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在线中小学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57

在线中小学教育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1篇

关键词 在线教育 互联网+教育 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要求通过“互联网+”模式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创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全新教育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政策的大力推进就意味着“互联网+教育”模式不能仅仅存在于理论与学习的层面而是要在实践中发挥效果。

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形式之一,即能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达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理想,减少城乡教学差距,帮助改善传统教育中现场教学的不足性,又能建构出独立的虚拟教室,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加多元化的交互,更能利用大数据实时筛选、存取大量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更丰富的选择与机会接触信息社会的学习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的在线教育推广都是靠国外总结的经验缓步前行,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同于国外,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型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当先进的经验“水土不服”时,要想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时代下的在线教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学生,了解我们自己的在线教育应用现状。

2当前国内在线教育的主要运营模式

2.1 B2C模式在线课堂

B2C是在线教育领域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即由在线教育机构把教学资料和视频资源等产品上传到服务器,再以会员或者学习卡的方式向学生出售权限。

B2C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稳定且成体系,课程内容有保障,企业盈利也比较稳定。

2.2 C2C模式在线课堂

C2C模式是教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直接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即时的讨论。

其优点在于平台两端的主体都是个人,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完全以学生自己的兴趣取向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平台,对教师而言,C2C模式的在线课程不像B2C那样要求教师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只教授自己擅长的课程,人人都可以成为教师。

2.3 B2B2C模式在线课堂

B2B2C模式,也就是B2B模式,在线教育机构将自身服务直接提供给机构、学校或者团体。

B2B2C模式在国外运用的非常广泛,几乎90%的大中型企业都会选择这种模式进行员工培训。B2C模式的在线教育可以提供一整套制式的培训计划,更加集中稳定。对机构而言也有更强劲的现金流,通常在线教育企业会用B2B来养活自己的B2C和C2C业务,后者再通过积累客户评价反哺前者。

2.4 O2O模式在线课堂

近年来有大量学者和投资人看好O2O模式。其核心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用网络学习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再通过线下教学来保证服务的质量。既能利用现有线下培训资源,又能降低线下培训成本,有效结合PC,面授,移动三方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2.5其他模式在线教育

因为在线教育涵盖的范围之广,所以还有很多在线学习的方式,比较常见的比如题库模式,大多数B2C模式在线教育平台里面会包含题库模式,采取题库免费课程收费方式或者购买课程免费享用题库。也有很多单独的题库平台,能够让学生自主测验并由系统分析结果,指出学习者不足的知识点。

3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现状

2012年,美国三大MOOC平台的大规模融资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预期,“慕课”“微课”“腾讯课堂”等不同线上教育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数以百计的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进入这个市场,高潮的2013年全年就新增近千家在线教育机构。大量资金涌入的结果并不是线上教育质的突破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泡沫。江苏省既是教育大省也是信息大省,江苏拥有着全国前列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和学生资源。理应提高在线学习的效率与普及度。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提高江苏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起到更大的作用,将中小学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有目的、针对性的学习。但是目前的在线教育存在众多问题。

3.1缺乏个别化、适性化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在线教育平台虽然众多,但是同质化严重,大多是各科试题的堆积,缺乏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比如,对于初中数学中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中,有利润问题,如果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掌握,在线平台能否根据学生的问题归{总结,并推送同类例题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目前的在线平台缺少这样的功能。

3.2缺乏与学校主流教育合作的教育平台

学生们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学校,不管在线教育功能有多强大,如果在线教育平台没有跟学校教学相结合,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条理、长期的在一个教育平台上进行系统学习。

而目前,学校的推广力度和认可制度依然有待提高。江苏各市的中小学中有部分学校开始与在线教学平台合作,老师也在进行尝试,但在线教育平台的可选择余地还是有限。就笔者所在城市而言,中小学在线平台就只有“极课”没有其他选择。而“极课”目前也只是在试运行阶段,只有一个错题的推送,内容单一。

3.3学校对教师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考核制度有待改进

推行在线教育,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项额外的负担,特别是,在线教育要求针对学生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上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学校的鼓励和推广,教师很难长期坚持。而现行的中小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主要还是看课堂教育的形式,对老师在线上对学生的辅导、教学,甚至付出的创新都不予认可。这就导致老师对推广线上教学这种模式不积极。日前,北京市教委出台政策,要为每名中小学学生配备一名在校学习的教师,这就从制度上对在校教育提供了保障。而类似的政策在江苏还比较缺乏。

3.4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同样体现在在线教育中

在线教育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可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偏远地区可以共享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名师等教育资源。但是,现实是南京、苏州等富裕城市的教育投入,不仅是政府而且家庭,教育投入都较大。而苏北地区学校与家庭都缺少在线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硬件上缺少电脑、网络;软件上缺少使用在线软件的培训、管理甚至是维护人员。这种情况使在线教育的优势大大减弱。

4推进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的建议

4.1政府教育部门主导下,整合资源减少低端重复

与国外为了学生着想的在线教育相比,国内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是近几年资本家大量融资导致的,因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赚钱导向,小型在线教育产品甚至存在着捞一笔金就走的情况。因此不同教育产品累积了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初级资源,学生难以分辨和筛选。教育部门必须将低端资源整合起来,用多余的精力去发展深层次的课程,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提高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4.2加强学校培训力度和重视力度

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中小学中引入在线教育既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课堂枯燥,也能解决在线教育平台服务反馈差,互动性弱的问题,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带来巨大的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有网络及在线教育平台的使用能力,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育中是骨干,但对于新兴的各类层次的教育平台,使用并不能得心应手。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对其进行培训,使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在线教育平台上也能成为名师,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惠。

4.3优化互动平台,提供多元化学习支持

在线教育如果仅仅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那么其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平台既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要打破距离的限制,提供迅速的互动反馈。另外由于课程性质,学生素质的不同,不同的课堂体系应该有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互动方式,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比如为基础较高或时间不充裕的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的教程,为基础过低或自律能力差的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课程,并按期获取学习反馈。

4.4充分发挥在线教育时间、空间优势,利用中小学生的碎片化的时间

与课堂教育规律、定时的特点不同,在线教育时间灵活,又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在线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事情。利用慕课等短小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学习变成趣味性的游戏和休息,把中小学生的课堂外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更可以将中小学生从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游戏里拉回来。 但这还需要学校、家长和在线教育平台一起努力。

5总结

中小学在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只依靠商业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商业机构、社会团体、家庭,多方联动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在线教育运行模式。从而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让更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小学在线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 魏顺平.在线学习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04):81-90.

[3] Can,S.Attitud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towards the Effectsof materials use on learning.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2010,9(2):46-54.

[4] 王t艳,胡卫平.中国在线学习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08):30-34.

[5] 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4(01):45-51.

