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农村如何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0 16:23:49

新农村如何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1篇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尢彤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没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足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人,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仪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没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索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伞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主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义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利’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丈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没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没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人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确对待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而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两区一部分高索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2、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建没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没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仉,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卜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丰_卜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十,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同之中。

4、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人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生力军。农民的政治思想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进行,多元文化的逐渐渗透,农民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地冲击。为此,仔细深入探讨研究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法,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农民的现实状况

我国农村的农民现状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农民素质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但却是最大弱势群体。在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不足38%;初中占50%;高中不足10%;中专占2%;大专以上不足1%;其中有的县文化层次则更低,如某县32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占50%;初中占40%;高中占9%.由于文化程度低下,组织性能力不高,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具体表现为:一是制约了农技成果转化推广;二是制约了多余劳动力向城镇与二、三产业转化;三是接受培训较少(爱国、美德、民主、法制、公共卫生等),参加社会活动能力较差;第二,农民的政治思想意识薄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农民更关心个人利益的得失,而不在乎集体利益怎样;虽然宪法给与每位公民选举权,但往往因为一点微利就可使农民轻易放弃丢掉这一政治权力;另外,农民的法制观念较低。相反,乡风民俗往往成为超越法律的重要手段。第三,农村的政治思想工作软弱无力,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不重视。在新形势下,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只认数字上的个人政绩,而并不关心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即使有所工作,也不能与时俱进,去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及时解决;第四,政府投入低。虽然政府每年对农村的总投入也逐年增加,但仍然偏低。大部分教育经费都被义务教育与高等学校占用,对农村的农民培教、成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可谓杯水车薪。第五,培教内容方法简单陈旧,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对农民的培教多是强调所谓的科学性、整体性、道理性,但却忽视了农民的要求性、可受性、实效性;缺乏教学内容的地区性、应用性、操作性;其中许多教学内容农民并不熟悉,也与其生活无关,这就导致农民对所学不感兴趣,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成效。第六,对培训农民的认识有待提高。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对农民培教的宣传组织实施等方面认识不足,缺少积极主动性。一些人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小农思想极为严重,一些农村年轻人受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缺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少逸多劳、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但却无端地崇尚什么自由民主、快乐享受,并且不诚实守信,爱欺骗,爱搞伪劣假冒等恶劣行当,从而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众多恶劣不良影响。从以上所讲,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农民现状确实令人不安和惬意。然而问题多与问题大,也会促使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大与人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大。只要党与人民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从而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坚决果断有力的举措,那么任何困难与问题也就不在话下。

二、对农民培训的作用与意义

对新农村农民培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作。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表现为政治思想技术水平差,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不容易快速推广。从有关资料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推广某项新技术只用2年则可,但在我国却需6年时间,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再就是就业能力差,剩余劳力难以转移,如我国外出打工者受过职教或技培的比例不到20%,有的地方甚至低于10%,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还有就是经销能力不足,好的农产品却卖不上好价钱。单打独斗的“小商小贩”很难进入市场,可是大多数好处却被“倒爷”夺取,在整个经营链条中农民却没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为了铲除上述有关问题,我们就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工作的力度,并要及时进行培训,进而不断增强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第二,是需要缩小城乡差距。要想缩小城乡差别,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差异。据统计,乡村人受教育时间只有8年,而城里人的受教育时间则为13年;初中文化以上者乡村只有40%不到,而城里初中文化以上者则占70%,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首先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只有这样,城乡协调、相互配合、互动发展,才能得到最终实现。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培训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乃是广大农民兄弟。要想把新农村建设好,就必须把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当作重要的突出任务来抓,以便促使众多有文化懂得科学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第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途径。由于农民的法律观点差,欠缺文化,精神生活贫乏,市场意识不足,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之风也不间断,导致了各种犯罪的频发。而只有经常坚持加强对其进行法制、市场、精神文明等培训教育,才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的问题。对新农村农民的培训除具有上述重要作用外,还有如下重大意义。其具体表现是: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增强增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这是我们继续工作的有利基础与前提保证。然而,增强农村的内在驱动力却是不可缺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保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还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但话说到底最终还是得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自愿加入。现在我国农村农民的劳动力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要解决这一问题,培训支助农民的教育问题迫在眼前;其次,是利在当前,功在子孙万代的伟大事业。在中共中央有关的文件中(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把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课题,那么如何培养新式农民,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基本的原则问题。与此同时,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所在。正因为培训支助农民具有以上的重大战略意义,所以,国家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社会各阶层也应积极响应配合,而广大农民兄弟就更应该热心自觉主动参加才是。

