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5:33:52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1篇

目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重视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探究问题。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将简要分析、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通过网络研修模式这一方式,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水平,使之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关键词

网络研修模式;农村教师;培训;有效性路径

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活动的开展,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讨,逐渐成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结合农村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探究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进而实现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促使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为其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开展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讨,对于提高农村基础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概述

农村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农村教师培训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农村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主要是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为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能力,组织一定的培训活动,使教师可以在参与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根据农村实际教学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有利于实现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效益,促使农村教师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培训机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重视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发展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科技手段与教育事业的有效结合,也为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研修模式的优势,通过政府推出的教师培训项目,在政策的支持下,促使农村教师可以在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及时地接受全新的培训计划、专题培训等内容。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打破了传统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时间、地点的局限性,优化了农村教师培训的流程,更加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使之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逐渐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教师培训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行业,其工作对象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情感,这也是进行专业教师培训必须注意的一点。在现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为了确保其培训的有效性,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需要针对教师专业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教学的能力提升需求,确定培训工作的有效点。如何结合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需求,突破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成为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需要重点探究的主要问题。首先,需要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统筹安排教师的培训活动,突出高标准的育人规格,促使教师感受到职业的荣誉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地处相对封闭的环境,大多数的科教研工作及教师的培训活动,开展效率较低,教育思想也相对落后。在开展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应重视对这一问题的完善。通过发挥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优势,帮助农村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使农村教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逐渐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践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其次,加强教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并将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向教师逐渐进行全新教育理念的渗透,使之感受到教师培训的本质性。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表明,农村教师培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原本的、本质性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解读,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认可,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其更好地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此外,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还应注重挖掘、激发农村教师的兴趣,促使其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培训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开展,都是建立在农村教师专业兴趣的基础纸上的。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中,应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引导农村教师理解、关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并发挥专项培训的优势,激发农村教师参与专项培训的热情,提高其参与专业培训的效率。

4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

结合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逐渐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问题探究问题。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主要包括:先期培训方法,掌握操作节能;选定重点学员,教学相互结合;及时梳理提问,归纳主要问题;适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走访学校,汇报学习情况等几种。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方式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此外,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究,也是解决农村教师面对新课程教育改革、新教材、新技术等带来的厌倦情绪、知识恐慌等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师培训水平获得提高,促使其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4.1先期培训方法,掌握操作技能

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究中,先期培训方法,掌握操技能是其中一项重要路径之一。在农村教师队伍中,虽然大多数农村教师都会使用电脑,但是教师们掌握的信息技术程度不同,很多农村教师还是第一次参与网络培训的活动。为了消除农村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活动的不适感,在进行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先期重点培训信息技术的方法,确保农村教师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促使其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培训的内容,不断丰富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重视先期培训方法,掌握操作技能这一路径的实施非常重要。

4.2选定重点学员,教学相互结合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培训效果的提高,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能力需求,深入开展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究,成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选定重点学员,教学相互结合,作为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之一,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教师培训中的“短板”问题。选定重点学员,教学相互结合,可以将教师分成专业水平较高和专业水平较低的“短板”教师,通过教学互助的形式,实行优秀帮扶对策,提高“短板”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分析中,选定重点学员,教学相互结合是较为有效的一种发展路径。

4.3及时梳理提问,归纳主要问题

在实际培训活动中,通过及时梳理提问,归纳主要问题的方式,是制定有效培训方案的重要基础。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分析中,及时梳理提问,归纳主要问题,更加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培训水平。在培训活动中,通过及时梳理提问,归纳主要问题的方式,可以鼓励教师积极的进行发言,培训者根据农村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效的修正培训的方案,快速提高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在网络研修模式进行农民教师培训活动,重视及时梳理提问,归纳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培训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4适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实际培训活动中,适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之一。适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方式,并针对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物理实验操作、实验探究等问题,与专业教师进行单独的交流,更加有利于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教学需求。在丰富农村教师教学经验的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适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适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增进培训教师之间交流的有效方式,促使教师之间可以形成有效的交流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因此,在实际的培训活动中,如何针对培训的项目及问题,适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关键。

4.5走访学校,汇报学习情况

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究中,走访学校,汇报学习情况也是其中相对有效的发展路径之一。走访学校,汇报学习情况,主要是由于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方式,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导致助学者难以较好的掌握农村教师的能力需求情况。为了有效的弥补这种问题,助学者通过一定的调研、走访活动,深入到学校,及时的接受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在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沟通基础,提高自身对农村教师专业能力需求问题的掌握程度,不断的完善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因此,在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中,通过走访学校,汇报学习情况的方式,更加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进行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结合农村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积极地进行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如何结合农村教师培训的水平,深入开展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讨,充分发挥网络研修模式的优势,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水平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农村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重视网络研修模式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路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周子杰 单位:肇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芸先.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校本研修的探索———融水苗族自治县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2]于沛东.农村教师培训中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市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徐小为.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研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9):68-69.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2篇

一、莱西市农村公路实施的基本情况

2010年青岛将农村公路移交各区(市)管养,莱西市接养农村公路2051公里,桥梁316座。莱西市交通运输局根据莱西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要求,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处,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监督指导,各镇(办)组建养护站,负责辖区乡、村道日常养护。自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公路工作由重建设向建、管、养并重转变。由于资金筹措难度大,莱西市没有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2011年至2014年共投入资金4.7亿元,主要安排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2015年完成投资1.9亿元,新(改)建道路18.6公里,大中修农村公路36.5公里,维修加固桥梁5座,对13条县道的安保设施进行了设置完善。

二、莱西市农路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路具有线路多、里程长、分布广、密度大等特点。目前面临主要问题是道路技术等级低、路网畅通能力不足、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1.资金短缺筹措难度大。目前农村公路面临网化、大中修、危桥改建、安保工程等多重压力,中小桥梁改造压力大;莱西市实现村村通后,建设规模和资金需求较大;乡、村道养护离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资金需求量大。

2.道路安全隐患多。一是农村公路安保设施缺失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个别路段没有绿化、绿化不合标准。二是危桥改建及维修压力大。2010至2013年,莱西市改建、维修加固危桥27座,提前完成了“十二五”危桥改建。2014年经专业机构鉴定,莱西市新增危桥25座。

3.管理养护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大中修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不足部分全部由莱西市财政配套,没有建立分级、多方筹措机制,镇办对道路建设依赖上级投资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工作机制不完善,养护从业人员待遇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没有纳入市政府对镇办的考核,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4.全社会护路养路的自觉性、责任感需进一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宣传,广大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在实施水利、绿化工程时随意挖掘道路,破坏道路路肩、边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庄内道路被村民占用堆放畜粪、柴草;有的驾驶员利用夜间进行超限超载运输,不仅对道路造成破坏也带来安全隐患。