[6] 汪晓斌.在线教育商业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7] 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54-55.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2篇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

2012 年被《纽约时报》定义为“ 慕课元年”,“在线大学”(Udacity)、“课程时代”(Coursera)、“在线教育平台”(edX)三大慕课平台相继而生。2013年,慕课在中国高校升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迅速成为慕课的拥趸。与此同时,面向基础教育的北京数字学校、C20慕课联盟、双师教学等在线教育形态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2014年,慕课风暴来袭,它将给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与启示?又将给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不能置身事外,需要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

本期专题,我们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从慕课的起源、特征、发展趋势出发,结合具体事件、案例,梳理慕课发展的清晰脉络,探讨慕课之于基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田爱丽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王军秘书长、北京教科院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詹伟华副主任分别对C20慕课联盟、双师教学、北京数字学校等多元在线教育形态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慕课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邀请重庆市聚奎中学校何世忠校长、张渝江老师,从可汗学院、慕课和翻转课堂各自的发展轨迹出发,叙述和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三者的碰撞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巨大能量;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老师,从中美基础教育文化、技术环境差异出发,对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反思慕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我们还采访了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吴志宏教授,探讨以慕课为代表的多元在线教育形态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适用环境,以及对于教育公平、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慕课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希望本期专题能引发大家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慕课的关注与思考。

(王晓波)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3篇

“飞入”是好事,但毕竟不是“融入”。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立功”(教学成绩)与“立言”(教育科研)始终像水与油、生活着装与表演时装,分离着,隔阂着。“本是同根生”,因为不沟通,因为没融合,教学与教科便形同陌路,甚至对立。于是,就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就有了“顾此失彼”的尴尬。

指责与推卸,都无济于事。在此,我们有必要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科研机制,有必要重置一下我们的教育科研导向。

一、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倦怠的成长处境,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安装驱动程序。

要不要教育科研?这是个“启动”问题。

不解决“启动”问题,要让课务繁重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搞科研,无疑是一厢情愿按着牛头吃草。如此科研,何来“幸福”之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科研喻为“幸福之路”。)

要胜任,先乐于。要行动,先心动。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我以为,首要的不是“要求”,不是“给任务、下指标”,而是“相信和尊重”,是“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培植了科研意识,工作才能科研化;只有安装了科研驱动程序,一线教师才能自觉地走上“幸福之路”。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既是“外驱”,更是“内需”(内源性需求)。

一是职业使然。

通俗地说,这是“利益驱动”。教师生活在教育现实中,要接受源源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评审考核”。在目前不太理想的考量体系下,教育科研(特别是论文)已成为一条硬杠子,强化为某种不可或缺的“硬件式”支撑。因此,从职称、荣誉及显性的专业发展来说,为了“生存”和“切身利益”,中小学一线教师不能不启动并运行教育科研这一程序。

一是事业使然。

浪漫地说,这是“理想驱动”。教育的本质是创造,创造需要“激发”“点燃”和强有力的“催化”。如果把教育比作是一个“场”,那么,源于教育内核的教育科研,就是一条条磁力线,它产生于现场,萦绕着教育场,影响并引领着我们的教育行动。因此,教育即研究。给中小学一线教师安装教育科研驱动程序,不过是要“唤醒”那沉睡的“内置”,通过“充电”,使教师“焕发”研究和创造的活力,从而带着理念进课堂,上有思想的课,做有品质的教育。形成风格,提升境界。

二、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弱势的科研现状,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寻找可行路径。

有了程序,还需有路径。

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从事宏大的理论建构和纯学术性的高校科研,显然是勉为其难或高不可攀。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上天”(高)“入地”(深),只需真实、亲切,“赤足走在田埂上”。如此,才能避短而扬长,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敢于、乐于并善于一走“幸福之路”。要怎样的教育科研?这是路径的“端口”。

教育需要研究,研究的方法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置身缤纷的教育场景,面对动态的教育对象,一线的教育科研绝不能用研究“物”或探究“物理”的方式进行。

因而,科学地说,中小学一线的教育科研应为教育研究(为行文统一起见,本文仍沿用“教育科研”概念)。它是鲜活的、多彩的,充满现场感和生成性。其宗旨不在建构理论,而在解决问题。因此,它是宽大的,是模糊的,需要兼容并蓄,大可不拘一格。

首先,亲近叙事。

这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之长,得天独厚。教育原野每天给我们提供带着露水的“绿色素材”,这些素材就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是最为真切也最为亲切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发现的眼光来挖掘,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这样的研究,就像“采摘”一样,清新自然,理应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所爱和所长。

案例为教育叙事的常态,通过一个个活生生案例,把发生在一线的故事讲述出来,把存在的问题与进行的思考(包括启迪)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根植于教育土壤的科研方式,用激情书写成长,用理性探究规律。

其次,逼近行动。

行动研究重在过程,重在践行和改进,是一种行进中的研究,“做中研,研中做”。运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性、边缘性的。可以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可以用“观察法”“反思法”“实验法”等;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可以是课题、论文、报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笔、教学后记等。宽泛地说,一切带着思考的教育行为和教学过程就是行动研究,就是行动研究的成果。

因此,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行动研究并不陌生,不必另起炉灶,关键的是“具有思想”,重要的是“生成理念”,而这一点,就需要“逼”一下,既要学校逼一下,也要自己逼一下。只有渗入了研究因子,行动才能更“有效”,教育才能更富意义。

最后,走近课题。

由于课题操作过于原则性、程式化,往往自上而下,且需要一定的官方支持和资源支撑。因而,中小学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往往是敬而远之。一则是畏惧,认为课题是专家做的事,是学校做的事;二则是隔膜,感觉做课题就像是认领贵族,是披挂外饰;三则是空洞,课题的“假大空”,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常常萌生“劳而无获”的后顾之忧。这是课题研究现状的错位,并不是课题本身的错。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课题研究归位:自下而上,由困惑凝聚成问题,由问题升华成课题――问题即课题。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能与一线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走近并积极地投入。同时,对于“成熟”期的教师,课题的确立,可以帮助其打造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保证其科研的品质和品位,使其由业务型的“能师”向研究型的“名师”跃迁。“名师课题”,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不必人人走进课题,但要大胆走近课题。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这不光是挑战,也是气度与襟怀的体现。

三、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尴尬的教学境况,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建设发展平台。

只有破除教育科研的虚无性、神秘性和过强的功利性、外饰性,中小学一线教师才能愉快地与科研接触,才能使教学、教研、教科三位一体,同步协进。

就像一座搬不走的高山,考试始终以“硬道理”的面目耸立在基础教育的大地上。这是没有法宝的法宝,是一个教育大国保证选拔、评价相对公平公正的基石。沉重的升学压力,让中小学一线教师比学生更为分数而挣扎。教育的诗意与智慧,在这样的挣扎中已远逝为天边的云霞。因此,不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不想走“幸福之路”,不想使自己的教学散发学术与创造的光辉,实在是量化、“硬道理”(成绩、考核等)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再也停不下匆匆的步履。精力憔悴,身心疲惫,教学成了赶路,成了应急,成了比拼。在繁忙中,基础教育的天地已容不得行人“慢慢走,欣赏啊”!

