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9 08:56:09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1篇

【关键词】 冠心病;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效果随访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46

目前, 冠心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且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 其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1]。因此, 探寻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强化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十分必要。本文对纳入研究的3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了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 收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 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造血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血管疾病或四周血管栓塞;甲状腺疾病;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无法配合随访。研究组男20例, 女14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62.5± 12.7)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 高血脂20例, 糖尿病22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3例;年龄40~77岁, 平均年龄(62.6±12.5)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 高血脂20例, 糖尿病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案, 建立个人随访记录档案, 并实施治疗干预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 具体方法:①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与生活方式, 例如:有无吸烟、酗酒、不爱活动及不规律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②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10~20 mg/d, 口服)或非诺贝特(100 mg/d, 口服), 阿司匹林(100 mg/d, 口服), 降压药物硝苯地平(30 mg/d, 口服), 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20 mg/d, 口服), 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 3次/d, 口服), 药量视情况增减, 嘱患者坚持用药。③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HA/ACC)二级预防方法开展规范化冠心病管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负性情绪表现, 讲解疾病的防治措施, 并嘱其定时用药与到院复查。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应认真叮嘱其坚持服药, 不可自行调整药量。每天测量1次血压, 并注意做到“定时、定位、定人、定血压计”四定标准, 每1~2周测量血酯、血糖1次。④指导患者清淡饮食, 多摄入纤维素及维生素多的食物, 降低脂肪的摄入量, 合理补充优质蛋白, 同时戒烟戒酒, 保持情绪稳定,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⑤指导患者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选择科学的运动方式, 例如:慢跑、步行、气功、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活动时间为20~30 min/次, 进行4~5次/周, 以此合理控制体重, 强化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情况。⑥通过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治疗效果与情况, 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查, 并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药物用量, 及时纠正患者的不健康行为, 使其明确的认识到二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达标情况, 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BMI达标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6个月随访, 研究组血糖、血压、血脂及BMI指标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而引起的血管阻塞或狭窄, 继而诱发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致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而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2]。

多项研究指出, 高血压能够加重动脉内皮的损伤, 继而进一步强化了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糖尿病与冠心病的起病与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高血压能够直接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与形成[3, 4]。可见, 上述三种慢性病均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然而, 我国冠心病的管理措施尚未完善, 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了解与认识, 或对相关认识存在理解误区, 这就需要从临床中探寻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保障患者的健康质量。冠心病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 它通过对患者实施药物指导、疾病知识宣教、合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 有效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强化了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并发挥出主观能动意识, 合理规划生活方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经6个月随访, 研究组血糖、血压、血脂及BMI指标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发生与发展, 减缓疾病进展, 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高频, 刘国銮, 杨雪佳, 等. 110例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现况调查及随访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2, 28(4):314-315.

[2] 张晓峰, , 汤涌, 等.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6):4744-4747.

[3] 张明明, 李玉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与规范化治疗随访研究.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6):14-17.

[4] 丁军侠, 张宇梅, 郑立春.规范化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5, 24(4):362-365.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2篇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干预

1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必要性

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105mmHg者比76mmHg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5倍。美国弗莱明翰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在最高四分位者比最低四分位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高2~4倍。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从社区干预着手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意义十分重大。

2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发展

由高血压防治作先导的社区防治概念在60年代末由WHO心血管计划提出。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发展较快。在美国,除了坚持在人群中实施高血压筛检和患者随访的方案外,又开展了多中心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应该是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举、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存的新观念。1993年美国高血压检出、治疗和评价委员会就此提出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报告。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血压防治经验上,从“七五”开始,也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防治研究。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大量的经验报道及创新发展。

2002~2005年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个大型社区实行全科医生分片负责制并利用罡正电脑专案管理系统对259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4年的综合管理,通过人一机结合模式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病人对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起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率100.0%,药物治疗率由32.0%升至73.0%,规律服药率为71.0%,血压控制达标率为95.0%,血压稳定者所占比率为78.0%[3]。

2005年,重庆化龙桥社区被抽查的4913例中,社区抽样调查显示该社区“患病率”为6.29%,跟踪监测血压后,又新诊断高血压患者11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8.55%,比以前增加36%。女性“知晓患病率”高于男性89%,而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63%,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新确诊的比例越高,表明年龄越轻知晓率越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从年青人开始抓起[4]。

