面也有加强的趋势。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我国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编辑的灵活性,另外意识形态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它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的成功,如何在教材编辑中更好地体现这方面的指导思想,以更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重视教材编辑的可操作性,而英国的教材编辑则具有效高的灵活性。我国的教材编辑思想是基于编辑和教学的实际的可行性,从知识、能力到智力和习惯,从学习规律到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方法到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阶段目标到长期目标,从教材改革到教学改革,都有比较细化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英国的编辑思想则显得空泛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思维,言语实践活动,现实和日常生活等等,更注重宏观的把握,它往往不易操作,这正是其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影响所在。这种可操作与不可操作,导致了两个国家在教材编辑中,一个较为拘泥于框框,一个则较为灵活,这同样给实际的语文教学以相类似的影响。

三、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有序”、“梯度合理”、“在初中的基础上”等随时在强调构建一个语文教材的体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材编辑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思想密不可分。英国的教科书自由制度使得其在教材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就是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的今天,也缺乏类似的体系,使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衔接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循序渐进性。即使在教科书建设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也应继承这一传统,使得我们的教材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四、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在重视教材编辑的同时,也重视在教材的实践方面给教学改革以支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成型的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灵活现的,死的东西很难适应活的教学需要,教学的变化要求教材作相应的变化。在教材的层面上重视改革,不仅是对教材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给教学提供了一个信息,即要重视实际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反过来也会给教材的改革提供实践的支持。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则没有对这方面的要求。

五、两国在教材上都重视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无论哪一个民族,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语言的共同的东西都是其基础教育阶段 所必须重视的,因为这是本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日常生活中交往的基础,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技能,在教材的编辑中给予这方面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编辑思想在教材中重视的同时,对实际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及现实和日常生活重视不够,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和实际的语言环境有了一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文化意识 文化教学

传统英语教学常常是以词汇、短语及语法等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常常出现因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用语错误。因此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意识培养,对英语教学的完整与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1. 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由文化产生,文化的不同决定的语言使用方式的差异。文化差异是由社会制度、生活环境、交流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而决定的,离开文化背景,将难以学好一门语言。因此,在课堂中引入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语教学很有必要。

2. 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2.1因循守旧,忽视文化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学理念仅仅是“理解句子的意义,造出正确,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教学的重点便放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培养。尽管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有关语言文化意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却更愿意沿用已久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忽视英语文化意识的导入。

2.2评教方式固定教学方向

高中的所有教学都是以高考为目标,英语也不例外。高考的命题方向也决定了高中英语的教学方向。高考是以考察语言技能为主,对单词、短语及语法的考察占很大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么会放弃练习习题的时间,去讲解和高考几乎无关的文化意识呢?

2.3新课标引入文化意识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已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新标准》指出: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能力的基础上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是综合运用语言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已经将文化意识培养纳入教学要求,只是实践和普及还需要时间。

3. 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方法研究

3.1优化教材,纳入文化意识专栏

现阶段英语教材主要采用“Senior English for China”,该教材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等内容整合成各个板块。每个单元的分为“Goals, Warming up , 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Language study, Intergrading skills, Tips, Checkpoint”等部分,这些板块重点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等内容,语言文化的部分则渗透在课文内容中。课文内容包括欧美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传统风俗、行为礼仪等方面。教材编者将文化意识融入到课文内容中,本身是个很好的做法,但是素材选择上有些死板,不能体现欧美等地真实交流的场景。融入到课文中的文化意识也容易被繁中的课业所略过,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笔者认为,素材选择应尽量选用真实材料,国外报刊的文章,外国人日常交际对话,诸如此类原汁原味的材料。还可以多选用俚语,俗语作为口语交际的对话内容,还原真实的英语对话环境。

3.2改变评教侧重,加入文化意识

学习都是为了高考,那么在高考中加入文化知识内容,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单选,完型,阅读,改错,作文均极少涉及欧美文化,阅读理解即使和文化内容有关,不了解文化却不会影响题目的理解,这并不会促使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试卷中可以加入文化意识的题目,如口语交际,考察学生在探望病人,询问路线等问题上如何与外国人交流。题型也以主观题为主,考察学生组织语言,应用语言的能力,如何使用地道的英语完成题目。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有意识的训练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进行完整的英语学习。