权宜之计,便是让一线教师脚踏实地,眺望蓝天,在现实的土壤上培植起理想之花。

首先,让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的专业方式。

读书是教书之源,也是教师工作最为专业化的开源之道、充电之途。阅读经典,就像是开挖宝藏,也像是储藏能源。这种开挖与储藏,正是最原生态也最本质的研究方式。“润物细无声”,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开启了思想的大门。风从八方来,一线的教学由此而左右逢源,飘扬起智慧和理念的风帆。平庸的教育生活因为读书,而变得风清云淡、风景独好。

读学科专业书,增强实力;读教育艺术书,增添魅力;读文化修养书,增补潜力。只要勤读书,善读书,中小学一线教师完全可以由“教书匠”蜕变为“教育者”,由“教育者”跃迁为“教育家”。可以这么说,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

其次,让备课成为教师教学的研究方式。

“课”与“课堂”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立身之所。平凡缘于此,创造也缘于此。如何在“课”中培养研究的品质,如何让“课堂”生成教学的智慧,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线教育科研课题。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让备课成为“科研”,成为学科研究。特级教师于漪――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她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备课其实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经济、最有效也最具特色的科研方式。于漪先生“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绝非煽情之辞,更不是美丽的传说。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后作修正性备课)。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平凡的备课质变为亲切的研究。这是名副其实的学科研究,是扎根田野的现场研究,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水融,相辅相成,绝不会产生排异或干扰。

在备课基础上形成的科研成果,可以是静态的“学科论文”和动态的“学术教研”。

最后,让反思成为教师科研的自觉方式。

“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从基因上说,教学即学习,学习即研究。在教与学的进程中,一个“知”字十分重要。它意味着行为的飞跃,开启了“上下求索”的大门。这种研究就是反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有了反思,教师的一线工作才不至于“琐”“俗”,一线教师也才能远离职业倦怠。

当教师以自觉反思的姿态展开一线工作时,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会追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只有追问了为什么,教师的一线工作才会机智而深入,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才有望焕然一新。比如对于莫衷一是的考试问题,当教师以科研的目光看待时,他会有新的发现和颠覆性的“重置”,从而让考试发挥其固有的服务、引领作用。

当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明白“做”的意义,并且能让他的“做”得到修正、得到改善,而这种修正与改善也正是一线教育科研期待的绩效。

当一名反思型教师,让反思成为教师科研的自觉方式,这就需要中小学一线教师同样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宽大的胸怀,具有学者的品质和知识分子的品格。

首先要有批判精神。批判不是对着干,更不是破坏。当一名教师始终保持着批判的热情和批判的理性,教师会对他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会在从事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反思,从而“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这种“拿”,闪现着思想的光芒,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可贵的“内置性”研究。

其次要有建设行为。也许在理论建构,尤其是宏大的策略性研究上,中小学一线教师是先天不足;但在实践上,特别是生动的、鲜活的感性体悟上,中小学一线教师是近水楼台、得天独厚。因此,建立在解构(反思)基础上的建构,同样可以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阵地。虽然这种建构明显烙有“行动研究”印痕,似乎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但它的贡献是独特的。它让研究成为活生生的“这一个”,让“这一个”成为一种可借鉴、可生发的某种范式。既反哺行动,又孕育理念。建设举措多样,宽泛的如教育博客开设,谨严的如教学模式创设。

四、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沉重的生活状态,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开拓自由空间。

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更多是严于“要求”,急于“给予”。这样就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在领受之余陡增不能承受之重。

“给空间,就是给发展。”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在安装并启动了教育科研驱动程序后,在铺设并指点了教育科研行进路径后,重要的后续,可能不是再接再厉的提速和更上一层楼的加码。目前,太多形式主义“悬浮式”的培训和一厢情愿一刀切的科研,让我们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还没来得及感受一下“幸福”的滋味就踏入叫苦不迭的圈牢。因此,我们有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还他们研究的自由和快乐。记住,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人、解放人,教育科研的使命则是帮助人愉快地、出色地完成这种实现和解放。

首先,研究灵动化。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句名言:“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量多地相信和尊重一个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理应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要有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特别要有兼容性和自由度。不必大而全、密而齐。少些责任令,多些选择项;少些步调一致,多些闲庭信步。尤其要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学科特点和教学特色,用“乐于的”“善于的”科研方式灵动地实现其发展愿景。对进入教育生涯成熟期的骨干教师,特别是那些个性独特、思想独具的教师,甚或可以“放任自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须知,深刻的思考都是个性的、“散漫的”。教育无定律,科研无样板,中小学一线教育科研切忌追求所谓的政绩。

其次,工作学习化。

教育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永远有别于企业和物的生产,教育的魅力亦源于此。如果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像认领任务甚或像交附加税一样去搞教育科研,那么,教育科研就异化为负担和压迫。这是很糟糕的。因此,和谐的教育科研应当是萌生于教育一线,融合在教育现场的。在这里,教学就是教研,教研就是教学,教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如此,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也就“润物细无声”,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工作学习化,还一线教育科研相对宽松的生成环境,让教师得以终身学习,从而使教育工作富有更多诗意和更强的创造活力。

最终,教育生活化。

不能不说,在教育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教育的功利性正被抬举到前所未有的地位。高利害势必带来高期待和高压力。基础教育承载的不再是清纯的憧憬和美好的梦想。规模化、产业化,让教育如启动的工业流水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停运作,不断“制造”(不是“创造”)。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日常生活基本就是在课务、管理和考核(严重时简直是“监控”)中,裹挟着前进。教育与生活渐行渐远,教师的生存状态(包括心理健康)越来越堪忧。在此境况中,一味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一意要求教师走科研之路,这也不是以人为本。教育只有回归了生活,成为了一种健康的、和谐的、充满智慧和创造的生活,教育科研才能植根,才能繁荣,也才能为教师的素养培养、教育境界的提升,添羽插翅。这样,中小学一线教师才能幸福地走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4篇

在线教育帮教师致富

“在线教师1小时挣万元,收入超网红”,近日,这则新闻引发公众关注。国内在线教育平台“跟谁学”联合创始人之一张怀亭表示:在线教育变得“热起来”也就只有一年时间。“去年4月开始,我们发现在线学习的势头。在线学习学生数量的月度复合增长率达到53%。在我们平台上,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在线做课件,直播、录播课程,在线问答。”进入2016年后,“跟谁学”在线教育平台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平台开千人以上的直播课已经达到了1000多次,在线学习的人次超过1000万,而这些课程的总收入是过亿元的。平台单节课最高报名人数超过1万多人,同时在线峰值超过近万人。”

在网络上执教高三数学的曹炜说,一小时挣万元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我在网上授课,有1000个学生来听,每个学生收10块钱就够了。”另一位高中物理的线上老师曾珍也表示,对于有能力的老师来说,时薪上万“应该很平常”。曹炜做在线教育之后,收入提高了很多:“最近几个月,平均每天最少有1000元的收入,因为我一个收费课的订单就是1000元,再加上有一对一课程的收入,再加上有其他的订单。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另一位在线教师张青的收入就更高了,时薪甚至远远超过了1万元。他在加入“跟谁学”平台之后,单门课程最高收入超过了40万元。“这门课程总共3节,每节2小时,就是说6小时有40万元收入,单小时课时费已经接近7万元。而且这还不是最高的,平台上年薪过百万元的还有很多。”

不过,并非所有在线教师都能拿到这么高的收入。按照平台上所有教师的收入加权计算,平均月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线教师工作并不轻松。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曹炜,熬夜也工作也是常有的事。“在线课程一般从晚上10点半开始。因为那时候学生才下晚自习。一般上课会上到23点半。有时候还有到24时的课程,针对网上一对一辅导的同学还有23点半到凌晨1点的课程。有的能上到凌晨1点半。这阵子会辛苦些,到了暑假会相对轻松。”另一位在线教师曾珍也称,自己上课时间就是平日的晚上和周末全天。“最晚到24点、凌晨1点。现在因为临近高考,所以比较忙。”

《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注册教师都要向平台提供自己的教师资格证。如果没有教师资格,选课的学生就会很少。有很多学生选来自名校教师的课,收入自然就会非常高。身为在校教师,业余时间在线授课,是否违反规定?

