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地测量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09:28:25

土地测量方法

土地测量方法第1篇

[关键词]土地调查 地籍测量 质量控制 GNSS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127-2

1土地调查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为查清我国土地资源家底,国务院于1984年以国发〔1984〕70号文件批转了原农牧渔业部等五个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部署在全国开展了土地详查,即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

这次调查历时12年,基本查清了当时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完成。

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最近几年在全国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2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在土地调查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地籍测量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地籍测量一般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图根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量算四部分工作。

地籍测量的质量就直接影响到土地调查或者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质量,下面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地籍测量质量控制的方法。

2.1地籍控制测量

随着各地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简称CORS)的建设与应用,现今大多土地调查项目不再要求开展地籍控制测量,而是利用当地CORS和已有的高等级GPS控制点(如C、D级)直接布设图根点。

地籍控制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在此不再赘述,一般严格按照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或CJJ/T 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或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执行就可。

2.2地籍图根测量

(1)测量方法:

地籍图根测量可采用动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或导线测量方法。

目前,作业单位大多在满足GNSS接收机观测条件的区域采用GNSS RTK方法,在不满足的区域采用电磁波测距图根导线方法。

(2)精度要求:

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四等网或E级以下网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3)常见问题:

① GNSS接收机的性能不符合要求;

② 图根点的位置不满足GNSS接收机的观测条件;

③ 图根点的标志不合格,不易查找;

④ 图根点的编号不清晰,容易混淆;

⑤ 用于求解转换参数的控制点不合格;

⑥ GNSS接收机手簿参数设置错误;

⑦ GNSS接收机天线架设不合格;

⑧ GNSS接收机观测时间、测回数不合格;

⑨ 图根点的密度不满足地籍图测绘。

(4)质量控制方法:

①使用的GNSS接收机应通过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并在有效期内。

②使用的GNSS接收机固定误差不宜超过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宜超过2mm/km。

③图根点的位置应满足GNSS接收机的观测条件,标志应规范、易找,编号应统一、清晰。

④计算转换参数的控制点等级不应低于三级,数量不应少于3个,且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及周边。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不应超过2cm。

⑤GNSS RTK测量时,GNSS卫星的状况应符合表1的规定。

⑥GNSS RTK测量前,GNSS接收机宜进行下列检验:

(a)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链连通检验;

(b)数据采集器与接收机的通信连通检验。

⑦GNSS RTK观测前设置的平面收敛阈值不应超过2cm,垂直收敛阈值不应超过3cm。

⑧GNSS RTK测量时必须严格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严禁采用手扶跟踪杆。

⑨GNSS RTK观测测回数不应少于2,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10个观测值,并应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超过2cm,垂直坐标分量不应超过3cm(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要求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5cm),在限差内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⑩图根点布设应有必要的密度。它既是保证地籍图测绘精度的前提,又能提高地籍图测绘的效率。

例如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6.3.3要求全野外测量法测绘1:500 DLG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不小于64点/km2;10.2.4要求宗地界址点坐标宜采用二、三、四等和一、二、三级控制点施测,少数隐蔽的二类界址点可采用图根级控制点施测,并应做好注记说明。

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布点加密。测量方法应符合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6.3.7。

图根点应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导线联测应按低一个等级的常规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图根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2.3地籍图测绘

(1)测绘方法:

现今地籍图测绘大多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方法,且以全站仪极坐标法为主。

对于全站仪测量困难的点位配合直角坐标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等。

(2)精度要求:

①依据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解析法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要求见表3。

②依据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地籍图的基本精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3)常见问题:

①全站仪的性能不符合要求;

②全站仪的参数设置错误;

③全站仪测量时未做棱镜对准误差改正;

④界址点标志设置不清晰;

⑤跟踪杆未垂直立在测量点位;

⑥未进行必要的检核或者检核不合格;

⑦采用无棱镜测距超出仪器规定测程;

⑧钢尺丈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检核或者钢尺刻划不清;

(4)质量控制方法:

①全站仪、钢尺应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有些同志认为刚购买的检测设备具有合格证书,不需要送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合格证书不能等同于检定证书。

②定期对全站仪进行检验,如圆水准器、长水准器、十字丝、视准误差、指标差、对中器、三轴平行性、三角架等。

③每天观测前,应首先检核仪器性能是否正常、参数(棱镜常数、仪器加乘常数、气温气压值)是否正确。

一般全站仪配套棱镜常数为0或者-30mm。检核棱镜常数可简单采用全站仪照准棱镜测距(棱镜也须架设三角架,距离不需太长),并与钢尺在地面测量的两点间距离比较。

④全站仪测量时应严格对中、整平,并用较远的控制点定向。

为了减少跟踪杆倾斜的影响,可以将小棱镜放在地面控制点标志上。

⑤每测站应进行必要的检查。检查点可以是定向点、邻近控制点和已测设的界址点。检查可以安排在本测站定向后任何时候。检查相邻RTK图根点时,检测边长的水平距离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3000。

⑥尽可能采用全站仪测量全部界址点。

对于实在困难的,应用钢尺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

钢尺量距宜丈量两次并进行尺长改正,两次较差的绝对值应小于5cm,并应有多余测量值用于检核。

⑦全站仪测量时应采取距离(纵向)和角度(横向)偏心等技术消除或减弱棱镜中心到界址点偏差(棱镜对准误差)的影响。

目前,作业单位大多采用小棱镜及全站仪的偏心测量功能。

⑧测量时如果界址点的标志不清晰,应及时和土地权属调查员联系。

⑨测量时很多墙体不垂直,如墙基突出、风雨冲蚀的土墙等,应确保棱镜和要测量的界址点位于同一铅垂线。

⑩现在,很多型号的全站仪都具有无棱镜测距的功能,这样不仅使作业强度和危险性大大降低,而且对被测量目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过不同的全站仪无棱镜测距的测程不同,测量时应清楚使用的全站仪无棱镜测距的测程,超出测程,精度将无法保证。

