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4:04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1篇

【关键词】 心理疗法;精神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06-01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 100 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 100 例,男 53 例,女 47 例,年龄 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 25 例,精神分裂症 43 例,双向情感障碍 9 例,重型抑郁 3 例,强迫症 6 例,惊恐发作 4 例,广泛性焦虑 3 例,其它 7 例。 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 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 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 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 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 心理疗法治疗作用 精神疾病中 , 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前兴趣缺乏、注意障碍、意志减退、思维缺乏、情感淡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 SANS 评分比较( ±s)

3 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2篇

然而在临床上,大概有25%~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是坚持服药,幻觉、妄想等症状也仍持续存在;约75%的门诊患者不愿长期服药,依从性很差;约有5%~10%的病人没有从药物治疗中获益。另外,在患者的精神症状控制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仍然不足。所以,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治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全病程的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模式。

近几年,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心理干预方法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是在精神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的辅助治疗。这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增进其功能,而不是消除精神病性症状。治疗中,尽管也有针对精神病性症状的技术和方法,但这些方法只是为了使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减轻或消失。

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础。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际关系存在敏感、多疑、恐惧等心理,因此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建立平等、真诚、互信、合作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在治疗关系建立的基础上,要针对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社会退缩等进行探究,了解患者对这些症状的体验或看法。在体验到精神症状之初,患者会一直思考、试图解决这些症状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并形成各种应对方式。但是,这些应对很可能强化症状,使症状巩固、维持。所以,识别患者不成熟的应对策略,进行恰当应对方式的学习与使用,是治疗的目标之一。治疗师要寻求患者的非理性想法,并设法纠正,用可以接受的其他观念来代替病态的思维,从而减少这些症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一定要在安静、舒适、简单、患者比较熟悉的治疗室中进行;方式有个别治疗和团体治疗两种。其中,团体治疗的优点在于成本低、效率高、资源配置好,但这种方式缺乏对个体病史、病情、社会技能等情况的了解,针对性不够。

经典的治疗总共需要15~20小时,每周或隔周一次,每次15~45分钟。有研究认为,治疗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但在临床上,由于患者的经济因素、治疗师时间有限等问题,实际的治疗时间会比较短,而疗效也十分确切。在英国,该类治疗可由训练有素的社区精神科护士提供,次数仅6次。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3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精神病;治疗

精神疾病治疗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棘手并难以完全治愈的疾病之一。药物治疗对于精神疾病来说,治疗精神疾病的阳性症状疗效明显,在维持药物治疗、缓解病情、控制精神症状以及阻止复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治疗精神病退缩、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行为懒散、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方面改善功能较差[2]。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容易复发,难以根治,所以心理干预治疗的介入对于精神病的治疗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别对对照组的病人的治疗使用传统方法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原方法基础上使用心理干预治疗,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病的治疗作用和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2012年6――9月期间接受了半年以上心理干预治疗的精神病康复期患者100例。患者主要来自医院、精神病院等心理干预机构,其症状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躁狂症等精神障碍。将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学历和年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常规手段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采用心理干预手段。

1.2.1访谈法与精神病康复期患者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矛盾、心理压力、病因、病程、治疗过程等。并让精神病患者了解精神疾病及一些精神卫生知识,为解决病人所关心的问题而逐一对他们进行康复指导和心理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半年的跟踪。

1.2.2临床分析对每组的具体治疗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心理干预治疗对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疗效。

1.2.3统计方法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

1.3评价指标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的评定[1,3],根据此评定来确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的复发率。

2结果

3讨论

精神疾病许多病因不明,在情感、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并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存在着极大的不良影响。精神疾病易导致精神残疾,但是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明显,难以完全治愈。许多康复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控制的时候病情较为稳定,但是因为社会功能缺损,病情的复发率也会随之增高[1]。因此改善认知功能对于治疗精神疾病的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帮助精神病患者恢复健康,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帮助精神病患者回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提高和恢复患者的社交能力,可以改善患者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缓解患者的心理矛盾,降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干预对精神病的治疗包括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利于重塑患者的行为,提高患者在各方面的兴趣和关注度,改善其在社会功能这方面的缺陷。本研究100例具有不同病情的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着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马燕娟,王玉琦.心理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5(20):557-559.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4篇