已挑战学校规定

2015年教育部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禁止中小学教师兼职有偿补课,但没有对在线教育平台这种形式做出具体规定。据在线教学平台统计,确有一些高中教师,带整个班到线上补课,这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很大影响。教育部门明文限制这些补课行为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很有必要。但是,从其他国家的情形来看,也大量存在教师线下有偿补课的行为,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补充。

谈及在线教育的未来,“跟谁学”在线平合创始人张怀亭对该行业的发展非常乐观。他甚至预计:未来的在线教育可能会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这会进一步促进在线教育升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在线教育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在线教育机构都把教学目标瞄准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考高分。这是个误区。”他说:“真正的在线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发展出自己的课程品牌,发展自己的体系。这些东西,跟学校正在进行的应试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在线教育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位化名“李安德”的广州市公办教师,在线上教生物。今年3月,他的在线收入是3万多元。他表示:因为公办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太差,对教师管束太多,给了在线教育市场机会。相比于公办学校,线上教育及私立学校的设备更好,教学效果也更好。教师在线教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学方案。但公办学校教师在层层行政制度的管理之下,想在教学上有什么新的想法,需要层层上报审批,过程繁杂。再比如:公立学校禁止开设尖子班,禁止补习,不能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等规定,都导致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模式不灵活。同时,教书的收入太低,对教师的行政干预多,都是现在线下教育的问题。已有孩子休学完全在家学线上课程。

有消息称,在中国内地的独立教师群体中,可能会出现年收入近亿元的“补习天王”。有教育界人士对此感到担忧,在线教育对教师如此有吸引力,如何能保证学校里的教师安心,如何保证实体学校教学不受影响,已经成为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如何做到不影响教学

公办学校教师是否可以成为“在线教师”从事有偿兼职,成为争议的焦点。南京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线辅导属于“在校外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兼职从事学科类教学、文化补习并从中获取报酬”性质。如果公办中小学教师做在线教师,则属于有偿补课,应在被禁止之列。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此事称: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应因为参与有偿在线教育而影响正常教学,但会不会实行“一刀切”的禁令,目前尚在进一步研究中。从文件上看,在去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中,有这样的表述:“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但在上述规定中,并没有提到在线教育平台。

储朝晖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学校教师教学行为应纳入本单位管理”。他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有两种极端的假定。“一种是我可以随意地去做在线教育,单位的事就可以不管了;另一种认为,你是单位的人,这个单位就对你所有的智力、专业发展进行了专买和专卖。我认为这两种假定都是错的。”储朝晖称,作为公办学校教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原单位的工作。但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在工作时间之外做一些在线教育,这对教师的成长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线教育盘活了现有师资力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在线教师贡献的是自己的智慧,且收费低廉;付费者与在线教师之间你情我愿,无可非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不像其他行业,在技术进步驱动下生产成本急剧下降,而教育成本从来没有下降过。千百年来,师生比例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集中上课的知识传授模式没有变,粉笔加黑板的讲授方式没有变,唯一变化的是教室内桌椅的款式和颜色。互联网的到来降低了教育的边际成本,超时空的教学和低廉的收费,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

然而,统计数据表明:这种乐观的判断为时尚早。经过在线教育平台的统计,目前在线点课的学生,其IP地址多来自城市地区,并非主要来自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所以“在线教育使得城乡教育资源更均衡这一假设”并不成立。如果要发挥在线资源优势,促进教育均衡,还需要时间和有组织地引导。在目前情况下,更应注意的是在校教师从事线上教学不要影响工作。

理性看待才是辨证观点

有教育专家就表示,一些在线辅导名师“收入超过网红”,其本质仍然是广大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已有平台监测发现:有一些孩子完全放弃学校教育,转向线上教育。这预示着,未来在线教育可能部分取代线下教育。

一位从事线上教学的广州公办学校教师认为:线上的效率比课堂教学更高。线上的课程可以回放,任何学生有任何点没听懂,他们都可以重新听。而且,学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听课,换一个老师的成本也就几块钱。可是在学校,不管这个老师你喜不喜欢,你都只能听这个老师的课。学生的听课兴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时,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听不懂了,教师就要停下来专门讲,可能会重复好几遍。教师还要布置作业,改作业。大部分都是机械地重复,没有效率。相比之下,在线上上课节奏很快,点到为止,基本上没有反馈,练习题用电脑判卷,节省了很多精力。

在线教师认为,随着时展,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会部分被取代。如果有足够多的线上教学课程,甚至有可能彻底颠覆学校。有的孩子在学校办了休学,在家里专心学线上的课程。他们可以自主掌握进度,还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上专题课。线上教育方便快捷引起了他们的重视。现在只是很少的一些人这样做,但是在未来,这样的学生会逐渐增多。

在线教育目前还是开始,就像早期的网上购物一样,没人熟悉,不被认可,但随着便捷日渐凸显,使得传统商城纷纷败退。以此看来,在线教育或许也将替代传统教育。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5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

**省通信管理局

**省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省普通中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教基[2020]2号)要求,结合《**市普通中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为做好我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普通中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和《**市普通中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从3月2日开始,通过电视频道、网络平台等方式,全面实施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尊重线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提高育人质量。建立“学校具体实施、家庭社会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强化管理,落实班级主体责任,重视发挥家庭作用,确保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在线教育教学实效。

二、线上教学安排

(一)收播方式。线上教学采取电视频道直播、网络教学互动互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由省教育厅采取先录后播方式提供。在线学习以电视、网络两种方式同步进行,教学互动以网络为主。安广网络电视(有线电视)、中国电信IPTV、中国移动网络电视、中国联通IPTV等电视平台周一至周五每天定时播放各学段、各年级课程教学视频。同时安排电视重播和网络点播,可通过下载电信名师云课堂APP、移动和教育APP,在**专区同步收看视频点播,**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同步提供网络教学视频点播服务。**市教体局将印发《**市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收视指南》,线上教育教学课程首播时间表也将通过播出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按周提前推出。

(二)教学形式。线上教学采取“双师课堂”形式,即采用全省录播教师统一授课与本校任课教师网上辅导相结合方式实施教学。班级任课教师要同步听课,课后做好线上答疑、作业布置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工作。

(三)教学时间安排。严格控制线上教学时间,小学一、二年级每天线上学习时间不超过60分钟,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天线上学习时间不超过80分钟,每次连续学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四)作业安排。各班要根据线上学习实际,科学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布置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要统筹学生作业量,不得安排过多、过难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除九年级外一、二年级不得安排书面作业,三-六年级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半个小时,七,八年级每天不超过一个小时;不得强行要求学生家长每天上网“学习打卡”、上传学习视频、打印和批改作业,不得向家长布置作业。

三、工作举措

(一)成立工作专班。我校成立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各年级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方案制定、教学指导、技术支持等。

