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1:59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1篇

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讲义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传统的、同时也是当前运用最为普遍的教育方法,在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多个学科广为运用[2]。LBL教学方法具有教材完整、理论完整、知识完备的优点,教师按照书本章节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教师来讲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进程,对学生来讲能够全面了解一门学科的架构和逻辑关系。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都不高,因此,在许多学科的教学方法应用中,尤其是基础理论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今医学教育广泛提倡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尤其是医学前沿研究进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很高,因此,LBL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LBL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削弱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3]。因此,国内外知名医科大学近年来都在开展针对LBL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

2PBL教学方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PBL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寻求交流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因此,PBL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模拟学生今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因而在国内外多个著名的医学院校被推广。美国近70%的医学院采用PBL模式教学,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改革的试验;中国的香港大学医学院PBL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中国内地包括北医大、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在内的多个“211”或“985”院校开展了PBL教学的试点和推广。PBL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体要求比较高,对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套严格的顶层设计。许多国内医学院校的PBL教学都在七年制或八年制学生中开展,通常以临床典型病例为问题引入,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和共同讨论,最终解决临床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临床、基础甚至医学前沿的相关知识广泛涉猎。进入21世纪以来,也有诸多学者开始对PBL教学法的运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的成本投入非常高,而小组讨论机制运作不良会影响PBL的实际效果。教育学家Wells等进一步指出,PBL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层次、学科领域和导师的要求都是非常挑剔的,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5]。虽然PBL在实际开展时具有一些难度,但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试点内容。

3CBL教学方法

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师对特殊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方法最早在欧美国家的一些高校经济学和法学的教学中采用,并逐渐拓展到商学院的管理教学实践中,当前在医学教育中也有一定应用。CBL教学方法与PBL教学方法也一定相通之处,就是整个教学过程都以一个案例或临床病例入手,不同之处在于CBL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teacher-de-pendentapproach),而PBL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我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和避免讨论的方向偏离主题[6]。因此,相比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因小组机制的功能不良而导致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但是CBL教学方法的案例选择、构建和叙述都可能影响学生进行讨论的兴趣和意愿,因为相比PBL教学,CBL缺乏实际情境体验的真实感。基于以上原因,CBL教学方法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常常在某些学科或某些典型知识讲解中应用。

4RBL教学模式

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接触各种资源或运用它们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有时也可以用“自主学习”来替代,是学生主动地利用学习资源主动学习的模式。RBL教学方法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崭新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标本、模型、挂图、VCD、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对课程学习所需的学科材料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断提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RBL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最新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的基本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互电视、虚拟教室、视频会议等新的技术媒体形式已经成为e-Learning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eb支持的学习(web-supportedlearn-ing,WSL)[7]。e-Learning在内容传播、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程度的改变[8]。合作学习、高阶思维技巧的发展、自我评价、以真实任务作为学习起点的训练、自主学习、学习者个体责任和教与学应用是近年来e-Learning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9]。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e-Learning的有效教学法方面,以及在有效的、基于新型数字资源的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基于资源的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RBL教学模式承载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生在面对信息时代知识激增挑战的时候,具备独立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将学科课程学习目标与信息文化素养整合起来,强化学生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但是,目前RBL的难题不是如何保护稀有的学习资源,而是如何确保用最适当的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由此RBL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不同教学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2篇

【摘要】目前医学教育专家认为: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这样一来,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正在给医学教育带来困难”。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随着近年来国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方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一场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改革措施已在进行中,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更是走在了前沿。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

1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效果与国际差距

有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病人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昂贵的住院治疗,不重视低花费的门诊治疗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低估了社会心理、经济、家庭环境及职业方面的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同医学院学制不同,对住院医生的培训时间也不同,使医疗部门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质量和认证标准;多数医学教育着眼于提高医学生记忆事实的能力而不重视受教育者应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生职业精神的含义以及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义务方面的教育甚少,临床教学中临床技能训练不够,对医学生的技能和操作的培训重视不够,见(实)习学时数和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比相对不足;临床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医疗,高校附属医院的教学意识淡薄,在教学医院中,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据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统计,内地已有63所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除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以外,大多数知名医学院校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科办学的模式,逐渐地融入综合性大学之中。

2.1合并还是兼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一型的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