3.3改变教学观念,注重文化教学

教师应当摒弃注重语法的传统教学观念,将文化意识培养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应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部分进行讲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需要有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修养,这样才能给学生丰富,生动及准确的文化意识教育。

4. 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做好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我们就能将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国家培养出未来的栋梁之才。

传统英语教学常常是以词汇、短语及语法等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常常出现因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用语错误。因此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意识培养,对英语教学的完整与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1. 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由文化产生,文化的不同决定的语言使用方式的差异。文化差异是由社会制度、生活环境、交流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而决定的,离开文化背景,将难以学好一门语言。因此,在课堂中引入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语教学很有必要。

2. 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2.1因循守旧,忽视文化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学理念仅仅是“理解句子的意义,造出正确,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教学的重点便放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培养。尽管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有关语言文化意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却更愿意沿用已久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忽视英语文化意识的导入。

2.2评教方式固定教学方向

高中的所有教学都是以高考为目标,英语也不例外。高考的命题方向也决定了高中英语的教学方向。高考是以考察语言技能为主,对单词、短语及语法的考察占很大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么会放弃练习习题的时间,去讲解和高考几乎无关的文化意识呢?

2.3新课标引入文化意识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已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新标准》指出: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能力的基础上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是综合运用语言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已经将文化意识培养纳入教学要求,只是实践和普及还需要时间。

3. 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方法研究

3.1优化教材,纳入文化意识专栏

现阶段英语教材主要采用“Senior English for China”,该教材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等内容整合成各个板块。每个单元的分为“Goals, Warming up , 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Language study, Intergrading skills, Tips, Checkpoint”等部分,这些板块重点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等内容,语言文化的部分则渗透在课文内容中。课文内容包括欧美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传统风俗、行为礼仪等方面。教材编者将文化意识融入到课文内容中,本身是个很好的做法,但是素材选择上有些死板,不能体现欧美等地真实交流的场景。融入到课文中的文化意识也容易被繁中的课业所略过,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笔者认为,素材选择应尽量选用真实材料,国外报刊的文章,外国人日常交际对话,诸如此类原汁原味的材料。还可以多选用俚语,俗语作为口语交际的对话内容,还原真实的英语对话环境。

3.2改变评教侧重,加入文化意识

学习都是为了高考,那么在高考中加入文化知识内容,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单选,完型,阅读,改错,作文均极少涉及欧美文化,阅读理解即使和文化内容有关,不了解文化却不会影响题目的理解,这并不会促使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试卷中可以加入文化意识的题目,如口语交际,考察学生在探望病人,询问路线等问题上如何与外国人交流。题型也以主观题为主,考察学生组织语言,应用语言的能力,如何使用地道的英语完成题目。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有意识的训练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进行完整的英语学习。

3.3改变教学观念,注重文化教学

教师应当摒弃注重语法的传统教学观念,将文化意识培养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应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部分进行讲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需要有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修养,这样才能给学生丰富,生动及准确的文化意识教育。

4. 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做好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我们就能将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国家培养出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王白石. 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卜玉刚.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文化意识渗透的探究[J]. 海外英语, 2012(18).

[3] 金丽柰. 高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剖析一堂英语演讲培训课[J]. 2012(14).

[1] 王白石. 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4篇

一、高中语文教材的概述

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用一直也比较单一,需要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学术交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不同教材之间的比较研究就是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语文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包括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或者不同地区的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特别是对外国语文教材与中国语文教材的比较,了解各自国家语文教材的特点、教材编写脉络,找出我国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优秀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完善我国的语文教材。纵向比较通常是指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用的语文教材进行研究,探究语文教材的发展历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比较

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是根据国家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而编写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人教版教材一直是我国传统的、长期使用的教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这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保持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样式,设计更多新颖活泼的教学体例,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侧重的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改变了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提倡大众教育、全民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让教材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辨和审美能力,关注学生个性,传播优秀文化。

3.语文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语文版语文教材编写理念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将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有机衔接起来,注重古诗文、文言文等文学鉴赏教学,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传承民族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材总体框架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通常包括四个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每一部分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块,旨在训练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每一部分又开设了很多专题,相互交叉,共同促进,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结构上也分为三个部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在单元的设置上,引入了大量的古诗文,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