3面积量算

目前,绝大多数土地调查项目面积量算采用解析法,即利用解析法获取的界址点坐标或界址点间距计算面积。实际工作中,由于采用的地籍图成图软件或者建立的地籍信息系统均具有自动统计面积的功能,所以面积量算的质量很容易控制。在具体工作中应把握好“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的面积控制与量算的原则,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T 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3]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

土地测量方法第2篇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Gauss projection distortion to several land survey and area calculating methods of land survey are discussed. Calculating discrepancy of land survey brought by these methods is stated with examples.

关键词:平面面积,高斯投影,坐标系

Keywords:flat area;Gauss projection;coordinate system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52-01

0引言

土地面积测量是土地部门经常开展的测量工作,一般采用边界点法在投影平面上计算地块坐标封闭区域的面积,采用的投影平面在我国通常为高斯投影面,此方法简单、实用,但当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基准,在测区投影面高程较高时,在离中央子午线较远地方会产生较大的长度变形,引起较大的面积计算误差,因此,在土地测量工作中有必要讨论一些其它的土地测量面积的计算方法,以限制高斯投影变形的影响或统一土地面积计量。下面以广州市为例,分析高斯投影变形对土地面积测量的影响,给出其它实用的几种土地测量面积计算方法。

1高斯投影对土地面积测量的影响

高斯投影会产生长度变形,由文献[2]可知因投影面高程引起的长度变形为:

ΔS1=S•Hm/RA(1)

因参考椭球面投影至高斯平面所引起的长度变形为:

ΔS2=S•y2m/R3m(2)

式中,Hm为归算边高出投影面的平均高程,RA为归算边方向参考椭球法截弧曲率半径,Rm为参考椭球面平均曲率半径,S为归算边长度,ym为归算边横坐标平均值。其中ΔS1为负值,即投影面高程总是引起归算边变短ΔS2为正值,即由椭球面投影至高斯平面总是引起归算边变长。为了便于计算,设RA=Rm=R (R取6363km,采用80椭球参数计算的平均曲率半径)可得高斯投影变形所引起的综合面积变形比m,为:

ms=(1+-)2(3)

2土地测量面积计算的几种方法

在地籍、房产和矿区等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土地面积测量工作中,当所测地块投影变形超过相应规范要求时,可以根据不同要求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土地测量的面积:

2.1 计算土地的椭球表面面积

利用文献[3]所提及的梯形椭球表面面积计算公式:

F=∫∫MNcos(B)dBdL(4)

其中,子午圈曲率半径M和卯酉圈曲率半径N的计算式为M=(a为子午圈长半径,e2为第一偏心率)N=。经进一步推算,可得某一经度和纬度范围(L1,L2)、(B1,B2)组成梯形的椭球表面面积S梯。为:

S梯=∫B2B1∫L2L1dBdL=•ln()|B2B1(5)

由于测量地块通常是不规则的,直接采用上述公式计算地块椭球表面的面积不现实,因此,可在设包围地块的梯形椭球面投影至高斯面产生的变形比与地块投影至高斯面产生的变形比相同的情况下,来求取任意地块的椭球面面积S椭为:

S椭=S平(6)

式中,S平为地块在高斯平面投影面面积,S投为包围地块经纬度组成的梯形椭球面面积,S为投包围地块的梯形在高斯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2.2 采用抵偿投影面高程或任意带高斯投影方法建立临时以测量地块为中心的局部高斯投影坐标系。通过选取适当的中央子午线和高程面,使上述(3)式求得的面积变形比ms最小,计算土地测量平面面积。

2.3 直接采用投影变形进行面积改正计算方法。根据高斯投影变形的特点,当地块形状为南北狭长,东西跨度较小时,地块各边投影变形约相等,此时设地块面积总体变形比与地块中心点处面积变形比一致,根据上述公式(3)计算地块中心处的面积变形比m,则有:

S投=(7)

其中,S投为经投影改正后地块面积,S平为地块在原高斯平面上的测量面积。

3计算实例

设在离中央子午线约98km处有一地块,在西安80坐标系下测量的土地面积为5146246.688平方米,平均高程为21 m。经计算地块所处位置在国家统一的西安80坐标下长度变形约为12 cm/km。

相对实地平面面积,在国家统一的西安80坐标系下计算该地块的土地面积增加了1284.416平方米,产生了较大的变形,相对椭球面积产生了6090.975平方米的变形。

4结束语

高斯投影的特性决定了土地测量面积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均会产生变形,采用不同的高斯投影坐标系计算的土地面积结果各不相同。在大范围的土地测量面积计算中,为统一土地面积计量直接计算地块的椭球表面面积是适合的。对一般的土地测量的面积计算,为取得土地测量面积计算结果与实地平面一致需要采用上述减少投影变形的计算方法,其中方法(3)适宜东西跨度不大的地块,该计算方法简单实用,无需经过高斯投影正反算等复杂的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1]CJJ 8-99.城市测量规范[S].

