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族文化交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8:02

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交流第1篇

宁夏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是经济界、文化界、多个民族的诸多人士相结合的团体组织。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宁夏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马骏廷说,促进会其中的一项总则是:“促进宁夏与全国各兄弟省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宁夏与中东、东南亚各国间的交流。”意识决定行动,旗帜指明方向。可以说,促进会的成立,将是我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结出的一枚硕果。

2009年11月7日,总理在埃及阿拉伯联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回眸近200多年来的历史,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被耽误的历史机遇太多太多了。马骏廷说:“我们有一百个理由、一千个理由振奋起来,加强合作、加快发展,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可以心存疑虑、踌躇不前。任何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政治家,任何有抱负、有作为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把中国同阿拉伯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向新阶段!”马骏廷说,促进会将大力加强宁夏和全国及阿拉伯各国等穆斯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来宁夏投资发展,参与宁夏乃至西部大开发建设;积极促进宁夏和国内、国际企业界,特别是中东、阿拉伯国家总商会的多方面交流合作;为宁夏各民族企业家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吸引阿拉伯国家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等。促进会还将为各民族企业家提供企业与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加强信息沟通和业务往来,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牵线搭桥,疏通渠道。帮助各民族企业家和文化产业,调整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

除此之外,维护各民族企业、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是促进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会员企业的诉求,促进会做到积极想办法、出主意,群策群力,积极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多方的反映、建议,从而深化沟通、协作,努力并切实维护到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协调处置有关的矛盾和纠纷,排除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干扰。

此外,促进会还将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举办有影响、有层次的经济、慈善论坛,救助、帮扶弱势群体。促进会还将积极与中央、省级媒体沟通,对各民族企业家进行宣传。

“我希望促进会,能够成为各会员单位忠实的亲友、坚实的后盾、贴心的知己。”马骏廷最后表示,“下一步,促进会的全面工作将逐步进入角色,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和会员发展的,促进会就会放手大胆地进行工作,促进会也会帮助大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民族文化交流第2篇

【关键词】蒙汉翻译 文化交流 作用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民族发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将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国家间经济、政治等活动的日趋频繁,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交流得益于翻译。翻译作为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与国家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语习惯的不同,要求翻译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将决定翻译的水准。蒙汉翻译同样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蒙汉翻译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风以及民情,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稳固的生活区域之前,与历史演变相携。伴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日趋完善,为了互通有无,形成了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语言的不通促使翻译的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注重民族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交流以及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故事讲述了一个偷盗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门上的铃铛,想将它偷取过来,可铃铛在碰触下会发出声音,容易被人发现,于是,这个偷盗的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听到声音了,可想而知,偷盗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这个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那么,很难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汉翻译中,译者对于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习惯等的了解,将决定着译文的欣赏性和研究价值。

二、蒙汉跨文化翻译的意义

蒙汉跨文化翻译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同时,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在人类语言形成之初,语言就与文化相互依存,这意味着语言的流通也将促使文化的交流。对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在增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间产生的碰撞,这种碰撞容易激发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发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翻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看,翻译对不同语言的构成以及使用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阐述,在思维层次上向人们揭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内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们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深远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互通。在蒙汉翻译中,对于语义的表述以及语法构成的研究,将决定译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例如:对于语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译者要从主语和主题两个方面考虑译文的组合。汉语对于动作的发出者或实施者赋予了决定的权利,所以,具有强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蒙汉翻译中,确定主语或主题,对于有效完成译文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蒙汉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在各民族与国家交往中,语言上的交流让人们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蒙汉两个民族很久以来就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在蒙汉交流的过程中,两个民族语言上的互通对于社会活动的友好进行创造了条件。蒙古广阔的草原赋予了那里的人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生态伦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汉族则以农耕为主,他们在耕作中收获希望和幸福,对赋予他们生命的土地极其热爱。在汉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让人们懂得了顺应农节耕作,才能有所收获,这也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在蒙汉翻译的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发生了改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民族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蒙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上的交流,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对于文化差异的认知,将决定翻译的好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传真”的原则,以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桥梁,使蒙汉文化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1)文化的凝聚功能。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传播主旨,通过对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间形成了和谐的发展氛围,对维护民族稳定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不断吸纳新的事物,实现了文化的创新和丰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将推动文化传播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传真”,所以说,翻译也是文化翻译,也只有这样,翻译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在社会活动交往过程中,翻译有效地避免了两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审美以及理解上的误区,进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颈,使社会活动更为活跃。蒙汉翻译将文化交流变得顺畅,实现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译的凝聚功能对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文化教化功能。文化传播的受众者在对文化的感知中逐渐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自觉遵守该文化的要求,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理解彼此的语言表述,同时也要让人们对彼此的文化能够认同,进而能够自觉地将该文化带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围中影响他人,从而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这也是翻译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蒙汉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关注受众者的感知情况,并尽量让其接受文化熏陶,从而达到影响的目的。一般来说,译者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才能发挥出蒙汉两种文化的教化功能。

总之,蒙汉翻译作为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知,这不仅能使翻译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两个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从而使接受者能够受其影响并能够自觉接受这一文化的熏陶,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推动不同的相互交流,为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贡献力量。蒙汉翻译是凝聚蒙h两个民族的重要纽带,为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发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民族文化交流第3篇

“我们都是一家人”