200709开始,深圳市罗湖区医院以东环街农村社区≥32岁254例高血压病人为对象,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措施综合干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患者自身前后比较评价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团队规范化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此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之间差异显著,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5]。

3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途径

自200709,全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防治的试点工作,实行对社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实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合理用药等措施, 应用社区干预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干预。旨在更好改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3.1 全社会关注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干预、防治为主转变,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需要政府加大对慢性病干预在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报销政策的优惠,并得到社区领导重视,有居委会参与。

3.2 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表明:1988年按部级专科、省部级、地县、乡村四个级别选取医疗卫生人员1609人,结果至少有33.1%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知道抗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而选择血压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的占60.8%;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危险分层的概念;正确选择高血压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标准的卫生人员仅占9.5%;自述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非药物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仅占34.5%。

因此可见,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是无论是对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在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应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6]。由政府主导,支持经费用于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跟上国内外高血压诊疗的最新进展。

3.3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分级动态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适合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3.3.1 正确分级及建档: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3篇

【关键词】 认可;干预措施;健康危险因素;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

我院于2008年1月,对2003年7月~2007年7月,某军区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每年的健康体检中暴露有异常指标的689名干部群体进行归类建档,对健康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现将部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群体对干预措施认可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筛选2003年7月~2007年7月,每年某军区在北戴河疗养院集中理论学习、疗养、体检的部队中高级在职干部,全面系统的健康体检中的腰围、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暴露异常指标的部队中高级干部群体。

1.1.2 具有健康危险因素暴露的入选干部分组 根据健康体检中暴露的异常指标,分别归类为7组(表1)。

1.2方法

1.2.1及时电话沟通对此干部群体,通过电话或发电子邮件通知入选干部本人,讲清意图和意义,争取取得理解、配合。

1.2.2 适时健康教育抽组军区内各相关学科医学专家、教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先后5次对入选干部按分组类别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拟定运动处方、膳食指导、解答咨询、发放随访健康登记表和健康教育手册。

1.2.3收集干预前的干部个体基础数据对入选干部系统体检并进行数据筛选,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等数据填入随访健康登记表。

1.2.4制定健康指导书医学专家组以体检信息、随访健康登记表的信息为依据,明确诊断,拟定防治建议。并对每位入选干部从膳食营养、科学健身、药物干预、心理指导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建议书。

1.2.5利用疗养因子进行干预每年在北戴河集中1个月时间,适时科学安排海水浴、沙滩浴、健身操、景观疗法等措施实施干预。

1.2.6定期进行随访和指导为入选干部邮寄或发放健康指导建议书和利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每月随访1次。各项指标达标后,每3个月随访1次;前3个月未能达标干部的情况,报告专家组,及时调整干预方案。1年后全面复查各项跟踪指标。

2结果

入选的689名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中,绝大多数能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建立随访健康登记表,1年后仍接受随访调查的入选干部(表2)。

3讨论

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特点:一是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新的军事斗争准备中起着统领和决策作用,肩负的任务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无暇顾及自身健康状况,致使亚健康状态干部比率增加。二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队中高级干部的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生理年龄已处在老年前期阶段,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四是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理解能力强,进行健康危险因子干预活动易开展。因此做好此群体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应站在“保战斗力,保打赢”的高度来认识。

高血压前期、血脂异常、糖调节受损、肥胖、超重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往往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又有相互内在联系,在多因素作用下缓慢发病。对该干部群体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进行一、二级预防,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积极作用。正是因为我们的干预对象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特点,使72%的具有暴露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部积极参与干预活动,接受健康指导、建立随访健康登记表的有75.62%。结果分析:①军队多数中高级干部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体检中检测到的异常指标能够关注,并进行定期复查,找专家咨询。肥胖组和超重组参与率分别为68.99%和70.64%,此两组参与率较此干部群体其他组参与率低,但高于同类研究有关报告的非军队干部群体参与率。②重视亚健康状态。由于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军事斗争准备日益加强,此群体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但对阶段性的身体不适或无症状的身体指标异常,能够到医院就医检查,或岗位保健和电话咨询。在高血压前期组和糖调节受损组,参与率分别为72.99%和85.94%,多数干部能充分认识到高血压前期和糖调节受损如不加以非药物综合措施的干预,就会导致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形成缠绵不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③能充分利用医院保障机制。在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参与率均为100%,此群体每年组织集训,卫生部专家组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使此干部群体能达到知―信―行的效果。④对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态度积极,在集训期间专家组织的各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疗养因子干预措施活动都能积极参与,就自身健康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⑤不足之处是部分干部确因参加非作战军事行动、到国防大学学习、外出执行任务等原因无法加入到干预组或无法坚持干预的全过程。

