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2 09:06:36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1篇

2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不含原米泉市),增长15.2%,增长幅度创20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重依次为1.28:37.72:61,其中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7.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39.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7.35亿元,增长24.68%。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17%,高于GDP增长近2个百分点。工业呈现出生产、销售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3.61%,提高9.88个百分点。工业投入明显增加,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增长40%,占全部投资35%,比上年提高近10百分点,其中26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8.6亿元。中泰化学12万吨聚氯乙烯专用树脂1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新疆众和高纯铝及其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自治区批准并开工建设,两个部级开发区和四个省级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83亿元,占全市的32.68%,比重进一步提高。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园区配套设施条件,增强了项目承载力,今年以来已有149个项目落户园区,其中神华集团年产12万吨活性炭、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0辆客车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39亿元,增长18.24%。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住、文化娱乐成为消费热点,文化体育用品、汽车、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销量均大幅上升,消费品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态势。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总额262.41亿元,增长20.3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24亿元,增长12.4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4.6%。加强了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围绕民族民俗风情游、都市休闲消费游和冰雪风情游等,认真抓好旅游促销和旅游接待工作,保持了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870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购物总收入80.45亿元,增长12.19%。

——农业继续稳步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加强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8万亩,增长8.3%,年产蔬菜89.69万吨,增长5.2%。畜牧业平稳发展,各类牲畜存栏头数78.6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33万吨,增长4.39%。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投入100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带动农户投入5000万元,新建日光节能温室750座、大棚1600座,食用菌大棚150座;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共计培训6112人次,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共计转移5130人次,转移率84%;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51元,增加600元,增长12.9%,高于计划目标2.9个百分点。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县、达坂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照壁山水库成功下闸蓄水,乌—板—水公路主线通车,大西沟水库附属工程已顺利开工,达坂城区、**县水西沟镇供排水项目,3个乡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12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工。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1.09万亩。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1%。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施。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06亿元,增长15.23%。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4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6.27亿元。120项市级重点建设(支持)项目,已开工建设103项,项目开工率达86%,完成投资74.89亿元,乌石化百万吨芳烃、年增6万吨三聚氰胺产能扩建项目、八钢800万吨产能扩建工程、新疆国投风力发电厂托里风电厂二期30兆瓦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50项城市基础建设重点项目已开工43项,新华南北路、河南东西路、喀什东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米东大道一期工程等已竣工,城北主干道、河滩路防洪工程、河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在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家具及零件、日用百货、番茄酱等传统产品出口增长和电子铝箔、机电设备、太阳能电池等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的带动下,我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继续增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据)37.7亿美元,增长5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6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88.3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外资企业26家,合资企业8家,合作企业4家),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增长15%。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环境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并分解下达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狠抓了八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自治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加大了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强化了对79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监督和管理工作,实施了城市中水回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继续实施蓝天工程,拆并燃煤锅炉3697台,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43万平方米,加快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神华煤矸石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1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23%。

——构建和谐首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在全疆率先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标准,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3万平方米廉租房已开工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发放了货币补贴,向低收入群体中无房或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廉租房或租赁住房补贴。继续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累计享受最低保障16.51万人次,发放最低保障金2055.47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建成了8个劳动力市场,53个“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全年安置城镇人员就业5万余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3.1%。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3元,增长9.02%。继续加大卫生、文化、教育等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市急救中心、血液中心、3所医院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街道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室,8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投入4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5个农牧区广播电视站点,解决了达坂城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二是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粮、油、肉等价格上涨过快。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20**年是实现“**”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把握发展机遇,促进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预计可达970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8%。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正在调整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继续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冶金等优势产业。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支持乌石化大芳烃、大化肥和大型化纤原料等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支持神华12万吨活性炭和中泰化学聚氯乙烯、离子膜烧碱扩能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热电联产,重点支持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以大带小、神华煤矸石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促其尽快开工建设。积极做好**西山热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当年获得国家核准。加快推进风电开发利用,扩大达坂城等大型风电基地建设规模,力争当年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加快冶金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支持八钢产能扩建项目建设,促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以电子铝箔、单晶硅为主导的新材料工业,以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为主的设备制造工业,重点建设年产1.2万吨高压电子铝箔、200兆瓦非晶合金工业变压器、1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促其早日达产。继续发挥好工业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确保投入不低于上年,重点抓好米东化学工业园和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

(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认真做好商业网点规划落实工作,优化布局,加快商业向城市北部、社区和农牧区延伸,当年新确立14个社区商业示范点,改建(新建)100个标准化废旧物资回收站,新发展40个便民利民商业连锁店,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网络。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现有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商业街改造整合力度,完善功能,形成一批竞争力强,专业化、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市场和仓储配送中心。加快**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抓紧落实铁路国际物流园发展规划,依托航空、铁路枢纽优势,不断完善民航、铁路物流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我市尽快成为辐射全疆及周边省市和国家的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等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筹建**国际会展中心,认真抓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搭建对外交流经贸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继续发展民族风情游、冰雪风情游和都市休闲游,加大对城市公园、游园,特别是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四个公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条件;充分发挥旅游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继续完善南山景区、天山野生动物园等著名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增强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加大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力度。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安排200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当年完成5000亩日光节能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建设。继续支持34家部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企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牧民抗风险能力;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涉农收费清理和农资产品价格的监管,减轻农牧民不合理负担,确保农牧民增收。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做好**县、米东区、达坂城区村镇水、电、路、标准化居民点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7750万元,新建6条182公里县乡公路;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新建5个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

(四)突出重点,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

进一步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继续按区县、部门分解下达投资计划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加强重点建设(支持)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加大项目帮办、协办和督办工作力度,积极为项目建设和投产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确保重点建设(支持)项目开工率和投资额不低于上年。更加突出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性,计划安排政府投资56亿元,重点向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倾斜,重点抓好拆并燃煤小锅炉、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大西沟水库、**职业大学新校址建设、南区热网工程、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工作力度,突出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可研、初设、招投标、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资金使用的稽察工作,防止挤占、挪用、浪费建设资金,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重大项目稽察率达到100%。继续认真做好轻轨交通项目前期工作,促其尽早达到国家立项审批条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动梳理近期实施和将要实施的项目,筹划一批已列入规划和对我市未来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支持。大力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二轮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继续做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利用工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内地发达省区驻我市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服务环境,推动以商招商,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参与我市经济发展。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定期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引导内地企业在我市投资办厂和参与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经贸展会资源,继续实施乌昌统一组团,参加乌洽会、厦投会、西洽会、上海工博会等重大展会,推介一批前期工作扎实、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不断扩大利用区外资金和外资规模,力争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增长20%。完善**出口加工区综合配套设施,重点做好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设,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深度研究周边国家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发挥外经贸扶持资金导向作用,适时在周边国家举办**商品交易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专业性国际经济贸易展会,引导企业不断调整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建材、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和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引导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增强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加强价格监测和监管,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继续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粮、油、蔬菜、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天然气、煤炭、成品油等生产供需情况,及时预测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继续规范教育收费,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加强经济适用房价格、廉租房租金和物业收费的监管,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价格问题。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完善调价公示制度,定期审查垄断行业成本变化情况,为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依据,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适时提出对中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政策措施。继续开展涉农、涉企、教育、医药等领域的重点检查,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检查力度,积极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加强社会监督,做好价格举报工作,着力打击价格欺诈、相互串通、合谋涨价行为,规范价格秩序,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继续强化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和企业。突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抓好79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力争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加快推进热电联产,全年新增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继续加强拆并燃煤小锅炉工作。投入5000万元引导资金,加大对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地源热泵、电热膜、发热电缆等供热试点工作。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确保河西污水处理厂、河东污水处理厂中水管线、米东区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当年完成达坂城垃圾填埋厂、大蒲沟垃圾场渗滤液处理项目,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和大蒲沟沼气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继续做好我市防沙治沙和城市周边沙坑复垦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三北四期”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实施力度,当年完成乌—板—水公路两侧植树造林一期工程等项目。加强城市水源保护,加快推进乌拉泊水源地清理搬迁和西山水源地植树造林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六道湾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工作。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2篇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共完成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财政总收入完成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工业增加值完成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增速列临汾市17个县市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170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3元,增长19.8%,在临汾市综合考核中名列前三名,各项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居前列,省强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年来,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咬定目标,狠抓落实,切实把项目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强化协调服务,扩大对外宣传,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年初启动实施的“1221”项目发展规划,全年共落实项目48项,总投资达57亿元,其中,36个项目开工建设,20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工业调产坚持以生化制药、精密铸造、清洁能源、轻型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成效比较明显。“1221”规划中的十大工业调产项目,全年已有汤荣汽配公司年产8万吨汽车制动毂扩产改造项目、欣益药业GMP建设项目、晋韵钢铁公司60万吨生铁项目、薪丰公司黄姜提取皂素项目等4个项目竣工投产。这些项目总投资2.6亿元,已形成年销售收入9.35亿元,税金7000万元,利润1.2亿元的新增生产效益能力。20个鼓励发展工业调产项目,全年已有华强钢铁公司20万吨生铁项目、德利鑫染化公司年产3000吨双倍硫化黑项目、益昌铸造公司年产3万吨钢锭模项目、新田碳素公司预焙阳极项目、新农食品公司年产4000吨果脯项目、乔美服饰公司年产10万套服装项目、建邦集团公司废渣混凝土空心砌块项目、德玺化工公司年处理10万吨焦油深加工等项目竣工投产。这些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已形成年销售收入6.2亿元,税金5540万元,利润6600万元的新增生产效益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以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规模养殖,推进产业化为目标,有力推进了种植业调产“6531”规划和养殖业“百千万”工程的顺利实施。到目前,全市已发展优质专用小麦6万亩,以红枣、葡萄为主的果业3.2万亩,以中药材、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2.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4千亩,规模养殖已达50余户。长青冷藏、青青食品、东升奶业、联发皂素、新农食品、南西庄花卉苗木市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迅速崛起,面向“三农”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蓬勃发展。目前已发展订单农业2.1万亩,中介服务12个,农民经纪人1000人,一个“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日益形成。