《精神卫生法》共7章85条,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以及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一、保障了精神障碍患者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精神障碍患者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做出诊断。

《精神卫生法》规定:国家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以依法免费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政府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可以得到优先医疗救助;符合条件的可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和城市已经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的地方,符合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有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精神障碍患者,应实施救治。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和城建城管监察部门负责将患者送到当地定点医院;卫生部门确定定点医院并负责患者救治;民政部门按照规定支付救治经费,其所属救助管理站在患者病情稳定或治愈后接回,或通过其他方式帮助患者离院。

二、最大限度的防止“被精神病”

为有效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两种非自愿住院的条件是:①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②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

患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本人或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3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2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和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2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三、对两种“心理医生”明确划分

“心理医生”这一时髦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宽泛。有的指疏导压力的“心灵鸡汤”提供者,也有的指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往往被混为一谈。《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给出了明确定义。心理治疗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实施的专门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指在医疗机构以外的各种机构、组织、社区中对普通人(而非患者)开展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精神卫生法》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并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法律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第五十一条规定: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的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四、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精神卫生法》第七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给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他公民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将非精神障碍患者故意作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治疗的;

2、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遗弃患者,或者有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3、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侵害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的;

4、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人身自由的;

5、其他侵害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情形。

监护人出现上述情形,侵害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如拒绝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将患者长期遗弃精神病院,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精神卫生服务,预防精神障碍发生,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精神卫生工作从此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时代,将对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方面,医院和医生仍存在一些困境。

1、《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之所以采取‘‘自愿”入院,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精神病”情况的出现。但何为自愿?尚无明确界定。上海市2011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仅有1.1%的精神障碍患者为完全自愿入院;89.4%为家属或监护人送诊的“医疗保护入院”。“自愿”可能会导致很多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精神卫生法》对精神卫生机构提出很多要求,如应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保护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并为住院患者创造尽可能接近正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等。但目前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相关人才紧缺,政府对精神卫生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精神疾病的救治率、就诊率和治疗率偏低。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以法律出台为契机,切实加大投入,落实配套措施,尽快解决医疗资源不足问题,让精神障碍患者真正病有所医。

3、《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自愿住院治疗的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如果病人要求出院,但临床治疗没有达到能出院的标准,医院可否让其出院?不让出,医院是否违法?让出,病人出院后肇事、肇祸谁来负责?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5篇

关键词:行为疗法;精神分裂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82-01

近年来,行为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护理康复中,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笔者现就国内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方面,对应用该疗法的临床研究评价综述如下:

1行为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探索

1.1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建立在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该疗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见效快、临床效果显著。王氏等将6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32例和药物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护理治疗组32例进行对照研究,其认为整体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有明显辅助疗效。贾氏等通过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对照组给予标准精神科护理和一般情感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认知行为护理疗法。结果显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融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是可行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有较大作用,可更好地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龙氏等通过对2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研究结果发现,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研究组各项评分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精神症状的改善比对照组更快。而且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改善更明显。邓氏等通过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来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结果至第8周末,治疗组PANSS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1.2阳性强化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效果:近年来,大量的学者也在积极的探讨阳性强化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的临床疗效。刘氏等通过对80例住院女性精神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l0个月代币强化行为疗法观察,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总体评定量表(GAS)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观察结果显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可明显矫治住院女性精神病人因病态心理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改善和强化病人接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威氏[7]通过对40例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3个月奖励行为疗法的干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病人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以及个人整洁的因子明显提高。肖氏等对40例平均病程19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用奖励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来评价该疗法对慢性病人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治疗六周后病人话动交往增加,意志要求增强,有回归社区的需求。李氏等通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并实施行为阳性强化训练,对照组只用药物治疗。结果显示行为阳性强化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有明显的作用。

2行为疗法用于精神分裂症各个症状治疗效果的临床探索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和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我国许多临床工作者将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用于精神分裂症各个症状的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陶氏等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l77例,随机分为有无认知行为疗法两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早期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能明显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李氏等将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来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其中对照组常规用氯氮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并随后进行为期年的随访。结果认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辅以综合性早期干预措施,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认知功能并降低其复发率。