土地测量方法第3篇

关键词:软土地基地基沉降沉降量预测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速公路的路堤建设过程中,为了控制施工进度,指导后期施工组织及安排并保证路堤的稳定和实用,需要对路基的不同时刻沉降和最终沉降量进行预测,尤其针对以软土为地基的路基施工,路基实际土层的性质很复杂。软土地基在其顶部荷载及重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从而引起基础沉降。沉降量是指地基土经压缩变形达到固结稳定状态时的最大沉降量,称为最终沉降量。软土作为一种特殊工程材料,土体本身性质变异性较大,特性复杂,而且取样时容易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无论是传统方法还是数值方法,其本构模型存在的缺点已有共识,如参数的取得、影响因素和破坏准则等,至今仍然没有一种计算方法是能够令人信服的。但是通过现代的预测理论进行分析,根据实测资料或者模拟实验数据推算沉降量以时间关系的预测方法已经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此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经验公式法

土体的压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不仅能在室内模型试验时观测到,而且在实际工程中也可以通过观测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得到。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处理沉降实测资料和试验数据,有助于准确和预测沉降,从而使后期施工组织安排到达最优化。目前常用的经验公式法主要有:指数曲线法、双曲线法、对数曲线法、抛物线拟合法、三点法、星野法、沉降速率法等等。

(1)指数曲线法模型

指数曲线法是假定沉降的平均速率以指数曲线的形式减少的经验推导法。此法认为曲线

——约呈折线型的三段直线,其经验公式为:

(1-2)

在——直线上选取两点(,)和(,),使其满足,代入式(1-2)即得,由此可求得最终沉降量为:

(1-3)

式中,——对应沉降曲线拐点处的沉降值;

——对应沉降曲线拐点处的沉降速率。

(2)双曲线模型

该法认为沉降-时间关系符合双曲线式(1-2),若沉降过程观测历时较长,在沉降趋于稳定的后段取点计算,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8],但在曲线前段应用时便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正是因为这点,冯文凯等又提出了修正的双曲线法。

(1-4)

式中,——参数;

其他变量含义同(1-1)。

另外,双曲线式通过坐标零点,对一级加载情形,可把沉降时间关系起点定在处,即施工期的一半处。

2、Asaoka法

该法是由日本学者Asaoka在1978年提出的,又称图解法。是依据某级荷载作用下现场实测的个沉降值,然后再以为坐标系绘出个数据点,其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数据点基本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设该直线的斜率为,与轴的交点纵坐标为,其延长线与线的交点即为本级荷载下最终沉降量(图1):

(1-5)

式中,——与所选取的时间间隔有关的两个系数。

图中的直线关系只有当土体行为完全符合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假设才能存在。

该法可以作为路堤最终沉降量的一种简便的预测方法,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可利用短期的观测资料得到较为可靠的最终沉降推算值。其次,还能够对是否已进入次固结阶段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次固结沉降推算。但此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最终沉降值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时间间隔,对主次固结的划分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

图1 Asaoka法预测最终沉降示意图

Fig.1 The schematic of Asaoka method to predict the final settlement

3、灰色理论法

由于引起地基沉降的因素太多,用理论方法计算最终沉降量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性和地区性。工程实践已经证明:双曲线法拟合出来的沉降量结果偏大,而指数法拟合出来的结果偏小等。近年来,岩土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也在采用灰色模型解决一些沉降问题。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数据进行累加处理,使数据序列的随机因素影响淡化,从而提高数据序列的内在规律,再将数据序列建成一个具有微分、差分、近似指数规律兼容的灰色模型。利用灰色模型(GM)预测对数据没有严格要求,而且灰色预测是一个动态的预测,可以根据新增加的数据相应的变动模型,而计算程序不用改变,这点正好适用于软土路基的信息化施工。

灰色理论预测是以已知单位时段内的沉降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来获得地基沉降的变形规律,从而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石世云等研究了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将单点的MGM(1,1)模型扩充为多点的MGM(1,n)模型,通过沉降实例分析证明,MGM(1,n)模型精度高于分别单独使用单点的MGM(1,1)模型;曾超等把灰色模型的路堤沉降预测结果和双曲线法的预测值分别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灰色模型沉降量预测值和实际沉降量更接近。

4、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一门新兴的信息处理系统,已经在信息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模拟生物脑神经系统的一种计算机处理模式,由一系列简单的高度互联的处理单元组成。其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于外加的输入,是以并行的、非确定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它在复杂非线性系统中具有较高的建模能力和对所提供数据的良好拟合能力。

在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中,分层总和法虽然计算方便但其计算精度不高;数值计算法理论上虽然严谨,但是模型参数的取值是影响计算结果精度的关键,且对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推广起来比较困难;经验公式法主要是基于地方经验,且存在着取点位置等带来的一些误差。而人工神经网络法在处理非线性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够充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基于路堤沉降的实测或者试验资料,对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的土工结构直接建模来预测路堤的沉降量,这样能够更好的反映软基路堤的沉降规律。

参考文献:

[1] 王志亮. 软土路堤沉降预测和计算[D]. 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2]张诚厚, 袁文明, 戴济群. 高速公路路基处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陈祥福. 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M]. 科学出版社, 2005.