第三产业以突出市场、完善服务、各业并举、协调发展为方向,坚持“外延拓领域,内涵上档次”,全年有8个商贸市场工程项目列入“1221”20个重点三产项目中。其中,中石油储备库、太阳商贸城已竣工;商业大厦、二级邮件处理中心主体已完工;新田市场改造二期工程、华翔购物广场工程进展顺利,新布匹市场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共投资3.5亿元。此外,新田市场改造一期工程、金水桥名牌服饰城、文物古玩市场、医药商厦、文体商城、布匹批发市场、新天国美电器商城、家家利超市、银河证券市场、凯悦大厦等一批商贸服务项目完工招商或投入营业。全市市场已发展到39个,市场成交额由上年的18.4亿元增长到30亿元,纳税额达到2400多万元。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大力度引进外地资金,启动民间资金,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由1997年的12:46:42调整为目前的7:50:43,工贸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年,市财政拨付城市维护建设资金1500万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累计3.8亿元,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共引进、融集资金达8.85亿元,大大促进了全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大运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完成投资2700万元,路基土方、下水管道、排水及涵洞工程已全部完成;32公里环乡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启动,960万元国债资金得到落实,已完成路基土石方12.4万m3,建成水泥路面3公里,完成投资1800万元;集中供热工程投资1.39亿元,一期工程110万平方米供热区域已于20*年11月23日开始实施供暖;三角地晋国宝鼎工程全部竣工;平阳大道工程交付使用;浍滨街北环路工程开工建设,预计2004年6月份全部完工;晋都西路改造、紫金山北街改造、合欢街大排水一期工程、通信管网入地工程等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北水南调、浍河二库放水干渠整治、农村集中供水、中低产田改造、东阳呈3000亩节水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顺利实施。“1142”和“11233”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广场公园4座、街头游园39个,全市公共绿地面积达97万平方米,人均8平方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农业生态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随着商检、海关、口岸、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平台、邮件处理中心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外向型经济优势进一步显现,开放市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

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

“四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全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共清理审批事项117项,清理废止收费项目99项,完善了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了政务、企务和村务公开。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大工作机制日益完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成绩突出。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抓好源头治理“353”工程,在优化生产经营环境和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方面积累了经验。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严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练习者的教育和转化,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普九”水平明显提高,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舍1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任务。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手段日益改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先进技术的应用领域日趋广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初步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5%以上。以弘扬晋文化为主题,以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为基础,全市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好戏连台,高潮迭起,成功举办了“山西*·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活动,提高了*的知名度,扩大了*的影响力。广播电视传送设施明显改善,有线电视加密频道已覆盖3万余户。医疗卫生工作扎实有效,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市、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保健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为主”的方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工作扎实有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人防、气象、地震、老龄、残联等各项事业都开创了新的局面。

一年来,我市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全省小康建设十强市和综合经济实力20强县(市)、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十个先进县市之一,并荣获经济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全省首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市、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市),而且第四次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检查验收。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上下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一年来,市发展计划局、项目办公室、行政审批中心、经贸局、土地局、农业现代化办公室、建设局、环保局、交通局、文物中心、各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宣传系统、驻侯企业、条管单位和驻侯部队等各级各部门,着力营造发展环境,积极履行各自职责,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我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构筑全市大经营战略格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四市”建设步伐,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3篇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省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省上下在中共**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其它目标均顺利完成。

(一)综合实力继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省生产总值18640亿元,增长14.5%,增幅比上年继续提高;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2.8%、15.4%和15.1%。

三大需求增长趋向协调。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出口1283亿美元,增长27.2%。三大收入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稳定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3%;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8.4%和8.2%。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继续增加,畜牧业生产增势较好,渔业生产结构改善,“强龙兴农”工程加快实施。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加大。服务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批零贸易、金融保险和旅游等保持较快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2%。新产品产值增长40.3%;新产品产值率达15.5%,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加,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2069件和2213件,分别增长36%和55.4%。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结构有所优化。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进一步改善,市场化配置比例显著提升,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总量32.5万亩,其中工业用地供应18.6万亩,工业用地中招拍挂出让比例达到42.8%。信贷结构更趋合理,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0.2%,其中工业、农业和欠发达地区贷款增幅均高于贷款平均增幅。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得到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9.2万人,一批海内外高技术人才来我省创业。

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社会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58%。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保持双下降,全省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7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257万千瓦,预计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5%和4.6%。

(三)统筹发展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通村公路新改建和河道整治分别完成8215公里和2420公里,解决和改善305万农民饮用水条件,行政村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的覆盖面分别达到66.4%和15%,累计建成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超额完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目标。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势头良好,衢州、丽水、舟山市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下山脱贫工作力度加大,完成下山搬迁2.45万户、9.03万人。“山海协作”工程加快推进,新签协作项目776个,到位资金141.5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全省财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分别增长23.5%、30.2%、27.4%、22.3%。落实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政策,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民生状况继续改善。全省新增财力的70.3%用于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适时增加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全省有70万名困难群众及时领到了物价补贴。就业形势稳定,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7%;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农村5.02万户低保家庭得到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净增112万人、124.4万人和399万人;77个医保统筹地区中已有41个开展了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所有县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水平都达60元以上;有291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生活保障。廉租房制度建设力度加大,符合“应保尽保”条件的申请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率达到100%;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完成11032户。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态势。

(四)“五大百亿”工程圆满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五大百亿”工程投资计划超额完成。2003—20**年,“五大百亿”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965亿元,比五年计划总投资多完成472亿元。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192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完成投资563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3%;“百亿科教文卫体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44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55%;“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01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5%;“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6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39%。“五大百亿”工程的60个单项或打捆项目均建成投产或完成五年建设目标任务。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57亿元。交通邮电项目完成投资396亿元,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8公里(其中拓宽80公里),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7个;衢常铁路、温州港状元岙港区(8号、9号泊位)、杭长高速公路(一期)、申嘉湖高速公路等建成投入使用。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04亿元,浙能兰溪电厂二期工程(2×60万千瓦)、华能玉环电厂2号和3号机组(2×100万千瓦)等建成投产;新增重大统调发电装机容量614万千瓦,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315万千瓦;建成110KV及以上高压输变电线路2699公里。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元,宁波钢铁项目(1号高炉,200万吨炼铁炼钢)建成投产,**德创环保设备公司大型脱硫设备生产线项目、宁波大安化学工业公司二醋酸纤维素及醋酐项目、**万向硅峰公司硅单晶抛光片项目等投入试运行。社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61亿元,其中高教园区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一校两院”迁建工程已进入室内外装饰阶段,省疾控中心、**美术馆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列入“811”的2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并通水试运行,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县县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省份。

(五)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推行。杭州、嘉兴、绍兴等地积极探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县级政府扩权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中心镇培育工程全面启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健全,32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大户参保面达72%,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参保面达53%,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面达96.1%。嘉兴、慈溪两地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进口增幅快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外资质量明显提高,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合同外资占比达89.5%,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合同外资增长29.6%,一批高技术、环境治理和现代服务业的外资项目加快引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全省新增境外投资中中方投资达6.1亿美元,增长1倍,境外投资项目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充分肯定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较快;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仍不完善,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力还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违法违规排污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保持物价稳定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尤其是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价格,如食品和居住类价格过快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快。三是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资金、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出口企业还面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等方面的压力。四是改善民生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教育、医疗、社保、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较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还存在不少隐患。

20**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在本届政府的五年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连上2000、3000、4000美元三个台阶,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37130元(折合4880美元)。20**年,地方财政收入1650亿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城市化率57.2%;非农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7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五年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23万人;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1万人;新增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56个;新增和拓宽高速公路1566公里,建成乡村康庄工程6.58万公里;新增6000千瓦以上发电装机容量2482万千瓦。