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糖代谢受损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特点是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因素致病,一果多因,一体多病,一因多果,相互关联,共同依存。增长幅度加快,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众多研究表明,其主要危险因素是行为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心理压力等[2]。一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医务人员只能协助病人调整身体的机能以期与疾病相适应,而无法从根本上祛除疾病。因此,通过饮食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减肥疗法及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胰岛素增敏、控制体重等系列措施,全面系统、综合防治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已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新策略。预防的关键在于注意减少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和健康危险因素的复杂化,给国人的健康观、卫生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群防着眼,个入手,使个体服务融入群体防治中。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只有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国人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才能将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总之,在部队高级干部群体中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多形式、全方位、科学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02.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4篇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危险因素 社区预防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1]。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分析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探究预防和保健措施,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和自我保健能力[2]。现就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 高血压病的病因形成及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病因一般有如下几种:治疗不当、药物治疗不能耐受,以及继发性的高血压,精神心理因素、大量吸烟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药物相互作用等都可引起高血压病。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因中,治疗不当占30%,药物不能耐受占11%,继发性高血压占30%~40%,精神心理因素占10%~20%,大量吸烟、酗酒占3%~5%,同时服用影响降压效果药物的占3%。本中心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中约3%可明确诊断:(1)肾实质性高血压:这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即肾素分泌瘤,使血压异常顽固不易控制;(2)肾血管性高血压:1/3呈难治性高血压,对6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观察,肾动脉狭窄发生率约20%,老年患者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患者主要由多发性大动脉炎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但青壮年肾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并不罕见;(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达30%以上;(4)嗜铬细胞瘤:

是由于嗜铬细胞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的一种疾病,病变大部分位于肾上腺髓质,少部分病变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其他交感神经组织;(5)其他: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腺瘤、垂体微腺瘤、主动脉缩窄、精神心理因素等,统计本组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尤其是惊恐发作导致高血压的约10%~20%。老年高血压合并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大量吸烟、酗酒也常是血压难以控制的原因。

转贴于 2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策略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平均每年350万人的速度递增长[2],高血压病因致残、致死率高,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应包括全体人群的预防及个体目标预防,而且两者应互补,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普及高血压知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全体人群的预防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要认真做好查管、治等工作,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2.1 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高血压病病因不明,但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通过预防和干预危险因素,可降低社会群体危险度。病因预防重在干预不良行为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据报道[2],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病发病率下降55%,而病因预防费用仅为治疗费用的1/10。目前病因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具体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每个人都要有预防保健常识,能够自我保健;(2)从儿童开始:目前发现高血压病的病因起源于儿童期,故应从儿童时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和适量运动;同时戒烟、限酒,做到心理平衡;(3)保持正常体重指数:我国成人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可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合理调整饮食、减少含钠盐的摄取,每日

2.2 二级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防治高血压可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减少50%,故应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以社区为主,发展全科医学模式,使社区医生等能及时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培养其防治高血压的责任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技能:(1)对35岁以上和脑力劳动者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高粘血症的患者,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定期监测血压;(2)定期培训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进展和动态;(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以后每个月测血压至少1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服务,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可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4)发挥政府职能,实施分级管理,政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贡瑾,吕国良.高血压病综合康复治疗的近况.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473~475.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5篇

针对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两个级别,其一是针对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的预防,叫做一级预防。高危人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甲亢等患者,针对这些人群的预防可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饮食调节、运动疗法、定期体检等几方面进行。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高血压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人比无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不仅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在突然增高血管内压力时,可导致脑内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合理治疗,将血压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但也注意不要将血压降得过低,因为低血压可引起脑供血不足,易导致脑血管栓塞。其次,应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可能导致脑血栓形成的各种疾病。对于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和病史者,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预防性治疗。

