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23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1篇

关键字:独立式住宅现代建筑现代主义

一数量与分布

1数量

据笔者调查,现存的近代上海现代独立式住宅约有800栋(含住宅群)。考虑调查遗漏及被拆除、毁坏等因素,解放前的20多年里,上海的现代独立式住宅应超过1000栋。

2分布

这些住宅分布明显带有区域性的特点,多数位于通常所说的西区,相当于1927年后的特别租界之鲁班路以西部分和法华区,今徐汇区、长宁区以及静安区、卢湾区之大部。现存西区的500多栋现代独立式住宅有七成以上位于当年的特别租界区。

在租界内部,英、法租界的界路(今延安路)两侧,住宅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和密度上的差异。法租界内的现代住宅多数建于1930年后,密布于法租界最后一次越界筑路拓展区域——中央区、福煦区和贝当区。主要由于该区域设施齐备、环境优雅、地价又相对低廉,是理想的居住地。最集中的地段有:①华亭路、长乐路一带;②湖南路、武康路、永福路一带;③衡山路、高安路、永嘉路一带;④华山路、长乐路一带;⑤泰安路一带。法租界内的现代住宅,东部中央区的住宅年代略早,多为1937年战前建造;20世纪40年代后建造的住宅主要位于较西的福煦区和贝当区,呈自东向西发展的势态。这也是级差地租因素导致的租界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由于法租界原先的东西向主干道淮海路两侧的建筑已经饱和,两侧的长乐路、复兴路、永嘉路和贝当路遂成为现代住宅建造的支线,不断地构筑着旧上海花园洋房“钢窗蜡地”的美妙诗篇。

原公共租界部分,现代独立式住宅相对较少,但不乏设计、施工上乘的住宅精品,留存至今的吴同文住宅和延安中路严公馆都堪称佳作。

租界西侧的法华区也有100余栋现代住宅。新华路、番禹路和虹桥路、古北路一带相对集中。自1925年起建造的新华路211弄“外国弄堂”共29栋,许多住宅已具有现代建筑的一些特点;设计于1933年的新华路593号梅泉别墅共20栋、8式,均为简洁实用的现代主义风格。类似的住宅群还有新华路311弄和虹桥路1440弄,住宅单体、庭院乃至组团内的绿化、道路,都经过整体的设计。法华区内其余的现代小住宅主要零星散布于虹桥路远郊沿线,倒是真正“屋后松竹绿翠宅,门前梅兰时幽墅”的别墅。这些住宅多建于40年代,年代稍晚,主要由于多次越界筑路的租界用地已再濒饱和,少有空置旷地,地价也相对昂贵。法华区则地价低廉,又有公园和多所教会学校,加上临近租界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建宅者。

租界外,特别是市区的东部和北部,由于没有安全庇护,配套的市政设施落后,所以鲜有小住宅建造。30年代《大上海计划》和《上海都市建设计划》曾使沪东北一度成为规划中的新市区,五角场一带是行政中心。周围曾零星有些建宅项目,如市光路、政同路一带,建造了一些简洁的现代小住宅,但无论是数量或质量,都无法和西区相比肩。

二发展阶段

近代上海现代独立式住宅的建设,集中于20年代末以后的短短20年。此时上海的人才和物资已经积累到了相当的水平,新的社会生活观和价值观成了主导趋势。“国中之国"的租界和被割裂的华界构成了上海四国三方的人文地理上的多元势差格局。两种源于不同文明的运动,造成了区域格局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这段时期是上海现代化发展的鼎盛期,也正是上海近代建筑从20世纪初盛行的折衷主义、某些带商业化的巴洛克等西方历史主义风格整体走向装饰艺术风格以及现代主义的时期,是上海现代建筑发展的“花样年华”。

近代上海的现代独立式住宅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私人独院住宅较之大规模的里弄和公寓的建设,表现出更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尽管风格形式的变化不是清晰可辨,建造行为同社会经济的联系也相对较弱,但仔细分析,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第一阶段:孕育期——20世纪20年代

进入20年代后,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改善和新兴建筑科技的广泛运用,上海的房地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最显著的标志是里弄和公寓的建设。西方文化的侵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富裕阶层生活模式和观念的改变。建私宅已不是专属于洋人的活动了,更多的买办和工商人士也纷纷择地建宅。这使得房地产开始介入独立式住宅项目。1925年起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在新华路211弄建造了29栋风格各异的独立式住宅。很多住宅已经带有现代建筑的痕迹。

西方现代建筑对式住宅的影响,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这时建造的住宅,有一些新建筑的气象,但仍摆脱不了固有形式的束缚。新建筑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局部,门、窗、阳台或是一个楼梯。这正是异质建筑文化同构的痛苦和消化的历程。典型的例如设计于1923年的武康路113号宅,形式体量仍是西方传统居住建筑样式,但南向柱廊和门窗洞口方整划一,檐口和墙身也没有任何附加装饰,和以前建造的住宅相比,体现出清新的气息。再如复兴西路17号宅,由赉安洋行设计于1928年,是较早整体呈现现代建筑特征的独立式住宅。总的来说,像这样具有明显现代建筑特征的小住宅在20年代是很少见的。

新建筑风格悄悄移植、融合而尚未定型,这正是独立式住宅走向现代潜移默化的酝酿期。

2第二阶段:繁荣期——1930~1937年

这是上海城市建设的鼎盛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了上海的工业和经济贸易。但欧美滞销的大量建材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却戏剧般地给上海的建筑市场带来勃勃生机。1930年,租界内的房地产交易达到顶峰。日军战火的破坏,虽然使得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自1932年后式微,但独立式住宅的建造却完全是另一派兴旺的景象。房地产投资越来越多地顾及高级住宅领域,建造了大量的花园里弄和独立式住宅群。浙江兴业银行是直接经营房地产业务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家中资机构,从30年代起,自行设计、建造了许多的独立式住宅,到40年代末已拥有房产近1000栋。

经过20世纪20年代的酝酿磨合,30年代起,现代建筑风格在上海小住宅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几乎在柯布西埃的萨沃伊别墅诞生的同时,一贯得上海建筑风气之先的公和洋行于1930年设计了湖南路105号两栋住宅。A栋住宅具有平屋顶、白粉墙、大玻璃等典型“国际式”建筑风格特征,是近代式住宅走向现代过程中分水岭式的杰出范例。

“一夜春风,梨花满枝”。1933年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独立式住宅逐渐多了起来,先锋建筑师纷纷将其视为尝试新风格的袖珍试金石,留下了许多形式新颖的作品。青海路44号宅、岳阳路110号宅和吴同文宅,都采用了新的建造技术和材料,建筑形态及细部和以往的住宅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勾勒出现代住宅清新活泼的形象。

30年代风行于上海大型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派(ArtDeco)建筑风格,并不适合于低矮的小型住宅,但是许多被视作“时髦”的处理手法,还是或多或少被借鉴到了早期的现代住宅中。永固测绘行设计于1931年的衡山路261号宅,沿街的主入口立面明显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在一些住宅的室内,装饰艺术派手法更是被广泛地运用于栏杆、隔断、门窗等细部。

自20年代中后期起,西班牙复兴式建筑风格(包括地中海地域风格)在上海住宅领域中就很活跃。董大酉、庄俊、公和洋行等著名的建筑师(机构)都曾热衷于此。30年代中期后,受到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许多西班牙复兴(地中海地域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呈现简化的趋势。淮海中路1273号新康花园,标志性的装饰只集中在有限的细部:窗间墙、烟囱、廊柱等处,外形则向简洁的方盒子靠拢。这种简化了的西班牙式住宅更具经济性,适于普通建宅者,因而很有市场。

当然充斥于各处、数量最多的仍然是那些各种建筑形式混杂的住宅。现代主义往往和西班牙式、西方古典折衷主义、各国的民居风格、中式风格等混杂在一起,多元和折衷并包,完全折射出上海“海派文化”的个性。

3第三阶段:暂时停顿——1937~1938年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沦陷。日军持续的疯狂轰炸使上海损失惨重。租界自浦江以西,法华路、大西路以东,人民路以北,苏州河以南,以铁丝网围护,构筑工事,成为一座“孤岛”,独立地位岌岌可危。这一年前后人心惶惶,绝少有委托设计建宅的要求,是住宅建设的停顿期。

4第四阶段:续写灿烂——1938~1941年

上海沦陷后,日伪区内百业萧杀,工商业一蹶不振,人口锐减。而租界“孤岛”却迎来了奇特的繁荣。东南诸省以及租界外虹口、南市、闸北的殷实富户为免日军蹂躏,携带家眷,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劫余的物资、资金迅速汇集于这个弹丸之地。这无疑给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廉价劳动力。1938年起,房地产业开始复苏,到了1940年,房地产业恢复至“一二·八”前的繁荣。此时买办阶层、工商人士,投资建私宅已经蔚然成风。一度陷于停顿的花园洋房建设在血雨腥风中得到飞速发展。虽然经历战火,但无论是住宅的设计和施工,丝毫不比战前逊色。房地产投资建造独立式住宅的数量和规模甚至比战前更多、更大。留存至今的有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淮海中路1754弄、淮海中路1610弄1~8号逸村等,前者有单体几十栋。