土地测量方法第4篇

【关键词】 不均匀土壤 水平分层 镜像法 接地电阻 测量

一、引言

随着防雷工作的不断发展,很多接地电阻值的测量方法被大量使用,诸如两点法、三点法、三极法、四极法、大电流法、倒相法、变频法和钳测法等。以三极法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种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消除接地引线的互感、地电流、电磁场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这些测量方法都是建立在均匀土壤的基础上进行测量。文献[1]明确提出,如果土壤是非同质的或接地极电流极为复杂形状,则函数难于计算,此时要用计算机计算。因此在山地、河边等土壤电阻率不均匀的情况下,用常规检测方法进行测量,肯定会给测量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按照土壤电阻率的大小不同,一般可将不均匀土壤视为为水平分层和垂直分层两种情况[2]。本文采用镜像法就水平分层情况下三角形布电极法和三极法布线法进行分析。

二、镜像法原理

在接地极接地电阻的测量过程中,当土壤分层界面时,用三角形布电极法或直线布电极法测量困难,且误差较大,需要对辅助接地极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减小测量误差。镜像法是建立在唯一性定理的基础上的一种不均匀土壤电阻求解方法,适用于解决导体或者介质边界存在点电源或线电源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镜像法把水平分层不均匀土壤情况简化成均匀土壤模型来确定辅助接地极的位置。

三、三角形布电极法在水平分层土壤中的应用

3.1计算方法

如图2所示,根据2.3式可得出待测接地极在电压极P上产生的电压UGP为:

参 考 文 献

[1] GB/T 17949.1-2000.接地系统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一部分:常规测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 冯志伟,影响接地电阻测量的因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3] 李中新,袁建生,张丽平.变电站接地网模拟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5(5):76-80

[4] 吕昆坤,周延洲,王心中.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时电压极补偿点位置探讨[J].通讯世界,2015(3上):183-184

[5] 许聪颖,接地网接地电阻近距离测试原理及测试装置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

[6] 孟刚、于宝和,防雷接地电阻偏离真值的探讨[J].吉林气象,2008(2):26-27

土地测量方法第5篇

【关键词】土地测绘;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前言

根据我国现有条件来看,土地测绘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我国各地的国土资源句可以有效信任通过土地测绘工作获得的数据信息。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主要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即地籍测绘、土地测绘、建设用地测绘等一系列内容。而这当中又涉及到一个测绘工作效率问题,毋庸置疑,影响土地测绘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土地资源的利用有效程度,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这些是因素都给土地测绘效率的评价带来了直接性的影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实施,土地测绘的准确性与信誉度值得维护,因此,提高土地测绘质量与效率,积极有效地实施测绘质量控制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土地测绘质量的多种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在土地测绘阶段,我们经常会在测绘作业或生产管理中受到不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假如说以上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势必会加大测绘工作的难度,从而导致测绘工作的质量与进度都受到相应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展测绘工作时,设当地调整外界环境且更好地适应环境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测绘效果,而且能够更加合理地优化配套方法。所以说,积极采用调整外界环境措施,多角度、全方面地优化土地测绘工作目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杜绝不良因素的滋生。

2.方法因素。我们应该明白,所有的测绘工作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工序拼接而成,比如说:控制测量工作、界址点测量工作、地形测量工作,这之间如果任意环节产生错误,无疑都会影响到其他工作,最终对土地测绘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针对测绘项目中的某些问题来说,仅靠一律平视的做法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测绘的实际要求来制定并优化一个较为合理的测绘方案,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测绘工作对各个方面的需求,此外,对于测绘工作管理体系,我们必须加强测绘工作各个方面的控制水平,确保测绘工作中的环节顺序不会出现紊乱现象,从而保证测绘工作能够达到最终圆满效果。

3.人为因素。人作为进行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在测绘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工序都需要直接进行人为操作,因此在测绘工作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人为因素,从而对测绘工作质量构成影响。比如设计阶段、实测阶段、数据处理阶段以及后来的编写报告阶段,这些阶段都需要依据人为来进行操作,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素质道德等属性都会对测绘工作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测绘人员一味地为了减少成本,在选择选择测绘人员时都会选用价格低且能力不足的应聘者,由于这批人缺乏良好的工作意识,测绘技术并不熟练,工作态度不严谨,很难保证测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我们应该专门对测绘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判定,确保测绘工作保质完成。

4.设备因素。测绘设备作为测绘工作不可缺少的硬件,对测绘数值的准确精度构成直接影响,所以说,在测绘工作中,一定要保证设备的工作性能,并在开展测绘工作之前判定设备精度能不能附后相关需求,能不能有利于测绘操作,在杜绝测绘设备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才有利于保障测绘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故而我们应该全方位地判定测绘工作的操作流程,再经过必要的检测调试后开展测绘工作,以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提高测绘质量的控制策略

1.端正态度,增强对土地测绘工作的责任心。解放思想,端正态度,是测绘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一般的测绘工作中,许多问题的都是因为测绘人员缺乏责任心和没有端正态度而导致的,只有计量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测绘工作给予足够的肯定,保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土地测绘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方还要加强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测绘人员树立正确的做事方针,提高做好每一个测绘成果,以确保测绘工作的质量,使测绘工作能经得起检验和考察。

2.技能培训,提高整体测绘水平。受经济因素限制,在许多测绘部门,大多数测绘工作人员很难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测绘技能培训,这就使得土地测绘的技术水平始终停在较低的管理水平上,这给新时期测绘工作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测绘工作务必需要加强对测绘工作人员技能培训的投入量,保证能够在定期时间内给测绘工作者提供良好的专业技能学习,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新时代的测绘水平。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提升测绘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对加强企业的整体实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3.加强设备管理,优化测绘工作效率。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各个相关单位都应该重视测绘硬件设备管理,确保在测绘工作进行过程中各测绘设备都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的规范与程序,这不但有效保证了测绘工作质量,而且也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测绘领域,信息化设备已经成为了测绘工作中难以缺少的硬件设备。所以,测绘工作要给相关工作者提供必需的硬件设备,有效保证测绘工作的运行质量,同时也可以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节省企业的财务管理时间。