饮食调节高危人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少吃肥肉、减少食盐的摄人、少饮酒、多吃水果蔬菜。有研究显示,醉酒和长期大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出血的机会,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超过60克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明显增加;而每天如果增加一盘水果和蔬菜的话,大约可使卒中的危险降低6%。

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可预防脑卒中发生,据统计,40岁以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实践中,以每天快走30分钟为例,脑卒中的概率可降低30%。因此,高危人群应该选择一项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体育锻炼。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戒烟、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心态稳定平和,对防止脑卒中发生也大有裨益。

防止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尤其是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卒中再复发后,病死率和致残率要比第一次更高,其中有25%的比例因为复发而导致死亡。所以,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经治疗好转以后,应及早通过二级预防防止卒中再发。专家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这对于积极有效地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解患者第一次卒中的发病机制、发病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甲亢等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果能将这些危险因素有效稳定在理想范围内,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致残程度。如高血压患者应该把血压控制到不超过140/90毫米汞柱,理想值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

调整行为危险因素 比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的稳定和愉悦等,这些都有助于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6篇

通讯作者:富克非

【摘要】 目的 了解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现况。方法 对200名脑卒中门诊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高危因素的知晓情况、服药情况及控制情况进行询问和检查。着重了解抗血栓药,特别是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和未服原因。结果 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者占被调查者的28.5%,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43.3%,有10%的被调查者从未检测过血糖;被调查患者的戒烟率为27.3%;戒酒率为39.7%。结论 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现况调查

A study o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2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FU Ke-fei,MENG Xiang-ya.Thrombus Medical Treatment Center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Liaoning, Shenyang 110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rate of compliance with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for poor compliance.Methods Of the consecutiv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neurological department of hospital between Jul 3,2009 and Aug 29,2009,2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involv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and were finally evaluate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compliant with prevention of risk factors (hypertension,diabetes,hyperlipidemia) was evaluated.Results In the 200 patients, the rate of antithrombotic drug compliance was 28.5%.Of th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diabetes,only 76.7% and 59.1% were still treated for their respective risk factors.Conclusion Compliance with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s poor in the setting of our study.Docto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provide stroke patients detaile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reventive drugs.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Secondary prevention; Risk factors

近年来,缺血性卒中有明显上升趋势,复发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1/4左右,总体而言,卒中存活者在6个月内的复发率为8.8%,5年内为25%。根据我国MONICA的调查资料,我国中风的复发率为30%,占国际之首[1]。看来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工作相当艰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门诊患者二级预防的现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个月前至3年内发生过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年龄≥18岁。

1.2 诊断依据 确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既往病史,体检和头CT/MRI等辅助检查结果证实,或过去治疗时的病历材料证实有脑梗死或TIA的也可。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的诊断依据《内科学》教材第7版。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在本院门诊进行,对2009年7月3日~2009年8月29日符合入选标准的门诊患者进行连续录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自然情况和烟酒嗜好的现况等。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高危因素的知晓情况、服药情况及控制情况进行询问和检查。着重了解抗血栓药,特别是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

1.4 评定标准 被调查前连续6个月未吸烟或未饮酒为戒烟或戒酒;被调查前连续服药2周以上为规律用药。

2 结果

2.1 本研究共录入2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龄46~81岁。脑梗死患者191例,TIA患者11例,病史中同时存在脑梗死和TIA的2例。

2.2 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者57例。口服阿司匹林者占被调查者的28.5%,其中每日服用50 mg者16例,100 mg者40例,300 mg 1例。未服143例,未服原因:存在禁忌证2例,占1.4%,出现副作用1例,占0.7%,医生未建议105例,占73.4%,病情好转后自行停药14例,占9.8%,担心药物副作用6例,占4.2%,医生建议了但自己以为无用10例,约占7%,其他原因5例。

2.3 患高血压者120例(60%),用药治疗92例(76.7%),血压控制在标准水平以下的为52例(43.3%)。在所有被调查的患者中,有4例(2%)虽然否认病史,但通过检查发现患有高血压。