20日当晚的开幕式暨文艺演出,以“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主题,两岸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合力打造了一场原生态的视听盛宴。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迎宾酒》、《金凤呈祥》:“台湾原住民人文舞蹈团”的《舞跃在海西》、《战舞》等节目轮番登场:来自台湾南投仁爱中学的25名赛德克族群的学生,表演史诗歌舞《石宿传说》,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讲述了赛德克族群的起源,展现出的阳刚之气令人惊艳。而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也以畲族特有的文化和风俗演绎了一出甜蜜温馨的“男婚女嫁”,其阴柔之美令人倾心。两岸演出者载歌载舞,尽现两岸少数民族大联欢的欢乐气氛。

宁德畲族人口共有18万人,占全国畲族的1/4、福建省的1/2,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演出间隙,台湾高金素梅文化团队团长、前台湾少数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瓦历斯贝林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对畲族了解的还不够,这次能有机会增进双方的互动与情感,我们非常兴奋!它将有助于为我们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提供创作源泉。”他表示,提到大陆的少数民族,团员们大部分会想到的是云南或者新疆的少数民族,对于福建畲族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他们希望可以利用此次海峡论坛的机会,和畲族朋友交流学习,特别是在艺术表演方面。

“让海西了解海东,让台湾了解宁德。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成为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两岸一家亲,同胞一家人。齐心盼团圆,携手创辉煌!”晚会主持人的深情话语,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全场掌声雷鸣……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等领导和台湾嘉宾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论坛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葩。如何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使之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同时使之发扬光大、历久弥新,这是海峡两岸同胞面临的共同课题。21日上午,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宁德举行,为海峡两岸关心和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搭建了一个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平台。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国家民委港澳台办主任巴莫阿依,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台湾民意代表廖国栋、简东明,“台湾原住民生态农业协会”理事长根志尤,“台湾原住民人文关怀协会”理事长陈士章,台湾桃园县议员陈泰宇,台湾蓝姓宗亲会理事长蓝德俊,台湾高金素梅文化团队、“原住民人文舞蹈团”、“原住民人文合唱团”、台湾蓝姓宗亲会理事会,以及两岸来自各个领域的少数民族代表,大陆部分省市、宁德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等共3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在致词中,梁国扬介绍了全国开展台湾少数民族工作以及在推动两岸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尝试落实了台湾少数民族产业人才培训计划,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七期“烹饪培训班”和两期“舞蹈才艺进修班”。共计培养学员180余人等。梁国扬指出,去年底至今年初,全国在北京举办了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这是大陆首次举办的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大型主题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多位发言的台湾人士都受邀参加过该展览,他们认为这个展览办得及时办得好,除了对全国表示感谢外,也希望展览可以到大陆其他城市举办,让更多的大陆民众了解和认识台湾少数民族。

廖国栋在发言中回顾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运动的过程。他说,维护这些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迟迟未能出台,助长了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流失。直至2005年,“原住民族基本法”颁布实施,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岛内一半的少数民族同胞离开原乡,到都市去工作和生活,使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边缘化,保存和提振“原住民文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表示,两岸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

座谈会气氛热烈。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两岸合作推展少数民族部落深度旅游,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原生态部落文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在座谈会上,来自两岸的各界人士通过对话,加深了了解,增进了互信,形成了很多共识。这对于推动两岸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和拓展两岸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进一步融洽两岸各民族同胞之间的情感和友谊,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意义。

座谈会后,举行了“乡镇对接意向书签约仪式”。参加签署合作交流意向的乡镇有: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镇与台中县沙鹿小区、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与台湾花莲县丰滨乡丰滨村、福建省宁德市焦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万丰村,以及中华畲族宫协会与台北市蓝姓宗亲会。

参观体验畲族文化

民族文化交流第4篇

【关键词】民族体育;交流融合;文化传承

新疆古代称“西域”,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历史文化独具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众多民族以开放的胸怀吸收着外来文化,并不断地融合、创新,进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丰富着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宝库。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众多的出土文物,再现了新疆包括体育在内的民族文化昔日风采,也是我们研究民族体育及其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本文试图通过文献与文物的互证研究,探讨民族体育交流融合的特征轨迹,为弘扬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提供有科学价值的历史借鉴。

1、达瓦孜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展现维吾尔族民族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的体育活动,现已享誉世界。达瓦孜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在空中活动的妖怪,时常兴妖作怪,残害百姓,后来,有一位青年为了消灭此妖怪,在地面上竖起一根30多米高的竹竿,并用一根60多米长的大绳连接竿顶,他赤脚沿着竿顶与妖怪展开搏斗,将妖怪杀死,为民除了害。从此以后,达瓦孜便成了英雄的象征。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却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关于达瓦孜运动在历史文献及文物遗迹中均能找到相关的线索,《突厥语大词典》有走软绳,耍达瓦孜。人走软绳了,即在绳子上面嬉戏了等词条。杨彬在《新疆游记》中有“妇人善歌舞,娴百戏,折斤斗,踏铜索然”的记载。据《晋书・乐志》记载,东汉年间绳技随佛教传入中原,从西域来的佛教徒曾在宫廷表演,表演时,把长绳系在两根大柱头中间,绳两头各一名,同时向绳中央行走并在绳上舞蹈。《新唐书・回鹘传》也有“黠戛斯……乐有笛、鼓、、篥、盘玲,戏有弄驼、狮子、马伎、绳技。”的记载。《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回人,有能绳伎者,与内地不同。内地走索之法,两杆于地,以索平系于杆,而人往来其上耳。回人则立一木,高数丈者,其颠斜系长绠,属于地,回人手横一木,取其两头轻重相等,不致欹侧,则步绠,唱歌,良久始下。”这段文字明确了达瓦孜与内地走索的明显区别。《清朝通典》卷六十四,二,回部伎记载,“用一根,二寸,长一丈余,或用麻一根,二寸,长三丈余,横於架木之上。架木高二丈五尺,又下曳一,斜於地面之,一边立桅木一根,高六丈。回人服衣,两手木一根,赤足自地登斜上,履而走,往返游于上。既而又服其靴,足掌下加一,踏而履,亦可往返行之。或去,踏一立木,二寸许,高五寸许,游於上亦可,或履或行或跳或,或跨而骑或坐而起,如履平地然。下立回人一,亦服衣鼓而喧於下。既,左弓,右矢,抱桅而直上,至桅顶,地设帽球一枚,授弓而射之。”《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二十一也有达瓦孜表演的描述。乾隆皇帝曾在北京多次观看过维吾尔艺人的达瓦孜表演,与词臣共赋“观回部绳伎联句”诗,赞叹其技艺的惊险和神奇。