三、实施农民培训的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阶段,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把具有高文化素质、新思想观念、精技术业务、强经营能力的新式农民尽快培养出来,这是新农村人才支撑与智力的根本保证。此外,必须推动农村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向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养造就手艺人。加大力度推动农村劳力的转换培训,自觉主动抓住国家实施对农村劳力转移培养的“阳光工程”机会,根据市场所需,积极引导就业,加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程度,造就大批手艺人,并迅速转化就业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加速培养新式农民。对农民科技培训要加大加快,一定要紧抓国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的机会,依据各自然村的具体情况,围绕优胜领先产业,有针对性综合培训,大力全方位推行,为不同地区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具体调整提供人才支持。三是造就实用人才。造就发展现代农业的先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抓住国家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机会,依靠多种各样学校、为农村培养造就各种各样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人才的能工巧匠、经营管理能人、乡村科技等专业人才,让他们领路致富并提高其他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四是政府工作人员经常下乡支农。把新理念新科技新方法及时快速地传教给当地农民,使其迅速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以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发展快发展。五是积极组织城里向乡下送货送技术宣传活动。这样做即可将城里的库存清仓,又可方便农村农民购货,并节约购物成本,可谓双赢,当然,为了使新农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职业技术水平能真正提高,还需采取其它多项措施:如第一,要有多种培训方式。培训方式要以政府为主,同时也要多元参与;此外还要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培训体系,并要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还要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农业、建设、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的开放运行的农民培训系统,要根据市场需求,多元化办学。第二,管理要配套。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的措施,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功能,理顺农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布局。第三,培训形式要创新。一是教育的内容要从单一转向全面。既要重视维权法律意识,又要加大监管力度。二是要变化教育途径。教育手段要向现代转化。在抓好讲座、办班、现场指导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三、要健全完善教育的现有项目、工程和计划的管理,促进农教工作的全面展开。第四,资金投入需多样。要运用信贷、金融、税收等其它手段,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农民培训工作的同时,去支援农教事业的发展,以便为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智力投资打下有力的保障。第五,要同步进行监管考核与激励。确保农教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加强对农民培训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对农教的监管制度,以便确保农教的质量与成效;与此同时,还要对农教事业实行激励工作。那就是必须积极引导政府部门、企业、培训机构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以利于农教工作。

参考文献

[1]农民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摘要《农民日报》2015.12.9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3篇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一面旗帜。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发行的要求,凝聚着农发行对国家、对社会的庄严承诺,昭示了农发行的历史使命。农发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稳定粮棉市场、保障粮棉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发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发行如何增强支农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忠实履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诺言,真正树立起自身特有的品牌形象乃是值得农发行人深思的课题。

一、职能转变后的不适应症状

(一)宣传不到位,服务职能知晓度不高。

农发行自57次常委会议以来,职能定位有所转变,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都在不断扩大,农发行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增强,但农发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其对“三农”究竟提供哪些服务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

(二)角色转变慢,服务动能跟不上时代要求。

一是农发行人由于长期从事政策性封闭管理,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等从总体上看,目前尚不及其他金融机构。

二是部分信贷管理人员、会计出纳人员、客户营销员、项目经理以及职业经理人、信贷主管、会计主管等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老化、年龄偏大,接受现代银行管理知识和业务培训较少,与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特别是刚刚上线运行的cm20__系统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人才也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

三是内部考核、干部任用、工资薪酬等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和科学规范,使得广大干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管理跟不上,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由于职能的转变,业务范围的快速拓展,相关的政策制度、操作流程、考核机制等等显得有些滞后和混乱,比如:与工商银行联合开办的牡丹金山卡业务目前已进入推广运行阶段,可具体的操作办法还尚未出台。再如:贷款资格类型、贷款品种分类纵横交错给企业和基层行办理带来诸多不便,仅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按其所处的产业链环节划分,有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几种;按所属产业划分,有农业型、牧业型、林业型、渔业型和混合型几种。如本来是一个粮油流通型的企业,但由于认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资格,要购销准政策性范围以外的粮油品种,就只能使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短期贷款,而不能使用粮食流转贷款,可有的一笔贷款又可以同时归属几种贷款品种等等较为混乱和复杂。