2.4 患糖尿病者22例(11%),坚持定期复查血糖并治疗的13例(59.1%)。从未检测过血糖的20例(10%)。

2.5 高血脂者52例(26%),规律服用降脂药的43例(82.7%)。从未检测过血脂的78例(39%)。

2.6 心房纤颤3例(1.5%),均未服用华法林。从未做过心电图的2例(1%)。

2.7 在88例有吸烟史的患者中,已戒烟24例,仍吸烟64例,戒烟率27.3%。在58例有饮酒史的患者中,已戒酒23例,仍饮酒35例,戒酒率39.7%。

3 讨论

脑卒中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存活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在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约200万例,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残疾者约占40%。目前我国每年用于卒中的治疗费和间接经济损失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2]。因此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对于卒中和TIA患者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再次脑血管事件的发生[3]。

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有过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TIA、脑梗死等)后,防止再次发生卒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减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再发卒中的唯一有效方法。二级预防的内容包括:(1)治疗和控制疾病所致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心律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小板聚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目前均被视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本身就是预防性治疗卒中。(2)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卒中二级预防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如: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戒烟、酒等。(3)定期做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化验检查。(4)根据自身情况加强锻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关卒中的预防获得了大量的研究证据,而且均说明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可以让患者受益的。例如,2002年抗血栓试验协作组ATC荟萃分析显示,75~150 mg阿司匹林为最佳剂量,可降低非致死性脑卒中约25%[4]。大量国内外长期前瞻性研究证实,有效防治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项荟萃分析证明,14个临床治疗研究,37 000名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血压平均下降5.8 mm Hg,脑卒中减少42%[5]。芬兰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生危险是非糖尿病个体的3倍,而女性患者则为5倍,国内的一些文献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6],故认为糖尿病也是卒中发生的强有力的预报者。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许多诸如200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推荐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更新”中对服用阿司匹林及严格控制高危因素均有明确要求[7],我国的专家共识及指南也有同样的看法,但目前预防指南的推广却远远滞后于临床研究和系统分析的结论[8]。例如,在2002年10月~2003年4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栓药物的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卒中患者抗血栓药物的依从性为35.1%;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患者1年后仍接受治疗者的比例分别为:77.9%、80.2%和48.4%[9]。笔者的调查结果与此相似,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只有28.5%的患者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来进行二级预防,一些患者虽然服用阿司匹林,但剂量不够。笔者很遗憾的发现,未服用的患者中,只有2.1%是因为有禁忌证或出现了副作用,而有73.4%是因为医生未建议坚持服用或没有强调阿司匹林的重要性,这说明即使是临床医生也没有重视卒中的二级预防。经流行病学调查,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存在三低现象,即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本调查发现,分别有2%和10%的患者没有关心过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治疗依从率也只分别为76.7%和59.1%,而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只有43.3%的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发现和正确治疗如心房纤颤等心脏病变的患者以及对高脂血症的知晓情况也都很低。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现况真的很让人失望。切实执行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南具有迫切性。笔者认为,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工作,最关键的是健康宣教。WHO的专家指出,一般措施(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成败取决于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10]。在改变患者依从性(指患者执行医嘱的程度)方面提醒大家几个关键问题:(1)卫生专业人员要不断接受经常性教育;(2)家庭的积极参加对保证成功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3)鼓励患者之间定期讨论自己的疾病和有关问题,从精神上创造一种互相支持、互相鼓舞的气氛;(4)医生要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应鼓励患者而不是恐吓他们,应着重宣传防止血管受到长期损害的好处,而不是大谈危险;(5)采取预约复诊,加强随访。如果注意了以上关键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改进措施,便可改善患者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社区全科医生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需重视对他们的宣教,发挥他们的作用。

本研究虽然是单中心,样本也不够大,但我国不容乐观的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现状已可见一斑,亟待经过全国性的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况研究,发现临床实际情况与循证医学指南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发现问题,从可干预的因素入手,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体系,为国家减少财政支出和更理性地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证据,为提高卒中患者的预防效果和减少经济负担打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张茁,张微微.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1-2.

[3] Kirshner HS.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Am J Manag Care,2008,14: s212-s226.

[4]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ng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of prevention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BMJ,2002,324(7329):71-86.

[5] 闻名,蔡定芳.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10):56-57.

[6] 王少石,沈凌达,郝俊杰.卒中二级预防中血糖管理的原则.中国卒中杂志,2009,4(2):132-136.

[7] Robert J Adams, Greg Alberts, Mark J Alberts, et al.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tient ischemic attack stroke, 2008,39:1647-1652.