3结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受精神症状的影响,不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难以被家庭和社会接纳,而且由于患者服药依从性低下,导致复发率高,行为疗法能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服药依从性,树立正确的与现实相适应的行为规范,重建患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应付困难环境的能力。积极推广认知行为疗法和阳性强化疗法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目前我国在行为疗法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临床观察方面,而理论研究却非常少,理论创新则更少,特别是对阳性强化法是否还有更有效的强化模式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②在临床研究方面,对行为疗法的研究也都是集中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是否能在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方面加强研究,值得大家探讨。③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无论是分型、精神症状或者预后的研究均不足,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龙川铁,张研民.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3):361

[2]邓良华,李耀东,宋志文,等.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02-1703

[3]周卓娅.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对精神病人康复治疗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2005,2(1):18-19

[4]刘锋,魏伟,黄妹青,等.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对住院女性精神病人的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0):626-628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6篇

关键词:戒酒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护理 NORS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154-02

酒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媒介,婚丧嫁娶、朋友聚会、过年过节都需要她来营造气氛。因此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东西,它又是一种麻醉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如一次大量饮酒或长期饮酒均可引起中毒。文献报告,我国在八十年代以前酒依赖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者还比较少,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消费逐年增多,因此,酒依赖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据2007年健康报报道),每年死于酒精中毒114100人,占总死亡率的1.3%,致残2737000人,总致残率达3%,酒中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酒依赖的产生是心理、社会、遗传、神经生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成功的戒酒治疗也必须是综合性的治疗,尤其需要解决其心理问题。我院在开展戒酒治疗中除给以综合性的治疗同时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12月,在精神科四个病区住院治疗的酒依赖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共计30人,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

1.2 方法

我院对住院戒酒治疗的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工娱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并给以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提纲是由我院自行设计的,病人从入院开始按提纲每2周讲解一次,讲解后与病人共同进行讨论,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以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以达到心理支持和精神疏导的目的。

1.2.1讲解酒精对身体的危害,让病人了解酒精对人的大脑、神经、肝胃、心脏、血管以及生育等多器官的损害,使病人了解戒酒对健康的重要性。

1.2.2讲解药物治疗,工娱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对戒酒的重要性,使病人充分了解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控制情绪,消除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恢复自知力是必要的,使病人能配合治疗在消除症状的同时逐渐恢复社会功能,使其能进一步接受综合治疗,并为消除心理依赖打下基础。

1.2.3讲解戒酒必须树立信心,战胜自我,逐渐克服心理依赖。让病人充分了解酒依赖主要是心理依赖。只有坚持树立必胜的信心,战胜自己才能克服心理上的“欲罢不能”的欲望。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1.2.4在开展针对性心理治疗的同时开展人性化的心理护理,对病人态度和蔼,积极主动协助病人解决问题,同时要尊重病人、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必要时与医生协作共同帮助病人解除戒酒时所出现的躯体问题,有利于病人树立自信心,自觉远离酒精。

1.2.5出院前与病人、家属及单位同事共同学习酒依赖的成因及如何戒酒的相关知识。采取病人、家庭、社会联动的方式来达到戒酒的目的。并希望家庭和社会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戒酒的氛围并给以必要的监督,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助其戒酒。

1.3 评价工具和方法

采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评估病人的治疗护理效果。量表评定小组由护士长、主管护师和护师组成。小组统一评定标准,评定一致性检验r=0.9~0.95。病人首次量表评定在病人入院后三天进行,第二次评定在治疗一月后进行,第三次评定出院前一周,评定严格按量表要求进行,采用4级评分法。“0”级正常,“1”级轻度异常,“2”级中度异常,“3”级重度异常。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性别:男25例,女5例;年龄: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39.3岁;民族:汉族17人,少数民族13人;文化程度:文盲1人,小学6人,中学17人,大学6人;职别:工人12人,干部8人,退休4人,农民3人,个体3人;饮酒史:1~3年3例,4~10年13例,大于10年14例;治疗结果:痊愈16例(53%),好转14例(47),总有效率100%。

2.2 NORS评定结果,第一次量表评定结果,最高分109分,最低分7分,平均分46分。第二次量表评定结果,最高分102分,最低分2分,平均29.3分。第三次量表评定结果,最高分14分,最低分1分,平均8.8分。第二次量表评定结果与第一次结果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t=6.67。p

