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7 16:05:11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1篇

慢性宫颈炎多为急性宫颈炎转来,多是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及厌氧菌)侵入而引起感染。临床多无急性过程的表现,宫颈内膜皱襞多,病原体潜藏此处,感染不易彻底清除,故往往形成慢性子宫颈炎。临床表现多为阴道分泌物增多、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本病目前有特效的治疗,即局部治疗,疗效高。避免分娩时或器械损伤宫颈,产后发现宫颈裂伤及时缝合是预防本病关键。也有患者无急性宫颈炎症状,直接发生慢性宫颈炎。近年来,慢性宫颈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年轻化,从医院的门诊体检来看,有慢性宫颈炎的病人可以占到来院就诊妇科疾病的50%,说明发病率较高的。为了提高来院病人对此病的健康知识,我科特别制定了该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类型

1.1 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宫颈炎。表现为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分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依炎症的程度和柱状上皮生长的速度,宫颈糜烂可表现为单纯性糜烂、颗粒性糜烂、型糜烂三种类型。临床常根据糜烂面积将其分成轻、中、重度。凡糜烂面积小于子宫颈总面积1/3者为轻度(Ⅰ°);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的1/3~2/3者为中度(Ⅱ°);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为重度(Ⅲ°)。

1.2 宫颈肥大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子宫颈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而使宫颈呈不同程度的肥大。

1.3 宫颈息肉

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由于子宫具有排异作用,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1.4 宫颈腺囊肿

在宫颈糜烂的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检查时可见宫颈表现突出多个青白色小囊泡。

1.5 宫颈内膜炎

或称宫颈管炎。病变局限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临床见宫颈阴道部光滑,但宫颈口充血或有脓性分泌物堵塞。

2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引起感染。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由于病原体、炎症范围及程度不同,分泌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气味也不同,可呈乳白色黏液状,或呈淡黄色脓性,伴有息肉形成时有血性白带或后出血。当炎症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坠痛或痛经,常于月经期、排便或时加重。此外,宫颈粘稠脓性分泌物不利于穿过,可造成不孕。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可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以物理治疗最常用。一般在进行治疗前应常规做宫颈刮片行细胞学检查,排除早期宫颈癌。

由于慢性宫颈炎病变部位非常隐蔽,一般是在出现临床症状或是妇科体检时才被发现,是一种易被女性忽略的疾病,但从防癌的角度来看,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保障女性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大意义。

3 治疗

3.1治疗前应先作宫颈刮片,排除早期宫颈癌,以免将早期癌误认为炎症而延误治疗。

3.2局部物理治疗为主,使糜烂面柱状上皮坏死,脱落后,为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可用下列方法:电熨、冷冻、激光、光疗治疗等。

3.3手术治疗:久治不愈的宫颈糜烂或宫颈刮片怀疑癌者,可作宫颈锥切。

3.4宫颈息肉的治疗:摘除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创面用10%硝酸银溶液涂沫。电灼或冷冻止血。

3.5宫颈纳氏囊肿:局部消毒后,用针刺破囊肿,挤出内容物,后用电熨、冷冻、激光、光热治疗处理创面。

4 用药原则

4.1糜烂面较小和炎症浸润较浅的病例,过去用硝酸银腐蚀,但现较少用。

4.2物理疗法是目前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较好,疗程最短的方法,一般只需治疗一次即可治愈,故临床上最常选用。

4.3对久治不愈的宫颈糜烂或宫颈刮片怀疑为癌者,可作宫颈锥切。

5 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可对病人做如下健康教育。

5.1 定期进行妇检,积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已婚妇女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一般检查的最佳时间也是月经干净3~5天后比较合适。如果身体方面有任何不适或不正常的情况出现,更应马上进行检查。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要及时进行治疗。

5.2 开展心理治疗

一般而言,慢性宫颈炎不会对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其引起的白带增多、腰痛、下腹坠胀等症状会影响人的情绪,给女性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这是由于病人缺少对此病的正确认识,担心慢性宫颈炎不易治愈或是需要周期性治疗,有的病人误认为宫颈炎是癌前病变,谈癌色变,而影响个人情绪乃至日常生活而过度紧张、忧虑、悲伤,这样反而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故应解决各种不良刺激,解决病人的思想包袱。对病人进行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介绍,要求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5.3 避免过早、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

不过早开始性生活是预防慢性宫颈炎的关键,这是因为青春期宫颈的鳞状上皮尚未发育成熟,性生活容易使鳞状细胞脱落而造成宫颈炎。已婚妇女不要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这是由于分娩、流产、多次人工流产后,可能会使宫颈黏膜受损,从而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5.4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

由于阴道与宫颈的位置是相连的,如果长期阴道炎症,并且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也可能感染到它的“邻居”宫颈,引发宫颈疾病,预防外阴及阴道炎症同样不可忽略。如果在产后、经期不注意卫生,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或性生活过于频繁,都会使细菌侵入发生感染。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要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避免因穿紧身化纤内裤而导致局部潮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应晾在通风的地方;经期勤换卫生巾。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6 制定健康教育方案

(1)已婚妇女提高防范意识,定期到医院进行预防检查;(2)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一定要提高警惕,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3)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勤换卫生巾;(4)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并晾在通风的地方;(5) 避免过早性生活,杜绝性生活混乱;(6)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2篇

“慢性疾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世界银行最近在北京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报告显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占我国死亡人数的比例>80%,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68.6%。

报告显示,在未来20年里,40岁以上人群中,慢病患者人数将增长2~3倍,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糖尿病患者将成为上述4种疾病中患者人数最多的群体,而肺癌患者将增加5倍。此外,约有一半慢病负担发生在<65岁人群。

