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5:2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一、土地资源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将面临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

(一)厚基础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到土地的测量、规划、评估和管理。实际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要牵涉到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以及农林部门,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对我国的地理状况有大致的了解。每一寸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对当地城市的经济情况要有一定了解。总体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需要较大知识量、涉及范围广、应对多种角色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型于一体的学科,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土地进行测量,用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开发的依据,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管理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拥有土地测量设备、计算机分析技术、CAD制图技术、地籍管理信息化等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三)管理型人才需求

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型人才,所懂得的知识必须是全面的,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导向,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管理。目前,国家急需土地资源高级管理型人才,从事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

目前,全国共有50多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学位和硕士研究为主。其中,如图1综合高等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100%;农林院校总数最多,占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42%,其硕士学位授予仅其次于综合院校占67%;理工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45%,本科学位授予占55%,硕士与本科专业开设比例相对持平,而博士学位授予点为零;文史师范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教学为主,专业开设占78%。

由表1得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知识量有很强的要求,其至少是本科以上学位;农林院校比理科院校更重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所开设的专业更具有针对性。

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明确学科的定位

部分高校对学科认识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将土地资源管理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下属专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忽视了它是兼管理学与工学学科于一体的专业;2、部分学生认为土地资源就业方向是地方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或农林部门等,进入门槛高,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和专业实力,导致一些学生学术研究积极性不高。

(二)未形成统一课程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虽不同,但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的部门,例如在《土地资源学》中学习到的内容可能会重复出现在《土地管理学》或《土地资源学》课本上,甚至在《公共管理》课程上也会提到。很多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核标准不一样,也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整体教学质量都有待提高。

(三)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实验课程有:地籍测量、土地评估及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但很多的高等院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数理统计、测量与遥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这主要还是与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要求教师需要懂得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都重理论轻实践技术,这是大多院校教学的通病。

四、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学科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考取公务员,到地方国土局、规划局或农林部门去工作,也可以从事土地及房地产价格的评估与管理等工作。实践证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范围广、发展好、待遇高,是一份非常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

(二)形成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牵涉的学科非常多,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每一学科都自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都值得深究。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一个教师分担几门课程,每门课程穿插其他学科重复内容,这让很多学生搞不清每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无心做学术研究。因此,形成统一的、完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障学生认真做学问的基础。

(三)强化实践性的教学

目前,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置均偏向理论教学,实践的部分少之又少,这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即将毕业时会非常迷茫,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到企业从事开发报建工作,不知道其工作流程;应聘土地及房地产评估师,不知道用数据统计的方法论;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不知道如何使用土地测量设备,这些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的原因。

五、结束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为一体的学科,牵涉范围广,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数字印刷是一门偏应用型、交叉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印刷业务、数据库管理、网络印刷等业务中。作为一名本科院校数字印刷专业的学生,要对印刷和数字印刷的概念非常清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是以满足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张悦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18-26

[2]曹林奎,刘世亮.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土地管理与发展,2012,11(4):20-3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2篇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25-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土地信息技术及与土地相关的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已成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各自依托的优势学科不同,学科定位各有特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特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工科为特色,在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力求重点突出、与时俱进,既要深入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编基础上,针对院校特点和实习地区特色,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完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实习目的

教学实习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新知识进行创新,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行之有效地实践。对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制定规范且详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多层次的创新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系在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结合科学研究与学生实际,在本科生完成普通地质学、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将学生集中安排在秭归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践性教学。在实习过程中,专业导师将指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的理论,现场讲解土地相关知识,安排各小组独立作业,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协调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实习特点与组织安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来,经过几轮教学修编,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实习体系。目前教学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地点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时长五周。经过系统优化后的教学实习特点在于:①实习内容涵盖面广,将课程与科研相结合,根据专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平台及实习基地资源,设计实习主体内容;②实习成果运用率高,学生实习成果资料将作为基础数据,应用于本届学生后续土地信息学、土地数据处理、土地规划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学实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室内准备阶段,主要为ARCGIS、ENVI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软件的强化培训;第二阶段为野外综合实习阶段,由各专业指导老师带队,对实习基地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地区土地资源、地区土壤资源和城市土地利用等内容进行现场讲述,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地调查调研;第三阶段为室内整理和报告总结阶段。