(二)制订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组织班级线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和纽带作用,加强对授课教师和学生在线听课、问疑答疑、作业辅导等方面的跟踪和检查;要在前期摸排的基础上,精准掌握所有学生家庭智能终端覆盖情况,对个别特困家庭学生实行“一人一案”,采取送终端、送网络上门等方式,实现线上教学全覆盖。

(三)加强宣传引导。结合省、市、县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相关内容,向学生及家长做好线上教育教学宣传引导工作,重点宣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的必要性,讲清线上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合理引导家长的预期,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提前告知学生(家长)线上教育教学开始的时间、课程安排、收看方式等,并指导家长做好参与线上教育教学相关准备。要规范舆论宣传,密切关注线上教学实效,及时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切。

(四)重视教学指导。

教导处、教科室要注重线上教学的效果跟进和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实效。教导处、教科室要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围绕作业布置、批改,提升教学质量等安排线下指导,下沉班级调研,了解线上教学情况。同时发挥年级组和班主任的作用,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组织教师通过电话、微信群和QQ在线等多种方式提供辅导和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在线教学工作日记制度和每周简报制度,班主任和授课教师线上教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日通报、周总结,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线上教育教学情况网上巡查和实地督查,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在线教学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经信部门要协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支持各地教育部门开展试点应用,做好网络运行分析检测和障碍应急处置工作,保障网络稳定顺畅运行。

(二)严明工作纪律。学校推广使用的线上教育资源面向学生全部免费,严禁各类搭车收费行为,学习空间不得发送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禁止进行商业宣传和误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等活动。加强线上教学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线上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要通过正确管道合理反映,解决建言献策。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在线学习;视频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19-04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这为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在百度中分别检索“中小学网络教育”、“K12在线教育”、“中小学在线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对涉及到的学习网站进行持续使用,发现专注于中小学在线学习的实则数量不多,最终得到如下14个专注于中小学在线学习的网站如表1所示。

人们常把主体、客体、内容、媒介、效果作为网络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1][2],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传播主体性由网络这个客体来实现,超文本、多媒体等资源则作为知识的载体进行知识的传播。网络教学中的传播内容表现为教学资源涵盖的知识内容,传播媒介则表现为资源形态,客体即在线学习参与者。传播效果在本研究短时间内无法测量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将其搜索热度或访问量作为传播效果的正相关参考,即采取国内常用的“百度指数”并辅助参考国际上较常用的“Alexa”进行排行(数据更新至2014年3月5日),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结合网络教育传播,确定了四个分析要素:功能模块、视频课程内容、视频课程类型,网站搜索人群特征。

二、样本分析

1.功能模块分析

当前中小学在线学习平台功能由最原始最简单的资源上传下载式的分享,逐渐演化为各样的视频课程、学情跟踪、专题游戏、答疑与论坛等多种富交互的形式。以本研究的14个网站为例,对其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经过整理并进行词频分析,去掉无意项并合并同意项,最终得到功能分布如图1所示。

2.视频课程内容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在样本网站中,11个提供视频课程的服务,对这些视频课程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到的如图2所示。44%课程内容是教材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其次是针对毕业生的备考复习课程及各地三大考真题讲解课程,然后是针对各类竞赛及资格考试的视频课程,而兴趣类课程则占比最少,各占4%。

3.视频课程形式分析

经观察得知,样本平台所提供的视频课程经过技术搭配形成五种主要表现形式:可汗式视频课程,显著特点表现为手写板的运用;课堂模拟式视频课程,往往会用到投影或者电子黑板;电影式课程,包含电影剪辑且经过复杂的后期影视特效编辑;PPT录屏式课程,主要特征即屏幕的录制;自拍式课程,表现为近距离一对一教学。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3进行表示,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为PPT录屏式和模拟课堂式。

4.搜索来访者特征

从百度指数中提取每一个网站访问数据前10的地区,并进行频率分析,得到数据地图,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在中小学在线学习网搜索访问量最大,而青海、甘肃、等地区则搜索量较少。网络教育的初衷之一即解决教育资源不均、及师资短缺的问题,为偏远地区提供教学辅助,以期达到教育公平的效果。然而现实却是发达的地区在网络学习方面反应更热烈。

经过对百度指数提供人群年龄分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分布的情况:50岁以上只占3%;40~49岁占21%;30~39岁占15%;19岁以下占17%。从中可以看出,搜索访问这些中小学学习网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0到49岁,正处在基础教育年龄段儿童家长阶段,比例总共占到65%,而真正处在中小学阶段的人群仅占到17%。

经过对百度指数提供各网站访问人群兴趣分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关注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网民平时关注的兴趣点有:影视Fans、动漫魔族、网络小说迷、体育爱好者、吃货达人、综艺达人、音乐疯子、备考战士、美女控、家庭医生。其中搜索访问影视动漫、网络小说居多,分别达到25%和15.4%。

三、研究结果

1.总体现状:千番努力但市场不景气

当前在线教育网络平台数量种类繁多,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出国留学培训以及中小学课外辅导等,但专注于中小学领域的数量实则不多。据调查在线教育用户当中青中年段占到69.9%,而中小学年龄段仅占10%左右,66.7%的用户能接受50元及以下每节课的价格。用户对在线教育花费的承受能力有限;互联网资源的“免费”惯性对此亦有影响[3]。其中盈亏情况最好的学而思网校仍处于亏损状态。

2.营运模式:方式多样但仍不成熟

在14个研究对象中,10个提供支付功能,一是使用直接支付,二是虚拟点券,三是团体账户。归纳有五种盈利方式:内容;软件收费;平台佣金收费;线下服务收费;广告盈利,其中以内容为卖点的平台居多,线下服务和平台佣金的方式较少。营运路线则有两种:一是面向普通用户,走由下而上的互联网思维;二是面向区域合作,走由上而下的政策路线,其中以前者为主[4]。

3.视频课程:仍停留在教材知识的网络化

好课程是教育之本。随着图形世界的到来,人们对在线学习的信息量与感官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从上述分析可知,当前中小学在线教育网站所提供的视频课程88%的内容直接与课标、考试、各类竞赛直接相关,仅有很少一部分发展课外兴趣,陶冶情操类的生活课程。然而根据Alexa访问量可知,用户最感兴趣的视频学习网站是“超级课堂”。

4.游戏化:处理方式过于简单

百度指数前六位网站有三个提供游戏化学习,分别是“凤凰学习网”、“一起学习网”和“魔方格”,提供的游戏分两种类型:类4399传统网页小游戏;游戏化习题测试。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前者多少都能锻炼玩家的某个方面智能,例如音乐智能等。后者则根植于教材章节,以知识点测试为内容,结合游戏的道具、角色、过关奖励等因素,用卡通的形式表现做习题的过程,与前者重在智能培养不同的是,后者更加贴近知识的掌握。

视频游戏不会像很多教师和学校领导者害怕的那样,会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校中转移[5]。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电子游戏获益实验室的艾莱尔(Jason Allaire)说:“电子游戏可以带来正面影响,特别是心理功能方面。”种种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在学习动机、团队协作、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6]。

5.家长角色:以鼓励消费为核心

分析得知搜索者年龄在30~39岁的用户数量超过29岁以下人数总和,中小学生家长是搜索样本网站的主流人群,却仅有2家样本网站提供家长角色及服务,分别是“一起学习网”与“德治教育”,概括起来提供三种服务:一是消费引导;二是育儿经验分享;三是子女成绩查询。家长虽然不直接使用在线教育产品,但却是在线支付的主体。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产品宣传,并构建虚拟家长社区,提供针对家长的有价值的资源,关键还能呈现学习效果,让家长明明白白的花钱。