二、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安排,建议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

上述主要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和省内发展环境后提出的,体现了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规划主要目标进行了衔接,兼顾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淡化了一些预期性指标,强化了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发展、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标。现对有关主要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0%以上。近几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效应将逐步显现,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经济运行的总体环境进一步优化;我省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管理创新和品牌经营,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提高,这些都有利于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目标是有基础的。同时,为了引导各方面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宜安排过高。把20**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安排为10%以上,充分体现了“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新的发展要求。

根据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预期目标,三次产业增长的预期目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

为了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继续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建设一批规模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建筑业进一步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优势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进一步提升金融、保险、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制定实施港航强省建设规划;加强港口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完善集疏运体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关于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目标

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2%。近年来我省经济的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改革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加强税收征管等也将促进财政增收。但新企业所得税法、支持节能减排和促进就业等税收政策实施将不同程度地减少财政收入。

为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积极应对各项财税改革,密切关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增值税转型对财税收入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促进地方可用财力的稳定增长。完善税收收入征管机制,及时掌握新的税源增长点,继续规范税收征管秩序,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重视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拓宽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范围,切实增强地方政府财政实力。

(三)关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预期达1.6%以上。2006年、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共提高了0.3个百分点,今年全省在“两创”总战略的推动下,创新环境将不断改善,自主创新投入的力度将继续加大。

为此,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的对接渠道。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公共科技基础平台、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启动建设科研院所创新基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大对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支持企业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关于三大需求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我省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期已过,房地产投资面临新的调整;企业受投资预期的影响,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比较谨慎。综合以上因素,今年我省投资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仍将保持适度平稳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我省投资增长仍有一定空间,而且要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保持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大致相当的水平。

为此,将进一步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新一届政府“三个千亿”(“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着力抓好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布局、增强发展协调性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项目,加大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惠民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传统行业改造、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一批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切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规划协调和要素保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联动机制,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适度稳定增长,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协调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实际增长12%以上。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有所增强,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农民增收难、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将制约消费快速增长。

为促进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将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提高传统消费领域服务质量,促使其持续旺盛的同时,加快发展社区综合服务,扩大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护理等消费领域。积极推进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以上。20**年外贸出口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增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增速将会有所回落。但我省出口企业应对能力较强,竞争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为保持外贸又好又快发展,将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鼓励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完善“大通关”体系,健全对外开放的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2%以内。国家采取促进生猪生产等措施、部分生产资料与消费品产能过剩等因素将抑制价格上涨。但国际有色金属和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政府调价项目面临较大上调压力,通胀预期较强等,都将推动今年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

为实现价格总水平调控的预期目标,将进一步健全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和应急机制,增强价格调控手段。加强农资价格监管,规范农村基层组织的价格和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涉农价格违法行为,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补偿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和配套措施,妥善把握政府调价项目出台的时机和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继续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完善教育收费政策,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切实整顿市场价格秩序,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大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的力度。及时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落实低收入群众的价格补贴。

(六)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均实际增长7%。随着经济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改善、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的实施、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持续增加。但要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面临较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完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各类实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七)关于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由于计划生育二胎生育间隔期政策的调整,预计今年全省出生人数将有所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将有所提高。为此,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建设。进一步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工作。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5万人。今年被征地农民、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力做好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人员的就业工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促进就业人数稳定增加。

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新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0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0万人,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推行“五费合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稳步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进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额度,积极推行大病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保障模式,不断扩大受益面。探索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制度和政策,逐步提高救助和保障水平。加快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

(八)关于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左右。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节能降耗措施见效需要一个过程,完成上述约束性指标的难度较大。据省有关部门测算,今年污水处理厂有望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4万吨,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方面也可产生一定的削减量,预计今年化学需氧量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今年二氧化硫的减排主要依靠电厂和热电厂的脱硫,由于去年开工建设的部分电厂脱硫工程要到今年底才能陆续建成投产,预计今年二氧化硫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围绕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年”活动,积极实施“十百千节能行动”。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继续实施循环经济“991”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坚决控制新的高耗能项目,全面禁止新的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专项,引导和鼓励用能排污单位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达标排放。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水系的污染控制和整治工作,不断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机制,着力推进重点城镇、钱塘江流域临江城镇和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进一步落实《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的若干意见》,加快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公报和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九)安全生产目标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9人。20**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41人,比上年下降5%,今年全省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力争将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9人,下降3%,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为此,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加强对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推动社会应急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标,我们将全面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关键,注重规划引导,突出抓好以“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协调,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进“**”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实施,进一步落实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开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创新规划综合管理和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工作法制化,逐步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4篇

“**五”期间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区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到十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关键时期。制定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展望**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区八次党代会,市、区委八届三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市“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编制“**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全面总结我区“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我区区位、区情在发展环境上面临的新变化;深入研究事关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确定未来5至15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超前规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编制“**五”规划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原则

1.做好与**市“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的衔接,以及与五大战略举措的衔接。我区“**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要符合区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到十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的要求,并将**区“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草案)的有关内容纳入规划。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发展优势产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海河开发**区段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增强投融资能力等重大战略举措为主要内容。

2.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相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思路和对策。

3.突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4.突出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位置。

5.结合规划编制,汇总一批重大项目。把规划的制定落实在项目上,落实在经济布局上,落实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

6.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要突出**区区域经济的特点,进一步理清和拓展发展思路,确定发展重点。

二、工作安排

为做好与**市“**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相衔接,我区“**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年6月至12月,为重大课题调研、专项规划(草案)编制和总体规划思路制定阶段。

1.**年6月份召开动员会,部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编制工作。

2.组织开展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调研,牵头单位于**年9月底前提交重大课题调研报告。

3.组织开展区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牵头单位于**年10月底前提交专项规划(草案)。

4.**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全区“**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工作,分析、预测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领域的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关指标体系,**年底向区人民政府、市计委提交“**五”规划基本思路。

(二)**年初至9月底,为修订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全区总体规划的起草阶段。

1.**年3月底前完成各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修订完善完工作。

2.**年8月底完成**区“**五”总体规划(草案)的编制工作。

3.**年9月底前组织对我区“**五”规划(草案)的评估、论证工作,并报区人民政府。

(三)**年第四季度至**年初,召开区人民代表大会,为我区“**五”规划(草案)修订完善阶段。

做好与**市“**五”规划纲要衔接工作。报请区委和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区人代会审议。

(四)**年初,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一个月内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修改。

三、规划体系

**区“**五”规划分为二级:总体规划,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由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专项规划,由区有关部门分别组织编制,由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五”规划的编制对实现**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区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全区规划编制工作。各单位、各部门也要切实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由主要领导挂帅,组织专门班子,明确专人负责,按照工作安排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展工作。

(二)深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和**市总体发展思路及经济布局,准确把握我区的发展阶段目标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各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中要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关键问题,突出专项规划对发挥区位优势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体现针对性、研究规律性、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今后10年至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借鉴国内、市内其他城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切实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重点和难点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和准备工作。

(三)统筹协调,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都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计划及重点项目。各专项规划要融入全市、全区的大环境中,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保持与相邻区域规划的错位,要保持与市专业规划的总体与分支关系。相关的重点专项规划之间要进行衔接,城区规划、土地规划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5篇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等“六大战略”,坚持靠改革消除弊端、靠开放聚集资本、靠发展破解难题、靠实力赢得尊重,经济社会呈现出全面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如期完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十三五”期间生产总值由400亿到近900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14亿到突破35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由75亿到突破260亿,城镇化率比“十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连续五年保持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区建设顺利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实现了零的突破,奇瑞汽车、瑞创农机、京源发电、大型空分设备制造、煤化聚甲醛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扎实深入,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水系二期、古城墙保护与环境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成功举办了清明文化节、中国收藏文化()论坛、第五届全国豫商大会、第十届全国展览会等大型活动,宋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区建设全面展开,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同时,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重大调整、产业升级加速推进、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城市品位较大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经济社会全面跨越的重要时期。综合判断当前形势,我市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不少挑战,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应对。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加大中原城市群建设力度,加速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着力把郑汴新区打造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从自身实际看,我市地处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区位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升,全市上下信心倍增,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跨越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市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偏低;结构性矛盾凸显,二、三产业比重低,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产业升级和转移的步伐加快,围绕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民生诉求不断增多,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要求更加强烈,和谐社会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形势,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优势,扎实推进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把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为战略目标,牢牢把握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原经济区、持续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把郑汴新区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大机遇,坚持靠改革消除弊端、靠开放聚集资本、靠发展破解难题、靠实力赢得尊重,坚持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引进、旅游带动、科教兴汴、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着力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市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走在全省前列的良好态势,到“十三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十三五”末翻一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跨越”和复兴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就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基本要求是:

——坚持跨越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发展机遇,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体制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稳农业、强工业、促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提高科技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发展转入创新驱动轨道。