三、教学实习内容模块构建

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实习中,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确保多课程的综合实习。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将实习划分为四个模块。

1.地区地质地貌认知实习。该专题主要是对秭归地区典型地貌与地质现象的总体认识,包括:①认识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区域地质概况;②熟悉野外地质调查方法,掌握罗盘的使用,能够独立进行野外定位、岩体产状测定和素描图描绘;③了解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外动力地质现象产生的地质灾害,及由此进行的主要边坡支护治理工程。

2.地区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地区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通过对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调查的一般工作方法,能够按照当地实际和突发状况设置技术方法和实验方案,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的基础知识。该专题包括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和城市土地资源调查两部分: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实习主要是进行农村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地类调查,要求学生逐地块地实地调查土地类、面积,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城镇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对城镇各类土地的现状分布、利用结构等情况调查。

3.土壤资源认知专题实习。土壤资源认知专题是对区域内典型土壤资源进行现场认识,涉及的15个典型土壤剖面均由专业老师和当地农业专家经实地踏勘确定,具有区域代表性。实习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地质地形条件下土壤资源分布特点,能够独立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和野外土壤基本理化信息测试,熟悉科学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步骤。实习内容包括:①野外识别常见岩石发育的土壤形态和基本特征,熟悉土壤垂直分布规律;②参观“移土培肥”工程示范区和张家冲水土保持试验站,了解移土培肥、测土配方的基本方法。

4.城市土地利用专题实习。城市土地利用专题是对秭归新县城进行的概括式认识,专业教师就秭归新城建设相关问题现场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使学生了解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政策和房地产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实习内容包括:①了解秭归新城规划,实地考察城镇扩张模式,并作出综合评述;②参观屈原故里和黄帝庙文化旅游项目,熟悉人文景观开发一般模式;③分组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土地市场调查,熟悉土地开发相关法律政策与房地产开发基本流程。

教学实习作为我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首次集中、系统进行的专业综合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被优化整合到多个实习专题中,要求学生在实习中综合利用所修知识,展示个人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对2008—2012年五年间的秭归教学实习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实践,专业兴趣得到极大增强。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抓住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对土地人才的要求。由于本专业教学实习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内容较广,期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今后将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实习内容,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春,钱铭杰,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2]宁立波,祁士华,马传明.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换[J].中国地质教育,2011,(4):44-47.

[3]张先进,易顺华,刘爱民,等.我校秭归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特色与作用[J].地球科学,2008,(33):564,576.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招生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结合院校学科背景与办学特色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独立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其合理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和实现程度[1]。

一、背景分析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国土行业从业者、专家的走访调查,收集分析当前国土行业主要面对的项目类型,在对这些项目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后,结合学院周边环境以及院内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知识背景等客观实际,设立了包括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项目模块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下设若干相对独立并前后相承的实验项目,具体实验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这些项目模块以实践教学为主,涵盖了国土行业当前进行的主要业务类型,项目相对独立,并且循序渐进,先导项目是后续项目进行的铺垫,后续项目在先导项目基础上开展。通过本实训课程体系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常见项目的流程、技术难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课程特点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过程[2]。在深入行业调研,综合分析社会与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师资以及教学资源条件,设置了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模块组成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表1所示),每个模块下面又包含若干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分别承担一个环节的实训任务,共同构成了整个实训体系。

该实训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训体系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大模块组成,除去以宣传动员、职场人际关系处理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外,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三大模块被设置为三个独立并完整的国土项目,每个项目又被分解为若干子项目。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演示,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将按照行业规范,创造性地运用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项目。既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如在城镇地籍调查模块中,城镇地籍调查项目被分解为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和地籍图表绘制三个子模块,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测量学、地籍管理、计算机制图和土地管理学概论等课程的知识,创造性地使用全站仪和南方CASS软件绘制项目区的地籍图表。

(二)实训模块前后联系,完整的模拟了国土行业常见项目流程

土地调查主要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为今后的土地利用服务;而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先取得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必须进行土地调查。简而言之,土地调查是基础工作,土地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向的规划与布局。整个实训体系涵盖了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国土业务流程,按照业务的先后顺序模拟了国土业务的开展秩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国土业务流程。