三、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建议

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如何解决农村公路的管养问题,必须引起地方各级政府及沿线群众的高度重视。

1.加大农村公路资金扶持力度。首先要解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问题,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融资方式。一是加大网化工程扶持力度。目前青岛网化补助标准按照2008年的10万元/公里标准执行,标准过低。二是增加农村公路大中修补助资金。目前青岛每年切块补助莱西市农村公路大中修资金2587万元,可安排计划40-60公里,资金缺口大。建议上级加大建设及养护资金扶持力度。

2.加强县(市)之间道路连接规划。根据《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规定,县道的规划建设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目前相邻县(市)之间的连接道路存在连接不畅的问题,由县与县之间协调规划难度大。建议市级对县与县之间的道路给予协调规划。

3.完善养护体制机制,加强资金落实。建立小修养护成本核算机制,将农村公路小修保养资金列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建立小修保养公司化管理模式;完善大中修资金配套机制。养护工程大中修资金除上级切块外,不足部分县道由市财政配套,乡村道由镇办筹集;建立社会参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完善考核机制,提升管养水平和养护质量。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细则。由交通运输局牵头对镇办养护工作进行考核,建立村道“以奖代补”制度,激发镇办、村庄村道养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加强宣传发动,提高全社会爱路护路意识。加强《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等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建设、管理养护农村公路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严厉打击破坏路产路权现象发生,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为广大市民创造“畅、安、舒、美”的行车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3篇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建设农村公路的良好机遇,不仅加速了国、省干道的建设步伐,而且争取实施完成了黄瓜园—江边、江边—姜驿、老城—羊街等通乡水泥路和油路工程,同时启动了一大批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新项目,延伸了通乡公路,使元谋交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干线公路路面等级逐步提高、县乡公路油路化步伐明显加快、村组通达能力逐渐改善、县域客货运流量大幅度增长。截止4月底止,我县地方段共有在职工11人、临时工4人。列管县道10条207.647公里,乡道44条379.967公里,村道161条422.519公里,公路大中小桥梁27座1309.38延米,涵洞417道,列养的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010.14公里。全县除凉山公路正在进行部颁四级公路路基升级改造外,其余乡镇都通一条油路(或水泥路),县乡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全县78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达76个,通达率达97.4%,全县共有20户以上的自然村649个,公路里程2358.71公里,已通达494个村1565.2公里,还有117个村793.5公里未通达。在已通达的农村公路中:水泥砼路面117公里(其中:县道58公里、乡道13公里、村道46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99公里(全部是县道:元大路29公里、姜驿路26公里、老城--羊街—花同44公里),简易铺筑路面(含弹石路面)164公里(其中:县道54公里、乡道76公里、村道34公里),未铺筑路面633.4公里(其中:乡道290.9公里、村道342.5里)。铺筑路面公路里程合计380公里,占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的38%。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管养路段公路养护质量逐年提高,公路路容路貌逐年改善,得到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公路沿线群众的好评。

二、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为建立符合元谋县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在县人民政府成立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我局又成立了由县交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地方公路管理段、路政股、财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元谋县交通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领导机构,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由于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长效养护机制

为切实加强我县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根据《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书》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局组织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检查和抽查,对检查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并按要求限期进行整改。11月22日—24日,州交通局组织对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查评后,11月30日至12月3日,我局又组织了由县交通局分管领导、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工程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和路政人员为成员的考核组,对全县十个乡(镇)管养的农村公路进行考核,考核按照日常养护、公路养护机构及体制建立、机制运行、规章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通过检查考核,各乡(镇)能按照《责任书》的要求逐一落实,从行业层面层层签订责任书、合同书,逐级分解落实责任,明确管理养护的任务目标和奖惩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逐级签订责任书,村委会与养路员签订合同书,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和奖惩,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落到实处。群众对农村公路养护的积极性也日益提高,养护质量较上年度有明显改善。基本树立了“人民公路人民养、养好公路为人民”的思想,元谋县农村公路养护水平不断提升。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养护措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失管失养问题,确保我县1010.14公里的农村公路级级有人管,条条有人养。

1—4月,我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共采备养护料3858立方,清理疏通公路侧沟110公里,铲除路肩边坡杂草32500平方米,备弹石380立方米,修补弹石路路面360平方米。投入小修保养资金19.05万元,出动养护机械86台班,运输车辆238车次,投入人工891个工日。今年3月份,按照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安排,地方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排查出的危险路段作调查设计,选定位置组织施工,利用养护大中修结余资金在尹羊公路危险路段设置安全防护墩374个,总投资达7.1万元。全年计划投入水毁大中修工程资金131.86万元,现已完成92.3万元,预计在今年雨季前工程可全部结束。

今年“2&8226;25”地震发生后,我局立即进入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抢险保通灾区农村公路,并按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抢修平安村委会至寨子山村3.5公里的通村公路,以保障救灾物资的运送。

县地方公路管理段组织工程机械于3月1日进场施工,3月13日完工,历时13天抢修通了寨子山小村的公路,及时解决了当地灾民恢复重建中运送物资困难。此次抢险救灾中,共投入挖机一台、50装载机一台、农用运输车一辆,皮卡车一辆,人员128人次,投入资金10万元,其中:灾区公路保通投入资金1.9万元,抢通寨子山小村公路投入资金8.1万元。元大公路由于受“7.09”、“8.30”地震灾害的影响,加之近年来车流量和超限车辆增多,导致部分路段路基、路面和附属设施受损严重。在州交通局和县际油路指挥部的关心、支持,于3月28日,由县地方公路管理段投入资金34.17万元,对元大公路部分路段路基、路面和附属设施进行修复完善,预计5月28日工程可全部结束。

1—4月,我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定期组织对生产、生活用房、机械、车辆,公路养护进行安全检查,安全宣传、教育、学习好,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公路安全标志度施齐全,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四、加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的管理

随着公路使用年限增长、车流量增大及雨季水毁等众多因素,我县辖区农村公路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现象,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我局安排技术人员对需要大中修的农村公路进行实地测量,并根据设计预算结果,报州交通局审批后组织实施。我县上报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大中修建议计划68个,建议计划投资224.4153万元,3月26日,州局以楚交路()4号《关于下达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实施计划的通知》下达我县大中修计划资金131.8629万元,其中:县道60.7369万元,乡道58.5001万元,村道12.6259万元。