清宫旧藏《胪欢荟景图册・回人献伎》图,描绘了维吾尔人表演高空走绳即“达瓦孜”场景,记录了1761年,叶尔羌诸部进京入觐,回部绳技至圆明园献技史实。自治区博物馆保存的建于七八世纪的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伎乐俑中,有一对手持平衡杆脚高高翘起的陶俑,其形态酷似今天的达瓦孜动作。拜城县附近的克尔孜千佛洞第77号洞窟的壁画中也有表演达瓦孜的绘画。龟兹石窟因缘故事中也有“表演走绳索之技”的内容。

在近代体育史上,达瓦孜艺人曾赴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国家表演,向世界人民介绍了达瓦孜,对促进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达瓦孜已被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发挥着突出的多功能作用。

2、民族式摔跤

摔跤是新疆多民族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受生存环境和生产特点的不同以及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的影响,各民族摔跤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各具特色。维吾尔族称“且力西”;蒙古族称“博克”;哈萨克族称“库热斯”;回族称“绊跤”;藏族称“北嘎”等。新疆民族式摔跤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汉书・张骞传》记述公元前2世纪时,西域的摔跤已很盛行,那是称摔跤为“角抵”。元朝的职业摔跤手叫“角抵者”,由“勇校署”统一管理,在西域还专设“校署”,统管各个民族部落的摔跤等竞赛活动。《突厥语大词典》收录了“勿与姑娘摔跤,勿骑裸马奔跑”,“他和我摔跤了,在摔跤中比试我们谁有能耐”等词条。《白头巾女神》中有“四方聚来灵捷的力士,搂腰抱腿相较量。较力较技较速度,如同肉搏在战场。最喜两强来相持,一对雄狮战沙岗”的精彩描述。新疆图志还记载:“婴儿四五岁行割礼,诸戚友相率馈物致贺,为赛马斗跤之乐。英雄史诗《江格尔》中对摔跤的服装、比赛前的仪式,摔跤的技术动作等都有详尽的描述。

民族式摔跤不仅在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载,考古发现的历史文物成为民族式摔跤活动的物证。1983年巴楚县的“琼提木”遗址中发现的古代摔跤手陶俑,其姿态造型与现在开展的维吾尔摔跤相似。据考这个陶俑所表现的是7~10世纪时回鹘摔跤手的风采,说明早在那个时期维吾尔族摔跤已相当普遍了。在新疆各地发现的古代岩画也有似乎在比试体力,两人相拥做摔跤动作的画面。从古代角抵到后来的摔跤,历时数千年,这类竞技活动相沿成习,发展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在山西省西安客省庄第140号墓出土了两个雕刻精美的放行铜牌,上面镌刻的图案中有两人两马。人物造型为身穿长及小腿部的宽腿裤,作摔跤状,人物的面貌特征为隆鼻、披发。两匹骏马相向而立。考古学家研究认为,他们可能是匈奴出使汉朝的使节或其随从人员。该图案所表示的摔跤姿势与哈密、吐鲁番、托克逊的现代切里西跤式颇为相似。显示出古代西域与中原体育文化交流之实情。中原地区的体育文化既深受西域体育的影响,同时对西域体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这种体育文化间的密切交流,加深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间的友谊,也为我国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3、民族舞蹈

舞蹈出自于游牧民族,而且也传播于游牧民族,这在考古学上也得到了证实。在新疆各地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现的舞蹈岩画,再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充分显示了先民们与大自然斗争中所表现的坚韧活力与豪迈气概。至今许多民族仍保持真酷爱歌舞的传统。早在汉代,西域就有著名的龟兹乐舞,它以舞姿飞旋如风、音乐美妙迷人而广泛流传。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西域地区有不少各民族艺人带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先后进入中原,使西域的音乐歌舞等传入中原,并影响到中原舞蹈。在各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中,西域舞蹈和中原地区原有的舞蹈相结合,形成具有新风格的舞蹈。在山东省济宁古亢父城汉画像石上有一幅乐舞百戏图,更能显示出古代西域与中原乐舞交流之实情。其乐舞图分上下两组,上组为10位乐人,全部坐姿,戴冠着袍,是汉人面容和装束。下组为舞人,表演者均为高鼻、、椎髻之胡人形象,分别演出舞轮、跳丸、掷倒与鼓舞。从乐队(上组)与舞蹈(下组)两部分来看,是中原乐队与胡舞杂技的结合。由此可见,古代西域舞蹈已经交融于中原文化之中。西域民族体育在与长期与中原体育交流融合的影响下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我国宫或民间的许多游戏活动都来自少数民族,如狮子舞是从波斯传到龟兹,又从龟兹传到内地,并很快流行开来,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在民间流传至今。击鞠,即打马球,是唐代十分盛行的体育活动,最初从吐番传入,历五代、宋、辽、金、元、明而不衰。事实上西域是丝绸古道上中国与西方文化、中原与西域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这种交融贯穿于古代历史之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汇编[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

[3]王天军.从历史文物看西域体育文化及其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4(4).