——坚持开放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强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三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国家、省“十三五”规划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相衔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化”协调有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十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化率达到50%。生态环境有新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充分发挥,宋都文化特色更加凸显,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民主和谐。

二、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切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实施“8133”工程(8个产业集聚区、10大产业集群、30家重点骨干企业、30家高成长型企业),初步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总体要求,统筹处理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资源环保、农民利益等关系问题,着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载体和平台。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集聚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积极吸引特色优势产业、各种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集聚区汇聚。坚持把集聚区建设与开放引进战略紧密结合,大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大型项目,着力发展一批关联度高、辐射性强的产业集群;依托主导产业,着力吸引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企业,做强一批功能定位清晰的产业基地。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全面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功能,努力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做大做强汽车电动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光伏、木材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十大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实施项目带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重点培育壮大奇瑞汽车、晋开集团、空分、重装集团、畅丰车桥、龙宇化工、东磁集团、尉氏纺织等骨干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着力提升产品质量。

(三)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坚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核心区域、优势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加快鼓楼传统文化商业街区和龙亭新街口商业圈建设,推动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整合提升餐饮服务业,发挥我市饮食文化的优势,培育扶植餐饮业品牌。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服务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大河动漫城、国际会展中心、新区IT产业园区等一批新兴服务业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业,构建“368”物流网络工程,把建设成为豫东地区物流枢纽城市。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推进郑汴金融一体化,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豫东地区金融服务业枢纽城市。

(四)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继续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郑汴城际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城市道路、水电气暖、垃圾处理、供水供热等公用设施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源、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建立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五)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系统安全。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市“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以新区和县城发展为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努力构建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一)全力推进新区建设。抓住省委、省政府把郑汴新区打造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部级开发区的机遇,以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的综合试验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建设为目标,按照“带状布局、片区开发、园区建设、组团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建设融居住办公、科研教育、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生态型、现代化、复合型新城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区内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强化新区产业支撑,抓好重点项目,加快产业聚集,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都市生态农业四大产业基地。统筹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满足新区居民工作、生活等多样化需求。按照“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要求,积极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与郑州发展的对接。“十三五”末,新区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新区城市中心区基本建成。

(二)全面实施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加快老城区开发改造和城市东南出口建设。按照“保护、修缮、适度开发老城区”的要求,着力把老城区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商贸、人居为一体的“大宋文化体验之都,北方水韵休闲之城”。抓好环城墙景观带建设、历史街区修复和文物遗址保护,重现宋都风采。加快城中村和老城区改造步伐,积极引导老城区企业、机关和人口外迁,改善老城区面貌。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商场、酒店、宾馆等配套设施,提高承载能力。加大城市东南出口建设力度,加快企业居民区、自建居民区的改造步伐,抓好东入口景观带建设和火车站及周边地区改造开发,不断提升城市形象。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与县城的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三)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县城作为加快城镇化的重点,以产城融合为导向,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着力吸引各种要素向县城汇集,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持朱仙镇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承载能力。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就业、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突出问题。依法妥善解决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

(四)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城市设计,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经营。加大以美化、净化、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中部地区宜居休闲城市的整体形象。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提升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原则,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解决老城区入厕难、停车难问题。加强土地、财税等政策调控,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抑制炒作投机,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专、精、新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推进县域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以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园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切实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强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的扶持力度,建设部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优化畜禽生产结构,着力发展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现代物资装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培育农产品品牌,建设花生、西瓜、大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深入推进各级示范社建设,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二)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县域全覆盖。深化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协调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和供销社改革。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百村示范”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公路、沼气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农村初中改造,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坚持科教兴汴和人才强市战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深入实施科教兴汴、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一)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培育壮大一批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围绕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力争新建一批市级重点工程实验室,认定一批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的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等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弘扬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管理和办学体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市职教园区、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以及五县示范性职教中心等,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建成大学民生学院、大学北校区、市老干部大学以及高职培训基地。支持大学创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支持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

(三)强化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围绕我市发展大局制订人才战略规划,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实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制订落实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政策,积极引进市外人才和市外智力。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的相关机制,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提升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

文化是我市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发挥我市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努力形成充满活力、优势彰显、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一)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提炼弘扬城市精神,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素养。提倡科学精神,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体育中心、美术馆、科技馆、大宋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服务,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促进文化向基层延伸,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创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的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实施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宋都水系、古城墙保护与环境整治、繁塔禹王台景区开发、城摞城遗址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加强景区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建成1—3个5A级景区。抓好汴绣、官瓷、木版年画等旅游商品研发,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文艺演出、书画美术、饮食文化、休闲娱乐、会展收藏、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

(四)提升宋文化影响力。继续办好中国花会、中国清明文化节、中国收藏文化论坛等文化节会,强化文化交流,彰显城市魅力,扩大在全国和世界的知名度。加强对宋文化的研究,抓好文化遗产、文物景观、珍贵档案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着力扩大和提升宋文化在全国和世界的影响力。

七、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推进资源合理开发,促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以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为抓手,以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行业,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以强化用能管理为关键,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管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工业领域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二)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改造,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利用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循环式生产,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

(三)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工业污染防控、水环境治理、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和城市噪声污染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继续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完善费用征收机制,保障环保设施稳定运营。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林业生态市建设,以防沙治沙、农田林网、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为重点,抓好沿黄生态涵养林带、生态示范区和农业生态示范县建设,营造绿色。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提高林木覆盖率,增加固碳能力。加快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八、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竭动力。坚持靠改革消除弊端,以更大的勇气和力度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两转两提”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改善经济调控方式,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推行政务公开,全面提升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落实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继续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加快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理顺基础产品价格,建立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标准和征收率。健全价格听证制度。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投资保障机制,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公益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改革基本服务供给方式,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实现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要。放宽准入政策,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社会事业的新格局。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改善政策、体制和投资环境,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投资公共服务领域。抓好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新建项目、新办企业向基地集中。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加强创业指导,优化发展环境,完善金融信贷、技术、人才和信息服务

九、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并重,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以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引进大项目为核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央企和省内外大企业、集团,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实现重大项目的聚合效应。加强招商引资专业队伍建设,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增强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优化招商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性转移的重大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结构、培育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把开放招商与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政府、中介和企业协同的引资促进机制,引导外来企业投资我市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增长板块。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出口主体,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落实相关政策,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出口。积极引进出口型项目,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出口促进机制,努力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和出口产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资源开发。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十、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坚持着眼根本利益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创新社会管理与提升公共服务相结合,加快民生改善步伐,努力构建和谐。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推动各种形式灵活就业。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提高城乡中低居民收入。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落实国家家电、汽车下乡政策,促进农村家电和汽车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旅游、文化、养老、家政等消费,引导消费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养老制度全覆盖。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重,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实现跨区域可接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健全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职业病防治。加快新区医疗机构建设,构建布局相对合理的城市医疗网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优生优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五)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全面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机制、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平安建设,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平安建设责任制和维护稳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十一、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三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实现“十三五”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基础在全市各方面力量的聚合。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有效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搞好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实施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建设法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双拥”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抓好企业周边经营环境治理,努力营造依法办事、服务高效、诚实守信、平安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6篇

一、发展环境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不仅英美,即使是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也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以及调整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的阶段。欧美经济的企稳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是利好,但资本流动压力增大,同时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尽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已经来临,世界经济将再一次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新阶段。