计划下达后,我局严格按照《省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规定(试行)》和《省交通厅关于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严格执行养护技术规范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在工程监管中,认真落实《州交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监管的通知》(楚交路5号)精神,切实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同时根据《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省补资金应全部用于养护工程,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之规定,我局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委托审计局对拨入的省补资金进行审计,省补资金没有发生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做到了专款专用。

五、认真筹划组织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示范点”和“示范路”创建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根据《州交通局转发省公路局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示范点和示范路指导意见的通知》(楚交路〔〕8号),精神,我局拟从6月开始,在全县实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示范点”和“示范路”创建活动,单独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评比。同时,突出管养亮点,正在研究制定《元谋县农村公路(县乡村道)示范点、示范路实施意见》,要求各乡镇选择农村公路重点路段,每年完成10—20公里“示范点、示范路”的创建任务,山区乡镇要完成5—10公里“安保工程”的创建任务。以“示范点、示范路”活动为载体,检查督促管养工作,使农村公路的面貌焕然一新,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

六、加强公路产权管理

为维护公路路产路权不受侵犯,路政执法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农村公路进行巡查,对占用、利用、破坏公路等行为依法处理,全年累计公路巡查905公里,38人次,发放《公路法》、《路政管理条例》宣传材料300余份,立案查处路政案件10件,结案10件,索回公路赔、补偿费2880元,依法收取公路占用费9752元,签订开设岔口协议书3份,收取开设岔口赔、补偿费9800元,有效维护了公路路容路貌及路产路权的完整。

七、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尽管我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州的要求和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乡(镇)对道路的需求认识不一。山区迫切希望尽快将道路修建好,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养护积极性高,而坝区由于道路条件相对优越,养护积极性相对较差。

二是农民爱路护路意识差,乡村修路、建房时随意在公路上开口取砂石料,损坏路基边坡问题时有发生,农机具损坏路面问题大量存在。在公路上堆放建筑材料及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路容路貌脏、乱、差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许多损害路产的问题由于得不到举报而不能得到补赔,有些乡村甚至隐匿路政事件。

三是对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建设轻管养的思想依然十分严重。没有树立起“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只想着要求交通部门多修路,没有考虑如何管理和维护修好的道路,导致对农村公路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四是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认识不清。认为修路、管路、养路都是交通部门的事,没有认真学习《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和《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目标责任书》,不明确乡镇和行政村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责任,导致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我国;农村;公路;管护

农村公路是道路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源于早期的县乡公路,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扩展和完善。不同时期的不同文件对农村公路的概念表达不同。大体经历从无明确规定到包括县道、乡道再扩展到村道。

一、关于公路养护

公路养护就是使用一定的机械和人力,对破损的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涵进行修理以及对公路沿线进行日常养护或工程养护作业。在我国,养护工程按养护作业范围和工作量划分,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善四类。农村公路具有公路的性质,又有特殊性,农村公路养护相对于高速和普通公路养护有特殊的背景和执行环境。

农村公路养护按照养护对象和内容可分为农村公路路基养护、农村公路路面养护、农村公路桥涵养护以及公路沿线交通安全设施养护。按照农村公路的养护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县道养护、乡道养护和村道养护。按照养护的规模可分为日常维修保养、小修工程、中大修工程。在日常养护中,按照频率又可分为日常性养护、季节性养护和临时性的突击性养护。日常养护资金主要用于路面保洁,路肩、边坡培修,沿线设施维护,绿化修剪,涵洞疏通等。养护工程一般为修补路面、病害路段处理、罩面及安保等大中修工程,需专业的技术修理,一般都外包给专门的养护企业。在执行农村公路养护的过程中需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养护客体。农村公路养护客体是道路,是县道、乡道和村道。而养护管理主体是政府,涉及设备、人员、资金、模式。不同的养护客体,破损的程度和频率不同,所需的资源配置和技术水平也不同。县、乡道承担的运输职能多,易破损,技术要求高,同时在资金和人员配置上,县道、乡道获得资源更多。村道主要用于行走,获得的资源较少。针对道路不同的性质,对设备、人员、资金、模式进行配置,均衡县道、乡道与村道之间的资源使用,保证整体的养护质量,是农村公路养护需要解决的内容。第二,养护的技术难度。农村公路养护技术难度分为器械作业和非器械作业。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作业方法,对技术有一定要求的养护有路基养护、桥涵养护、沥青路面养护、水泥路面养护。除此之外的公路安全设施维护、清扫、绿化和沙石路面的维护,为非机械作业。技术设备包括日常养护机械、路面面层修复机械、压实机械和装运设备。作业方法包括沥青路面灌缝处理、沥青路面局部修补作业、大范围路面沥青维修作业,水泥路面裂缝的补修、水泥路面坑槽的补修和水泥路面板错台处理等。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包括养护工程管理、养护技术管理、沿线设施管理、公路绿化和灾害防治等内容。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包括路产路权维护、建筑红线控制、审批公路用地、超限运输管理等内容。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坚持日常养护,路而保洁,及时修复小型破损,使路基、路而、桥涵、沿线设施等经常保持完好,保障行车通畅女全。

(2)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周期性地进行预防性养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3)对道路设施缺陷逐步进行改善,提高其使用质量、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及时处理雪阻、水毁等自然灾害。

(4)依法治路,治理超限超载,加强路政管理,保证路产路权不受侵犯。

(5)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护农田、保护路边树木、花草景观,构建优美行车环境。

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设质量隐患。农村公路一般存在等级低,线形不规范,各种结构物缺乏,公路病害多,抗灾能力差。单单依靠养护管理,并不能使农村公路发生质的改变。建设质量过关的农村公路是农村公路养护的前提。

2.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规范。养护责任不明确,养护责任没有真正的落实。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不到位,倾倒垃圾、堆放农作物秸秆、打场、晒粮、排水等现象给农村公路养护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养护体制缺乏活力,农民爱路、护路积极性不高,有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养护资金匮乏是农村公路养护的一大难题。虽然政府拨付大量养护资金,但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因此还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养护技术低、质量不高,农村公路养护队伍中专业养护人员配备少。

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农村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政府应履行的公共管理职能有以下五个方面:(1)法律政策制定职能。主要是制定有关农村公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公路建设、养护、运营、收费等方面的相关技术经济标准。(2)规划决策职能。主要是制定公路事业发展规划,公路交通路网规划,公路建、养规划等,包括近期规划及中长期规划。根据公路网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公路建设、养护年度投资计划,并组织落实。(3)监督控制的职能。监督即检查、评估公路设计、建设、养护、收费、经营单位的运作以及公路用户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划,检查、评估他们在执行财务政策方面的情况,以降低公路供给及使用的成本,提高公路供给及使用的效率。控制即为确保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朝着有利于提高全民福利的方向发展,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力求使公路交通事业的实际发展与规划的目标相一致。