[4]尚衍斌.西域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民族文化交流第5篇

1  民族特色与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的精神向导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又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深深根植于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骨肉之中,并呈现出了因其地域环境的独特性,而形成的绚烂景象。不同地域,国家壁垒下的交流的实质建立在文化的共生上,因此不仅要承认文化的多元性,还要强调文化的共生性。可以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避免不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其中确实又存在着人类共同认知的核心思想,诸如自由与平等,在此基础上寻求文化上的共鸣就能促進各国之间和谐发展,创造双利与共赢的有利结果。相反,文化的误解与差异就会使双方关系产生隔阂,可能还会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显而易见,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先驱似的作用。沿线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通过合作与建设商标品牌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创造和维持公平公正、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市场环境。促进民族文化与品牌建设相结合,使中国居于世界文化的潮流前线,这都需要把握住重要历史机遇。

由于“一带一路”中“一路”涉及到北美洲、欧洲等,考虑到现实原因,我们此次仅针对“一带”进行分析与建设。“一带”所经过的经济带贯穿着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带一路”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密集的省区,包括东北、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需要“一体中华的多元”和“多元中华的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同心同德,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创建了社会和谐、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的优良局面,提高了中华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使中华人民对文化具有向心力。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文化交流。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为了能够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它要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会变成“死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形态,决定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着较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世界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各民族提供了直观的方式和便捷的途径;少数民族文化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很容易为人所接受,得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的喜爱;少数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和巨大魅力可以超越国界,且与生活很密切,因而容易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和合力,“走出去”的能力还比较弱,而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去”的愿望又十分强烈。

2  文化差异下的地区特色

在面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我们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由于每个民族之间经济水平、政治策略、历史发展、地理要素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针对不同地域少数民族特色形成的不同发展策略。

以滇西为例,滇西处于我国边境地区,该省的少数民经济发展落后,周围国家政局动荡,并且走私和毒品等地下交易盛行,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交通不便,为了维护祖国国土与安全,我国在滇西设置边关,因此滇西物流被孤立和封锁。滇西又处于三江三山交汇等自然高山脉地区,除了几个豁口经济尚可,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相对原始的落后状态。同样有此问题的还有新疆区域,新疆区域自古就受到“疆独”分子的影响,少数民族比例高,管理压力大,难以维持基本社会稳定,自然就谈不上经济发达。“一带一路”的政策能否解决沿线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利益,是少数民族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带一路”能否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下得到沿线少数民族地区支持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用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各民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于各民族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益于各民族之间理解文化差异,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摆脱了过去互相剥削和奴役的不良关系。然而,少数民族经济生活发展环境始终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诸如地域性贫困、落后的信息渠道,封建遗毒对文化的残害,固定的上升渠道,一带一路的出现就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有合理的经济流动,无论其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人员的切身利益得到发挥,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经济状况改观,也给下一代留出更好的成长空间,同心同德,共同促进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培养非基础农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避免出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穷乡恶水贫困代代”的死循环,通过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人民的生活贫困的状况必将得到改善,一带一路方案必将能够深入人心。

3  如何在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中搭建交流平台

平台最关键的作用就在于整合媒体资源,这也与现在的融媒体昂扬发展的势头相符合,平台可以为特色民族文化提供宣发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氛围,使得各民族特色文化中的明珠交相辉映,共同照亮“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

平台还有着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在过去,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获取信息的空间受限,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获得最新的讯息,进而导致贫穷与困苦。

平台作为公知类的媒体平台,还承载着宣传政府政策的喉舌作用,有助于帮助地方政府工作的开展,消除民族文化不兼容带来的隔阂问题,有助于推行“一带一路”政策的地方化实施。历来所有平台的核心都是合理架构信息,民族特色文化也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使不同文化间合理相处,考验的是平台的粘合能力到底有多强,就目前来看,平台建设是切实可行的道路。

4  “一带一路”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加快转换文化资源优势,突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要提倡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鼓励其创作具有时代效应和民族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多方面的了解,向世界展示中华多元文化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产方式、和谐发展、语言能力、风俗习惯以及发展情况,从而使中国文化在国际世界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且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对外实现外向型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软实力、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高价值追求。这有利于增强海外少数民族同胞和侨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主动地和民族分裂势力划清界限,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可以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争取更多的受众和生存土壤,通过文化对外交流,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了解。这有利于促进世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尊重与支持,形成世界范围内保护民族文化特色、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合力,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民族文化交流第6篇

各位企业家、各位老师、各位同修:

大家好!本人姜x现就职于子贡学承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主要工作是学习并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本次组委会的邀请,有幸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深为荣幸和感动!所以我代表子贡学承的全体同仁,向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莅临此次论坛的各位老师、同修和学友表示感谢!在此向大家真诚的鞠一躬,致谢!