二、充分发挥农发行职能的对策

(一)加大农发行职能宣传力度。

一方面,在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宣传的同时,还可以将农发行的服务职能、贷款对象、贷款范围、客户类型、贷款品种、结算业务等编印成册。例如:农发行贷款客户的类型主要有:粮食储备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其他粮食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棉花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小企业等。农发行的主要贷款品种按政策性强弱分,可分为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按期限长短分,可分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按贷款用途分,可分为粮油收购贷款、棉花收购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按企业分,可分为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农业小企业贷款。农发行的会计结算业务,目前除网上银行正在开发中,其他所有的包括国际结算、信用卡等业务基本上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同。

另一方面,要以农发行的高效优质服务大力树立农发行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三农”的满意。

(二)找准新农村建设立足点,增强使命感。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建设现代农业,农发行通过开展中长期贷款业务,使农发行功能进一步完善,信贷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形象进一步树立。

农业产业化代表着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走新型工业道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是农发行的历史使命。

为全面履行农发行在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力军的作用,今年二月银监会银监复(20__)42号批复,同意农发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和全面开办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这是农发行获准开办农业科技贷款、种子贷款和把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之后,银监会再次批准农发行拓展业务范围。至此,农发行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中长期贷款为一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这为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创造了必要条件。

业务范围的拓展为农发行服务“三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当前和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农发行全行上下必须掀起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柱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员工创业、创新、创造的活力,真正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绩效考评薪酬分配制度,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到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上来。

(三)疏理、整合各项政策、制度和办法。

随着农发行职能的转变,业务范围逐步拓展,有关政策、制度、办法的变化和增加较为频繁,必须认真加以疏理和整合,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的应及时清理,对尚在运用的和新增的应进行合理的归类合并,该删减的删减,该出台的出台。

一要疏理和修改各项制度办法。如:改革贷款资格认定办法。一是改变分类认定,将贷款资格统一为“农发行贷款资格”。二是下放贷款资格认定权到县级支行,由县级支行认定企业贷款资格后,将拟贷款企业信息输入贷款项目信息储备库,汇总上报以便审批行掌握营销进度。三是取消粮食收购贷款资格认定环节,符合农发行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企业,只要具有粮食主管部门颁发的粮食收购许可证,就可以发放粮食收购贷款。

二要整合各类制度办法。如:各类贷款办法。首先,应完善目前的各项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办法,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能。其次,应加强对商业性贷款的统一管理,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办法和中长期贷款办法,取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办法、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办法和仓储设施贷款办法,使符合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各类涉农企业均能按同一标准使用农发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再次,鉴于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银行提出的要求,农发行对小企业的支持应有别于其他涉农企业。作为按贷款用途划分贷款种类的一个特例,要保留和完善农业小企业贷款办法,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程序,个性调查,严格审批。与此同时,鉴于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对于所有贷款种类中的低风险贷款,应继续完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贷款操作,提高办贷效率。

三要及时出台与业务发展相配套的各项操作流程和具体办法。如:有关国际结算和信用卡业务的结算管理流程和办法等。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1世纪初,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民减少到1亿人,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若随着城市化的扩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将出现负城市化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而且会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倒退。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实现直接以农村现代为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穿整个农村建设过程的重要方面,是全面体现这一建设成果的主要载体。

一、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初步形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精神需求。十七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改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一些重大文化工程深入农村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的文化项目工程,为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内容,送去了怡人春风,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兆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强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工程的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家家有。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下2007年,就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为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这些图书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的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现代文化的构建过程,即现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过程,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现代化社会水平,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农村的经济普遍得到发展,而相对滞后的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治安状况较差,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对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加强党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五、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2)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文化活动贫乏。一是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减。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文化资源正日渐萎缩。二是农村文化活动阵地萎缩。由于资金困难使现有文化设施流失严重。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贫乏。主要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3)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农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当前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深入下去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农村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导致群众活动无人指导,无法顺利开展。文化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农民缺乏精神食粮,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灵活多样.农村文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淮北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各类农民文化社团,吸引了较多村民参与社团活动。淮北市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村村组建了“农家书屋”,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文化站建立了戏曲协会和书画协会,广泛吸收社会民间艺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在节日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和书画展览活动。主要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看电影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与文化培训等难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学习文化权益,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政策调控,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建设一批文化站、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我们“就地取材” ,抓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选拔有文化特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青年,使他们成长为民间的文化使者和活动支点。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契机,着重选拔和发展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广大农村从事文化工作,为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4)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按照党中央、文化部的要求,文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总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只要利用得当措施化解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就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就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美建,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J]《群文天地》2012、12