最近几年国家开展的国土业务类型主要有地理国情普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等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两种类型的项目。每种类型的项目虽然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实施过程大同小异。如土地调查型的项目,均包括实施方案拟定、人员组织与培训、内业影像解译、野外调绘、内业矢量化、报表与图件输出、土地调查报告撰写等基本环节。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流程,设计了农村土地调查模块,在50个课时里安排了遥感影像室内解译、野外调绘、内业矢量化、成果输出等四个子模块,模拟了农村土地调查的全流程,让学生能基本掌握从遥感影像室内解译到报表与图件输出的农村土地调查全过程,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再培训时间。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推动课程改革

实训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演示法与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综合实训过程中不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今后有针对性的优化课程设置,推动课程改革起到助推作用。在综合实训过程中获取的数据与图件成果,可作为今后课程的教学素材使用,为实验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训教学效果

根据对参加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79.25%的学生对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效果表示满意,18.87%的学生表示一般,1.8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绝大数学生认可综合实训这种集中式的实践教学方式。71.70%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课程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24.53%的学生表示一般,3.77%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对自己作用不大,说明综合实训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86.79%的学生对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表示满意,7.55%的学生表示一般,5.6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这与在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一致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受学校软硬件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开设的实训模块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突发故障的处置能力不足。今后将陆续增加土地整治、土地估价等模块,通过引进业界人士参与实训课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形式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课程指导。

四、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管理学科,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实训教学团队应不断追踪行业的发展,将国土战线的最新动态融入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学生能得到最符合行业需要的实训,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良好的软硬件教学条件也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应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5篇

1目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长期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人治意识根深蒂固,导致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法制观念薄弱、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法治档观念十分淡薄,个别干部和职工学习、宣传执行《档案法》认真程度不够深入,甚至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把档案管理工作看成是简单的收收放放、翻翻找找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机密性的工作。再者就是有些科室档案员不能及时按规定把本科室形成的档案材料上交档案部门,只图自己方便;甚至极少数人为了某种需要,利用手中的权利,帮助他人做假材料、开假证明,参与违法行为。

1.2国土资源档案的作用发挥滞后

过去,人们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高,再者就是老百姓认为行政部门“警戒森严,令人望而生畏”,不是迫不得已利用档案的需要,绝不愿跨进政府部门查找档案,从而影响了利用率。目前被利用的档案内容大部分是个人或单位的土地登记方面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开发复垦、拍卖出让,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由于体制和人力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致使档案的利用服务远滞后于现代化、网络化的进程,有的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岗位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素质偏低,导致档案管理效果的快速发展不协调。

1.3低效率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与当前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社会演变不协调

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取信息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也是如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如果继续沿用低效率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必将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没有立足的空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档案大量地出现,但与之相适应管理缺乏经验。电子档案本身具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高容量和信息的易修改等特点。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工作者更应跟上形势,努力适应对电子档案的管理。

1.4档案管理缺乏连续性

档案工作由经常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日常工作不能够脱节。但是因为当前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人员调换频率过高,造成了档案管理缺乏连续性,一些资料不能够及时查到。同时,也没有对档案利用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缺乏对档案工作的全局考虑,影响了整个工作的开展。

2对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国土资源档案既是社会开发信息资源的需要,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旧城区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强势推进,用地量逐渐增多,档案的数量也快速增长。因此面临档案管理出现的新特点和各种制度所带来的新问题,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探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新方法。

2.1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国土资源档案事业对具备创新潜能的专业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将会增加,更需要高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充实档案队伍。这就需要一批不仅精通国土资源专业知识及档案学理论和知识的人才,而且需要一批通晓现代化科学技术、具备档案学知识的国土专业人才。档案事业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多样化。在个体素质培养上要具备道德情操、无私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创造能力和各种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2.2档案管理法制化,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依法治档,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档案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档案管理才能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加强《档案法》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档案法制意识。实行档案管理监督审核责任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坚决反对篡改档案,危害档案的行为,在工作中照章办事,严格履行程序,确保国土资源档案材料的质量。