4.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多方面实施质量管理。综合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工作是质量控制的重点,相关部门以及操作队伍需要将质量作为重点内容控制,从多个方面实施质量管理工作。虽然现代化信息测绘技术的运用,包括了“3s”技术、遥感技术,但到测绘现场进行综合调查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在整个外业调查作业过程中,过程跟踪检查是关键。能否做好作业过程跟踪检查控制,直接关系到更新调查成果质量的好坏。通过过程检查,可以把问题、错误消灭在初级阶段,不留隐患,不断向作业员敲响质量警钟,提高作业员的质量意识。另外,对于一个项目的检查工作,需要始终贯穿于全过程,应设立专职质检员对项目负责,对每一个作业组人员在每完成一个村、一幅图后都要求马上进行自检,后提供项目检查组检查,而不是等到阶段完成后一并提供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结语

土地测绘为土地管理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应用土地测绘技术有利于保证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大部分地区在开展测绘工作时,所测得数据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而根据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不同影响因素,其控制策略也往往不同。测绘如果想要科学完成,要从人与设备,方式方法以及技术等角度进行控制,将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并力求达到最优。对方案进行严密讨论,合理检测,选择合适的控制办法来完成工作,使得测绘的最终效果能够保证。

参考文献:

[1]曾明刚.关于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探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2).

[2]高 皓.浅谈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3]张 勇.浅析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民营科技,201 l(5).

土地测量方法第6篇

【关键词】土壤水;测量方法;烘干法;TDR法

水分是天然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土壤水分的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测量的技术和工具也是层数不穷[1]。

质量法,也称重量法。通过测定土样的质量(重量)变化来确定含水量,包括烘(烧)干称重法和密度比重)法等。

电测法。通过测定土壤(体)中的电学反应特性,如电阻、电容、电位差、微波、极化现象等的变化确定土壤含水量,以及时域反射法(TDR)、时域传播法TDT)、频域反射法(FDR)、驻波率法(SWR)。

热学法。通过测定土壤导热性能大小确定土壤含水量。

吸力(能量)法。通过测定土壤中负压或土壤水分子吸附力的大小确定含水量等方法。

射线法。通过测量! 射线或中子射线在土壤中的变化确定土壤含水量。

遥感法。通过遥感技术测定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能量不同确定土壤含水量等方法。

化学法。通过测定土壤水分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确定土壤的含水量等方法。

1、试验场地自然地理概况。

本次试验在咸阳市泾阳县铁门里泾惠渠试验站进行。泾惠渠灌区是从陕西省泾阳县泾河仲山口引水的自流灌溉工程,地势自西北向的东南倾斜,土壤属第四纪沉积黄土,土层深厚,上游及泾,渭河沿岸多为轻壤土,中,下游以中壤土为主,含盐量0.1-0.3%。灌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3.2毫米,灌区地下水为潜水,一般埋深在3-5米,地下水80%以上为重碳酸盐水

2、试验测量方法简介

2.1烘干法,有恒温烘箱烘干法、红外线烘干法、酒精燃烧法等。主要为取样、称重、烘干(温度105±2℃条件下烘烤6~8小时),数据计算。

土壤含水量= ×100%

2.2 TDR法全称为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时域反射法)是一种介电测量中的高速测量技术,根据电磁波在不同介电常数的介质中传播时行进速度会有所改变的物理现象提出了时域反射法(Time- Domain Reflecometry),简称TDR 法。TDR 可对土壤样品快速、连续、准确地测量,平均分辨率0102~01005cm3/ cm3 。一般不需标定,测量范围广(含水量0~100 %) , 可做成手持式的进行田间即时测量,也可通过导线远距离多点自动监测。

3、试验设计方案

在灌区种植地作为试验地。把种植地分为3个区,即 1区,2区,3区,,其中在各区种植地中各埋入3根长度为2m的TDR法测量专用管,进行误差分析。测量深度依次为1.8m、1.6m、1.4m、1.2m、1.0m、0.9m、0.8m、0.7m、0.6m、0.5m、0.4m、0.3m、0.2m、0.1m。同时在1区、2区、3区进行烘干法测量取土样,受取土深度限制,取土深度以此为0.1m、0.2m、0.3m、0.4m、0.5m、0.6m、0.7m、0.8m、0.9m、1.0m,对1m以内深度两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土壤水分测定变化趋势分析

图1 烘干法测量结果 图2 TDR法测量结果

根据TDR法测量数据,计算得一区,二区,三区的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了0.9427,0.9559,0.9697,土壤含水量总趋势随深度逐渐增大。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拟合较好,基本上反映了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根据烘干法法测量数据,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与TDR法测量相同,但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是TDR法与烘干法的一个差异。

通过对各层次土壤含水率的统计分析,得到了1m土层各层次的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特征[2],结合本地区条件,从地表面到30cm深度以内,土壤含水急剧增加,这与表面土壤水分蒸发强烈有关。从30cm?到100cm深度处土壤水分变化变缓,此处的土壤仍然受蒸发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土壤100cm深度以后,蒸发影响极小,土壤水分变化比较稳定。整个曲线在40cm深度区域出现第一个极大值,原因是在土壤深度在的40cm左右,是土壤的主要富水层与供水层,受地表蒸发影响明显减弱,在土壤70-80cm深度出现第二个含水量高值点,是受下部毛细水上升与上部土壤水下渗的影响。在TDR法测量中,在土壤的100cm深度左右,是水分隔离层,它阻碍了上下土壤层的水分运输,从而导致这个100cm深度往下的土壤含水量偏低,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