[2]刘中美,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 王升陈,对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A],《山东社会科学》2012、8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20-01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如何发挥其职能,进一步为“三农”工作服务,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1.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每一项活动都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档案。这些档案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档案工作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特殊作用,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和大局,与时俱进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促进档案工作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科学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个实践――总结――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真实地把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它是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变成客观的真实记录,为今后人们观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寻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提供可靠的依据。并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农村建设档案,利用已有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做法,推广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使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3.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记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切活动而产生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真实记录。要借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解决在今后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遇到的新问题,就必须做到档案与历史同在。档案部门有责任把记录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的各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整理好、归档好、管理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变化留下完整的真实记录。

二、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1.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宣传

我们要想将档案工作真正溶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真心诚意、积极认真地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本地区的重要事业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开发照片等各种类型的档案,积极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及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亮点,充分发挥声像、照片档案直观的特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宣传。

2.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农村管理、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组建乡镇村档案工作机构,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政府为主导,档案部门为主体,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格局,促进乡镇村的档案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保管、编目、利用、编研、保护、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管理人员)素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着力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在学习内容上要强调时代性,要针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服务对象来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需要。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档案归档范围。重点抓好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议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土地流转、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农村新领域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农民诚信、农民劳动力输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领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努力提高档案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提高认识,强化监督

3.1提高认识。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3.2强化监督指导。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加强档案工作创新研究,结合实际实行分类指导。监督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驾轻就熟的任务,只是此处的重心应当更多地向监督转移,即主要是监督乡镇档案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定期开展行政和执法检查。在指导方面主要是从事档案业务标准的推行和业务知识培训。搞农村档案工作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从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4.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档案的重要作用

档案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真迹,利用档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挥其凭证和参考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一是要为领导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史实。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发展变化的过程真实、准确地记忆、保存下来,把农村深厚的文化通过征集、整理、保存下来,及时编出一些高质量的实用的专题汇编,并做到新农村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有效服务就拓展到哪里,为领导科学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适时的服务。二是要为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要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机制和方式,加大信息整合力度,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专题陈列展览、编制多种查找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真正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做足做好服务的文章。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发挥档案借鉴历史和教育后人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档案的人文价值,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

总之,面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决策,努力探索档案工作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竭尽全力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将农村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岩,郭可高. 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档案工作[J]. 办公室业务,2013,19:225.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6篇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如何发挥其职能,进一步为“三农”工作服务,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1.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每一项活动都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档案。这些档案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档案工作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特殊作用,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和大局,与时俱进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促进档案工作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科学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个实践――总结――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真实地把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它是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变成客观的真实记录,为今后人们观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寻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提供可靠的依据。并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农村建设档案,利用已有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做法,推广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使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3.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记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切活动而产生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真实记录。要借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解决在今后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遇到的新问题,就必须做到档案与历史同在。档案部门有责任把记录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的各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整理好、归档好、管理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变化留下完整的真实记录。

二、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1.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宣传

我们要想将档案工作真正溶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真心诚意、积极认真地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本地区的重要事业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开发照片等各种类型的档案,积极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及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亮点,充分发挥声像、照片档案直观的特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宣传。

2.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农村管理、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组建乡镇村档案工作机构,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政府为主导,档案部门为主体,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格局,促进乡镇村的档案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保管、编目、利用、编研、保护、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管理人员)素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着力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在学习内容上要强调时代性,要针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服务对象来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需要。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档案归档范围。重点抓好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议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土地流转、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农村新领域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农民诚信、农民劳动力输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领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努力提高档案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提高认识,强化监督

3.1提高认识。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3.2强化监督指导。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加强档案工作创新研究,结合实际实行分类指导。监督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驾轻就熟的任务,只是此处的重心应当更多地向监督转移,即主要是监督乡镇档案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定期开展行政和执法检查。在指导方面主要是从事档案业务标准的推行和业务知识培训。搞农村档案工作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从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4.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档案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7篇

一、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孙吴县委、县政府自2006年起,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选择了20个生产条件比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屯,作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从生产发展上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基础。