四、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比较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并不是非常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也不强调知识的完整性,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陈述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快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可以轻松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侧重知识专题的整理与编写,通过各个不同专题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养成问题意识,实践调查,善于开拓创新。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在知识系统上具有相似性,但语文版教材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程序性知识在教材中占非常大的比例,更具有操作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三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都越来越贴近生活,避免语文课堂的枯燥,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若丰.高中语文教材祖同篇目比较研究:以苏教版新教材和人教版老教材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牛津英语;文化意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牛津英语新教材对教学的帮助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学生非常的聪明,但是唯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其成绩不是非常出色。相反的是,一部分学生不是非常的聪明,但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也非常努力,所以最后的成绩也往往比较出色。

文化是一个完整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抽象的行为规范、伦理标准、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等,因此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人不仅仅是“社会人”,而且还是“文化人”。

1、解读牛津英语教材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在各个版块中教材都十分地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和对话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在教学也不能以本为本,而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去充分挖掘探讨、活化教材资源,让教材更加深人的走进学生。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者删减,从而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当然,补充的教材必须要和本单元的教学话题相关。

2、英语文化意识的影响因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大,主要在于,他们对英语的文化了解不够,对英语的情境也了解不深,所以,导致了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也乏善可陈。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引导他们充分的认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树立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

了解英语文化意识,可以从两点人手:一是英语文化的价值取向,二是英语文化中的传统习俗。

2.1价值取向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和价值取向,对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也是大不相同的。特定的文化标准文化意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一种文化中推崇赞扬公认的举止思想,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有可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不可思议。用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单词Individualism为例。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这个词反映的是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完全凭个人的奋斗取得成功的个人品质。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崇尚依靠个人的能力去实现个人的利益,认为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鼓励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这种人生信念可以从下面的这些谚语中反映出来: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2.2传统习俗

在英语文化中,传统的风俗与习惯也是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同传统习俗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思想、举止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则体现在称呼、赞扬、道谢、致歉、禁忌、对颜色的偏好等各个方面。

以颜色偏好为例,不同的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内涵和思想都不一样。中国人大多偏爱红色,但凡有喜庆、节日,都要以红色装饰,象征着幸福、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却代表着血腥、灾难和危险。因此《红楼梦》中的“怡红公子”、“怡红院”这些词汇,在英国翻译家Hawkes的译著中则被译作“Green Boy”,“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而不是“the Happy Red Prince”,“Happy Red Court”。

3、加强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了解英语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习俗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人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有效的英语文化意识。

3.1加大课堂的文化输人,强化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渠道,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当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教师要更新教学旧有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充分的挖掘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3.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语言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的交际,使学生能够适应英美国家的招呼,寒暄,称谓,道歉,致谢等礼貌表达方式,或者是让学生在模拟英语文化环境中生活,使其能够逐步的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

4、英语文化意识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4.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英语教学也已经脱离了已本为本的教学方法,转而向实践性更高的语言教学发展,这就需要较高语言素质和较强文化素养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当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随着教材及其考试内容的不断改革,教师不仅要刻苦钻研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语言素养,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4.2教师要提高文化意识渗透的系统性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牛津英语教材上的内容,认真备课,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教学中要多注意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文化意识渗透进英语语言的教学活动当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愉快的学习,从学习中找到兴奋点,既能习得真正的语言,又提高了个人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钱颖.新课程理念下的《牛津初中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9(37)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6篇

纵观十几年来的语文教育战线,会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教法的改革创新轰轰烈烈、山花烂熳,而教材的改 革创新则沉寂冷落、晨星寥寥。这种显著的反差在说明着语文教育界上层动作迟缓的同时,也说明着教材理论 的匮乏与孱弱。我们知道,教材和教法是教育的左右腿,二者必须同步和谐,教育才会有好的效果。正是从这 个意义上说,时代在呼唤更加科学的新的语文教材的出世。在此,本文愿提出自己关于语文教材类型与体式的 一孔之见,以期给专家们一点参考。