6.移动学习:仅是Web端功能的简化

据分析得知,样本中有5个提供移动客户端下载,基本实现Web版功能,支持用户的移动在线视频浏览、习题测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移动和泛在技术为终身学习者“随时、随地”满足日常生活中所涌现的学习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法。[7]

然而移动学习不仅仅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收学习资源,而是让学习者摆脱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方式,灵活自主、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所需学习的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其典型的学习方式有:移动环境中的PBL学习、移动探究式学习、基于移动技术的非正式学习等等[8]。据观察研究样本均没有达到理想中移动学习的要求,仅仅是新瓶装旧酒。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虽然很火热,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遇到很多的问题:技术因素;市场因素;观念因素;经济因素;教学层面因素等[9]。

四、反思

中小学在线教育有着其独有的特性,从学习内容上,基础教育以大纲为教学目标,且存在不小的地域差异性。从学习者特征上,基础教育儿童学习风格特征跨度比较大,总体偏感性且欠缺自控力,而成人则表现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有较强的控制力。鉴于上文对中小学在线学习平台的分析,对各个因素进行横向综合比较,并考虑到中小学教育的特征,本文提几点反思:

1.重新定位:网络教育进军中小学阶段需谨慎

中小学在线教育平台质量参差不齐,资源重复建设,市场营运路线仍不明朗。与收效明显的考证考级在线培训相比,中小学在线学习收效不那么明显。网络教育企业踏入中小学领域,各类竞赛考试、肆意拔高课堂教学目标等现象已经使得当前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严重异化[10]。正如桑新民教授所言,我们的教育要求真求善求美,以返璞归真作为信息时代学习的立足点[11]。在此必须思考中小学是否需要大力推行网络学习,是最合适的方式吗。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下,只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就失去了网络学习本该有的互联、自主、协作、创新的优势了。

2.灵活营运:整合创新与原始创新两手抓

据《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4年)》称,国内在线教育仅三成网民参与,42%有购买计划。结合上文搜索地区分布得知,其市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对于中小学在线教育企业而言,不妨尝试考虑中西部教育市场,寻求政府合作,发挥平台优势,积极兼容已有“农远工程”等教育资源,结合地方实际灵活变通解决方案。其次对于政府而言,“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公共平台,是否可以考虑拓展功能,提供答疑与远程互助等功能而非仅仅资源下载,引导学生在网上开展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考虑商业广告的引入。

3.关注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多年来网络教育课程资源使用情况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资源形式和内容均过于“严肃”,仍停留在照搬课本的层次。网络学习应该将课堂知识用到生活情境当中,培养学生兴趣,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是从互联网产品属性要求,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要求,还是从互联网用户的兴趣分布来看,都要求网络教学资源要有趣味性,网络教学的内容可以是电影中的神话、物理与生活、野外生存等。从形式上不再单一,而是营造同伴的氛围,可以是草坪上、山顶、厨房等,这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学习环境。

4.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监督辅导作用

中小学阶段的在线学习,家长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在CNKI搜索“网络教育”和“家长角色”,发现这方面的研究甚少,从学术角度人们对家长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并无过多思考。中小学网络教育往往发生在家里,这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如何避免网络的诱惑,如何及时解决孩子碰到的问题,如何合理的安排在线学习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是要研究的问题,而不应该留给运营商或市场。在当前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流行却不成熟的阶段,家长更应该辅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而教师则应该充分考虑家长的作用,比如家长密码来确认子女的作业完成情况等。

5.因需而生:移动学习应避免刻意为之

移动学习最突出的特点是“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4A)”,它指的是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任何类型的自由的学习[12]。它所强调的学习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中小学教育最佳选择,原因有二:首先,当前移动学习在中小学领域的运用还主要停留在课堂视频点播、即时测试、家庭作业功能上,已经被教学设计框定在预设好的流程上,失去了自由的特性;其次,当前移动学习仍未开发出移动设备应有的移动特性,许多功能可以被PC代替,前期投入是否划算仍有待考量。移动学习固然好,但也应该考虑实际,在充分考虑现有资源和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来实施。

五、总结

中小学在线学习日趋火热,诸多的网站进行了多年的实践运营,但情况并不乐观,盈利模式不明晰。课程形式,内容、家长角色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在工业社会转型到信息社会的今天,本着追求“绿色学习”的态度[13],我们不仅要深思网络教育在中小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合适的内容辅助学校教育而不是拔高学校教育,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培养兴趣、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在中小学在线教育领域,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15-20.

[2]何磊,王满华.网络教育传播的辩证式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3):39-42.

[3]新浪.2013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R].北京:新浪教育,2013.

[4]凤凰网教育专稿.凤凰教育独家: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盈利模式分析[OL] http:///news/detail_2013_12/20/32305224_2.shtml,2013-12-20.

[5]Collins, A.&Halverson.陈家刚,程佳铭译.Rethin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2-133.

[6]Jane,M. Reality is Broken-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9-120.

[7]顾小清,付世容.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6):48-55.

[8]罗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5-21.

[9]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10]谢阳斌,桑新民.远程教育的两大攻坚战――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3-9.

[11]谢阳斌.一位哲学教授的教育技术学漫步――桑新民教授访谈录[J].电化教育研究,2013(5):114-120.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7篇

关键词:疫情;体育教学;应对策略;“空中课堂”

1研究目的

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成为各个学校完成各学龄段教学任务的主战场。但这么大规模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史无前例,线上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详细了解在疫情下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更好推进线上小学体育教学,本文选取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教学为例,分析疫情期间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应对策略。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疫情”“在线体育教学”“线上体育课”“空中课堂”等关键,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心,查阅相关期刊文献资料。认真研读相关的文献,查找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还未解决的相关问题,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切入点,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理论依据。

2.2调查法

本研究以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中小学体育教学为调查对象,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相关信息。

2.3数据分析法

将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问题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汇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总,从而找出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真实问题,并制定应对策略,更好推进线上体育教学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空中课堂”无法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各水平段开设的线上教学内容未做针对性区分

这次疫情的爆发,暴露了当前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适合疫情下的专项体育课程匮乏等问题。小学体育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运动项目必须在有场地与器材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在线体育教学如果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在居家的环境下是无法完成的。体育教学要想居家在没有特殊场地、器材、练习同伴保护下,部分常规运动项目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居家做一些简单的徒手模仿练习或步法移动练习,很难达到体育教学的相关的要求,无法很好掌握运动技能。全国肺炎防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徐建方指出,“疫情期间,居家运动强度须适宜。强度过低,没有锻炼效果。强度过大,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1]从表1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各区教学内容都比较丰富,但多以身体素质练习、武术、各种操类练习为主,加少部分技术动作模仿练习,部分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较少涉及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运动需求,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各个区域小学各学龄段体育教学内容完全相同,各学段的线上课程没有根据各学龄孩子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未完全考虑各个学龄的运动需求,缺少教学的针对性。