这一时期设计建造了大批优美的现代主义风格住宅,如1939年通和洋行设计的高安路18弄20号宅、鹏程工程司设计的衡山路249号、1942年赉安洋行设计的吴兴路87号宅。西班牙式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继续互相影响,使得许多住宅兼有两者特征。奚福泉设计的农工路75号住宅群,只在南向主立面有一些西班牙样式的装饰,次立面已经大大地简化。窗户为整齐的方形,还出现了新颖的转角窗;雨棚变成了混凝土直板;圆形楼梯采用了落地大玻璃。这些都是以往的西班牙式建筑所没有的。在小规模住宅中,简约的趋势到40年代后变得更明显。建于1942年的淮海中路“逸村”,形体已经很简单,仅有屋面的筒瓦、窗间墙的螺旋柱和略有圆弧收分的烟囱显示出一些西班牙式建筑的特征。这种实用简洁的住宅经济而不失时髦,一度风行于上海。

5第五阶段:再入低谷——1942~1945年

日军对租界“孤岛”加紧原材料和交通封锁,苛以重税,并垄断市场,使得租界的畸形繁荣到40年代初出现了疲态。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英美租界和日租界双方也同时开战。战火中的这段时间,是上海“最黑暗的日子”。房地产市场萎缩,外资房地产机构纷纷撤资,许多老牌的房地产商甚至直接将资产盘给中资机构。

这个时期新建的独立式住宅很少。根据一些“老上海”的回忆,仅有少量投机建造的住宅,质量较为低劣。笔者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也几乎查阅不到新建住宅的记录(可能是毁于战火中),只有一些零星加建和修补项目。这是独立式住宅建设一个特别的真空阶段。

6第六阶段:最后的咏叹——1946~1949年

日本战败投降后,接收上海,接管了其在沪资产。为阻止通货膨胀、挽回经济的颓势,政府发行新币,但是新币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贬值,根本无济于事。接收大员们为了争夺日军遗留的资产,不遗余力地相互倾轧,演出了一幕幕闹剧。军政要员和靠囤积居奇而爆发的巨贾豪商们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富裕阶层为了保持币值,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所以,尽管社会生活动荡,还是形成了带动新一轮独立式住宅建设的气候。

复苏后的住宅建设中,西班牙复兴式(包括地中海式)已经很少被采用,简洁经济的现代主义风格完全占了上风。从档案馆的记录看,40年代中后期盖的住宅几乎全是现代主义风格的住宅。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2篇

关键词:住宅设计;个性;简约;品质

第1章 绪论

现代住宅不单有居住和休憩的功能,而且具有学习、工作和娱乐交往等功能。它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那么,现代住宅设计的理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能将理念和设计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这将有利于现代住宅设计中独创性和品味性的发展。

第2章 住宅设计概述

现在,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居住概念,而更重视在住宅中注入人性关怀的内容。无论是住宅楼的外观还是内部格局,都呈现出新的趋势。由此才产生了住宅设计。然而在现实的居家空间里,没有一种风格可以一成不变,同时又永远流行。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审美眼光也在随着流行趋势的转变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动,住宅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语言。

第3章 住宅设计转变

在建国以来至80年代末这个住宅发展的初期,这时期的住宅规划布局主要是以行列式为主,模式平均、单一。80年代的经典的类型主要是:一梯三户五开间和一梯二户四开间。在当时由于它结构规整、分户灵活、经济实用、符合国情。这是它能长期占据中国大量性住宅主流地位的重要原因。随着住宅面积标准逐步提高,继五开间平面而起的是四开间平面。四开间平面在1979年的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中集中亮相。它平面紧凑、户间干扰少,也不存在五开间平面中单元通风不良的问题。一梯两户的公摊面积略有增加,但也标志着面积标准提高后户型平面的改善。

90年代住宅设计

90年代的住宅设计主要是大厅小卧式和蛙式。由于面积标准进一步放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1990年前后,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大厅小卧式住宅。这一时期运用较广的平面,在北方主要是穿厅入卧四进深方案。它进深较大,面宽较小,节地优势明显,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要厅室的采光通风。90年代前期此类方案一度成为北京等城市新建住宅的主流。而蛙式广泛运用于西南地区,美中不足的是,该型住宅平立面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2000的住宅设计

90年代末开始,这时期主要的特征是产品素质得到了提高,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住区,而市场也逐步走向了成熟。所以呢现在的住宅设计已经更加的个性化,品位化。住宅设计已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品位化。所以各种形形的古怪的住宅都已经产生。这不仅是住宅居住的舒适问题,而且还有外形美观和满足人们追求独特的功能。

第4章 千奇百怪的住宅建筑

世界之大,可谓是无奇不有。现在,住宅建筑也越来越千奇百怪了:1. 没有钉子的楼房:这座13层高的木质楼房坐落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市。虽然是13层高的楼房,但是13层楼,没有一个钉子。这样奇特的建筑工艺,令人惊叹。① 2. 仅一根悬臂支撑的可移动住宅:这座仅有一根悬臂支撑的可以移动的房屋建在乌克兰,旷野中的这一奇特建筑,让人眼前一亮。② 3. 转了45°的立方块体住宅:这个立方体房屋建于荷兰,设计师把传统的房子转了45度,架在一个六边形的柱子上,这样三个面朝上,三个面朝下。每个房子有三层,底层包括厨房、书房和浴室,中层是卧室,顶层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阁楼。

第5章 未来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住宅设计走向独创化

信息时代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创新。“创新是住宅设计的灵魂”。当前出现的住宅设计活跃期,明显特征就是创新,一些新设计理论和理念的形成,一些新型住宅的出现,一些新技术的推广,都说明创新的活力和对住宅建设的贡献。

住宅设计走向精品化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开始向往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陈旧的设计观念相手法将被逐一摒弃,新的设计观念和手法应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创造精品应成为设计者的神圣追求。

住宅设计走向品位化

现代人已经不太懂得欣赏古典华丽的东西,他们喜欢很简约的设计,但我对典雅的风格很有感觉,觉得很有味道。尤其住宅设计往往是炫耀自己身份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个时候,设计师步入住宅设计行列,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住宅设计理念“品味设计”。我们从居住形态、居住建筑设计方面加以反思,提出我们在追求量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质的飞跃,使得我们的住宅设计向深层次走进。设计师当然应该把设计感与市场需求融入自己的作品,使建筑思想、设计理念、个人品位有机融合,设计师的力量就是改变生活,引领、改变社会。用本土的设计语言去丰富这个城市,增大住宅设计对城市文化的辐射效应”。

总结

住宅外形构成的灵活化。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这对设计构思比较有利,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意境。住宅设计已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品位化。所以各种形形的古怪的住宅都已经产生。这不仅是住宅居住的舒适问题,而且还有外形美观和满足人们追求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沈福照.《建筑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3]李有芳.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 [J].建筑周刊 2006 .(46) .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5]姚美康.《建筑艺术概论及鉴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3篇

关键词:楼房建筑;独院式设计;住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住宅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其他住宅,楼房独院式住宅在土地利用方面,其利用率更高,更加经济。楼层比底层干燥,卫生条件良好,且不易扰,更加符合人类居住要求。

1 低层独院式建筑特点

(1)楼房住宅建筑平面在组合时灵活多变,能够满足不同设计要求对于面积标准的要求。

(2)独院式楼房建筑往往建筑层数较少,上下间联系较为方便。而且在对外联系方面上也是十分便捷,符合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同时因为是独户,可以减少公共交通所占的土地面积。此外,独院式楼房建筑的楼梯因是独户使用,所以尺寸较小,同时楼梯间的上下空间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使用。

(3)独院式楼房,顾名思义就是有单独院落的楼房建筑。每户都拥有院落,在院落中既可以全面进行家庭活动,如乘凉、洗涤、晾晒衣物、儿童游戏、放置杂物、进餐等活动,又可以在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室内外微小气候,提高人类生活居住质量。

(4)独院式建筑自身重量轻,所以其对地基的要求不是很高。其结构也不甚复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施工技术简单到住户可以自己动手施工。

(5)虽然独院式建筑拥有如此多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诸多问题。独院式住宅建筑通常平均楼层数低,其用地指标往往超出多层和高层建筑。此外,院落式住宅建筑占地面积大。在道路、管网等市政设施上的投资较多,不经济。

2 独院式建筑设计

独院式楼房建筑通常是指住户独户居住的单幢楼房。其主要存在的特点就是房屋不与周围其他建筑物相连,四周处于临空状态,有独立的院落。院落之间使用围墙进行隔开,当然也有放弃使用围墙,转而使用植物或绿篱亦或是道路进行分割成各个院落的,如图1。因为独院式楼房建筑是每一户独占一幢楼房,不与周围建筑物相连,因此其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性,组合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方位、地形等条件对独院式楼房建筑的平面和剖面设计的影响较小,在正常情况下都能获得良好的朝向。各户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间隔,各户之间的干扰较小。在这段间隔上可以进行绿化设计,美化环境,优化居住环境。

图1 独院式住宅组合形成小院 资料来源:林裕正. 有关低层独院式的浅讨.