保存国土资源档案并开展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实现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保管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有效使用服务。只保管、不利用或重藏轻用的观念意识是必须改变的,档案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实现价值。要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实现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增强服务意识。现代社会人们对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档案的重要性地认识也逐步提高,只有转变观念,树立为公众服务的崭新理念,才能满足社会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2.3加大投入,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社会“共享信息资源”的浪潮中,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土资源档案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设,可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求。运用信息技术,彻底改变落后、被动的传统利用服务模式,转变为全新快速、便捷的系统、全面而又准确的现代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人们的利用需要,也会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从而真正实现档案的根本目的。

2.4强化国土资源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6篇

1 目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长期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人治意识根深蒂固,导致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制观念薄弱、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法治档观念十分淡薄,个别干部和职工学习、宣传执行《档案法》认真程度不够深入,甚至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把档案管理工作看成是简单的收收放放、翻翻找找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机密性的工作。再者就是有些科室档案员不能及时按规定把本科室形成的档案材料上交档案部门,只图自己方便;甚至极少数人为了某种需要,利用手中的权利,帮助他人做假材料、开假证明,参与违法行为。

1.2 国土资源档案的作用发挥滞后

过去,人们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高,再者就是老百姓认为行政部门“警戒森严,令人望而生畏”,不是迫不得已利用档案的需要,绝不愿跨进政府部门查找档案,从而影响了利用率。目前被利用的档案内容大部分是个人或单位的土地登记方面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开发复垦、拍卖出让,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由于体制和人力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致使档案的利用服务远滞后于现代化、网络化的进程,有的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岗位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素质偏低,导致档案管理效果的快速发展不协调。

1.3 低效率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与当前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社会演变不协调

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取信息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也是如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如果继续沿用低效率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必将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没有立足的空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档案大量地出现,但与之相适应管理缺乏经验。电子档案本身具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高容量和信息的易修改等特点。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工作者更应跟上形势,努力适应对电子档案的管理。

1.4 档案管理缺乏连续性

档案工作由经常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日常工作不能够脱节。但是因为当前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人员调换频率过高,造成了档案管理缺乏连续性,一些资料不能够及时查到。同时,也没有对档案利用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缺乏对档案工作的全局考虑,影响了整个工作的开展。

2 对于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国土资源档案既是社会开发信息资源的需要,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旧城区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强势推进,用地量逐渐增多,档案的数量也快速增长。因此面临档案管理出现的新特点和各种制度所带来的新问题,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探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新方法。

2.1 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国土资源档案事业对具备创新潜能的专业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将会增加,更需要高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充实档案队伍。这就需要一批不仅精通国土资源专业知识及档案学理论和知识的人才,而且需要一批通晓现代化科学技术、具备档案学知识的国土专业人才。档案事业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多样化。在个体素质培养上要具备道德情操、无私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创造能力和各种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2.2 档案管理法制化,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依法治档,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档案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档案管理才能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加强《档案法》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档案法制意识。实行档案管理监督审核责任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坚决反对篡改档案,危害档案的行为,在工作中照章办事,严格履行程序,确保国土资源档案材料的质量。

保存国土资源档案并开展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实现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保管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有效使用服务。只保管、不利用或重藏轻用的观念意识是必须改变的,档案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实现价值。要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实现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增强服务意识。现代社会人们对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档案的重要性地认识也逐步提高,只有转变观念,树立为公众服务的崭新理念,才能满足社会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2.3 加大投入,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社会“共享信息资源”的浪潮中,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土资源档案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设,可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求。运用信息技术,彻底改变落后、被动的传统利用服务模式,转变为全新快速、便捷的系统、全面而又准确的现代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人们的利用需要,也会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从而真正实现档案的根本目的。

2.4 强化国土资源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7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107-03

1 培养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供求矛盾的突出,土地资源管理毕业生逐渐成为解决土地利用、规划、整理等一系列人地关系问题的主力军,企业和行政部门都需求大量的既懂土地管理理论又掌握专业技术的专门人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逐步被市场放弃,因此,培养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门人才是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