5、烘干法与TDR法测量结果误差分析

以烘干法作为标准值,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考虑到地表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比较复杂,以及测量仪器在接近地面测量时认为的误差,所以我们不对一,二,三区10cm出的相对误差作分析。因此,烘干法与TDR法的相对误差最大为53.17%。如果分析一二区的话,在50cm以内深度,误差可以控制在10%左右,但是50cm以上,相对误差很大。同时极小值出现得区域,也是含水量较少的区域[3]。并且这种相对误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可认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相对误差也增加了。

6、结论

(1)TDR法测得土壤水分和烘干法测得土壤水分都只能在某一方面进行误差分析。从对某一点来说,烘干法测量直接,精准,但是测量某一剖面土壤水量连续性变化时,烘干法因为取土,烘干,称重的过程,因此误差相较多,不能较好的体现土壤水量的连续性变化。并且烘干法对同一点不能进行重复性测量,不利于对实验的矫正性分析。同样,TDR测量方便,测量数据也反映了理论中土壤剖面水量连续性变化,但是由于TDR法是间接测量,与烘干法有较大误差,并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大,误差增大。

(2)虽然把烘干法测量作为标准,但是由于烘干法测量的繁冗,因此烘干法测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灵敏比较低。TDR法测量则可以十分准确的反应土壤中水分的变化情况,并且可用来长期反复的测量。

(3)烘干法由于取土工具的限制,只能对于近地面土壤进行水分测量,在土壤深度大于1m的情况下,TDR法具有明显的操作性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永岗,王曰鑫,李学哲.土壤水分测定三种方法的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110-112.

土地测量方法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量;测定和分析

1.水利工程的工程概述

某城市在最近几年内大兴修建水利工程,并在新修的同时对原有的、运行多年的故障水利工程进行整改。鉴于原有的水利工程病险问题严重,运行安全堪忧,所以在处理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而在加固处理时难免会大面积的扰动地表,引起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如何在建设或维修之前准确测量出工程的水土流失量,随后采用有效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便在此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某水库是该城市的一座大型病险水库,由两个库区共同组成,库区之间由联通渠连接。在对该库区进行改造和维修时,对地表的扰动面积比较大,施工周期也相对较长,所以由施工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也较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略微严重。为此,在进行水库改造和施工建设时,工程的水土流失量测定工作将成为施工重点,尤其是对工程渣"料场的水土流失量检测!由于该水库所处地区的取土场和弃渣场较多,所以实际施工时施工人员采用了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来测定施工项目的水土流失量,并通过测定所得的数据来分析工程中布设的水土保护措施是否到位。

2.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

对于该工程水土流失量的监测,该工程在实际计算测量中采用了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下面对实际检测中所采用的两种监测方法作详细介绍。

2.1 调查监测法

所谓调查监测法是指定期对现场监测情况作全面的调查。调查时可通过实地勘察和借助 GPS 定位仪器、数码相机、测距仪、标杆、尺子等测量工具来对现场情况进行监测,以测定出工程不同分区地表所扰动的不同类型的面积。

2.2地面定位监测

本工程主要使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

钢钎法:在汛前,将直径0.5―1.0cm、长30cm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照横3行,竖4列的布局布设于监测区域,每条钢钎前后左右各相隔2m,样方面积为80m2。钢钎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距坡面均留5cm,编号登记入册。当暴雨和洪汛结束之后,分析钉帽和地表之间的高度,进而得出土壤的侵蚀尺寸等。

简易坡面量测法:对于挖掘的边坡中出现严重侵蚀现象的区域,经由选择,分析侵蚀沟的总数和规模,而且记载导致侵蚀沟的雨水水量,所有降水沟的规模,进而得知各个时期的沟蚀总数,而且经由其比例等得出流失总数。

2.3巡查法

积极的开展线路的勘察活动,假如得知有比较严重的流失问题或是其他变动的话,要积极的记载。

3.监测工作的实施

3.1 监测前期准备工作

该工程实际监测时主要采用巡查法和调查监测法来对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和计量。监测前期:主要采用巡查、调查监测法。组建

工作组,调查该工程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原地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植物种类及覆盖度、项目区所属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3.2 施工期

依据监测方案对项目区进行全线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水土流失观测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渣保土状况进行定期定位观测;同时开展面上的调查、巡查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变化情况,记录工程进展状况、损坏水保设施量、土石方量、弃渣量、水土流失量、流失强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

3.3 植被恢复期

采用样地调查及巡查等方法,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数量和质量);工程措施的数量、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植物措施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和覆盖度;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益等。

4.监测数据分析

利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得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共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1.8万吨,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8416吨/km2。其中主体工程区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1.04万吨,其是导致流失的关键点,平均侵蚀强度为7266吨/km2;其次是取土场区,水土流失量为0.56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12500/km2;弃渣场产生的土壤流失为0.10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10800吨/km2,施工(营)场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5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4800吨/km2;临时道路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4万吨,平均侵蚀强度为8000吨/km2