(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短期行为,必须融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中。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西兴乡平度村等20个村屯,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过两年努力,这些试点村已全面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市场经济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杠杆。群山乡党委和政府,在种植业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围绕市场转变思想观念,大面积调整种植业比例结构,实行市场需求和订单种植,农民手中有钱了,经济基础雄厚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大力发展生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种植业,卧牛河乡卧牛河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生产发展和种植业调整上,眼睛瞄准市场,及时转舵调整种植业的比例结构,压缩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红、黑小豆等经济作物,农、林、牧、副、鱼各业全面发展,实行产、供、销,种、养、加,龙头企业带生产基地的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是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我县辰清镇被黑河市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城镇,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统筹规划,有6个村屯被吸纳到城镇中,各项公益事业将集聚在城镇中来,成为继孙吴镇后,我县第二个城乡一体化的中心乡镇,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新型乡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和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我县乡乡有标准化中心小学校,学生上学全部达到寄宿。村村有标准化的文化室,累计面积4600平方米,图书24000册。体育休闲场所占地8400平方米,体育器材420多台(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农民就医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县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把发展生产,建房修路,科技培训,社会保障,合作医疗,困难群体等,做为农民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一)、加强乡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在思想作风建设中,要用理论武装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我县很多乡镇党委书记都在县域内边远山区工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作压力很大,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是不会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对他们教育指导,使他们开拓进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的乡建立了黄牛养殖繁育基地,有的乡建立了水飞蓟种植基地,有的乡建立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等,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经济活力。

(二)、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全体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每个党员都有事干,都有自己的责任,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到各家各户,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这一事例说明了村级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搞好村级政权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过全县数届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过程看,基本达到了选民的意愿,将能为百姓办事,处事公道,年富力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带头人,由村民直接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并在任期内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 防雷减灾 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体现出了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中心村镇建设规划、下山移民、新农居点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起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笔者也曾接到不少电话咨询有关气象灾害对房屋建造影响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更加突显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陈旧,未采取任何防雷措施,导致近年来农村雷击伤亡事故频发。如何把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的雷电灾害情况

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雷电是带电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声响的天气现象,雷电不仅发生频率高,且年年都有灾害发生。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中国气象局近 10 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4000人,财产损失约100亿元,人员伤亡92%在农村。我县是我省雷电灾害高发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居民住宅、野外生产无雷电防护设施,防雷基础设施投入少,村民普遍防雷意识淡薄,致使雷害事故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县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频发,2008年6月23日傍晚,在我县文昌镇丰茂村附近杨梅岛码头,一艘收购杨梅的挂机船在快靠近码头处突然遭受雷击。当时船上共有7人,其中驾驶舱内3人被雷击死亡,船舱内3人重伤,1人轻伤。2010年3月1日里商乡架子岭村一青年在山坡上采茶叶时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2011年8月9日17点左右,汾口镇简门村武强溪拦水坝上走路村民郑某遭受雷击当场死亡。一桩桩雷害事故,触目惊心......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加强,农村成为雷击事件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尤其是农民建房、通讯、家电等迅速普及而大都没有采取防雷措施,成为农村防雷新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2年淳安年均雷电灾害次数为10.4次,年雷击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县雷暴分布特征可由雷暴日数年(月)变化、地闪次数、地闪强度等来衡量。

图1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1。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2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1966至2010年淳安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如图2。我县1966年至201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0.6天,年雷暴日数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振荡减少态势,年减幅为0.5天,最多为76天(1975年),最少为36天(1988年)。

图3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3。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4地闪次数月际分布

由浙江省2008年至2010年的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提取出2008年至2010年淳安县地闪次数月际分布,如图4。从月际分布来看,我县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至8月,其余各月较少出现。表明夏季对流性天气发展旺盛,雷暴天气较多。

图5地闪次数时段分布

淳安县地闪次数时段分布如图5。2008年至2010年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13时至21时,而15时地闪次数最多,在2时至12时地闪次数最少。午后闪电活动比较强烈,晚间闪电活动一般是下午雷暴的继续,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二、我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

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

1.农村防雷意识淡薄,迷信思想严重。虽然现在社会越来越进步,但农民朋友缺乏科学的防雷避险常识,大多数农民不关心,不了解,更不懂得在雷电天气条件下自我防范,很多农民不知道雷雨来了应该怎么办,他们在雷电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本能反应是快速奔跑、躲在大树下或简陋的凉亭里等易遭雷击场所,招来雷击之祸。同时,许多农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相当普遍,认为雷电灾害是不可防御的天灾,甚至出现雷灾以后也不愿意声张,更不愿意向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造成雷灾收集难度加大,给雷灾统计和雷灾技术分析带来困难。

2.野外缺少躲避雷雨的场所。所谓“夏收”、“夏种”,雷雨季节也正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在野外劳作的时候遇到雷雨天气,不仅没有避雷的场所,还经常看见农民拿着雨具或铁制的农具在田野中行走,有的跑到临时搭建的草棚或大树下避雨,更有的还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这样非常容易遭受到雷击,造成人员伤亡。