2 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发展需要,沈阳建筑大学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试点转为应用型专业,确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土地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测量与制图能力,土地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土地估价技术能力、土地规划与整治能力、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分析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运用专业软件处理本专业业务的能力,具有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技术资料和听、说、译的基本能力,具有调查分析和应用协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1]。

3 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3.1 测量与制图能力 测量与制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课程设置时注重测量与制图基本功训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素质的培养,通过理论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地籍图测绘、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的基本原理、内容和基本方法。课程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GPS(RTK)、全站仪等仪器及专业制图软件(如CASS、ARCGIS),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完成土地调查、地图绘制等一系列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为学生今后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地籍测量、土地登记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土地信息技术运用与开发能力 土地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既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又能进行程序开发的土地信息专门人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学习和ARGIS、MapGis、SuperMap等专业软件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具备土地信息的采集、修改、更新、删除、统计、评价、分析、预测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土地资源调查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估价及整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运用与开发积累经验。

3.3 土地估价技术能力 土地估价能力是学生毕业后最早与市场对接的技术能力,也是土地资源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通过不动产估价、房地产估价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房产估价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考取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的理论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及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评定出某块土地或多块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某一时点的价格,具备独立正确的完成估价报告的能力;为学生从业后的后续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2]。

3.4 土地规划与整治能力 土地规划与整治能力是针对解决土地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技能,直接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土地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等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程序,熟练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设计、学会撰写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学会如何盘活存量土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根据土地规划与整治的技术特点,我校安排了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以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教师科研的实际科研项目或模拟项目为依托,使学生参与土地规划、整理与复垦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比分析,真正做到即学即用,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并逐渐承担项目、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5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分析能力 土地与房产一直是密切联系的,房地产开发和投资能力是建筑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通过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投资及策划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影响房地产投资因素,通过课程设计和市场调研,能够根据楼盘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房地产拟投资项目作出正确的技术经济分析,能独立进行前期策划,具备进行房地产市场综合分析和房地产开发决策的能力,具备编制房地产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参与房地产投资项目调研和策划的能力。

3.6 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作为建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很多与建筑密切相关,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独特的能力。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辅修专业的学习及为期3周的工地实习实践,使学生熟悉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具备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 实践能力支撑体系构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依托上述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习外,还要配以专业实践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4.1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理论教学,实现知识融合,培养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涉及的地图学、测量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航测与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整理、房地产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需要实验室支撑,完备的实验设备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条件,完备的实验室可以有效的提高实践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建立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实验室,包括地理信息实验中心、测量实验室、土地规划与整治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制图实验室等一系列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习实验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技能。

4.2 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的培养单独的依靠校内实习是不够的,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实习基地是教学与社会结合,学习与工作、生产相结合的整合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建立产学研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加强教学、科研及与地方服务的联系,以实习促进科研、教学与服务,将教学与服务融入科技发展中,又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进入社会的工作形式,积累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总结实习中的不足,提早查缺补漏。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是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的必然选择。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按照实践能力要求,共选择地籍测量、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估价、土地整治与复垦、土地信息技术开发、房地产开发、土木施工8个方向的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为其9个月的“三明治”实践教学,做到实训基地设置与就业发展需求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贴近,为学生就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4.3 实践教学制度的建设 实践教学不但要求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还要求实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制度是确保实习顺利进行的前提。首先,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签订实习合同,制定详细的实习实施方案,明确实习的目的、内容、范围、技术依据、技术路线、进度安排及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等,认真学习实践手册,明确实习单位和学生在实习中的内容、责、权、利,然后按照各自在实习中承担的角色开展前期工作;其次,实践中心与实习单位提前做好沟通工作,确定本次实践的技术要求和校外指导教师,保证实践任务的接受和顺利完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第三,由于实习存在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因此实践中心和实习单位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以积极应对及处理好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最后,制定实践过程管理规范,要求学生按实践单位要求按时、保质保量的参加并完成相关实习工作。