无独有偶,8月12日,在中国心脏大会上公布的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目前估计我国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在内的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3亿。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而且,我国城乡居民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仍呈增长趋势。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指出,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模式转换已经完成,从传染病和母婴疾病为主转换成慢性病和伤害为主。1973~1975年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所有死亡的58.2%,1991年上升至73.8%,到2000年则达到82.9%,导致近70%的伤残调整生命年的损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介绍到,目前我国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表现在体力活动明显不足,健康膳食问题明显,烟草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等因素,使居民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则推高了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医疗费用急剧升高。

对此,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其实,慢病给国家和个人造成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可以避免的。如2010~2040年间,如果每年能将心血管类疾病死亡率降低1%,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或多达10.7万亿美元。近几十年来,中国在传染病控制方面成绩斐然,这也为尽早及时地着手应对慢病营造机遇。同时世界银行也警告到,若不迅速采取行动,将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经济发展减速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原因】

社会因素导致慢病成为“传染病”

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指出的,慢病是“社会传染病”,应高度重视导致慢病的社会决定因素。无论是癌症、糖尿病,还是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致病因素,都离不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吸烟等危险因素。

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指出,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是导致慢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

体力活动明显不足。2006年我国九省进行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中发现,18~55岁的居民体力活动中,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在10年间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36.9%。而且,体力活动与肥胖有明确的关系,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也随着体力活动的减少而升高。

健康膳食问题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近30年来,我国居民整体膳食有了明显改善。但某些合理的食物摄入量在减少,原有一些不合理的膳食特点依然存在。其中包括:食盐的摄入量超过了指南推荐标准;水果蔬菜的摄入量较低;谷类食物摄入明显下降,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

烟草防控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总计烟民3.5亿,被动吸烟5.4亿。男性吸烟率正处于平台期,年轻女性略增加。另外,男性医生和教师的高吸烟率令人担忧;我国目前还存在吸烟低龄化的倾向;15岁以上非吸烟人群的被动吸烟率高达72.4%;吸烟导致的总经济损失近3000亿人民币,占GDP的1.5%。

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据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陈伟伟教授分析,由于期望寿命的增长,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急剧转变,伴随而来的是,与老年人有关疾病的死亡率上升。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引发出生率的下降,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老龄化又使我国居民的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均呈上升趋势。而针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刘力生指出,中国虽然面临高血压防控工作的繁重任务,但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尤其没有必要面对患病人数的增加而忧心忡忡。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实际上是高血压防控见效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血压防控预防心血管病死亡减少的结果。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是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全社会对癌症预防的关注不够

而在癌症方面,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呈持续上升的态势。据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管忠震教授介绍,近期,《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公布了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数据表明,2008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为1 270万,癌症致死例数为760万。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由于生育习惯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及早诊意识不足等因素,乳腺癌发病率仍在上升;由于控烟不利,中国的肺癌发病率仍在升高;全球肝癌新发病例数为74.83万,其中一半发生在中国。

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主任刘宝瑞教授认为,目前,对肿瘤发生原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虽然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但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多基因疾病。

他表示,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有内因和外因组成。外因是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经济上很大的成就,但付出了非常明显的环境为代价,如饮水、空气的恶化,在很多疾病方面都有所体现。内因就是肿瘤是一个多基因发生的疾病。

管忠震指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地区的医学界也已意识到肿瘤医疗费用的迅猛提升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并通过有效干预或改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活动习惯,控制体重,减少烟酒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采取必要的癌症筛查或疫苗接种,确实可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强调预防癌症的重要性,提醒如能及早发现和充分治疗,有1/3的癌症完全可以治愈,并警告说,如不进行干预,全球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将继续显著增加。人类目前已经掌握关于癌症病因及预防干预措施的大量知识。研究显示,不使用烟草、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和避免可造成癌症的感染等措施,可以预防40%的癌症。管忠震说,“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例数有200万人左右。如果能切实加强防癌工作,即便降低5%的发病率,也有可能挽救10万人的生命,这已经是功德无量了。”然而,管忠震认为,回顾过去,不论是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专业学会或我们的癌症专业人员,对癌症预防方面的关注和实际落实的工作都仍然十分不足。“强化预防理念不仅是肿瘤科医生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立足社区,使肿瘤防治工作前移。”

【观点】

医务人员决不能在这个紧要关头退缩,应该根据我国慢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尽快找出最佳的应对策略,决不能像非洲那样,本国的技术不行,就求救他国,然后由他们的人员帮助管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慢病管理还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决不能让他国越俎代庖,我们应该建立适合中国人的慢病管理体系,将慢病患者系统地管理起来,尽快攻克慢病的蔓延,决不能等到“谈慢色变”的来临。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 刘力生

在中国,患者到了康复期往往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而目前的现状,给以家庭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妇女承担外出工作和家务的双重重担,大规模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造成的年轻人流入城市而老年人留守农村地区等,这些因素严重地冲击着以家庭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系统,使这个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中国高血压联盟执行主席 吴兆苏

【对策一】

延缓发生高危行为年龄

近年来,多组流行病学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群年龄呈现前移趋势,已由10年前的62岁移至45岁,这也是造成我国慢性病患者近年来急剧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居民心血管死亡率在20多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增加(见图2)。刘力生指出,“人口老龄化固然不可避免地导致老年人群中常见慢性病比例增加,但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肺癌、肝癌和乳腺癌标化死亡率的升高表明,行为危险因素的上升(高盐饮食、脂肪摄入增加、谷类摄入减少和身体活动减少)更是导致这些疾病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人群中这些高危行为的比例,延缓开始发生这些高危行为的年龄,是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就拿中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刘宝瑞表示,医生即便为其选用最前沿的诊疗方案,也仅仅能延长患者几个月的寿命。但如果医生主动做到早防控、早发现、早治疗,就会大大降低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许多数医生认为,预防肿瘤最好的方式是保护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医生个人能做的不多。但在国家经济政策问题很难短期内改变的情况下,医生只要做好健康查体和肿瘤科普知识宣传,就能帮助患者延缓发生肿瘤恶化的高危行为年龄。”刘宝瑞说。