3.农村建房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没有纳入政府对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防雷装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是农村公共场所(如凉亭、候车站)、老民宅几乎都没有防雷装置;(2)是农民联建房以及个体小规模企业防雷设施不完善;(3)是农民新建自建房屋普遍无设计施工图纸,而是凭砖工师傅经念来造,为了省钱省事,农户也不可能考虑防雷装置。

4.农村电器渐趋普及却疏于防护,雷灾增多,损失加剧。现在农民都富裕了,电视、电话、电脑、空调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农村的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线路以架空入户为主,且布线很不规范,随意挂拉现象随处可见。有些村因没有条件安装闭路电视,将简易天线捆扎在竹竿并架设在屋顶上,成为雷击隐患,导致引发火灾、电器设备遭雷击毁坏。另外,不少农户在屋顶随意架设装饰性铁塔、太阳能热水器、铁水箱等等。由于没有安装有效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成为名符其实的“引雷装置”导致雷害事故频繁发生。

5.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我县农村地广人稀,难以集中宣传,受众对象相对较少,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有限,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技术服务支撑欠缺,从而成了农村防雷普及的薄弱环节。

三、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新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新农村建设要重视雷击风险,科学规划论证,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心村镇联建房、乡镇企业以及新农居点,要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批,各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从房屋的设计、审批开始直到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质量关。

2.进一步完善新农村两个体系建设。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加强雷电监测网络和雷电业务平台建设,开展雷雨天气、雷电灾害害等级预报等业务,向广大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雷电预警能力和水平,但距完善的防雷减灾系统建设仍有很大差距,需要抓紧建设全省性和区域性的雷电监测网络系统,进一步加强农村雷电监测、预警接收和再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村要建立雷电预警接收传播网格体系,制订农村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雷电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并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切实增强农村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 积极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气象部门应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积极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将农民自建房通用防雷设计施工纳入农村住宅建设推广图集,引导农民自建房向符合防雷规范标准的结构转变。普及防雷减灾技术,积极倡导和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提高农村和户外作业人员的预防、避险、救助能力。

4.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的科普宣传。因为雷电灾害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小尺度性,所以提高农民个人的防雷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防雷科普宣传与实用防雷技术推广工作,把农村防雷安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体系。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以及重大雷灾事件,广泛宣传普及防雷安全法律法规、雷电防护技术和避险常识。气象部门要会同安监、建设、劳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干部、安全员、农村电工等的防雷知识培训;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摆放雷灾事故小册子,向村民发送防雷明白卡,在村宣传栏内张贴防雷宣传画,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另外,提高防雷意识还须从娃娃抓起,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防雷安全知识培训,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气象科普体验。通过多种渠道,让人们了解防雷知识,消除迷信思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不仅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管理和服务,还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取决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联动程度,取决于防雷法规、科技在广大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群众防雷的自觉程度。只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政府各部门的相互联动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不断增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护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防雷科普宣传,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农村防雷的现状也一定能得到有效改善。

新农村如何建设第9篇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之际,如何真正领会中央精神,贯彻上级决策,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结合我县实际,笔者认为要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

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历年的建设进程中,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形象工程,浪费了资源,消耗了民力,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建设新村庄更应遵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上,放在群众意见最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特别要重视解决贫困边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搞“样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下达指标,不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增加乡村负债搞形象工程,装扮门面。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与中央的精神相去甚远,就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各地都在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但如果产业趋同,产业没特色,最终都会导致产业的失败。因而我们要在发展新产业的指导思想上‘‘存异”而不能“求同”,要立足本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等实际发展产业,突出比较优势。对我县而言,还是要突出果畜两大产业,在果畜两大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上下工夫,不跟风、不起哄,不模仿他人,不照搬模式,实实在在抓好已有产业。另外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力争使产品具有特色,发挥支撑作用。这样农民就会增收,农村就会富裕,农村就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就能得到落实,新农村建设就会不断推进。

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同志曾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最活跃的力量,必须切实重视对农民的培育。多年来,我们搞过不少针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活动,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要求更高,我们要切实改变一些培育农民搞形式、走过场的做法。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政策规定,革除体制弊端,以培养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切切实实做一些帮助农民、教育农民、扶持农民的工作。在工作中,一方面要进村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真正使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方式易于接受,培训效果日益增强。努力使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农村社会良性互动,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