4.4 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践指导教师的实习效果的好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必须做好实习的全过程指导。我校的“三明治”专业实践施行双导师制,校内和实习单位各有一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担任,负责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校内指导教师也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实际实习状况和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积极帮助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认真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由实习单位指派,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实习工作安排与指导,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实习评价。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要选择有责任心、能够认真负责的督促学生较好的完成实习任务的教师,选择经验丰富的、能与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建立良好关系的教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选择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给予一定的实习指导费用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4.5 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有效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能反映真实的实习情况,公正严格的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好好实习的积极性。考核评价体系分为日常考核、抽查考核和效果评价三部分:实习期间的日常考核是督促学生按照基层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保证每天的出勤,按月考核实习情况,每月实习工作结束后,以月报的形式审查1个月的实习工作内容,不按期汇报实习情况视同没有参与实习,需要重新实习;抽查考核是指导教师随机的抽查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对于抽查时缺勤的学生,要求补做实习,真正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实习实践工作,否则不予参加实习成绩评定;效果评价是在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和上交的实习材料,通过实习答辩的形式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效果分析是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和企业的反馈,分析学生在实习中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补充不足;此外,学生根据实习情况,也要进行认真的个人总结,反思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反思进入社会后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

4.6 激励机制体系的建设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认真的实习实践指导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为期3周的土地调查综合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每天不少于8学时的时间带同学去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周末几乎都是加班工作,从调查、测量到制图,工作量相当大,但是,到实习结束,2位指导教师能分配到的工作量只有12个学时,远不能和实际付出工作量成正比,这样的机制使有的实习指导教师失去动力,开始慢慢转变实习策略,不再亲力亲为,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实践指导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分配工作量,而不是教条的按周数计算。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实习实践情况设定专门的实践奖学金,激励学生认真参与实习,对于全身心投入实习且实习成果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学金和成绩的双重奖励,使学生重视实习,通过实习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实习效果。

5 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迫切需求大量有实践经验、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3]。为了解决高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土地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转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促进就业,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凡文,李海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2):210-213.

[2]王h,孔凡文.基于市场需求的土地资管理专业核心应用技能培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164-168.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8篇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idening of the service areas of land and resources, community land and resources of archive information increasing demand on the ris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file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archives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through scientific, informational and digital means.

【关键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

【Keywords】land and resources; archiv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7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42-02

1 引言

近年恚日照市国土资源档案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改造提升,努力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2 日照市国土资源资料档案现状及规范化建设情况

2.1 “软硬兼施”,国土档案馆功能日趋完善

日照市国土资源档案馆现有档案库房233m2,39组密集架;安装了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配备了消毒灭菌机、防磁柜等设备,库房达到了“九防”要求。设有35m2的归档室、15m2的阅档室,实现了办公、归档、阅档、库房四分离,满足了档案管理的要求。现馆藏档案自1982年至今12万余卷(件)。包括地籍管理类、建设用地类、地质矿产类、综合类、计划财务类、利用规划类、监察类、科教宣传类、音像类档案等,齐全的档案资料为国土资源工作的开展及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库房管理规范的要求,购置了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复印机、灭火器、自动报警、空调等设备,为档案的安全保管,高效利用提供了保障。

2.2 注重规范,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长效机制

健全完善档案管理机制,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针对我局档案卷宗不规范的情况,制定了业务档案卷宗标准模板,由各科室根据自身业务办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确定业务档案归档的标准。档案馆制定完善了16大类43种档案卷宗模板,并指导区县局参照执行其档案卷宗标准模板。还先后制定《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工作保密制度》、《档案材料归档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交接制度》、《档案管理员岗位制度》等一套较完备的管理制度,做到资料有登记、立卷有规定、借阅有制度、使用有效果,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科学高效。健全完善了“五合一”制度,对十六类档案的年度、类别、组卷、保存年限等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做到了资料组卷合理,保管期限准确,案卷题名规范,封面书写工整,案卷排列有序,档号编制完整。

2.3 主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走上规范管理轨道

增强规范意识,不仅需要国土资源档案部门完善各项规范,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同时,也需要机关工作人员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各个环节中,都自觉主动地遵守规范。档案工作者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个自发的道德责任,而是一种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和观念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和高度,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只有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档案工作规范,完善档案工作各项制度,加大监督指导力度,保证档案的真实、准确、完整,才能让国土档案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3 国土资源资料档案的特点及应用