3 讨论

3.1此种综合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方法有利于密切医护患关系,在治疗中医生、护士共同对病人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并针对性的给以心理支持和精神疏导,良好的治疗和服务态度,人性化的护理方法明显改善了医护患关系。

3.2我院对酒依赖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矫正,工娱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康复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有利于病人接受治疗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使痊愈率达53%,总有效率达到100%,并从NORS的降分率也可以看出其治疗效果。

3.3酒依赖主要是心理依赖,克服心理依赖必须依靠病人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因此人性化护理给以病人必要的帮助和心理支持让病人认识到酒依赖的主要敌人是自己,让病人树立信心克服戒酒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借口和拒绝各种诱惑,真正克服“欲罢不能”的心理依赖,从而减少复饮率。我们认为提高患者的自信心需要在住院期间反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里护理,这是解决其心理依赖的关键,而反复强调树立自信心和决心是克服复饮的重点。

3.4酒依赖患者的戒酒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和社会关心,如能消除饮酒的环境就能减少复饮率。因此利用病人、家庭、单位联动的方式。利用家属及病人单位共同创造戒酒环境并给以必要的监督,可以争取减少复饮率,也就能减少复发率,减少致残率。

3.5有利于护士的业务学习,护士为了了解酒依赖的成因及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技巧,就要组织各种业务学习,有利于提高护士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欣军.酒精依赖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5)237页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7篇

35843部队王建国

王建国同志:

心理疗法又称精神疗法,是医生通过语言、表情、行为、动作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促进病人机体的代尝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改善或消除病人的病理心理状态,从而减轻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人类的疾病有时不仅表现为机体的生理机能障碍,同时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即精神状态),如痛苦体验、内心矛盾、对疾病的忧虑、对周围环境的猜疑等。这些反应必须借助精神疗法,通过语言的作用,予以解释、说服、开导、劝慰,才能得以消除。因此,精神疗法不仅是精神疾病的基本疗法之一,同时也是躯体疾病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措施。在临床医疗实践及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知道精神因素与身心健康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精神因素同样也可以导致疾病;不仅药物能治疗疾病,良好的精神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躯体的或精神的疾病常常也能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康复的作用。

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学并非深奥难懂,它存在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只要我们去接触它、认识它,是完全可以掌握它的。常用的心理疗法有:

精神支持疗法:是通过医生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培养兴趣、调整环境等方式,帮助病人认识发病的原因,解除思想顾虑及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痛苦,促进健康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身心疾病、神经官能症及重型精神病的恢复期。

暗示疗法:是医生通过语言诱导病人的思想活动,使其不加批判地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巫医实际上是利用了病人的迷信心理、采用骗术来治病的,南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愚昧无知,相信巫医,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这种暗示,故也可使一些非器质性疾病和部分癔病患者获得治愈,这实质上是心理疗法的结果,只是被巫婆神汉利用了,并加上了迷信的色彩)。暗示疗法有语言行为暗示、药物效应暗示和催眠术暗示。暗示疗法必须在病人对施治者和医疗方法确信无疑的情况下才能奏效,主要用于各种癔病的转换症状,如癔瘫、癔哑、癔聋、癔盲等。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8篇

关键词:活血化瘀;精神病;疗效

精神失常属于祖国医学“癫狂”的范畴。“癫”相当于精神分裂症,“狂”相当于躁郁性精神病躁狂症和某些精神病的亢奋状态。本病多由情志内伤所致。治疗有涤痰开窍,疏肝解郁,调气破血,清热泻火,养心健脾,安神定志,温肾壮阳等法[1]。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2例,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3.07±10.02岁,治疗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2.97±10.2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其中对照组采用精神病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桃仁15g,红花12g,三棱30g,莪术30g,赤芍15g,大黄15g,丹皮15g,丹参15g,香附15g,青皮15g。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相比于对照组住院日期明显缩短,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结果