完善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缓解农村公路养护与农村公路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正常化、规范化养护,已成为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实现交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把改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像抓农村公路建设一样抓好抓实,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公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交通保障。

参考文献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投融资;地方债券;市场化运营

农村公路作为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县道、乡道(含通行政村的公路)、 专用公路、村道及其他组级公路,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公路运输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低,抗灾能力弱,通行能力差,突出的反映为“有路难行”和“无路可行”两大问题。农村公路建设不足严重制约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了突破落后的交通条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交通部提出要“修好农村路”,中央提出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五大基本生活设施。在全社会的重视之下,截止到2010年底,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345万公里,许多村民的生活由于畅通的公路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广大、分散,生产建设能力较城市偏弱等因素,仅依靠传统的融资方式如国家拨款、政府财政融资和民众聚资等已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公路投融资的现状,包括农村公路的投融资主体及投融资方式,以及在这样的主体与方式下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靠寻求具有创新性、稳定性的投融资方式,使农村公路的继续修建可以有序健康进行。

一、我国农村公路投融资的主体及方式

目前,按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可将投资融主体分为三类即:国家、农民及银行。其中,各级政府代表国家是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所占比重最大和最重要投融资主体,而在现阶段,其他两类投融资主体仅仅作为国家投资的一种补充而存在。

(一)国家

国家通过各级政府以财政投入的方式对于农村公路进行投资。这里的财政投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国债资金投入

国债资金有效的缓解了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状况,并使农村公路建设的融资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每亿元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国债资金可以吸引银行及地方配套渠道资金达5亿元。2003年至2006年间,国家投资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国债资金达到500亿元,意味着同时投入农村公路的银行及地方配套渠道资金为2500亿元。

2.财政转移支付

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村中传统的“以工代赈”修建农村公路的方式也逐步取消了。为鼓励与加快农村公路的发展,国家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补贴农村公路建设,补贴标准为西部每公里50万元,中部每公里30万元,东部每公里10万元。“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100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其中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10万元,通乡公路每公里补助40万元。截至2008年,全社会共投资农村公路1887亿元,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9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率达89%。

(二)农民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村农民以“农民筹资、以工代资”的方式参与本村公路修建的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以工代资”的方式,在大大降低乡镇、村公路修建成本的同时,成为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最主要形式。

农业税取消后,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接连出台,农村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两工)被逐步取消,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国家政策落实不到的山区,农村公路的修建养护的工作还是落在农民自身。农村公路建设发起者通过发动该村民进行捐款修路。但是,这种筹资方式会由于这种捐款纯粹的公益性,以及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并不具有号召力。除非在一些交通极度不变,村民有经济实力并迫切想要改变交通现状的地区才可能成功集资。

(三)银行

目前,我国的农村公路建设向银行融资一般采取向金融机构进行长期借款的方式。但是,由于农村公路投资巨大,回收期较长,短期内收益率并不可观,在我国收紧信贷的前期下,农村公路建设申请长期贷款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在此前提之下,对于农村公路进行投融资的银行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即农业发展银行。而政策性银行自身的融资能力较为有限,融资成本偏高,投资能力不足,并没有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最主要融资主体。

二、我国农村公路投融资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力的体制支持

我国的农村公路作为农村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国家及各级政府有责任与义务成为农村公路的供给主体和投资主体。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但是受长期以来“农民筹资,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方式影响,各级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履行“农村修路”这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之财税改革之后,县、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缺少足够的财政能力来负担农村公路建设的费用,于是导致了许多贫困农村的公路建设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缺乏有效的筹资渠道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的公共产品,一般而言技术等级都在三、四级以外,对于农村公路实行车辆通行费制度是不合理的。农民作为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仅依靠村民进行民间融资提供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是不可能的。取消农业税后,农业税中用于公路建设的部分也随之消失,国家只给予的补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修路的资金需求。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直接执行者是地方政府,对于中、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而言,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到位率很低

(三)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

资金不足是影响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由于资金的短缺,地方交通主管部门也没有动力去搞好农村公路建设,从而造成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恶性循环。农村公路建设投融资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责任完全推给县乡政府既不利于农村公路的统筹规划也不利于农村公路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需求量将达3800多亿元,而国家在这个时期给予农村公路的建设预算只有1000亿,这将产生大量建设资金缺口,而这一缺口只能由地方政府及农民筹集来弥补。

三、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政策支持

农村公路的公益性特征使得其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公路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问题,国家在今后这段时期中对于农村的政策倾斜应该把公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长期关注。具体表现为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有得于扩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融资能力。如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暂缓施工单位的营业税征收)、各种前期政策(包括征地、拆迁方面的费用承担)、政策性金融和对其它融资方式的支持等。

(二)发行债券

国外成功的公路建设经验表明,通过发行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债券应该较为有效的融资方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所发行农村公路建设债券主要有2种:一种是政府债券即国债。目前,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短时间内不会扩大国债发行的规模。所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融资如果采取发行国债的方式,审批通过率可能会比较低。另一种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即以地方政府为发行债券主体,以地方上的税收及其他经常性收入作为还债资金来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可否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融资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方向。我国于2003 年、2004年发行过省一级政府债券,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过初步的探索。农村完全可以从一这经验出发,研究适合农村公路建设地方政府建设债券。

(三)进行市场化运作

要提高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投融资能力,还必须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首先,要将农村公路分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就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运营。虽然农村公路只有极个别的县道可以进行经营性收费,但是政府通过资源路、旅游路的修建就可以将一般非经营性项目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转化为经营性项目。即规定资源性质公路修成后,在资源销售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投资者的回报,或者由开采方修建,建成后减免一定的税收;旅游路则可以在修成后,从门票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投资者的回报等。如山西的煤矿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就可以对每吨煤征收10元钱作为县、乡道路建设费用,一年下来也可以形成一笔可观的收入。其次,还可以从公路沿线土地增值和服务业创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因为,公路建设便捷了当地的交通之后,必然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由此会加快农村对外交往与招商引资的步伐,带动农村公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引起沿线土地价值的上升,加速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等。因此,完全可以受到修路有利影响而增长的地方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转移到下一轮的农村公路建设中。这种投资方式实现了农村公路事业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互动,使农村公路建设进入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良性循环。另外还通过转让一些收费公路的经营权盘活交通存量资产,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路。

参考文献:

[1]黄勇,陶勇.怀化市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08,(1).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道路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扶贫道路;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51-01