[8] 陈爱萍.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护理研究,2002,16(3):145-146.

[9] 吴敌,马锐华,王伊龙,等.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调查.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06-508.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7篇

【关键词】 高血压; 二级预防; 综合健康管理模式; 应用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7.12.08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58-02

随着近年来全球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转变,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表现出发病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威胁全人类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高血压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明确发生高血压的患者采取治疗措施,避免、预防高血压病情进一步发展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根治高血压的治疗手段,仅可通过降低、控制血压避免高血压病情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而近年来研究表明,药物虽然仍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有效手段,但相关健康生活管理等措施对控制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3]。本研究通过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二级预防的有效健康模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二级预防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9岁,平均(56.2±4.4)岁;已婚29例,未婚11例;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13例,专科及以上9例;享受公费医疗8例,医保25例,完全自费7例;治疗前血压达标17例,BMI达标19例。

观察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平均(55.9±3.8)岁;已婚30例,未婚10例;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4例,专科及以上11例;享受公费医疗6例,医保24例,完全自费10例;治疗前血压达标15例,BMI达标18例。

纳入标准:所有高血压患者对本研究目的、方法、内容、风险因素等均完全知情,并自愿参加研究;明确诊断为高血压,满足高血压二级预防治疗指征,符合文献[4]《内科学》第八版中相关诊治标准。排除标准:恶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收治入院后均接受常规高血压二级预防,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预防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健康管理,具体过程措施如下:(1)建立高血压二级预防患者健康信息库。与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站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高血压二级预防患者健康信息库,并通过随访观察完善患者健康资料。(2)契约式管理。通过与患者进行合作式管理,契约的形式约束患者的随访应答及治疗依从性。(3)自我管理。向患者提供限盐量勺,同时发放《高血压健康管理手册》,当患者就诊时对其进行高血压二级预防自我管理讲座,并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进行随访调查。(4)生活方式指导。每月对患者进行1次生活方式的电话咨询,并督促患者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5)药物应用指导。与医院慢性病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合作,要求患者定期就诊,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并及时帮助患者调整药物种类、剂量等,提升高血压二级预防的有效性。(6)健康咨询。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沙龙,应用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合作参与模式”以团体教育、个别教育形式对患者开展健康培训,每个月定期实施1次,要求实施的每个阶段均有丰富的、完整的主题内容,涉及高血压药物、饮食、活动、心理调适等方面。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血压达标率及BMI达标率,其中血压达标以最近连续3次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BMI_标率则为小于24 kg/m2;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十分制规则评估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其中包括饮食、治疗、活动、心理四大维度,每项分值均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获取试验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患者血压、BMI达标情况

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血压达标率、BMI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总分及各项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转变,导致高血压发病率逐年递增,并且表现出发病年轻化、病情复杂化的发病趋势,严重威胁各年龄段患者的身心健康安全,临床对于高血压的二级预防主要以药物控制血压及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为主[5]。但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不仅是维持高血压患者良好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提升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血压达标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6]。本研究通过对80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发现,采用综合健康管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血压达标率、BMI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高血压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并对改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病、高发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并且受我国医疗卫生教育方面的影响,我国高血压患者还具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特点,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知识普及刻不容缓,本研究采取的综合健康管理模式正是通过发放健康管理手册、组织专题讲座及区域、远程管理提升高血压二级预防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而在对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特点分析发现,自我效能作为一种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到预期结果自信心的反应,与高血压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具有密切联系,换言之单纯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并不能达到良好的自我管理效果,而通过同时提升自我效能即可提高患者自身行为能力的信心,也可间接提升高血压的防治效果。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是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主动活动能力、情绪管理、饮食管理最具有价值的预测因子,通过提升患者自我效能可实现高血压病情的有效控制,以健康教育手段来帮助高血压患者在学习自我管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信心。本研究通过契约式管理,约束并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到高血压的健康管理中,通过与医务人员进行合作式管理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治疗效果[7]。同时通过开展针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自我管理知识和技巧训练、病友交流会、主题讲座等方式能帮助高血压二级预防患者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增强高血压二级预防健康管理的技能[8]。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二级预防患者实施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并对改善患者疾病相关认知及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彬.依那普利配伍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X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633.

[2]刘国韬,王艾,刘小红,等.ACEI与长效CCB对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12):102-105.