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合并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都是大学的二级单位,对外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医学院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设有附属医院,而附属医院则因负有对外医疗的任务因而必须具有法人地位,这就出现了没有法人地位的医学院要领导和负责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医院,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不协调,医学院的角色十分尴尬。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表示,北大医学部现在对外是以委托法人的资格进行工作,在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享有相对的自,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分散式而非集权式管理更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原同济医科大学的情形与此类似。

“北医模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容易被“克隆”。有人所言,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整合模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医学院校进入综合性大学势必要经过一个“休克期”。医学院应当抛掉原有的“独立情结”,以开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应对新的变化,将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幸。

2.2附属医院何去何从:争议颇多的便是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或大学的归属问题。目前,出现了直属的附属医院、非直属的附属医院以及教学医院三种模式,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拥有直属的附属医院,这样更便于教学、科研和临床见习、实习的开展。而有些医学院即便拥有附属医院,却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全国各高校的附属医院通常都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任务而非单纯的医疗任务,医学院与附属医院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基础学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交叉融合,才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2.3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然而并非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领导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如医学教育投入高、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上动辄几十万元甚或上百万元,而同样的经费完全可以用于建设其他学科的一个学院或一个系,这种花钱多、效益相对较小的结果很难得到大学领导及兄弟院系的理解。另医学教育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尽可能地统一学制以确保能有稳定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并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条件较好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可致力于高层次办学,差些的可以多开办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教育。医学教育绝不能跟风扩招,应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那种希望通过扩招解决学校福利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3改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策

国际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所包含的内容是“医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严格把握“入口”的质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把最好的学生招进医学院,同时增加医学院校学生录取的面试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

3.2努力提高在校生的“出口”质量:充分加强医科学生研究生阶段的技能训练,改变了医学研究生阶段还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素材的现象。这就需要重新确立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强调“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以问题为中心、互动式、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如果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看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会更高。

3.3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建立住院医生培训制度,规范医学教育,不要让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参与治疗工作,要在他们行医之前培养其严谨、专业的医疗能力,而不是靠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建立医学院校评估体系,让各类不同的医学院校的等级有明确划分,培养不同层次的医疗和医学研究人才。

3.4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医学院校要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让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有用武之地。据国外的经验,好的教师都是那些热爱工作而且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的人。医学院校在招生等问题上要鼓励竞争机制,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并逐渐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改革;三早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已发展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这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临床医学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临床、科研及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但目前国内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在内)基本上仍在“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学模式下运行,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对未来的医生需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临床医学实践自身特点出发,试从医学生接触临床、科研、社会实践的角度,对国内外高等医学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可能采取的措施。

一、接触临床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欧美、日本等国和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具有基础与临床教育相互渗透、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特点。比如美国采取基础阶段渗透临床阶段教学内容,临床阶段联系基础阶段理论知识,甚至基础与临床教师共讲一门课程[3]。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医学问题为主线,根据病例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4-5]。日本提出“楔形教育”的模式(即前两学年提前插入专业基础课,后期采取复修基础课)和整合医学教育模式(即实行基础与临床综合教学,如某一课题(如肝脏)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等横向水平进行讲授),通过实施基础与临床综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对与临床相关联的基础知识更易理解[6]。

然而,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仍是“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比较集中地对基础医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但和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相比,这种三段式教育模式下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易造成忽略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致使医学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5]。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也是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期接触临床”教育模式遵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转变为以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心,可革除医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能够真正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直接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临床整体思维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及责任感,而且还可以训练其与医患间的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故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好的经验,遵循临床实践五年不断线和实践教学为整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重心的临床人才培养规律,创新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构建早期进入临床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二、接触科研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6]。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创造,是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7]。国外对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传授取得结论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像国内“填鸭式”灌输结论。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给本科生提供早期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熏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优秀品质,是许多国外研究型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其经验为世界诸多高校普遍效仿[8]。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用于医学生的科研训练上的时间和精力多达3个学期。许多国外大学及其附属的医院或研究机构,开设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招募医学及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鼓励其参与科研实践[9]。