在复原期间,结合项目的地形状态以及植被的覆盖情况和降水特征等,对工程的地表种类做了一定的划分,其植被的覆盖指数为58.7%,其中建筑物及固化面积为24.96hm3,该地区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平地面积为35.50 hm3,该地区出现的流失是非常轻微的;坡度为5-8的面积为12.33 hm3,该区域的问题的是轻度的;坡度为8-15的面积为5.05hm3,该区域的问题的是轻度的。项目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938.8mm,施工期项目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787mm.结合植被的覆盖情况和地形以及降水等的特点可知,植被恢复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500吨/km2。

建设时期的水土流失总数的监测使用的是桩钉措施和坡面测量措施,其分别对不一样的区域开展了监测工作,批复的方案的防止责任范围是95.81 hm3(扣除淹没区面积),预测的水土流失量为5.13万吨,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2990吨/km2,对于侵蚀强度来讲,是强烈的级别。具体的防治区域是77.84 hm3,实测的水土流失量为1.8万吨;施工期实测水土流失量比方案预测值减少了3.33万吨。

植被恢复期项目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低于500吨/km2。通过分析相关的信息得知,扰动制后的区域经由整治,布局更为优秀,环境得以有效的完善。

5.结束语:

目前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举步维艰、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监测成果数据系列性差。针对存在的问题,需增强监督管理,改进监测方法、提高监测水平和监测成果质量。只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广泛度增加,监测成果质量的提高,类比工程选择域度的加大,才能提高其相似性、可比性和代表性,为类比修正系数取得提供条件,从而实现准确预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奠定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基础的初衷。利用类比法进行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现在所论述的只是一个探索的思路和方法,距实现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也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及实践验证其客观合理与可行性。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增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方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土地测量方法第8篇

[关键词]地籍测量 技术方法 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74-1

1地籍测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1)地籍测量的含义。地籍测量主要架构有: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以及地籍图。其土地权属调查又分为:土地权属和土地所有权;地籍图也有附图宗地图等。其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督管理,以土地持有权和土地周围附属物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一个基本上的系统几何。它主要以数据的形式表现。而地籍测量则是测量人员是为了得到或者表达地籍区域系统信息所进行的测量绘制工作。其主要是以土地的归属为中心,对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研究,然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绘制整理,统计好了之后制作成图表,然后整理入档。

(2)地籍测量的重要性。地籍测量是测量人员是为了得到或者表达地籍区域系统信息所进行的测量绘制工作,它测量出来的数据能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土地资料,而且在国家的土地管理部门具有法律效应,使得测量结果的资料不会遭到外泄,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其次地籍测量可以让土地测量人员对资源进一个等级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国家税收;地籍测量可也以让土地测量人员对资源进一个区域的划分,这样国家对土地资源可进行更加方便的管理,对加快城市化建设、自然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开发与整治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2地籍测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2.1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是跟土地资源有关的,其包括(1)我国地域广阔,各个省有市、县、镇、乡、村,地籍测量就可将其地籍调查的数据将地域划分好,并给土地分权;(2)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根据土地的性质、面积和状态可以进行地籍测量,然后对土地进行分配、整治和管理。(3)道路、街道和巷道也是地籍测量的其中之一,而且道路的测量要比其他繁琐,主要是因为,道路、居住和商用的建筑有明显的分界线,而且道路需要建设很多公共设施,一般以桥梁和隧道为多,这些建筑物就需要准确性的测量;(4)城市化建设提倡绿色环境,因此对于城市的绿地测量也很重要,另外农村的家用菜地和农用田也属于地籍测量的内容。

2.2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地基测量跟其他测量工作基本差不多,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1)控制法,地籍测量时的控制,地籍测量在测量时,难免会发生测量不准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测量地籍时测量点一定要事先把握好,不仅是地籍测量的基本点要控制好,地籍图根的测量点也要控制好;(2)坐标法测量,这又分为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使用直角坐标法进行地籍测量能使测量的数据更加精准,而极坐标法则是运用电子设备,其除了测量数据精准高,还能进行专业的自动化数据处理;(3)截距法,是数值地籍测量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之一,简单易行,所需设备较少,但对施测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2.3地籍测量的主要路线。在地基测量的主要路线中,主要的路线是,其一:土地权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地籍测量和调查应当由一个分队完成,这样可以降低工作交接失误的几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工作量;其二:注重测量的工作进度和测量的质量的是保证科技技术的创新,将最新的测土系统和本公司研发的测量技术相融合进行科技上创新;其三:将地籍测量的数据用最新最全面的系统进行录入,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性;其四:为了地籍测量的工作进度和测量的质量能同时得到保证,将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和土地权进行一个系统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归类,并让其在时间上和工作上进行有序的穿插,公告工作的效率。

3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管理

(1)做好地籍测量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基测量时,首先就要对地籍进行深入的调查,这是地籍测量的关键。要掌握好土地的现状、性质,并将其绘制成地籍图,将土地的现状、税收、统计分析以及土地的利用规划等一一反映在图表上,还要尽量满足人民大众对地基资料的需求。其次将测量需要的设备也要准备齐全,测量前要检查是否有损坏等。

(2)地籍测量技术提高――实施实时动态技术。实时动态技术是指在GPS设备高速发展的阶段,应当将GPS也应用到地籍测量当中,GPS有全国性,基本上全国的可见土地资源都能在GPS上可以看见,可以在各个地区设立固定的基准站,然后将基准站接收到的观测数据通过GPS卫星信息的无线电设备进行定位捕捉。但是卫星因为可以收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所以会出现误差,因此在实施计算测量的精准度时应当考虑其中的公共误差或者进行差分定位。