3.2“空中课堂”注重了老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

通过观看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的每堂体育课,可以发现,各个区的“空中课堂”体育教学都是采用录播课的形式进行的。虽然每堂课都是由各个区安排优秀老师录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很科学的,但我们忽略了最大的一点,一堂课是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我们虽然在直播平台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但不能保证孩子能好好学习,线上的教学是借助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共享给学生进行学习,在“空中课堂”中没有师生互动的窗口,而且课程又是录播课程,无法及时解答学生学习时的疑惑,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也无法看到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学习内容,是否有疑惑,授课教师是无从得知的。整个教学环节只注意到了老师的教,未注意到学生的学。

3.3“空中课堂”录播课程存在不足

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线上教学对老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提出了挑战,为更好组织线上教学,各区组织优秀的教师统一录课通过“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但由于疫情的原因,武汉“封城”居家隔离,在缺少相关设备的情况下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很多体育教师“摇身一变”变成的网络主播。以往体育教学都是在操场、体育场馆进行面对面教学,我们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录制视频和制作视频是没有任何经验的有的甚至一窍不通,由于没有相关的经验,也无法现场指导,各区只能组织教师网上研讨,然后线下自己摸索拍摄制作课程内容,才有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平台展现的每一堂精品课程,可以看出我们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但是因部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录播课程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例如:嘴型和声音对不上,画质不清晰,视频字幕编辑动作讲解太专业化,未区分各水平段等。此外“空中课堂”平台由于是录播课程,无法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效果和学生的疑问,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3.4“空中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提出了挑战

“空中课堂”既然是线上教学就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现代化智能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电视)居家进行学习,这对学生的自律、自觉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小学生本身自制力就比较差。从上录播课的教师和家长的教学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没有老师或者家长的监督下,是很难按时完成各个科目内容的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还会存在分心、打瞌睡很难做到专心上课学习。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孩子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小学生本身自我监督的能力就比较薄弱尤其是水平一的孩子;第三家校沟通机制未能完善,部分家长复工复产白天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督促孩子的学习,部分孩子就可能拿着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教师无法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进行管理监督。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小学常规体育的教学计划受阻,疫情期间线上开设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各学龄段进行区分教学。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平台小学体育课教学都是各个区里统一安排,上课的形式基本是录播课。平台没有设置师生互动的窗口,也无法看到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学习内容,是否有疑惑,授课教师是无从得知的。整个教学环节只注意到了老师的教,未注意到学生的学。“空中课堂”教学平台部分录播课存在技术缺陷,部分教学内容动作技术讲解未做详细字幕标识,教师口型和声音对不上,画质不清晰,部分动作讲解太过专业化,未合理考虑各个水平段的理解力。“空中课堂”教学平台学生主要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居家进行上课,加上“空中课堂”部分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很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在缺少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学生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学习,部分学生学习就会分心,学习上无法做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长时间看着屏幕还影响孩子视力。

4.2建议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8篇

汶上县次丘镇高庄小学

为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汶上县关于新冠肺炎防控延迟开学期间实施线上教学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立足我校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坚决防范疫情向校园蔓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自主成长。

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林存迎

副组长:戴恩志

龙万新

教学、教研负责人:

高明国

班主任工作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后勤保障:张良民

成员:全体教师

三、时间与课程资源安排

1、时间:自2月16日开始到正式开学

2、选择省厅、市局电视教学提供的新课资源,有效组织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有线电视等播放途径,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统一规定的教学进度,按照《山东省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表》进行教学,同时利用资源平台、社交平台等其他方式辅导答疑。

四、收看途径及电子教材

1、电视教学参看山东省教科院《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中小学收看电视教学的通知》,建议家长课外拓展及补充:选择国家教育云课堂。

2、可以登录以下网站免费下载电子版教学用书(PDF

格式):教

育部官方网址(http://www.moe.gov.cn/)(2

14

日,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电子版链接网址);或“山东省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电子版链接网址”下载相关教材。

五、线上教学、教研具体要求

1、严格落实“双师课堂”形式。在线上播放教学时,班级任课教师要在线听课、在线管理,课后要通过电话、微信群和

QQ等社交平台做好线上答疑辅导等工作。畅通家长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反馈家长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线上教学工作。

2、切实加强线上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区、教研片各学科开展的网络研训、在线集体备课等活动,通过多种在线方式随时研讨交流,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资源、线上答疑辅导及家校沟通等技能,提高研课能力,尽快提高线上教学和线上辅导的能力,做到精准施教、科学施教。

3、重视班主任工作。指导班主任做好班级线上教学各项统筹协调工作,通过线上班会等多样的德育手段,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班级氛围。

4、规范线上教学行为。统筹学生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得安排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半个小时。严格遵循省教育厅各学段网上学习时间要求,不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学习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增加学生及家长不必要的负担。

5、加大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班主任摸清班级防疫一线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尚在重点疫区未返回学生、确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等特殊群体底数,按照“一生一策”要求,采取指导学生自学、电话答疑等精准方式,或开学后单独组织教学方式,制定帮扶措施并落实到位,“不落一生”,确保教育教学全覆盖。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切实研究解决疫情防空期间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教学教学顺利开展。规范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落实部门职责。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对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领导,认真组织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家长“错峰”登录相关教育网络平台。密切关注线上教学实效,及时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切。加强线上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推进家校协同。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学生、家长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点对点解决技术操作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课程学习。指导、支持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给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安排制定并落实个人学习与生活计划,督促孩子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控电子游戏和上网时间,保护视力健康。引导孩子科学文明用网,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4、统筹线上线下。线上学习期间,教学部门要及时精确分析学情,对学生居家线上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根据学情调整新学期教育教学计划,及时查缺补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因故没有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要在返校后实施个别辅导。

在线中小学教育第9篇

随之而来的,是以MOOCs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引发的一场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从2002年至今,每天有2.6个在线教育公司成立。仅2013年前八个月,就有23个项目获得了从几十万美元到两千万美元的融资。但是,也有很多公司在竞争中相继被淘汰。

2013年是中国在线教育迅速发展的一年,其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运营思路备受人们关注,众多企业纷纷立志在在线教育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吸引众多关注的同时,在教育行业也愈发频繁地被提及。大数据被描述为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在这种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将会何去何从?教育行业中的个体又该如何应对这次信息化数据的革命?