然而,国内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集中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而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张勇等[10]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结果表明参加过循证医学科研项目的培训以及经常参加医学科研论文讲座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92%和10.81 %,参与发表科研论文的学生也仅有13.51 %,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满意的学生只有6.22%,35.14%和45.95%的学生了解过PBL教学和TBL教学,显示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整体较低。目前普遍存在对本科医学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等问题,以至于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创新意识欠缺,科研能力不强,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研究型教育模式将是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五年的在校学习,应获得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以适应今后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需要[11]。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以往只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观点,引导医学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培养医学生未来参与医学科研的兴趣,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利于培养出能够挑战医学难题、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三、接触社会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欧美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十分重视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早期接触,能够利用社会(社区)资源从事实践教学。如美国[11-14]医学院采取社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社区医疗门诊训练,激发医学生对后期临床专业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精神和躯体疾病过程,培养其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体会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的品德。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对国外来说相对滞后。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宣教及各类课题的调研等活动,使医学生拓展了视野,能够关注社会基层医疗卫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整体来说,还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和客观评价指标等诸多不足。

从医学人才成长的历程和国内外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早接触社会实践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借鉴国外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实施大纲,将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为依托,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活动外部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早接触社会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指标客观化。通过早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协作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富有爱心、耐心,高度的责任感的医学人才。早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养,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通过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和必须的。“三早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及各种工作原则,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和扩充知识的同时,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统一起来,对于推动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旗涛,曹德品,王玲,等.访问美国医学院校侧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9-60

[2]付有龙,王丽.中英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28(10):68-70

[3]王庭槐.英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5,(1):84-89

[4]刘玉妹,山下昭.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现状[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2):22-25

[5]曲艺,赵晓东,丁会峰,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28):943-945

[6]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地理学本科生培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4-28

[7]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4(17):139-140

[8]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9]张蔚,张秀军,孙业桓,等.某医学院校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31-534

[10]张勇,周慧银,苟亚妮,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96-97

[11]李小波,顾鸣敏.临床医学冬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20-21

[12] Paul GR, John BC, Daniel H, et al. From concept to culture: The WWAMI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J]. AcadMed, 2001, 76:765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4篇

摘要:目前关于学界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整体上还远远及不上实际的发展速度,医学生德育教育研究的状况,更进一步显示出研究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医学生自我教育等环节入手提出提高医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医学院校 德育教育 大学生

德育教育效果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德育教育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医学生德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开展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医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因素,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新时期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改进医学生德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我校德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我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调研为核心,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客观全面真实的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索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以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实证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我校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计712人。其中,男生占53、51,女生占46、49%,农村大学生占86、94%,城市大学生占13、06%。(回收有效问卷712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国家层面所具有的政治素养,表现为医学生对共产党执政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对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理解与认识,对党的基本路线及历史使命感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医学生政治觉悟较高,对国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文明功德素养,如诚信明礼、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团结同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园等公共场所乱认垃圾的现象持何态度,84、4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维护公共环境,另外还有3、79%的学生选择事不关己,无所谓,由此可见,虽然当今医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己经较高了,对于助人为乐及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也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问卷的第三部分是个人道德素质方面,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调查。当问到您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持何看法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杜绝考试舞弊,严肃考风考纪;小部分部分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另外极少数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调查结果表明,88、62%的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大多数医学生都能明确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也极力维护自己的道德声誉。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总体是良好的。

四、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左右着个人的意识,如果一个环境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意识,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校校园的逐渐开放,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要发挥社会教育对医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诣稳定的政治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合法手段去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价值观[1]。第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道德和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规范,相互补充,二者相互渗透[2]。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先进人物,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发挥好社会教育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作为医学生在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要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道德课的作用[3]。在学校进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教育,在思政课将社会问题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专题的形式结合现实中的鲜活案例来讲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认识更容易接受,更深刻,并实现内化。在专业课上也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情感,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德很重要,处处都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感染学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情感渗透。第二课堂在学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注重校园建设的艺术性,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德育同智、体、美育结合起来,比如开设艺术选修课,举办艺术活动,使大学生感受到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我校大学生能够徜徉其中,陶冶情操。另外,面对网络信息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带来的强势影响,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的建设,发挥校园网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也可作为师生交流平台,通过言论可以把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积极情感的引导[4]。

3、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作用

新时期高校德育涉及的是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是学生长期生活的环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家庭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5]。作为第一老师的父母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子女的思想变化和道德追求,在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子女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父母应教育子女珍惜生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不断发现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探索有效可行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良策。

参考文献:

[1]陈大勇. 论高校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化价值观的引导.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2): 43-45.

