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12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1篇

关键词:平山县;休闲农业;

1平山县地理位置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8°09′—38°45′,东经113°31′—114°15′,东临获鹿县,南连井陉县,北靠灵寿县,西与西北靠山西省盂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平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石家庄40公里,距离首都北京325公里。

2平山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类型,因为它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旅游中体会到“农家乐”。每一种产业的诞生都要有其必然的要素,而这种产业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之前的温饱型变成了现在的娱乐享受型。目前这个阶段,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了,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缩小城乡的差距的重要保障措施。[1]平山原本就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地发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城乡人民对信息、科技、观念的相互交流,正是有了休闲农业这个中介,让城市人可以了解和体验农村的好处,也可以让农民改变对城里人的看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前提,城乡才能更好的沟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也可以保护和传承关于农业的文化,并且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农业文化,把这些事做好了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不仅如此,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和身心放松的场所。

3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当前阶段,平山县在120多个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中有15个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15家中,一家在河北省的名叫名东方巨龟苑的休闲观光农业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刘家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分别是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最近还有很多生态农业园区都发展起来了,且被人们所熟知,代表性的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这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平山县的观光旅游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些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我国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农家乐、旅游饭店这些服务性的企业的发展,且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旅游项目的村庄高达128个,比较有代表的是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而从事农业旅游的人员也有6万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从这方面来讲,休闲农业在平山县在其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色。[3]

4平山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4.1存在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可是我国毕竟是新手上路,难免会有不正确的指导方针,该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因为现在的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可能管理的好这个产业呢?因为没有培训加上大多是农民,整体的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可能是跟他们之前的工作有关所以缺乏服务的意识[4]。休闲农业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整体的规划,而且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市面上的设计差不多,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都不高,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成分居多,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正确性。休闲农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而有一些经营者不在乎这点,只顾大规模、豪华的建设,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还有的人,砍伐树木,破坏农田,随意的改变土地的形态,把原来的生态平衡全都破坏了,这样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是土地沙化,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当时发展农业就是为了这个吗?有的游客在参观旅游景点的时候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乱丢垃圾,还有的故意破坏农业的环境,再加上清洁人员不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导致这些地方被垃圾侵蚀,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2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2篇

SWOT指的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及威胁(threats)分析[1]。SWOT这四个方面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困难、机会及模式与需要考虑到这四个方面。

1.1优势分析

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是该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地区能否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考虑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消费空间、农业基础这几个方面。这几点一般来说,是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区位条件指的是该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距离最近都市的距离,一般在城市郊区的农村具备这样的条件。自然资源是该地区有没有可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一般需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地貌、自然生态、动植物资源等几个方面。消费空间指的是该地区城镇居民服务性支出的平均水平,一般来说,都市休闲农业收费比较便宜,大部分市民是能够承担的起这种消费水准的。农业基础是需要考虑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有没有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与都市休闲之间的联系。

1.2劣势分析

劣势分析是都市休闲农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能盲目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条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当前,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主要需考虑的是:耕地面积、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耕地面积的大小是制约一个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比如修建农家乐观光业,没有较大面积的耕地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本身人均耕地面积就比较少,很多农村地区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制约很多农村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因素。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很重要,都市休闲农业的题中之义就是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旅游休闲,如果农村生态环境比城市还恶劣,这样都市休闲农业是无法发展。今天,中国有很多的农村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不强,很多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加之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的,这也是制约很多农村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一大劣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的环境卫生较差,尤其是住宿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简陋,这也是一个劣势。

1.3机会分析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巨大。都市农业休闲旅游花费不多,大部分城镇居民都能够承受。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对时间的要求也比较灵活,一般周末、小长假都可以,距离较近,对大部分市民来说不会耽误时间和工作的。所以,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大部分都能消费的起,大部分都有时间来消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第二,政策的支持与重视。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三农”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是中央和各地方推行的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是支持的,在政策上、资金上、市场上都给予了很大的优惠,这同样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1.4威胁分析

今天中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很多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所以,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竞争惨烈,很多的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也很成熟,这样对后发地区就是个威胁,没有特色是无法竞争的。当然能,这样也给很多地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敲响了警钟,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需要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还要一个威胁就是乡村缺少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很多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很多旅游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意去都市休闲农业开发时间短的地区,如何从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招揽人才,这也是任何一个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2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综合权衡一个地区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威胁,探求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综观全国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2.1农业展示模式