1 农村道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部分村级公路修建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农村道路建设中“村村通”工程使大部分村庄的泥路变成了水泥地面,既整齐又好走。可是我们发现,原来绿树成荫的村庄小镇逐渐被水泥所覆盖,道路的建设同步伴随农民房屋的改建和拆迁。村庄内部许多的树木和植被被清除掉,取而代之的是新房和废墟。村外很多田园耕地因道路建设而被破坏,每逢夏天,街道上纳凉的景观也消失不见,只剩下光秃秃的路面。即便是再建设支出有绿化存在,可最终却是偏离了广大农村人的生活习惯。

1.2 村级公路修建标准不统一,质量令人堪忧

村级公路的建设一般都是本地施工,并无专业设备仪器用于建设中,修建之后,车辆行驶中颇感颠簸,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此外,村级公路建设缺乏规划,路面比较狭窄可不适合大车通行,且经常有超载车辆穿行,导致路面破损严重。这一情况在村级公路的修建中最为明显和突出。

1.3 农村道路缺乏全面规划

农村道路建设的规划和布局主要涉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一就客观因素而言,农村道路的布局规划不规范,进而造成了大量的街道弯曲不平,这为农村道路的修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村民缺乏养护意识,刚刚建设的新路,就会被大大小小的柴堆杂物所覆盖,严重阻碍道路的实用性。并有人甚至圈路自用,变为自己的区域,据为私有。二是主观因素则表现为县级政府对村级公路建设的规划不合理。表现为村级公路时的闲置和利用率低等问题。

1.4 农村道路建设后期修缮严重缺乏

(1)重建轻养现象严重,建养关系不协调。不少地方存在以建代养,甚至只建不养的现象;(2)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资金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正常的养护需求;(3)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大量的乡村公路缺管少养,只能由乡政府或村委会组织沿线居民进行简单的季节性或临时养护;(4)养护技术水平低下,扫帚、铁锹仍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工艺粗放、设备简陋,养护质量难以保证;(5)养护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标准不健全等。

2 农村道路建设中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工作无热情。

(2)部分群众自觉性不高,文化素质低,影响了建设积极性。

(3)政府宣传力度不够。道路的建设养护是全民工程,政府在建设之初所作的宣传不能够深入民间,特别是农村,政策宣传和媒体宣传都不能有效表达,致使村民毫不知情。并且道路规划不足,很多地方在修建道路时忽视环境建设,很多的良田林场被征收改为道路,致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4)政府在后期修缮制度方面执行力度不够,在资金利用程度上,中央部门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管。中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地方政府拨付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完善广大农村的饮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在资金的实际利用中没有规范化和具体的监管和审查,造成资金利用率贬值,对于基础设施的标准,中央和地方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自由决定权,而没有明晰的职责划分,一些地方政府在修筑村级公路中出现各种资金的任意处置行为,严重的缩减了资金的利用率。

3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相应对策

3.1 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内在动力,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提升群众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建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新农村建设难以推进。在抓农民的思想教育方面,着重帮助他们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村级公路建设不能再是一种“扶贫”性的赠与,它是国家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作为国家人口最多的农村地区的生命线工程。

3.2 吸收年轻干部,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力量,目前,要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干部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使他们放下包袱,专心工作。这些年国家也在逐步加大对村镇建设人力方面的配置力度,“三支一扶”等工作的开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年轻干部。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大力吸收,培养其荣誉感,并逐步提升农村干部的各项待遇。使其无后顾之忧,安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3 在质量上,各级政府应加大监督和评审力度,严把质量关

村级公路建设是涉及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道路的建设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有长远规划,满足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道路修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把质量关,把质量放在村级公路建设的首要地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道路的固化质量以及道路的宽度和路面的平整程度。所以,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政策性的诱导,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建设质量的把握。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它的质量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监管来予以保证。最好是把村级公路的养护纳入到当地公路维护系统之中,这样便于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监管。

3.4 做好善后事宜加大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养护,避免以建养修现象

由于自身体制管理等原因导致后期养护和修复工作严重滞后甚至缺失,以至于刚刚修建不久的公路已经出现了路面多坑、不平和断裂等现象,尤其在下雨天气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所以,村级公路的管理和维修必需得到政府和各村的重视。各级政府要明确道路的维护和管理主体,最好把道路维修的主体和责任人落实到各个行政村,要求专门的人员定期的对村级公路进行维护和修补。各级政府也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来督促村级公路的维护工作,保证村级公路长期的有效利用。同时要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必须从农村交通的实际出发强化路政管理,实行“县管、乡办、群养”的管理体制,探索一条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管理、公路养护一体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使农村公路长久地发挥支农、扶农、惠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5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

道路建设之初,政府出面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按照工程基本流程进行。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杜绝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并且公路建设中要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健康的民风民俗。公路修建要坚持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大力推广车辆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经济、适用、节能、安全的运输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使交通工程与生态环境、农村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农村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农村公路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大潮推动下正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国家的投入――包括政策、资金的支持――都是历年最多的。针对村级公路建设所暴露出来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我们本着从大局出发,兼顾地方的观点展开。地方各级政府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紧抓财政支持,做到工作开展到位,细节落实到点,采取步步为营,不贪功好进,切实做好农村道路建设工作,为广大百姓建设一条致富之路。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兄弟感受到党中央的殷切关注,以便于更好的吸引群众的参与。我们广大农民群众更应该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贫道路”变成“致富大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建设新农村不仅表现在我们国家的政策和文件中、不仅仅表现在我们领导讲话的口号中,而是要真真切切的落实到各级领导的行动中,落实到老百姓心坎上。才能显现出“基础”二字的所蕴含的意义和内涵。

参考文献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供给;奥尔森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44-04

农村公路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力量,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某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其建设情况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其他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具有一次性投资规模巨大、资金回收期长、风险较高但利润较低的特点。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乡镇政府以各种形式集资的自筹资金,以及农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筹资为主。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使作为农村公路主要供给主体的乡镇政府财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在农村公路财政拨款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部分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无钱修路,只有将手伸向农民,进行集体筹资,但是农民集资修路又存在“奥尔森困境”,本文以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为视角,对我国农村公路供给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奥尔森困境”及其理论概述

传统经济学认为,享有共同利益的组织通常为了其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也就是说,一群理性的以自我利益为重心的个人认为,如果他们能够从某一种政治或者经济活动中获得好处,为了追求这一利益,他们会采取行动。例如某行业中的一批厂商能通过合谋来实现价格的垄断,从而获得垄断利润,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合谋而实现垄断;如工人能通过工会组合进行集体谈判并获得好处,那他们就会致力于工会的组织和发展以及壮大。