从全国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依靠出口、房地产、第二产业的发展向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居民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交替。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必将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从区域看,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作为“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交汇叠加区,东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开放城市,北连京津冀经济圈,向西向南和中原经济区融合,为我县享受政策红利、加快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机遇,目前济际铁路、德郓高速、徒骇河通航等重大工程已经列入上级规划,另外“聊茌东大三角”即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转调创”实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作为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桥头堡的县,区位优势明显,有优势有潜力有能力在我市进一步加强同省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在全市跨越赶超进程中继续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今后接受京津冀、环渤海以及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更好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的热电、铝水、PVC等重要资源优势,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铝城枣乡”特色的品牌优势,可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要素支撑,为更好的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参与地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身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内生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支撑县域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还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环境容量、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增大。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四是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好“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助推我县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聊茌东大三角”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全面对接省会,加强理念、交通、产业、要素和资源融合,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突破、产业提升和园区发展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发展要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动实现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放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开放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跨入全国五十强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为“四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铝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平原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及生态县。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达到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万元。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特色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三产结构调整为9∶58∶33。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并与周边地区共同构筑互利共赢的中小城市群。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4%,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一是提高基础农业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推进全县高产示范区建设,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要求,围绕水源渠系工程、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等,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打造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突出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大枣深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方面的扶持力度,把大枣产品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发展生猪、肉牛、肉鸭、优质鱼等生态养殖基地,培育壮大獭兔养殖加工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精致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的蔬菜、食用菌、畜禽、瓜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率先建成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肖庄、冯屯、贾寨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和有机农业示范区,以聊夏路为中轴线建设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现代果蔬种苗繁育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充挖掘水、大枣、园林文化价值,规划建设部级森林公园、圆铃大枣观光园、徒骇河生态防护林区以及普济沟慢生活体验区,扩大枣园面积,建设博临路枣乡生态长廊,连接肖庄镇、博平镇两处枣乡观光园区,构筑“两园共建、一廊相连”的鲁西枣乡新格局,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形成集“枣乡文化、生态农业、大枣采摘、劳动体验”为一体的万亩生态采摘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部级金牛湖湿地公园。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在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并逐步探索合作社重组整合或成立联合社。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邢水库、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赵牛河、七里河、管氏河、茌新河等河道蓄水工程的新建、改建及维修,拦蓄汛期雨洪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源;围绕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围绕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纺织、味精、人造板、汽车配件、铝深加工等向“产业高端”进军。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整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端产业”,实现产业档次和质量的提升。重点扶持新型合金材料、精密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铝电及铝加工、纺织、医药、汽车配件、人造板及聚氯乙烯六大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火电,重点推进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新建扩建工程,加快煤炭储运配送设施建设,完善煤炭供应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支持输变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铝及铝加工产业重点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研发与飞机、高铁等高端装备配套的铝合金型材,建成全国重要的铝生产及铝制品加工基地。纺织产业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和品牌化的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纵向纤维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以及土工织物等。医药产业通过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发展中药原料药、新型诊断试剂等产品,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药品研发与生产等完整产业链。汽车配件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底盘、车身铝制部件、尾气净化装置、EGR冷却器、新能源汽车关键配件、提高汽车配件行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检测水平,促进产品尽快由配件市场走向配套市场。人造板产业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向单线能力大、能耗小、集约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发展板式家具制造业。氯乙烯产业重点发展聚氯乙烯异型材、PVC膜、硬质管材、装饰装修材料、一般软制品以及日用消费品。

二是全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新材料加快发展高精尖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建成国内重要的注射剂产业园、中药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太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秸秆制取生物质燃料油、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重点培育全铝发动机和全铝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瑞华电子项目的带动效应,加速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其它高端产品,努力将县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尾气净化器、地源热泵、除尘及脱硫脱销设备制造、节能照明产品、墙体保温建材等。

三是加快构筑空间新布局。把“2246”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围绕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两大任务,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基础上抓好产业提升,着力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价值链突破,在做好产业高端的同时,重点谋划突破高端产业的文章,争创部级经济开发区。县高端产业聚集区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项目,首先要突破高端产业,实现“高端产业”项目的聚集,鼓励发展产业高端,创建“转调创”实验区和“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沿线两个经济隆起带。以309国道段为依托,围绕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现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增强辐射延伸,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动力带”;依托聊夏路产业隆起带,建设新兴环保、科技创新项目,发展生态、文化、观光农业,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示范带”。培育四大百亿产业。坚持“抓点、带线、扩面”相结合,努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加快纺织、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壮大6个特色园区。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对于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清晰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园区或集聚区,进一步明确,确定未来重点支持的特色园区。坚持“科技先导、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助推经济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突出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产业,着力实施“1231”工程(即着力培育1个服务业园区、2个服务业重点城镇、3个服务业重点企业、1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徒骇河流域开发”亮点工程。亮化我县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健康养老高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全县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是整合提升物流资源。结合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规划郝集、徒骇河流域、华源、万和通四个物流聚集区;鼓励社会资产、物流资源和优势资本向骨干物流企业集中,培植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全县物流业整体水平,建设省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二是建设养老服务业高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繁荣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提升现有商贸企业水平,搞好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健全金融保险产业。加强与济南金融经济圈的融合,加快吸引金融服务型高端人才,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建设金融商务区,吸引相关金融机构入驻,完善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区域性金融高地。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网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扩大抵押物范围。积极拓宽金融市场,构建互联网金融,推动创业投资、拍卖、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五是优化提升旅游产业。积极融入济齐聊旅游带,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将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全省重点旅游区和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城市主题游、休闲观光旅游线和特色乡村旅游。抓好大枣、黑陶、剪纸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加快特色餐饮、住宿、交通、休闲等旅游配套设施和重点景区改造。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县铝深加工、纺织品、汽车配件、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各类产业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加快建设公共开放服务型的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发展技术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围绕农产品检测、汽车配件检测、药品检验检测、汽车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构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充实科技服务业种类,全面提升我县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七是推广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金号织业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全面实施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进工业生产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进生活的“六进”工程。

八是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实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强化实际操作训练,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培养适应我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推动家政服务培训,通过引入企业、外地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保姆、养护、保洁、月嫂等多种人才的教育培训,做好教育培训人才劳务输出工作。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坚持开放,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更高水平开放,努力走一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人才,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产业化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高起点引进。坚持资本、成果、技术和人才并重,积极引进高层次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调整重组机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直接购买先进技术,支持规模骨干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招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三是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层面上集聚融合。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着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四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项目,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强化服务业项目招引,努力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强化载体功能建设,加快特色园区发展,推进特殊功能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科技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一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

(五)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培育壮大民营经济。

坚持抓大与促小结合、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下更大的功夫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金融创新试点县为契机,健全民间融资监管,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探索企业融资互助合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股权挂牌以及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对拟上市企业服务,加快股份制改造和重组进程。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生产力布局。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培育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激活民营经济。

(六)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好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两区同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是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紧抓“聊茌东大三角”对接融合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完善提升茌中河及环城水系人工湿地,加快金牛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推动县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公交站点、绿地公园、健身设施、停车场、快速充电、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庭服务等在内的十五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民生支出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1125”工程,建设一路一园二厂五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施好博平、冯屯、乐平“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以及承接县城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科学规划,将全县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和开发强度,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搞好产业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实施“镇域经济突破”战略为总抓手,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决避免产业同质化现象,壮大镇域经济,实现镇域特色发展,支持西部乡镇创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万亩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建设绿色生态新家园。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承接落后产能,避免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以全国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生态城“三城同创”为抓手,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农田林网化、城乡美化绿化五大工程,积极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等级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七)注重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坚持控制增量与降低存量并举,严格执行项目能评、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脱硝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支持信发工业园创建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铝深加工、人造板、聚氯乙烯、绿色建材主导行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品种,稳定主导产业链;推进信发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强强联合,重点推动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以及电石渣等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特种水泥、夹心石膏板、PVC填料、高档装饰板、环境修复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构建“氧化铝-液碱-聚氯乙烯-石灰、电石-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依托信发集团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的契机,建设国家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加快建设环城水系,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部级森林公园、部级湿地公园、部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生态县。

(八)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新。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办好农村完小和必要的教学点,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做强文化事业。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同时大力加强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要统一制式,合理分工,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将免费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送到因特网等媒体和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效保护民间剪纸、董庄中堂画、荡子秧歌、伞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表演或创作能力的团队和骨干,促进县乡文化繁荣。

三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逐步增加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对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力量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发展机制。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7篇

《纲要》提出了乡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做好三个“加法”。即“3+2”、“上+下”、“红+绿”。“3+2”:即前三年服务好城万快速通道,后两年利用好城万快速通道。“上+下”:即既做好山上的“文章”,又做好山下的“文章”。 在山上,建好产业基地;在山下,围绕产业基地,做好产品深加工,搞活贸易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条。“红+绿”:即红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相结合。围绕总体思路,《纲要》提出了乡 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纲要》提出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生态立乡,使双河成为县 西部形象展示区。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县乡是城口的“西大门”,距县城55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建制村,70个村民小组,2942户、10869人。该乡东邻九重山部级公园,西接八台山部级地质公园,南与万源市旧院乡毗邻,北与万源市曹家乡相连。乡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城万红军指挥部遗址)和绿色资源(山青水秀、森林茂密、风光宜人),还有宝贵的黑色资源(煤炭)。

(二)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乡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五年奋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到底,全乡生产总值达到 万元(预计,下同),财政收入实现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粮食产量 吨,油料产量 吨,生猪出栏 头,猪牛羊肉总产量 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形势与机遇

从全国看,一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二是在中央的“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了“富民”的思路和任务,这应该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第一个五年发展的好的起步阶段,三是目前我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这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志,所以,这也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的转型时期,我国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要走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从重庆看,一是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等系列国家战略举措,提升重庆发展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二是重庆作为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总体战略格局中长江横轴和包昆纵轴的交汇点。三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增添强大动力。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行政单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解决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为加快重庆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从城口看,一是全县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了“加快建设“巴山之门、生态之都”的思路和定位”。二是全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产业、城镇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新农村、生态保护、扶贫、改革等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具体的任务中大做文章,大有作为。三是全县在具体的项目支撑、投资环境、招商力度、规划实施、城市形象、技术支撑等有了政策保障。

随着双河在“十二五”期间城万快速通道的打通,双河将逐步改变其封闭的对外形象,双河与外界的联系将得到加强,其资源优势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乡 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挑战与问题