[3]张永潮,高峰,杨亮.脑心通胶囊在原发性高血压二级预防中的运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短篇论著),2012,20(3):486-487.

[4]葛均波,徐永建.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1.

[5]蔡毅,龙发青,曾超胜,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高血压防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3):76-77.

[6]严利南,曾广民,王艾,等.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观察[J].心脏杂志,2015,12(1):26-28.

[7]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7):487-491.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8篇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干预

高血压是以血压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不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而且常伴有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为国内外公认的身心性疾病。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病人群,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和极低的服药率、控制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1]。

1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必要性

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105mmhg者比76mmhg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5倍。美国弗莱明翰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在最高四分位者比最低四分位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高2~4倍。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从社区干预着手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意义十分重大。

2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发展

由高血压防治作先导的社区防治概念在60年代末由who心血管计划提出。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发展较快。在美国,除了坚持在人群中实施高血压筛检和患者随访的方案外,又开展了多中心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应该是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举、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存的新观念。1993年美国高血压检出、治疗和评价委员会就此提出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报告。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血压防治经验上,从“七五”开始,也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防治研究。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大量的经验报道及创新发展。

2002~2005年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个大型社区实行全科医生分片负责制并利用罡正电脑专案管理系统对259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4年的综合管理,通过人一机结合模式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病人对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起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率100.0%,药物治疗率由32.0%升至73.0%,规律服药率为71.0%,血压控制达标率为95.0%,血压稳定者所占比率为78.0%[3]。

2005年,重庆化龙桥社区被抽查的4913例中,社区抽样调查显示该社区“患病率”为6.29%,跟踪监测血压后,又新诊断高血压患者11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8.55%,比以前增加36%。女性“知晓患病率”高于男性89%,而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63%,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新确诊的比例越高,表明年龄越轻知晓率越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从年青人开始抓起[4]。

200709开始,深圳市罗湖区医院以东环街农村社区≥32岁254例高血压病人为对象,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措施综合干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患者自身前后比较评价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团队规范化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此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之间差异显著,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5]。

3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途径

自200709,全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防治的试点工作,实行对社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实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合理用药等措施, 应用社区干预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干预。旨在更好改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3.1 全社会关注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干预、防治为主转变,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需要政府加大对慢性病干预在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报销政策的优惠,并得到社区领导重视,有居委会参与。

3.2 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表明:1988年按部级专科、省部级、地县、乡村四个级别选取医疗卫生人员1609人,结果至少有33.1%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知道抗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而选择血压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的占60.8%;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危险分层的概念;正确选择高血压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标准的卫生人员仅占9.5%;自述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非药物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仅占34.5%。

因此可见,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是无论是对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在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应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6]。由政府主导,支持经费用于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跟上国内外高血压诊疗的最新进展。

3.3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分级动态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适合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3.3.1 正确分级及建档: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由社区医生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分级管理,并建立“一册一卡” 动态管理档案,进行长期追踪,每个月至少上门随访一次,了解他们的血压监测情况、服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等,并做好登记,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指导,反馈的结果输入电脑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并科学严谨地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3.3.2 健康教育内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①健康的饮食指导:高血压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习惯或膳食组成有密切关系,如钠摄入过多,钾和钙的摄入不足,热量过剩等,应以清淡、低脂、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食物为宜,强调低盐饮食,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量在6g以下,而且要严格戒烟、限酒。②治疗依从性指导:要说服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要向患者强调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治疗,要按医嘱服药,服药要根据血压水平、季节、气候等情况随时调整剂量,调整药物剂量的原则应该是缓慢增减。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③有益的运动指导:运动可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而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都很有帮助。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体质量的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肥胖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减轻体质量也有利于血压的下降。④正确的心理指导: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焦虑和恐惧也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保持胸怀开阔、精神乐观,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指导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挫折,做到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4 结束语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开展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工作,在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大面积普查普治,降低高血压致死、致残率,提高全体国人身体素质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跟踪国际上高血压防治的最新进展,规范全科医生预防、诊治高血压的医疗实践”已迫在眉睫。同时社区高血压的干预模式又是一项非常系统、面广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管理,相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交流,我国的社区高血压干预一定会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武爱娟.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2):5859.