2.1独院式住宅户内的功能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独院式楼房建筑的面积标准较高,对于房间功能的要求也要高于其他类型建筑,而且其与室外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

在标准较高的独院式楼房住宅中,通常在居住部分中会设有起居室、卧室、餐厅、客厅、书房和工作室等。在有待定使用对象的楼房建筑中甚至会设有警卫员卧室和保姆室等。在辅助部分通常会包含厨房、卫生间,其中卫生间会包括厕所、浴室和洗脸间。除此之外还会设有门厅、阳台和走廊等,如图2。在标准较低的独院式住宅中,在居住部分通常也会设有卧室或是起居室兼卧室等,辅助部分会有厨房、厕所和走廊等,相比较高标准而言,其功能关系相对简单。

图2 独院式住宅的功能关系 资料来源:林裕正. 有关低层独院式的浅讨.

2.2独院式住宅的类型和空间组合设计

独院式住宅建筑一般分为平房独院式住宅和楼房独院式住宅。本文着重介绍楼房独院式住宅。

楼房独院式住宅独户占用底层和楼层,可以根据两者各自特点以及住户自身要求,可依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进行布置房间。一般会将起居室、餐厅和厨房等具有户内公共活动功能的房间放置在底层。在面积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再安排设计一个次要卧室,能够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楼上则可以布置对卫生和安静程度要求较高的卧室、工作室和书房等。卫生间的设置可以依据每户的住宅规模和标准分层来进行。这样通过依据功能来进行房间的布设,可以明确功能分区,进行户内公共活动,如会客、吃饭、做饭和聚会等可以在底层进行,休息、工作和学习等则在楼上进行,符合人类的生活习惯。

二层独院式楼房建筑的房间布设与平面布置与单层的基本相似。二层独院式楼房建筑的楼梯通常有两种布设方法。其一,直接将楼梯布设在起居室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楼梯间。这种方式通常会利用起居室来组织交通,楼梯此时往往会和起居室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上统一考虑。此时对起居室内的楼梯进行设计可以增加起居室空间的层次性。但是这种布设方式往往会受到起居室的影响。其二,设立专门的楼梯间。这种方式通常是利用厅或是走廊来组织交通,这种布设方式可以达到水平交通与层间交通互不干扰的效果,对起居室也没有影响。但是这种布置方式占用的面积较大。这种布置方式对于可能会分为上下两层的楼房建筑较为合适。可以直接切断楼梯间与底层房间的联系,从室外直接进入楼梯间上到二层,从而完全变为两户。

独院式楼房建筑在平面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和设备管线的布设。起居室、餐厅和厨房等常常会布设在底层,其面积与形状可以有多种选择,灵活多变,对方位朝向等要求不高,能够适应不同地段和道路出入口。布置在楼层的卧室、书房等房间的面积与形状虽然不能够像底层那样多变,但是其对朝向的要求却是很高的。因此在布设房间时要统一协调好它们之间关系,从而创造出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布置方式。布设时注意承重墙、柱需要尽量上下一一对应,备层卫生间也需要尽量上下一一对应。

3结束语

独院式楼房建筑是单幢楼房,房屋不与周围其他建筑物相连,四周处于临空状态,三维空间灵活。在垂直空间上,可以利用不同的层高以及空间的错落,使得室内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建筑外形变化更加多样化。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高差或是利用不同的高度来进行布设房间,可以形成两个似分似合的空间。由于其围护结构的改变,使得其热工性能和隔音效果都有所改善,更加符合人类居住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星阳.楼房建筑独院式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1前言

高层住宅无论从平面形式还是从外部形态上,都有别于高层公共建筑,这是受到内在功能特性限定的。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住宅建筑始终是与实用经济原则紧密相联的,平面和外观都不能脱离功能而独立存在。

当今住宅平面的功能组织原则是将不同性质的用房划分为或私密或开放的区域,私密的区域是指个人的居住区域,包括每个家庭成员的卧室;开放的公共居住区域包括起居、餐厅、进厅、工作或娱乐区域,以及单元所属的室外空间如阳台等。

2高层建筑概述

2.1高层建筑定义

高层住宅属于高层建筑范畴,但是,由于居住建筑的特殊性,高层住宅并没有严格采用高层建筑广义上的定义标准,而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其相应的标准。我国根据先行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七层及以上的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实际地面的高度超过16m以上的建筑必须设置电梯。各类建筑按层数划分如下:1至3层的住宅为低层住宅、4至6层的住宅为多层住宅、7至9层的住宅为中高层住宅、10层以上的住宅为高层住宅。从2002年4月起,全国部分地区调整地方住宅设计规范,修改了中高层住宅的范围,把7到12层的住宅定义为中高层住宅,把12层以上的住宅定义为高层住宅。

2.2高层建筑平面分类

2.2.1高层住宅的上部住户。日常出入完全要依赖电梯,根据电梯的位置、消防楼梯的位置和形式,以及水平交通走廊的有无和形式,住宅被分为单元式、独立式、走廊式和组合式。

对于一般的家庭型住宅,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可以满足要求:超高层住宅由于在结构上追求合理性和确保容积率的必要性,所以寻求简洁紧凑的平面。在交通方面,中央核心筒式、面对中庭的廊式比较多。

2.2.2根据平面的形状,不同的住宅平面布局可以归结于以下的基本形式:板式住宅一同进深相比开间较长的住宅、点式住宅一同平面规模相比高度较高的住宅。

2.2.3根据住户形式,不同的住宅平面布局可以归结于以下的基本形式:面层住宅,是指所有的住宅功能位于同一平面层上:双平面层或多平面层住宅,是指所有的住宅功能位于不同平面层上。

3 高层住宅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探讨

3.1卧室区域设计

3.1.1设计基本原则

卧室区域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卧室及附属的浴厕区域,需要考虑的一是房间的安静,二是好的朝向,三是浴厕的管道设备单元。若希望保持卧室的好朝向,我们所以必须要有取舍。将辅助房间放到北面,包括书房,必要的时候也需要牺牲一间卧室的南朝向换取起居室的日照。

卧室与浴厕区域连接的紧密程度,主要取决于家庭单位的大小和平面条件。在供1―2人小家庭居住的平面布局中,浴室和厕所通常可由公共活动区域直接通达:在面积较大的住宅平面中,单独的卧室区域与浴室联系越紧密,浴厕就越远离入口区域,势必造成独立的管道设备单元。

3.1.2设计手法

两间以上的卧室相互连接,形成较为独立的区域,通常位于起居区的后部,远离人口,这是住宅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手段,有利于动静分离,并自然形成白天与夜间活动的分隔。卧室可以一宇排开、房门直接开向公共区域,也可以相对设置、房门通过共用前区联系公共区域,或是所有房门开向一条内走道。以此联系私密区与公共区。

由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卧室总是采取就近原则布置,反而提供了另一种灵活性,即与人口区域相联的独立卧室犹如一套附加的单元,与其他卧室隔着起居区域相对而立。这个卧室可以被用作儿童房、客房、工作室等,无论喧哗或是夜间使用,都不会对主卧室造成太大影响。这问卧室还可以结合入口的洗手区及卫生间布置,有三间卧室以上的住宅平面尤其适台卧室区域的再分隔。

3.2起居区域设计

开放的起居区域主要包括起居室、餐厅、进厅、工作或娱乐区域,空间如阳台等。起居区域的组织方式主要考虑的是房间的进深、朝向以及使用功能便利等。贯穿式起居的好处在于不仅使起居区域有均匀的日照,而且便利了组团转角处平面的布局。

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愿意展示未经整理的厨房,开放式的厨房仅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才受人欢迎:同时由于中餐的烹饪方式带来大量的油烟,直接对外的开窗以及与其他功能区域的分隔门受到使用者的欢迎,这种平面多用于面积较大的户型。

就餐区域功能退化,缩小至厨房的一个区域,而起居室则拥有了更为完整和开阔的视觉空间。此种布局多用于2人家庭住宅中,居住者有职业无小孩,做饭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偶尔为之,对起居区需求更大:还有一种情况是高层住宅结构造成了厨房面积过大,结合就餐区可以达到更高的面积利用率。