(一)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倡导“文雅教育”始,一贯到今,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大体不变:识记单词、语法 、修辞、逻辑及语言应用。不难看出,老外们是把语文看作一门“技术训练”课。

在中国古代,文史哲伦理浑然一体的语文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基本内容不变:识字、读书明经、 修德养性。也不难看出,古人们是把语文当作一门“意识修养”课。顺便深及一层,西方社会的世风不厚,中 国传统的重守伦理、均与各自的语文教育有重要关系。

中国现代的语文教育如何呢?上个世纪末叶,“崇洋”(无贬义)之风渐成气候,1902、1903年有两个《 学堂章程》,实为中国教育西化的肇始,但就语文而言,至多可称为半西化,因为它是西洋瓶装着老国酒—— 学堂制式、让学生写实用文,此为“西洋瓶”;令学生读史读经读古文,明了“文章于政事身世关系处”,则 为“老国酒”。可见,语文一出世就未能确立“中国现代语文”的自我真身。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语文偏 重“技术训练”;抗战至建国时期,语文偏重“意识修养”;建国后,语文教育界深感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二 元矛盾状态难以驾驭,经过几年酝酿,于1956年出现了汉语、文学分科;不久,“意识”复又压倒“技术”, 直至70年代末,语文教育都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80年代至今的十几年,虽然意见纷呈,但主流是“ 技术训练”观念,“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不就是技术训练观念吗?“语言派”的诸多理论与实践也是技术 训练论。

以西安董敏堂、北京刘国盈两位先生为代表的“以系统的语文知识为核心”的教材教法观点,在我看来, 可能是确立语文本体的中肯灼见,它能融“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为一体,铸造出一个新的科学的“语文 ”。“可能”者也,是谓彼所言之“语文知识”,必须具有新颖独特的涵义,若是仅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 这八字宪法,那么,依然陷在“技术训练”论里不能超拔。

纵观语文的百年历史,它始终未能超越“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的二元矛盾状态进而实现应有的自立 。

那么,我们能否建设一个既高于西方、高于传统又易于操作、易于收效的中国的现代的语文教育体系呢? 能。我以为这就是让“意识修养”隐却一层,让“技术训练”后退一步,请“语文知识”——民族的常用文字 、人文常识、文雅语汇、实用文知识、文学常识——就坐正位,创建一个“掌握知识、以知化意、以知养技” 的“知识本位的语文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关键,自然是“知识本位的语文教材”。

建构“知识本位的语文教材”,其前提是充分认识和把握语文自身的特点和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退一步 讲,无论何种语文教材的编制,都必须把握这两个特点,而以往我们并未很好把握。

(二)语文自身的特点

科学性、常识性、实用性、工具性为中小学各门课程所共有。除共性之外,语文尚有如下特点:

1.人文性。没有哪一科能像语文这样充满着生活气息,没有哪一科能像语文这样洋溢着人情味道,没有哪 一科能像语文这样蕴含着富饶的知识营养——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 的、民俗的知识。语文教学的复杂、优越、困难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所以重视、研究、理顺、把握语文科的 人文性,乃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首要一环。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否也表现着人文性呢?答 案是肯定的。无视人文特点,把语文只看成言语技术和属文技术无疑是片面的,离开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人情 味道、生活气息,运用再高的技术其言语或文章也不会动人。因此,有计划地传授人文性知识,顺便传授言语 及文章技术才是语文教育的上上之策。

2.民族性。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习俗、性格乃至意识观念都有差异,由语文具有人文性,可知语文也 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文在很广的范围和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文字、词汇、语 法、修辞、人文知识等显在的层面上,而且在潜在的层面上如审美观、处世观、价值观以及语句的连缀和章句 的解读上也存在着。例如章句解读,汉文必须是“左顾右盼,看上下文,看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然后才能真 正了解句子的内容”,因为“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季羡林先生语)。章句解读的民族差异还属最隐淡者, 若说价值观、审美观及语法修辞,差别更为突出。但是,语文的民族性在以往的岁月里却很少有人虑及。