农业展示模式是城市近郊农村开发的现代农业游、花果游、花卉游、渔业垂钓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农业设施、农业科技为载体,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成果,满足游客体验农业的要求的一种休闲农业模式[2]。这种农业模式现在比较普遍,在很多地区发展的极为迅速,其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这种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具体的类型: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博览园区及农业科普园区。在这四种类型之中,前两种发展的比较普遍,后两种由于建设成本较高,游客层次有限,发展的较为缓慢。第一,农业观光园区。游客在这种园区中以体验、观光为主,园区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成果及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园区可作为大规模的开发而存在,可以以某一地区的某种特色农业作为载体,体现了规模效益。比如我国南方多地,三月举办的油菜花旅游节就属于此种形式的。第二,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向游客提供的服务是以观光为主,向游客展示农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农业设施及新型的农产品。这种园区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很多地方是以建设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展示园区,需要保证这种农产品的特殊性。第三,农业博览园区。农业博览园区向游客提供的是观光、科普服务,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工具、最新的农产品。这种园区的建设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设成本较为高昂,在中国不是很普及,只是在举办园博会或者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推介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第四,农业科普园区。游客在这种园区中以科普、教育为主,园区向游客展示的农业生产科技、农业生产流程、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农产品的历史及现状等服务。这种园区的建设成本较为昂贵,通常是政府行为,农民自主建设的较少,在中国也不普及。

2.2农事参与模式

农事参与模式是指有农民提供一定的土地及农作物的种子,让市民参与耕作的一种方式。农地提供者可以将出租土地划分为若干小块,栽种农作物的品种也可以让市民自由选择,可以有蔬菜、水果、花卉等多种类型。市民在耕作的过程中,体验耕种的乐趣,也能体验收获的快乐。一般,市民只需节假日参与耕种,平时可以将地委托农民代为管理。目前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农园、儿童农园、单位农园。家庭农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农事参与模式,市民以家庭为单位,租种土地,全家参与体验。儿童农园是以教育为主,让儿童体验耕种的快乐及体验农民劳作的不易,让儿童从小养成尊重农事、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农事参与模式。单位农园是指一个单位租种一块农民的土地,为单位职工创造一个休闲、体验之地,培养单位职工的协作精神及锻炼单位职工的吃苦精神的一种农事参与模式。农事参与模式是都市休闲农业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成本较低,由农民直接面对市民消费者,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利益。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发展这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受到限制的条件较少,当然也是一种比较低端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2.3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模式通常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生态农业、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设计改造,发挥农业在观光、体验等方面的功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心情。该模式主要有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及自然露营等集中形式。生态旅游模式现在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将当地的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进行结合,既能推进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一个地区农业的进步。这种模式在很多的地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有很多的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比如内蒙锡林格勒牧场生态游、湖北武汉木兰天池农业生态游等已经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一,生态农园。这是农业生态游的主要部分,就是通过农业园区的设计改造,在园区内构建一个农业生态循环的独立系统,这种独立的生态系统里可以有植物耕种、动物饲养、还可以有渔业养殖,完全是自给自足的状态[3]。游客在这种园区内可以体验良好的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第二,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依赖的是良好的林业资源,构建林业资源的休闲公园。休闲公园可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能够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天然氧吧的作用。第三,湿地公园。这种园区主要是集中在沿江、沿海附近的农村地区。湿地公园中可以有水产养殖、植物栽种,调节公园内部的生态平衡,构建良好的湿地生物链。湿地公园中能充分体现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起到观光、科普之作用。比如全国著名的河北白洋淀湿地公园、江苏大丰沿海湿地公园即是属于这种形式。第四,水上乐园。这种园区集中在沿海、沿江、内湖、水库区域。是一种比较容易建设与规划都市休闲农业模式,游客在此以观光为主,也可以像游客提供特色的水产品服务。像北京密云水库就是这种模式,目前在全国的名气逐步增加,已然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第五,自然露营。这种模式目前在中国不是很多,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安全因素的限制。但是近几年也有增多的趋势,自然露营让游客体验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作用。像北京怀柔的露营园地发展势头较好,每到周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