这种组合形式在满足中式厨房对油烟隔离的要求的同时,厨房后部的就餐区设置在平面中自然采光最弱的区域,借助客厅及厨房两个方向的间接采光达到照明目的。在高层住宅中,有限的外墙势必造成内部采光的匾乏,此种平面以其采光及封闭厨房特有的优势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3.3交通区域设计

高层住宅平面的交通联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联系高层内部住户与室外空间以及各住户之间的交通形式,户内交通与住宅单元的平面布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流线组织方面。高层住宅相对于多层住宅而言,交通区域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设计师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住宅的使用功能上,而对它们之间的流线组织轻描淡写,以至于交通面积过大造成浪费,或是穿越式交通破坏房间完整形态等。户间交通主要指住户从室外到进入户门前这段流线,它包含有室内外空间过渡、垂直交通联系、水平交通联系等部分。

3.3.1户内交通

3.3.1.1内走道式

内走道式一交通空间脱离房间独立存在的平面形式,早期的内走道为所有房间的连系通道,起居室、餐厅均为独立封闭房间。现在起居区域开放,使得内走道更多的应用于卧室区,因此此种布局主要适用于双朝向开间多的板式高层。

3.3.1.2包厢式

包厢式一公共性的生活区域同时也是内部交通的结合区域,由此通达各个独立的房间的平面形式。

3.3.1.3入口分流式

入口分流式―通过入口区将主要居室分离,一部分朝南,一部分朝北,所有用水房间都集中在居住性能最差的中央区段,从而使各居室都有与户外的接触面。

3.3.2户间交通

在高层住宅中,可使用的户间交通联系方式有单元式、独立点式、廊式、组合式等。我

们需要以基础调查的资料为依据,明晰居住者的生活意象,并根据高层住宅的高度、结构性能、经济性等条件来选择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

由于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楼梯为辅,在建筑高度为24m的范围内,消防云梯可以起到第二条逃生通道的作用;超过24m并且低于32m的时候,可利用安全楼梯间进行疏散:超过这个建筑高度则必须安装第二座电梯。在小高层住宅中,单元式住宅形式较为普遍,住宅平面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多层住宅的设计手法;12层以上的住宅则更多的选用独立点式或廊式等连接方式;超高层住宅为了追求结构合理性和确保容积率,以独立点式及面向中庭的廊式较多。

4 高层住宅平面布局与户型设计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平面发展至今历经了很多次变革,一方面居住模式在改变,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结构也在改变。住宅对社会的发展是极为敏感的,但是由于住宅的高度耐用性(住宅结构、材料寿命50~100年),也最容易落后干社会发展的步伐。落后于居住模式的发展更新。

4.1一室户户型

一室户通常是指65m2以下,具有一间卧室的户型。由于高层住宅电梯井及设备问分摊面积较大,一室户的建筑面积相对多层住宅而言略高,可以达到70m2。由于一室户住宅仅供单身汉或年轻夫妻居住,起居室与卧室的私密性在程度上相当,所以不需要象其他户型一样加以分隔。各区域紧密结合成一个宽敞的空间整体,可以大大改善小住宅的空间质量。

一室户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食寝分离。通常情况下,起居与就餐结合成起居就餐区,而当面积低于40m2时,多采取将起居与睡卧结合、餐桌并八厨房、厨房简化为开放式烹调台等方式,达到面积的紧缩化。

4.2二室户户型

二室户通常是70-90m2的,具有两间卧室的户型。二室户较一室户而言,是面积紧缩型家庭住宅的代表,它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居住形式,满足了2-4人居住的可能性由于居住人数的增多,各自需要独立的私密空间,分户门成为必须。卫生间视需求可与厨房分离,服务于卧室区域。在面积较为宽裕的情况下,餐厅从起居室中脱离出来,靠近厨房,形成餐厨区域。两室套由于面积紧凑,多用于塔式高层住宅中,仅有个别高标准住宅使用单元式交通联系。

4.3三室户户型

三室户通常是指90-160m2、具有三间卧室的户型。三室户是当今国内家庭住宅的主流户型,满足了最广泛的3口之家居住需求。

在功能方面,除主卧、次卧外增加了书房(客房),根据需要还可增设主卫,餐厅的地位有所上升,一般与客厅有明确的空间分隔。卧室数量增多,可进行卧室区域再划分等。

对于面宽小于进深长度的实例,通常情况下正面仅有二开间宽度,进深可达15m,用于双侧采光或三侧采光的单元式条形住宅中。

4.4四室户及以上户型

本文主要介绍160m2以上的,具有四间卧室以上的超大户型。若是所有房间置于同一平面层,过大的单元面积势必影响到标准层的布置,将二者合并考虑是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如果所有房间分布在不同平面层,则可大大缩减单元占地面积以及室内流线,较中小户型而言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5篇

关键词:古典主义;四合院;私密性;街巷空间

1 设计渊源

法式合院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原型的合院类住宅。法式合院的建筑立面造型和建筑细部脱胎于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即在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而当时盛大恢宏的凡尔赛宫就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1]

而合院类住宅,则脱胎于中国本土的四合院式住宅。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并由东西南北四面四堵墙所围合成的一个私密的院落。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约占民居的一半,“四合院”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四合院。只有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才是中国人普遍认同并已根深蒂固的住宅形式,而四合院的建筑规制所体现出的礼教意味和风水学考究,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严肃和厚重。[2]

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地感,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居室是人类与自然的隔离界线,西方建筑就以此为根本风格,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仅仅是相对的,它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它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特别有助于形成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图1 合院住宅的视线分析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突出一种大气恢宏的建筑气势,让人心折;而我们的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时也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而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尤其反映了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的一个居住文化。那么两者是否有可能融合,在大气恢宏的外观下,也形成符合我们的居住方式呢?

在这样的一个思考下,我们最终将该理念成功融入了产品开发之中,形成了新一代的低密度住宅产品――法式合院,法式合院将传承法国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立面风格,同时在内部继承发扬了中式的合院生活概念,使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和恒久居住理念与中式生活习惯有机结合,将东方西方两大建筑起源合并到一起,形成新的城市经典。

2 优越性

法式合院的内部空间组织则是遵循了四合院的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优化,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同时从通风采光考虑,同时扩大了正房(北房)的房间数。内部形成了私密院落,反映了一种中国含蓄的居住文化。合院住宅的庭院通过降低层数及通过建筑和连廊围合可以阻挡周围住宅对庭院空间的视线干扰,形成内部私密性。

从与独栋别墅的比较来看,合院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从空间组织来看,独栋别墅是一种开放式的构造,体现一种资源占有的概念,独栋别墅的庭院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空间;而法式合院的庭院是一种保证私密性的一种内部空间和院落的组织形式,同时和独栋一样也形成一个独自拥有的空间。

二、从与外部空间的互动来看,独栋别墅由于其资源占有的概念,所以将较多的外部空间纳入了内部,导致外部邻里之间的社区公共空间较少;法式合院在保证内部私密性的同时通过建筑间的灵活组合和尺度控制,形成宜人的街巷空间和邻里花园,强化空间的围合感和领域感,从而营造出安定温馨的邻里交往休闲场所。

三、独栋别墅由于核心在于强调各种资源的占有,因此坐落的位置大部分为远离城市的郊区,从而缺乏城市资源的支持;而法式合院是一种城市的产物,它并不脱离城市,而且还要在社区内部创造城市街区的感觉,同时也具有大面积的对称式公共绿化,大气恢宏,因此更加具有城市院墅的特征。

从与传统排屋的比较来看,合院住宅这一产品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排屋相邻住户之间对庭院的相互视线干扰问题。合院住宅的庭院通过降低层数及通过建筑和连廊围合可以阻挡周围住宅对庭院空间的视线干扰。

3 规划设计方法和要点

在整体规划上,和独立别墅因放大私人领域而缩小公共交流空间不同,法式合院在保证内部私密性的同时,更容易通过建筑间的灵活组合和尺度控制,形成宜人的街巷空间和邻里花园,强化空间的围合感和领域感,从而营造出安定温馨的邻里交往休闲场所。尽可能将建筑外部的边角空间纳入内院,消灭基地中的消极空间。每栋合院均由南北入口的户型拼接而成,根据地块的条件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每栋合院都是最小的规划单位。合院本身多户相连,比邻而居,但户与户之间相邻墙面局部留有一定间距。形成户户独门独院,相对独立的单体格局。

总图规划上采用规则的规划布局方式,前后幢之间以及建筑和道路之间基本保持平行关系。主要道路两侧尽量寻找对称的关系。每栋合院作为主要的规划单位,通过每四栋合院的围合形成局部的组团中心,设置景观节点。小区入口处及景观主轴线需放大考虑集中景观空间。小区内以步行为主,以营造安静的氛围。组团内建筑布置相互平行,边端有建筑的前后错落,形成组团的围合感。