3.时代性。教学中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七”永远是“ 二十一”,浮力定律永“浮”不沉,水永远是H[,2]O……;而政治课则无时不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换更替。 所以说,前者不具有时代性,而后者的时代性鲜明突出;语文课则是介于二者之间。考察各地各时各种语文教 材,可见其无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是置之不理还是刻意追求,时代意识都必然性地存在于语文教材之 中,只不过多少、显隐、缓急不同罢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文教材里的“时代意识”不该明显地表露出来 ,而以“似无实有、明无暗有”为佳境,这样的语文教材才是“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材。我国近百年特别是 近50年来的语文教材,其时代性过于突出,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效率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

4.文雅性。不论“语”还是“文”,从思想和技术性的标准看,都可以分为“通俗”、“文雅”和“精致 ”三个级别。“通俗语汇”即日常交际用语,若以使用的绝对量论,它约占90%,若以书面语的使用量论,它约 占60%,通俗语汇用不着进学校学习,儿童从咿呀学语至入学时就学会了一半或一大半,另一半或一小半则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自自然然地就学会了,数以亿万计的文盲并不是语盲的事实,便足以证明母语中的通俗语汇可以 自然通晓——姑且称之为“母语天成律”;精致语汇(精妙语辞及学术语辞)并非普通中小学生所能追求。所 以,中小学语文课中“语”的主体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文雅语汇”。以往和现在语文教学效率太低,是否 跟我们的教材乃至指导思想没有把握住“语”的范畴有一定关系呢?今后编写教材应当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以传授民族的常用文字、人文常识、文雅语汇、实用文知识

、文学常 识、并培养相应使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它们渗透在语文教育 之中,听其自然地潜移默化。下一代的语文教材应当遵循这一宗旨。

(三)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效应、规律,明了这些关系、效应和规律,是我们制定 大纲、编写教材、组织教学的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就语文科的学习而言,以下三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 充分注意:

1.文随道入。这里的文与道的含义与传统的文道概念有所不同,文,指具体的字、词、句型句式、表达技 巧、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道,指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生活的、伦理的和民俗的“人文知识和 人文材料”,也指有关人文的诸多“思想观点和学说”。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可以叫“随道传文”,这里是从 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所以叫作“文随道入”。

从文章的写作、保存、流传过程来看,文是道的载体,道随文行,形式为内容服务;可是从学习语文的过 程来看,则恰恰相反,要借助把握意旨材料(道)来掌握字、词、句、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文),内容 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形式服务,此即“文随道入”的内涵。广东湛江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课本》就很好 地体现了这一语文学习的原理特点。明白了“文随道入”的道理,我们就明白了语文教学“全文法”和“整体 阅读”的高明之所在;再进一步,也就明白了语文课为什么学课文而不学字词典,也就明白了学课文与阅读报 刊的真正区别了。

2.自悟效应。“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吕叔湘先生 语)看课外书的学生绝非“少数”,而为什么只有这“少数”“语文较好”呢?细细想来,这“看”字底下深 埋着一个“悟”字。有“悟”是会看,没“悟”是白看,“悟”乃是语文学习之关键。孔子“举一反三”的教 学指导思想,“哂之”而不斥之、言“吾与点也”而不言吾何以与点之类的实际作法,正说明他是一个真正重 视了“自悟”价值的老师;传统语文教育(1903年以前)一直重学生的诵、记而轻教师讲解的教法,实在是不 惜血本地追求“自悟效应”;赞科夫倡导高难度教学原则,魏书生等名师极力倡导并实施学生自学,实质上也 都是悟到了语文学习中“自悟”的存在及其巨大效能。可是我们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流行的观念却是“讲 深讲透”,教师讲透了,学生还有什么可悟呢?连文学等艺术作品尚且以含蓄有味为上品,我们的教学怎么反 而追求一碗白水清澈见底的效果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与“讲深讲透”不无瓜葛。如此看来,继承古代 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自悟效应”的传统,应当是不久的将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特色之一。