而对于慢性病的另一杀手――心血管疾病,陈伟伟表示,有效的防控更是可以有效延缓患者发生高危行为的年龄,医生只要能将管理人群的血压控制达标,几年内就可以将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一半,而高血压的控制方式非常简单而有效。例如,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医生可以推测其患高血压的风险指数,并提前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就可以有效延缓发生高血压的年龄或使其终身不患高血压。

【对策二】

用政策推促医生转变传统的诊疗理念

“以往多数心血管医生的诊疗理念都是以治病为主,很少涉及防病的理念。但这个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医生,毕竟我国多数患者的就诊习惯是不生病不找医生,这便使得多数来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已经达到需要行PCI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的程度,错过了最佳防治阶段。”吴兆苏告诉记者。

吴兆苏对我国慢病过快增加的态势非常担忧。他说,“分析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研数据非常可怕,慢病的发展态势已经临近井喷,如果我们不挤出时间将没有恶化到需要行PCI治疗或者是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提早管理起来,那么,以后来就诊的患者会越来越多。”

如果诊疗模式和就诊模式不改变,5年后我国慢病患者的增幅将难以想象。刘力生说,“为了避免这种恶果出现,我们要将临床医生治疗为主的理念转变为防治结合,将坐等患者的理念转变为主动服务。”

“可能多数临床医生会说,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我们都看不过来,更别说主动去寻找慢病患者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王文教授认为,不可否认开展临床诊疗是大医院医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并且这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提升的机会。但随着慢病预防观念的不断加强,很多医师现在都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很多知名专家都开始热衷于慢病预防工作,从控制高血压入手到控制慢性病,从导管室走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尽管现阶段,这部分医师还是少数。

王文进一步指出,虽然政府已经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纳入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并提高了公共卫生经费补贴,但现在多数医务人员对慢病患者的管理仍然缺乏积极性。例如,医务人员参与了慢性病预防工作,如何体现他们的工作价值?再如,如何动员更多专家投入到预防工作中?都需要更多激励政策作为保障。

【对策三】

初级卫生服务是慢病防治的主战场

2003年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和癌症住院患者的人均年住院费用是 4 000 ~10 000元人民币。比较而言,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平均为9 422元人民币,农村为2 936元人民币。据此推断,患普通慢性病的年住院费用将花费城市居民年收入的一半,花费农村居民年收入的3倍。

吴兆苏指出,当前针对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往往导致三级医院高端设备的大量使用,而这些设备又都是高成本运作。从兼顾公众需求和健康公平性的角度,建立卫生服务风险共担资金,以减轻群众掏钱治疗慢性病所带来的负担,应作为改革的优先重点。吴兆苏建议,应该密切地整合一、二和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并放到优先地位,以使卫生服务系统对慢性病的治疗达到最佳成本-效益水平。卫生服务改革中切忌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的不合理,即绕过初级卫生服务而追求昂贵的高端服务。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同样表示,当前应对心血管病流行的最佳措施是预防,并且把心血管防治的主战场移到社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有效防控心血管病。

他指出,近年来,我们花费了大量资金,培养较多高素质的医疗人才,但他们更热衷于驻守在大医院,防控工作是杯水车薪。所以需要从几方面下功夫:①从政府到社区自上而下就如何应对慢病发展的趋势等问题达成共识;②中国医疗资源水平参差不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因此大医院要承担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任务,而不只是坐在手术室;③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控工作的指导力度,斟酌当前的诊疗方案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形成适合基层医师运用的科学、合理防控慢病的指南和共识。

慢病预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不仅仅是中国,慢病的快速蔓延已经受到WHO的高度重视。2010年WHO报告的主题就是慢病防控,而我国慢病的蔓延态势更加肆虐。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孔灵芝说,“为了切实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首先应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建设。疾病预防系统的机构改革,需要调整现有布局,以便有效控制传染病和导致高死亡的慢性病。其次,慢性病患者到医疗机构得到有效治疗,是有效防治慢性病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医疗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因此,长期、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工作还需要更为广泛的多部门协作。”

“社会参与是降低慢性病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同时降低慢性病也是减少贫困,减少社会不公平和健康不公平的一项关键策略。”陈伟伟表示,社会参与需要动员各个相关的网络组织和部门,例如与交通部门合作,解决因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使用所带来的自行车行驶和步行者不安全的环境问题;与教育部门合作,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综合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内容;与财政部门合作,增加烟草税;出台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各项规章制度;修建公园、绿地、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加强城市建设。

“慢性病控制中,对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应放在首要位置。针对危险因素的控制策略,应在家庭和社区层面,采用综合策略控制危险因素,以解决社会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卫生部不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还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干预的技能和能力。”刘力生举例说,对高血压和烟草的控制应作为行为健康的优先重点目标;减少食盐摄入应发展为一项全国性运动,包括低盐膳食的烹调指导和在营养标签中标示盐的含量;针对高血压控制,首先需要成年人了解自己的血压,因此应扩大血压测量的场所,除了所有的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血压的测量外,还可在购物、休闲等其他场所开展血压测量。

《健康促进渥太华》已经指出,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这是政府的职责。例如,中国已经加入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要有效执行,需要发展国家相关的公共政策或修订已有的国内政策,包括增加烟草税和烟草价格、保护非吸烟者免遭二手烟的危害、禁止烟草制品广告、规定烟草制品成分、在烟草制品包装上印制有效的健康警语等。

“预防为主在中国是最佳、最重要、最合适的方针和策略,行为危险因素的适度降低就能带来实质性的健康效益。”孔灵芝说,“如果要逆转由慢性病引起的不断上升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各种危险因素的预防策略(如降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促进身体活动水平)应作为优先领域。所有这些策略需要得到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并且与其他部门的政策结合,如就业、收入保障、社会福利、住房、教育,以及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体等,以保证这些策略有效执行。”