几位老师讲了有关“儒家“文化方面的话题,讲得非常的好。接下来我讲一下“儒”和“商”之间的关系,我个人的理解是“儒”和“商”本应为一体。我们的祖先在造汉字时就以他们伟大的智慧告知了我们这个道理,把“儒”字拆开就是“人”、“需”二字,有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商业,有商业就有商人,“儒”和“商”就这样本能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认为儒商本为一体。就字面上理解“儒商”就是以儒家思想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把儒家的思想运用到商业活动中来,这样有文化内涵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持久的发展下去,儒和商的结合是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潮流的。

那么商在当下的意义就特别重要,现在人类的活动空间不但扩大,而且信息传递极为快捷,商品运输四通八达,物资生活富裕,而商品又是以买方市场为导向,很多的企业用各种方式营销,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想让自己的企业处于不败之地,随之企业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商”也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不论是建工厂、商店等各个经营场所都需要建设投资,还要有广告宣传等前期工作,都属于资金投入,唯有销售才能创造利润。那么经销方法就特别重要,说具体就是要有消费者,这就需要有一批有文化的商人传播你的产品用途和产品文化,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和企业文化,这样的销售模式和自身的商品导向,就是“商道”。

在谈商道之前我先向各位简单的介绍一下儒商始祖子贡。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今河南浚县人,他出生儒门。春秋战国时期在卫国做一个小官,后来在孔夫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弃官从商,并有所成就,从而感受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于是离开他的国家,前往孔子所在的鲁国,拜孔子为师。孔子周游列国之时经济上得到了子贡的全力资助。在传播儒家学说的同时,一边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民众的需求,以“贱买贵卖”的经营方法,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经商之道。后来子贡富甲一方,但他“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富而行其德”,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他一边用自己的财富继续资助老师,一边贡献于他的国家,比如他把流落在外的本国的奴隶买回来免费送到自己的国家,他把毕生所得服务于他的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师同学,他认为这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就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赚钱并快乐着。由此可见子贡的行为是何等的大义,他的人品是何等的让人佩服!子贡也是遵师的楷模。孔子去世之后,他和众学友为老师守孝三年之后,唯子贡复守三年共六年。在前三年之中所有学友的生活费用全部由子贡提供,更为感人的是,在守孝期间他带领学友收集老师生前的语录,并整理的伟大著作《论语》,使孔子的儒家思想广为流传,成为古今中外治国之道的著名学说,在当年成为“显学”。

而子贡的经商之道也流传至今,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学所用,在大江南北齐鲁大地生根开花。鲁商代表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先生向我说过这样一席话:“成长在圣人故乡的鲁商,在得天独厚之地多受圣人思想的熏陶,并融会贯通于现代经济发展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鲁商精神。”而山东力诺集团董事长高元坤先生以“义利合一”的一种实践精神,贷款50万元下海经商将已经的沂南玻璃厂接手经营,因为他忍受不了厂子垮了之后原来在厂里工作的朋友没有饭吃,所以决定帮助他们,以朋友的义气使其见大利,让他一举成名,企业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而齐商在子贡儒商精神的影响下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也很多。青岛工业就有五朵金花之说,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集团、澳柯玛。济南的五朵金花是:轻骑、小鸭、渤海、济百和金泰。而河南企业家以民生为本的大有其人,今天到会的王守义先生,他把一个小磨坊经营成家喻户晓的调味品大王“王守义十三香”系列产品。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事实证明只要你把“商道”运用得恰到好处“义利并举”,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以“富而行其德”热衷于公益事业,你就会得到福报,你的事业之树也就会常青。

在武汉有这么一句民谣:“肩挑四两为客,打工一日为奴”,意思是说不论你做多么小的生意都比打工要强得多。这句话影响了很多黄陂商人,不是有“无陂不成商”的说法吗?可以这样讲在中华大地上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黄陂的生意人。而最具代表的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武汉的汉正街,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汉正街个体商户把全国各地的商品汇集到汉正街,然后经他们的手陂批发出去,真可以说是万商云集,南方的、北方的商人都到武汉来进货。有句话说得好“货到武汉活”,就是说不管什么商品到了武汉就能卖出去。沿海大量的商品运输到武汉,大批的商人移居到武汉,由此拉动了武汉地区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在这种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一些商人只想到了“利”拼命的赚钱,不懂得商道没能抓住“义”。为了利益制造假货,后来被外地商人称为“水货市场”,有的人把供货商的货款卷跑了,经营户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客户,兴旺一时的汉正街门庭冷淡。当时很多的老板文化素质不怎么高,更没有机会学习到传统文化,他们做不到用儒商之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做不到“勿谄富,勿骄贫”,有点小钱就显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到后来把身体高跨了,生意也搞垮了,有的连命也搭上了。在这种形势下本人也受了一些影响,走了一些弯路,看到很多商友的起起落落,我开始觉悟,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弟子规》字字句句的影响下,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前做得太不对了,做错了怎么办呢?书中说到“过能改,归于无”,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从此,我经常和商友们老师们一起学习《弟子规》,越学越明白,不仅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也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明白了为人之道、交友之道,特别是在书中找到了经商之道。我在学习前后为自己写的几句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学习国学前我的人生感悟:“悠悠岁月几十载,奋斗染白少年头,几度艰辛空悲切,运交华盖欲何求?”学习后我写道:“寒暑几十贪嗔痴,一念惊醒梦中魂,子贡学承千秋业,人生慈善万代亲!”学习前我的格局是多么的狭小、多么的自私;学习后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是判若两人。我从新定位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在合作经营、利益取舍中我按《弟子规》所教的那样“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就这短短的几句话改变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关系。在《弟子规》的指引下,我加强了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同时取消了公司原来的规章制度,用孔子的《论语》、《弟子规》、《了凡四训》等儒商文化来指导员工。取消了不利于大众身心健康的经营模式,保留了传统的销售方法,从新制定了更大让利于消费者和员工利润分配的原则。不知不觉中我感觉整个人变得轻松多了,经济状况也好多了,参加学习的时间也多了。为了感谢传统文化给我带来的福报,我决定【子贡学承】在推出一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品茶论道的活动,以便让更多的人有学习国学的机会。有的朋友不理解,说不挣钱,你为啥呀?我说:“能有机会和热爱国学的同仁在一起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将是人生一大幸福。财务上我是少得了,但德行上我占了大便宜!”