3.学用互动效应。学与用的关系,普通的看法是学而备用、学以致用、学而后用,用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 果,二者是单向的因果联系;高明的看法则作如是观: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互动、良性循环。《学记》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论;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等等,这是 名家重视“学用互动效应”的例子。实践中也不乏证据,77、78两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得许多大学教师的赞 许;当前有许多语文教师搞课前3分钟演讲,引导学生写书评影评,办手抄报等,也都是自觉或自发地在以“用 ”促“学”;更切近一点说,我们自己备课、写论文的过程中不也体现了用能促学、学以致用的互动效应吗? 当代六大科技理论之一的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新的有序的结构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均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学习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系统,而学和用恰恰就是输入和输出,就语文学习而言,听和读是输入, 说和写是输出。“学用互动”也就是听读和说写相互促进。从学用互动效应看语文教学的状态,西方是重输入 不足而重输出有余;我们的现状是输入输出皆不足,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貌似输入的“师讲”上。

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上述三点绝非仅有,择较隐者言之而已。换言之,新一代教材的建构有许多学习原 理与规律需要参照,上述三点亦在其中。

(四)理想的语文教材

教材质量的高低反映着教育思想的水准,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所以不可等闲视之。

明晰而透彻地把握了语文自身和语文学习两方面的特点(当然不止上面所谈)之后,就可以对语文教材的 内容和体式进行规划了。下面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1.理想的语文教材的内容

这内容的确定其实是极为庄重相当艰难的,非一人之力所能及,这里姑以虚拟之轮廓阐明自己的思路,所 谓止于框架也。

概括地说,语文=语(文雅语汇)+文(常用文字+人文常识+实用文知识+文学常识)。整个中小学的 语文课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3755个常用字、8000个使用频度最高的文雅词、500条成语、300条名言佳句、 100首诗歌、50篇范文、2000项人文常识、阅读500万字的各类文雅作品,并能写出明白晓畅的实用文(应用文 、记叙文、论说文)。

具体地说,“语文”虽是一词,却是多个概念。初小的语文、高小的语文、初中的语文、高中的语文各有 不同的内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譬如:

初小的语文=文雅语汇(20%)+常用文字(50%)+人文常识(30%);

高小的语文=文雅语汇(30%)+常用文字(30%)+文章知识(20%)+人文常识(20%);

初中的语文=文雅语汇(30%)+常用文字(10%)+文章知识(30%)+文学常识(10%)+人文常识(20%);

高中的语文=文雅语汇(30%)+文章知识(30%)+文学常识(20%)+人文常识(20%);

四个“语文”的教学内容,虽不相同,却有着内在(序列或程度)的系统联系。

2.理想的语文教材的体式

理想的语文教材除了要体现循序渐进、文道统一等原则之外,还应该体现如下四个体式上的特征。

①两线并列,相辅相成。狭义的语文知识(即常用文字、文雅语汇、文章知识、文学常识)为主线,人文 常识(即哲学、政治、伦理、历史、艺术、民俗、天文、地理等一切科学学科的粗略常识)为辅线,主线与辅 线并行;小学阶段辅线为明线,主线为暗线,中学阶段相反 。至于德育、美育、情感教育则由其随风潜入,滋 润无声。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7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传统英语教学问题正不断凸显,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文化意识上的薄弱。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提出提升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策略,期望改变高中英语文化意识薄弱的现状,达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升文化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薄弱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在教学中要渗透文化意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新课标也已经提出了要求,对于各国的文化要大力地引导学生去接触,去了解。这不仅对英语的理解大有裨益,同时还可以加深对于本国的文化的理解,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但是,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文化意识层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薄弱因素。

一、文化意识薄弱

(一)没有用活教材

    每一本教材,都体现着教育的理念。没有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肤浅的英语教学。源于此,现行的高中英语教学教材,力图在语言和文化的层面上充分结合地编排课目。但是高中生却达不到课程的要求,他们在课堂内外常常弄出理解的错误。作为教师,为了完成高中英语教学任务,往往没有充分地活用教材,而只是遵循高中英语教材外在的联系,即语言的学习,对其施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法,从而导致出文化意识教学的淡化。

(二)评价的弱化

    在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把教学看成就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技巧的教学,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够深。比如对一幅图片的讲解,就是一两句简短的叙述,仅此而已;在阅读教学中,也往往只是对其语言知识层面的学习,只关注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对于那些文化层面的参考性评价却淡化了,就是有涉及,也都极其薄弱。这种语言和文化教学的的剥离状况,还有考试评价的现状,即当下的英语考试,往往又只侧重于书本语言知识的考试,而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检测,这样一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不可能不薄弱。