【结语】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3篇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4篇

项目在内容由“机构发展和政策改革”“人力资源开发”“监测”与“干预活动”四大板块构成,四大板块彼此衔接、相互促进。在策略设计上采取“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属地化”“针对特定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干预”和“强调建立综合干预的执行框架”原则。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直接效果,同时,成功引入了一种国际健康促进防控慢性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本土化、创新地形成了一个慢性病综合控制的成功模式和执行框架及技术路线,并有效地培养了一支慢性病综合防控精英队伍并成为慢病防控战线之骨干。

从可持续考虑,对慢性病综合防控中应着力推广的五个重要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如何融入疾病控制的具体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卫Ⅶ项目;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控制;疾病监测;干预模式

1背景

1996年中国政府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成为致残、致死主要原因,并将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与经济负担。健康促进的意识和相关技能还没有在慢性病防控中得到有效运用、以健康促进为基本手段预防控制慢性病尚未纳入到常规卫生防病工作的现状。决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第七个卫生项目“疾病预防项目”的机会,增设一个“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子项目”。

项目时间5年至2002年,项目执行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洛阳、柳州、威海、云南省(仅STD/AIDS)。项目旨在引进并运用国际先进的健康促进方法,从病因学的角度,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的行为危险因素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

2上海项目的执行

2.1范围框架

全市在静安、黄埔、浦东、长宁、虹口、闸北、宝山、原南市、原卢湾、嘉定、徐汇、闵行等13个区组成上海项目执行区域。还包括试点医院26家,试点学校42所,试点工厂11家。

2.2内容框架

四大板块彼此衔接相互促进。⑴机构发展和政策改革:对相应机构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完善健全慢性病控制有关政策、提出综合的健康促进规划,推进已有政策的落实,加速新的政策开发;⑵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方法进行强化培训;⑶监测;完善并建立监测系统,首次在国内建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⑷干预活动;以健康促进为基本手段以社区综合防治为基本模式的强化干预,以“关口前移”为准则,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并逐步控制慢性疾病。

2.3策略设计:健康促进为灵魂的属地化原则

健康促进是有效的;健康促进策略能发展和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决定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健康促进是实践人人享有健康的手段;渥太华倡导的5大行动领域是非常成功的;5种策略的综合性应用比单一的手段对促进健康更为有效,但应属地化有所侧重。

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行为改变的相关理论。以及健康信念模型、阶段变化模型、组织发展理论、传播理论(社会市场学)、创新与扩散理论。针对特定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干预技巧: 针对不同危险因素、目标人群和在不同的场所的干预。项目策略的具体描述为:⑴制订政策并依此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⑵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⑶提供个人和家庭各种健康技能;⑷实行人群分类指导;⑸逐步建立综合干预的执行框架:强调六大因素的综合:①三大人群的综合、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综合、③部门的综合、④干预策略的综合、⑤三级预防的综合、⑥三大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⑹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⑺多方位卫生服务的提供。

2.4项目特点:既富有创意也促进成效

①项目的综合性。项目倡导使用多种策略干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也倡导在一个场所干预多个危险因素;②项目设计中强调多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③争取获得政府和高层支持---政治承诺,确保持续发展;④监测作为制订干预计划和评价干预效果的手段和基础;⑤项目的评价采用时间序列评价方法并强调过程评价;⑥人力培养作为保证项目质量和项目持续性发展。

2.5策略活动既富有创意也促进成效

上海项目出国培训与考察46人次、组织参加全国项目办培训128人次、本市市级培训68期、培训总人次数5,474人次、基层培训总人次数44,708人。发展了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建立了有利于形成健康行为的政策环境。项目执行期间,共出台慢病控制相关政策106 件,在项目结束后,继续有效的 75 件, 占 70.75%。其余项目活动主要包括:

①强化全市公共场所控烟执法,使合格率逐步上升为96 %以上;②全市共计各类宣传资料入户发放8,284,579份,人均占有6份;③举办各类居民慢病知识系列培训为2556期,有102046户社区居民家庭(个人)接受了慢性控制知识培训;④创建无烟单位活动:309个无烟居委会;2645户无烟家庭;71所无烟学校;无烟医院超过100家;⑤开展社区血压免费测量活动:共设测量点385个,四年来测量血压近200万人次,新高血压的检出率逐年下降;⑥开展医院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26所试点医院全部执行,测量总数达到50万人次,高血压的检出率逐年下降至2.48%;⑦建立了容量为近9万信息的社区高血压数据库并逐步进入动态管理,333个试点居委会已经将社区高血压工作纳入三级管理范围;⑧开展权威人士(医生、教师)控烟活动:医生控烟1142人、戒烟218人,教师控烟893人、戒烟286人;⑨开展烟草的有限销售活动,占试点区范围80%以上的748家商店与项目签约执行并承诺“不向18岁以下未成年人出售烟草产品”,执行合格率逐步上升至52.81%;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青少年学生对烟草的可获得性;⑩其他诸如创建一批健康促进场所等。

3项目的主要成效

卫Ⅶ项目是上海首次实施的由国际组织资助的以健康促进为主题的卫生项目,通过健康促进达到疾病预防,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项目。从根本上颠覆了我国传统的慢性病防控的手段与方法,很多内容在中国都是第一次开展。该项目的意义在于引进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过健康促进达到预防与控制NCD、STD/AIDS和意外伤害的模式与方法,获得并提供有效的经验,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和扩散项目成果。具体干预效果可以表述为:

3.1干预的间接效果

3.1.1 成功引入了一种国际健康促进防控慢性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本土化

卫VII项目充分运用了国际以健康促进控制慢病的先进理念,并在大面积范围的执行中获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和经验。不仅开创了健康促进在控制中有效运用的先河,同时在健康促进理论和技能上得到有效验证,并逐步形成本土化效应。主要表现在:逐步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理念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模式、建立新的健康促进系统工作方法、重视并创造了新的政策支持性环境、初步形成了国家与项目市健康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持久能力、开创并建立了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行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模式。

3.1.2创新地形成了一个慢性病综合控制的成功模式与执行框架以及技术路线

卫Ⅶ项目产生的对慢病防控的格局、理念与策略影响持久且深刻。卫VII项目的执行模式和以往所不同的是:强调以一级预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强调以健康促进为基本手段控制各类危险因素为关键策略、强调从设计到执行甚至到评价全过程的综合控制。这种国际先进的疾病综合控制模式在试点区范围本土化执行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验证,并在各项目市逐步得到推广及应用。尤其是初步形成新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体系与工作机制、尝试在慢性疾病控制工作中建立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开创并建立了科学及运转良好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与人文环境监测系统等方面更为显著。

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基本工作模式。在中国首次开展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和社区环境监测,并为项目效果评价提供了客观坚实的证据。

3.1.3有效地培养了一支慢性病综合防控精英队伍并成为慢病防控战线之骨干

项目的人力资源开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个人和机构能力的变化,形成了有效健康促进活动的基础。卫VII项目给上海建立了一支既能熟练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又能在疾病控制实际工作中能实际运用健康促进技能的精英队伍。

3.2干预的直接效果

3.2.1控制吸烟方面 社区人群控制吸烟的知识知晓比例达到96%以上;社区人群中良好信念的形成率达90%;社区居民、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吸烟率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能拒绝吸第一支烟的学生比例达到93%;能主动参与到劝阻他人吸烟的学生比医务人员的比例也有明显的提高。在2001年开展的上海医务人员戒烟大行动中,有344家医疗单位、2078名医务人员参加了戒烟戒烟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功,有1336名医务人员及医疗行政管理人员戒烟获得成功,戒烟率达到64.3%。

3.2.2控制高血压方面 社区人群知晓正常血压值和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测量血压的比例分别达到83%和91%;能按标准定期测量血压的比例高达95%;而不能坚持按照医嘱采取自我保健的比例逐年下降至4.65%;社区高血压纳入三级管理范围已经达到164个群(居委会),管理率达到89%,控制率达到69%。

3.2.3提倡合理营养方面 社区人群对合理营养的知识知晓率也有明显的改变;人均盐的日摄入量也从9.7克下降到9.23克;对高脂饮食和高盐摄入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3.2.4强化体育锻炼方面 人群静坐生活方式比例从21.4%下降到18.6%,规律体育参与比例由28.6%上升到34.3%。规律体育活动参与比例,男性从28.9%上升到33.7%,女性由28.4%上升到34.9%。

3.2.5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的变化趋势 人群超重率有轻微上升,从23.6%上升到24.8%,其中男性由22.2%上升到27.0%、女性由24.8%下降到22.9%。肥胖率由8.3%上升到8.6%,其中男性由5.3%上升到6.6%,女性由10.6%下降到10.3%。分析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很多,很难把超重和肥胖的变化与干预效果直接联系。

3.2.6控制STD/AIDS方面 在知晓艾滋病和性病的传播流行及预防的知识方面,知晓水平均达到90%左右,但改善明显的是关于使用的知识和观念改变的比例

4项目的可持续建议

(1)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可以着力推广的的五个重要环节,①选择有效的干预策略;②确定合理的干预人群;③控制项目活动有效执行;④通过贯彻始终的社会动员,提高目标人群的依从性;⑤项目活动应达到相当的覆盖率,是保证项目效果的5个关键点。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5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主管单位: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194

国内刊号:12-1196/R

邮发代号:6-7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双月刊)创刊于1992年,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学术性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多种数据库源期刊。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6篇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238-01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标。

1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997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1]。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 63.00%。可见,我国正面临着慢性病的严重挑战。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的变化,提示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成为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2 慢性病防治策略

2.1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2.1.1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干预的。

2.1.2国内外成功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35%,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48%;首钢1974~1988年行为干预使脑中性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2]。

2.1.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具有最佳成本效益比 预防与治疗费用相比,前者只为后者的数1/10到数1/100,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结多年慢病防治经验后说:只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美国男子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左右,而如果单靠加大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投入,延长寿命1年则需花费几百或上千亿美元。

2.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每一次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及时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这样使三级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2.3协调各有关部门,为慢性病防治工作营造支持环境

慢性病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仅靠卫生部门难以完成如此重任。要以“大卫生”的观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协同作战,建立起内外协调协作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4充足的经费是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

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政府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给予专项经费,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病工作的支援,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将其用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从而使医疗费用的开支也能减到最低的限度。

2.5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

由于我国慢性病工作起步晚,所以专业人才缺乏,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增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各级疾控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慢性病发展的趋势、慢性病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这样才能提供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使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3]。

综上所述,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争取公共政策的支持,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大经费的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大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3.56.