我的经商之道如下(当然还有营销法则以后再跟大家交流)

1、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投资,就是先要做市场调查

2、需求就有生意,围绕需求变化做生意

3 、行“义利合一”的原则,创造利润空间

4、到了钱之后要“广散其财,富而行其德”,多做善事

5、做公益事业之后你就会成为公众人物,企业随之成为公众企业

6、业成名后你的事业之树就会长青

7、《论语》指导你的算盘,“人聚财散,人散财聚”

民族文化交流第7篇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全国会长助理黄京华、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莹、风筝艺术大师郝福田,与来自台湾阿美、鲁凯族群的15位少数民族同胞出席开班仪式。

在开班仪式上,梁国扬鼓励学员们继续发扬好学、刻苦、勤奋的精神,在此次学习培训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学习期间,参加培训的台湾少数民族学员学习了泥塑、彩蛋、丝袜花、面塑、烫风筝、刻印等手工技艺,由京城百工坊多名优秀手工艺制作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员进行授课。通过各种手工技艺的学习,使学员们了解了这些工艺的品种变化和创作空间,为日后的独立操作和创作打下基础。

“授课的老师用最简单、最便利的技巧把如此复杂、如此高深的技艺在一天内传授给我们,老师们真是用心良苦,感谢老师们的精心授课。”田春枝说。这也是每个学员在学习中的亲身感受。大师们的精心授课,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副会长陈杰说,为了能使大家手工作品更好的转化为产品,走向市场,此次培训特地安排了市场营销课程和实地市场调研,为大家回到台湾,回到部落开发市场、提升品质提供参考和借鉴。市场营销课是从第三期开始所开设的一门课程,也是手工艺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分必要。

课上,面人大师彭小平结合自身经历,毫无保留地给学员们讲了自己的经营方法。他讲到,发展自己的产品,要发现自己的优势,确立主攻的方向;技艺达到一定的程度,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彭老师通过自己申请“天下无双翡翠”的这一知识产权的实践经验,让学员们更加明晓作为独具特色的手工技师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后,学员们在彭小平老师的带领下,到北京最大的综合商贸城――百荣世贸商城进行了市场调研和现场教学,使学员对传统手工艺市场化营销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在结业式上,陈杰在致辞中对学员们这些天的努力学习表示肯定,并恭喜学员们能够顺利结业,能够从部级的大师那里学到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她勉励全体学员,希望大家回到岛内要成为一粒种子,把学到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给台湾的亲戚、朋友,传给更多的人;希望学员们成为一条条纽带,把台湾手工技艺与大陆的手工技艺联系起来,促进两岸手工艺交流和发展。通过更多的交流,增加更多的互信,共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结业仪式上评选出优秀学员六名、优秀作品奖六名、最佳创意奖六名,陈杰、李莹和彭小平为获奖学员颁发了证书和奖品。

结业后,学员先后到北京天安门、故宫、水立方、鸟巢、八达岭长城等地进行参访,感受北京的当地文化和快速发展。

在内蒙古,参访团成员分别先后参访了内蒙古博物馆、五塔寺、大召寺、伊利集团、格根塔拉、响沙湾。期间,还举行了篝火晚会,让参访团学员更好地了解了当地文化。

短短几天的参访活动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多、更深地了解了内蒙古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和风俗习惯。特别是参观到伊利集团从收奶、标准化、无菌灌装、机械手包装及出库的先进的体化设备时,学员们一直赞叹不已。最后品尝的“伊利小雪糕”,给参访团学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民族文化交流第8篇

北大学、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承办的“清明.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

术交流会”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大会以十

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

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

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80多位学者参加

了此次交流会,提交论文50余篇。中共陕西省委

副书记、省长娄勤俭,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

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李洪峰出席并讲话。著名学

者张岂之、张锦秋、石兴邦以及港澳台学者曾春

海、邓国光等作了精彩发言。西北大学党委书记

乔学光教授出席开幕式,校长方光华教授在开幕

式上致词并参加学术研讨。与会学者主要就以下

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黄帝与黄帝文化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文

化根脉所在。张岂之先生首先就陕西黄帝陵的整

修与保护工作给大家做了简要的介绍,并提到西安

城墙的抢救保护工作。张锦秋院士作为整修陕西

黄帝陵的建筑设计负责人,饱含感情地说:“把黄帝

陵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

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耕耘好这座民族的精神家园。”