在前不久召开的新浪2013中国教育盛典上,一场有关“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辩论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在线教育以其便捷性、经济性、灵活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它以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加入其中,市场在蓬勃发展,竞争越发激烈,盈利模式的探索创新也层出不穷。

2013年末,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联合调研公司、教育机构推出了在线教育调研报告,通过深入分析在线教育培训用户的总体用户状况和用户特征,得出了不同类别在线教育的市场状况。

用户对在线教育花费的承受力有限

2013年11月,新浪联合尼尔森推出了《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近4成用户半年内使用过在线教育,平均每周参与2.8小时,仅不到1成用户非常满意;用户对在线教育花费承受能力不强,约8成人月花费在500元以内,只有约1成用户能承受每月千元以上的花费……

此次调查对象重点是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及消费意识、关注在线教育的中坚阶层。本次调查为期一个月,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收到的有效样本2946份,其中不少数据对于教育机构的资源配置和投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被访者中,过去半年参加过线上教育培训的比例为39%,低于线下培训的参与度,但已比较接近。考虑到巨大的网民基数,在线教育的绝对规模目前已然不小,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在线教育的使用者中,选择在线教育平台的比例最高,超过六成,而选择APP的比例较低,为13.0%。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参与率最高,达到16.8%,其次是在线英语培训和中小学课外辅导。不同用户参与在线教育的频率差别较大,近两成的用户每天都会参与,但也有近三成的用户每月只使用一次甚至更少;用户平均每周参与在线教育时长为2.8小时。而本科以上学历及发达城市的女性对在线英语培训的需求更强。

近八成在线教育用户月相关花费在500元以下,用户对在线教育花费的承受能力有限。此外,如同电商一样,随着用户以及社会对在线教育的普遍接受,用户的花费意愿会日益提升。用户在出国留学行业在线教育中花费最多,月均花费800元;职业技能培训的月均消费最低,月均花费646元。66.7%在线教育用户能接受的每节在线教育课程的价格在50元以下。

缺乏互动性和现场感是在线教育的短板。

在线教育用户中51.7%的人对在线教育课程表示满意,只有不到一成的用户表示“非常满意”;他们认为在线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其缺乏互动性和现场感。近八成在线教育用户表示选择课程时最看重教学质量,选择师资的用户也高达59.3%,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可以看作同一因素;其次,超过一半的用户表示看重课程的价格。

超过七成的在线教育用户在近一年内开始使用在线教育产品,这意味着最近一年在线教育的规模有加速扩张的态势;用户通常在工作日休息时间或者休息日参与在线教育。

中国在线教育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

无独有偶,网易教育2013年的年会主题也没有离开在线教育。

2013年12月,由网易和有道联合发起的《2013中国在线教育新趋势调查报告》。该调查涉及约30个问题,重点调查对象是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年轻网民。调查时间持续一个月,从网易教育及有道收集到约3千份有效问卷。

《报告》指出,七成白领有在线教育需求,可能成为在线教育井喷点;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比例,首次超过书籍达到86.1%,书本为82.9%。

在线教育年增长率超过线下教育14倍,预计2015年在线教育产业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占整体市场的40%。

《报告》指出,中国在线教育呈现出六大趋势:第一,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常见渠道,占到受访者86.1%,首次超过书本获取知识的82.9%;第二,英语依旧是在线学习的最主要内容;第三,内容是在线教育的瓶颈;第四,依靠移动端的学习增长明显;第五,在职教育获得在职人士的追捧,学习人群拥有明显的支付意愿;第六,父母为孩子在线教育的支付意愿和费用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通过报告发现,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比例首次超过书籍。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途经的最前两位分别为百科与搜索引擎,为62.2%和61.2%;42.6%的人曾利用教育网站获取知识。调查中有39%的人有过线上学习的经历,虽然在线教育在学习的灵活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上已经获得了用户,还有32%的人有意愿参加在线学习。但是在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上,并未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优质的在线教育内容已经成为在线教育成长的瓶颈。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靠移动端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接受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学生群体和在职用户群体中,依靠手机端的学习的使用率都超过了80%。

出于自我提升和工作需求,在职人员在线学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七成白领有在线教育需求,英语学习和工作技能学习成为在职人员学习的最主要需求,在职人员只能利用自己业余的碎片时间,对自身进行充电,因此在职人员学习必将成为未来在线教育的井喷点。

《报告》还指出,在职人群每年平均在业余学习上花费2842元,在每年学习花费超过500元的在职人群中,40%的花费投入到在线教育当中。调查中56%的用户有意愿为手机在线教育APP付费,约50%的受访用户表示可接受的产品价格在10元以内。父母愿意为孩子在在线教育上进行投入,投入的意愿和费用伴随孩子的成长而快速增长。在子女进入初中以后,父母的意愿明显增长;当子女进入高中之后,对于在线教育的投入达到顶峰。

在线教育是中国古代泛在式学习的延伸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泛在式学习的思想,强调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可以学习。如今,在信息化社会环境里,这种学习方式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以及在线学习和终身学习等,从而构建了一个大的泛在式的教育学习体系。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提出了Ubiquitous—MOOCs理论,倡导从系统的角度来探讨在线教育的发展。

线上教育是一系列远程教育产品的集合,包括在线教育平台、网校、APP(应用软件)等,从受众面向的角度而言,又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如在中小学课外辅导、英语培训、职业教育培训、考研培训、出国留学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等。当教育的各个领域纷纷推出线上教育产品时,一个庞大的市场自然应运而生。

“在线教育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来看,在线教育有六大要素,有高速公路,即网络环境;有车,即在线教育平台;有货,即在线课程内容;有库,即资源库;还要有应用、组织管理和评价。”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建钢认为,这一理论支持泛在式学习,强调在线教学资源是开放的,与OERs接轨,并且支持多系统、多终端学习环境,可重组、可扩展开放式在线教育系统。

“十几年来,中国在线教育一直在大浪淘沙中。”程建钢强调,要从系统工程的思想出发,构建中国在线教育体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签约美国MOOCs,有意义但非长久之计,中国教育机构应该自主创新,开发自己的在线教育系统。”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至今,针对MOOCs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MOOCs目前正趋向于不断借鉴开放远程教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方面,程建钢肯定了MOOCs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建议中国在线教育人士还要充分借鉴已有网络教育和开放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发展完善MOOCs。

大数据时代在线教育的新课题

“线上教育的勃兴正如电子商务一样是大势所趋。” 多贝网CEO陈广涛在描述网上课堂时喜欢比照电子商务,“网上课堂的校长创办一所学校,却不用付教室的租金,就好像淘宝网的店主开店不用花钱租店面;网上课堂的学生学习只需呆在家里,就像淘宝网的用户买东西可以足不出户。”

他创办的第一个网上课堂,以每小时15美元的工资聘请一位美国口语教师,教师通过互联网在大洋彼岸向学生视频授课,学生花上不多的钱就能与外教直接交流。这家网上课堂当时的流量并不高,学生也没多少,却能每月创造出几十万元的收益,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公司仅有三五个人,由此节省出的大量成本转化为了利润。投资与消费双向的超高性价比,使得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得以形成。

据统计,中国网民已达5.91亿,手机网民4.64亿。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也为在线教育开辟着新的市场、创造着新的需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推广,把在线教育的市场开拓进APP领域。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大数据成为正在爆发的信息革命,未来的PC会像照明的蜡烛被电灯取代一样,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更先进的设备所取代。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教育技术的发展、盈利模式的创新也在不断为在线教育创造出新的可能。然而,缺乏互动性和现场感这两大短板,加上互联网教育产品先天的“黏性”不足,已经为大数据时代的在线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E度教育网董事长沈文博认为,投身最前沿的在线教育市场,从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投资与研判,还要有对这一行业的信仰,“一开始需要无数次尝试,要有本钱试错”,并在一次次试错中寻找成功的可能。很多投资最终没有赢来收益,而只是交了“学费”。

高丽网络教育集团总经理文柄喆认为,如何开发出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软件是在线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古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是“迄今为止,韩国在线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缺乏持续性,最开始学习时有一个新鲜的过程,但新鲜过后马上进入低谷。”

目前,韩国移动在线教育占整个在线教育的比重为40%,尤其是像英语这些外语类的课件很受欢迎。韩国通过移动社交软件学习的人非常多,很多移动软件都已搭载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