(3)加大对测量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加大对测量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我国地籍测量水平的关键。现今我国需要的测量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人数和专业技术确实不持平现象,导致在地籍测量中有些测量人员测量出来的数据漏洞百出,因而都不能使测量工作正常运行。

应当对地籍测量人员进行跟测量有关的专业培训,并且定期进行测量上的考核,考核不通过者应继续参加培训,除了定期的培训外业应当加强测量人员的实践测量,使其能将地籍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测量人员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在测量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证地籍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结语

建筑的建设是城市化形成的标志,而地籍测量是建筑建设的基础,因此地籍测量在城市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性。而且地籍测量还可以使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也能促进我国土地的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地籍测量的含义以及地籍测量的基本路线和方法,并对当前的地籍测量上的技术和方法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谢现科.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J].科技传播,2012,03:11+10.

土地测量方法第9篇

关键词:土地执法;传统土地测量;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 A

在传统土地执法中, 测绘技术对工作效率及收集到的结果数据精确度都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传统的土地测绘方法已难以满足当前对土地测绘精确度的需求, 因而为了有效提高测绘的精度和质量, 土地执法人员在土地测绘技术中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

1 土地执法的传统测绘技术

1.1 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将钢尺和比例尺结合使用是一种较为常规的测量方法。 通过将不同规则和类型的土地, 分割为若干个可规则的土地块形来进行计算, 并最终对各个土地面积进行加总。 钢尺和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有时可能有较大的误差, 且人为因素干扰较多, 遇到较为规则的土地还好处理, 但若是遇到折线或呈弧形的土地则不好进行处理, 就很容易引发争议,引起土地纠纷和浪费。 由此可见, 这种测量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2 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如上所述, 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土地测量; 如果遇到形状不规则的土地, 则可以使用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该方法还是需要以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方法为基础,通过把经纬仪架设在不规则土地上的各个拐点处进行适当的角度测量, 然后再与钢尺所测量的长度相结合, 综合计算出土地的面积。 但是由于建筑物形状的复杂性, 用经纬仪对拐点的实际测量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致使难以在土地执法中运用。

1.3 全站仪测量方法

以上两种测量方法实际操作繁琐, 工作效率较低, 并且只能实现对土地面积以及标高的测量, 而并不能很好地测量土地拐点的具体坐标值, 因此土地测量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同时人工投入量大, 测绘成本高, 测算工作超负荷。 为了适应人们对土地测绘精确度的需要, 引进了全站仪, 提供了方便适用的面积测算功能。 与前面的经纬仪相比,全站仪的测量方式不需要将任何仪器架设在土地各个拐点进行测量, 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大面积区域以及整个区域的测量。 测量者可以通过在各个目标点位置架设全站仪, 然后将全站仪附件棱镜按照顺时针顺序放置到目标位置点上。 选择了全站仪的面积测量程序之后, 在全站仪的显示屏幕上就可以实时实地读取目标点之间连线围成多边形的面积数值。 目标点的数目并不受限制, 因此测量某个弧形地块时可以使用多点模拟的方法确定几个界点, 使用仪器瞄准测量这些界点以后输入全站仪, 仪器便会自动闭合成多边形并计算出土地面积。 可以看出, 此种测量在土地测绘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也保证了土地执法中资源的合理运用,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因此应该提倡这此种方法。

2 土地执法测绘技术的推陈出新

2.1 GPS 全球定位技术与测绘软件的开发

在对原有传统测绘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土地测绘技术也日益高科技化。 接收机技术、 广域差分技术、 实时差分技术、 CCD 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满足了静态、 动态和高精度定位的需求, 接收机的形态也更为轻便灵活。 与此同时, 信息化测绘软件也逐步发展, 数字测绘技术与 GIS 结合, 数字信息采集后可以直接转换格式并存入数据库中, 实现多种用途以及数据平台共享, 加强了执法工作的连续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应用于湿地资源的勘测利用等, 切实利用有效的定位优势, 充分优化配置。

2.2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遥感技术

通过 GPS, 遥感 (RS) 技术可获得丰富的数据资源, 并可将数据和其他文档信息提供给 GIS 技术, GIS 技术是把传统地理学科和现代信息学科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技术。 该技术为达到土地利用和规划的目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普及, 尤其是在实时动态检测系统方面, 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在逐步推动数码摄影测量和工程测量技术应用普及的同时, 在土地执法中也保证了数据的综合实效性, 方便了生活, 服务了社会。

2.3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全自动数码航测相机与 GPS 连接, 并与激光扫描仪结合使用, 就能制作出三维的地面物体模型,从而在建筑施工、 文物保护、 建筑维修、 地形测量、 交通事故现场测量、 城市规划以及安全监控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也使土地执法难度减小, 该技术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3 结束语

传统不是守旧和不思进取, 而是为高科技奠基, 使之能在土地执法工作中更好地运用。 如今高科技测绘技术还未完全普及, 传统测绘技术在土地执法的过程中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 传统测绘技术和新兴高科技测绘技术, 还将长期共存, 互相促进发展与应用。 因此, 只有推进综合利用, 才能更有利于土地执法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孝强. 疏导、补漏、严查破土地执法顽疾 [J]. 国土资源导刊. 2011 (08)

[2] 张维宸. 让土地执法之剑更锋利 [J]. 资源导刊. 2011 (08)

[3] 阎秀明,安永建,韩会伟. 传统测绘技术和现代高新测绘技术的关系及应用 [J]. 河北水利. 2011 (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