周天游研究员在阐述陕西与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指

出各地应共同发展,黄帝陵不仅是陕西的,而且是

中国的,并呼吁黄帝陵的祭祀应成为国祭。赵世超

教授认为,黄帝可以初步看作是被神化了的传说人

物或历史人物;因文化崇拜,各地出现了多处纪念

性的陵庙,历代王朝用规范礼制的办法确定下来的

陵庙祭祀地点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关于黄帝文化的源流,张新斌研究员指出轩辕

氏是与人文初祖黄帝联在一起的上古氏族,轩辕氏

经历了轩辕氏、黄帝轩辕氏的发展过程,并因此演

变为中华姓氏中的轩辕氏、轩氏、辕氏等。刘志琴

研究员从中国生活方式的缔造、小农社会“民以食

为天”的思想以及现代生活意识的提升等方面揭示

了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而且是中国生活意

识的源流。龚杰教授指出,关爱群众的生存、生命

是文明之路的底线;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文明之

路从自发到自觉、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

发展史。杨东晨研究员从探讨《史记》对炎黄文化

确立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方面指出,华夏祖先的确立

不仅标志着近200万年的原始社会进入了文明社

会阶段,而且也标志着血缘氏族社会进入了以家庭

为单位的地域性古国社会。

关于祭祀与传承,李纪祥教授指出,中国文化

传承中有两条主轴,一是子孙对祖先的血源性祭

祀,主要表现为祭祖;二是弟子对先师的非血源性

祭祀,主要表现为祭孔。据此,李教授进一步提出

了与儒家“道统”相平行的“宗统”概念。葛承雍

教授指出,中华的清明文化是一种全社会追求文

明的精神文化,蕴含着对人类有积极意义的元素。

二、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党的十报告

再次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

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张

岂之先生将其归纳为天人和谐、仁者爱人、以民为

本等12个核心理念。本次交流会上,张先生主要

从“民本”到“人本”的发展做了阐释,他指出从古

代的“民本”到今日“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是中

国历史进步发展的必然;“以人为本”要求从国家

制度层面确立人民的主体性,真正体现人民才是

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工作

人员的崇高职责。陈谷嘉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民

本思想的根源是由中国古代文明特殊路径所决定

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近代的人本主义之间

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内在发展关系。

本次交流会上,学者们围绕儒、释、道展开广

泛讨论。潘小慧教授通过对儒家的“智德”研究,

指出“智”也是儒家德行伦理学的一种重要德行。

方俊吉教授主张通过弘扬儒家精神来巩固中华民

族永续发展的鸿基。章晓丹副研究员以陈撄宁为

例,揭示了道教思想在近代的发展。申续璐博士

通过对儒家《孝经》和佛教《孝论》的对比研究,认

为孝道观念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马

强才博士以《管子探源》为核心考察了罗根泽诸

子学研究的两大特征。范立舟教授通过南宋吃菜

事魔现象探讨了民间平等观念的情形及原因。

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著作,对于丰富中

国文化的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部分学者从学术

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邓国光教授通过对司

马光文道论的研究认为,司马光的文道观完全超

越了现今标榜为唐、宋家的文道意识,直接继

承孔子,从而超越了韩愈以孟子文为正统的标榜。

肖永明教授分析了朱熹“为己之学”的建构对“为

人之学”的诠释,指出朱熹是在与“为己之学”完

全对立的意义上阐发“为人之学”的内涵的。周

群教授的论文对《四书大全》作了客观冷静地评

价,指出《四书大全》不但是明代教育、科举的重

要文献,同时对于《四书》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

用。天人之学是中华文化精华的核心理念之一。

戴书宏博士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哲学命题,

也是社会历史命题;不仅是一种自然思想,也包含

政治思想;并且认为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观

念主要影响的是政治生态而非自然生态。此外,

李翔海教授对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精神”作了精

辟的解释;欧阳哲生教授对蔡元培的新文化构想

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阐释;曾春海教授以徐复观

《中国艺术之精神》为论述主轴,探讨了和谐美与

和谐社会的问题。

三、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此次交流会的热点之一。

会上,张岂之先生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

会思潮多元化的关系,认为二者并不冲突,“一方

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越大,则社会思潮

的多元化越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利于‘发扬学

术民主、艺术民主’。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

有利于检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民中的认知

程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方面,方光

华教授、曹振明提出了根基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

家、社会、公民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并从其基

本内涵、统一性、民族性及时代性等方面作了具体

的论述。刘学智教授注意到儒家核心价值与当今

要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异质同构性和相通

相济的一致性,提出将传统仁学纳入到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观点。吴小强教授认为先秦诸

子思想中的“仁义”、“民贵君轻”、“道法自然”、

“兼爱非攻”、和谐和平等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

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周积明教授认为重温中国古代“富强”的思想智

慧,以文明为富强之本,以民富为富强之本,确实

富有深意。肖群忠教授认为,传统道德是构建当

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是指导当代人幸

福生活、安身立命的重要观念与规范。张希清教

授指出“孝”、“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研究

和弘扬孝廉文化既有历史和学术价值,也有现实

意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鲁谆副会长指出,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并

大力普及其精华。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践行方面,

方光华教授在发言中总结历史上建设核心价值观

的经验,如重视经典,强调官员的带头作用等。王

国良教授认为,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依托基本价值

观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广大人民群

众尽快地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时代实践中来。俞思念教授认为,在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能够充分体现文化传统的精

髓;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能够有效推动民

族文化的创新力。谢阳举教授着重从社会管理的

角度,探讨了建设一个有自治能力而高度负责任

的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王维江教授提出价值

观的会通与超越精神,认为只有会通,才能超越;

会通的前提是尊重和接受普世性,超越的目的在

于谋求人群和社会的福祉。杨亚鸿、刘清田从出

版的角度探讨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

命。高强教授指出我们在继承、弘扬黄帝文化,使

之为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时,应

有所取舍,有所扬弃。

面对生态危机严峻的现实,人与自然关系的

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湘溶

教授呼吁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

高度,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

一体的总体布局,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卢风教授用文化分析的方法阐明生态文明的基本