气血与精神病(癫狂)之关系,《内经》、《伤寒》、《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丹溪心法》、《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均略有记载,至《医林改错》始以调气逐瘀之“癫狂梦醒汤”,为治疗精神病独创新方。但在精神科中医领域,长期以来始终拘泥于“癫狂由痰火所生”,对此法并未曾注意[2]。如按西医之精神病分类,则又分为精神分裂症等不同疾病。但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之后,皆有一些效果,有些病例又具有兴奋躁动,阳狂有余等一些共同征象。根据我们的经验,凡属有兴奋躁动、阳狂有余之征象者,临床疗效较好;反之,以淡漠呆滞、幻觉妄想为主要征象者,疗效不佳。我们初步发现这样一个趋向,也能与异病同治之理论相符。但如欲进一步掌握此法治疗精神病的客观规律,则尚须作深入研究。对应用活血化瘀之机制,至今尚未明了。中医学治疗精神疾病的主流思想,自朱丹溪之后,多从“痰”论治。阳性病证如狂病,多从痰火扰心论治,用生铁落饮等方剂治疗;阴性病证如癫病,则多从痰气郁结论治,用涤痰汤等方剂治疗。对于金元以前从瘀论治的思想,则并未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了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主宰地位。《灵枢・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说明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是通过其主血脉的功能实现的[3]。因此,心气充沛、心血充盈,才能保证血脉的通畅无碍,也是精神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气虚、血虚、痰浊、痰火等各种病理因素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使得血脉瘀阻、神明失养,就会出现各种精神异常的症状。总之,上述各种因素为病之本,血瘀为病之标。

对于血瘀在何处,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张仲景认为,“血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热入血室”,“热结膀胱”,提出了血蓄下焦血室的观点。当代老中医胡希恕据此提出血蓄下焦,恶血上冲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张锡纯说:“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癫狂之证,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以致心脑不通,神明皆乱”;他认为心窍瘀阻,心脑之间的脉络不通是精神疾病的原因。王清任也提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认为血瘀于脑络、脑与脏腑气不通是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综合来看,血瘀有三个部位:脑、心、血室。脑,古人称为泥丸,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血室,即胞宫,为下丹田。丹田者,神所聚之处,若因气虚、血虚、痰浊等病理因素,使得气机阻滞,瘀血凝结,神机失用而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则为病。因此,在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上,应当综合考虑病因、病机,抓住主证、辨清标本进行治疗。如狂病以痰火为主证者,先涤痰降火,后活血化瘀。癫病以痰浊为主证者,先涤痰化浊,后活血化瘀,是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表现以血瘀为主证者,先活血化瘀以治其标,再寻其本而治之[4]。历代医家多从痰论治,是治病之本;从瘀论治,是治病之标。两种治疗思想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上并不矛盾,应当根据病情的实际,灵活运用,而不可将活血化瘀当成精神疾病的万能治法来应用。

现代学者对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在其血液呈高浓、黏、凝、聚状态下,活血化瘀治疗之后,全血黏度明显下降。这说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和血瘀证的消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是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本组资料显示,活血化瘀,是我国古代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法则之一,加用本治疗,对精神病的防治大有作用,疗效显著,病程能明显缩短,对精神病人的康复确有广阔的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彩红,李军. 活血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60例[J]. 河南中医,2014,02:311.

[2]王英娜.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4,02:239-240.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第9篇

【关键词】中医理论;痰瘀同治;精神疾患;方法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现代临床医学将精神类疾病分为若干个分支项目,其中包括:抑郁症、狂躁症、青春期精神疾患、强迫症、老年痴呆症、癫痫等。而目前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大多是采用西医诊治的方法进行,将精神类疾病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理采用同种方法进行诊治,将治疗的关键环节放在患者大脑的治疗方面。我院在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观察之后,决定对患者采用中医诊断治疗的方法,采用痰瘀同治方法对患者的淤血和痰进行排除,恢复患者全身经脉气血顺畅,以治疗心、肝、头部以及血管经络作为缓解周身气血瘀滞、达到舒经活络功效的主要手段。本文就我院2011年采用痰瘀同治理论治疗精神疾患的研究性课题进行分析,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2011年3月――2011年9月间入院治疗的32例精神类疾病患者采用痰瘀同治方法进行治疗,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为27-49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6±5.2周岁。患者主要精神疾患的种类包括:抑郁症、狂躁症、青春期精神综合症、痴呆症等,患者基本体征表现为:精神失常、性格多变、语言能力出现障碍、心烦意乱、狂躁不安等。对患者基本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患者面色多显黯淡、舌苔出现青紫色、弦脉滑而有力,有患者狂呼不止,一部分患者在又表现为大便干燥、赤黄,味腥臭,有长期淤积滞涩,患者痰液粘稠,且呼吸频促。