[2]王盛旺.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建和谐社会. 管理观察. 2014. (17): 9-25.

[3]张晅,李庆华.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比较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02):102-106.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5篇

【摘 要】 笔者通过对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状况的现状研究,阐明如何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率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迈向大众化教育的步伐,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教育资源不足与人们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教育资源利用率进行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教育资源涵盖教育领域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对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组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高等医学教育因学制长、实践环节多等自身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研究意义尤为重要。

一、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指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与教育成果产出总量之比。教育资源投入总量指一定时间内人力、财力、物力消耗的总和(含基建投入);从数量研究角度来讲,教育成果可用当年在校生平均数代替(假设教育成果的质量相同)。其评价模型为:年度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年学生平均数/教育资源消耗。以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情况为例,其情况如表1。

由表1可知,扩招4年来,每万元基本培养1名医学生,且每万元培养的学生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培养成本提高。就全省而言,每万元培养医学生数少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医学生的培养成本高于平均水平,这个结果也符合相关研究结论。

(一)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指一定的教育工作者(含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在一定时间内培养人才的多少。培养的人才数量越多,效率越高。因此,尽可能降低教育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投入量(减少活劳动消耗),提高单位教育工作者的学生培养数量,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手段。其评价模型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年学生平均数÷教职工数。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2。

由表2可知,4年来每名教职工培养医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说明高等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扩招后得到了提高。但相比省内平均水平,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另外,笔者也对4年来专任教师利用率情况进行了单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任教师利用率也逐年提高,并且提高的速率高于人力资源总体利用率。

(二)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物力资源是国家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金的物化形式,包括固定资产、设备和低值易耗品等。教育部门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表明物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其评价模型为:物力资源利用率=年学生平均数÷(当年固定资产总额×折旧率)。

因学校物力资源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因此本研究仅以固定资产利用率代替物力资源利用率。本文参照类似研究对折旧问题做了如下处理:房屋按20—30年折旧,折旧率定为0.05(1/20年);设备按8年折旧,折旧率为0.125(1/8年)。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3。

由表3可知,4年来某省高等医学院校物力资源利用率略有上升,总体变化不大,与全省水平基本持平。说明各高校在物力资源的利用上效率不高。

(三)财力资源利用率

学校财力资源其实质是人力、物力消耗的反映。其评价模型为:财力资源利用率=年教育经常费总额÷年学生平均数。财力资源即为教育事业性费用支出,包括个人经费和公务经费支出(不含基建支出)。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4。

由表4可知,4年来高等医学院校财力资源利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即生均占用费用下降。就全省而言,生均占用费用略高于全省水平,这也是对医学生培养成本稍高的一个反映。

另外,笔者也分别对构成财力资源的个人经费支出和公务经费支出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扩招4年来,高等医学院校个人经费利用率平均为0.4万元/人,该省平均水平为0.37万元/人;高等医学院校公务经费利用率平均为0.4万元/人,该省平均水平为0.41万元/人。

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策

通过对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研究分析,笔者就如何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的

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如何达到高校资源供给和支出的有效平衡,即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实现高校办学宗旨的最有效保证。因此,高校只有在办学上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高校资源利用价值的“最优化”。特别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二)建立教育过程中的最佳资源结构

高校最佳资源结构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合理的资源结构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发挥最大价值。研究表明,扩招以来,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构成不甚合理,人力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减少,资产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增加。说明近几年教师等人力资源比较充足,而实验室、教室、宿舍、图书馆等物力资源配置不足。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提高资本性投入,将新增资本性投入主要用于提高现有人力的素质,配置急需的仪器设备和其他教学条件,切实改善学生的实验、学习等硬件环境,使高校的资源通过合理组织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增加的人力投入应主要侧重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健全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生师比等方面。

(三)确立合理的办学规模

本研究中,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平均规模为0.97万人。相关研究发现,该省2000—2004年高校有效规模区间为2 549~17 685人。即,在此区间的规模扩大会实现规模效益,不在此区间的发展会产生规模不经济。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规模均在有效范围内。规模效益理论也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持续扩大办学规模的热情敲响了警钟,提醒高校应该逐步放缓扩招的步伐。

(四)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高校的人财物资源最终总是通过人来安排管理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资源利用的效率,故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不应忽视培养一支质量过硬的资源管理人员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在各种资源的使用上充分体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特点;能够对学校资源进行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力的指挥调度、定期检查和总结;能够制定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资源的使用、考勤、奖惩、培训,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韩宗礼.教育经济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55.