2.4民俗文化模式

民俗文化模式是指选择有特定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区域,通过地方的民间文化、民俗习惯、民间艺术、居民建筑及古建筑来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一种都市休闲农业模式。该模式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其一是民俗的特殊性,民俗习惯不具有特殊性是难以建立的;其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需要有一定特色、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否则也很难开发。该模式可以分为民俗文化游、民间手工艺游、古镇建筑游等几种形式。该种开发模式成本不高,可利用资源均是现成的,全国很多的农村地区都建立了这种模式,对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某一地区知名度的扩展。民俗文化游是这种模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利用一个地区独有的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游客的参与体验其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亲身体验才能感知乐趣。像贵州凯里苗族原生态游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民间手工艺游就是通过民间独特的手工艺品来吸引游客,想游客展示手工艺品制作的流程、方式、材质,并且鼓励游客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古镇建筑游,是利用农村地区的古建筑无来吸引游客,古镇建筑应该保持原始状态,让游客在游玩之中,体验历史的悠长感,增进古建筑物保护意识。目前,全国有很多知名的古镇游,比如浙江周村古镇游、重庆磁器口古镇游都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5农家生活体验模式

农家生活体验模式是通过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农业资源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使游客体验农家生活方式。这种模式容易发展,在全国各地都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农家乐。游客不仅能体验农家生活,还能为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以上五种模式之外,还要乡村度假娱乐模式,就是在农村区域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情况,建立综合的大型的度假村或是度假农庄模式。

3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

一个地区在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同农村地区的特色、自然资源的分布、农业发展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布局。

3.1环城休闲区

环城休闲区是在城市的近郊进行布局规划,结合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构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休闲农业模式。一般来说,环城地区,距离城市较近,交通方便,农村的整体实力较远郊或者是山区要强,农民的意识也较为开明,接触过很多城市的新事物,甚至有的地区经济水准与城市比较接近,这样的地区是城镇化的前沿区域。在这种区域内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农事参与模式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等都市休闲农业模式。

3.2远郊平原休闲区

远郊平原离市区较远,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一般来说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耕地面积相对来说也比较宽裕,交通相对来说也比较方便,适合发展生态旅游模式。综观全国著名的各种生态旅游模式开发的生态园区、湿地公园及森林公园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该区域。

3.3山地休闲农业区

山地休闲农业区一般远离市区,多山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耕地面积较小,不太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而且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但是可以考虑到山地森林资源、生态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农家生活体验模式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比如著名的天津蓟县旅游度假村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3.4民俗文化休闲区

民俗文化区域也可列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有些村镇本身以独特的民俗文化而存在于世,这种区域就应该坚定不移的发展民俗文化模式,用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地方习俗来吸引游客。这种区域一般多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中国的西南、西北等地的农村比较适合发展这种模式。

3.5河海农业休闲区

这类休闲区域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定,分布在沿海、沿江、沿河区域的农村。这类地区的优势比较明显,一般是平原地区,交通也比较便利,有大规模的农业种植,也有大规模的渔业养殖,在这样的区域就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生态旅游观光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中国的很多这样的区域已经开发的比较完善了,也形成了较好的品牌价值,比如山东威海的沿海度假休闲区,福建厦门的沿海生态观光旅游区即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4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一个地区的都市休闲农业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关系到农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集体组织、农民的协调合作,需要各种制度、技术的有效保障。

4.1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发展关系到“三农”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旅游、环保、卫生、劳动、税务、工商、财政、国土等各部门,这些部门需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在资金上、税收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政策的支持。各地政府应该安排促进农村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大农业资金补贴政策,构建本区域内旅游线路与都市休闲农业带之间的连接[4]。第二,税收政策上的支持。税收部门应该给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免税、减税政策,提高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第三,融资上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给予休闲农业发展的贷款支持,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鼓励城市里重点企业去农村投资,共同开发,鼓励休闲农业做大做强,有条件的积极上市融资。

4.2科学规划

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应该盲目发展。首先,在开发之前,应该做好评估工作。各地应该正确评估本地的交通、气候、资源、资金、人员、耕地面积、旅游特色及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等各种条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有正确的评估,对开发的价值应该合理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开发。其次,政府应该做好开发的规划,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到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与城市建设规划、旅游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第三,做好布局工作,认真选址,突出发展休闲区域特色,规模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第四,注重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衔接,用休闲农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强与当地特色农业加工企业、当地著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合理构建旅游、休闲与人文社会发展的长远关系。

4.3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保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项目审批、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规范[5],要主动为农民服务,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用政策来刁难。尤其是旅游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调研,积极与农民沟通,听取农民关于发展本地休闲农业的意见与建议,做好服务工作。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应该管理规范。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深化法人治理,在财务上、认识上、经营上应该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不能因人废事,随意操作。