但是,奥尔森在其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并不这么认为。作者首先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理性的、短视的,总是追求最大的收益及最小的成本。由此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能够试图增进共同利益”的观点提出质疑。他指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奥尔森认为集团的规模越大,组织成本也越高,个人获得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从而实施集体行动就变得愈加困难。奥尔森认为:“相对大集团,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他指出大集团并没有必然采取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大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理性的个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去的,这是因为个人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集体总收益中个人收益的份额。奥尔森还指出:集体成员的数量越大,其成员为增进集体利益的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动力就越小,最终结果是,集体中的多数成员陷入了谁也不愿意为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的困境。也就是奥尔森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困境”,罗必良(1999)将其命名为“奥尔森困境”。此后这一名称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

二、农村公路供给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总体看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其发展规模较以前得以扩大,通畅率也得到逐步上升,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具体看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制村内部通畅率仍然较低,且差异

较大

据交通部统计数据显示,通公路的建制村比例达到99.21%,通硬化路面的比率达81.70%,但就单个建制村而言,或者说建制村内部,其通公路比率和硬化比例极低。本文通过调查山东地区部分村庄所得具体数据予以说明。村A,工商业并不发达,居民以务农和养殖业为主,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南北通向“乡道”一条,村内东西通向主干道2条,总计三条,其余的南北通向五条、东西通向三条全是土路,该村通畅率仅30%左右;村B,工商业并不发达,多数居民靠务农和养殖业为生,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西部东西通向乡道一条,村内东西通向主干道一条,总计两条水泥路,其余的南北通向七条、东西通向三条全是土路,通畅率约17%左右;村C,该村居民多以务农为主,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南北通向和东西通向主干道各一条,总计两条水泥路,其余的南北通向四条、东西通向四条全是土路,该村通畅率达20%左右。调查发现,各村公路建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极不均衡,与当地经济情况有着较强的关联关系,但就总体来看,农村建制村内部通畅率明显偏低,农村出行难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农村公路资金投入尚存较大缺口,供给较大程度依赖农民集资

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五年五千亿”工程,自这一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对于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但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公路资金缺口多达到

4万元/公里~5万元/公里。

农村公路资金存在缺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资金难以进入。首先,农村公路隶属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通过私人供给,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搭便车”的出现可能最终导致农村公路的零供给;其次,农村公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特点,承担着沟通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功能,转交给私人承担不存在现实条件,通过市场供给模式需要收回投资成本,设站收费不可避免,而这在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有悖于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初衷;最后,相对其他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而言,农村公路具有密度高、等级低、流量低、效益小、投资收益周期长的特点,不具备设站收费融资的现实

条件。

在国家投入资金存在缺口、市场资金难以进入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缺口资金主要通过乡镇政府以各种形式集资的自筹、以及农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筹集获得。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2001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得作为农村公路主要供给主体的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在财政拨款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农路建设的情况下,许多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无钱修路,向农民集资便成了最现实的选择。但是伸手向农民要钱,对于大部分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村来讲,存在较大难度。即便是对于尚有余钱的村民而言,拿钱修路也有困难。修路可以获得收益,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但是如果建设和修缮农村公路靠农民集资的话,就要使每个农民付出成本,此时如果有村民认为筹资付出的成本大于其收益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出现“奥尔森困境”。在山东农村的实际调查过程中,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出现了“修路难,筹资更难”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居民在筹资与否问题上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肯”合作;而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又抱怨村民“不听话”,有的地方干群关系因此而恶化,道路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决策程序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供给

目前,我国农村内部的公共事务多由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根据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①村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民主程序,或者民主程序无法有效贯彻,村委会成员往往进行幕后操作、拉选票,形成独断专行的作风。由于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村民的信息劣势地位往往造成了村民对村委会的不信任,当面临村委会组织的集体行动时,村民的抵触情绪颇为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免费“搭便车”的心理,村委会也难以从居民手中得到真实的需求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集体修路更加难以实现。

二、“奥尔森困境”对农村公路供给的适应性分析

“奥尔森困境”是否适用于分析农村公路供给问题?笔者认为该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农村居民作为一个集体在农村公路供给问题上的行为选择问题。

首先,在土路上行走,尤其是雨雪天使土路变得泥泞不堪,农村居民出行难问题更加严重,相对于在土路、或者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水泥路或者沥青路是村民更好的选择,从此处分析来看,每个农村居民都是“理性的”。

其次,投资修建公路,作为一种全体村民追求集体利益的公共政策,农村居民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使农村公路这个公共物品得到有效的提供,可以避免雨雪天气土路的泥泞之苦。而这些村民缴纳的一定的修路费用,可以被视为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中的集体中的个体分摊集体物品的成本,免受泥泞之苦可以认为是集体中的个人享受到的利益。

最后,基于自愿参加原则的农村居民筹资修路遇到的困难与“奥尔森困境”论述是一致的――对于村民来说,修路可以获得收益,可以避免泥泞之苦,可以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有利于当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壮大,这种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但是如果修缮农村公路靠农民筹措资金集资的话就要使每个农民付出成本,此时如果有村民认为筹资付出的成本大于其收益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

三、加强农村公路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强化农村公路供给

农村公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若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对投资者而言缺乏吸引力;若通过村民自己筹集,又很容易出现“搭便车”问题,或者说出现“奥尔森”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是农村公路这种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者。但是,分税制改革后国家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财政,而中央转移支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省、市财政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入不敷出,财政缺口增大,基层政府和村委根本没有能力向农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积极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农村公路转移支付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促进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和程序的法制化、规范化,将农村公路供给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尽快实现农村公路的政策性供给向制度性供给转变。而且,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最重要的供给主体,在国家财政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尽量将农民承担的制度内公共产品成本和制度外公共产品成本都压缩在最小限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和监管力度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应该确保专款专用,力求保证其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镇或者乡政府应专门设立农村公路“村村通”②资金账户,专项管理农村公路项目资金和村级配套资金,保证每笔资金的筹措、结转、划拨和使用合理。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分配到村,同时统一组织村中主要干部统一进行学习和教育。专项资金监管方面落实到位,首先必须在工程质量合格后方可拨付工程款,而且必须经“村民修路委员会”和村委会签字同意;其次,施工结束后,勒令各村村委会张榜公示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最后,合理使用资金,积极接受镇政府以及全体村民的监督和审查。

