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分析技术在线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3-03-06 10:46:05

关键词: 化学分析技术  在线课程  建设研究 

摘要:“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有素养、有担当、有思想、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又受社会及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化学分析技术在线课程建设研究

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在线课程作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迅速兴起。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已成为我国当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相互结合,已成为现在教学的新趋势,获得广泛认可且成效显著。现以中职“化学分析技术”精品课程为例,来探讨和研究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希望对其他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化学分析技术”课程背景及其重要性

“化学分析技术”(原“分析化学”)课程是我校面向分析检验技术、化学工艺、精细化工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2010年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分析化学”课程名称改为“化学分析技术”,2012年学校“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立项后,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教学指导文件,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整。“化学分析技术”在世赛、国赛、省赛、集团赛、校级赛等专项技能培训,在历年开展化学检验工(中、高级)技能鉴定培训,2020年“1+X”证书试点(污水处理工)取证考试培训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分析技术存在于物质分析检测的各个领域,对化学专业学生整体知识的构成、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长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质量为己任,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利用学科发展反哺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全面促进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

2课程团队建设

高校建设课程团队,就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注重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年龄比例等。“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团队共有5名教师,其中1名教授级讲师,1名高级讲师,1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和1名校企合作高级工程师。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课程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在世赛选拔赛、国赛、省赛等工业分析检验赛项中多次获得奖项。课程团队成员前期参加过在线课精品课程的培训,学习并深入了解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课题申报成功后,团队立即进行了校内、校外调研和考察,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并以课程目标为指导,将教学内容对接企业真实岗位,重新组织编排课程教学项目任务。团队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方法,细化分工,定期开会商议讨论,明确职责任务,查看完成的进度和阶段成果。课程建设团队积极认真,相互协作,发挥特长,共建课程。

3课程目标建设

教师团队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将课程内容通过解读、扩展和丰富,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并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可执行、可实践的学习活动[3],促进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形成。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端正的政治素养,使之具备从事分析检验的HSE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所需的信息化基本知识,并能根据任务要求查阅文献,运用容量分析及重量分析的基本原理,测定试样组分含量,能进行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能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准确填写实验报告,会运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4课程思路建设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有素养、有担当、有思想、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又受社会及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据此,课程建设思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4.1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课程建设团队创新意识有待加强,要更加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和融入HSE教学理念。当前,原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理论知识偏深偏难,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学情;教学资源有待充实,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考核方式有待完善,目前使用的是期末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平时技能操作考核为辅的模式[4],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教学硬件设施有待更新。

4.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以《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参考“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结合两教材优势,精心编排了十三个重在应用分析项目、三个拓展创新项目、融入健康、安全、环保(HSE)及多个思政小视频等内容,增加国赛分析检验项目,集专业性、生活化及趣味性于一体,内容与时俱进、别具特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教书功能。设计结构如下(一级目录):项目一:走进化学分析的世界项目二: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项目三:工业硫酸纯度的测定[5]项目四: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项目五:混合碱含量的测定[6]项目六:锅炉水硬度的测定项目七:胃舒平中铝含量的测定项目八:消毒液中H2O2含量的测定项目九: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7]项目十: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项目十一: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项目十二:酱油中NaCl含量的测定[8]项目十三: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创新拓展项目一:食醋中酸度的测定创新拓展项目二:硫酸镍中镍离子含量的测定创新拓展项目三:化学耗氧量的测定

4.3课程资源建设

4.3.1修订课程标准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项目等内容的课程标准;优化涉及领域、适应岗位、对应职业等详实的课程介绍,制订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授课计划。

4.3.2加强专项技能训练

继续开展化学分析检验工考证、1+X证书等多项技能鉴定工作,并将课程内容加入世赛、国赛、省赛、集团赛、校级赛等专项技能培训内容。

4.3.3录制微课程

建设一整套由微课程构成的完整教学内容,以利于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微课(教学视频5~10分钟)为核心,配上相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电子教材等多媒体资源开发教学资源。

4.3.4编制重点难点专项指南

针对学习项目中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结合具体设备、现场应用实例等资源编制专项指南,进行分析与指导。

4.3.5设置单元练习

根据学习进度、重难点知识等情况设计与编制知识巩固型、技能训练型、技能创新型、技能竞赛型等类型的单元练习[10]。

4.3.6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5课程特色与创新

5.1课程特色

5.1.1教学理念

以育人为本,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理念;以技术能力为目标,理实结合的理念,培养“懂技术、爱岗位、有文化、守纪律、高品格”的人才。

5.1.2课程内容

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在教学内容中融入HSE知识,增强学生健康、安全和环保意识,注重职业素养的形成。

5.1.3课程教学

“按照新课导入—新知讲解—重难点突破—实训操作—报告评价”理实一体化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拉近师生距离,打破时空限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5.1.4课程评价

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精雕细琢,完善每个操作,提高技能水平;将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并重,提升能力水平。

5.2课程创新

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及团队精神。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学银在线”“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平台教学过程大数据分析学情,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课程设计主体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模块任务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单元颗粒化。

6结语

在“校本学练双元制”“三阶递进CBE”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推进“德技双修”“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11],将本专业建成部级优质专业,将“化学分析技术”建设成省级、部级精品课程,面对同类院校及社会开放。

6.1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高质量进行“三教”建设和改革,兼具课题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师资团队,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6.2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职业能力提供支撑

课程体系适应岗位需求,对接岗位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引领教学内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提供支撑。

6.3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开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与时俱进的在线精品课程,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构建一整套由微课程组成的完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6.4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共建共享站上新起点

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与兄弟院校共同利用本课程资源,开展专业教学和教学研讨活动,有利于广大教师同行相互学习,提升制作在线精品课程和微课技术水平,共享成果,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亚飞,杜凡,何祥鹏,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5):141-142.

[2]张华山.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及课程开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54-56.

[3]乔红娟.信息化技术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8(08):113.

[4]陈铭,梁雯虹.“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研究,2015(2):159-160.

[5]冯淑琴.化学分析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6]邵国成.化学分析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7]李家庆.药物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药物科技出版社,2016.

[8]陈艾霞,杨丽香.分析化学实验与实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9]谢荣艳.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技术的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26-27.

[10]伍惠玲,基于项目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光谱分析》课程为例农家参谋,2018(22):290.

[11]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豫政〔2021〕2号)[R],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06.17

作者:曾秋莲 单位: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