外立面的建筑设计中遵循了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精神,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建筑造型严谨,恢宏大气;同时也注重外部公共空间的邻里交流、活动的营造,将整个建筑和社区统一结合,犹如香榭丽舍大道重现。

经济技术指标上,法式合院组团的容积率一般在0.5-0.6之间,建筑密度一般在35%-45%之间,建筑层数一般是地上1-2层,地下1层,户型面积一般介于300-650m2之间。

4结语

“庭院”是人类永恒的居住主题,是住宅品质的重要标尺。而私密性以及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交流融汇是其最重要的两个空间属性,也是家居生活得以在庭院中延展的基本条件。法式合院在传承法式住宅尊贵气质的同时,又融合了传统中式的居住空间特点和文化习惯,使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和恒久居住理念与中式生活习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了既舒适合理又受到居住者欢迎的新的居住形式。

参考文献: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6篇

作者简介:王盈(1983- ),女,汉,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汪永平(1948- ),男,汉,江苏南京人,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设计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建筑师学会秘书长,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

摘 要:民国建筑一直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大亮点。随着1929年《首都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南京在1930年至1946年间,除抗战期间外,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住区营建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近代住区,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即为其中之一。2008年6月,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我们对梅园新村进行了实地走访、测绘和调研,收集了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片区内的各栋近代住宅建筑的相关资料并逐一整理记录在案。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和分析梅园新村、桃源新村和雍园的建筑质量及保护现状,同时也对其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作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南京;梅园新村;近代住宅;保护与更新;建筑设计;文化遗产;调查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一、梅园新村的建设背景

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地段长江路上,邻近南京图书馆新馆和总统府,总占地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主要由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近代住宅较集中的片区组成。这些近代住区的规划与建设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因素:即国民政府定都后南京的城市化建设,以及近代房地产业的兴起。

1、近代南京的城市化建设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后,通过大兴土木地建设住宅区,影响并改变了旧南京的城市面貌,使城市逐渐地由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转变。根据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南京的住宅区分为四类, 第一住宅区为高级住宅区, 第二、第三住宅区为一般住宅区,第四住宅区为棚户区。其中,鼓楼区功能被定位为文教区、高级住宅区及商贸区,北平路(现北京西路) 两侧被辟为第一住宅区,主要为政府官员居住,故称“公馆区”;下关、汉中门一带为贫民住宅区,即“棚户区”;而玄武区的板桥新村、复成新村等均被划为第二或第三类的一般住宅区,处于同一区域的梅园新村亦以中高档住宅为主。除了对住宅区进行的等级划分,规划中还论述了当时公营住宅的资金来源与营建方式等各方面问题,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建设体系。

由此可见,在这部规划中,住宅区的建设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南京最初的城市化进程。

2、近代南京房地产业的兴起

据史料记载,近代南京房地产业的兴起,主要集中在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这段时期。与上海、天津、厦门等其他城市比起来,南京近代房地业的发展,更依赖于首都城市的政治地位。其特点是土地多为军政要员、官僚政客抢购,或被中央政府机构的办公用房迁入征用,供求关系紧张;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居住条件较大悬殊,两极分化明显。

从近代住宅建筑的营建特征上看,梅园新村属于由政府机关直接推动建设的住宅区之一。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负责出资建设平民住宅,另一方面也出台了许多积极鼓励、奖励修建私营住宅的举措,包括减免私人新建房屋税款、为私人建筑提供贷款担保、奖励建筑私营住宅等。这也是南京近代房地产业在抗战前短暂繁荣的一个重要背景。桃源新村和梅园新村的开发商是当时“实力雄厚、运作方式也十分西化”的“乐居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而业主则多为政界人士、部队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等中级阶层。不少业主都是先出资从房产公司买下土地使用权后,再请设计师按自己要求设计住房的。因此该住宅区内的建筑形式、用地面积和居住标准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

与择荒而建的颐和路公馆区不同,梅园新村住宅区选址在旧城中心地段,是因为这些片区的开发规模都相对较小,必须尽可能地依托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以达到节约开发及运营成本的目的。各片区内的民国建筑多数建于1930年至1936年间,梅园新村的总体格局也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形并保持至今的。

二、梅园新村的现状

2008年6月,因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我们对梅园新村进行了实地走访、测绘和调研,收集了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片区内的各栋近代住宅建筑的相关资料。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对该地区近代住宅建筑的现状作出大致描述并分析归类。(见表1)

2.1规划现状

从行政区划上看,目前的梅园新村社区居委会由原来的汉府街居委会、梅园新村居委会、大悲巷居委会合并而成。社区范围东起龙蟠中路,西至东箭道,南延至中山东路261-305号,北至珠江路,占地面积约0.38平方公里。根据2009年1月的新闻数据,社区内总计人口为3296户,共8654人。除居民住宅外,社区内还有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南化集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毗卢寺、空军后勤部和教导队、逸仙小学、梅园中学等大小单位100余个。社区党总支部下还设有珠江路、裕德里、雍园、太平桥南、梅园、汉府街、竺桥7个党支部①。

从街道范围上看,我们所调研街区也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主要片区。梅园新村片区由于是中共谈判代表办事处旧址所在地而闻名,其范围南起汉府街,北接大悲巷,面积约16900平方米,中有梅园路贯穿南北。片区内共分布了25栋民国建筑,以独门独院的西式洋房为主。其中包括曾作为中共代表办公、住宿用房的17号、30号和35号住宅,现均为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一部分。雍园位于梅园以北,西至大悲巷,东至雍园巷,北与桃源新村相邻,面积约16500平方米。片区内尚有建于民国时期的住宅建筑19栋,大多为两至三层的独立或联排住宅。其中雍园1号住宅即为著名的白崇禧公馆。桃源新村开发建设的时间比梅园新村早,其大致范围北至竺桥路,东至雍园巷,南与雍园仅一路之隔,面积约11000平方米。片区内尚存民国住宅15栋左右,其中包括5栋公寓式联排住宅以及多处带有院落的独立住宅。(见图1)

除了2006年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整个街区在解放后从未做过较大的改造,因此现在仍然基本完整地保存着当时的街道尺度(6-10米的车行街道宽度,8-10米的建筑高度)、绿化植被(主要为行道树)以及建筑风貌等。

2.2建筑现状与实例分析

《首都计划》在“公营住宅之研究”一章中曾明确阐释了住宅的社会功能:“居住为人类生活之大端,生活之大部,实在住宅之内。故住宅之良否,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生理方面,而经济方面、道德方面、及至种胤反面,亦复直接、间接、缘之而发生莫大之变化。”这种近代住宅建设在认识上的历史进步,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设计理念。因此,笔者按建筑形式、居住标准和所处区位,将梅园新村现存的民国住宅实例粗略划分为西式洋房、独立式住宅和联排式公寓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2.2.1西式洋房

西式洋房即所谓的“花园洋房”,特点是独院独户、带有明显的西式别墅风格,立面装饰精美,内部空间多样,设施齐全,一般有两至三层,单栋建筑面积在300-700平方米左右,属于高档住宅。梅园新村的西式洋房大多为政府官员的住宅,基本集中在梅园新村片区内。如的梅园新村17号、30号和35号住宅、雍园1号的白崇禧公馆等都可划归为西式洋房。

1)梅园新村17号住宅北楼

梅园新村17号住宅是带有独立院落的西式洋房,位于梅园新村片区梅园路东侧,占地面积725平方米,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国民政府某高官宅邸,后曾作为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办公和居住所在地,现在属于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一部分,于2005年新近维修过。住宅北楼建筑由两层主楼与三层附属楼组成,两者之间由位于二层的楼梯相连。整栋建筑为木质楼板、砖墙承重,最大开间达5.7米。其立面采用砖墙拉毛处理,上有一系列的长条形水泥装饰。该住宅在场地设计上充分贴合利用了梯形地块,造型简朴,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体现了当时力求简洁实用的建筑设计思想。

2)梅园新村30号住宅

梅园新村30号住宅院落位于梅园路西侧,是一栋典型的西式洋房。国共谈判期间,这里曾作为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是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重要展厅之一。其院落面积为480平方米,园内植有圆柏、桂花等古树名木,主要建筑有南侧传达室和北侧主楼,均为二层。其中,传达室位于院落的东南角,平面贴合院墙角度设计为弧形,立面入口处有仿古典柱式。主楼建筑面积约为360平方米,入口处设有门廊,北侧设有后院,二层房间并不完全连通,有两处木质室外楼梯,平面空间比较紧凑。其立面为红板瓦屋顶,清水砖墙面,山墙为陡坡顶。据说原房主是日本人,因此该建筑虽然整体上采用了西方别墅设计理念,在立面细部处理和室内装修上还是体现出了浓郁的东方风情。(见图2)

2.2.2独立式住宅

独立式住宅一般是由单位或私人建造的中高档住宅,大多分布在雍园片区内。其建筑面积由70平方米到340平方米不等,建筑格局则是按不同使用要求而设计的,十分自由;有多联、双联、独户等多种平面形式。