4.4扩大宣传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点;发展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4篇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立足农村,面向市民 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 围绕农业,提供休闲 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供产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 休闲功能 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 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 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 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 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 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5篇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1.2休闲农业的特性

1.2.1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1.2.2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

1.2.3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1.2.4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

1.2.5休闲农业具有市场性,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1.2.6休闲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1.3休闲农业的功能

1.3.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

1.3.2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

1.3.3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增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1.3.4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

1.3.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并为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

1.3.6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1.3.7文化功能。休闲农业与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1.4休闲农业的意义

1.4.1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1.4.2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1.4.3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1.4.4休闲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背景与需求分析

2.1背景条件

2.1.1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客源。我国城市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0年的663个,城市总人口达到3.879亿,城市化率为30.4%,其中,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13个,占2%;100-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7个,占4%;50—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53个,占8%;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18个,占33%。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希望到农村观光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据北京市的调查,每年有67.3%的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由此可见,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2.1.2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347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已达12638元,人均消费支出12200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2.2%。这些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成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游客。

2.1.3休闲时间的增加。我国1995年就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这样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学生和教师则全年约140天,公务员及外企管理人员,全年约124天。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这些休闲假日就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时间保证。

2.1.4道路与交通的改善。一般说,农业休闲旅游大多数是短途旅游,以自驾车为主。目前城市私人汽车迅速增加,为城市人外出郊区旅游提供了交通条件。比如,北京市2004年全市私人汽车保存量129.8万辆,按北京市户籍人口计算,每100人保有私人汽车11辆,而且目前每天仍以1000辆汽车的销售量在增长。私人汽车的增加,促进了北京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著名未来预测学家格雷尼、莫利托研究认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休闲产业将是21世纪的动力产业、朝阳产业。

3农业部和旅游局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十分重视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2002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开展农业旅游,并实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工作,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供了依据。2004年,国家旅游局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从接待人数、旅游效益、产品、设施、管理、经营、安全、可进入性,发展后劲等十个方面,在全国评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初,国家旅游局将当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要求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将“旅游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06年7月,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议推出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丰厚。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4月,国家农业部和旅游局联合发出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组建了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以此为平台有力地推动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4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4.1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19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如广东深圳市举办了荔枝节活动,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涞水县野山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项旅游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第二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在这样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秀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化龙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第三阶段,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该阶段处于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全面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①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②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③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的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④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园区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保证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⑤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4.2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分布

4.2.1规模与结构。自1980年代我国观光农业开始萌芽,经历了1990年代初期发展,到21世初,我国观光农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

4.2.2地域分布。2004、2005两年评选出的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其中,就中、东、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就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1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4.74%,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4.3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4.3.1休闲农业分布变化和新格局的形成。休闲农业开始阶段都是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而现在已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在大城市,也从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从而形成了休闲农业分布的新格局。就北京而言,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周边50km以内,为观光、采摘、科技、教育、餐饮、购物旅游圈;城市周边50—150km以内,为观光、休闲、体验、住宿旅游圈;城市周边150—250km以内,为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圈。

4.3.2休闲农业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过去一些旅游景区主要是从自己本身考虑发展,现在一些景区开阔了思路,把景区旅游延伸到农村,实行景区旅游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图2中国大陆35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2005年)Fig.2Distributionofthe359agritourismdemonstrations相结合,在自己发展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发展农业和休闲农业,走旅游脱贫致富的道路。

4.3.3休闲农业从单一观光型农业向休闲、教育、体验型农业发展。过去休闲农业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休闲农业已不满足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的同时,还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了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的内容,从而使休闲农业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

4.3.4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休闲农业很多是自发发展的,没有经过规划论证,经营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都重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的评定标准,有的对农家乐和休闲农庄还制定了星级标准。依据标准定期进行评估,评出一级、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使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4.3.5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考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密切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村建设与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开展,使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5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营类型

5.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5.1.1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

5.1.2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

5.1.3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5.1.4参与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5.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5.2.1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5.2.2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5.2.3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5.2.4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5.3农家乐旅游模式

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5.3.1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5.3.2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5.3.3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5.3.4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5.3.5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如江西景德镇的农家旅馆、四川成都乡林酒店。

5.3.6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5.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建设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4.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5.4.2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5.4.3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浔、安徽徽州镇。