乡由于历史欠帐过大,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地理劣势、现有经济水平、主要生产要素的制约和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等几个方面。

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程度较深;经济结构不合理,业态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旅游产业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教育基础薄弱,人口素质偏低;卫生资源短缺,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民养老保险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导致人才匮乏;

劳动者素质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全乡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各种利益纠纷和摩擦不断增加,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将影响“十二五”期间乡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五个重庆”、“四个城口”的总体部署,以“巴山之门、生态之都”为总纲,以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紧紧围绕把城口建成向北重要门户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集中精力抓重点,改革创新求突破,善作善成重落实,坚持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生态立乡,使双河成为县西部形象展示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基础优先、绿色增长的原则。基础建设是整个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乡 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基础设施、基础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全乡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要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增长。

2、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全乡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兼顾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确保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根据全乡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药则药,不搞“一刀切”,不搞“瞎指挥”。

四、发展思路

综合分析乡的实际情况,在未来五年,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做好三个“加法”。即“3+2”、“上+下”、“红+绿”。

“3+2”:即前三年服务好城万快速通道,后两年利用好城万快速通道。

“上+下”:即既做好山上的“文章”,又做好山下的“文章”。在山上,建好产业基地;在山下,围绕产业基地,做好产品深加工,搞活贸易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条。

“红+绿”:即红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相结合。

五、发展目标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

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

3、工业总产值达 万元,年均增长 %;

4、农业总产值达 万元,年均增长 %;

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年均增长 %;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7、人口自然增长率7‰以内;

8、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达到100%。

六、重点任务

(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未来五年,乡将走“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发展道路,综合自然资源和发展基础等综合因素,着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产业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打造“特色双河”。

1、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在畜牧业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布局区域化,促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结合双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猪、山地鸡、板角山羊等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合理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为提高畜牧总体效益打好基础;二是养殖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山地鸡只(蛋鸡常年存栏500只)、肉牛10头、板角山羊6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综合措施,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适度规模养殖水平,走分工分业、规模化、专业化饲养的路子;三是生产标准化,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畜产品品牌化。按照现代畜牧业“圈舍标准、设施配套、品种改良、管理规范、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统一圈舍设计图纸,以圈舍及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优良品种、饲养规模、饲料兽药投入、生产防疫技术等畜牧生产标准的应用;四是经营产业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坚持外引内联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生产、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订单养殖”、“寄养”等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经营方式,使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企业“低成本”发展,农民“零风险”增收。五是服务社会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促进配套服务业发展。认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畜牧生产设施、良种、饲料、防疫等物资供应,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市场开拓营销等工作。重点抓好科技、防疫、融资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平台,为农户提供品种改良、饲料兽药供销、市场信息、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实现互动共赢。

2、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在林业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森林培育,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健全的林业行业管理体系。发展三大产业,即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森林食品业、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加工业和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四大基地,即干果基地、中药材基地、商品林基地、林业传统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笋竹、山野菜等);培育一个市场(林产品边贸交易市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县农民脱贫致富。

在林业上,一方面抓好基地培育,不断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建设森林双河;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对现有商品林进行合理采伐,开展林产品深加工,改变目前卖原木的现状,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3、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

在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上,一是丰富品种创特色。双河反季节蔬菜80%以上种植包包菜。要引导菜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观念,试种其它名优特新品种,达到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轮作降低病虫害;通过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品质,增加收入。二是提高质量打品牌。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重点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倡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对蔬菜病虫害做到对症下药、科学用药、轮换用药,加强农药使用源头管理,减少农药污染,杜绝超标菜上市。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外观包装工作。今后的发展中应在产品的包装上给予研究与完善,重点发展旅游方便菜、美容保健菜、营养多味菜、无公害蔬菜等,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销量。三是培育龙头

企业。积极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民”、“公司+农民”等有效机制,促进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重视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蔬菜基地连订单、蔬菜市场引订单、发挥农村能人拿订单、创办服务实体跑订单”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产品销售量,降低菜农的生产风险,使“公司+基地+农民”形式成为农民联结龙头、联结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四是搞活流通占市场。建立一个既能贯彻政府意图,又反映企业意见的全乡蔬菜产业协会,协会由从事蔬菜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监督管理的法人和自然人资源组成,以服务为宗旨,协调会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各会员之间、会员和乡内外同行之间的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科研、信息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会员的正当权利。培育壮大营销员,通过合股、合作等方式组建销售企业,提高流通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以适应大流通的要求。设立蔬菜信息中心,实现与重庆及外地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工作,实现蔬菜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价格出售。4、做大做强煤炭产业。

一是坚持依法办矿。必须进一步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履行打击监管职责,加大巡查密度和打击力度,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措施和手段,巩固“打非”成果。对因打击监管不力造成成片启封、酿成后果的,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对合法矿违规违法建设、违规违法生产、甚至给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等帮助行为的,必须严加惩处。二是坚持安全办矿。在煤炭产业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效益,不抓安全就是对矿工生命不负责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加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科技办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企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就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状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引进科技、引进人才的观念,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合煤矿特点的新装备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竟增能力。

(二)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

“十二五”期间,乡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是扩大场镇规模,加强旧城改造力度,完善城镇管理,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情双河”。

根据现有场镇的地形形貌、设施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改善风貌,扩大规模,集聚人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严格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为断完善场镇功能。加快通讯、广电、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派出所、农技站、连锁超市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场镇辐射带动能力。

以“建造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通过牌坊、风火墙、雕塑、戏台、壁画等景观元素,表现大巴山腹地的古老风味和风土人情,展示独具特色的“红军文化”。建设滨河景观带,实施沿河绿化,布局休闲设施,打造河岸景观。在重要地段布局主题雕塑等人文景观,展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及大巴山地域文化,展现双河特有山水相依的风情画卷。

(三)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河地方文化之魂。它源于历史、源于生活、源于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红军文化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要弘扬红军文化,搭建宣传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把每年的10月定为“红色文化活动月”,开展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红军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既是增强双河人民创业动力的需要,又是充分展示和推销双河红军文化、双河秀美风光的需要。依托红军文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巧打“红色”牌,以红军文化为载体,扩大英雄双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川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乡,使双河这片红色土地真正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圣地。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全乡各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未来五年“发展双河”的重中之重。

坚持“不举债,量力而行”的要求,坚持“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经济发展速度,尽力而为”的原则,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解决百姓渴盼的路、水、堤等基础设施,架设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

在未来五年,乡计划修建道路 公里,修建连接每个村的公路,车辆能到每个村(居)委会,实现道路“村村通”;完成300户高山移民的分散安置工程,集中安置地为1个乡集镇、5个中心安置点;完成全乡 户农户自来水安装工程,解决全乡村民的饮水问题,保证每个村民能喝到干净的水;完成全乡的 户农家的农网改造工程,保证全乡村民的用电问题;建立污水池、沼气池等处理全乡居民的生活垃圾。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双河发展增添后劲。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其屋、活有所乐、灾有所救、困有所帮”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均等化,着力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民生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和谐双河”。

民生问题是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乡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关注民生民利,及时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问题,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加强对乡所有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中心校特别是村小的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

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完善村卫生室的建设及服务管理;三是通过有线电视入户、广播村村通、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切实解决老百姓精神资源贫乏的问题,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完善移动机站的建设,实现乡 通讯全覆盖,发挥各村(居)远程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老百姓信息服务和交流的渠道。五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重庆市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及行政执法力度,大力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宣传并建立计划生育基层自治村居。六是在未来的五年继续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惠民政策,让百姓的实惠。从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开展扶贫工作。打造“富裕双河”。

一是高山移民扶贫,继续加大对偏远山区的的农民的搬迁力度,改善其生活环境;二是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林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三是教育扶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四是保障式扶贫,实施农林产品收购保障价格,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五是劳务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丰富农民增收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六)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模范乡建设。

未来五年内,要加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乡内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宜居双河”。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控制。建成区域性自然生态屏障和生态调控地带,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森林双河、宜居双河”建设。

(七)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开放水平。

开放与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合作的力度和强度,是从分利用资源、实现双赢的过程。增强区域经济意思,对提高开放水平有积极地作用。通过“开放双河”,实现经济增长。

“十二五”期间,乡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主要做到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合作,通过“联帮带”等活动渠道与政府部门、企业等结对子的方式寻求合作项目或者资金等帮扶;鼓励各地企业来双河投资,特别是针对双河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项目投资,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等方面吸引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来双河落户;积极利用乡 的优势资源,争取引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为双河经济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八)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