多联的独立式住宅类似于现在的低层公寓,例如梅园新村1-4号、9-11号和43号都是由私人兴建、计划用于家族成员居住或出租用途的,因此其建筑空间的划分基本上都是平均统一的。

双联的独立式住宅则类似于双联别墅,在平面和立面上都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形式。其中,平面布局为左右一门一户的住宅占大多数,如雍园23号、29号和大悲巷9号、11号等;但也有像雍园21号这样共用楼梯与入口的特例。

独户住宅与西式洋房布局相似,通常为多栋共用一个院落,也有单栋带有独立院落的,区别在于建筑规模较小,内外装修设计也比较简洁,西式风格不明显,档次稍低。如桃源新村1-4号的四栋相同小别墅,49号、51号、57号小住宅以及55号院落等。

1)雍园25号住宅

雍园25号为一栋民国时期的三层双联住宅,平面呈“凹”字形,有两个对称的居住单元,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该住宅入口处设有欧式风格的半圆形阳台,北侧建有一栋加盖的二层小楼,两者之间由位于二层的木质连廊相接。建筑外立面重经整修过,外观较新;室内墙壁则有所损坏,空间因住户的分隔和改建而变化较大。

2)雍园29号住宅

雍园29号是一栋典型的双联式住宅,占地面积为23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有两个对称的居住单元,因此入口也被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现在该住宅的室内空间也已被分隔成3至4户人家居住,改动较大。整栋建筑连阁楼共有三层,采用了荷兰风格的双折坡屋顶,上有露台,北侧利用两层附属建筑形成屋顶平台。(见图3)

3)雍园23号住宅

雍园23号独户住宅位于雍园片区内北侧,无院墙和院门,南侧和东侧都面临区间空地。由于属私人住宅,房屋质量保存较好,内部功能完整,格局清晰,外观基本保持民国风貌。该住宅楼高两层,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平面呈规则长方形,内部空间划分平均而简单。从立面处理上采用了中轴对称设计,清水砖墙面,并砌出装饰线脚;四坡屋顶,设有阁楼和老虎窗;入口处也设有半圆形的挑出阳台,下以仿古典式的立柱支撑。与西式洋房相比,整栋建筑风格较为简洁规整,内部设计上也多以经济实用为主。

4)雍园33号住宅

雍园33号院落中有两栋二层小住宅,南北两楼均为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的矩形平面,室内由卧室、厨房、楼梯间和卫生间这四个功能空间组成,设计十分紧凑。在外观出新之后,立面上采用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四坡屋顶和清水砖墙面。当时经济型住宅的建筑形式由此也可见一斑。

5)桃源新村13号住宅

桃源新村13号是同一院落中的两栋两层住宅,据说建于1928年,曾是高官郑介民的公馆,现作为民居使用。其中,北楼为四坡屋顶,建筑面积为220平方米;南楼住宅也为四坡屋顶,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两栋楼的外观现均已出新,饰面以青砖、斩假石铺贴,除门窗有一定的破坏外,其它基本完好。其室内则由卧室、卫生间、客厅和储藏室四个功能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间都由门洞互相联通,从而减少了公共交通空间,这在当时住宅的设计中较为常见,但在今天看来则缺少了私密性。

6)桃源新村50号住宅

桃源新村50号是一栋矩形平面的单层独户小住宅,建筑规模较小,面积仅为73.5平方米。该住宅为砖墙承重结构,最大开间4.9米;外立面采用了坡度较缓的两坡屋顶,南山墙面还做了折尖处理。其外观现在虽然已经出新,但仍可看出后来改造的痕迹:如平面上东侧房间被分隔成两个小房间,南侧山墙上增开了一个入口,从而立面上的门窗数量也增加了。

7)桃源新村55号住宅

桃源新村55号院落位于桃源新村最南端,面北座南。院内建有南北两栋二层小楼,占地面积分别为62平方米和52平方米,其中北楼占地面积为62平方米,一层由3户人家分住,二层为某餐馆员工宿舍;南楼则上下两层由两户分住。两楼之间原来通过位于二层的走廊和平台连接,现在南楼二层的平台已被改为房间,原来走廊的位置也被改建为通向北楼二层的室外楼梯。虽然多年来改建颇大,但其主要建筑结构仍得以保存。

8)梅园新村43号住宅

梅园新村43号位于梅园新村北梅园路西侧,是一栋多联式住宅。原房主姓陈,曾是下关发电厂的机电工程师。他于1934年买下了这块面积约480平方米的土地,同时聘请了一位土木工程师设计了一栋占地约180平方米的住宅,并于1937年建成,当时因为家中儿女较多,所以这栋住宅共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入口和楼梯,供儿女们成家后上下楼居住。该住宅功能明确,经济紧凑,原有建筑格局仍基本保持完整,是业主自行建房的一个典例。

9)梅园新村1-4、9-11号住宅

梅园1-4、9-11号位于梅园新村片区最南端,是两栋典型的多联式住宅。据说原房主姓卓,也是买下地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用于家族居住和出租。该两栋住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占地面积各为340平方米。建筑平面与联排公寓类似,设计有四个居住单元,分一梯两户和一梯一户两种户型,内部空间划分较为规整;立面上则采用了拱券、山花等民国时期常用的装饰手法。

2.2.3联排式公寓

联排式公寓在建筑形式上由数个居住单元重复排列组成,因此平面多为长条形,规模一般在平方米左右。桃源新村片区内的联排式住宅尚存5栋(5-12号、19-23号、24-34号、35-42号、43-48号)目前均已完成了立面出新改造。

1)桃源新村35-42号

桃园新村35-42号是一栋建成时期较早的联排公寓,与19-23号住宅同时建造。住宅共有三层(其中有一夹层),外立面再出新改造中采用了拉毛处理,刷黄色涂料;室内共分八个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开间4米,进深14.5米,其平面形式类似于“筒子楼”,采光较差,在当时非常典型。(见图4)

2)桃源新村43-48号

桃园新村43-48号的产权在解放后被收为集体所有,占地面积为556平方米,共有6个单元,平均每个单元住有2到3户,各单元入口现都有独立院落。该住宅为两坡顶,楼高两层,北侧利用楼梯平台高差设计为三层。外立面刚经粉刷出新,维护较好。该公寓的每个单元内都被分隔成若干房间,面宽6米,进深15米,与35-42号比较起来,使用面积更大,采光和通风条件也更好一些,由此可见当时的住宅设计也在逐渐地走向合理化。

由此可见,从建筑形式上看,由于建造时间不同、使用和设计的主体也存在差异,该住区内的近代住宅建筑呈现出风格各异、规模与标准也不统一的特点。但总的来说,其整体的建筑风格均以简约和实用为主。这一特点不仅反映在紧凑的建筑平面设计中,也在屋顶、檐口、墙面砖饰线脚、阳台栏杆与柱式等立面细部处理上体现了出来。

三、历史住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

3.1更新改造现状

在2006年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工程开始之前,这里存在着许多不协调因素,主要表现在:多数建筑年久失修,室内外破损;违章搭建现象严重,交通条件差;公共设施条件差,街巷空间和视觉效果凌乱等。因此,根据2003年出台的《长江路文化街景观规划》,梅园新村近代住宅区被明确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特定意图区,并于近年进行了整体改造。梅园新村片区改造工程是整个梅园历史片区改造的第一部分;改造内容包括对沿街26栋楼宇进行立面出新、拆除破旧和违章建筑、街道整治等,共历时三个多月,于2006年10月基本完工,总体投入达2100多万元。雍园整治出新工程完成于2007年,内容包括对14幢民国建筑立面出新,修旧如旧,沿街围墙、门楼整治出新,雍园25号等5个院落内的拆违拆旧、下水道整治等,总耗资在450万元以上。桃源片区的整治启动于2008年初,工程内容则着重于片区内各近代住宅(尤其是5栋联排公寓)的立面出新上②。整个工程中都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恢复街区原貌和改善街道环境的目的。(见图5)

3.2保护利用理念探析

虽然街区的改造和整治工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近代住宅的保护和利用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引起的:

1、建筑本身设计上的问题。通过分析三个片区中的近代住宅的现状,可以看出近代住宅在某些方面已不再完全符合现代居住标准。例如,在平面设计上,卫厕面积明显不足或较小,普遍都在2-3平方米左右;室内功能划分虽然紧凑,但连套房间存在着使用面积减少、私密性差、不符合疏散规范等明显缺点;还有一些室内空间已不符合民用住宅的采光通风标准。另外,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大都采用了砖和木,尤其是屋顶、天花、楼板和楼梯等多为木质,再加上长年使用失修,建筑内部的返潮、漏雨、腐朽现象也比较常见。