1.2方法根据本院结合中医理论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采用痰瘀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针灸疗法辅助,行血通络,化痰除湿。对患者进行中药调配:桃仁12g,竹茹12g,海石30g,大黄30g,丹参30g,柴胡8g,菖蒲12g,礞石10g,生甘草10g,琥珀另包5g,郁金5g,枳实10g,姜半夏10g。中药的调配主要是对患者痰液瘀滞进行疏通,达到疏通化瘀的功效,所有中药采用煎服的方式,每日1副,每副2次,早晚各服用1次,14天为1个用药周期,先对患者进行2周期的中药用药观察,对患者疗效进行分析。

在对患者进行中药治疗痰阻塞的同时,需要加以施行针灸辅助治疗,使患者周身经络通畅,首先采用针灸穴位治疗,分别对患者的内关、风府、后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入中施以毫针,患者在针灸过程中保持留置针时间在20-30min之内,并且可以再运针2次。此外,为了确保患者血流顺畅,达到静脉舒畅,还需要对患者大隐静脉进行放血处理,可以使用三棱针锥刺患者大隐静脉,放血量在50-120ml左右,阳陵泉锥刺放血20-50ml,待患者针灸结束之后,患者进行休息静养。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严格配合中药的服用流程,并且不宜饮食过于辛辣、油腻,要多补充水分,必要时可以进行生理盐水的补充,患者在服药期间建议服用流体或半流体食物,有助于消化和吸收,并且能够配合药物对体内淤血和痰液的顺利排出。通过观察,患者在用药3-7d内逐渐出现大便次数增加的情况,且患者直接排出带有黑色粘稠物的痰液,痰液排出量在7d后逐渐减少,患者大便由干燥赤黄逐渐转变为黑色粘稠,带有刺激性恶臭。患者在调养期间的饮食需要进行合理搭配,建议患者家属烹制稀粥,可以适当加入红枣、花生等,便于补充患者体力,同时患者出现黑色大便和痰液的同时,可以采用适当的营养进行调养,做到祛痰调气,医护人员在此期间要多观察患者的基本体征,并做好病历记录。

1.3疗效评价对精神疾病患者基于中医理论角度施以痰瘀同治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精神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标准》对患者的治愈情况进行效果评级: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15-28d内,精神逐渐恢复清醒,神志清晰,有一定的判断力,对患者基本体征进行观察,患者舌苔逐渐恢复红润,弦脉有力,且患者排便正常,无痰液淤积;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15-28d内,精神有所恢复,有自我意识,并且能够做到基本的判断,情绪调控得以恢复,患者基本体征表现为舌苔出现淡红且湿润,弦脉趋于稳定,排便规律,便秘情况初步得到缓解;无效:患者精神状况无恢复,精神疾患病征并未消失。

2结果

对本院32例患者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施以痰瘀同治方法,患者在治疗28d内得到一定的恢复,其中26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神志基本达到恢复,且患者已经拥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4例患者在接受治疗28d后有一定改善,但仍存在间歇性精神紊乱情况,通过后续辅助药物治疗,患者在50d左右有一定恢复,患者基本意识得到恢复,具有一定的判断力;2例患者由于精神类疾病发病时间在3年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后改为西医脑部损失配合精神性药物治疗。痰瘀同治对精神疾患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3.8%,对患者进行后续随访观察,患者并未出现反复性精神性疾病的发作,且配合精神类药物进行日常控制,没有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3讨论

目前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大多是采用西医诊治的方法进行,将精神类疾病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理采用同种方法进行诊治,将治疗的关键环节放在患者大脑的治疗方面,而本研究采用痰瘀同治法对32例患者治疗后,30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3.8%,对26例痊愈患者进行3-12个月随访,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病情复发,疗效较为稳定,充分显示出痰瘀同治法对精神疾患临床有着显著的疗效,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能够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柯志颖.“痰”病证治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刘兴方.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挖掘及疗效观察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3]韩学杰.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9,05:212-214+24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