(三)本土文化渗透不够

    由于地理的、习俗的、宗教的、历史的等方方面面的不同,中西方在文化层面上,就存在了个体上的区别。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就出现了理解上的差异性。我们不重视文化上的差异性探究,但是这种现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去关注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把本土文化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来。就当下的人教版的英语教材,本土文化的英语内容远远只有英语文化内容的三分之一不足,这样一来,我们的高中生,对于本土文化的内容上的表达,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学以致用,也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这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四)学生观念偏差

    英语在高中生学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大多数抱着为了考高分的观念,在现行的偏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现实中,高中生只是努力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却将文化意识剥却离开来。这样一来,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就薄弱起来。

二、应对之道

(一)正确理解文化

    在概念上,要正确地理解文化的界定,我们目标准确了,才会有方向性,毕竟文化的概念多种多样。再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是紧密不可切割的有机体,文化需要语言的承载,语言需要文化的灵魂。作为执教者,虽然各自存在这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在许多要求上必须一致。比如,在新授之前,必须理解、掌握教材和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将课程目标细化,恰当地分配在一些教学步骤之中,真正将文化意识落实到英语教学当中去。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特定的语境,让他们充分地交流。执教者在把握了这一系列的文化意识之后,就可以把一些跨越文化的内容,巧妙地融进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去了。

(二)文化教学渗透课堂

    如何培养文化意识,这取决于执教者的对于高中英语教材的把握。作为执教者,要对教材充分拓宽和掘深,尽最大的努力,将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剖析出来。努力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一些文化内容,毕竟教材是学生在一堂里的关注最多的载体,执教者从教材出发,努力把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原点,去施以教学。且将文化教学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词汇教学中,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去。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作为执教者,就应该恰到好处地解释或者做一些相应的拓展。在口语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文化教学与口语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要充分地挖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境。在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要与之相结合,将阅读与英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等知识联系起来。当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对于那些需要系统了解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最好方式。 

(三)加强文化教学评价

    评价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的在于矫正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方向和促进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提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化能力的目标。对于执教者,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程度是评价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的首要标准。对于执教者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学校考核三种形式。当然,当下学生还存在着考试的压力,对于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地将对于文化的考察渗透到试题当中去,以引起学生的注重,达到指引教学的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的确存在着文化意识的薄弱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过程中,观念上经常会出现偏差。这种种因素,迫使我们深度地剖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的根本,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方面要加强正确地理解文化的概念,寻找方向;另一方面,就是将文化教学渗透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词汇环节、口语环节、阅读环节、研究性环节。最后就是加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意识的评价,让教师的有方向性地去教学,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以上各条策略,以期达到改变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薄弱的现状,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管窥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56.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8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高考备考不仅对学生重要,对教师也是如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优化课堂至关重要。我这两年带高三,对于高三的语文复习也有了一定的体会,现在就和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高三的复习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像文字、词汇、句子、修辞及文言文知识等都是中学课文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文学常识,虽然《考试说明》中不考,但是如果缺少一定文学常识的积淀,在理解诗歌及文言文时就一定会有困难。语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夯实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所以复习中该记住的要记住,该背诵默写的要背诵默写,一点不能放松。对于易混难记的知识点,如字音、字形、熟语、名句背诵部分则应在复习之后随时回顾,间时巩固,对于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这三大难点则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间时练习,在多次间时练习中,逐步提高评鉴、翻译能力和答题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好。因此,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的间时复习策略应当成为化解疑难、夯实基础的复习智慧和方法。

二、知识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打比方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为了加固原来的结构,并且添建一层新的楼房。”这话很精辟,它告诉我们,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系统。教师要传授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之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材