(三)改革农村基层组织的决策方式以及基层干部评议制度

农村公路供给出现“奥尔森”困境,是与落后的基层组织建设有较大关系的。从而大力加强村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民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使村民委员会真正成为“村民民主自治机构”。修建农村公路不是单纯的村委的政治任务,而是农民自身愿望的表达,是本村村民切实想改变本村面貌而进行的选择。村名民主自治机构是使农民能够真实地表达自身的需求偏好,有真正的发言权,使其切实参与到农村公路的供给决策之中,形成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组织决策模式。良好基层组织的形成离不开干部制度的严格考核和正确评议,应该结合所管辖社区内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否,把农民对其政绩的认可程度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才能避免领导干部侵害农民利益的寻租和腐败行为,也是保证农村公路供给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大力进行宣传,激发村民修路热情

思想与行动的辩证关系认为: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和先导和动力,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只有做出正确的思想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农村公路建设,思想要先行,通过对村民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其“修桥建路是做好事”的传统意识,使农民从心里真正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自觉投入到公路建设中来。对于部分不合作的群众,村干部应挨家挨户走访,苦心劝导,破解其“搭便车”心理。另外,村委干部及其家属应当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加快建设步伐,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政发〔〕55号《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施办法(试行)通知》文件的精神和年11月9日下发的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涉及的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指已经列入农村公路养护范围,属小修保养范围以外的镇村公路。

县道是指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乡(镇)之间,经省交通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公共道路,包括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县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乡道是指连接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与行政村、行政村之间,经省交通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公共道路,包括不属于国道、省道、县道的乡际间、乡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村道是指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经省交通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公共道路,包括不属于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连接行政村之间、行政村通往村民集中居住点、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与外部连接的道路。

第三条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分级、分类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

第四条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按照工程性质、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划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以及改善工程四类。

小修保养工程:即对管养范围内的公路及其工程设施进行预防性保养和修补其轻微损坏部分,使之经常保持完好状态。主要内容有保证路面、路基的清洁整洁,路肩、边坡、边沟整修,桥梁、涵洞的疏通,路面坑塘和龟网裂等病害的修补、处理;

中修工程:对管养范围内的公路及其设施的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修理加固,以恢复原状的小型工程项目。主要内容有200500米路面面层加铺,桥梁、涵洞局部维修和个别构件的更换;

大修工程:对管养范围内的公路及其附属设施较大损坏进行周期性综合修理,以全面恢复到原设计标准,或在原技术等级范围内进行局部改善和个别增建,逐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的项目。主要内容有500米以上的为恢复原有公路等级标准的路面结构层加铺,桥梁、涵洞的全面维修,大面积构件的更换等项目;

改善工程:对公路及其工程设施因不适应交通量和载重,需分期逐段提高其技术等级,或通过改善显著提高其通行能力的较大工程项目。主要内容有1000米以上公路的拓宽改建,路面结构层的改变、标准的提高,桥梁加宽、加固、拆除重建等项目。

农村公路的改善工程和大修、中修应当逐步实行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养护作业单位,保障农村公路养护质量。

第五条农村公路大中修改造的有关单位部门、项目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均要执行本细则,并履行相应的责任。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第六条建立和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市交通局(农路办)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规模、技术方案审批和工程验收工作,以及对工程计划执行情况、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资金使用进行检查监督。

各镇(开发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实施,履行区域内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计划申报并负责做好用地、拆迁、土方等前期工作,做到规划落实、资金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农村公路大中修任务的全面完成。

各行政村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施工环境的保障工作,落实农村公路用地的土地流转、土路肩培设、沿线绿化种植。

第三章前期工作管理

第七条农村公路大中修计划的编制应符合以下原则:

1.坚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坚持与镇村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3.坚持新农村建设和通公交优先的原则。

4.镇(区)和沿线行政村积极性较高的道路优先的原则。

第八条农村公路大中修应每年编制计划,由各行政村向所在镇(开发区)和镇农路办提出农村公路大中修建议意见,报告方式见附件一。各镇(开发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编制每年度农村公路大中修实施计划报市交通局(市农路办)审核后上报市政府,并列入当年度重点工程项目。

第九条二级公路标准以上项目的前期工作一般应编制简化方案设计,并编制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二级公路标准以下项目的前期工作可编制简化方案设计,并进行简易施工图设计。简易施工图设计至少应具备路线纵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路面结构图和构造物结构图、工程数量表以及工程预算等。

第十条项目前期工作由市交通局和各镇(开发区)组织编制。二级公路标准以上项目施工图设计应由市交通局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简化方案设计由各镇(开发区)编制上报,简易施工图设计由市交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

第十一条简化方案设计是对拟建项目的老路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测量,对改建的必要性、技术指标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实施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确定各项目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说明建设路段所处的位置、起讫点和重要控制点坐标BJ54长度、通往乡镇名称、沿线受益行政村名称和群众数。

2.老路的现状,包括老路路线,路基、路面宽度、路面结构及破损情况,桥涵状况等。

3.改造方案,包括路线、路基、路面、桥涵等内容。

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实施方案,包括施工方案、工期和计划安排。

各镇(开发区)将区域内农村公路大中修计划汇总上报(见附件二)每条线路应分别编制简化方案(见附件三)

第四章计划管理

第十二条农村公路大中修年度计划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纳入省市交通主管部门认定的农村公路范围内的公路。

2.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具备开工条件。

3.镇(区)大中修改造资金已经落实

第十三条本次大中修改造范围指已经列入农村公路范围但在小修养护外的450公里镇村道路,计划分35年完成,每年改造100150公里今后新增镇村道路大中修或改造项目,均应按该政策执行。

第五章工程技术标准

第十四条农村公路大中修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通车能力。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农村公路大中修应优先考虑危桥、险涵的改造,同时为适应农村公交通行的要求设置港湾式候车区。

第十五条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采用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三个等级。

镇(区)通达行政村的公路采用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

第十六条路面宽度一般规定如下表:

四级公路采用单车道路基时,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的设置按农村公交的规划要求,能满足农村公交通行的需要。

第十七条农村公路路肩应予以加固处理。

第十八条路面工程

二级公路采用沥青砼路面,厚度不小于5㎝;三级公路采用沥青砼路面,厚度不小于2.5㎝。应根据道路交通量的大小等因素采用合理的沥青砼路面厚度。

采用水泥砼路面时,二、三级公路板厚不小于20㎝。四级公路路面宽度为3.5㎝时,板厚不小于15㎝;路面宽度大于3.5m时,板厚不小于18㎝。

四级公路一般应采用水泥砼路面。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沥青砼路面,采用沥青砼路面时,厚度不小于2.5㎝。

改建(路面)农村公路,路面基层应采用二灰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等半刚性类型,厚度不小于16㎝。