[2]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25.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7篇

1基本情况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面积604 km2,常住人口124万,其中户籍人口52万。全区有10个镇、4个街道。有二级医院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其中泗泾医院既是二级医院,同时兼管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 9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中心卫生室,78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5年9月,松江区按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启动了“三医(医疗、医药、医保)联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三医联动”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居民提供价廉、便捷、质优的社区卫生服务,努力减轻病人医疗负担,受到国家卫生部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2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主要做法

2.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

松江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2000年制订了《松江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5年)》,整合卫生、环保、绿化、宣传、社区等的资源和力量共同防治慢性病。2004年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列入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并成立了区政府领导、各相关委办局参加的多部门合作和协调组织―公共卫生联席会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区、街道(镇)两级健康促进委员会,组建了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慢病防治工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形成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防治服务网络。

2.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

2000年6月起,松江区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居民健康档案调查。至2006年12月止,为14.59万户家庭中15岁以上的居民368 980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为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我们开发了“居民健康档案”网站,建立了健康危险度评估,并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与糖尿病、牙防等软件进行了整合,达到了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目前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61个社区卫生服务点与松江区疾控中心《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同步,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全区联网。

2.3开展慢病社区诊断,确定社区优先项目

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日常疾病监测及专题调查资料等,开展慢病社区诊断,确定了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良的行为危险因素为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超重、肥胖、精神因素等;社区综合防治优先项目为慢性病及其高危因素干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社区重点干预对象为慢性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和60岁以上老年人。社区诊断为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4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

根据慢性病患病特点及过程,采取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三级预防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把慢病作为一组疾病进行共同防治。

2.4.1开展社区全人群慢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针对“健康人群”的“共同危险因素”,我们以建设“健康社区”为载体,开展了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行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一是抓阵地建设,全区建立了538个宣传专栏,16所社区学校,建健康教育咨询点189个,定期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讲座。二是抓宣传。2001―2006年,利用阵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1041场次,参加人员54 492人次;开展健康行为大讨论110场,有24 216人次参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余种,近90万份(册),制作大型公益宣传广告16幅,2 500多m2,宣传物品10万多件,还利用千场电影进社区,向居民宣传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健康保健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2001年的79.9%上升到2006年的90.5%,卫生行为的正确率由2001年的74.0%上升到2006年的87.8%。三是抓无烟单位的创建。按照《“无烟单位”的标准和考核办法》先后在医院、学校、工矿企业中广泛开展控烟工作。2001―2006年,有9所学校成功地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占全区中小学的18.7%;有28所学校成功创建无烟学校,占全区各类学校的30.8%。已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市级无烟医疗机构验收,占全区医疗机构的60.0%。有497家企业开展有毒有害和控烟工作培训,有27家企业成为无烟企业。

2.4.2实施有价值的慢病高危人群监测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筛选慢病高危人群进行监测。2006年全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监测10462例,发现血糖异常者4 878例,经复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为584例。肝癌高危人群监测1 600人次,检出原发性肝癌5例;临床医院大肠癌因症就诊登记554人,确诊大肠癌106例,其中早期大肠癌10例。全区共设立测压点305个,首诊登记血压37 835例,首诊测压率为81.34%。首次血压≥140/90mmHg的2357例,新确诊高血压848例,高血压检出率为2.24%。

2.4.3探索慢病综合管理模式慢病防治工作涉及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需要医疗和卫生防病机构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我们建立了临床与预防结合、优势互补的慢病防治管理网络。

① 建立慢病的双向转诊制度:为确保慢病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发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松江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和协同作用,采取了“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先在车墩镇实施社区-医院糖尿病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工作,松江区中心医院负责新发现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患者的维持治疗和常规复查,并逐步向全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从而规范了慢性病的诊治活动。目前,全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区中心医院设立社区医疗网络服务部,24 h开放各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畅通村、镇、区三级医疗机构转诊、就诊渠道,并对转诊患者实行免收挂号费,优先就诊、住院等措施,简便的流程和优惠的措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到二级医院就诊。

②探索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岳阳和方松街道建立“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心”,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服务入手,开展慢病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临床指导,把慢病的预防贯穿于临床诊治的全过程,使慢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6年全区管理高血压病28047人 ,糖尿病5 048例,规范管理率为76.45%。至2006年12月31日,现患癌症病人4039例,规范随访率为98.66 %。

③发挥志愿服务,倡导互帮互助:以岳阳街道为试点,探索慢病群组干预和自我管理模式。2006年岳阳街道自愿参加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的患者或家属380人,糖尿病自我管理344人,充分发挥了病人及其家人的潜能,社区病友的互助以及专业人员的作用。

2.4.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2001年参与市疾控中心《社区肝癌高危人群干预效果及其经济学评估》课题;2002年参与上海市重点项目《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推广的应用》;2004年承担卫生部《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探索》项目。2005年申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和效果评估》和《社区健康诊断和对策研究》分别在市卫生局和区卫生局立项。2005年经WHO、卫生部专家的多次考证,居民健康档案列入卫生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标准化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研究项目。2006年《慢病社区综合防治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研究》在中国疾控中心立项。

3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3.1社区行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

2001―2005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居民吸烟率由2001年的23%下降到2005年的21%。其中男性医务人员吸烟率由2003年的65%下降到2005年的54%;社区医院门诊病人的男性吸烟率由45%下降到37%。

3.2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控制率明显提高

2001―2003年上海市心脑防治点(新桥、永丰、佘山)高血压控制率由2001年的38.4%提高到40.5%,提前达到了《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5年)》2005年中期工作指标。2006年全区高血压管理人数28047人,高血压管理覆盖率由2001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50.9%,全区高血压控制率由2004年的19.8%提高到53.7%。全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由2005年的46.5%提高到2006年的47.0%。

3.3恶性肿瘤死亡率和生存率发生了明显变化

1988―2002年期间,松江区男女全部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男性常见部位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明显下降的瘤别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肝癌和白血病;女性中呈下降趋势瘤别有食管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

比较1990―1992年和1998―2000年两个时期的生存率,结果显示,男性食管癌、胃癌、肺癌、直肠癌、白血病5年相对生存率有上升的趋势;女性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5年相对生存率显著提高。

3.4社区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社区-医院之间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利用了社区医疗资源,推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从农村合作医疗统计数据显示,参保农民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0%、23%、31%、6%,2006年仅有6%的参保农民在市三级医院就诊,在社区及社区以下机构就诊的参保农民超过了63%,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内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3.5群众就医的医疗费用明显下降