[2] 刘旭东.高等医学教育成本计量实证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 37.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6篇

关键词:国学;教育;医学;实践研究

现在的大学生中,民族文化的根底太浅太贫乏,而且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国学教育在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教育中仍相当薄弱。倡兴国学,资人励己以传民族大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医学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虽已是成年人,但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缺乏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性格品质不稳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进入社会,大学阶段的德育属于终极教育。国学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长城、思想根基。医乃仁术,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德育对于医学生更为重要。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单纯而静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以国学教育凝就大学精神气质,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辅助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德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

1.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教育活动。将“关于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新生入校军训的同时,以国学教育作为文训,以集体诵读《学庸论语》(由《大学》《中庸》和《论语》合编而成)、举办国学教育宣传的系列讲座为主要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集体诵读《学庸论语》至少100遍。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提高医学生的情商和医德。

2.开设国学经典和校园志愿服务课。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体系,作为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选取读经教材《学庸论语》,编制《校园志愿服务教程》,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和志愿的精神融入其中,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建立有关国学经典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125个,其中包括部门组织结构图2个、工作策划1个、岗位说明书47个、考核表47个、规章制度9个、记录表格19个。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国学和志愿精神,将国学经典教育和校园志愿服务与校园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倡导奉献精神,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监控,做到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真正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学生德育教育新模式。

4.深入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工作。学校共设置志愿服务岗位47个,几乎涉及全校范围内的各项保洁、保卫、助理等工作,如校卫队岗、班导生岗、精神文明督察岗、志愿服务管理岗、质量监督管理岗、环保岗、图书馆岗、实验室岗、体育馆岗、学生助理岗、医疗扶贫岗、社团岗、班干部岗、学生会干部岗等等。学校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效果

1.营造了国学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式,如专题讲座、演讲、辩论会、诵读比赛、主题班会、艺术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升,让他们在掌握学术知识之余提高精神修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将国学教育的理论付诸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更多的学生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陶冶情操、学会沟通、培养职业化精神,为毕业后就业做好积极的准备。这些志愿服务岗位不但锤炼了学生,也促进了节约型校园的建立。

3.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就国学经典教育与校园志愿服务,对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及社会有关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家长及社会支持度和满意度也均达90%以上。

可见,在医学院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可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聂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4(01):10-12.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取向:三线教学;双向处方;体育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42-03

Research on P.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eaching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Medical Universities

LIU Jie

(P.E. Department,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Liaoni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 undergraduates' P.E. teach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the teaching test in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the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eaching breakthrough point are researched. The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medicoathletics health care with physical training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making twoway prescriptions, which includ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nd the body treatment prescrip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ree lines, longline teaching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main line teaching of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fashion teaching, and amusement sports are adopt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transi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ports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Key words: P.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ree lines; twoway prescriptions; sports health care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向也有了新的战略性的转变。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个性培养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储备体育保健知识、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走体育锻炼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体育教学道路已以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取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共2 451人(2004届、2005届)。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体育理论考试,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大学阶段体育课应开设哪些体育专项。共计回收2 451份答卷,回收率为100%(表1)。

1.2.2实验法

本文采用实验法对两个女生班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各30人)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及对照所得的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并加以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阶段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长线体育教学是转变体育教学目标取向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体育课程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把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就必须结合医学院校特点,鼓励学生参与运动锻炼,培养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教会学生体育保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几年来通过“三线”体育教学法来彻底取代原有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目标取向,走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道路,把体育保健做为教学切入点,来带动其他几项教学目标完成。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就是要把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体育与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着眼点,都是为人的健康服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人的长期锻炼来储备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医学的目的是人在灰色状态下通过针对性的治疗达到恢复健康。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展,医学治疗为主的研究方向也悄悄的向预防为主转化,我们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一定要融合到预防医学的实践中。把体育保健作为“长线”体育教学目标出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走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既有开医疗处方的本领,同时也具备开体疗处方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清楚看到93.1%的大学生对体育保健有着极大热情(表1)。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根据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为科学化。体育保健学的任务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和有关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发育、健康和训练给予保健指导,研究影响体育锻炼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损伤和常见慢性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按摩和医疗体育等方面。所以我们高等医学院校,应把体育保健作为教学目标的切入点,以体育保健为核心教学目标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我们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把体育保健作为体育教学的“长线”教学手段。“长线”体育教学,就是在大学体育教育的阶段中,每节体育教学课都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使我们医学院校的学生从观念上对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把他们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同我们的体育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只有通过“长线”教学的反复刺激,才能在学生大脑中留下较深痕迹,就能象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在自己脑海中产生终身性记忆。我们“长线”体育保健教学过程中以医疗体育为教学重点(表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手段,大学体育教学第二学期后,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由学生轮流带做。构建各种类型的体育准备活动的框架,采取多种方法拓展学生锻炼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使“长线”体育教学有一个平等、民主、科学、活泼的育人教学氛围。