2、管理上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大多数住宅都建于20世纪30年代,住区刚建成就遭逢抗战,业主纷纷迁往外地;南京沦陷后,这里曾被日军占领作为办事处;抗战结束后,部分住宅还曾作为国共谈判办事处和中共代表驻地;解放后又经历、房改等政策变动,很多住宅早已几易其主。种种历史原因使住区内私产、军产、房管所产权等几种所有权同时存在于同一时期的建筑甚至同一栋住宅中(如梅园新村43号,户主仅从房管所收回一个单元的产权)。这也造成了一栋独户住宅或单元中往往由2-3户人家同时居住的现状,不但居住质量差、环境拥挤,私自改建和加建现象严重,而且由于维修责任不明,房屋也未能得到妥善修护。

面临如此现状,对这些近代住宅的保护和利用也需要不断探求新的理念。首先,应根据对象的保护价值决定保护方式。例如,对于建筑质量保存较完好、建筑形式较典型的近代住宅重点保护、修旧如旧;对于建筑质量一般、风貌一般的局部维修、整体保留,在不破坏建筑整体结构和风貌的前提下,适当改建能使建筑更适合现代居住生活;而对于已经破旧不堪、难以居住的近代建筑则也可以在不破坏街区风貌的前提下原址翻建。另外,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也可以对其中一些历史建筑进行利用。例如,梅园新村片区内几处作为纪念馆展厅的西式洋房等。

四、结语

梅园新村近代住区建成于南京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因成为著名的历史事件旧址而闻名,住区内的近代住宅分布集中,建筑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建筑质量和风貌都得以较好的保存。通过对梅园新村近代住区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其作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更加明确,因此更需要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利用。(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梅园街道梅园社区基本情况,都市圈圈网,日期:2009-01-06.

② 参见《金陵晚报》2006年07月24日、2007年3月21日、2008年03月31日的相关报道。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2].陈伟.南京民国建筑的分布结构及其生存策略[J].南方建筑,2006,(10).

[3].蔡睛,姚Z.南京近代住区的营建特征与保护观念初探[J].华中建筑,2006,(11).[4].蔡晴,姚Z.南京近代城市住宅评述:1930-1949[J].南方建筑,2004,(5).[5].王昕.近代南京城市住宅区块研究及保护利用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5,(4).[6].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回溯[J].中国房地产,1994,(9).

[7].邓庆坦,徐力,邓庆尧.房地产业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演变[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3).[8].张宏.近代南京的规划和居住形态特征[J].华中建筑,2003,(2).[9].刘宁旗.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保护改造纪实――兼谈历史街区出新中不变、可变、善变的辩证关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7,(1).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Residential Area Built Before 1949 in Meiyuanxincun,Nanjing

WANG Ying, WANG Yong-p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rn planning, Nanjing 210009)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7篇

关键词:中式建筑;设计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繁荣发展,而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进行创新,因此,各种建筑风格接踵而至。在前几年,因国外建筑文化的强势进入,致使在民族文化深刻浸润下的中国建筑逐渐被“西”化,许多建筑都是依照欧式风格或美式风格设计的。但是随着思想、文化的回归,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建筑的美,中式住宅建筑的设计风格逐渐兴起,且成为建筑设计的潮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新中式住宅建筑设计。

1 中式建筑的特色和优点

中式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在建筑的材料选择、结构方式、构造做法、装修装饰处理等方面,都具有完整的传统营造技术,虽然由于建筑类型、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特点以及的特殊性等,形成了中式建筑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在建筑的文化理念、规划布局、形式风格、细部处理以及具体技术做法等方面,又都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统一性,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使中式建筑逐步形成以下鲜明特色和优点:

1.1中式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方便便宜,且制作方便,抗震性能好。

1.2中式建筑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多为院落式的组合,一般大型、重要、等级高的建筑布置在建筑群中心线的主要位置上,次要建筑布置在两侧,或布置在主体建筑的对面,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也有的在主要纵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再安排次要纵轴线或横向轴线布置次要建筑,形成多层次的院落式建筑组合空间多采用围合式布置,既利于防盗和养生,又符合我国传统的阴阳平衡思想。

1.3中式建筑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这是中式建筑木构架的重要特征,木构架的主要结构方式抬梁式与穿斗式构架所构成的柱网与现代的框架结构一样,屋顶及上层楼面的荷载传递到梁柱,除硬山搁檩构架外,墙体不是承重墙只起围护结构作用,所以门窗、隔断以及内、外墙壁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

1.4中式建筑着重建筑意境的创造,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到每座单体建筑的体量与造型,从台基到屋顶各种构件的功能与细部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传统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巧妙的结合,使中式建筑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1.5中式建筑在构件的表面和端部进行雕刻处理,部分还要画上彩绘,使这些构件成为艺术品,真正做到使建筑成为最大的艺术品、最特殊的艺术品; 很多木结构除作承重构件外,还兼作装饰功能,如斗拱是中式建筑木构架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构件,是屋顶与柱子连接的过渡部分,起到屋顶荷载向下传递的结构功能作用,由于木结构的不断发展演变,斗拱的功能逐渐成为主要起装饰性作用的构件,斗拱层数即出彩的多少标志着建筑的等级; 如意挂枋既有木桁架承重构件作用,也有美观装饰作用。

1.6中式建筑的造型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座单体建筑一般可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不同等级、规格的建筑,其屋顶、屋身、台基的规制、尺度、材料以及许多细部做法都有详细的严格规定。在外观形式上,传统建筑的三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顶,它是传统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将中式建筑说成是“大屋顶建筑”,从屋顶的形式就能分出建筑的等级,如庑殿建筑是中式建筑中的最高形制。

1.7中式建筑形成一定的标准构件和建造形制,利于大量的推广应用。因此几千年来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2 新中式住宅建设的设计方案

2.1 新中式住宅的平面布局

新中式住宅在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时,需要体现出住宅的实用性,并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新中式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院”,但是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中国,设计师如何在可利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并进行“院”的设计呢?1)设计师可以从整体规划着手,将整个建筑小区想象成一个完整的村落,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注重住宅的私密性。2)对单栋建筑物进行设计,若是将其设计成传统的四合院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因为土地面积不够,会增加建筑成本,而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因此在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将四合院转变为三合院或者是二合院,并进行竖向扩展,增加楼层,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设计师也可以用围墙来代替厢房,形成一个灰空间,产生虚实相映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成为建筑特色,又可以减少建筑面积。

2.2 新中式住宅的风格体现

设计师在进行新中式住宅建筑设计时,要认识到住宅要带有明显的中式符号,新中式住宅不仅是一种建筑设计的表现,而且还是一种建筑艺术的表现。新中式住宅建筑风格在色彩上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色彩体系,一般的中式建筑就是以白、黑、灰为主。而从建筑构造上来看,可以采用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相结合,制造传统的中式花窗、木色构架、制式门楼、灯饰等,形成不一般的中式建筑风格。

2.3 新中式住宅的艺术园林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园林是中式建筑中不比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国艺术园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著名的就是苏州园林。中国园林是自然的技术表达形式而且大多数是文人造园,因此其最大的优势是神思与韵味足。因此,设计师在进行新中式住宅设计时,必须注重园林设计,并与住宅建筑的主体设计风格相融合。设计师可以在园林设计时,加上一些氛围衬托物,如植物、假山、楼台等,但是这些观赏性的物品也不宜过多,会破坏整体的建筑风格。水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水的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整个建筑营造出一种活泼的气氛。

3 新中式住宅的意蕴

新中式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延续“诗情画意”是中国人骨子里就带有的东西,而新中式住宅建筑中的园林设计就是“诗情画意”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风景。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讲究的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并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来进行房屋和植物的布置,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才更加的自然,更富有情趣。“诗情画意”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思想的体现,其主要是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不仅入戏,园林也是中国山水画和田园诗的集中体现,就如梁思成先生所讲的: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独立的山水画。这也是中国园林与外国风景园林最大的区别所在。中国新中式住宅也是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来确定建筑的形式、色彩,并依此来选择合适的装饰品。诸如中国三楼,就是依文章、诗词名气而存的建筑;清明上河园就是依据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而存在的。因此,新中式住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延续,因此,设计师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是完美设计出新中式住宅建筑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向北,李小燕.新中式住宅设计初探[J].住宅与建设科技,2011(8).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8篇

关键词:高层设计;尺度;设计原则;高层

1 高层建筑概述

1.1 高层建筑定义

高层建筑,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m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1.2高层建筑的分类

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万科大厦简介

万科大厦地处西安市西关正街南侧,是一座包括了商业、办公、宾馆、住宅、车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5624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95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730平方米。建筑总层数达32层,总高度达到98.6米。一层和二层为商业与公共用房部分;三层为办公层;四到六层为宾馆用房部分;七层以上为住宅部分;地下一二层为车库。