[2] 孙凤,郭淑霞.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其社区防治进展[j].农垦医学,2005,27(6):461463.

[3] 余信国,李静.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3):13781380.

[4] 戎健 ,于长青.重庆市化龙桥社区高血压知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4):545547.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第9篇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干预

高血压是以血压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不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而且常伴有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为国内外公认的身心性疾病。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病人群,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和极低的服药率、控制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1]。

1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必要性

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105mmhg者比76mmhg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5倍。美国弗莱明翰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在最高四分位者比最低四分位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高2~4倍。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从社区干预着手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意义十分重大。

2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发展

由高血压防治作先导的社区防治概念在60年代末由who心血管计划提出。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发展较快。在美国,除了坚持在人群中实施高血压筛检和患者随访的方案外,又开展了多中心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应该是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举、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存的新观念。1993年美国高血压检出、治疗和评价委员会就此提出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报告。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血压防治经验上,从“七五”开始,也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防治研究。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大量的经验报道及创新发展。

2002~2005年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个大型社区实行全科医生分片负责制并利用罡正电脑专案管理系统对259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4年的综合管理,通过人一机结合模式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病人对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起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率100.0%,药物治疗率由32.0%升至73.0%,规律服药率为71.0%,血压控制达标率为95.0%,血压稳定者所占比率为78.0%[3]。

2005年,重庆化龙桥社区被抽查的4913例中,社区抽样调查显示该社区“患病率”为6.29%,跟踪监测血压后,又新诊断高血压患者11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8.55%,比以前增加36%。女性“知晓患病率”高于男性89%,而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63%,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新确诊的比例越高,表明年龄越轻知晓率越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从年青人开始抓起[4]。

2007?09开始,深圳市罗湖区医院以东环街农村社区≥32岁254例高血压病人为对象,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措施综合干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患者自身前后比较评价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团队规范化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此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之间差异显著,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5]。

3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途径

自2007?09,全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防治的试点工作,实行对社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实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合理用药等措施, 应用社区干预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干预。旨在更好改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3.1 全社会关注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干预、防治为主转变,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需要政府加大对慢性病干预在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报销政策的优惠,并得到社区领导重视,有居委会参与。

3.2 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表明:1988年按部级专科、省部级、地县、乡村四个级别选取医疗卫生人员1609人,结果至少有33.1%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知道抗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而选择血压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的占60.8%;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危险分层的概念;正确选择高血压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标准的卫生人员仅占9.5%;自述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非药物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仅占34.5%。

因此可见,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是无论是对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在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应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6]。由政府主导,支持经费用于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跟上国内外高血压诊疗的最新进展。

3.3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分级动态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适合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3.3.1 正确分级及建档: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由社区医生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分级管理,并建立“一册一卡” 动态管理档案,进行长期追踪,每个月至少上门随访一次,了解他们的血压监测情况、服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等,并做好登记,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指导,反馈的结果输入电脑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并科学严谨地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3.3.2 健康教育内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①健康的饮食指导:高血压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习惯或膳食组成有密切关系,如钠摄入过多,钾和钙的摄入不足,热量过剩等,应以清淡、低脂、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食物为宜,强调低盐饮食,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量在6g以下,而且要严格戒烟、限酒。②治疗依从性指导:要说服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要向患者强调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治疗,要按医嘱服药,服药要根据血压水平、季节、气候等情况随时调整剂量,调整药物剂量的原则应该是缓慢增减。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③有益的运动指导:运动可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而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都很有帮助。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体质量的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肥胖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减轻体质量也有利于血压的下降。④正确的心理指导: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焦虑和恐惧也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保持胸怀开阔、精神乐观,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指导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挫折,做到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4 结束语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开展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工作,在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大面积普查普治,降低高血压致死、致残率,提高全体国人身体素质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跟踪国际上高血压防治的最新进展,规范全科医生预防、诊治高血压的医疗实践”已迫在眉睫。同时社区高血压的干预模式又是一项非常系统、面广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管理,相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交流,我国的社区高血压干预一定会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武爱娟.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2):58?59.

[2] 孙凤,郭淑霞.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其社区防治进展[j].农垦医学,2005,27(6):461?463.

[3] 余信国,李静.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3):1378?1380.

[4] 戎健 ,于长青.重庆市化龙桥社区高血压知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4):545?547.