表1大学阶段体育课应开设哪些体育项调查

表290 min“三线”体育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2.2大学阶段,“主线”体育教学结合体育保健教学内容是转变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

中国医科大学的“主线”体育教学内容有足球专项、篮球专项、排球专项、武术专项、艺术体操专项、健美操专项、跆拳道专项、田径专项。我们的专项体育把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媒介,把体育保健知识做为一种催化剂,这样体育教学目标切入就有了变化。如在乒乓球的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授课任务,明确提出乒乓球教学重点要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潜伏期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眼看到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动作反应,提高条件反射速度。举例说明,在手术过程中看到出血,马上就能做出止血的动作给病人减少疼痛和伤害。正常人的运动潜伏期在0.35 s左右,而乒乓球运动员可在0.1 s左右做反应。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生疑性和积极性,就能同教师认真配合。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得以实施,就能转变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就内容讲授新内容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练习。乒乓球的教学就是通过提高学生反应速度能力入手,达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不同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走体育教学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从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的轨道上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意识,把课上所学的技能在平日体育锻炼中巩固、提高、发展,不单纯追求学分,通过“三线”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是学会求知能力的一种手段,学会做事能力的一种方法,学会发展能力的一种磨练,学会创新能力的一种过程。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视觉,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同医学知识有关,都同健康有联系,都同自己终身受益不可分割。在“主线”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授锻炼的方法,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不要单纯追求专项技能,让学生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生理负荷的关系;掌握动作技能同解剖学的内在联系,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原动肌,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对抗肌,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协同肌,自身缺少的是什么。这样体育“主线”教学就有了活力,以体育保健为基础,以反复锻炼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终身受益为目的的教学“主线”框架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就能顺利发展下去。在“主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面,提取精华来传授给学生。在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四有”:有规律、有开放、有生机、有中心。有中心,就是以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为中心;有生机,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竞争机制,使教学场面生机勃勃;有开放,就是教学内容上要“开放”,教学手段上要“放开”;有规律,就是以学生生理、心理及自然规律来掌握“主线”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应体现出教学组织的科学性,示范动作的标准性,讲解语言艺术性。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体现出立体教学效果。

2.3时尚体育是大学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问卷调查不难看出广大学生对时尚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说缺少时尚体育的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体育教育过程

时尚体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性是一样的,就是青年人都喜欢时尚的东西,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既要有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也要有浪漫主义的形式特色,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决不能一种模式停留在一层次循环往复。我们教学组织形式也应如此。时尚体育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放松整理活动的基础知识外,还向学生介绍体育舞蹈如华尔兹、水兵舞、三步、四步交谊舞蹈等,给学生提供较大空间放松,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休息,感到愉快、轻松。这种轻松愉快的节奏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尝试成功的喜悦。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通过时尚体育教学,让学生感到体育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国家栋梁的身份走向世界,他们的气质和举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结合起来列入教学目标之中。

2.4从“三线”体育教学实验班同对照班的几项指标比较来看“三线”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

1) 对体育理论考试成绩的对照,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设计体育理论授课时间是相等的,考试均在一个考场,判卷采用密封、轮转判卷。体育理论考试成绩经t检验,p小于0.05,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证明实验班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图1)。

图1体育理论考试成绩对照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校运动会太极拳比赛中(每个年级100人方队),实验班21人参加,对照班5人参加。经t值检验,p小于0.05,均有显著差异。从而检测出两个班对太极拳掌握程度(图2)。

图2两班对太极拳掌握程度图3两班取得奖学金情况3) 每年学生的综合测评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得取奖学金情况,实验班得取一等奖学金的1人,二等3人,三等10人,没有得奖学金的16人;对照班无人得取一等奖学金,二等1人,三等4人,没有得奖学金25人。不难看出“三线”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图3)。

4)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国家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我们发现两个班成绩经t值检验,p大于0.05,无显著差异(图4)。图4两班进行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3结论与建议

1)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是走体育教学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就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以体育保健为教学目标的龙头,对其它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极大的促动,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提高。

2) “三线”体育教学模式,迎合了广大学生的心愿,因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3) 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双处方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条件的附属医院开设体疗门诊对体育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永亮,董金昆.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4.