形成知识体系最好的办法是整理教材。在语文复习中,很多教师认为高考语文中教材几乎不考,就忽视教材。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教材是知识归纳整理最好的依据,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对教材的回归,对文本的关注,首先应在“夯实”二字上大做文章。比如字音、字形的识记,词语(成语)的掌握,名句名篇和文学、文化常识的温习都与高考考点及其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尤其是课本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相关语言知识,翻译技能的演练,更是高考古诗文阅读所需知识的源泉,所备能力的直接生发点。那种脱离教材和文本,好高骛远式的文言文复习之举是舍本逐木、缘木求鱼的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其次,深入“挖掘”文本固有信息是我们应当树立的又一教材使用策略。文章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收获多。比如,我们可以再次挖掘文中人物、事件的全新内涵,丰富作文素材,以此来诠释、支撑相应的作文话题或主题;也可挖掘、借鉴文本中适用于高考作文的构思、立意及表达的技法,还可从课后练习中挖掘、归纳出一些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偏重课外复习用书,而又始终不废教材,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彼此兼顾,应当成为我们复习时恪守的基本原则。

四、注重课堂的语文素养培养

高三复习课一般都和高考挂钩,注重实用性,注重利用方法解决问题。这无可厚非,但难免过于功利。这使得学生过多地注意文章或诗歌会出什么样的题,标准答案是什么。这样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简单记忆知识,而不能陶冶性情。所以,即使是高三的语文课堂,也一样应该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强化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完成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高考迎考训练,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的语文知识的分解,局限于纯知识的讲解,认为加强素养的考查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考查。这样已不适合高考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的,既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的养成。

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应注重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选典型例题,在学生“悟”的基础上讲清知识规律和解题思路并以做出示范。高三的复习课典型例题既可以是高考经典题,也可是教材中典型的例子。我选择的典型例题有2006年和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还有第三册教材中的典型例子。这样既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倾向,又对教材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还要精选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也是复习课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搞好知识迁移,形成能力。

六、增添一些趣味性

由于高三的复习课注重方法规律的整理归纳和针对性的练习,所以复习课难免程式化,难免枯燥机械。结果是老师教得索然,学生学得无味。所以,在复习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诗歌鉴赏专题。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深刻,聚集、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总有几分隔膜。因此,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铺设欣赏情境,渲染欣赏氛围,诱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七、关心时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形成对比。其实,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和壮志,这也是新课改语文高考的方向。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读报时间结合新闻选修教材内容精选一些时评文章让学生去看去读,这样,学生既能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又学会了新闻的写作方法,还能积累新鲜的写作素材,是非常有用的。

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读报时间看书报,了解社会,写新闻评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总之,高三的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这需要我们探索如何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1.《人是教育的对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教育心理学著作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第9篇

目前,各种版本的高中英语新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越来越重视文化背景的教学。新教材的编写者充分考虑了英语文化因素,其语言材料、教学内容、课后练习等均大量涉及英语文化知识。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英语,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还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族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文化感受能力。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意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 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各种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说话方式和表达习惯方面,自然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人们在交流中就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才能避免误会,达到交流目的。

二、培养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意义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它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高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时代性原则

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具有时代性,即既要反映语言的发展,又要满足时展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既要反映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精神面貌,又要使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2、实用性原则

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手段,利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和立体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创设各种语言场景,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现行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循环的方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

4、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仅仅传授教材中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不足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现规律。

5、思想性原则

高中英语教学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涉及文化教学时,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四、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模块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高中英语教材中从不同角度设置了不少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而且每个模块都有“Culture Corner”,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方方面面,这为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如在必修2的Module3 Music一课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听一些中外名曲,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寻找到中西方音乐在创作主题、表现手法、主要乐器和代表性音乐人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感受和对比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学生可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角度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又如在外研版必修4的Module3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一课中,从Body Language的定义、重要性、分类、应用和差异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和应用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以及在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入乡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词汇的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既是贯彻课程标准的正确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跨越文化障碍,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不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

如在汉语中“红”(red)被视为吉祥、喜庆、进步与觉悟的象征,而在英语国家,"red”是共产主义或共产党的同义词,表达这一意思时常常有贬义。英语中red常用作贬义,和战争、流血、恐怖联系在一起,常常表示犯罪和愤怒等意。如:red handed(正在犯罪的);red battle(血战);go red变得激进)。又如dog和“狗”:在讲英语国家,人们习惯将dog与“朋友、可靠、忠诚、勇敢”等联系在一起,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而在汉语中,却有“厌恶、势利、下贱”等负面内涵的特征。所以,中文中有“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说法。

(三)英语口语训练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