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等城乡统筹政策先后实施,大力促进了双河统筹发展。深化制度,创新机制,打造“统筹双河”。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将按照有偿自愿,综合配套,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根据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为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和城镇承受能力,针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和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为农民转户进程做好宣传,办理工作。配套实施多方面的政策,推动常住城镇的非城镇户籍人口有序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相统一。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工商业用地流转,引导乡镇企业、农村集贸市场、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向就近的小城镇集中,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和服务功能。针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育滞后,农民自己的市场主体缺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难以保障的实际,按照人口向城镇和农民新居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建立以行政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租赁为主、投资入股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全乡上下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全面统筹,方能取得成效。

为更好实施“十二五”规划,保证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以乡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副乡长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重大决策,确定各阶段、各年度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年度计划、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编制,实施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协调、管理和监督。

同时还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规划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强化与各级领导单位的沟通协调,促进项目有序开展实施。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建立规划实施的项目支撑体系

乡针对“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项目建设实施提了相应的项目支撑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科技支撑。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技术部门、行业组织及技术公司的交流合作,把握关键技术,打造重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人才引进与培养。创造有利环境,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员,特别是农技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产业发展、企业管理等类型的人才到双河工作,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对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工作任务更好地实施。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

,特别是资源主导型、投资主导型经济的发展经验,借鉴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施行积极的产业导向,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于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三)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技术发展促进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而技术和人才是双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乡 未来五年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因此政府为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实现,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保障。

通过高薪聘请市内外各行业专家,建立乡 政府专家咨询网络,使县政府在制定重大政策或决定时做到科学决策;通过投资项目的引进、建设,吸引部门行业的精英投入建设双河的队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产业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组织,企业与部门的技术交流,加快乡现有企业技术升级步伐;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乡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特别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规模化及现有品种的优质优产。坚持引进外地人才和培养本地技术骨干相结合的原则,改善就业环境,提高福利待遇,提高技术培训质量。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能吸引加好的项目,吸引投资的企业。强投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形象,为投资者提供一流、规范的服务是招商引资的必修课。将招商引资的重点从以优惠政策为主转向改善综合环境为主,改善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

在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各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方面改善提高,完善投资硬环境;在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公平、规范的体制环境,不断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加强信息公开,加强政府部门执政信息公开,推动执政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解决群众的困难,成立企业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解决企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公平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问题。

(五)加大宣传力度

“十二五”规划批准实施后的开展落实是未来五年双河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公众明白“十二五”期间全乡的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点,明白政府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增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推动规划重点工作的实施。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8篇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策应沿江开发,狠抓“重大项目效益年”推进工作,努力打造“活力新区、实力强区、魅力美区”,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据统计,20*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计划的101%,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3.0:52.8:44.2。财政总收入34166万元,增长33.5%,完成计划的1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30.3%,完成计划的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亿元,增长28.1%,完成计划的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3亿元,增长46.2%,完成计划的112%。

1、平台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扎实开展

20*年,我区“一城三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多方筹集资金7203万元,完成土地报批1880亩,完成土石方231.8万方,修筑园区道路7.3公里,铺设水电管线16.6公里。目前“一城三基地”共有入园项目110个,其中投产项目51个。“一城三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46%;主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42.7%;上缴税收7000万元,同比增长12%。项目建设效益日趋显现,已成为我区财税重要的增长点。坚持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一是突出产业抓招商。依托我区现有产业优势,成立了7个产业招商工作组,共搜集有价值招商信息51条,外出招商28批次,邀请并接待客商34批次。积极申报江西九江化纤纺织产业基地并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成功承办了20*年九江化纤纺织产业招商会,会上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个,合同引进资金71亿元。二是开展“四个对接”促招商。先后与中船、中粮、华凌等多个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联系接洽,主动对接27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的科研项目20个。20*年,全区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9.6亿元,完成计划的141%;实际利用外资4664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33%;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5亿元以上项目8个。

2、重大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

我区确定20*年为重大项目效益年,通过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产达标率。坚持项目推进工作“一月一调度,两月一督查、一季一评比”的制度,在列入调度的98个重大项目中有投产项目47个,开工项目43个。诺贝尔陶瓷项目完成投资3.24亿元,建筑工程开工面积14.16万平方米,内外装修已基本完成;科茵格改性沥青生产车间设备已安装,沥青原料已入库。长岭风电项目8.9公里道路全面完成,23个风机基座全面完工,已完成11台风机的安装,7台机组实现发电;百川混凝土项目8月26日试投产,生产经营形势稳定。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省级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铜九铁路于20*年9月1日正式通车;“九昌樟”成品油管道工程全线贯通;杭瑞高速项目征地拆迁已基本完成;京九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江西省天然气管道工程已完成项目选址和管线路游规划。20*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3亿元,增长46.2%,完成计划的112%。

3、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民营经济快速壮大。

20*年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同比增长8.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30.3%,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6亿元,同比增长40.8%;企业利税3亿元,同比增长21.4%。三是支柱工业强势发展,玻璃纤维、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纤化工五大行业正在成长为全区工业支柱,五大产业规模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亿元。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全区民营经济已有产品注册商标36个、专利产品和技术19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52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4%,同比增长2.6%。

4、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商贸旅游后劲增强。

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开工。一是投资114亿元的九江*(华凌)国际旅游商贸港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我区五里街道,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目前该项目一期征地已经完成。二是投资2亿元的信华国际商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功吸引了30余家大中型企业入驻,有力推进了我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三是投资3亿元的映日荷花文化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开工建设。四是*特色旅游饮食文化城和*旅游商贸中心两个亿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投资额分别达到1亿元和2亿元。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3亿元,增长28.1%,完成计划的1*.5%。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发展旅游产业,组织区内景点参加20*九江(*)旅游大蓬车宣传推介活动,邀请各大旅行社到我区景点考察。整合资源,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成功组织海会镇、赛阳镇申报九江市旅游强镇,威家村、莲花村申报九江市特色旅游示范村。20*年,全区接待游客154.21万人次,增长10%,其中接待境外旅游人数4427人次,增长1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亿元,增长10.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2.81万美元,增长10.4%。

5、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我区继续发展传统农业,2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4847万元,增长9.1%。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油菜种植面积3.9万亩;生猪出栏83807头。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成功申报江西美庐乳业有限公司、九江天洋高新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创大牧业等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大力实施“百里果业”工程,全区共新增种植茶果树1.3万亩,果树品种达13类。20*年,我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重做好47个试点村的村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切实抓好自然村整治,认真开展“三清六改”工作。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1890万元,清运垃圾1350余吨,水塘清淤2000多方,清理路障160余处,完成改水、改厕1361户、修建农村公路68公里。各试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了一批文明村、和谐村、致富村和“十星”文明户。

6、财政运行形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年,我区财税部门紧紧围绕财政目标,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实行激励型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确保民生工程支出,圆满完成财政各项任务。20*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4166万元,增长33.5%,完成计划的113.9%;其中一般地方财政收入23537万元,增长33.4%,完成计划的122%;完成财政支出34056万元,增长37.4%,完成计划的138.8%。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6072元,增长12.3%,完成计划的1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40元,增长8.2%,完成计划的100.2%。

7、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申报,获得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扶持。通过“两免一补”、社会捐助等手段确保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积极组织材料,申报了一批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开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全区参合农民95062人,参合率85%。积极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2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城乡清洁工程扎实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力求做到“清洁无死角,村组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城乡清洁工程正逐步向纵深推进,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全区已基本构建起一个运行有效、群众参与的城乡市容环境卫生体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240人,全面免费培训16629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123人。全区养老保险参保9237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14962人,65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不够理想,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财税增长压力较大等。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2009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2009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切实把握发展机遇,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主攻城东港区,建设核心城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区内生产总值达到109亿元,增长15%;

——财政总收入实现37600万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5377万元,增长7.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9亿元,增长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增长4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25%;

——农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9‰以内;

——单位GDP能耗降低4.6%。

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全力打造城东港区,加速提升工业经济水平。

主攻城东港区,重点抓好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和姑塘化纤工业基地开发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将沿江工业基地规划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把化纤工业基地纳入城东港区范畴,按照“码头物流区、产业聚集区、临港新城区”三位一体的建设构架,编制城东港区建设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报批工作,以保证项目用地需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破解融资难题,重点做好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开发,力争全年投入建设资金2亿元,完成征地2000亩。推进基地“六通一平”建设,启动基地内疏港通道一期、滨江东路延伸线二期等道路和恒阳化工、配煤中心、改性沥青等专用码头建设。大力推进姑塘化纤工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拉开路网,启动姑塘变电站建设。三是加快项目推进。促进诺贝尔陶瓷、科茵格沥青、赛洛天然气、展宏纸塑、嘉盛粮油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推进赛得利化纤、东海造船续建工程建设。坚持“惜地如金”、“岸线胜金”,提高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开展招商选资,围绕化工、化纤、建材、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突出抓好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促成落户项目开工建设、达产达标。