国土资源资料档案作为土地、矿产利用,防治自然灾害等情况的历史记载是国土资源合理规划、利用的重要记录,是解决土地、矿产利用,防治自然灾害等的主要依据。管好、用好、做好为充分查询利用档案提供有力保障,关系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3.1 为查清权属、调处纠纷、保护权益提供了翔实依据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土地重要性的理解重视,土地纠纷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查询国土资源资料档案,了解土地地籍调查,土地发证情况调查,土地权属调查等,为土地的权属提供了依据。

3.2 拓宽国土资源资料档案利用范围,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日益上升趋势。不仅土地交易,土地卫片执法等国土部门日常业务需查阅相关国土资源资料档案,其他政府各部门通过查询国土资源资料档案,了解建设项目的投资情况的基础数据,优化土地的资源配置,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公、检、法等部门在办案时也需要经常调阅相关国土资源档案卷宗。

3.3 自觉增强服务和规范意识,努力推动国土资源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服务创新是档案工作创新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服务搞好了,档案工作才能获得强大的原动力,档案事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国土资源档案工作者必须自觉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摒弃重业务、轻服务的思想,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必须创新发展档案服务方式,通过转变服务理念、深化服务内容、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档案服务支撑。

4 国土资源资料档案管理及发展趋势

国土资源资料档案具有的专业性强、管理难度大、要求和标准比较高的特点。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加大投入,才能实现国土资源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1 创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模式

在全省率先开创“数据库管理、专网专线、异地查询、异地备份”档案管理新模式。实行档案信息传输专网专线,实现了网上异地查询,确保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大大缩短了查询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区档案交叉管理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日照市实际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模式。

4.2 强化从业人员的C合素质

国土资源档案工作人员要按照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具有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的条件来选配,自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认真遵守“忠于职守,维护史实,埋头苦干,优质服务”的档案职业道德规范,以勤为本,无私奉献,不断培养实干精神和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明确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任务,既做好档案收集和保管工作,又要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档案服务。

4.3 规范管理,实现国土档案的安全备份

严格落实档案管理制度,扎实做好档案的安全防范工作,按时做好温湿度记录,档案库房实行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库房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档案管理要求,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除尘,做到了无霉变、褪色、尘污、破损、虫蛀、鼠咬等现象。定期排查库房安全隐患,抓好问题整改,切实把库房安全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做好异地备份储备工作,1982-2016年共备份档案12万余卷(件),提高了日照市国土资源档案的容灾备份能力,确保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资料的安全。

国土资源资料档案工作是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对自己土地权益的重视,国土资源档案的查询利用必将走入越来越多的日照人民的生活中,它也必将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第9篇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很多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土管本科专业。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下,土地资源管理系的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为土地行业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和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

1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测量、制图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评价、整治和管理等相关工作。①为完成培养目标,必须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为此,资环学院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展多次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学院教师切实提高对河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1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结构是专业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及其排列、组织的形式。很多高校的课程结构不够科学,例如基础课涉及面太窄,分科太细,不适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向,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核心课程缺乏系统性,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土地Y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六个部分组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2 制定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②核心课程的制定要系统分析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差异和互补性,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体系。③核心课程不能太多,一般8~l0门比较合适。资环学院在核心课程的制定中,通过专家和教师论证,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了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整治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估价、遥感基础与应用等10门核心课程。

1.3 通过课程论证,整合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计划里每门课程的学时量基本都控制在40~60学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可能对教材面面俱到,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土地资源管理系通过组织全体教师都参与的课程论证工作,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介绍和章节论证,在多个教师的交叉论证过程中,对缺失的前导课程和前导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里的重复内容进行舍弃,只由一位或两位教师重点讲述,其他课程在涉及时少讲或不讲,并通过课程整合,把知识上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由几位老师共同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4 加强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梯队

资环学院采取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较高和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每门核心课程都有一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带领1~2名一直承担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共同负责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通过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立足学科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从课程发展角度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其前沿性,不断增加研究型、课题型等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授课教师角度看,随着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也要做到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 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里,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例如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金融税收,土地法等课程。针对理论课授课方式单一,过于注重教师的“授受”,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求知”等问题,资环学院搭建教师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自,鼓励教师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探究式、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达到同化―内化―活化知识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