框架,并阐释了能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叶平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

“绿色”思想,潜在生态文明的精神资源和伦理道

德观念,能够成为创办绿色大学的精神家园和绿

色教育的思想根据。

四、中西价值理念

中共十报告明确把“自由”视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张岂之先生指

出,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中,“自由”是一个关键词,并强调一些与“自

由”相联系的理念都有丰富的思想资料,可供研

究讨论和借鉴,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全面准确理解。张茂

泽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自由价值观作了深入分析,指出自由是

人性实现的标志,自由的基础是德性的自觉。寇

东亮教授指出反思和辩正中国传统自由概念及自

由思想,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自由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问题研究的重要环节。韩震教

授认为基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公正、和谐价值

观优于西方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人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还需要我们构建一个符合时代

发展的价值体系。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陆栋认

为,价值观构建的困境和出路归根结底在于个人

的抉择与追求,只有真正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才能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通过对传统道德的重建与转换来实现中

华民族的复兴,任大援教授认为应将儒家的“五伦

学说”看作一个重要资源,加以改造和创新,研究和

利用,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刘宝才教授通过对

法家的法治之再审视,强调在加强法治建设的新时

期,历史上的法家法治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文化资

源应该注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杨华教授认

为重新挖掘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并阐释

其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解决当下的社会

和身心问题、文化认同危机以及建构当今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有裨益。樊和平教授将民

族文化的精髓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他在发言中

通过对当前伦理调查成果的介绍,提出了“伦理精

神战略”和“精神意识形态战略”等应对“中国问

题”的“中国战略”。邹重华博士对儒学与中国社会

伦理道德的重建问题进行了阐述。

除以上四个方面以外,李逵六教授阐述了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叶春生教授阐述了国家

层面下澳门非遗文化保护的核心价值问题;陈荣

庆教授从思想史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

文化的弘扬与创新问题。

本次交流会,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收获了

丰硕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有不足,正如赵馥洁教

授在会议总结中所言:“论文的集中性尚有欠缺,

特别是对传统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探讨

有待深入。”此次交流会作为癸巳年清明公祭轩

辕黄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学者们提供

了一个交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心得的平

民族文化交流第9篇

1.1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特别是由于青年学生对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肤浅,因而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2]。高校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了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文化辨别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

1.2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民族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青年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促进青年学子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2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众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现有的民族文化交流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外的文艺性的校园活动,交流的方式单一且深度不够,并未深入到日常的课堂中,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没有很好地理解,更加不能体会各民族文化融合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和继承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各民族的学生缺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加强学生对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高校实现校园民族文化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校园民族文化交流工作与职业教育脱节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化融合工作中,缺乏对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把各民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团结协作、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2.3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在校园里我们通常可以见到在学生内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区形成民族小团体,其团结度和集体认知程度更高,这种民族小团体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或是过分集中在团体内部交流,有时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团体内部与外界造成隔离,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容易引发矛盾,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校园内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使得各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地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的缺失有碍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不稳定因素。

3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3.1贯穿一条主线,弘扬中国精神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营造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4]。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道德模范、成功人士举办以中国梦等弘扬社会主义民族大繁荣为主题的讲座,让不同民族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品味不同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怀。同时,还可举办以大学生人生理想主题征文和演讲等各类比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把握两个结合,彰显民族特色一是注重各民族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隐含其中的内在品质,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如学院举办民族风采展、民族建筑特色展时,注重挖掘出这些艺术品里面所蕴含的民族风情、主题思想及文化底蕴等,对学生形成感性和思想的双重影响。此外,应该发挥民族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可以在、新疆、广西、湘西等民族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考察、调查、支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不同民族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平台保障;二是注重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和不同民族个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彰显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文化特色,彰显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3.3形成三种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一是思想互导。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采取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对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主动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确立符合民族特点和体现个性需求的价值取向,形成思想上共同进步的互导关系。二是学习互帮。在文化学习中,学校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互相关心,形成学习上积极进取的互帮关系。三是生活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生尊重其他民族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形成生活上和谐相处的合作关系。

3.4建立四种机制,促进文化交流一是建立多元互动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注意不断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机制,拓宽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和渠道,实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健全院系联动机制,落实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任务和要求。健全全员参与机制,强化了全院教职员工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为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工作,应该制定民族文化交流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章程,完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方案。同时,还可以成立精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全面加强项目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考核评价作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民族文化交流项目考核细则,坚持过程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民族文化交流开展情况纳入系部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责、权、利统一。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文化交流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影响民族学生团结的言行予以制度约束。开展“文明标兵”、“自强之星”、“社会实践典型”、“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各系进行巡回演讲[5]。

3.5搭建五个平台,丰富交流形式一是搭建融合交流平台。在校园内建立民族文化融合基地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融合互动提供了强大的融合交流平台。民族文化融合基地可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或民族风采展,向师生展示各民族风采及历史文化[6];同时可以在举办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比赛的内容之一,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校园民族文化的特色,为各民族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本民族职业技能特色的平台,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互动中体验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民族文化融合基地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活动、爱心助学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二是搭建实地考察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所在省市及邻近省份的人文景观和革命胜地,可以分批组织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师生去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民族风土人情。让学生既释放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和疲惫,远离了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享受了一份心灵的澄明与宁静;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更多的收获是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三是搭建课堂渗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