新建的农村公路路面底基层可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土)石灰稳定粒料(土)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填隙碎石等或其它适宜的当地材料铺筑。

第十九条桥涵工程

公路桥涵荷载标准采用汽车-20挂车-100桥涵与路基同宽。桥涵跨径应尽量采用标准跨径。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大中修应当设置必要的公路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措施。农村公路建成后,根据有关规定要求设置必要的限高、限宽等农村公路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农村公路建设要做好公路绿化美化和沿线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绿化物种的选择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绿化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要同时做好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到沿线环境与公路建设相协调配套。

第二十二条农村公路大中修应注意不破坏当地的农村灌溉水系,设置必要的排水和防护工程,提高公路抗灾能力。

第二十三条农村公路大中修其它标准应当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执行。

第六章工程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为了统一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由各镇(区)做好涉及工程建设各项政策和规定的落实,征地拆迁与施工环境的保障,以及实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等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市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大中修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农村公路建设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重要农村公路项目,原则上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一般农村公路项目,可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必须签订施工合同,依据合同实施管理。工程招投标以及合同执行过程中,有违法行为的必须依法进行查处。

严禁招投标弄虚作假,严禁施工转包和违规分包。

第二十六条农村公路大中修应结合项目实际,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制度,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机制,构筑综合监督网络,保证工程质量。

1.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质量监督工作,由交通质量监督机构为主体进行。设专人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要结合实际,确定质量监督重点部位、重点工序和检测频率,制定监督工作要点和验收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2.建立农村公路质量责任制,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必须合格,单位工程优良率必须达到85%以上。

第二十七条农村公路大中修报表制度。交通局定期将工程进度情况及资金到位情况报市政府。

第二十八条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交竣工验收制度,可将交工、竣工验收合并为一次进行验收(见附件四)项目的验收由市交通局组织,交通质量监督机构要按有关规定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第二十九条农村公路改造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各地要结合工程实际,建立符合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实际的安全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特别是要对拆除原有结构物、爆破物品及其它危险品加强管理,切实保护施工人员及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第三十条改造后的镇村公路交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所在镇(区)管养部门。市交通局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督促相关机构做好养护工作。

第七章建设资金筹措及管理

第三十一条农村公路大中修资金以镇(区)自筹为主。由于本次改造面广量大,且投入相对集中,市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每公里10万元的定额补助。

镇(区)大中修改造资金按年度重点工程计划的要求拨付。参照市镇公路建设资金管理模式,分三年由市财政代扣。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所称资金是由以奖代补资金和镇(区)大中修改造资金组成,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大中修的资金。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第9篇

关键词:乡村公路 养护

一、加强乡村公路维修养护重要性

乡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强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管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管理的理念和原则

1、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管理应树立的理念

(1)安全。树立“呵护生命,安全第一”的理念。公路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因公路设施破损或不完善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和损害程度大幅降低。超限超载车辆行驶公路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公路养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公路救援和应急反应体系基本建立。

(2)畅通。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理念。不同层级的公路衔接顺畅,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国省干线结构趋向合理,县乡公路技术状况显著改善。公路经常保持较高的行驶质量,服务设施较为完备,行车舒适度明显提高。

(3)和谐。树立“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和 “规范执法、文明服务”的观念。具备条件的公路用地全部实现绿化美化。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更低程度。谨慎使用自然资源,养护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4)高效。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公路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养护工程市场。推广应用先进的养护管理技术。通过良好的养护与有效的管理使现有路网发挥更高的效率。

2、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以公众出行需求为导向,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把维护公众利益、使用户满意作为养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 实现更好地为公众出行服务的根本目标。

(2)坚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 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公路养护的基础性地位,满足合理的养护资金需求,加强养护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使公路养护实现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养护的良性循环。

(3)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地区间、城乡间以及不同管理主体间的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维护路网的完整统一。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 着力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4)坚持深化改革、体制创新。配合国家行政体制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合理确定公路管理部门的职能。以权责一致为原则,正确界定各级公路管理部门间的事权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坚持科技兴路、环保节约。借鉴先进养护管理技术和经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对养护管理事业的贡献率。树立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绿色公路、预防性养护和再生利用技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公路养护模式。

(6)坚持依法治路、保障畅通。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公路保护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公路。把坚持依法行政与积极履行职责统一起来,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管理透明度,确保公路完好畅通。

四、我县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 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以县公路养护管理段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由乡镇人民政府承担本区域的村道公路养护工作, 拟订村道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对村道养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做好村道并协助做好乡道的路产路权保护工作。

(二) 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渠道。

我县乡村公路维修养护资金筹集与管理应遵循“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的原则。

(三)乡村公路的管养模式。

1、乡村公路的管养模式分析

乡村公路管养的多方参与已成为突出的特点,既有直接实施者,又有多个间接参与者,既有行业管理者,又有具体组织实施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按照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同,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即: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养护、道班养护、专业公司养护。

(1)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这曾经是农村公路养护中采用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该方式最大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对缺乏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2)分段承包养护。分段承包到户的农村公路养护方式, 可根据路段等级、交通量大小、养护远近等测定每公里所需养护经费, 然后以招投标的方法承包给农户并签订承包责任书。组织者一般为县级公路养护部门或者乡级政府。该方式是专业化、市场化养护公司的雏形或者低级形式, 主要用于交通量小、等级较低的一般农村道路。

(3)道班养护。这是目前农村道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主要由县级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以道班的形式在重要农村道路沿线布设。该方式优点是具备一定的养护机械和相对固定的人员, 道路养护质量较高,基本能够完成除大中修外的农村公路和桥涵的养护工程。缺点在于养护生产与养护管理没有分开, 上述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管理职能,养护生产的效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养人不养路”的现象。

(4)专业公司养护。养护公司是拥有独立注册资金、相应设备及技术人员和施工资格,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 具有独立资金调配和权利,与公路管理部门处于独立平等地位, 真正面向市场的实体。

2、 强化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管理模式

根据上述四种养护管理方式的分析,认为抓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要将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养护、道班养护、专业公司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机构精干、体系完整、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管理顺畅、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有效监督、办事高效”的养护管养体制。

3、 我县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的具体组织形式

推行乡村公路维修养护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加强对新体制的研究、指导工作,努力探索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日常养护管理、桥梁隧道管理和养护市场化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大胆试验”的原则,指导总结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模式。特别是要加快对乡、村道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研究,充分鼓励、发挥乡、村两级组织在养护管理中的积极性。对各地探索的“分管分养、统管分养、乡管乡养、乡管村养、乡管民养、乡管市场养”的模式加以总结提升,建立符合实际的管养模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