2005年9月“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以来,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明显下降。2006年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122.25元,同比下降5.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76元,同比下降7.1%;全区平均住院床日费用219.77元,同比下降4.9%,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9.26元,同比下降11.6%。由于均次费下降,全区全年病人减少医药费合计4 203.7万元(其中门急诊医药费2 873.2万元,住院费1 330.5万元),大大降低了群众就医的医疗费用。

3.6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步上升

2005年6月全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为77.3%,2006年7月为86.2%,2006年12月达到90.5%。90.9%的居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看病便捷、经济、有效。

4存在的问题

①“四癌”早发现监测失访率较高,尤其是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2001―2006年连续监测的人数明显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二是肝癌高危对象对每半年1次的甲胎蛋白+B超检查依从性差。②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尚未覆盖到全区。③ 社区慢病防治队伍不稳定,专职人员调换频繁,影响社区慢病防治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5建议

预防与控制慢性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我们将继续以 “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为契机,把慢病综合防治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5.1协调运用高危策略与人群策略

人群策略虽然可以给整个人群带来巨大的健康收益,但能给人群中的每个个体带来的却很少。因此,在实施慢病防治的策略时,要协调运用高危策略与人群策略。

5.2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开展慢性病防治

社区卫生服务的优点是居民就医方便(医疗可及性强),医疗费用低易于接受(可用性强)等,由于该组织形式具有综合性卫生服务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可发挥组织的多用途性,从而节约卫生资源。慢病防治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人力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实施慢病的防治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3建立广泛参与的政策协商机制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8篇

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慢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一支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为主的防治结合的专业队伍,开展了大量的综合防治工作。各有关委办局、社会团体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大众传媒刊播了预防慢病知识的公益广告,普及慢病防治知识。

预防与控制慢病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支持、全社会参与,实施综合治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3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委[]9号)和《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年)》(府办[]40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政府主导、综合防治。预防、控制慢病发生,减少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形成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格局。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落实党和政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完善慢病防治策略,改善环境,控制或减少行为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降低慢病的发生。

(三)社区组织、健康促进。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社区组织为依托,通过分工负责,分级管理。营造有利于预防控制慢病的环境,减少慢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总目标: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框架下,建立和健全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慢病防治体系,减少早期脑卒中,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到年,我区慢病防治要力争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三、工作目标和指标:

(一)全区形成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将慢病防治目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1、2003年,建立区防病领导小组领导、各有关部门参加、社会各界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2、年,在区、街道(镇)形成覆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协调运作机制,并逐年完善。

3、年,街道(镇)将慢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列入辖区社会发展规划,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1、在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2、多渠道募集慢病防治经费,设立慢病防治基金,用于社区基本预防保健服务,提高对特困和脆弱人群慢病医疗预防的保障水平。

3、按照有利于慢病防治的财税支持政策和物价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慢病预防和控制。

(三)贯彻实施有利于健康的相关政策和标准

1、2005年前,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逐步推行养殖业、种植业的系列标准;年前,推广合理营养标准和食品成分标识规定、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平衡膳食的居民比例。

2、严格执行公共场所控烟规定和控制烟草的有关政策。2003年起,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3、加强优化环境措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到2005年,空气、土壤和水质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力争达到优良水平,到年,全面达到优良水平。

4、到2005年,绿化面积达到人均12.5平方米;到年,达到人均15平方米以上。

5、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05年,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到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年达到55%以上。

6、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

7、落实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保护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四)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

1、2003年,完成区府实事项目卫生室(16个中心村卫生室、96个标准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

2、年完成街道地段医院、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翻牌,完成镇村一体化建设,健全慢病防治网络。

3、充实健全我区现有的一个社区疾病综合防治点(江川街道),2003年,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4、建立健全我区慢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五)建设健康促进基地

1、到2005年,建成一个健康促进社区;到年,30%的街道(镇)建成健康促进社区。

2、在全区学校全面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包括牙病、眼病预防);到2005年,1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30%的各类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2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6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3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8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

3、到2005年,全区50%的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到年全区所有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

4、到2005年,建成20家健康促进企业;到年,建成50家健康促进企业;年起,全面倡导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场所。

(六)主要慢病和不良习惯控制指标

1、到2005年前,高血压管理率达到15%,控制率达到40%;到年,高血压管理率达到25%,控制率达到5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降低10%;到年,全区高血压管理率达到50%,控制率达到6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再降低5%。

2、到2005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40%,管理率达到6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50%,管理率达到7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60%,管理率达到80%,降低糖尿病致残的比例。

3、到2005年,晚期癌症病人医护照顾率达到95%,“三阶梯止痛”规范治疗率达到90%;到年,“四癌(胃、肝、乳腺、大肠)”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15%;到年,“四癌”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25%。

4、到年,青少年和医生、教师吸烟率控制为零增长;到年,其他人群吸烟率呈零增长。

四、主要措施

(一)明确各部门慢病防治的目标责任

在区政府领导下,把慢病防治工作列入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职责内容,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统筹落实和安排慢病防治经费,领导、协调各部门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镇(街道)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慢病防治工作,在制定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将慢病防治工作列为必要内容。

教育、卫生、体育、环保、水务、绿化、农业、工商、宣传等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明确年度实施计划,作到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全面推行慢病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

各级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单位、团体、个人以各种形式提供资助和志愿服务。

(二)建立有利于慢病防治的政策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制订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促进有利于慢病防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环境的形成。

完善环境改善政策。规划、建设、环保、环卫、绿化、水务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环境的相关政策,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有害物安全处置,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不断改善居民工作和居住条件。

制定烟草控制政策,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烟草有限销售政策,不在医院、学校、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场所销售香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工商部门要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监督管理。

逐步建立公共营养政策体系。农业、商业、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结合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教育、卫生、商业等部门通过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市民健康消费,同时发展符合健康的学生餐、职工午餐、工作餐和老年日常三餐,帮助市民平衡膳食。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我区规划、建设、体育等部门要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