3 高层住宅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探讨

3.1卧室区域设计及原则

卧室区域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卧室及附属的浴厕区域,需要考虑的一是房间的安静,二是好的朝向,三是浴厕的管道设备单元。若希望保持卧室的好朝向,我们所以必须要有取舍。将辅助房间放到北面,包括书房,必要的时候也需要牺牲一间卧室的南朝向换取起居室的日照。而就万科大厦的这个三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户型来说它的卧室区域设计就不

卧室与浴厕区域连接的紧密程度,主要取决于家庭单位的大小和平面条件。在供1―2人小家庭居住的平面布局中,浴室和厕所通常可由公共活动区域直接通达:在面积较大的住宅平面中,单独的卧室区域与浴室联系越紧密,浴厕就越远离入口区域,势必造成独立的管道设备单元。

3.1.2设计手法

两间以上的卧室相互连接,形成较为独立的区域,通常位于起居区的后部,远离人口,这是住宅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手段,有利于动静分离,并自然形成白天与夜间活动的分隔。卧室可以一宇排开、房门直接开向公共区域,也可以相对设置、房门通过共用前区联系公共区域,或是所有房门开向一条内走道。以此联系私密区与公共区。

由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卧室总是采取就近原则布置,反而提供了另一种灵活性,即与人口区域相联的独立卧室犹如一套附加的单元,与其他卧室隔着起居区域相对而立。这个卧室可以被用作儿童房、客房、工作室等,无论喧哗或是夜间使用,都不会对主卧室造成太大影响。这问卧室还可以结合入口的洗手区及卫生间布置,有三间卧室以上的住宅平面尤其适台卧室区域的再分隔。

3.2起居区域设计

开放的起居区域主要包括起居室、餐厅、进厅、工作或娱乐区域,空间如阳台等。起居区域的组织方式主要考虑的是房间的进深、朝向以及使用功能便利等。贯穿式起居的好处在于不仅使起居区域有均匀的日照,而且便利了组团转角处整理平面的布局。

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愿意展示未经整理的厨房,开放式的厨房仅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才受人欢迎:同时由于中餐的烹饪方式带来大量的油烟,直接对外的开窗以及与其他功能区域的分隔门受到使用者的欢迎,这种平面多用于面积较大的户型。

就餐区域功能退化,缩小至厨房的一个区域,而起居室则拥有了更为完整和开阔的视觉空间。此种布局多用于2人家庭住宅中,居住者有职业无小孩,做饭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偶尔为之,对起居区需求更大:还有一种情况是高层住宅结构造成了厨房面积过大,结合就餐区可以达到更高的面积利用率。

这种组合形式在满足中式厨房对油烟隔离的要求的同时,厨房后部的就餐区设置在平面中自然采光最弱的区域,借助客厅及厨房两个方向的间接采光达到照明目的。在高层住宅中,有限的外墙势必造成内部采光的匾乏,此种平面以其采光及封闭厨房特有的优势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3.3交通区域设计

高层住宅平面的交通联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联系高层内部住户与室外空间以及各住户之间的交通形式,户内交通与住宅单元的平面布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流线组织方面。高层住宅相对于多层住宅而言,交通区域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设计师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住宅的使用功能上,而对它们之间的流线组织轻描淡写,以至于交通面积过大造成浪费,或是穿越式交通破坏房间完整形态等。户间交通主要指住户从室外到进入户门前这段流线,它包含有室内外空间过渡、垂直交通联系、水平交通联系等部分。

3.3.1户内交通

3.3.1.1内走道式

内走道式一交通空间脱离房间独立存在的平面形式,早期的内走道为所有房间的连系通道,起居室、餐厅均为独立封闭房间。现在起居区域开放,使得内走道更多的应用于卧室区,因此此种布局主要适用于双朝向开间多的板式高层。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第9篇

关键词:城市住宅 建筑设计 改进措施 创新意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以方和圆、线、面和体的几何形式结合,造就千姿百态的建筑造型。在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条件的同时不断提高建筑的品质和人们的生活品质,探索住宅建筑设计理论,不断改进和创新,建设时代性的建筑。

一.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人员在职业上缺乏责任感。忽视了千年古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不能严格按照住宅建筑设计相关规定进行设计,往往疏忽小失误。住宅建筑设计人员没有树立整体意识,只是考虑建筑设计规范的某一部分,没有与前期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单独设计给后期施工和管理造成了本不必要的影响。有的住宅设计人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仅仅根据规范执行设计,浪费了周围宝贵的资源和能源,降低了整个建筑的质量和效果。

二.城市住宅建筑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50、60年代,住宅建筑设计人员以低标准、低造价、小户型的标准下,设计经济、节俭的经济节约型住宅,适应当时有限资源的不足。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60、70年年代,住宅产品向独门独户的标准设计。保持以往的经济节约的原则同时,注重改进使用性能,合理划分每户的内部空间,创造一个舒适、通风的室内居住环境。80、90年代,一套多户合住户型取代了独门独户的成套户型,产品类型多样化,居住空间舒适度也有所提高,错层、跃层、叠复式单元的住宅类型也相继出现。90年代中期,讲究景观特色和舒适度、提高居住品质的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多元化、多类型的住宅建筑类型,形成了景观舒适型住宅建筑形式。但是景观舒适型住宅存在浪费资源和能源、价格过高等缺点被社会发展所吞噬。在追求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质量,满足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树立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五代住宅类型---生态文化型住宅占领建设市场上的潮流。

三.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和创新

1.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住宅建筑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性化的住宅建筑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做到景为人用,一步一景,富有生活趣味,身心怡人。结合当地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制地利用地形地貌资源,较少资金投入的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根据当地气候、地理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遵循乔木、灌木、花草搭配的科学植物布置方式,为住宅居民创造一个四季常绿的景观环境。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要求建筑设计人员树立环境、生态、节能意识,为居住区创造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根据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现状和城市住宅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出新的改进和创造意见,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营造一个居民居住舒适、方便出行、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只有把设计经营、社会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住宅建筑设计人员的要求,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居住区要有齐全的服务设施项目、先进的设备设施,用地布局合理,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合理恰当,便于居民使用;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合理,有足够的停车场地,保持人流和车流互不干扰;居住区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煤气和集中供暖系统,为居民提供一个日照充足、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无噪声、绿地面积大的居住室内外环境;周密考虑火灾、地震、交通安全等,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保证建筑空间富有变化、景观具有特色,达到与整个居住区协调统一的效果。坚持舒适、便利、卫生、安全和美观的原则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按照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保证居住区获得良好的日照条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避免人流和车流的交叉,使室内外环境负荷满足规定允许的噪声标准;保证室外环境设施活动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居民室外活动的舒适性,提升居民交往的场所,增加生活气氛,达到居民邻里的归属感;保证居住区达到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等要求的目的,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性。

2.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

树立环保、生态、节能意识进行住宅建筑设计,创造高品质、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坚持人、自然、节能相融合,共生存。创造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建立健全统一的城市住宅建筑规范,提高住宅建筑的整体质量。城市住宅一般包括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和辅助用房区。以动静、公私、洁污等特性合理布置住宅功能用房,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通风的居住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以往的一房多用、共用空间等布置功能用房到现在追求功能用房专门化,功能空间独立分开,互不干扰。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市场要求用心规划设计,使住宅的每个空间都能各尽所能,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针对以往住宅存在组合的多样性、可变性、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住宅建筑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开阔思路,树立多元化发展的设计思想,最大化地使居住空间选择性、改造性有所提高,提供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在实际的住宅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构建园林绿化和微型生态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使生态和节能有所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性社会。城市以绿化作为背景,道路作为构架的规划理念,结合建筑布局和绿化空间,创造具有视觉变化效果、自然舒适、层次丰富、趣味十足的户外休闲空间,为住宅的住户提供一个在家就可以拥有美景,独享居住带来的良好朝向和景观。通过线性状的小区、蜿蜒曲折的小区道路,给你一种步移景异的效果。把优美的景观引入小区,再引入住户的窗前,让住户感受城市的蓝天、白云、清水,仿佛生活在大自然般身心舒畅,感受空气的自然清新。选择合适的空间大小、合理地空间尺度、得当的材料质感、舒适的建筑色彩,配备完善的设施,考虑阳光、水等可再生资源,树立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的思想,创造一个适宜温度、清新空气,无污染、无噪声的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水,为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热水供应等提供能源。利用绿化和栽植植物调节室内小气候和隔热、蓄热的建筑材料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可循环能源的居住环境。作为住宅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道路交通,编排空间形式的秩序,铺设社区生活的生动场景,着重道路和交通的丰富内涵,塑造场所空间的鲜明性格,沿道路两侧设置地面机动车停车位,方便就近停靠,小区内消防车道与环境结合采用隐形消防车道。不仅满足消防要求且不影响居住区内居住者的生活空间环境。

四.总结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同时对建筑要求也有所提高。这就要求建筑师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不断创新、改造,为人们舒适、自然、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做出新的努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