[2] 鲍忠孝.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3] 钟秉枢.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与训练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党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投稿日期:2006-04-10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8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对策

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伴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队伍中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高等医学教育科研管理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主要体现在:一是科研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二是科研管理组织逐渐增多;三是科研管理达到了一定水平;四是科研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都促进了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但伴随着科研课题的不断推广,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

(一)科研管理制度层面

1.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在这一层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有:(1)管理制度缺失: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管理,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不够,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整体协作。(2)管理制度定位不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科研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部分学校并未意识到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对学校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所产生的重要意义。(3)管理制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不深,主要表现为以偏概全和条款不明。(4)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其一是由于制度本身让教师无法执行、无从执行;其二是制度没有问题,但由于没有做好落实工作,使教师对于制度中的相关内容模糊不清。

2.常规管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包括科研计划管理、课题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组织队伍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制度管理、科研信息情报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常常导致科研常规管理薄弱,科研管理的随意性很大。

(二)科研人员素质与结构层面

1.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实践过程中,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分工需进一步明确,其中表现为:(1)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部分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教育科研内在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不能规范、科学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2)教育科研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少,不能满足教育科研管理与日益增长的研究的需要。(3)有些青年教师此前大都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要进行课题研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2.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等医学院校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最突出的就是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1)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学科知识为主,缺少教育理论、心理理论等知识;(2)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居多,中老年参加科研的较少,比例不协调。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队伍的薄弱,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

(三)科研管理效益层面

科研发展步子缓慢,教育科研管理效益不高。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效益是不理想的,主要表现为:(1)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仍有部分教师滞留在科研的门外;(2)教育科研成果不多,许多成果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分量能直接产生效益的就更少,“科研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3)由于医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尤其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严谨性,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投入大,费精力,周期长,而且见效缓慢,难以立竿见影。(4)科研成果的推广未引起重视。

二、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发展对策研究

高等医学院校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深入挖掘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办法,是切实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最具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章立制,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制度。高等医学院校在科研管理实践中应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经费资助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套规范化的文件制度,使课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常规管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是一个由教师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和情报档案管理等环节构成的、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和闭合回路。要搞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管理各环节的有效途径,科学地驾驭这一管理体制,使教育科研管理真正实现规范化。

(二)提高人员素质

为提高课题管理效益和学校的科研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应采取符合高等医学院校特色的、能够反映医学院校教育特点的,切实、准确、有效的方式,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教育科研管理者的业务培训或进修学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努力使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后劲。同时,课题管理者和教师自身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通过内外兼修来提高自身的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整体水平。

(三)加强科研成果的效益管理

教育科研成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对成果的评价应该在避免科研成果的低水平重复的前提下,既肯定成就,又指出不足。对成果的奖励应物质与精神并举,两者有机结合。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它运用于教育科研管理,就是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评出信心、评出干劲,树立典型,带动全体。在成果的推广上,必须从学校和成果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性和群众性,努力体现和创建学校、学科自身的教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在校内生根开花,同时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光辉,黎杰. 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

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3):18.

[2]王玉德.基层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8,(9):3.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第9篇

    论文提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从21世纪医学科枝发展趋势和中医药教育本业发展对中医药专门人矛的需求出发。要研究中医药专门人寸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心身素质以适应目前卫生事业改车、医打制度改羊和医疗人才市场改单的需要。