提供慢病防治资源保障。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应分别承担慢病防治的责任,政府保证基本预防保健投入,同时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和资助慢病防治工作,多渠道筹措慢病防治资金;引导预防保健服务性消费。

(三)加强慢病防治机构及网络建设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部门,承担区慢病防治的技术决策、业务指导和培训、干预实施、信息综合和质量控制与评价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慢病防治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通过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主要慢病的发病、现患、和死亡情况,开展人群分类健康管理,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形成三级预防网络。

在区中心医院、市五医院、吴泾医院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包括四癌早发现、应症就诊、线索查病、心脑血管疾病早发及致残预防治疗等),把预防贯穿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开展规范化诊治。

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岗位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全科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和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形成专业全面、结构合理的慢病防治梯队。

完善慢病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慢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人文环境监测,预测慢病发生、发展趋势。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了解居民基本健康状况,为慢病防治决策和实施干预水平提供依据。

(四)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区健康教育所要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教育部门要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对相应人群的宣传教育。其他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并加强对工作环境管理,减少职业危害。

(五)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

慢病防治工作必须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以社区组织为载体。镇(街道)负责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转变服务职能、改变服务机制,调整服务方式,开展慢病社区预防保健,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要和需求。

开展社区动员,调动社区组织、单位、家庭、个人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做好社区诊断,社区诊断是指在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制定并全面实施慢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

对疾病人群要开展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病人诊治和疾病管理。

对高危人群,选用适宜的筛选方法,提高早期发现水平。针对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不合理饮食和静坐习惯等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

对普通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掌握形成健康行为的技能,帮助形成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考核和评估

根据实施方案的总目标、工作目标和指标,对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评估、中期评估及终末评估。

年度考核主要评价在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落实慢病防治工作计划的情况。包括组织领导、资源保障以及各项干预措施贯彻执行情况。

中期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主要评价各种工作指标和疾病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对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根据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有关目标和策略进行调整。

终末评估在规划实施完成后进行,主要评价总目标的实现情况,为制定下一阶段慢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区卫生局

二00三年十一月

区各单位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职责

为了推动我区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经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及区有关部门关于慢病防治工作的职责分工具体如下:

一、区农委

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

二、区财政局

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三、区教育局

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四、区卫生局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开展规范化诊治。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五、区文广局

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区体育局

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七、区城管局

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八、区环保局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九、区规划局

规划审批时考虑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控制等优化环境因素。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

十、区水务局

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

十一、区工商分局

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十二、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

将慢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列入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制定并全面实施慢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健康促进社区。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第9篇

关键词:慢性病;防控;工作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18-02

引言: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头号健康威胁?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 慢性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状

1.1 防控人力和财力突显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大,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繁重?与此同时,政府用于慢性病防控专项经费少,导致一些地区没法配置最基本的慢性病防控设施,此外从事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少,待遇低,使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1.2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性不强

我国总体上已经确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原则,但尚停留在理念层面?多年的工作实践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识,以至于相当多的人认为慢性病防控工作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慢性病防控以医学措施为主,较少考虑政策?法律?经济?环境手段,其它部门没有动力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责任相对淡化,统筹协调的力度较小,造成与慢性病防控相关的管理环节被人为的割裂,直接影响了慢性病防控的整体效果?

1.3 慢性病防控各运行环节的衔接不畅

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卫生保健系统的防控职能相互分割的卫生管理模式使处于高危状态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处在防与治的真空地带,形成较大的隐患?

1.4慢性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大多数传染病和地方病在疾控机构的努力工作下,基本得到控制;危害民众健康的非传染性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努力工作下,也得到有效控制?随之而来的是慢性病防控越来越严峻?慢性病在体内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所以许多人意识不到,不会主动去就医?因此,慢性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麻痹性;而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还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机构设施不健全,制度措施不健全,三级防控网络不健全?基层社区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无临床经验,工作疲于应付,没有慢性病防控的资质与能力,无法承担慢性病二?三级预防之重任?

2. 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对策

2.1 加大经费投入,引进综合型人才

建议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慢性病防控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慢性病防控设施,增加服务岗位?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有志之士到基层工作?此外,要引进高技术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科领头人?卫生部门要采取稳定团队?定期培训?继续教育?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懂临床医学知识;又会预防医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性全科医学人才?基层卫生部门的医师要配置齐全,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人员岗位准入制度,发挥各地三甲医院优势,对基层社区医师提供专业培训,大力宣传国家对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及措施,加强技术交流,快速提高慢性病防控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2 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的防控体系

慢性病对于人体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卫生系统的范畴?国际卫生组织指出,卫生方面以外政策通常比系统内部的解决方式更有效?建议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相关部门应按职能进行分工,履职尽责,积极制定促进卫生与健康政策,解决好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还要积极地探索其他形式的途径,例如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如国家体育总局目前正大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与路径;农业部门正牵头国家食物营养发展策略;教育机构正开展大课间活动及阳光体育工程等?此外,可以将具体项目作为切入点,跨部门搭建合作平台,目前的卫生部正与一些省合作共同开展控盐活动,明确工作内容?目标及措施等,各部门更容易找准自身的位置?

2.3 探索一套慢性病的防控的新机制

第一,开发慢性病相关政策,强化政府行为,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第二,加强各类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以此推动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开展?第三,利用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和健全社区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建立健全慢性病的监测?管理?预防控制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策略咨询,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实施慢性病防控规划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4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相关行为的改变较知识知晓和态度改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养成;需要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普及做先导;需要人们对慢性病防控相关知识知晓率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具体应做到:(一)限油控盐,加强锻炼?(二)戒烟限酒,减压放松?(三)平衡膳食,调整心理?(四)劳逸有度,生活规律?(五)摒弃陋俗,养成良习?

3. 结语: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社区为单位,以减少慢性病发生率为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慢性病人群开展健康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方式,对于防控慢性病及减少相关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