2、精心打造特色城镇,努力实现港城联动、城乡一体

加快城区城镇建设,将城区城镇建设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一是积极完善城区功能。全力策应九江市核心城区向*区拓展,全力配合琴湖大道、德化东路、金凤路延伸线、南一路延伸线等城区主干道建设。配合实施好南山公园、十里广场、经济适用房等民生项目。加快启动肖家河联盛广场、*文明新城、“两河”整治等城建项目,争取更多市政功能性项目在我区实施。全力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和城市绿化“三个十”工程,不断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品味。二是强力推进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海会、姑塘、威家、新港、莲花、赛阳等中心城镇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环*中心城镇群。抓住海会镇成功获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机遇,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三是不断加强城镇管理。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抓好边街巷道的整治,健全城乡一体的环卫管理机制,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行建设农民公寓安置拆迁户模式,坚决杜绝违章建筑,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3、强化招商选资,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源动力

创新招商方式,推行招商选资,围绕园区定位,开展产业招商,推进以商招商。重点抓好在谈项目的跟踪对接,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一是主攻园区产业招商。依托工业基地,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园区招商工作组,围绕园区产业定位,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专业招商。努力促成cpp烯烃、中粮油脂、热电联产和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签约落户。二是利用城镇载体招商。按照城区规划和功能定位,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引进开发商对中心城镇进行整体开发,改善中心集镇面貌。依托城东港区建设,打造新港临港新城;围绕产业特色,打造威家旅游商贸城镇。三是整合旅游资源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结合百里果业工程,引进打造一批城郊农家乐项目。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

4、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大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和达产达标率。一是健全机制服务项目。坚持并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贴身保姆式服务,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项目推进任务,确保列入调度的84个项目如期开工建设,达产达标。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抓住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有力时机,努力把握国家拉动内需投资方向,按照“项目不论一二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的要求,千方百计包装项目、争取项目。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农业和民生等方面的争资争项工作,努力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三是积极促进企业增效。帮助企业“过冬”,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强政银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支持财兴五金、美庐乳业等企业上市融资。用足、用活中央和省市帮扶企业政策,鼓励企业招才引智,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5、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城郊型新农村。

继续稳定农业生产,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百里果业工程”,着力发展苗木花卉、水果、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切实搞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力争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47986万元,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达6558元,增长8%。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和“五新一好”的要求,大力推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加大“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培育和壮大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好“三清六改五普及”,努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村。

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整合旅游资源。

依托区位优势,围绕浔南大道物流园区,积极构建物流发展平台,初步建成集商业、运输、存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着力建设好华凌(*)国际旅游商贸港、华东装饰材料市场、慧龙新城财富广场、*旅游商贸中心、九江花卉苗木市场、九江茶叶市场等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结合城区扩展和旧城改造,招引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城,营建商品卖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置分支机构、布置网点,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零售餐饮、道路交通、文体娱乐、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业。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25%。以环*公路、十里大道延伸线、105国道为纽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对映日荷花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区旅游商贸中心、章光101养心苑、德湖旅游度假山庄等重大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旅游。认真做好星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的培育、规范、监督和管理,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70.1万人次,增长10.3%;接待境外旅游人数4879人次,增长1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7亿元,增长10.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6.7万美元,增长10.5%。

7、密切关注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9篇

全县各行业、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既定目标,紧紧围绕“兴工、强农、扩城、惠民”四大战略,全力推进生态宜居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全县各部门、单位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扎实抓好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顺利地实现了主要预期目标。今年是我县经济增长、实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进步较快的时期。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20亿元,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5亿元,同比增长3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5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8亿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956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510元,同比增长1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4%,完成了市定指标。

1、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我县重点完成了7个四星级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县共投入资金5800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升级工程,硬化屯间、屯内道路38.2公里,铺垫砂石路251公里,建设围墙5300延长米,修建路边沟9000延长米,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处,打饮水井27眼、入户3039户。全县共投入资金830万元、出动人力7.5万(人)次、车辆1.2万(台)次,清理路边沟60万延长米,清理垃圾5.5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5.6万亩。完成美化绿化标准屯20个。继续实施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落实优质玉米种植面积235万亩,绿色水稻54.9万亩(新增11万亩),两高大豆45万亩,经济作物8.2万亩。,全县粮食总产达到47.1亿斤,比去年增收3.2亿斤,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投入2000万元,新建水稻智能化育苗加工厂3处,新建现代化日光节能温室15栋,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600栋。建立18个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面积67.45万亩。

2、全县项目建设成果显著,招商和争取资金再创新高

全县共洽谈对接项目121个,投资额310.62亿元,到位金额13亿元。其中开工建设的项目41个,投资额55.39亿元,到位资金12.41亿元;签约待建项目18个,签约额62.22亿元,到位资金0.59亿元;洽谈对接项目62个,计划投资194.46亿元。在签约的项目中,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20个,10亿元(含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其中,总投资14.1亿元的江苏雨润集团生猪养殖饲料及屠宰加工项目目前已投资7.5亿元,完成了办公楼、宿舍楼、屠宰厂的土建工程;投资1.2亿元的宏业实木家具加工项目已竣工投入生产;投资1.5亿元的科兴建筑机械生产项目已经竣工投入生产;投资1.3亿元的华强皮草公司毛皮交易综合市场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省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2.73亿元,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的155%。共向上争取项目313个,到位资金12.7亿元。

3、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民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70万平方米。安居工程完成369户的拆迁工作,拆迁面积4.05万平方米。建设保障住房550套,面积4.16万平方米。新农保和城居保参保率达到99%,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率实现100%,被国务院评为新农保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0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9%。投资1.2亿元,新建、改造了万发镇中心小学等23所学校教学楼,改建了龙泉镇等5所标准化幼儿园,4所标准化学校建设。投资1亿元完成了县医院及行政综合楼主体工程。投资360万元完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投资1100万元安装电子眼1000个。完善了社会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建立了县乡村屯四级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县内各类培训学校及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师资和教学资源,实现技能培训680人,引导性培训3万人,受训学员合格率达到95%以上。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和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县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平稳提升

完成了两镇17个地块、60.8万平方米用地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了镇第三水厂、集中供热二期、新城区广场、农贸大市场建设工程等规划前期工作。完成了镇内拥政路、等6条道路及各种管线综合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了镇文化公园的规划工作。完成了两镇25个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审批规划用地面积70.1万平方米。新增新建楼房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老旧楼房新接供热面积3万余平方米。完成44个小区64栋旧楼改造,总面积4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00户,拆除危房面积8.3万平方米,新建节能住房5.8万平方米。

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显著,这是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排难奋进、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在认真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较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迟缓,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困难较大。三是工业企业规模小,发展质量不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计划安排

2013年全县上下将继续深入实施“兴工、强农、扩城、惠民”战略,加快生态宜居中等城市建设步伐。

1、计划安排的总体思路

在计划安排上,重点把握了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发展问题。关注民情,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三是更加注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着眼于建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1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达到6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0%,达到2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7%,达到47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7.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4.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达到126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到6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达到1438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10300元。

三、2013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按照县委十五届党代会精神和县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思路,2013年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建设“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决兑现国家对“三农”的各种奖励和补贴,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粮油、突出畜牧”,切实抓好粮食畜牧等传统农业,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在4个乡镇建设高产田和改造低产田;在乡建设1处万亩高标准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两个万亩和16个500亩大垄双行新模式科学种植示范区;建设4个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实施节能增粮和节水扩稻项目,完成旱田节水增粮面积4万亩,增加水田面积12万亩;

2、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确保投资快速增长

我县是农业大县,要实现高速发展,不仅需要产业支撑,更主要的还是要靠投资拉动。只有扩大投资,才能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和后劲,才能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资、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创新方法、扎实工作,真正把“项目建设年”建成项目大发展年、投资大增长年。重点启动穿越,完成园区7.8公里路网和14公里给排水等附属工程。推进南直路、特种钢厂异地搬迁扩建新建工程。完成全年对接招商引资项目120个,签约项目25个,落地项目20个,完成内资17亿元,外资800万美元,争取项目200个,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

3、强化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发展实力

财源建设是财政增收的根本途径。一是重点扶持基础财源和新兴财源项目。科学运用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税费优惠、项目奖励等财政调节手段,鼓励多领域、多层次吸引海外、国有和民间资本投入,大上工业项目,从根本上提高财政实力;二是抓好“增收、节支、严管”工作。重点抓好契税收入、耕地占有税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入、基金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同时,全面压缩弹性支出,严格清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现象,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依法行政机制和资金运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追加预算审核制度,改进审核办法,提高审核效益,使资金拨付与监督有机结合。

4、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眼点,加快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加大财税征收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为民生体系提供强力保障。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大撤并村屯力度,建设1个五星级、5个四星级农村新社区;建设3000平方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新建高级中学4000平方米女生宿舍楼;改造农村10所薄弱学校,完成12个校舍安全附属配套工程;启动县文体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建设部级残疾人扶贫培训养殖中心;实施兴隆镇5万平方米休闲公园建设工程;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新农保参保人数20万人,参保率达到95%;城居保参保人数3000人,参保率达到9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