    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分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进行“中医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素质改革”的调研,征询和学习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同时分别两次召开课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中,邀请在沪的中科院院士及部分教师、教学管理干部等进行专题报告,提高和认清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启发研究思路,并且查阅了有关课程体系改革的论著和论文,研究中医药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一、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教育改革的回顾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在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影响下,又沿用了古代和近代中医药教育传统形成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4次统一修订教学计划,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我校于1965年、1979年两度制订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基本功训练项目》.经当时中央卫生部转发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但中医药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变化。在文革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趋于停止状态;在文革后的改革,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恢复、整顿阶段:自恢复高考招生后、1978年国家卫生部中医司颁发了指令性计划,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大纲、统编教材,这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逐步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1978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门由内经分化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次是调整、充实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鼓励各校办出特色,国家教委高教司在1986年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研讨。于1987年颁发了《专业目录》。并制定了教学计划指导性文件和各专业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宏观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主要课程要求。同时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进行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改革的探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牵头组织了《中医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优化方案研讨会课题规划》研究,就中医基础学科新体系、中医基础学科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和教学目标、中医基础学科为中医临床学科眼务的方案,途径.中医基础学科建设方向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前后由14所院校自编或协编了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教材13种23门,曾在12所院校投入使用。但仍缺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也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这种单一行业化的培养棋式,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分离的顺·向,长期以来阻碍着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然也都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这种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是深化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和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现象。各校相继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和重新思考,力求从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正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普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等全面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是一次从以经济〔科技)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人的全面素质为本位的教育,是从知识一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一能力一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的经济 (科技)本位与教育的人本位的辩证统一:是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在更深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上体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医学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涌现出大世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从而使医学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教育思怒的更断。

    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把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任务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向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教育的模式是与一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井随若医学模式的发展而演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看作生物学上的人,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因素和杜会因素。随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它不可避免地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但要有较丰富的知识与较强的能力,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五)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传统的医学课程是按学科开设的。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一致。这就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本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开展了医学课程改革,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分离,一门课程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按不同的方式重新综合起来,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这就是“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

    (六)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栖关性。

    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的编制、教学内容的更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科学素养决定普课程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外二十余年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深入研究.发现现代“科学素养”是目前“科学扫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科学公民的必备素质。所谓现代“科学家质份由5方面组成:

    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2.科学的理智—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也称作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3.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

    4.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

    5.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与借施

      (一)基本思路。

      中医药教育是特殊的专业教育,中医药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中医药人才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应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墓本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这就要解决学校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基本累质培养之伺关系的问题.我们将从七年制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寻找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切入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新组合。

    1.从面向未来的目标出发.重新明确和完善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

    2.重新明确中医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确立中医药人才的知识模块.即本专业较系统的荃础理论一定最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科技的发展;一定量的社会、人文、心理、营理科学知识。

    3.削减学时,合并课程,确立新的主要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确保中医药课程的完整性,理顺课程体系.精心组合课程.

    4.加强实习、实验课程.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能力的培养。

    5.完替课程的基本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试题库建设,电化教材建设,cai课件建设和教具模型建设等。

    6.加强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教学。

    7.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萦质教育,特别要重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二)措施.

    根据上述思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可综合为

    1.修订教学计划。课程论认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其主要反映在几个比例关系上.即荃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课内与课外这几方面,这些比例可从不同侧面反映课程体系的轮廓,借以建立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

    2.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门课程教学来完成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应根据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课程荃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在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荃本心理素质和开发学生智力中应达到的目标。

    3.加强预防医学教学,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课程设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将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吻合起来;增加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课程,注重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教育,树立大卫生观念。

    4.打破传统的中医药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一本经典著作为一门课程、一个教研室的现状,重新划分中医药各门课程的界限。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组成新的中医药课程体系。

    5.加强基础教学。减少专业课学时数.精选传统的经典知识.接受现代新科技和新技术教育.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训练要进一步加强。

    6.淡化专业。实行大口径招生,专业概念淡化,前期课程趋同,是实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措施之

    7.因材施教.注重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8.分清层次,优化教学。设置主要课程群和必修选修课程群,实施模块式教学。

    9.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实践。使各门课程从以往的知识一能力型向知识一能力一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把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对学生进行签本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9.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住意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更加密切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更应体现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

    11.课程建设。(1)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同基本素质教育有关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并设且必要的实践环节,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签地,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文化艺术、社团管理、第二课堂教育三个中心。(2)建立新的课程。(3)建立新的教研室定编数和工作量的计算方法。(4)重新确定和评价课程及其地位.(5)重建和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重编教材。(6〕改革和充实教学直观教具,拍摄新的幻灯录像.编制新的多媒体软件和cai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