5.4.4新村风貌游。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北京韩村河、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

5.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5.5.1休闲度假村。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如广东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5.5.2休闲农庄。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如湖北武汉谦森岛庄园。

5.5.3乡村酒店。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如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酒店。

5.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5.6.1农业科技教育基地。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如北京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陕西杨凌全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

5.6.2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

5.6.3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5.6.4农业博览园。利用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如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农业博览园。

5.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水上乐园和露宿营地。

6我国典型省市休闲农业发展

6.1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

北京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经了萌芽自发、政府引导和规范管理三个时期。1980年代后期,在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出现了向游人开放的观光桃园,游客购票入园后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在游览结束时,桃园会赠送游客一袋自己采摘的桃子,这种观光形式深受游客欢迎。2004年初,为促进观光休闲农业行业的规范发展成立了全国首家“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制定了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2004年8月配合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开展了首批的评定工作。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郊区11个区县共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近2000个,年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接近30亿元。目前,北京市形成了城市近郊观赏农业公园区、中郊平原观光休闲农业区、远郊山区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区。

6.2上海市休闲农业发展

上海农业旅游起步于1991年“,南汇桃花节”是最初的景点。到2002年,上海共有72个观光休闲农业景区(点),分布于10个区县。如今的上海郊区,农业形态正在重新调整和变化,传统的农业功能正向绿色食品功能、生态休闲功能、科技示范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功能转变。2005年崇明前卫村正式对外接待游客,拉开了上海郊区“农家乐”序幕,现在全市已基本建成农业旅游景点30多处,形成了7条农业旅游线。目前上海市有观光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基地和“观光农业镇”等多种类型。如位于上海西南郊的松江县洞泾镇,全镇均为观光农业景区,这在上海市还是第一家。农业的生态休闲效益正在日渐凸显,农业旅游成为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6.3深圳市休闲农业发展

深圳制订的“十一五”期间的都市农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农业园区、无公害生产基地、观光农业为主要形式,以实现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为发展方向,将建成集科技研发示范、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系统。深圳市农业总体布局在空间上分为三大片区:东部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生态风景林、森林公园等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现代农业科技装备的设施化与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大力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沿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海洋养殖、捕捞加工、海洋生物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

6.4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由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类型与模式表现为多样性。目前,从开发模式分,主要有基地改建型、项目建设型、文化挖掘型、设施改造型、农庄经济型、旅游带动型等;按功能分,主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民居农庄等;按产业类型分,主要有种植主导型、畜牧养殖主导型、水产养殖主导型、综合开发利用型等。

6.5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

2006年,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在永州市成立,标志着湖南省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这是继北京市、山西省之后,全国率先成立休闲农业协会的省市之一。1990年代,长沙、益阳2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整体档次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目前,湖南省休闲农业主要由观光型休闲农业、客栈型休闲农业、度假型休闲农业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湖南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达到5000多家,全年经济收入超过30亿元,接待休闲旅游人数2000多万人次,分别比2004年增长30%以上。仅长沙市就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900多家,其中长沙县、开福区、望城县、浏阳市等已逐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7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7.1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7.1.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7.1.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7.1.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7.1.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时间短,不够规范,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

7.1.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从政策层面来看,一是资金支持,二是优惠政策。从资金来讲,各地大多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在宣传力度上,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7.2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7.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首先,要认识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增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其次,要认识开发农业多功能的必要性,在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应开发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第三,要重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文化的挖掘、保护。第四,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住宿、运输、餐饮、商业等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民就地就业。第五,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作用。第六,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积极地领导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7.2.2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7.2.3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五,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7.2.4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7.2.5加大宣传,促进营销。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8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前景与展望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10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3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2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100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115座、智能化农艺园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35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21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1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1处、七彩廊道园林墙600m,3D画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7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第9篇

【关键词】 景德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人们的旅游出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到知名风景名胜区去,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周末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距离就可以放松心情,游乐体验。因而回归田园,体验乡村生活就成为时尚。也使得离城市不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

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 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 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3]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

(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

(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 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

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

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4、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庄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烹饪食品、制作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的地自己经营管理,实践和探索各类项目。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和创意产品。

5、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经营主体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景德镇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所以,要使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只有农民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景德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会因此而加快。

【参考文献】

[1] 李雅芳,郭立新,陈阜.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6-448.

[2] 谢莉,刘昭云.湘南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热带地理,2003(4)38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